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15楼#
发布于:2016-03-14 00:0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九班罗红灵申请签到2016年3月13日《黄帝内经》第38集心得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味入五脏: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酸入肝, 五脏气有病:如心病为噫气,肺为咳气,肝为多话,脾为吞酸或咸苦味肾为喜欠易嚏。 腑有病的症状:胃病易恐,逆气打嗝。大肠病时下痢。下焦病时生水气肿胀。膀胱病时小便不通利(结石),尿失禁(遗尿,寒证),胆病时易怒。 五脏中其中一个脏五精所并五脏而生病:如心气虚则生喜,肺忧,肾恐,脾惧,因五脏虚而生病。 又有五脏所恶,如五恶:心恶热,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肺恶寒。 五脏化液:心液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任何一个组织都有一个结构,其生成的东西由五脏相互平衡,其主力都是心脏在控制,如舌面,舌苔的部分是肺,舌的本身是心,舌根是脾,舌的底部是肾经络到金津、玉液。舌的筋是肝。如心气不足则不能言语。 五味禁忌:气病忌过食辛味,血病忌过食咸味,(骨折、关节脱臼)骨病忌过食苦味,肌肉病忌过食甘味,(脚不能伸曲)筋病忌过食酸味。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发于肉,发于夏(阳在外)。阳病发于血,发于冬(阳潜藏)。 五邪所乱:邪入阳腑生狂症,邪入阴脏生痹症,邪与阳气相争生癫疾,邪与阴气相争生瘖哑,邪由阳入阴病静,由阴入阳生怒。 五邪由脉可查,与时节相克:春得秋毛脉,夏得冬沉脉,长夏得春弦脉,秋得夏洪脉,冬得长夏缓脉。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知所藏即知病所在。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知所主即知治所脏。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缓、肺脉浮、肾脉石。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人体中气血正常的比值1,太阳多血少气2,少阳少血多气。3,阳明多气多血 4,少阴少血多气,5,厥阴为多血少气,6,太阴为多气少血 三部九候中,少阳与阳明因多气,上面三部耳前是胆经,人迎是胃经有脉气在,太阳经多血少气,独足太阳经上没有气脉 三阴经,少阴与太阴多气,所以少阴上有太溪脉与寸、关、尺脉,太阴是厥阴是阴之极有太冲脉, 阳明经的合谷穴,足阳明冲阳穴,人迎脉。摸脉原则上下一致,该脉多气。以确定该条经脉气血通畅。 【血证论】有说治病先去其淤血 十二经出现问题时,治病原则用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实症出现时,扎该经的子泻。 五脏气出现问题时,用补南泻北的感觉原则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形乐志苦,外健里险。病生于脉,治用针与灸。形乐志乐,病生于肌肉,以针石之术。 |
|
4816楼#
发布于:2016-03-14 00:4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耿雪明申请签到,2016年3月13日《黄帝内经》第38集心得: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脏之气失调后所发生的病变: 心气失调则嗳气; 肺气失调则咳嗽; 肝气失调则多言; 脾气失调则吞酸; 肾气失调则为呵欠、喷嚏; 胃气失调则为气逆为哕,或有恐惧感; 大肠、小肠病则不能泌别清浊,传送糟粕,而为泄泻; 下焦不能通调水道,则水液泛溢与皮肤而为水肿; 膀胱之气化不利,则为癃闭,不能约制,则为遗尿; 胆气失调则易发怒。 五脏之精气相并所发生的疾病:五脏之中有一个虚,其他脏气会并过去。 精气并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脾则畏,并于肾则恐。这就是所说的五并,都是由于五脏乘虚相并所致。 五脏之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 五脏化生的液体:心之液化为汗,肺之液化为涕,肝之液化为泪,脾之液化为涎,肾之液化为唾。这是五脏化生的五液。 五味所禁: 辛味走气,气病不可多食辛味; 咸味走血,血病不可多食咸味; 苦味走骨,骨病不可多食苦味; 甜味走肉,肉病不可多食甜味; 酸味走筋,筋病不可多食酸味。 五种病的发生:中医要明阴阳。 阴病发生于骨,阳病发生于血,阴病发生于肉。骨为阴,血脉为阳;肌肉为阴,皮肤为阳。 阳病发生于冬,阴病发生于夏。 因冬季阳为潜藏,冬季如阳不潜藏跑出来了,是为阳病。 因夏季阴为潜藏,阳在外,此时发病,是为阴病。 这是五病所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分,则阳偏盛,而发为痹病; 邪搏于阳则阳气受伤,而发为癫疾; 邪搏于阴侧则阴气受伤,而发为音哑之疾; 邪由阳而入于阴,则从阴而为静; 邪由阴而出于阳,则从阳而为怒。此谓五乱。 五脏克贼之邪所表现的脉象: 春天见到秋天的毛脉,是金克木; 夏天见到冬天的石脉,是水克火; 长夏见到春天的弦脉,是木克土;秋 天见到夏天的洪脉,是火克金; 冬天见到长夏的濡缓脉,是土克水。 这就是所谓的五邪脉。其预后相同,都属于不治的死证。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知其所藏,可知病自何来。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知其所主,可知治何脏。 五种过度的疲劳可以伤耗五脏的精气: 如久视则劳于精气而伤血,久卧则阳气不伸而伤气,久坐则血脉灌输不畅而伤肉,久立则劳于肾及腰、膝、胫等而伤骨,久行则劳于筋脉而伤筋。这就是五劳所伤。 五脏应四时的脉象: 肝脏应春,端直而长,其脉象弦; 心脉应夏,来盛去衰,其脉象钩; 脾旺于长夏,其脉弱,随长夏而更代; 肺脉应秋,轻虚而浮,其脉象毛; 肾脉应冬,其脉沉坚象石。这就是所谓的应于四时的五脏平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人身各经气血多少,是有一定常数的。如太阳经常多血少气,少阳经常少血多气,阳明经常多气多血,少阴经常少血多气,厥阴经常多血少气,太阴经常多气少血,这是先天禀赋之常数。 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为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为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为表里。 这是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之间的表里配合关系。 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太阴心经为表里,手三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为表里。 这是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之间的表里配合关系。 疾病发生在手足阴阳十二经脉的那一经,其治疗方法,血脉雍盛的,必须先刺出其血,以减轻其病苦;再诊察其所欲,根据病情的虚实,然后泻其有余之实邪,补其不足之虚。 三部九候诊脉时,脉气一定要一致,这时气血才流畅。上下不一是病态。 治疗的法则:十二正经,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 治疗五脏气病时,母能令子虚,子能令母实。 要想知道背部五脏俞穴的位置,先用草一根,度量两乳之间的距离,再从正中对折,另一草与前草同样长度,折掉一半之后,拿来支撑第一根草的两头,就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用它量病人的背部,使其一个角朝上,和脊背部大椎穴相平,另外两个角在下,其下边左右两个角所指部位,就是肺俞穴所在。再把上角移下一度,方在两肺俞连线的中点,则其下左右两角的位置是心俞的部位。再移下一度,左角是肝俞,右角是脾俞。再移下一度,左右两角是肾俞。这就是五脏俞穴的部位,为刺炙取穴的法度。 形体安逸但精神苦闷的人,病多发生在经脉,治疗时宜用针炙。 形体安逸而精神也愉快的人,病多发生在肌肉,治疗时宜用针刺或砭石。 形体劳苦但精神很愉快的人,病多发生在筋,治疗时宜用热熨或导引法。 形体劳苦,而精神又很苦恼的人,病多发生在咽喉部,治疗时宜用药物。 屡受惊恐的人,经络因气机紊乱而不通畅,病多为麻木不仁,治疗时宜用按摩和药酒。 以上是形体和精神方面发生的五种类型的疾病。 刺阳明经,可以出血出气; 刺太阳经,可以出血,而不宜伤气; 刺少阳经,只宜出气,不宜出血; 刺太阳经,只宜出气,不宜出血; 刺少阴经,只宜出气,不宜出血; 刺厥阴经,只宜出血,不宜伤气。 9班-河南-耿雪明《黄帝内经》第38集作业 |
|
4817楼#
发布于:2016-03-14 00:5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祁峰申请签到,2016年3月13日《黄帝内经》37课学习心得:
病在脾,秋会愈,如不愈,春加重,如不死,夏持平,忌温食过饱,过湿。庚辛日愈,甲乙日加重,丙丁日持平,未时看最清,苦可泄,甘可补。 病在肺,冬会愈,如不愈,夏加重,如不死,长夏持平,起于秋,忌寒冷饮,近温保暖,壬癸日愈,丙丁加重,戊乙持平,中午时分最重,酸来收敛。 病在肾,春会愈,如不愈,长夏加重,如不死,秋持平,忌过热暖衣,甲乙日愈,戊己日死,苦补咸泻。 肝病:两胁疼痛,连少腹,牵睾丸,易怒头疼目赤。 心病;胸中痛,胁疼彻背,可用金津,玉液放血治之。 脾病:身重散结,胸胁疼痛,肌萎足无力,疝气抽搐,腹胀肠鸣,内脏下陷。 肺病:咳嗽喘逆,肩背后项痛,阴部出汗,足跟痛,少气,咽干。 肾病;腹大胫肿,喘咳盗汗,恶风,胸中疼痛,四肢冰冷,郁闷不乐。 肝色青,喜食甘。如青菜,红枣,粳米,冬葵,牛肉等。 心色赤,喜食酸。如小豆,狗肉,韭菜等。 肺色白,喜食苦。如小麦,羊肉,杏仁,韭菜等。 脾色黃,喜食咸。如大豆,猪肉,栗子等。 肾色黑,喜食辣。如桃子,鸡肉,黄薯,葱等。 五味入五脏:不及和太过都不可取,均衡就好,饮食七八份饱就可,过饱中焦会太热。 |
|
4818楼#
发布于:2016-03-14 01:33
@教官-孝感-郑其赛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周永燕申请签到,2016年3月13日《黄帝内经》第37课心得 凡病邪之于人身上,遇到相克之时节会渐深,在相生的时节病会痊愈,遇到所不能胜克的时节病会加重,到了被生旺的时节,病会保持不变也不会恶化,遇到属性相同的节气,则会复发,这是不变的自然法则(人纪)。故吾人诊脉时,必先确定何脏有病,然后可知其在时节中的变化如何,就可以预知病人生死的时间了。 脾脏生病时,会在秋季痊愈。秋季没治好,春季来临时会加倍严重,能度过春季不死,夏季时病情不会生变。此病最忌热食与饱食,避开居住之地过湿或穿湿的衣物。脾病之人可同理推至会在庚辛之日痊愈,若在庚辛之日不愈,则甲乙日会趋严重;能够度过甲乙日不死,则在丙丁日不会生变化,然后在戊己日复发。脾病在一日中未时会有明显的症状,日出(因为木克土)之时会较严重,傍晚时趋于平静。脾气过亢时,立刻给予甘味之物来减缓,甘味可以健脾,苦味可以燥脾之过湿,苦味的药可以泻脾。 脾脏有病时,脾主肌肉,脾主湿,令人身体感觉沉重,肌肉消瘦萎缩,无法控制双足的行走,容易抽筋,脚下部会疼痛。脾气虚时,病人腹肿满,肠鸣且下痢,饮食入胃不化,此时应取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同时在足少阴肾经上找血郁之处来放血(因为土可水)。 肺有病者,会在冬季痊愈,如在冬季没好,则夏季来临时会加倍严重。能度过夏季不死,则在长夏时节不会产生变化(因为土生金),到了秋季病再复发。此病严禁冷食冷饮,衣着过薄,所以要热饮热食,要注意保暖。肺病的人会在壬癸日愈,如果壬癸日不愈,则于丙丁日时会加倍严重,能度过丙丁日不死,在戊己日时会保持不变,然俟庚辛日时病会再复发。肺病之人,在黄昏时病情会显著,在中午时病情会严重,半夜时会趋于平静(因为金生水)。肺阳外出太过须收敛胸中时,须给予酸味之食物或药物来收敛肺。因此酸味能固肺气,辛味能疏散肺气使之下降。 肺有病之人,主要症状为呼吸短促,气会上逆,肩背都会疼痛(肩背后项痛都是阳不足),容易 出汗,臀部、阴部、膝盖、大腿、小腿肚,足跟都会疼痛。肺气虚弱,则呼吸浅短无法深呼吸,耳聋咽喉干燥,此时宜选用手太阴肺经及足太阳经外侧背部,穴位,再从足厥阴肝经上找寻郁血之络位放血即可。 肾脏病的人,会在春天痊愈,如果春天不愈,会在长夏季节加重,能度过长夏不死,则在秋季会保持不变,然后冬季来临时会复发。此病切记不可用火烤热身体及吃过热的食物,例如火锅之类,不可穿用火烤过的衣服。肾病的人,在甲乙日会痊愈,若甲乙日不愈,则戊己日时会加重,能度过戊己日不死,于庚辛日必保持不变,俟壬癸日来临时,病又复发。凡肾有病之人,其在半夜时症状最明显,于辰、戌、丑、未四时,辰时病情最严重,日落黄昏时则趋平稳。肾脏受到感染,即予病人食苦味之物来消除,所以苦味之物能消炎清利肾脏(例如尿毒的病人,水克火,苦味入心,解尿毒),咸味能强化肾脏功能。 肾脏有病的人,会有腹胀水肿的现象,同时喘咳不止,身体沉重倦怠,睡觉时盗汗不止,又厌恶风吹。肾气虚时,必胸中疼痛,上下腹倶疼,四肢冰冷,情志郁闷不乐。治疗时必取其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经之穴位,有郁血阻碍与孙络,则采放血的方式。(针灸在治疗时,在经络上看到淤血,可以在青筋地方放血,加速身体的恢复) 肝病之人,其症状会使病人两胁肋疼痛并牵引小腹,让人易怒,情绪不好。如果肝虚了,会使人目视昏暗,见物不明(肝藏血,血不够了),耳听不明(胆气入耳),易生恐惧,好像有人要伤害他一样。此时治疗须选择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的穴道。肝气如果上逆,则会令人头痛(眼睛后面痛,头顶都是肝气上逆)、耳聋、意识不清、两颊肿胀,此时须从有郁结的血脉来放血治疗(肝的实症放血)。 心脏有病之人,会使人胸口痛,两胁胀满及疼痛,甚而痛到背部或向上痛到肩部,有时两臂之内侧疼痛。若心气不足时(心脏无力),会有胸腹胀大,牵引腰部而疼痛。此时治疗须取用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穴道。舌下之金津、玉液二穴放血,病发急重时,可刺阴郄、养老等穴位放血,及中指、无名指尖放血。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莱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肝在面上为青,五行中属木,肝主筋,筋急时宜食甘味之物以缓和,诸如糯米、牛肉、红枣、芹菜类等皆为甘物。 心为赤色,属火,心性宜缓,食酸物可使收敛,如小豆、狗肉、李子、韭菜等皆为酸物。 肺为白色,属金,宜食苦味以制金之肃杀,如小麦、羊肉、杏仁、韭菜等皆为苦味。 脾为黄色,属土,宜食咸味以制土,如大豆、猪肉、栗子、豆的嫩叶等皆属咸味。 肾为黑色,属水,宜食辛味以润养,如黄黍、鸡肉、桃子、葱类等,皆为辛味之物。 药的形色气味:药的象,和药的数(例如八角,数是8,是木的数,所以入肝,八角是辛辣的,辛辣入肺。所以八角是间于肝和肺之间) 辛味之物其性发散,酸味之物其性收敛,甘味之物其性缓和,苦味之物其性干坚,咸味之物其性软坚。药物之毒能攻病邪,五谷之物能营养五脏,五果之物为其辅助,五畜等肉类(肉是厚味补形)可益体力,五莱之属可补其不足。使酸苦甘辛咸五味互相调和,如此饮食,则能捕充体力精神。其五味各有所属,各有所利。有时须散,有时须收,有时须缓,有时须急,有时须坚,有时须软坚,五脏各应于四时之所须,病的治疗亦须谨慎的考虑使用适宜之五味。 |
|
4819楼#
发布于:2016-03-14 02:27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张洪玮申请签到,2015年3月13日《黄帝内经》第37课心得。
1、脾脏有病,愈于秋季;若至秋季不愈,到春季病就加重;如果在春季不死,到夏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长夏的时间病即好转。脾病应禁忌吃温热性食物及饮食过饱、居湿地、穿湿衣等。脾有病的人,愈于庚辛日;如果在庚辛日不愈,到甲乙日加重;如果在甲乙日不死,到丙丁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戊己日病即好转。脾有病的人,在午后的时间精神清爽,日出时病就加重,傍晚时便安静了。脾脏病需要缓和,甘能缓中,故宜急食甘味以缓之,需要泄则用苦味药泄脾,以甘味补脾。肺脏有病,愈于冬季;若至冬季不愈,到夏季病就加重;如果在夏季不死,至长夏时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秋季病即好转。肺有病应禁忌寒冷饮食及穿得太单薄。肺有病的人,愈于壬癸日;如果在壬癸日不愈,到丙丁日病就加重;如果在丙丁日不死,到戊己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庚辛日,病即好转。肺有病的人,傍晚的时候精神爽慧,到中午时病就加重,到半夜时便安静了。肺气欲收敛,宜急食酸味以收敛,需要补的,用酸味补肺,需要泻的,用辛味泻肺。肾脏有病,愈于春季;若至春季不愈,到长夏时病就加重;如果在长夏不死,到秋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冬季病即好转。肾病禁食炙爝过热的食物和穿经火烘烤过的衣服。肾有病的人,愈于甲乙日;如果在甲乙日不愈,到戊己日病就加重;如果在戊己日不死,到庚辛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壬癸日病即好转。肾有病的人,在半夜的时候精神爽慧,在一日当中辰、戌、丑、未四个时辰病情加重,在傍晚时便安静了。肾主闭藏,其气欲坚,需要补的,宜急食苦味以坚之,用苦味补之,需要泄的,用咸味泄之。 2、肝脏有病,则两肋下疼痛牵引少腹,使人多怒,这是肝气实的症状;如果肝气虚,则出现两目昏花而视物不明,两耳也听不见声音,多恐惧。治疗时,取用厥阴肝经和少阳胆经的经穴。如肝气上逆,则头痛、耳聋而听觉失灵、颊肿,应取厥阴、少阳经脉,刺出其血。心脏有病,则出现胸中痛,胁部支撑胀满,胁下痛,胸膺部、背部及肩胛间疼痛,两臂内侧疼痛,这是心实的症状。心虚,则出现胸腹部胀大,胁下和腰部牵引作痛。治疗时,取少阴心经和太阳小肠经的经穴,并刺舌下之脉以出其血。如病情有变化,与初起不同,刺委中穴出血。脾脏有病,则出现身体沉重,易饥,肌肉痿软无力,两足弛缓不收,行走时容易抽搐,脚下疼痛,这是脾实的症状;脾虚则腹部胀满,肠鸣,泄下而食物不化。治疗时,取太阴脾经、阳明胃经和少阴肾经的经穴,刺出其血。肺脏有病,则喘咳气逆,肩背部疼痛,出汗,尻、阴、股、膝、髀骨、腨肠、胻、足等部皆疼痛,这是肺实的症状;如果肺虚,就出现少气,呼吸困难而难于接续,耳聋,咽干。治疗时,取太阴肺经的经穴,更取足太阳经的外侧及足厥阴内侧,即足少阴肾经的经穴,刺出其血。肾脏有病,则腹部胀大,胫部浮肿,气喘,咳嗽,身体沉重,睡后出汗,恶风,这是肾实的症状;如果肾虚,就出现胸中疼痛,大腹和小腹疼痛,四肢厥冷,心中不乐。治疗时,取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刺出其血。 3、肝合青色,宜食甘味,粳米、牛肉、枣、葵菜都是属于味甘的。心合赤色,宜食酸味,小豆、犬肉、李、韭都是属于酸味的。肺合白色,宜食苦味,小麦、羊肉、杏、薤都是属于苦味的。脾合黄色,宜食咸味,大豆、猪肉、栗、藿都是属于咸味的。肾合黑色,宜食辛味,黄黍、鸡肉、桃、葱都是属于辛味的。辛味能发散,酸味能收敛,甘味能缓急,苦味能坚燥,咸味能软坚。凡毒药都是可用来攻逐病邪,五谷用以充养五脏之气,五果帮助五谷以营养人体,五畜用 |
|
4820楼#
发布于:2016-03-14 02:4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薛绍展申请签到
2016年3月13日、《黄帝内经》第37课心得: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心恶热,所以不能吃太热的食物,穿太多衣服。可洗冷水澡用冷水冲脚,用外在的冷寒刺激心脏。心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壬癸会厉害;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一日分为四时,朝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心病日中(夏)症状最明显,夜半(冬)最严重,平旦(春)人安静,因为木生火。心为火脏,宜食咸软之,饮食中以精炼盐不好,海盐最好。心病用咸味补,用甘味泻。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要吃凉的食物,不能吃太饱,不能去湿地,少穿湿衣服。脾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日昳(长夏)症状明显,日出(春)加重,下晡(秋)安静。脾病食甘以缓。用苦泻之,甘补之。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不能吃冰冷的食物,穿的要厚实。肺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五庚辛。肺病下晡(秋)症状最明显,日中(夏)甚,夜半(冬)安静。肺要收,食酸收之,用酸补辛泻。 病在肾,愈于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忌吃烫热的食物,忌穿烘烤过的衣服。肾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夜半(冬)症状明显,四季(辰戌丑未时)甚,下晡(冬)安静。肾要坚,食苦坚之,用苦补咸泻。 五脏生病的症状 1.肝生病:两胁下痛引少腹,因为肝脉在胸胁,抵少腹;容易发怒,因为肝为将军之官,肝气不舒,易怒。肝虚目不明;耳无所闻,因为胆气入耳,肝胆互为表里;人会害怕如有人要抓。气逆则头痛,因肝经和督脉会于头顶;耳聋不聪,两颊肿,因为肝经多血少气,在肝经的青筋处点刺放血。 2.心生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肩胛及两臂内痛,因为心经和小肠经都是此循行路线。心虚则胸腹大,因为心火虚,浊水会上去。可在舌下金津,玉液放血,中指无名指指尖放血。因为心脉开窍于舌。 3.脾生病:身重,肌肉萎缩,脚软,没法控制方向,胸胁痛,容易抽筋,小腿肚疼。脾虚就会腹满肠鸣,下利,吃的食物不消化。可以在太阴,阳明,少阴经有青筋处点刺放血。 4.肺生病:喘咳逆气,气逆于上,肩背痛而且出汗,气逆于下,尻阴胻膝都痛且出汗。肺虚则少气,因为肺主周身之气,肾为生气之原,肺气衰不能正常呼吸,肾气衰则耳聋,金水之气都不足,就会嗌干。取肺经,足少阴肾经青筋处点刺放血。 5.肾生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盗汗,怕风。肾虚会胸中痛,因为气不能交于心;大腹小腹都会痛;手足冰冷,人会忧郁。取少阴经太阳经青筋处点刺放血。 五脏对应的五色五味 1.肝色青,其气苦急,宜食甘。如糯米,牛肉,红枣,葵。 2.心色赤,心志喜,喜则气缓,宜食全。如小豆,狗肉,李子,韭菜。3.肺色白,其气主秋金之降令。宜食苦。如羊肉,麦子,杏韭菜。 4.脾色黄,脾苦湿,宜食咸。如大豆,猪肉,李子,霍香。 5.肾色黑,其气喜润,宜食辛。如黄米,肌肉,桃,葱。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
|
4821楼#
发布于:2016-03-14 06:5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孙钦粉申请签到 2016年3月13日,《黄帝内经》37课心得: 脾脏病人,在庚辛日(属金,金克木)就可以痊愈;如果庚辛日不好,到甲乙日(属木,木克土)会加重;如果甲乙日没死,到丙丁日(属火,火生土)就相对稳定;到戊己日(属土,脾气旺)会好转。 脾脏病人,在秋天容易痊愈,秋属金,脾属土,金克木,以减弱木对土的制约;如果秋天没好,到第二年春天就会加重,春属木,木克土;如果春天没死,到夏天就相对稳定夏属火,火生土;到了长夏(长夏属土)脾气旺盛病就会好转。但要注意禁忌热性食物、过饱及居住潮湿环境、穿湿衣服等,以免助长湿热病邪。 脾脏病人,在申酉时(属金,金克木)会感觉轻松点,到寅卯时(属木,木克土)病情会加重,到巳午时(属火,火生土)又会安静些。 脾属土,脾的功能为柔软和缓,用甘味药来补宁、和缓它,用苦味药来泻脾(燥湿)。 肺脏病人,在冬天容易痊愈,冬属水,肺属金,水克火,以减弱火对金的制约;如果冬天没好,到第二年夏天就会加重(夏属火,木克金);如果夏天没死,到长夏就相对稳定(长夏属土,土生金);到了秋天(秋属金)肺气旺盛病就会好转。但要注意禁忌寒冷饮食、衣物单薄,以免助长湿热病邪。 肺脏病人,在壬癸日(属水,水克火)就可以痊愈;如果壬癸日不好,到丙丁日(属木,火克金)会加重;如果丙丁日没死,到戊己日(属土,土生金)就相对稳定;到庚辛日(属金,肺气旺)会好转。 肺脏病人,在亥子时(属水,水克火)会感觉轻松点,到巳午时(属火,火克金)病情会加重,到丑辰未戌时(属土,土生金)又会安静些。肺属金,其特点是清肃下行,故以收敛为顺。酸主收敛,故肺气上逆用酸味来收敛,并用酸味药物补肺,用辛味药物泻肺。 肾脏病人,在春天容易痊愈,春属木,肾属水,木克土,以减弱土对水的制约;如果春天没好,到第二年长夏就会加重(长夏属土,土克水);如果长夏没死,到秋天就相对稳定(秋属金,金生水);到了冬天(冬天属水)肾气旺盛病就会好转。但要注意禁吃烧烤、油煎及过热的食物,禁穿用火烘烤过的衣服,以免引起燥热。肾脏病人,在甲乙日(属木,木克土)就可以痊愈;如果甲乙日不好,到戊已日(属土,土克水)会加重;如果戊己日没死,到庚辛日(属金,金生水)就相对稳定;到壬癸日(属水,肾气旺)会好转。 肾脏病人,在寅卯时(属木,木克土)会感觉轻松点,到丑辰未戌时(属土,土克水)病情会加重,到申酉时(属金,金生水)又会安静些。肾属水,主闭藏,肾精宜坚固闭藏于内。肾精外泄用苦味药物坚固它,也用苦味药物补肾,用咸味药物泻肾。 五脏病症: 1、肝病: 肝实:两胁下疼痛(肝在胁胁下,很大的一个脏),并放射牵连到下腹部,男人睾丸会痛,病人情绪不稳,容易发怒。肝虚:两眼昏花(肝开窍在目,肝藏血,血不够),视物不清,听力减退(肝胆相表里,胆气入耳,胆气不足),容易恐惧,心惊胆战,好像被人追捕一样。肝气上逆属于实症:眼睛后面痛、头顶痛、耳聋、面颊肿胀等症状,在厥阴肝经和少阳胆经上放血 2、心病:心气实:胸中疼痛(阳气不运转,如果运转就不痛)、胁肋部胀痛满闷,胸骨后及肩背部疼痛,以及两臂内侧疼痛等症状。心气虚:胸腹胀大,胁下与腰背牵引作痛。取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穴位进行治疗。刺舌下金精玉液穴放血。 如果心病发生其他变化,刺阴郄穴、养老穴或中指、无名指尖放血。 3、脾脏病:脾实:身体沉重,容易饥饿,肌肉萎缩、软弱无力,行走时举步维艰,容易发生抽搐痉挛或脚软、疼痛等症状。脾虚:腹胀肠鸣、腹泻完谷不化。 取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及足少阴肾经三条经脉的穴位,针刺出血进行治疗。因为土克水,少阴肾经经络所经过的地方会有淤血,针刺放血。 4、肺脏病:肺实:咳嗽、气喘等气逆症状,并见有肩背疼痛、阴部汗出,而且尾骨、阴部、大腿关节、髋部、足胫部、小腿腓肠肌等部位发生疼痛;肩后项背痛是阳气不足,胸阳不够。肺虚:气短、呼吸急促不能接续、呼力减退、咽喉干燥。用手太阴肺经和足少阴肾经两条经脉穴位,足厥阴肝经上也可以放血。 5、肾脏病:肾实:腹部肿胀(肾主纳气),足胫部浮肿(肾主水),气喘、咳嗽,身重无力,盗汗,恶风。肾虚:胸部腹部疼痛(整个腹部),四肢冰冷,心中闷闷不乐。 用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穴位放血,瘀血在经络上都可以放血。 经络针灸一样可以治脏病,用子母补泻、原络治疗、俞募治疗、会郄治疗等方法。放血时看到青筋都可以放血,去掉瘀堵经络就会通畅。 五脏食疗: 1、肝病面青,宜吃甘味食物,如粳米、牛肉、大枣、糯米、葵菜,甘味缓和。 2、心病面红,宜吃酸味食物,如小豆、狗肉、李子、韭菜,酸味收敛。 3、肺病面白,宜吃苦味食物,如小麦、羊肉、杏子、野蒜、苦味干燥和。 4、脾病面黄,宜吃咸味食物,如大豆、猪肉、栗子、豆叶,坚固软化硬块。 5、肾病面黑,宜吃辛味食物,如糯小米、鸡肉、桃子、葱,辛味发散。 药从形、色、气、味、象、数来用药。八角的数是八,物的乘数,入肝,味辛入肺,所以八角是肝和肺中间的东西。五谷营养身体,五果辅助营养,五畜补益身体,五菜补充营养。 |
|
4822楼#
发布于:2016-03-14 07:0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钱蔚宏申请签到,2016年3月13日《黄帝内经》第37课心得:
心臓有病时,会在长夏季节痊愈,如果长夏时节没有治好,在冬季会很严重,能度过冬季不死,在春季来时会持恒不生变,俟夏季来时又复发,此病严禁热食厚衣,不可让身体过暖。心脏之病依理可知会在戊己(土)日愈,戊己日不愈,壬癸日会严重;能度过壬癸日不死,甲乙日不生变化,会在丙丁日复发。心臓之病在中午时会有明显之症状出现,到半夜(亥子时)会很严重,在清晨时会很平静。心臓亢进时,立予咸味的药物来缓和它,用咸味(海盐)来缓心,用甘甜之物来活动心脏。 脾脏生病时,会在秋季痊愈。秋季没治好,春季来临时会加倍严重,能度过春季不死,夏季时病情不会生变。此病最忌热食与饱食,居住之地过湿或穿湿的衣物。脾病之人可同理推至会在庚辛之日痊愈,若在庚辛之日不愈,则甲乙日会趋严重;能够度过甲乙日不死,则在丙丁日不会生变化,然后在戊己日复发。脾病在一日中未时会有明显的症状,日出之时会较严重,傍晚时趋于平静。脾气过亢时,立刻给予甘味之物来减缓,甘味可以健脾,苦味可以燥脾之过湿。 肺有病者,会在冬季痊愈,如在冬季没好,则夏季来临时会加倍严重。能度过夏季不死,则在长夏时节不会产生变化,到了秋季病再复发。此病严禁冷食冷饮,衣着过薄。肺病的人会在壬癸日愈,如果壬癸日不愈,则于丙丁日时会加倍严重,能度过丙丁日不死,在戊己日时会保持不变,然俟庚辛日时病会再复发。肺病之人,在黄昏时病情会显著,在中午时病情会严重,半夜时会趋于平静。肺阳外出太过须收敛胸中时,须给予酸味之食物或药物来收敛肺。因此酸味能固肺气(金克木),辛味能疏散肺气使之下降。 肾脏病的人,会在春天痊愈,如果春天不愈,会在长夏季节加重,能度过长夏不死,则在秋季会保持不变,然后冬季来临时会复发。此病切记不可用火烤热身体及吃过热的食物,不可穿用火烤过的衣服。肾病的人,在甲乙日会痊愈,若甲乙日不愈,则戊己日时会加重,能度过戊己日不死,于庚辛日必保持不变,俟壬癸日来临时,病又复发。凡肾有病之人,其在半夜时症状最明显,于辰、戌、丑、未四时,辰时病情最严重,日落黄昏时则趋平稳。肾脏受到感染,即予病人食苦味之物来消除,所以苦味之物能消炎清利肾脏,咸味能强化肾脏功能。过咸会伤到血,血液会浓稠。 凡病邪之于人身上,遇到相克之时节会渐深,在相生的时节病会痊愈,遇到所不能胜克的时节病会加重,到了被生旺的时节,病会保持不变也不会恶化,遇到属性相同的节气,则会复发,这是不变的自然法则(人纪)。故吾人诊脉时,必先确定何脏有病,然后可知其在时节中的变化如何,就可以预知病人生死的时间了。(人纪) 五脏疾病之症状 肝病之人,其症状会使病人两胁肋疼痛并牵引小腹,让人易怒。如果肝虚了,会使人目视昏暗,见物不明,耳听不明,易生恐惧,好像有人要伤害他一样。此时治疗须选择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的穴道。肝气如果上逆,则会令人头痛、耳聋、意识不清、两颊肿胀,此时须从有郁结的血脉来放血治疗。 心脏有病之人,会使人胸口痛,两胁胀满及疼痛,甚而痛到背部或向上痛到肩部,有时两臂之内侧疼痛。若心气不足时(心脏无力),会有胸腹胀大,牵引腰部而疼痛。此时治疗须取用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穴道。舌下之金津、玉液二穴放血,病发急重时,可刺阴郄、养老等穴位放血,及中指、无名指尖放血。 脾脏有病时,令人身体感觉沉重,肌肉消瘦萎缩,无法控制双足的行走,容易抽筋(瘈),脚下部会疼痛。脾气虚时,病人腹肿满,肠鸣且下痢,饮食入胃不化,此时应取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同时在足少阴肾经上找血郁之处来放血。 肺有病之人,主要症状为呼吸短促,气会上逆,肩背都会疼痛(阳明),容易出汗,臀部、阴部、膝盖、大腿、小腿肚,足跟都会疼痛。肺气虚弱,则呼吸浅短无法深呼吸,耳聋咽喉干燥,此时宜选用手太阴肺经及足太阳经外侧背部,穴位,再从足厥阴肝经上找寻郁血之络位放血即可。 肾脏有病的人,会有腹胀水肿的现象,同时喘咳不止,身体沉重倦怠,睡觉时盗汗不止,又厌恶风吹。肾气虚时,必胸中疼痛,上下腹倶疼,四肢冰冷,情志郁闷不乐。治疗时必取其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经之穴位,有郁血阻碍与孙络,则采放血的方式。 五脏疾病之饮食 肝在面上为青,五行中属木,肝主筋,筋急时宜食甘味之物以缓和,诸如糯米、牛肉、红枣、芹菜类等皆为甘物。 心为赤色,属火,心性宜缓,食酸物可使收敛,如小豆、狗肉、李子、韭菜等皆为酸物。 肺为白色,属金,宜食苦味以制金之肃杀,如小麦、羊肉、杏仁、薤白等皆为苦味。 脾为黄色,属土,宜食咸味以制土,如大豆、猪肉、栗子、豆的嫩叶等皆属咸味。 肾为黑色,属水,宜食辛味以润养,如黄黍、鸡肉、桃子、葱类等,皆为辛味之物。 药之形、色、气、味、象、数 如八角,入通心肺,八-心,辛味-肺。 辛味之物其性发散,酸味之物其性收敛,甘味之物其性缓和,苦味之物其性干坚,咸味之物其性软坚。药物之毒能攻病邪,五谷之物能营养五脏,五果之物为其辅助,五畜等肉类可益体力,五菜之属可补其不足。使酸苦甘辛咸五味互相调和,如此饮食,则能补充体力精神。其五味各有所属,各有所利。有时须散,有时须收,有时须缓,有时须急,有时须坚,有时须软坚,五脏各应于四时之所须,病的治疗亦须谨慎的考处使用适宜之五味也。 第二十三篇:宣明五气 五味均衡、 五味进入人体,各以其性而各入所应归之脏。酸味入肝,辛味入肺,苦味入心,咸味入肾,甘味入脾,这是五味之入。 |
|
4823楼#
发布于:2016-03-14 07:0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瑞芝申请签到,2016年3月13日《黄帝内经》第课心得
宣明五气篇23 一 五味五入 1,五味所入,酸入肝,心如肺,酷睿芯,咸入肾,甘入脾 2,五脏所病: 心病为噫气,肺为咳气,肝为多语,脾为吞酸或吞五味,肾为喜欠易嚏 3,五病 六腑有症状时,如胃有病则逆气打嗝,精神易恐。大小肠有病则生下痢。下焦有病水肿 。 膀胱有病,大小便不通,迟缓则尿失禁,胆有病则易怒,是五症 4,五精所病, 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为畏,并于肾则恐,是五病。 人虚弱是,气会集于弱处,反之则查何处病 5,五脏主五液 心为汗液,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沫,肾为唾液 6,五病所发 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返发于夏 7,五为禁忌 辛味使气散,故气病不可多食辛。 咸味食血浓,故血病不可多食咸味。 苦味入骨生燥,骨病不可多食苦。 甘味入肌,肌肉有病不可多吃甜。 酸走筋,过酸伤筋,筋病不可过食酸 8,五病所成 阴病必发于骨,阳病必发于血,阴病并发于肉,阳病多发于冬季,阴病反发生在夏 9,五邪所乱 邪入体生变则乱,邪入于阳脏则狂,邪入阴腑则生痹病,邪与阳博则生颠疾,邪与阴相争则生音哑,病邪由阳进入阴则病静,病邪由阴进入阳则生怒 10,五邪所见 五邪由脉可见,春得秋毛脉,夏得冬沉脉,长夏得春弦脉,秋得夏洪脉,冬得长夏缓脉,为时节于脉相克,是阴出于阳,病人善怒,且属不治之症 |
|
4824楼#
发布于:2016-03-14 07:5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 班李水华申请签到,20160313《皇帝内经》第37课心得
病在心,会在长夏时节痊愈。如果长夏时节没有好,冬季会加重,如果冬季没死,春季来时会持平,夏季又重新再发心脏病。此病严禁热食厚衣,不可让身体过暖。心太坚了,用咸能软坚。粗盐最好,海盐,放一点点盐。心脏亢进时,用咸味缓心,用甘味活动心脏。 病在脾,愈在秋,土会在秋天痊愈,秋天没有好,春天的时候加重,春天没有死,夏天持平,到了长夏又开始循环了。东西不要吃太饱,湿气太重的地方都是要避开来的。脾病,庚辛是金,相生的日子庚辛,庚辛没好,到了甲乙日会加重,甲乙没死活过来了,在丙丁日会持平,到了戊己又开始发病。脾病下午的时候看的最清楚,早上的时候最严重,因为木克土,到了下午黄昏的时候持平。苦味的药可以泻脾。甘味的药可以补脾。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夏季病情会加重,夏不死,长夏时节疾病不會发生变化,到了秋天又会复发。肺病之人严禁冷食冷饮,衣着过薄。当肺阳外出太过,需要收敛胸中时,急食酸以敛之,或用药物來收敛肺脏。酸能收敛肺气,辛能疏散肺气使之下降。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长夏时节病情会加重,长夏不死,秋天病就趋于稳定,到下一个冬天会复发。肾病者,在甲乙痊愈,如果甲乙不愈,戊己会加重,戊己不死,庚辛持平,又开始发病在壬癸。遇到冷天又开始发病。肾病者半夜会最清楚,四季交接的时候病情会最严重,到了日落黄昏的时候是金,金生水,会趋于稳定。肾喜欢坚,用苦来补他,用咸来泻他,苦味能够清肾脏里面的东西,咸味能强化肾脏功能,所以一定要吃一点点粗盐或者海盐,吃太咸容易伤到血。如果遇到尿毒病人,每个药都给他加点黄连,黄连苦味解尿毒。 肝病的人一定会两胁下痛,痛会引到少腹肚子到睾丸这边来。肝病的人非常容易发脾气善怒,肝脏分虚实,虚证让眼睛看不清楚,肝胆表里,胆气入耳听不到了,病危的时候常常看到有人来抓他,害怕,治疗选择足厥阴肝经和少阳胆经的穴道就可以治疗肝病的虚证。肝气如果上逆,头痛,意识不清,两颊肿胀,这是肝经的实证,要放血。 心病者,病人会感觉胸口痛,两肋胁胀满及疼痛,严重者会痛到背部,或上痛到肩部,有时两臂内侧疼痛。若心不足时,会有胸腹胀满,牵引腰部而疼痛,治疗是取心经小肠经的穴位和舌下的金津,玉液放血。心病发急重时,可刺心郗穴,养老穴放血,及中指无名指头放血。 脾病者,全身感觉身体沉重,肌肉消瘦,萎缩,无法控制双脚的行走,易抽筋,脚下部疼痛。脾气虚时,病人腹肿满,肠鸣且下痢,饮食入胃不化,治症时取脾经和胃經的穴位,同时在肾经上找血淤之处來放血。 肺病时,病人会感觉呼吸短促,气会上逆,肩背都会疼痛,容易出汗,治症时臀部,阴部,膝盖,大腿,小腿,足跟部会疼痛。肺气虚弱,则呼吸浅短,无法深呼吸,耳聋,咽喉干燥,治症时取肺经和膀胱背部外侧的穴位,再从肝经上找寻郁血处放血。 肾病时,会有腹胀水肿的现象,同时喘咳不止,肺不降,不生水,身体沉重倦怠,睡觉时盗汗不止。又厌恶风吹。肾气虚时,必胸中疼痛,上下腹俱痛,四肢冰冷,情致郁闷不乐,治症时取肾经和膀胱经的穴位,有淤血阻碍到孙络,则采用放血。 |
|
4825楼#
发布于:2016-03-14 07:5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郭艳申请签到,2015年3月13日《黄帝内经》第37课心得
一、1、脾脏有病,愈于秋季;若至秋季不愈,到春季病就加重;如果在春季不死,到夏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长夏的时间病即好转。脾病应禁忌吃温热食物,应该吃凉的,如凉面之类。及饮食过饱、居湿地、穿湿衣等。脾有病的人,愈于庚辛日;如果在庚辛日不愈,到甲乙日加重;如果在甲乙日不死,到丙丁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戊己日病即好转。脾有病的人,在午后的时间精神清爽,日出时病就加重,傍晚时便安静了。用苦味药泄脾,以甘味补脾。 2、肺脏有病,冬季痊愈;若至冬季不愈,到夏季病就加重;如果在夏季不死,至长夏时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秋季病即好转。肺有病应禁忌寒冷饮食及穿得太单薄。肺有病的人,愈于壬癸日;如果在壬癸日不愈,到丙丁日病就加重;如果在丙丁日不死,到戊己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庚辛日,病即好转。肺有病的人,傍晚的时候精神爽慧,到中午时病就加重,到半夜时便安静了。肺气欲收敛,宜急食酸味以收敛,需要补的,用酸味补肺,用辛味泻肺。 3、肾脏有病,愈于春季;若至春季不愈,到长夏时病就加重;如果在长夏不死,到秋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冬季病即好转。肾病禁食炙爝过热的食物和穿经火烘烤过的衣服。肾有病的人,愈于甲乙日;如果在甲乙日不愈,到戊己日病就加重;如果在戊己日不死,到庚辛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壬癸日病即好转。肾有病的人,在半夜的时候精神爽慧,在一日当中辰、戌、丑、未四个时辰病情加重,在傍晚时便安静了。肾主闭藏,其气欲坚,需要补的,宜急食苦味以坚之,用苦味补之,用咸味泄之。 二、凡是邪气侵袭人体,都是以胜相加,病至其所生之时而愈,至其所不胜之时而甚,至其所生之时而病情稳定不变,至其自旺之时病情好转。但必须先明确五脏之平脉,然后始能推测疾病的轻重时间及死生的日期。 三、1、肝脏有病,则两肋下疼痛牵引少腹,使人多怒,这是肝气实的症状;如果肝气虚,则出现两目昏花而视物不明,两耳也听不见声音,多恐惧,好像有人要逮捕他一样。治疗时,取用厥阴肝经和少阳胆经的经穴。如肝气上逆,则头痛、耳聋而听觉失灵、颊肿,应取厥阴、少阳经脉,刺出其血。 2、心脏有病,则出现胸中痛,胁部支撑胀满,胁下痛,胸膺部、背部及肩胛间疼痛,两臂内侧疼痛,这是心实的症状。心虚,则出现胸腹部胀大,胁下和腰部牵引作痛。治疗时,取少阴心经和太阳小肠经的经穴,并刺舌下之脉以出其血。如病情有变化,与初起不同,刺委中穴出血。 3、脾脏有病,则出现身体沉重,易饥,肌肉痿软无力,两足弛缓不收,行走时容易抽搐,脚下疼痛,这是脾实的症状;脾虚则腹部胀满,肠鸣,泄下而食物不化。治疗时,取太阴脾经、阳明胃经和少阴肾经的经穴,刺出其血。 4、肺脏有病,则喘咳气逆,肩背部疼痛,出汗,尻、阴、股、膝、髀骨、腨肠、胻、足等部皆疼痛,这是肺实的症状;如果肺虚,就出现少气,呼吸困难而难于接续,耳聋,咽干。治疗时,取太阴肺经的经穴,更取足太阳经的外侧及足厥阴内侧,即足少阴肾经的经穴,刺出其血。 5、肾脏有病,则腹部胀大,胫部浮肿,气喘,咳嗽,身体沉重,睡后出汗,恶风,这是肾实的症状;如果肾虚,就出现胸中疼痛,大腹和小腹疼痛,四肢厥冷,心中不乐。治疗时,取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刺出其血。 四、1、肝合青色,宜食甘味,粳米、牛肉、枣、葵菜都是属于味甘的。心合赤色,宜食酸味,小豆、犬肉、李、韭都是属于酸味的。肺合白色,宜食苦味,小麦、羊肉、杏、薤都是属于苦味的。脾合黄色,宜食咸味,大豆、 |
|
4826楼#
发布于:2016-03-14 07:5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丁伊申请签到,2016年3月13日《黄帝内经》第38课心得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五味入五脏。 “五气所病:心为嗌,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胆为怒,是为五病。”心病为噫,发嗝的声音。肺病咳嗽。肝病多话,自言自语,重复讲话。脾病吞酸。肾病多欠,打喷嚏嚏。胃为气逆,为哕,打嗝,恐眼睛瞪很大。大肠、小肠为泄。下焦病生水汽肿胀,膀胱不利为小便不通,不利可能是有石头堵住或虚证小便失禁),不约为遗尿,尿失禁,寒症。胆病易怒。 “五精所病,: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精所并,五脏各有独立的精气,有一个脏虚,则其他脏气就会过去。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燥热能胜风。 “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 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治病的禁忌:辛走气,气本是发散的,吃辛辣的会让气走的更快,如肺气肿等。咸走血,血病忌食咸。骨病包括外科的骨折、关节脱臼和骨病,在初始时环跳痛。苦瓜等苦味蔬菜味淡,入气分,不入血分,忌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筋病,则脚不能伸屈,忌食酸味,筋会阳陵泉在膝盖的旁边。是谓五禁,切不可多食。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骨为阴,血为阳,肉为阴,皮肤表面为阳。冬天,阳潜藏。夏天,阳在外,阴在内。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邪与阳气相争生癫疾,邪与阴气相争生瘖哑。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春得毛脉,夏得沉脉,长夏得弦脉,秋得洪脉,冬得缓脉,即出现相克的脉症为阴出之阳,病善怒为不治之症。是谓五邪,五邪同样为不治之症。 “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知所藏知病之所在。 “五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知所主知治之所脏。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藏之脉。”是应于四时的五脏平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人体各经气血多少,是先天禀赋之常数,三部九候的气脉的来源是该脉多气,是要上下脉气一致,以确定哪根脉没有问题,气血通畅。 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为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为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为表里,是为足三阴足三阳的表里配合关系。 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为表里,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手阳明大肠经与手 |
|
4827楼#
发布于:2016-03-14 08:0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耿雪明申请签到 ,2016年03月13日 《黄帝内经》第37集心得:
一、心脏有病,愈于长夏;若至长夏不愈,到了冬季病情就会加重;如果在冬季不死,到了明年的春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夏季病即好转。心有病的人应禁忌温热食物,衣服也不能穿的太暖。有心病的人,愈于戊已日;如果戊已日不愈,到壬癸日病就加重;如果在壬癸日不死,到甲已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丙丁日病即好转。心脏有病的人,在中午的时候有精神,半夜时病就加重,早晨时便安静了。心病欲柔软,宜急食咸味以软之,需要补则以咸味补之,以肝味泻之。 二、脾脏有病,愈于秋季;若至秋季不愈,到春季病就加重;如果在春季不死,到夏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长夏的时间病即好转。脾病应禁忌吃温热性食物即饮食过饱、居湿地、穿湿衣等。脾有病的人,愈于庚辛日;如果在庚辛日不愈,到甲已日加重;如果在甲已日不死,到丙丁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戊已日病即好转。脾有病的人,在午后的时间精神清爽,日出时病就加重,傍晚是便安静了。脾脏病需要缓和,甘能缓中,故宜急食甘味以缓之,需要泻则用苦味药泻脾,以甘味补脾。 三、肺脏有病,愈于冬季;若至冬季不愈,到夏季病就加重;如果在夏季不死,至长夏时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秋季病即好转。肺有病应禁忌寒冷饮食及穿的太单薄。肺有病的人,愈于壬癸日;如果在壬癸日不愈,到丙丁日病就加重;如果在丙丁日不死,到戊已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庚辛日,病即好转。肺有病的人,傍晚的时候精有精神,到中午时病就加重,到半夜时变安静了。肺气欲收敛,宜急食酸味以收敛,需要补的,用酸味补肺,需要泻的,用辛味泻肺。 四、肾脏有病,愈于春季;若至春季不愈,到长夏时病就加重;如果在长夏不死,到秋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冬季病即好转。肾病禁食炙过热的食物和穿经火烘烤过的衣服。肾有病的人,愈于甲已日;如果在甲已日不愈,到戊已日病就加重;如果在戊已日不死,到庚辛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壬癸日病即好转。肾有病的人,在半夜的时候精有精神,在一日当中辰、戌、丑、未四个时辰病情加重,在傍晚时便安静了。肾主必藏,其气欲坚,需要补的,宜急食苦味以坚之,用苦味补之,需要泻的,用咸味泻之。凡是邪气侵袭人体,都是以胜相加,病至其所生之时而愈,至其所不胜之时而甚,至其所生之时而病情稳定不变,至其自旺之时病情好转。但必须先明确五脏之平脉,然后始能推测疾病的轻重时间及死生的日期。 五、肝脏有病,则两肋下疼痛牵引少腹,使人多怒,这是肝气实的症状;如果肝气虚,则出现两目昏花而视物不明,两耳也听不见声音,多恐惧,好象有人要逮捕他一样。治疗时,取用厥阴肝经和少阳胆经的经穴。如肝气上逆,则头痛、耳聋而听觉失灵、颊肿,应取厥阴、少阳经脉,刺出其血。 六、心脏有病,则出现胸中痛,肋部支撑胀满,肋下痛,胸膺部、背部及肩胛间疼痛,两臂内侧疼痛,这是心实的症状。心虚,则出现胸腹部胀大,肋下和腰部牵引作痛。治疗时,取少阴心经和太阳小肠经的经穴,并刺舌下之脉以出其血。如病情有变化,与初起不同,刺委中穴出血。 ~脾脏有病,则出现身体沉重,易饥,肌肉痿软无力,两足弛缓不收,行走时容易抽搐,脚下疼痛,这是脾实的症状;脾虚则腹部胀满,肠鸣,泄下而食物不化。治疗时,取太阴脾经、阳明胃经和少阴肾经的经穴,刺出其血。 ~肺脏有病,则喘咳气逆,肩背部疼痛,出汗,尻、阴、股、膝、髀骨、足等部皆疼痛,这是肺实的症状;如果肺虚,就出现少气,呼吸困难而难于接续,耳聋,咽干。治疗时,取太阴肺经的经穴,更取足太阳经的外侧及足厥阴内侧,即少阴肾经 |
|
4828楼#
发布于:2016-03-14 08:0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耿雪明申请签到 ,2016年03月13日 《黄帝内经》第37集心得:
一、心脏有病,愈于长夏;若至长夏不愈,到了冬季病情就会加重;如果在冬季不死,到了明年的春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夏季病即好转。心有病的人应禁忌温热食物,衣服也不能穿的太暖。有心病的人,愈于戊已日;如果戊已日不愈,到壬癸日病就加重;如果在壬癸日不死,到甲已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丙丁日病即好转。心脏有病的人,在中午的时候有精神,半夜时病就加重,早晨时便安静了。心病欲柔软,宜急食咸味以软之,需要补则以咸味补之,以肝味泻之。 二、脾脏有病,愈于秋季;若至秋季不愈,到春季病就加重;如果在春季不死,到夏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长夏的时间病即好转。脾病应禁忌吃温热性食物即饮食过饱、居湿地、穿湿衣等。脾有病的人,愈于庚辛日;如果在庚辛日不愈,到甲已日加重;如果在甲已日不死,到丙丁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戊已日病即好转。脾有病的人,在午后的时间精神清爽,日出时病就加重,傍晚是便安静了。脾脏病需要缓和,甘能缓中,故宜急食甘味以缓之,需要泻则用苦味药泻脾,以甘味补脾。 三、肺脏有病,愈于冬季;若至冬季不愈,到夏季病就加重;如果在夏季不死,至长夏时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秋季病即好转。肺有病应禁忌寒冷饮食及穿的太单薄。肺有病的人,愈于壬癸日;如果在壬癸日不愈,到丙丁日病就加重;如果在丙丁日不死,到戊已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庚辛日,病即好转。肺有病的人,傍晚的时候精有精神,到中午时病就加重,到半夜时变安静了。肺气欲收敛,宜急食酸味以收敛,需要补的,用酸味补肺,需要泻的,用辛味泻肺。 四、肾脏有病,愈于春季;若至春季不愈,到长夏时病就加重;如果在长夏不死,到秋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冬季病即好转。肾病禁食炙过热的食物和穿经火烘烤过的衣服。肾有病的人,愈于甲已日;如果在甲已日不愈,到戊已日病就加重;如果在戊已日不死,到庚辛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壬癸日病即好转。肾有病的人,在半夜的时候精有精神,在一日当中辰、戌、丑、未四个时辰病情加重,在傍晚时便安静了。肾主必藏,其气欲坚,需要补的,宜急食苦味以坚之,用苦味补之,需要泻的,用咸味泻之。凡是邪气侵袭人体,都是以胜相加,病至其所生之时而愈,至其所不胜之时而甚,至其所生之时而病情稳定不变,至其自旺之时病情好转。但必须先明确五脏之平脉,然后始能推测疾病的轻重时间及死生的日期。 五、肝脏有病,则两肋下疼痛牵引少腹,使人多怒,这是肝气实的症状;如果肝气虚,则出现两目昏花而视物不明,两耳也听不见声音,多恐惧,好象有人要逮捕他一样。治疗时,取用厥阴肝经和少阳胆经的经穴。如肝气上逆,则头痛、耳聋而听觉失灵、颊肿,应取厥阴、少阳经脉,刺出其血。 六、心脏有病,则出现胸中痛,肋部支撑胀满,肋下痛,胸膺部、背部及肩胛间疼痛,两臂内侧疼痛,这是心实的症状。心虚,则出现胸腹部胀大,肋下和腰部牵引作痛。治疗时,取少阴心经和太阳小肠经的经穴,并刺舌下之脉以出其血。如病情有变化,与初起不同,刺委中穴出血。 ~脾脏有病,则出现身体沉重,易饥,肌肉痿软无力,两足弛缓不收,行走时容易抽搐,脚下疼痛,这是脾实的症状;脾虚则腹部胀满,肠鸣,泄下而食物不化。治疗时,取太阴脾经、阳明胃经和少阴肾经的经穴,刺出其血。 ~肺脏有病,则喘咳气逆,肩背部疼痛,出汗,尻、阴、股、膝、髀骨、足等部皆疼痛,这是肺实的症状;如果肺虚,就出现少气,呼吸困难而难于接续,耳聋,咽干。治疗时,取太阴肺经的经穴,更取足太阳经的外侧及足厥阴内侧,即少阴肾经 |
|
4829楼#
发布于:2016-03-14 08:0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罗红梅申请签到
2016年03月13日 《黄帝内经》第37课心得 藏气法时论第二十二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肝病的人会两胁下痛直至少腹睾丸,令人善怒。虚症会让人看不清楚是因为血不足,耳朵听不到是因为胆气入耳。治疗时取足厥阴与足少阳经的穴位。实症会使肝气上逆造成头痛,头顶痛,耳聋颊肿,从瘀结的血脉处放血 胸有痛阳气不能运转。开刀的影响:肺积水,开刀清水后伤口处会有血,恢复卫气时会治愈,但因为有伤口仍然会有痛。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 心病会有前胸痛至后背,胁下痛,两臂内痛的现象。虚症痛会从胁下痛到腰间,治疗时取其少阴太阳经,或者是在舌下的金津、玉液两穴放血。当其传变时,可以刺其郄穴放血。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脾病会有身体沉重,肌肉痿缩,脚软不受控制,容易抽筋,小腿肚容易痛。虚症会腹满肠鸣下利吃东西不消化。治疗时取少阴、阳明经治疗,也可在少阴经肾经上有瘀血的地方放血。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脾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 肩背、后项痛是因为胸阳不足。肺虚时会呼吸浅促兼带有耳聋喉咙干燥。治疗时可取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取瘀血点放血。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肾病时会腹大胫肿,喘咳身重,盗汗怕风。肾气虚时胸痛,上下腹痛,四肢冰凉,闷闷不乐。治疗时取足少阴和足太阳经上的瘀血点放血。可加速恢复,在青筋点处放血。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蒮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耎,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 粳米指糯米。选药一般包含形色气味,再加象和数。比如八角,数八,为辰入肝,其味辛,同时入肺。其在肝与肺之间。厚味能益形。中医治病时会懂得病与谷味的相益相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