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
会员
会员
  • UID20182527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58
4695楼#
发布于:2016-03-11 07:4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刘婷2016年3月10日《黄帝内经》第34课心得
  1、肾为阴脏,主闭藏,应用于亥子时,故夜行则扰肾,使肾失封藏,摄纳失司,致肺失清肃而作喘,故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淫气为妄行逆乱为害之气,肾肺为母子之脏,而少阴之脉上入肺中,故喘出于肾,则病苦于肺。
  2、从高空坠落等会伤筋,肝主筋,故喘出于肝,木克土,故伤脾。
  3、惊恐则神越气散,肺主气,故喘出于肺,心藏神,神乱则邪入,故邪气伤心。
  4、水气通肾,跌仆伤骨,故肾气上逆而喘。
  5、堕坠,惊恐等致病因素作用于体质壮实而神强气勇之人,只会产生一过性的功能失调,故为不病,作用于体质虚弱而神衰气怯者,其功能失调状态持续演变为疾病。
  6、勇可察有余,怯可察不足,骨可查肾,肉可查脾,皮肤可查肺,望而知其情,即善诊也。
 7、饮食入胃,太过于饱,食气蒸迫,故汗出于胃。惊恐使心气散乱,心无所倚,神无所归,神气浮越,不能收摄,心液外泄而为汗,血为心之精,汗乃心之液,惊伤心气,纸巾太遗憾了新职业,经商心悸,汗出于心,故曰夺精,精是指精神,神志。持重则伤骨,远行则阳气内动,故汗出于肾。肝主筋而藏魂,疾走则伤筋,恐惧则伤魂,肝受其伤,过汗出于肝。摇体劳苦,则肌肉四肢皆动,所出于脾。七情劳逸饮食等超出常度,就成为致病因素。
 8、食物入胃经消化吸收,谷食之精气充盈于肝,而濡养于筋。水谷精微中,稠厚的部分渗入脉内,化生为营血,沿经经脉运行全身,经脉中的气血沿经脉运行输布,首先到达肺,经气由肺通向全身经脉,其运行按12经脉次序灌注于各脉,肺于经脉输布精气内至脏腑,外达皮毛全身。皮肤主气,经脉主血,毛脉合精是指气血相合,经脉中气血充盈,则心神健旺聪敏,气血分别输送给五脏,脏腑经气平衡协调,则经脉中的气血亦随之盈满而平定,继而反应于气口,所以诊查气口可测知脏腑经脉的变化,以决死生。饮水入胃,经胃热的化气则进入脾,经脾的升清,上输于肺,肺布散全身,肺主宣肃,既可将脾上输之水液宣散全身,又可将被脏腑利用后的浊液经三焦系统下输至肾与膀胱。脾将水精上输于肺,清纯部分经肺气宣发,输布于皮毛,肌腠和头面诸窍而润泽之,浓厚部经肺气肃降,下行濡润五脏六府。饮食精微的生成与输布,气血津液的生化和运行,可以从测度脉象的变化得知,并要结合四季阴阳和人体五脏阴阳变化综合分析。
昆明郭艳
会员
会员
  • UID20182484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98
4696楼#
发布于:2016-03-11 07:4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二班郭艳申请前签到,2016年3月10日《黄帝内经》第34课心得
  一、惊恐恚劳动静会使脉有所改变。
  1、肾为阴脏,主闭藏,应用于亥子时,故夜行则扰肾,使肾失封藏,摄纳失司,致肺失清肃而作喘,故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淫气为妄行逆乱为害之气,肾肺为母子之脏,而少阴之脉上入肺中,故喘出于肾,则病苦于肺。
  2、从高空坠落等会伤筋,肝主筋,故喘出于肝,木克土,故伤脾。
  3、惊恐则神越气散,肺主气,故喘出于肺,心藏神,神乱则邪入,故邪气伤心。
  4、水气通肾,跌仆伤骨,故肾气上逆而喘。
  5、堕坠,惊恐等致病因素作用于体质壮实而神强气勇之人,只会产生一过性的功能失调,故为不病,作用于体质虚弱而神衰气怯者,其功能失调状态持续演变为疾病。
  6、勇可察有余,怯可察不足,骨可查肾,肉可查脾,皮肤可查肺,望而知其情,即善诊也。
  二、1、饮食入胃,太过于饱,食气蒸迫,故汗出于胃。
  2、惊恐使心气散乱,心无所倚,神无所归,神气浮越,不能收摄,心液外泄而为汗,血为心之精,汗乃心之液,惊伤心气,纸巾太遗憾了新职业,经商心悸,汗出于心,故曰夺精,精是指精神,神志。
  3、持重则伤骨,远行则阳气内动,故汗出于肾。
  4、肝主筋而藏魂,疾走则伤筋,恐惧则伤魂,肝受其伤,过汗出于肝。
  5、摇体劳苦,则肌肉四肢皆动,脾所主也,故汗出于脾。
  6、七情劳逸饮食等超出常度,就成为致病因素。
  三、1、食物入胃经消化吸收,谷食之精气充盈于肝,而濡养于筋。水谷精微中,稠厚的部分渗入脉内,化生为营血,沿经经脉运行全身,经脉中的气血沿经脉运行输布,首先到达肺,经气由肺通向全身经脉,其运行按12经脉次序灌注于各脉,肺于经脉输布精气内至脏腑,外达皮毛全身。
  2、皮肤主气,经脉主血,毛脉合精是指气血相合,经脉中气血充盈,则心神健旺聪敏,气血分别输送给五脏,脏腑经气平衡协调,则经脉中的气血亦随之盈满而平定,继而反应于气口,所以诊查气口可测知脏腑经脉的变化,以决死生。
  3、饮水入胃,经胃热的化气则进入脾,经脾的升清,上输于肺,肺布散全身,肺主宣肃,既可将脾上输之水液宣散全身,又可将被脏腑利用后的浊液经三焦系统下输至肾与膀胱。脾将水精上输于肺,清纯部分经肺气宣发,输布于皮毛,肌腠和头面诸窍而润泽之,浓厚部经肺气肃降,下行濡润五脏六府。
  4、饮食精微的生成与输布,气血津液的生化和运行,可以从测度脉象的变化得知,并要结合四季阴阳和人体五脏阴阳变化综合分析。
黄萍
贫民
贫民
  • UID20182741
  • 粉丝2
  • 关注0
  • 发帖数164
4697楼#
发布于:2016-03-11 08:12
@教官-徐州-杨诚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黄萍申请签到
     2016年03月10号,《黄帝内经》第34课心得
      病在经上则治其经,用补泻手法去虚实之症。病在表面孙络上,可在其部位放血。血液循环有障碍时,造成身体疼痛,治在其病的经络上。若病邪停在奇邪之脉,可利用刺在井穴上放血,及四肢青筋处放血之缪刺法(治病在表面,但又不在经络)。
        病人为瘦弱体力不足的人,其病没有产生变化时,须用很恰当的刺法去病邪又不伤正气。
       上实下虚的病人,须延着经脉察诊,找出瘀结所在,针刺放血,以通其气血。眼珠上吊者,表示太阳经的脉气已绝断,眼球上翻看人的病人,则是太阳脉气不足状。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举凡人情志上的变化与劳动状况,只要有关系到日常生活起居的,脉都会改变。像夜间行房事,其喘息是出于肾脏,若行之过度,则易导致病邪入肺。
       人因堕落而伤身且因极度恐惧而产生的喘息则来自于肝,此时易使病邪入脾。
       常易受惊恐之人,其喘息出于肺,此时病邪极易入心而影响心脏。人过水时跌倒水中因而喘息,则此出于肾与骨。
      处于以上状况时,有胆识的人,其气易行,只要气血恢复顺畅病就好了。
       相反于胆小之人却令病入体内而生变。所以诊病之法须视人之胆大或胆小,从骨肉皮肤的状况即可察知病人属何种人,此法为诊断之要法。
      凡人于饱食时,汗大量流出,其汗水乃出于胃之津液。受到惊吓而让人冷汗直冒,此汗乃出于心之液。人持重物远行,所出之汗是由肾脏而出的。人因恐惧而奔走,所生之汗是来自肝脏之津液。人因运动或过于劳累,其所生之汗是来自脾脏之津液。
       因此在春夏秋冬四季中,人之所病乃起因于过于耗损内脏之津液,这是常见之状况。常人饮食入胃肠磨碎消化后,把营养精华贯送到肝脏,再由肝把营养分散到筋去滋养。同时饮食入胃,其产生之血则输送给心脏,心脏得此动能再傅出使全身血脉得以流畅。脉气顺延血脉而行,而阳气会再聚于肺中,肺气通于全身百脉,再由此而贯输阳热之气到皮毛中。由于心与肺合力生出之精气会聚集在气之会膻中位。膻中所聚之精气即为宗气,由此分输给五脏之中,使其有动能,可依春夏秋冬四季之不同而各显出不同之常脉,以此作标准即可知人之正常与否,其会出现在寸口之脉位,由此可察知患者之有无胃气,以决定死生。
      人饮水入胃,遇胃热化气则进入脾土之脏,脾之功能在区分清净之气上输入肺,供应人体正常的水份需要,脾又能通调水道,使不同之水从三焦油网系统渗入肾脏,再汇集于膀胱而出体外,如此水之精气四散全身,均匀谐和的运行,符合于四季不同变化,维持一定的水份,配合日月阴阳的纪律,随时保持常态。
罗红梅
侠客
侠客
  • UID20181765
  • 粉丝3
  • 关注6
  • 发帖数162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4698楼#
发布于:2016-03-11 08:1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罗红梅申请签到
2016年3月10日《黄帝内经》第34课心得
脉都丧失的时候都是死,死之前都会发哕噫。如果说脏气沒了,脾胃的胃气沒有了,“哕”就不断的打膈。脉迟有病,脉不往来者死,久病肉脱的,皮肤贴附骨上的也是死症。我们皮肤上有阳,正常的皮肤会出点油是正常的,那天不出油了而且皮肤手上干干的都是阳要决了。
经病者治其经,十二经络出问题了,我们在经络上治疗,孙络病者在孙络放血。血液循环有障碍,大部分都是外伤或者是一些跌打损伤,只要治他的经络,让他的经络气很順就会好。若病邪停在奇邪之经脉, 可利用缪刺法,刺在井穴上放血及四肢青脉处放血(病在表面,不在经络上用此法)。
病人为瘦弱体力不足的人,其病没有产生变化时,须用很恰当的刺法去病邪又不伤正气。上实下虚的病人,须延着经脉察诊找出压痛点,针刺放血以通气血。眼珠上翻者,表示太阳经的脉气已绝断。这些都是决定生死的重要条件。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凡情志上的变化与劳动状况,关系到日常生活起居的,脉都会改变。像夜间行事的人如小偷、保安,其喘息是出于肾脏,如用之过度,易导致病邪入肺;因堕落而伤身且因极度恐惧而产生的喘息是出于肝脏,此时易使病邪入脾;常易受惊恐,其喘息出于肺,易病邪入心而影响心脏;人跌倒水中而喘息,出于肾与骨。
有以上状况,有胆识的人其气易行,只要气血恢复顺畅病就好。相反却令病入体内而生变。 诊病之法须视人之胆大(骨肉粗壮,皮肤坚实)或胆小(骨肉脆弱,皮肤软弱),此法为诊断的主要方法。凡于饱食时流大汗其汗水乃出于小肠的津液;受到惊吓而让人冷汗直冒此汗乃出于心的津液;持重物远行此汗乃出于肾脏的津液;因恐惧而奔走所生之汗是来自肝脏的津液。 因运动或过于劳累其所生之汗来自脾脏的津液。
在四季中,人所以会病是因为对脏腑过于耗损它的津液,这是常见之状况。
人吃五谷,化成五谷精微,在体内汇聚,所聚之精气即为宗气,由此分输给五臓使其有动能,可依春夏秋冬四季之不同而各显不同的常脉,以此作标准,便可察知正常与否,会出现在寸口之脉位,由此可察知患者有否胃气,以决定生死。
(null)
会员
会员
  • UID20224211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36
4699楼#
发布于:2016-03-11 08:16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徐可怡申请签到2016年3月10日《皇帝内经》第34课心得:
1、皮肤上出的油都是人体的阳气
,一般脸上出油比较多,因为阳多会集中在脸上。
2、血病深有痛者,刺其经络,使气血顺畅。缪刺法:在十二经上放血,在井穴上放血,然后在手足有青筋的地方点刺放血,主要用于病在表而不在经络上。
3、胃之实症下针内庭,虚症下针解溪,形瘦病不动宜用刺法。
4、夜间行房事,其喘息出于肾脏,若行之过度,病邪入肺。胆小之人却令病入体内而生变。胆大之人骨肉粗壮,皮肤结实,胆小的人较脆弱,肉软。
5、由于饱食,汗大量流出,其汗水乃出于胃之津液。受到惊吓而出的汗来自于心,人持重物远行,汗出于肾,急走恐惧汗出于肝,胆为中正之官,胆气旺则人无惧,因运动或过于劳累,汗出于脾。
6、人生病起因与过于耗损内脏之津液。常人饮食入小肠磨碎消化后,把营养精华送到肝脏,肝再把营养去滋养筋。饮食入胃,产生之血输送给心脏,心脏再博出使全身血脉得以流畅,脉气顺血脉而行,阳气再聚于肺中,肺气通于全身百脉,由此贯输阳热之气到皮毛。气入肺,血入心,气血即心肺。心肺合力生出之精气会聚在气之会膻中,膻中之精气即为宗气,由此分输给五脏,使其有动能。
严婷
会员
会员
  • UID20198987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5
4700楼#
发布于:2016-03-11 08:2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  严婷 申请签到2016-3-10黄帝内经第34课心得
1.三部九侯其治疗方法病在经,则治经,虚则补之实则泄之。病在孙络上用缪刺法在患处放血。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的身体疼痛,再其病所在的经络治疗。病邪在奇邪之腑,在奇邪之经脉之井穴及四肢青筋上放血。如病人瘦弱且体力不支,但病沒有产生变化时,需要用合適的方法去除病邪同时不能伤及正气。(比如针刺的深浅,用药的量等)上实下虚的病人,须沿着经脉检查,找出淤结所在,针刺放血,通其氣血。眼珠上吊者,表示太阳经脉气以断绝。眼珠上翻看人,则是足太阳脉气不足状。
2.经脉别论篇二十一七情六欲,居住环境,生活习惯,天气变化都可影响到脉的变化。喘息之因果夜间行房,喘息出于肾脏,太过则病邪入肺。高空坠落或恐惧产生的喘息,来自于肝脏,病邪易入肺。易受到惊吓之人,喘息出于肺,此时的病邪易入心,从而影响心脏。人落水的喘息出于肾于骨。以上喘息伤脏者,有胆识之人(胆气旺)行其气,只要氣血回复流畅,病就会康复。胆气不足之人,病邪容易入体而生病变。所以看病时还要观察病人的胆子大小。汗之所出,人过饱流的汗出于胃,人受惊之汗出于心,人搬动重物之汗出于肾,人恐惧而又奔走之汗来源于肝,人过劳之汗来自于脾,所以,生活中人病损耗津液之病是不可避免的。 常人饮食入胃,胃(指小肠)把吸收的营养交给脾脏,脾脏把五色营养交给各脏腑,肝能生筋,心生血,肾生骨,肺生皮毛,脾生肌肉。三焦通条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为常人。
丁保华
贫民
贫民
  • UID20188294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35
4701楼#
发布于:2016-03-11 08:29
@-石家庄-任红超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丁保华申情签到        2016年3月9日《黄帝内经》第34课学习心得
1、 人胃气绝了,会出现打嗝的现象。 皮肤上有油,特别是头面部皮肤上出油,这是因为阳气所聚的缘故。
3、  缪刺法:在四肢青筋处放血的方法。
4、病在表面孙络上,可在其部位放血。血液循环有障碍时,造成身体疼痛,治在其病的经络上。若病邪停在奇邪之腑,在奇邪之经脉,可利用刺在井穴上放血,及四肢青脉处放血之缪刺法。
5、病人为瘦弱体力不足的人,其病没有产生变化时,须用很恰当的刺法去病邪又不伤正气。上实下虚的病人,须延着经脉察诊,找出瘀结所在,针刺放血,以通其气血。
6、  眼珠上吊者,表示太阳经的脉气已绝断,眼球上翻看人的病人,则是太阳脉气不足状。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7、  夜间行房事,其喘息是出于肾脏,若行之过度,则易导致病邪入肺。
8、人因堕落而伤身且因极度恐惧而产生的喘息则来自于肝,此时易使病邪入脾。
9、   常易受惊恐之人,其喘息出于肺,此时病邪极易入心而影响心臓。
10、  人过水时跌倒水中因而喘息,则此出于肾与骨。
11、诊病之法须视人之胆大或胆小,有胆识的人,其气易行,只要气血恢复顺畅病就好了。相反于胆小之人却令病入体内而生变。
12凡人于饱食时,汗大量流出,其汗水乃出于胃之津液。受到惊吓而让人冷汗直冒,此汗乃出于心之液。人持重物远行,所出之汗是由肾脏而出的。人因恐惧而奔走,所生之汗是来自肝脏之津液。人因运动或过于劳累,其所生之汗是来自脾脏之津液。
13、气和血来自小肠,进入肺部的都是气,进入心脏的都是血。常人饮食入胃肠磨碎消化后,把营养精华(中医名之阴津)贯送到肝脏,再由肝把营养分散到筋去滋养。
王芬
侠客
侠客
  • UID20187618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11
4702楼#
发布于:2016-03-11 08:52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王芬申请签到,2016年3月10日《黄帝內经》第34讲学习心得:
 
  一、当色,脉都丧失的时候,都是死,死之前都会发哕噫。我们人如果说脏气沒了,脾胃的胃气沒有了,“哕”就是打隔,不断的打膈,这是死症。我们在诊察病人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病是怎么回事,现在病又是怎样开始的。要把前病和后面的病都要考虑进去。然后再去膜他的脉,看他经络的浮沉,然后看他上下的从逆。原则上脉正常的的一息五至就沒病。脉迟有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著者死)〈很多的字都是断简残篇,这里把它讲出来啊,好像和主题没有关系〉我们皮肤上有阳在身上,正常的皮肤会出点油,尤其是脸上,脸上是阳之会,胸阳会往上冲,所以脸上出油是正常的,那天不出油了,摸到皮肤手上干涩的,两个皮肤粘在一起,那是阳要决了。
  
 二、病要怎么治疗呢?岐伯说:( 经病者治其经),十二经络出问题了,我们在经络上治疗,孙络病者,我们在他的孙络放血。我们人身体有经、有络、有孙络,孙络是最细的。(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如果病人是血病,什么是血病?我们血液循环出问题,大部分都是外伤,或者是一些跌打损伤,只要治他的经络,只要让他的经络气很順就会好。( 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缪刺,是在十二经的井穴上面扎针放一点点血出来(第一个手法),然后再在四肢找有青筋的地方点刺放血。这种刺法就是缪刺。缪刺法的用途是指病在表面,不在经絡上面。如果有个病人经络上都沒有病,就是痛,就用缪刺法。如果有个久病体瘦的病人,而这个病又一直没有进。我们就按照正经的方法来治疗。(上实下虚,切而从之。)我们沿着经络摸他的压痛点,找到压痛点以后,揉搓一下或者是下针。瘀结痛的地方可剌让他出血,一般来说这种都是在经络上面的病。眼睛往上翻了,是太阳脉不足,这是瘦子,人瘦形不够。戴眼者:是整个眼睛都往上翻,这是太阳脉已绝。这个方法都是我们看死生之要。
  
 三、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黄帝问道:  人之居所与活动状况,还有勇敢怯懦是否会影响到脉呢?
岐伯说:  当然会,凡是人的惊恐,发怒,劳累,以及或动,或静,变化太大,经脉血气都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的。所以,有走夜路的(指小偷还有行房的人),紧张而喘出于肾脏。气过妄行就要伤害肺脏。从高处掉下来或者是受到恐吓,而发生的气喘,这喘出于肝脏,就会伤到脾,因木克土;如果受到惊恐,随时都害怕,有一点小动静就吓到了而气喘,这个喘出于肺,肺气会受伤。当肺气一离开,精神一离开肺的时候,就会伤到心脏。因为心脏会堵气,神一离开,肺就虚了。火就会补肺,就会伤到心气。本来心脏好好的,被一吓,心脏受影响。有的人被水淹到了或者是瞬间摔倒了,也是喘出于肾或骨。这种不管是因为惊恐还是因为意外发生(如溺水或从高处坠落或突然摔倒),只要胆子大,气行就好了。本身天生胆小的,就会受病了。所以我们要开心,无惧,不要怕,一定要勇。所以诊病之道要看人,这个人是胆大还是胆小,一般来说,胆大的人骨肉比较粗状,皮肤也比较坚实;胆小的人比较脆弱,皮肉比较软。一个人在吃饭时流汗,这汗出于胃。在这里把胃改成小肠就通了。饮水入胃,喝水流汗,那是胃,是心下,饮食入胃就进入小肠了,汗出于小肠。如果人受到惊吓,冒出来的冷汗是出于心脏,所以同样的汗流出来都有不一样的原因。抬重物流汗,这汗出于肾;害怕了,跑流汗出至于肝。所以胆(中正之官)气很旺的人不惧。所以让一个人无惧,就温胆,把他的胆弄好点,他就不怕。(摇体劳苦) 耕地锄地,歌舞伎,工作的工人等劳动时所流的汗都出自于脾,各种不同的动作所出的汗,来自不同的地方。

四、人会生病,都是用太过。腿膝盖是用于走路的,如果每天用他来跑,用他太过,定会生病。 食气入(胃)小肠,散(精)气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小肠,浊气归心,浊气就是血气,血气回到心里去。这时心血就会照顾到全身的血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人的气、血是相辅相成的,饮食进入小肠,消化以后变成血进入到心脏,我们的气也是来至于饮水,还有平时食物的精华,进入肺部的都是气,进入心脏的都是血,所以我们身上到处都有血脉。肺主皮毛,主华盖,用气把全身包住。气和血,就是我们的心和肺,两个都是阳在上。我们可以利用心和肺,利用胸阳来判定一个人的生死。
袁小玲
会员
会员
  • UID20185537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30
4703楼#
发布于:2016-03-11 15:35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二班袁小玲申请签到,2016年3月9日黄帝内经第33课心得
1.通过观察病人的喘气咳嗽来鉴别病人的阳气。没有胃气的脉,逆四时的脉,皆为难治之病。脉症不合,泄应虚弱而洪大,脱血应虚而脉实,病为热证脉反而静,病在里而脉坚实有力,病在外而脉却软弱,皆为难治。
2.五实:脉盛脾热腹胀前后不通,眼睛看不清东西,主死。五虚,脉细皮寒气少泄利饮食不入,主死。浆粥入胃,泄注止,虚者活,发汗后,大小便通,实者活。
3.三部九侯论。三部,上,中,下。上部三脉,天部在胆经悬里和曲鬓的位置,少阳脉系的地方,眉骨靠后一点。地部,在喉咙两边,人迎脉的地方,胃气所行之处,人部脉在耳朵的前面,属三焦经。中部,天部肺经经曲的位置。地部阳明经合谷的位置。人部手少阴心经神门的位置。下部之天部侯头角之气,地部侯口角的运转,人部侯耳目的功能。
4实证者泻之,虚则补之。去血淤滞脉处,需调节其过实或过虚之脏。如人迎脉大,实则泻之,当刺内庭穴。如,上部天脉大,实证刺阳辅,虚则刺侠溪,经脉上有青筋者,把淤血放掉。
5.九侯之脉,当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临症当细辩之,过细,过大之脉,应与季节病侯相适应,反之则病危。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二班袁小玲申请签到,2016年3月9日黄帝内经第33课心得
1、举凡脉速者必无病,脉迟者必病,脉气不来者必死,皮肤为阳,脸上是胸阳之会,胸阳往上冲,脸出油是正常,脸和手不出油,是阴阳俱绝之症,死症。
2、三部九候,冬阴夏阳治法
病在十二经则治其经,用补泻手法去虚实之症。病在孙络,在其部位放血。血液循环有障碍,造成身体疼痛,治在其病的经络上。病在奇邪之腑,在奇邪之经脉井穴及四肢青脉处放血。
瘦弱体力不足的人,其病没有产生变化,用恰当刺法祛病邪又不伤正气。上实下虚病人,延经脉察诊,找压痛点、瘀结,针刺放血,通其气血。眼睛上翻者,是太阳脉气不足,眼睛上吊太阳脉气已绝断。缪刺法:一井穴放血。二病在表面又不在经络上,四肢青筋、淤血处放血。
3、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夜间行房事,其喘息出于肾脏,若行之过度,病邪入肺。从高处坠落而伤身且因极度恐惧而产生的喘息来自肝,此时易使病入脾(木克土)。易受惊恐之人,其喘息出于肺,此时病邪极易入心。人跌倒水中因而喘息,出于肾与骨。以上状况,有胆识的人,气易行,气血恢复顺畅病就好,胆小之人却令病入体内而生变。胆大之人骨肉粗壮,皮肤结实,胆小的人较脆弱,肉软。
4、由于饱食,汗大量流出,其汗水乃出于胃之津液。受到惊吓而冒冷汗,此汗出于心之液。
人持重物远行,出之汗是由肾脏而出,因肩膀有大杼(骨会),腿有承山,脚有绝骨(髓会),肾主骨。因恐惧而奔走,所出之汗来自肝脏之津液。因运动或过于劳累,所生之汗来自脾脏之津液。
5、人生病起因与过于耗损内脏之津液。常人饮食入小肠磨碎消化后,把营养精华(阴津)送到肝脏,肝再把营养去滋养筋。饮食入胃,产生之血输送给心脏,心脏再博出使全身血脉得以流畅,脉气顺血脉而行,阳气再聚于肺中,肺气通于全身百脉,由此贯输阳热之气到皮毛。气入肺,血入心,气血即心肺。心肺合力生出之精气会聚在气之会膻中,膻中之精气即为宗气,由此分输给五脏,使其有动能。
文建宁
侠客
侠客
  • UID2018222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06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4704楼#
发布于:2016-03-11 15:52
@教官-伊犁-慕利敏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  文建宁申请签到,2016年3月11日《黄帝内经》第36課心得:


 三陽三陰、六經辨證、三陽三陰之脈象
第二十二篇:臟氣法時論
 五味之藥性、病于四時、五臟疾病之症狀、飲食
第二十三篇:宣明五氣
 五味均衡、五臟五病、五臟喜惡、五味禁忌
 五病所發、五臟所藏、所主、所傷
第二十四篇:血氣形志
 氣血比值、十二經氣、易經概述
第二十五篇:報名全興倫
 九野九宮、補瀉之道、五實五虛、導引術
第二十六篇: 八正神明論


隔:分清濁之位,上升出來的都是清的,比如汗
三焦:決瀆之官,管水,是水道,從脾臟長出來的,是油網,利於輸送水,下送水道膀胱
治水方法:用藥把三焦上的冷水變熱,使其排出體外


如果太陽脈(小腸、膀胱)獨盛,就會出現虛氣上逆、喘息等症狀;這是陰不足陽有餘所導致的,應該表裡都用瀉法取膀胱                              經的下俞束骨穴和腎經的下俞的太谿穴。
如果陽明脈(大腸、胃)獨盛,是陽氣太盛了,應該瀉足陽明的陷谷穴,補足太陰的太白穴
如果少陽脈(三焦、膽)獨盛,會發生厥氣,導致外踝前的少陽脈很大,應該取少陽經的臨泣穴
如果太陰脈(肺、脾)獨盛,則應再查:如果是五臟脈氣減少,導致胃氣不能平和,那是太陰太過的原因,英愛補足陽明胃                                    經的陷谷穴,瀉足太陰的太白穴
如果病氣在腎臟,應該治腎和膀胱,瀉足太陽膀胱經經穴昆侖、絡穴飛揚,補腎經的經穴復溜穴、絡穴大鐘穴
如果一陰脈獨盛,是肝臟有問題,心酸痛,經常自汗,可以針刺肝經的太沖穴


一陽:少陽
二陽:陽明
三陽:太陽


一陰:太陰
二陰:少陰
三陰:厥陰


平人(正常人),是在太陽之上。一旦病邪入侵,會沿著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入侵人體,人體會一步步表現出相應的症狀,如果再不及時治療。再往下就會表現出病,此時就是西醫所謂的病。而中醫認為,病邪開始入侵太陽的時候就應該開始治療。


中醫治病,是根據症狀來治療,不管病名,只要發生在同樣的部位,同樣的症狀,就用同樣的治療方法
西醫治病,要先確定病名,來根據病名治療


俞穴:當臟氣過旺太盛時,取俞穴來治療




《臟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肝主春木之氣,陽木為足少陽膽、陰木為足厥陰肝,甲膽乙肝,肝性苦躁急,甜味藥緩之
心主夏火之氣,陰火為手少陰心、陽為手太陽小腸,丙小腸丁心,心性苦緩散,酸味要收之
脾主長夏土之氣,陽為足陽明胃,陰為足太陰脾,戊胃己脾,脾性苦濕,咸味藥燥其濕
肺主秋金之氣,陽金為手陽明大腸、因為手太陰肺,庚大腸辛肺,肺氣上逆,苦味藥泄其氣
腎主冬之水氣,陰水為足少陰腎,陽水為足太陽膀胱,壬膀胱癸腎,腎性苦乾燥,辛味藥潤之


五味治療五臟,是為了開發腠理,運行津液,痛氣道


甜:緩
酸:收
苦:燥、泄
辛:潤燥
咸:軟堅(用來軟化腫瘤)


肝病夏天一般會好;如果夏天未好,秋天就會加重;如果秋天不死,冬天就可以保持原狀,當年不死;第二年春天,就會恢復的好一些;肝病的人不可以吹風,若是吹風太甚,會加重病情。
肝病人寅卯(木生火)時會感到好些;申酉(金克木)時病情加重;亥子(木時)會安靜一些
肝病實癥需要疏洩,應該用辛味藥來疏散;如果虛症需要補的,可以用酸味藥來補肝
長夏:四季交換的中間都叫長夏,如下:
亥子: 肝木(春)
寅卯: 心火(夏)
巳午: 肺金(秋)
申酉: 腎水(冬)
丑、辰、未、戌:土(長夏)


心臟病,長夏會好,如果長夏不好,冬天會加重,如果冬天不死,到了春天就暫時不會死了;到了夏天,會逐漸好轉。有心臟病的人不能穿太多衣服,應該少穿衣服,還要洗涼水澡。
心臟病需要緩、軟,補心:可以用咸味藥來軟它;瀉心:用甜味藥來緩之
云南—保发容
侠客
侠客
  • UID20185605
  • 粉丝5
  • 关注0
  • 发帖数127
4705楼#
发布于:2016-03-11 16:5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教官-孝感-郑其赛3班保发容申请签到201637日《黄帝内经》第31课心得。
肝虚时一般有胸胁苦满,胸痛彻背的现象,因肝阳不足所致。
夏天是心脉。心为南方火,万物生长茂盛,故脉来盛去衰,称钩脉。相反则为病脉。若心脉来大去亦大为太过,(超过正常脉跳次数)病在外。病人会身热肤痛,起浸淫疮,皮肤易红肿化脓。太过为实。母能令子虚,治肝。来弱去盛为不及,病在内,病人会心情烦躁。热上入肺则咳嗽吐痰,热向下则气泻,下痢或下血。寸脉微弱,尺脉盛大为病在内。不及为虚。子能令母实,治肠胃。
秋天为肺脉。秋为西方金,是收获的季节,故脉轻浮于表,来急去散,称浮脉。脉中间坚硬两边虚空为太过,病在外。肺脉太过气会上冲而胸背痛。肺主肃将,常人气向下走。若胸阳太过会令人胸不舒服而想吐。气若上冲不止会咳血。脉形如羽但很微弱为不及,脉动少,病在内。不及则气喘咻咻,咳嗽不断。
血为阴,有阳气固守血才在血管里正常流动。若阳虚了血就会离经叛道,会逆流或出血。大小便带血等很多出血的病都是阳虚所致。血管破裂是因血管内太寒,用温热的药把里寒去掉血就止住了,故中医上有血无止法一说,只要阳回来了,血自动就止了。
冬天为肾脉,肾是北方水,主收藏,故脉深沉有力,名曰“营”。肾脉如石弹又圆又硬为太过,病在外。病人易疲倦,脊背痛且呼吸浅,不爱说话,需治肺。脉去时如几种细脉聚在一起为不及,病在内。病人胸中空乏如饥,腰椎冷且酸痛,下腹胀满,小便不畅,西医称尿毒症,需强肝,同时固心强土。
脾为长夏,中央土,位于四脏中间,其主要功能是对肝、心、肺、肾贯注胃气,是动能的来源。脾正常时看不出来,有病时才反应明显。脾脉像流水般连续不停,为太过,病在外。病人会四肢不举,体重,因脾主四肢、肌肉和少腹。脉像鸟啄物般跳跳停停为不及,病在内。病人会九窍闭塞不通,五脏之气混乱,又名“重强”。
人体内气机流畅运转,周而复始为常态,不能逆反亦不能停顿。新陈代谢一旦受阻要及时使之通顺,等病至再治就失去了最佳时机。
五脏之气源于其所生的脏,若五脏有病没治好会传到其所克之脏。生命的元气居于其所生之脏,断绝于其不能传到之脏。如心病遇到水时最危险,因水克火,心病者大多死于冬天。
气顺行则生,逆行则死。肝气足生心气,再传给脾为正常。若肝气逆传给肾,再逆传到肺,病人必死,其他脏同理。
地盘图:十二时辰里面辰、戌、丑、未为土,寅、卯为木,巳、午为火,申、酉为金,亥、子为水,共划分为五区。十天干甲乙为木,丙丁为火,戊己为土,庚辛为金,壬癸为水。
五脏生病首先影响其所克之脏,在脏间以相克的方式传递,传递完了人就死了。一脏有病,不正确治疗少则3月,多则6月,病人会死。急性病快则3日,慢则6日,传入五脏不治而死。诊脉可根据胃气的盛衰查知病因,也可从五脏阴气的盛衰推断病人的生死之.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教官-孝感-郑其赛3班保发容申请签到2016年3月8日《黄帝内经》第32课心得。
     风为百病之首,病的源头。人生病的三个源头,一是外伤风寒,二是内伤人体受情志影响所生的疾病,三是外伤。人受了外伤风寒,毫毛会直立,皮肤会闭合,体热会无法发散。此时可用发汗的方法。汗法,是发表的药,用于太阳症,风寒。病情不在表面进入肌肉时,会麻木不仁肌肉痛,用药汤外洗,针灸,针刺的方式。如果施治不当,病会入肺,得肺痹,会咳嗽气逆不下。如果没治好,会传到肝脏,得肝痹,又名厥就是冷反逆的意思,胁痛,吃东西会吐,用按摸施针来治。如果治不好,肝邪会传到脾上,病名叫脾风,病人会全身发黄且腹中热盛,烦躁不安,会汗黄或小便黄。此时可用汤药内服或按摩穴位。如果治不好,脾邪会传到肾脏,病名疝瘕,症状为小腹烦热而刺痛,汗和大小便出白津,又名蛊。这时可按摩吃药。如果还是治不好,会传到心脏,会手足痉挛而拘急,病名瘛。可治可药,如果不治,满十天会死。当心走到底了,又回到肺中,肺因始病已受损,肺病会发寒发热,正常可活三年,这是病势较缓的传变法则。
 还有些突发的急性病,如吃坏东西拉肚子,则不须考虑其传变的法则与治法,因为这是由于人的情志上的影响。而改变正常顺序,且一发即成生病。如人因大喜而心气大虚,造成肾气趁虚而入。生气肝气亢奋伤到脾。过悲肺气张而影响到肝。过恐肾气受损而至脾气趁虚而入。过忧致肺气虚损心气乘虚而入。这是情致过劳而生的五种变化,因相克的五种变化,会有二十五种变化的发生。
 形伤,气喘,形气两伤,只剩六个月的生命。如真脏脉外现可依据其相克之节气而预知其死亡。同样的症状,胸内痛而牵引肩头,预期一个月死,出现真脏脉,死于与其相克之日。同样的症状,加病人发热,肌肉消失,真脏脉无胃气,病人剩下十个月的寿命。
 皮骨相连,动作无力,真脏脉现,一岁死。病人骨消肉陷,胸肋脊背外现,胸中气胀,腹中疼痛,情绪不安,肩背生热,形消肉脱,目眶凹陷,有真脏脉,目不识人,阴阳离决为即死。还不能识人,于被克之日死。意外发生如高处坠下或溺水,导致的脉道不通,气不往来,五脏离决不可预期死亡。
 比如肝模到的真脉,是由寸口到尺部绷紧如刀刃,加上面色青白,金克木阳气失,皮上如折曲状,必死。心有真脉,坚实有力,面黑,皮如折,必死。肺的真脏脉,形大中空无力,像羽毛触到皮肤,病人面色白且红,无光泽,皮上毛折,病人必死。肾的真脉,跳时时强而时中止,很坚硬,病人面色黑具黄,无光泽,皮上毛卷曲,病人必死。脾的真脏脉,柔弱无力,忽快忽慢,病人面色黄青,皮上毛卷曲必死。凡各脏见真脉之脉,皆为必死之兆。
 心下是胃,胃下是小肠实是胃。五脏皆受于小肠。小肠是五脏的本。小肠,为五脏津液能源之所在。五脏之气,不会来于手太阳肺经,都是因为有小肠的气。五脏各有其流注之时,但都来用太阴肺经的运送,一旦病邪严重,则人的精气必衰弱。所以严重的病人,其小肠之气必然与脏气同时贯注于手太阴肺经中,于是使真脏脉出来,凡见真脏脉,必是病邪已完全破坏其脏的功能,其必死。
 治病察其外形、精神与气,按脉知道何脏为主病,晃及病情是新病还是旧疾,不可失去治疗时机。外形气色皆未失真,是可治之病。病色浅,易治。脉与四时相合,可治。脉微弱但内有气血流动,是有胃气之兆,是易治之病。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教官-孝感-郑其赛3班保发容申请签到2016年3月9日《黄帝内经》第33课心得。
常脉是很柔和的一息四到五至,是有胃气的脉,只要有胃气的脉都是好治的病,如果形气丧失,过胖过瘦的呼吸很短,胸阳失掉,诊断阳气有没有看病人喘气咳嗽就知道。颜色失掉,是比较难治的,凡治病,必先诊察形体盛衰,气之强弱,色之润枯,脉之虚实,病之新久,然后及时治疗,不能错过时机。病人形气相称,是可治之症;面色光润鲜明,病亦易愈;脉搏与四时相适应,亦为可治;脉来弱而流利,是有胃气的现象,病亦易治,必须抓紧时间,进行治疗。形气不相称,此谓难治;面色枯槁,没有光泽,病亦难愈;脉实而坚,病必加重;脉与四时相逆,为不可治。必须审察这四种难治之证,清楚地告诉病人。
   所谓脉与四时相逆,是春见到肺脉,夏见到肾脉,秋见到心脉,冬见到脾脉,其脉皆悬绝无根,或沉涩不起,这就叫做逆四时。如五脏脉气不能随着时令表现于外,在春夏的时令,反见沉涩的脉象,秋冬的时令,反见浮大的脉象,这也叫做逆四时。
   热病脉宜洪大而反静;泄泻脉应小而反大;脱血脉应虚而反实;病在中而脉不实坚;病在外而脉反坚实。这些都是症脉相反、不合,皆为难治。
色脉颜色失掉了脉还在为难治之症;色脉都失掉为凶险。
新病气色在脉会有问题;久病气色就没有了。
  根据虚实的病情可以预决死生
   五实死,五虚亦必死。 五实:1、脉盛是心受邪盛。2、皮热是肺受邪盛,3、腹胀是脾受邪盛。4、二便不通是肾受邪盛。5、闷瞀是肝受邪盛。这叫做五实。
五虚:1、脉细是心气不足。2、皮寒是肺气不足。3、气少是肝气不足。4、泄利前后是肾气不足。5、饮食不入是脾气不足。这叫做五虚。
五实、五虚,有时亦有痊愈的,又是什麽道理?
1、能够吃些粥浆,慢慢地胃气恢复, 大便泄泻停止,则虚者也可以痊愈。2、如若原来身热无汗的,而现在得汗,原来二便不通的,而现在大小便通利了,则实者也可以痊愈。这就是五虚、五实能够痊愈的机转。
三部九侯论篇第二十
  天地的至数,开始一,终止九。一奇数为阳,代表天,二偶数为阴代表地,人生天地之间,故以三代表人;天地人合而为三,三三为九,以应九野之数。所以人有三部,每部各有三侯,可以用它来决断死生,处理百病,从而调治虚实,祛除病邪。
三部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每部各有三侯,所谓三侯,是以天、地、人来代表的。必须有老师的当面指导,方能懂得部侯准确之处。
上部天,即两额太阳脉处动脉(胆经的悬颅和曲鬓的位置,少阳脉气的地方);
上部地,即两颊人迎穴处动脉;(喉部人迎脉两边胃气所行之处) 上部人,即耳前耳门穴处动脉;(少阳三焦的脉气)上部也有天、地、人三侯。上部之天可以侯头角之病变,上部之地可以侯口齿之病变,
正常的脉也是一息四到五至,如果脉跳得过快,代表里面阳上亢容易发癫痫,通过扎百会、灸申脉、照海能把脉恢复到正常的四到五至。
上部之人可以侯耳目、耳聋之病变。先天耳聋此处没脉气,脉很大为实症,很小为虚症。
因为头部的经气在这四个位置都查到,五脏衰败,脸色的气色也没有了。
中部天,即两手太阴气口、经渠穴位置;(肺脏) 中部地,即两手阴明经合谷处动脉;(大肠的脉气) 中部人,即两手少阴经神门处动脉;(心经神门的位置)
中部亦有天、地、人三侯。中部之天可以侯肺脏之病变,肿不之地可以侯胸中之病变。中部之人可以侯心脏之病变。
下部天,即足厥阴经五里穴或太冲穴处动脉;(肝脏) 下部地,即足少阴经太溪穴处动脉;(肾脏)
下部人,即足太阴经箕门穴处动脉。(脾胃) 故而下部之可以天候肝脏之病变,下部之地可以侯肾脏之病变,下部之人可以侯脾胃之病变。
三部之中,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侯为天,三侯为地,三侯为人,三三相乘,合为九侯。脉之九侯,以应地之九野,以应人之九脏。所以人有肝、肺、心、脾、肾五神脏和膀胱、胃、大肠、小肠四形脏,合为九脏。若五脏以败,必见神色枯槁,枯槁者是病情危重,乃至死亡征象。
三部九侯诊察的方法怎样?
一定看病人的身形肥瘦,了解它的正气虚实,实证用泻法,虚症用补法。但必先去除血脉中的凝滞,而后调补气血的不足,不论治疗什麽病都是以达到气血平调为准则。
怎样用决断死生?
       形体盛,脉反细,气短,呼吸困难,危险;如形体瘦弱,脉反大,胸中喘满而多气的是死亡之症。1、(形和脉不一致)一般而论;2、形体与脉一致的主生;3、若脉来三五不调者主病,三部九侯之脉与疾病完全不相适应的,主死;4、上下左右之脉,相应鼓指如春杵捣谷,参差不齐,病必严重;6、若见上下之脉相差甚大,而又息数错乱不可计数的,是死亡征候;7、中部之脉虽然独自调匀,而与其他众脏不相协调的,也是死侯;8、目内陷的为正气衰竭现象,也是死侯。眼眶是胃经的地方,眼眶内陷为胃气没有了为死症。
如何知道病的部位呢?
从诊察九侯脉的异常变化,就能知病变部位。九侯之中,有一部独小,或独大,或独疾,或独迟,或独热,或独寒,或独陷下(沉伏),均是有病的现象。
   左手放于病人外踝五寸处,以右手指在病人足外踝尖上弹之,医者之左手即有振动的感应,如其振动的范围超过五寸以上,蠕蠕而动,为正常现象;
如其振动急剧而大,应手快速而浑乱不清的,为病态;若振动微弱,应手迟缓,应为病态;若振动不能上及五寸,用较大的力量弹之,仍没有反应,是为死侯。  如果身体极度消瘦,体弱不能行动,是死亡之征。中部之脉(肺经、心经、大肠经的脉)忽快忽慢,无规律,为气脉败乱之兆,都是死征。如果中部的脉代(时快时慢突然又变成)钩状脉,为病在络脉。(冲阳脉与太冲脉都是胃经的头尾脉,通过查头尾脉知道气脉是否顺畅,如一头有脉很大,一头没有脉,里面阳气往上走,有阴实,阳气没有了堵在经络里面,常人头尾头尾脉跳是一至的)三部九侯的脉,应相互适应,上下如一,不应该有参差。如九侯之中有一侯失掉了,为生病了,两个侯生病了,为病盛,三个脉失掉了,则病必危险。所谓不一致,就是九侯之间,脉动的不相适应。诊察病邪所在之脏腑,以知死生的时间。临症诊察,必先知道正常之脉,然后才能知道有病之脉;若见到真脉脉象,胜己的时间,变要死亡。足太阳经脉气绝,则两足不能屈伸,死亡之时,必目睛上视。  脉象与冬阴夏阳之对应关系
九侯的脉象,都是沉细悬绝的,为阴脉,冬令死于阴气极盛之半夜;如脉盛大躁动喘而疾数的,为阳,主夏令,所以死于阳气旺盛中午;寒热交错的病,死于阴阳交会的平旦之时(早上);热中(中焦)及热病,死于日中阳极之时(中午);病风(肝病)死于傍晚阳衰之时(黄昏);病水者(水肿病人)死于夜半阴极之时(半夜)。其脉象脾脉忽疏忽数,忽迟忽急,脾气内绝,死于辰、戌、丑、未四个时辰变换之时,,也就是平旦、日中、日夕、夜半这些日乘四季的时候;若形坏肉脱(形失掉),虽九侯脉协调,也是死亡的征象;假使五诊之脉虽然出现,而九侯都顺于四时,就不一定是死侯。(如果形肉都在,身有重病,九侯的脉顺,人也不会死。)所以说不死的病,指新感风病,或月经之病,虽见类似五诊之病脉,而实不相同,所以说不是死侯。
如果孕妇有症状脉异常是正常的不能说有病。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教官-孝感-郑其赛3班保发容申请签到2016年3月10日《黄帝内经》第34课心得。
诊断时要问病人起初的症状,现在的病况以及是否顺合经脉气血运行的方向。一呼一吸5至正常,脉气来迟者必病,脉气不来者必死。

病在经络就治经络,虚补实泻。病在孙络可在孙络放血。血液循环障碍造成身体疼痛的,治病经。病在奇邪之腑,即病在表又不在经络上,此种用缪刺法,即在十二经的井穴和手足、四肢等青筋上点刺放血。
病人瘦弱体力不足的,其病没有变化时,须恰当施针不要伤其正气。上实下虚的病人,须顺着经络找出淤结所在,针刺放血以通气血。看人时眼睛上翻者,表示其太阳经脉气不足;眼睛上吊者表示其太阳经脉气已断绝。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情志变化和劳动状况都会影响到脉。如夜行房事其喘息来自肾,过度则易致病邪入肺。从高处坠落或极度恐惧产生的喘来自肝,易致病邪入脾。常易受惊之人,其喘来自肺,病邪易入心。人涉水跌入水中而喘,其喘来自肾和骨。如遇到突发事件时,只要不惧怕,保持平常心视之,待气血恢复顺畅自然就好了。故诊病还要看病人胆子大小。胆大之人骨肉粗壮,皮肤坚实。胆小者相反,开心就好
。人饭后大量流汗,汗水来自小肠。喝水流汗,汗来自胃。人受惊而冒冷汗,汗水出自心脏。人负重物走路流的汗来自肾,因恐惧奔走流的汗出自肝脏,过度劳累流的汗出自脾脏。人生病大多因过度损耗内脏津液而致。人吃的食物被胃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吸收了营养精华(阴津)再输送给肝,肝再输送给筋。气血相辅相成。气来自水和食物之精华,入肺。血来自于小肠的营养,继而进入心脏,心脏再传至全身的血脉。脉气顺血脉而行,阳气再聚于肺。因肺气通全身的脉,由此贯注阳热之气到皮毛中。心肺合生的精气会聚于膻中,称“宗气”。宗气再输送给五脏,使各脏因四时不同而呈现出不同之脉。饮水入胃后遇热化气进入脾脏。脾脏的功能就是把清净的气上输给肺,为人所用。土生金,同时脾又治水,使不同渠道的水通过三焦系统渗入肾脏,最后汇集于膀胱排出体外。
张宏
侠客
侠客
  • UID20183025
  • 粉丝0
  • 关注1
  • 发帖数192
4706楼#
发布于:2016-03-11 20:4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宏申请签到,2016年3月11日《黄帝内经》第36课心得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宏申请签到,2016311日《黄帝内经》第36课心得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横隔是分清浊之处,清气经其而上,浊气经其而下。
三焦是主水之官,源于脾,是为水道,正常人是脾管水道,因此凡是水的问题,都要治脾。水道中的水应该是热的,如是冷的,要想办法将其变热。
太阳经脉偏盛,证见厥逆、喘息、虚气上逆等,此因阴不足而阳有余,表里两经俱当用泻法,取足太阳经的束骨穴和足少阴经的太溪穴。
阳明经脉偏盛,是太阳、少阳之气重并于阳明,当用泻阳补阴的治疗方法,当泻足阳明经的陷谷穴,补太阴经的太白穴。
少阳经脉偏盛,是厥气上逆,因阳跷脉与胆经相合,因此会造成阳跷脉前端肿大,治之当取足少阳经的临泣穴。
太阴经脉鼓搏有力,查是否真脏脉至,若五脏之脉均气少,胃气又不平和,是足太阴脾太过,当用补阳泻阴的治疗方法,补足阳明之陷谷穴,泻足太阴之太白穴。
二阴经脉独盛,是少阴厥气上逆,而阳气并越于上,心、肝、脾、肺四脏受其影响,四脏之脉争张于外,病的根源在于肾,应治其表里的经络,泻足太阳经的经穴昆仑、络穴飞扬,补足少阴的经穴复溜,络穴大钟。
一阴经脉偏盛,是厥阴所主,出现真气虚弱,心中痠痛不适的症状,厥气留于经脉与正气相搏而发为白汗,应该注意饮食调养和药物的治疗,如用针刺,当取决阴经下部的太冲穴,以泄其邪。
六经辨证:以三阳经、三阴经为基础,太阳首先受病,如病如阳明,病会停止,如入少阳,此为半表半里之处,不及时治疗会进入太阴,太阴进入少阴,最后进入厥阴,此为病之极。中医认为太阳之上为平人,治证时同症同治。
太阳脉浮,少阳脉滑而不实,阳明脉大而浮,太阴经的脉象搏动,虽沉伏而指下仍搏击有力;少阴经的脉象搏动,是沉而不浮。
阳明但热不寒,少阳寒热往来。
脏气法时论第二十二

本章论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五治"的道理.阐明五脏病"愈"、"加"、"持"、"起"的时间禁忌与治则、五脏虚实的症候及具体治法、四:论述五色、五味及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对五脏之所宜。
肝属木,旺于春,甲乙属木,足少阳胆主甲木,足厥阴肝主乙木,所以肝胆旺日为甲乙;肝在志为怒,怒则气急,甘能缓急, 以甘缓之。
天干:甲乙为木,丙丁为火,戊已为土,庚辛为金,壬揆为水。
甲乙丙丁为阳,庚辛壬揆为阴。
五味之功效:甘能缓,苦能燥,酸能收,辛能润燥,咸能软坚。
辛甘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心属火,旺于夏,丙丁属火,手少阴心主丁火,手太阳小肠主丙火.所以心与小肠的旺日为丙丁;心在志为喜,喜则气缓,心气过缓则心气虚而散,酸味能收敛,食酸以收之。
脾属土,旺于长夏,四季交替之时,戊己属土,足太阴脾主己土,足阳明胃主戊土,所以脾与胃的旺日为戊己;脾性恶湿,湿盛则伤脾,苦味能燥湿,食苦以燥之.
病证会在相生之季痊愈,在相克之季严重。肝病起于春因此不可受风,在早上肝病诊察最为清晰,因早上时辰属寅卯,属木,此时病证显示最为清晰。其余各脏,以此类推。病在心,痊愈在长夏,长夏不愈,冬季加重。春季持平。因此心脏病人要少吃热食,少穿一点衣服,可以用外界的寒来刺激调整心的热。其痊愈应在戊己之时。
张莉
侠客
侠客
  • UID20187482
  • 粉丝2
  • 关注0
  • 发帖数198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4707楼#
发布于:2016-03-11 21:1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张莉申请签到
2016年3月11日《黄帝内经》第37课心得

心脏病中午症状最明显,半夜亥、子时最严重,水克火;清晨寅、卯时较平静,木生火。心脏亢进时用咸味药去缓,咸能软坚,也可用甘味活动心脏。
脾病愈在秋,不愈春加重,春不死夏不变,到秋会复发。此病忌热食饱食,住湿地。同理,脾病庚辛日愈,不愈甲乙日加重;甲乙日不死则丙丁日不变,到戊己日复发。一日中,未时(长夏)症状明显,清晨(寅卯时)最严重,傍晚(申酉时)平静。脾气过亢立用甘味缓之,苦味燥之。甘味健脾,苦味泻脾。
肺病愈在冬,不愈夏季加重,夏不死长夏不变,到秋复发。一月中病在壬癸日愈,不愈丙丁日加重。不死戊己日不变,庚辛日复发。一日中,傍晚申酉时症状明显,巳午时加重,半夜亥子时平静。此病禁冷食冷饮,穿衣过少。肺气过亢须收敛于胸,用酸味食物或药物来收,因酸能固肺气,辛味能疏散肺气使之下降。
肾病愈在春,不愈长夏加重,过长夏不死秋不变,于冬复发。一月中,愈在甲乙日,不愈戊己日加重,不死庚辛日不变,于壬癸日复发。一日中,半夜最明显,于辰、戌、丑、未四时加重,辰时最重;傍晚平稳。此病忌热食热衣,不宜火烤。肾病人食苦味食物或药物为宜,咸味强肾。尿毒症者可用黄连等苦味药缓解。
病之渐变法则:病于相生之时节痊愈,于相克之时节渐深,于被生之时节不变,于被克之时节加重。同时配合望诊,看其气色综合辩证。
肝病者胁痛且牵引少腹痛,善怒。肝虚者视物不明,耳听不清,易恐。要取肝经和胆经同治。肝气上逆属实症则令人头痛耳聋,意识不清,两颊肿胀,须在淤结的血脉放血治疗。
心病者会胸痛,两胁胀满,甚至痛到背或肩,有时两臂内侧痛。心脏无力者为虚,病人胸腹胀大,牵引到腰痛。需取心经和小肠经的穴道同治;或在舌下金津、玉液放血。病急重时可在阴郄、养老及中指、无名指尖放血。
脾有病身重,肌肉消瘦萎缩,行走不稳,易抽筋,足下疼痛。脾虚时病人腹胀满,肠鸣且下痢,饮食不化。需取脾经和胃经同治,在肾经上找淤结处放血。
肺病者呼吸短促,气上逆,肩背疼痛易出汗,臀部、阴部、膝盖、大腿、小腿肚,足跟都会疼痛。肺虚若则呼吸短浅,耳聋咽干。需取肺经和膀胱经外侧背部的穴,在肝经找淤结处放血。
肾病者腹胀水肿,喘咳不止,身体沉重倦怠,睡觉盗汗,恶风吹。肾气虚必胸中疼痛,上下腹俱疼,四肢冰冷,郁闷不乐。需取肾经和膀胱经的穴位同治,在淤结处放血。
肝色青,主筋。筋急时易食甘味来缓,如糯米、牛肉、红枣、芹菜等。心色红,性宜缓。食酸味可使收敛,如小豆、狗肉、李子、韭菜等。肺白属金,宜食苦味以制金,如小麦、羊肉、杏仁、韭菜等。脾黄属土,宜食咸味以制土,如大豆、猪肉、栗子、豆苗等。肾黑属水,宜食辛味润养,如玉米、鸡肉、桃、葱等。
药有形、色、气、味,还有看其象和数。如八角,八是木的数,入肝;其味辛,入肺,故八角入肝和肺中间之物。
辛主发散,酸主收敛,甘味性缓,苦味性坚,咸能软坚。药物之毒能攻病邪,五谷能营养五脏,五果能辅助,五畜益体力,五菜补不足。合理饮食,均衡营养才能补充体力精力。食以七八分饱即可。
郭新
会员
会员
  • UID20187539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13
4708楼#
发布于:2016-03-11 21:2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九班郭新申请签到2016-03-11黄帝内经第36课心得
1三阴三阳经之辩证施治
太阳经独至,病人会出现手足冰冷气逆上而呼吸粗大,表示病人阴不足,阳有余,治疗时取足部通谷与太溪穴。

阳明经独至,是阳气重叠之象(阳明只见热症不见寒症),治疗时当泄阳而补阴,故取足部陷谷与太白二穴。

少阳经独至,则必是气逆行而产生,会造成阳跷脉的前部肿胀,治疗时取足部的临泣穴。(因少阳之独至是一阳之过)。

太阴脏搏之须仔细查看是不是真脏脉,因太阴脉至表示五脏之气已少,肾气也呈现不足,治疗时取足部之陷谷与太白,用补阳泄阴之法。

少阴脉气独至,是一阴脉气逆行所致,阴气不得上行,而阳气必独胜于上,這樣就会使心肝脾肺四脉绷紧起来,过剩之气又重新回到肾里,治疗时应在经络上采用泄阳补阴的刺法來调和。

厥阴之脉独至,此时病人肝气虚弱而引发心痛,病人会感覺寒气入心,症见病人冷汗不断。治疗时应调和饮食,对症下药,用针则取足下之太冲穴。

六经传变
太阳经为表,病来则太阳经受之,然後传入阳明或少阳,病至阳明后,病不會再进所以阳明无死症。
病若通过太阳而传入少阳,则病症会依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顺序向前发展。

2六经脉显现的现象
太阳脉是人体的最表,故见浮脉。
少阳脉是一阳属之,故脉滑而不實。
阳明经受病是但热不寒,故脉大而浮。
太阴脉动应搏动沉浮状。
少阴脉沉。
厥阴之脉是阴极生阳,故时大时小。

3脏气法时论篇二十二
顺五行则生,逆五行则死,治病就是让逆五行之气变为顺五行之气。

肝主春,足厥阴足少阳主之,其日为甲乙,肝苦急(抽筋痉挛)急食甘以缓之(木克土,甘强土,木就不能制土)

心主夏,手少阴手太阳主之,其日丙丁,心苦缓(心无力且缓慢)急食酸以收之(酸生木,木生火也)

脾主长夏,足太阴足阳明主之,其日戊己,脾苦湿(湿盛困脾)急食苦以燥之(苦入心,心主火,火生土)

肺主秋,手太阴手阳明主之,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苦能降气向下,苦入心,心主火,火制金)

肾主冬,足少阴足太阳主之,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润津液通气也。(燥伤肾,辛主肺金,金生水)

药性之五味:
甘能缓急,辛能润燥,咸能软坚,苦能燥能泄,酸能收。

4疾病生克
一年之中,春为肝,夏为心,长夏为脾,秋为肺,冬为肾。
一天之中,早晨应春季,中午应夏季,下午应秋季,晚上应冬季,辰,戌,丑,未,应长夏。
天干中,甲乙应春,丙丁应夏,戊己应长夏,庚辛应秋,壬癸应冬。

所以如果肝有病会在夏天痊愈,夏不愈,则在秋天病情加重,秋若不死,冬天病不會进一步发展,会在下一个春天来临之时再次发病,肝病禁当风。应急食辛散之,酸收之。

心有病会在长夏痊愈,长夏不愈,冬季严重,冬不死,春天会维持现状,夏季來时又发病。
心病严禁热食厚衣,不可让身体过热。心病会在中午有明显的症状出现,心阳亢进时,急食咸或时甘來缓和。

天干和地支以此类推。


天干和地支以此类推。
石丽
侠客
侠客
  • UID20187291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39
4709楼#
发布于:2016-03-11 21:30
@教官-深圳-林金兰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石丽申请签到,2016-3-11《黄帝内经》36课心得
膈分清浊。人体中太阳经的脉气如果独行,会造成病人 手足冰冷,气逆上而呼吸粗大,这是阴津不足, 阳气有余的现象。此时当施用表里俱泻之法,不 须补阴津,故当取足下通谷与太溪二穴。如果 是阳明经的脉气独行,这是阳气相重垒之象,吾 人当泻阳而补阴,故取足下之陷谷与太白二穴。 如果是少阳经的脉气独行,则必是气之逆行产 生,会造成阳蹻脉的前部肿胀,此时须独取足下 之临泣穴,因为少阳之独至,只是一阳经之太过 而造成的。
六经辩证
太阳-少阳-阳明
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阳明但热不寒。
五行木火土金水的道 理,依此理来治疗则合于天理,五行间的盛衰, 可以决断病人的生死,是否能调合它们是治病成 败的关键,如果其中一样呈亢盛状态,从此处可 推知病人的生与死。
肝与春日一样,是由足厥阴与足 少阳经所主治,天干中属甲乙之日为木,与肝同, 当肝病时,病人发生痉挛的痛苦时,立刻给予甘 甜之物来缓和,这是肝病为木克土,食甘强土, 使木不制土。
甲乙木,丙丁火,戊巳土,庚辛金,壬癸水
甘能缓,酸能收,苦能燥能泄,辛能润燥,咸能软坚。
肝病到了夏季会痊愈。若夏季不 愈,到了秋天必更严重,能够在秋季不死,可延 续到冬天,俟春季来时又会复发,最忌当风。 同理肝病会在丙丁日愈,若丙丁日不愈,必严重 在庚辛日;能够度过庚辛日不死,则不变于壬癸 日,会在甲乙日来临时复发。
肝病之人在清晨时,症状会很明显,傍晚时 会很严重,半夜时趋于平静。肝有病气郁不散时, 应给予辛味之药物予以发散,所以治肝之法在用 辛味物来散其郁结,用酸味物来收敛辅强肝脏。
心臓有病时,会在长夏季节痊愈,如果长夏 时节没有治好,在冬季会很严重,能度过冬季不 死,在春季来时会持恒不生变,俟夏季来时又复 发,严禁热食厚衣,不可让身体过暖。心脏 之病依理可知会在戊己日愈,戊己日不愈,壬癸 日会严重;能度过壬癸日不死,甲乙日不生变化, 会在丙丁日复发。心臓病在中午时会有明显之 症状出现,到半夜会很严重,在清晨时会很平静。 心臓亢进时,立予咸味的药物来缓和它,用咸味 来缓心,用甘甜之物来活动心脏。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