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
会员
会员
  • UID20182527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58
4650楼#
发布于:2016-03-10 07:4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刘婷2016年3月9日《黄帝内经》第33课心得

  一、可以通过观察病人的喘气咳嗽来鉴别病人的阳气够不够。没有胃气的脉,逆四时的脉难治,脉证不合,泄而洪大,泄应虚弱而洪大,脱血本应虚而脉实,病为热症而脉反而安静。病生在里而脉却坚硬有力,病生在外而脉却软弱,此皆难治之病,因脉证不合。

  二、虚实决生死,五实死,五虚死。

  1、脉盛,脾热,腹胀,前后不通,眼睛看不清东西,此为五实主死。

  2、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为无虚主死。

  3、浆粥入胃,泄注止,虚者活,发汗后,大小便通,实者活。

  三部九候论篇

  一、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止于九。一为天,二为地,三为人,如此三倍三数而有九候,来决定死生,来治疗百病,来调合虚实,而除邪疾。
   人有三部九候脉,三部是指上,中,下部。上部有三脉,分别是天部-胆经悬里和曲鬓的位置,少阳脉系的地方,眉骨靠后一点。地部,既喉咙两边,仁迎脉的地方。胃气所行之处,人部脉在耳朵的前面。属三焦脉。中部也分天,人,地三脉,天部肺经经曲的位置,地部阳明经合谷的位置,人部手少阴心经神门的位置。下部之天部在太冲,地部在太溪,人部在脾经的箕门或胃经到冲阳。中部的天位以察肺,地部以察胸中之气,人部可诊断心脏。
上部之天部候头角之气,地以后口角的运转。人部以候耳目的功能。耳聋耳鸣脉气没有。脉大实证,脉小虚证。天部脉跳的大,阳盛,易发癫痫。
二、诊察三部九候的目的

  1、不需了解病人的病情,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去血瘀滞脉处,只需调节其过实或过虚之脏,调匀血脉,使其正常为最终目的。

  2、如人迎脉大,实则泻其子,扎内庭穴。如上部天脉大,实证扎阳辅,虚则扎侠溪,经脉上沿经找,有青筋,就把淤血放掉。

  3、外形与脉气相合者生,不合则死。形盛脉细,少气不足,形瘦脉大,胸中多阳,都为形脉不合。有的脉跳的快,有的跳的慢,有的脉不跳,中部脉气正常,而上部下部脉已失,中部脉象微弱,眼眶内陷无谓气,都是死脉。
三、1、三部九候的脉均匀为合,不均匀为病。

  2、外踝上5寸,一手抓住,另一手弹脚外踝,应为健康,应不足五寸为病,不应者死。

  3、中部的脉呼快呼慢死,如脉代而钩,病在经络。九候相应,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相失病,二候病甚,三候病危。

  4、足太阳气绝,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四、1、九候脉都是细小,若有若无,是阴脉,如冬天一样,病人必半夜死。
2.脉呈盛大急躁,呼吸短促,为阳脉,如夏天,则必在中午死亡。
3往来寒热的病早点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肝病,黄昏而死,水病者以半夜死。
4.脉形成忽快忽慢,时强时弱,脾气已绝,病人会在辰,戌,丑,未4个时辰转换处死亡。体消肉脱时,即使三部九候脉正常,人也会死。
5.九候脉如果出现大,小,速,迟,陷等7种脉时,有时也不会死,是因为外感风寒之病,或女人月事之病,虽象七诊的脉,但并非是真脉。不能把他当病治。
魏小芳
侠客
侠客
  • UID20179853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24
4651楼#
发布于:2016-03-10 07:4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深圳-魏小芳申请签到 2015-03-09《黄帝内经》第34课时心得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续)
一、冬阴夏阳
1.三部九候之脉都呈细小若有若无时,就是阴脉,如冬天一样,一旦如此则病人必于半夜死
2.若脉呈盛大急躁,呼吸短促者为阳脉,如夏日一样,则必在中午死亡。
3.所有往来寒热病,早晨死;中焦热盛但不寒者,中午死;得风病者, 黄昏死;水肿病者,都半夜死。脉形呈忽快忽慢,时强时弱者为脾气已绝之脉,病人会在辰、戌、丑、未四个时辰转换处死亡。
4.体消肉脱时,即令三部九候之脉正常,病人亦死。脉如为大、小、速、迟、陷下等七种脉,若九候脉之同时出现此类之脉,有时亦不会死。
二、治症法则
1.病在经络,用补泻法在经络上治疗。
2.病在表面孙络的,刺其孙络使它出血。
3.血液循环有障碍时,造成身体疼痛,则治其经与络。
4.若病邪留在大络,则用右病刺左、左病刺右的缪刺法治之;若邪气久留不移,当于四肢八溪之间、骨节交会之处刺之;上实下虚,当切按气脉,而探索气脉络郁结的所在,刺出其血,以通其气。
5.若目上视,是太阳经气不足;目上视而又定直不动的,是太阳经气已绝。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一、疾病形成因素
七情六欲,居住环境,生活习惯,天气变化都可影响到静脉血气。
1.夜间行房,喘息出于肾脏,太过则病邪入肺,就要伤害肺脏。
2.高空坠落或恐惧产生的喘息,来自于肝脏,病邪易入脾脏。
3.受惊吓之人,喘息出于肺脏,气过妄行,就会伤害到心脏。
4.人落水的喘息出于肾和骨。在这种情况下,身体强壮的人,气血畅行,病会全愈;怯弱的人,气血留滞,就会发生病变。
二、汗
人过饱流的汗出于胃;人受惊之汗出于心;人搬动重物之汗出于肾;人恐惧而又奔走之汗来源于肝;人过劳之汗来自于脾。
罗红灵
侠客
侠客
  • UID20182271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93
4652楼#
发布于:2016-03-10 07:5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九班罗红灵申请签到2016年3月9日《黄帝内经》第34集心得
色脉都失,脏气消失,会打嗝,代表胃气消失,必死
诊脉时全部因素都要考虑进去,细审查开始时的症状,还有现在病情的发展,然后再按脉来循经,察其经络起伏
皮肤有阳在身上,脸会出一点点油,脸上是六阳之会,胸阳往上升,出 点油才正常,如不出油,手干涩阳气绝
十二经络出问题的话在经上面施治,补泻手法去虚实之症。病在孙络,放血。人体有经,络,孙络,。
血液循环出障碍大多是外伤,跌打损伤,也要治其经络,让其经络得以顺畅。
缪刺法:身体上的病邪在表面而不在经络上,在其十二井穴上放血。第二步在手上或脚上有青筋的地方点刺放血。
如胃经的实症扎内庭,虚证所解溪。如病不在经也不在络,只在某一位置痛时就用缪刺法。
形瘦病日久都未进,用恰当的刺法使病邪除去。如上实下虚,沿着经络摸其压痛点位置按揉或下针。
决定生死的要件:
太阳脉不足眼珠会往上翻,当眼球上吊,表示太阳脉气绝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人的居所与活动,勇敢怯懦也会影响到脉的改变
如夜行紧张而喘,出于肾,会伤肺。高处坠下或恐吓,喘出于肝,因木克土,伤脾
易惊恐喘出于肺,伤心,肺气一离开则肺虚,心脏是补气的,火克金,心脏会受到影响
胆大气血通畅,胆小则着病,因胆大的人骨较壮,皮肤较坚实,胆小的人骨较脆弱,皮较软
饱食出汗来自于胃,饮水入胃,胃为心下,喝水流汗,饱食入胃进入肠,也就是汗出于小肠,小肠的汗跨升到大肠再到肺上。
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在四季人会生病起因于过于耗损内脏之津液。常人饮食入胃肠消化后把阴津贯送到肝脏,再分散到筋。
同时入胃,生血送经心脏,得动能传到全身血脉,阳气聚肺,肺气通全身百脉,灌输阳热之气到皮毛
心与肺合力生精气聚膻中位,为宗 气,分输五脏而有动能。因四季显不同之常脉。寸口脉察有没胃气以决生死
人饮水入胃,热化气进入脾土,脾又通调水道,从三焦油网渗入肾脏,再汇膀胱而出体处,符合四季不同变化,配合日月阴阳纪,保持常态而不生病
丁伊
会员
会员
  • UID2018193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99
4653楼#
发布于:2016-03-10 08:0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丁伊申请签到2016年3月9日《黄帝内经》第34课心得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脉如为大、小、速、迟、陷下等七种脉,若九候脉之同时出现此类之脉,有时不会死。因外感风寒之病,或女人月事之病,其像七诊的病,但并非真的,才会如此不会有危险。若有以上七种病脉,且无胃气,必死,会出现打嗝与噫气等症,表示胃气已绝。诊察病人,查开始病时的症状,现在的症状,然后按脉查经络,气血的走向。凡脉速者无病,脉气来迟者必病,脉气不来者必死。皮肤无油光润泽,摩擦时会涩手指者,此为阴阳俱绝之征,主死亡。
        “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病在经上则治其经,用补泻手法去虚实之症。病在表面孙络上,可在孙络的部位放血。
血液循环有障碍时,外伤或跌打损伤,造成身体疼痛,治其病的经与络。若病在表面,不在经络上,可用在井穴及四肢的青筋上放血。如有人痛既不在经上、络上也不在孙络上,用左病右刺,右病左刺的缪刺法。形瘦,病不进或未改变,用针治。上实下虚的,当切按气脉,探索气脉,血结于络中所在,针刺放血,以通其气血。眼球上翻看人的病人,是太阳脉气不足。目上视而又定直不动者,表示太阳经的脉气已绝断。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人的居住环境、情志、劳动状况、关系到日常起居的都会影响到经脉血气。
夜间远行劳累,会扰动肾气,使肾不能闭藏而外泄,其喘息是出于肾脏,其偏盛之气会侵犯肺。因堕落而极度恐惧惊吓,会扰动肝气,其喘息则来自于肝,易使病邪入脾。常易受惊恐,惊则气乱,扰动肺气,其喘息出于肺,易入心。渡水而跌扑会伤骨,肾主骨,水湿之气通于肾,其喘息出于肾与骨,这种情况下,胆大的气血恢复顺畅病就好;胆小的,令病入体内而生变。所以诊病须看胆大或胆小,从骨骼肌肉皮肤的状况(胆大人骨肉坚实,胆小的人骨肉软)便能了解病情,作为诊病的方法。
        “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夏秋冬,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人于饱食时,则食气蒸发,其汗水乃出于小肠之津液,饮水后汗出于胃。受到惊吓时,则心气受伤,冷汗出于心之液。人持重物远行,则骨劳气越肾气受伤,所出之汗出于肾脏。人因恐惧而奔走,疾走伤筋肝气受伤,所生之汗出于肝脏之津液。人因运动或过于劳累,脾主肌肉四肢则脾气受伤,其所生之汗是来自脾脏之津液。胆是中正之官,胆气很旺,则无惧。让人无惧,则温胆。春夏秋冬,人之所病乃起因于过于耗损内脏之津液。血和气是相辅相成的,血是饮食进入小肠,消化变成血进入心脏。气来自饮水和食物的精华,进去肺的是气,进入心脏的是血。所以人身上到处都有血脉,血会到身上的所有地方。气把血包住,气和血就是心和肺,这些正常的生理活动都取决于气血阴阳的平衡。气血阴阳平衡表现在气口脉搏变化上,脉搏可以判断疾病的死生。
人饮水入胃,遇胃热化气则进入脾,脾区分清净之气上输入肺,供应人体正常的水份需要,脾又能通调水道,使不同之水从三焦油网系统渗入肾脏,经小肠气化后进入膀胱而出体外,如此水之精气四散全身,使经气行,筋骨成,血气顺,配合四时寒暑,符合五脏阴阳,揆度盈虚,用为常道。
丁保华
贫民
贫民
  • UID20188294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35
4654楼#
发布于:2016-03-10 08:16
@-石家庄-任红超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丁保华申情签到        2016年3月7日《黄帝内经》第31课学习心得
1脉从四时可治:外形气色都不变或病人病色很浅或按脉时。2反逆四时之脉3脉症不合之病:病情为热症而脉反安静。病人下痢不止而脉反现大形。病人大量失血而脉反坚实。病生在里而脉却坚硬有力。病生在外表而脉反弱。4五种实症:脉壮盛,皮肤灸热,腹胀,大小便不通,目昏气闷。病人能存活的原因:能把病人的汗排出体外,大小便能通畅。五种虚症:脉细小,皮肤冰冷,呼吸短促,大小便失禁,不吃食物。虚症患者能存活的原因:能吃东西且能消化吸收,不再下痢就可以活下来。5三部之上部:天部为太阳穴处,以此处来诊断头角内的循环。地部为人迎脉处,可诊察口齿的运转。人部为耳前动脉处可诊察耳目的功能。中部:天部以经渠位为肺气之所在,可诊察肺。地部以合谷位为大肠脉气之处,可诊察地气。人部以神门位为心脉处,可诊察心脏。下部:天部以太冲位为肝气所在,可诊察肝。地部以太溪脉为肾气所在,可诊察肾。人部以箕门位或冲阳位为准,可诊察脾胃功能。6诊察三部九候的目的:是用三部九候为标准来度量其体形是否太肥或太瘦。依此来调理其脏气的虚实。7凡人的形与脉相符合生,反之者死。凡三部九候之脉皆失者死。全身上下左右的脉出现有的正常,有的失常者已病。若到了上下左右的脉皆失,无法度衡者亦死。中部脉气正常,而上下部脉已失者亦死。中部脉象愈弱,亦主死亡。凡目眶内陷者亦死。8如何知道病的出处;诊何脉知其失常及知病处。如诊察九候脉气独有—处呈微小状者或脉大者或急数者或脉迟者或脉细小者或脉浮者,其部亦病。独见—部凹者,也是有病。9如何判断健康法:可用按住病人足踝上方五寸之处,弯起右手手指使平齐,扺住足踝敲打该处,回音能传到左手且按处有虫在蠕动似的感觉为健康。如传音快,如水流,刺激性强,为病兆,如传音快,病人反应慢,为有病,如回音不能传到左手五寸之处,或敲打也不会反响者必死。又病人病至肉消骨软且无法走路者亦死。10脉诊:病人中部脉忽快忽慢为死症。
凤翔
贫民
贫民
  • UID20184153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7
4655楼#
发布于:2016-03-10 08:2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深圳-凤翔,申请签到。2016-03-09,内经视频第34课心得,请教官审阅:
色脉失,脏气胃气没了,不停打嗝,死症。诊病时问他前病后病情况,经络浮沉等。皮肤脸上如果不出油了,阳要绝了,死症。
怎么治:经络病者治其经,孙络病都可以放血,血病治其经络让其气顺,病邪可以缪刺,青筋放血。瘦人不移动病不进,用刺法。压痛的放血。太阳脉不够,眼上翻,太阳已绝。
二十一篇,经脉别论:
情志的改变,居住胆子很大很小,发怒等都会影响到脉,小偷很紧张,喘,伤肾,肺。摔倒吓到了,伤到肝脏,很容易吓到,伤肺,意外摔倒,掉水里,伤肾,勇者无惧,就好了。胆大的人皮肤比较粗状。吃饭时流汗从胃,小肠来。人受惊之冷汗出心,搬重物出汗于肾,急恐汗,出肝。无惧温胆。舞者,工人。农民劳力汗出于脾。
四时生病,取于过用。时气入小肠,散气于肝,营气于筋,血气回心,脉气流经,行于肺。气血相辅相成,心和肺。食物到小肠,喝水入于胃,上输于脾,脾治水。
凤翔
贫民
贫民
  • UID20184153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7
4656楼#
发布于:2016-03-10 08:2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深圳-凤翔,申请签到。2016-03-09,内经视频第34课心得,请教官审阅:
色脉失,脏气胃气没了,不停打嗝,死症。诊病时问他前病后病情况,经络浮沉等。皮肤脸上如果不出油了,阳要绝了,死症。
怎么治:经络病者治其经,孙络病都可以放血,血病治其经络让其气顺,病邪可以缪刺,青筋放血。瘦人不移动病不进,用刺法。压痛的放血。太阳脉不够,眼上翻,太阳已绝。
二十一篇,经脉别论:
情志的改变,居住胆子很大很小,发怒等都会影响到脉,小偷很紧张,喘,伤肾,肺。摔倒吓到了,伤到肝脏,很容易吓到,伤肺,意外摔倒,掉水里,伤肾,勇者无惧,就好了。胆大的人皮肤比较粗状。吃饭时流汗从胃,小肠来。人受惊之冷汗出心,搬重物出汗于肾,急恐汗,出肝。无惧温胆。舞者,工人。农民劳力汗出于脾。
四时生病,取于过用。时气入小肠,散气于肝,营气于筋,血气回心,脉气流经,行于肺。气血相辅相成,心和肺。食物到小肠,喝水入于胃,上输于脾,脾治水。
严婷
会员
会员
  • UID20198987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5
4657楼#
发布于:2016-03-10 08:3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严婷申请签到  2016年3月9日《黄帝内经》33课学习心得
一息是4到5至。只要有胃气的脉都是好治的。如果是外形相失了不管是过胖是水肿,
或者是过瘦。我们要看他阳气够不够看他喘气就知道了。如果是颜色失掉了不光泽比较难
治的还可以治。比如夏天的脉摸到冬天的脉你要跟病人讲清楚。脉太悬了太涩了很小很弱
而且不按照事实来的都是重病。如果说是春天夏天脉本来是浮比较大夏天脉比较大,结果
夏天脉比较沉濇,秋冬的脉是浮大,就是逆四时的脉。
还有一种症状病人显现是热证全部是热证,热证应该很动很紧张很亢奋,突然变的很
静了,脉也很静,脉很细很乱很沉很少,这些都是很难治的症。脱血的脉很虚,但是他脉
是大的,这就是症和脈不和,都是不好治的。一般来说病在中脉就比较缓,病在外脉比较
坚实,结果现在病在外脉不坚实,脉症不和都是难治的。脉和症都是符合的,虚就是虚脉
,实就是实脉。色脉来说,颜色还在还可以治,色脉都没有了那就有点凶了有点难治了。新病和久病,新病脉有问题气色也在,有病的人气色跑掉了,气色没有了一定是久病,这是新病和久病的区别。
我们用虚实来决生死。五种时症主死,五种虚症也主死。脉盛越来越洪大,你摸上去身体是烫的,肚子臌胀腹胀,大小便不通,眼睛看不清楚,这就是五实死症。摸到皮肤是
冰冷的,脉又很细,气又很少,大小便失禁,饮食又进不去,这就是五虚。五实五虚都是危险的症候。有人会生存下来。你是虚证,但是米饭稀粥最好消化能够进到胃里面去,一吃到东西疜痢停止了,好了。如果说五实的症状皮肤毛孔发汗一发汗就解掉了,病人精神就回复的
快,大小便通畅,实者都会存活,这种就会有存活的机会。
人身上有三候九部的脉,九野就是人站在中间有八个方位,九个方向,人有九个脉。头面上有三部,三个脉,一个胆经的脉,一个胃经的脉,一个三焦的脉。人的中部也分为
三部,天部在胃经的位置,中部大肠经的位置,下部的三部在肝经的位置。 所谓生和死,生只要是顺,死就是力相克。体型很高大很壮,摸到脉细细小小的,型
和脈不和,这是危险短气。有人跑过来了,瘦瘦干干的型瘦,结果他脉很大,脉症不和。
讲到胸就记得是阳的位置。外形跟你的气脉是相通的是好的症状,如果是不相通不协调了都是有病。人有三部,每一部有三个脉,有九个脉都是不调和这是非常的危险。不但不调
和有时脉没有了都是很危险的。有时脉这边快那边慢不调和也是死,找不出规则来也是症
很危险。凡是眼眶内陷通通都是死症,胃气没有了,整个眼眶都是胃在管。三部九候的脉必须均衡才是正脉,如果他的脉过少过大不均的话都是有病。九个脉只
有一个脉独大或者一个脉跳得很快一个脉跳得很迟都是有病,踝脚上五寸用手按着,另一支手去弹脚踝马上有反应就是正常,超过五寸以外都是正
常。弹弹没有反应手往前移,再弹,没反应再往前移,再弹,没有反应再往前移到脚踝都
没有反应,病危,这个是死症。如果说病人中部的脉忽快忽慢,中部的肺经心经大肠经,
时快时慢都是死症。如果是中部的脉有原来跳的快慢一下变成钩脉,有病。正常人可以去摸到整条气脉,头尾脉的速度是一样的。一候就是生病了,两个候就是病盛,三个候就是
病危了。真脏脉现就是死。脚弓不能走路是太阳经的问题。九候的脉都是又细又小成阴脉,冬天一般来说半夜死,阴证半夜死。如果是盛燥的脉
喘,夏天中午的时候死亡。如果是寒热病一冷一热早上平淡死。中焦湿热温热的病都是正
中午的时候走人。如果是得风,风是肝病,到了黄昏的时候死。水肿的病人半夜死,他的
脉时快时慢,这是脾臓的脉,四个季节死。如果一个病人是形肉已脱,身体瘦掉,肉也没
有了,皮包骨,即使是三部九候还
蔡彩婵
侠客
侠客
  • UID20144700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95
4658楼#
发布于:2016-03-10 08:37
@教官-深圳-林金兰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 深圳 蔡彩婵申请签到
2016年03月09日《黄帝内经》第34课心得
6.冬阴夏阳
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寒热病者,平旦死。热中但不寒及热病但不寒者,以日中死。病风者,日夕死。病水者,夜半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脾气已绝,日乘四季(辰戌丑未四时辰转换处)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正常),犹死。七诊(脉为大小速迟陷等七种脉)虽见,九候皆同时出现此类脉,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胃气已绝,必发哕噫。
7.治疗原则
经病者,治其经,用补泻法;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刺孙络放血;血病(血液循环)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大络),对侧治疗,缪刺之。邪气久留不移,节(四肢八溪间、骨节交汇处)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郁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瞳子高者(目上视),太阳经气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
经脉别论篇
1.致病因素
情志,居处,生活习惯,天气变化都能影响静脉血气。
如夜间行房则喘出于肾,过则淫气病肺。恐高恐惧,喘出于肝,淫气害脾。受惊吓,喘出于肺,淫气伤心。落水,喘出于肾与骨,此时,强壮者气血流畅会病愈,怯者则气血滞留而为疾也。
胡林波
贫民
贫民
  • UID20177526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92
4659楼#
发布于:2016-03-10 08:5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胡林波申请签到
2016年3月9日《黄帝内经》第33课心得
      形气相得,为新病,可治,色泽以浮,为易治,脉顺四时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可至手太阴,脉弱以滑,胃气能至手太阴。察此四易,当急治之而无后其时。
      形气相失,为久病,难治;色夭不泽,乘传深,脉实以坚,无胃气也,脉逆四时,克贼胜也,察此四难,明确告诉病人。
      判断阳气够不够看喘气就知道了。
      不按四时来,没有胃气的脉,都是逆四时。
     病人是热症,人和脉都静,为神气虚,难治,泄泻病人脉洪大,为真气脱也。在中脉实邪实于里也,在外不实,脉虚无外。此为脉证不和,都难治。
五实五虚
       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眼睛看不清楚,此为五实。
       脉细,皮寒,气少,泻利前后,饮食不入,此为五虚。
      浆粥入胃,泻注止,胃气复也,则虚者可活。身汗,外实之邪从表散,得后利,里实之邪从下出,则实者可活。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也。                               一者,奇也,阳也,故应天。二者偶也,阴也,故应地。三者,参也,故应人。因三才而三之,则为九,以应九野,九野者,九州分野,上应天之二十八宿。
       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者,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察其形,别阴阳,调其血脉,察脏脉腑,以知生死之期。处百病者,表里阴阳,寒热虚实之为病也。除邪疾者,去血脉,除邪风也。
三部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少阳发的地方,在胆经的悬离和曲鬓的位置。
       上部地,两颊之动脉,在人迎,足阳明胃经脉。
       上部人,耳前之动脉,属三焦经脉。
      中部天,手太阴也,肺经经渠的位置。
     中部地,手阳明也,合谷的位置。
     中部人,手少阴也,神门的位置。
     下部天,足厥阴也,太冲的位置。
     下部地,足少阴也,太溪的位置。
     下部人,足太阴也,萁门的位置。
      故下部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中部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上部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耳聋耳鸣,脉大为实,小为虚,先天聋人部无脉,因没有脉气了。
      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气之虚实,实则泄之,虚则补之,有淤血,先放血而后调之,不问何病,以平为期。
      例:人迎脉大,说明胃实,实则泄其子,下针内庭。
      脉气一顺,内脏病就好了,五脏脉败掉了,就是死候。
     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为形脉不合。
    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为脉证不合。
    形气相得者,生。
    参伍不调者,即独大,独小,独疾,独徐者,病。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
    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找不到规则,不协调,死。
    三部九候之脉要均匀,相同才是正脉,过小过大不均匀,都是有病。
    中部之候,相减者,死。
     目内陷者,死。
如何知病之所在
       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左手按足外踝上五寸处,右手弹外踝,可感应到者为不病,气不及五寸处越离外踝近病越重。感应不到者,死。
      脱肉身不去者,死。
      中部
王芬
侠客
侠客
  • UID20187618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11
4660楼#
发布于:2016-03-10 08:57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王芬申请签到
 2016年03月09号,《黄帝内经》第33课心得

 治病必细察其外形、精神与气色之润泽,按其脉知何脏为主病,及病情是新病或陈年旧疾。外形气色皆未失真,这是可治之病。如果病人病色很浅,此病易治。按脉时,脉与四季相合时,此病可治,如果脉微弱但内里气血流畅,这是有胃气之兆,可称为易治之病。如果外形消痩精神不振,此即难治之病。正常之气色已失,面皮无光,这是很难痊愈的病。脉变为坚实且盛大,这代表病越深状,如果脉形已反逆四季节气时,此已为无法治愈之病。
 脉逆四时,即春季得到肺脉,夏季得到肾脉,秋季得到心脉,冬季得到脾脉,然后所有的脉形又有时绷紧,有时断绝,有时深沈,有时中空无力且四散,这就是反逆四时之脉。
 病情为热症而脉反安静,病人下痢不止而脉反现大形,病人大量失血而脉反坚实,病生在里而脉却坚硬有力,病生在外表而脉反弱,此皆难治之病,因为脉症不合。
 新病气色在,久病气色失。
 五实五虚(皆死)
 脉壮盛,皮肤炙热,腹胀,大小便不通,目昏气闷,此为五种实症。
 脉细小,皮肤冰冷,呼吸短促,大小便失禁,不吃食物,此为五种虚症。
 有五虚症者,而食物入胃,仍可吸收,且下痢止,则可存活。若有五实症之病人,其身汗出,且大小便亦通畅者,亦可存活下来。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天地之至数其始于一,而终止于九。一为天,二为地,三为人,如此三倍三数而有九候,来决定死生,来治疗百病,来调合虚实,来去除病邪。
 三部九候:三部分上、中、下三部,而每部又各有三候,此三候又以天、地、人三位来区分。
 上部之天部,位在两额侧足少阳胆经上之悬厘,曲鬓位为足少阳胆脉气所在。
上部之地部,在两颊下之人迎脉处,为足阳明了胃脉气所行之处。
上部的人部在耳前动脉位处(人要是聋了,这个脉就没了,脉很大为实症,脉很小为虚症),为手少阳三焦脉气所行之处。
 中部也分天、人、地三位,其天部位在手太阴肺经经渠位,为肺气之所在。
地部就是手阳明经的合谷位,为大肠脉气所在。
人部位在手少阴心经之神门位,为心脉之所在。
 下部也分天、人、地三位,其中下部的天位,在足厥阴肝经之太冲位,为肝气之所在。下部之地部,在足少阴太溪脉之处,为肾气之所在。下部之人部,在足太阴脾经的箕门位或足阳明胃经之冲阳位,因此下部之天位以诊察肝脏,地部以诊察肾脏,人部以诊察脾胃之功能。

 人身分三部,其中每部又分天、人、地三位,因此有三而有天,有三而有地,有三而有人,三的三倍合而成九数。如果区分九位为九处不同之地,那九地合于人体内之九脏,即肝、心、 脾、肺、肾脏,加上头角、耳目、口鼻、胸腔四脏,合为九脏。所以人的精神藏于五脏之中,人的外形藏于四脏之中,共为九脏之源。其中若五脏之衰败,则面上之气色必凶,失其常色乃为必死之候。
 有了三部九候之位,以此为标准,来度量其体形是否太肥或太瘦,依此来调理其脏气之虚实。遇实症则用泻法,遇虚症用补法。治时先放去血瘀之脉处,再来调理,不须去了解病人的病情,只须调节其过实或过虚之脏,使其正常为最终目的。
 病人体形硕大而脉反细小,兼之呼吸短促者病危矣。病人体形消瘦脉却反大,兼又胸(阳所在)中胀满者必死。凡人外形与脉气相符合者生,参差不调和者乃病。凡三部九候之脉皆失者死。又全身上下左右的脉出现有的正常,有的失常,此人已病。若到了上下左右的脉皆失,无法度衡量者亦死。中部之脉气正常,而上部下部脉已失,此人亦死,如中部之脉象愈弱,亦主死亡,凡目眶内陷(胃气没了,整个眼眶归胃管)者亦死。
 九脉一定要均衡,如果有一个不均匀,就是生病。
 如诊察九候脉气独有一处呈微小状者此部必病。独有一处脉大者,该处亦病。
独有一处急数者,这就是病处。独有一处脉迟者,其部亦病。独有一处脉浮者亦病。独有一处脉细小者,其亦病。独见一部凹者,也是有病。所以诊何脉知其失常乃知病处。
 用左手按住病人外踝裸上方五寸之处,弯起右手手指使平齐,抵住外踝裸,敲打该处(外踝裸),若回音能传到左手且按处有虫在蠕动似的感觉(跷脉之气),则此人健康无病。如果传音过快,有如水涌般,使人觉得刺激很强,则为有病兆。若传音很慢,病人反应迟钝者,亦有病。若回音不能传到左手五寸处,或敲打也不会反响者,此人必死。又病人病至肉消骨软,且无法走路者亦死。
 病人中部之脉忽快忽慢者,亦为死症。如果脉呈代而钩状,也就是脉跳动时常一止,而且脉形如长钩一样,有力而满溢状,就表示病邪居在经络上。是故三部九候之互相呼应,上下一致,切不可不协调。其中一候脉失常则有病,二候之脉同时失常,则病很严重,若三候之脉均失常,则病已危。
 病人的足太阳脉气已无,其足必屈曲而不直,死时眼向上吊。
 冬阴夏阳
 三部九候之脉,如果都呈细小若有若无时,就是阴脉,如冬天一样,一旦如此则病人必于半夜死亡。如果脉呈盛大急躁,呼吸短促者为阳脉,如夏日一样,则必在中午死亡。所以往来寒热的病,都是在早晨死。中焦热盛及但热不寒之病,都死在中午。得风(肝病)病死者,都在黄昏死。得水肿病者,都在半夜死。脉形呈忽快忽慢,时强时弱者为脾气已绝之脉,病人会在辰、戌、丑、未四个时辰转换处死亡。体消肉脱时,即令三部九候之脉正常,病人亦死。脉如为大、小、速、迟、陷下等七种脉,若九候脉之同时出现此类之脉,有时亦不会死。这是因为是外感风寒之病,或女人月事之病,其像七诊的病,但并非真的,才会如此不会有危险。若有以上七种之病脉,而脉中又无胃气,此乃必死,此际会出现打嗝与噫气等症,表示胃气已绝。
张亮荧
会员
会员
  • UID20187152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87
4661楼#
发布于:2016-03-10 10:2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张亮荧申请签到2016-3-9《黄帝内经》第33课心得

1、有胃气、脉顺四时好治,逆四时难治,如春天得肺脉,夏天得肾脉,秋天得心脉,冬天得脾脉,且所有脉时紧、时断绝,时深沉又中空无力,四散,都是反四时之脉。
脉症不合难治,如热症反而脉安静,下痢不止而脉反现大形,大量失血而脉坚实,病生在里而脉坚硬有力,病生在外表而脉反弱。

2、五种实症主死
脉壮盛,皮肤炙热,腹胀,大小便不通,目昏气闷为此五种实证。
五种虚症主死
脉细小,皮肤冰冷,呼吸短促,大小便失禁,泻利前后不吃食物,为虚症。
实症:发汗、大小便通畅可活。
虚症:食物入胃,可吸收,且下痢止,可活。

3、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一者为天,二者为地,三者为人,如此三倍三数而有九候,来决死生。
天地间有九个方向,人有九个脉,三部分上、中、下三部,每部又各有三候,此三候又以天、地、人三位来区分。

4、上部分三部
天部:两额侧足少阳胆经上之悬厘与曲鬓处,为足少阳脉气。
地部:两颊下之人迎脉处,为足阳明胃经脉气处。
人部:耳前动脉位处,为手少阳三焦脉气。
中部分三部
天部:在手太阴肺经经渠处,肺气之所在。
地部:手阳明经的合谷位,大肠脉气所在。
人部:手少阴心经之神门位,心脉之所在。
下部分三部
天部:足厥阴肝经之太冲位,肝气所在。
地部:足少阴太溪脉,肾气所在。
人部:足太阴脾经的箕门或足阳明胃经之冲阳位。
下部之天位诊察肝脏,地部诊察肾脏,人部诊察脾胃功能。
中部天位察肺脏,地部察地气,人部诊断心脏。
上部天部诊断头角内循环,地部察口齿运转,人部察耳目之功能。

5、九地合于人体内之九脏,即肝、心、 脾、肺、肾脏,加上头角、耳目、口鼻、 胸腔四脏,合为九脏,所以人的精神藏于五脏之中,人的外形藏于四脏之中,共为九脏之源。

6、以三部九候之位为标准,度量其体形是否太肥或太瘦,依此来调理其脏气之虚实。遇实则泻虚则补。治时先放去血瘀之脉处,再调理,不须去了解病人的病情 ,只须调节其过实或过虚之脏,使其正常为最终目的。
如:胃经人迎脉大,很实,实则泻其子,扎内庭。如胃经腿经脉上有青筋,把淤血放掉。

7、体硕大形而脉反细小,少气不足,形瘦脉大,胸中多阳,必死。全身上下左右的脉有的正常,有的失常,已病。上下左右脉皆失,亦死。中部脉气正常,而上下部脉已失,中部微弱,眼眶内陷无谓气,亦死。

8、病人外足踝上五寸的位置,弯起右手手指使平齐,抵住足踝,敲打该处,脉动回右手的五寸处传音快,如水涌,刺激很强,是病兆。传音慢,病人反应迟钝,病兆。没有回音传到左手处,则必死

9、诊察出病人中部之脉忽快忽慢者亦死。脉呈代而钩状,即脉跳动时常一止, 且脉形如长钩一样,有力而满溢状是病邪居在经络上。
三部九候之互相呼应上下一致,切不可不协调。其中一候脉失常则有病;二候之脉同时失常,则病严重。三候之脉均失常,则病已危。

10、三部九候之脉,都呈细小若有若无时,是阴脉,如天一样,纯寒脉,半夜死。
脉呈盛大急躁,呼吸短促,为阳脉,如夏日一样,热病,中午死。往来寒热的病,早晨死。
中焦热盛及但热不寒之病,中午死。风病死者,黄昏死。水肿病者,半夜死。
脉形呈忽快忽慢,时强时弱者为脾气已绝之脉,病人会在辰、戌、丑、未四个时辰转换处死亡。
体消肉脱时,即令三部九候之脉正常,亦死。

11、脉为大、小、速、迟、陷下等七种脉, 为九候脉同时出现 ,有时不会死,外感风寒之病或女人月事之病,不会有危险。若有以上七种之病脉,而脉中又无胃气,必死,此时有打嗝与噫气等症,表示胃气已绝。
 
何丽苹
侠客
侠客
  • UID20185084
  • 粉丝1
  • 关注1
  • 发帖数162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4662楼#
发布于:2016-03-10 12:0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7班何丽苹申请签到,2016年3月10日《黄帝内经》第42课心得


黄帝问,在襁褓中的幼儿,如果发生高热病,但脉云悬细而小,表示什么呢?
一样的是手足若温暖者生,手足冰冷者死。
黄帝问,幼儿若中风发热,气喘肩息者,脉状又如何?
歧伯回答,一般若有气喘肩息者,脉都会呈现实且大状,此时若有缓脉出现,表示胃气犹存,如此则生。但若出现如弓弦一样的劲急之脉,已无胃气,如此必死。
黄帝问,若下痢又兼大便带血者,又如何呢?
歧伯回答,若此人身反发热主死,身冷为正常者生。
黄帝问,若下痢又排出白沫者,又如何呢?
歧伯回答,此时若脉沉,为脉症相合,如此则生。若脉反浮者,为阴阳绝离故死。
黄帝问,若下痢又排出脓血,又如何呢?
歧伯回答道,若脉呈悬细快断绝状,此脉症不合主死。若脉现滑利且大,则脉症吻合者生。
黄帝问,若下痢症,身不发热,脉亦不悬绝者,如何?
歧伯回答道,凡下痢症,脉现滑利且大者,此脉症相合故必生,若现脉中空虚,流动不畅者,此津液已竭必死,此际但计算其真脏之脉现,则可判定其死期。
黄帝问,得癫疾等脑病,其如何呢?
歧伯回答,若脉现滑利而形大者,日久自己会好。若脉出现形小强硬且急数者,此必死也。
黄帝问,从脉中如何分辨癫疾之虚实及结果如何?
歧伯回答,癫疾本为虚症,若脉呈虚脉,因脉症相合,此病可治。若脉反呈实症之脉,此人必死(癫疾批脑病)。
黄帝问,三阳热结之消渴病,其脉虚实如何?
歧伯回答道,如果脉实而大,则此病长期治疗可痊愈。若脉反为悬细形小又坚硬,即令长久治疗亦无法治愈。
黄帝问,治疗法有以外形为准,如心骨症为准,有以脉形为准,有以筋形为准,如何才知治病法则的标准呢?
歧伯回答,春季治病取穴宜用该病经脉之络穴,夏季治病宜用该病经脉之俞穴,秋季治病取穴宜用该病经脉之合穴,冬季时节天寒地冻,人体外表亦闭,气血内藏,此时则宜用药灭少针刺,以免气泻。但这里所读少用针刺的意思,并非对有痈疸之病来说的,一旦遇有痈疸之病,须速用针刺法,立云病邪,以免病情扩散,伤害更大。
有痈病之人,医师用手按,常不能察觉,有时在有时不在。遇此状况,吾人可在用太阳肺经附近按压痛点施予三刺,及在胸前足阳明胃经处找压痛点,来施针刺。一旦发生腋下脓痈,病人必生高热,此际则须针刺足少阳胆经,在经上有压痛点选五位施刺。如果大热仍不退,改刺手少阴心经选三位有压痛点位来刺,再加上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及骨的会穴大杼穴施予刺法。如果是突发急性之痈疽,并从病处向筋及肌肉顺延发痛,造成冷汗不止,小便不利者,其治在该病经之俞穴,如果腹部突然胀满,按之不减,也不排气,则须取用手太阳小肠经的络穴及胃之募穴中脘穴,加上背后肾俞穴附近距命门三寸都位的压痛点上下针五刺且用较粗之员利针来施治。
遇霍乱上吐下泻时,可在背部俞穴位选五处有压痛点位施予针刺,再加上足阳明胃经三里穴及上侧旁有三压痛点处下针,针刺治疗癫痫及精神病患者,可针手太阴肺经之列缺穴,手太阳小肠经之阳谷穴,足太阳膀胱经之京骨穴,手少阴必经之通里穴,足阳阴胃经解溪上五寸奇穴上下连刺三针。
歧伯说,凡是治疗消渴,突然昏厥、半身不遂的偏枯、手足无力且冰冷,呼吸气短,下气上冲胸,或肥胖之有钱人,大多属于平日嗜食丰盛佳肴所生之疾病。
凡是见到阴阳隔绝不通,或饮食不入又大小便不通者,多是平日遏于忧思之人所有的。
突然足逆冷且上逆,又有耳聱,一侧气血阻塞不通者,这是内中气血突然上逆头部产生的,常是因为情绪过于激动,再外感风寒而致的,亦有内外皆无风病,但湿积脉内而人瘦不胖,此湿着血脉之劳症也。足指因痛或跛,此中寒、风、湿之病也。凡黄瘅、暴发之疼痛、癫疾、神智不清发狂奔走,道都是畏久以来小病未好转产生的疾病。五脏之相互关系不平衡,是由于六腑闭塞不通所产生。头痛兼耳鸣,五官及大小便又不顺畅,这是肠胃功能失常所产生的病变。

第二十九篇  太阴明论

黄帝问道,太阴与阳明是表里关系,属于脾与胃之脉也,但生病时都迥然而异,这是为什么呢?
歧伯回答道,这是由于阴阳位置不同所造成的,阴受病或阳受病,其间产生互相影响,造成虚实互变,时顺时逆,有时病由内发,有时病由外入,其病因不同,故病有不同之名称也。
黄帝说,危房能听其不同的状况。
歧伯回答道,阳是天阳之气,主外。阴是地阴之气,主内。所以阳之性为实,阴之性为虚。故人受外感风邪时,表阳必先受之。不知饮贪之道,暴饮暴食不知节制,生活起居及不正常之人,必先使阴伤。而阳受病则邪必入腑,阴受病,则邪必入脏。病邪入腑必造成身体壮热无法安卧,病向上逆则成短气状。病邪入五脏则胸腹胀满,不思饱食,病向下则腹泄,长久下来则下痢不止。人之喉为气管,主天阳之气,咽为食道,受之地阴之气。天阳位必感受天气异变,地阴位必感受湿气。所以阴之气是由足下渐行上至头部,再往下循臂部到手指头之际。而阳气走的方向是自手上往上行至头面,再向下行至足指端。所以阳之病上行到极点时必向下,阴病下行到极点时必向上。故凡风病,必始伤于上部,湿病必先伤于足部。
何丽苹
侠客
侠客
  • UID20185084
  • 粉丝1
  • 关注1
  • 发帖数162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4663楼#
发布于:2016-03-10 12:2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7班何丽苹申请签到,2016年3月11日《黄帝内经》第43课心得

黄帝问,脾受病时,手足无法自由活动是为什么呢?
歧伯回答道,手中之能源皆来自胃肠,但光凭胃的力量是无法顺经脉而到四肢的,必须靠脾脏的辅佐,方可使胃肠吸收之营养精华,充分达到四肢。现今脾一旦受病,无法为胃运化精华营养,四肢就无法得到营养维持,所以无法灵活运作了。
黄帝问,脾脏没有主季节之时,为何呢?
歧伯回答道中,脾脏属土,控制四方,其作用在春夏秋冬四季时都供应能源以滋养肝、心、肺、肾。故四季之尾十八日,皆为脾主之时节,无法独立主一季节。脾脏本身脉永远附着胃肠,收藏食物精华,如大地之土地。土者,为化生天地万物,顺应天地运转之道,故其气时常上下左右不断运行,所以无法主其时节也。
黄帝问,脾胃是以油膜相隔而靠在一起,那它如何能为胃肠运行营养到四肢呢?
歧伯回答道,足太阴是三阴之首也,经脉贯穿胃肠,连络于咽位,所以足太阴能受五谷之气,再分送给其它内脏。阳明是其表,是五脏六腑精气来源处所,而脾脏亦为其运行精气于阳经,所以凡脏与腑因有足太阴脾经而能自胃肠中取得所需之营养,所以说是替胃气来运送食物之精华。
一旦四肢无法收受五谷之精华,必日渐衰弱,阴经脉道必通利,造成筋骨肌肉无营养来维持,以致无法正常的运动四肢。

第三十篇  阳明脉解
黄帝问,足阳明脉一旦受病,会恶见人与恶见火,听闻木相碰之音,会惕然受惊,但钟鼓声却不为所以动,闻雨木相碰却受惊,为何呢?希望知道为什么。
歧伯回答,足阳明是胃之经脉,胃厉土,其闻木相碰撞之音时会受惊吓,是土受木制也。
黄帝说,答得好,那为何怕见火呢?
歧伯答道,足阳明胃经是主肉,脉中气血皆盛,一旦受邪居此经服,则必生热,热盛时必厌恶火光。
黄帝问,那厌恶见到人,是为何呢?
歧伯回答,阳明脉气血一旦上逆,必生喘息,且闷热气郁,一旦如此,必恶见人。
黄帝问,有人因喘而死,也有喘而不死的,这是为什么?
歧伯回答道,寒气上逆直入脏则死,如果在经脉上循环曰则必不死。
黄帝说,阳阴病时一旦严重,病人会弃衣而走,登高唱歌,甚至数日不思饮食,攀樯上屋顶,而且所登上之地,是其正常时无法登上的,生病反能如此,这是为什么呢?
歧伯说,四肢是所有阳气最本源之位也,阳一旦过盛,必四肢成实症状,气力充满,此所以能登高也。
黄帝问,那脱衣而四处奔走是为何呢?
歧伯回答,此盛热在身上,故会脱衣欲散热而行走。
黄帝问,那胡言乱骂,口出恶言,不分亲人外人,自顾自的唱歌,这是为何呢?
歧伯回答,阳气过盛入脑,烦躁之气使人胡言乱骂,不管亲人外人而高歌且不思饮食,不思饮食,情志不定,故必胡乱奔走,漫无目的。
钟洁贞
侠客
侠客
  • UID2017690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44
4664楼#
发布于:2016-03-10 13:20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钟洁贞申请签到,2016年3月9日《黄帝内经》第33讲学习心得:
  一、通过观察病人的喘气咳嗽来鉴别病人的阳气多少。没有胃气的脉,逆四时的脉难治(所谓脉逆四时,即春季得到肺脉,夏季得到肾脉,秋季得到心脉,冬季得到脾脉)脉弱以滑是有胃气,春弦夏洪秋浮冬沉是顺四时的脉。脉证不合,泄应虚弱而洪大,脱血本应虚而脉实,病为热症而脉反而安静。病生在里而脉却坚硬有力,病生在外而脉却软弱,此皆难治之病。
所有的脉形有时绷紧,有时断绝,有时深沉,有时中空无力且四散者,这就是反逆四时之脉。如果脏在春夏天脉应该是浮大,现见沉涩,秋冬见浮大,这是逆四时的脉;病情显现是热症而脉反安静,病人下痢不止(脉应该细弱)而脉反现大形,病人大量失血(脉形应该是虚)而脉反坚实,病生在里(脉应该缓)而脉却坚硬有力,病生在外(脉应该坚实)而脉反弱,此皆难治之病,因为脉症不合。因此脉症相符合的话-人虚就是虚脉,人实就是实脉,色脉来讲。颜色偿失,脉还是在的话,虽然难治,但还是可以治;色脉都没了的话,那就是凶兆。新病和旧病,新病:气色还在那边,脉形有问题;久病:气色没有了。
 二、五种实症主死,五种虚症也主死。脉壮盛,皮肤炙热烫手,腹胀,大小便不通,目昏气闷,此为五种实症。脉细小,皮肤冰冷,呼吸短促,大小便失禁,饮食吃不进,此为五种虚症。有五虚症者,浆粥能吃下,且下痢停止的话会活过来;如果有五实的症状,一发汗出,且大小便亦通畅者,亦可存活下来,这就是有死症的患者,仍有生存机会的征候也。
 三、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1.三部九候:三部分上、中、下三部,每部又各有三候,此三候又以天、地、人三位来区分。上部的天部在两额角足少阳胆经上悬厘,曲鬓位为足少阳脉气所在。上部之地部,在两颊下人迎脉处,为足阳明脉气所行之处。上部的人部在耳前动脉位处,为手少阳三焦脉气所行之处。中部也分天、人、地三位,中部的天部位在手太阴肺经经渠位,为肺气之所在;中部的地部就是手阳明经的合谷位,为大肠脉气所在。中部的人部位在手少阴心经之神门位,为心脉之所在。下部也分天、人、地三位,其下部的天位,在足厥阴肝经之太冲位,为肝气之所在。下部之地部在足少阴太溪脉之处,为肾气之所在。下部之人部,在足太阴脾经的箕门位或足阳明胃经之冲阳位,一般是查冲阳穴,因此下部之天位以诊察肝藏,地部以诊察肾臓,人部以诊察脾胃之功能。中部的天位候肺,地位候胸中之气,人位以候心;上部以何候之?天以候头角之气(天部可以候到脑部处,该处的脉息也是一息四到五至,如果跳的很快,示阳亢,发癫痫,可以吃控涎丹或扎针百会,灸阳蹻,申脉,照海,那个脉会越来越小,缓下一来,缓到一息五至的时候代表他好了),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人部在耳朵旁边,如果有耳聋耳鸣的时候,该部的脉会没有,没有脉气,脉气很大是实证,脉气很小)以候耳目之气。头面上的经气可以在上面四个部位(天人部)查到,所以说五脏衰败的时候,脸上的气色会凶,因头上的脉气没有了。
2.以三部九候为标准,度量其体形是否太肥或太瘦,依此来调理其脏气之虚实。遇实症则用泻法,遇虚症用补法。不需要询问他的病情,治时先放去血瘀之脉处,再来调理,使其脉形相合就可以了。如果五脏衰败了,脸上的气色一定会是凶,这个时候都是死候。
  3.顺则生,逆则死。病人体形硕大而脉反细细小小的,兼之呼吸短促者病危;病人体形消瘦脉却反大,兼又胸(胸中多阳)中胀满者必死。凡人外形与脉气相同的,相生的都是好的症状,如果是不相同,不协调的那都是有病。因此三部九侯之脉皆相失不调和者非常的危险。又全身上下左右的脉出现有的正常,有的失常,此人已病很严重。若到了上下左右的脉皆失,无法度衡量者亦死。中部之脉气正常,而上部下部脉已失,此人亦死,如中部之脉象愈弱,亦主死亡,凡目眶(整个眼眶是胃在管)内陷者也死。
   4.三部九候的脉必须是均匀相同才是正脉,如果他的脉过小过大不均匀的话都是有病,例如摸人迎脉同时摸少阳脉耳朵旁边的三焦脉他们的速度都是相同的,那是好,若三焦脉比较快,人迎脉比较慢或者是快慢不均匀,都是生病。所以独大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者病。在病人足踝上方五寸处,用手握住,在足踝裸处弹敲(阳蹻脉),若回音能傅到左手且按处有虫在蠕动似的感觉,则此人健康无病。如果传音过快,有如水涌般,使人觉得刺激很强,则为有病兆。若传音很慢,病人反应迟钝者,亦有病。若回音不能传到左手五寸处,或敲打也不会反响者,此人必死。
   5.中部的脉(肺经的心经大肠经的合谷穴的脉动)忽快忽慢者,亦为死症;如果中部的脉呈代而钩者(代就是常常变更),原来是快慢,一下子又变成钩状,示病邪居在经络上。三部九侯的脉互相呼应,(摸冲阳脉和人迎脉都是胃脉,一头一尾可以知道胃气如何,如果一头〈人迎脉〉大一头〈冲阳脉没〉小,提示阳气往上走了,其内有阴实〈胃癌来了〉,因此察脉头脉尾,知道整条气脉的顺不顺,常人的脉头尾速度应该一样的),上下一致,切不可不协调,其中一候脉失常则有病,二候脉同时失常,则病严重了。若三候脉均失常,则病已危矣。一旦能察其脏腑之病根所在,就可测出病人的生或死之期。所以医生必先知何为正常之脉,方可区分出何为病脉。凡一见真藏脉知为何脏病,从而推知所被克之时节,而预知其死亡期。又如病人的足大阳脉气已无,其足必屈曲而不直,死时眼向上吊。
 6、三部九候相应,全部都呈现又(沉)细又小,若有若无时,就是阴脉(纯寒的脉),如冬天一样,一旦如此则病人必于半夜死亡。如果脉呈盛大急躁,呼吸短促者为阳脉,如夏日一样,则必在中午死亡。一下寒一下热的病,都是在早晨死。中焦湿热病,热盛的热病,都死在中午。得风病死者,都在黄昏死。得水肿病者,都在半夜死。脉形呈忽快忽慢,时强时弱者为脾气已绝之脉,病人会在辰、戌、丑、未四个时辰转换处死亡。体消肉脱时,即令三部九候之脉正常,病人亦死。七诊(脉如为大、小、速、迟、陷下等七种脉)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如果形肉已失,九候脉在还是会死,形肉都在,即使是重病,这时九候的脉还顺,也不会死。所以形肉很重要。一个人形伤神伤就没有救了。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