390楼#
发布于:2015-12-14 22:0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邓小兰申请签到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邓小兰申请签到
2015年12月14日《针灸大成》第46课心得: 天井穴 为三焦经合穴,属土。夏至到当年冬至,是三焦经的子穴。手直起来没有穴,手肘弯起来,肘关节后面两个筋的中间的凹陷中, 对称治疗左边的膝盖头痛,下右边的天井。 清冷渊 天井直上一寸 三焦经引起的手臂痛治此,短期(三天)实症取子穴。不能梳头,筷子碰不到嘴巴。不能上举是侧面是手阳明大肠经;手肘不能往后翻是小肠经 清冷渊下针可治发烧。 消泺穴 清冷渊再往上五寸,很少用。 臑会 消泺再上三寸,可治疗甲亢脖子肿、脖子强硬、淋巴肿瘤 肩髎 穴 从肩俞穴(手臂正上方的凹洞)往后跨一个大筋到后面的凹洞。淋巴系统、内分泌系统都是三焦在管,在三焦经上按找到压痛点下针。即为天应穴下针。 近取穴治疗手臂不能抬举,肩周炎。 天牖穴 在颈后大筋和骨头交接的地方,不针不灸,头后面都不灸。 翳风穴 眼科麻醉在翳风穴下针,白内障在这治疗,下针很浅,直针进去。可治耳鸣 耳聋、下巴脱臼 牙关痛。牙关痛不能咬合食物,先下对侧的合谷,再针下关、颊车、翳风。 瘈脉穴至丝竹空穴 耳朵翻过来,这后面有个智慧骨,用手摸到是平的或扁的就是笨蛋,很高很凸很聪明。沿着耳朵一圈痛为三焦经,今年夏至到今年冬至冬至痛,虚症下中渚,实证就下天井。 中风、癫痫、小孩高烧、脑膜炎,脚弓反张,都可在此放血,将耳朵翻开来看有很多青色的鸡爪状血脉,拿三棱针在血脉头、尾刺破手推推放血,人就会醒过来。 翳风上来一寸半就是瘈脉,可以刺出血,不针不灸,大部分是放血,还有是摸愚笨、聪明。颅息穴 往上差不多一寸到二寸的距离跳过智慧骨是颅息,耳朵近取穴治耳鸣、耳流脓 一般只要是耳朵后面的问题,或者是脑部,都可在耳背放血,效果都很好,耳朵翻过来,有青筋冒出来,就在上面点刺放血,尤其是脑膜炎。 角孙穴 耳朵翻下后最上方与发际线的中点即是角角孙穴,是用在眼科(青光眼、白内障)的治疗。经常放血治疗眼病。取穴:攒竹+丝竹空+太阳+耳尖点刺放血。 丝竹空 在眉毛的后方,眼睛的后五分的地方,常在这些地方放血,脸上的穴道一般是禁灸,可以下针、放血。 奇穴眉棱点 两眉中间痛常见是胃痛的原因,下针中脘,治疗印堂痛。痛在眉棱骨上,就扎阴陵泉下一寸有个奇穴眉棱点,在痛点下针对侧治疗,正面痛是胃经,扎中脘穴,沿耳的头痛是三焦经,头痛在膀胱经的实症下束骨,虚症下委中,正中间头痛是督脉下后溪。全头痛近取穴下百会,还痛下涌泉。 指针术 手掌有六根筋,小孩子一生下来黄疸 ,中医会在肝胆上轻推,要沿着皮向心往上推,小孩子吐奶在脾胃这一条筋上轻推。指针都是手指头轻轻在皮肤上轻摸,做完以后,一定要在间使穴揉一揉把天河水放掉。 和髎穴与耳门穴 眉毛后面这个点是丝竹空,靠近耳门前,这斜的半寸到一寸的中间动脉跳动的地方是和髎穴 和髎、耳门、听宫、听会都是治疗耳朵流脓、发炎 、耳鸣 、耳聋的近取穴,在针刺的时候,要轮流针刺,不然皮肤都硬成一块。 耳朵旁边,用指头按它特别痛就在那个痛点下针。治疗儿科耳朵里面化脓用麝香矾石散的喷剂。 |
|
391楼#
发布于:2015-12-14 22:1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王淑芬申请签到,2015年12月14日《针灸大成》第46课心得 肩背痛,要确定肩背痛所处的经络,然后再根据疼痛虚实辩证,在所在经络穴位虚实补泻。 天井 属土,合穴。手臂弯曲,肘尖关节后两筋中间处。直针。 对称治疗法,病人左侧膝盖顶痛。针右侧天井穴。 清冷渊 天井直上一寸处。发烧可针此穴。 病人筷子夹菜不能送到口中,病人不能拿起梳子梳头,都是出在三焦经问题。一般时间短,三五天的都是实证,针子穴,(三焦为火时子穴为天井,三焦为水时子穴为关冲,泻液门) 消泺(luo) 清冷渊上五寸处。 臑会 消泺上三寸。治脖子肿,甲状腺功能亢进,淋巴肿都可针此穴。 肩髎 臑会上三寸。(肩隅后推一个大筋后的下陷处也是肩髎)治手臂不能举,肩痛等。 内分泌问题,淋巴节肿大或者淋巴癌等,找天应穴,在三焦经所在经络上找压痛点,此处即为最好下针处。 天牖(you) 脖子外侧大筋与骨头交接处。 翳风 耳垂后凹陷处。张口凹陷变大。西医眼科麻醉会在此处打麻醉针。针浅。直针。 治耳鸣耳聋。 下巴脱臼,牙关痛,不能咬合,下针合谷,下关,颊车,翳风。马上就好。 契脉 耳朵翻开,耳后有个智慧骨。智慧骨越突出越聪明。 耳朵后面痛,三焦经病症。耳朵后只有三焦经经过。 中风病人耳后会有鸡爪筋样的血脉线,放血后人会清醒。 癫痫病人角弓反张,小儿脑膜炎,都可以在耳后鸡爪状血脉上放血。 颅息 从契脉沿耳沟往上,过智慧骨处。治耳鸣,耳朵流脓。一般如果耳朵问题或者头部等问题,翻开耳朵放血效果最好。放血后头部压力降低,人会清醒,痉挛现象会消除。(脑膜炎) 角孙 治眼疾。 丝竹空 眉毛后方。 眼病放血四穴,攒竹,丝竹空,瞳子髎,耳尖。挤出几滴血就可以。不用上火罐。 哪侧有病放血哪侧。眼睛红肿湿热放血马上缓解。 印堂痛,病在胃,针中脘。 眉陵骨痛,(眉毛所在骨头处痛)下针奇穴眉陵点。眉陵点在阴陵泉下一寸处。左眉陵骨痛,下右侧眉陵点。对侧取穴。一般眉陵骨痛时,腿上眉陵点会有压痛。 额头正面痛,属于胃经,下中脘 沿着耳朵的头痛,三焦经。 头上督脉处痛,下后溪,旁开1.5寸痛,膀胱经,整个头痛,下百会,还不行,再针涌泉。 手元筋指针术 肺经所在的太渊,经渠,列缺 这条经筋上面的管心和小肠,下面的筋管肝胆。 心包经上面的筋管脾胃,心包经下面的筋管三焦 心经的神门阴郄通里所在的经 心经上面的筋管肺和大肠,下面的筋管肾和膀胱。 幼儿出生黄疸,轻轻的推肝胆筋。方向为从手腕处向手肘方向推。 幼儿吐奶,在脾胃筋上轻推。由末梢朝身体推是驱寒,由身体朝四肢末梢推是去热。 小儿咳嗽,在肺大肠筋上推。 大小便问题在肾膀胱筋上推。 做完后要放天河水,揉间使穴就可以。(散气) 耳门 张口耳屏前骨头移开,最上端处为耳门 耳和髎 在丝竹空和耳门连线上,耳门上一寸左右处能摸到脉动,耳和髎就在动脉下。 牙痛,耳病可用此穴。 耳朵流脓,发炎,耳鸣等会轮流取穴耳门,听宫,听会。 在耳朵周围三焦经的穴位很多,如何去判断哪个穴位最有效?手按耳轮周围,最痛处即为最好的穴位。 头痛也是如此。 |
|
392楼#
发布于:2015-12-14 22:5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陶圆红申请签到,2015年12月13日《针灸大成》第45课时心得。
关冲穴是井穴,属性是金,井穴是急救、昏迷的大穴。 液门是三焦经的荣穴,属水,三焦经行阳,脏腑的沟通协调都是靠三焦。 中渚穴,是三焦经的俞穴,属木。眼科的穴道液门、中渚都可以治疗眼科,眼睛生白内障都是焦膜、油网的问题,属于三焦经的虚症。 中风患者手指不能伸屈,可以合谷透后溪。病人左脚胃经解溪的地方疼,可以在右手阳池下针。如果伤到阳池,下针解溪,也可以去掉。 阳池穴往上2寸是外关,外关管阳维,内关管阴维。通生死桥就是这里。 三关:指针(幼儿治疗) 小孩子发高烧,开天河水,手指头按外关穴,揉两三下,推到四肢末梢,在阳经上面推下来,天河水就会出来,进入手掌内部,把天河水散掉,握拳中指自然弯曲,揉几下中指对应的劳宫穴,心主五液,汗液流出来就开始退烧了。指针一般是男左女右。男婴儿从三关开始往上推,食指、中指、无名指,男孩子如果是寒症往上推,顺着身体方向推,可以去寒,热症往回推,去热。辨别寒热,脸红就是热症,天河水开了以后往指尖推三关,寒症往内推三关。女孩子反过来。 治小儿惊吓,耳朵外轮叫做耳轮,肾主耳,小孩子受到惊吓眉宇之间会有一道青筋,小孩子哭闹不停,晚上惊叫,严重的时候眼珠会动,一般把手指头在小孩子耳轮揉,揉到小孩子安静下来了,或者睡觉了,就可以了。小孩子眼珠子往上吊,揉耳轮时会慢慢回来,眼珠子斜到一边,就把对侧的耳朵揉一揉,拉一拉就会回来了。两只手在耳朵上叫做双龙抢珠。 壮热、大寒的时候可以三关往手掌推,三关上有黑线、青筋,上面俩指头有的话是很好治疗的,在下面这个指头出现不好治疗。 单指,靠近身体的是风关,第二个叫气关,第三个是命关,风关是初症,没有治好就到气关,气关没治好就好命关。到了命关就会有生命危险。风关时病在表,气关是病在腑,命关病就入脏了。 背痛,如果痛在中间是督脉,下针后溪,痛在两侧是膀胱经,虚症下委中,实症下束骨,命门以下是带脉痛。 外关穴是三焦经的络穴,原穴与络穴不分虚实寒热,都可以治疗。 支沟穴,外关上一寸,支沟穴治疗便秘特别好,配合照海穴,寒症便秘就是肠子不蠕动,不排便也没有感觉,热症便秘一天不排便就很痛,肚子绞痛,下针支沟、照海,不分寒热,24小时就排便。 遇到经筋的病天河水就不够用了,比如癫痫、抽搐、痉挛、脑膜炎,在三阳经揉一下,让气血往下,避开动脉下针,针头会跳。男女不一样,往上推去寒,筋经会松掉。 声音哑、耳聋都可以用三阳络。 |
|
393楼#
发布于:2015-12-14 23:4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陶圆红申请签到,2015年12月14日《针灸大成》第46课时心得。
天井穴是三焦经的合穴,属土,支沟是三焦经的经穴,相火,左边膝盖头痛,下右侧肩井穴,天井正好对着膝盖头,对称治疗。天井直上一寸,就是清冷渊,三焦经引起手臂痛不能梳头,筷子夹菜,快到嘴边筷子夹不住了菜扔出去了。 臑会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脖子肿、强硬。 肩髎在手臂上方,手背弯起来有个凹洞。 翳风穴,用于眼科麻醉下针,白内障在这里治疗,这个穴道用于耳鸣、耳聋、下巴脱臼,牙关痛,不能咬合食物等,下针的时候下下关、颊车,先下对侧合谷。 耳根后有个骨头,凸起来的聪明,越平越笨,沿着耳朵一圈痛,是三焦经,痛几个月,下中渚,痛两三天下天井。中风在急救的时候,耳朵翻开看,有很多鸡爪筋,拿三棱针在血脉头放血,放完血人就可以醒过来,急救大穴,癫痫也在这里放。小孩子脑膜炎、角弓反张、高烧不退也在这里放血。 耳朵和发际中间是耳沟,耳朵中间一条就是三焦经经过的地方,这里不灸,就是放血,摸愚笨聪明。耳鸣、耳流脓,一般只要是耳朵问题,把耳朵反过来看一下有青筋冒出来或者有血脉在,都可以在这里放血,放血后压力减轻了,人就醒了。 角孙穴,越靠近眼睛的地方,都可以用于眼科治疗,比如白内障、青内障。 角膜炎、眼红肿在攒竹、丝竹空、瞳子髎(太阳穴),还有在耳尖放血,刺破,挤压几滴血,对视力非常好,脸上禁灸.眼睛上吊、不认识人、睫毛倒长,都可以放血。 眉棱骨疼,在两眉之间,最常见的是胃痛,下中脘,一针下去,印堂痛就下去了,阴陵泉下一寸有个奇穴,叫眉棱点。 和髎穴、耳门穴 耳前有个骨缝,手按上去嘴张开,骨缝有三个穴道,最上面是耳门、中间是听宫、下面是听会,耳门属于三焦经,听宫是小肠经,听会是胆经,眉毛后面那个点是丝竹空,靠近耳门有个动脉在跳就是和髎穴,下针的时候用指甲把动脉拨开。耳朵发炎、流脓、耳聋可以轮刺。或者按压找痛点,就是阿是穴,在痛点下针。 |
|
394楼#
发布于:2015-12-15 01:0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周永燕申请签到,2015年12月14日《针灸大成》第46课心得
天井穴:三焦经的合穴属土→实症治此 找穴: 在臂外侧,屈肘时,当肘尖直上1寸凹陷处就是天井穴。(手伸直没有天井穴必须弯起来找穴) 天井穴是三焦经的合穴属土。今年的夏至到今年的冬至,三焦相火,合穴属土,所以天井穴合穴是三焦经的子穴。在夏至到冬至的时候,要下天井穴。下针天井穴下在两个筋的中间。天井穴是三焦经的合穴,三焦经的实症在这里泻。 治症:对称治疗时,天井穴对应膝盖头,治疗膝盖头疼时采用对侧治疗法; 清冷渊: 找穴:找到天井穴从天井直上一寸就是清冷渊。 治症: 三焦是行阳,在清冷渊上下针也可以治发烧。如手臂痛不能梳头(就是三焦经的问题引起的手臂痛)。如手不能将食物送到嘴(筷子碰不到嘴巴这种症状就是属于三焦经)。新痛实症时用子穴。久痛(好几天一个星期)虚症时用母穴。一般都是新痛用子穴。手臂不能举分辨:手不能梳头属三焦经;不能举是侧面是手阳明大肠经;手肘不能往后,往后搬不上去属小肠经。 消泺穴:(很少用)清冷渊再往上五寸就是消泺。 臑会穴:消泺再上三寸就是臑会。臑会在清冷渊上五寸。臑会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脖子肿,脖子强硬,淋巴有肿瘤,都可在臑会上下针。 肩髎穴: 找穴:在肩部,当臂外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在肩俞(属手阳明大肠经)。从肩俞穴跨一个大筋到后面的凹洞就是三焦经的肩髎。 治症:治疗这个淋巴结、甲状腺的肿,一般来说是找天应。 三焦经散布全身,所有的淋巴系统(淋巴结肿,临床上不管是淋巴癌,或是甲状腺肿瘤)、一般腺体的问题、内分泌系统,通通是三焦在管。淋巴结通通属三焦。都可以用肩髎穴。下针时不一定要下穴道,而是在三焦经上找压痛点,在压痛点上下针;肩髎在肩膀附近是近取穴,治肩膀不能抬举,或是手臂痛,通通可以用近取穴肩髎。病人说不清楚肩膀痛到底在哪条经时通通可用肩髎穴。 天牖穴:在颈侧部,当乳突的后方直下,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 翳风穴: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用于眼科麻醉时是在翳风穴下针。所以白内障他们都在这治疗。用在治耳鸣耳聋,下巴脱臼,牙关痛(牙关痛不能咬合食物)先下对侧的合谷,再下关、颊车、翳风,下完针起来就好。下针顺着下颚骨中间扎,下直针浅针。 把耳朵翻起来有一个骨头脚叫智慧骨。耳朵后面只有一条经经过,就是三焦经。如头痛痛在沿着耳朵一圈,耳朵一圈都属于三焦经。久痛虚症就下中渚,新痛就下天井。 中风在急救时,耳朵翻开,有很多青的鸡爪(因血脉都在耳朵后面)有的是在耳朵后面也能看到青筋。用三棱针,在血脉头刺以下手推一推,把血放出来。放完血,人就会醒过来,癫痫;小孩子脑膜炎、角弓反张、高烧不退,整个人弯折过去。都可以在这里治疗。 瘈脉穴:从翳风上1.5寸就是瘈脉。瘈脉穴不针不灸,放血用。 颅息穴:用度骨法手摸从瘈脉穴跳过智慧骨,骨头上可摸到一个凹洞就是颅息穴。 治症:近取穴治耳鸣、耳流脓。 角孙穴:折耳朵耳尖直上到发际处就是角孙穴。用在眼科的治症。如白内障、青内障都可以用此穴。 丝竹空:在眉毛尾端是丝竹空。治症:如说角膜炎,眼红肿。在攒竹、丝竹空、瞳子髎、耳尖放血。每个穴位挤两滴血就可以了。常常放血对眼睛视力非常好,尤其是眼睛红肿。湿热时可以放血。脸上的穴道禁灸,用于下针、放血。近取穴治疗如眼睛往上吊,不认识人,眼睫毛倒长,都可以用放血的方式。在攒竹,丝竹空、太阳、耳尖放血。
奇穴:眉棱点→治疗眉棱骨痛 眉棱点:阴陵泉(属脾经)下一寸就是眉棱点。 头痛分辨:两眉中间痛(印堂处)属于胃痛针中脘穴;痛在眉棱骨(用手摸在眉毛下方弯弯的骨头),针眉棱点(在阴陵泉下一寸的地方找到眉棱点,在眉棱点附近用手按压找到压痛点,在压痛点下针。采用对侧治疗法)。沿耳的头痛是三焦经。头痛在督脉两边属膀胱经,实症下束骨,虚症下委中。头正中间痛是督脉下后溪,近取穴下百会。整个头痛,头是六阳之会,就下百会。若仍然痛就再下涌泉。 指针术:中医指针分寒热,热症:脸是赤红色;寒症:脸是青淡暗的。在选择手臂进行指针时:分男左女右。在进行按摩推拿去热去寒时:方向相反(如:男孩去寒症往身体方向推;去热症往四肢末梢方向推。女孩方向相反) 手六筋。从手太阴肺经的太渊,经渠,列缺开始,第一条筋经是管心和小肠;第二条筋经管肝胆(婴儿黄疸时,轻轻的推这条筋经,往身体方向推。在皮肤上轻轻推就可以);第三条筋经管脾胃(小儿吐奶时,轻轻推此筋经。分清寒热,寒症往身体方向推,热症往四肢末梢方向推);第四条筋经管三焦;第五条筋经管肺、大肠(婴儿咳嗽或者小便不顺,推此筋经);第六条筋经管肾、膀胱(大小便不顺时也可以用此筋经)。 第三条筋经和第四条筋经中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第五条筋经和第六条筋经中间属于是手少阴心经,阴郄、通里、灵道到神门。 在推筋经时要先开天河,做完以后,一定要在间使穴揉一揉放天河水。 和髎穴与耳门穴:
在耳前嘴张开来有一个骨缝,骨缝有三个穴道。最上面的穴道是耳门属三焦经,中间是听宫属小肠经,下面是听会属胆经。从眉尾后面的丝竹空到耳门是三焦经经过的地方。 和髎穴: 找穴:在靠近耳门前,入发际处用手摸动脉跳动的下方就是和髎穴。 治症:治疗耳朵流脓、耳朵发炎、耳鸣,耳聋。下针时,手摸上去,先用指甲把脉推开来,再下针。和髎、耳门、听宫、听会都近取穴。临床治症时:首先要轮刺不能总是扎一个穴道。第二个,因为在耳朵旁边,三焦经有很多穴道,在取穴时用指头去按,找到按压特别痛的点就在痛点下针。治疗牙科病如牙痛、头痛。治疗儿科耳朵里面化脓,用麝香矾石散的喷剂保持耳朵里面干燥,用麝香(麝香一点点就能通利九窍)、矾石(目的是能够防腐)。下针时,嘴巴要张开,嘴巴闭起来下针骨头会把针夹住。小孩子采单刺。 耳门治症如耳朵耳鸣(不管是蝉鸣或其他各种声音)治症治法都一样。基本原则:肾其华在发,开窍在耳朵。所以以强肾为主要的治法。其它临近的穴道,随机对症来取穴。耳朵附近禁灸。 |
|
395楼#
发布于:2015-12-15 10:2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张帆申请签到,2015年12月15日《针灸大成》第47课心得。
第47讲 足少阳胆经 初识…… 肝胆起始五行木,心和小肠五行火,脾脏和胃五行土,肺和大肠五行金, 肾和膀胱五行水。肝心脾肺肾五脏,胆小肠胃和大肠,膀胱三焦是六腑。 脏阴腑阳五行属,概念掌握相生克。木若生火如何生,类推同理相生克。 肝藏血来心主血,脾统血来关乎血。肝属木纳各色水,浊物排泄好吸收, 肝木转化人体用,添至心热要速度。肝下胆袋肝浊物,胆汁波动入小肠。 胆木加柴入火肠,旺火加强消化力。选穴开方药物准,结石击中胆问题。 香水瓶口喷头堵,西医砍掉中医压。大力冲击心脏推,心包膜络正胆袋, 心脏波动波胆动,胆汁喷速心波速。治胆强心搏动大,药除浊物肝推胆。 即为肝木生心火,概念胆木生阳火。胆袋神经心包膜,胆切胆汁累积实, 石化硬块十五年,非是肿瘤肝硬化,只是胆汁肝结石,原装原用别拿掉。 治症例…… 小儿阅读是问题,子母b会看成d。婴儿呕吐定厉害,胆囊倒置视物反。 胆为清净之袋腑,中正之官视物倒。呕吐口苦阳木火,火烧过焦是苦味。 初始穴位:瞳子髎…… 眼睛内眦足睛明,内翳睛明到瞳孔,针刺睛明太阳热,胆经眼角到瞳孔, 胃热眼下生上方,胆热眼上生下方,眼上胆经阳白穴,内翳方向选经络。 瞳子髎又太阳穴,针刺较浅进半寸,临床更多是放血,眼炎眼肿角膜炎。 太阳透率谷…… 胆经头痛透率谷,翳膜眼角外向内,针扎太阳不去灸,承泣四白巨髎胃。 耳前骨缝听会穴,耳门听宫张口取。下针直进不捻针,运用上下插提法。 耳鸣治疗…… 小时就有身体病,身体里虚经络穴,辅助调理慢慢恢。外病潜水浮起快, 水压不适成耳鸣,潜回原水慢慢上。鼓手耳鸣乐器声,原地音响大渐小, 自己打鼓别人调,慢离原位一次好。河东狮吼很难治,声音分贝无掌控。 上关穴…… 上关又叫客主人,上关下关隔骨头。高骨凹洞是下关,跨骨凹谷是上关。 会穴手足少阳明,古针禁用有动脉。今针近取耳朵鸣,穴道按针痛阿是。 颔厌穴与率谷穴…… 头维胃经足阳明,往下一寸颔厌穴。耳朵一圈三焦经,头侧整面属胆经。 督脉膀胱一寸半,膀胱胆经一寸半,耳后一圈三焦经,概念一定要搞清。 颔厌曲鬓三等分,悬颅悬厘治头痛。针刺取穴耳或头,骨缝脉旁压痛点。 耳朵尖上一寸半,率谷针治偏头痛,透针此处来讲明,三寸扎针瞳子髎, 捻捻提抬到皮层,率谷皮拉直透去,率谷耳尖骨缝停,一针透下痛全无。 头痛发作透针行,疗效加倍透不疼。头痛不觉透针痛,长叹一声就睡熟。 行针面口合谷收,先下对侧手合谷。透针小心莫露针,时机痛时效果好。 完骨、本神与阳白穴…… 完骨天柱与天容,头骨边缘上五分,头痛回还上行痛,胆经循行路线图。 阳白透鱼腰…… 阳白眉毛发际中,瞳孔划线正上方。下针拉皮透鱼腰。近视眼痛白内障, 白翳眼白下由上。阳白头痛胆经痛,子母补泻会分明。阳白之前是本神。 待续……@教官-孝感-郑其赛 |
|
396楼#
发布于:2015-12-15 12:1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王淑芬申请签到,2015年12月15日《针灸大成》第47课心得 足少阳胆经 胆汁为肝所生,胆汁排入十二指肠靠的是心脏的推动。心包膜有神经直接链接到胆囊,随着心脏的搏动,胆汁会排入十二指肠。所以如果病人胆病,一方面要加强心脏的搏动力量,另一方面,要加强肝的代谢力量。再用药清除胆内结石。 胆木生小肠火,肝木生心火。胆切除病人, 胆汁只能累积在胆总管上(胆总管附着在肝上,不能切),15年左右后,胆总管就会变得非常硬,变成了肝结石。 所以最好不要切胆。 特殊案例。小朋友一直把b读成d,因为幼时一段期间呕吐严重,在呕吐严重时胃蠕动厉害把胆囊反倒过去,所以视物会反过来。视物会左右反转。 眼中白色膜衣病 眼内眦为睛明穴,看到内眦的白色膜衣生出来快要碰到瞳孔,这是膀胱经的湿热。 如果从目外眦的白衣朝瞳孔过来,是胆经问题,如果从眼下方朝瞳孔上生,则是胃经湿热 如果是从眼皮上朝眼下瞳孔生的一般也属于胆的问题。 瞳子髎 一般放血治眼病 下针偏头痛,(胆经上痛) 听会 治耳鸣 耳鸣分两种,身体内耳鸣和外物引起的耳鸣。 如打鼓引起的耳鸣,慢慢降低音响的音量,耳鸣就自愈。 身体内里虚引起的耳鸣是肾问题,配合补肾和针刺。 上关(客主人) 此处有动脉。治耳鸣等。 颌厌穴与率谷穴 头维穴下一寸为颌厌穴。 头部经络,头上督脉旁开一寸半为膀胱经,再开一寸半全部为胆经。三焦经只在耳朵后方。 曲鬓 耳朵鬓角动脉搏动处。 从颌厌到曲鬓分成三等份,中间就是悬颅和悬厘。 治病时,这几个穴位都治头痛,越靠近耳朵治耳病,越靠近头上,治头痛病。在下针时,按压痛点下针。 最常见的偏头痛就是在这一带,胆经路线上。 率谷 耳尖上一寸半。太阳透率谷治偏头痛。透完后病人头痛消失,表明透对了。病人在头痛时太阳透率谷,病人不会觉得下针痛的。把皮拉起来透。 正头痛时是下针的最好时机。 如果没有针,用手按,从太阳按到率谷。 阳白 眉毛和发际中点。瞳孔正上方。 阳白透鱼腰(皮拉起来透)治眼病。 |
|
397楼#
发布于:2015-12-15 14:2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教官-孝感-郑其赛3班保发容申请签到2015年12月15日《针灸大成》47课学习心得 一、和髎与耳门穴。耳前有一个骨缝有三个穴,上面耳门属三焦经,中间听宫属小肠经,下面听宫属胆经。和膠穴在靠近耳门前,斜的半寸至1寸中间是和髎穴。该穴有动脉下针要注意刺破血管发生青淤。耳朵周围穴多,主要治耳部疾病,就近取穴。化脓耳炎用麝.香矾石散治疗。 二、足少阳胆经。胆属木,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规律,对应肝心脾肺肾,肝胆生心小肠,肝藏血、心主血、脾统血。心脏外面有心包,心包相火。肝脏本身的性像树木,身体的大小便转化为肝脏所需要养分为身体所用,心脏属火,肝属木,木生火产生热量相互为用,相互转化,相互制约,互根互用,达到生理平衡。 三、瞳子髎穴(大阳穴)是胆经的第一个穴,位于眼珠的后方,骨凹陷处。对面眼内眦第一个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睛明穴。内翳到睛明穴到瞳孔边,是膀胱经热。眼角瞳子髎边是胆经。白翳往上生对应是足阴明胃经的阳白穴。以上穴位都可治疗内翳。下针5分即可。治疗眼炎、红肿、角膜炎放血。常用治疗偏头痛,痛在胆经太阳穴透率谷穴。治疔眼科症翳膜由外向内扎太阳穴,由内向处扎晴明,由下到上扎承泣四白巨髎。 四、听会穴与上关穴。瞳子髎后下,到耳朵骨缝下端是听会,耳门、听宫、听会都是张口取穴,下针直下,不捻只上下插提法。主治耳鸣耳聋。上关穴位于下关上隔一个骨头,高骨下凹陷处,别名客主人。是足少阳阳明的会穴,下针不宜太深,就近取穴治耳鸣,周围穴多找压痛点治疗。 五、颔厌穴与率谷穴。颔厌穴位于上关直上是颔厌,在耳朵绕一圈,里面是三焦经,再外一圈是胆经,头正中是督脉,旁开1寸膀胱经,再开1寸是胆经。颔厌至曲鬓分三段,上面是悬颅,第二个是悬厘,上的穴位都治偏头痛,用手找压痛点下针避开血管。耳尖上1.5寸是率骨穴。治偏头痛用三寸针太阳穴透率谷,手法将皮肤提起轻穿透,先下合谷再太阳穴透率谷,痛时施针。 六、完骨、大神与阳白穴。完骨穴在天柱与天容穴中央。阳白位于眉毛与发际中间。治疗阳白透鱼腰,治近视远,视物不清,白内障、偏头痛。本神位于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三分与外三分交点处。 |
|
398楼#
发布于:2015-12-15 15:1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江陈敏申请签到
2015年12月15日《针灸大成》第47课心得 一、胆 1.阴阳五行配合五脏六腑。胆为木。 2.中医基本上是温度,速度,时间,压力是物理医学。 3.治胆,强心,增加肝的代谢。 4.视物倒置指左右反。因为小时吐得厉害,胆囊反过来了。 5.临床上,胆病呕吐,口苦,嘴巴苦。 二、瞳子髎穴 1.胆经的第一个穴道。在眼珠的后方,从太阳下来,俗称太阳穴。扎针五分常用于偏头痛,临床放血居多治疗眼睛发炎,红肿,角膜炎。 2.内翳治疗。从睛明穴开始的是膀胱经热,扎睛明穴。从眼角这过来和上面下来都是胆经的问题,扎太阳穴,承泣穴,四白穴巨髎穴等近取穴。从眼下方往上升,是胃经的湿热。 三、听会穴与上关穴 1.听会穴在耳朵骨缝最下端。耳门,听宫,听会都是张口取穴。直针,提插。 2.耳鸣,因外界,回到原来的地方,放慢速度在经历一次。身体虚,在经络上取穴治疗。 3.上关,又脚客主任。上关下关正好差一个骨头。是胆经会穴。近取穴治耳鸣。 四、颔厌穴与率谷穴 1.头维穴下一寸。曲鬓穴跟耳朵很接近,上面有个动脉,把这两个穴道间分成三分,上面是悬颅穴,第二个是悬厘穴,都是治头痛的。越靠近耳朵,就越能治耳,越靠近头就越能治头痛。 2.耳朵尖端往上一寸半是率谷穴。头痛时太阳透率谷。透针前先扎合谷麻醉。 五、完骨穴,本神穴与阳白穴 1.完骨穴在天主穴与天容穴的中央,阳白穴在眉毛跟发际的中间,正在眼睛眉毛的上方。阳白穴常常下针,针时把皮肤拉起来,阳白透鱼腰。治眼睛近视,视物不清或眼睛痛,白内障。 2.阳白穴之前是本神穴。 |
|
399楼#
发布于:2015-12-15 19:5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 莫维春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 莫维春 2015年12月15日 针灸大成 第47课学习心得
1足少阳胆经 胆 木是肝胆,火是心和小肠,土就是我们的脾和胃,金是肺和大肠,水是肾和膀胱。所有的肝心脾肺肾五脏就是阴。 心脏是火,肝是木,不断的丢木头给火,火就不断的烧,所以心脏就有热的力量,但是心脏光是热不够的,心脏在跳动、搏动的时候,它会产生一个速度。 治胆很简单,只要加强心脏,让心脏搏动的力量加强,同时用一些药把浊物清出来,同时增加肝的代谢,让它从后面去推它。临床上,胆病呕吐,口苦,嘴巴苦。因为在阳木在生火,烧完以后,烧焦以后都是苦味。口苦呕吐都是胆。 2 瞳子髎穴 胆经的第一个穴道就是瞳子髎。在眼珠的后方,从太阳这边下来。眼的内眦第一个穴道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睛明穴。治疗眼生翳的时候,是看它从那长过来的,再看从那个经络去治它。有很多的经络,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上面都有很多的穴道可以治疗内翳 。 瞳子髎这个穴道又称为太阳穴,就是眼角后方有个骨头,骨头复方有个凹洞就是太阳穴。太阳穴下针,如果是只扎太阳的话,扎很浅的,用一寸扎半寸就到了。差不多五分就到了,不要扎很深,扎到脑里面去了。可以下针,临床最多是放血,像眼睛发炎、红肿、角膜炎。我们会在太阳穴放血。那下针的时候,最常用的就是偏头痛。由下往上的时候,承泣四白巨髎等近取穴通通可以用。 3 听会穴与上关穴 瞳子髎以后,到耳朵骨缝最下端的听会。耳门、听宫、听会都是张口取穴。这三个穴道下针,方向是直直的进去,都不捻针,而是用上下插提法。 客主人又叫上关。上关和下关正好差一个骨头。我们也有阿是穴,但我们取穴是当穴性雷同的时候,你以最痛的点来治疗,这是选择下针的原则。 4 颔厌穴与率谷穴 在足阳明胃经的第一个穴道头维,再往下一寸就是颔厌。曲鬓跟耳朵很接近,在这上面有个动脉,在发际这边有个动脉,这两个穴道找到以后,把它分成三等份,上面是悬颅,第二个是悬厘,那治症的时候,都是治疗头痛。越靠近耳朵,就越能治疗耳朵。越靠近上方,就越能治疗偏头痛。你要扎,你可以在上面找压痛点下针。 从耳朵旁边跟头连到的这个交接的点这边,再往上就是两寸。那如果是耳朵尖端往上是一寸半。这个穴道是率谷。 我们针灸治偏头痛是立竿见影的。太阳透率谷。就是从瞳子髎一针透到率谷去。怎么透呢?针先扎到瞳子髎,捻捻针,用三寸针,扎到瞳子髎捻一捻,再把针提起来,不要拔出来,提到皮层,然后手摸到率谷,率谷在耳朵的正上方。透这个针的时候,你要先在针侧下一针合谷,会有麻醉效果。 5 完骨、本神与阳白穴 完骨穴在天柱穴与天容穴的中央,在大筋的后方。阳白穴在眉毛跟发际的中间,正在眼睛眉毛的上方。阳白常常下针。阳白穴的下法是把皮肤拉起来,从阳白刺进去,刺到眉毛的中间,这我们叫做阳白透鱼腰。因为眉毛像条鱼一样,所以叫阳白透鱼腰。阳白透鱼腰是治疗眼睛近视,视物不明,或是眼睛痛,或有内障都可以在这治。在子穴上或母穴上,一样可以治疗头痛。 |
|
400楼#
发布于:2015-12-15 20:2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易岚申请签到
2015年12月15日《针灸大成》第47集心得 足少阳胆经,胆为清净之腑,中正之官,属木。 瞳子髎,又称太阳穴。有内翳从睛明通往瞳孔,是膀胱经的经热,有内翳从眼角通往瞳孔,是胆经的问题,从眼下通往瞳孔,是胃经的湿热。眼睛下半寸针,治疗眼睛发炎、红肿、角膜炎、偏头痛。 听会,耳朵骨缝最下端,张口取穴。直进直出,不捻针,用上下插提法。治疗因身体虚引起的耳鸣。外来耳鸣:由压力变化过快或声音过大引起的,回到以前的环境,慢慢减轻压力或降低声音。 上关,又叫客主人,与下关对应,是胆经的会穴。 颔厌,悬颅,悬厘,曲鬓,记住经络走向。 率谷,耳朵尖往上一寸半。 太阳透率谷,治疗偏头痛立竿见影。先下合谷,起麻醉作用。三寸针,扎瞳子髎,捻捻针,把针提起到皮层,倒针,提起到率谷的皮,一点一点透到率谷。发病时,是下针最好的时机。没有针时用手按。 完骨,在天柱和天容的中央,在大筋的后方。 阳白,在眉毛和发际的中间。阳白透鱼腰,治疗眼睛近视、视物不明、眼睛痛、内障。 |
|
401楼#
发布于:2015-12-15 20:4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张莉申请签到
2015年12月15日《针灸大成》第47课心得 (接上集) 治儿科耳朵化脓:外用一般是用麝香矾石散喷剂。下针则用单刺,让其把嘴张开,否则骨头会把针夹住。 治症基本原则以强肾为主,随机对症取穴。 足少阳胆经 一、胆 木火土金水中,木→肝胆,火→心包、心和小肠,土→脾和胃,金→肺和大肠,水→肾和膀胱。 肝是木,藏血,故可排浊物并转化、吸收,为人体所用。心主血,脾统血。肝木生阴火(心),胆木生阳火(小肠)。 肝脏好比香水瓶,胆就是喷头。若喷头堵塞了,中医治法是让内部压力增加,即加强心的力量。心包膜直接络到胆上面,心脏博动强了,就会增大对胆的压力;再用药把浊物清出来,同时增加肝的代谢,胆结石就没了。 胆像个袋子连到十二指肠,总胆管跟肝相连。若切除胆,总胆管还在,胆汁就会逐渐累积在里面,日积月累就硬如钢铁成了肝结石。所以尽量不要切除身上的器官,保持原装最好。 《针灸大成》上“视物倒之”,是指左右反,如把b看成d。原因是在小baby时吐得太很,把胆囊袋吐得翻过去了,视物就反了。 胆病多呕吐,口苦。 二、瞳子髎 瞳子髎是胆经第一穴,又称太阳穴,在眼睛后方的凹陷处。 临床治眼生翳时,要看它从哪长过来的,再寻经取穴去治。当眼翳从睛明通到瞳孔时,是胃经湿热。从外眼角通到瞳孔是胆经的问题。白翳从眼下方往上生,是胃热。眼翳从上面下来一般也是胆经问题。 翳膜由外往内长,要扎太阳。由内往外长的扎睛明。由下往上长,扎承泣、四白、巨髎等近取穴均可。 太阳穴下针要很浅,用一寸针扎半寸即可,多用于放血治眼睛发炎、红肿、角膜炎。太阳透率谷治偏头痛很有名。 三、听会与上关 耳门、听宫、听会都是张口取穴,下针方向是直刺,不捻针,用上下插提法。 治疗外来耳鸣:如潜水或高分贝声源造成的耳鸣都很好治,可通过还原当时情景,再慢慢让耳朵适应正常的状态和声音就好了。 体虚导致的耳鸣,需在经络上取穴来治。 上关,又叫客主人,和下关一骨之差。下针不能太深,近取穴可治耳鸣。 近取穴下针原则:用手指去按,在最痛点下针,即为阿是穴的精神。 四、颔厌与率谷 颔厌:在头维下一寸处。最近耳边的一圈至耳后是三焦经,再外面一圈,包括头侧都属于胆经。 头正中是督脉,旁开一寸半是膀胱经,再开一寸半及以下是胆经,在耳后连到三焦经。 曲鬓:在角孙前一横指的凹洞处,有脉跳动。 悬颅:在颔厌和曲鬓连线的前1/3处,头维和曲鬓连线的中点。 悬厘:在颔厌和曲鬓连线的后1/3处,曲鬓和悬颅的中点。 越靠近耳朵的穴越治耳病。越靠近侧上方的穴治疗偏头痛,最常见的偏头痛就在头侧,在压痛点下针可治。 率谷:耳尖直上一寸半的骨缝中。 太阳透率谷治偏头痛:先下对侧合谷麻醉,再用三寸针扎到瞳子髎,捻针并提到皮层;然后手摸到率谷,针倒过来,把皮拉起来,一点一点的透过去,但不要把针刺出皮肤。透对了见效很快,尤其在头痛发作时透针,效果最好。没针时用手从太阳往率谷按揉也可以。 五、完骨、本神与阳白穴 完骨:耳后高骨后方的凹洞处。 阳白穴:在眉毛跟发际的正中间,正对瞳孔上方。 阳白透鱼腰:下针阳白后把皮肤拉起来,一直刺到眉毛的中间鱼腰。此法治眼睛近视,视物不明,眼痛或白内障等。 |
|
402楼#
发布于:2015-12-15 21:1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邓小兰申请签到
2015年12月15日《针灸大成》第47课心得:
足少阳胆经 胆属木 胆为中正之官,肝藏血,脾统血,心主血。决断出焉。治胆很简单,只要加强心脏,让心脏搏动的力量加强,配合药物把浊物清出来,以增加肝的代谢,让它从后面去推它即可。胆不能切除,时间长会影响肝。视物左右颠倒,是妈妈在怀孕初期剧烈的呕吐时把胆囊反过来了。口苦、呕吐都与胆有关。 瞳子髎(太阳穴) 下半寸,常放血。治偏头痛,不灸。眼科治症有翳膜的时候,翳膜由外往内生,扎太阳。由内往外生扎睛明。由下往上或者由上往下,在承泣四白巨髎等近取穴通通可以用。 眼科诊断: 白翳睛明穴往瞳孔生(从左往右生)为阳明经的热;从眼尾往眼中生(从右往左生)为胆的问题;白翳从眼底往上升(从下往上生)为阳明经;从眼上往眼中生(从上往下生)为胆的问题。 听会穴 耳门、听宫、听会三穴张口取穴下针(口中放牙套)不留针。垂直进针,不捻转,只上下提插即可。 治疗耳鸣的病症: 身体因素:身体里虚成,都是肾,治症上补肾,经络上同时取穴辅助让病恢复最快。 外在因素(潜水、乐器):让身体慢慢适应环境,压力慢慢减轻,让耳朵去适应这个环境。 上关穴 下针不要深针,有动脉治耳鸣,当穴性雷同时在经络上找最痛点的地方下针。 从侧面看头部,耳朵旁边一圉是三焦经区域,耳朵外面一整侧都属于胆经区域, 从正面看头部正中间为督脉,旁开一寸半为膀胱经,再旁开一寸半都为胆经,联络到三焦经只有到耳后。 颔厌穴 头维下一寸为颔厌穴,颔厌穴与曲鬓悬颅悬厘穴,此四穴越靠近头部,能治偏头痛,靠近耳朵治耳鸣。取穴,在经络上找压痛点下针,有动脉避开动脉。 率谷穴 耳尖上去为一寸半,治病要掌握时机,正当发作偏头痛时来治,可先针合谷麻醉镇痛(面口合谷收),次取瞳子髎透率谷如果头痛立消则有效。(下瞳子髎捻针,提到皮层,把针倒过,另一只手找到率谷将皮拉起来,一直针到率谷,痛立即消。) 完骨穴 本神与阳白穴 阳白穴 发际与眉毛的中间(眼睛的正上方),阳白透鱼腰:将皮肤拉起来,针从阳白刺到鱼腰。治疗眼疾如近视等。。。 |
|
403楼#
发布于:2015-12-15 23:2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周永燕申请签到,2015年12月15日《针灸大成》第47课心得
十四、足少阳胆经 1、胆 五脏属阴: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六腑属阳:胆→木、小肠→火、胃→土、大肠→金、膀胱→水。 肝藏血,心主血,脾统血。 胆为清净之腑、中正之官。临床案例:视物倒之(不是真的反,是左右反)。如把“b”看成“d”。追其原因,孩子小的时候吐得太厉害,把胆囊吐得反过来了,胆囊倒过来以后看东西时就反过来了。 临床上,胆病呕吐,口苦,嘴巴苦。因为阳木在生火,烧焦以后都是苦味。口苦呕吐都是胆的问题。 瞳子髎穴: 找穴:眼睛外眼角旁五分处可摸到一凹陷处就是瞳子髎。 眼的内眦第一个穴道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睛明穴。所以,如有白翳从睛明穴快通到瞳孔时,就是太阳经的经热;如果白翳从眼角往瞳孔就是胆经的问题。如果白翳从眼下方往瞳孔就是阳明胃经的湿热,是胃热造成的。若白翳从上往瞳孔一般都是胆的问题。所以,在治疗眼生翳时,根据白翳往瞳孔的方向来判断属于哪个经络,再看从那个经络去治它。 下针:太阳穴下针直针。浅针,用一寸扎半寸就到了。 治症:临床最多用于放血,如眼睛发炎、红肿、角膜炎。下针治疗偏头痛。治眼内有翳膜,翳膜一定是由睛明穴往瞳孔处生,才扎太阳穴。 听会穴:嘴巴张开,在耳朵前有一个骨缝最下端就是听会穴。 下针:耳门、听宫、听会都是张口取穴。这三个穴道下针,直针,不捻针,用上下插提法。治症:治疗耳鸣。身体上的耳鸣,如晚上睡觉,早上起来就有耳鸣。身体里虚的耳鸣,在经络上取穴,辅助它,让它慢慢的回复。外来的耳鸣:如潜水时浮上来太快因压力不适应造成的耳鸣,带上同样的泳装、装备,再回来到原来潜水的地方,再潜下去,慢慢的上来,让耳朵慢慢的适应压力,耳鸣就自然好了。鼓手因乐器声音大造成的耳鸣,可回到原处把声音开大然后慢慢的放小让耳朵慢慢的适应音量,耳鸣自然就好了。 上关穴:亦称客主人 找穴:上关和下关正好差一个骨头。从耳屏横指(食指中指)耳前当颧骨弓的上侧可触及一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就是上关穴。 治症:近取穴治耳鸣。 颔(han)厌穴:先找到头维穴,头维穴再往下一寸就是颔厌。 ★头正中央时督脉;督脉旁开一寸时膀胱经;膀胱经外开一寸半都属胆经;在耳朵旁边一圈靠近耳朵后边的是三焦经。 曲鬓穴:曲鬓跟耳朵很接近。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能摸到跳动的动脉)就是曲鬓穴。 把曲鬓穴与颔厌穴下能摸到的动脉连成一条线,平均分成三份,上面是悬颅穴,第二个是悬厘穴。都是治疗头痛。越靠近耳朵,就越能治疗耳朵。越靠近上方,就越能治疗偏头痛。 扎头上的穴位注意:找压痛点下针。一般穴道处都有脉,或者是骨缝中间。若有个凹缝,下针时下到缝中间。遇到血管时,不要扎到血管上,用指甲把血管切开再下针。 率谷穴:从耳尖(耳朵最高的尖端)往上1.5寸就是率谷穴. 针灸治偏头痛:针法是太阳透率谷。从瞳子髎一针透到率谷。用三寸针,针先扎到瞳子髎,捻捻针,再把针提起来提到皮层,然后手摸到率谷,把针倒过来以后,把皮拉起来,一点一点的透过去。如果你透对了,头痛马上就不痛。透针很痛可先下合谷穴起麻醉效果(因为“面 口合谷收”)。治疗头痛时,下针的时机就是痛发作的时候。 完骨穴:耳朵后面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就是完骨穴。完骨穴在天柱穴与天容穴的中央,在大筋的后方。 阳白穴:在眼睛眉毛跟发际的中间。阳白常常下针。阳白透鱼腰:把皮肤拉起来,从阳白刺进去,刺到眉毛的中间叫阳白透鱼腰。阳白透鱼腰治疗眼睛近视,视物不明,或是眼睛痛,或有内障都可以在这治。眼睛里的内障从上面往眼珠去就是胆经上的问题。若头痛,痛在阳白穴,就用胆经子母穴进行治疗。 本神穴: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穴旁开3寸就是本神穴。 |
|
404楼#
发布于:2015-12-16 08:2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王淑芬申请签到,2015年12月16日《针灸大成》第48课心得 头临泣和目窗。治风泪 头临泣在临床时,在病人眼珠往上作一直线,入发际1.5寸骨缝处。治眼疾大穴。 头临泣后1.5寸为目窗,目窗后1.5寸正营,再下来一寸半为承灵,再下1.5寸为脑空。再下来为风池。 头部胆经前面穴位治眼科病,后部治头昏眩等。 风池 下针时,左风池对着右颧髎下针,右风池对着左颧髎下针。 风池用来治鼻窦炎等鼻病。 在风池风府等穴位处刮痧,拔火罐用来治项强等病。 肩井 不能深针,深针伤肺,深针会昏迷。一寸针下半分左右就可。 一般扎左肩井要配右足三里引气下行。治胸腔瘀血。被马踢到等。活血化瘀用。针后病人会排黑便。 病人肩,后项强。用申脉,后溪。如果还痛,用肩井,再足三里。 所以如果是脑震荡,放血然谷。 如果是被打击到胸腔出血,下针肩井和足三里,活血化瘀。 孕妇不可针肩井,会落胎。 渊腋 极泉下三寸。 辄筋(zhe) 渊腋前一寸处。呕吐等用到。 日月 胆经募穴,巨阙旁开四寸为期门,(肝募)期门下一个肋骨间隙处为日月。 京门 肾之募穴。在最后一根肋骨的最下端,平手肘。叫章门穴。从章门后摸,刚好有一根肋骨突出来,就在这一点处即为京门穴。治肾病。直针。配合肾俞常治腰酸耳鸣等。 带脉,五枢,维道 手肘弯曲,在肋骨尽头处为章门穴,章门穴下走,一寸八分处。(肌肉缝处)为带脉穴 关元外开两寸为水道,再开5.5寸为五枢穴 中极外开8寸为维道。 带脉症状,病人下半身如坐水中。环绕腰一圈痛,为带脉痛。横着痛,不会下走。 坐骨神经痛按照经络取穴下针止痛。 沿着督脉旁开五分处华佗夹脊处痛,用足三里和足临泣穴止痛。 居髎 章门直下8.3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