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0楼#
发布于:2016-03-08 22:01
@教官-德阳-韩辉 中医经典魔鬼训练18班-长沙-佘勇辉申请签到,2016-03-8《人纪-内经》第31课心得: 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平人故为病一动,尺热痹。人疏乍数二次,跳四次;跳一此脉动没病的人。我们以健康的人为标准,来诊断病人,把病人的脉回复正常,这就是治疗。如果医生吐一次气,病人脉跳一次,吸一次,正常人的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曰死。正常人每一次吐气,脉跳每一次吸气,脉跳二次,因此一次呼吸脉再次呼吸之间有停息叫作定息,此际脉又次,因此呼吸加上定息一共跳五珧。维持的人,名曰“平人”,“平人”就是健康的人,
|
|
4561楼#
发布于:2016-03-08 22:0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刘炳环申请签到
2016年03月08号,《黄帝内经》第32课心得 风为百病之首,伤于春天,首先受伤的是肝脏。 中医认为百病源头有两种:一种为外来,风;一种为内发的,喜怒忧思悲恐惊,越害怕死的越快,因为会伤到肾。另外还有外伤。 风邪是百病之始生所在,风寒直中于人,令人的皮毛直竖,毛孔闭,体热充斥于内无法散出,于此时,可以用发汗的方法,使毛孔开而汗出(汗解法,可用发表的药),邪就会离开身体。即为太阳症。 病邪若已离表而较深入到肌肉,则会成为麻木不仁或生肿痛,此时当以热药烫布或火灸来熨贴所痛之处,或用针刺放血等来使病去。 如果施治不当,病邪会入居于肺中,病名“肺痹”,造成病人咳嗽气逆不下。如此时再不治愈,则病邪就会傅到肝上,这就是肺金克肝木,也就是逆传,病名“肝痹”,又名为“厥”,会令病人胁痛且食入即吐,此时可按症状取用穴道,施用针术来治。如未及治愈,入肝之邪就会再传到脾,病名“脾风”,病人会全身发黄且腹中热盛,烦躁不安,甚而汗黄或小便黄。此时仍可用汤药内服或按摩穴位或以热药水浸泡身体。如施治不当,则脾病必内传肾,此病名“疝瘕(腹中有积)”,症状为小腹烦热而刺痛,大小便出白津(白浊),另一病名为“蛊”。这时候,也可按症施药去除病邪。如果治疗失当,病邪必由肾再傅入心,病人此时就会呈现出手足痉挛而拘急,此病名“瘛(xi)”,此际可用针灸药物并施,以求病愈。如再失去治疗时机,只须满十日未除,必造成死亡。这是病人体内病邪移转的次序。 若病邪属慢性疾病,肾之病传入于心,心为君主之官不受病,此病邪再反转回归肺中,肺于始病时即已受损,此时病复传回肺,就成为肺病之发寒发热,此病已深且顽固,正常可再活三年,这是病势较缓时所传变的法则。 女子胞(子脏)就是女子的子宫卵巢。男人膀胱和小肠中间包着一个室(胞膜),属于三焦,是女人男人生精的位置,其内为纯血,在经过小肠火加热之后才会成为纯白的精。女人子宫卵巢的位置就是男人精胞的位置。 突发的急性病,比如突发意外,或者吃坏肚子等,外则不考虑其传变的法则与治法。因为有时由于人的忧恐悲喜怒等情志上的影响,其不按正常传遍顺序传变,一发即成重病。 人常因遇喜而心气大虚,造成肾气乘虚而入。人常因盛怒而致肝气亢奋影响到脾;人过悲而肺气张而影响到肝;人过恐而致肾气受损以致脾气乘虚而入;人遇忧而致肺气虚损心气乘虚而入。 情志过劳而生传变的五种变化,如果从脏中发出的病有五种,再加上相克的五种变化,则有五乘以五倍的二十五种变化产生,此二十五种传乘会影响到正常之传化,故名“传乘”。 病人呈现消瘦骨枯,皮骨相连之外形(形伤),胸中气胀(气伤),呼吸短促大小便不利,ー呼吸则身体动摇不定,此生命只剩六个月。如果出现真脏之脉,则可依据其相克之节气而预知其死亡。如果是同样症状,但病人胸内痛而牵引肩头,这可预期一月之内必死,若出现真脏之脉,则必死于与其相克之日。如果同一症状出现,加上病人身发热,肌肉消失,再现真脏无胃气之脉,病人只剩十个月寿命。如果肉消骨现,皮骨相连,病人动作缓慢无力,再有真脏之脉,如此可断言病人一年内乃死(实际没有如此之久,倪师见解,可能几天就会死掉)。再见到真脏之色,就可以知其于所克之日死。又如病人骨消肉陷,胸肋背脊外现,胸中气胀,腹中疼痛,情锗不安,肩背生热,形消肉脱,目眶(胃气)凹陷(失去胃气),又有真脏之脉,目已不识人,此为立即死亡之征兆。如果仍能识人,则必待所被克之日死。 阳在胸中,胸为阳位。形伤气在或者形在气伤都还好,如果形气两伤就很危险,真脏脉则就算日子了。 亦有突然身中他物,身体立虚,造成五脏不受胃气之津液(五脏毕绝),血脉水道皆阻塞不通,无法正常呼吸,例如高处坠下或溺于水中,这就不可预期死亡了。亦有脉停止不来,或人一呼吸间脉来五、六次时,而病人处形饥肉皆实,又不见真脏之脉,而却死亡的。 肝的真脏脉形,是由寸口到尺部中外侧(手臂中间两条大筋与手臂侧之间区域三分内中外)都绷紧如刀刃,按压时如按到琴弦一样,一旦出现此脉,加上病人面色青白不光泽,皮上毛如折曲状(毛为气之余,发为血之余,毛折,则为阳厥,阳气丧失的征兆),此为必死。心的真脏脉形,其坚实而有力,按之如摸薏苡子一样,一粒粒的感觉,病人面色赤且黑(水火相克的颜色),皮上毛如折曲状,亦为必死。肺的真脏脉形,其形大而中空无力,如像羽毛触到人的皮肤一样,病人面色白且红,又无光泽,皮上毛折曲,则病人必死。肾之真脏脉形,其跳时力强而有时中止,按之有如用指头去弹石子一样,感觉其很竖硬的样子,病人面色黑且黄,又无光泽,皮上毛卷曲者,病人必死。脾的真脏脉形,柔弱无力,忽快忽慢,病人面色会有黄青色,且无光泽,又皮上毛卷曲者必死。凡各脏见其真脏之脉及色,皆为必死之兆。 五脏皆受气于胃,才会有胃气,才会有脉的缓象,阴阳分隔,阳气没有了,只剩下脉的脉气,即为看到的真脏脉。 胃(小肠,古中医言胃即为小肠,心下才为胃。小肠为五脏之本。),为五脏津液能源之所在。五脏之气,不会来自手太阴肺经,都是因为有胃气,而后再输送到肺中。五脏各有其气血流注之时,但都来自手太阴肺经之运送,一旦病邪严重,则人之精气必衰弱。所以严重的病人,其胃之气必然无法与脏气同时贯注于手太阴肺经中,于是就使真脏之气独现。凡独见真脏之脉,此必病邪已完全破壤其脏之功能,故其必死。 |
|
4562楼#
发布于:2016-03-08 22:07
中医经典特训9班3月08日,王毅泓申请签到《黄帝内经》第33集
一息五至,柔缓而有力,只要有胃气的脉都能治。 判断阳气是否够,看喘气、咳嗽,颜色失掉,难治;脉反逆四时,难治;要告诉病人家属。逆四时,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 症脉:若病人外显热证,人应亢奋,但脉和人皆静,脉细缓者,难治;脱水时脉因细弱,现脉大;失血时脉应虚,现却实;病在中脉应缓现坚实;病在外脉坚实现不坚实,脉症不符者,都难治。总之,脉症相符者易治;色失脉在难治;色脉俱无者凶。新病气色在,久病者气色无。 五实五虚: 脉盛(洪大),皮肤炙热,大小便不通,目昏气闷,是五实。脉细小,皮肤冰冷,呼吸短促,大小便失禁,不吃食物,为五虚。 虚证:如稀饭、米面等能入胃,下痢止,能活。实证:发汗后,汗出,精神恢复,大小便通畅,就能存活。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故人有三部,部有九候,已决生死。来治疗百病,调虚实,除病邪。 三部:上部天:两额动脉,胆经的悬厘穴和曲鬓穴的位置,是少阳脉气。上部地:人迎脉,胃经的所行处。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三焦之脉气。 中部天:经渠,肺气所在的位置;中部地:合谷,大肠经所在的位置;中部地:手少阴心经神门的位置。 下部天:肝经的太冲;下部地:肾经的太虚;下部人:脾经的箕门穴和胃经的冲阳穴。天部查肺,地部查地气,人部可诊断心脏。 天部来诊断额角之气,一息五至,跳得快说明阳亢,发癫痫,针或灸阳跷、百会、申脉、照海后,脉缓至一息五至,说明好转。看胖瘦查气血虚实,知脉气所在,实者泻之,虚者补之,不需要问病,将血脉调均匀就可。有淤血时将其放出。如人迎脉很大是实,针内庭泻之;如果胆经脉大,是实,针阳辅穴,虚证扎侠溪穴来调脉气。如沿胃经下行到足上有青筋,放血即可。如五脏败掉,脸色气色无,因脉气无,死症。 辩生死:生就是顺,死就是逆。形盛脉细,形和脉不合,短气。形瘦,脉大,胸中多阳,胸中胀满者必死。 外形与气脉相生是好的症状,不同则病。三部九候皆调和者正常。上下左右的脉皆失,不调和也是死,凡眼睛内陷的统统是死症,因眼眶是胃气在管。 三部九候的脉需均匀相同才是正常,过小过大,快慢不匀者生病。一脉独大或独慢都是病。病人躺在床上不知其生死时,看病人的足,足外踝上五寸,一手按在五寸出,另一手指弹脚踝,按的手有反应,此为正常。如反应很大,为跷脉。如弹上去没有反应,手就下移,到踝骨处尚无反应者死。是诊断健康和病危的方式。反应过5寸以上为正常,握在5寸时,像虫在蠕动,健康;如传音慢,病人反应迟钝者,有病;不到五寸者有病;弹之不应者死。 中部之脉忽快忽慢,亦是死症;时快时慢死症;中部脉变化如钩,病在经络上,三部九候应互相呼应,如摸冲阳脉和人迎脉,可知胃气如何,如一边大,一边小,说明中有实,可能有肿瘤,实截住。查脉头脉尾,看气是否顺,常人应一致。 一候脉失常有病,二候脉失常严重,三候脉失常病危。一旦能查脏腑的病根,可测生死之期。病人的足太阳脉气无,脚屈曲伸不直,眼睛向上翻,(膀胱经起于睛明)有的太太脚不能屈曲脚背弓起,不能踩地,太阳经脉气快绝;眼睛向上翻,太阳经脉气绝。 何谓冬阴夏阳: 九候脉全部又细又小,纯阴脉,纯寒的,主冬天,半夜死;如果脉盛大急躁,呼吸短促者,为阳脉,中午死;往来寒热的病,早晨死;热中(中焦湿热)及热病,中午死;得风病者,黄昏死;水肿病者,半夜死;脉时快时慢,时强时弱者,会在辰、戌、丑、未四个时辰死。体瘦肉脱,即使三部九候之脉正常,病人死;反过来说,形肉俱在,即使重病,九候脉还顺,也不会死。有的月经的病,似病非病,如 |
|
4563楼#
发布于:2016-03-08 22:3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1班文霞申请签到
2016年3月8日《黄帝内经》32课学习心得 病的源头:一、外感风寒。二、七情内伤。三、外伤。风寒侵入人体,人体毛孔闭塞对抗风寒的侵入,体内热出不去,人就会发病,这就是感冒的症状,也是太阳症,治症用汗法,用发表的药,汗一出,症就解了。如果侵入到肌肉,则会成为麻木不仁或生肿痛,治疗需要用药汤外洗,加上针灸、针刺放血等方法。病邪侵入到肺中,病名“肺痹”,造成病人咳嗽气逆不下。不能及时治愈,病邪就会传到肝上,这就是肺金克肝木,也就是逆傅,病名“肝痹”,又名为“厥”,会令病人胁痛且食入即吐,此时可按症状取用穴道,施用针术来治。如未及治愈,入肝之邪就会再传到脾,病名“脾风”,病人会全身发黄且腹中热盛,烦躁不安,甚而汗黄或小便黄。此时仍可用汤药内服或按摩穴位或以热药水浸泡身体。如施治不当,则脾病必内传肾,此病名“疝瘕”,症状为小腹烦热而刺痛,大小便出白津,另一病名为“蛊”。这时候,也可按症施药去除病邪。如果治疗失当,病邪必由肾再传入心,病人此时就会呈现出手足痉挛而拘急,此病名“瘛”,此时可用针灸药物并施,以求病愈。如再失去治疗时机,只须满十日未除,必造成死亡。这是病人体内病邪移转的次序。膀胱和小肠之间的包膜是男人生精的地方,这里的血是无杂质的纯血,经小肠的火加热后,出来变成白色的精液。对一些突发的急性病,则不须考虑其传变的法则与治法。人常因遇喜而心气大虚,造成肾气乘虚而入。人常因盛怒而致肝气亢奋影响到脾;人过悲而肺气张而影响到肝;人过恐而致肾气受损以致脾气乘虚而入;人遇忧而致肺气虚损心气乘虚而入。这是情志过劳而生传变的五种变化。如果从脏中发出的病有五种,再加上相克的五种变化,则有五乘以五倍的二十五种变化产生,此二十五种传乘会影响到正常之传化,故名“传乘”。形伤和气伤,如果形伤,气在问题不大,如果形和气都伤到了,问题就麻烦了。毛是气之余,发是血之余。说心下一般是指胃,讲胃一般是指小肠。肝的真脏脉形,是由寸口到尺部都绷紧如刀刃,按压时如按到琴弦一样,一旦出现此脉,加上病人面色青白不光泽,皮上毛如折曲状,此为必死。心的真臓脉形,其坚实而有力,按之如摸薏苡子一样,一粒粒的感觉,病人面色赤且黑,皮上毛如折曲状,亦为必死。肺的真脏脉形,其形大而中空无力,如像羽毛触到人的皮肤一样,病人面色白且红,又无光泽,皮上毛折曲,则病人必死。肾之真脏脉形,其跳时力强而有时中止,按之有如用指头去弹石子一样,感觉其很竖硬的样子,病人面色黑且黄,又无光泽,皮上毛卷曲者,病人必死。脾的真脏脉形,柔弱无力,忽快忽慢,病人面色会有黄青色,且无光泽,又皮上毛卷曲者必死。凡各脏见其真脏之脉及色,皆为必死之兆。 |
|
4564楼#
发布于:2016-03-08 22:3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张莉申请签到
2016年3月8日《黄帝内经》第34课心得 诊断时要问病人起初的症状,现在的病况以及是否顺合经脉气血运行的方向。一呼一吸5至正常,脉气来迟者必病,脉气不来者必死。 病在经络就治经络,虚补实泻。病在孙络可在孙络放血。血液循环障碍造成身体疼痛的,治病经。病在奇邪之腑,即病在表又不在经络上,此种用缪刺法,即在十二经的井穴和手足、四肢等青筋上点刺放血。 病人瘦弱体力不足的,其病没有变化时,须恰当施针不要伤其正气。上实下虚的病人,须顺着经络找出淤结所在,针刺放血以通气血。看人时眼睛上翻者,表示其太阳经脉气不足;眼睛上吊者表示其太阳经脉气已断绝。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人情志变化和劳动状况都会影响到脉。如夜行房事其喘息来自肾,过度则易致病邪入肺。从高处坠落或极度恐惧产生的喘来自肝,易致病邪入脾。常易受惊之人,其喘来自肺,病邪易入心。人涉水跌入水中而喘,其喘来自肾和骨。遇到突发事件时,只要不惧怕,保持平常心视之,待气血恢复顺畅自然就好了。故诊病还要看病人胆子大小。胆大之人骨肉粗壮,皮肤坚实。胆小者相反。 饭后大量流汗,汗水来自小肠。喝水流汗,汗来自胃。受惊而冒冷汗,汗水出自心脏。人负重物走路流的汗来自肾,因恐惧奔走流的汗出自肝脏,过度劳累流的汗出自脾脏。 人生病大多因过度损耗内脏津液而致。 人吃的食物被胃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吸收了营养精华(阴津)再输送给肝,肝再输送给筋。气血相辅相成。气来自水和食物之精华,入肺。血来自于小肠的营养,继而进入心脏,心脏再传至全身的血脉。脉气顺血脉而行,阳气再聚于肺。因肺气通全身的脉,由此贯注阳热之气到皮毛中。心肺合生的精气会聚于膻中,称“宗气”。宗气再输送给五脏,使各脏因四时不同而呈现出不同之脉。 饮水入胃后遇热化气进入脾脏。脾脏的功能就是把清净的气上输给肺,为人所用。同时脾又治水,使不同渠道的水通过三焦系统渗入肾脏,最后汇集于膀胱排出体外。 |
|
4565楼#
发布于:2016-03-08 22:4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郭玉斐申请签到,2016年3月8日《黄帝内经》第32课心得 风邪为百病之所生,伤到肝,病有三种:一是外来的风,二是内发的情志,三是外伤。风寒进来时在表,太阳症,皮肤闭为热,用汗法,发之。若为麻痹肿痛,病至肌肉,汤药外洗针灸治之。不治进入肺脏,发咳气逆。再不治进入肝脏,肋痛吐食,按摩针刺治之。再不治进入脾,全身黄腹热小便黄,汤药内服外浴按摩穴位治之。再不治会入肾,小腹热痛小便白浊,按摩施药治之。再不治,由肾传入心,手足痉挛,针灸药物并施以治之。如再失去治疗时机,十日死。如病为慢性,传到心后再回传给肺,病已深且顽固,三年死。 外伤病不会传,急性病也不会传,其他的按传治之。急症时如有情志变化,病会进。形伤气伤,六个月死,形伤气伤,内痛引肩项,一月死,形伤气伤,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十月死,阴阳衰,神不见,立死,意外伤害未见真脏脉也会死。 肝真脏脉,中外皆急,毛弯曲,阳折,必死。毛为气之余,发为血之余。心、肺、肾、脾真脏脉,毛折为死兆。 五脏之气皆受于小肠,脏气不能自致手太阴,必因小肠之气。 治病必查形色气脉,知病新久,不可失了时机。外形气血皆未失真,为可治之病,病色浅,易治。脉与四时合可治。 |
|
4566楼#
发布于:2016-03-08 23:2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九班郭新申请签到2016-03-08黄帝内经第33课心得
1治病时需先观察病人的气色,看其外形精神与气色之润泽,然後切其脉诊断是哪個脏腑的病变,看脉色和症是不是相符,脉色和易治,脉色不和或违逆四时之脉难治。 春的肺脉,夏的肾脉等相克之脉是违逆四时之脉。 观病人症热脉反静,病人下痢脉反大,病在里脉却坚硬有力,病在外脉反弱者,都是难治之症。 2五實症和五虛症决生死 五實:脉壮盛,皮肤炙热,腹胀,大小便不通,目昏气闷。 五虛:脉细小,皮肤冰冷,呼吸短促,大小便失禁,饮食不入。 得此五實五虛者死。 假如有五虛症但是饮食可以入胃,身体扔可吸收营养,同时下痢止,则可以存活。 假如有五實症,但病人其身汗出,且大小便亦通畅,亦可存活下来。 3三部九侯论篇二十 人身分上中下天地人三部,天地人三部又各自分出天部,地部,人部。合称为九侯。 上部之天部,位在两额侧足少阳胆经上之悬 厘,曲鬓位为足少阳脉气所在。上部之地部,在 两颊下之人迎脉处,为足阳明脉气所行之处。上 部的人部在耳前动脉位处,为手少阳三焦脉气所 行之处。 中部也分天、人、地三位,其天部位在手太 阴肺经经渠位,为肺气之所在。地部就是手阳明 经的合谷位,为大肠脉气所在。人部位在手少阴 心经之神门位,为心脉之所在。 下部也分天、人、地三位,其中下部的天位, 在足厥阴肝经之太冲位,为肝气之所在。下部之 地部,在足少阴太溪脉之处,为肾气之所在。下 部之人部,在足太阴脾经的箕门位或足阳明胃经 之冲阳位,因此下部之天位以诊察肝藏,地部以 诊察肾臓,人部以诊察脾胃之功能 4人体之九脏 肝心脾肺肾五脏,头角,耳目,口鼻,胸腔四脏。 人的精神藏于五脏之中,人的外形藏于四脏之中。 面部失于常色,是五脏衰败的症状。 5三部九侯之作用 可以通过观察病人的形体之肥瘦,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若与病人有血瘀于表,先放血在调理经络和脏腑。 6三部九侯决定人生死之法 病人体形硕大而脉反细小,兼之呼吸短促者病危矣。病人体形消瘦脉却反大,兼 又胸中胀满者必死。 人外形与脉气相符合者生,参差不调和者 病。凡三部九候之脉皆失者死。全身上下 左右的脉出现有的正常,有的失常,表示人有病。 若到了上下左右的脉全失,无法度衡量者亦死。 中部之脉气正常,而上部下部脉已失,此人亦死, 如中部之脉象愈弱,亦主死亡,凡目眶内陷者亦 死。 7如何通过三部九侯知道病之所在 九候脉气独有一处呈微小状者此部必病。独有一处脉大者,该处亦病。 独有一处急数者,这就是病处。独有一处脉迟者, 其部亦病。独有一处脉浮者亦病。独有一处脉细 小者,其亦病。独见一部凹者,也是有病。 8诊病人脉气法 可用一手按在内踝裸上五寸的地方,另一只手弹内踝裸处,如气脉向上冲到五寸处或五寸向上处,表示病人正常。 如气脉到达不到五寸表示病人有病。 气脉传达的越短病的越严重。 9上三部之脉和中部下部之脉必須相和,否则表示人经络之气以失常,是病之始。 若一侯失常则有病,两侯失常则病严重,三侯失常病以危。 三部九候之脉,如果都呈细小若 有若无时,就是阴脉,如冬天一样,一旦如此则 病人必于半夜死亡。如果脉呈盛大急躁,呼吸短 促者为阳脉,如夏日一样,则必在中午死亡。所 以往来寒热的病,都是在早晨死。中焦热盛及但 热不寒之病,都死在中午。得风病死者,都在黄 昏死。得水肿病者,都在半夜死。脉形呈忽快忽 慢,时强时弱者为脾气已绝之脉,病人会在辰、 戌、丑、未四个时辰转换处死亡。体消肉脱时, 即令三部九候之脉正常,病人亦死。脉如为大、 小、速、迟、陷下等七种脉,若九候脉之 |
|
4567楼#
发布于:2016-03-08 23:2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王芝申请签到,2016年3月8日《黄帝内经》第33集心得
《玉机眞藏论篇第十九》 十六、治病要先看精神、气色、查脉及病的新、旧疾,切不可失去治疗的时机。 1、形色相得、病色浅,脉从四时、脉微弱但内里气血流畅即是有胃气,都可治。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形色相失、正常之气色已失,面皮无光、脉实以坚均为难治。脉逆四时不可治。 2、脉逆四时,即春季得到肺脉,夏季得到肾脉,秋季得到心脉,冬季得到脾脉,然后所有的脉形又有时绷紧,有时断绝,有时深沈,有时中空无力且四散者。或未有藏形于春夏而脉沈濇,秋冬而脉浮大。 3、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4、判断阳气是否足,看喘气,因胸主阳气。 十七、用虚实可决定生死 1、五实死:脉盛,皮热,腹胀,大小便不通,目昏气闷。。如身汗,大小便通畅,则实者活。 2、五虚死:脉细,皮寒,气少,大小便失禁,饮食不入。如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一、 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如此三倍三数而有九候,来决定死生,来治疗百病,来调合虚实,来去除病邪。 二、 三部的意思 1、 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各部有三候,三候又分天,地,人。 2、 上部天:在两额侧的动脉,足少阳胆经上之悬厘。 上部地:在两颊下的人迎脉处,为足阳明胃气所行之处。上部人;在耳前动脉位处,为手少阳三焦脉气所行之处。 天部来诊断头角内的循环,地部察口齿的运转,人部察耳目的功能。 3、 中部天:在手太阴肺经经渠位,为肺气的所在。 中部地:在是手阳明经的合谷位,为大肠脉气所在。 中部人:在手少阴心经之神门位,为心脉之所在。 天位察肺,地部察地气如何,人部可诊断心脏。 4、 下部天位:在足厥阴肝经之太冲位,为肝气之所在。 下部地位:在足少阴太溪脉之处,为肾气之所在。 下部人位,在足太阴脾经的箕门位或足阳明胃经之冲阳位,一般查冲阳。 天位察肝脏,地部察肾脏,人部察脾胃的功能。 三、 人体,九地合于九脏,即肝、心、脾、肺、肾,加上头角、耳目、口鼻、胸腔四脏,合为九脏。人的精神藏于五脏之中,人的外形藏于四脏之中。 四、 必先度其形之肥痩,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不用了解病人的病情,只须调节其过实或过虚之脏,使其正常。 五、 三部九候的脉必须要相同,才是正脉,如果脉过大过小,不均匀都是有病。 六、 形盛脉细,呼吸短促者病危。形痩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差不调和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全身上下左右的脉出现有的正常,有的失常,则已病。若上下左右的脉皆失,无法衡量者亦死。中部之脉气正常,而上部下部脉已失,死。如中部之脉象愈弱,亦死亡。凡目眶内陷者,死。 七、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也可按住病人足踝上方五寸之处,敲打足踝,敲打该处,若回音能传到手按处,无病。越往脚踝骨处有感觉,病越重。 察脉头、脉尾,可知脉气是否通畅。如摸到太冲脉大,冲阳脉脉小或无,这均为胃气的脉,可能有实。 足太阳膀胱经脉气无,则其足必屈曲而不直,死时眼向上吊。 八、冬阴夏阳的意思 九候之脉,皆沈细悬绝者,为阴,主冬,半夜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中午死。是故寒热病者,以早晨死。中焦盛热及热病者,中午死。病风者,黄昏死。水病的,半夜死。脉形呈忽快忽慢,时强时弱者为脾气已绝,在辰、戌、丑、未四个时辰转换处死亡。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 |
|
4568楼#
发布于:2016-03-08 23:27
@教官-深圳-林金兰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石丽申请签到,2016-3-8《黄帝内经》33课心得
有胃氣比較好治。 脉症不合的難治。 有五种实症主死,五种虚症亦主死。 脉壮盛,皮肤炙热,腹胀,大小 便不通,目昏气闷,为五种实症。脉细小,皮 肤冰冷,呼吸短促,大小便失禁,不吃食物,为五种虚症。 五虚症者,而食物入胃,仍可吸收,且下痢止,则可存活。若有五实症之病 人,其身汗出,且大小便亦通畅者,亦可存活下 来,这些死症的患者仍有存活的機會。 三部九候論二十 天地之至数其始于一,而终止于 九。一为天,二为地,三为人,如此三倍三数 而有九候,来决定死生,来治疗百病,来调合虚 实,来去除病邪。 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 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 之,乃以为眞。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 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 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 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中部的天部察肺,地部诊察地气如何,人部可诊断心臓 。 天部 的天部来诊断,头角内的循环,地部来察口齿的运转, 人部来察耳目之功能。 九臓,即肝、心、 脾、肺、肾臓,加上头角、耳目、口鼻、胸腔四 脏,合为九脏。 其中若五 脏之衰败,则面上之气色必凶,失其常色乃为必 死之候。 診斷病危 一手握住外裸上5寸, 一手撣外裸。握上5寸位置的手有感應到氣或超過為常人。氣越弱近外裸病越嚴重。 病人中部之脉忽快忽慢者,亦为死 症。如果脉呈代而钩状,也就是脉跳动时常一止, 而且脉形如长钩一样,有力而满溢状,就表示病 邪居在经络上 。 其中一候脉失常则有病, 二候之脉同时失常,则病严重了。若三候之脉均 失常,则病已危矣 。 三部九候之脉,如果都呈细小若 有若无时,就是阴脉,如冬天一样,一旦如此则 病人必于半夜死亡。如果脉呈盛大急躁,呼吸短 促者为阳脉,如夏日一样,则必在中午死亡。所 以往来寒热的病,都是在早晨死。中焦热盛及但 热不寒之病,都死在中午。得风病死者,都在黄 昏死。得水肿病者,都在半夜死。脉形呈忽快忽 慢,时强时弱者为脾气已绝之脉,病人会在辰、 戌、丑、未四个时辰转换处死亡。体消肉脱时, 哪怕三部九候之脉正常,病人亦死。 脉如为大、 小、速、迟、陷下等七种脉,若九候脉之同时出现此类之脉,有时亦不会死。若有以上七种之 病脉,而脉中又无胃气,此乃必死,此际会出现 打嗝与噫气等症,表示胃气已绝。 |
|
4569楼#
发布于:2016-03-08 23:3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周永燕申请签到,2016年3月8日《黄帝内经》第32课心得
春季最容易伤到的是肝脏。这就是因为时节属性与所病之脏腑,依五行相克的法则,知道何时会受到病邪最强力之伤害,终致运转停止而死亡。因此人体与自然界的节气是相通的,所以风邪是百病之始生所在,风寒直中于人,令人的皮毛直竖,毛孔闭,体热充斥于内无法散出,于此时,可以用发汗的方法,使毛孔开而汗出,病邪就会离开身体。病邪若已离表而较深入到肌肉,则会成为麻木不仁或生肿痛,此时当以热药烫布或火灸来熨贴所痛之处,或用针刺放血等来使病去。如果施治不当,病邪会入居于肺中,病名“肺痹bi”,造成病人咳嗽气逆不下。如此时再不治愈,则病邪就会傅到肝上,这就是肺金克肝木,也就是逆傅,病名“肝痹”,又名为“厥(冷,反逆的意思)”,会令病人胁痛且食入即吐,此时可按症状取用穴道,施用针术来治。如未及治愈,入肝之邪就会再傅到脾,病名“脾风”,病人会全身发黄且腹中热盛,烦躁不安,甚而汗黄或小便黄。此时仍可用汤药内服或按摩穴位或以热药水浸泡身体。如施治不当,则脾病必内传肾,此病名“疝瘕sanjia(瘕就是腹中有积)”,症状为小腹烦热而刺痛,大小便出白津,另一病名为“蛊”。这时候,也可按症施药去除病邪。如果治疗失当,病邪必由肾再傅入心,病人此时就会呈现出手足痉挛而拘急,此病名“瘛”,此际吾人可用针灸药物并施,以求病愈。如再失去治疗时机,只须满十日未除,必造成死亡。这是病人体内病邪移转的次序。若病邪属慢性疾病,肾之病傅入于心,心为君主之官不受病,此病邪再反转回归肺中,肺于始病时即已受损,此时病复傅回肺,就成为肺病之发寒发热,此病已深且顽固,正常可再活三年,这是病势较缓时所傅变的法则。 女子包子臓都是子宫的意思。男人的精:膀胱与小肠中间有个室,就是三焦的包膜(如同两片膜包在一起),这个包膜就是男人生精的地方。包膜内是纯血,经过小肠的火加热后出来就是白色的精液。 但是像一些突发的急性病,则不须考虑其傅变的法则与治法。因为有时它会不按照傅化的顺序来发展病情,这是由于人的忧恐悲喜怒等情志上的影响。而改变正常顺序,且一发即成重病矣。人常因遇喜而心气大虚,造成肾气乘虚而入。人常因盛怒而致肝气亢奋影响到脾;人过悲而肺气张而影响到肝;人过恐而致肾气受损以致脾气乘虚而入;人遇忧而致肺气虚损心气乘虚而入。这是情志过劳而生傅变的五种变化。如果从脏中发出的病有五种,再加上相克的五种变化,则有五乘以五倍的二十五种变化产生,此二十五种传乘会影响到正常之傅化,故名“传乘”。 病人呈现消瘦骨枯,皮骨相连之外形(就是形受伤),胸中气胀(胸中:阳气的位置),呼吸短促大小便不利,ー呼吸则身体动摇不定,此生命只剩六个月(人的形气两伤就非常危险)。如果出现真脏之脉,则可依据其相克之节气而预知其死亡。如果是同样症状,但病人胸内痛而牵引肩头(阳气伤的很严重时肩井位置就会痛),这可预期一月之内必死,若出现真脏之脉,则必死于与其相克之日。如果同一症状出现,加上病人身发热,肌肉消失,再现真脏无胃气之脉,病人只剩十个月寿命。如果肉消骨现,皮骨相连,病人动作缓慢无力,再有真脏之脉,如此可断言病人一年内乃死。再见到真脏之色,就可以知其于所克之日死。又如病人骨消肉陷,胸肋背脊外现,胸中气胀,腹中疼痛,情锗不安,肩背生热,形消肉脱,目眶凹陷,又有真脏之脉,目已不识人,此为立即死亡之征兆。如果仍能识人,则必俟所被克之日死。(形气两伤算还剩几个月,若真脏脉出则开始算日子)。 急性病:突然身中他物,身体立虚,造成五脏不受胃气之津液,血脉水道皆阻塞不通,无法正常呼吸,例如高处坠下或溺于水中,这就不可预期死亡了。亦有脉停止不来,或人一呼吸间脉来五、六次时,而病人处形饥肉皆实,又不见真脏之脉,而却死亡的。 (真脏脉出现时,阴阳分割,都是不治之脉) 肝的真脏脉形,是由寸口到尺部都绷紧如刀刃,按压时如按到琴弦一样,一旦出现此脉,加上病人面色青白不光泽,皮上毛(毛是气之余,发为血之余)如折曲状(是阳绝),此为必死。 心的真臓脉形,其坚实而有力,按之如摸薏苡子一样,一粒粒的感觉,病人面色赤且黑,皮上毛如折曲状,亦为必死。 肺的真脏脉形,其形大而中空无力,如像羽毛触到人的皮肤一样,病人面色白且红,又无光泽,皮上毛折曲,则病人必死。 肾之真脏脉形,其跳时力强而有时中止,按之有如用指头去弹石子一样,感觉其很竖硬的样子,病人面色黑且黄(相克的颜色和本色都在脸上),又无光泽,皮上毛卷曲者,病人必死。 脾的真脏脉形,柔弱无力,忽快忽慢,病人面色会有黄青色,且无光泽,又皮上毛卷曲者必死。凡各脏见其真脏之脉及色,皆为必死之兆。 为什么出现真脏之脉会死呢?真脏脉出就是胃气没有了,小肠不受纳了。 中医里:心下是指胃(例如:心下pi,指的就是胃),胃则解释指的是小肠,(田下有肉月)胃耕田,小肠生养收藏, 因为五脏皆受气于胃,此其故也。胃,为五臓津液能源之所在也。五脏之气,不会来自手太阴肺经,都是因为有胃气,而后再输送到肺中。五脏各有其气血流注之时,但都来自手太阴肺经之运送,一旦病邪严重,则人之精气必衰弱。所以严重的病人,其胃之气必然无法与脏气同时贯注于手太阴肺经中,于是就使真脏之气独现。凡独见真脏之脉,此必病邪已完全破壤其脏之功能,故其必死。 凡是治病必细察其外形、精神与气色之润泽,按其脉知何脏为主病,及病情是新病或陈年旧疾,切不可失去治疗的时机。外形气色皆未失真,这是可治之病。如果病人病色很浅,病在表,此病易治。按脉时,脉与四季相合时,此病可治,如果脉微弱但内里气血流畅,这是有胃气之兆,可称为易治之病,治之必不失良机。如果外形消痩精神不振,此即难治之病。正常之气色已失,面皮无光,这是很难痊愈的病。脉变为坚实且盛大,这代表病越深状,如果脉形已反逆四季节气时,此已为无法治愈之病。察知以上四种难治之病时,必须明白告诉家属。(简单讲:没有胃气的脉,就是不治之症) |
|
4570楼#
发布于:2016-03-08 23:36
中医经典魔鬼训练12班-河北-张华申请签到
2016年3月8日学习《黄帝内经》29课心得 1如果说尺脉没有了,腰足会寒,如果寸脉没有了头项会痛 2一个人一呼一吸脉是五动 3我们用胃气的有无来诊断生死 4白天为阳,把腑都放在白天治,夜晚为阴把臟都放在晚上治,所以治腑病表症都在中午的时候,胃口来了。治脏病都在半夜,肚子饿。这是治病的大原则 5中气所在在左边肾经布朗的位置,这是胃气根的位置 6常人的气都是上下顺着有的,横着走的都是凶的, 7任何的内脏的问题摸中气如果脉在都没有问题,脉不在了也就死了 8寸脉为九分如果寸脉短了阴脉就会上来人就会产生头痛,如果寸口的脉太长了,阴就短了,足筋会痛,寸口脉急而强代表肩背痛,如果寸口脉深而沉,病在身体里面出不来腹部里面有闷痛, 9久病的人阳一定虚 |
|
4571楼#
发布于:2016-03-08 23:47
32,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二班何媛申请签到,2016年3月8日《黄帝内经》第32课心得
一,病的源头及产生的变化 1,病的源头:外邪,情志内伤,外伤 2,病情治疗不当,未能及治愈,病邪移转次序。而急性病,则不须考虑其传变的法则与治法。 (1)风寒感冒,即太阳症,毛细孔堵塞,体内热不出,治疗用发汗的药,症解。 (2)侵入肌肉,麻木不仁或肿痛,治疗用药汤外洗,针灸、针刺放血等方法。 (3)侵入肺――肺痹,咳嗽气逆不下 (4)传入肝――肺金克肝木,即逆传――肝痹,又名为“厥”,胁痛且食入即吐,治疗按症状取穴针灸 (5)传入脾――脾风,全身发黄且腹中热盛,烦躁不安,汗黄或小便黄。治疗汤药内服,按摩穴位,以热药水浸泡身体。 (6)传入肾――疝瘕,又名“蛊”,小腹烦热而刺痛,大小便出白津,治疗按症施药去除病邪 (7)传入心――瘛,手足痉挛而拘急,治疗针灸药物并施,再回到肺,发寒热,精神离开身体,最多三年死。 (8)再失去治疗时机,满十日未治好,必死。 3,女子宫位置就是男精工位置。膀胱和小肠之间的包膜是男人生精的地方,这里的血是无杂质的纯血,经小肠的火加热,出来后变成白色的精液。 4,情志过度而产生的传变 (1)遇喜而心气大虚――肾气乘虚而入 (2)盛怒而致肝气亢奋――脾 (3)过悲而肺气张――肝 (4)过恐而致肾气受损――脾气乘虚而入 (5)遇忧而致肺气虚损――心气乘虚而入 (6)传乘:从脏中发出的病有五种,相克的五种变化,五乘以五倍的二十五种变化产生,此二十五种传乘会影响到正常之傅化 3,形伤和气伤(二者皆现,危险,单形伤问题不大) A,体重瞬间降20多斤,阳在胸中,胸满胀气,形伤,喘息不便,六个月死。 B,胸中有满,很危险,病人胸内痛引肩上,一个月死。 C,身热、真脏脉现无胃气之脉,数日子死。 D,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脱肉,目眶下陷,真脏脉现,目不见人,阴阳衰弱,神离开了,马上死掉。 E,有视人的能力,阴阳失,皮包骨,在地支相克的时间死 F,突然发意外造成五脏不通,脉无,真脏脉虽不现亦死。 4,五脏真脏脉死症 (1)肝:寸口到尺部都绷紧如刀刃,按压时如按到琴弦一样,面色青白不光泽,皮上毛折曲状 (2)心,坚实而有力,按之如一粒粒的感觉,面色赤且黑,皮上毛折曲状 (3)肺,形大而中空无力,像羽毛触到人的皮肤一样,面色白且红,无光泽,皮上毛折曲状 (4)肾,跳时力强而有时中止,按之有像用指头去弹石子一样,很竖硬,面色黑且黄,无光泽,皮上毛卷曲状 (5)脾,柔弱无力,忽快忽慢,面色会有黄青色,无光泽,皮上毛卷曲状 凡各脏见其真脏之脉及色,皆为必死之兆。 5(1)毛是气之余,发是血之余。黄帝内经,心下指胃,胃指小肠。 (2)小肠是五脏的本,小肠消化过的食物里的水进入大肠,大肠里的水进入肺,进入血液。喝的水入胃里,吸收掉了到全身肌肉里,运动出汗是脾胃的津液,要喝水补充,晚上睡觉前吃东西吃多,食物水多,糖多,营养入血液,早上血糖就会很高,饭后量比饭前高。小肠在支持它,肺津液胃气才入手太阴肺经。邪气盛,胃气衰,真脏脉死,即小肠不受纳。 (3)治病查外形颜色气脉的盛衰可知病的新旧。 (4)病脉浮在皮肤表面,脉顺应四时好治,逆则难治 |
|
4572楼#
发布于:2016-03-09 00:3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耿雪明申请签到,2016年3月8日《黄帝内经》第33集心得: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耿雪明申请签到,2016年3月8日《黄帝内经》第33集心得:
大凡治病,必先诊察形体盛衰,气之强弱,色之润枯,脉之虚实,病之新久,然后及时治疗,不能错过时机。 病人外形气色皆未失真,形气相称,是可治之症; 面色光润鲜明,病亦易愈; 脉搏与四时相适应,亦为可治; 脉来弱而流利,是有胃气的现象,病亦易治,必须抓紧时间,进行治疗。 形气不相称,此谓难治; 面色枯槁,没有光泽,病亦难愈; 脉实而坚,病必加重;脉与四时相逆,为不可治。 必须审察这四种难治之证,清楚地告诉病家。 脉与四时相逆:是春见肺脉,夏见肾脉,秋见心脉,冬见脾脉,其脉皆悬绝无根,或沉涩不起,这就叫做逆四时。 如五脏脉气不能随着时令表现于外,在春夏的时令,反见沉涩的脉象,秋冬的时令,反见浮大的脉象,这也叫做逆四时。 症脉相反: 热病脉宜洪大而反静; 泄泻脉应小而反大; 脱血脉应虚而反实; 病在中而脉不实坚; 病在外而脉反坚实。 这些都是症脉相反,皆为难治。 根据虚实的病情可以预决死生: 五实死,五虚亦死。 五实:脉盛是心受邪盛,皮热是肺受邪盛,腹胀是脾受邪盛,二便不通是肾受邪盛,闷瞀是肝受邪盛,这叫做五实。 五虚:脉细是心气不足,皮寒是肺气不足,气少是肝气不足,泄利前后是肾气不足,饮食不入是脾气不足,这叫做五虚。 五实、五虚,有时亦有痊愈的道理: 能够吃些粥浆,慢慢地胃气恢复,大便泄泻停止,则虚者也可以痊愈。 如若原来身热无汗的,而现在得汗,原来二便不通的,而现在大小便通利了,则实者也可以痊愈。这就是五虚、五实能够痊愈的机转。 三部九侯论篇第二十: 本集内容简介:三部九候的部位及所属之脏腑; 七诊与三部九候合参以判断疾病的预后; 不同病变(经病、经络病、血病、奇邪)所采取的不同针刺治疗手法。 天地的至数,始于一,终于九: 一,奇数为阳,代表天;二,偶数为阴,代表地,人生天地之间,故以三代表人;天地人合而为三,三三为九,以应九候之数。所以人有三部,每部各有三侯,可以用它来决断死生,处理百病,从而调治虚实,祛除病邪。 三部: 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每部各有三侯,所谓三侯,是以天、地、人来代表的。 上部: 上部天:即两额太阳脉处动脉,为少阳脉气之所; 上部地:即两颊大迎穴处动脉两颊之动脉,即为人迎脉,胃气流注之处; 上部人:即耳前耳门穴处动脉,即为手少阳三焦脉气所在; 上部之天可以侯头角之病变,上部之地可以侯口齿之病变,上部之人可以侯耳目之病变。 中部: 中部天:即两手太阴肺经、经渠穴处动脉,为肺气之所在; 中部地:即手阳明大肠经合谷处动脉,为大肠脉气所在; 中部人:即两手少阴心经神门处动脉,为心脉之所在; 中部天位以察肺,地部诊察地气如何,人部可诊断心脏。 下部: 下部天:即足厥阴肝经五里穴或太冲穴处动脉,为肝气之所在; 下部地:即足少阴肾经太溪穴处动脉,为肾气之所在; 下部人:即足太阴脾经箕门穴处动脉,或足阳明胃经之冲阳位。 下部之天可以候肝脏之病变,下部之地可以侯肾脏之病变,下部之人可以侯脾胃之病变。 三部之中,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侯为天,三侯为地,三侯为人,三三相乘,合为九侯。 脉之九侯,以应地之九野,以应人之九脏。 所以人有肝、肺、心、脾、肾五神脏和膀胱、胃、大肠、小肠四形脏,合为九脏。 若五脏以败,必见神色枯槁,枯槁者是病情危重,乃至死亡征象。 诊察的方法: 必先度量病人的身形肥瘦,了解它的正气虚实,实证用泻法,虚症用补法。但必先去除血脉中的凝滞,而后调补气血的不足,不论治疗什麽病都是以达到气血平调为准则。 如人迎脉很大是实,针内庭泻之; 如果胆经脉大,是实,针阳辅穴,虚证扎侠溪穴来调脉气。如沿胃经下行到足上有青筋,放血即可。 如五脏败掉,脸色气色无,因脉气无,死症。 决断死生:生就是顺,死就是逆。 形体盛,脉反细,形和脉不合,气短,呼吸困难,危险; 如形体瘦弱,脉反大,胸中喘满而多气的是死亡之症。 一般而论,形体与脉一致的主生;不同则病。 若脉来三五不调者主病; 三部九候的脉需均匀相同才是正常,过小过大,快慢不匀者生病。 三部九侯之脉与疾病完全不相适应的,主死; 上下左右之脉,相应鼓指如春杵捣谷,参差不齐,病必严重;若见上下之脉相差甚大,而又息数错乱不可计数的,是死亡征候; 中部之脉虽然独自调匀,而与其他众脏不相协调的,也是死侯; 目内陷为正气衰竭现象,也是死侯。因眼眶是胃气在管。 病的部位: 从诊察九侯脉的异常变化,就能知病变部位。 九侯之中,有一部独小,或独大,或独疾,或独迟,或独热,或独寒,或独陷下(沉伏),均是有病的现象。 以左手加于病人的左足上,距离内踝五寸处按着,以右手指在病人足内踝上弹之,医者之左手即有振动的感觉; 如其振动的范围超过五寸以上,蠕蠕而动,为正常现象; 如其振动急剧而大,应手快速而浑乱不清的,为病态; 若振动微弱,应手迟缓,应为病态; 如若振动不能上及五寸,用较大的力量弹之,仍没有反应,是为死侯。 身体极度消瘦,体弱不能行动,是死亡之征。 中部之脉或快或慢,无规律,为气脉败乱之兆,亦为死征。如脉代而钩,为病在络脉。 九侯之脉,应相互适应,上下如一,不应该有参差。 如摸冲阳脉和人迎脉,可知胃气如何,如一边大,一边小,说明中有实,可能有肿瘤,实截住。 查脉头脉尾,看气是否顺,常人应一致。 一候脉失常有病,二候脉失常严重,三候脉失常病危。 如九侯之中有一侯不一致,则病必危险。 所谓不一致,就是九侯之间,脉动的不相适应。 诊察病邪所在之脏腑,以知死生的时间。 临症诊察,必先知道正常之脉,然后才能知道有病之脉; 若见到真脉脉象,主亡。 足太阳经脉气绝,则两足不能屈伸,死亡之时,必目睛上视。 冬为阴,夏为阳,脉象与之相应: 九侯的脉象,都是沉细悬绝的,为阴,纯阴脉,纯寒的,冬令死于阴气极盛之夜半; 如脉盛大躁动喘而疾数的,为阳,主夏令,所以死于阳气旺盛之日中; 寒热交作的病,死于阴阳交会的平旦之时,早晨死; 热中及热病,死于日中阳极之时; 病风死于傍晚阳衰之时; 病水死于夜半阴极之时。 其脉象忽疏忽数,忽迟忽急,乃脾气内绝,死于辰、戌、丑、未四个时辰,也就是平旦、日中、日夕、夜半、日乘四季的时候; 若形坏肉脱,虽九侯协调,犹是死亡的征象; 假使七诊之脉虽然出现,而九侯都顺于四时的,就不一定是死侯。 所说不死的病,指心感风病,或月经之病,虽见类似七诊之病脉,而实不相同,不是死侯。 若七诊出现、其脉侯有败坏现象的,这是死征,死的时候,必发呃逆等证侯。 所以治病之时,必须详细询问他的起病情形和现在症状,然后按各部分,切其脉搏,以观察其经络的浮沉,以及上下逆顺。 如其脉来流利的,不病; 脉来迟缓的,是病; 脉不往来的,是死侯; 久病肉脱,皮肤干枯着于筋骨的,亦是死侯。 9班-河南-耿雪明《黄帝内经》第33集作业 |
|
4573楼#
发布于:2016-03-09 01:1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祁峰申请签到,2016年3月8日《黄帝内经》32课学习心得:
风为百病之首,最容易受风邪的是肝。 太阳表证用汗法去之,从表入里首先进入肌肉,继续入里进入肺,继而为肝(痺),继而脾,继而肾为瘕(腹中有积),最后为心,从相克顺序传变,传变最多为期三年。 男子生精之处,与女子胞位置是相同的,在膀胱和小肠之间。 男子精室最初为纯血(精血),经小肠火炼化之后而成白色精液。 瞬间发的病(急诊)和急性病一般没有传变。 但急性病如有情志刺激即可入经相传,每脏有五种情志刺激变化。 大骨枯槁,大肉下陷即为形伤,如形气两伤,寿数短矣,如现真脏脉,寿命论天计数了。 胸为阳气之位,体毛为气之余,发为血之余。 形气两伤,如更失神,死在即刻。 真脏脉现,尖而薄,色现青白,无光泽,毛拆乃死。 真脏脉统统超过正常的一寸九分,无胃气,阴阳分割而现真脏,因无胃气而不治。 老师观点;心下为胃,而胃认为是小肠,而小肠为五脏之本。 |
|
4574楼#
发布于:2016-03-09 02:1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薛绍展申请签到 2016年3月8日、《黄帝内经》第32课心得: 风邪是百病之始生所在,风寒直中于人,令人 的皮毛直竖,毛孔闭,体热充斥于内无法散出, 于此时,用发汗的方法,使毛孔开而汗出。 病若已經入到肌肉,用热药烫布或火灸来熨贴所痛之处,或用针刺放血等来使病去。 病邪会入于肺中,病 名“肺痹”,造成病人咳嗽气逆不下。如再不治愈,则病邪就会傅到肝上,这就是肺金克肝木,也就是逆傅,病名“肝痹”,又名为“厥”, 会令病人胁痛且食入即吐,此时可按症状取用穴 道,施用针术来治。如未及治愈,入肝之邪就会 再傅到脾,病名“脾风”,病人会全身发黄且腹 中热盛,烦躁不安,甚而汗黄或小便黄。此时仍 可用汤药内服或按摩穴位或以热药水浸泡身体。 如施治不当,则脾病必内传肾,此病名“疝瘕”, 症状为小腹烦热而刺痛,大小便出白浊,另一病 名为“蛊”。这时候,也可按症施药去除病邪。 如果治疗失当,病邪必由肾再傅入心,病人此时 就会呈现出手足痉挛而拘急,此病名“瘛”,此 际吾人可用针灸药物并施,以求病愈。如再失去治疗时机,只须满十日未除,必造成死亡。这是 病人体内病邪移转的次序。若病邪属慢性疾病, 肾之病傅入于心,心为君主之官不受病,此病邪 再反转回归肺中,肺于始病时即已受损,此时病 复傅回肺,就成为肺病之发寒发热,此病已深且 顽固,正常可再活三年,这是病势较缓时所傅变 的法则。 但是情志过劳而生傅变的五种变化。如果从脏中发 出的病有五种,再加上相克的五种变化,则有五乘以五倍的二十五种变化产生,此二十五种传乘 会影响到正常之傅化,故名“传乘”。病人呈现消瘦骨枯,皮骨相连之外形,胸中 气胀,呼吸短促大小便不利,一呼吸则身体动摇 不定,此生命只剩六个月。如果出现真脏之脉, 则可依据其相克之节气而预知其死亡。如果是同 样症状,但病人胸内痛而牵引肩头,这可预期一 月之内必死,若出现真脏之脉,则必死于与其相 克之日。如果同一症状出现,加上病人身发热, 肌肉消失,再现真脏无胃气之脉,病人只剩十个 月寿命。如果肉消骨现,皮骨相连,病人动作缓 慢无力,再有真脏之脉,如此可断言病人一年内 乃死。再见到真脏之色,就可以知其于所克之日 死。又如病人骨消肉陷,胸肋背脊外现,胸中气 胀,腹中疼痛,情绪不安,肩背生热,形消肉脱, 目眶凹陷,又有真脏之脉,目已不识人,此为立 即死亡之征兆。如果仍能谶人,则必俟所被克之 日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