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40楼#
发布于:2016-03-12 20:4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惠州-赖惠平2016年3月12日《黄帝内经》第36课心得: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阳独至者,一是之过也。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一阳独啸,少阳厥出,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太阳经的脉气独行时,会造成手脚冰凉、呼吸短促,是阴不足而阳有余之症,取太阳经的下俞穴通骨。阳明经的脉气独行时,是阳气一起,需泻阳补阴,取阳明经的俞穴陷谷。少阳经的脉气独行时,会造成气逆,阳踽脉前部肿胀,取少阳经的临泣穴。太阳经的病传变有两种:一是进入阳明,进入阳明后不会再传变;一是进入少阳,是半表半里,会继续传变,可能会入里。身上的俞穴可用于治疗脏器阳气过旺之症。太阳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阳明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少阳藏独至,是厥气也,踽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 帝曰:太阳脏象何象? 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 帝曰:少阳脏何象? 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 帝曰:阳明脏何象? 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太阳经的经脉在最表,是浮脉,有寒;少阳经的经脉只有一阳,脉气滑而不实,往来寒热;阳明经的经脉是但热不寒(纯热症),脉气大而浮。太阴经的脉气时大时小象伏鼓;少阴经的脉气沉而不浮。厥阴经的脉气时大时小。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降?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已;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病在肝,俞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知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病随四时之变化:相生的季节则愈,相克的季节则凶。病在肝,在夏天痊愈,在秋天变严重,如果秋天没有死,冬天不会延伸,得肝病的人不可当风。在丙丁日会好,庚辛日会变差,壬癸日保持不变,回到甲乙日会进一步加重。治肝病时,在夏天开始吃药会治愈。平旦是寅卯(为木),查其病情最准确;下午会变严重,到半夜转为安静。将人体和天时四时相配合,如何做会顺天如何做会逆天?五行过亢过弱均会导致死生。足厥阴肝经主春天,其干支日为甲乙。药性五味的作用:肝不喜急,食甘以缓之。心不喜缓,食酸以收之。脾不喜湿,食苦以燥之。肺不喜气上逆,食苦以泄之。肾不喜燥,食辛以润之。咸能软坚(指肿瘤硬块)。辛甘合生阳,酸苦涌泻为阴药。辛即辣味的药。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已;戊已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心脏病痊愈在长夏,冬天会变严重,春天会持平,夏天再加重一次。禁温食热衣,保持冷一点。一天之时在于丑辰未戍会好。心脏肥大的病人在冬天穿得少一点是有益的。 |
|
4741楼#
发布于:2016-03-12 20:5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张莉申请签到
2016年3月12日《黄帝内经》第38课心得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脏气病:心病噫气,肺病咳嗽,肝病多言,脾病吞酸或吞苦,肾病喜欠善喷嚏。 六腑有病表现为:胃病逆气打嗝,易恐;大小肠有病下痢;下焦有病水肿,膀胱有病小便不畅或有结石;如缓迟则尿失禁。胆病易怒。 五脏各有独立的精气,也可集中。精气集中在心则生喜,集中在肝生忧,集中在肺生悲,集中在脾生惧,集中在肾生恐。人生病时,气会集中于虚弱处。故从人的情志可知病生于何处。 五脏各有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 五脏所主津液:心之液为汗,肺之液为涕,肝之液为泪,脾之液为涎,肾之液为唾。舌头本身代表心脏;舌苔为肺;舌根为脾;舌下为肾(一条通到金津,一条通到玉液);舌内的筋为肝。 五味禁忌:辛走气,咸走血,苦走骨,甘走肉,酸走筋。辛味使气发散,故气病如肺气肿,气管炎等不可多食辛辣。内伤淤血或贫血者不能多食咸味;苦味入骨生燥,骨病如骨折、脱臼或骨癌等,不可多食苦味;肌肉有病不可多食甘味;筋病者(脚不能伸曲)不可多食酸味。 五病之所发:阴病必发于骨或肉,阳病发于血,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五邪所乱:邪入阳腑生狂症,邪入阴脏生痹病,邪与阳气相争生癫疾,邪与阴气相争生瘖哑。邪出阴入阳生怒,出阳入阴病静。 五邪:春得秋之毛脉,夏得冬之沉脉,长夏得春之弦脉,秋得夏之洪脉,冬得长夏之缓脉。此五邪为时节与脉象相克,为“阴出于阳”,病人善怒且不治。 五脏所藏: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神不守则心烦,魂不守则多梦或梦游,魄不守好动(魄主静),意不守多思不专注,志不守无大志。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人不能卧是肺有问题,肺主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五脉应象:肝弦,心钩,脾代,肺毛,肾石,此为五脏之常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经络气血之比值:太阳经、厥阴经少气多血;少阳经、少阴经、太阴经少血多气;阳明经多气多血。 足之阴阳关系:足太阳和足少阴互为表里经,足少阳和足厥阴互为表里经,足阳明和足太阴互为表里经。 手之阴阳关系:手太阳和手少阴互为表里经,手少阳和手厥阴互为表里经,手阳明和手太阴互为表里经。 从诊脉和经络走向可查知病变所在。治病之初先打通血脉淤结之处,可马上减轻病人痛苦。十二经气有病时,据病邪循经取穴,泻有余,补不足。五脏气病时,用泻南补北法,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形乐志苦,即外表刚健享乐,内则阴暗虚苦,外健内险之象,如《易经》中的天水讼卦。此病生于血脉,治法用针和灸。形乐志乐,即乐太甚,过则病生于肌肉,用针石治之。 |
|
4742楼#
发布于:2016-03-12 20:5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1班文霞申请签到
2016年3月12日《黄帝内经》36课学习心得 膈是分清浊的地方,清气会上升到肺,排出来的汗是清色的。浊气会下来,五谷杂粮的浊物通通从下面排,通过大小便排出。全身的水道统统是三焦在管,三焦源生于脾脏,相当于全身的油网。脾脏在全身管水道,所以全身关于水的问题都要治脾脏,全身水在走是要热气,如果是冷水,我们要想办法把它化成气或者排掉,这是治水的方法。太阳经的脉气独行,会造成病人手脚冰冷,喘吁气逆,这是阴不足阳有余,太阳是阳脉,阳气旺,独盛于上,所以四肢会冰冷。阳气并重,要泻阳补阴,取陷谷等穴(阳明经的俞穴)。少阳脉气独行,气是反逆的,阳跷脉和胆经是并在一起的,少阳脉出问题会造成阳跷脉的肿胀,胆经的俞穴临泣穴。太阳症出现时,进入阳明病到此为止,因为阳明是纯阳,还可以进入少阳,少阳是半表半里,病才会进入里。阳气过旺时可以取俞穴,少阳是一阳,阳明是二阳,太阳是三阳。三阴也可以用俞穴治,阴很盛要补阳泻阴。中医六经辩证:太阳、少阳、阳明、病进入阳明会止于阳明,病从少阳会进入太阴,太阴没好进入少阴,少阴没好进入厥阴,厥阴是阴之尽。西医治病,中医治症,同症同治。太阳是最表,脉是浮的,轻按就能按到,少阳是一阳,往来寒热,滑而不实,阳明是三阳,是纯热症,但热不寒,脉大而浮,太阴脉时大时小,二阴博至肾脏,沉而不浮。脏气法时论:人体构造和天地四时配合起来,如何做可以顺天,如何做可以逆天。甲乙是木,丙丁是火,戊己是土,庚辛是金,壬癸是水。肝主春天,日子是甲乙日,抽筋时甘能缓;心主夏,日子是丙丁日,心不喜欢缓,急食酸能收之,如一人睡觉梦游,要收他,用酸的药,睡觉梦很多,神不守,人卧血不归肝,用酸药收之,遗精、滴漏不止,也用酸的药。脾主长夏,日子是戊己日,脾不喜欢湿,苦能燥之。肺主秋,日子是庚辛日,肺主肃降,不喜欢气上逆,食苦泄之。肾主冬,日子是壬癸日,不喜欢燥,食辛润燥。咸味的药能软坚。辛甘升阳,酸苦为阴。如果病在肝,会在相生季节夏天痊愈,夏天没有好,秋天会严重,因为金克木,秋天不死,冬天病情不会延伸,肝病起于风,绝对不能吹风,安居于室内。肝病清晨时看得最清,到了下午会严重,半夜会安静。心脏病痊愈在长夏,长夏没有好,冬天会加重,春天会持平,夏天又要发病,心脏病的人不要吃热的食物,穿少一点,保持冷一点,冷水洗澡没有心脏病。心脏肥大:衣服穿少一点,让他冷一点,每天中午大吃,心脏功能就回来了。 |
|
4743楼#
发布于:2016-03-12 21:0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易岚申请签到
2016年3月12《内经》第36集心得 当水有问题,一定是治脾脏。饮水到胃,遇胃热化气进入脾土,脾区分清净之气上输入肺,又能通调水道,使不同的三焦油网系统渗入肾脏,再由膀胱而出。 太阳经的脉气独行,会造成病人手脚冰冷,厥逆喘息、虚气上逆,这是阴津不足,阳气有余的现象,应采用表里经泻法,取足下通俗与太溪。如果是阳明经的脉气独行,是阳气相重垒,应当泻阳而补阴,取足下陷谷与太白。如果是少阳经的脉气独行,是气逆行,会造成阳跷脉的前部肿胀,取足下临泣,少阳是独至,是一阳经过之太过而造成。 太阴脉至时,须细心诊查是不是为真脏脉,因为太阴之脉至,表示五脏气已少,肾气也呈现不足之状,取陷谷、太白,用补阳泻阴来治。如果少阳脉气独盛,是少阳脉气绷张起来,过剩之气进入肾,在经络上施用泻阳补阴的刺法来调和。如果是厥阴的脉气单独而至,须治在厥阴脉上,此时有肝气虚弱造成心痛如有寒气入心的感觉,表面见病人出冷汗,须调和饮食与对症下药,扎太冲。 中医是六经辨症,外邪进入人体从足太阳膀胱经入,直接进入足少阳胆经再进入足阳明胃经后不再传变;从足少阳经直接进入足太阴脾经、再进入足少阴肾经,最后进入足厥阴肝经,肝经是阴之尽,厥阴病是病的极限。西医查出来的病已经进入厥阴,在厥阴病之前根本查不出来,只有进入厥阴病后才能查出来生病,在厥阴病之前都是正常。西医检查出来病时都已经很严重了。对于中医来说,外邪还没有进入足太阳膀胱经时,这时是平人;外邪一进入足太阳膀胱经时,就有了症,症经过六经传变后才会生病。中医在六经传变时就开始治症,而且中医同症同治,症状相同治疗相同,不管病名是否相同。智者查同,愚者察异。中医不能被西医的病名锁住。 太阳经阳气最充足,是三阳之最,最表,脉象轻浮,轻轻一按到皮肤表面就有。少阳经,脉象滑利而不充实。阳明是纯热症,但热不寒,全是热症。太阴经脉象虽然沉伏。少阴经脉象沉而不浮。厥阴经脉象,是阴极生阳,时大时小。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根据四时五行变化规律,可以推测辨明疾病的轻重预后,分析治疗效果,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的安危变化,以及死生日期。 肝的日子是甲乙日,有肝病时吃甘味以缓和。 心的日子是丙丁日,吃酸味以收敛。酸能收。失眠、梦游、滴漏不止都需要收。 脾的日子是戊己日,吃苦味以燥湿。 肺的日子是庚辛日,吃苦味以泄之。 肾的日子是壬癸日,吃辛味以润燥。 咸能软坚,肿瘤硬块用咸味的药化解。 肝病的人,在夏天容易痊愈,如果夏天没好,到秋天就会加重,金克木,如果秋天不死,到冬天就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到第二年春天,肝气旺盛病就会好转,但要注意避风邪,因为风气容易侵犯肝脏。肝病人要少吹风,要安居于室内。 肝病的人,在丙丁日(属火,火克金)就可以痊愈;如果丙丁日不好,到庚辛日(属金,金克木)会加重;如果庚辛日没死,到壬癸日(属水,水生木)就相对稳定;到甲乙日(属木,肝气旺)会好转。 肝病的人,在辰巳时(属火,火克金)会感觉轻松点,到申酉时(属金,金克木)病情会加重,到亥子(属水,水生木)时又会安静些。 心脏病人,在长夏季节容易痊愈,如果长夏没好,到冬天就会加重,如果冬天不死,到第二年春天就相对稳定,到了夏天心气旺盛病就会好转。但要注意禁忌热性食物,衣物也不要穿得太多吃的冷一些。心脏有问题时,用寒来刺激它,寒极生热来治好。 |
|
4744楼#
发布于:2016-03-12 21:1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郝文慧申请签到
2016年3月12日《黄帝内经》第36课心得 2.六经辩证及传变 俞穴可以治疗脏气过旺。 2.1三阳经辩证 (1) 太阳经(三阳) 【脉象】膀胱经脉独盛。 【位置】左尺。 【症状】手脚冰冷(厥逆)、喘促、虚弱、气逆。 【辩证】阴津不足,阳气有余的现象。足太阳经是阳脉,阳气很轻,正常时阳气走到四肢,偏亢时则只头并不往四肢去,因此四肢就会冰冷。 【治疗】表里经泻法刺治:取俞穴——膀胱经束骨穴,肾经太溪穴。 (2) 阳明经(二阳) 【脉象】胃经脉独盛。 【位置】右关。 【辩证】阳明经感受阳邪而阳热偏盛,损伤胃经和脾经的阴液。 【治疗】泻阳补阴:取俞穴——泻胃经陷谷穴,补脾经太白穴。 (3) 少阳经(一阳) 【脉象】胆经脉独盛。 【位置】左关。 【症状】阳蹻脉前的胆经脉肿胀。 【辩证】少阳之气过于亢盛,就要发生经脉之气上逆的症状。阳跷脉与胆经是并行的,少阳经气逆行就会造成阳跷肿胀。 【治疗】足少阳胆经的俞穴临泣。 2.2三阴经辩证 (1)足太阴经(三阴) 【脉象】脾经脉偏盛且脉搏过大 【位置】右关。 【辩证】首先要排除真脏脉。如果五脏经脉之气衰少,胃气不能平和,说明是太阴经脉自身太过造成的,导致阴很盛。 【治疗】补阳泻阴:取俞穴——补胃经陷谷穴,泻脾经太白穴。 (2)足少阴(二阴) 【脉象】肾经脉单独偏亢 【位置】左尺。 【辩证】肾阴不足,肾阳偏亢而上逆,少阴之脉气逆行所致,阴气不得上行,而阳气必独盛于上,使肺、心、脾、肝四脏之脉绷张起来,过剩之气又进入肾。 【治疗】泻阳补阴:取表里经的经穴和络穴——泻膀胱经经穴昆仑穴、络穴飞扬穴,补足少阴肾经经穴复溜穴、络穴大钟穴。 【穴位】足太阳膀胱经经穴昆仑穴、络穴飞扬穴,足少阴肾经经穴复溜穴、络穴大钟穴 (3)足厥阴(一阴) 【脉象】肝经单独偏亢。 【位置】左关。 【症状】心痛、寒气入心脏、发冷汗。 【病因】厥阴经气太过导致正气虚弱;肝气虚弱,木生火,导致寒气入心,人会感觉到寒气进入心脏,会全身发冷出汗;同时木生火,寒气会进入心脏,;逆厥之气滞留后侵害厥阴经脉,就发生自汗。 【治疗】饮食调养和药物治疗,取肝经的俞穴太冲穴。 2.3病的传变 外邪进入人体从足太阳膀胱经入,然后两个传变途径: (1)进入足阳明胃经后不再传变,因为阳明是纯阳,所以不会入里; (2)从足少阳经直接进入足太阴脾经、再进入足少阴肾经,最后进入足厥阴肝经(厥阴是阴之尽),厥阴病是病的极限,肝脏是最后的脏。 西医治病:西医查出来的病已经过了厥阴,在之前根本查不出来。检查出来病时都已经很严重了。 中医治症:对于中医来说,外邪还没有进入足太阳膀胱经时,这时是平人;外邪一进入足太阳膀胱经时,就有了症,症经过六经传变后才会生病。中医在六经传变时就开始治症,而且中医同症同治,症状相同治疗相同,不管病名是否相同。智者查同,愚者察异。中医不能被西医的病名锁住。 3.六经脉象与症状 太阳经阳气最充足,是三阳之最,最表,脉象轻浮,轻轻一按到皮肤表面就有。此时太阳症就可以治疗。太阳证是寒。 少阳经象阳气初生,脉象滑利而不充实。少阳证是半热半寒,往来寒热。 阳明经阳气居于太阳和少阳之间,脉象大而且浮,因为阳明是纯热症,但热不寒,全是热症。 太阴经脉象虽然沉伏,但搏动有力,时大时小。 少阴经脉象沉而不浮。 厥阴经脉象,是阴极生阳,时大时小。 第二十二篇脏气法时论 1.五脏与五味 1.1五味之药性 甘能缓,治疗急症,如痉挛。 酸能收,治多梦(神不守)、梦游(魄不收)、失眠(血不归肝)、滴漏不止。 苦能燥,治疗湿气很盛。 苦能泄,使气往下沉,治疗气上逆。 辛能润燥。 咸能软坚,如肿瘤、硬块等用咸味的药化解。 辛甘一起用生阳、酸苦涌泻生阴。 1.2五脏病症与五味关系 五脏 五腑 五时 五行 天干 主治经络 不耐 五味治疗 肝 胆 春 木 甲、乙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拘急 甘:缓 心 小肠 夏 火 丙、丁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缓散 酸:收 脾 胃 长夏 土 戊、己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湿气 苦:燥 肺 大肠 秋 金 庚、辛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气上逆 苦:泄 肾 膀胱 冬 水 壬、癸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干燥 辛:润 2.五脏与时间的关系 根据四时五行变化规律,可以推测辨明疾病的轻重预后,分析治疗效果,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的安危变化,以及死生日期。 2.1时间与五行的关系 四季与五行: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 天干(日)与五行: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 地支(时辰)与五行:寅卯木、巳午火、丑辰未戌土、申酉金、亥子水 巳 午 未 申 辰 酉 卯 戌 寅 丑 子 亥 2.2五脏病于四时的变化 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如逢在五行归类中子脏相对应的季节和日期时,母脏因得到子脏之气的帮助而疾病痊愈;逢到能克制自己的脏相对于的季节和日期时,则因为病脏不能承受过重的克制而病情加重;如逢自己母脏相对应的季节和日期时,因为病脏得到母脏之气的滋养帮助,疾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逢到本脏之气旺盛的季节和日期,病情就能得到好转和痊愈。所以,在诊治疾病时,必须先诊察清楚五脏的脉象,然后根据四季、五脏在五行归类中的生克关系,可以推论出疾病轻重的时间和死生的日期。 (1) 肝病 四季:在夏天容易痊愈(夏属火,肝属木,火克金、以减弱对木的制约,肝病易愈);如果夏天没好,到秋天就会加重(秋属金,金克木);如果秋天不死,到冬天就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冬属水,水生木);到第二年春天(春属木)肝气旺盛病就会好转,但要注意避风邪,因为风气容易侵犯肝脏。肝病人要少吹风,要安居于室内。 日:在丙丁日(属火,火克金)就可以痊愈;如果丙丁日不好,到庚辛日(属金,金克木)会加重;如果庚辛日没死,到壬癸日(属水,水生木)就相对稳定;到甲乙日(属木,肝气旺)会好转。 时辰:在巳午时(属火,火克金)会感觉轻松点,到下午申酉时(属金,金克木)病情会加重,到亥子(属水,水生木)时又会安静些。 【禁忌】肝病不能吹风。 肝脏功能为升散疏泄,肝病则气内郁,用辛味药物来疏泄散发肝气。辛味药能顺肝的发散之性,所以补肝;酸味药逆肝的发散之性,所以泻肝。 (2) 心脏病 四季:在长夏季节容易痊愈(长夏属土,心属火,土克水,以减弱水对火的制约);如果长夏没好,到冬天就会加重(冬属水,水克火);如果冬天不死,到第二年春天就相对稳定(春属木,木生火);到了夏天(夏属火)心气旺盛病就会好转。但要注意禁忌热性食物,衣物也不要穿得太多,以免助长火热病邪。也就是心脏病人要穿得少一些,吃的冷一些。心脏有问题时,用寒来刺激它,寒极生热来治好。 日:在戊己日(属土,土克水)就可以痊愈;如果戊己日不好,到壬癸日(属水,水克火)会加重;如果壬癸日没死,到甲乙日(属木,木生火)就相对稳定;到丙丁日(属火,心气旺)会好转。 时辰:在丑辰未戌时(属土,土克水)会感觉轻松点,到亥子时(属水,水克火)病情会加重,到寅卯时(属木,木生火)又会安静些。 【治疗】心脏病忌温食热衣,即心脏病人要吃冷一点,少穿衣服,每天早上用冷水洗澡。心脏是热的,热极会生寒,寒极生热,心脏有问题时,用寒来刺激它,心脏会应对调整过来。心脏病人不会感冒,冬天少穿衣服可以治疗心脏肥大。而且冬天会胃口大开。 心属火,心亢则躁急,所以心病须要柔软,用咸味药来补宁、柔软它,用甘味药来泻心。 |
|
4745楼#
发布于:2016-03-12 21:2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九班郭新申请签到2016-03-12黄帝内经第37课心得
1病在四季的变化 病在脾,愈在秋,春天的時候会变得严重,春不死,夏天的時候疾病会保持现状,到长夏时,病会重新复发。 脾病忌热食与饱食,也不要长时间呆在湿盛之地,脾气亢时,急食甘味缓之,用苦泄之,甘味健脾,苦可以燥湿。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夏季病情会加重,夏不死,长夏时节疾病不會发生变化,到了秋天又会复发。 肺病之人严禁冷食冷饮,衣着过薄。 当肺阳外出太过,需要收敛胸中时,急食酸以敛之,或用药物來收敛肺脏。 酸能收敛肺气,辛能疏散肺气使之下降。 肾病之人,会在春天痊愈,春不愈,长夏时节病情会加重,长夏不死,秋天病就趋于稳定,到下一个冬天会复发。 肾病之人,不可用火烤热身体,不要吃过热的食物,不可穿用火烤火的衣服。 肾脏受到感染时,給病人食苦味的食物,來消除。苦味能消炎清利肾脏,咸味能强化肾脏的功能。 2五脏之病症 肝病之人的症状是:病人两肋胁痛,并牵引小腹,使人易怒。 肝虛时病人目视昏暗,看东西不清楚,耳听不明,易生恐惧,好像有人要伤害她一样。(治疗时选择肝胆的穴位) 肝實之人肝气容易上逆,会令人头疼,耳聋,意识不清,两面颊肿胀。(此时徐在郁结的血脉來放血) 心病者,病人会感覺胸口痛,两肋胁胀满及疼痛,严重者会痛到背部,或上痛到肩部,有时两臂内侧疼痛。 若心不足时,会有胸腹胀满,牵引腰部而疼痛,(治疗是取心经小肠经的穴位和舌下的金津,玉液放血) 心病发急重时,可刺心郗穴,养老穴放血,及中指无名指头放血。 气病者,全身感覺身体沉重,肌肉消瘦,萎缩,无法控制双脚的行走,易抽筋,脚下部疼痛。 脾气虛时,病人腹肿满,肠鸣且下痢,饮食入胃不化(取脾经和胃經的穴位,同时在肾經上找血淤之处來放血)。 肺病时,病人会感觉呼吸短促,气会上逆,肩背都会疼痛,容易出汗(臀部,阴部,膝盖,大腿,小腿),足跟部会疼痛。 肺气虚弱,则呼吸浅短,无法深呼吸,耳聋,咽喉干燥(取肺经和膀胱背部外侧的穴位,再从肝经上找寻郁血处放血)。 肾病时,会有腹胀水肿的现象,同时喘咳不止(肺不降,不生水),身体沉重倦怠,睡覺时盗汗不止。又厌恶风吹。 肾气虛时,必胸中疼痛,上下腹俱痛,四肢冰冷,情致郁闷不乐(取肾經和膀胱经的穴位)有淤血则放血。 3五脏所食 肝色青,宜食甘:糯米,牛肉,红枣,芹菜,味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子,韭菜等皆酸。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猪肉,栗子,豆的嫩叶皆咸。 肺色白,宜食苦,小麦,羊肉,杏仁,薤白等皆苦。 肾色黑,宜食辛,以润养肾脏,鸡肉,桃子,葱类等皆辛。 4药的五毒 辛味善发散 酸味善收敛 甘味其性缓 苦味性干坚 咸味之物性小坚。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五畜为益。五味调和,百病不生,太过或不及皆病。 |
|
4746楼#
发布于:2016-03-12 21:4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管琴歆申请签到
2016年3月12《黄帝内经》第36课心得 横膈是分清浊的地方,清气上升到肺,浊气下降通过大小便排出,所以全身的排水系统由横膈膈来管。三焦是决渎之官、通调水道,三焦源生于脾脏,长在全身内脏之间都由油网联系在一起,因为有油所以利水,下至膀胱。所有出现水的问题都应该调理脾脏。同时,在全身流动的水应该是热气,如果温度不够是冷水,就应该想办法把冷水化成热气排掉。 太阳经独盛,会造成病人手脚冰冷。喘虚气逆,呼吸短触,这个症状是这是阴经不足、阳经有余。泻表里经的腧穴,足太阳膀胱经的束骨穴和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 阳明脏独至,是两个阳并在一起,純阳明,这个时候当泻阳补阴,泻足阳明胃经俞穴陷谷穴,补足太阴脾经本穴太白穴。 少阳之气过于亢盛,就要发生经脉之气上逆的症状。因为阳桥脉跟胆经是并在一起的,少阳经气逆行就会造成阳跷肿胀。可用胆经的俞穴临泣穴。经络上的俞穴,就是可以治疗脏阳气过旺。 少阳是一阳,阳明是二阳,太阳是三阳。因为脾胃是相表里,要治也是治俞穴,因阴很盛,所以我们要补阳,泻阴。 寒气停在身体厥阴经的时候,肝是母的时候,母会生子,木会生火,所以寒气就会进入心脏,发为冷汗,这时调食和药,治在下俞,象肝经的太冲穴。 中医是六经辨症法: 从太阳,少阳,阳明,到阳明这里病就止了。第二种是: 少阳会进入太阴,太阴没好就进入少阴,少阴没好就进入厥阴,厥阴是阴之尽,所以肝脏是人身上最后的脏。 太阳是三阳之最表,所以他是浮脉。少阳象一阳,只有一个阳在里面,一阳则长,滑而不实,因为阳不盛。阳明的脏象是大而浮,因为阳明是纯热症,阳明等于旦热不寒。在太阳症的时候还有寒。在少阳症的时候,往来寒热还有寒。到阳明症的时候,就看不到寒症了。全部是热症,用这种方式来区分,三阳就出来了。阳明是旦热不寒,所以脉象是大而浮。 太阴藏搏,搏就是他的脉搏时大时小,象伏鼓一样。二阴搏就是肾脏,少阴的脉气。太阴的脉跟少阴的脉两个不太一样,少阴脉比较沉,在身体里面,沉而不浮。到了厥阴的时候,因为是阴的极限。阴极会生阳,所以膜到厥阴脉的时候,会反逆,有时大,有时小。 帝问: 我们把人身体里的构造与天地四时配合起来,然后如何做可以順天应,如何做可以逆天,违反天意?得失如何。 岐伯说: 我们五形木,火,土,金,水,一样过亢,一样过弱,都可以知道死生来决成败,来定五脏之气,问甚之时,死生之期。 甲 丙 戊 庚 壬 乙 丁 己 辛 癸 木 火 土 金 水 甲乙就是阳木,肝主春天,主厥阴,少阳是管春天的,日子是甲日,乙日。我们每一天都有日干跟日支,甲,乙日都是属木,如果肝急的时候,筋会抽筋。急食甘以缓之,甘味,甜味的药都能缓他。这些都是以本草为主。 心主夏,心经,小肠经主治丙,丁日属火。心不喜缓,如太慢了,急时用酸来收他,在本草,酸性的药都能收。 脾主长夏,脾经,胃经主治,日子是戊乙日属土,脾不喜湿,湿气太盛会造成脾脏的压力,可用苦味来燥之。 肺主秋,肺经,大肠经主治,其日是庚,辛属金。肺最受不了是气上逆,气应该下降才正常,如果气反逆,可用苦味的药来治他。苦味的药能燥能泻,让气往下沉。 肾主冬,肾经,膀胱经主治,其日是壬癸属水,肾不喜欢燥,如太燥了,可用辛味的药来润燥。在中药里,咸味的药能软坚,所以坚硬的东西我们闱咸味的药去软他。开腠理,让精液通气,这就是五种酸,苦,甘,辛,咸的用药的目的。 辛甘升得阳,酸苦永泄为阴,所以,把酸味,苦味的药加起来为升阴。把辛甘的药合在一起升阳。 病随四时的变化,相生的时间则愈,相克的时间则凶。如病在肝,会在夏天痊愈,这是相生的季节。夏天如沒好,秋天会加重,因为金克木,如果秋天没死。冬天病情不会延伸了。 如病在心,在长夏会痊愈,如果长夏不愈,在冬天会加重,如果在冬天沒死,这时会持平。心脏病的人禁温食,热衣。所以要吃冷点的食物,衣少穿一点。保持冷一点。所以冬天洗冷水燥的人沒有心脏病,因为自然界的力量是最大的,人要以天地之间的气来生。心脏很热,热极会生寒,寒极会生热,当心脏有问题的时候,用寒去调他,用外在的寒来刺激它,心脏会硬被调整过来。 |
|
4747楼#
发布于:2016-03-12 21:43
中医经典特训9班3月12日,王毅泓申请签到《黄帝内经》第37集
病于四时之变化 心脏病:在中午症状最明显,到子亥时(属性水)加重,清晨平静。心脏亢进时(太坚时),予咸味的药物来缓和,要用粗盐或海盐,不能用精加工的细盐。用甘甜之物来活动心脏。 病在脾:治愈在秋天,若秋天不愈,在春天会加重,若未亡,夏天持平,在长夏又开始出现循环。不能吃太饱,太热和温的食物,要吃冷的。避开湿地、低洼或穿湿的衣服。以日子来算,脾病者在痊愈在庚辛的日子,庚辛不愈,在甲乙加重,若不死,持平于丙丁日,复发于戊己日。 脾病者,症状在下午1-3时最明显,在清晨日出时加重,近黄昏时加重,脾用甘味的药来补,用苦味的药来去湿。 病在肺,痊愈于冬天,加重于夏天,若未死,在长夏持平,复发于秋天。 注意:禁食寒凉饮食,衣着单薄。 按日子来算,肺病者,痊愈在壬癸;加重在丙丁,若未死,持平于戊己,又起于庚辛日。肺病者,申酉时症状明显,中午时加重,半夜时病情稳定。肺喜收敛,酸味以收之,用酸来补,辛是泻,使肺气疏散向下。 病在肾:痊愈在春天,若未好,加重于长夏,若未死,在秋天持平,在冬天又会发病。禁食过热的食物,如烧烤,火锅,不要穿火烤过的衣服。按时间算,肾病者,愈在甲乙日,若未好,加重于戊己日,若未死,持平于庚辛日。在壬癸日又起病。肾病者,子亥时症状最明显,在辰、戌、丑、未四时病情最严重,日落黄昏时安静。肾喜坚,苦味的能加强肾之功能,咸味来泻它。尿毒症病人用苦味的药入心,解尿毒。 凡风邪于人身上,遇到相克之季节会加重,在相生的季节里痊愈,在所生旺的季节里持平。到了属性相同的季节,会复发。故诊脉时,必先确定何脏有病,然后知其时节中的变化,预知病人的生死。 五脏之病症 肝病:两胁疼痛牵引到小腹,到睾丸部位,易发脾气。肝虚,眼睛看不清楚,耳听不到,易恐惧,好像有人要来抓他,用胆经和肝经的穴位;如肝气上逆,头痛,耳聋,意识不清,脸颊肿,放血治疗。 心脏病:胸口痛,两胁胀满及疼痛,胁下痛,手臂内侧痛,心气不足时,胸痛到背后和腰部,治疗:取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舌下金津、玉液放血,刺阴郄穴、养老,穴等穴位放血及刺中指、无名指放血。 脾脏有病:全身感觉很沉重,肌肉萎缩,脚软无法控制双足行走,易抽筋,小腿肚等疼痛,协肋痛。脾气虚者,腹部胀满,肠鸣且腹泻,饮食不化。取足太阴脾经和足太阳胃经的穴位,在肾经上找血瘀的地方放血。因脾的问题第一个影响到肾。 肺病:呼吸短促,气会上逆,肩背疼痛,只要是肩后项有痛就是阳不足,胸阳不够。在臀部、阴部、膝部、大腿、小腿肚、足跟等处易流汗且疼痛。肺气衰弱,呼吸短促,不能做深呼吸,耳聋咽喉干燥,取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在足厥阴肝经上的淤血部位放血。 反而推之,若有人说中午不舒服,可判断是心脏病;若有人说子亥时不舒服,是肾病。 肾病:腹胀水肿,喘咳不止,因金无法生水,身体沉重倦怠,睡觉时盗汗,厌恶风吹,肾气虚,必胸中疼痛,上下腹俱疼,四肢冰冷,情志郁闷不乐,治疗时取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治疗,有淤血者刺其经络,针灸除俞募治疗、子母补泻、会郄治疗、原络治疗等外,还可以在经络上针刺放血。但一定要看到青筋才可以。 五脏疾病之饮食 肝色青,食甘味最好,芹菜、红枣、糯米、牛肉对肝脏好。 心为赤色,属性火,酸主收敛,小豆、狗肉、李子、韭菜等皆为酸物。 肺为白色,宜食苦,以制金之肃气,小麦、羊肉、杏仁、韮白等皆为苦味。 脾为黄色,属性土,食咸味以制土。如大豆、猪肉、栗子、豆的嫩叶等皆属咸味。 肾为黑色,属性水,宜食辛味以润养,如鸡肉、桃子、葱类等为辛味之物。 药的形、色、气、 |
|
4748楼#
发布于:2016-03-12 21:4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宏申请签到,2016年3月12日《黄帝内经》第37课心得
心脏病在中午时看得最清楚,半夜亥子时最严重,早上寅卯时平静。心脏病是为坚,以咸味软坚。 脾病在秋天痊愈,秋天不好,春天会加重,至夏天会平静。脾病不要吃得太好,要吃凉食。湿的衣物和湿地都要避开。脾病在庚辛日痊愈,甲乙日加重,丙丁日平静,戊己日再发。在未时最清楚,寅卯时最严重,申酉时平静。脾病要以甘味缓之。苦泻脾,甘补脾。 肺有病,冬天痊愈,夏天加重,长夏持平。至秋再发。肺病忌冷食,忌寒冷。在壬揆日痊愈,丙丁日加重,戊己日持平。申酉时看得最清楚,已午时最严重,亥子时痊愈,肺病要收敛,以酸收之,酸补辛泻。 肾病春天痊愈,长夏加重,秋天持平,冬天再起。肾病忌过热食物,如烧烤、火锅等。肾病在甲乙日痊愈,戊己日加重,丙丁日平静,亥子时看得最清楚。未时最严重,寅卯时痊愈。苦能坚肾,咸能泻肾,苦能清肾,过咸伤血。 黄连可清尿毒。 肝脏有病,则两肋下疼痛牵引少腹,使人多怒,这是实证;肝气虚,则出现两目昏花而视物不明,两耳无听,因胆气上冲。多恐惧,治疗时,取用厥阴肝经和少阳胆经的经穴。如肝气上逆,会眼后痛、头顶痛等,取厥阴、少阳经脉放血。 心脏有病,则出现胸中痛,胁部支撑胀满,胁下痛,胸膺部、背部及肩胛间疼痛,两臂内侧疼痛,这是心实的症状。心虚,则出现胸腹部胀大,胁下和腰部牵引作痛。治疗取心经和小肠经的经穴,或经外奇穴金津、玉液、阴郄、养老中指、无名指放血等。 脾脏有病,出现身体沉重,肌肉痿软无力,两胁痛,,脚软,行走不能控制方向,脚下疼痛,这是脾实的症状;脾虚则腹部胀满,肠鸣,泄下而食物不化。治疗脾经、胃经和肾经的经穴放血。 肺脏有病则气沉,喘咳气逆,肩背部疼痛,出汗,尻、阴、股、膝、髀骨、腨肠、胻、足等部皆疼痛,这是肺实的症状;肺虚少气,呼吸困难,耳聋,咽干。治疗取肺经、足太阳经的外侧及足厥阴内侧,即足少阴肾经的经穴穴位放血。 肾脏有病则腹部胀大,胫部浮肿,气喘,咳嗽,身体沉重,盗汗,恶风,这是肾实;肾虚则胸中疼痛,大腹和小腹疼痛,四肢厥冷,心中不乐。治疗取肾经和膀胱经的经穴,刺出其血。 肝:青色,宜食甘味,粳米、牛肉、枣、葵菜都是属于味甘。 心:赤色,宜食酸味,小豆、犬肉、李、韭都是属于酸味。 肺:白色,宜食苦味,小麦、羊肉、杏、薤都是属于苦味。 脾:黄色,宜食咸味,大豆、猪肉、栗、藿都是属于咸味。 肾:黑色,宜食辛味,黄黍、鸡肉、桃、葱都是属于辛味。 五味的功用:辛味能发散,酸味能收敛,甘味能缓急,苦味能坚燥,咸味能奠坚。 凡毒药都是可用来攻逐病邪,五谷用以充养五脏之气,五果帮助五谷以营养人体,五畜用以补益五脏,五菜用以充养脏腑,气味和合而服食,可以补益精气。这五类食物,各有辛、酸、甘、苦、咸的不同气味,各有利于某一脏气,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等,在运用的时候,要根据春、夏、秋、冬四时和五脏之气的偏盛偏衰及苦欲等具体情况,各随其所宜而用之。 宣明五气论第二十三 本篇以五脏为中心,运用五行学说,对人的日常生活、发病因素、脏腑功能、病情变化、脉搏形象、药物性味、饮食宜忌等进行分类归纳。 五味之所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五味之所入,不可不及,也不可过,平衡最好。人不可吃得过饱,最好是七八分 |
|
4749楼#
发布于:2016-03-12 22:0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九班罗红灵申请签到2016年3月12日《黄帝内经》第37集心得
诊脉、望色定何脏有病,可知在何时节变化,预知生死时间: 心脏有病,长夏愈,如长夏时节没好,冬严重,冬不死,春不生变,夏季来时复发。 禁热食厚衣,保持身体冷一些。依理,其在戊已日愈,如不愈,壬癸日严重,能度壬癸则甲乙日不生变,复发在丙丁日。 一天中午时会有症状,半夜严重,清晨平静。心脏亢进,立予咸味缓 脾有病,秋愈,若秋不愈,春严重,如度春不死,夏不会生变。 同理推之在庚辛日愈,若不愈,甲乙日严重,如度甲乙日不死,则丙丁日 不生变,后在戊已日复发。一日中未时有明显症,日出时较严重,傍晚趋平静。忌热食与饱食、居过湿或穿湿衣。脾气过亢,即予甘味缓之,苦以燥脾之过湿。 肺有病,冬愈,如冬没好,夏来时严重,能度夏不死,长夏不会生变,秋复发。同理 壬癸日愈,如不愈,于丙丁日严重,能度丙丁日不死,戊已日不会生变,庚辛日复发 一日中,黄昏病显,午时病严重,半夜平静。 肺阳外出太过,禁冷食冷饮,衣着过薄。须给予酸味敛肺(固气)。同时用辛味疏散肺气。 肾有病,春愈,如不愈,长夏加重,能度长夏不死,则秋不会生变,冬复发。 同理推之甲乙日愈,若不愈,戊已日加重,能度戊已不死,庚辛日不会生变,壬癸来时复发。 一日中,半夜症最明显,于辰、戌、丑、未四时严重,日落黄昏时平静。忌食过热,忌火烤身体、穿烤过衣物,食苦味以消肾之炎,咸味强化肾功能。 如尿毒症病人,尿毒跑到血里面,水克火,苦味入心,加黄连解之。 五脏病症与饮食: 肝病,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选穴,再放郁血。肝虚:眼睛看不清楚,耳听不明,易生恐惧。肝实,肝气上逆致头痛,耳聋,两颊肿胀。易怒。 心病,胸口背痛腰痛,心气不足。治时在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取穴。或金津与玉液放血。病重刺阴郄、养老及中指、无名指尖放血 脾病,身重,肌肉消瘦萎缩,脾虚肠鸣且下痢,食不化,在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选穴,同时在足少阴肾经血郁处放血。 肺病,手太阴与足太阴处侧选穴,足厥阴肝经放郁血。肺虚,呼吸浅短,耳聋咽干。肺实,腿至足跟,肩背疼痛 肾病,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取穴,有郁血放之。肾实,腹胀水肿,喘咳不止。盗汗。肾虚,胸,上下腹疼痛,四肢冰冷,郁闷。 晚上1一3点不能睡是肝经问题,如那个时段不舒服是起于肾。与地支互相延伸。 肝色青,属木,筋急食糯米、牛肉、红枣、芹菜等甘物缓之 心色赤,属火,食小豆、狗肉,李子,韭菜等酸物敛收 肺色白,属金,食小麦、羊肉、杏仁、薤白等苦味以制金之肃杀 脾色黄,属土,食大豆、猪肉、栗子、豆叶等咸味以制土 肾色黑,属水,食黄黍、鸡肉、桃子、葱等辛味以润养。 辛散,酸敛、甘缓、苦干坚、咸软坚 |
|
4750楼#
发布于:2016-03-12 22:2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刘炳环申请签到
2016年03月12号,《黄帝内经》第36课心得 横隔分清浊的位置,上清下浊,所以排水的系统都是其在管。三焦,决渎之官,负责水道,油网结构,利于输送水分。所有水的问题,找脾脏。水在身上走时应该是热气,不能是冷水,如果是冷水,就要想办法化成气或者排掉。 人体中太阳经的脉气如果独行,会造成病人手足冰冷,气逆上而呼吸粗大。这是因为阴津不足,阳气有余,须表里俱泻,不须补阴津,故当取足下通谷(俞穴)与太溪二穴。 人体中阳明经的脉气独行,是阳气相重垒,须泻阳而补阴,故取足下之陷谷与太白二穴。 人体中少阳经的脉气独行,气之逆行产生,会造成阳蹻脉(阳跷脉与少阳胆经是合到一起的)的前部肿胀,独取足下临泣穴 太阴之脉气至时,须细心诊察是否为真脏脉气,因为太阴之脉至,表示五脏之气已少,肾气也呈现不足之状,这时宜取足下之陷谷与太白,用补阳泻阴之法来治。如果少阴之脉气独盛,这是少阴之脉气逆行所致,阴气不得上行,而阳气必独盛于上,如此会使肺、心、脾、肝四脏之脉绷张起来,过剩之气又进入肾,此时之治宜在经络上施用泻阳补阴的刺法来调和。如果是厥阴的脉气单独而至,须治在厥阴脉上,此时必有因肝气虚弱造成心痛如有寒气入心的感觉,表面上可见病人冷汗不断,此时须调和饮食与对症下药,用针则取足下之太冲穴。 临床上,经方家采用六经辨症: 太阳-阳明(纯阳,但热不寒,病至此止) 太阳(有寒)-少阳(寒热往来)-太阴-少阴-厥阴(阴之尽,所以肝脏为身体的最好有个脏)。 太阳经脉因为是三阳之最表,故会见浮脉;少阳经脉因为是一阳之属,其脉为滑但中不甚实;阳明因为是重阳(纯热症,等于但热不寒),故脉必大而浮数;太阴之脉气搏动须沉浮状,令人如感其有不搏之时。少阴之脉气至肾脏,故为沉而不浮状。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依五行木火土金水的道理来治疗则合于天理,五行间的盛衰,可以决断病人的生死,是否能调合它们是治病成败的关键,如果其中一样呈亢盛状态,从此处可推知病人的生与死。 肝与春日一样,是由足厥阴与足少阳经所主治,天干中属甲乙之日为木,与肝同,当肝病时,病人发生痉挛的痛苦时,立刻给予甘甜之物来缓和,这是肝病为木克土,食甘强土,使木不制土。甘性药能缓(缓解急症)。 心脏与夏季同,治由手少阴与手太阳二经,天干中,丙丁日与其同性,心气无力且减缓时,立刻给予酸物来收敛它,这是酸生木,而木能生火使心脏强壮。酸性的药能收(魂不守,神不守,遗精不止等可用)。 脾与长夏通,治由足太阴与足阳明二经,其天干中与戊己日同属。脾必受难于湿盛,立刻给予苦味的药来干燥它。这是苦主心,心主火,火又生土而致此。苦性的药能燥。 肺与秋季合,治由手太阴与手阳明二经。天干中庚辛之日与其同属性。气不下而反逆必伤肺,立刻给予苦味之药来降气向下,因为苦入心,心主火,火能制金。苦性的药能泻(降气)。 肾与冬季相合,治由足少阴与足太阳二经。天干中之壬癸日与其同属水。过燥之气必伤肾,立刻给予辛味之药来润养,如此水份充足,肌理必顺达,津液就可以自由出入不致生阻碍了。这是因为辛主肺属金,金生水,故可强肾。辛能润燥。 咸能软坚(化解肿瘤等)。辛甘生阳,酸苦涌泻(生阴)。 如果病生在肝,到了夏季会痊愈。若夏季不愈,到了秋天必更严重,能够在秋季不死,可延续到冬天,待春季来时又会复发,此病最忌当风(肝病的人不适合吹风)。同理肝病会在丙丁日愈,若丙丁日不愈,必严重在庚辛日;能够度过庚辛日不死,则不变于壬癸日,会在甲乙日来临时复发。肝病之人在清晨时,症状会很明显,傍晚时会很严重,半夜时趋于平静。肝有病气郁不散时,应给予辛味之药物予以发散,所以治肝之法在用辛味物来散其郁结,用酸味物来收敛辅强肝脏。 心脏有病时,会在长夏季节痊愈,如果长夏时节没有治好,在冬季会很严重,能度过冬季不死,在春季来时会持恒不生变,待夏季来时又复发,此病严禁热食厚衣,不可让身体过暖。心脏之病依理可知会在戊己日愈,戊己日不愈,壬癸日会严重;能度过壬癸日不死,甲乙日不生变化,会在丙丁日复发。心脏之病在中午时会有明显之症状出现,到半夜会很严重,在清晨时会很平静。心脏亢进时,立予咸味的药物来缓和它,用咸味来缓心,用甘甜之物来活动心脏。 |
|
4751楼#
发布于:2016-03-12 22:2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王芝申请签到,2016年3月12日《黄帝内经》第37集心得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二、病于四时的传变 3、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到长夏复发。禁温食饱食,湿地湿衣。 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到戊己日复发。脾病者,下午明显,日出时严重,黄昏平静。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甘味可以健脾,苦味可以燥脾。 4、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到秋复发。禁寒饮食,寒衣。 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庚辛日加重。肺病者,黄昏明显,中午严重,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酸味能固肺气,辛能疏散肺气使之下降。 5、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冬天严重。禁火烤身体、吃热的食物、不穿火烤过的衣服。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壬癸日加重。肾病者,夜半明显,辰、戌、丑、未严重,黄昏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苦味能消炎清利肾脏,咸味能强化肾脏。 总结:邪气之客于身,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生而严重。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复发)。必先定五脏之脉何脏有病,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三、五脏生病的症状 1、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虚症(血不够),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 实证,气逆则头痛,眼睛后头痛和头顶百会痛都是肝气上逆。耳聋不聪,脸两颊肿。从郁结的血脉放血。 2、心病者,胸中痛(胸中是阳气,胸不痛是阳气在运转,胸痛,是阳气不能运转),两胁胀满,胁下痛,胸前、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 虚症(心气不足、心脏无力),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在舌下金津、玉液二穴放血。其病发急重,在阴郄、养老穴位、中指、无名指指尖放血。 3、脾病者,身重、肌肉消瘦萎缩,不能控制双足行走,脚下痛。 虚症,腹满,肠鸣且下痢,食物不消化。取其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在足少阴肾经上找血瘀处放血。 4、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易出汗,臀部、阴部、膝盖、大腿、小腿肚,足跟都会疼痛。 虚症则少气不能深呼吸,耳聋喉咙干燥。取其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的外侧穴位,在足厥阴肝经上找郁血点放血。 5、肾病者,腹胀水肿,喘咳身重,睡觉盗汗,外出憎风。 虚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上下腹痛),四肢冰冷,意不乐。取其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病在其经淤血处放血。 四、五脏疾病的饮食 1、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冬葵皆甘。属木,食甘以缓。木克土。 2、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狗肉、李子、韭菜皆酸。属火,宜酸能收。木生火。 3、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白皆苦。属金,主肃降,火克金。肺气上逆,苦能泄。 4、脾色黄,宜食咸,大豆、猪肉、栗子、豆的嫩叶皆咸。属土,土克水,强水。 5、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属水,辛能润燥。 五、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坚。 药之毒攻病邪,五谷能养五脏,五果为助,五畜等肉类能益体力,五菜补其不足。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坚,五脏各应于四时之所须,治疗亦须使用适宜的五味。 |
|
4752楼#
发布于:2016-03-12 22:2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郭玉斐申请签到,2016年3月12日《黄帝内经》第36课心得
膈分清浊,三焦决渎之官,水道由三焦输送,水由脾脏在管。 太阳经脉独行,人会四肢冰冷,气逆呼吸粗大,此为阴不足阳有余,表里俱泻法,取足下通谷与太溪。阳明气独行,为阳气重并,泻阳补阴,取足下陷谷与太白。少阳经脉独行,气逆阳礄前部肿胀,取足临泣。太阴脉至,补阳泻阴 六经辩证:太阳-少阳-阳明(病止),少阳-太阴-少阴-厥阴(阴之尽,肝是最后的脏)。当病人有这些症状时,西医查不出,只有过了厥阴西医才认为病。中医认为太阳之上为常人,太阳以下到厥阴为症,中医治症,同症同治。 太阳为三阳之最,最表,为浮脉,少阳为一阳,阳不盛,滑而不实,阳明脉大而浮,阳明为纯热症,阳明但热不寒,太阳症有寒,少阳有往来寒热。太阴脉藏搏,时大时小,少阴脉至肾脏,沉而不浮,厥阴为至阴会反弹,时大时小。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五行合天理,决生死。肝主春,其日甲乙,甘能缓肝急,肝木克土,食甘强土使木不制土。心主夏,其日丙丁,食酸以收心苦缓,酸生木,木生火使心脏强壮。脾主长夏,其日戊己,脾苦湿,食苦以燥之,苦主心,心主火,火生土而致此。肺主秋,其日庚辛,肺苦上逆,食苦以泄之。苦入心,心主火,火制金。肾主冬,其日壬癸,肾苦燥,食辛以润之,辛主肺属金,金生水故强肾。辛能润燥,咸能软坚。辛甘生阳,酸苦为阴。 病在肝,愈在夏,夏不愈秋必严重,秋不死,延到冬,春又复发,最忌当风。肝病会在丙丁日愈,不愈庚辛必严重,庚辛不死,壬癸不变,甲乙日复发。肝病在清晨时症状明显,下午会严重,半夜安静。 病在心,愈在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夏又复发。忌温食热衣,寒极生热。心脏肥大,冬天衣少点,午时大吃,对心脏好。 |
|
4753楼#
发布于:2016-03-12 22:26
36,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二班何媛申请签到,2016年3月12日《黄帝内经》第36课心得
4,膈分清浊,清气上升到肺。脾负责全身水道,排水系统,利水。人体内的水应该是热的。三焦是诀读之官,管水道,来源于脾脏。 一,脉气独行 1,太阳经脉气独行 (1)症状:阳气上升不走四肢――冰冷,邪热过于亢盛而影响表里经足少阴肾经,肾气上逆而呼吸粗大――阴津不足,阳气有余。 (2)取穴:表里俱泻之法,不须补阴津,通谷与太溪 2,阳明经的脉气独行 (1)阳气相重垒 (2)取穴:泻阳补阴,陷谷与太白 3,少阳经脉气独行 (1)症状:气之逆行,阳蹻脉(和胆经并在一起)的前部肿胀, (2)取穴:足临泣穴(俞穴) 取穴缘由:少阳独至,一阳经太过而造成 4,太阴脉气独行 (1)注意事项:细心诊察是否为真脏脉,因太阴之脉至,即五藏气已少,肾气也不足 (2)取穴:陷谷,太白――补阳泻阴 5,一阴经脉气独盛 (1)症状:少阴厥气上逆,而阳气必独盛于上――使肺、心、脾、肝四脏之脉争张于外 (2)治疗:根源在肾,治其表里经,治法泻阳补阴,取泻足太阳经的经穴昆仑、络穴飞扬,补足少阴的经穴复溜,络穴大钟 6,二阴经脉气独行 (1)症状:厥阴的脉气单独而至,肝气横向逆行,正气虚弱人会忧郁,木生火,寒气会进入心脏,人会感觉到寒气进入心脏,全身发冷出汗 (2)治疗:调和饮食与对症下药,用针取太冲穴。 二,太阳经脉 1,外邪进入人体从足太阳膀胱进入,两个传变途径 (1)进入阳明经后不再传变 (2)从少阳经直接进入太阴――少阴――厥阴 2,中西医对比 (1)西医查出来的病已经进入厥阴,病都已经很严重了 (2)中医,外邪还没有进入足太阳膀胱经时,是平人,外邪一进入足太阳膀胱经时,就有了症,症经过六经传变后才会生病。中医在六经传变时就开始治症,而且中医同症同治。 3,三阳三阴经脉 (1)三阳:太阳经脉:三阳之最表,浮脉,太阳证――寒 (2)一阳:少阳经脉:一阳之属,脉滑中不实,少阳证――半热半寒,往来寒热 (3)二阳:阳明,重阳,脉必大而浮数,阳明――纯热症 (4)太阴之脉搏动,时大时小 厥阴脉:时大时小 少阴之脉气至肾脏(阴极限),沉而不浮 第二十三篇 脏气法时论 一、五脏与四季的关系与治疗方法 1,人体内的构造机能与天地四时配合起来,用此为规矩,来实行治疗,五行间的盛衰,可决断病人的生死,是否能调合它们是治病成败的关键,其中一样呈亢盛状态,可推知病人的生与死。 2,肝:同春,足厥阴与足少阳经主治,同天干甲乙日(木),肝病时,病人痉挛,立刻食用甘甜之物,木克土,食甘强土,使木不制土。 3,心:同夏,手少阴与手太阳二经主治,同天干中丙丁日,心气无力且减缓时,食用酸物收敛,酸生木,而木能生火使心脏强壮 4,脾:同长夏,足太阴与足阳明主治,同天干中与戊己日。湿盛,苦味的药干燥――苦主心,心主火,火又生土 5、肺:秋季合,手太阴与手阳明主治。同天干庚辛日。气不下而反逆必伤肺,苦味之药来降气向下――苦入心,心主火,火能制金。 6,肾:同冬季,足少阴与足太阳主治。同天干中之壬癸日。过燥之气必伤肾,辛味来润养――辛主肺属金,金生水,可强肾。 二,病在不同脏的情况与治疗 病生在肝,夏季痊愈。不愈,秋更严重,秋不死,可延续到冬,春季又复发,此病最忌当风。同理肝病会在丙丁日(属火,火克金)愈,不愈,庚辛日(属金,金克木)加重,不死,则不变于壬癸日(属水,水生木),甲乙日复发。肝病之人在清晨时,症状会很明显,傍晚时会很严重,半夜时趋于平静。 治疗:肝有病气郁不散时,辛味药物来发散郁结,酸味物来收敛辅强肝脏。 2,心有 |
|
4754楼#
发布于:2016-03-12 22:4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周永燕申请签到,2016年3月12日《黄帝内经》第36课心得
太阳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写,取之下俞。阳明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写阳补阴,取之下俞。少阳藏独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太阴藏搏者,用心省眞。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写阴。一阴独啸,少阴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写阳补阴。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眞虚㾓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注解:人体中太阳经的脉气如果独行,会造成病人手足冰冷,气逆上而呼吸粗大,这是阴津不足,阳气有余的现象。此时当施用表里俱泻之法,不须补阴津,故当取足下通谷与太溪二穴。如果是阳明经的脉气独行,这是阳气相重垒之象,吾人当泻阳而补阴,故取足下之陷谷与太白二穴。如果是少阳经的脉气独行,则必是气之逆行产生,会造成阳蹻脉的前部肿胀,此时须独取足下之临泣穴,因为少阳之独至,只是一阳经之太过而造成的。 太阴之脉气至时,须细心诊察是否为真藏脉气,因为太阴之脉至,表示五藏之气已少,肾气也呈现不足之状,这时宜取足下之陷谷与太白,用补阳泻阴之法来治。如果少阳之脉气独盛,这是少阳之脉气逆行所致,阴气不得上行,而阳气必独盛于上,如此会使肺、心、脾、肝四脏之脉绷张起来,过剩之气又进入肾,此时之治宜在经络上施用泻阳补阴的刺法来调和。如果是厥阴的脉气单独而至,须治在厥阴脉上,此时必有因肝气虚弱造成心痛如有寒气入心的感觉,表面上可见病人冷汗不断,此时须调和饮食与对症下药,用针则取足下之太冲穴。 六经辨症法:太阳(三阳之最,最表)→阳明(止) 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厥阴(阴之尽,肝脏是最后一个脏) 三阳区别:太阳→是寒;少阳→是往来寒热;阳明→是但热不寒。 太阳经脉三阳之最表,故会见浮脉。 少阳经脉因为是一阳之属,其脉为滑但中不甚实。 阳明脉是重阳,故脉必大而浮数。 太阴之脉气搏动须沈浮状,令人如感其有不搏之时。 少阴之脉气至肾脏,故为沈而不浮状。 厥阴脉会反逆,时大时小。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把人体内的构造机能与天地四时配合起来,用此为规矩,来实行治疗,应如何才能适应于天理,如何作会违反天理,其间的得失如何? 五行木火土金水的道理,依此理来治疗则合于天理,五行间的盛衰,可以决断病人的生死,是否能调合它们是治病成败的关键,如果其中一样呈亢盛状态,从此处可推知病人的生与死。 肝与春日一样,是由足厥阴与足少阳经所主治,天干中属甲乙之日为木,与肝同,当肝病时,病人发生痉挛的痛苦时,立刻给予甘甜之物来缓和,这是肝病为木克土,食甘强土,使木不制土。(甘能缓,任何东西急你就用缓。味指的本草的药。) 心臓与夏季同,治由手少阴与手太阳二经,天干中,丙丁日与其同性,心气无力且减缓时,立刻给予酸物来收敛它,这是酸生木,而木能生火使心脏强壮也。(酸能收。例如:梦游,魄不归,就用酸来收。只要是收都用酸味的药) 脾与长夏通,治由足太阴与足阳明二经,其天干中与戊己日同属。脾必受难于湿盛,立刻给予苦味的药来干燥它。这是苦主心,心主火,火又生土而致此。(苦能燥能泄。例如湿太胜,就用燥的药) 肺与秋季合,治由手太阴与手阳明二经。天干中庚辛之日与其同属性。气不下而反逆必伤肺,立刻给予苦味之药来降气向下,因为苦入心,心主火,火能制金也。 肾与冬季相合,治由足少阴与足太阳二经。天干中之壬癸日与其同属水。过燥之气必伤肾,立刻给予辛味之蘖来润养,如此水份充足,肌理必顺达,津液就可以自由出入不致生阻碍了。这是因为辛主肺属金,金生水,故可强肾。(辛能润燥。咸能软坚,长的东西如肿瘤类,就用咸味的药来治。辛+甘=阳;酸+苦=永泻为阴;) 五味: 甘能缓,任何东西急你就用缓。味指的本草的药; 酸能收。例如:梦游,魄不归,就用酸来收。只要是收都用酸味的药; 苦能燥能泄。例如湿太胜,就用燥的药; 辛能润燥。 咸能软坚,长的东西如肿瘤类,就用咸味的药来治。 辛+甘=阳;酸+苦=永泻为阴; 病随四时变化,相生则愈,相克则凶。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 如果病生在肝,到了夏季会痊愈(夏天相生的季节)。若夏季不愈,到了秋天必更严重(金克木),能够在秋季不死,可延续到冬天,春季来时又会复发(肝病起于春),此病最忌当风(不可以吹风)。同理肝病会在丙丁(火,是夏季)日愈,若丙丁日不愈,必严重在庚辛(金,是秋天)日;能够度过庚辛日不死,则不变于壬癸日,会在甲乙日来临时复发。 肝病之人在清晨时,症状会很明显(因为平旦是木,寅卯的时辰是木),傍晚时会很严重,半夜时趋于平静(因为半夜是亥时,是水)。肝有病气郁不散时,应给予辛味之药物予以发散,所以治肝之法在用辛味物来散其郁结,用酸味物来收敛辅强肝脏。肝病的人在相克的时间和季节一定不能吹风。 心臓有病时,会在长夏季节痊愈,如果长夏时节没有治好,在冬季会很严重,能度过冬季不死,在春季来时会持恒不生变,俟夏季来时又复发,此病严禁热食厚衣(不能吃太热,衣服少穿点,保持冷一点。早上起来洗冷水澡很好,心脏有问题时,用寒来治它。午时开心脏,每天中午大吃,心脏功能就恢复了),不可让身体过暖。心脏之病依理可知会在戊己日愈,戊己日不愈,壬癸日会严重;能度过壬癸日不死,甲乙日不生变化,会在丙丁日复发。心臓之病在中午时会有明显之症状出现,到半夜会很严重(半夜,亥时子时是水,水克火会严重),在清晨时会很平静。心臓亢进时,立予咸味的药物来缓和它,用咸味来缓心,用甘甜之物来活动心脏。(盐,海盐最好,粗盐最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