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雪明
侠客
侠客
  • UID20182521
  • 粉丝1
  • 关注2
  • 发帖数215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4755楼#
发布于:2016-03-12 23:3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耿雪明申请签到 2016年03月12日 《黄帝内经》第37集心得:
心脏有病,愈于长夏;
若至长夏不愈,到了冬季病情就会加重;
如果在冬季不死,到了明年的春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夏季病即好转。
心有病的人应禁忌温热食物,衣服也不能穿的太暖。
有心病的人,愈于戊已日;
如果戊已日不愈,到壬癸日病就加重;
如果在壬癸日不死,到甲已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丙丁日病即好转。
心脏有病的人,在中午的时候有精神,半夜时病就加重,早晨时便安静了。心病欲柔软,宜急食咸味以软之,需要补则以咸味补之,以肝味泻之。
脾脏有病,愈于秋季;
若至秋季不愈,到春季病就加重;
如果在春季不死,到夏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长夏的时间病即好转。
脾病应禁忌吃温热性食物即饮食过饱、居湿地、穿湿衣等。
脾有病的人,愈于庚辛日;
如果在庚辛日不愈,到甲已日加重;
如果在甲已日不死,到丙丁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戊已日病即好转。
脾有病的人,在午后的时间精神清爽,日出时病就加重,傍晚是便安静了。脾脏病需要缓和,甘能缓中,故宜急食甘味以缓之,需要泻则用苦味药泻脾,以甘味补脾。
肺脏有病,愈于冬季;
若至冬季不愈,到夏季病就加重;
如果在夏季不死,至长夏时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秋季病即好转。
肺有病应禁忌寒冷饮食及穿的太单薄。
肺有病的人,愈于壬癸日;
如果在壬癸日不愈,到丙丁日病就加重;
如果在丙丁日不死,到戊已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庚辛日,病即好转。
肺有病的人,傍晚的时候精有精神,到中午时病就加重,到半夜时变安静了。肺气欲收敛,宜急食酸味以收敛,需要补的,用酸味补肺,需要泻的,用辛味泻肺。
肾脏有病,愈于春季;
若至春季不愈,到长夏时病就加重;
如果在长夏不死,到秋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冬季病即好转。
肾病禁食炙过热的食物和穿经火烘烤过的衣服。
肾有病的人,愈于甲已日;
如果在甲已日不愈,到戊已日病就加重;
如果在戊已日不死,到庚辛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壬癸日病即好转。
肾有病的人,在半夜的时候精有精神,在一日当中辰、戌、丑、未四个时辰病情加重,在傍晚时便安静了。
肾主必藏,其气欲坚,需要补的,宜急食苦味以坚之,用苦味补之,需要泻的,用咸味泻之。
凡是邪气侵袭人体,都是以胜相加,病至其所生之时而愈,至其所不胜之时而甚,至其所生之时而病情稳定不变,至其自旺之时病情好转。但必须先明确五脏之平脉,然后始能推测疾病的轻重时间及死生的日期。
肝脏有病,则两肋下疼痛牵引少腹,使人多怒,这是肝气实的症状;如果肝气虚,则出现两目昏花而视物不明,两耳也听不见声音,多恐惧,好象有人要逮捕他一样。治疗时,取用厥阴肝经和少阳胆经的经穴。如肝气上逆,则头痛、耳聋而听觉失灵、颊肿,应取厥阴、少阳经脉,刺出其血。
心脏有病,则出现胸中痛,肋部支撑胀满,肋下痛,胸膺部、背部及肩胛间疼痛,两臂内侧疼痛,这是心实的症状。心虚,则出现胸腹部胀大,肋下和腰部牵引作痛。治疗时,取少阴心经和太阳小肠经的经穴,并刺舌下之脉以出其血。如病情有变化,与初起不同,刺委中穴出血。
脾脏有病,则出现身体沉重,易饥,肌肉痿软无力,两足弛缓不收,行走时容易抽搐,脚下疼痛,这是脾实的症状;脾虚则腹部胀满,肠鸣,泄下而食物不化。治疗时,取太阴脾经、阳明胃经和少阴肾经的经穴,刺出其血。
肺脏有病,则喘咳气逆,肩背部疼痛,出汗,尻、阴、股、膝、髀骨、足等部皆疼痛,这是肺实的症状;如果肺虚,就出现少气,呼吸困难而难于接续,耳聋,咽干。治疗时,取太阴肺经的经穴,更取足太阳经的外侧及足厥阴内侧,即少阴肾经的经穴,刺出其血。
肾脏有病,则腹部胀大,胫部浮肿,气喘,咳嗽,身体沉重,睡后出汗,恶风,这是肾实的症状;如果肾虚,就会出现胸中疼痛,大腹和小腹疼痛,四肢厥冷,心中不乐。治疗时,取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刺出其血。
肝合青色,宜食甘味,粳米、牛肉、枣、葵菜都是属于味甘的。
心合赤色,宜食酸味,小豆、犬肉、李、韭都是属于酸味的。
肺合白色,宜食苦味,小麦、羊肉、杏、薤都是属于苦味的。
脾合黄色,宜食咸味,大豆、猪肉、栗、藿都是属于咸味的。
肾合黑色,宜食辛味,黄黍、鸡肉、桃、葱都是属于辛味的。
五味的功用:辛味能发散,酸味能收敛,甘味能缓急,苦味能坚燥,咸味能坚。
凡毒药都是可用来攻逐病邪,五谷用以充养五脏之气,五果帮助五谷以营养人体,五畜用以补益五脏,五菜用以充养脏腑,气味和合而服食,可以补益精气。
这五类食物,各有辛、酸、甘、苦、咸的不同气味,各有利于某一脏气,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等,在运用的时候,要根据春、夏、秋、冬四时和五脏之气的偏盛偏衰及苦欲等具体情况,各随其所宜而用之。
 9班-河南-耿雪明《黄帝内经》37集作业
张洪玮
贫民
贫民
  • UID20179351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50
4756楼#
发布于:2016-03-12 23:35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张洪玮申请签到,2016年3月12《黄帝内经》第36课心得。
  1、横膈是分清别浊的位置,吃的五谷杂粮的浊物统统从下面大小便排掉,清气上升到肺里面去,流出来的汗是清的。我们全身的水道排水的系统是肺脏管。三焦是决渎之官,管水,三焦油网源生于脾脏,脾脏有很多油脂的东西,三焦从脾脏生出来之后在全身的内脏之间,脏腑和肠胃之间统统有这个油网连到,这个油网就是三焦,也是水道,就是因为有油在里面,所以其能够利水,像地上撤了油,水一下去就过去了输送到膀胱,水精四布。所以脾脏管水道。因此凡是出现水的问题都需要调治脾脏。体内水应该是以热气的形式运行如果是冷水,想办法化成气利水排出体外。
   2、太阳经脉气独行造成病人手脚厥冷、喘息、呼吸短促等症状,这是阴不足而阳气有余,太阳是阳脉,阳气非常旺,阳气是气,很轻的,应该走在四肢上,阳气很旺的时候,独盛于上,跑到头上去,所以四肢会比较冰冷;表里两经俱当用泻法,取足太阳经的俞穴通谷和足少阴经的太溪穴。太阳、少阳之气并重于阳明,当用泻阳补阴的治疗方法,当泻足阳明经的陷谷穴,补太阴经的太白穴。少阳经脉偏盛,是厥气上逆,所以阳蹻脉前的少阳脉猝然盛大,当取足少阳经的俞穴临泣。因为阳蹻脉跟胆经是并在一起的,所以少阳经脉出问题的时候,气会逆行,造成阳蹻脉的肿胀。在三阳传变的时候,刚开始是太阳症,一是进入少阳,一是进入阳明,进入阳明到此为止不会再进了,因为阳明是纯阳。进入少阳的时候,在半表半里中间的时候,可以停留在表上,也有机会入里。经络上的俞穴可以治疗脏气过旺,少阳是一阳,阳明是二阳,太阳是三阳。
    3、太阴经脉鼓搏有力,应当审查是否真脏脉至。若五脏之脉均气少,胃气又不平和,这是足太阴脾太过的缘过,应当用补阳泻阴的治疗方法,补足阳明之陷谷穴,泻足太阴之太白穴。一阴经脉独盛,是少阴厥气上逆,而阴气并越于上,心、肝、脾、肺四脏受其影响,四脏之脉争张于外,病的根源在于肾,应治其表里的经络,泻足太阳经的经穴昆仑、络穴飞扬,补足少阴的经穴复溜,络穴大钟。二阴经脉偏盛,是厥阴所主,出现真气虚弱,心中痠痛不适的症状,寒气留于身体厥阴经的时候,肝是母的话,可从母进入子至心脏,病人会感觉有一股冷气,很冷,与正气相搏而发为白汗,应该注意饮食调养和药物的治疗,如用针刺,当取肝经下部的太冲穴,以泄其邪。整个内经从这个段落可以看到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到厥阴的时候就是病的极限。经方是用的六经辨证,不是用气血营卫辨证。六经的传变是从太阳到少阳至阳明,病就止了,另有从少阳至太阴至少阴至厥阴,厥阴是阴之尽,肝脏是人身体上的最后的脏
  4、太阳是三阳之气最表,所以是浮脉,轻轻一按到皮肤表面就有。少阳脉象似一阳之初生,阳不盛,滑而不实。阳明脉象大而浮,因为阳明是纯热症。阳明但热不寒,太阳症还有寒,少阳症是往来寒热。太阴经的脉象藏搏,也就是脉搏时大时小,像伏鼓一样,右手关脉脾。少阴经的脉象在左手的尺脉肾,搏动是沉而不浮。到了厥阴的时候,因为是阴的极限,阴极会生阳反弹,摸到厥阴脉的时候会反逆,大而缩小,时大时小。
   5、肝属木、旺于春,肝与胆为表里,春天是足厥阴肝和足少阳胆主治的时间,甲乙属木,足少阳胆主甲木,足厥阴肝主乙木,所以肝胆旺日为甲乙;肝在志为怒,怒则气急,甘味能缓急,故宜急食甘以缓之。心属火,旺于夏,心与小肠为表里,夏天是手少阴和手太阳小肠主治的时间;丙丁属火,手少阴心主丁火,手太阳小肠主丙火,所以心与小肠的旺日为丙丁;心在志为喜,喜则气缓,心气过缓则心气虚而散,酸味能收敛,故宜急食酸以收之。脾属土
戴春蓉
贫民
贫民
  • UID20184485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47
4757楼#
发布于:2016-03-12 23:4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戴春容申请签到,2016年3月12日《黄帝內经》第34讲学习心得:
  当色,脉都丧失的时候,都是死,死之前都会发哕噫。脏气沒了,脾胃的胃气沒有了,“哕”就是打隔,不断的打膈,这是死症。
在诊察病人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病是怎么回事,现在病又是怎样开始的。要把前病和后面的病都要考虑进去。然后再去膜他的脉,看他经络的浮沉,然后看他上下的从逆。原则上脉正常的的一息五至就沒病。脉迟有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著者死)〈很多的字都是断简残篇,这里把它讲出来啊,好像和主题没有关系〉我们皮肤上有阳在身上,正常的皮肤会出点油,尤其是脸上,脸上是阳之会,胸阳会往上冲,所以脸上出油是正常的,那天不出油了,摸到皮肤手上干涩的,两个皮肤粘在一起,那是阳要决了。
 十二经络出问题在其经络上治疗,孙络病者,在孙络放血。我们人身体有经、有络、有孙络,孙络是最细的。(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如果病人是血病,什么是血病?我们血液循环出问题,大部分都是外伤,或者是一些跌打损伤,只要治他的经络,只要让他的经络气很順就会好。( 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缪刺,是在十二经的井穴上面扎针放一点点血出来(第一个手法),然后再在四肢找有青筋的地方点刺放血。这种刺法就是缪刺。缪刺法的用途是指病在表面,不在经絡上面。如果有个病人经络上都沒有病,就是痛,就用缪刺法。如果有个久病体瘦的病人,而这个病又一直没有进。我们就按照正经的方法来治疗。(上实下虚,切而从之。)我们沿着经络摸他的压痛点,找到压痛点以后,揉搓一下或者是下针。瘀结痛的地方可剌让他出血,一般来说这种都是在经络上面的病。眼睛往上翻了,是太阳脉不足,这是瘦子,人瘦形不够。戴眼者:是整个眼睛都往上翻,这是太阳脉已绝。
凡是人的惊恐,发怒,劳累,以及或动,或静,变化太大,经脉血气都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的。所以,有走夜路的(指小偷还有行房的人),紧张而喘出于肾脏。气过妄行就要伤害肺脏。从高处掉下来或者是受到恐吓,而发生的气喘,这喘出于肝脏,就会伤到脾,因木克土;如果受到惊恐,随时都害怕,有一点小动静就吓到了而气喘,这个喘出于肺,肺气会受伤。当肺气一离开,精神一离开肺的时候,就会伤到心脏。因为心脏会堵气,神一离开,肺就虚了。火就会补肺,就会伤到心气。本来心脏好好的,被一吓,心脏受影响。有的人被水淹到了或者是瞬间摔倒了,也是喘出于肾或骨。这种不管是因为惊恐还是因为意外发生(如溺水或从高处坠落或突然摔倒),只要胆子大,气行就好了。本身天生胆小的,就会受病了。所以我们要开心,无惧,不要怕,一定要勇。所以诊病之道要看人,这个人是胆大还是胆小,一般来说,胆大的人骨肉比较粗状,皮肤也比较坚实;胆小的人比较脆弱,皮肉比较软。一个人在吃饭时流汗,这汗出于胃。在这里把胃改成小肠就通了。饮水入胃,喝水流汗,那是胃,是心下,饮食入胃就进入小肠了,汗出于小肠。如果人受到惊吓,冒出来的冷汗是出于心脏,所以同样的汗流出来都有不一样的原因。抬重物流汗,这汗出于肾;害怕了,跑流汗出至于肝。所以胆(中正之官)气很旺的人不惧。所以让一个人无惧,就温胆,把他的胆弄好点,他就不怕。(摇体劳苦) 耕地锄地,歌舞伎,工作的工人等劳动时所流的汗都出自于脾,各种不同的动作所出的汗,来自不同的地方。
人会生病,都是用太过。腿膝盖是用于走路的,如果每天用他来跑,用他太过,定会生病。 食气入(胃)小肠,散(精)气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小肠,浊气归心,浊气就是血气,血气回到心里去。这时心血就会照顾到全身的血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人的气、血是相辅相成的,饮食进入小肠,消化
凤翔
贫民
贫民
  • UID20184153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7
4758楼#
发布于:2016-03-12 23:5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深圳-凤翔,申请签到。2016-03-12,内经视频第37课心得,请教官审阅。
戊己土日没有好,壬癸日会加重心脏病,壬癸没有死甲乙日相生的时持平,丙丁日再发心脏病。日中最清楚,半夜最严重,早上是平静的,咸能软坚,海盐好。
病在脾,秋天愈,秋天没好,春天加重,春天没死,夏天持平,长夏不要饱食,湿地湿衣要避开,庚辛日愈,不愈,甲乙日加重,没死,丙丁日持平,戊己复发。日出严重,黄昏持平,喜缓,苦泄,甘补脾。
治肺病冬天会好,没好,夏天严重,没死,长夏持平,要吃热饮,丙丁加重,戊己持平,庚辛重发。日中最严重,半夜持平,黄昏
发病。喜欢收,酸补,辛泻。
肾脏病春天会好,不愈,长夏加重,秋天持平,忌过热,不能穿火烤的衣服。愈甲乙,戊己不死,庚辛持,庚辛发。半夜最清楚,日落稳定。喜坚,苦补咸泻。太咸伤血。尿毒的人用苦,加黄莲。
春天肝病冬天会持平。
五脏之疾病症状:
肝病两胁痛引下腹,善怒,眼睛看不清虚症,耳朵听不到。治疗选胆经,肝经穴道。肝气上逆,头痛,眼后,百会痛,放血。
心病,胸痛,胁下痛,背痛,内臂痛,舌下放血,阴郄养老放血。
脾病,身重,胁痛,肌萎缩,不能控制行走,抽筋,腿肚痛,虚不消化,下利取脾胃经穴,土克水,肾经放瘀血。
肺,喘咳逆气,肩背后项痛,阳气不足,阴部流汗,腿,足部痛,肺虚不能深呼吸,耳聋,咽干,取脾经,肝经放血。
肾脏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盗汗,恶风,气虚胸痛,四肢冷情志闷不乐,肾脾经治疗,青筋放瘀血。
饮食:
肝色青,甜味最好,芹菜,红枣,糯米,牛肉,冬葵。
心色赤,酸收敛,韭菜,狗肉。
肺色白,食苦,小麦,羊肉,杏仁。
脾色黄,大豆猪肉,栗子。
肾色黑,辛,鸡肉,桃,葱。
药的形色气味象数: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能软坚。
二十三篇,宣明五气:
五味均衡:
酸入肝,咸肾,甘脾,苦心,辛肺,适量吸收。七八分饱就好,多食热中。
戴春蓉
贫民
贫民
  • UID20184485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47
4759楼#
发布于:2016-03-12 23:5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戴春蓉申请签到,2016年3月12日《黄帝内经》第36课心得 一、膈分清浊的位置,清气上升入肺,所以流出的汗是清气。三焦是决渎之官,管水道,三焦源于脾脏,油网可以沥水,脾脏管水道,水的问题治脾,身体里的水应是热水,如果是凉的要想办法调热。
二、太阳经的脉气如果独行,会造成病人手足冰冷,气逆上而呼吸粗大,是因为阴不足,阳有余,此时应用表里俱泄的方法,不用补阴经,故当取足下通谷与太溪。如果是阳明经的脉气独行,是阳盛,应泄阳补阴,取足下陷谷与太白二穴。如少阴经脉独行,必是气逆产生,会造成阳跷脉的前部肿胀,需独取足临泣,少阳独至是一阳之太过造成的。
三、1、少阳是一阳,阳明是二阳,太阳是三阳,三阳传变的时候,太阳可传病给少阳,然后不愈继续传变,如病从太阳传至阳明则病止。
 2、厥阴是病的极限,经方用六经辩证法,病从太阳传至少阳,病不愈,传至太阴,不愈传至少阴,不愈传至厥阴,厥阴之后西医才能看出有病,西医治病,中医治症,同症同治。
 3、太阳是三阳之最表,故浮脉,有寒的证。少阳是一阳,阳不胜盛,脉滑而不实,有往来寒热。阳明纯热症,是重阳,脉大而浮,但热不寒。
3、太阴长搏,时大时小,少阴之脉气至肾脏,故沉而不浮。厥阴极限反弹,脉时大时小。
脏气法时论
1、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抽筋),急食甘以缓之。甘味药可以缓。
2、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心不喜缓),急需酸以收之。酸味可以收敛。
3、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戌己,脾苦湿(恶湿),急食苦以燥之,苦可以燥。4、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不可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苦可以泄。
 5、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不喜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辛味药润燥,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药可以软坚(肿瘤硬块)
 二、1、病在肝,愈于夏(相生)。夏不愈,甚于秋(相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复发),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天干,是火,相生),丙丁不愈,加于庚辛(金日,相克),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木,复发),肝病者,平旦慧(寅卯,木),下晡甚(申酉,金),夜半静(亥子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肝有气郁时,用辛味药发散)用辛补之,酸泻之(酸味药收敛)。
  2、病在心,愈在长夏(未,戌,辰,丑),长夏不愈,肾于冬(水克火),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穿的凉一点,冷水洗澡对心脏比较好),心病者,愈在戌己(土日),戌己不愈,加于壬癸(水日),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火日),心病者,日中慧(火),夜半甚(水),平旦静,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昆明郭艳
会员
会员
  • UID20182484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98
4760楼#
发布于:2016-03-13 00:0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二班郭艳申请签到,2016年3月12日《黄帝内经》第36课心得

  一、膈分清浊的位置,清气上升入肺,所以流出的汗是清气。三焦是决渎之官,管水道,三焦源于脾脏,油网可以沥水,脾脏管水道,水的问题治脾,身体里的水应是热水,如果是凉的要想办法调热。

  二、太阳经的脉气如果独行,会造成病人手足冰冷,气逆上而呼吸粗大,是因为阴不足,阳有余,此时 脏气法时论

  1、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抽筋),急食甘以缓之。甘味药可以缓。

  2、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心不喜缓),急需酸以收之。酸味可以收敛。

  3、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戌己,脾苦湿(恶湿),急食苦以燥之,苦可以燥。

  4、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不可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苦可以泄。复发),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申酉,金),夜半静(亥子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肝有气郁时,用辛味药发散)用辛补之,酸泻之(酸味药收敛)。

  2、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水克火),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不可以穿热以衣和吃热性的食物)。
张君娴
贫民
贫民
  • UID20186917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283
4761楼#
发布于:2016-03-13 00:40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训练8班张君娴申请签到2016年3月11、12日《黄帝内经》第35、36集心得
经脉别论篇二十一续
1、横膈是分清浊,清气上升,浊气下沉,像汗流出来是清的。三焦(决渎之官)油网是水,三焦主水,源于脾,是为水道,正常人脾管水道,水的问题都要治脾。水道中的水应该是热的,如是冷的,要想办法将其变热。
2、三阳:太阳经偏盛,如脉气独行,阴不足阳有余,病人会手足冰冷,气逆上而呼吸粗大。表里都要泻之,取足太阳经的束骨穴和足少阴经的太溪穴。阳明经脉偏盛,是太阳、少阳之气重并于阳明,要泻阳补阴,泻足阳明经的陷谷穴,补太阴经的太白穴。少阳经脉偏盛,是厥气上逆,造成阳蹻脉前部肿胀,因阳蹻脉与胆经并在一起,下胆经俞穴足临泣穴。少阳经脉偏盛而独行,就是少阳太过。三阳传变,刚开始太阳传变时,一种传入少阳,半表半里,一种进入阳明,病止,脏气过旺时就可以取它的俞穴。
三阴:足太阴脾太过,用补阳泻阴法,补足阳明之陷谷穴,泻足太阴之太白穴。一阴经脉气盛,是少阴厥气上逆,而阳气并越于上,心、肝、脾、肺四脏受其影响,病的根源在于肾,泻阳补阴;泻足太阳经的经穴昆仑、络穴飞扬,补足少阴的经穴复溜,络穴大钟。二阴经脉偏盛,是厥阴所主,出现真气虚弱,心中酸痛不适的症状,厥气留于经脉与正气相搏而发为白汗,寒入心,冷汗不断,如用针刺,当取阴经下部的太冲穴,以泄其邪。
3、六经辩证,病依次进入,太阳→少阳→阳明,阳明病止。少阳→太阴→少阴→厥阴(阴之尽,尾端)肝脏是人身上最后的脏。若六条经都有问题,西医都还查不出来,一定要到最后一个阴之尽的地方才可查,可到那时已经是很严重的病了。西医说厥阴之下的问题才是病,厥阴之上为正常,中医是太阳之上为常人,经过六经后才会生病。在六经传变的中间把病治好时,根本没有病出现。所以中医治症,西医治病。
太阳经的脉象,似三阳之气浮盛于外,轻按肤者即有脉,所以脉浮。少阳经的脉象,似一阳之初生,脉滑而不实。阳明经的脉象,重阳,但热不寒,脉大而浮,纯热症。太阴经的脉象,搏动须沉浮状;少阴脉气至肾脏,沉而不浮;厥阴,阴之极,脉反逆,时大时小而指下仍搏击有力。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顺天与逆天,五行间盛衰,决断病人生死,过亢过盛都可推知。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配合时令气候,有衰旺盛克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可以测知疾病的死生,并能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轻重的时间,以及死生的日期。
1、肝-春-足厥阴与足少阳-甲乙-木,发病时手足痉挛,给予甘甜制缓。肝属木、旺于春,肝与胆为表里。甲乙属木,足少阳胆主甲木,足厥阴肝主乙木;肝在志为怒,怒则气急,肝病,抽筋,痉挛,甘味能缓急,故宜急食甘以缓之。
2、心-夏-手少阴与手太阳-丙丁-火,心苦缓,予酸物收敛。心属火,旺于夏,心与小肠为表里,夏天是手少阴和手太阳小肠主治的时间;丙丁属火,手少阴心主丁火,手太阳小肠主丙火,心与小肠的旺日为丙丁;心在志为喜,喜则气缓,心气过缓则心气虚而散,酸味能收敛。如梦多神不守,能握血归肝,血不归肝致失眠,用酸收之。
3、脾-长夏-足太阴与足阳明-戊己-土,脾苦湿,予苦味药干燥。脾属土,主长夏,脾与胃为表里,长夏是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主治的时间;戊已属土,主太阴脾主已土,主阳明胃主戊土,所以脾与胃的旺日为戊已;脾性恶湿,湿盛则伤脾,苦味能燥湿。
薛绍展
侠客
侠客
  • UID20187774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53
4762楼#
发布于:2016-03-13 01:4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薛绍展申请签到
2016年3月12日、《黄帝内经》第36课心得: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脏气病:心病噫气,肺病咳嗽,肝病多言,脾病吞酸或吞苦,肾病喜欠善喷嚏。
六腑有病表现为:胃病逆气打嗝,易恐;大小肠有病下痢;下焦有病水肿,膀胱有病小便不畅或有结石;如缓迟则尿失禁。胆病易怒。
五脏各有独立的精气,也可集中。精气集中在心则生喜,集中在肝生忧,集中在肺生悲,集中在脾生惧,集中在肾生恐。人生病时,气会集中于虚弱处。故从人的情志可知病生于何处。
五脏各有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
五脏所主津液:心之液为汗,肺之液为涕,肝之液为泪,脾之液为涎,肾之液为唾。舌头本身代表心脏;舌苔为肺;舌根为脾;舌下为肾(一条通到金津,一条通到玉液);舌内的筋为肝。
五味禁忌:辛走气,咸走血,苦走骨,甘走肉,酸走筋。辛味使气发散,故气病如肺气肿,气管炎等不可多食辛辣。内伤淤血或贫血者不能多食咸味;苦味入骨生燥,骨病如骨折、脱臼或骨癌等,不可多食苦味;肌肉有病不可多食甘味;筋病者(脚不能伸曲)不可多食酸味。
五病之所发:阴病必发于骨或肉,阳病发于血,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五邪所乱:邪入阳腑生狂症,邪入阴脏生痹病,邪与阳气相争生癫疾,邪与阴气相争生瘖哑。邪出阴入阳生怒,出阳入阴病静。
五邪:春得秋之毛脉,夏得冬之沉脉,长夏得春之弦脉,秋得夏之洪脉,冬得长夏之缓脉。此五邪为时节与脉象相克,为“阴出于阳”,病人善怒且不治。
五脏所藏: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神不守则心烦,魂不守则多梦或梦游,魄不守好动(魄主静),意不守多思不专注,志不守无大志。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人不能卧是肺有问题,肺主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五脉应象:肝弦,心钩,脾代,肺毛,肾石,此为五脏之常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经络气血之比值:太阳经、厥阴经少气多血;少阳经、少阴经、太阴经少血多气;阳明经多气多血。
足之阴阳关系:足太阳和足少阴互为表里经,足少阳和足厥阴互为表里经,足阳明和足太阴互为表里经。
手之阴阳关系:手太阳和手少阴互为表里经,手少阳和手厥阴互为表里经,手阳明和手太阴互为表里经。
从诊脉和经络走向可查知病变所在。治病之初先打通血脉淤结之处,可马上减轻病人痛苦。十二经气有病时,据病邪循经取穴,泻有余,补不足。五脏气病时,用泻南补北法,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形乐志苦,即外表刚健享乐,内则阴暗虚苦,外健内险之象,如《易经》中的天水讼卦。此病生于血脉,治法用针和灸。形乐志乐,即乐太甚,过则病生于肌肉,用针石治之。
张瑞芝
会员
会员
  • UID20197559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88
4763楼#
发布于:2016-03-13 06:5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瑞芝申请签到,2016年3月12日《黄帝内经》第37课心得

一,病在肝,到了夏天会痊愈,如夏天不愈,秋天更重,在秋天不死,可以延续到冬天,春天来临时会复发,此病,最忌当风。
  同理,病在肝,会在丙丁日愈,若丙丁日不愈,必严重在庚辛日,能够度过庚辛日不死,则不变于壬葵日,会在甲乙日来临时复发
  肝病在清晨时症状会明显,傍晚时会严重,半夜趋于平静,肝有病气郁不散时,应给予辛味之物予以发散,所以治肝之法用辛味物来散郁结,用酸味物来收敛,辅助强化心脏
2,心上有病,会在长夏季节痊愈,如长夏季节没好,在冬季会严重,能度过冬季不死,在春季来临时,持恒不变,夏季来时又复发,此病严谨热食厚衣,不可让身体过暖,心脏病依理可知会在戊己日愈,若不愈,壬癸日会严重,入认归日不死,甲乙日,不生变化,会在丙丁日复发,心病中午症状明显,半夜严重,清晨平静,心脏亢进时立予咸味药物缓和,咸味缓心,用甘甜物来活动心脏
3,脾病时,秋季痊愈,若没好,春加倍严重,若春不死,夏病不变,忌热食和饱食,居住湿地或穿湿衣。
  脾病人会在庚辛日愈,若不愈,则甲已会严重,若不死,会在丙丁日生变,在戊己日复发。  脾病未时明显症状,日出时重,傍晚平静。  
  脾气亢进时,用甘味药之物来缓解,甘可健脾,苦味可燥脾之过湿
4,肺病冬季痊愈,若冬没好,则夏加重,若夏不死,则长夏不会生变,秋季复发,此病严禁冷食冷饮,衣着过薄。
  肺病会壬癸日愈,若不愈,则丙丁日严重加倍,若度过丙丁日不死,在戊己日不变,然庚辛日复发
  肺病会在黄昏明显,中午加重,半夜平静,肺阳外出太过,需收敛胸中时,需给酸味食物收敛,酸味能固肺气,辛味能疏散肺气,使之下降

5、肾病者,腹胀水肿,喘咳身重,睡觉盗汗,外出憎风。
虚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上下腹痛),四肢冰冷,意不乐。取其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病在其经淤血处放血。
四、五脏疾病的饮食
1、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冬葵皆甘。属木,食甘以缓。木克土。
2、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狗肉、李子、韭菜皆酸。属火,宜酸能收。木生火。
3、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白皆苦。属金,主肃降,火克金。肺气上逆,苦能泄。
4、脾色黄,宜食咸,大豆、猪肉、栗子、豆的嫩叶皆咸。属土,土克水,强水。
5、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属水,辛能润燥。
五、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坚。
药之毒攻病邪,五谷能养五脏,五果为助,五畜等肉类能益体力,五菜补其不足。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坚,五脏各应于四时之所须,治疗亦须使用适宜的五味。
孙钦粉
侠客
侠客
  • UID20184903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6
4764楼#
发布于:2016-03-13 07:0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孙钦粉申请签到
2016年3月11日,《黄帝内经》36课心得:
人体横膈是分清浊的地方,清气上升到肺,浊气下降通过大小便排出,全身的排水系统由横膈膈来管。三焦是决渎之官、通调水道,三焦源生于脾脏,长在全身内脏之间都由油网联系在一起,因为有油所以利水,下至膀胱。所有出现水的问题都应该调理脾脏。同时,在全身流动的水应该是热气,如果温度不够是冷水,就应该想办法把冷水化成热气排掉。
太阳经独盛,会出现手脚冰冷。喘虚气逆,呼吸短触,这是阴经不足、阳经有余。泻表里经的腧穴,足太阳膀胱经的束骨穴和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
阳明脏独至,是两个阳并在一起,純阳明就不会入里,这个时候当泻阳补阴,泻足阳明胃经俞穴陷谷穴,补足太阴脾经本穴太白穴。
少阳之气过于亢盛,就要发生经脉之气上逆的症状。因为阳桥脉跟胆经是并在一起的,少阳经气逆行就会造成阳跷肿胀。可用胆经的俞穴临泣穴。经络上的俞穴,就是可以治疗脏阳气过旺。
少阳是一阳,阳明是二阳,太阳是三阳。太阴如果是五脉气少,胃气不平,因为脾胃是相表里,要治也是治俞穴,因阴很盛,要补阳,泻阴。少阴是一阴。厥阴是二阴,
寒气停在身体厥阴经的时候,肝是母的时候,母会生子,木会生火,所以寒气就会进入心脏,发为冷汗,这时调食和药,下俞穴,象肝经的太冲穴。
中医是六经辨症法: 从太阳,少阳,阳明,到阳明这里病就止了。第二种是: 少阳会进入太阴,太阴没好就进入少阴,少阴没好就进入厥阴,厥阴是极限阴之尽,所以肝脏是人身上最后的脏。
太阳是三阳之最表,所以是浮脉在表。少阳象一阳,只有一个阳在里面,一阳则长,滑而不实,因为阳不盛。阳明的脏象是大而浮,因为阳明是纯热症,阳明等于旦热不寒。在太阳症的时候还有寒。在少阳症的时候,往来寒热还有寒。到阳明症的时候,就看不到寒症了。全部是热症,用这种方式来区分,三阳就出来了。阳明是旦热不寒,所以脉象是大而浮。
太阴藏搏,搏就是脉搏时大时小,象伏鼓一样。二阴搏就是肾脏,少阴的脉气。太阴的脉跟少阴的脉两个不太一样,少阴脉比较沉,在身体里面,沉而不浮。到了厥阴的时候,因为是阴的极限。阴极会生阳,所以膜到厥阴脉的时候,会反逆,有时大,有时小。
甲乙就是阳木,肝主春天,主厥阴,少阳是管春天的,日子是甲日,乙日。我们每一天都有日干跟日支,甲,乙日都是属木,如果肝急的时候,筋会抽筋。急食甘以缓之,甘味,甜味的药都能缓他。这些都是以本草为主。
心主夏,心经,小肠经主治丙,丁日属火。心不喜缓,如太慢了,急时用酸来收他,在本草,酸性的药都能收。
脾主长夏,脾经,胃经主治,日子是戊乙日属土,脾不喜湿,湿气太盛会造成脾脏的压力,可用苦味来燥之。
肺主秋,肺经,大肠经主治,其日是庚,辛属金。肺最受不了是气上逆,气应该下降才正常,如果气反逆,可用苦味的药来治他。苦味的药能燥能泻,让气往下沉。
肾主冬,肾经,膀胱经主治,其日是壬癸属水,肾不喜欢燥,如太燥了,可用辛味的药来润燥。在中药里,咸味的药能软坚,所以坚硬的东西我们闱咸味的药去软他。开腠理,让精液通气,这就是五种酸,苦,甘,辛,咸的用药的目的。
辛甘升得阳,酸苦永泄为阴,所以,把酸味,苦味的药加起来为升阴。把辛甘的药合在一起升阳。
病随四时的变化,相生的时间则愈,相克的时间则凶。如病在肝,会在夏天痊愈,这是相生的季节。夏天如沒好,秋天会加重,因为金克木,如果秋天没死。冬天病情不会延伸了。
如病在心,心脏病,会在长夏痊愈,如果长夏不愈,在冬天会加重,如果在冬天沒死,春天会持平。夏天会发病,心脏病的人禁温食,热衣。所以要吃冷点的食物,衣少穿一点。保持冷一点。所以冬天洗冷水燥的人沒有心脏病,因为自然界的力量是最大的,人要以天地之间的气来生。心脏很热,热极会生寒,寒极会生热,当心脏有问题的时候,用寒去调他,用外在的寒来刺激它,心脏会硬被调整过来。心脏肥大冬天衣服穿得少,不会感冒,胃口大好,也会改善很多。
胡林波
贫民
贫民
  • UID20177526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92
4765楼#
发布于:2016-03-13 07:0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胡林波申请签到
2016年3月12日《黄帝内经》第36课心得
正常人脾脏管水道,凡是出现水的问题,要治脾。水在身上走时是热气不是冷水,如果是冷水要把冷水化成气,或者排掉,这是治水的方法。
膈为分清浊之处,三焦为决渎之官,有油在里面,可以输送水。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俱当泻,取之下腧。
      太阳经脉气独行时,阳有余阴不足,阳气唯上,出现手足逆冷虚气上而喘,可以泻表里经的俞穴,下膀胱经的腧穴束骨与肾经的太溪。
      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腧。
      阳明脉气独行,是太阳与少阳并于阳明,阳盛故阴虚,应泻阳补阴,泻阳明经之陷谷补脾经之太白。
      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跷前猝大,取之下腧。
     少阳脉气独行,会发生经气上逆,胆经与阳跷脉是并在一起的,会造成阳跷肿胀,取胆经俞穴临泣。
     脏气过旺阳气过阳时,可取俞穴。
    太阴之脏脉相搏者,用心省察是手太阴还是足太阴之过。五脏气少,手太阴之过,胃气不平,足太阴之过。太阴谓之三阴,手足之气相交贯通,故独取之俞穴。阴气太盛者,要补阳泻阴。
      一阳独啸,少阳厥也。
      阳并于上,四脉相争,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
     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肙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合药,治在下腧。
     厥阴气逆,以致真虚而心痛,寒气留在身体里,发为冷汗,母生子木生火,寒气会进入心脏。真虚心痛病在内,病在内者治以药食,病在外者,治以针砭。故宜调食和药,治在肝经下腧太冲。
       太阳为三阳,脉象浮。有寒。
      少阳为一阳,像一阳初动之生阳,往来寒热。
      阳明为二阳,脉象大浮,为纯热症,但热不寒。
     太阴之经脉相搏,脉象如伏鼓,少阴指左手尺脉肾脉,只见沉不见浮。脾脏是右手关脉,厥阴脉是阴的极限,会生阳,所以厥阴脉会时大时小。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把身体构造与天地四时结合起来: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足厥阴为乙木,足少阳为甲木,二者相为表里,而主治其经气。其日甲乙,甲为阳木,乙为阴木,在时为春,在日主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能缓,任何东西急就可以缓之来治。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不喜欢缓,酸性药能收,神不守,可用酸收。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喜燥恶湿,湿盛会对脾造成压力,苦能燥湿。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宜食苦以泄之。肺气应降,气上逆,宜食苦,苦能泄气。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辛能润燥,咸能软坚。
     辛甘得阳,酸苦涌泄生阴。
     病随时节的变化,相生的时节则愈,相克的时节则凶。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治肝病,不可吹风。
     肝病者,愈在丙丁(至其所生而愈),加于庚辛(金克木),庚辛不死,持于壬癸(得母气所生而持)。起于甲乙。回到甲乙日病情又开始恶化。
     肝病者,平旦慧,下哺甚,夜半静。清晨看肝病更清楚,下午严重了,半夜安静了。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肝气受邪,则木郁而欲散,故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
黄萍
贫民
贫民
  • UID20182741
  • 粉丝2
  • 关注0
  • 发帖数164
4766楼#
发布于:2016-03-13 07:31
@教官-徐州-杨诚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黄萍申请签到
2016年3月12日、《黄帝内经》第36课心得: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脏气病:心病噫气,肺病咳嗽,肝病多言,脾病吞酸或吞苦,肾病喜欠善喷嚏。
     人生病时,气会集中于虚弱处。故从人的情志可知病生于何处。
     五脏各有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
     五脏所主津液:心之液为汗,肺之液为涕,肝之液为泪,脾之液为涎,肾之液为唾。舌头本身代表心脏;舌苔为肺;舌根为脾;舌下为肾(一条通到金津,一条通到玉液);舌内的筋为肝。
     五味禁忌:辛走气,咸走血,苦走骨,甘走肉,酸走筋。辛味使气发散,故气病如肺气肿,气管炎等不可多食辛辣。内伤淤血或贫血者不能多食咸味;苦味入骨生燥,骨病如骨折、脱臼或骨癌等,不可多食苦味;肌肉有病不可多食甘味;筋病者(脚不能伸曲)不可多食酸味。
        五病之所发:阴病必发于骨或肉,阳病发于血,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五邪所乱:邪入阳腑生狂症,邪入阴 脏生痹病,邪与阳气相争生癫疾,邪与阴气相争生瘖哑。邪出阴入阳生怒,出阳入阴病静。
       五邪:春得秋之毛脉,夏得冬之沉脉,长夏得春之弦脉,秋得夏之洪脉,冬得长夏之缓脉。此五邪为时节与脉象相克,为“阴出于阳”,病人善怒且不治。
      五脏所藏: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神不守则心烦,魂不守则多梦或梦游,魄不守好动(魄主静),意不守多思不专注,志不守无大志。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五脉应象:肝弦,心钩,脾代,肺毛,肾石,此为五脏之常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经络气血之比值:太阳经、厥阴经少气多血;少阳经、少阴经、太阴经少血多气;阳明经多气多血。
     足太阳和足少阴互为表里经,足少阳和足厥阴互为表里经,足阳明和足太阴互为表里经。
    手太阳和手少阴互为表里经,手少阳和手厥阴互为表里经,手阳明和手太阴互为表里经。
        从诊脉和经络走向可查知病变所在。治病之初先打通血脉淤结之处,可马上减轻病人痛苦。十二经气有病时,据病邪循经取穴,泻有余,补不足。五脏气病时,用泻南补北法,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形乐志苦,即外表刚健享乐,内则阴暗虚苦,外健内险之象,此病生于血脉,治法用针和灸。形乐志乐,即乐太甚,过则病生于肌肉,用针石治之。
李水华
会员
会员
  • UID20185642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40
4767楼#
发布于:2016-03-13 07:4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李水华申请签到,20160312《皇帝内经》第36课心得

横膈分清浊,吃的五谷杂粮的浊物统统从下面大小便排掉,出来的汗是清的。三焦是决渎之官,管水,三焦油网源生于脾脏,脾脏有很多油脂的东西,三焦从脾脏生出来之后在全身的内脏之间,脏腑和肠胃之间统统有这个油网连到,所以脾脏管水道。因此凡是出现水的问题都需要调治脾脏。体内水应该是以热气的形式运行如果是冷水,想办法化成气利水排出体外。
太阳经脉气独行造成病人手脚厥冷、喘息、呼吸短促等症状,这是阴不足而阳气有余,太阳是阳脉,阳气非常旺,阳气是气,很轻的,应该走在四肢上,阳气很旺的时候,独盛于上,跑到头上去,所以四肢会比较冰冷;表里两经俱当用泻法,取足太阳经的俞穴通谷和足少阴经的太溪穴。太阳、少阳之气并重于阳明,当用泻阳补阴的治疗方法,当泻足阳明经的陷谷穴,补太阴经的太白穴。少阳经脉偏盛,是厥气上逆,所以阳蹻脉前的少阳脉猝然盛大,当取足少阳经的俞穴足临泣。因为阳蹻脉跟胆经是并在一起的,所以少阳经脉出问题的时候,气会逆行,造成阳蹻脉的肿胀。在三阳传变的时候,少阳是一阳,阳明是二阳,太阳是三阳。
太阴经脉鼓搏有力,应当审查是否真脏脉至。若五脏之脉均气少,胃气又不平和,这是足太阴脾太过的缘过,应当用补阳泻阴的治疗方法,补足阳明之陷谷穴,泻足太阴之太白穴。一阴经脉独盛,是少阴厥气上逆,而阴气并越于上,心、肝、脾、肺四脏受其影响,四脏之脉争张于外,病的根源在于肾,应治其表里的经络,泻足太阳经的经穴昆仑、络穴飞扬,补足少阴的经穴复溜,络穴大钟。二阴经脉偏盛,是厥阴所主,出现真气虚弱,心中痠痛不适的症状,寒气留于身体厥阴经的时候,肝是母的话,可从母进入子至心脏,病人会感觉有一股冷气,很冷,与正气相搏而发为白汗,应该注意饮食调养和药物的治疗,如用针刺,当取肝经下部的太冲穴,以泄其邪。整个内经从这个段落可以看到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到厥阴的时候就是病的极限。经方是用的六经辨证,不是用气血营卫辨证。六经的传变是从太阳到少阳至阳明,病就止了,另有从少阳至太阴至少阴至厥阴,厥阴是阴之尽,肝脏是人身体上的最后的脏
太阳是三阳之气最表,所以是浮脉,轻轻一按到皮肤表面就有。少阳脉象似一阳之初生,阳不盛,滑而不实。阳明脉象大而浮,因为阳明是纯热症。阳明但热不寒,太阳症还有寒,少阳症是往来寒热。太阴经的脉象藏搏,也就是脉搏时大时小,像伏鼓一样,右手关脉脾。少阴经的脉象在左手的尺脉肾,搏动是沉而不浮。到了厥阴的时候,因为是阴的极限,阴极会生阳反弹,摸到厥阴脉的时候会反逆,大而缩小,时大时小。
肝属木、旺于春,肝与胆为表里,春天是足厥阴肝和足少阳胆主治的时间,甲乙属木,足少阳胆主甲木,足厥阴肝主乙木,所以肝胆旺日为甲乙;肝在志为怒,怒则气急,甘味能缓急,故宜急食甘以缓之。心属火,旺于夏,心与小肠为表里,夏天是手少阴和手太阳小肠主治的时间;丙丁属火,手少阴心主丁火,手太阳小肠主丙火,所以心与小肠的旺日为丙丁;心在志为喜,喜则气缓,心气过缓则心气虚而散,酸味能收敛,故宜急食酸以收之。
丁伊
会员
会员
  • UID2018193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99
4768楼#
发布于:2016-03-13 07:5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丁伊申请签到,2016年3月12日《黄帝内经》第37课心得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有病愈于秋,不愈春季加重,春不死夏季会稳定,长夏会好转,脾有病,下午明显,日出时病情严重,黄昏平静。脾病需要缓和,甘能缓中,急食甘以缓之。用苦味药泻之,甘补之。甘味可以健脾,苦味可以燥脾。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有病愈于冬,不愈夏季加重,夏不死长夏会维持稳定不变,秋季好转,肺病禁忌寒冷饮食及穿的太单薄。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庚辛日加重。肺病者,黄昏明显,中午病情严重,夜半时就变安静了。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酸味能固肺气,金克木,辛能疏散肺气使之下降。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肾有病愈于春,不愈长夏加重,秋季病情会稳定,冬天病好转。禁火烤身体、吃热的食物、不穿火烤过的衣服。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壬癸日加重。肾病者,夜半明显有精神,辰、戌、丑、未四个时辰严重,黄昏安静。肾主闭藏,其气欲坚,急食苦味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苦味能消炎清利肾脏,咸味能强化肾脏。
        邪气之客于身,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生而严重。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复发)。必先定五脏之脉何脏有病,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眩眩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肝有病,两肋下痛引少腹,多怒,是实证,虚症(血不够),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实证,气逆则头痛,眼睛后头痛和头顶百会痛都是肝气上逆。耳聋不聪,脸两颊肿。从郁结的血脉放血。
        心病者,胸中痛(胸中是阳气,胸不痛是阳气在运转,胸痛,是阳气不能运转),两胁胀满,胁下痛,胸前、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这是心实证。虚症(心气不足、心脏无力),胸腹胀大,胁下与腰牵引而痛。治疗取其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在舌下之脉金津、玉液二穴放血。其病发急重,在阴郄、养老穴位、中指、无名指指尖放血。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脾有病,身体沉重,肌肉消瘦萎缩,两足迟缓不收,不能控制双足行走,易抽筋,脚下痛,这是实证。
虚症,腹满,肠鸣且下痢,食物不消化。取其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在足少阴肾经上找血瘀处放血。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肺有病,咳喘气逆,肩背疼痛,易出汗,臀部、阴部、膝盖、大腿、小腿肚,足跟都会疼痛,这是实证。虚症则少气不能深呼吸,耳聋喉咙干燥。取其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的外侧穴位,在足厥阴肝经上找郁血点放血。
          “肾病者,腹大胫肿,咳喘身重,寝汗出憎风”肾有病,腹部胀大,胫部肿,喘咳身重,睡觉盗汗,外出憎风,是肾实证。虚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上下腹痛),四肢冰冷,意不乐。取其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病在其经淤血处放血。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冬葵皆甘。属木,食甘以缓。木克土。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狗肉、李子、韭菜皆酸。属火,宜酸能收。木生火。
严婷
会员
会员
  • UID20198987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5
4769楼#
发布于:2016-03-13 07:5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严婷申请签到2016-3-12《黄帝内经》第36课心得
1.三阴三阳经之辩证施治太阳经独至,病人会出现手足冰冷气逆上而呼吸粗大,表示病人阴不足,阳有余,治疗时取足部通谷与太溪穴。阳明经独至,是阳气重叠之象(阳明只见热症不见寒症),治疗时当泄阳而补阴,故取足部陷谷与太白二穴。少阳经独至,则必是气逆行而产生,会造成阳跷脉的前部肿胀,治疗时取足部的临泣穴。(因少阳之独至是一阳之过)。太阴脏搏之须仔细查看是不是真脏脉,因太阴脉至表示五脏之气已少,肾气也呈现不足,治疗时取足部之陷谷与太白,用补阳泄阴之法。少阴脉气独至,是一阴脉气逆行所致,阴气不得上行,而阳气必独胜于上,這樣就会使心肝脾肺四脉绷紧起来,过剩之气又重新回到肾里,治疗时应在经络上采用泄阳补阴的刺法來调和。厥阴之脉独至,此时病人肝气虚弱而引发心痛,病人会感覺寒气入心,症见病人冷汗不断。治疗时应调和饮食,对症下药,用针则取足下之太冲穴。六经传变太阳经为表,病来则太阳经受之,然後传入阳明或少阳,病至阳明后,病不會再进所以阳明无死症。病若通过太阳而传入少阳,则病症会依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顺序向前发展。
2.六经脉显现的现象太阳脉是人体的最表,故见浮脉。少阳脉是一阳属之,故脉滑而不實。阳明经受病是但热不寒,故脉大而浮。太阴脉动应搏动沉浮状。少阴脉沉。厥阴之脉是阴极生阳,故时大时小。
3.脏气法时论篇二十二  顺五行则生,逆五行则死,治病就是让逆五行之气变为顺五行之气。肝主春,足厥阴足少阳主之,其日为甲乙,肝苦急(抽筋痉挛)急食甘以缓之(木克土,甘强土,木就不能制土)心主夏,手少阴手太阳主之,其日丙丁,心苦缓(心无力且缓慢)急食酸以收之(酸生木,木生火也)脾主长夏,足太阴足阳明主之,其日戊己,脾苦湿(湿盛困脾)急食苦以燥之(苦入心,心主火,火生土)肺主秋,手太阴手阳明主之,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苦能降气向下,苦入心,心主火,火制金)肾主冬,足少阴足太阳主之,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润津液通气也。(燥伤肾,辛主肺金,金生水)药性之五味:
甘能缓急,辛能润燥,咸能软坚,苦能燥能泄,酸能收。
4.疾病生克,一年之中,春为肝,夏为心,长夏为脾,秋为肺,冬为肾。一天之中,早晨应春季,中午应夏季,下午应秋季,晚上应冬季,辰,戌,丑,未,应长夏。天干中,甲乙应春,丙丁应夏,戊己应长夏,庚辛应秋,壬癸应冬。所以如果肝有病会在夏天痊愈,夏不愈,则在秋天病情加重,秋若不死,冬天病不會进一步发展,会在下一个春天来临之时再次发病,肝病禁当风。应急食辛散之,酸收之。心有病会在长夏痊愈,长夏不愈,冬季严重,冬不死,春天会维持现状,夏季來时又发病。心病严禁热食厚衣,不可让身体过热。心病会在中午有明显的症状出现,心阳亢进时,急食咸或时甘來缓和。天干和地支以此类推。天干和地支以此类推。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