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10楼#
发布于:2016-03-11 21:44
中医经典魔鬼训练8班丁敏申请签到,2016-03-10《黄帝内经》第33课心得凡治病必细察于外形、精神与气色之润泽,按其脉知何脏为主病,及病情是新病还是陈年旧疾。切不可失去治疗时机。外形气色皆未失真,这是可治之病。如果病人病色很浅,此病易治,按脉时脉与四季相合时,此病可治,如脉微弱但内里气血流畅,这是有胃气的征兆,可称为易治的病。如果外形消瘦精神不振,上即难治之病,正常之气色已失,面皮无光,这是很难痊愈的病,脉变为坚实且盛大,这代表病越深,如果脉形已反逆四季节气时,此已为无法治愈之病。五种实症主死,五种虚症主死。脉壮盛,皮肤炙热,腹胀,大小便不通,目昏气闷,此为五种实症。脉细小,皮肤冰冷,呼吸短促,大小便失禁,不吃食物,此为五种虚症。五虚症者,食物入胃,仍可吸收,且下痢止,可存活。五实症者之病人,其身汗出,且大小便亦通畅,亦可存活。天地至数其始于一,而终止于九。一者为天,二者为地,三者为人,如上三倍三数而有九候,来决定生死,来治疗百病,来调合虚实,来去除病邪。三部分上、中、下三部,每部又各有三候,此三候又以天、地、人三位来区分。必须用手指来指示方可知其真位。上部之天部位在两额侧足少阳胆经上之悬厘,曲鬓位为足少阳脉气所在。上部之地部在两颊下之人迎脉处,为足阳明脉气所行之处。上部的人部在耳前动脉位处,为手少阳三焦气所行之处。中部也分天、人、地三位,其天部在手太阴肺经经渠位,为肺气所在。地部在手阳明经的合谷位,为大肠脉气所在。人部位在手少阴心经之神门位,为心脉之所在。下部也分天、人、地三位,其中下部的天位,在足厥阴肝经之太冲位,为肝气之所在。下部之地部在足少阴太溪脉之处,为肾气之所在。下部之人部在足及阴脾经的箕门位或足阳明胃经之冲阳位,因此下部之天位以诊察肝藏,地部以诊察肾藏,人部以诊察脾胃之功能。中部也是有天、人、地三位,天位以察肺,地部诊察地气如保,人部可诊断心臟。天部来诊断头角内的循环,地部来察口齿的运转,人部来察耳之功能。病人体形大而脉反而细小,兼之呼吸短促者病危。病人体形消瘦脉反而大,兼又胸中胀满者必死。凡外形与脉气相符者生,参差不调和者乃病。中医经典魔鬼训练19班-深圳-阮川丁申请签到,2016-03-03《黄帝内经》第34课心得三部九候之脉,如果都呈细小若有若无时,就是阴脉,如冬天一样,一旦如此则病人必于半夜死亡。如果脉呈盛大急躁,呼吸短促者为阳脉,如夏日一样,则必在中午死亡。所以往来寒热的病,都是在早晨死,中焦热盛及但热不寒之病,都死在中午,得风病死者,都在黄昏死。得水肿病者,都在半夜死。脉形呈忽快忽慢,时强时弱者为脾气已绝之脉,病人会在辰、戊、丑、未四个时辰转换处死亡。体消肉脱时,即令三部九候之脉正常,病人亦死。脉如为大、小、速、迟、陷下等七种脉,若九候脉之同时出现此类之脉,有时亦不会死。这是因为是外感风寒之病,或女人月事之病,其像七诊的病,但并非真的,才会如此不会有危险。若有以上七种之病脉,而脉中又无胃气,此乃必死,此际会出现打嗝与噫气等症,表示胃气已绝。举凡脉速者必无病,脉气来迟者必病,脉气不来者必死。皮肤无油光润泽,摩擦时会涩手指者,此为阴阳俱绝之征,亦主死亡。病在经上则治其经,用补泻手法去虚实之症,病在表面孙络上,可在其部位放血。血液循环有障碍时,造成身体疼痛,治在其病的经络上。若病邪停在奇邪之经脉,可利用刺在井穴上放血,及四肢青脉处放血之缪刺法。病人为瘦弱体力不足的人,其病没有产生变化时,须用很恰当的刺法去病邪又不伤正气。上实下虚的病人,须延着经脉察诊,找出瘀结所在,针刺放血,以通其气血,眼珠吊者,表示太阳经脉气不足状。这些者是决定生死的要件。举凡人情志上的变化与劳动状况,只要有关系到日常生活起居的,脉都会改变。诊病之法须视人胆大胆小,从骨肉皮肤的状况即可察知病人属何种人,此法为诊断之要法。凡人于饱食时,汗大量流出,其汗乃出于胃之津液,受惊吓而让人冷汗直冒,此汗乃出于心之液。人持重物远行,所出之汗是由肾脏而出的。人因恐惧而奔走,所生之汗来自肝脏之津液。人因运动或过劳其所生之汗来自脾脏之津液。在春夏秋冬四季中,人之所病乃起因于过于耗损内脏之津液,这是常见之状况。
|
|
4711楼#
发布于:2016-03-11 21:44
中医经典魔鬼训练8班丁敏申请签到,2016-03-10《黄帝内经》第33课心得凡治病必细察于外形、精神与气色之润泽,按其脉知何脏为主病,及病情是新病还是陈年旧疾。切不可失去治疗时机。外形气色皆未失真,这是可治之病。如果病人病色很浅,此病易治,按脉时脉与四季相合时,此病可治,如脉微弱但内里气血流畅,这是有胃气的征兆,可称为易治的病。如果外形消瘦精神不振,上即难治之病,正常之气色已失,面皮无光,这是很难痊愈的病,脉变为坚实且盛大,这代表病越深,如果脉形已反逆四季节气时,此已为无法治愈之病。五种实症主死,五种虚症主死。脉壮盛,皮肤炙热,腹胀,大小便不通,目昏气闷,此为五种实症。脉细小,皮肤冰冷,呼吸短促,大小便失禁,不吃食物,此为五种虚症。五虚症者,食物入胃,仍可吸收,且下痢止,可存活。五实症者之病人,其身汗出,且大小便亦通畅,亦可存活。天地至数其始于一,而终止于九。一者为天,二者为地,三者为人,如上三倍三数而有九候,来决定生死,来治疗百病,来调合虚实,来去除病邪。三部分上、中、下三部,每部又各有三候,此三候又以天、地、人三位来区分。必须用手指来指示方可知其真位。上部之天部位在两额侧足少阳胆经上之悬厘,曲鬓位为足少阳脉气所在。上部之地部在两颊下之人迎脉处,为足阳明脉气所行之处。上部的人部在耳前动脉位处,为手少阳三焦气所行之处。中部也分天、人、地三位,其天部在手太阴肺经经渠位,为肺气所在。地部在手阳明经的合谷位,为大肠脉气所在。人部位在手少阴心经之神门位,为心脉之所在。下部也分天、人、地三位,其中下部的天位,在足厥阴肝经之太冲位,为肝气之所在。下部之地部在足少阴太溪脉之处,为肾气之所在。下部之人部在足及阴脾经的箕门位或足阳明胃经之冲阳位,因此下部之天位以诊察肝藏,地部以诊察肾藏,人部以诊察脾胃之功能。中部也是有天、人、地三位,天位以察肺,地部诊察地气如保,人部可诊断心臟。天部来诊断头角内的循环,地部来察口齿的运转,人部来察耳之功能。病人体形大而脉反而细小,兼之呼吸短促者病危。病人体形消瘦脉反而大,兼又胸中胀满者必死。凡外形与脉气相符者生,参差不调和者乃病。中医经典魔鬼训练19班-深圳-阮川丁申请签到,2016-03-03《黄帝内经》第34课心得三部九候之脉,如果都呈细小若有若无时,就是阴脉,如冬天一样,一旦如此则病人必于半夜死亡。如果脉呈盛大急躁,呼吸短促者为阳脉,如夏日一样,则必在中午死亡。所以往来寒热的病,都是在早晨死,中焦热盛及但热不寒之病,都死在中午,得风病死者,都在黄昏死。得水肿病者,都在半夜死。脉形呈忽快忽慢,时强时弱者为脾气已绝之脉,病人会在辰、戊、丑、未四个时辰转换处死亡。体消肉脱时,即令三部九候之脉正常,病人亦死。脉如为大、小、速、迟、陷下等七种脉,若九候脉之同时出现此类之脉,有时亦不会死。这是因为是外感风寒之病,或女人月事之病,其像七诊的病,但并非真的,才会如此不会有危险。若有以上七种之病脉,而脉中又无胃气,此乃必死,此际会出现打嗝与噫气等症,表示胃气已绝。举凡脉速者必无病,脉气来迟者必病,脉气不来者必死。皮肤无油光润泽,摩擦时会涩手指者,此为阴阳俱绝之征,亦主死亡。病在经上则治其经,用补泻手法去虚实之症,病在表面孙络上,可在其部位放血。血液循环有障碍时,造成身体疼痛,治在其病的经络上。若病邪停在奇邪之经脉,可利用刺在井穴上放血,及四肢青脉处放血之缪刺法。病人为瘦弱体力不足的人,其病没有产生变化时,须用很恰当的刺法去病邪又不伤正气。上实下虚的病人,须延着经脉察诊,找出瘀结所在,针刺放血,以通其气血,眼珠吊者,表示太阳经脉气不足状。这些者是决定生死的要件。举凡人情志上的变化与劳动状况,只要有关系到日常生活起居的,脉都会改变。诊病之法须视人胆大胆小,从骨肉皮肤的状况即可察知病人属何种人,此法为诊断之要法。凡人于饱食时,汗大量流出,其汗乃出于胃之津液,受惊吓而让人冷汗直冒,此汗乃出于心之液。人持重物远行,所出之汗是由肾脏而出的。人因恐惧而奔走,所生之汗来自肝脏之津液。人因运动或过劳其所生之汗来自脾脏之津液。在春夏秋冬四季中,人之所病乃起因于过于耗损内脏之津液,这是常见之状况。
|
|
4712楼#
发布于:2016-03-11 22:0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王芝申请签到,2016年3月11日《黄帝内经》第36集心得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二、膈是分清浊的地方,清气会上升到肺,排出来的汗是清色的。浊气会下来,食物的浊物下行,通过大小便排出。三焦是决渎之官,全身的水道是三焦在管,三焦源生脾脏,三焦因油网利于输送水分。全身出现水的问题都要治脾脏。水在身上走是热气,如是冷水,要把它化成气或者排掉,这是治水的方法。 三、若太阳经的脉气独行,会手足冰冷,气逆上而呼吸粗大,是阴不足,阳有余。表里经都泻,取足太阳膀胱经的俞穴通谷穴。因太阳经是阳,阳清,上行头上,则手足冰冷。 若阳明经的脉气独行,是阳气相重,应泻阳补阴,取足下的陷谷穴和太白穴。 若少阳经的脉气独行,则气之逆行,会造成阳蹻脉的前部肿胀,阳跷和胆经是并在一起的,取临泣穴,因为少阳之独至,是一阳经之太过造成的。 太阴的脉气至时,须用心诊察是否为真藏脉,五脏气少,胃气不平,是脾,宜取足下的陷谷与太白,补阳泻阴。若少阴的脉气独盛,这是少阴之脉气逆行所致,阴并于上,使肺、心、脾、肝四脏之脉绷张起来,气归于肾,此时宜在经络上用泻阳补阴方法。若厥阴的脉气单独至,须在厥阴脉上,因肝气虚弱造成心痛如有寒气入心的感觉,表面上有冷汗,此时须调和饮食与对症下药,用针则取足下之太冲穴。 脉气单独而至,须治在厥阴脉上,此时必有因肝 气虚弱造成心痛如有寒气入心的感觉,表面上可 见病人冷汗不断,此时须调和饮食与对症下药, 用针则取足下之太冲穴。 当脏气过旺,可取俞穴治疗。 三经传变:太阳-阳明-止;太阳-少阳-表或里 厥阴是病的极限。 四、三阳的藏象 1、太阳经是三阳之最表,有寒,脉浮,手轻轻一按皮肤表面就有脉。 2、少阳是一阳,往来寒热,脉滑而不实。 3、阳明,但热不寒,脉大而浮,太阴脉时大时小,少阴博至肾脏,沉而不浮。 少阴指左手尺,右手关。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一、五味的药性 1、 肝主春,主治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其日甲乙(木),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2、 心主夏,主治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其日丙丁(火)。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3、 脾主长夏,主治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其日戊己(土)。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4、 肺主秋,主治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其日庚辛(金)。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5、 肾主冬,主治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其日壬癸(水)。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6、 甘能缓,酸能收,苦能燥、泄,辛能润燥,咸能软坚。 如睡觉梦游、梦多、神不守、失眠是血不归肝,遗精、滴漏不止用酸药收。所有肿瘤、硬块可用咸药。辛甘生阳,酸苦涌现为阴。 二、病于四时的传变 病随四时变化,相生的时节则愈,相克的时节则凶。 1、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延续到冬。到春会复发。禁当风(肝病起于春,治肝病要少吹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在庚辛严重。庚辛不死,延续到壬癸。到甲乙日复发。 肝病者,在早晨最明显,下午时严重,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2、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延续到春。到夏会复发。禁温食热衣。心为热,热极生寒,寒极生热。心脏肥大,衣服穿少一点,冷一点,中午大吃,心脏功能就回来了。 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已不愈,壬癸日会严重。壬癸不死,延续到甲乙日.到丙丁会复发。 心病者,中午时明显,夜半严重,早晨静。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
|
4713楼#
发布于:2016-03-11 22:0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教官-孝感-郑其赛3班保发容申请签到2016年3月11日《黄帝内经》第35—36课心得。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三焦是决渎之官,是管水,源于脾脏,脾又能通调水道,其油网遍布全身。三焦也是水道,因内有油网利水。凡是水的问题都要考虑脾脏,水在身上走应该是热气而不是冷水。如果是冷水要想法把它化成气或排掉。这是我们治水的方法。 太阳经脉气独行,病人会手足冰冷,而呼吸气逆 ,为阳有余而阴不足。此病当表里俱泻,不需补阴,取通谷和太溪穴。阳明经脉气独行,为阳气重叠之象。当泻阳补阴,取陷谷和太白穴。少阳经脉气独行,气必逆行,病人阳蹻脉脚前部肿胀,此时当取临泣穴。当脏气过旺时可取俞穴治。 病在太阳、阳明和少阳经间传变时,一种是传到阳明胃经到此为 止;一种是传入少阳,即半表半里的状态。此际病邪可能会止于表,亦可能继续内侵。少阳又称一阳,阳明是二阳,太阳是三阳。 一阴是少阴,二阴是厥阴,三阴是太阴。太阴脉独至,表示五脏气已少,肾气不足,要排除是否为真脏脉。当补阳泻阴,取陷谷和太白穴。少阴脉气独盛,是因少阴脉气逆行所致。阴气不得上行,故阳气独盛于上,使心、肝、脾、肺四脉绷张,过剩之气还会入肾,当在经络上泻阳补阴调治。厥阴脉气独盛,病人会因肝气虚弱心痛,似感寒气入心,冷汗不断。当调和饮食对症下药,针灸可取太冲穴。 六经辩证:太阳症进入少阳后会进入太阴,治不好进入少阴,再不愈进入厥阴。厥阴为阴之尽,故肝脏是病传入的最后一脏。西医治病,中医治症。看西医一般进入厥阴才诊断出病,中医同症同治。太阳脉是三阳脉之最表,故其脉浮。少阳脉滑而不实,阳明脉纯阳症但热不寒,故其脉大而浮。太阴脾脉是时大时小,二阴
少阴肾脉沉而不浮,厥阴为至阴。阴极生阳,故其脉会反弹,时大时小。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黄帝问,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歧伯说,我们木火土金水的道理,依五行合乎天理,五行间的盛衰,可知生死,治病成败的关键,如果其中一样呈亢盛状态,从此处可推知病人的生与死。 黄帝说,应闻其祥。 歧伯说,肝主春天 ,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天干中属甲乙木与胆、肝同属。肝病痉挛时,可用甘味缓之。木克土,食甘强土,使木不制土。 心主夏天,手少阴心经太阳小肠主治,其日天干丙丁火与小肠和心同属。心恶缓,心气无力或减缓时,可用酸味收敛。因酸生木,木生火,强心脏。如梦游者可用酸味收其魄。睡觉多梦者,可用酸味收敛,使魂归肝。梦遗或月经滴漏不止,都能用酸味去收。 脾主长夏,足太阴脾经阳明主治。其日天干戊己土与胃、脾同属。脾恶湿。脾湿盛时用苦味可使其干燥。苦入心,心主火,火生土。 肺主秋天,足太阴脾经阳明胃经主治,其天干庚辛金与大肠和肺同属。气不下而反逆必伤肺,可用苦味药降气。因苦入心,心主火,火克金。 肾冬天,足少阴肾经太阳膀胱经主治。其天干壬癸水与膀胱和肾同属。肾恶燥,过燥之气必伤肾,可用辛味药来润养。因辛入肺,肺主金,金生水,可强肾。 从药味来讲,酸能收,甘能缓,苦能燥,辛能润燥,咸能软坚(硬块、肿瘤)。辛甘生阳,酸苦生阴。 病随四时相生则愈,相克则凶。 如果一个病人肝病起于春,痊愈在夏或丙丁日;此际不愈到秋天或庚辛日会加重。秋天或庚辛日不死可延续到冬或壬癸日,到来年春或甲乙日会复发。此病最忌当风。 肝病之人在清晨症状最明显,因寅卯为木,肝病起于木。傍晚时会很会严重,傍晚是申酉金,金克木;半夜趋于平静,半夜是亥、子水,水生木,相生的节气和时日维持原状。肝郁不散时,用辛味药散其郁结因金克木,同时辅以酸味药加强肝脏。 心脏有病时痊愈在长夏或戊己日,此际不愈到冬天或壬癸日就加重。冬天或壬癸日不死,春天或甲乙日维持原状;到夏天或丙丁日复发。此病禁热食厚衣,因心怕热喜寒。热极生寒,寒极生热,可多洗冷水澡,刺激心脏回归常态。冬天也少穿衣,每天洗冷水澡还有助恢复。心脏亢进时,立予咸味的药来缓和,咸味缓心,因水克火,用甜的药来活动心脏,因火生土。
|
|
4714楼#
发布于:2016-03-11 22:1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焦艳春申请签到2016年03月11日《黄帝内经》第36课心得
横隔分清浊,清气经其而上,浊气经其而下。三焦是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源于脾,是为水道,正常人是脾管水道,因此凡是水的问题,都要治脾。太阳经偏盛,证见手足冰冷、喘息、虚气上逆等,是阴不足而阳有余,用表里俱泻之法,取通骨穴和太溪穴。阳明经偏盛,是太阳、少阳之气重并于阳明,用泻阳补阴的治疗方法,取陷谷穴、太白穴。少阳经脉偏盛,是厥气上逆,会造成阳跷脉前部肿胀,阳跷脉与胆经相合,治当取临泣穴。太阴经脉鼓搏有力,查是否真脏脉气,若五脏之脉均气少,胃气不平和,用补阳泻阴法。二阴经脉独盛,是阴气不得上行,阳气独盛于上,心、肝、脾、肺四脏受其影响,病的根源在于肾,应治其表里的经络,泻足太阳经的经穴昆仑、络穴飞扬,补足少阴的经穴复溜,络穴大钟。一阴经脉偏盛,厥阴所主,出现真气虚弱,心痛有寒气入心得感觉,应注意饮食调养和药物的治疗,如用针刺,当取太冲穴,以泄其邪。六经辨证:以三阳经、三阴经为基础,太阳首先受病,如病入阳明,病会停止,如入少阳,此为半表半里之处,不及时治疗会进入太阴,太阴进入少阴,最后进入厥阴,此为病之极。中医认为太阳之上为平人,治证时同症同治。太阳脉浮,少阳脉滑而不实,阳明脉大而浮,太阴经的脉象搏动,虽沉伏而指下仍搏击有力;少阴经的脉象搏动,是沉而不浮。阳明但热不寒,少阳寒热往来。肝属木,甲乙属木,肝在志为怒,怒则气急,甘能缓急, 以甘缓之。天干:甲乙为木,丙丁为火,戊已为土,庚辛为金,壬揆为水。甲乙丙丁为阳,庚辛壬揆为阴。五味之功效:甘能缓,苦能燥,酸能收,辛能润燥,咸能软坚。辛甘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心属火,丙丁属火,心在志为喜,喜则气缓,心气过缓则心气虚而散,酸味能收敛,食酸以收之。脾属土,旺于长夏,脾性恶湿,湿盛则伤脾,苦味能燥湿,食苦以燥之.病症会在相生之季痊愈,在相克之季严重。肝病起于春因此不可受风,在早上肝病诊察最为清晰,因早上时辰属寅卯,属木,此时病证显示最为清晰。病在心,痊愈在长夏,长夏不愈,冬季加重。春季持恒。因此心脏病人要少吃热食,少穿一点衣服,不可让身体过暖。 |
|
4715楼#
发布于:2016-03-11 22:28
@教官-德阳-韩辉 中医经典魔鬼训练18班-长沙-佘勇辉申请签到,2016-03-11《人纪-内经》第34课心得: 肾脏病的人,会在春天痊愈,如果春天不愈,会在长夏季节加 重,能度过长夏不死,则在秋季会保持不变,若甲己日不时,病最明显,日落人食苦肾脏。所生而得其位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会渐胜克的会复发,古人诊脉时,必先确定何脏有病,然后可知其在时节中的变化如何,就可以预知病人生死的时间了。肾脏然后冬季来临时会复发。此病切记不可用火烤热身体及吃过热的食物,不可穿用火烤过的衣服。肾病的人,在甲乙日会痊愈,乙日不愈,则戊己日时会加重,能度过戊死,于庚辛日必保持不变,俟壬癸日来临又复发。凡肾有病之人,其在半夜时症状于辰、戌、丑、未四时,辰时病情最严重,黄昏时则趋平稳。肾脏受到感染,即予病味之物来消除,所以苦味之物能消炎清利咸味能强化肾脏功能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愈。至其所不生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而起。必凡病邪之于人身上,遇到相克之时节深,在相生的时节病会痊愈,遇到所不能时节病会加重,到了被生旺的时节,病会保持不变也不会恶化,遇到属性相同的节气,则这是不变的自然法则。
|
|
4716楼#
发布于:2016-03-11 22:38
中医经典魔鬼训练12班-河北-张华申请签到
2016年3月11日学习《黄帝内经》32课心得 1病的源头,第一个是外来的,风,第二是内发的喜怒忧思悲恐等情志造成的,再就是外伤, 2病一开始一定在皮肤表症,不管是风还是寒,毛孔闭起来就是热,可发汗,麻痹肿痛,可汤药或外洗,或用针灸火烧,如果没有治好进去肝脏,就会咳嗽,呕吐肋骨痛,可用按摩,针刺,再进就是脾,全身发黄,可用汤药内服,外洗,再进是肾小腹会痛,汗白,小便白浊,可按摩吃药,不治,满十天死掉,从表症开始一直进去到死一般最多是三年, 3毛为气之余,发为血之余, |
|
4717楼#
发布于:2016-03-11 22:5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戴春蓉申请签到,2016年3月11日《黄帝内经》第34课心得
1.三部九侯其治疗方法病在经,则治经,虚则补之实则泄之。病在孙络上用缪刺法在患处放血。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的身体疼痛,再其病所在的经络治疗。病邪在奇邪之腑,在奇邪之经脉之井穴及四肢青筋上放血。如病人瘦弱且体力不支,但病沒有产生变化时,需要用合適的方法去除病邪同时不能伤及正气。(比如针刺的深浅,用药的量等)上实下虚的病人,须沿着经脉检查,找出淤结所在,针刺放血,通其氣血。眼珠上吊者,表示太阳经脉气以断绝。眼珠上翻看人,则是足太阳脉气不足状。 2.经脉别论篇二十一七情六欲,居住环境,生活习惯,天气变化都可影响到脉的变化。喘息之因果夜间行房,喘息出于肾脏,太过则病邪入肺。高空坠落或恐惧产生的喘息,来自于肝脏,病邪易入肺。易受到惊吓之人,喘息出于肺,此时的病邪易入心,从而影响心脏。人落水的喘息出于肾于骨。以上喘息伤脏者,有胆识之人(胆气旺)行其气,只要氣血回复流畅,病就会康复。胆气不足之人,病邪容易入体而生病变。所以看病时还要观察病人的胆子大小。汗之所出,人过饱流的汗出于胃,人受惊之汗出于心,人搬动重物之汗出于肾,人恐惧而又奔走之汗来源于肝,人过劳之汗来自于脾,所以,生活中人病损耗津液之病是不可避免的。 常人饮食入胃,胃(指小肠)把吸收的营养交给脾脏,脾脏把五色营养交给各脏腑,肝能生筋,心生血,肾生骨,肺生皮毛,脾生肌肉。三焦通条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为常人。 |
|
4718楼#
发布于:2016-03-11 22:5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戴春蓉申请签到,2016年3月11日《黄帝内经》第34课心得
1.三部九侯其治疗方法病在经,则治经,虚则补之实则泄之。病在孙络上用缪刺法在患处放血。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的身体疼痛,再其病所在的经络治疗。病邪在奇邪之腑,在奇邪之经脉之井穴及四肢青筋上放血。如病人瘦弱且体力不支,但病沒有产生变化时,需要用合適的方法去除病邪同时不能伤及正气。(比如针刺的深浅,用药的量等)上实下虚的病人,须沿着经脉检查,找出淤结所在,针刺放血,通其氣血。眼珠上吊者,表示太阳经脉气以断绝。眼珠上翻看人,则是足太阳脉气不足状。 2.经脉别论篇二十一七情六欲,居住环境,生活习惯,天气变化都可影响到脉的变化。喘息之因果夜间行房,喘息出于肾脏,太过则病邪入肺。高空坠落或恐惧产生的喘息,来自于肝脏,病邪易入肺。易受到惊吓之人,喘息出于肺,此时的病邪易入心,从而影响心脏。人落水的喘息出于肾于骨。以上喘息伤脏者,有胆识之人(胆气旺)行其气,只要氣血回复流畅,病就会康复。胆气不足之人,病邪容易入体而生病变。所以看病时还要观察病人的胆子大小。汗之所出,人过饱流的汗出于胃,人受惊之汗出于心,人搬动重物之汗出于肾,人恐惧而又奔走之汗来源于肝,人过劳之汗来自于脾,所以,生活中人病损耗津液之病是不可避免的。 常人饮食入胃,胃(指小肠)把吸收的营养交给脾脏,脾脏把五色营养交给各脏腑,肝能生筋,心生血,肾生骨,肺生皮毛,脾生肌肉。三焦通条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为常人。 |
|
4719楼#
发布于:2016-03-11 22:5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戴春蓉申请签到,2016年3月11日《黄帝内经》第33课学习心得:一、诊病的次序:首先看病人的形体胖瘦,其次看病人的精神气色,再次问病人的症状时长,最后看病人的脉象。只要是有胃气的脉都是好治的。如果是形气相失,外形偿失(过胖〈水肿〉或是过瘦) ,气没有了(呼吸很短,胸阳就诸阳的地方,判断病人的阳气够不够,观察他的喘息咳嗽就明白了),色夭不泽(颜色失掉了不光泽),比较难治疗。病人外形消痩精神不振,正常的气色已失,面皮无光,脉变为坚实且盛大,脉形已反逆四季节气时,这些都是无法治愈之病。察知以上4种难治之病时,必须明白告诉家属。所谓脉逆四时,即春季得到肺脉,夏季得到肾脉,秋季得到心脉,冬季得到脾脉,(只要记得没有胃气的脉,脉很涩很小很弱,并不按四时来的脉形,都是重病)然后所有的脉形又有时绷紧,有时断绝,有时深沉,有时中空无力且四散者,这就是反逆四时之脉。如果脏在春夏天脉应该是浮大,现见沉涩,秋冬见浮大,这是逆四时的脉;病情显现是热症而脉反安静,病人下痢不止(脉应该细弱)而脉反现大形,病人大量失血(脉形应该是虚)而脉反坚实,病生在里(脉应该缓)而脉却坚硬有力,病生在外(脉应该坚实)而脉反弱,此皆难治之病,因为脉症不合。因此脉症相符合的话-人虚就是虚脉,人实就是实脉,色脉来讲。颜色偿失,脉还是在的话,虽然难治,但还是可以治;色脉都没了的话,那就是凶兆。新病和旧病,新病:气色还在那边,脉形有问题;久病:气色没有了。
二、黄帝说,我们以虚实来决生死,愿闻其详。歧伯曰:有五种实症主死,五种虚症也主死。五实、五虚的症状:脉壮盛(越来越洪大),皮肤炙热烫手,腹胀,大小便不通,(闷瞀,瞀mou眼晴看不清楚,眼睛不识人)目昏气闷,此为五种实症。脉细小,皮肤冰冷,呼吸短促,大小便失禁,饮食吃不进,此为五种虚症。黄帝问,那有时病人有这种情况,为何还生存下来呢?歧伯说:有五虚症者,浆粥能吃下,且下痢停止的话会活过来;如果有五实的症状,一发汗出,且大小便亦通畅者,亦可存活下来,这就是有死症的患者,仍有生存机会的征候也。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1.三部九候:三部分上、中、下三部,每部又各有三候,此三候又以天、地、人三位来区分。上部的天部在两额角足少阳胆经上悬厘,曲鬓位为足少阳脉气所在。上部之地部,在两颊下人迎脉处,为足阳明脉气所行之处。上部的人部在耳前动脉位处,为手少阳三焦脉气所行之处。中部也分天、人、地三位,中部的天部位在手太阴肺经经渠位,为肺气之所在;中部的地部就是手阳明经的合谷位,为大肠脉气所在。中部的人部位在手少阴心经之神门位,为心脉之所在。下部也分天、人、地三位,其下部的天位,在足厥阴肝经之太冲位,为肝气之所在。下部之地部在足少阴太溪脉之处,为肾气之所在。下部之人部,在足太阴脾经的箕门位或足阳明胃经之冲阳位,一般是查冲阳穴,因此下部之天位以诊察肝藏,地部以诊察肾臓,人部以诊察脾胃之功能。中部的天位候肺,地位候胸中之气,人位以候心;上部以何候之?天以候头角之气(天部可以候到脑部处,该处的脉息也是一息四到五至,如果跳的很快,示阳亢,发癫痫,可以吃控涎丹或扎针百会,灸阳蹻,申脉,照海,那个脉会越来越小,缓下一来,缓到一息五至的时候代表他好了),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人部在耳朵旁边,如果有耳聋耳鸣的时候,该部的脉会没有,没有脉气,脉气很大是实证,脉气很小)以候耳目之气。头面上的经气可以在上面四个部位(天人部)查到,所以说五脏衰败的时候,脸上的气色会凶,因头上的脉气没有了。 诊察三部九候的目的是什么:以三部九候为标准, |
|
4720楼#
发布于:2016-03-11 23:0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九班罗红灵申请签到2016年3月11日《黄帝内经》第36集心得,,
横膈是分清阳的地方,像汗流出来是清的,三焦的油网是水,源自于脾脏,所以出现水的问题都要从脾上治。 太阳经(三阳)浮脉,如脉气独行,阴津不足,阳气有余,病人手足冰冷,气逆上而呼吸粗大。表里都要泻之,取通谷与太溪 阳明经(二阳)脉大而浮,如脉气独行,阳气相重垒象,泻阳补阴,下针陷谷与太白。 少阳经(一阳)脉滑而不实,如脉气独行,气之逆行产生,造成阳蹻脉前部肿胀,因阳蹻脉与胆经并在一起,下胆经俞穴足临泣。 三阳传变,刚开始太阳传变时,一种传入少阳,半表半里,一种进入阳明,病止,脏气过旺时就可以取它的俞穴、 太阴(三阴)脉气盛,因与脾胃相表里,也是治它的下俞。补阳泻阴,取足下陷谷与太白。 少阴(一阴)脉气盛,逆行所致阴气不得上行,阳气独盛于上,使肺心脾肝四脏之脉绷张,肾又入过剩之气。泻阳补阴 厥阴(二阴)脉气盛,病的极限,肝气虚造成心痛如寒入心,冷汗不断,针取太冲 六经辩证,病依次进入,太阳→少阳→阳明,阳明病止。少阳→太阴→少阴→厥阴(阴之尽,尾端)肝脏是人身上最后的脏 食物上看时,六条经都有问题,西医都还查不出来,一定要到最后一个阴之尽的地方,才可查,可到那时已经是很严重的病了。 西医说厥阴之下的问题才是病,厥阴之上为正常,中医是太阳之上为常人,经过六经后才会生病。在六经传变的中间把病治好时,根本没有病出现。 中医治症,西医治病, 太阳是三阳之最表,经脉的显现为浮脉。轻按肤者即有脉。 少阳为一阳,脉滑而不实,往而有寒。 阳明,重阳,但热不寒,脉大而浮,纯热症。 太阴脉搏动须沉浮状,少阴脉气至肾脏,沉而不浮。厥阴,阴之极,脉反逆,时大时小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顺天与逆天,五行间盛衰,决断病人生死,过亢过盛都可推知 肝主春,足厥阴与少阳经所主治,肝病,抽筋,痉挛急用甘缓之 心主夏,治由手少阴与手太阳,心气无力,食酸敛收,如梦多神不守,能握血归肝,血不归肝致失眠,用酸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与足阳明主治,脾不喜湿,湿太盛致脾脏压力过大,湿要燥,而苦能燥。 肺主秋,手太阴与手阳明主治,气反逆必伤肺,苦能泄,让气往下沉 肾主冬,足少阴与足太阳主治,肾不喜燥,过燥而急食辛,因辛能润燥。咸能软坚,如长肿瘤要用咸味的药去软化 辛甘得阳,酸苦涌泄为阴,酸+苦生阴.甲乙木,丙丁火,戊巳土,庚辛金,壬癸水 甘能缓,酸能收,苦能燥能泄,辛能润燥,咸能软坚 病随四时变化,相生的时节则愈,相克的时节为凶,如肝病在夏愈,如不好,秋必更严重,因金克木,如秋未死,可延至冬,肝病忌当风. 同理,肝病于丙丁(火)日愈,若不愈,则庚辛日严重,能度庚辛日,则不变于壬癸(水),甲乙(春)来临再复发 若治时从春开始治,到夏则愈,若治时脸呈青色,治中显黑色,错误,治中显红色,代表治法正确. 肝病起于寅卯(木),平旦是寅卯,在清晨,症状明显,傍晚申酉(金)严重,半夜是亥子(水)平静。急食辛之药物发散。酸味敛肝。 |
|
4721楼#
发布于:2016-03-11 23:16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钟洁贞申请签到2016-3-10《皇帝内经》第34课心得
1、原则上脉正常的一息五至就沒病。脉迟有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上有阳在身上,正常的皮肤会出点油,尤其是脸上,脸上是阳之会,胸阳会往上冲,所以脸上出油是正常的,那天不出油了,摸到皮肤手上干涩的,两个皮肤粘在一起,那是阳要决了,死症。 2、三部九候,冬阴夏阳治法 病在十二经则治其经,用补泻手法去虚实之症。 病在孙络,在其部位放血。 血液循环有障碍,造成身体疼痛,大部分都是外伤,或者是一些跌打损伤,治在其病的经络上。 病在奇邪之腑,在奇邪之经脉井穴及四肢青脉处放血。这种刺法就是缪刺。缪刺法的用途是指病在表面,不在经絡上面。如果有个病人经络上都沒有病,就是痛,就用缪刺法 瘦弱体力不足的人,其病没有产生变化,用恰当刺法祛病邪又不伤正气。 上实下虚病人,延经脉察诊,找压痛点、瘀结,针刺放血,通其气血。 眼睛往上翻了,是太阳脉不足,这是瘦子,人瘦形不够。戴眼者,是整个眼睛都往上翻,这是太阳脉已绝。这个方法都是我们看死生之要。 3、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人的惊恐,发怒,劳累,以及或动,或静,变化太大,经脉血气都要受到影响,如;小偷还有行房的人就发生变化,紧张喘息出于肾脏,若行之过度,病邪入肺。 从高处坠落而伤身且因极度恐惧而产生的喘息来自肝,此时易使病入脾(木克土)。 如果受到惊恐,随时都害怕,有一点小动静就吓到了而气喘,这个喘出于肺,肺气会受伤。当肺气一离开,精神一离开肺的时候,就会伤到心脏因为心脏会堵气,神一离开,肺就虚了。火就会补肺,就会伤到心气。本来心脏好好的,被一吓,心脏受影响。 有人被水淹到或者瞬间摔倒,也是喘出于肾或骨。这种不管是因为惊恐还是因为意外发生,只要胆子大,气行就好了。本身天生胆小的,就会受病了。人要开心,无惧,不要怕,一定要勇。所以诊病之道要看人,这个人是胆大还是胆小,一般来说,胆大的人骨肉比较粗状,皮肤也比较坚实;胆小的人比较脆弱,皮肉比较软。 4、人在吃饭时流汗,这于胃。在这里把胃改成小肠就通了。饮水入胃,喝水流汗,那是胃,是心下,饮食入胃就进入小肠了,汗出于小肠。如果人受到惊吓,冒出来的冷汗是出于心脏,所以同样的汗流出来都有不一样的原因。抬重物流汗,这汗出于肾,害怕了,跑流汗出至于肝。所以胆(中正之官)气很旺的人不惧。所以让一个人无惧,就温胆,胆好,就不怕。耕地锄地,歌舞伎,工作的工人等劳动时所流的汗都出自于脾,各种不同的动作所出的汗,来自不同的地方。 5、人生病起因与过于耗损内脏之津液。常人饮食入小肠磨碎消化后,把营养精华(阴津)送到肝脏,肝再把营养去滋养筋。 饮食入胃,产生之血输送给心脏,心脏再博出使全身血脉得以流畅,脉气顺血脉而行,阳气再聚于肺中,肺气通于全身百脉,由此贯输阳热之气到皮毛。气入肺,血入心,气血即心肺。心肺合力生出之精气会聚在气之会膻中,膻中之精气即为宗气,由此分输给五脏,使其有动能。(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筋,行气于腑,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 |
|
4722楼#
发布于:2016-03-11 23:2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周永燕申请签到,2016年3月10日《黄帝内经》第34课心得
病在经上则治其经,用补泻手法去虚实之症。病在表面孙络上,可在其部位放血。血液循环有障碍时,一般就是外伤,造成身体疼痛,治在其病的经络上。若病邪停在奇邪之腑,在奇邪之经脉,可利用刺在井穴上放血,及四肢青脉处放血之缪刺法(脚上腿上有青筋的点都刺破放一点点血)。病人为瘦弱体力不足的人,其病没有产生变化时,须用很恰当的刺法去病邪又不伤正气。上实下虚的病人,须延着经脉察诊,找出瘀结所在,针刺放血,以通其气血。眼珠上吊者,表示太阳经的脉气已绝断,眼球上翻看人的病人,则是太阳脉气不足状。这些都是决定生死的要件,医者必明察。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人的居所与活动状,还有勇敢怯懦是否会影响到脉呢? 凡人之惊恐恚(hui)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注解:举凡人情志上的变化与劳动状况,只要有关系到日常生活起居的,脉都会改变。像夜间行房事,其喘息是出于肾脏,若行之过度,则易导致病邪入肺。人因堕落而伤身且因极度恐惧而产生的喘息则来自于肝,此时易使病邪入脾,因为木克土。常易受惊恐之人,其喘息出于肺,此时病邪极易入心而影响心臓。人过水时跌倒水中因而喘息,则此出于肾与骨。处于以上状况时,有胆识的人,其气易行,只要气血恢复顺畅病就好了。相反于胆小之人却令病入体内而生变。所以诊病之法须视人之胆大或胆小,从骨肉皮肤的状况即可察知病人属何种人,此法为诊断之要法。凡人于饱食时,汗大量流出,其汗水乃出于胃之津液(这里胃指的小肠)。受到惊吓而让人冷汗直冒,此汗乃出于心之液。人持重物远行,所出之汗是由肾脏而出的。人因恐惧而奔走,所生之汗是来自肝脏之津液。人因运动或过于劳累,其所生之汗是来自脾脏之津液。(胆气旺的人无惧)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精。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注解:因此在春夏秋冬四季中,人之所病乃起因于过于耗损内脏之津液,这是常见之状况。常人饮食入胃肠磨碎消化后(这里胃指小肠),把营养精华(中医名之阴津)贯送到肝脏,再由肝把营养分散到筋去滋养。同时饮食入胃,其产生之血则输送给心脏,心臓得此动能再傅出使全身血脉得以流畅。脉气顺延血脉而行,而阳气会再聚于肺中,肺气通于全身百脉,再由此而贯输阳热之气到皮毛中。由于心与肺合力生出之精气会聚集在气之会膻中位。膻中所聚之精气即为宗气,由此分输给五臓之中,使其有动能,可依春夏秋冬四季之不同而各显出不同之常脉,以此作标准即可知人之正常与否,其会出现在寸口之脉位,由此可察知患者之有无胃气,以决定死生。 人饮水入胃,遇胃热化气则进入脾土之臓,脾之功能在区分清净之气上输入肺,供应人体正常的水份需要,脾又能通调水道,使不同之水从三焦油网系统渗入肾臓,再汇集于膀胱而出体外,如此水之精气四散全身,均匀谐和的运行,符合于四季不同变化,维持一定的水份,配合日月阴阳的纪律,随时保持常态。 |
|
4723楼#
发布于:2016-03-11 23:2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贵阳-李广合申请签到,
2016年3月11《黄帝内经》第36课心得 经脉别论第二十一(二) 二、 食物精微和水在体内的输布 食物进入胃里,经过消化一部分精微输散到肝脏,濡润着周身的筋络;另一部分谷气注入到胃,化生精微之气,注入于心,再浸淫到血脉里去。脉气流行在经络里,而上归于肺,肺在会合百脉以后,就把精气输送到皮毛。脉与精气相合,流注到六腑里去,六腑的津液,又流注于心、肝、脾、肾。但精气的敷布,还是要归于肺,而肺脏的情况,是从气口的脉象上表现出来的,疾病是否可治,就是根据这个来判断。 水液进入胃里,放散精气,上行输送到脾脏;脾脏散布精华,又向上输送到肺;肺气通调水道,又下行输入到膀胱。这样,气化水行,散布于周身皮毛,流行在五脏经脉里,符合于四时五脏阴阳动静的变化,就是经脉的正常现象。 三、六经气逆产生的病症及治疗方法 太阳经脉独盛,就要出现虚气上逆,喘息等症状。这是阴不足阳有余的缘故,应该表里都用泻法,取膀胱经的下俞束骨穴和肾经下俞的太溪穴。如果阳明经脉独盛,阳气盛实极了,应该泻足阳明的陷谷穴,补足太阴的太白穴。如果少阳经脉独盛,就说明少阳太过。太阴经脉鼓搏有力,则应该省察确实,如果是五脏气减少,胃气不能平和,那是太阴太过的缘故,应该补足阳明的陷谷穴,泻足太阴的太白穴。如果二阴经脉独盛,这是少阴热厥,虚阳并越于上,心脾肝肺的脉气争张的缘故。病气是在肾脏,应该治其经络的表里,演足太阳经穴昆仑、络穴飞扬,补足少阴经穴复溜、络穴大钟。如果,一阴经脉独盛,是厥阴经脉所主,真气已虚,心酸痛,逆气留止与正气相搏,经常自汗,这就是注意调节饮食,再配合药物来治疗。如用针剌,取厥阴的太冲穴。 太阳经脉象:三阳经脉那样极盛,同时它还轻浮; 少阳经脉象:与一阳脉一样,脉象滑而不实; 阳明经脉象:大且浮。 太阴经脉搏动:脉象沉伏而实鼓指; 二阴经脉搏动:肾脉沉而不浮。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一) 一、五脏与四时的关系 结合人的五脏之气,遵循四时五行的规律进行治病,那么如何不顺?为逆?及顺逆产生的结果? 答: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从它的兴旺衰败相生相克变化,就可以推知病症的轻重和治疗的成败,从而确定五脏之气的情况,当疾病更加恶化时,就是死亡的日子了。 肝主春木之气,春天就以中厥阴经和足少阳经作为主治。肝旺在甲乙日,肝性苦躁急,适合用甘味药来缓和它。肝能缓。 心主夏火之气,夏天就以手少阴经和物太阳经作为主治。心旺在丙丁日,心性苦弛缓,适合用酸味药来收敛它。酸能收。 脾主长夏土之气,夏天就以手太阴经和手阳明经为主治。肺旺在庚辛日,肺气上逆,适合用苦味药以泄其气。苦能燥能泄。 肾主冬水之气,冬天就以足少阴经和足太阳经作为主治。肾旺在壬癸日,肾性怕干燥,适合用辛味药来滋润它。 用五味调理五脏,可以宣导腠理,支行津液,畅通气血。 肝病,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次年春天,肝病恰逢春木本气,就能有些好转,但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遭受风邪。肝病者,愈在病丁。不愈庚辛日会加重。不死,在壬癸日就能够处于稳定到甲乙日就会有些好转。肝病者,天刚亮时会好些,傍晚就会重些,夜半会平静些。肝病需疏散忌压抑,宜服用辛味药来疏散。补先辛味药,泄选酸味药。 |
|
4724楼#
发布于:2016-03-12 01:3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耿雪明申请签到,2016年3月11日《黄帝内经》第36集心得:(35集目录)
横隔分清浊,清气上,浊气下。 三焦主水,源于脾,是为水道,正常人脾管水道,水的问题,都要治脾。水道中的水应该是热的,如是冷的,要想办法将其变热。 太阳经脉偏盛:则发生厥逆、喘息、虚气上逆等症状,这是阴不足而阳有余,表里两经俱当用泻法,取足太阳经的束骨穴和足少阴经的太溪穴。 阳明经脉偏盛:是太阳、少阳之气重并于阳明,当用泻阳补阴的治疗方法,当泻足阳明经的陷谷穴,补太阴经的太白穴。少阳经脉偏盛:是厥气上逆,所以阳蹻脉前的少阳劢猝然盛大,当取足少阳经的临泣穴。 少阳经脉偏盛而独至,就是少阳太过。 足太阴脾太过:太阴经脉鼓搏有力,应当细心的审查是否真脏脉至,若五脏之脉均气少,胃气又不平和,这是足太阴脾太过的缘过,应当用补阳泻阴的治疗方法,补足阳明之陷谷穴,泻足太阴之太白穴。 二阴经脉独盛:是少阴厥气上逆,而阳气并越于上,心、肝、脾、肺四脏受其影响,四脏之脉争张于外,病的根源在于肾,应治其表里的经络,泻足太阳经的经穴昆仑、络穴飞扬,补足少阴的经穴复溜,络穴大钟。 一阴经脉偏盛:是厥阴所主,出现真气虚弱,心中痠痛不适的症状,厥气留于经脉与正气相搏而发为白汗,应该注意饮食调养和药物的治疗,如用针刺,当取决阴经下部的太冲穴,以泄其邪。 太阳经的脉象:似三阳之气浮盛于外,所以脉浮。 少阳经的脉象:似一阳之初生,滑而不实。 阳明经的脉象:大而浮。 太阴经的脉象:搏动,虽沉伏而指下仍搏击有力; 少阴经的脉象:搏动,是沉而不浮。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把人体内的构造机能与天地四时 配合起来,用此为规矩,来实行治疗,适应和违反天理的得与失: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配合时令气候,有衰旺盛克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可以测知疾病的死生,分析医疗的成败,并能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轻重的时间,以及死生的日期。 肝属木、旺于春,肝与胆为表里,春天是足厥阴肝和足少阳胆主治的时间; 甲乙属木,足少阳胆主甲木,足厥阴肝主乙木,所以肝胆旺日为甲乙; 肝在志为怒,怒则气急,甘味能缓急,故宜急食甘以缓之。心属火,旺于夏,心与小肠为表里,夏天是手少阴和手太阳小肠主治的时间; 丙丁属火,手少阴心主丁火,手太阳小肠主丙火,所以心与小肠的旺日为丙丁; 心在志为喜,喜则气缓,心气过缓则心气虚而散,酸味能收敛,故宜急食酸以收之。 脾属土,旺于长夏(六月),脾与胃为表里,长夏是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主治的时间; 戊已属土,主太阴脾主已土,主阳明胃主戊土,所以脾与胃的旺日为戊已; 脾性恶湿,湿盛则伤脾,苦味能燥湿,故宜急食苦以燥之。肺属金,旺于秋;肺与大肠为表里,秋天是手太阴肺和手阳明大肠主治的时间; 庚辛属金,手太阴肺主辛金,手阳明大肠主庚金,所以肺与大肠的旺日为庚辛; 肺主气,其性清肃,若气上逆则肺病,苦味能泄,故宜急食苦以泄之。 肾属水,旺于冬,肾与膀胱为表里,冬天是足少阴肾与足太阴膀胱主治的时间; 壬癸属水,足少阴肾主癸水,足太阳膀胱主壬水,所以肾与膀胱的旺日为壬癸; 肾为水脏,喜润而恶燥,故宜急食辛以润之。 如此可以开发腠理,运行津液,宜通五脏之气。 9班-河南-耿雪明《黄帝内经》第36集作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