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5楼#
发布于:2016-03-09 14:5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焦艳春申请签到2016年03月09日《黄帝内经》第34课心得
治疗:病在经上,补泻去虚实。病在孙络,在其孙络放血。血液病治经络,如跌打损伤等,气顺病就好。病在奇邪之腑,奇邪之经脉,在十二井穴及四肢青筋处放血,这是缪刺法。病在表面,不在经络上。病人瘦弱体力不足,要祛邪不伤正。上实下虚,找压痛点,针刺放血。目上视的,是太阳经气不足。目上视而定直不动的,是太阳经气已绝。这是判断死生的要诀,要认真研究。 人在惊恐、忿怒、劳累、活动或安静的情况下,经脉气血都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夜间远行劳累,喘息出于肾脏,过度伤肺。坠落受到惊吓,喘息来自于肝,病邪易入脾。易受惊恐的人,喘息出于肺,影响心脏。跌入水中而喘息,出于肾与骨。这种情况下,身体强壮的人,气血畅行,不会出现病变。胆小的人,气血留滞,就会发生病变。所以说,诊查疾病观察病人的勇怯及骨骼、肌肉、皮肤的变化,了解病情,以此作为诊病的方法。人在饮食过饱时,汗出于胃(小肠)。受到惊吓冒冷汗,汗出于心。持重物远行,汗出于肾。恐惧而疾走,汗出于肝脏。运动或过于劳累,汗出于脾。春夏秋冬四季阴阳的变化都有其常度,人体发生疾病,是由于过度耗损内脏津液,这是常见的状况。五谷入胃,化生的精微之气输散到肝,肝将精微之气滋养筋。同时饮食入胃,化生的血液注入于心,心将精气滋养血脉。血行经脉中,到肺,肺将血气输送全身百脉,最后把精气输送到皮毛。心肺的精气在膻中聚集,所聚之精气为宗气,不断变化,周流于五脏。这要取决于气血阴阳的平衡,表现在气口的脉搏变化,以查胃气之有无,判断疾病的死生。水液入胃,游溢布散精气,上输送于脾,脾的布散转输,上归于肺,肺主肃降,司治节,通调水道,下输于膀胱。水精四布,布散于皮毛,灌输于五脏,合于四时的寒暑和五脏阴阳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节,这是经脉的正常生理现象。 |
|
4606楼#
发布于:2016-03-09 15:17
@教官-伊犁-慕利敏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 文建宁申请签到,2016年3月9日《黄帝内经》第34課心得: 治病的時候,一定要問清楚病人剛開始得病時狀況,和現在的狀況,望聞問切,觀察經絡沉浮,上下順逆。 脈來流利的,生;脈不往不來的,死;久病肉脫,皮膚貼附在骨頭上的,死。 可活之癥的治療方法: 1、病在經,刺經 2、病在孫絡,刺孫絡放血 3、屬血病而且身上疼痛的,就刺其經與絡 4、病邪留在大絡,就用繆刺法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病不在經絡上,可以刺井穴放血或者青筋處放血) 5、久病體瘦,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刺 6、上實下虛的,應該先切脈再針刺,找到絡脈郁結的地方針刺放血,通其氣 7、眼睛上視的,是太陽氣不足,快死了; 8、眼睛上視不轉睛的,是太陽氣已經絕了,人已死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開心、無懼,勇,就很少生病 膽大的人骨頭比較大,肌肉比較健壯 氣和血到來自于胃,氣入胸,血入心 脾臟:管水、治水,相當於人體的水利局 小偷、夜裡行房事、走夜路等,恐懼出於腎,如果太恐懼了,就會逆行傷肺; 高空墜落,恐懼出於肝臟,如果嚇壞了,就會克土傷脾臟; 大驚,恐懼出于肺臟,如果嚇壞了,就逆克火,傷心; 渡水、跌倒,恐懼出於腎臟和腸胃。碰到這這情況的,如果身體強壯的,就無所謂;如果身體衰弱的,就會生病 暴飲暴食,傷腸胃; 受驚嚇,傷心臟; 抗重物走遠路,傷腎; 害怕的快走,傷肝; 跳舞、運動等過分勞累,傷脾; 食物經過腸胃消化,一部分入肝,長筋;一部分入脾,長血肉脈;一部分入經絡入胸,長精氣。 脈血與精氣結合,流注經六腑,注入心肝脾腎。而血的流行,要有肺氣的引領才可以導到,所以從手腕處的寸口出可以把脈診斷疾病 水入胃后,到脾,上送到肺;肺水下行入膀胱。 |
|
4607楼#
发布于:2016-03-09 15:18
@教官-伊犁-慕利敏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 文建宁申请签到,2016年3月9日《黄帝内经》第34課心得: 治病的時候,一定要問清楚病人剛開始得病時狀況,和現在的狀況,望聞問切,觀察經絡沉浮,上下順逆。 脈來流利的,生;脈不往不來的,死;久病肉脫,皮膚貼附在骨頭上的,死。 可活之癥的治療方法: 1、病在經,刺經 2、病在孫絡,刺孫絡放血 3、屬血病而且身上疼痛的,就刺其經與絡 4、病邪留在大絡,就用繆刺法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病不在經絡上,可以刺井穴放血或者青筋處放血) 5、久病體瘦,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刺 6、上實下虛的,應該先切脈再針刺,找到絡脈郁結的地方針刺放血,通其氣 7、眼睛上視的,是太陽氣不足,快死了; 8、眼睛上視不轉睛的,是太陽氣已經絕了,人已死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開心、無懼,勇,就很少生病 膽大的人骨頭比較大,肌肉比較健壯 氣和血到來自于胃,氣入胸,血入心 脾臟:管水、治水,相當於人體的水利局 小偷、夜裡行房事、走夜路等,恐懼出於腎,如果太恐懼了,就會逆行傷肺; 高空墜落,恐懼出於肝臟,如果嚇壞了,就會克土傷脾臟; 大驚,恐懼出于肺臟,如果嚇壞了,就逆克火,傷心; 渡水、跌倒,恐懼出於腎臟和腸胃。碰到這這情況的,如果身體強壯的,就無所謂;如果身體衰弱的,就會生病 暴飲暴食,傷腸胃; 受驚嚇,傷心臟; 抗重物走遠路,傷腎; 害怕的快走,傷肝; 跳舞、運動等過分勞累,傷脾; 食物經過腸胃消化,一部分入肝,長筋;一部分入脾,長血肉脈;一部分入經絡入胸,長精氣。 脈血與精氣結合,流注經六腑,注入心肝脾腎。而血的流行,要有肺氣的引領才可以導到,所以從手腕處的寸口出可以把脈診斷疾病 水入胃后,到脾,上送到肺;肺水下行入膀胱。 |
|
4608楼#
发布于:2016-03-09 16:19
@教官-德阳-韩辉 中医经典魔鬼训练18班-长沙-佘勇辉申请签到,2016-03-9《人纪-内经》第32课心得: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是由足厥阴与足少阳经所过的地方, 干中属甲乙之日为木肝,给予甘强土,心臓与夏季同,治由手少阴与手太阳二经,天干中,丙丁日与其同性,心气无力且减缓时,其立刻给火,火又生土而致此。天必伤药来降气向下,因为苦入心,心伤肾,肌理必顺达,津液就可以自由出入不致生阻碍了。这是因为辛主肺属金,金生水,故可强肾。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肝与春日一样,当肝病时,病人发生痉挛的痛苦时,立刻甜之物来缓和,这是肝病为木克土,食甘使木不制土。立刻给予酸物来收敛它,这是酸生木,而木能生火使心脏强壮也脾与长夏通,治由足太阴与足阳明二天干中与戊己日同属。脾必受难于湿盛,予苦味的药来干燥它。这是苦主心,心主肺与秋季合,治由手太阴与手阳明干中庚辛之日与其同属性。气不下而反逆肺,立刻给予苦味之主火,火能制金也。肾与冬季相合,治由足少阴与足太阳二经。天干中之壬癸日与其同属水。过燥之气必立刻给予辛味之蘖来润养。
|
|
4609楼#
发布于:2016-03-09 16:25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钟洁贞申请签到。2016年3月8号《黄帝内经》第32讲学习心得:
一、1.春天在地为木,在天为风,最大伤到的就是肝脏。风是百病之首,病的源头。中医认为病的源头有三种,一是外来的风,二是内发的,就是人的喜,怒,忧,思,悲,恐。三是外伤。如果刚开始风寒一定在皮肤表症,这是太阳症,毛孔关闭,热散发不出来故人发热,用汗解法。 2.当病不在表,跑到肌内里去了,就会出现麻痹不仁,肿痛等症,此时可用药外敷,火针或灸针刺等方法来治好。如果跑入内脏肺里去了。这就是肺痹,发为咳嗽上气。如果跑到肝上去了,叫做肝痹,又叫做厥,厥是冷,反逆的意思,肋骨会痛,呕吐,可以用按摩或针刺都可以; 如果传到脾,病名叫脾风,就会发生黄疸,腹中热,烦心,小使黄色等症状。这时可用按摩,药物和汤药等方法治疗; 如果这时还沒治好,病气从脾传到肾,叫做疝瘕,(瘕: 腹中有积),就会出现少腹冤热而痛,汗出色白,小便白浊等症状,又叫做蛊病。可用按摩,药物等方法治疗。(在男人的膀胱跟小肠之间夹着一个室也是胞膜,其属三焦系统,这个就是男人生精的地方,在这个位置的时候是纯血,无杂质,经过小肠的火气化之后,才会出来变成白色的精。女人的女子胞或者说子脏〈子宫卵巢〉的位置就是男人精包的位置。)如果还没有治好,从肾传到心脏去了,就会出现筋脉相引拘挛的症状,病名叫瘛(读音细),在这个时候可用艾灸,药物来治疗,如果治不好,十天后就死了; 倘病邪由肾传行于心,心又反传到肺脏,又发寒热,三年就死了。如果从表经传病,没治好,这样传经,一般传三年就传完了。 二、1.情志会影响疾病,会导致病进。能够突然发病的。如心过喜伤心,克它的肾就会乘虚而入。盛恕而致肝气亢奋影响到脾;人过悲而肺气张而影响到肝。人过恐而致肾气受损以致脾气乘虚而入;人过忧伤肺(肺气虚损),克它的心气就因而乘之。这就是疾病不依次序传变的规律;所以,人有大病,大病会传经,情至也有影响,本来身体沒什么病的,因为外来的情志造成身体的病变。在配合情志上的忧,思,悲,恐,因而生大病。这是情志过而生传变的五种变化。如果从脏发出的病有五种,再加上相克的5种变化,则有五五二十五种变化产生,此二十五种传乘会影响到正常之传化,故名“传乘”。 2.“大骨枯槁,大肉陷下”,是形伤,突然瘦了很多(二十几)斤肉。(气伤)胸中气满,喘息不安,一呼吸则身体动摇不定,像这样大约六个月就会死亡。所以人的形伤气在没有关系,如果气伤形在都好,如果形气两伤就寿命不长。人的形(外形)就是阴,气(动能)就是阳。只要见了真脏脉,就可预知死的日期了。如果同样是形伤,胸中气满,喘息不变,病到肩项这里就是阳气伤的越来越严重了。一个月就死了,如果在见到真脏脉,那死就看日子了。(形伤)大肉消陷了,胸中气满,喘息不安,腹内痛牵引肩项,全身发热,肌肉消瘦,胭部破败,这时如果见了真脏脉,大约十个月会死亡。我们只要纪住,只要阴阳两伤,我们就要算月了,如真脏脉出现了,就要算日子死了。 3. 如果骨髓內消的时候,就看到皮跟骨是相连的,跟本就没有肉了,这样几天就死了。大骨枯痿了,大肉消陷了,加上胸中气满,腹痛,心里不安,全身发热,胭部破败,肌肉消脱,目眶下陷,像这样见了肝的真脏脉,眼睛不认识人了。就会很快死了。目眶就是胃气,足阳明胃经的地方,目眶下陷是胃气沒有了,不认识人了,就是神也离开了,这人马上就死了。死的时候一般在地支生克的时间。如果发生意外,造成脉道不通,五脏绝闭,这种意外外伤害造成的,如果他的脉来或者是不来,他还是会死的。意外伤害,西医可以,因为西医看的是形,西医急救做的相当不错。 三、肝的真脏脉,肝脉在左手关处,中处都急,就象刀的面,象按到琴弦一样很硬,然后病人的气色,青色带白色,又沒有光译(白色是金)金木相克的颜色。汗毛(毛是气之余,发为血之余;毛弯曲了折起来了,是阳气偿失了)都弯曲起来了。这个人就死了。病人心脏的真脏脉,坚而搏,象薏米一样硬硬的一粒一粒,面色又是黑色,沒有光绎,“赤黑”色是水火相克的颜色,同时发生在脸上,汗毛弯起来了,阳气沒有了也是死症。肺的真脏脉大,而且虚,且脸上的颜色白赤,不泽,毛折,也是死。肾的真脏脉来的时候,搏而绝,硬邦邦的沉在骨边,脸上的颜色黑黄不亮泽,这是肾跟脾的本色,是相克的颜色,毛折,阴阳都失掉了,那是要死了。脾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软弱并且忽数忽散,面色显黄青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椹,那是要死亡了。总而言之,凡是见了真脏脉,都是不治的死证。所有的五脏受气于胃,才会有胃气,如现在阴阳分割,阳气沒有了,只剩下脉气了,所以,这时看到的就是真脏脉,这是死症。 四、 五脏之气,都依赖小肠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所以,小肠是五脏的根本。五脏之气不能直接到达手太阴的寸口,必须借助于胃气,才能到达手太阴寸口,所以五脏才能各自在一定的时候,以不同的脉象出现于手太阴寸口。五脏的气,不会自己跑到手太阴里面去的是因为有胃气,才会到于太阴的。如果邪气盛了,精气必然衰败,所以病气严重时,胃气就不能同脏气一起到达手太阴,那真脏脉就单独出现了。独见就是病气胜了脏气,那就是要死了。(古书上的心下〈心下痞〉是指胃的部位,讲胃功能的时候是讲小肠。小肠是受盛之官,小肠的募穴是关元,又名丹田,小肠是五脏的本,小肠的物质(食物消化过以后,食物中的水)进入大肠,经小肠温均气化大肠中的水气进入肺里面,这个时候的水气物质会进入血液系统,我们平常喝的水或者是饮料(如柠檬汁)进入胃之后经脾胃土吸收了,到全身肌肉里面去,如全身运动之后出汗的汗液就是脾胃的津液,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会回到肺进入血液。) 五、治病的一般规律是要先诊察病人的外形怎样,色绎如何,以及脉的虚实,病的新旧,然后才进行治疗。千万不能错过时机。病人外形气色相称是可治之证。在表面看,病色很浅是易治愈的。如病人生病了,但脉是顺从四时的,比如春天得了夏天的脉,或者春天得了冬天的脉。是顺脉,这种病都好治的。 |
|
4610楼#
发布于:2016-03-09 16:4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二班王玲萍申请签到,2016年3月9日《黄帝内经》第33课心得
一、可以通过观察病人的喘气咳嗽来鉴别病人的阳气够不够。没有胃气的脉,逆四时的脉(脉弱以滑是有胃气,春弦夏洪秋浮冬沉是顺四时的脉)难治,脉证不合,泄而洪大,泄应虚弱而洪大,脱血本应虚而脉实,病为热症而脉反而安静。病生在里而脉却坚硬有力,病生在外而脉却软弱,此皆难治之病,因脉证不合。 二、虚实决生死,五实死,五虚死。 1、脉盛,脾热,腹胀,前后不通,眼睛看不清东西,此为五实主死。 2、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为无虚主死。 3、浆粥入胃,泄注止,虚者活,发汗后,大小便通,实者活。 三部九候论篇 一、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止于九。一为天,二为地,三为人,如此三倍三数而有九候,来决定死生,来治疗百病,来调合虚实,而除邪疾。 1、人有三部九候脉,三部是指上部,中部,下部,每部都有三候,天,地,人。 2、上部之天部在额两侧,在胆经悬厘和曲鬓的位置,地部在人迎脉属胃经,人部在耳前属三焦经上。 3、中部之天部在肺经的中渠位,地部在手阳明经的合谷,人部在手少阴的神门位。 4、下部之天部在太冲,地部在太溪,人部在脾经的箕门或胃经到冲阳。 5、中部的天位以察肺,地部以察胸中之气,人部可诊断心脏。 6、上部之天部候头角之气,地以后口角的运转。人部以候耳目的功能。耳聋耳鸣脉气没有。脉大实证,脉小虚证。天部脉跳的大,阳盛,易发癫痫。 三、诊察三部九候的目的 1、不需了解病人的病情,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去血瘀滞脉处,只需调节其过实或过虚之脏,调匀血脉,使其正常为最终目的。 2、如人迎脉大,实则泻其子,扎内庭穴。如上部天脉大,实证扎阳辅,虚则扎侠溪,经脉上沿经找,有青筋,就把淤血放掉。 3、外形与脉气相合者生,不合则死。形盛脉细,少气不足,形瘦脉大,胸中多阳,都为形脉不合。有的脉跳的快,有的跳的慢,有的脉不跳,中部脉气正常,而上部下部脉已失,中部脉象微弱,眼眶内陷无谓气,都是死脉。 四、 1、三部九候的脉均匀为合,不均匀为病。 2、外踝上5寸,一手抓住,另一手弹脚外踝,应为健康,应不足五寸为病,不应者死。 3、中部的脉呼快呼慢死,如脉代而钩,病在经络。九候相应,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相失病,二候病甚,三候病危。 4、足太阳气绝,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五、①九候脉都是细小,若有若无,是阴脉,如冬天一样,病人必半夜死。②脉呈盛大急躁,呼吸短促,为阳脉,如夏天,则必在中午死亡。③往来寒热的病早点死。④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⑤脉形成忽快忽慢,时强时弱,脾气已绝,病人会在辰,戌,丑,未4个时辰转换处死亡。⑥体消肉脱时,即使三部九候脉正常,人也会死。⑦九候脉如果出现大,小,速,迟,陷等7种脉时,有时也不会死,是因为外感风寒之病,或女人月事之病,虽象七诊的脉,但并非是真脉。⑧若有以上7种之病脉,而脉中又无胃气,此时会出现打嗝与噫气等症,表示胃气已绝。 |
|
4611楼#
发布于:2016-03-09 17:5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祁峰申请签到,2016年3月9日《黄帝内经》33课学习心得:
形气两伤,脉症不和,色脉不符及逆四时的脉,都为难治,如无胃气,则为不治。 新病气色一般不变,而气色改变一定是久病。 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为五实。 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 五实五虚皆为死症。 浆粥入胃,下利止,五虚可活。 得身汗而便通,五实可活。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 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人迎脉处)。 上部人➡耳前之动脉(听宫,听会处)。 中部天➡手太阴也。 中部地➡手阳明也。 中部人➡手少阴也。 下部天➡足厥阴也。 下部地➡足少阴也。 下部人➡足太阴也。 三部九候,看胖瘦调气血,瘀血去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三部九侯看生死:用手握住小腿外踝上五寸处,弹外踝,应者为病轻或健康,不应者死。 足太阳经绝时,足不可伸,死必戴眼(眼向上吊)。 九侯之脉皆细小,若有若无为阴脉,半夜死。 脉盛大且燥,呼吸短促者为阳脉,中午死。 往来寒热之少阳病,早晨死。 中焦热盛但热不寒者,中午死。 风病者,黄昏死。 水肿者,半夜死。 脉形忽大忽小,忽快忽慢者(脾脏脉),辰,戌,丑,未时辰转换时死。 体消肉脱者,脉虽正常亦死。 形肉未失,脉虽乱,亦可救。 |
|
4612楼#
发布于:2016-03-09 17:5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祁峰申请签到,2016年3月9日《黄帝内经》33课学习心得:
形气两伤,脉症不和,色脉不符及逆四时的脉,都为难治,如无胃气,则为不治。 新病气色一般不变,而气色改变一定是久病。 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为五实。 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 五实五虚皆为死症。 浆粥入胃,下利止,五虚可活。 得身汗而便通,五实可活。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 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人迎脉处)。 上部人➡耳前之动脉(听宫,听会处)。 中部天➡手太阴也。 中部地➡手阳明也。 中部人➡手少阴也。 下部天➡足厥阴也。 下部地➡足少阴也。 下部人➡足太阴也。 三部九候,看胖瘦调气血,瘀血去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三部九侯看生死:用手握住小腿外踝上五寸处,弹外踝,应者为病轻或健康,不应者死。 足太阳经绝时,足不可伸,死必戴眼(眼向上吊)。 九侯之脉皆细小,若有若无为阴脉,半夜死。 脉盛大且燥,呼吸短促者为阳脉,中午死。 往来寒热之少阳病,早晨死。 中焦热盛但热不寒者,中午死。 风病者,黄昏死。 水肿者,半夜死。 脉形忽大忽小,忽快忽慢者(脾脏脉),辰,戌,丑,未时辰转换时死。 体消肉脱者,脉虽正常亦死。 形肉未失,脉虽乱,亦可救。 |
|
4613楼#
发布于:2016-03-09 18:3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丁敏申请签到,2016年3月9日《黄帝内经》第31课心得。
治诊时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这是治诊的大原则。肝脏虚的时候会有两胁苦满的现象,有胸痛侧背,胸是阳。 心为洪脉,肝为弦脉,肺为浮脉,脾为缓脉,肾为沉脉,此反为病。夏脉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太过的时候母能令子虚。治肝就可以把心脏的亢降下来。心气不足的时候,子能令母实,调理肠胃。 秋脉是肺,西方金,浮脉。如肺脉中央坚硬,两旁虚。太过,令人背痛,背是诸阳之会。不及的话病人会喘,呼吸少气而咳。如大肠带血都是虚症。血无止法,阳一回来,血就停止了。如动脉血破掉了,是里面寒的原因。用热药把寒去掉,血就止掉了。 冬天的肾脉沉在骨边,很有力,但不会实。太过,入弹石者,病在外,督脉痛而少气不欲言,不及,病在内,腰部寒冷,容易饿。太过:母能令子虚,强肺。不及,子能令母实,强肝脏,强肾脏,再用土来治水,然后固心脏。 脾脉者土也,孤脏,对其他四个脏都可以灌注胃气,有胃气是脾脉,正常人不可见,生病的人才看的到。脾主四肢,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 五行的方式按照木火土金水,这样循环的方式在走,不能停,不能回头。如一个停到那里就会影响另一个。本来火生土土生金,如心火回逆到肝,再回到肾,肾是水,水克火,就会很危险。冬天死于心脏病的人最多。 天干与地支 天干: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 地支:辰未戍丑为土,己午为火,申酉为金,亥子为水,寅卯为木。 五行相生相克。如肝脏有问题,先实脾,病就不会再传,脾也有问题,就要去强水,水也有问题就要去强心脏。五脏传完了,相克就死掉了。查阳气的变化就知道病从哪里来的。 |
|
4614楼#
发布于:2016-03-09 18:4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陶原申请签到
2016年3月9日《黄帝内经》第33课学习心得: 胃气的脉都是好治的,判断阳气够不够,看喘气、咳嗽就知道。形、气均 伤,难治。气色已失、面皮无光,难治。脉变坚实且盛大,代表病越深,如果脉形已反逆四季节气,为无法治愈之病。 脉逆四时,即春季得肺脉,夏季得肾脉,秋季得心脉,冬季得脾脉,所有的脉形又有时绷紧,有时断绝,有时深沉,有时中空无力且四散,都是反逆四时之脉。 病情为热证而脉反安静,病人下痢不止而脉反现大形,病人大量失血而脉反坚实,病生在里而脉却坚硬有力,病生在外表而脉反弱,为难治之病,因为脉症不合。 新病气色还在,气色没有了,一定是久病。 虚实决定生死,即五实五虚:脉壮盛,皮热,腹胀,大小便不通,日昏气闷,为五种实症。脉细小,皮肤冰冷,呼吸短促,大小便失禁,不吃食物,为五种虚症。 病人出现这些症状还活着,是因为五虚症者,食物入胃,仍可吸收,且下痢止,则可存活。若有五实之病,其身汗出,且大小便亦通畅者,也可存活,这就是有死症的患者,仍有生存机会的征候。 第二十篇 三部九侯论 天地的数为1、2、3.......9.一为天,二为地,三为人,人有三部,上部、中部、下部,部有三候,就是三部九候,来决定生死,来治疗百病,来调合虚实,来去除病邪。 天地之间有九个方向,所以人有九个脉。 上部之天部,上部位于两额侧足少阳胆经上之悬里,曲鬓位于足少阳脉气所在。 地部,在两颊下人迎脉处,为足阳明脉气所行之处。 人部在耳前动脉处,为手少阳三焦脉气所行之处。 上部也分天、地、人三位。天部诊断头角内的循环,地部来察口齿的运转,人部察耳目之功能。 中部也分天、人、地三位,其天部位在手太阴肺经经渠位,为肺气之所在。 地部就是手阳明经的合谷位,为大肠脉气所在。 人部位于手少阴心经之神门位,为心脉之所在。天、地、人,天位察肺,地部察地气,人部可诊断心脏。 下部也分天、地、人三位,其中下部的天位在足厥阴肝经之太冲位,为肝气之所在。 地部,在足少阴太溪脉之处,为肾气之所在。 人部,在足太阴脾经的箕门位或足阳明胃经之冲阳位,因此下部之天位以诊查肝脏,地部以诊查肾脏,人部以诊查脾胃之功能。 人身分为三部,其中每部又分天、地、人三位,因此有三而有天,有三而有地,有三而有人,三的三倍数合为九数。如果区分九位为九处不同之地,那九地合于人体内之九脏,即肝、心、脾、肺、肾,加上头角、耳目、口鼻、胸腔四脏,合为九脏。所以人的精神藏于五脏之中,人的外形藏于四脏之中,共为九脏之源。其中五脏衰败,则面上气色必凶,失其常色乃为必死之候。 诊察三部九候之位,以此为标准来度量其体型是否太肥或太瘦,依此来调理其脏气之虚实。遇实则泻,遇虚则补。治时先放去血瘀之脉,再来调理,不须了解病人的病情,只须调节其过实或过虚之脏,使其正常就可。 诊断病人生死之法: 病人形大脉小,呼吸短促者。病人体形消瘦而脉大,胸中胀满必死。凡是外形与脉气相符合者生,参差不调和为病。三部九候之脉脉皆失者死。全身上下左右的脉出现有的正常,有的失常,为病。若上下左右的脉皆失,无法度量为死。中部之脉正常,而上部下部脉已失,此人亦死。如中部之脉象愈弱和目眶内陷者死。 诊察九候脉气只有一处微小或脉大均为此部有病。只有一出急数,这就是病处。只有一处脉迟、脉浮、脉细为病。独见一处凹者,也是病。 用按住病人足踝上方五寸之处,弯起右手指使平齐,抵住脚踝,敲打该处,若会音能传到左手且按处有虫在蠕动的感觉,则此人健康无病。若传音过快,有如水涌般,使人觉得刺激很强,则为病兆。若传音很慢,病人反应迟钝,也有病。若回音不能传到左手五寸处,或敲打也不会反响,此人必死。又病人病至肉消骨软,且无法走路者死。 病人中部之脉忽快忽慢,为死症。如果脉呈代而钩状,脉形如长钩状,有力而满溢状,表示病邪居在经络上。三部九候的脉是相呼应的,上下一致,切不可不协调。其中一候脉失常则有病,二候之脉同时失常,则病严重了。若三候之脉均失常,则病已危。一旦能察出脏腑之病根所在,就可测出病人的生或死之其。医师必先知何为常脉,方可区分出病脉。凡一见真脏脉知病在何脏,从何推知所被克之时节,而预知其死亡期。如病人的足太阳脉气已无,其足必屈曲而不直,死时眼向上吊。 三部九候的脉,如呈细小若有若无,就是阴脉,如冬天一样,一旦如此则病人必于半夜死亡。如果脉呈盛大急躁,呼吸短促为阳脉,如夏日一样,则在中午死亡。所有往来寒热的病都死在中午。得风病都在黄昏死。得水肿病,都在半夜死。脉形呈忽快忽慢,时强时弱者为脾气已绝,病人会在辰、戌、丑、未四个时辰转换处死。体消肉脱时,即三部九候之脉正常,病人亦死。脉如为大、小、速、迟、陷下等七种脉,若九候脉之同时出现此类之脉,有时亦不会死。是外感风寒之病,或女人月事来时,像七诊的病,但并不是真的,不会有危险。如果有以上七种病脉,而脉中又无胃气,必死,此时会出现打嗝、噫气等症,表示胃气已绝。 |
|
4615楼#
发布于:2016-03-09 19:39
中医经典特训9班3月09日,王毅泓申请签到《黄帝内经》第34集
色脉失,死症;死前不断打嗝,看病要问病之始,现在的情况,后切脉。皮肤上有阳,脸上出油是正常的,如脸上无油,手干燥是阳要绝。 病在经上治其经,用补泻的手法治虚实之症。病在表面孙络上(更细的络),在其孙络上放血。如血液循环出现障碍,身体疼痛的,治病的经络。若病邪停在奇邪之腑,指病不在经络上的用缪刺法(在井穴,四肢青脉处放血),瘦弱体力不足的人,病没有移动,停在那边,按正确的方法治。上实下虚,沿着经络找压痛点,揉搓后下针,痛的地方,有淤积的可以针刺放血。 眼睛往上翻的,太阳脉不足;眼球上翻看人的病人,表面太阳脉气不足状。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一、 情志影响脉 进攻发怒会改变脉;夜行人紧张气喘出于肾,导致病邪入肺;人从高处坠落害怕的气喘出于肝,会伤到脾;如惊恐气喘出于肺,伤到心气;有的瞬间摔倒或溺水,气喘出于肾与胃,胆子大的人骨肉粗壮,皮肤坚实;胆小的人皮肤软,骨肉较软。一个人吃饱后出汗来自于小肠;受到惊吓而让人冷汗直冒,汗出自于心之液;持重运行,出的汗出自于肾;人因恐惧而奔走,汗出于肝之液;胆是中正之官,胆气能使人不惧;摇体劳苦,如工作的人,艺妓、歌伎等,汗来自于脾脏之津液。 生病是因用之过度,常人饮食入小肠后,将营养精华送到肝,肝把营养分散到筋;饮食入小肠,经化生的血气回心,心血照顾全身的血脉;气血两者相辅相成,气来自于饮水和食物的精华,进入肺的是气,进入心的是血,所以人的全身都有血脉,脉主皮毛,气将全身包住,气血就是心肺,表现在寸口上,可以判断生死。 |
|
4616楼#
发布于:2016-03-09 19:4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易岚申请签到
2016年3月9《内经》第33集心得 外形气色失,是难治之病。常色已失,是难治之病。脉坚实且盛大,代表病越深。脉形逆四季,是不治之症。以上四种难治之病,必须明白告诉家属。 脉逆四时,是当季没有当季对应的脉,脉形时绷紧,时断绝,时深沈。没胃气的脉,很弱小,不按四时运行,都是重病。 五种实症主死,五种虚症也主死。 脉盛状大,皮肤炙热,腹胀,大小便不通,目昏气闷,此五种为实症。脉细小,皮肤冰冷,呼吸短促,大小便失禁,不吃食物,此五种为虚症。 五虚症,稀饭吃下去可以吸收,下痢止,可存活。五实症,出汗,大小便通畅,也可存活。这是死症患者仍有生存机会的征候。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一者为天,二为地,三为人,如此三倍三数而有九候,来决定死生,来治疗百病,调合虚实,去除病邪。 三部分上、中、下三部,每一部又分为三候。三候以天、地、人三位来区分。上部的天部,在两额侧足少阳胆经之上悬厘穴,是足少阳脉气所在。上部的地部,在人迎脉,是胃气所行之处。上部的人部在耳朵前动脉处,为手少阳三焦脉气所行之处。 中部的天部在手太阳肺经经渠位,为肺气之所在。地部是手阳明经的合谷位,为大肠脉气所在。人部在手少阴心经的神门位,为心脉之所在。 下部的天部,在足厥阴肝经的太冲穴,为肝气之所在。地部在足少阴太溪脉之处,为肾气之所在。人部,在足太阳脾经的箕门位或足阳明胃经之冲阳位,因此下部之天位以诊察肝脏,地部以诊察肾脏,人部以诊察脾胃的功能。 中部的天部察肺,地部察地气,人部察心脏。 上部的天部察头角内的循环,地部察口齿的运转,人部察耳目功能。 诊察三部九候的目的是什么?有了三部九候,以此为标准,来度量其体形是否太肥或太瘦,依此来调理其脏气之虚实。遇实则泻,遇虚则补。治时放去淤血,再来调理,不须去了解病人的病情,只须调节其过实或过虚的内脏,使其正常为最终目的。 体格形硕大而脉细小,呼吸短促者病危。形消脉大,胸中胀满者死。外形和气脉是相符合,不调和的是有病。三部九候之脉皆失者下左右的脉皆失,无法度衡量者亦死。中部之脉气正常,而上部下部脉已失,此人亦死,如中部之脉象俞弱,亦主死亡,凡内眶内陷者亦死。 怎样知道病的所在?久候脉气独有一处呈微小状者此部必病。独有一处脉大者,该处亦病。独有一处急救者,这是病处。独有一处脉迟者,其部亦病。独有一处脉浮者亦病。独有一处脉细小者,其亦病。独见一部凹者,也是有病。所以诊何脉知其失常乃知病处。 按住病人脚踝上方五寸处,敲打脚踝,回音能到足踝上五寸处,此人健康。如果传音过快,有如流水,是病兆。传音慢,病人反映迟钝,亦有病,无反映,为死症。一候脉失常则有病,二候脉失常病严重,三候脉失常病危。 冬阴夏阳,九候的脉都很细小,是阴脉,像冬天一样,一早如此则病人必于半夜死亡。如果脉盛大急躁,为阳脉,像夏天一样,则必在中午死。往来寒热的病,都在早晨死。 |
|
4617楼#
发布于:2016-03-09 19:5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惠州-赖惠平2016年3月9日《黄帝内经》第33课心得: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名曰逆四时也。 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 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 帝曰:愿闻五实五虚。 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此谓五实。脉 细、皮寒、气少,泄 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 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 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从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了孙,传之后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立,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 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 帝曰:愿闻天地这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 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帝曰:何谓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分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帝曰:以候奈何? 岐伯曰:必先度其瑚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帝曰:决死生奈何? 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 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这脉 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婷者病,独热者病,独陷下者病。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察其腑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 ,然后知病脉 。真脏脉见者,胜死。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促。死必戴眼。 |
|
4618楼#
发布于:2016-03-09 19:5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管琴歆申请签到
2016年3月9《黄帝内经》第33课心得 所胃脉与四时相逆,就是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而且脉来的时候都是沉涩的脉象,这是逆四时。 脉在春夏天本来是比较浮,大,结果都比较沉涩。秋冬反而浮大是逆四时的脉。还有一种症状,病人是显现一种热症,热症应该动,脉很亢奋,很紧张。但是病人很静,脉也静,很沉,细小这都是很难治的症状。 病属热而脉反而清静,发生泄痢而脉不细反倒而洪大,出现脱血而反见实脉,病在里而脉反而实坚,病在外而脉反而不实坚,这些都是脉证不合相反的情况,是不易治愈的。 虚实可以预先判断死生,凡有五实就得死,凡有五虚也得死。脉来势盛,皮肤发热,肚腹胀满,大小便不通,心里烦乱视物不清这就叫做五实,脉象极细,皮肤发冷气短不足,大便泄泻,不欲饮食,这就叫做五虚。 得了五实五虚之症也有病好的,是因为如果病人能够吃些浆粥,胃气渐渐恢复,泄泻停止,那么得五虚的病人就可以痊愈。而患五实之症的人,如果出汗大便又通畅了,表里合也可以痊愈,这是根据虚实而能决死生的道理。 三部九候论,天地间的至理,从而使它合于人的形体,通利血气,并决定生死,天地至数,是从一开始的,至九终止,一为阳代表天,二为阴代表地,人生天地之间用三代表人,而天地人又合而为之,三三为九与九野之数对应,所以人有三部脉,每部各有三候,根据他决定生死,诊断百病,调和虚实,祛除疾病。 三部是下部、中部、上部,而每部又名有三候,三候是以天地人来代表的。上部是天,在两额的动脉,胆经的悬厘跟曲鬓这个位置。这是少阳脉气发的地方,这是天部。 上身的地部在人迎脉这里,这是胃气的所行之处。 上部的人部在耳朵前面,这是少阳三焦的脉气。 人的中部也分为天人地三部,天部在肺经的经渠的地位置,是肺气的所在。 中部在阳明经合谷的位置是大肠的脉气所在,中部的人部在手少阴,心经神门的位置。 人分上中下三部,上部有三部,中部有三部,下部也有三部。下部的三部在肝经的太冲,肾经的太溪,脾经的箕门。还有胃经的冲阳穴,这是下三部。 诊察的方法不必问里面的病是什么,只要把血脉调均就好了,看到哪里有瘀血把它放出来,看气的虚实。用三步九候来查看其脉气所在。知道这些脉气的所在再按照经络来调,比如人迎脉很大表示胃气很实,实则泻其子来调其脉气。 如何决断生死:形体盛脉反细,气短,呼吸像连续不上就有危险。形体瘦、脉反大、胸中多气的也死。形体和脉象相复合的生,脉搏错杂不相协调的有病,如果三部九候都失其常态则死。 所谓生与死:顺的就是生,逆的就是死。体格很高大,但脉细小是形与脉不合。少气不足这是短气很危险。 如果是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如果一头快,一头慢就是不调和,也是死。找不出规则也是死。凡是目眶下内陷都是死症,因为胃气沒有了。 三步九候的脉必须要均匀,相同才是正脉,如果脉过小过大不均匀的话都是有病。所以说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热,独寒,都是病。 诊断病危重程度,在脚外踝上5寸的地方,用左手握住这里,在用右手指在外环踝上弹一下,左手马上有感应。如果这个感应超过了5寸的地方表示正常,如果一弹这里沒反应就是不正常,如果越靠近脚环踝,就是危险了。完全没有反应是死症。 中部脉忽快忽慢,为实症。 足太阳脉气要绝的时候,脚不可伸因为脉气一直到脚上去,上面是睛明穴,眼睛往上翻是死症了。 冬阴夏阳,如果九候的脉全部显现出来沉细,而且弦又细又小。这是纯阴脉,九候的脉是全身上下的脉都膜了,全是弦细的时候,是阴脉是纯寒的脉。主冬天一般半夜死。如果是纯热,盛燥的脉。喘而数者为阳,主夏是白天中午的时候死。 如果是寒热症,一下寒、一下热就是早上死;中焦湿热,是热病,温热的病,在正中午的时候会死;病风,如果是因为风而得到的病。日西而死,风就是肝病到了黄昏的时候死;如果是水肿的病人是半夜死;脉如果时快时慢是脾脏的脉,会在一天的辰戌丑未这四个时辰死;一个病人如果形肉均脱,皮包骨了,三步九候的脉即使是调合还是死;如果形肉都在,即使是重病,但形沒有失,这这九候的脉还顺也不会死。 所以,一个人的形肉很重要,如果形伤,神伤就没有救了。 如果是得了一些表症,比如妇女来月经不舒服,或者妇女怀孕了不舒服,都不能把它当做病。 |
|
4619楼#
发布于:2016-03-09 20:0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宏申请签到,2016年3月9日《黄帝内经》第34课心得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宏申请签到,2016年3月9日《黄帝内经》第34课心得 三部九侯论第二十 本文确切记载了三部九候的部位及所属之脏腑,七诊与三部九候合参以判断疾病的预后,论述了不同病变(经病、经络病、血病、奇邪)所采取的不同针刺治疗手法。 色脉均丧,是死证。胃气消失时,人会打嗝,此时也是死证。 在诊断时,一定要问清前病后因,再予以诊脉。 人脸上是阳脉之会,出一点油很正常,如果脸上无油,说明阳气已绝,是死证。 十二经络有病,治其经络,孙络有病,治疗孙络,可在孙络上放血治疗。人体有经、络,再有孙络。 血痹:人体血液系统出现了障碍,或是有外伤、跌打损伤等,此时也要在经络上治疗,使其气顺。病在奇邪之脉治之缪刺。 缪刺法:在井穴上放血,或是在手、脚上有青筋处放血。其病在表,不在经络。 眼睛上翻者,是太阳经气不足。 形体瘦者但病没有发展,在经络上治疗。沿着经络找到压痛点,在其上按压或下针。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说明环境、情志的变化和体力的劳逸都影响着脉搏.临床诊断,必须结合观察病人身体的强弱、骨肉皮肤的形态等,才能正确地了解病情。 详细地阐述了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等过程,指出其主要是依靠脾的运化和肺的输布,得以营养全身。 论述了六经偏盛所发生的症状和治法,同时阐述了气逆所出现的脉象。 人的情志影响脉象,如惊恐、发怒、运动、静止等,都会有影响。 夜间劳累如发气喘,其气喘来自肾,因其扰动阳气,使得肾气外泄,进而侵犯到肺。 如因下坠惊恐,其气喘出于肝,进而侵犯到脾。 如因惊恐,其气喘出于肺,进而侵犯到心。 如因渡水而跌仆,跌仆伤骨,肾主骨,水湿之气通于肾,致肾气和骨气受到扰动,气喘于肾和骨。 因此勇敢之人不易发病,胆小者易致病。勇敢之人,其骨骼粗壮,皮肤坚实,胆小之人骨肉较软。诊病时,要先观其勇怯。 人在饱食之时,其汗出自于胃,但应是小肠。饮水后汗出自胃。 如因惊则神气浮越,则心气受伤而汗出于心。负重而远行的时候,汗出于肾。疾走而恐惧汗出于肝。劳力过度的时候,由于脾主肌肉四肢,则脾气受伤而汗出于脾。 春、夏、秋、冬四季阴阳的变化都有其常度,人在这些变化中所发生疾病,就是因为对身体的劳用过度所致,这是通常的道理。 五谷入胃,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之气输散到肝脏,再由肝将此精微之气滋养于筋。进入心的都是血,进入肺的都是气,心肺居于上焦,是阳,胸阳足否可以判定生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