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楼#
发布于:2015-11-13 08:59
请签到!
阮川丁: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8班阮川丁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2日《针灸大成》第7、8课心得 |
|
31楼#
发布于:2015-11-13 18:5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8班阮川丁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3日《针灸大成》第9、10课心得
一、 水分穴 1、一手按肋骨,一手按在神阙,正中间的地方是中脘,要这样子找穴。神阙上一寸是水分,那一寸不同于同身寸,我们叫上腹寸。心蔽骨跟神阙中间是中脘穴,中脘穴下面是建里、下脘、水分。所以先取中间那一点,中脘跟神阙中间这一点,然后再取这一点跟神阙中间这一点,这个点就叫水分。 2、穴道为什么叫水分,因为是治水肿的穴道,这是中医的观念。水分是小肠的上口。那有水病的话,灸比针还好。 3、糖尿病的人,中医称“消渴”,中医有三种,上消:上消得主要症状呢,口渴,渴饮百杯不能止渴,喝一杯水小便就是一杯水;中消就是肚子饿,会不断的吃;下消,简单讲就是阳不举。 二、下脘穴 1、下脘正好在神阙跟中脘的正中间。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为太阴任脉之会,这个下脘穴,常有人下脘穴痛,下脘在胃的下口的地方,这下口的地方常常容易发炎。 三、胃之募穴一中脘 2、重要的大穴中脘穴,中脘穴是胃的募穴,胃病治此。下针也可以,灸也可以。针一寸差不多就到了,灸呢,效果非常好。 3、《针灸大成》上面写,中脘穴在脐上四寸,不要用同身寸去量,量了半天还是错。这是丈量法腹寸,心蔽骨与神阙的正中间。 4、我们身上有八会穴,八个会穴,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气会膻中。 四、心之募穴—巨阙穴 1、从心蔽骨,两个正中间的地方,叫巨阙,巨阙跟中脘的中间,叫上脘。这个上脘穴呢,它是络穴。有一个很有名的灸法叫梅花灸,是以中脘为主,上下左右各一寸,成一梅花型,统治一切胃病。只有病人吐血时不要灸,因为吐血时增加温度时,血会增加。外面是吐血,里面可能是胃癌,所以出血的时候,不要去灸。所以上脘、下脘、建里等于是辅助中脘的穴道。我们要有这个观念。 2、,巨阙是心之募,是心脏的募穴。 五、补泻手法 1、心的募穴,“得气即泻”。所以呢,最基本的补泻手法呢有“提豆许”,什么叫“提豆许”,这个针扎下去,扎到巨阙上面,我们要泻,一开始先捻针,左转右转气到了以后,往前推一点点,推像绿豆那么大就是泻。什么叫补,往上拉一点,就结束,这就是补。这是最基本的补泻手法。 六、鸠尾穴 巨阙再上一寸是我们的鸠尾,鸠尾还没有到心蔽骨。鸠尾穴不可以重击,是练功夫的大穴,一打会内出血,是一个危险的穴道。不可灸,可以针。《灵枢》曰:“膏之源出于鸠尾”。我们身上很多黄油,身上很多的油网就是三焦,这个黄油就是膏,膏的源头呢,来自鸠尾。 七、膻中穴与天突穴 先找天突,再找鸩尾,这两个穴道,正中间是玉堂。玉堂下来一寸半是膻中穴。 八、廉泉穴 廉泉穴怎么找。病人的鼻子、嘴唇,病人躺在病床上,病人中风,舌强不语,手握拳,用大拇指指尖顶到下巴处是穴,大拇指指尖去压它,指尖到处是穴。廉泉是阴维任脉之会,治舌头的病,因为是近取穴。近取穴的定义是,病发在这边,只要是附近的穴道,都有它一定的功能。 九、承浆穴 为什么叫承浆,因为喝了豆浆、米浆,有了承浆就不会漏出来。反过来,中风的人,如果吃了饭,会流涎,就要下承浆,舌头强硬不会讲话,就是廉泉。这是我们常用的穴道哦。下针的时候,要开口,嘴巴张开来。 十、督脉经穴篇 督脉是所有阳气之会。阳气在流行完全身之后.就会回到督脉。阳气就像河流,最后会流到大海,督脉就像个大海。 十一、长强穴(主治痔疮) 1、督脉第一个穴道是长强穴,是足少阴、少阳之会,这个穴是痔疮的根本。怎么找这个穴道呢?让病人躺在床上,在尾椎骨的下方,肛门与尾椎骨的中间。 2、长强穴,无谓补泻,引气到就好了,下针不用太深,一寸左右。主要是治痔疮。 |
|
32楼#
发布于:2015-11-13 20:06
@教官-德阳-韩辉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8班 佘勇辉申请签到,2015.11.13《针灸大成》第9、10课心得。 1、神阙穴:神阙穴禁针。但可以用灸,用隔盐灸。神阙用处很多,一般中风、肠炎、肠鸣都可以灸。2、水分穴:神阙上一寸就是水分,那一寸不同于同身寸,我们叫上腹寸。症状;“消渴”中医有三种,(1)上消:上消得主要症状,口渴,渴饮百杯不能止渴,喝一杯水小便就是一杯水;(2)中消就是肚子饿,会不断的吃;(3)下消,简单讲就是阳不举。水分这个穴“主水病,腹坚如鼓”,这个腹胀大,水分是一个很好灸的地方。3、下脘穴:下脘正好在神阙跟中脘的正中间。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为太阴任脉之会,这个下脘穴,常有人下脘穴痛,下脘在胃的下口的地方,这下口的地方常常易发炎。4、胃之募穴——中脘: 中脘是胃的募穴,胃病治此。下针也可以,灸也可以。下针一寸差不多就到了,灸的效果非常好。我们身上有八会穴,八个会穴,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气会膻中。将来会有一个治病法则,叫会郄治疗法。5、心之募穴——巨阙穴:从这个心蔽骨,两个正中间的地方,我们叫巨阙。这个巨阙是心之募,心脏的募穴。对任何心脏病都可以,针下去不要太深,差不多一寸,那这个是心的募穴。6、鸠尾穴:巨阙再上一寸是我们的鸠尾。这个鸠尾穴不可以重击,不可灸,可以针。《灵枢》:“膏之源出于鸠尾”。我们身上很多黄油,身上很多的油网就是三焦,这个黄油就是膏,膏的源头来自鸠尾。平常我们不灸,都是下针。7、膻中穴与天突穴:先找天突,再找鸠尾这两个穴道正中间就是膻中。膻中穴就用的多了,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之会。气会膻中,气病治此,呼吸短促,气喘在这里治,但禁针,要用灸的。天突这个穴道,我们有心脏三针,病人躺平后,下针巨阙、关元、天突,这三个穴道下针病人的心痛就会去掉。8、廉泉穴:廉泉在下巴的下部,病人中风,舌强不语,手握拳,用大拇指指尖去压它。这个廉泉是阴维之会,治舌头的病。9、承浆穴:在下嘴唇与下巴这凹进去这有一个点就是承浆穴。这个穴道大部分用在中风,面部中风。如果面部中风,我们针灸效果非常好,治疗完后承浆人中用几次就好像把它固定住了。
|
|
33楼#
发布于:2015-11-14 07:5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8班何胡蓉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3日《针灸大成》第9、10课心得
一、神阙穴 1.神阙禁针 2.神阙用处很多,中风、肠炎、肠鸣都可以用隔盐灸 二、水分穴 1.心蔽骨跟神阙中间是中脘穴,中脘穴下面是建里下腕水分 2.水分穴是治水肿的穴道 三、下腕穴 1. 下腕穴在神阙与中脘的正中间 2.下腕穴痛,痛的根本来自压力,当有痛在那产生后,压力纾解掉就好 四、胃之募穴-中脘 1.中脘穴下针可以,灸也可以 2.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气会膻中 3.所有腑的病通通在中脘上治。比如印堂痛,胃有问题产生的头痛,怀孕中间的妊娠恶心想吐等肠胃方面的病都可以在中脘穴针或灸 五、心之募穴-巨阙穴 1.梅花灸,以中脘为主,上下左右各一寸,成一梅花型,统治一切胃病 2.出血的时候不要灸 六、补泻手法 1.一开始先捻针,左转右转气到了以后往前推一点点,推像绿豆那么大就是泻,往上拉一点,就结束,这就是补 2..补合谷,泻三阴交 七、鸠尾穴 1.巨阙上一寸是鸠尾穴 2.鸠尾穴不可以重击,一打会内出血,不可灸,可以针 3.《灵柩》曰:“膏之源出于鸠尾”,我们身上有很多黄油,身上很多的油网就是三焦,这个黄油就是膏,膏的源头来自鸠尾 八、 膻中穴与天突穴 1.中医称气管叫重楼,因为它是一圈一圈的,有十二根,中医叫十二重楼 2.腑会中脘,气会膻中 3. 中脘穴位于两乳头之间 4. 呕吐涎沫妇人乳汁变少 下一寸半中间有个凹洞,就是中庭 5.呼吸短促、气喘之类的气病在膻中治疗 6.肺痛、吐脓、呕吐涎沫、妇人乳汁变少 7.天突与鸠尾穴中间是玉堂穴,玉堂下一寸半是膻中穴 8.心痛下针巨阙、关元、天突 九、廉泉穴 1.手握拳,用大拇指指尖顶到下巴处是穴,大拇指指尖去压它,指尖到处是穴 2.廉泉穴下针时要对着舌根,而不是直接下 3.廉泉是阴维任脉之会,治舌头的病 十、承浆穴 1.这个穴道用在面部中风 2.牙齿痛在承浆也可以治 十一、长强穴 1.督脉第一个穴道是长强穴,是足少阴少阳之会 2.在尾椎骨的下方,肛门与尾椎骨的中间,就是长强穴 3.长强穴下针的时候采用斜刺 4.长强穴主要治痔疮,内外痔疮都可以治疗 |
|
34楼#
发布于:2015-11-14 17:06
@教官-德阳-韩辉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8班 佘勇辉申请签到,2015.11.14《针灸大成》第11、12课心得。 一、督脉经穴:督脉是所有阳气之会。阳气在流行完全身后就会回到督脉,阳气就像河流,最后会流到大海,督脉就像大海。1、长强穴:督脉第一个穴道是长强穴,是足少阴、少阳之会,这个穴是痔疮的根本。在尾椎骨的下方,肛门与尾椎骨的中间。长强穴下针的时侯采用斜刺,下针不用太深,一寸左右。2、腰俞穴:督脉第二个穴道叫腰俞,这脊椎骨在尾椎上是成三角形的,在尾椎骨上,在脊椎交接的地方,第二十一椎就是腰俞。3、命门与阳关穴:命门穴是第十四椎。肚脐正对面的穴道是命门,从命门下两椎就是阳关。命门穴针和灸都可以,剧烈的头痛时在命门上都可以治疗。男女在小便时要大力地排出来。4、悬枢穴:悬枢在第十三椎下,在触诊摸背后的时候会摸到一个凸,这个凸的才是椎下。下针要在软骨下,治症跟阳关差不多,治腰痛。5、脊中与筋缩穴:脊中这个穴位只能下针,不可以灸。第十一椎下周围是脾脏,这个穴道主要治黄疸、便血。第九椎是筋缩。全身上下,肝主筋,全身的筋是肝脏在管。6、至阳、灵台、神道、身桩:至阳穴也是近取穴,治我们的腰脊痛。第六椎下是灵台穴。灵台穴是禁针。我们的督脉是诸阳之会,每个穴道几乎都络到一个脏。神道在第五椎下,神道穴在任何的心脏病都会有压痛点。第三椎叫身柱,小孩子没事就灸身柱。灸灸身柱可以让小孩长的高大,而且身体非常壮,不容易感冒。7、大椎与陶道穴:第一胸椎之上这个穴道叫大椎。第一椎之下就是陶道穴。陶道穴是大椎穴的助手,大椎穴是真正的大穴。我们在发烧感冒时用三棱针放血,挤一点血出来烧就退。因为它是手三阳、足三阳、督脉之会,我们在退烧时可以用大椎穴。8、哑门与风府穴:度骨法是用骨头来丈量。在我们的后脑可以摸到脑骨,在脑骨下方半寸是我们的风府穴。风府下半寸就是哑门穴。哑门是督脉阳维之会,一般哑门和风府都不灸,灸哑门的话,一灸就哑了。风府在后面,是足太阳督脉阳维之会,也不能灸。9、后顶与百会穴:后顶跟前顶都是百会的辅助穴,我们以百会为主,一般都是治疗头痛。百会穴百病皆治,也就是当你完全想不到怎么办时就治百会。因为百会是诸阳之会,我们有六条阳经,手有三阳足有三阳。而阴经只到脖子,不到头。百会是六条阳经过的地方,所以百病皆治,癫痫也可以治。中风时百会是大穴,必取的穴道。
|
|
35楼#
发布于:2015-11-15 02:1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8班阮川丁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2日《针灸大成》第11、12课心得
一、腰俞穴 1.督脉的第二个穴道叫腰俞穴,脊椎骨在尾椎上是成三角形的,在尾椎骨上,在脊椎交接的地方,第二十一椎,我们叫腰俞。很少用。 二、命门与阳关穴 1.找阳关穴时,先找命门,命门是第十四椎,肚脐正对面的穴道是命门,从命门下两椎就是阳关。 2.阳关穴和命门穴,先找命门,再找阳关,一个是第十四椎、一个是第十六椎。阳关穴很少用到。阳关穴针灸都可以。 3.命门穴针和灸都可以,命门穴顾名思义是生命之门。 三、悬枢穴 悬枢,在第十三椎下。在讲督脉时都是指第几椎下。在触诊摸背后的时候,会摸 到一个凸,两个凸的。这个凸的才是椎下。下针要在软骨下,所以凸起来的才是椎下。悬枢三焦经会经过。 四、脊中与筋缩穴 1.脊中这个穴道只能下针,不可以灸。第十一椎下周围是脾脏,这穴道主要是治黄疸、便血。它在脾的正后方。脊中大部分是下针。 2.怎么找第九椎呢?人体的背后两个肩胛骨,这个脊椎骨在中间,两个三角形的底端画条线,交错过去的就是第七椎。往下摸,突起就是第八椎,再下突起就是第九椎。第九椎是筋缩。 3.全身上下,肝主筋,全身的筋是肝脏在管。这个穴道正在肝的后方。督脉的穴道除了治病以外,还可帮助诊断。 五、癫、痫、狂之眼诊法 1.癫、痫、狂,这三个是不一样的东西,在诊断上要看眼睛。 2.左眼右眼都一样。把眼角切开来分一半看,第一种呢,可以看到血丝在眼珠的上面,如鸡的脚。这三个血丝串穿到黑珠。第二种呢,这是眼睛,这是黑珠,上下都有血丝。 3.第一种是最好治的,非常容易治。若是这样子的血丝就难治。第三种是血丝在下面,不治,就是无法治。 眼睛拉下来看,左眼右眼都一样。看到不治,不是你就可以不治疗,你还是要想办法把他治好。 4.癫症、痫症、狂症,一般来说,只要精神上有问题,百分之九十九都有便秘。把燥粪去掉之后,再来会有很多种治疗方法。这个在筋缩可以治疗,任何的抽筋,吐白沫,发狂奔走都可以治。这个痫病很好玩,会不断的讲重复的话,有人在马路上自言自语,就是痫病。 六、至阳、灵台、神道、身柱 1.至阳穴也是近取穴,治我们的腰脊痛。2.在十四椎为分野,脐下痛都是带脉。脐上横的痛,是阳维脉的地方。 3.在督脉上面,上面就是至阳,下面就是阳关。 4.第六椎下,这是灵台穴。从第七椎往上一椎,灵台穴这个穴是帮助诊断用的。 5.神道在第五椎下。第四椎没有穴道。 6.第三椎叫身柱,小孩没事就可以灸身柱,可以帮助长高。身体壮,不容易感冒。 七、大椎与陶道穴 大椎跟陶道,在头部的地方。在第一胸椎之上,这个穴道,我们叫大椎。第一椎之下,就是陶道穴。 是头椎和胸椎的区分点,一个病人背对你的时候,你手按着那个骨头,头椎是 会转动的,但胸椎不动。所以在动骨和不动骨之间的就是大椎穴。陶道穴是大椎的助手,大椎穴是真正的大穴。大椎的主力就是用在高烧放血。 八、哑门与风府穴 要先找到风府穴。要用度骨法来找穴道。度骨法是用骨头来丈量。在我们的后脑,可以摸到脑骨,在脑骨下方半寸,是我们的风府穴。风府下半寸,只有一点点,就是哑门穴。 九、后顶与百会穴 强间后是后顶,后顶从百会开始找。两个耳朵耳尖的地方往下到头顶中心点,再往后五分的地方有一个凹洞,凹洞可以摸到,这就是百会。所有的阳经都会在这个地方。从百会往下一寸半,就是后顶。后顶跟前顶都是百会的辅助穴,一般来说都是治疗头痛。百会穴百病皆治,也就是当你完全想不到怎么办时,就治百会。因为百会是诸阳之会。 十、、前顶、顖会与上星穴 前顶,从百会往前找一寸半就是前顶,平常下针的时候,百会前一寸半,后一寸半,左一寸半、右一寸半,都是加强百会的效果。 顖会,从上星开始找,从直线往上,一路顺着督脉,一路摸上去,当你的弧度转上去会有感觉。弧度转上去的第一个凹点就是神庭。百会往前走一寸半就是前顶,前顶再往前一寸半就是顖会,顖会再往前一寸半就是上星,上星跟神庭只差五分。神庭穴一般不针。 十一、素髎、兑端、龈交穴 素髎在鼻头的正中间,这个素髎穴跟女人的会阴穴是相对的。再来是水沟,水沟就是我们的人中。兑端,兑端在上唇上面正中间。龈交穴在门牙肉正中间。这是督脉最后一个穴道。 十二、手太阴肺经 十二正经第一条经是手太阴肺经。 |
|
36楼#
发布于:2015-11-15 07:1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8班何胡蓉申请签到0,2015年11月14日《针灸大成》第11、12课心得
一、腰腧穴 1. 督脉的第二个穴道叫腰腧。在尾椎骨上,在脊椎交接的地方,第二十一椎,叫腰椎 2.腰腧可治月经不来 二、命门与阳关穴 1.命门是第十四椎,肚脐正对面的穴道是命门,从命门下两椎就是阳关 2.阳关穴针灸都可以,可以治腰痛 3.命门穴针和灸都可以,剧烈的头痛,在命门上可以治疗 三、悬枢穴 1.悬枢穴在第十三椎下,下针要在软骨下 2.悬枢穴治症跟阳关差不多,可以治腰痛 四、脊中与筋缩穴 1.脊中只能下针不能灸 2.第十一椎下周围是脾脏,脊中主要治黄疸、便血 3.第九椎是筋缩。全身上下,肝主筋,全身的筋是肝脏在管 五、癫、痫、狂症 1.癫症、痫症、狂症,一般来说,只要精神上有问题,百分之九十九都有便秘 2.任何的抽筋,吐白沫,发狂奔走都可以在筋缩治疗 六、至阳、灵台、神道、身柱 1.至阳穴是近取穴,治腰脊痛 2.第六椎下是灵台穴,灵台的旁边是督腧诸阳之会 3.灵台有压痛点,代表得到过多的营养,即白血球增加 4.灵台禁针 5.第五椎是神道,神道穴在任何的心脏病都有压痛点 6.第三椎叫身柱,灸身柱可以长高,身体非常壮,不容易感冒 七、大椎与陶道穴 1.大椎跟陶道在头部的地方 2.大椎在第一胸椎之上 3.陶道穴是头椎和胸椎的区分点 4.在发烧感冒时,用三棱针在大椎穴放血,挤一点血出来烧就退,因为它是手三阳、足三阳、督脉之会 八、哑们与风府穴 1.在后脑,可以摸到脑骨,在脑骨下方半寸,就是风府穴。风府穴下半寸就是哑门穴哑门穴下针时病人面朝下,针对着舌根的方向下,下到已经到脊椎骨旁,已经碰到头椎。到位的时候,病人舌头会吐出来。哑门穴专治声音发不出来 2.一般来说,哑门跟风府都不灸,灸哑门,一灸就哑了 九、后顶与百会穴 1.百会下一寸半就是后顶,后顶可以治疗头痛 2.百会穴百病皆治,因为百会是诸阳之会,癫痫也可以治。中风时,百会是大穴,必取的穴道 十、前顶、顖会与上星穴 1.百会往前一寸半是前顶,前顶往前一寸半是顖会,顖会往前一寸半是上星穴 2.治鼻窦炎,鼻子发炎在上星穴用米粒灸 十一、素髎、兑端、龈交穴 1.素髎在鼻头的正中间 2.很少在素髎扎针,一般用点刺放血治酒糟鼻 3.兑端在上唇上面正中间,是近取穴,平时很少用 4.龈交穴在门牙肉正中间,治牙痛、牙周病,下针时捻捻针就出来,不留针,不能灸 5.治疗牙龈肿、腐烂、牙周炎在龈交穴放血就好,放血对消炎很好 |
|
37楼#
发布于:2015-11-15 23:13
@教官-德阳-韩辉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8班 佘勇辉申请签到,2015.11.15《针灸大成》第13、14课心得。 1、 手太阴肺经: 肺主皮毛,皮肤不好的人就知道他的肺好不好。肺经有十一个穴道,起于中府~终于少商。这条经是多气多血,流注的时间是寅时,就是早上的三点到五点,肺气是从左向右走。太渊穴又名脉之会,脉会太渊,气会膻中。在把脉时指甲不能太尖或太细,这不是压痛点,太渊下针角度是斜下进针,用3210一寸针。(1)中府穴至经渠:肺经第一个穴道叫中府,歌诀是“中府云门天府诀,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大渊涉,鱼际少商如韭叶。”正在肌肉跟锁骨下方这凹洞就是云门穴。在云门穴下一个肋骨下就是中府穴,云门下面这个穴道是肺经的第一个大穴,中府穴。下针的方式是顺着经走,顺为补,逆为泻。有这两句话,“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中府云门这两个穴道下针一律是两个一起用,穴性差不多。(2)天府穴:我们把衣袖子拉起来,一拉小老鼠跑出来的地方,就是天府穴。这个穴专治流鼻血,左鼻右治、右鼻左治,采对称治疗。(3)侠白:侠白在天府下一寸。扎天府就不用扎侠白。不管是怎么流鼻血,只要是流鼻血都可以下针。十四岁以下小孩可扎可不扎,这是正常的。(4)尺泽穴:手肘上面有大筋,大筋的外侧手弯曲的就是尺泽穴。按井荣俞经合,这是肺经的合穴,因为它是阴经。肺实泻之。肺家的实症,在这个穴道上治,直剌就没有所谓的补泻。(4)孔最:从尺泽下三寸就是孔最。孔最穴是肺经的郄穴。郄穴一般是发炎的时候用的。平常咳嗽带血,咳血表示有炎症,舌苔发黄的,口渴这些都可以用孔最穴。(5)太渊穴——手太阴肺经母穴:太渊又名脉之会,脉会太渊,气会膻中。列缺、经渠、太渊这三个穴道是并列的。这是手上脉动的地方,秋天的时候一摸,是脉浮的。秋天得秋脉是正常。(6)反关脉与经渠穴:人会有寸关尺的脉不见,从列缺到阳溪见者,这是反关脉。从食指按到列缺,一摸怎么脉没有了。这个脉很大,太渊脉没了,这是经是络。经脉气不够,络脉气很强,这叫反关脉。有反关脉的人,非富即贵,这是象。太渊是母穴,既然是母穴,所以肺虚,肺家的虚症在这治,久咳为虚,咳好几个月了为虚,在太渊下针。
|
|
38楼#
发布于:2015-11-16 08:0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8班阮川丁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5日《针灸大成》第13、14课心得
一、手太阴肺经 1.肺主皮毛,中医治皮肤病,在肺上面治疗,肺是气之本,肺开窍于鼻,鼻、毛孔、眉毛是肺在管。 2.在五行中,木火土金水,木主肝;肝生怒;心主喜;脾主思;肺经主忧,肾管恐。 3.肺在五音,主的是商声,肺是金。在金、木、水、火、土,它是属燥金。辛辣的东西,金会生水,肺是燥金。 二、五脏逼毒法 人直立,手往上抬,脚尖着地,手上升,肋骨会随着上升,挤压肺脏,舌顶齿间,发“泗”音,没气时要提肛,发一个无声的气。刚开始做的时候脚是踏平的,到最后要提的时候脚才垫起。做五、六次,咳、吐,流眼泪都是好的。 三、阴经之井荣俞经合 1.肺经有11个穴道,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只要是阴经,从手肘以下、膝盖以下,是从井穴开始,就属木(井)火(荣)土(俞)金(经)水(合)。 肺经多气少血,流注时间是寅时(早上的3—5点) 2.手上有大筋,左手的脉上面跟右手脉不太一样,秋季正常的肺脉是浮脉,轻轻的就能摸到脉就是正脉。 四、肺法象天幕 《皇帝内径》讲,肺脏法象天。整个天幕像肺脏,皮肤象天幕把人体包起来,皮肤、毛孔、头上是冷的,手脚是热的。 五、中府穴至经渠 1.肺经第一个穴道叫中府,歌诀是:“中府云门天府诀,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少商如韭叶。” 2.中府穴在云门穴下一寸半,云门穴下一个肋骨,是肺经的第一个大穴。 3.云门是肺的募穴。扁鹊针灸手法是一针透两穴,由中府透下去,针是倒着往上刺,不是直刺。一般这个穴是治疗久咳 、气喘 。 4.俞募治疗,取俞穴以及募穴。 下针的方式,是顺着经走,顺为补,逆为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5.天府穴是鼻尖碰臂上,所到之处是穴。专治流鼻血,左鼻右治,右鼻左治,对称治疗。 6.侠白在天府下一寸。侠白穴能增强天府穴的效果。两穴都主治流鼻血,一般的鼻流血,还是鼻咽癌,只要是流鼻血,都可治。 7.尺泽穴在手肘大筋的外侧,手弯曲的就是,肺经的合穴。主治肺家的实证。为肺经子穴。 8.孔最在尺泽穴下3寸,压下去两个在肌肉中间。肺经的郄穴(一般在发炎的时候用),可针可灸。咳嗽带血,咳血,苔黄口渴都可以用孔最穴,孔最穴专治痔疮。 9.列缺,把手叉起来,食指尖到处是该穴。肺经络穴。列缺主任脉,任脉的病,喉咙痛都可以在列缺上治。列缺是手太阴10.肺经的络穴,这个络从手太阴肺经络穴络到手阳明大肠经。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顺为补,逆为泻。 新为实,久为虚。虚症小便多,实症会手掌过热。 六、太渊穴 手太阴肺经母穴,脉会太渊,气会膻中。 列缺经渠太渊,这三个穴道是并列的。这是手上脉动的地方,寸关尺。上面叫寸,中间叫关,下面叫尺。摸脉的时候,右边的寸是肺脉。 七、反关脉与经渠穴 1.反关脉是人会有寸关尺的脉不见,从列缺到阳溪见者;从经脉气不够,络脉气很强。 2.经渠穴,在高骨之下,是经穴,经渠属性是金,是本穴(穴道跟这个经属性相同),在本穴上可补也可泻。 3.尺泽,必须要实症才下,虚症不下。假设补泻没做好,针下在尺泽,也是泻,因为穴性就是泻。而本穴补泻都可以做。脉上面是不灸的,灸的话会伤到血脉。 每个经络都有子穴母穴,太渊是母穴,肺的虚症在这治 |
|
39楼#
发布于:2015-11-16 08:1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8班何胡蓉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5日《针灸大成》第13、14课心得
一、相傅之官:肺 1.肺主皮毛,也就是皮肤毛孔是肺在管 2.在五行中,木主肝,肝生怒,心主喜,脾主思,肺经主忧,肾管恐 3.肺在五音,主的是商声,在五行里肺属金,肺在干支里是辛寅 二、五脏逼毒法 1.练肺脏:把肋骨上下挤压,肺里面的浊气就往外走,人直立在那边,手往,上抬脚尖着地,手往上升时,肋骨会往上升,一上升就压到肺脏,然后那个呬的声音发出来,发到没有气了才是开始,没气时,要把肛门提起来,最后发一个无声的气 2.在做的时候可以做五六次,在做逼毒的时候,会咳,吐眼泪都出来 三、阴经之井荣腧经合 1.肺经有十一个穴道,起于中府,终于少商 四、肺法象天幕 1.秋当温足凉头 2.头面身体冷,手脚是热的,这是正常的 五、中府穴至经渠 1.中府云门天府诀,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少商如韭叶 2.云门穴下一寸半就是中府穴,中府穴是肺经第一大穴 3.下针的方式是顺着经走,顺为补,逆为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4.天府穴专治流鼻血,左鼻右治,右鼻左治,采用对称治疗 5.肺经除了治内科病外,还可以治神经痛 6.孔最穴一般是发炎的时候用,空最专治痔疮 六、太渊穴-手太阴经肺母穴 1.太渊又名脉之会,脉会太渊,气会膻中 2.列缺、经渠、太渊这三个穴道是并列的 3.在针列缺经渠时,用指甲拨开动脉,下针到穴道时,会变成点头针 4.太渊下针角度是斜下进针,用三十二号一寸针 5.列缺主任脉,喉咙痛时针列缺,喉咙到阴部都可以在列缺上治 6.列缺是手太阴肺经的络穴,经和经之间有络,这个络从手太阴肺经络穴络到手阳明大肠经 |
|
40楼#
发布于:2015-11-16 19:27
@教官-德阳-韩辉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8班 佘勇辉申请签到,2015.11.16《针灸大成》第15、16课心得。 1、 手太阴肺经: 肺主皮毛,皮肤不好的人就知道他的肺好不好。肺经有十一个穴道,起于中府~终于少商。这条经是多气多血,流注的时间是寅时,就是早上的三点到五点,肺气是从左向右走。太渊穴又名脉之会,脉会太渊,气会膻中。在把把脉时指甲不能太尖或太细,这不是压痛点,太渊下针角度是斜下进针,用3210一寸针。2、手阳明大肠经: (1)商阳穴: 大肠经第一个穴道是商阳。商阳穴是大肠经的井穴。大肠经是金,肺跟大肠是表里,一个是阴金,一个是阳金。肺脏是里,大肠是表。商阳也是井穴,少商跟商阳都是井穴。我们点刺放血,少商商阳放血,大椎也放血,几乎所有的烧都可以去掉。扁桃腺也可以治,但主症是在退烧方面。(2)二间与三间穴:这个穴道是大肠经的荣穴,我们叫二间。由于大肠经这个经络五行是属于金,荣穴是属水,因为大肠经是阳金。所以二间变是大肠经的子穴。大肠经的子穴主治大肠经实症。大肠经有实症时,在这泻它。从二间穴跳过来进入手掌有个关节缝,这个缝就叫做三间。三间穴下到劳宫穴主治风湿关节炎的肿痛。三间也可以透到后面的穴道,也就是合谷穴。(3)合谷穴:合谷穴怎么找,把病人的手一握虎口高起来的地方,最高点就是合谷。合谷是非常大的穴道。阳经有原穴。阴经没有原穴。合谷就是阳经的原穴,原穴没有井荣俞经今属性。虚实症之诊治:实症就是痛,差不多一周之内。超过一周以上,病人会实带虚,就是痛多酸少。再久点虚中带实,酸多痛少。合谷穴妞人怀孕时不可以下针。(4)阳溪穴:阳溪穴很好找,手握起来有两个筋的凹洞,这个凹洞叫阳溪。阳溪是足阳明胃经的经穴属火。(5)四关穴:我们身上有四个关很重要。有四个关,合谷是两个关,脚上还有两个穴道,就是太冲穴。太冲是脚上的合谷,在脚大指跟二指中间。开四关目的是什么,就是病人也说不出哪里痛时,我们就下合谷和太冲穴。合谷还可以做诊断用,因合谷是气穴,所以合谷穴越大越高,气愈足。病人久病的时候,合谷肉都没了凹进去了。中风的人一堆都是这样子,肉都没了,所以合谷很重要,可以看到气的兴衰。(6)偏历与温溜穴:偏历穴是手阳明的络穴,与肺经的络穴列缺是通的。偏历穴治症很多,像肩痛、牙痛、耳鸣、虚则齿寒、怕冰冷、怕风吹,我们补之。温溜穴是大肠经的郄穴。因为大肠经的郄穴,所以大肠经的炎症我们都可以用它。(7)曲池与手三里穴:曲池是人身上的大穴,将手肘弯起来曲池一定是拱手取,在这个纹头与肘骨中间。曲池是大肠经的母穴。所以大肠经的虚症在这补之。
|
|
41楼#
发布于:2015-11-16 23:4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8班何胡蓉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6日《针灸大成》第15、16课心得
手阳明大肠经: 遇到阳经时,五腧穴属性就改变了变成了金(井)水(荣)木(俞)火(经)土(合)。在揉丹田的时候,是顺时针方向揉,顺着大肠的方向推,可帮助排便 一、商阳穴:大肠经第一个穴道是商阳,商阳穴是大肠经的井穴。大肠经跟井穴的属性相同都是金。肺脏是里,大肠是表,这两个互为表里。中医认为吸气是肾脏在管,吐气是肺脏在管。少商跟商阳都是井穴。放血在少商和大肠经的井穴商阳上面 二、二间与三间穴: 第一个穴道是大肠经的荣穴,叫二间。大肠经是阳经,所以二间就变成了大肠经的子穴,治大肠经实症,在这泻它。手掌的中心是劳宫,三间穴下到劳宫穴主治风湿关节炎的肿痛 三、合谷穴: 手一握,虎口高起来的地方,最高点就是合谷,合谷是非常大的穴道。阳经有原穴,阴经没有原穴。合谷穴就是阳经的原穴 四、虚实症之诊治: 实症就是痛,差不多一周之内,超过一周以上,病人会实带虚,就是痛多酸少,再久一点变虚中带实,酸多痛少。纯虚症就不痛,只有酸。实症用子穴泻它,实中带虚就先泄后补,虚中带实先补后泻。气很旺在合谷用隔姜灸 五、阳溪穴: 阳溪穴是足阳明经的经穴,属火 六、四关穴:合谷是两个关,脚上还有两个穴道,就是太冲穴。当病人不知道哪痛时,就下合谷、太冲、下四关,下完以后,就知道痛在什么地方了。合谷还可以做诊断用,因合谷是气穴,所以合谷穴越大越高,气愈足 七、偏历与温溜穴: 偏历穴是手阳明的络穴,与肺经的络穴列缺是通的。肩痛、牙齿痛、耳鸣可以在偏历穴治疗。偏历穴上两寸就是温溜穴。大肠经的炎症可以在温溜穴治疗。肺经在骨头的阴侧,大肠经在骨头的外侧。 八、曲池与手三里穴 : 曲池是大肠经的合穴。曲池在大肠经的阴阳五行中属于金,土生金,而合穴是土穴,曲池是大肠经的母穴,所以大肠经的虚症在曲池补 九、捻转针手法: 针下去,感到酸就是气到了。气到了开始做补泻,可以用捻转法,方向是很快过去,很慢回来。补是采阳数,泻是采阴数。上半身的皮肤痒可以在合谷7曲池同时下针 |
|
42楼#
发布于:2015-11-17 07:1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8班阮川丁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6日《针灸大成》第15、16课心得一、反关脉与经渠穴1、人会有寸尺关的脉不见,从列缺到阳溪见者,这是反关永脉,从食指按到列缺,一摸,怎么脉没了,这个脉很大,太渊脉没了,是反关脉。2、经渠穴在高骨之下,是经穴。3、尺泽必须要实证才下,虚证不下。4、太渊是俞穴,手太阴肺经的母穴就是太渊,及渊穴是母穴,所以肺虚。二、鱼际穴与少商穴1、鱼际穴像个鱼肚子,骨头和肌肉中间。2、井穴也就是少商穴,少商穴平常是点刺放血用的。3、小孩发烧在少商放血。在大椎、少商也放血,可以退烧了。三、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遇到阳经时,五腧穴属性就改变了,变成金(井)水(荣)木(俞)火(经)土(合)。四、商阳穴1、大肠经第一个穴道是商阳,商阳穴是大肠经的进穴。大肠经是金,肺跟大肠是表里,一个阴金,一个是阳金。肺脏是里,大肠是表。两个互为表里。2、商阳也是井穴,少商跟商阳都是井穴,主症退烧方面。五、二间与三间穴1、大肠经的荣穴叫二间。荣穴是属水的,大肠经是阳金,所以二间是大肠经的子穴,治大肠实症,大肠有实症时在这里泻它。2、二间穴的位置:食指头弯起来的地方,有个横纹这里。二间穴下针不能直的下,要弯曲指头,然后一压这样肉比较多,下针不会那么痛。3、二间穴跳过来,进入手掌有个关节缝,这个缝叫做三间。3、三间透劳宫,就是三间穴下到劳宫穴主治风湿关节炎的肿痛。劳吕穴在手掌的中心。六、合谷穴手一握,虎口高起来的地方,最高点就是合谷。阳经有原穴,阴经没有原穴,合谷穴就是阳经的原穴,原穴没有井俞经合属性。合谷穴是大肠经的原穴。七、虚实证之诊治1、实证就是痛,差不多一周之内,超过一周以上,病人会带点虚,就是痛多酸少。再久一点变虚中带实,酸多痛少。2、纯虚症就不痛,只有酸。3、实症用子穴去泻,实中带虚就先泻后补,虚中带实,先补再泻。纯虚症用补的手法。4、灸合谷可以袪青春痘,可以美白。5、大肠的脉是走到上面的牙齿,上牙痛在大肠经治。下合谷穴,右边牙痛扎左边,因为左病右治。如果门牙痛就两边都下。6、病人怀孕时不可以下合谷穴。八、阳溪穴阳溪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经穴属火。九、四关穴我们身上有四个关很重要,合谷是两个关,脚上还有两个穴道,就是太冲穴。太冲就是脚的合谷。因合谷穴是气穴,所以合谷穴越大越高,气俞足。十、偏历与温溜穴1、偏历穴是手阳明的络穴,与肺经的络穴列缺是通的。2、温溜穴就是偏历上两寸。温溜穴是大肠经的郄穴。所以大肠经的炎症可以用它。十一、曲池与手三里穴曲池是人身上大穴,将手肘弯起来,曲池一定是拱手取,在纹头与肘骨中间,典池就是大肠经的合穴。十二、捻转手法1、捻转法一般用在不方便用迎随的地方。迎随法要用在可以迎随的地方。针下去,感觉到酸就是气到了,气到了就开始做补泻。用捻转法,补采阳数,泻采阴数。2、曲池是上半身肚脐以上的消炎穴。上半身皮肤痒最好的治疗就是合谷和曲池同时下针。
|
|
43楼#
发布于:2015-11-17 23:41
@教官-德阳-韩辉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8班 佘勇辉申请签到,2015.11.17《针灸大成》第17、18课心得。 1、曲 池与手三里穴:曲池是人身上的大穴,将手肘弯起来曲池一定是拱手取,在这个纹头与肘骨中间。曲池是大肠经的母穴。所以大肠经的虚症在这补之。(1)捻转针手法:捻转不要记用心想的,这气血是不是这样上来的,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这样上来的,那你针下去感到酸就是气到了。气到了开始做补泻,我们可以用捻转法。方向很快的过去,慢慢回来,不要一直过去,一直过去针会卡在那边。既然要补,补就采阳数,泻是采阴数,所以我们常用补五下,泻六下。2、肘髎至巨骨穴:肘髎在曲池穴拱手的地方往后有个大骨,过这个骨头就是肘髎。肘髎也可以下针,打网球受伤,也可以放血,用火罐吸一点血。再来是五里穴。肘髎穴往上三寸就是五里穴。这个穴道禁针,因为有大动脉在。
|
|
44楼#
发布于:2015-11-17 23:5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8班何胡蓉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7日《针灸大成》第17、18课心得
一、肘髎穴至巨骨穴:曲池直下连至阳溪穴,往下两寸是手三里,手三里往下一寸是上廉,在往下一寸就是下廉。在阳明经上都可以治疗乳痈,硬块,或手臂的问题,手臂的病。肘髎在拱手的地方,往后有个大骨,过这个骨头就是肘髎。肘髎也可以下针。肘髎穴往上三寸,就是五里穴,这个穴道禁针,因为有大动脉在。 二、中风八大穴:肩髃穴是中风的大穴。中风的八大穴,百会,肩髃穴,曲池穴。肩髃透极泉可以治疗狐臭 三、天鼎、扶突穴:脖子上有一条大筋,大筋的外侧,就是大肠经,内侧是胃经,所以大肠经跟胃经隔着一条大筋 四、禾髎与迎香穴:禾髎穴在鼻孔下方,左右各两个。迎香穴是大肠经最后一个穴道。禾髎穴可治鼻子不通,鼻窦炎。禾髎下针很浅下约五分 五、头维穴:足阳明是胃经。手上的阳经由四肢往身上走,脚上的阳经是身上往四肢末梢走。头维是阳明胃经的第一个大穴。全身最小的穴道是八髎。酸味入肝。脾胃是黄色,所以胃又叫黄肠,大肠是白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