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斌
新手
新手
  • UID20184923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04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450楼#
发布于:2016-02-05 17:14
@教官-深圳-李焕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王雅斌申请签到,2016年2月5日《黄帝内经》第7课心得。 五行相生为吉,逆为凶。望诊时脸色发青是肝病,青 黑色为痛,赤 黄色为热,白色为寒。如病人经过治疗后由青转为发红,说明方向是对的,继续用原药方治疗。若治后脸色转为黑色,说明治病思路错误。 脸色发黑是肾病。青 赤 黄 白 黑,望:味道淡,如蔬谷类,入气分,气行水。味厚重的为阴,入血分,肉、药都是重味。     东方青色,为肝木,主筋,藏魂,开窍于目,收酸味,对应数字8(阴的极数),臊味,发角音,对应牲畜是鸡,抽筋者可多食鸡肉。对应谷类是小麦。肝同木,太密时可用天然的酸味食物去疏肝。平时多喝柠檬水可养肝。要连皮切成片泡水喝很好。李子为肝之果实,如李根(李树的根),白皮,郁李仁等都是治肝的药。 《河图》中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二生火,地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天四生金,地九成之,五十为土。 南方赤色,开窍于耳,通于心,藏精于心。收苦味,煮熟的食物都是苦味。对应羊,吃羊肉可滋补心脏。对应谷类是黍(黄米),对应数字7,发征音,焦臭味,果实是杏。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病在舌本,舌根处是脾。收甘味,对应牛,谷类是稷(小米),发宫音,病在肌肉。对应数字是5,香味,果实是枣。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病在背,味辛,类金,对应马,对应的谷物是稻米,肺主皮毛,发商音,对应9,味腥臭,果实是梨。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肾主大小便,病在关节的缝隙。类水,收咸味,要吃内陆盐或海盐,吃人工盐会积水。对应的畜是黑猪,谷物是豆类,果实是坚果类(如栗子)。
郭玉斐
侠客
侠客
  • UID20185637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85
451楼#
发布于:2016-02-06 00:0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郭玉斐申请签到,2016年2月5日《黄帝内经》第7课心得
五行相生为吉,青黑为痛,赤黄为热,肺白为寒,治病时出现相生的颜色为病退,否则为病进。蔬果类以色入相应的脏器,味淡入气分,肉、中药等味厚入血分。春带青色为正常,当令的节气见当令的颜色。如出现相生的颜色为微恙,如出现相克的颜色就有问题。
河水为阳水,井水为阴水,两水一合催吐治食物中毒。柠檬带皮切片泡水养肝。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二生火,地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天四生金,地九成之;五十为土。数对五行,阴极为八,阳极为九。
方位 颜色 五脏 时令 开窍 发病 味 自然 畜 谷 星 反应 五音 洛数 气味 果实
东 青 肝 春 目 惊骇 酸 草木 鸡 麦 木星 头 角嘘 八 腥臭 李
南 赤 心 夏 耳 五脏 苦 火 羊 红米 火星 脉 征呵 七 焦 杏
中 黄 脾胰 长夏 口 舌根 甘 土 牛 小米 土星 肉 宫 五 香 水梨
西 白 肺 秋 鼻 背 辛 金 马 稻 太白星 皮毛 商 九 腥 红枣
北 黑 肾 冬 二阴 关节 咸 水 黑猪 豆 水星 骨 羽 六 腐 坚果粟子
李欣
新手
新手
  • UID20186084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92
452楼#
发布于:2016-02-06 08:31
2016-2-5《黄帝内经》第7课学习心得
五行相生为吉,相克为凶,望诊观察脸色:青为肝,青黑为痛,赤黄为热,白色为寒,治病后出现相生的颜色为病退,说明方向是对的,若治疗后脸色发黑,则方向不对。对应五色对五脏,味淡入气分,味重入血分。                                                                                                  东方青色,为肝木,主筋,藏魂,开窍于目,收酸味,对应数字8(阴的极数),臊味,发角音,对应牲畜是鸡,抽筋者可多食鸡肉。对应谷类是小麦。肝同木,太密时可用天然的酸味食物去疏肝。平时多喝柠檬水可养肝。李子为肝之果实,如李根(李树的根),白皮,郁李仁等都是治肝的药。
《河图》中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二生火,地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天四生金,地九成之,五十为土。天地水合之可催吐。
南方赤色,开窍于耳,通于心,藏精于心。收苦味,煮熟的食物都是苦味。对应羊,吃羊肉可滋补心脏。对应谷类是黍(黄米),对应数字7,发征音,焦臭味,果实是杏。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病在舌本,舌根处是脾。收甘味,对应牛,谷类是稷(小米),发宫音,病在肌肉。对应数字是5,香味,果实是枣。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病在背,味辛,类金,对应马,对应的谷物是稻米,肺主皮毛,发商音,对应9,味腥臭,果实是梨。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肾主大小便,病在关节的缝隙。类水,收咸味,要吃内陆盐或海盐,吃人工盐会积水。对应的畜是黑猪,谷物是豆类,果实是坚果类。
李水华
会员
会员
  • UID20185642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40
453楼#
发布于:2016-02-06 09:3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李水华申请签到,2016年02月05日《黄帝内经》第7课心得:青赤黄白黑,对应五脏,相生代表吉,表示快好了。青黑表示痛,赤黄表示热,黄白表示寒, 东方,肝(藏精),木,青,鸡,肝主筋,抽筋吃鸡,,易受惊吓肝有问题开窍在眼,筋络到眼球后,食味酸,天然酸味食物入肝,可疏肝,数八(脏之阴极),例如八角,五行属木,自然界木有曲直,对应筋有曲直,果李,李可以治疗肝,嗅味臊,吃草木的动物身体有臊味。 阴阳水可催吐,河水和井水混合
南,心藏精藏神,火,赤,羊,吃羊肉补心,食味苦,窍舌本,红色的米,果杏,火星,数七,嗅味焦味,音征。 心开窍在耳,指的是天地之气由耳入心。 脾,土,黄,窍唇,食味甘,小米,果枣,土星,主肌肉,音宫,数五,嗅味香。
西,肺,金,白,窍鼻,食味辛,谷稻,金星,主皮毛,音商,数九,嗅味腥。
北,肾,水,黑,窍二阴(主二便),食味咸(内陆盐和海盐),黑猪,谷豆(豆型如肾),水星,主骨,音羽,数六,嗅味腐。病人脸色发青,治疗到脸红,相生,证明治疗方向是对的,治疗到发黑,方向是错的。 蔬菜五色入五脏,味淡入气分,味厚入血分,中药味重入血分。正常人,当令节气带当令颜色,如春天脸略带青色,若带红色也可以,因为相生。风湿关节炎用瀑布水通脚下,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二生火,地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天四生金,地九成之;五十为土。 八是阴的极数,九是阳的极数。
郭玉斐
侠客
侠客
  • UID20185637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85
454楼#
发布于:2016-02-06 16:3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郭玉斐申请签到,2016年2月6日《黄帝内经》第8课心得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之极论。
清阳在上,浊阴在下为常态,横膈膜分清阳浊阴之处。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化气,阴成形,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此为阴阳平衡之关系。如清气在下则会泻泄,浊气在上则胀满。
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四肢末梢为阳极为阴,阴极为阳,经络的走向。
热极生寒,寒极生热:热症极热时用热药会生寒。寒生浊,寒会积,热会循环,不会累积。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发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四肢为阳,身体为阴。水为阴,火为阳。肉味厚为形,菜味清为气,厚为阴,薄为阳。人不会在瞬间产生问题,都是日积月累形成的。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这是中草药最早的定义。
许宏俊
新手
新手
  • UID20185685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87
455楼#
发布于:2016-02-06 20:32
 @教官-深圳-李焕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许宏俊申请签到,2016年2月6日《黄帝内经》第7课心得
金匮真言论第四(续)
五脏对应四时,他们之间相互吸引、接收的关系如何呢?东方主青色,入通人体内 的肝,其通窍在眼,春季时人体之精藏在肝内,一旦受病易发惊骇。味觉上是酸味,如同草木是青色且酸一样,与鸡同性,食物中以小麦入肝,五果为李,四时中为春季,天上受木星影响,所以春季气集中头部,五音中合于角音,即嘘声。洛数上为八,乃阴数之极意,其病必连到筋,气味腥臭。
南方为赤色,入通人体内的心脏,通道在耳,夏季精 气进入心脏,因此一旦受病,必及于五脏,因心为君主之官。味道苦的入通心脏,如同自然界中 的火一样,性如羊肉之热,五果为杏,五榖中的黍也入通于心。对应于夏季,天上的火星对其有影响,有病时必先反应在脉上。其于五音中属于征音,就是呵音,洛数中为七,为纯阳之数,气味为焦味。
中央为黄土色,与体内脾脏相应,通气之道在口, 长夏时精藏于脾,脾气最旺,有病必见于舌,甘味之物入脾如同自然界中之土,五畜中如牛性, 五榖中为稷,五果为枣,对应季在长夏,天上为土星在管, 有病时肌肉必见反应。五音中为宫音,即呼声应脾,洛数中为五,居中位,气味为香味。
西方为白色,入通体内肺脏,通气在鼻,秋季藏精气于此,有病发在背部,五味中辛辣味入之。其如同自然界中之金属类,五畜中如马性,五谷中为稻米,五果为梨,秋季应肺,天上金星在影响它,有病必先见于皮毛。五音中属商音,如呬声,洛数中为九,因而居人体之最上内脏也,气味亦腥臭。
北方黑色,入通人体的肾脏,通口在尿口与肛门,冬季精藏于肾,故有病先见关节鼠蹊部,五味中咸味入肾,如同自然界中之水一样,五畜中为猪,五谷中属豆类,五果为栗(坚果),冬季应之,天上为水星,有病则先 见骨病也。五音中为羽音,如吹声,洛数中为六数为少阴数,气味是腐败之味。
许宏俊
新手
新手
  • UID20185685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87
456楼#
发布于:2016-02-06 21:0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许宏俊申请签到,2016年2月7日《黄帝内经》第9课心得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说,所谓“阴阳”,是天地间之真理。世间万物皆不离阴阳之纲纪,万物之变化皆始于阴阳之消长,所有自然界生命之源于此,大地之神的表征也。我们治病必求其本源于何处。自然界中所有的阳气累积而成为天,所有的阴屯积而成为地,故有天阳地阴之说。阴阳间消长之定律,我们可如此说,当阴静止不动则阳反生躁,因无阴之津液来润泽。如人在髙空飞行必生躁,因无地阴之滋润。阴要盛则必先令阳气生,阳一旦受损则阴必内藏,此阴阳相互之关系,为仲景伤寒论大法之秘也。阳如化气而出,则内阴必成一形体而堆积,无法分散到全身。寒冷至极点必反生热,热到极点时反生寒,都是极不平衡
时产生的现象。寒气也就是不为身体所受用之废弃物,停留身体过久不出,则必生污秽。热气乃生命之动能来源,此为身体能量的来源,其清且受用于身体,如一旦体内高营养物向下行,必因胃肠不吸收而流失,产生洞泄于外。反之如不为身体所受用之废物停留体内不向下行,必发生胀满气闷,这种阴阳反其道而行,病乃生焉。所以,人如天地一样,清阳向上升为天,浊阴必下沉而为地。地之阴气一旦化浊为清必向上升为云,天阳之清气上升到一个阶段必下降为雨,为地阴化生动能来助阴消化分解其浊物,再化生为清阴之气,再上升为天阳。是故雨本身出于地之阴气,
云本出于天之阳气,所以中医把人比作天地自然定律一般的认为人之清阳必出上窍目、口、鼻、耳,浊废之阴则由下窍尿道、肛门离开身体。清阳之性能使表之肌肉强壮,混浊之阴即不好的物质进入五臓,由五赃来生化,再把营养留下,分解出的废物再转入腑的排泄系统排出体外。所以高单位之营养物即清阳能充实四肢,对人体有害之物质则进入腑来排泄。水属于阴较冷,火属阳为热,阳如气一样看不见,但却是动能之源,阴有味可察觉出为津液,来滋养全身,津液足则形体成,但形体又靠气之动能来维持。气为人身之精华,此精华乃由食入体中之髙单位营养所化生出的,故人之精神靠气之足,人之形体靠阴之津
液维持。过食厚味之物,人体无法完全代谢消化,形体乃变。气不足则人之精神精力必因而受损,人体摄取食物之精华乃化生为气,气之清浊又受味之厚重影响,味厚则气必伤。人体代谢出的浊物,必须完全离开身体自下道而出,阳气之尽头必在上窍气满而出。食物之味重者为阴,较淡者为阴中之阳,食物营养高的为阳,营养差的为阳中之阴,味食过厚重则生泄下,清淡的则易消化
为身体所受用。阳气过于清薄则易离开身体,过于厚重则引起发热,人体内之阳火过盛必造成气衰,阳火之气较少则气必强盛,故太过的火也就是太干燥,津液必不足必反蚀气,所以此时必食助气之物使之火降,火过盛则气易散,火小气乃
生。简单而言,阴阳的相互牵制、相克相生、相互转化、相互平衡是中医的核心观点。
王雅斌
新手
新手
  • UID20184923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04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457楼#
发布于:2016-02-07 06:06
@教官-深圳-李焕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王雅斌申请签到,2016年2月6日《黄帝内经》第8课心得。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清阳在上,浊阴在下是常态。在人体横膈是分清浊的地方,横膈上是清阳的位置,浊阴不能超过横膈膜的位置,如浊阴在上,清阳在下,那就是病态。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阴阳要平衡,如果有一个不平衡,就会影响到另外一个。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在飧泄,浊气在上,则生填胀。如: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四肢末梢的地方就是阴经和阳经交换的地方。所以阴经和阳经的井穴都是在四肢的末梢。寒生浊,所有的肿瘤癌症都是寒,热才会有动力,不会累积,所以肿瘤病人,开很多寒凉的药物,病人死的更快。 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清阳为天,正常人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于地气,云出天气,天地之间的雨就是人身上的汗。正常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眼泪出来是的清的,大便小便出来是浊物。清阳发肌肉,浊阴走五脏。清阳的性本身是向外走的,阴往五脏里面走。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四肢为阳,身体是阴,腑为阳,脏为阴。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闻烤肉的香气为阳,吃到口里的香味为阴。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蔬菜味淡属气,肉类味厚属形,食肉类可壮形体。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旺。热盛伤气,寒盛伤血。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平时壮热的人吃清淡一点,气比较少的人可以吃味比较厚的。 心脏是阳中之阳,其火很热,肺是阳中之阴,肺法像天幕一样,天阳在上会把心火中的热气传导到小肠,膀胱中的水是阴中之极,在小肠火的推动下会气化,进入肝脏生木,肝脏需要水的清洗,像厕所需要冲刷一样,残渣从肝脏出来,这是一种阴极生阳的现象,阳就是气,进入大肠,大肠的津液会进入肺,肺与大肠相表里。 辛味甘味的药发散为阳,酸味苦味的药涌泄为阴。
李欣
新手
新手
  • UID20186084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92
458楼#
发布于:2016-02-07 08:20
2016-2-6《黄帝内经》第8课学习心得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为天地之道,世间万物之纲纪,万物变化都离不开阴阳纲纪,自然界所有生命的本源,神之表征。治病必求于本,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阳地阴。   清阳在上,浊阴在下是常态。在人体横膈是分清浊的地方,横膈上是清阳的位置,浊阴不能超过横膈膜。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阴阳要平衡,如果有一个不平衡,就会影响到另外一个。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在上浊在下为平衡。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四肢末梢的地方就是阴经和阳经交换的地方。所以阴经和阳经的井穴都是在四肢的末梢。寒生浊,所有的肿瘤癌症都是寒,热才会有动力化寒,消除累积,肿瘤病人输液化疗都是寒凉之物,病人死的更快。
阴阳反逆必生病。清阳上升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于地气,云出天气,天地之间的雨就是地上的阴气云是天之阳气,所以中医的天地自然定律认为:正常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眼泪出来是的清的,大便小便出来是浊物。清阳使表肌强壮,浊阴走五脏生化后留下营养,排泄废物。清阳的性本身是向外走的,阴往五脏里面走。清阳充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四肢为阳,身体是阴,腑为阳,脏为阴。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是动能之源,阴为味可察觉津液,滋养全身,津液足则形体成,形体又靠动能维持。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蔬菜味淡属气,肉类味厚属形,食肉类可壮形体。气不足人的精神受损,厚重之味伤气。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寡淡之味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旺。人体阳气热盛伤气,寒盛伤血。壮火食气,气食少火,火盛平气易散,火小气生,壮热的人吃清淡一点,气比较少的人可以吃味比较厚的。
心脏是阳中之阳,其火很热,肺是阳中之阴,肺法像天幕一样,天阳在上会把心火中的热气传导到小肠,膀胱中的水是阴中之极,在小肠火的推动下会气化,进入肝脏生木,肝脏需要水的清洗,残渣从肝脏出来,这是一种阴极生阳的现象,阳就是气,进入大肠,大肠的津液会进入肺,肺与大肠相表里。
阴阳相互牵制,如五行相克相生,又相互转化,相互平衡。
李水华
会员
会员
  • UID20185642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40
459楼#
发布于:2016-02-07 11:1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李水华申请签到,2016年2月6日《黄帝内经》第8课心得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清阳在上,浊阴在下是常态,人体横膈膜之上心肺是清阳,横膈膜下是浊阴;如果清阳在下,浊阴在上就是病态; 所以阴阳一定要平衡,一个不平衡就会影响另外一个; 清气在下则会下痢,浊气在上则会胀满气闷; 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如阴经和阳经的井穴都在四肢末梢,阳经极就到阴经;寒至极点必反生热,热至极点反生寒,都是极不平衡时产生的现象; 寒气在身上太久就会生浊,累积,所有肿瘤癌症都是寒,正常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雨水本身出于地之阴气,云本出于天之阳气;所以中医认为,人之清阳必出上窍(目、口、鼻、耳),人之浊阴则出下窍(尿道、肛门); 清阳之性能使肌肉强壮,浊阴进入五脏,由五脏来生化,再把营养留下,废物经腑排除体外;食物味重者为阴,较淡者为阴中之阳,食物营养高的为阳,营养差的为阳中之阴,味食过厚重则生泄下,清淡的则易消化为身体所受用; 热太盛伤到气,寒太盛伤到血; 人体非常精密,不会瞬间发生问题,中医通过人体不正常的变化,可以发现问题的之所在。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火即热,气少的人吃味厚,壮热的人吃味淡的。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中草药:气、味、形、色、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以气和味决定药的阴阳,阴极则阳病,阳极则阴病,不能只吃一种味道。
王雅斌
新手
新手
  • UID20184923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04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460楼#
发布于:2016-02-09 13:5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王雅斌申请签到,
2016年2月8《黄帝内经》第10课心得。
一、人体的阴阳是相对平衡
1、阴盛则阳病,阳盛则热:阴气偏盛,则阳气受损,表现为热病。
阳盛则阴病,阴盛则寒:阳气偏盛,则阴气耗损,表现为寒病。
2、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后痛者形伤气也。气伤痛,形伤肿:寒极会表现热象,热极会表现寒象。寒能伤形体,热能伤气分。先痛后肿是
气分先伤及于形体;先肿后痛是形体先病后及气分。
3、风盛则动,热胜则肿。燥盛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写:风太过,则能发生痉挛、动摇;热太过,则能发生红肿;燥太过,则能发生二枯;寒太过,则能发生浮肿;湿太过,则能发生濡泻。
二、自然与人的对应规律
1、四时、五行:四时,春、夏、秋、冬,五行,木、火、土、金、水,它们的变化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它影响了自然界的万物,形成了
生、长、化、收藏的规律。
2、五脏化五志:肝、心、脾、肺、肾,气化生五志为喜、怒、悲、忧、恐。
五志的变化可以伤气,寒暑外侵可以伤形。突然大怒损伤阴气,突然大喜损伤阳气。气逆上行,充满经脉,则神气浮越,离去形体。所以,喜怒不加以节制,寒暑不善于调适,生命就不能牢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所以,冬季受了寒气的伤害,春天就容易发生温病;春天受了风气的伤害,夏季就容易发生飧泄。夏季
受了暑气的伤害,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季受了湿气的伤害,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
3、四季与五脏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
所以,天地是在万物的上下,阴阳如血气与男女之相对待;左右为阴阳运行不息的道路;水性寒,火性热,是阴阳
的象征;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的原始能力。阴阳互相为用,阴在内,为阳之镇守;阳在外,阴之役使。
4、阴阳的法则则在医学的应用
   如阳气太过,则身体发热,腠理紧闭,气粗喘促,呼吸困难,身体信仰舞动,无汗发热,牙齿干燥,烦闷,如见腹部胀满是死症;冬天尚能支持,夏天就不能耐受了。阴气盛则身发寒而汗多或身体常觉冷而不时战栗发寒甚至手足厥逆,如见手足厥逆而腹部胀满是死症,夏天尚能支,
冬天就不能耐受。这就是阴阳互相胜负变化所表现的病态。
5、阴阳如何调整
   不作勉强之事,淡泊名利,心态乐观,生活宁静,常使心旷神怡。
许宏俊
新手
新手
  • UID20185685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87
461楼#
发布于:2016-02-09 21:1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许宏俊申请签到,2016年2月8日《黄帝内经》第10课心得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续)
气味中属辛辣、味甘的易于发散,此为阳,而味酸、苦重的属满泄为阴。体内一旦阴过盛则阳必病,阳过盛则阴必病。阳过盛生热,阴过盛则生寒。寒重至极则反生热,热重至极反生寒象。寒盛则外形损伤,热盛则人精气散而易伤。一旦气受损,通行无力,则生病痛;形受损,则浊物堆积而生肿病。因此,如病人先产生痛,后生肿胀者,为气伤而使形伤。如先生肿而后生痛者,
乃属形受伤再影响到气之行。自然界之五气为风、热、燥、寒、湿亦复如此。风强大则万物动,热太过则生肿胀膨满,过于燥则必干,寒冷太过 则必浮于表面如冰雪,湿太盛则必流动而泄走。
天地间春、夏、秋、冬阴阳五行之消长,以生、长、收、藏四大原则循环不已,所以会有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如同天地之有五气,产生情志上的喜、怒、悲、忧、恐。所以人之喜怒太
必伤人之元气动能,犹天地之寒暑太过而伤万物之外形。人常暴怒则伤阴之津液,过度喜则伤阳气之动能。气一旦离经叛道必向上行,血脉过满则体形必伤,因必有不洁之物屯积脉内而致。所以人如喜怒不知节制,就如自然界之寒暑太过,生命力必不强固。所以阴太盛则阳伤,阳太过则伤阴。所以说冬季之收藏不泄,如汗出于冬必受寒伤,到了春天来时,病人就发生津液不足为阴寒所困之热性病出现。春季不知生养之道,过于当风而伤,夏季来临则产生下痢之消化不好的病症。夏日过度暴露于暑气之中,肺津液不生长,秋季来时必生往来寒热如疟疾等症。秋日不知收养之道以备冬日之需,过度处于湿地则冬季必生咳嗽不止。
春天时,风自东方来,此风能润养草木使之发芽成长,其味为酸,如同人体内之肝脏代谢出的废物味为酸一样,肝脏管筋,筋方化为心脏,其开窍于眼目,是目能视之源,其在天上为无穷无尽之界,在人为智慧之源,在地为生化万物之工厂,其化生出食物之酸、苦、甘、辛、咸的五味。在道能生智,人精神之生如天之无穷无尽。肝之性在天上如风一样,在地上如树木一様,在身体中则为筋之连贯全身,在内臓即是肝,其外色为青,五音律中为角音,发声为嘘声,人手之能握为肝主,开窍在眼,代谢出之味为酸味,情志上是怒代表肝,故过怒必伤肝,唯悲能平怒。风太过必伤筋,如人体一样受风太过必伤筋,唯燥能胜风止风。过酸之味伤筋,唯辛辣之味能制酸。
夏日来临,热自南方来,热产生火,万物过火之后味必苦,心即由苦味化生出来的,心脏主血之动能,血液循环流畅则生出脾赃,人的舌为心臓之表征。自然界中为热象主心,在地下即为地火,在人体中即为血脉,在内脏则属心脏,其色正赤红,五音律中发征音,即呵声,表现人体上为笑声,精神上为忧虑,开窍在舌,味道极苦,情志上为喜悦。过喜则伤及心臓,唯恐惧能压制过喜。过热气伤,唯寒能制热。过苦易伤气,唯咸味能制苦。
四季交替时产生的空挡、中央地带(即长夏),其为湿之起源,湿能润土使土能生出甘味之食物,甘味食物能助长脾脏,脾强肉生,肉壮后则肺脏乃能收藏脾之津液。脾主口中之湿,在自然界中为湿气,在地与土合为湿土,在人体中为肉,在内臓中为脾,其色黄,其在五音律中为宫音,发为呼,人能歌主脾。有变化则生哕逆之症,开窍在人口,味道极甘甜,情志表现为思念。人一旦思念太过必伤脾脏,唯怒能压制思太过。湿太过则肌肉受损,唯风能使湿散。食过甜亦伤肌肉,唯酸味能抑制甘甜之味。
秋天为燥季来自西方,因燥而终得生金气之肃杀,强硬之金属必来自极燥,此燥金甚辛辣,辛味而生出肺臓,肺生乃皮毛附之亦生,形虽不同,功能却同,皮毛生而肾臓亦出焉。肺管鼻,在自然界中为燥气,在地内为金属,在体外为皮毛,在内臓为肺,其色本白,五音律中为商音,即呬声,人之哭为肺主,生变之时必生咳嗽,开窍在鼻,味为辛辣,情志上为忧郁,过忧之人肺伤,唯喜能胜忧,过热则伤及皮毛,唯寒能制热。过辛味亦伤皮毛,唯苦味能制辛味。
冬季时寒冷由北方南下,故寒生在北方,寒气带来水,水中含咸,此咸乃生出肾脏,肾脏生出骨髓,骨髓乃化生出肝臓,肾管耳窍。在自然界中为寒,在地下为水,在体内为骨骼,内脏即为肾。其色为黑,五音律中为羽音,即吹声,发出口中为呻吟,有变化时为战栗,开窍在耳,味道为咸味,情志上为恐惧,过度恐惧必伤及肾臓,唯思念可战胜恐惧。寒过盛则血必伤,唯燥能胜寒。过食咸味亦伤血,唯甘能制咸。
所以说天地之道,即是万物上下交流循环之道理也。所谓“阴阳”者,如男女之不同性也;左右之分乃阴阳流通之道路也;所谓“水火”者,意指阴阳外显之表象也。因此阴阳消长之定律,亦即为万物消长动能之始也。所以说,阴能停留体内生长循环,乃因外有阳之固守也,而阳能随
心所欲的在外固守,也因为有阴之在内控制,提供其源源不断之能源也。
体中之阳过热,则身体会出现热症,如毛孔开则热气外泄无灾,若正好毛孔闭塞,则呼吸会变为粗大而会俯仰不定。汗不出而内热盛时,造成牙齿干燥,情绪苦闷烦燥,腹部胀满而死。此种情形如在冬季因外寒或可保存生命,若正值夏令则必凶。体内阴过盛则生寒症,若毛孔闭锁,阳气不外出,则较无问题。若汗腺分泌不止,阳气〈营养)不固守随汗出,则身体亦发冷,战栗且恶寒,到此时必冰冷麻木,以致腹因阴盛胀满而死。若外在节气正值夏日,或可藉由自然界之阳气以助体温维持。若值冬令,则雪上加霜必致垂危。此为阴阳若遇盛之时产生之恶变,也就是疾病的外在形态也。
人如果能知损益之道,就能调和体内之阴阳;如果不知自然消长之理,过度的损耗,则必提早衰老也。人年至四十,则阴气必自行衰为一半,所以起居亦不如年轻人。年到五十,身体便重滞,耳目会不聪明矣。人年六十,则阴气必大衰,故人身九孔必不通利,造成下部阴虚,阳气上浮而实积在上,故涕与泪倶出矣。所以说,人知此理则必强盛,不知且违逆则必衰老矣。所以,阴阳本同一处生且平衡,其名相异也。智慧之人能察其之同性,愚昧之人只察知其异。反之,阴阳不足之人为愚昧,阴阳有余之人为智者;人有余则耳聪目明,身轻体健,老当益壮,壮者不病。所以圣人能做不求代价之事,享乐于淡泊名利之中,心中无欲自守不变,所以能寿与天齐,与天地终始,这就是圣人调理身心之道。
许宏俊
新手
新手
  • UID20185685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87
462楼#
发布于:2016-02-11 21:0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许宏俊申请签到,2016年2月9日《黄帝内经》第11课心得
西北为高山峻岭,天势较低窄,阳必不足而阴乃生,所以西北方为阴。如同人之右耳目不如
左侧之明也。地在东南方为低洼之地,此必阴不足而阳盛,所以东南为阳方,故人之左手足不如右手足之强劲有力也。
自然界中东方为日出地,故东方为阳也。阳气轻故清浮于上,因向上集中故能耳聪目明,察精密于微处,但此处耳目因清阳在上,下必不足故手足必不便。西方为日落之地,阴之生也,故属阴。阴即人之体力性沉降下,集中下部故使下盛而上虚,所以手足有力时,耳目必不聪也,阳居上但左胜于右,阴居下但右胜于左,人一旦感邪在上部,则会因右侧阳较弱邪必先犯。邪侵下部时,则会因左侧阴较不足邪先犯左。这是因为天地间阴阳不能同时相互对应平衡
所产生的,邪才会乘虚而入。所以因天有精阳之气,地有浊阴之形,天有八方之纪律以生四季,地有木、火、土、金、水五行之生克,故能为万物之父母也。清阳上升到天,浊阴下沉入地,天地之动静即阴阳之变化。而自然界之运行如神明指引般有纲有纪的一丝不苟,因此才有能力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永远不变。
是故唯有贤能之人,能知天道之运行一如人之头部,养头而顺天道;下足如地,以养地之道来养足;中则从人事间知所进退来养五臓。天之阳气入通肺,地之阴气入通于咽,风气通肝臓,雷电通于心,山谷之气入通脾脏,雨气通于肾臓。体内三阴三阳经络为自然界之河川,肠胃如大海之能受纳,人之九窍乃水溢出之地。如用天地来比喻人体内阴阳之作用,则可说雨就如同人身上
的汗属阳,阳的气化就如同天地间之疾风一様, 人之暴怒如天地间之雷,故气向上升如同阳一样。

 
所以治病之法如不遵循天地间之纪律,则灾祸必立至。天地间之邪风,来时快如风雨,所以
最好之医师,能治病之始在皮毛,再次之医师是 待病入肌肉方察觉而施治,更次的则俟邪入经脉方去治疗,再次的俟邪入腑后方察觉而去治疗, 最差的是病已入脏再去设法补救的。人病至五臓始治,生存机率只有一半矣。是故天气不正常必伤人五脏,水谷寒热不适则必害消化系统。地中湿气过盛,人感受之,则必损伤皮肉经脉。所以善于用针者,能从阴中引阳出,能从阳中引阴出,
利用健侧治患侧,以穴位的侦测而知其它病变,从四肢上的穴位而能探知内部臓腑之病变。从而察知其间过与不及之理,知进退之机,始终如一的不怠慢。善于诊断的医师,能察气色按脉,区别阴阳之消长,细审清浊之走向正常否,而知病于何部。看病人之喘息,听其发出之声音如何,可知其为何所苦。用阴阳五行之大法规矩来判断病在何处。手按寸、关、尺之脉,察其为浮、沉、滑、濇等脉象之变化,而得知病之所生,从而治
之。诊断不失则必无过矣。故可说,病之始生,刺之皮毛立已,待病势盛时,唯可待其衰时方施 治,所以若病轻则用发散之法,病重时减少用发散之法,以免阳过度流失,病势缓时则乘势而进。
形衰弱者,用温药补其气,精神不足者,必以厚味来补其五脏,邪气在上者,用汗法发汗;邪居下者,则用攻下的利尿剂;邪居中部的,可用泻药攻内,使之尽出。始生之邪,则用汗法,因在皮毛,可一汗而尽出其邪。若病邪已盛达四肢,则可用按摩方式来缓和。遇邪坚实者,先击散再
泻出体外。治病必细审阴阳之消长,分别其刚柔之性,务使邪尽而不伤正,阳有病而先固其阴,阴有病则先固其阳,不使病进,守定其气血之流畅,不令其离经叛道。血液阻塞成实体,则必放其瘀血,使其尽出,不生阻碍。气不足而产生循环障碍,则用针来作导引,使气足而恢复正常循环。
上一页 下一页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