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0楼#
发布于:2016-03-01 08:33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钟洁贞申请签到,2016年2月29日《黄帝内经》第24课心得
一、接上一课内容:针要下胸腹部时,必须避开五脏,如果扎到心脏一天就死,扎到脾脏五天就死,扎到肾脏七天就死,扎到肺脏五天就死,扎到中膈膜必损及中气的管道,就算病治好,不足一年就死。所以施針者必须避开脏腑,扎肺部或背部都是斜剌,肚脐到十四椎以下才用直刺。下针度量的方法以横隔为准,横隔上是心肺,膈下是肝肾脾。 二、遇到针刺水肿症时,出针必须摇针,摇针是泄气,使针孔加大,会出水,小便次数也会增加,病人肿胀的现象就会消失。在其他的经络上下针就不要摇针,这是刺法大要。水肿下阴陵泉,地机,三阴交合称三皇,分别是天人地三皇穴,脾主水,水道的位置。 三、十二经脉的脉气尽绝时的症状: 1.太阳经的脉绝断时,病人眼珠往上翻,角弓反张,手足紧抓不放,面色苍白,人的头是六阳之会,阳气来自于脾胃很重,脾胃气没有了会有苍白的现象。汗就是脸上的油,也是气,油尽灯枯,整个皮肤干干的摸不到油了,气都没有了,病人必死。 2.少阳经脉之气尽时,病人会有耳聋的现象,(耳聋有很多,一种是实症,巨大声响伤到耳膜造成的,和少阳没有关系。同气相求,如果是大音响造成耳聋,建议你慢慢离开现场,耳聋就会治好)另外一种耳聋是虚证,是内脏虚弱造成的,全身关节松弛无力,眼目怒睁无法闭合,目睛无法转动,两眼直视,病人一日半内死亡,死时脸颜色先是青色再转白色,然后死去。 3.阳明经脉之气尽时,病人会口眼乱动,易受惊吓,胡言乱语,面色发青,在脉气将尽时会出现一时博大,就像回光反照,但等到手足麻痹时,也就是死亡降临之时。 4.少阴经脉气尽时,病人脸黑无光,齿龈退缩牙齿变的很长而生黄垢,腹部膨胀,食不下咽,大小便不通而死。 5.太阴经脉气尽时,腹会涨满,呼吸不畅,善于噫气和呕吐,呕吐剧烈时气必上升,病人脸色会发红,如果呕吐不出秽物积留体内,造成食物不入,大小便不通,最终产生面色黑无光,皮毛出现干燥枯萎的现象,最终死亡。 6.厥阴肝经气绝时,病人中焦发热,喉咙苦干,多溺而心情烦躁,严重时舌向上倦,睾丸上缩入腹而死。 四、汗、吐、下法的治病原则: 1、汗:如果病邪在皮肤表面用汗发。 2、吐:病在肺以上的,不管是头面的,喉咙 的,鼻子的都用吐法 3、下:如果大小便不通,想办法通用下法。 4、如果病在内脏之间,经络之间,肌肉和经络之间,采用和解的方式。如果大便不通且脸色发黑,就去恢复肾脏功能。如果大便不通,脸上很鲜红光亮,是大肠太干燥造成的,因为阳明经应该往下走,结果逆流往上走。所以治便秘时一定要找便秘的原因再下手。 五、《针灸素难》要旨中的卷二中的针灸基本理论与原则的十二刺法:第一个刺法是偶刺,专门治疗心痹,心痛,正面一针背面一针,我把他讲成短刺,现在更正一下是第1刺偶刺。第9刺是短刺,是治骨痹,。(十二刺用的很多,建议大家买上面的书来看。)短刺是骨痹,骨病,风湿关节,骨头痛,扎在骨边上,痛点上,在骨头上面磨搓,这就会短刺。刀针,很粗像刀子一样,进去做短刺,很痛很容易伤到筋,因为骨边就是筋。做短刺时用细针,毫针就可以了。直进直出,就在痛点的骨头上下针就可以了。 六、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1.诊脉的时机,以清晨日出最为恰当,清晨时阴气未动,阳气为散,饮食还没有进,(中医的观点认为,人睡觉的时候,阳气会散到四肢,身体内部阴非常盛,因此手脚头可以露在外面,身体要用被子盖到,这是常态。)此时经脉正常且络脉调和,气血平稳。诊脉时,要细察脉的动静,还有病人气色的变化知五脏盛衰,查脉过于不及知六腑之强弱,外形荣祜知气血足与不足,以上各种观察来决定病人的生与死。 2.有的人早起喝冷水,这很好。因为喝冷水下去是寒的,四肢的阳瞬间就会回头在胃里面蠕动,所以早起喝冷水的永远没有胃病。六味地黄丸是很温和的补泻方法,有三补(熟地,山萸肉,山药)三泻(丹皮,泽泻,茯苓)。早上把冷水杯里放一点盐服用六味地黄丸,早晨睡醒不起床就吃。当医生一定要气色很好,保持心情愉快。 3.脉是血之府,男人的手越肥财路越多,女人不可以胖手。阳脉比较表面,阴脉比较沉一点,这是常脉,脉长刚好是九分一寸。高骨到手掌横纹头下一点点为九分,反下来稍微多一点点就是一寸,高,矮,小孩子的脉都不一样。标准的长度代表五脏的气非常的平衡。 |
|
4111楼#
发布于:2016-03-01 08:35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钟洁贞申请签到,2016年2月29日《黄帝内经》第24课心得
一、接上一课内容:针要下胸腹部时,必须避开五脏,如果扎到心脏一天就死,扎到脾脏五天就死,扎到肾脏七天就死,扎到肺脏五天就死,扎到中膈膜必损及中气的管道,就算病治好,不足一年就死。所以施針者必须避开脏腑,扎肺部或背部都是斜剌,肚脐到十四椎以下才用直刺。下针度量的方法以横隔为准,横隔上是心肺,膈下是肝肾脾。 二、遇到针刺水肿症时,出针必须摇针,摇针是泄气,使针孔加大,会出水,小便次数也会增加,病人肿胀的现象就会消失。在其他的经络上下针就不要摇针,这是刺法大要。水肿下阴陵泉,地机,三阴交合称三皇,分别是天人地三皇穴,脾主水,水道的位置。 三、十二经脉的脉气尽绝时的症状: 1.太阳经的脉绝断时,病人眼珠往上翻,角弓反张,手足紧抓不放,面色苍白,人的头是六阳之会,阳气来自于脾胃很重,脾胃气没有了会有苍白的现象。汗就是脸上的油,也是气,油尽灯枯,整个皮肤干干的摸不到油了,气都没有了,病人必死。 2.少阳经脉之气尽时,病人会有耳聋的现象,(耳聋有很多,一种是实症,巨大声响伤到耳膜造成的,和少阳没有关系。同气相求,如果是大音响造成耳聋,建议你慢慢离开现场,耳聋就会治好)另外一种耳聋是虚证,是内脏虚弱造成的,全身关节松弛无力,眼目怒睁无法闭合,目睛无法转动,两眼直视,病人一日半内死亡,死时脸颜色先是青色再转白色,然后死去。 3.阳明经脉之气尽时,病人会口眼乱动,易受惊吓,胡言乱语,面色发青,在脉气将尽时会出现一时博大,就像回光反照,但等到手足麻痹时,也就是死亡降临之时。 4.少阴经脉气尽时,病人脸黑无光,齿龈退缩牙齿变的很长而生黄垢,腹部膨胀,食不下咽,大小便不通而死。 5.太阴经脉气尽时,腹会涨满,呼吸不畅,善于噫气和呕吐,呕吐剧烈时气必上升,病人脸色会发红,如果呕吐不出秽物积留体内,造成食物不入,大小便不通,最终产生面色黑无光,皮毛出现干燥枯萎的现象,最终死亡。 6.厥阴肝经气绝时,病人中焦发热,喉咙苦干,多溺而心情烦躁,严重时舌向上倦,睾丸上缩入腹而死。 四、汗、吐、下法的治病原则: 1、汗:如果病邪在皮肤表面用汗发。 2、吐:病在肺以上的,不管是头面的,喉咙 的,鼻子的都用吐法 3、下:如果大小便不通,想办法通用下法。 4、如果病在内脏之间,经络之间,肌肉和经络之间,采用和解的方式。如果大便不通且脸色发黑,就去恢复肾脏功能。如果大便不通,脸上很鲜红光亮,是大肠太干燥造成的,因为阳明经应该往下走,结果逆流往上走。所以治便秘时一定要找便秘的原因再下手。 五、《针灸素难》要旨中的卷二中的针灸基本理论与原则的十二刺法:第一个刺法是偶刺,专门治疗心痹,心痛,正面一针背面一针,我把他讲成短刺,现在更正一下是第1刺偶刺。第9刺是短刺,是治骨痹,。(十二刺用的很多,建议大家买上面的书来看。)短刺是骨痹,骨病,风湿关节,骨头痛,扎在骨边上,痛点上,在骨头上面磨搓,这就会短刺。刀针,很粗像刀子一样,进去做短刺,很痛很容易伤到筋,因为骨边就是筋。做短刺时用细针,毫针就可以了。直进直出,就在痛点的骨头上下针就可以了。 六、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1.诊脉的时机,以清晨日出最为恰当,清晨时阴气未动,阳气为散,饮食还没有进,(中医的观点认为,人睡觉的时候,阳气会散到四肢,身体内部阴非常盛,因此手脚头可以露在外面,身体要用被子盖到,这是常态。)此时经脉正常且络脉调和,气血平稳。诊脉时,要细察脉的动静,还有病人气色的变化知五脏盛衰,查脉过于不及知六腑之强弱,外形荣祜知气血足与不足,以上各种观察来决定病人的生与死。 2.有的人早起喝冷水,这很好。因为喝冷水下去是寒的,四肢的阳瞬间就会回头在胃里面蠕动,所以早起喝冷水的永远没有胃病。六味地黄丸是很温和的补泻方法,有三补(熟地,山萸肉,山药)三泻(丹皮,泽泻,茯苓)。早上把冷水杯里放一点盐服用六味地黄丸,早晨睡醒不起床就吃。当医生一定要气色很好,保持心情愉快。 3.脉是血之府,男人的手越肥财路越多,女人不可以胖手。阳脉比较表面,阴脉比较沉一点,这是常脉,脉长刚好是九分一寸。高骨到手掌横纹头下一点点为九分,反下来稍微多一点点就是一寸,高,矮,小孩子的脉都不一样。标准的长度代表五脏的气非常的平衡。 |
|
4112楼#
发布于:2016-03-01 08:37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钟洁贞申请签到,2016年2月29日《黄帝内经》第24课心得
一、接上一课内容:针要下胸腹部时,必须避开五脏,如果扎到心脏一天就死,扎到脾脏五天就死,扎到肾脏七天就死,扎到肺脏五天就死,扎到中膈膜必损及中气的管道,就算病治好,不足一年就死。所以施針者必须避开脏腑,扎肺部或背部都是斜剌,肚脐到十四椎以下才用直刺。下针度量的方法以横隔为准,横隔上是心肺,膈下是肝肾脾。 二、遇到针刺水肿症时,出针必须摇针,摇针是泄气,使针孔加大,会出水,小便次数也会增加,病人肿胀的现象就会消失。在其他的经络上下针就不要摇针,这是刺法大要。水肿下阴陵泉,地机,三阴交合称三皇,分别是天人地三皇穴,脾主水,水道的位置。 三、十二经脉的脉气尽绝时的症状: 1.太阳经的脉绝断时,病人眼珠往上翻,角弓反张,手足紧抓不放,面色苍白,人的头是六阳之会,阳气来自于脾胃很重,脾胃气没有了会有苍白的现象。汗就是脸上的油,也是气,油尽灯枯,整个皮肤干干的摸不到油了,气都没有了,病人必死。 2.少阳经脉之气尽时,病人会有耳聋的现象,(耳聋有很多,一种是实症,巨大声响伤到耳膜造成的,和少阳没有关系。同气相求,如果是大音响造成耳聋,建议你慢慢离开现场,耳聋就会治好)另外一种耳聋是虚证,是内脏虚弱造成的,全身关节松弛无力,眼目怒睁无法闭合,目睛无法转动,两眼直视,病人一日半内死亡,死时脸颜色先是青色再转白色,然后死去。 3.阳明经脉之气尽时,病人会口眼乱动,易受惊吓,胡言乱语,面色发青,在脉气将尽时会出现一时博大,就像回光反照,但等到手足麻痹时,也就是死亡降临之时。 4.少阴经脉气尽时,病人脸黑无光,齿龈退缩牙齿变的很长而生黄垢,腹部膨胀,食不下咽,大小便不通而死。 5.太阴经脉气尽时,腹会涨满,呼吸不畅,善于噫气和呕吐,呕吐剧烈时气必上升,病人脸色会发红,如果呕吐不出秽物积留体内,造成食物不入,大小便不通,最终产生面色黑无光,皮毛出现干燥枯萎的现象,最终死亡。 6.厥阴肝经气绝时,病人中焦发热,喉咙苦干,多溺而心情烦躁,严重时舌向上倦,睾丸上缩入腹而死。 四、汗、吐、下法的治病原则: 1、汗:如果病邪在皮肤表面用汗发。 2、吐:病在肺以上的,不管是头面的,喉咙 的,鼻子的都用吐法 3、下:如果大小便不通,想办法通用下法。 4、如果病在内脏之间,经络之间,肌肉和经络之间,采用和解的方式。如果大便不通且脸色发黑,就去恢复肾脏功能。如果大便不通,脸上很鲜红光亮,是大肠太干燥造成的,因为阳明经应该往下走,结果逆流往上走。所以治便秘时一定要找便秘的原因再下手。 五、《针灸素难》要旨中的卷二中的针灸基本理论与原则的十二刺法:第一个刺法是偶刺,专门治疗心痹,心痛,正面一针背面一针,我把他讲成短刺,现在更正一下是第1刺偶刺。第9刺是短刺,是治骨痹,。(十二刺用的很多,建议大家买上面的书来看。)短刺是骨痹,骨病,风湿关节,骨头痛,扎在骨边上,痛点上,在骨头上面磨搓,这就会短刺。刀针,很粗像刀子一样,进去做短刺,很痛很容易伤到筋,因为骨边就是筋。做短刺时用细针,毫针就可以了。直进直出,就在痛点的骨头上下针就可以了。 六、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1.诊脉的时机,以清晨日出最为恰当,清晨时阴气未动,阳气为散,饮食还没有进,(中医的观点认为,人睡觉的时候,阳气会散到四肢,身体内部阴非常盛,因此手脚头可以露在外面,身体要用被子盖到,这是常态。)此时经脉正常且络脉调和,气血平稳。诊脉时,要细察脉的动静,还有病人气色的变化知五脏盛衰,查脉过于不及知六腑之强弱,外形荣祜知气血足与不足,以上各种观察来决定病人的生与死。 2.有的人早起喝冷水,这很好。因为喝冷水下去是寒的,四肢的阳瞬间就会回头在胃里面蠕动,所以早起喝冷水的永远没有胃病。六味地黄丸是很温和的补泻方法,有三补(熟地,山萸肉,山药)三泻(丹皮,泽泻,茯苓)。早上把冷水杯里放一点盐服用六味地黄丸,早晨睡醒不起床就吃。当医生一定要气色很好,保持心情愉快。 3.脉是血之府,男人的手越肥财路越多,女人不可以胖手。阳脉比较表面,阴脉比较沉一点,这是常脉,脉长刚好是九分一寸。高骨到手掌横纹头下一点点为九分,反下来稍微多一点点就是一寸,高,矮,小孩子的脉都不一样。标准的长度代表五脏的气非常的平衡。 |
|
4113楼#
发布于:2016-03-01 08:5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焦艳春申请签到2016年02月29日《黄帝内经》第25课心得
脉短不足,是气不足,脉数,数脉,主热证。大脉代表病势正在向前发展,上部脉盛,为邪壅于上,可见呼吸急促,喘满之症。下部脉盛,是邪滞于下,可见胀满之病。结代脉是气衰,细脉正气衰少,涩脉是血少气滞,主心痛之证。脉来大而如泉水上涌,为病势正在进展。脉如弓弦断绝而去,为气血已绝,主死。精明见于目,五色现于面。五脏主五色,当季的色,红中带白,白而光泽,青色润泽,黄色明润,黑色光彩而润。假如五脏真色暴露于外,是真气外脱的现象。在当季出现与之相克的色是贼邪,是为凶兆。望诊时要看眼神,没有眼神很危险,神在形去好治,反之难治。因此人要保持精神安逸,以养神志。脏主收藏,因此脏气要强健。吃东西保持七分饱,才不会让脏负荷过重,如常期过饱,会喘息不止,发声很沉闷与浅。原因在中焦湿过盛与食物过多产生与余热混合成中焦热湿之症。平时讲话是由丹田发出,代表气足,讲话声音浅是从喉咙讲出,原因是气下不去,在胃里堵到。讲话重复,声音很小,是气夺,胡言乱语,不穿衣衫,是精神错乱,其原因是大肠的沼气通过隔膜进入上焦,影响心神。吃完就吐,吃了就泻,没有消化,说明是寒症。汗尿同源,肺主皮毛,运动流出的汗为白汗。有阳固表,汗不外泄,阳虚时不能固表,造成阴外泄,因此汗出如泄。因此表也分阴阳。五脏精气充足,是身体强健之本。若五脏功能正常,得其职守者则生。若五脏精气不能固藏,失其职守则死。望诊时要望头、背、腰、膝、骨,可观脏的强弱。头部低垂,目陷无光,是精神要衰败。背弯曲肩下垂,是胸中脏气要衰败。腰不能转侧摇动,是肾气衰败,膝不能屈伸,是筋病,不能站立,行则振颤摇摆,是骨病。若脏气能够恢复强健,虽病可以复生,若脏气不能复强,则病情不能挽回。 |
|
4114楼#
发布于:2016-03-01 08:52
@教官-深圳-林金兰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 蔡彩婵申请签到 2016年02月29日《黄帝内经》第25课心得 脉要精微论篇 1.诊法常以平旦(清晨),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2.脉形长状则气脉正常,短则气病,数(促)则烦心,大(因津液不足)则病进(病重),上(上指寸脉)盛则气高(上逆不下),下(尺部)盛则气胀,代(游走不稳)则气衰,细则气少,涩(断断续续,按下去来回很慢,停滞,无力)则心痛,脉如泉涌且大而中空,病进而色弊(失血色),脉绵延不断如弦绝,死。 3.眼色与面色望诊 常色:赤如白裹朱而非深红;白如鹅羽带光,而非如盐;青如玉之泽而非青如蓝;黄如润黄带纱而非如黄土;黑如漆泛光而非如黑土。现五脏五色之极,其寿不久也。 精明(眼神)者,一旦有神而不持久,或黑白混浊时,表示此人精神已衰矣。 4.五脏的功能,在固守人之生命泉源也。 过食则发生喘息,发声变浅变小。中焦部位的湿过盛与食物过多产生于余热混合成中焦热湿之症。言而微,终日而复言者,气已被夺,内臓功能快停止。衣衫不整,睡时狂乱状, 说话内容污秽,不知羞耻,此时人神明已乱, 内脏之神志无法固守于内也。饮食入即吐(口)或下(谷道),小便汗液尽出不止,这是膀胱无法固守。人凡能守者必生,不能守固者必死。 注:汗尿同源。常人水入胃立即被消化,食物到小肠,蒸化使残渣和水进大肠,大肠的水被小肠的热气化入肺。金生水,肺的津液入肾,小肠的热令肾水第一次气化的水上升到脑。 5.五脏者,对应身体各部分。头,精明之腑,头倾视深(无神),静,精神将夺矣,非死即痴。背,胸(肺心)中之腑,背驼肩缩,心肺将坏矣。腰,肾之腑,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筋之腑,屈伸不能,行则偻附(佝偻无力),筋将惫矣。骨,髓之腑,不能久立,行则振掉(摇晃无法控制方向),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6.人如有反四时之面色脉状,太过者必为精强,不及状则为气消。正常时为稍有过强壮,而无不足状, 此为精,代表健康。如果病人血虚时,应出现不足之色,反见有余之色,则必已大损矣。一旦人体中阴阳不容,互相抗争相隔,卒。 |
|
4115楼#
发布于:2016-03-01 08:5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戴春蓉申请签到2016年2月29日《黄帝内经》第24课学习心得:
水肿:阴陵泉、地机、三阴交,三皇穴。针进去摇一摇,水出来胀痛会舒解掉。经络上下针不能乱摇。 十二条经脉,经脉的脉气完全断绝会产生的现象:太阳的脉膀胱经气断,眼睛往上翻,角弓反张,面色苍白,手足紧抓不放,此际津液已亡,头是六阳之会。 阳气来自脾胃,皮肤干干的,气就没了。 少阳的脉气尽,必有耳聋现象,全身关节松弛无力眼目怒睁无法闭合,眼睛无法看清,色会先呈青色再转白色,后死去。 耳聋有两种,一种是外来的,如突然被分贝很大的刺激用同气相求治好,一种是经脉虚造成的。 阳明的脉气尽:口眼乱动,易受到惊吓,脸色发黄。回光返照。血脉如蜡烛灯火,最后一刻会脉大空。 少阴的脉气尽:面黑无光,齿龈生黄黃垢,腹部膨胀,食不下咽,大小便不通而亡。满,呼吸不畅,腹胀,呼吸不畅,面部赤色状,呕吐不出积食体内,食物不入,大小便不通,终而产生面色黧黑无光,皮毛干燥枯萎而终至死。 厥阴的脉气尽:中焦发热, 喉咙苦干,心情烦燥,睾丸上缩入腹而死。肝绕阴器。 偶刺(短刺)是正面一针,背面一刺,治骨痹。中医辨阴阳很重要,能辨阴阳就能治病,如病生在皮肤外面是阳,里面是阴,阴病难治。可以大叫是阳,好治。脸色苍白,讲话没有力气是阴,不好治。 诊脉的时机最好在清晨,因为此时人初醒而阴气未起,阳气聚集在体内尚未到达四肢,食物有没有进入身体,此时的经脉最正常且络脉调和,气血最平稳,此时可诊出“有过的脉”。手指诊脉时,须细察脉之动静,审视病人面色气血如何,这样慎察五色知盛衰,可知五脏之盛衰,查脉之有过与不及,可以知六腑之强弱,外形之荣枯可以知血气之足与不足, 。 早上起床喝冷水,是阴,是寒,可刺激四肢的阳回头,回至胃蠕动。早上起床喝冷水不易得胃病。 六味地黄丸里有淮山、山茱萸、熟地、泽泻、茯苓、丹皮等。早上用冷海盐水吃六味地黄丸很好,可常年不生胃病。 汗法,病在表用汗法。 吐法,病在肺上方的都可以。 下法,如大小便不通。 和法,内脏,脏腑之间或者经络之间,或是肌肉与经络之间。 便秘不可以直泻,要看病因。@教官-南京-李宁 |
|
4116楼#
发布于:2016-03-01 08:5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耿雪明申请签到,2016年2月29日《黄帝内经》第25集心得: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诊脉的方法: 诊脉通常是以清晨的时间为最好,此时人还没有劳于事,阴气未被扰动,阳气尚未耗散,饮食也未曾进过,经脉之气尚未充盛,络脉之气也很匀静,气血未受到扰乱,因而可以诊察出有病的脉象。 在诊察脉搏动静变化的同时,还应观察目之精明,以候神气,诊察五色的变化,以审脏腑之强弱虚实及形体的盛衰,相互参合比较,以判断疾病的吉凶转归。 脉诊:以关为界,寸为阳,九分;尺为阴,一寸; 阳脉在表,阴脉在里。 脉是血之府,阳脉比较浮一点,脉长则气滞。 有的人起床前就喝冷水是正确的,说明没有胃病。因冷水进入后,四肢的阳迅速回到胃。上用冷开水服用,里面放一点海盐,躺在床上时,不起来,先打开盖子,坐起后立即服用六味地黄丸,能吸收到精华。 睡觉时,阳在四肢,身体阴盛,所以睡觉必须盖住身体,四肢可露在外面。 胃部养生:晚上床头放杯水,加少许海盐,早上起来慢慢坐起,缓缓喝下冷的淡盐水。 加30-40粒六味地黄丸(淮山、山茱萸、熟地、泽泻、茯苓、丹皮),用杯里冷水送服,长年不生胃病。 脉是血液汇聚的所在。 长脉为气血流畅和平,故为气治; 短脉:脉<1.9寸,为气不足,故为气病; 数脉:一呼2次,一吸2次,一停1次,一次呼吸间共有5次为常数。如>5次,则为热,热则心烦; 大脉:脉应和体型成正比, 胖子应大,瘦子应小。脉大者表明病重,为邪气方张,病势正在向前发展; 寸盛:寸代表胸,关胸横膈处,阳脉盛,表明气血上逆。 上部脉盛,为邪壅于上,可见呼吸急促,喘满之症; 下部脉盛,是邪滞于下,可见胀满之病; 代脉:脉会变动,忽大忽小,为元气衰弱; 细脉:为正气衰少; 涩脉:为血少气滞,主心痛之症。摸脉似停滞不弹回,或按后往旁边去,无力量。 脉来大而急速如泉水上涌者,为病势正在进展,且有危险;脉来隐约不现,微细无力,或如弓弦猝然断绝而去,为气血已绝,生机已断,故主死。 精明见于目,五色现于面,这都是内脏的精气所表现出来的光华。 赤色应该象帛裹朱砂一样,红润而不显露,不应该象砂石那样,色赤带紫,没有光泽; 白色应该象鹅的羽毛,白而光泽,不应该象盐那样白而带灰暗色; 青色应该青而明润如璧玉,不应该象蓝色那样青而带沉暗色;黄色应该象丝包着雄黄一样,黄而明润,不应该象黄土那样,枯暗无华; 黑色应该象重漆之色,光彩而润,不应该象地苍那样,枯暗如尘。 假如五脏真色暴露于外,这是真气外脱的现象,人的寿命也就不长了。 目之精明是观察万物,分别黑白,审察长短的,若长短不明,黑白不清,这是精气衰竭的现象。 五脏主藏精神在内,在体内各有其职守。 如果邪盛于腹中,脏气壅满,气盛而喘,善伤于恐,讲话声音重浊不清,如在室中说话一样,这是中气失权而有湿邪所致。 语音低微而气不接续,语言不能相继者,这是正气被劫夺所致。 衣服不知敛盖,言语不知善恶,不辩亲疏远近的,这是神明错乱的现象。 脾胃不能藏纳水谷精气而泄利不禁的,是中气失守,肛门不能约束的缘故。 小便失禁的,是膀胱不能闭藏的缘故。 若五脏功能正常,得其职守者则生; 若五脏精气不能固藏,失其职守则死。 五脏精气充足,为身体强健之本。 头为精明之府,若见到头部低垂,目陷无光的,是精神将要衰败。 背悬五脏,为胸中之府,若见到背弯曲而肩下到不能转侧摇动,是肾气将要衰惫。 膝是筋汇聚的地方,所以膝为筋之府,若曲伸不能,行路要曲身附物,这是筋的功能将要衰惫。 骨为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震颤摇摆,这是髓虚,骨的功能将要衰惫。 若脏气能够恢复强健,则虽病可以复生; 若脏气不能复强,则病情不能挽回,人也就死了。 脉气与四时阴阳之气相反的,如相反的形象为有余,皆为邪气盛于正气,相反的形象为不足,为血气先己消损。 根据时令变化,脏气当旺,脉气应有余,却反见不足的,这是邪气盛于正气; 脉气应不足,却反见有余的,这是正不胜邪,邪气盛,而血气消损。 这种阴阳不相顺从,气血不相营运,邪正不相适应而发生的疾病名叫关格。关格之脉,为真脏脉,危险了。 9班-河南-耿雪明《黄帝内经》第25集作业 |
|
4117楼#
发布于:2016-03-01 09:00
|
||
4118楼#
发布于:2016-03-01 09:19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钟洁贞申请签到,2016年2月29日《黄帝内经》第24课心得
一、接上一课内容:针要下胸腹部时,必须避开五脏,如果扎到心脏一天就死,扎到脾脏五天就死,扎到肾脏七天就死,扎到肺脏五天就死,扎到中膈膜必损及中气的管道,就算病治好,不足一年就死。所以施針者必须避开脏腑,扎肺部或背部都是斜剌,肚脐到十四椎以下才用直刺。下针度量的方法以横隔为准,横隔上是心肺,膈下是肝肾脾。 二、遇到针刺水肿症时,出针必须摇针,摇针是泄气,使针孔加大,会出水,小便次数也会增加,病人肿胀的现象就会消失。在其他的经络上下针就不要摇针,这是刺法大要。水肿下阴陵泉,地机,三阴交合称三皇,分别是天人地三皇穴,脾主水,水道的位置。 三、十二经脉的脉气尽绝时的症状: 1.太阳经的脉绝断时,病人眼珠往上翻,角弓反张,手足紧抓不放,面色苍白,人的头是六阳之会,阳气来自于脾胃很重,脾胃气没有了会有苍白的现象。汗就是脸上的油,也是气,油尽灯枯,整个皮肤干干的摸不到油了,气都没有了,病人必死。 2.少阳经脉之气尽时,病人会有耳聋的现象,(耳聋有很多,一种是实症,巨大声响伤到耳膜造成的,和少阳没有关系。同气相求,如果是大音响造成耳聋,建议你慢慢离开现场,耳聋就会治好)另外一种耳聋是虚证,是内脏虚弱造成的,全身关节松弛无力,眼目怒睁无法闭合,目睛无法转动,两眼直视,病人一日半内死亡,死时脸颜色先是青色再转白色,然后死去。 3.阳明经脉之气尽时,病人会口眼乱动,易受惊吓,胡言乱语,面色发青,在脉气将尽时会出现一时博大,就像回光反照,但等到手足麻痹时,也就是死亡降临之时。 4.少阴经脉气尽时,病人脸黑无光,齿龈退缩牙齿变的很长而生黄垢,腹部膨胀,食不下咽,大小便不通而死。 5.太阴经脉气尽时,腹会涨满,呼吸不畅,善于噫气和呕吐,呕吐剧烈时气必上升,病人脸色会发红,如果呕吐不出秽物积留体内,造成食物不入,大小便不通,最终产生面色黑无光,皮毛出现干燥枯萎的现象,最终死亡。 6.厥阴肝经气绝时,病人中焦发热,喉咙苦干,多溺而心情烦躁,严重时舌向上倦,睾丸上缩入腹而死。 四、汗、吐、下法的治病原则: 1、汗:如果病邪在皮肤表面用汗发。 2、吐:病在肺以上的,不管是头面的,喉咙 的,鼻子的都用吐法 3、下:如果大小便不通,想办法通用下法。 4、如果病在内脏之间,经络之间,肌肉和经络之间,采用和解的方式。如果大便不通且脸色发黑,就去恢复肾脏功能。如果大便不通,脸上很鲜红光亮,是大肠太干燥造成的,因为阳明经应该往下走,结果逆流往上走。所以治便秘时一定要找便秘的原因再下手。 五、《针灸素难》要旨中的卷二中的针灸基本理论与原则的十二刺法:第一个刺法是偶刺,专门治疗心痹,心痛,正面一针背面一针,我把他讲成短刺,现在更正一下是第1刺偶刺。第9刺是短刺,是治骨痹,。(十二刺用的很多,建议大家买上面的书来看。)短刺是骨痹,骨病,风湿关节,骨头痛,扎在骨边上,痛点上,在骨头上面磨搓,这就会短刺。刀针,很粗像刀子一样,进去做短刺,很痛很容易伤到筋,因为骨边就是筋。做短刺时用细针,毫针就可以了。直进直出,就在痛点的骨头上下针就可以了。 六、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1.诊脉的时机,以清晨日出最为恰当,清晨时阴气未动,阳气为散,饮食还没有进,(中医的观点认为,人睡觉的时候,阳气会散到四肢,身体内部阴非常盛,因此手脚头可以露在外面,身体要用被子盖到,这是常态。)此时经脉正常且络脉调和,气血平稳。诊脉时,要细察脉的动静,还有病人气色的变化知五脏盛衰,查脉过于不及知六腑之强弱,外形荣祜知气血足与不足,以上各种观察来决定病人的生与死。 2.有的人早起喝冷水,这很好。因为喝冷水下去是寒的,四肢的阳瞬间就会回头在胃里面蠕动,所以早起喝冷水的永远没有胃病。六味地黄丸是很温和的补泻方法,有三补(熟地,山萸肉,山药)三泻(丹皮,泽泻,茯苓)。早上把冷水杯里放一点盐服用六味地黄丸,早晨睡醒不起床就吃。当医生一定要气色很好,保持心情愉快。 3.脉是血之府,男人的手越肥财路越多,女人不可以胖手。阳脉比较表面,阴脉比较沉一点,这是常脉,脉长刚好是九分一寸。高骨到手掌横纹头下一点点为九分,反下来稍微多一点点就是一寸,高,矮,小孩子的脉都不一样。标准的长度代表五脏的气非常的平衡。 |
|
4119楼#
发布于:2016-03-01 10:27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钟洁贞申请签到,2016年2月29日《黄帝内经》第24课心得
一、接上一课内容:针要下胸腹部时,必须避开五脏,如果扎到心脏一天就死,扎到脾脏五天就死,扎到肾脏七天就死,扎到肺脏五天就死,扎到中膈膜必损及中气的管道,就算病治好,不足一年就死。所以施針者必须避开脏腑,扎肺部或背部都是斜剌,肚脐到十四椎以下才用直刺。下针度量的方法以横隔为准,横隔上是心肺,膈下是肝肾脾。 二、遇到针刺水肿症时,出针必须摇针,摇针是泄气,使针孔加大,会出水,小便次数也会增加,病人肿胀的现象就会消失。在其他的经络上下针就不要摇针,这是刺法大要。水肿下阴陵泉,地机,三阴交合称三皇,分别是天人地三皇穴,脾主水,水道的位置。 三、十二经脉的脉气尽绝时的症状: 1.太阳经的脉绝断时,病人眼珠往上翻,角弓反张,手足紧抓不放,面色苍白,人的头是六阳之会,阳气来自于脾胃很重,脾胃气没有了会有苍白的现象。汗就是脸上的油,也是气,油尽灯枯,整个皮肤干干的摸不到油了,气都没有了,病人必死。 2.少阳经脉之气尽时,病人会有耳聋的现象,(耳聋有很多,一种是实症,巨大声响伤到耳膜造成的,和少阳没有关系。同气相求,如果是大音响造成耳聋,建议你慢慢离开现场,耳聋就会治好)另外一种耳聋是虚证,是内脏虚弱造成的,全身关节松弛无力,眼目怒睁无法闭合,目睛无法转动,两眼直视,病人一日半内死亡,死时脸颜色先是青色再转白色,然后死去。 3.阳明经脉之气尽时,病人会口眼乱动,易受惊吓,胡言乱语,面色发青,在脉气将尽时会出现一时博大,就像回光反照,但等到手足麻痹时,也就是死亡降临之时。 4.少阴经脉气尽时,病人脸黑无光,齿龈退缩牙齿变的很长而生黄垢,腹部膨胀,食不下咽,大小便不通而死。 5.太阴经脉气尽时,腹会涨满,呼吸不畅,善于噫气和呕吐,呕吐剧烈时气必上升,病人脸色会发红,如果呕吐不出秽物积留体内,造成食物不入,大小便不通,最终产生面色黑无光,皮毛出现干燥枯萎的现象,最终死亡。 6.厥阴肝经气绝时,病人中焦发热,喉咙苦干,多溺而心情烦躁,严重时舌向上倦,睾丸上缩入腹而死。 四、汗、吐、下法的治病原则: 1、汗:如果病邪在皮肤表面用汗发。 2、吐:病在肺以上的,不管是头面的,喉咙 的,鼻子的都用吐法 3、下:如果大小便不通,想办法通用下法。 4、如果病在内脏之间,经络之间,肌肉和经络之间,采用和解的方式。如果大便不通且脸色发黑,就去恢复肾脏功能。如果大便不通,脸上很鲜红光亮,是大肠太干燥造成的,因为阳明经应该往下走,结果逆流往上走。所以治便秘时一定要找便秘的原因再下手。 五、《针灸素难》要旨中的卷二中的针灸基本理论与原则的十二刺法:第一个刺法是偶刺,专门治疗心痹,心痛,正面一针背面一针,我把他讲成短刺,现在更正一下是第1刺偶刺。第9刺是短刺,是治骨痹,。(十二刺用的很多,建议大家买上面的书来看。)短刺是骨痹,骨病,风湿关节,骨头痛,扎在骨边上,痛点上,在骨头上面磨搓,这就会短刺。刀针,很粗像刀子一样,进去做短刺,很痛很容易伤到筋,因为骨边就是筋。做短刺时用细针,毫针就可以了。直进直出,就在痛点的骨头上下针就可以了。 六、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1.诊脉的时机,以清晨日出最为恰当,清晨时阴气未动,阳气为散,饮食还没有进,(中医的观点认为,人睡觉的时候,阳气会散到四肢,身体内部阴非常盛,因此手脚头可以露在外面,身体要用被子盖到,这是常态。)此时经脉正常且络脉调和,气血平稳。诊脉时,要细察脉的动静,还有病人气色的变化知五脏盛衰,查脉过于不及知六腑之强弱,外形荣祜知气血足与不足,以上各种观察来决定病人的生与死。 2.有的人早起喝冷水,这很好。因为喝冷水下去是寒的,四肢的阳瞬间就会回头在胃里面蠕动,所以早起喝冷水的永远没有胃病。六味地黄丸是很温和的补泻方法,有三补(熟地,山萸肉,山药)三泻(丹皮,泽泻,茯苓)。早上把冷水杯里放一点盐服用六味地黄丸,早晨睡醒不起床就吃。当医生一定要气色很好,保持心情愉快。 3.脉是血之府,男人的手越肥财路越多,女人不可以胖手。阳脉比较表面,阴脉比较沉一点,这是常脉,脉长刚好是九分一寸。高骨到手掌横纹头下一点点为九分,反下来稍微多一点点就是一寸,高,矮,小孩子的脉都不一样。标准的长度代表五脏的气非常的平衡。 |
|
4120楼#
发布于:2016-03-01 11:0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教官-孝感-郑其赛3班保发容申请签到2016年2月28日《黄帝内经》第24课学习心得 三皇针阴陵泉,下3寸地机,内踝尖上3寸三阴交,为天人地,水道,病人腿水肿时,扎针摇一摇肿症即消。 十二经脉脉气气尽绝时的症状如何? 足太阳膀胱经脉气断绝时,病人目上翻,角弓反张,手足紧抓不放,面色苍白。此际只有皮毛尚存些许津液。若再绝汗出如油,必死。 足少阳胆经脉气尽时,病人虚症耳聋,实症耳聋治疗慢慢离开,使之恢复正常,外因造成的耳聋,以“同气相求”法来治。即模拟病人受伤时的情景,让其采取措施,做好心理准备后逐渐适应即可慢慢恢复。全身关节松弛无力,目怒睁不能闭。待其眼珠不能转动,病人一天半内会死,死前面色会由青转白,然后死去。 足阳明胃经脉气尽时,病人口眼乱动,易惊,胡言乱语,面色发黄。脉气将尽前病人的脉会突然盛大一下,又称回光返照,但等其手足麻痹时就会死亡。手足是阳明气在管。 足少阴肾经脉气尽时,病人面黑无光,齿龈退缩而生黄垢,腹部膨胀,食不下咽,二便不通而死。 太阴脾经脉气尽时,病人腹部胀满,呼吸不畅,多噫气呕吐。当呕吐剧烈时气上升,病人脸呈赤色。若秽物吐不出来积留体内,病人会饮食不进,二便不通,面色漆黑无光,皮毛干枯萎缩,必死。 治病法则:汗、吐、下法 一般病在表用汗法;病在上,如在肺、喉、头部等,用吐法;病在下,如大小便不通,用下法把浊物排出。病在脏腑间,经络间,肌肉和经络之间,用和解的方式。如病人面黑,大便不通,是肾脏功能衰弱所致,须帮助病人恢复肾脏正常功能,让其自己排出浊物,而不能用外力帮他。若病人只是大肠太干燥导致便秘,病人面呈赤红色。一定要找对病因,不要人为干预,想法让病人恢复机体正常功能,调动自身力量与病邪相抗。 厥阴肝经脉气尽时,病人中焦发热,喉咙苦干,多尿,心烦躁,严重时舌上卷,睾丸上缩入腹而死。气脉绝时身体都呈收缩状。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脉的诊断法是如何呢? 针灸十二刺法:第一个刺法为偶刺(短刺),专门治心痹(心痛),即在胸前痛点和后背相对的地方分别刺一针。短刺法治骨痹,即用毫针浅刺至骨边痛处,然后直进直出摩挲。 阴阳之分:长在皮表外的肿块、青春痘等为阳,易治;往下长的硬块为阴,难治。病人声大为阳病,好治;病人色白,言语无力,为阴病,难治。 脉诊方法:清晨阴气未动,阳气末散,日出时诊脉为最佳,因此际阴气未起,尚未进食,气血最平稳,可诊出有问题的脉。人睡眠时阴气聚集体内,阳气布达四肢。早起喝杯冷水,阳气可迅速回到体内,不易得胃病。可于睡前倒杯开水,放一点盐。早上醒来迅速服下3-4颗六味地黄丸(成分有山药、熟地、山茱萸、泽泻、茯苓和丹皮6种)。阳气会马上回到胃里把药消化掉,此为很好的养生方法。长年不生胃病。 脉为血之府。常脉阳脉0.9,阴脉1寸,寸关尺,因阳脉浮,阴脉沉,故脉形是从上到下由外往内倾斜,脉形正常说明人健康。脉长则气至。
|
|
4121楼#
发布于:2016-03-01 11:0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耿雪明申请签到,2016年3月1日《黄帝内经》第26集心得:
脉象应四时的变化而变动:P124最后一段 从脉诊上可以知道病变的所在、疾病的变化、病发生在内部还是外部、是由内而外还是由外而内。 人体的阴阳升降与天运之环转相适应的情况: 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间的变化,阴阳四时与之相应。如春天的气候温暖,发展为夏天的气候暑热,秋天得劲急之气,发展为冬天的寒杀之气,这种四时气候的变化,人体的脉象也随着变化而升降浮沉。春脉稍触即可摸到。 春脉如规之象;夏脉如矩之象;秋脉如中衡之象,冬脉如中权之象。所谓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四时阴阳的情况也是这样,冬至到立春的四十五天,阳气微升,阴气微降; 夏至到立秋的四十五天,阴气微升,阳气微降。 四时阴阳的升降是有一定的时间和规律的,人体脉象的变化,亦与之相应,脉象变化与四时阴阳不相适应,即使病态; 根据脉象的异常变化就可以知道病属何脏,再根据脏气的盛衰和四时衰旺的时期,就可以判断出疾病和死亡的时间。 四时阴阳变化之微妙,都是从辨别阴阳开始,结合人体十二经脉进行分析研究,而十二经脉应五行而有生生之机; 观测生生之机的尺度,则是以四时阴阳为准则; 遵循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不使有失,则人体就能保持相对平衡,并与天地之阴阳相互统一; 知道了天人统一的道理,就可以预决死生。 所以五声是和五音相应合的; 五色是和五行相应合的; 脉象是和阴阳相应合的。 阴气盛则梦见渡大水而恐惧; 阳气盛则梦见大火烧灼; 阴阳俱盛则梦见相互残杀毁伤; 部盛则梦飞腾; 下部盛则梦下堕;年轻人做此类梦为常态; 吃的过饱的时候,就会梦见送食物给人; 饥饿时就会梦见去取食物; 肝气盛,则做梦好发怒气; 肺气盛则做梦悲哀啼哭; 腹内短虫多,则梦众人集聚;如天天梦到聚会等; 腹内长虫多,如蛔虫,则梦打架损伤。 调整命灾:把本来应该在白天发生的命灾,调整到晚上睡眠时,把命灾转移到梦里; 9班-河南-耿雪明《黄帝内经》第26集作业 |
|
4122楼#
发布于:2016-03-01 11:0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山西吴静
2016-2-29学习《黄帝内经》第24课心得 太阳经的脉绝断时,病人眼珠往上翻,角弓反张,手足紧抓不放,面色苍白,人的头是六阳之会,阳气来自于脾胃很重,脾胃气没有了会有苍白的现象。汗就是脸上的油,也是气,整个皮肤干干的摸不到油了,气都没有了,病人必死。 少阳经脉之气尽时,病人会有耳聋的现象,另外一种耳聋是虚证,是内脏虚弱造成的,全身关节松弛无力,眼目怒睁无法闭合,眼睛无法转动,两眼直视,病人一日半内死亡,死时脸颜色先是青色再转白色,然后死去。 阳明经脉之气尽时,病人会口眼乱动,易受惊吓,胡言乱语,面色发青,在脉气将尽时会出现一时博大,就像回光反照,但等到手足麻痹时,也就是死亡降临之时。 少阴经脉气尽时,病人脸黑无光,齿龈退缩牙齿变的很长而生黄垢,腹部膨胀,食不下咽,大小便不通而死。 太阴经脉气尽时,腹会涨满,呼吸不畅,善于噫气和呕吐,呕吐剧烈时气必上升,病人脸色会发红,如果呕吐不出秽物积留体内,造成食物不入,大小便不通,最终产生面色黑无光,皮毛出现干燥枯萎的现象,最终死亡。 厥阴肝经气绝时,病人中焦发热,喉咙苦干,多溺而心情烦躁,严重时舌向上倦,睾丸上缩入腹而死。 汗:如果病邪在皮肤表面用汗发。吐:病在肺以上的,不管是头面的,喉咙的,鼻子的都用吐法。下:如果大小便不通,想办法通用下法。 病在内脏之间,经络之间,肌肉和经络之间,采用和解的方式。大便不通且脸色发黑,就去恢复肾脏功能。如果大便不通,脸上很鲜红光亮,是大肠太干燥造成的,因为阳明经应该往下走,结果逆流往上走。 偶刺,专门治疗心痹,心痛。短刺,是治骨痹,骨病,风湿关节,骨头痛,扎在骨边上,痛点上,在骨头上面磨搓,这就会短刺。做短刺时用细针,毫针就可以了。直进直出,就在痛点的骨头上下针就可以了。 诊脉的时机,以清晨日出最为恰当,清晨时阴气未动,阳气为散,饮食还没有进,此时经脉正常且络脉调和,气血平稳。诊脉时,要细察脉的动静,还有病人气色的变化知五脏盛衰,查脉过于不及知六腑之强弱,外形荣祜知气血足与不足,以上各种观察来决定病人的生与死。 有的人早起喝冷水,这很好。喝冷水下去是寒的,四肢的阳瞬间就会回头在胃里面蠕动,所以早起喝冷水的永远没有胃病。六味地黄丸是很温和的补泻方法,有三补(熟地,山萸肉,山药)三泻(丹皮,泽泻,茯苓)。早上把冷水杯里放一点盐服用六味地黄丸,早晨睡醒不起床就吃。当医生一定要气色很好,保持心情愉快。 脉是血之府,男人的手越肥财路越多,女人不可以胖手。阳脉比较表面,阴脉比较沉一点,这是常脉,脉长刚好是九分一寸。高,矮,小孩子的脉都不一样。标准的长度代表五脏的气非常的平衡。 |
|
4123楼#
发布于:2016-03-01 11:18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钟洁贞申请签到,2016年2月29日《黄帝内经》第24课心得
一、接上一课内容:针要下胸腹部时,必须避开五脏,如果扎到心脏一天就死,扎到脾脏五天就死,扎到肾脏七天就死,扎到肺脏五天就死,扎到中膈膜必损及中气的管道,就算病治好,不足一年就死。所以施針者必须避开脏腑,扎肺部或背部都是斜剌,肚脐到十四椎以下才用直刺。下针度量的方法以横隔为准,横隔上是心肺,膈下是肝肾脾。 二、遇到针刺水肿症时,出针必须摇针,摇针是泄气,使针孔加大,会出水,小便次数也会增加,病人肿胀的现象就会消失。在其他的经络上下针就不要摇针,这是刺法大要。水肿下阴陵泉,地机,三阴交合称三皇,分别是天人地三皇穴,脾主水,水道的位置。 三、十二经脉的脉气尽绝时的症状: 1.太阳经的脉绝断时,病人眼珠往上翻,角弓反张,手足紧抓不放,面色苍白,人的头是六阳之会,阳气来自于脾胃很重,脾胃气没有了会有苍白的现象。汗就是脸上的油,也是气,油尽灯枯,整个皮肤干干的摸不到油了,气都没有了,病人必死。 2.少阳经脉之气尽时,病人会有耳聋的现象,(耳聋有很多,一种是实症,巨大声响伤到耳膜造成的,和少阳没有关系。同气相求,如果是大音响造成耳聋,建议你慢慢离开现场,耳聋就会治好)另外一种耳聋是虚证,是内脏虚弱造成的,全身关节松弛无力,眼目怒睁无法闭合,目睛无法转动,两眼直视,病人一日半内死亡,死时脸颜色先是青色再转白色,然后死去。 3.阳明经脉之气尽时,病人会口眼乱动,易受惊吓,胡言乱语,面色发青,在脉气将尽时会出现一时博大,就像回光反照,但等到手足麻痹时,也就是死亡降临之时。 4.少阴经脉气尽时,病人脸黑无光,齿龈退缩牙齿变的很长而生黄垢,腹部膨胀,食不下咽,大小便不通而死。 5.太阴经脉气尽时,腹会涨满,呼吸不畅,善于噫气和呕吐,呕吐剧烈时气必上升,病人脸色会发红,如果呕吐不出秽物积留体内,造成食物不入,大小便不通,最终产生面色黑无光,皮毛出现干燥枯萎的现象,最终死亡。 6.厥阴肝经气绝时,病人中焦发热,喉咙苦干,多溺而心情烦躁,严重时舌向上倦,睾丸上缩入腹而死。 四、汗、吐、下法的治病原则: 1、汗:如果病邪在皮肤表面用汗发。 2、吐:病在肺以上的,不管是头面的,喉咙 的,鼻子的都用吐法 3、下:如果大小便不通,想办法通用下法。 4、如果病在内脏之间,经络之间,肌肉和经络之间,采用和解的方式。如果大便不通且脸色发黑,就去恢复肾脏功能。如果大便不通,脸上很鲜红光亮,是大肠太干燥造成的,因为阳明经应该往下走,结果逆流往上走。所以治便秘时一定要找便秘的原因再下手。 五、《针灸素难》要旨中的卷二中的针灸基本理论与原则的十二刺法:第一个刺法是偶刺,专门治疗心痹,心痛,正面一针背面一针,我把他讲成短刺,现在更正一下是第1刺偶刺。第9刺是短刺,是治骨痹,。(十二刺用的很多,建议大家买上面的书来看。)短刺是骨痹,骨病,风湿关节,骨头痛,扎在骨边上,痛点上,在骨头上面磨搓,这就会短刺。刀针,很粗像刀子一样,进去做短刺,很痛很容易伤到筋,因为骨边就是筋。做短刺时用细针,毫针就可以了。直进直出,就在痛点的骨头上下针就可以了。 六、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1.诊脉的时机,以清晨日出最为恰当,清晨时阴气未动,阳气为散,饮食还没有进,(中医的观点认为,人睡觉的时候,阳气会散到四肢,身体内部阴非常盛,因此手脚头可以露在外面,身体要用被子盖到,这是常态。)此时经脉正常且络脉调和,气血平稳。诊脉时,要细察脉的动静,还有病人气色的变化知五脏盛衰,查脉过于不及知六腑之强弱,外形荣祜知气血足与不足,以上各种观察来决定病人的生与死。 2.有的人早起喝冷水,这很好。因为喝冷水下去是寒的,四肢的阳瞬间就会回头在胃里面蠕动,所以早起喝冷水的永远没有胃病。六味地黄丸是很温和的补泻方法,有三补(熟地,山萸肉,山药)三泻(丹皮,泽泻,茯苓)。早上把冷水杯里放一点盐服用六味地黄丸,早晨睡醒不起床就吃。当医生一定要气色很好,保持心情愉快。 3.脉是血之府,男人的手越肥财路越多,女人不可以胖手。阳脉比较表面,阴脉比较沉一点,这是常脉,脉长刚好是九分一寸。高骨到手掌横纹头下一点点为九分,反下来稍微多一点点就是一寸,高,矮,小孩子的脉都不一样。标准的长度代表五脏的气非常的平衡。 |
|
4124楼#
发布于:2016-03-01 11:3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7班何丽苹申请签到,2016年3月1日《黄帝内经》第33课心得
黄帝说,凡是治病必细察其外形、精神与气色之润泽,按其脉知何脏为主病,及病情是新病或陈年旧疾,切不可失去治疗的时机。外形气色皆未失真,这是可治是病。如果病人病色很浅,此病易治。按脉时,脉与四季相合时,此病可治,如果脉微弱但内里气血流畅,这是有胃气之兆,可称为易治之病,治之必不失良机。如果外形消瘦精神不振,此即难治之病。正常之气色已失,面皮无光,这是很难痊愈的病。脉变为坚实且盛大,这代表病越深状,如果脉形已反逆四季节气时,此已为无法治愈之病。察知以上四种难治之病时,必须明白告诉家属。 所谓脉逆四时,即春季得到肺脉,夏季得到肾脉,秋季得到心脉,冬季到得脾脉,然后所有的脉形又有时绷紧,有时断绝,有时深沉,有时中空无力且四散者,这就是反逆四时之脉。病情为热症而脉反安静,病人下痢不止而脉反现大形,病人大量失血而脉反坚实,病生在里而脉却坚硬有力,病生在外表而脉反弱,此皆难治之病。因为脉症不合也。 黄帝说道,我听说可以用虚实来决定死生,请说请此点。 歧伯答道,有五种实症主死,五种虚症亦主死。 脉壮盛,皮肤炙热,腹胀,大小便不通,目昏气闷,此为五种实症。脉细小,皮肤冰冷,呼吸短促,大小便失禁,不吃食物,此为五种虚症。 黄帝问,那有时病人有这些症状,为何还活着呢? 歧伯回答道,有五虚症者,而食物入胃,仍可吸收,且下痢止,则可存活,若有五实症之病人,其身汗出,且大小便亦通畅者,亦可存活下来,这就是才死症的患者,仍有生存机会的征候也。 第二十篇 三部九候论 黄帝问,我闻九数自夫子处甚多,精深博大,无法尽陈。我希望能闻其大要,来传给子孙,传给后世,铭记于骨中,深藏内心中,且愿饮血立誓,绝不传不肖之徒。其理必合天地之道,有始有末,上对应日月星辰之历数,下符合于春、夏、秋、冬四季及阴阳五行的变化。其孕含吉凶之变化,春为阴夏为阳,如以人对应之如何? 歧伯回答道,真是高妙的垂询,这乃是天地间至深的数理。 黄帝说,请将天地间至深的数与人体气血配合起来,来了解人的生死奥妙,这方法又如何呢? 歧伯回答道,天地之至数其始于一,而终止于九。一者为天,二为地,三为人,如此三倍三数而有九候,来决定死生,来治疗百病,来调合虚实,来去除病邪。 黄帝问,何谓“三部”之意呢? 歧伯回答,三部分上、中、下三部,每两部又各有三候,此三候又以天、地、人三位来区分。必须用手指来指示,方可知其真位。 上部之天部,位在两额侧足少阳胆经上之悬厘,曲鬓位为足少阳脉气所在。上部之地部,在两颊下之人迎脉处,为足阳明脉气所行之处。上部的人部在耳前动脉位处,为手少阳三焦脉气所行之处。 中部也分天、人、地三位,其天部位在手太阴肺经经渠位,为肺气之所在。地部就是手阳明经的合谷位,为大肠脉气所在。人部位在手少阴心经之神门位,为心脉之所在。 下部也分天、人、地三位,其中下部的天位,在足厥阴肝经之太冲位,为肝气之所在。下部之地部,在足少阴太溪脉之处,为肾气之所在。下部之人部,在足太阴脾经的箕门位或足阳明胃经之冲阳位,因此下部之天位以诊察肝脏,地部以诊察肾脏,人部以诊察脾胃之功能。 黄帝问,那中部是作什么呢? 歧伯回答,中部也是有天、人、地三位,天位以察肺,地部诊察地气如何,人部可诊断心肝。 黄帝问,那上部又可察出什么呢? 歧伯回答道,它也分天、人、地三位。天部来诊断,头角内的循环,地部来察口齿的运转,人部来察耳目之功能。所以人身分三部,其中每部又分天、人、地三位,因此有三而有天,有三而有地,有三而有人,三的三倍合而成九数。如果区分九位为九处不同之地,那九地合于人体内之九脏,即肝心脾胃肾脏,加上头角、耳目、口鼻、胸腔四脏,合为九脏。所以人的精神藏于五脏之中,人的形藏于四脏之中,共为九脏之源。其中若五脏之衰败,则面上之气色必凶,失其常色乃为必死之候。 黄帝问,那诊察三部九候的目的是什么呢? 歧伯回答道,有了三部九候之位,以此为标准,来度量其体形是否太肥或太瘦,依此来调理其脏气之虚实。遇实症则用泻法,遇虚症用补法。治时先放去血瘀之脉处,再来调理,不须去了解病人的病情,只须调节其过实或过虚之脏,使其正常为最终目的。 黄帝问,那决定病人死生之法又如何? 歧伯答道,病人体形硕大而脉反细小,兼之呼吸短促者病危矣。病人体形消瘦脉却反大,兼又胸中胀满者必死。 凡人外形与脉气相符合者生,参差不调和者乃病也。凡三部九候之脉皆失者死。又全身上下左右的脉出现有的正常,有的失常,此人已病也。若到了上下左右的脉皆失,无法度衡量者亦死。中部之脉气正常,而上部下部脉已失,此人亦死,如中部之脉象愈弱,亦主死亡,凡目眶内陷者亦死。 黄帝问,如何才知病之所在呢? 歧伯回答道,如诊察九候脉气独有一处呈微小状者此部必病。独有一处脉大者,该处亦病。独有一处急数者,这就是病处。独有一处脉迟者,其部亦病。独有一处脉浮者亦病。独有一处脉细小者,其亦病。独见一部凹者,也是有病。所以诊何脉知其失常乃知病处。 又可用按住病人足踝上方五寸之处,弯起右手手指使平齐,抵住足踝,敲打该处,若回音能传到左手且按处有虫在蠕动似的感觉,则此人健康无病,如果传间过快,有如水涌般,使人觉得刺激很强,则为有病兆。若传间很慢,病人反应迟钝者,亦有病。若回音不能传到左手五寸处,或敲打也不会反响者,此人必死。又病人病至肉消骨软,且无法走路者亦死。 诊察出病人中部之脉忽快忽慢者,亦为死症。如果脉呈代而钩状,也就是脉跳动时常一止,而且脉形如长钩一样,有力而满溢状,就表示病邪居在经格上。是故三部九候之互相呼应,上下一致,切不可不协调。其中一候脉失常则有病,二候之脉同时失常,则病严重了。若三候之脉均失常,则病已危矣。一旦能察其脏腑之病根所在,就可测出病人的生或死之期。所以医师必先知何为正常之脉,方可区分出何为病脉。凡一见真脏脉知为何脏病,从而推知所被克之时节,而预知其死亡期。又如病人的足太阳脉气已无,其足必屈曲而不直,死时眼向上吊。 黄帝问,所谓“冬阳夏阳”的意思是什么呢? 歧伯回答,三部九候之脉,如果都呈细小若有若无时,就是阴脉,如冬天一样,一旦如此则病人必于半夜死亡。如果脉呈盛大急躁,呼吸短促者为阳脉,如夏日一样,则必在中午死亡。所以往来寒热的病,都是在早晨死。中焦热盛及但热不寒之病,都死在中午。得风病死者,都在黄昏死。得水肿病者,都在半夜死。脉形呈忽快忽慢,时强时弱者为脾气已绝之脉,病人会在辰、戌、丑、未四个时辰转换处死亡。体消肉脱时,即令三部九候之脉正常,病人亦死。脉如为大、小、速、迟、陷下等七种脉,若九候脉之同时出现此类之脉,有时亦不会死。这是因为是外感风寒之病,或女人月事之病,其像七诊的病,但并非真的,才会如此不会有危险。若有以上七种之病脉,而脉中又无胃气,此乃必死,此际会出现打嗝与噫气等症。表示胃气已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