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65楼#
发布于:2016-03-10 16:5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郝文慧申请签到
2016年3月10日《黄帝内经》第34课心得 4.针刺治病 (1) 病在经,用针灸补泻手法去虚实之症。 (2) 病在孙络,点刺孙络放血。经>络>孙络。 (3) 血液循环有障碍,如外伤、跌打损伤,造成身体疼痛,在其所过的经络上治疗,使经气顺畅。 (4) 病在表但不在经络上(奇邪之腑),用缪刺法:先在十二经的井穴上放一点点血出来,然后在四肢经络部位找到有青筋的地方点刺放血。 (5) 瘦弱体力不足的人,其病没有产生变化时,须用很恰当的刺法去病邪又不伤正气。要根据病情的轻重、病位的深浅,有层次地进行针刺,即按正经的病治疗。 (6) 病证上实下虚的,是邪气壅滞、气血不畅造成,应该循经切按,找到郁结(压痛点)的位置,针刺放血,以通其气血。 (7) 眼球上翻,说明太阳脉气不够了,眼珠上吊则太阳经脉气绝。 第二十一篇 经脉别论 1.居处动静勇怯对身体的影响 人情志上的变化(如惊恐、忿怒)与劳动状况(如疲劳),只要有关系到日常生活起居的,能引起经脉气血的变化。春夏秋冬和四季阴阳的变化之中,如果生病,其起因不外乎是饮食过量、或劳作过度、或精神心理过于紧张等等。 1.1胆量对身体的影响 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当外因引起的脏气损伤时,如果体质强壮、平时气血通畅、胆大的人,尽管当时造成气逆,也会很快气血恢复正常,不会发病。但如果平时体质虚弱、本来气血运行不够畅通、胆小的人,外因引起的气逆就会使气血阻滞不行,发生疾病。 胆大的人骨肉比较坚实,胆小的人比较虚弱、骨肉比较软。胆气很旺的人胆子大,温胆可以提升人的胆气。所以,必须观察病人体质的强弱及骨骼、肌肉和皮肤的形态等情况,从而全面了解病情。 1.2喘的原因 (1) 由于夜间行房事、或者夜行引起的气喘,是肾气外泄造成,若行之过度,则病邪易沿经脉上逆伤肺。 (2) 由于堕坠伤身引起的气喘,是肝脏受到伤害,肝气上逆易使病邪伤脾。 (3) 由于惊恐等情绪引起的气喘,是肺气受伤,肺气虚弱后,火补位克金,病邪极易入心而使心气受伤。 (4) 由于过水时跌倒水中引起的气喘,是损伤肾气和骨造成的。 1.3汗的原因 (1) 饮食过饱而出汗:过饱会造成胃(小肠)的津液被迫外泄而出汗,是胃(小肠)阴外泄。小肠的汗是大肠化生到肺里去。 (2) 惊吓后出的冷汗:因惊恐心气散乱,心无所倚,神无所归,不能收摄,心阴外泄。 (3) 负重远行而出汗:持重损伤骨骼,肾主骨,远行则阳气内动,所以肾阴外泄而出汗。(肩上的大杼穴、腿上的绝谷穴、承山穴) (4) 恐惧而奔走而出汗:肝主筋藏魂,疾走则伤筋,恐惧则伤魂,所以肝阴外泄。 (5) 运动或过于劳累而出汗:脾主四肢和全身肌肉,(跳舞、劳力)过度疲劳时出的汗是脾阴外泄。 1.4饮食在人体中的输布过程 人体气与血相辅相成。血是来自于饮食、进入小肠消化后变成血,进入心脏。气来自于饮水和食物的精华。进入肺的是气,进入心脏的是血。人身上到处都有血脉,血会流经全身各处。肺如华盖,主皮毛,把全身包住。气和血把全身包住。气血都是胸阳,所以可以利用胸阳判断人的生死。 1.4.1饮食的输布 饮食入胃,经过消化腐熟,进入小肠后, (1) 阴津入肝,再由肝把营养分散到筋中。 (2) 血入心:血则输送给心脏,再输布到全身的血脉中。 (3) 气入肺:脉气顺延血脉而行,其中阳气会聚于肺中,肺气通于全身百脉(肺朝百脉),再由此而贯输阳热之气到皮毛中。心与肺合力生出之精气会聚集在气之会膻中位。膻中所聚之精气即为宗气,流入心肝脾肾,使脉中精气趋于平衡,使五脏六腑功能正常协调。这种平衡协调的状态能从手太阴肺经气口部位的脉象表现出来。因此可以根据气口的脉象判断病人的生死预后。 1.4.2饮水的输布 饮水入胃,遇胃热化气则进入脾脏,脾的功能在区分清净之气上输入肺,供应人体正常的水份需要,脾又能通调水道,使不同的水从三焦油网系统渗入肾脏,再汇集于膀胱而出体外。这样使水液精华输布全身、灌注五脏经脉。 【引申】横膈是分清浊的地方,清气上升到肺,浊气下降通过大小便排出,所以全身的排水系统由膈来管。三焦是决渎之官、通调水道,三焦源生于脾脏,因为脾脏有很多油脂,全身内脏之间都由油网联系在一起,因为有油所以利水,下至膀胱。所有出现水的问题都应该调理脾脏。同时,在全身流动的水应该是热气,如果温度不够是冷水,就应该想办法把冷水化成热气排掉。 |
|
4666楼#
发布于:2016-03-10 17:0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二班王玲萍申请前签到,2016年3月10日《黄帝内经》第34课心得
一、惊恐恚劳动静会使脉有所改变。 1、肾为阴脏,主闭藏,应用于亥子时,故夜行则扰肾,使肾失封藏,摄纳失司,致肺失清肃而作喘,故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淫气为妄行逆乱为害之气,肾肺为母子之脏,而少阴之脉上入肺中,故喘出于肾,则病苦于肺。 2、从高空坠落等会伤筋,肝主筋,故喘出于肝,木克土,故伤脾。 3、惊恐则神越气散,肺主气,故喘出于肺,心藏神,神乱则邪入,故邪气伤心。 4、水气通肾,跌仆伤骨,故肾气上逆而喘。 5、堕坠,惊恐等致病因素作用于体质壮实而神强气勇之人,只会产生一过性的功能失调,故为不病,作用于体质虚弱而神衰气怯者,其功能失调状态持续演变为疾病。 6、勇可察有余,怯可察不足,骨可查肾,肉可查脾,皮肤可查肺,望而知其情,即善诊也。 二、1、饮食入胃,太过于饱,食气蒸迫,故汗出于胃。 2、惊恐使心气散乱,心无所倚,神无所归,神气浮越,不能收摄,心液外泄而为汗,血为心之精,汗乃心之液,惊伤心气,纸巾太遗憾了新职业,经商心悸,汗出于心,故曰夺精,精是指精神,神志。 3、持重则伤骨,远行则阳气内动,故汗出于肾。 4、肝主筋而藏魂,疾走则伤筋,恐惧则伤魂,肝受其伤,过汗出于肝。 5、摇体劳苦,则肌肉四肢皆动,脾所主也,故汗出于脾。 6、七情劳逸饮食等超出常度,就成为致病因素。 三、1、食物入胃经消化吸收,谷食之精气充盈于肝,而濡养于筋。水谷精微中,稠厚的部分渗入脉内,化生为营血,沿经经脉运行全身,经脉中的气血沿经脉运行输布,首先到达肺,经气由肺通向全身经脉,其运行按12经脉次序灌注于各脉,肺于经脉输布精气内至脏腑,外达皮毛全身。 2、皮肤主气,经脉主血,毛脉合精是指气血相合,经脉中气血充盈,则心神健旺聪敏,气血分别输送给五脏,脏腑经气平衡协调,则经脉中的气血亦随之盈满而平定,继而反应于气口,所以诊查气口可测知脏腑经脉的变化,以决死生。 3、饮水入胃,经胃热的化气则进入脾,经脾的升清,上输于肺,肺布散全身,肺主宣肃,既可将脾上输之水液宣散全身,又可将被脏腑利用后的浊液经三焦系统下输至肾与膀胱。脾将水精上输于肺,清纯部分经肺气宣发,输布于皮毛,肌腠和头面诸窍而润泽之,浓厚部经肺气肃降,下行濡润五脏六府。 4、饮食精微的生成与输布,气血津液的生化和运行,可以从测度脉象的变化得知,并要结合四季阴阳和人体五脏阴阳变化综合分析。 |
|
4667楼#
发布于:2016-03-10 17:1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张亮荧申请签到2016-3-10《皇帝内经》第34课心得
1、举凡脉速者必无病,脉迟者必病,脉气不来者必死,皮肤为阳,脸上是胸阳之会,胸阳往上冲,脸出油是正常,脸和手不出油,是阴阳俱绝之症,死症。 2、三部九候,冬阴夏阳治法 病在十二经则治其经,用补泻手法去虚实之症。 病在孙络,在其部位放血。 血液循环有障碍,造成身体疼痛,治在其病的经络上。 病在奇邪之腑,在奇邪之经脉井穴及四肢青脉处放血。 瘦弱体力不足的人,其病没有产生变化,用恰当刺法祛病邪又不伤正气。 上实下虚病人,延经脉察诊,找压痛点、瘀结,针刺放血,通其气血。 眼睛上翻者,是太阳脉气不足,眼睛上吊太阳脉气已绝断。 缪刺法:一井穴放血。二病在表面又不在经络上,四肢青筋、淤血处放血。 3、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夜间行房事,其喘息出于肾脏,若行之过度,病邪入肺。 从高处坠落而伤身且因极度恐惧而产生的喘息来自肝,此时易使病入脾(木克土)。 易受惊恐之人,其喘息出于肺,此时病邪极易入心。 人跌倒水中因而喘息,出于肾与骨。以上状况,有胆识的人,气易行,气血恢复顺畅病就好,胆小之人却令病入体内而生变。胆大之人骨肉粗壮,皮肤结实,胆小的人较脆弱,肉软。 4、由于饱食,汗大量流出,其汗水乃出于胃之津液。 受到惊吓而冒冷汗,此汗出于心之液。 人持重物远行,出之汗是由肾脏而出,因肩膀有大杼(骨会),腿有承山,脚有绝骨(髓会),肾主骨。 因恐惧而奔走,所出之汗来自肝脏之津液。 因运动或过于劳累,所生之汗来自脾脏之津液。 5、人生病起因与过于耗损内脏之津液。常人饮食入小肠磨碎消化后,把营养精华(阴津)送到肝脏,肝再把营养去滋养筋。 饮食入胃,产生之血输送给心脏,心脏再博出使全身血脉得以流畅,脉气顺血脉而行,阳气再聚于肺中,肺气通于全身百脉,由此贯输阳热之气到皮毛。气入肺,血入心,气血即心肺。心肺合力生出之精气会聚在气之会膻中,膻中之精气即为宗气,由此分输给五脏,使其有动能。 |
|
4668楼#
发布于:2016-03-10 17:1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管琴歆申请签到
2016年3月10日《黄帝内经》第34课心得 脉都丧失的时候都是死,死之前都会发哕噫。如果说脏气沒了,脾胃的胃气沒有了,“哕”就不断的打膈。脉迟有病,脉不往来者死,久病肉脱的,皮肤贴附骨上的也是死症。我们皮肤上有阳,正常的皮肤会出点油是正常的,那天不出油了而且皮肤手上干干的都是阳要决了。 经病者治其经,十二经络出问题了,我们在经络上治疗,孙络病者在孙络放血。血液循环有障碍,大部分都是外伤或者是一些跌打损伤,只要治他的经络,让他的经络气很順就会好。若病邪停在奇邪之经脉,可利用缪刺法,刺在井穴上放血及四肢青脉处放血(病在表面,不在经络上用此法)。 病人为瘦弱体力不足的人,其病没有产生变化时,须用很恰当的刺法去病邪又不伤正气。上实下虚的病人,须延着经脉察诊找出压痛点,针刺放血以通气血。眼珠上翻者,表示太阳经的脉气已绝断。这些都是决定生死的重要条件。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凡情志上的变化与劳动状况,关系到日常生活起居的,脉都会改变。像夜间行事的人如小偷、保安,其喘息是出于肾脏,如用之过度,易导致病邪入肺;因堕落而伤身且因极度恐惧而产生的喘息是出于肝脏,此时易使病邪入脾;常易受惊恐,其喘息出于肺,易病邪入心而影响心脏;人跌倒水中而喘息,出于肾与骨。 有以上状况,有胆识的人其气易行,只要气血恢复顺畅病就好。相反却令病入体内而生变。诊病之法须视人之胆大(骨肉粗壮,皮肤坚实)或胆小(骨肉脆弱,皮肤软弱),此法为诊断的主要方法。凡于饱食时流大汗其汗水乃出于小肠的津液;受到惊吓而让人冷汗直冒此汗乃出于心的津液;持重物远行此汗乃出于肾脏的津液;因恐惧而奔走所生之汗是来自肝脏的津液。 因运动或过于劳累其所生之汗来自脾脏的津液。 在四季中,人所以会病是因为对脏腑过于耗损它的津液,这是常见之状况。 人吃五谷,化成五谷精微,在体内汇聚,所聚之精气即为宗气,由此分输给五臓使其有动能,可依春夏秋冬四季之不同而各显不同的常脉,以此作标准,便可察知正常与否,会出现在寸口之脉位,由此可察知患者有否胃气,以决定生死。 |
|
4670楼#
发布于:2016-03-10 18:2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祁峰申请签到,2016年3月10日《黃帝内经》34课学习心得:
病在经络以治经,病在孙络治其孙络,病在表面者(非经非络),采用缪刺法。 太阳脉绝者,死时戴眼,脚不得伸。 夜行者喘出于肾伤于肺。 高处坠落者喘于肝伤于脾。 惊恐者喘于肺伤于心。 水淹者或摔伤者喘于肾和骨。 情志所伤者勇者自愈,胆怯者病愈深。 饱后出汗者汗出于胃(小肠)。 饮水者汗出于胃(心下)。 受惊后汗出于心。 持重远行者汗出于肾。 疾走恐惧者汗出肝。 摇体劳苦者汗出于脾。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精。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
|
4671楼#
发布于:2016-03-10 18:5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陶原申请签到
2016年3月10日《黄帝內经》第34节学习心得: 色,脉都丧失的时候,都是死,死之前都会发哕噫。我们人如果说脏气沒了,脾胃的胃气沒有了,“哕”就是打隔,不断的打膈。我们在查病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病是怎么开始的,到现在病是怎样了。要把前面病后面的病都要考虑进去。然后在去膜他的脉,看他经络的浮沉,然后看他下下的从逆。脉正常的的一息五至就沒病。脉迟有病,脉不往来者死,久病肉脱的,皮肤贴附骨上的,也是死症。我们皮肤上有阳,正常的皮肤会出点油,这是正常的,那天不出油了,皮肤手上干干的,都是阳要决了。 这种病要怎么治疗呢?岐伯说: 经病者,治其经,十二经络出问题了,我们在经络上治疗,孙络病者,我们在他的孙络放血。我们人身体有经,络,孙络,孙络是最细的。如果病人是血病,什么是血病?我们血液循环出问题,大部分都是外伤,或者是一些跌打损伤,只要治他的经络,只要让他的经络气很順就会好。 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缪刺,是在人体四肢的井穴放血,然后再在四肢找有青筋的地方点刺放血。这种刺法就是缪刺。缪刺法的用途是指病在表面,不在经絡上面。如果有个病人经络上都沒有病,就是痛,就用缪刺法。 如果有个久病体瘦的病人,而这个病又一直没有进。我们就按照正经的方法来治疗。 上实下虚,切而从之。我们沿着经络膜他的压痛点,找到压痛点以后,在下针。痛的地方可剌让他出血,一般来说这种都是在经络上面的病。 眼睛往上翻了,是太阳脉不足,这是瘦子,人瘦形不够。戴眼者,是整个眼睛都往上翻了,这是太阳脉也绝。。。这个方法是教我们看死生之要。 第二十一篇,经脉另论篇 如果受到惊恐,随时都害怕,有一点小动静就吓利了而气喘,这个喘出于肺,肺气会受伤。当神,精离开肺的时候,就会伤到心脏。因为心脏会堵气,神一离开,肺就虚了。火就会补肺,就会伤到心气。 有的人被水吓到了或者摔倒了,也是喘出于肾或骨。这种不管是因为惊恐还是因为意外事故,只要胆子大,气就好了。本身天生胆小的,就会受病了。所以我们要开心,无巨,不要怕,一定要勇。 所以整病之道要看人,这个人胆大胆小,一般来说,胆大的人骨肉比较粗状,皮肤也比较坚实,胆小的人比较脆弱,皮肉比较软。 一个人在吃饭时流汗,这汗出于胃。在这里把胃改成小肠就通了。饮水入胃,喝水流汗,那是胃,是心下,饮食入胃就进入小肠了,汗出于小肠。 如果人受到惊吓,冒出来的冷汗是出于心脏,所以同样的汗流出来都有不一样的原因。抬重物流汗,这汗出于肾,害怕了,跑流汗出至于肝。所以胆气很旺的人不 惧。 身体运动流汗都出志于脾所以人会生病,都是太过了才会生病,但不用又不行,所以我们要用但不能太过。 湿气入小肠,散气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小肠,浊气归心,浊气就是血气回到心里去。这时心血就会照顾到全身的血脉流经,经气归于肺。 我们人的气血是相辅相成的,血是来至饮食进入小肠,消化以后变成血进入到心脏,我们的气也是来至于饮水,还有平时食物的精华,进入肺部的都是气,进入心脏的都是血,所以我们身上到处都有血脉。肺象皮毛,主华盖,用气把全身包住。气和血,就是我们的心和肺,两个都是阳在上。我们可以利用心和肺,胸阳来判定一个人的生死。喝水入胃遊溢精气,上输于脾,所以食物到小肠,饮水入胃,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这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水液进入胃里,放散精气,上行输送到脾脏,脾脏散布精华,又上输送到肺,肺气通调水道,又下行输入到膀胱,这样,气化水行,散布于周身皮毛,流行在五脏经脉里,符合于四时五脏阴阳动静的变化,就是经脉的正常现象。 |
|
4672楼#
发布于:2016-03-10 19:14
@教官-德阳-韩辉 中医经典魔鬼训练18班-长沙-佘勇辉申请签到,2016-03-10《人纪-内经》第33课心得: 下焦有病时则生水气肿胀。膀胱有病则小便不通利,如缓弛则尿失禁。胆有病则易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是谓五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沫,肾为唾液。中在一生悲,在肾则弱时,故反之亦可由病人的情志而察觉出何处生病。肝伤于风,脾伤于湿,肾伤于燥,肺之液为涕,肝之液为泪,脾之液为涎沫,肾之液为唾液,这是五液。这是五种病症。五精所并,精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并,虚而相并者也。,肾恶燥。是谓恶。涎,肾为唾。是谓五液五脏各有其独立精气,但有时会集起。如精气集中在心则生喜,集中在肺则集中在肝则生忧,集中在脾则生惧,集中生恐,这是五气集中时产生的状况。人在虚气就会集中在虚弱之处,五脏各有所恶,即有所伤也。如心会伤肺会伤于是五恶。
|
|
4673楼#
发布于:2016-03-10 19:3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惠州-赖惠平2016年3月10日《黄帝内经》第34课心得:
帝曰:冬阴夏阳,奈何中? 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 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 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 不往来者。皮肤著者死。 色,脉都丧失的时候,都是死,死之前都会发哕噫。我们人如果说脏气沒了,脾胃的胃气沒有了,“哕”就是打隔,不断的打膈。我们在查病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病是怎么开始的,到现在病是怎样了。要把前面病后面的病都要考虑进去。然后在去膜他的脉,看他经络的浮沉,然后看他下下的从逆。脉正常的的一息五至就沒病。脉迟有病,脉不往来者死,久病肉脱的,皮肤贴附骨上的,也是死症。我们皮肤上有阳,正常的皮肤会出点油,这是正常的,那天不出油了,皮肤手上干干的,都是阳要决了。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 岐伯曰:经病者,治其经者;孙络病者,治其孙络推动力;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 经病者,治其经,十二经络出问题了,我们在经络上治疗,孙络病者,我们在他的孙络放血。我们人身体有经,络,孙络,孙络是最细的。如果病人是血病,什么是血病?我们血液循环出问题,大部分都是外伤,或者是一些跌打损伤,只要治他的经络,只要让他的经络气很順就会好。 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缪刺,是在人体四肢的井穴放血,然后再在四肢找有青筋的地方点刺放血。这种刺法就是缪刺。缪刺法的用途是指病在表面,不在经絡上面。如果有个病人经络上都沒有病,就是痛,就用缪刺法。 如果有个久病体瘦的病人,而这个病又一直没有进。我们就按照正经的方法来治疗。 上实下虚,切而从之。我们沿着经络膜他的压痛点,找到压痛点以后,在下针。痛的地方可剌让他出血,一般来说这种都是在经络上面的病。 眼睛往上翻了,是太阳脉不足,这是瘦子,人瘦形不够。戴眼者,是整个眼睛都往上翻了,这是太阳脉也绝。。。这个方法是教我们看死生之要。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 亦为之变乎? 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如果受到惊恐,随时都害怕,有一点小动静就吓利了而气喘,这个喘出于肺,肺气会受伤。当神,精离开肺的时候,就会伤到心脏。因为心脏会堵气,神一离开,肺就虚了。火就会补肺,就会伤到心气。 有的人被水吓到了或者摔倒了,也是喘出于肾或骨。这种不管是因为惊恐还是因为意外事故,只要胆子大,气就好了。本身天生胆小的,就会受病了。所以我们要开心,无巨,不要怕,一定要勇。 所以整病之道要看人,这个人胆大胆小,一般来说,胆大的人骨肉比较粗状,皮肤也比较坚实,胆小的人比较脆弱,皮肉比较软。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尺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 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 ,输精于皮毛。脉 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一个人在吃饭时流汗,这汗出于胃。在这里把胃改成小肠就通了。饮水入胃,喝水流汗,那是胃,是心下,饮食入胃就进入小肠了,汗出于小肠。 如果人受到惊吓,冒出来的冷汗是出于心脏,所以同样的汗流出来都有不一样的原因。抬重物流汗,这汗出于肾,害怕了,跑流汗出至于肝。所以胆气很旺的人不 惧。 身体运动流汗都出志于脾所以人会生病,都是太过了才会生病,但不用又不行,所以我们要用但不能太过。 湿气入小肠,散气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小肠,浊气归心,浊气就是血气回到心里去。这时心血就会照顾到全身的血脉流经,经气归于肺。 我们人的气血是相辅相成的,血是来至饮食进入小肠,消化以后变成血进入到心脏,我们的气也是来至于饮水,还有平时食物的精华,进入肺部的都是气,进入心脏的都是血,所以我们身上到处都有血脉。肺象皮毛,主华盖,用气把全身包住。气和血,就是我们的心和肺,两个都是阳在上。我们可以利用心和肺,胸阳来判定一个人的生死。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喝水入胃遊溢精气,上输于脾,所以食物到小肠,饮水入胃,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这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水液进入胃里,放散精气,上行输送到脾脏,脾脏散布精华,又上输送到肺,肺气通调水道,又下行输入到膀胱,这样,气化水行,散布于周身皮毛,流行在五脏经脉里,符合于四时五脏阴阳动静的变化,就是经脉的正常现象。 |
|
4674楼#
发布于:2016-03-10 19:4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易岚申请签到
2016年3月10《内经》第34集心得 病在经上治其经,用补泻手法去虚实之症。病在表面孙络上,在其部位上放血。血液循环有障碍时,造成身体疼痛,治在其病的经络上。病停在奇邪之经脉,可在井穴上放血,及四肢青脉处放血之缪刺法。病人为瘦弱体力不足者,病没有产生变化时,须用恰当的刺法去病邪又不伤正气。上实下虚的病人,须延着经脉察诊,找出郁结,针刺放血,以通气血。眼珠上吊,表示太阳脉绝,眼球上翻看人的病人,是太阳脉气不足。这些都是决定生死的要件,医者必明察。 人的居所与活动、勇气对脉有影响,脉会变。夜间行房事时喘息是出于肾脏,行之过度,易导致病入肺。人因堕落而伤身且因极度恐惧而产生的喘来于肝,病邪易入脾。因惊恐而喘息出于肺,病邪易入心而影响心脏。人过水时跌倒而喘息出于肾与骨。处于以上状况时,胆大的人其气易行,只要气血恢复顺畅病就会好。相反胆小的人却令病入体内。观人的骨肉皮肤可以是胆大或是胆小之人,这是诊断的要法。饱时流大汗出于胃的津液。受惊而让人冷汗直冒出于心之液。持重物远行而出汗出于肾脏。恐惧奔走而出的汗来自肝脏。人因运动过于劳累而出的汗,来自脾脏的津液。 生病起因于用得太过,这是常见的状况。食气入小肠,血气回到心脏,心脏会照顾到全身的筋。 |
|
4675楼#
发布于:2016-03-10 20:15
34,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二班何媛申请签到,2016年3月10日《黄帝内经》第34课心得
续: 5,看病诊断程序:刚开始的病情――诊脉,检查经络的起伏,经脉上行下行气血走向 诊断依据:凡是脉速者必无病,脉气来迟者必病,脉气不来者必死。皮肤无油光润泽,按摩时会涩手指者,阴阳俱绝,必死。 6、病在不同部位不同治疗方式 (1)病在经上则治其经,用补泻手法去虚实之症。如血液循环障碍造成身体疼痛 (2)病在表面孙络,其部位放血。 (3)病邪停在奇邪之腑,可缪刺,即在井穴和四肢青筋处放血。 注:缪刺法用于病在表面,不在经络上。 (4)病人瘦弱体力不足,其病没有产生变化时,要用很恰当的刺法去病邪又不伤正气。 (5)上实下虚的病人,沿着经脉察诊,找出淤结所在(压痛点),针刺放血,通气血。 (6)眼珠上吊,太阳经的脉气已断,眼球上翻看人的病人,太阳脉气不足状。 第二十一篇 经脉别论篇 1、人行为状况产生的喘息来源的脏与病邪易入的脏 (1)夜间行房事――肾脏,行之过度――肺。 (2)人因堕落而伤身且因极度恐惧而产生的――肝――脾 (3)常易受惊恐之人――肺――心 (4)人跌倒水中――肾与骨。 (5)对于以上状况,有胆识的人,气血恢复顺畅病即好。反之胆小之人却令病入体内而生变。 注:诊病之法须视人胆大(骨肉粗壮,肌肉结实)或胆小(脆弱,肉软) 2、不同情形,汗的来源(内脏津液耗损,生病的原因) 饱食流汗――胃之津液 受到惊吓――心之液 持重物远行――肾津液 恐惧而奔走――肝脏之津液 运动或过于劳累――脾脏之津液。 3、正常人饮食入胃消化――营养精华(阴津)送到肝脏――滋养筋 (1)饮食入胃,进入小肠消化后的产生的血输送心脏――全身血脉得以流畅。脉气顺延血脉而行,而阳气会再聚于肺中,肺气通于全身百脉,灌输阳热之气到皮毛中。心与肺合力生出之精气聚于膻中。膻中所聚之精气:宗气,分输给五脏,使其有动能,可依春夏秋冬四季之不同而各显出不同之常脉,以此做标准即可知人之正常与否,其会出现在寸口之脉位,由此可察知患者之有无胃气,以决定生死。 (2)饮水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
|
4676楼#
发布于:2016-03-10 20:3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陈丽娟申请签到
2016年03月10日 《黄帝内经》第34课心得 二十、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7. 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 死前色脉全无,并且会不停的打嗝,是死症。 8.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 岐伯曰: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 a. 十二经的病治其经络。孙络病在孙络上放血。病人是血病(指外伤造成的血液循环障碍)同时有痛的,治其经络使其经络气顺。 b. 病邪停在奇邪之脉采用缪刺。缪刺指在十二经络的井穴上点刺放血,刺完后在四肢的青筋处点刺放血,用于病在表但不在经络上。 9. 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这,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 a. 形瘦但病一直留在某处不进,按正经的方法治疗。 b. 上实下虚之症,顺其经络找压痛点,在压痛点处按揉或者下针。 10. 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 眼珠往上翻是太阳脉气不足;整个眼珠往上翻是太阳脉气已绝。 二十一、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1.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也。 a. 居住环境、性格、情志都会影响到脉气。 b. 惊恐、发怒、变化太大都不好。夜行而喘出于肾,会伤到肺气。从高处落下受到惊吓,喘出于肝会伤到脾。随时很害怕,喘出于肺,会伤到心脏。落水跌倒喘出于肾和骨。 c. 因为惊恐、意外发生时,勇者气行,胆小的人会受病。 2. 故曰:诊脉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胆大之人骨肉粗壮,皮肤坚实,胆小之人骨肉脆弱,皮肤比较软。 3.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a. 吃饭时流的汗来自小肠;受惊流出的冷汗来自心脏;抬重物远行时出的汗来自肾;因恐惧狂奔时出的汗来自肝。出的汗来自脾。劳动干活时出的汗来自脾。 b. 胆为中正之官,胆气很旺的人无惧,让一个人无惧时一般通过温胆来实现。 4.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气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a. 此处胃指小肠,浊气指血气。 b. 血来自饮食在小肠消化后,气来自饮水还有食物的精华。进入心脏的是血,进入肺脏的是气。气血散布于整个身体。 5.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饮水入胃气化为精输送至脾。脾将精气送到肺,同时脾土治水并制水。 |
|
4677楼#
发布于:2016-03-10 21:14
中医经典魔鬼训练12班-河北-张华申请签到
2016年3月10日学习《黄帝内经》31课心得 1心脉太过令人身热而肤痛,皮肤容易化脓,红肿。如果不及人就会令人心烦 2肺脉太过病在外面,比如鼻子,皮肤,令人背痛,不舒服,想吐,脉不及,病在中间,身体内脏咳嗽带血,喘 3肾脉太过,病在外令人倦怠无力感觉疲劳督脉痛而少气,不想说话,不及,肚子饿心空,腰部寒冷,脊椎酸痛,少腹满小便淋沥不畅。 4脾脉太过四肢不举,不及令人九窍不通 |
|
4678楼#
发布于:2016-03-10 21:3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刘炳环申请签到
2016年03月10号,《黄帝内经》第34课心得 病在经上则治其经,用补泻手法去虚实之症。病在表面孙络上,可在其部位放血。血液循环有障碍时,造成身体疼痛,治在其病的经络上。若病邪停在奇邪之脉,可利用刺在井穴上放血,及四肢青筋处放血之缪刺法(治病在表面,但又不在经络)。病人为瘦弱体力不足的人,其病没有产生变化时,须用很恰当的刺法去病邪又不伤正气。上实下虚的病人,须延着经脉察诊,找出瘀结所在,针刺放血,以通其气血。眼珠上吊者,表示太阳经的脉气已绝断,眼球上翻看人的病人,则是太阳脉气不足状。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举凡人情志上的变化与劳动状况,只要有关系到日常生活起居的,脉都会改变。像夜间行房事,其喘息是出于肾脏,若行之过度,则易导致病邪入肺。人因堕落而伤身且因极度恐惧而产生的喘息则来自于肝,此时易使病邪入脾。常易受惊恐之人,其喘息出于肺,此时病邪极易入心而影响心脏。人过水时跌倒水中因而喘息,则此出于肾与骨。处于以上状况时,有胆识的人,其气易行,只要气血恢复顺畅病就好了。相反于胆小之人却令病入体内而生变。所以诊病之法须视人之胆大或胆小,从骨肉皮肤的状况即可察知病人属何种人,此法为诊断之要法。 凡人于饱食时,汗大量流出,其汗水乃出于胃之津液。受到惊吓而让人冷汗直冒,此汗乃出于心之液。人持重物远行,所出之汗是由肾脏而出的。人因恐惧而奔走,所生之汗是来自肝脏之津液。人因运动或过于劳累,其所生之汗是来自脾脏之津液。 因此在春夏秋冬四季中,人之所病乃起因于过于耗损内脏之津液,这是常见之状况。常人饮食入胃肠磨碎消化后,把营养精华(中医名之阴津)贯送到肝脏,再由肝把营养分散到筋去滋养。同时饮食入胃,其产生之血则输送给心脏,心脏得此动能再傅出使全身血脉得以流畅。脉气顺延血脉而行,而阳气会再聚于肺中,肺气通于全身百脉,再由此而贯输阳热之气到皮毛中。由于心与肺合力生出之精气会聚集在气之会膻中位。膻中所聚之精气即为宗气,由此分输给五脏之中,使其有动能,可依春夏秋冬四季之不同而各显出不同之常脉,以此作标准即可知人之正常与否,其会出现在寸口之脉位,由此可察知患者之有无胃气,以决定死生。 人饮水入胃,遇胃热化气则进入脾土之脏,脾之功能在区分清净之气上输入肺,供应人体正常的水份需要,脾又能通调水道,使不同之水从三焦油网系统渗入肾脏,再汇集于膀胱而出体外,如此水之精气四散全身,均匀谐和的运行,符合于四季不同变化,维持一定的水份,配合日月阴阳的纪律,随时保持常态。 |
|
4679楼#
发布于:2016-03-10 21:4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1班文霞申请签到
2016年3月10日《黄帝内经》第34课学习心得 病在经上则治其经,病在表面孙络上,可在其部位放血。血液循环有障碍时,造成身体疼痛,治在其病经络上。若病邪停在奇邪之腑,在奇邪之经脉, 可利用缪刺法,刺在井穴上放血及四肢青脉处放血(病在表面,不在经络上用此法)。病人为瘦弱体力不足的人,其病没有产生变化时,须用很恰当的刺法去病邪又不伤正气。上实下虚的病人,须延着经脉察诊找出瘀结所在,针刺放血以通气血。眼珠上吊者,表示太阳经的脉气已绝断;眼球上翻的病人,是太阳脉气不足。这些都是决定生死的重要条件。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凡情志上的变化与劳动状况,关系到日常生活起居的,脉都会改变。 1、像夜间行事的人如小偷,保安,其喘息是出于肾脏,如用之过度,易导致病邪入肺;2、因堕落而伤身且因极度恐惧而产生的喘息是出于肝脏,此时易使病邪入脾。3、常易受惊恐,其喘息出于肺,易病邪入心而影响心脏。4、人过水时跌倒水中而喘息,出于肾与骨。有以上状况,有胆识的人,其气易行,只要气血恢复顺畅病就好。相反却令病入体内而生变。 诊病之法须视人之胆大(骨肉粗壮,皮肤坚实)或胆小(骨肉脆弱,皮肤软弱),此法为诊断的主要方法。 1、凡于饱食时,汗大量流出,其汗水乃出于小肠的津液。 2、受到惊吓而让人冷汗直冒,此汗乃出于心的津液。 3、持重物远行,此汗乃出于肾脏的津液。 4、因恐惧而奔走,所生之汗是来自肝脏的津液。 5、因运动或过于劳累,其所生之汗来自脾脏的津液。 在四季中,人所以会病是因为对脏腑过于耗损它的津液,这是常见之状况。人吃五谷,化成五谷精微,在体内汇聚,所聚之精气即为宗气,由此分输给五臓使其有动能,可依春夏秋冬四季之不同而各显不同的常脉,以此作标准,便可察知正常与否,会出现在寸口之脉位,由此可察知患者有否胃气,以决定生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