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红梅
侠客
侠客
  • UID20181765
  • 粉丝3
  • 关注6
  • 发帖数162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420楼#
发布于:2015-12-04 20:0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罗红梅申请签到 2015年12月4日 《针灸大成》第36课心得

11、膈俞穴(贫血、瘀血)
【穴位】把两个肩胛骨在底端画条线,跟脊椎骨交接的地方就是第七椎下,旁开一寸半。
【临床表现及运用】会有压痛,膈俞叫做血会膈俞。会穴(骨会大杼,腑会中脘,脏会章门,气会膻中,脉会太渊等等)。下面有肝,上面有心,它夹在中间。心生血,肝脏血,所以它统领全身的血,膀胱经是很大的经络。
A:血病治此。贫血,瘀血,内伤打击造成内脏出血,大小便是血,用灸,针都可以。
B: 是活血化瘀的穴道,身体里面有瘀血,表现在口渴但病人不想喝水;唐容川《血证论》,提出久病必瘀的道理,所以要用活血化瘀来治疗。
C:被踢到胸部,正好是乳中穴,这个经络正好是在足阳明胃经上,有瘀血,我们就下膈俞。胃经上痛也可下胃的郄穴梁丘。刚被踢到,就下内庭。那从马上摔下来五脏气乱就下天柱、大杼,让气平衡,这就是最传统、正统的方法。
12、经外奇穴:消渴穴
【穴位】第八椎下旁开一寸半有个经外奇穴叫消渴穴。下针或灸的都可以。
【临床表现及运用】消渴分上消、中消、下消。
A:上消是在胸隔以上,渴饮百杯不能止渴;
B: 中消是肚脐到胸膈,饥饮百碗不能解饥。
C:下消是肚脐以下,男人会阳不举,女人则完全没有性欲,变性冷感。
13、肝俞与胆俞穴(胆结石、肺痨)
【穴位】第九椎下旁开一寸半是肝俞,在第十椎外开一寸半是胆俞。
【临床表现及运用】
A:肝有痛,肝病治此,用俞募治疗(肝经的募穴和俞穴,任何的脏腑都有募穴与俞穴),下针或灸的都可以。俞穴不管是肺、心、肝,都是两边一起做。在四肢上取穴才是对称治疗法(先针健侧,再扎患侧)。
B:第九椎肝俞有压痛点是肝病。在第十椎有压痛点是胆结石,肝胆俞可以用来诊断、治疗。
C:阴部有病,可以在肝俞下针;因为第九椎以下依序是肝胆脾胃三焦肾,全身只有这一条经络,会经过男人的阴器睾丸或女人的阴部。睾丸疝气在肝俞下针。
D:小肠坠下去下脾经的隐白及肝的井穴,因井穴很痛,脱肠都会缩回去。
E: “积聚痞痛”,肝里面有肿瘤,有硬块。

14、四花灸(膈俞、肝俞)
痨瘵(肺结核):病人会发黄,全身是黄的,小便,眼睛也黄。
食疗:杏核可以治;
下针:胆俞压到痛点再下针,再扎两边的俞穴。
灸:两个胆俞加两个膈俞,一起灸称为四花灸,是在治疗肺结核非常好用的穴道。
15、脾俞穴与胃俞穴
【穴位】第十一椎下外开一寸半叫做脾俞;
【临床表现及运用】
A:脾主四肢,肌肉、关节痛、风湿痛都在脾俞下针。这个土是治水的,脾主少腹(肚脐以下),腹部这边的水肿胀通通都可以用脾俞,用强土来治水,就可以解决水的问题。用灸、用针都可以,效果都会很好。由于脾主肌肉,主四肢。所以脾脏有问题的时候,很明显的表症就是身重,身体会非常沉重。正常人,我们站立成这样子,人的气是往上升的,气就是全身的水液,气是往上升的。所以站在那边,不会感觉到体重。
脚是身上最底层的地方。当你全身都在气化的时候,脚虽在最底下但却是温热的,这个热气一直往上来,全身都是在气化的状态。当全身充满气的时候,是没有癌症的,像个热水瓶一样。
所以我常常讲,脚是热的就没有癌症。你现在还没有癌症,就要想办法把脚热起来。
那脾主开胃,小孩子不吃东西,你都可以灸脾俞,再灸身柱,小孩会长得又高又大,肌肉又发达,骨头又大,人又高大,待会告诉你怎么让他聪明。
再来是第十二椎,是胃。第十二椎开在胃上面,胃病治此。如果胃有病,不管是西医讲的胃溃疡、胃出血、胃下垂都没关系。扎胃俞,用俞募治疗,胃的募穴是中脘穴。扎正面的中脘,再扎胃俞就是俞募治疗。
假设有胃痛,足三里、梁丘郄穴可以止痛。足三里也可以止呕。这样一票穴道就出来了。俞募治疗、会郄治疗都可以。那腑会中脘,胃的会穴是中脘,用会郄法治病时,就再下胃经的梁丘穴,这是会郄治疗。会郄治疗加上俞募治疗,最后再加上足三里,怎么会治不好胃病呢?除非你是足三里扎到足二里,扎错穴道。
16、三焦俞与肾俞穴(5-00:55:25)
【穴位】第十三椎外开一寸半是三焦俞,第十四椎外开一寸半是肾俞;( 临床上扎背针,从第七椎找,也可以从第十四椎找,这是度骨法。)
【临床表现及运用】
a:石门(肚脐下二寸)是三焦的募穴。三焦是水道,三焦有问题时用俞募治疗(三焦俞跟正面的石门穴)。像水的问题,下利、大便带水、排水,水肿,吃东西不消化、都可以用三焦。治肚子胀满,三焦俞也用得很多。
B:肾主骨,肾又藏志;
C: 肾主华发;
陈丽娟
侠客
侠客
  • UID20187695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7
421楼#
发布于:2015-12-04 20:3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陈丽娟申请签到
2015年12月4日 《针灸大成》第36课心得
一、 足太阳膀胱经(阳水,流注时间为下午3:00-5:00)
2. 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67个穴位,全身穴位最多的经)
16) 膈俞穴:位于脊椎骨第七椎下外开一寸半,是血之会穴,统领全身的血。血病(贫血,瘀血,内脏出血,大便出血,小便出血等)治此,下针灸均可。
a. 感觉口渴却不想喝水是身体里有瘀血的表现。
b. 瘀血块不是肿瘤,在X光上是看不到的,但会造成很多怪病。《血证论》里提出“久病必瘀”的道理。如果有淤血,需要用活血化瘀的方式来治疗。
c. 膈俞穴是活血化瘀的穴道。当胸部的乳中穴被踢有瘀血时下针膈俞穴,如果是疼下针胃的郄穴梁丘,刚被踢时是实症下胃经的母穴内庭。
17) 消渴穴:经外奇穴,位于第八椎下,下针、灸均可。分为上消、中消和下消,上消对应胸横膈以上,渴饮百杯不能止渴;中消对应横膈到肚脐之间,是饥饮百碗不能解饥;下消是男人会阳不举,女人则完全没有性欲,变性冷感。治法相同。如果上消出现不再口渴,手脚温热,头面凉,一觉到天亮就说明病已经好了。
18) 肝俞:位于脊椎骨第九椎下外开一寸半,肝病治至,下针、灸均可。
a. 采用俞募治疗法,左右两侧一起灸或针。
b. 左病右治右病左治适用于四肢上取穴,一般是先扎健侧,再扎患侧。
c. 肝俞可以用来诊断(有肝病的人在此处会有压痛点),也可以用来治疗,也可以确定肝病好了没有。
d. 全身只有肝经经过男人的阴器睾丸女人的阴部,所以阴部有病可以在肝俞下针。睾丸疝气可以在肝俞下针。
e. 肝脏有肿瘤、硬块都可以在肝俞上治疗。
19) 胆俞:位于脊椎骨第十椎下外开一寸半,胆有问题时,在第十椎会有压痛点,尤其是胆结石时压的会很痛。晚上十一点到半夜一点发生的时症可在胆俞穴上下针。
“四花灸”即同时灸两个胆俞和两个膈俞,用于治疗痨瘵即肺结核。因为金克木,所以得肺结核的人会全身发黄包括小便和眼睛。坚持吃生杏仁也可以治疗肺结核。
20) 脾俞:位于脊椎骨第十一椎下外开一寸半。
a. 脾主四肢,所有四肢上的问题(包括肌肉酸痛、是关节痛、风湿痛等)都可以在脾俞下针;
b. 脾主少腹(肚脐以下),腹部的水肿胀都可以用脾俞。
c. 脾主开胃,小孩子不吃东西,可以灸脾俞再灸身柱,小孩会长得高大,肌肉发达,骨头大。
d. 脾脏有问题时最明显的表症就是身体沉重。正常人身体里的水都是气化的,气是往上升的所以站立时不会感觉到体重,脚虽在最底下却也是温热的。当全身充满气的时候,是没有癌症的。
21)胃俞:位于脊椎骨第十二椎下外开一寸半,胃病治此,包括胃溃疡、胃出血、胃下垂等。
采用俞募治疗法即扎胃俞再扎中脘,如果有胃痛下针梁丘,如果有呕吐现象,下针足三里用于止呕。会郄治疗法下针中脘加梁丘。会郄加俞募加足三里可以治疗一切胃病。
22) 三焦俞:位于脊椎骨第十三椎下外开一寸半。三焦是水道,三焦有问题时用俞募治疗法下针三焦俞跟三焦的募穴石门用于治疗下利、大便带水、排水、水肿、吃东西不消化、肚子胀满都可以用三焦俞。
23) 肾俞:位于脊椎骨第十四椎下外开一寸半。
肾主骨,藏志。藏志就是肾气很旺时人就有志;肾气不旺时,志不藏,没有大志。
孙钦粉
侠客
侠客
  • UID20184903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6
422楼#
发布于:2015-12-04 20:4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孙钦粉申请签到:
2015124日《针灸大成》第36课心得:
膈俞:
第七椎下肩胛骨与脊椎骨交接的地方,旁开一寸半,是膈俞。
血会膈俞,骨会大柕,腑会中脘,脏会章门,气会膻中,脉会太渊。
血病治此。非西医讲的血癌,血病逝指贫血、淤血、内伤打击造成内脏出血。
小便出血可能是肾脏癌。大便出血可能是大肠癌或痔疮。
口渴但不想喝水时体内有淤血。
淤血块不是肿瘤,不会表现在X光,血瘀会造成很多怪病。
久病必於,要用活血化瘀来治疗,
膈俞就是活血化瘀的穴道。
病人痛可能是遭打击或从马上掉下来,被踢到胸部乳中,在胃经上,
有淤血就下膈俞,胃经上痛也可以下郄穴梁丘,刚被踢下内庭。

经外奇穴:
第八椎下有一个奇穴,消渴穴。下针或灸都可以。
消渴分上消、中消、下消。上消百杯不能止渴,胸膈以上。
中消在肚脐到胸膈,饥饮百碗不能解饥。
下消男人会阳不举,女人性冷。治法一样。
这个穴道用针用灸都可以。

肝俞与胆俞(胆结石、肺痨):
第九椎下旁开一寸半是肝俞。肝病治此,可用俞募治疗,下肝经募穴,再下俞穴。
心、肝、肺都是两边一起灸或针,只有四肢取穴才左病右治。
治疗中风的时候先健侧后患侧。
肝俞压有痛点说明肝有问题。同时还可以诊断恢复情况。
第九椎以下次序分别是肝胆脾胃三焦肾。
全身只有一条经络经过男人阴气女人阴部,是肝经。所以阴部有病可以下肝俞。
内科病、小肠下坠,疝气,可以下脾经隐白和肝经井穴。
肝里的肿瘤、硬块都可以在肝俞上治。
第十椎下是胆俞,压有痛点是胆有问题,胆结石时压会很痛。
四花灸:
病人发黄,全身发黄,小便黄,眼睛黄,叫肺痨,西医称肺结核。
可以在胆经治。金克木,会在胆经上面走。
过去杏仁可以治愈。
胆俞是一个治肺结核很好的大学穴。压有痛点。
四花灸就是两个胆俞和膈俞,同时灸,治疗肺结核非常好用的穴道。

脾俞:
第十一椎下外开一寸半是脾俞。
脾主四肢,四肢问题、无论肌肉、关节、风湿痛,都可以下脾俞。
土治水,脾主少腹,腹部水肿都可以下脾俞,强土治水。
针和灸都可以。
脾脏有问题的时候最明显的表症就是身重。
脚是热的就没有癌症,想办法把脚热起来。
脾主开胃,小孩不吃东西可以灸脾俞,再灸身柱,会长的高大,肌肉发达。
胃俞:
第十二椎下。胃病治此。
无论是胃溃疡、胃出血、胃下垂都没关系。扎胃俞,俞募治疗
胃的募穴是中脘。
如果有胃痛,足三里、梁丘也可以止痛。足三里可以止吐。
三焦俞:
第十三椎外开一寸半是三焦俞,第十四椎是命门,正面是肚脐。
第十四椎外开一寸半是肾俞。
扎背可以用度骨法来找穴,从第一椎、第七椎、第十四椎找。
石门是三焦的募穴,三焦是水道。可以用俞募治疗。
不要让人动脊椎骨。脊椎骨牵扯很广。
肾俞:
其华在发,主骨藏志,肾气不旺,志不长。
陶原
侠客
侠客
  • UID20183224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79
423楼#
发布于:2015-12-04 21:3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陶原申请签到
 2015124 《针灸大成》第36课心得


膈俞穴
   脊椎骨第七椎下外开一寸半。八大会穴,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腑会中脘,脏会章门,气会膻中,脉会太渊。血之会穴,血病(贫血,瘀血,内脏出血,大便出血,小便出血等)治此,针灸均可。感觉口渴却不想喝水是身体里有瘀血,会造成很多怪病。《血证论》里提出久病必瘀,需要活血化瘀。膈俞穴是活血化瘀的穴道
 
消渴穴
   脊椎骨第八椎下,针灸均可。分为上消、中消和下消,上消,渴饮百杯不能止渴,胸横膈以上。中消,饥饮百碗不能解饥,横膈到肚脐之间。下消,男人会阳不举,女人则完全没有性欲,变性冷感。
肝俞穴
    脊椎骨第九椎下外开一寸半,治肝病,有压痛点,针灸均可。可用俞募治疗,下肝经的募穴,再下肝经的俞穴,任何的脏腑都有募穴与俞穴。俞穴可以用灸的,也可以用针,在左、右两侧外开一寸半。下针的时候或灸的时候,都是两边一起灸,一起下,肺、心、肝都是两边一起做,不是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四肢上取穴有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治疗中风,我们下针的时候,一定是先扎好的地方,再扎患侧。所以医书上写先针健侧,再扎患侧。
第九椎以下依序是肝胆脾胃三焦肾。全身只有一条经络,会经过男人的阴器睾丸,或经过女人的阴部,就是肝经。所以阴部有病,可以在肝病下针。如睾丸疝气,可以在肝俞下针。
也治肝里面有肿瘤,有硬块。
胆俞穴
   脊椎骨第十椎下外开一寸半,胆有问题时,在第十椎会有压痛点,尤其是胆结石时压的会很痛。晚上十一点到半夜一点发生的时症可在胆俞穴上下针。
 
四花灸:两个胆俞和两个膈俞同时灸,用于治疗肺结核。吃生杏仁治疗肺结核。
 
脾俞穴
   脊椎骨第十一椎下外开一寸半。脾主四肢,四肢上的问题(包括肌肉酸痛、是关节痛、风湿痛等)都可以在脾俞下针;脾主少腹(肚脐以下),腹部的水肿胀都可以用脾俞。脾主开胃,可以灸脾俞再灸身柱,小孩会长得高大,肌肉发达,骨头大。脾脏有问题时最明显的表症就是身体沉重。
胃俞穴
   脊椎骨第十二椎下外开一寸半,胃病治此,包括胃溃疡、胃出血、胃下垂等。
俞募治疗法即扎胃俞再扎中脘,胃痛下针梁丘,呕吐现象下针足三里。
会郄治疗法下针中脘加梁丘。会郄加俞募加足三里可以治疗一切胃病。
 
三焦俞穴
   脊椎骨第十三椎下外开一寸半,水道,有问题用俞募治疗法,下针三焦俞跟三焦的募穴石门用于治疗下利、大便带水、排水、水肿、吃东西不消化、肚子胀满。
 
肾俞穴
   脊椎骨第十四椎下外开一寸半。肾主骨,藏志。藏志就是肾气很旺时人就有志;肾气不旺时,志不藏,没有大志。
灸友刘炳环
侠客
侠客
  • UID20187358
  • 粉丝3
  • 关注1
  • 发帖数154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424楼#
发布于:2015-12-04 22:1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刘炳环申请签到
 2015年12月04号,《针灸大成》第36课心得
 1、膈俞穴(贫血、瘀血)
 膈俞穴,第七椎下旁开一寸半,即两个肩胛骨底端连线与脊椎骨交接的地方,血会膈俞,可针可灸,血病治此,血病是指,出血、贫血,瘀血,内伤打击造成内脏出血等,不包含西医所言的血癌。
淤血会造成特殊的病症,身体内有淤血时,病人会感觉很渴,但是不想喝水,久病必瘀,很久的病一定有瘀血在,要用活血化瘀治疗。
会穴:就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会聚的地方,有着总摄的作用。如五脏的精气会于章门,而章门就能通治五脏本身的病。
八大会穴歌:脏会章门腑中脘,气会膻中血膈俞,筋会阳陵脉太渊,骨会大杼髓绝骨。
2、经外奇穴:消渴穴
消渴穴,第八椎下旁开一寸半,可针可灸。
消渴分上消、中消、下消。上消是渴饮百杯不能止渴,在胸隔以上,饮百杯不能止渴;肚脐到胸膈是中消,饥饮百碗不能解饥;下消男人会阳不举,女人则完全没有性欲,变性冷感。
3、肝俞与胆俞穴(胆结石、肺痨)
肝俞,第九椎下旁开一寸半,肝有痛,肝病(肝有病时,第九椎下压痛)治此,俞募治疗,可针可灸,可治肝病、阴部的病,睾丸疝气。
俞穴(心肝肺)都是两侧同时进行,只有在四肢上取穴的时候,才有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例:治疗中风,先针健侧,再扎患侧。
第十椎下、第十一椎下、十二椎下、十三椎下、十四椎下旁开一寸半,依次为肝胆脾胃三焦肾,
全身只有一条经络,会经过男人的阴器睾丸,或经过女人的阴部,就是肝经,所以小肠坠痛,针脾经隐白,肝经井穴(因井穴很痛,一下针,马上会痛得缩回去),在针井穴时,病人会抽一下,因是初病,疝气、坠肠、脱肠都会缩回去,效果很好。
第十椎下旁开一寸半,是胆俞,胆病治此,胆结石(第十椎下压痛)可针此。
4、四花灸(膈俞、肝俞)
痨瘵(肺痨),就是西医的肺结核。
症状:病人会发黄,全身是黄的,小便也黄,眼睛也黄。
对策:1)胆俞处针痛点或者两边的俞穴;2)四花灸:两个胆俞,两个膈腧。
5、脾俞穴与胃俞穴
脾俞,十一椎下旁开一寸半,可针可灸,可治:四肢(脾主四肢)上的问题,肌肉痛,关节痛、风湿痛,腹部水肿(脾主少腹,脾为土,土克水),小孩子不爱吃东西(脾主开胃)。
脾主肌肉,主四肢,所以脾脏有问题的时候,很明显的表症就是身重。脚是身上最底层的地方,当全身都在气化的时候,脚虽在最底下但却是温热的,热气一直往上,全身都是在气化的状态,这时是没有癌症的,像个热水瓶,所以脚是热的就没有癌症。
胃俞穴,十二椎下旁开一寸半,胃病治此,可治:胃溃疡、胃出血、胃下垂。比如胃痛:俞募治疗(中脘、胃俞),会郄治疗(中脘、梁丘),再加上足三里。
6、三焦俞与肾俞穴
三焦俞,第十三椎外开一寸半,可针可灸,与正面的石门合并为三焦的俞募治疗,水道,可治水的问题,下利、大便带水、排水,水肿,吃东西不消化、肚子胀满。
肾俞,第十四椎下外开一寸半,肾主骨,肾藏志,所谓藏志,就是当肾气很旺时,人就有志,肾气不旺,志不藏,没有大志。肾其华在发,所谓其华在发,就是发容华(花),就是头发油鲜光亮。
可治:耳朵问题,耳鸣、耳聋、听力不好(肾管耳朵),脑部问题、记忆问题(肾管记忆)、头发问题、骨头问题、胸无大志、下消(肾管大小便)、腰痛(近取穴)、下半身积水(肾主水,属水脏),需要注意,如果两腿都有肿,是肾的问题,如果腿不肿,只是脚踝踝关节肿则是心脏问题。

巩菲
新手
新手
  • UID20181906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74
425楼#
发布于:2015-12-04 23:0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巩菲申请签到
2015年12月4号,《针灸大成》第36课心得

1. 膈腧穴
肩胛骨下缘与督脉的交点为第七椎下,旁开1.5寸,就是膈腧穴。

血会膈腧,心在上,肝在下,膈腧在中间,心生血,肝藏血,膈腧统领全身的血液,所有出血的病,贫血,淤血都可以在这里治疗。

身体里有淤血的病人,口很渴但还不愿意喝水。

久病必淤,很久的病,病人身体里一定有淤血在,所以要活血化瘀来治疗。
膈腧穴就是活血化瘀的穴道。

从马上摔下来的病人,五脏气就乱了,要下针 天柱、大杼,让气平衡。有些疾病,不能以痛为输。

2. 消渴穴

第八胸椎下,旁开1.5寸,为经外奇穴-----消渴穴。可针可灸

上消----在胸隔以上----渴饮百杯不能解渴
中消----肚脐到胸隔----饥饮百碗不能消饥
下消-----男人会阳不举,女人会性冷淡。

3. 肝俞和胆俞
第九椎下,旁开1.5寸,为肝俞穴。位置在肝脏的后方。

肝有痛,以及肝有病,都可以在此治疗,可以采用俞募疗法。
 
治疗中风的,在下针的时候,要先扎好的地方,在扎患病的一侧。

肝有病的话,压第九椎下,会有痛点。肝脏里面有肿瘤,硬块,都可以在肝俞治疗。

第十椎下,旁开1.5寸,为胆俞穴。有胆结石的时候,按压第十椎,会很痛。

4. 四花灸
有肺结核的病人,按压胆俞,会有痛点,就在痛点处下针,扎两边的俞穴。

治疗肺结核的四花灸-------在两个胆俞穴,和两个膈俞穴一起艾灸。

5. 脾俞
第十一胸椎下,外开1.5寸。就是脾俞穴。

脾主四肢,脾脏有问题的时候,会感到身重。

脾主开胃,小孩不吃东西,可以先艾灸脾俞穴,在灸身柱穴。

6. 胃腧穴
第十二椎下,旁开1.5寸,就是胃俞穴。
胃病都可以在此治疗, 可采用俞募治疗法则。

胃的俞募治疗-----中脘+胃俞穴

胃的会郄治疗------中脘+梁丘穴

7. 三焦俞
第十三椎下,外开1.5寸,为三焦俞。

三焦的俞募治疗-------石门+三焦俞穴

三焦是水道,关于水的问题,例如下利,大便带水,排水,水肿,吃东西不消化,都可以用三焦俞。

8. 肾俞穴
第十四椎下,为命门穴。旁开1.5寸,为肾俞穴。

肾主骨。肾藏志,肾气足的人,志气也很大。

肾其华在发,头发的颜色黑不黑,是肾在管。头发掉不掉,是肝脏在管。
薛绍展
侠客
侠客
  • UID20187774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53
426楼#
发布于:2015-12-05 03:3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薛绍展申请签到
2015年12月4日、 《针灸大成》第36课心得:
11、膈俞穴(贫血、瘀血)
膈俞在第七椎下,血会膈俞。也就是说血病治此。贫血,瘀血,内伤打击造成内脏出血。血病,大便血,小便血,出血的病、贫血、瘀血通通可以用。不管是用灸,用针通通可以。膈俞就是活血化瘀的穴道。
12、经外奇穴:消渴穴
再下来是第八椎下,这有个经外奇穴,我们叫消渴穴。下针或灸的都可以。
糖尿病消渴分上消、中消、下消。上消是渴饮百杯不能止渴,在胸隔以上,所以病人会渴,但饮百杯还是不能止渴。肚脐到胸膈是中消,中消是饥饮百碗不能解饥,吃了半天还是饿,这是中消。下消男人会阳不举,女人则完全没有性欲,变性冷感。
    不管是上消、中消、下消,都可以在消渴穴上治疗。检验效果可以去验血,看血糖指标,看病况,病人口渴,治了以后不口渴,还有其它的,如手脚温热,头面身体冷的,能一觉到天亮,每天都有大便,这个人就好了。
13、肝俞与胆俞穴(胆结石、肺痨)
肝俞,肝有痛,肝病治此,同样可用俞募治疗。
俞募治疗法:不管是肺、心、肝,都是两边一起做;在四肢上取穴的时候,才有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治疗中风,我们下针的时候,一定是先扎好的地方,再扎患侧。即“先针健侧,再扎患侧”。
有肝病的时候,第九椎肝俞有压痛点,一压就会很痛。根据压痛感,可以用来诊断,也可以用来治疗,也可以确定肝病好了没有。
全身只有一条经络,会经过男人的阴器睾丸,或经过女人的阴部,就是肝经。所以阴部有病,可以在肝病下针。例如:睾丸疝气,肝里面有肿瘤,有硬块。小肠坠下去,下脾经的隐白,及肝的井穴,一下针,马上会痛得缩回去了。
在第十椎外开一寸半是胆俞。所有胆的问题,都可以在胆俞穴上治疗。诊断时,在第十椎会有压痛点,尤其是胆结石时,压的会很痛。治疗好了以后,没压痛点就是病已经去了。
14、四花灸(膈俞、肝俞)
肺结核,病人会全身发黄,小便和眼睛也黄。我们叫肺痨,肺痨在胆经上可以治疗。因为金克木,会在胆上面走,最常用的是四花灸,所谓四花灸就是两个胆俞,还有第七椎外开一寸半的膈俞,这四个穴道同时在灸。我们称为四花灸,是用在治疗肺结核非常好用的穴道。
过去有一个强盗头子,得了肺痨病。光吃杏仁一味病就好了。
15、脾俞穴与胃俞穴
脾俞在第十一椎下,外开一寸半。脾主四肢,四肢上的问题,不管是肌肉,还是关节痛、风湿痛都可以在脾俞下针。土克水,脾主肚脐以下,腹部这边的水肿胀通通都可以用脾俞。用灸、用针都可以,效果都会很好。由于脾主肌肉四肢。所以脾脏有问题的时候,身体会非常沉重。脚是热的就没有癌症。你现在还没有癌症,就要想办法把脚热起来。脾主开胃,小孩子不吃东西,可以灸脾俞。
再来是第十二椎,是胃。胃病治此。不管是胃溃疡、胃出血、胃下垂都没关系。用俞募治疗,胃的募穴是中脘穴。
治疗胃病大招:足三里止痛、止呕。俞募治疗:中脘加胃俞穴;会郄治疗:那腑会中脘,胃的会穴是中脘,再下胃经的梁丘穴。会郄治疗加上俞募治疗,最后再加上足三里,没有治不好胃病。
16、三焦俞与肾俞穴
第十三椎外开一寸半是三焦俞,三焦是水道,像水的问题,下利、大便带水、排水,水肿,治肚子胀满,吃东西不消化、都可以用三焦。三焦有问题,可以用俞募治疗。用三焦俞跟正面的石门穴。
再来是肾俞。肾主骨,骨头要长的好,是肾脏在管。肾又藏志。所谓藏志,就是当肾气很旺时,人就有志。肾气不旺,志不藏,人就没有大志。
肾其华在发,头发很油鲜很光亮。都是黑的,就是肾气很旺。肝主的是生发,是让头发往上长,这两个不太一样。
肾脏管耳朵。耳鸣、耳聋、听力不好,通通是肾脏在管。肾也管记忆,所以记忆有问题或脑部有问题,头发有问题,听力有问题,骨头有问题的时候,通通是在肾治疗。胸无大志,也在肾上治疗。
肾脏功能衰落的时候,病人常常有多便的现象,一天上两三次,拉出来是稀的。中医认为,肾阳不够的话,就阳不举了。
薛绍展
侠客
侠客
  • UID20187774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53
427楼#
发布于:2015-12-05 03:3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薛绍展申请签到
2015年12月4日、 《针灸大成》第36课心得:
11、膈俞穴(贫血、瘀血)
膈俞在第七椎下,血会膈俞。也就是说血病治此。贫血,瘀血,内伤打击造成内脏出血。血病,大便血,小便血,出血的病、贫血、瘀血通通可以用。不管是用灸,用针通通可以。膈俞就是活血化瘀的穴道。
12、经外奇穴:消渴穴
再下来是第八椎下,这有个经外奇穴,我们叫消渴穴。下针或灸的都可以。
糖尿病消渴分上消、中消、下消。上消是渴饮百杯不能止渴,在胸隔以上,所以病人会渴,但饮百杯还是不能止渴。肚脐到胸膈是中消,中消是饥饮百碗不能解饥,吃了半天还是饿,这是中消。下消男人会阳不举,女人则完全没有性欲,变性冷感。
    不管是上消、中消、下消,都可以在消渴穴上治疗。检验效果可以去验血,看血糖指标,看病况,病人口渴,治了以后不口渴,还有其它的,如手脚温热,头面身体冷的,能一觉到天亮,每天都有大便,这个人就好了。
13、肝俞与胆俞穴(胆结石、肺痨)
肝俞,肝有痛,肝病治此,同样可用俞募治疗。
俞募治疗法:不管是肺、心、肝,都是两边一起做;在四肢上取穴的时候,才有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治疗中风,我们下针的时候,一定是先扎好的地方,再扎患侧。即“先针健侧,再扎患侧”。
有肝病的时候,第九椎肝俞有压痛点,一压就会很痛。根据压痛感,可以用来诊断,也可以用来治疗,也可以确定肝病好了没有。
全身只有一条经络,会经过男人的阴器睾丸,或经过女人的阴部,就是肝经。所以阴部有病,可以在肝病下针。例如:睾丸疝气,肝里面有肿瘤,有硬块。小肠坠下去,下脾经的隐白,及肝的井穴,一下针,马上会痛得缩回去了。
在第十椎外开一寸半是胆俞。所有胆的问题,都可以在胆俞穴上治疗。诊断时,在第十椎会有压痛点,尤其是胆结石时,压的会很痛。治疗好了以后,没压痛点就是病已经去了。
14、四花灸(膈俞、肝俞)
肺结核,病人会全身发黄,小便和眼睛也黄。我们叫肺痨,肺痨在胆经上可以治疗。因为金克木,会在胆上面走,最常用的是四花灸,所谓四花灸就是两个胆俞,还有第七椎外开一寸半的膈俞,这四个穴道同时在灸。我们称为四花灸,是用在治疗肺结核非常好用的穴道。
过去有一个强盗头子,得了肺痨病。光吃杏仁一味病就好了。
15、脾俞穴与胃俞穴
脾俞在第十一椎下,外开一寸半。脾主四肢,四肢上的问题,不管是肌肉,还是关节痛、风湿痛都可以在脾俞下针。土克水,脾主肚脐以下,腹部这边的水肿胀通通都可以用脾俞。用灸、用针都可以,效果都会很好。由于脾主肌肉四肢。所以脾脏有问题的时候,身体会非常沉重。脚是热的就没有癌症。你现在还没有癌症,就要想办法把脚热起来。脾主开胃,小孩子不吃东西,可以灸脾俞。
再来是第十二椎,是胃。胃病治此。不管是胃溃疡、胃出血、胃下垂都没关系。用俞募治疗,胃的募穴是中脘穴。
治疗胃病大招:足三里止痛、止呕。俞募治疗:中脘加胃俞穴;会郄治疗:那腑会中脘,胃的会穴是中脘,再下胃经的梁丘穴。会郄治疗加上俞募治疗,最后再加上足三里,没有治不好胃病。
16、三焦俞与肾俞穴
第十三椎外开一寸半是三焦俞,三焦是水道,像水的问题,下利、大便带水、排水,水肿,治肚子胀满,吃东西不消化、都可以用三焦。三焦有问题,可以用俞募治疗。用三焦俞跟正面的石门穴。
再来是肾俞。肾主骨,骨头要长的好,是肾脏在管。肾又藏志。所谓藏志,就是当肾气很旺时,人就有志。肾气不旺,志不藏,人就没有大志。
肾其华在发,头发很油鲜很光亮。都是黑的,就是肾气很旺。肝主的是生发,是让头发往上长,这两个不太一样。
肾脏管耳朵。耳鸣、耳聋、听力不好,通通是肾脏在管。肾也管记忆,所以记忆有问题或脑部有问题,头发有问题,听力有问题,骨头有问题的时候,通通是在肾治疗。胸无大志,也在肾上治疗。
肾脏功能衰落的时候,病人常常有多便的现象,一天上两三次,拉出来是稀的。中医认为,肾阳不够的话,就阳不举了。
鞠文盈
贫民
贫民
  • UID20186075
  • 粉丝0
  • 关注1
  • 发帖数48
428楼#
发布于:2015-12-05 07:20
中医经典特训17班鞠文盈申请签到
2015年12月4日《针灸大成》36课学习心得:
1、膈俞穴(贫血、瘀血)
【定位】第七椎下为膈俞穴,第七椎跟两个肩胛骨底端的线相交。
八大会穴: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腑会中脘,脏会章门,气会膻中,脉会太渊等等。
【主治】大便有血,小便有血都为血病,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通通可以用血会膈俞。针灸皆可。血证论里说,久病必瘀,我们需要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治疗。膈俞就是活血化瘀的穴道。
2、经外奇穴:消渴穴
【定位】第八椎下外开一寸半。
【主治】此穴道可针可灸,消渴分上消中消下消,上消是渴饮百杯不能止渴,在胸膈以上,肚脐到胸膈是中消,中消是饥食百碗不能解饥。下消男人为阳不举,女人则完全没有性欲、性冷淡。
3、肝俞
【定位】第九椎下外开一寸半
【主治】它位于肝的后方,肝病治此。全身只有一条经络会经过男人的睾丸、或女人的阴部,就是肝经,所以阴部有病,可在肝俞下针。
【针法】可用俞募治疗法,可针可灸。两边一起做,不是左病右治,只有在四肢上取穴的时候才有左病右治右病右治。先针健侧,再扎患侧。同样的肝俞也可以帮助我们诊断,我肝病时会有压痛。
4、胆俞穴(胆结石、肺痨)
【定位】第十椎下外开一寸半
中医过去有一种病,我们称为痨瘵,这种病就是西医说的结核,病人如有身上发黄、小便黄、眼睛也黄,我们叫肺痨,肺痨不容易好,我们可在胆经上治疗。因为金要克木要往胆经上走,我们在治疗结核病的时候,胆俞是一个很好的大穴。
5、脾俞穴
【定位】第十一椎下外开一寸半为脾俞,
【主治】脾主四肢,四肢上的问题,不管是肌肉,还是关节痛,风湿痛都可以在脾俞下针。脾为土,土是治水的,脾主少腹,腹部这边的消肿胀也可以用脾俞。用强土来治水,就可以解决水的问题。 脾主开胃,小孩子不吃东西,也可以灸脾俞,再灸身柱。
6、胃俞穴
【定位】十二椎外开一寸半为胃俞
【主治】胃病治此,如胃溃疡、胃出血、胃下垂等,可用俞募治疗法。如有胃痛,可用足三里、梁丘郄穴止痛。足三里也可以止呕。
7、三焦俞
【定位】十三椎外开一寸半是三焦俞
【主治】下利、大便带水、排水、水肿等等
【针法】俞募治疗法。
8、肾俞穴
【定位】第十四椎为命门,十四椎下面为肚脐,背后命门,十四椎外开一寸半为肾俞,也可以从下往上找。
肾俞:中医的理论是肾主骨,肾藏志,肾气旺的人志气比较高。
胡林波
贫民
贫民
  • UID20177526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92
429楼#
发布于:2015-12-05 07:3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胡林波申请签到    2015年12月4日《针灸大成》第36课心得

                   足太阳膀胱经

                       膈俞穴
    在第七椎下旁开1.5寸。
    肩胛骨的下角平第七椎。
    血会膈俞,血病治此。这里讲的血病是指贫血,淤血,内伤打击造成的出血等,通通可用。针灸均可。
    膈俞下面有肝,上面有心,它夹在中间,心生血,肝藏血,所以膈俞统领全身的血。
     渴不欲饮是身体里有淤血的原因。《血症论》提出久病必瘀的道理,所以要用活血化瘀来治疗。
      膈俞就是活血化瘀的穴道。有人伤在某经,有淤血,就下膈俞,痛的话就下该经的郄穴,新病就再下子穴。五脏气乱了就下天柱,大抒,让气平衡。这是最传统,最正统的方法。

     八会穴:
    气会膻中,血会膈俞,腑会中脘,脏会章门,骨会大抒,髓会绝骨,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

                        消渴穴
    第八椎下旁开一寸半。经外奇穴。针灸均可。
    消渴分上消(渴饮百杯不能止渴),中消(饥食百碗不能解饥),下消(在男为阳不举,在女为性冷淡),治法都一样。

                       肝俞穴
    第九椎下旁开一寸半处。就是肝脏的后方。肝病治此。可灸可针。
    俞穴下针或灸都是两边一起做。在四肢上取穴时才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治疗中风,下针的时候,一定是气先扎好的地方,再扎患侧。
    有肝病的时候,肝俞有压痛,肝俞可用来诊断,治疗,判断转归。
     全身只有肝经会经过人的阴部,所以睾丸疝气,可在肝俞下针。小肠坠下去时,可下脾经隐白及肝经井穴。
     积聚痞痛,就是讲肝经里面有肿瘤,硬块,都可在肝俞治疗。

                      胆俞穴
    第十椎下外开一寸半。胆有问题,胆结石,都会在胆俞有压痛。
    痨瘵,就是西医的肺结核。又叫肺痨。可在胆经上治疗。因金克木,会在胆经上面走。
    治结核病的时候。胆俞是个很好的大穴。治症时,会压到痛点,这是下针的地方,也可扎两边俞穴。
   四花灸就是两个胆俞,两个膈俞,四个穴道同时灸,是治疗肺结核非常好用的穴道。

                       脾俞穴
    第十一椎下外开一寸半。
    脾主四肢,四肢上的问题,不管是肌肉还是关节痛,风湿痛都可以在脾俞下针。
     脾主肌肉四肢,脾有病时,会表现出身重。
    土是治水的,脾主少腹,即肚脐以下。腹部这边的水肿胀满都可下脾俞,用强土来治水。
    脾主开胃,小孩不吃东西,可灸脾俞,再灸身柱。

                      胃俞
    第十二椎下外开一寸半。胃病治此。
    胃病可用俞募治疗,下胃俞及胃募穴中脘。
    有胃痛时,足三里,郄穴梁丘都可止痛,足三里还可止呕。俞募治疗加上会郄治疗再加上足三里,胃病都可治。

                          三焦俞
     第十三椎外开一寸半。
     像水的问题,下利,大便带水,排水,水肿,吃东西不消化,都可以用三焦。治肚子胀满,也可用三焦俞。
     俞募治疗可加三焦募穴石门。

                            肾俞穴
     第十四椎下外开一寸半。
     第十四椎是命门,正面是肚脐,背后是命门穴。
     第一椎,第七椎,第十四椎做为标记找穴位。这是度
罗飞燕
新手
新手
  • UID20182212
  • 粉丝2
  • 关注4
  • 发帖数97
430楼#
发布于:2015-12-05 11:5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罗飞燕申请签到:2015年12月5日《针灸大成》第37课心得



17、气海穴与大肠俞穴



气海穴——是第十五椎下旁开一寸半。像腰痛、靠近肛门这边,治疗痔疮,都可以用。在四肢上找就是远取穴。

大肠俞——是第十六椎下旁开一寸半。第一个它在腰椎的位置,近取穴也可以治疗腰痛。大肠的问题如便秘、下利都可以治疗。

单椎痛的治疗方法——有人内科没病,内脏没病,就背痛,痛在十三椎,其他都很好,大便也好,可以下针十三椎旁边的俞穴,如果要加重治疗,可以在三焦经上的子穴上下针,就是治疗当椎的通。脾经的子穴是商丘。如果病人脾脏都很好,四肢也没有身重,什么也没有,关节也没有痛。就是第十一椎痛,你可以下脾俞以外,也可以下脾经的商丘,一针一下到子穴,第十一椎就开始热,这是我们的导引方法。


18、关元俞至白环俞穴



关元俞——第十七椎外开一寸半。在后面、背边下针的地方,大部分都是治疗妇科、腰痛的病。男人腰痛,女人妇科都在这下针。

第十四椎以下,通通可以直针下。直针下时,要有点基本常识,不可以下一寸的地方,要下一寸半的地方。那灸也可以,放片生姜做隔姜灸。

小肠俞——第十八椎外开一寸半。治疗腰痛,痔疮。

膀胱俞——第十九椎外开一寸半。治疗腰痛以外,小便失禁,妇科的病,都可以在这靠近的地方下针。

中膂俞——第二十椎外开一寸半。肾虚、消渴病,大小便的问题、腰痛,女人的赤带白带都可以。针灸都可以。

白环俞——第二十一椎外开一寸半。接近阴部的地方,像疝气、大小便,腰酸背痛,女人的白带,通通可以在这治疗。



19、八髎穴与会阳穴



八髎穴是全身上下最小的穴道。八髎穴有八个点。

上髎——从督脉外开一寸半是膀胱经,一寸半的中间,就是七八分的地方,外面是小肠俞,小肠俞和督脉中间的地方。上髎统治所有的腰痛。妇女无法怀孕,想要生小孩,可以灸灸上髎,同时针上髎也可以。阴部的治症,通通可以用上髎穴。

这八髎统归上髎来管。像阴茎痛、睾丸痛,这是近取穴。从腰到脚麻,都可以下次髎穴。

中髎穴——中膂俞跟脊椎骨交接的中间。在一寸半距离的中间是中髎。治疗妇人绝子、不会怀孕、白带很多。

下髎穴——白环俞与督脉的中间。大便下血,大便下血可能是痔疮漏血,也可能是大肠癌,所以大便跟血会混在一起,可以在下髎这边做。

会阳——在尾椎骨和腰俞中间这个点外开一寸的地方。这里痛要知道是膀胱经的穴道。



20、附分穴与魄户穴



膀胱经在上背部分两条。第一条是在督脉外开一寸半,另外一条是从督脉算外开三寸。

附分——从第二椎下外开三寸。附分是手足太阳之会,像肩中俞、肩外俞、大杼都可以治疗颈项肩背。

魄户——从第三椎下外开三寸。

魄户是跟着肺俞来的,所以肺有问题的时候,你可以在肺俞或魄户下针都可以,同时灸也可以。



21、膏肓穴



膏肓穴——第五椎分为三份,第一份旁开三寸的地方。

取穴方法——病人反坐在凳子上,前面抱个抱枕,肩胛骨就打开了。
膏肓痛的治疗方法——拿三棱针或放血针去刺破皮肤,火罐放上去,把血吸出来,吸出来后,当场就好了。
膏肓大部分是用灸和放血。



22、神堂穴至胃仓穴



神堂穴——第五椎下外开三寸或者说心俞外开一寸半。
譩嘻穴——第六椎外开三寸或者说督俞外开一寸半。治疗血癌的时候,可以用针或灸,来帮助督俞,加强它的效果。

膈关穴——第七椎外开三寸,外开一寸半就是膈俞。治症跟膈俞差不多,像小便黄,大便不好,都可以用。治症跟膈俞差不多,像小便黄,大便不好,都可以用。

魂门穴——第九椎外开三寸。肝藏魂,所以它把两者归纳在一起,因为在肝脏的旁边,也是辅助肝脏的,可增加肝俞的效果。

阳刚穴——胆俞的外开一寸半,第十椎下外开三寸。

意舍穴——第十一椎外开三寸。脾藏意。人体的意志、意念是脾脏在管。主治腹满虚胀。因为脾主少腹,大便滑泻,因为脾脏湿的缘故,脾有问题的时候,湿不守就会进入大肠,就会洞泄。小便赤黄,因脾主黄色,黄色本来应该在脾里面的!因脾脏比较虚了,所以营养会跟着小便排出来。呕吐消渴,因脾是在中焦。身热目黄,因脾是黄色的。意舍是辅助脾俞的。第十二椎下的胃仓是辅助胃的穴道。
灸友王香香
新手
新手
  • UID20187073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77
431楼#
发布于:2015-12-05 15:5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王香香申请签到,2015125日《针灸大成》第37课心得
肾主骨,藏志,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耳朵(耳鸣,耳聋,听力下降,)记忆力下降,胸无大志,头发白,稀疏,均可在肾俞上针灸。如果是关节肿(在脚踝)则是心脏疾病引起。
肾俞:第十四椎下旁开1.5寸。
气海:第十五椎下旁开1.5寸,腰痛痔疮的近取穴。
大肠俞:十六椎下旁开1.5寸,腰痛,下利,便秘都可治疗。
关元俞,十七椎下旁开1.5寸,治腰痛,妇科病的近穴。第十四椎以下,通通可以直针下。直针下时,不可以下一寸的地方,要下一寸半的地方。灸也可以,放片生姜做隔姜灸。
小肠俞:十八椎下旁开1.5寸,主治小肠病,腰痛,痔疮病。
膀胱俞:在十九椎下旁开1.5寸,治腰痛,小便失禁,妇科病。
中膂俞:二十椎下旁开1.5寸,针灸均可,治肾虚,消渴,赤白带。白环俞,在二十一椎下旁开1.5寸,治阴部疾病。
八髎穴:是全身最小的穴,上髎,督脉与小肠俞的正中点,治所有腰痛,阴部病,用灸治妇女不孕。
次髎:在督脉与膀胱俞的正中点,治阴茎痛,赤白带,灸治不孕。
中髎:在督脉与中膂俞的正中点,治不孕、白带问题等。
下髎:在督脉与白环俞的正中点,治大便下血。
会阳:尾椎骨和腰俞中间这个点外开一寸,附分,魄户,膏肓等都在一条线上。
附分:第二椎下旁开3寸(风门旁开1.5寸)手足太阳之会,治颈项强痛之近取穴。
魄户:第三椎下旁开三寸(肺俞旁开1.5寸),同治肺部疾病。
膏肓:最重要的穴位,把第五椎平分三等分,在上三分之一处旁开3寸为膏肓穴,膏肓痛,针刺无效,只有放血。在膏肓可灸一百,至五百壮,但灸后,要配气海,阴交,足三里把气引下行。
神堂穴:神道(五椎下)旁开三寸,心俞外开1.5寸,针,灸均可,辅助心俞治疗。
膈关穴:第七椎下,膈俞旁开1.5寸,至阳旁开3寸。小便黄,大便不畅都可以用。治病与膈俞相似。
魂门:筋缩(第九椎下)旁开三寸,肝俞旁开1.5寸处。辅助肝脏的,可增加肝俞的效果。
管琴歆
侠客
侠客
  • UID20183087
  • 粉丝5
  • 关注6
  • 发帖数136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432楼#
发布于:2015-12-05 19:3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管琴歆申请签到
2015年12月05日《针灸大成》第37课心得
1肾其华在发。肾脏管耳朵又管记忆。
耳鸣、耳聋、听力不好,记忆不好或脑部头发听力骨头问题,胸无大志下消在肾治疗。肾管大小便,肾阳不够的话,就阳不举了。下半身积水
如果腿都没有肿,脚踝关节肿是心脏有问题。
2、气海穴
气海穴在第十五椎下旁开一寸半。
治疗腰痛、痔疮。
3大肠俞
大肠俞第十六椎下旁开一寸半
*单椎痛的治法:如十三椎痛,其它都很好,大便也都很好。就下十三椎旁边的俞穴,治疗那一椎的痛。若想加治疗可以在三焦经上的子穴上下针,就是治当椎的痛。
如果这个病人脾脏都很好,四肢也没有身重,关节也没有痛。就是第十一椎痛,
可以下脾俞和商丘(子穴),气血又流回到第十一椎。
大肠俞在腰椎的位置,近取穴也可以治疗腰痛。大肠的问题如便秘、下利都可以治疗。
4、关元俞
关元俞在第十七椎外开一寸半。
治疗男人腰痛,女人妇科、子宫肿瘤。
第十四椎以下,通通可以直针下或隔姜灸。
5小肠俞在第十八椎外开。腰痛、痔疮。
6膀胱俞在第十九椎下旁开一寸半,除了治疗腰痛以外,
小便失禁,妇科的病。
7中膂俞
中膂俞在第二十椎下外开一寸半
肾虚、消渴病,大小便的问题、腰痛,女人的赤带白带都可以。
8白环俞
白环俞在第二十一椎下外开一寸半
因为是接近阴部的地方,像疝气、大小便,腰酸背痛,女人的白带,通通可以在这治疗。
9、八髎穴
八髎穴有八个点
上髎在小肠俞和督脉中间的地方。上髎统治所有的腰痛,妇女不孕,阴
部的治症,八髎统归上髎来管。像阴茎痛、睾丸痛,这是近取穴,找到一个洞,扎到洞里面去约一寸,平常是一寸半的针。
次髎是在膀胱俞和督脉的中间。从腰到脚麻,都可以下次髎穴。
妇人赤白带,书上的治症都很接近。最主要你要知道这几个部位,次髎下髎上髎都有用到。
中髎穴就是中膂俞跟脊椎骨的中间。中髎治妇人
绝子、不会怀孕、白带很多。八髎穴治症雷同。
下髎穴在白环俞与督脉的中间。
大便下血可能是痔疮漏血,也可能是大肠癌,所以大便跟血会混在一起,你可以在下髎这边做。
妇人没有怀孕,我们可以在上髎中髎这边做,用灸的。我们稍微把它们区分一下,其实临床上的治症都差不了多少。
10会阳穴
会阳穴在腰俞与尾椎骨中间外开一寸的地方
11、附分穴
附分在第二椎下外开三寸。
附分是手足太阳之会,像肩中俞、肩外俞、大杼都可以治疗颈项肩背,这都是一样的治法。
重点是你要知道这条经痛,还是属于膀胱经。
12、魄户
魄户在第三椎外开三寸,肺藏魄。与跟肺俞靠的很近,所以肺有问题的时候,你可以在肺俞或魄户下针都可以,同时灸也可以。
13、膏肓穴
膏肓穴在第五椎从上1/3处外开3寸处走江湖。
这膏肓穴非常好用,把肩胛骨打开来,面对椅背坐在椅子上这膏肓就出来了平常膏肓是躲在肩胛骨里面。治症最常见的就是膏肓痛。
治疗的方法是放血,原来肩胛骨这个地方,膏盲穴跑出来后,你拿三棱针或放血针去刺破皮肤,火罐放上去,把血吸出来,吸出来后,当场就好了。
平常膏肓是无所不治的。你在灸膏肓的时候,你可以灸一百壮到五百壮。
在灸完膏肓后,如果嘴巴燥渴、嘴唇会干裂,那是因为你的胸腔里面气很旺。这时候你去灸关元,气海,中极,石门、阴交都可以,灸的时候,气就会往下走。或再去灸足三里,足三里灸完就会把这热气往下导。我们最主要是要把热气导到脚里面去。
我讲过脚是热的就没有癌症,脚是热的人就没有心脏病,不会中风。那你灸膏肓后,整个胸腔都是热的,热气停在胸腔是没有用的,还没有达到治病的效果。就需要靠灸少腹的穴道及足三里,让气导到小肠里面去,才会达到治症的效果。
膏肓穴是起死回生的妙穴。像重病,或当你不知道怎样出手治病时,就灸膏肓。但灸完膏肓后一定要灸足三里。不然嘴唇都会裂掉了,舌头都干了,讲话
的声音就好像磨沙子的声音,因为干掉了。
膏肓大部分是用灸和放血。
14、神堂穴
神堂穴在第五椎下外开三寸。神堂是心脏的大穴。
15督俞
督俞在第六椎外开三寸。我们在治疗血癌的时候,你可以用针或灸,来帮助督俞,帮助它的效果。书上讲,病人叫譩嘻二个字,这个脉会跳上来,
你不用叫病人讲,因为你帮老外看病,他譩嘻也讲不准,第二他肉很厚,你也摸不到脉。所以按照骨头去找。
16膈关
膈关在第七椎外开三寸。治症跟膈俞差不多,像小便黄,大便不好,都可以用。
17魂门
魂门在第九椎外开三寸
罗红梅
侠客
侠客
  • UID20181765
  • 粉丝3
  • 关注6
  • 发帖数162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433楼#
发布于:2015-12-05 20:2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罗红梅申请签到 2015年12月5日 《针灸大成》第37课心得
16、三焦俞与肾俞穴
【穴位】第十三椎外下开一寸半是三焦俞,第十四椎外开一寸半是肾俞;( 临床上扎背针,从第七椎找,也可以从第十四椎找,这是度骨法。)
【临床表现及运用】
a:石门(肚脐下二寸)是三焦的募穴。三焦是水道,三焦有问题时用俞募治疗(三焦俞跟正面的石门穴)。像水的问题,下利、大便带水、排水,水肿,吃东西不消化、都可以用三焦。治肚子胀满,三焦俞也用得很多。
B:肾主骨,肾又藏志;
C: 肾主华发;
D:肾脏管耳朵。
E:在治疗记忆,脑部,头发都是在肾治疗。胸无大志,也在肾上治疗。
F:下消就是在肾脏方面着手,大小便,下半身积水也是肾在管。两个脚平均的肿起来是肾脏。如果只是脚踝裸关节肿是心脏有问题。
G:腰痛的近取穴,怕针的话用灸。
17、气海穴与大肠俞穴
【穴位】第十五椎下外开一寸半的气海穴是气海; 第十六椎下外开一寸半是大肠俞;
【临床表现及运用】
气海穴治腰痛、治疗痔疮;背痛在哪椎,下哪椎的俞穴,再下子穴;这是导引方法。是单椎痛的治法。大肠俞也可以治疗腰痛,同时也治便秘、下利。
18、关元俞至白环俞穴
【穴位】第十七椎下外开一寸半是关元俞。第十八椎下外开一寸是小肠俞;第十九椎下外开一寸是膀胱俞;第二十椎下外开一寸半是中膂俞。第二十一椎下外开一寸半是白环俞;
【临床表现及运用】第十四椎以下直针下,也可做隔姜灸。
关元俞治疗妇科、腰痛的病。
小肠俞治腰痛、痔疮。
膀胱俞治腰痛以外,小便失禁,妇科也可针。
中膂俞治肾虚、消渴病,大小便、腰痛,女人的赤带白带都可以。用灸用针都可以。
白环俞治像疝气、大小便,腰酸背痛,女人的白带,通通可以。
19、八髎穴与会阳穴
【穴位】从督脉外开一寸半是膀胱经是小肠俞,它们中间的地方就是上髎;
中髎穴就是中膂俞跟脊椎骨交接在一寸半距离的中间是中髎。
下髎穴在白环俞与督脉的中间;
会阳在尾椎骨外开一寸的地方;
【临床表现及运用】这八髎统归上髎来管;
上髎统治所有的腰痛,阴部的治症、想要生小孩(灸上髎同时针上髎)。在督脉跟膀胱俞的中间下针,到骨洞下五分;
中髎书上写妇人绝子、不会怀孕、白带很多。
下髎治大便下血,大便下血可能是痔疮漏血,也可能是大肠癌;
20、附分穴与魄户穴
膀胱经在上背部分两条。第一条是在督脉外开一寸半,另外一条是从督脉算外开三寸。
【穴位】第二椎下外开三寸是附分。第三椎外开三寸叫魄户;
【临床表现及运用】魄户是跟着肺俞来的,肺有问题在肺俞或魄户下针都可以,同时灸也可以。
21、膏肓①穴
【穴位】第五椎三分之一的地方旁开三寸叫膏肓;
【临床表现及运用】无所不疗。警察、情治人员有膏肓痛。膏肓痛代表这个人很卖力。唯一治疗的方法是放血。肩胛骨打开来,用手去按拿三棱针或放血针去刺破皮肤,火罐放上去,把血吸出来当场就好。
灸完膏肓几百壮,再去灸关元,气海,中极,石门、阴交,或再去灸足三里,让气往下走导到小肠里面去,才会达到治症的效果。
膏肓大部分是用灸和放血。
22、神堂穴至胃仓穴
【穴位、临床表现及运用】
第五椎下外开三寸是神堂穴,心俞外开一寸半,辅助心俞治疗,针灸即可;
第六椎外开三寸是譩嘻,督俞外开一寸半。治疗血癌的时候,可以用针或灸,加强督俞效果;
第七椎外开三寸是膈关,膈俞外开一寸半。小便黄,大便不肠;
第九椎外开三寸是魂门,肝俞的外开一寸半。加强肝俞治疗;
第十椎下外开三寸是阳刚穴, 胆俞的外开一寸半。
第十一下外开三寸是意舍穴;辅助脾俞,脾藏意,主治腹满虚胀,小便赤黄(因脾主黄色)
第十二椎下的胃仓是辅助胃的穴道。
灸友刘炳环
侠客
侠客
  • UID20187358
  • 粉丝3
  • 关注1
  • 发帖数154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434楼#
发布于:2015-12-05 20:3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刘炳环申请签到
 2015年12月05号,《针灸大成》第37课心得
1、气海穴与大肠俞穴
 第十四椎以下,均可下直针,直针要下一寸半的位置,不可以再下一寸的位置。
气海穴,第十五椎下外开一寸半,治疗痔疮,腰痛。
大肠俞,第十六椎下外开一寸半,可治疗腰痛(近取穴),大肠的问题(便秘、下痢)
特殊情形:病者内科没有病,内脏没有病,但背痛,就痛在十三椎,其它都很好,大便也都很好,那么针十三椎旁边的俞穴,治疗那一椎的痛,若想加重治疗,可在三焦经的子穴上下针(导引方法),就是治当椎的痛。
2、关元俞至白环俞穴
关元俞,第十七椎外开一寸半,可治腰痛、妇科病(比如子宫瘤)
小肠俞,第十八椎外开一寸半,可治腰痛,痔疮(近取穴)
膀胱俞,第十九椎外开一寸半,可治腰痛,小便失禁,妇科病,
中膂俞,第二十椎外开一寸半,靠近最后屁股、臀部的地方,可针可灸,可治肾虚、消渴病,大小便的问题、腰痛,女人的赤带白带。
白环俞,在第二十一椎下外开一寸半,接近尾椎骨,是接近阴部的穴位,可治疝气、大小便,腰酸背痛,女人白带。
3、八髎穴与会阳穴
八髎穴是全身上下最小的穴道,共有八个点,统归上髎管,八髎穴治症雷同。
上髎,小肠俞和督脉中间的地方,可针可灸,绿豆大小,统治所有的腰痛,女性不孕(灸),阴部的治症。下针时,平时用一寸半的针,下到骨洞里面约一寸即可,屁股肉比较厚的可以用稍长的针,但不要下很深,碰到骨洞下五分即可。
次髎,在督脉跟膀胱俞的中间,可治阴茎痛、睾丸痛,从腰到脚麻,妇人赤白带。
中髎穴,中膂俞跟脊椎骨交接的中间,可治妇女绝子、不会怀孕(灸)、白带很多。
下髎,在白环俞与督脉的中间,可治大便下血(可能是痔疮漏血,也可能是大肠癌)。
会阳,腰俞和尾椎骨端中间点外开一寸,很少用,治症与八髎穴差不多。
4、附分穴与魄户穴
膀胱经在上背部分两条。第一条是在督脉外开一寸半,另外条是从督脉算外开三寸,两排一路下行。
附分,第二椎下外开三寸,手足太阳之会,可近取穴治疗颈项疼痛,辅助俞穴加强治疗效果。
魄户,从第三椎外开三寸(肺腧外开一寸半,肺藏魄),可针可灸,辅助俞穴加强治疗效果。
5、膏肓穴
膏肓,第四椎下,第五椎的三分之一位置(靠近第四椎处)外开一寸半,大部分用灸和放血,无所不疗,起死回生的妙穴,重病,或当你不知道怎样出手治病时,就灸膏肓,再灸足三里。
找此穴(平时藏在肩胛骨下),一定要把肩胛骨打开,让病人反着坐在椅子上,前面放个枕头,抱着枕头,一抱肩胛骨就打开了。
膏肓痛,唯一治疗的方法是放血,三棱针或放血针去刺破皮肤,火罐放上去,把血吸出来。
膏肓,无所不治,灸膏肓,可以灸一百壮到五百壮,灸的时候胸腔里面、肚子里面会一直咕噜咕噜在叫(水在跑的声音),灸完膏肓后(四五百壮),病人嘴巴燥渴、嘴唇会干裂,此时再灸关元,气海,中极,石门、阴交(少腹穴道),再灸足三里,靠少腹的穴道及足三里,将气导到小肠里面去,导到脚上(脚是热的就没有癌症,没有心脏病,不会中风)。
6、神堂穴至胃仓穴
神堂穴,第五椎下外开三寸(心俞外开一寸半,心藏神),心脏的大穴。
譩嘻,第六椎下外开三寸(督俞外开一寸半),可针可灸,治疗血癌时,辅助督俞加强效果。
膈关,第七椎外开三寸(膈俞外开一寸半),治症同膈腧,比如小便黄,大便不好。
魂门,第九椎外开三寸(肝俞外开一寸半,肝藏魂),辅助肝脏,加强肝俞的效果。
阳刚穴,第十椎下外开三寸(胆俞外开一寸半)。
意舍,第十一椎下外开三寸(脾俞外开一寸半,脾藏意),辅助脾俞,主治腹满虚胀(脾主少腹),大便滑泻(脾主湿,湿不守,进入大肠,就会洞泄),小便赤黄(脾主黄色),呕吐消渴(脾在中焦),身热目黄(脾是黄色的)。
胃仓,第十二椎下外开三寸,辅助胃的穴道。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