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红
会员
会员
  • UID20149616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57
4680楼#
发布于:2016-03-10 21:5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黄旭红申请签到,2016年3月10《黄帝内经》第34课心得:~脉如为大、小、速、迟、陷下等七种脉,若九候脉同时出现有时也不会死。若有以上七种病脉,而脉中又无胃气,会出现打嗝与噫气等症,表示胃气已绝。
2、在诊察病人时,必须细审病人开始时的症状,还有现在病情的症状,再按脉来循经,察其经络的起伏,经脉上行下行气血走向。病在经络上则治经络。经络气顺则会好。病在奇邪之腑,在奇邪之经脉,可利用刺在井穴上放血。反四肢青脉处放血之缪刺法。眼球上吊,表示太阳经的脉气已绝断;眼球上翻者,则是太阳脉气不足。
经脉别论篇
1、凡人情志上的变化与劳动状况,脉都会发生改变。堕落、溺水、惊恐、摔倒等有胆识者可自愈,胆小之人却令病邪入体内而生变。诊病时须看人胆识。
2、饱食出汗,出于胃;惊吓出汗,出于心;持重运行出汗,出于肾恐惧出汗,出于肝;运动出汗,出于脾。
3、常人饮食入胃肠磨碎消化后,把营养精华贯送到肝脏,再由肝把营养分散到筋。同时饮食入胃,其产生之血则输送给心脏,心脏得此动能再傅出使全身血脉得以流畅。
张莉
侠客
侠客
  • UID20187482
  • 粉丝2
  • 关注0
  • 发帖数198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4681楼#
发布于:2016-03-10 22:2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张莉申请签到
2016年3月10日《黄帝内经》第36课心得


三焦是决渎之官,源于脾脏,其油网遍布全身。三焦也是水道,因内有油故利水。凡是水的问题都要考虑脾脏,水在身上走应该是热气而不是冷水。如果是冷水要想法把它化成气或排掉。
太阳经脉气独行,病人会手足冰冷,气逆而呼吸粗大,为阳有余而阴不足。此病当表里俱泻,不需补阴,取通谷和太溪穴。阳明经脉气独行,为阳气重叠之象。当泻阳补阴,取陷谷和太白穴。少阳经脉气独行,气必逆行,病人阳蹻脉脚前部肿胀,当取临泣穴。当脏气过旺时可取俞穴治。
病在太阳、阳明和少阳经间传变时,一种是传到阳明胃经到此止住;一种是传入少阳,即半表半里的状态。此际病邪可能会止于表,亦可能继续内侵。少阳又称一阳,阳明是二阳,太阳是三阳。
一阴是少阴,二阴是厥阴,三阴是太阴。太阴脉独至,表示五脏气已少,肾气不足,要排除是否为真脏脉。当补阳泻阴,取陷谷和太白穴。少阴脉气独盛,是因少阴脉气逆行所致。阴气不得上行,故阳气独盛于上,使心、肝、脾、肺四脉绷张,过剩之气还会入肾,当在经络上泻阳补阴调治。厥阴脉气独盛,病人会因肝气虚弱心痛,似感寒气入心,冷汗不断。当调和饮食对症下药,针灸可取太冲穴。
六经辩证:太阳症进入少阳后会进入太阴,治不好进入少阴,再不愈进入厥阴。厥阴为阴之尽,故肝脏是病传入的最后一脏。西医治病,中医治症。看西医一般进入厥阴才诊断出病,中医早且同症同治。
太阳脉是三阳脉之最表,故其脉浮。少阳脉滑而不实,阳明脉但热不寒,故其脉大而浮。太阴脾脉是时大时小,少阴肾脉沉而不浮,厥阴为至阴。阴极生阳,故其脉会反弹,忽大忽小。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春天甲乙木与胆、肝同属。肝病痉挛时,可用甘味缓之。木克土,食甘强土使木不制土。夏天丙丁火与小肠和心同属。心恶缓,心气无力或减缓时,可用酸味收敛。因酸生木,木生火,强心脏。如梦游者可用酸味收其魄。睡觉多梦者,可用酸味收敛,使魂归肝。梦遗或月经滴漏不止,都能用酸味去收。
长夏戊己土与胃、脾同属。脾恶湿。脾湿盛时用苦味可使其干燥。苦入心,心主火,火生土。秋天庚辛金与大肠和肺同属。气不下而反逆必伤肺,可用苦味药降气。因苦入心,心主火,火克金。冬天壬癸水与膀胱和肾同属。肾恶燥,过燥之气必伤肾,可用辛味药来润养。因辛入肺,肺主金,金生水,可强肾。
从药味来讲,酸能收,甘能缓,苦能燥,辛能润燥,咸能软坚(硬块、肿瘤)。辛甘生阳,酸苦生阴。
肝病起于春,痊愈在夏或丙丁日;此际不愈到秋天或庚辛日会加重。秋天或庚辛日不死可延续到冬或壬癸日,到来年春或甲乙日会复发。此病最忌当风。
肝病在清晨症状最明显,因寅卯为木,肝病起于木。傍晚严重,傍晚是申酉金,金克木;半夜趋于平静,半夜是亥、子水,水生木,相生的节气和时日维持原状。肝郁不散时,用辛味药散其郁结,同时辅以酸味药加强。
心脏病痊愈在长夏或戊己日,此际不愈到冬天或壬癸日就加重。冬天或壬癸日不死,春天或甲乙日维持原状;到夏天或丙丁日复发。此病禁热食厚衣,因心怕热喜寒。热极生寒,寒极生热,可多洗冷水澡,刺激心脏回归常态。冬天也少穿衣,每天洗冷水澡还有助恢复。
徐淑娟。
侠客
侠客
  • UID2018509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88
4682楼#
发布于:2016-03-10 22:3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徐淑娟申请签到。2016年3月10日《黄帝內经》第34讲学习心得:
   一、当色,脉都丧失的时候,都是死,死之前都会发哕(yue)噫。我们人如果说脏气沒了,脾胃的胃气沒有了,“哕”就是打隔,不断的打膈,这是死症。我们在诊察病人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病是怎么回事,现在病又是怎样开始的。要把前病和后面的病都要考虑进去。然后再去膜他的脉,看他经络的浮沉,然后看他上下的从逆。原则上脉正常的的一息五至就沒病。脉迟有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著者死)〈很多的字都是断简残篇,这里把它讲出来啊,好像和主题没有关系〉我们皮肤上有阳在身上,正常的皮肤会出点油,尤其是脸上,脸上是阳之会,胸阳会往上冲,所以脸上出油是正常的,那天不出油了,摸到皮肤手上干涩的,两个皮肤粘在一起,那是阳要决了。
   二、这种病要怎么治疗呢?岐伯说:( 经病者治其经),十二经络出问题了,我们在经络上治疗,孙络病者,我们在他的孙络放血。我们人身体有经、有络、有孙络,孙络是最细的。(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如果病人是血病,什么是血病?我们血液循环出问题,大部分都是外伤,或者是一些跌打损伤,只要治他的经络,只要让他的经络气很順就会好。( 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缪(mou)刺,是在十二经的井穴上面扎针放一点点血出来(第一个手法),然后再在四肢找有青筋的地方点刺放血。这种刺法就是缪刺。缪刺法的用途是指病在表面,不在经絡上面。如果有个病人经络上都沒有病,就是痛,就用缪刺法。如果有个久病体瘦的病人,而这个病又一直没有进。我们就按照正经的方法来治疗。(上实下虚,切而从之。)我们沿着经络摸他的压痛点,找到压痛点以后,揉搓一下或者是下针。瘀结痛的地方可剌让他出血,一般来说这种都是在经络上面的病。眼睛往上翻了,是太阳脉不足,这是瘦子,人瘦形不够。戴眼者,是整个眼睛都往上翻,这是太阳脉已绝。这个方法都是我们看死生之要。
   三、经脉别论篇第二十
  1.黄帝问道:  人之居所与活动状况,还有勇敢怯懦是否会影响到脉呢?岐伯说:  当然会,凡是人的惊恐,发怒,劳累,以及或动,或静,变化太大,经脉血气都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的。所以,有走夜路的(指小偷还有行房的人),紧张而喘出于肾脏。气过妄行就要伤害肺脏。从高处掉下来或者是受到恐吓,而发生的气喘,这喘出于肝脏,就会伤到脾,因木克土;如果受到惊恐,随时都害怕,有一点小动静就吓到了而气喘,这个喘出于肺,肺气会受伤。当肺气一离开,精神一离开肺的时候,就会伤到心脏。因为心脏会堵气,神一离开,肺就虚了。火就会补肺,就会伤到心气。本来心脏好好的,被一吓,心脏受影响。有的人被水淹到了或者是瞬间摔倒了,也是喘出于肾或骨。这种不管是因为惊恐还是因为意外发生(如溺水或从高处坠落或突然摔倒),只要胆子大,气行就好了。本身天生胆小的,就会受病了。所以我们要开心,无惧,不要怕,一定要勇。所以诊病之道要看人,这个人是胆大还是胆小,一般来说,胆大的人骨肉比较粗状,皮肤也比较坚实;胆小的人比较脆弱,皮肉比较软。一个人在吃饭时流汗,这汗出于胃。在这里把胃改成小肠就通了。饮水入胃,喝水流汗,那是胃,是心下,饮食入胃就进入小肠了,汗出于小肠。如果人受到惊吓,冒出来的冷汗是出于心脏,所以同样的汗流出来都有不一样的原因。抬重物流汗,这汗出于肾,害怕了,跑流汗出至于肝。所以胆(中正之官)气很旺的人不惧。所以让一个人无惧,就温胆,把他的胆弄好点,他就不怕。(摇体劳苦) 耕地锄地,歌舞伎,工作的工人等劳动时所流的汗都出自于脾,各种不同的动作所出的汗,来自不同的地方。
吴静
会员
会员
  • UID20187592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45
4683楼#
发布于:2016-03-10 22:3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山西吴静申请签到
2016-3-10学习《黄帝内经》第34课心得
  肾为阴脏,主闭藏,应用于亥子时,故夜行则扰肾,长期致肺失清肃而作喘,故喘出于肾,肾肺为母子之脏,而少阴之脉上入肺中。
  从高空坠落等会伤筋,肝主筋,故喘出于肝,木克土,故伤脾。
   惊恐则神越气散,肺主气,故喘出于肺,心藏神,神乱则邪入,故邪气伤心。
   水气通肾,跌仆伤骨,故肾气上逆而喘。
  持重则伤骨,远行则阳气内动,故汗出于肾。
  肝主筋而藏魂,疾走则伤筋,恐惧则伤魂,肝受其伤,过汗出于肝。
  摇体劳苦,则肌肉四肢皆动,脾所主也,故汗出于脾。
  食物入胃经消化吸收,谷食之精气充盈于肝,而濡养于筋。水谷精微中,稠厚的部分渗入脉内,化生为营血,沿经经脉运行全身。
  皮肤主气,经脉主血,毛脉合精是指气血相合,经脉中气血充盈,则心神健旺聪敏,气血分别输送给五脏,脏腑经气平衡。
  饮水入胃,经胃热的化气则进入脾,经脾的升清,上输于肺,肺布散全身,肺主宣肃,既可将脾上输之水液宣散全身,又可将被脏腑利用后的浊液经三焦系统下输至肾与膀胱。
戴春蓉
贫民
贫民
  • UID20184485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47
4684楼#
发布于:2016-03-10 22:5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戴春蓉申请签到,2016年3月10日《黄帝内经》第31课心得。 一、难经里的治症的大原则: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肝经虚的时候在两肋的地方会苦满。有胸痛彻背,因胸是阳位,阳居于胸,肝虚的时候,阳就不足,就会胸痛彻背。
二、夏天的脉怎样才算象钩: 夏脉就是心脉,属于南方的火,具有万物生长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盛,去时反哀。故曰有钩的形象,所以叫做钩脉。实际就是洪脉,如果与此相违背的,就是病脉。钩脉就是洪脉,五脏络五脉,肝络弦脉,心络洪脉,脾络缓脉,肺络浮脉,肾络沉脉。 心脉来的时候大,去的时候也大,这是太过,病在外;脉气来不大,去时反而大,这叫做不及,病在中;任何的脉都要带胃气,一息五至。如果超过五至属于大过。心脉 太过会使人身热,肤痛,皮肤里面像火烧一样,发淫疮易化脓红肿;不及会使人心烦,在上部会使人发生咳嗽吐涎,在下部会发生气泄,下痢等症。太过的时候母能令子虚,所以去治肝的时候,就可以把心脏的实亢降下来。如果是不及,子能令母实,人心烦的时候咳嗽痰水很多,下痢或者是下血,心气不足的时候,去治肠胃,肠胃调好了,心脏就好了。
三、 秋脉是肺脉,属西方的金,具有万物收成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轻虚而且浮,来急去散,所以叫做浮脉。秋天是肃杀,因肺主皮毛,所以秋天气一到树上的叶子马上变成黄色了,与此相违背的就是病脉。其脉气来时浮软而中央坚实,两边是空虚的,这叫做太过,病在外;其脉气来浮软而微,这叫做不及,病在内脏里;秋脉太过会使人气逆,背都作痛,郁闷而不舒畅,因为背是阳气的所在,肺本身是诸阳之会,肺主华盖,能通百脉,阳太过会造成背痛,愠愠然就是不舒服想吐,因为常人肺气要肃降(下降),现在阳太过了,冲在上部当然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如果不及脉虚弱的或者说一息三至,病人会出现喘,呼吸少气而咳,在上部会发生咳嗽带血,在下的胸部则可以听到喘息的声音。中医对血的观念,常人阳会守,血就会归经,血会在经脉里面不逆流,如果阳不守,经脉就开始逆流了,所以阳一定要有,现在肺阳虚了,肺里的血管没有阳气固守,因此一咳就会出血。遇见大肠带血都是虚证。中医中血无止法,把阳气调整过来了,血就止了。
四、冬脉是肾脉,属于北方的水,具有万物收藏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深沉且搏动有力(一息五至),所以叫做营脉,如与此相违背,就是病脉。脉气来时如弹石击手叫做太过,病在外;如果脉象非常的细小叫做不及,病在体內。太过会使人身体倦怠无力,督脉痛而少气不愿说话。不及会使人感觉饥饿,心里空空的如悬在空中一样,似饿非饿的感觉,腰部清冷,脊椎酸痛,小腹胀满,小便淋漓不畅。
五、脾属土,位四脏之中央,它的作用是对肝,心。肺,肾脏贯注胃气,这是动能之源,正常的脾脉膜不到,他存在任何地方,如膜到缓脉,缓脉就是脾脏。有胃气就是脾脏,正常的看不到,要生病时才膜得到。 脾的病脉如水的流动,这叫做太过,病在外,其脉来时,如鸟的啄食,这叫做不及,病在里。脾是孤脏,位居中央,属土,滋润四旁之脏,脾主四肢,主肌肉,主少腹。脾在中央来灌四旁,太过令人四肢不举,不及令人九窍不通(大小便堵塞,病人说话没有声音)名曰重强。身重而不自如。睥在中央,五脏是相辅相成的,互相有拉力,互相牵制才能和平相处。如果脾虚,四个脏都压下来了,这时就会九窍不通,这就是重强,“重强”就是好几层压力压在上面。
六、五脏所受的病气来源于它所生之脏,传给它所克之脏,留止在生己之脏,死于克已之脏,当病到了要死的时候,必先传到克己之脏,病人才死,这就是病气逆行的情况。心是火,火去生土,土去生金,这是常态。如果心火回
戴春蓉
贫民
贫民
  • UID20184485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47
4685楼#
发布于:2016-03-10 22:5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戴春蓉申请签到,2016年3月10日《黄帝内经》第31课心得。 一、难经里的治症的大原则: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肝经虚的时候在两肋的地方会苦满。有胸痛彻背,因胸是阳位,阳居于胸,肝虚的时候,阳就不足,就会胸痛彻背。
二、夏天的脉怎样才算象钩: 夏脉就是心脉,属于南方的火,具有万物生长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盛,去时反哀。故曰有钩的形象,所以叫做钩脉。实际就是洪脉,如果与此相违背的,就是病脉。钩脉就是洪脉,五脏络五脉,肝络弦脉,心络洪脉,脾络缓脉,肺络浮脉,肾络沉脉。 心脉来的时候大,去的时候也大,这是太过,病在外;脉气来不大,去时反而大,这叫做不及,病在中;任何的脉都要带胃气,一息五至。如果超过五至属于大过。心脉 太过会使人身热,肤痛,皮肤里面像火烧一样,发淫疮易化脓红肿;不及会使人心烦,在上部会使人发生咳嗽吐涎,在下部会发生气泄,下痢等症。太过的时候母能令子虚,所以去治肝的时候,就可以把心脏的实亢降下来。如果是不及,子能令母实,人心烦的时候咳嗽痰水很多,下痢或者是下血,心气不足的时候,去治肠胃,肠胃调好了,心脏就好了。
三、 秋脉是肺脉,属西方的金,具有万物收成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轻虚而且浮,来急去散,所以叫做浮脉。秋天是肃杀,因肺主皮毛,所以秋天气一到树上的叶子马上变成黄色了,与此相违背的就是病脉。其脉气来时浮软而中央坚实,两边是空虚的,这叫做太过,病在外;其脉气来浮软而微,这叫做不及,病在内脏里;秋脉太过会使人气逆,背都作痛,郁闷而不舒畅,因为背是阳气的所在,肺本身是诸阳之会,肺主华盖,能通百脉,阳太过会造成背痛,愠愠然就是不舒服想吐,因为常人肺气要肃降(下降),现在阳太过了,冲在上部当然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如果不及脉虚弱的或者说一息三至,病人会出现喘,呼吸少气而咳,在上部会发生咳嗽带血,在下的胸部则可以听到喘息的声音。中医对血的观念,常人阳会守,血就会归经,血会在经脉里面不逆流,如果阳不守,经脉就开始逆流了,所以阳一定要有,现在肺阳虚了,肺里的血管没有阳气固守,因此一咳就会出血。遇见大肠带血都是虚证。中医中血无止法,把阳气调整过来了,血就止了。
四、冬脉是肾脉,属于北方的水,具有万物收藏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深沉且搏动有力(一息五至),所以叫做营脉,如与此相违背,就是病脉。脉气来时如弹石击手叫做太过,病在外;如果脉象非常的细小叫做不及,病在体內。太过会使人身体倦怠无力,督脉痛而少气不愿说话。不及会使人感觉饥饿,心里空空的如悬在空中一样,似饿非饿的感觉,腰部清冷,脊椎酸痛,小腹胀满,小便淋漓不畅。
五、脾属土,位四脏之中央,它的作用是对肝,心。肺,肾脏贯注胃气,这是动能之源,正常的脾脉膜不到,他存在任何地方,如膜到缓脉,缓脉就是脾脏。有胃气就是脾脏,正常的看不到,要生病时才膜得到。 脾的病脉如水的流动,这叫做太过,病在外,其脉来时,如鸟的啄食,这叫做不及,病在里。脾是孤脏,位居中央,属土,滋润四旁之脏,脾主四肢,主肌肉,主少腹。脾在中央来灌四旁,太过令人四肢不举,不及令人九窍不通(大小便堵塞,病人说话没有声音)名曰重强。身重而不自如。睥在中央,五脏是相辅相成的,互相有拉力,互相牵制才能和平相处。如果脾虚,四个脏都压下来了,这时就会九窍不通,这就是重强,“重强”就是好几层压力压在上面。
六、五脏所受的病气来源于它所生之脏,传给它所克之脏,留止在生己之脏,死于克已之脏,当病到了要死的时候,必先传到克己之脏,病人才死,这就是病气逆行的情况。心是火,火去生土,土去生金,这是常态。如果心火回
戴春蓉
贫民
贫民
  • UID20184485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47
4686楼#
发布于:2016-03-10 22:5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戴春蓉申请签到.2016年3月10日、《黄帝内经》第32课心得:
风邪是百病之始生所在,风寒直中于人,令人的皮毛直竖,毛孔闭,体热充斥于内无法散出, 于此时,用发汗的方法,使毛孔开而汗出。
病若已經入到肌肉,用热药烫布或火灸来熨贴所痛之处,或用针刺放血等来使病去。 病邪会入于肺中,病 名“肺痹”,造成病人咳嗽气逆不下。如再不治愈,则病邪就会傅到肝上,这就是肺金克肝木,也就是逆傅,病名“肝痹”,又名为“厥”, 会令病人胁痛且食入即吐,此时可按症状取用穴道,施用针术来治。如未及治愈,入肝之邪就会 再傅到脾,病名“脾风”,病人会全身发黄且腹中热盛,烦躁不安,甚而汗黄或小便黄。此时仍 可用汤药内服或按摩穴位或以热药水浸泡身体。
如施治不当,则脾病必内传肾,此病名“疝瘕”, 症状为小腹烦热而刺痛,大小便出白浊,另一病 名为“蛊”。这时候,也可按症施药去除病邪。 如果治疗失当,病邪必由肾再傅入心,病人此时 就会呈现出手足痉挛而拘急,此病名“瘛”,此 际吾人可用针灸药物并施,以求病愈。如再失去治疗时机,只须满十日未除,必造成死亡。这是 病人体内病邪移转的次序。若病邪属慢性疾病, 肾之病傅入于心,心为君主之官不受病,此病邪再反转回归肺中,肺于始病时即已受损,此时病 复傅回肺,就成为肺病之发寒发热,此病已深且 顽固,正常可再活三年,这是病势较缓时所傅变 的法则。但是情志过劳而生傅变的五种变化。如果从脏中发 出的病有五种,再加上相克的五种变化,则有五乘以五倍的二十五种变化产生,此二十五种传乘 会影响到正常之傅化,故名“传乘”。病人呈现消瘦骨枯,皮骨相连之外形,胸中气胀,呼吸短促大小便不利,一呼吸则身体动摇 不定,此生命只剩六个月。如果出现真脏之脉, 则可依据其相克之节气而预知其死亡。如果是同 样症状,但病人胸内痛而牵引肩头,这可预期一月之内必死,若出现真脏之脉,则必死于与其相 克之日。如果同一症状出现,加上病人身发热, 肌肉消失,再现真脏无胃气之脉,病人只剩十个 月寿命。如果肉消骨现,皮骨相连,病人动作缓慢无力,再有真脏之脉,如此可断言病人一年内 乃死。再见到真脏之色,就可以知其于所克之日 死。又如病人骨消肉陷,胸肋背脊外现,胸中气 胀,腹中疼痛,情绪不安,肩背生热,形消肉脱。
目眶凹陷,又有真脏之脉,目已不识人,此为立 即死亡之征兆。如果仍能谶人,则必俟所被克之 日死。
胡林波
贫民
贫民
  • UID20177526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92
4687楼#
发布于:2016-03-10 23:4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胡林波申请签到
2016年3月10日《黄帝内经》第34课心得
      形气已脱,九候虽调,犹死。
     七诊虽现,九候皆顺者,不死。七诊,即沉细悬绝,盛躁喘数,寒热热中,病风病水,土绝于四季也。九候皆顺,上下若一,无独大独小。
     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七诊之死,死于阴阳分离,不应邪病。
     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嗌。即不断打嗝,为胃气败也。
     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始病,病久而深,脉沉而逆。方病,新受之邪,病浅,脉从而浮。
     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着者死。邪伤经脉,则脉数疾,故脉疾者,不病在七诊。阴阳脏气受伤,则脉迟,故脉迟者,病在七诊。
      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即病在经者刺其经,病在孙络者在其孙络放血。外伤身有痛者,治其经与络。
     其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缪刺即井穴放血,在青筋处放血。
     留瘦不移,节而刺之。形体瘦而病长期不移位,可按经络找压痛点,找到压痛点按摩。
     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其出血,以见通之。
     瞳子高者,太阳经脉不足,戴眼者。太阳经脉已绝。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惊恐恚劳动静之变
      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肾气上逆伤到肺。
     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堕则伤筋,故喘出于肝。
     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
     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
     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也。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小肠,饮水入胃,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胆气旺者无惧,要壮胆就要温胆),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故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
      食气入小肠,散精于肝,淫气归筋;食气入小肠,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气与血是相辅相成的,血来自小肠,饮食物中的精华进入肺为气,进入心脏为血。
       毛脉合精,行气于腑。
       腑精神明,留于四脏。
      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生死。用阴阳判定一个人的生死。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饮水入胃,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应天而主气,故能通调水道,而下输膀胱。水精四布者,气化则水行,故四布于皮毛。五经并行者,通灌于五脏之经脉。
@教官-徐州-杨诚
张君娴
贫民
贫民
  • UID20186917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283
4688楼#
发布于:2016-03-11 00:31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训练8班张君娴申请签到2016年3月10日《黄帝内经》第34课学习心得: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续
1、“冬阴夏阳”
三部九候之脉,如果都呈细小若有若无时,就是阴脉,如冬天一样,一旦如此则病人必于半夜死亡(阴症半夜死)。如果脉呈盛大急躁,呼吸短促者为阳脉,如夏日一样,则必在中午死亡。所以往来寒热的病,都是在早晨死。中焦热盛及但热不寒之病,都在中午死(热中病正午死)。得风病死者,都在黄昏死。得水肿病者,都在半夜死。脉形呈忽快忽慢,时强时弱者为脾气已绝之脉,病人会在辰、戌、丑、未四个时辰转换处死亡。
2、体消肉脱时,即令三部九候之脉正常,病人亦死。脉如为大、小、速、迟、陷下等七种脉,若九候脉同时出现有时也不会死。这是因为是外感风寒之病,或女人月事之病,其像七诊的病,但并非真的,才会如此不会有危险。若有以上七种之病脉,而脉中又无胃气,此乃必死,此际会出现打嗝与噫气等症,表示胃气已绝(即色和脉两个都丧失掉的时候都是死症,死之前都会发哕噫——就是不停的打嗝‘呃呃呃呃’的声音。)皮肤上面都会出一点油,出油是正常的,哪一天不出油了就是死症。
3、因此吾人在诊察病人时,必须细审病人开始病时的症状,还有现在病情的症状,然后再按脉来循经,察其经络的起伏,经脉上行下行气血走向,何者为顺?何者为逆?举凡脉速者必无病,脉气来迟者必病,脉气不来者必死。皮肤无油光润泽,摩擦时会涩手指者,此为阴阳俱绝之征,亦主死亡
4、三部九侯其治疗方法,病在经,则治经,虚则补之实则泄之。病在孙络上用缪刺法在患处放血。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的身体疼痛,再其病所在的经络治疗。病邪在奇邪之腑,在奇邪之经脉之井穴及四肢青筋上放血。如病人瘦弱且体力不支,但病沒有产生变化时,需要用合適的方法去除病邪同时不能伤及正气。(比如针刺的深浅,用药的量等)上实下虚的病人,须沿着经脉检查,找出淤结所在,针刺放血,通其气血。眼珠上吊者,表示太阳经脉气以断绝。眼珠上翻看人,则是足太阳脉气不足状。
经脉别论篇二十一
人的七情六欲,居住环境,生活习惯,天气变化都可影响到脉的变化。
1、喘息之因果:夜间行房,喘息出于肾脏,太过则病邪入肺。小偷夜行紧张会喘,会得肺气病。高空坠落或恐惧产生的喘息,来自于肝脏,病邪易入肺。易受到惊吓之人,喘息出于肺,此时的病邪易入心,从而影响心脏。人落水的喘息出于肾于骨。以上喘息伤脏者,有胆识之人(胆气旺)行其气,只要氣血回复流畅,病就会康复。胆气不足之人,病邪容易入体而生病变。所以看病时还要观察病人的胆子大小。胆叫中正之官,胆气很旺的人无惧,所以温胆人就不会怕。一般来说胆大的人,骨头比较粗壮结实,胆小的人骨头软件软。
2、一个人吃饭的时候出的汗是来自小肠的;饮水入胃,那个汗来自胃-心下。受了惊吓出的汗来自心脏。人搬动重物之汗出于肾,人恐惧而又奔走之汗来源于肝,人过劳之汗来自于脾。所以,生活中人病损耗津液之病是不可避免的。常人饮食入胃,胃(指小肠)把吸收的营养交给脾脏,脾脏把五色营养交给各脏腑,肝能生筋,心生血,肾生骨,肺生皮毛,脾生肌肉。摇体劳苦,汗出于脾。工人在田间工作,唱歌、跳舞的歌姬太过汗出于脾脏。人会生病,起于过用。
3、在春夏秋冬人得病因于过多耗损内脏之津液,正常人饮水入胃肠磨碎消化后,把精华送到肝脏,再由肝把营养分散到筋去滋养。同时饮食入胃,其产生的血输送到心脏。即气跟血是相辅相成的,都来自小肠,进入肺部的是气,进入心脏的是血。三焦通条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为常人。所以身上到处都是血。肺是华盖,主皮毛,气把全身包住。心和肺两
张洪玮
贫民
贫民
  • UID20179351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50
4689楼#
发布于:2016-03-11 06:12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张洪玮申请签到,2016年3月10日《黄帝內经》第34课心得。
   1、如果脏气沒了,脾胃的胃气沒有了,“哕”就是打隔,不断的打膈,这是死症。诊察病人的时候,要把前病和后面的病都要考虑进去再去膜他的脉,看他经络的浮沉,上下的从逆。正常的脉一息五至就沒病。脉迟有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上有阳在身上,正常的皮肤会出点油,尤其是脸上,脸上是阳之会,胸阳会往上冲,所以脸上出油是正常。
   2、十二经络出问题,在经络上治疗,孙络病者,我们在他的孙络放血。我们人身体有经、有络、有孙络,孙络是最细的。血液循环出问题,大部分都是外伤,,只要治他的经络,只要让他的经络气很順就会好。缪(mou)刺法,十二经的井穴上面扎针放一点点血出来,然后在四肢找有青筋的地方点刺放血。缪刺法的用途是指病在表面,不在经络上面。如果有个病人经络上都沒有病,就是痛,就用缪刺法。如果有个久病体瘦的病人,而这个病又一直没有进。我们就按照正经的方法来治疗。沿着经络摸他的压痛点,找到压痛点以后,揉搓一下或者是下针。瘀结痛的地方可剌让他出血,一般来说这种都是在经络上面的病。眼睛往上翻了,是太阳脉不足。
   3、经脉别论篇第二十,凡是人的惊恐,发怒,劳累,以及或动,或静,变化太大,经脉血气都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紧张而喘出于肾脏。气过妄行就要伤害肺脏。从高处掉下来或者是受到恐吓,而发生的气喘,这喘出于肝脏,就会伤到脾,因木克土;如果受到惊恐,随时都害怕,有一点小动静就吓到了而气喘,这个喘出于肺,肺气会受伤。当肺气一离开,精神一离开肺的时候,就会伤到心脏。因为心脏会堵气,神一离开,肺就虚了。火就会补肺,就会伤到心气。本来心脏好好的,被一吓,心脏受影响。有的人被水淹到了或者是瞬间摔倒了,也是喘出于肾或骨。这种不管是因为惊恐还是因为意外发生,只要胆子大,气行就好了。本身天生胆小的,就会受病了。所以我们要开心,无惧。所以诊病之道要看人,这个人是胆大还是胆小,一般来说,胆大的人骨肉比较粗状,皮肤也比较坚实;胆小的人比较脆弱,皮肉比较软。一个人在吃饭时流汗,这汗出于胃。在这里把胃改成小肠就通了。饮水入胃,喝水流汗,那是胃,是心下,饮食入胃就进入小肠了,汗出于小肠。如果人受到惊吓,冒出来的冷汗是出于心脏,所以同样的汗流出来都有不一样的原因。抬重物流汗,这汗出于肾。害怕了跑流汗出于肝。所以胆是中正之官,气很旺的人不惧。所以让一个人无惧,就温胆,把他的胆弄好点,他就不怕。 耕地锄地,歌舞伎,工作的工人等劳动时所流的汗都出自于脾,各种不同的动作所出的汗,来自不同的地方。
   4、人会生病,都是用太过。腿膝盖是用于走路的,如果每天用他来跑,用他太过,定会生病。 食气入(胃)小肠,散(精)气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小肠,浊气归心,浊气就是血气,血气回到心里去。这时心血就会照顾到全身的血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人的气、血是相辅相成的,饮食进入小肠,消化以后变成血进入到心脏,我们的气也是来至于饮水,还有平时食物的精华,进入肺部的都是气,进入心脏的都是血,所以我们身上到处都有血脉。肺主皮毛,主华盖,用气把全身包住。气和血,就是我们的心和肺,两个都是阳在上。我们可以利用心和肺,利用胸阳来判定一个人的生死。
钱蔚宏
侠客
侠客
  • UID20183763
  • 粉丝2
  • 关注0
  • 发帖数201
4690楼#
发布于:2016-03-11 06:2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钱蔚宏申请签到,2016年3月10日《黄帝内经》第34课心得:

若有以上七种之病脉(色脉都有病变),而脉中又无胃气,此乃必死,此际会出现打嗝与噫气(哕yue噫yi)等症,表示胃气已绝,脏气无。
因此吾人在诊察病人时,必须细审病人开始病时的症状,还有现在病情的症状,然后再按脉来循经,察其经络的起伏,经脉上行下行气血走向,何者为顺?何者为逆?举凡脉速者必无病,脉气来迟者必病,脉气不来者必死。皮肤无油光润泽(脸为诸阳之会,出油很正常),摩擦时会涩手指者,此为阴阳俱绝之征,亦主死亡。
 
病在经上则治其经,用补泻手法去虚实之症。病在表面孙络上,可在其部位放血。血液循环有障碍时,造成身体疼痛,治在其病的经络上(让经络顺,痛则不通)。若病邪停在奇邪之腑,在奇邪之经脉,可利用刺在井穴上放血,及四肢青脉处放血之缪刺法(专治病在表但不在经络上)。病人为瘦弱体力不足的人,其病没有产生变化时(病不动,如十年病情没有改变),须用很恰当的刺法去病邪又不伤正气。上实下虚的病人,须延着经脉察诊,找出瘀结所在,针刺放血,以通其气血。眼珠上吊者,表示太阳经的脉气已绝断,眼球上翻看人的病人,则是太阳脉气不足状。这些都是决定生死的要件,医者必明察。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人的居所与活动状,还有勇敢怯懦会影响到脉。
举凡人情志上的变化与劳动状况,只要有关系到日常生活起居的,脉都会改变。像夜间行房事或小偷,其喘息是出于肾脏,若行之过度,则易导致病邪入肺。人因堕落而伤身且因极度恐惧(堕hui恐)而产生的喘息则来自于肝,此时易使病邪入脾(木克土)。常易受惊恐之人,其喘息出于肺,此时病邪极易入心而影响心臓(火克金)。人过水时跌倒水中因而喘息,则此出于肾与骨。处于以上状况时,有胆识的人,其气易行,只要气血恢复顺畅病就好了(胆子要大)。相反于胆小之人却令病入体内而生变(胆小者会生病)。所以诊病之法须视人之胆大或胆小,从骨肉皮肤的状况即可察知病人属何种人,此法为诊断之要法。凡人于饱食时,汗大量流出,其汗水乃出于胃之津液。受到惊吓而让人冷汗直冒,此汗乃出于心之液。人持重物远行,所出之汗是由肾脏而出的。人因恐惧而奔走,所生之汗是来自肝脏之津液。人因运动或过于劳累,其所生之汗是来自脾脏之津液。因此胆为中正之官。
 
因此在春夏秋冬四季中,人之所病乃起因于过于耗损内脏之津液,这是常见之状况。常人饮食入胃肠磨碎消化后,把营养精华(中医名之阴津)贯送到肝脏,再由肝把营养分散到筋去滋养。同时饮食入胃,其产生之血则输送给心脏,心臓得此动能再傅出使全身血脉得以流畅。脉气顺延血脉而行,而阳气会再聚于肺中,肺气通于全身百脉,再由此而贯输阳热之气到皮毛中。由于心与肺合力生出之精气会聚集在气之会膻中位。膻中所聚之精气即为宗气,由此分输给五臓之中,使其有动能,可依春夏秋冬四季之不同而各显出不同之常脉,以此作标准即可知人之正常与否,其会出现在寸口之脉位,由此可察知患者之有无胃气,以决定死生。
人饮水入胃,遇胃热化气则进入脾土之臓,脾之功能在区分清净之气上输入肺,供应人体正常的水份需要,脾又能通调水道,使不同之水从三焦油网系统渗入肾臓,再汇集于膀胱而出体外,如此水之精气四散全身,均匀谐和的运行,符合于四季不同变化,维持一定的水份,配合日月阴阳的纪律,随时保持常态。(脾治水)
孙钦粉
侠客
侠客
  • UID20184903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6
4691楼#
发布于:2016-03-11 06:5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孙钦粉申请签到
2016年3月10日,《黄帝内经》34课心得:
七诊之病再加三部九候脉又有衰败之象,就是死证,临死时发生干哕和噫气等胃气败绝的症状。如果脉来柔和顺滑是正常无病的脉,如果脉来迟无力是气虚、有病,如果脉涩甚至断绝不来是阴阳俱脱的反映,将要死亡。如果灸病的人形销骨立,是气血衰败的反映,不论是什么脉象,都是死证。诊病时,皮肤上有阳,会有一点点油,头是诸阳之会,脸上的油多,是正常;脸上没有油、手上的皮肤要很干涩像是要沾到一起了是死症。
针刺治病:
病在经,刺经。病在孙络,点刺孙络放血。
经、络、孙络是从大到小。病在血分、且身痛,根据疾病所属经络进行针刺。
血液循环出现障碍,是因为外伤或踢打损伤,要在经络上治疗,让经络的气顺就会好。病在大络,叫奇邪,缪刺法,即右病刺左,左病刺右。
缪刺法:先在十二经的井穴上放一点点血出来,接着在四肢经络部位找到有青筋的地方点刺放血。主要用于病在表但不在经络上。
形瘦、但病情保持不变,即按正经的病治疗。病证上实下虚的,是邪气壅滞、气血不畅造成,应该循经切按,找到郁结(压痛点)的位置,在郁结处揉搓或者针刺放出郁积之血,郁血去、经脉气血通畅。眼睛上视,眼睛看不到了,太阳经脉气绝。

经脉别论(二十一)
情绪变化太过,都会生病。惊恐、忿怒、疲劳等因素都能引起经脉气血的变化,胆大的人骨肉比较坚实,胆小的人比较虚弱、骨肉比较软。胆气很旺的人胆大,温胆就会胆子比较大
喘:由于夜晚步行太远引起的气喘,是肾气外泄造成,肾脉上行到肺,如果肾气外泄逆乱严重,沿经脉上逆还会伤肺。由于堕坠、恐惧引起的气喘,是伤筋所致,肝主筋,所以伤筋会造成肝气向上逆乱,引起气喘。由于惊恐等情绪引起的气喘,是肺气逆乱造成,如果肺气逆乱严重,还会伤害心脏。由于涉水或跌仆引起的气喘,是损伤肾气和骨造成的。人要开心、无惧。

汗:疾病的大多是由于饮食过饱、过度劳累、精神刺激造成。饮食适量可以营养身体,但饮食过饱,会造成胃(小肠)的津液被迫外泄而出汗,所以,饮食过饱出的汗是胃(小肠)阴外泄。受到惊恐等刺激,会扰乱精神,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所以,受惊而出的汗是心阴外泄。负重远行过度疲劳时(脚夫、轿夫),损伤骨骼,肾主骨,所以,负重远行出的汗是肾阴外泄。(肩上的大杼穴、腿上的承山穴)奔跑过度和过度恐惧会损伤肌肉筋膜,肝主筋、肝藏魂,感到恐惧是魂不安定,所以过度奔跑和恐惧时出的汗是肝阴外泄。脾主四肢和全身肌肉,(跳舞、劳力)过度疲劳时出的汗是脾阴外泄。

饮食入胃经过胃的消化腐熟,进入小肠。
一部分营养入肝,在养肝的同时营养疏布到全身的筋膜。血气进入心脏,再疏布到全身的血脉中。全身血脉中的精气归于肺,肺再把精气疏布到全身。
饮水及食物中的水进入胃中,输送到脾脏,通过脾脏制水、治水作用,上输到肺,肺把水液向下输入膀胱,同时把水液疏布全身、灌注五脏经脉。气和血合所精华,流入心肝脾肾,使脉中精气趋于平衡,使五脏六腑功能正常协调。
人体气与血相辅相成。血是来自于饮食、进入小肠消化后变成血,进入心脏。气来自于饮水和食物的精华。进入肺的是气,进入心脏的是血。人身上到处都有血脉,血会流经全身各处。肺如华盖,主皮毛,把全身包住。气和血把全身包住。气血都是胸阳,所以可以利用胸阳判断人的生死。
魏小芳
侠客
侠客
  • UID20179853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24
4692楼#
发布于:2016-03-11 07:2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深圳-魏小芳申请签到 2015-03-09《黄帝内经》第34课时心得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续)
一、冬阴夏阳
1.三部九候之脉都呈细小若有若无时,就是阴脉,如冬天一样,一旦如此则病人必于半夜死
2.若脉呈盛大急躁,呼吸短促者为阳脉,如夏日一样,则必在中午死亡。
3.所有往来寒热病,早晨死;中焦热盛但不寒者,中午死;得风病者, 黄昏死;水肿病者,都半夜死。脉形呈忽快忽慢,时强时弱者为脾气已绝之脉,病人会在辰、戌、丑、未四个时辰转换处死亡。
4.体消肉脱时,即令三部九候之脉正常,病人亦死。脉如为大、小、速、迟、陷下等七种脉,若九候脉之同时出现此类之脉,有时亦不会死。
二、治症法则
1.病在经络,用补泻法在经络上治疗。
2.病在表面孙络的,刺其孙络使它出血。
3.血液循环有障碍时,造成身体疼痛,则治其经与络。
4.若病邪留在大络,则用右病刺左、左病刺右的缪刺法治之;若邪气久留不移,当于四肢八溪之间、骨节交会之处刺之;上实下虚,当切按气脉,而探索气脉络郁结的所在,刺出其血,以通其气。
5.若目上视,是太阳经气不足;目上视而又定直不动的,是太阳经气已绝。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一、疾病形成因素
七情六欲,居住环境,生活习惯,天气变化都可影响到静脉血气。
1.夜间行房,喘息出于肾脏,太过则病邪入肺,就要伤害肺脏。
2.高空坠落或恐惧产生的喘息,来自于肝脏,病邪易入脾脏。
3.受惊吓之人,喘息出于肺脏,气过妄行,就会伤害到心脏。
4.人落水的喘息出于肾和骨。在这种情况下,身体强壮的人,气血畅行,病会全愈;怯弱的人,气血留滞,就会发生病变。
二、汗
人过饱流的汗出于胃;人受惊之汗出于心;人搬动重物之汗出于肾;人恐惧而又奔走之汗来源于肝;人过劳之汗来自于脾。
黄旭红
会员
会员
  • UID20149616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57
4693楼#
发布于:2016-03-11 07:2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黄旭红申请签到,2016年3月10《黄帝内经》第34课心得:~脉如为大、小、速、迟、陷下等七种脉,若九候脉同时出现有时也不会死。若有以上七种病脉,而脉中又无胃气,会出现打嗝与噫气等症,表示胃气已绝。
2、在诊察病人时,必须细审病人开始时的症状,还有现在病情的症状,再按脉来循经,察其经络的起伏,经脉上行下行气血走向。病在经络上则治经络。经络气顺则会好。病在奇邪之腑,在奇邪之经脉,可利用刺在井穴上放血。反四肢青脉处放血之缪刺法。眼球上吊,表示太阳经的脉气已绝断;眼球上翻者,则是太阳脉气不足。
经脉别论篇
1、凡人情志上的变化与劳动状况,脉都会发生改变。堕落、溺水、惊恐、摔倒等有胆识者可自愈,胆小之人却令病邪入体内而生变。诊病时须看人胆识。
2、饱食出汗,出于胃;惊吓出汗,出于心;持重运行出汗,出于肾恐惧出汗,出于肝;运动出汗,出于脾。
3、常人饮食入胃肠磨碎消化后,把营养精华贯送到肝脏,再由肝把营养分散到筋。同时饮食入胃,其产生之血则输送给心脏,心脏得此动能再傅出使全身血脉得以流畅。
李水华
会员
会员
  • UID20185642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40
4694楼#
发布于:2016-03-11 07:3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李水华申请签到,20160310《黄帝内经》第34课学习心得

当色脉都丧失的时候,都是死,死之前都会发哕(yue)噫。我们人如果说脏气沒了,脾胃的胃气沒有了,“哕”就是打隔,不断的打膈,这是死症。我们在诊察病人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病是怎么回事,现在病又是怎样开始的。要把前病和后面的病都要考虑进去。然后再去膜他的脉,看他经络的浮沉,然后看他上下的从逆。原则上脉正常的的一息五至就沒病。脉迟有病,脉不往来者死,我们皮肤上有阳在身上,正常的皮肤会出点油,尤其是脸上,脸上是阳之会,胸阳会往上冲,所以脸上出油是正常的,那天不出油了,摸到皮肤手上干涩的,两个皮肤粘在一起,那是阳要决了。 十二经络出问题了,我们在经络上治疗,孙络病者,我们在他的孙络放血。我们人身体有经、有络、有孙络,孙络是最细的。(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如果病人是血病,什么是血病?我们血液循环出问题,大部分都是外伤,或者是一些跌打损伤,只要治他的经络,只要让他的经络气很順就会好。( 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缪(mou)刺,是在十二经的井穴上面扎针放一点点血出来(第一个手法),然后再在四肢找有青筋的地方点刺放血。这种刺法就是缪刺。缪刺法的用途是指病在表面,不在经絡上面。如果有个病人经络上都沒有病,就是痛,就用缪刺法。如果有个久病体瘦的病人,而这个病又一直没有进。我们就按照正经的方法来治疗。上实下虚的病人,须延着经脉察诊找出瘀结所在,针刺放血以通气血。眼珠上吊者,表示太阳经的脉气已绝断;眼球上翻的病人,是太阳脉气不足。这些都是决定生死的重要条件。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凡情志上的变化与劳动状况,关系到日常生活起居的,脉都会改变。
像夜间行事的人如小偷,保安,其喘息是出于肾脏,如用之过度,易导致病邪入肺;
因堕落而伤身且因极度恐惧而产生的喘息是出于肝脏,此时易使病邪入脾。
常易受惊恐,其喘息出于肺,易病邪入心而影响心脏。
人过水时跌倒水中而喘息,出于肾。
有以上状况,有胆识的人,其气易行,只要气血恢复顺畅病就好。相反却令病入体内而生变。 诊病之法须视人之胆大骨肉粗壮,皮肤坚实或胆小骨肉脆弱,皮肤软弱,来证断凡于饱食时,汗大量流出,其汗水乃出于小肠的津液。
受到惊吓而让人冷汗直冒,此汗乃出于心的津液。
持重物远行,此汗乃出于肾脏的津液。
因恐惧而奔走,所生之汗是来自肝脏的津液。
因运动或过于劳累,其所生之汗来自脾脏的津液。
在四季中,人所以会病是因为对脏腑过于耗损它的津液,这是常见之状况。人吃五谷,化成五谷精微,在体内汇聚,所聚之精气即为宗气,由此分输给五臓使其有动能,可依春夏秋冬四季之不同而各显不同的常脉,以此作标准,便可察知正常与否,会出现在寸口之脉位,由此可察知患者有否胃气,以决定生死。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