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75楼#
发布于:2016-03-15 06:3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黄萍申请签到
2016年03月14日 《黄帝内经》第38课心得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 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不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为五病。 五味入五脏时要适量,不可过也不可不及。 五气有病时:心为噫(嗓子里会觉得有东西);肺为咳嗽;肝为重复讲话;脾为不停地吞口水;肾为打哈欠。胃为气逆打嗝有恐惧(眼睛瞪很大);大肠小肠气有问题时会打肚子;下焦气满溢时会有积水;膀胱里堵到时会排不出来(可能是有结石),虚症时会遗尿;胆气有问题时会发怒。 五为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当一脏虚时其他四脏会并到该脏。当心气虚时,肝脾肺肾之气会并入心脏导致心脏出现过喜的现象;当肺气虚时会出现悲的现象;当肝气虚时会出现忧的现象;当脾气虚时会出现畏惧的现象;当肾气虚时会出现恐惧的现象。当病人呈现某种情志上的特点时可判定其所虚之脏。 五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心恶热喜寒,肺恶寒喜热,肝恶风喜热,脾恶湿喜燥;肾恶燥喜湿。例:当天气干燥时可能会伤到肾,当风大时可能会伤到肝。 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身体津液所对应的五脏:一般来说汗为心之津液(因恐惧导致的发汗是肾脏,汗药多数是入心脏之药);肺为鼻涕;肝为泪眼(干眼症治肝);脾为涎;肾为唾液(舌本身对应心,舌面对应肺,舌根为脾,舌下的金津和玉液对应肾,舌里的筋对应肝,但主导的为心)。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辛辣的功能为发散,气本身即是发散的,如果气有病时再吃辛辣的食物会让气散的更快,比如气喘要少吃辛辣的东西。 咸味入血,当血有病时少吃咸味的东西,比如内伤或撞伤导致身体里有瘀血,贫血等要少吃咸味的东西。 苦味入骨,当骨有病时少吃苦味的东西,比如外科导致的骨折、关节脱臼等,或者是骨病要少吃苦味的食物。蔬菜里的苦味是淡味的入气分不入血分,心脏为血分。 甘味入肉,当肉有病时少吃甘味的东西,吃甜食会导致人过胖或过瘦(过瘦是因为甘味会消肉)。 酸味入筋,当筋有病时少吃酸味的东西,当脚不能伸屈时代表筋有问题。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为五发。 骨为阴,血脉为阳,肉为阴,皮表为阳。 常人在冬天时阳应潜藏,夏天时阳在外阴在内。冬天时发病即阳不能潜藏,夏天发病即阴不在内。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为五乱。 阳本属亢主动,有邪则狂,头部为六阳之首,当邪入阳时人会发狂。 阴本沉主静,有邪则出现麻痹不能动弹之症。 阳相搏时会出现发狂之症,阴相搏时会出现不能发声之症。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为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阴出于 |
|
4876楼#
发布于:2016-03-15 06:4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钱蔚宏申请签到,2016年3月14日《黄帝内经》第38课心得:
五脏五病 五脏的气有病时,如心病为噫气,肺为咳气,肝为多话(自言自语),脾为呑酸或吞苦味,肾为喜欠易嚏。六腑有症状时则会出现,如胃有病则生逆气打嗝,精神易恐,眼睛会瞪大。大小肠有病时则生下痢。下焦有病时则生水气肿胀,三焦气出现问题,会出现积水。膀胱有病则小便不通利,如缓弛则尿失禁(寒症)。胆有病则易怒。这是五种病症。 五脏各有其独立精气,但有时会集中在一起(平时处于平衡状态)。如精气集中在心则生喜,集中在肺则生悲,集中在肝则生忧,集中在脾则生惧,集中在肾则生恐,这是五气集中时产生的状况。人在虚弱时,气就会集中在虚弱之处,故反之亦可由病人的情志而察觉出何处生病。 五脏喜恶 五脏各有所恶,即有所伤也。如心怕热,肺怕寒,肝怕风(吹风伤肝),脾怕湿,肾怕燥,这是五恶。 又五臓各有所主之津液不同,心之液为汗(如被追发汗为肾之液),肺之液为涕,肝之液为泪,脾之液为涎沫,肾之液为唾液(舌面舌苔为肺;舌本身为心,心藏舌;舌根为脾;舌底络金津玉液为肾;舌筋为肝),这是五液。 五味禁忌 五味所禁忌的,如辛味能使气散走,故凡气病必不可多食辛味。咸味能使血脓,故凡血病之人不可多食咸味。苦味入骨生燥,故骨病之人不可多食苦味之物。甘味入肌,凡肌肉有病(太胖、太瘦都是肉病)不可过食甘味。酸味走筋(脚不能伸曲),过食酸味伤筋,故凡筋病之人不可食酸物。这是五种禁忌,切不可多食。 五病所发 五病之所发,凡阴病必发于骨,阳病必发于血,阴病必发于肉。阳病多发于冬季(冬季:阳潜藏),阴病反发生在夏季(夏季:阳在外,阴在内),这是五发。 邪入体内造成变乱,如邪进入阳腑则生狂症,邪入阴脏则生痹病。邪与阳气相争,则生癫疾,邪与阴气相争(阴相搏)则生瘖哑。病邪由阳进入阴则病静,病邪由阴出入于阳则生怒,这是五乱。 五邪可由脉上察出,春季得秋之毛脉,夏季得冬之沉脉,长夏得春季之弦脉,秋季得夏之洪脉,冬季得长夏之缓脉,皆时节与脉证相克,此名“阴出于阳”,病人善怒且属不治之危症,是故五邪皆同样为不治之症。不信者不治。 五脏所藏 五脏中所收藏的精神面(脏主藏,满而不实),又各有其司,心藏神明,肺藏人之魄,肝藏人之魂,脾藏人之意念,肾藏人之志气,这是五脏各有其藏。 五脏所主 五脏又各有其主要之外象,心主人之血脉,肺主人之皮毛,肝主人之筋,脾主人之肌肉,肾主管人的骨骼,这是五脏各有其所主。 五脏所伤 人受五种过劳所伤各有不同,人若久视必伤血,久以懒散必伤气(气伤到不能卧),久坐不起必伤肉,久立工作必伤骨(环跳痛)不伤血,久行于路必伤筋。这是五种过劳产生的人体伤害。 五脏之脉形各有不同,肝脉如弦,心脉呈长钩状,脾脉如代时缓时速,肺脉如羽毛,肾脉如水中之石。这是五藏之正脉。 第二十四篇:血气形志(六经辨证) 气血比值 人体中气血正常的比值如下: (一)太阳为多血少气之经。 (二)少阳为少血多气之经。 (三)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 (四)少阴为少血多气之经。 (五)厥阴为多血少气之经。阴之极,有太冲脉。 (六)太阴为多气少血之经,这是天生的正常值。 多气经有脉气,摸脉看气。 足太阳与足少阴互为表里经,足少阳与足厥阴互为表里经,足阳明与足太阴互为表里经,这是足的阴阳关系。 手太阳与手少阴亘为表里经,手少阳与手厥阴互为表里经,手阳明与手太阴互为表里经。这是手的阴阳关系。 十二经气: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区别于五脏气,补南泻北) 吾人从脉诊或经络之走向,察知各阳经阴经病变所在。治病之初,必先去郁结不通之血络,可立去其病之苦痛,再观察病邪之有余与不足,然后对症去其所过之处,补其不足之处。先去血,再治气。 背部俞穴的测量法,首先以草量两乳之距离,取中间位对折成正三角形,再把其顶点置大锥穴位,使底边成水平时,则两下角所到之处即为肺俞穴也。再将三角形下挪三椎,两底角所到之处即为心俞。再向下挪三推处,两底角左侧之位在正是肝俞穴位,右角之位是脾俞穴位。再向下挪三椎,两底角所到之处即肾俞穴。这是五脏的俞穴施用针灸的穴位也。按照针灸大成的取穴法。 易经概述 易-简单;禅 乾卦,健 坎卦,坎为水,坎中满;险 如形乐志苦、外健里险,得讼卦。 |
|
4877楼#
发布于:2016-03-15 06:5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瑞芝申请签到,2016年3月15日《黄帝内经》第39课心得
一,情志引起病 形乐苦志,病生于脉,治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以针石之术,形苦志乐,病生于筋,须热药熨灸,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喉,治以百药。动作迅速,常生惊恐,以致经络不通,病为麻木不仁,以按摩手法和内服酒炖汤药,是五种情志所生之病 2,刺法 刺阳明经可出气出血。刺太阳经可出血但忌出气。刺少阳经可出气但忌出血。刺太阳经可出气但忌出血。刺厥阴经可初血但忌出气。 宝命全角论25 一,咸味儿中的水,放于器皿,外壁会渗出湿气,将断的琴弦,发出嘶浊败音,春天树木茂盛,因冬有养分收藏,病以深重的,会发出打嗝儿噫气,表示胃气已绝,人流汗不止,声音嘶哑,若人出现,以上3种现象,是内上衣损坏,再强的药物无法治疗,只会增加皮肤损伤,肌肉消弱,以致腐败殆尽,无力挽救 二,天有三阴三阳六气,人有三阴三阳12经,天有寒暑交替,人有虚实变化,能经历天地阴阳变化,生存者,乃不违四季变化,发色,人能之12经脉理法者,则不会为邪说影响理智判断,能知八风变化,阴阳五行关系,熟悉虚实消长情形,可随心所欲使用针法,不会有误差,这都得依靠了解透彻自然法则与人体关系,而明察秋毫,用心体悟方可做到 三,人体内有形可见的运化过程,绝不出阴阳范畴,天阳地阴相合,分为中央和八方,名为九野,分别受四季影响?月有亏盈,日有长短,天地万物,不可胜数,但根本所在,乃在虚实。虚实不谢之理? 木受到惊,会被伤伐?火遇到水而灭,土遇火而能通达,金遇到火会熔缺,水遇到土而阻塞,万物都如此 针法可公布与天下有5种 1,治神,如何养神?沈正并不深,二,知养身,使本强病邪不入,三,只毒药为真,4,制作针灸器材,5,知道如何诊断脏腑气血变化, 五法确立,知用何法,虚补实泻 四,刺法精神 医患必须凝神静气,精神专一,再诊患部三部九候脉,再施针法,针刺后,各脉症状消失,症状消除,是内外阴阳已调和,切不可以病情变化为优先处理,如此方可调和人体气血,方可施术于他人 2,人体病分虚实,得五虚病人,切勿任意使用补法,对五实病人,切勿避而远之,不敢接近,需静气,掌握患者气机动向,抓时机,施予针刺,方可气聚之时,如鸟不知从何处来。四散之时如鸟飞,四散快速,因此用针,像满弓一样,抓时机,立射,是唯一制胜要诀 |
|
4878楼#
发布于:2016-03-15 06:5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黄萍申请签到
2016年03月14日 《黄帝内经》第38课心得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 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不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为五病。 五味入五脏时要适量,不可过也不可不及。 五气有病时:心为噫(嗓子里会觉得有东西);肺为咳嗽;肝为重复讲话;脾为不停地吞口水;肾为打哈欠。胃为气逆打嗝有恐惧(眼睛瞪很大);大肠小肠气有问题时会打肚子;下焦气满溢时会有积水;膀胱里堵到时会排不出来(可能是有结石),虚症时会遗尿;胆气有问题时会发怒。 五为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当一脏虚时其他四脏会并到该脏。当心气虚时,肝脾肺肾之气会并入心脏导致心脏出现过喜的现象;当肺气虚时会出现悲的现象;当肝气虚时会出现忧的现象;当脾气虚时会出现畏惧的现象;当肾气虚时会出现恐惧的现象。当病人呈现某种情志上的特点时可判定其所虚之脏。 五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心恶热喜寒,肺恶寒喜热,肝恶风喜热,脾恶湿喜燥;肾恶燥喜湿。例:当天气干燥时可能会伤到肾,当风大时可能会伤到肝。 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身体津液所对应的五脏:一般来说汗为心之津液(因恐惧导致的发汗是肾脏,汗药多数是入心脏之药);肺为鼻涕;肝为泪眼(干眼症治肝);脾为涎;肾为唾液(舌本身对应心,舌面对应肺,舌根为脾,舌下的金津和玉液对应肾,舌里的筋对应肝,但主导的为心)。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辛辣的功能为发散,气本身即是发散的,如果气有病时再吃辛辣的食物会让气散的更快,比如气喘要少吃辛辣的东西。 咸味入血,当血有病时少吃咸味的东西,比如内伤或撞伤导致身体里有瘀血,贫血等要少吃咸味的东西。 苦味入骨,当骨有病时少吃苦味的东西,比如外科导致的骨折、关节脱臼等,或者是骨病要少吃苦味的食物。蔬菜里的苦味是淡味的入气分不入血分,心脏为血分。 甘味入肉,当肉有病时少吃甘味的东西,吃甜食会导致人过胖或过瘦(过瘦是因为甘味会消肉)。 酸味入筋,当筋有病时少吃酸味的东西,当脚不能伸屈时代表筋有问题。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为五发。 骨为阴,血脉为阳,肉为阴,皮表为阳。 常人在冬天时阳应潜藏,夏天时阳在外阴在内。冬天时发病即阳不能潜藏,夏天发病即阴不在内。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为五乱。 阳本属亢主动,有邪则狂,头部为六阳之首,当邪入阳时人会发狂。 阴本沉主静,有邪则出现麻痹不能动弹之症。 阳相搏时会出现发狂之症,阴相搏时会出现不能发声之症。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为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阴出于 |
|
4879楼#
发布于:2016-03-15 06:5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胡林波申请签到
2016年3月14日《黄帝内经》第38课心得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味所入: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 五味摄入要适量,太过与不及都不行,要均匀摄取,吃饭七八分饱就够了,过饱就会热中。 五气所病: 即五脏气逆而为病,心为嗌,肺为咳,肝为语(语指自言自语,不断讲话),脾为吞(吞咽之症,因脾病不能灌溉四脏,津液反溢于脾窍之口),肾为欠,嚏。胃气为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而为水(三焦是水道,脏气腑气交接就是靠三焦,气不利就会积水),膀胱不利为窿(实),不约为遗溺(虚寒),胆为怒,是为五病。 五精所并: 一个脏气虚,其他脏气就会过去,因虚而相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 五脏所恶: 心恶热(喜寒),肺恶寒(喜热),肝恶风(燥能胜风),脾恶湿(燥能胜湿),肾恶燥。是为五恶。 五脏化夜: 心为汗(发表的药都会流汗,大部分都是入心脏的药),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舌面舌苔为肺,舌本身为心,舌根为脾,金津玉液为肾,舌筋为肝) 五味所禁: 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骨病之初一定是环跳痛,因环跳为骨之始,蔬菜里较淡的入苦味);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筋病脚不能屈伸,筋会阳陵泉)。是为五禁,无令多食。 五病所发: 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阳要潜藏),阴病发于夏(阳在外,阴在内)。是为五发(谓五脏皆有所发之处,各有所发之因)。骨是阴,血脉为阳,肌肉是阴,皮毛是阳。 五邪所乱: 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喑,阳入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为五乱。是谓邪气乱于五脏之阴阳。 五邪所见: 春得秋脉,夏得冬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内为阴,外为阳,在内五脏为阴,在外皮肉络脉为阳,在内所伤之脏气而外见于脉,故名曰阴出之阳。邪出于脉则血有余,经曰:“血有余则怒。”此真气为邪气所胜,故为不治。)是为五邪皆同,命死不治。(五脏之气为邪所胜,见四时相克之脉,死不治。) 五脏所藏: 知五脏知病从何来。 心藏神(烦心,情志不稳为神不守),肺藏魄(魄主静,跑来跑去为神不守),肝藏魂(卧时血归肝,梦游为魂不守),脾藏意(意念,做事的专一度)肾藏志(志向,记忆),是为五脏所藏。 五脏所主: 用于辩证。 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为五主。 五劳所伤: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不能卧是气有问题,肺主气),久坐伤肉(长痔疮,正常生小孩应蹲着生,上厕所也应蹲着好),久立伤骨(第一个症状是环跳痛),久行伤筋。 五脉应象: 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为五脏之脉。 血气形气篇第二十四 六经辩证: 太阳经多血少气, 少阳经少血多气, 阳明经多气多血, 少阴经少血多气, 厥阴经多血少气, 太阴经多气少血。 对比三阳经 少阳阳明多气,所以上部的天候(胆经头角脉),地候(胃经人迎脉),人候(三焦经耳前脉);中部的地候(大肠经合谷);下部人候(胃经 |
|
4880楼#
发布于:2016-03-15 07:1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刘炳环申请签到
2016年03月14号,《黄帝内经》第38课心得 五味进入人体,各以其性而各入所应归之脏。酸味入肝,辛味入肺,苦味入心,咸味入肾,甘味入脾,这是五味之入。 五脏的气有病时,如心病为噫气;肺为咳气;肝为多话;脾为吞酸或吞苦味;肾为喜欠易嚏。六腑有症状时则会出现,如胃有病则生逆气打嗝,精神易恐;大小肠有病时则生下痢;下焦有病时则生水气肿胀;膀胱有病则小便不通利,如缓弛则尿失禁;胆有病则易怒。 五脏各有其独立精气,但有时会集中在一起。如精气集中在心则生喜,集中在肺则生悲,集中在肝则生忧,集中在脾则生惧,集中在肾则生恐,这是五气集中时产生的状况。人在虚弱时,气就会集中在虚弱之处,故反之亦可由病人的情志而察觉出何处生病。 五脏各有所恶,有所伤。如心会伤于热,肺会伤于寒,肝伤于风,脾伤于湿,肾伤于燥,这是五恶。 五脏所主津液各不相同,心之液为汗,肺之液为涕,肝之液为泪,脾之液为涎沫,肾之液为唾液,这是五液。 味之禁忌,辛味能使气散走,故凡气病必不可多食辛味;咸味能使血脓,故凡血病之人不可多食咸味;苦味入骨生燥,故骨病之人不可多食苦味之物;甘味入肌,凡肌肉有病不可过食甘味;酸味走筋,过食酸味伤筋,故凡筋病(腿不能伸屈)之人不可食酸物。 五病之所成,凡阴病必发于骨,阳病必发于血,阴病必发于肉。阳病多发于冬季,阴病反发生在夏季。 五乱:邪入体内造成变乱,如邪进入阳腑则生狂症,邪入阴脏则生痹病。邪与阳气相争,则生癫疾,邪与阴气相争则生瘖哑。病邪由阳进入阴则病静,病邪由阴出入于阳则生怒。 五邪可由脉上察出,春季得秋之毛脉,夏季得冬之沉脉,长夏得春季之弦脉,秋季得夏之洪脉,冬季得长夏之缓脉,皆时节与脉证相克,此名“阴出于阳”,病人善怒且属不治之危症,是故五邪皆同样为不治之症。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人受五种过劳所伤各有不同,人若久视必伤血,久以懒散必伤气,久坐不起必伤肉,久立工作必伤骨,久行于路必伤筋。 五脏之脉形各有不同,肝脉如弦,心脉呈长钩状,脾脉如代时缓时速,肺脉如羽毛,肾脉如水中之石。这是五脏的正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人体中气血正常的比值如下: 1)太阳为多血少气之经。 2)少阳为少血多气之经。 3)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 4)少阴为少血多气之经。 5)厥阴为多血少气之经。 6)太阴为多气少血之经,这是天生的正常值。 足的阴阳关系:足太阳与足少阴互为表里经,足少阳与足厥阴互为表里经,足阳明与足太阴互为表里经。 手的阴阳关系:手太阳与手少阴亘为表里经,手少阳与手厥阴互为表里经,手阳明与手太阴互为表里经。 治病,先去血,先将淤血去掉,然后泻有余补不足。 十二经气,当经的病,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五脏气时,补南泻北,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五种情志所生之病:人但求外在之享乐,而内心痛苦,此令病生于血脉,治法在针与灸上。人求欢乐避甚志悦过甚,则病生于肌肉,治疗以针石之术。人在生活上清苦但情志喜悦,此易生病于筋,则须以热药来熨炙。人生活清苦情志不舒,病易生于咽喉,治之则以百种草药。动作急速常生惊恐,以致经络不通,病发为麻木不仁,其治以按摩手法内服酒炖汤药。 |
|
4881楼#
发布于:2016-03-15 07:27
医生无法医治,也不要歉疚。
补泻的道理 木太旺用金去砍,火太旺用水来救,土太盛需要木来克土,有树木,土才不会流失。金遇到火会熔缺,水遇到土而堵塞,治水会强土。万物都是如此,万变不离其宗。 针法有五种: 1、 治神;2、治养身;3、治毒药为真;4、治针石大小;5、治脏腑血气之诊。 现今只知道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如顺天而动,针法是立竿见影;针灸前,一定患者和施针者俱心平气和,神要到,再下针。 五虚:不吃食物,下痢,如能吃米汤,就有希望,切勿随意用补法;下针要抓住时机,有的两条经痛,有的三条经痛,要及时下针,穴位要准确。 五实:皮肤炙热,腹胀,同样不食,大小便不通,用汗法,出汗就有效。 导引术: 善针者善导引,由阴引到阳,由阳引到阴。 病人是虚证,一定要他气充实起来,病人是实证,一定要想办法让他经气虚掉。等经气到后,深浅由你定。导引术是近取穴一针,远取穴一针,如肩膀痛在大肠经,痛三天,下对侧的二间后痛立消,如尚有痛的,在痛的部位肩髃穴下针,两手同时,肩髃穴平补平泻,二间穴泻;施针者必须心神专一,感到气在走,经络通了才能起针。 八正神明论第二十六 针的法则 针的法则是要配天地阴阳,配合日月星辰。当气实时,不是治病的时机,如肺气很实时,不仅泻不掉病气,还会泻掉正气。等气衰正气回来时才能泻。 满月时,血气实,肌肉坚,禁用补法;暗夜无月时,肌肉会减衰,经络血气亦虚,阳气潜藏不出。天温时下针,天寒地冻时不下针。 月刚出时是气刚开始走,不能泻,要不;满月时,气实禁补;故得时而调。治病一般在白天温热时下针,晚上要看月亮的走向,这里是非常讲究的。 脏虚:气刚开始时泻为虚,不要用泻法,会出现加倍虚。遇到虚证不泻。虚证表现为无力,隐隐作痛、喜按等。 月满:气血充实,反而补,以致实证更深,络脉会有残留的淤血,称为“重实”。表现为大小便不出,阳亢的现象或长东西。实者不补。 乱经:阴阳相错,病就更深或停滞不前。 星辰是控制日月运行,八正者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此天地八节司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面各节之风向。正风即季节中应吹之风,如遇到风向与节气不一致时,即为邪风,易于重病,这种虚邪会直接入脏,人需避之。如医师能察知其入体内,即去除病邪,病必不入五脏。 中医一定要先懂针灸,再来试验针经。 |
|
4882楼#
发布于:2016-03-15 07:4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丁伊申请签到,2016年3月14日《黄帝内经》第39课心得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惊则脉气并,恐则神不收,脉并神游,故经络不通而为不仁之病,按摩开通闭塞,导引阴阳,醪药,养正去邪,调中理气。动作急速常生惊恐,以致经络不通。病生于麻木不仁,治之以按摩内服酒炖汤药。 刺阳明出血出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剌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多血的经出血没关系,少血的经尽量不要出血,阳明经多血多气,太阳经多血少气,尽量少出气,其它经类推。 针拔出后,过一会按就是让气出来,马上按就是不让气出来就是扪针。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盐之味咸者,其气令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咸味重的水,放在器皿中,其外壁会有湿气渗出,将断的琴弦,会发出嘶浊的败音。春季树木兴发茂盛,是因为此树在冬季有收藏许多养份而致。病已深重的,病人会发出打嗝儿或噫气,表示胃气已绝。人若有汗流不止、声音嘶哑、打嗝或噫气三种现象,就是内脏已损坏,再强的药亦无法治疗,治疗只会增加皮肤损伤,肌肉消弱,以致腐败殆尽,无法挽救。 “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人要顺应天时遵循四季之变,天有三阴三阳的六气,人有三阴三阳的十二经。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因不违反四季的变化法则。知十二经之理者,理智不能欺也。能知八风之变,阴阳五行的互相关系,知虚实之数者,精准施用针法,这要了解自然法则与人体关系,从而明察秋毫,用心体悟方可做到。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阳地阴相合,分为中央与八方,为九野,分别受四季的影响。月有小大,日有短长。天地万物不可胜数,其根本在虚实,虚实的补泻之理。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五行之气,有胜负之性区分的。“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用针之道高悬示人的有五种,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眞。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以上五法倶立,人都可知何时当先用何法。现今只知,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以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刺法之精神是首先患者与医师必先凝神静气,精神专一,即神要到。患者神志已定,再诊察患者的三部九候之脉,然后再施针。 “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瞑”人的病分虚实。得五虚的病人,切勿任意施用补法,对五实的病人勿避而远之,不敢接近。五虚如吃不下东西下痢,吃米汤后下痢止则有救,五实如吃不下东西,大小便无,用汗法,大小便出来,则有救。医者须凝心静气,掌握患者气之动向,抓住时机,穴位要准,掌握虚实补泻。刺虚者,须气至且充实起来,刺实者,须气至而病处渐虚下去。凡经脉之气因针刺而至,则须谨慎的守住,勿令其散失。针刺的深浅,由病人状况决定,近取穴与远取穴合而为一。善针者,善导引,导引,是由阴引到阳,由阳引到阴,如肩膀痛三天,在大肠经上,下对侧的二间,如尚有痛的在肩髃这一点痛,在肩髃穴下针,两手同时,在肩髃穴平补平泻捻针,在二间穴泻;施针者 |
|
4883楼#
发布于:2016-03-15 07:5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李水华申请签到,20160314《皇帝内经》第38课心得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味进入人体,各以其性而各入所应归之 脏。酸味入肝,辛味入肺,苦味入心,咸味入肾, 甘味入脾,这是五味之入。五脏的气有病时,如 心病为噫气,肺为咳气,肝为多话,脾为呑酸或 吞苦味,肾为喜欠易嚏。六腑有症状时则会出现, 如胃有病则生逆气打嗝,精神易恐。大小肠有病时则生下痢。下焦有病时则生水气肿胀。膀胱有 病则小便不通利,如缓弛则尿失禁。胆有病则易 怒。这是五种病症。 五气有病时:心为噫(嗓子里会觉得有东西);肺为咳嗽;肝为重复讲话;脾为不停地吞口水;肾为打哈欠。胃为气逆打嗝有恐惧(眼睛瞪很大);大肠小肠气有问题时会打肚子;下焦气满溢时会有积水;膀胱里堵到时会排不出来(可能是有结石),虚症时会遗尿;胆气有问题时会发怒。五为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当一脏虚时其他四脏会并到该脏。当心气虚时,肝脾肺肾之气会并入心脏导致心脏出现过喜的现象;当肺气虚时会出现悲的现象;当肝气虚时会出现忧的现象;当脾气虚时会出现畏惧的现象;当肾气虚时会出现恐惧的现象。当病人呈现某种情志上的特点时可判定其所虚之脏。 五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心恶热喜寒,肺恶寒喜热,肝恶风喜热,脾恶湿喜燥;肾恶燥喜湿。例:当天气干燥时可能会伤到肾,当风大时可能会伤到肝。 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身体津液所对应的五脏:一般来说汗为心之津液(因恐惧导致的发汗是肾脏,汗药多数是入心脏之药);肺为鼻涕;肝为泪眼(干眼症治肝);脾为涎;肾为唾液(舌本身对应心,舌面对应肺,舌根为脾,舌下的金津和玉液对应肾,舌里的筋对应肝,但主导的为心)。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辛辣的功能为发散,气本身即是发散的,如果气有病时再吃辛辣的食物会让气散的更快,比如气喘要少吃辛辣的东西。咸味入血,当血有病时少吃咸味的东西,比如内伤或撞伤导致身体里有瘀血,贫血等要少吃咸味的东西。苦味入骨,当骨有病时少吃苦味的东西,比如外科导致的骨折、关节脱臼等,或者是骨病要少吃苦味的食物。蔬菜里的苦味是淡味的入气分不入血分,心脏为血分。甘味入肉,当肉有病时少吃甘味的东西,吃甜食会导致人过胖或过瘦(过瘦是因为甘味会消肉)。 酸味入筋,当筋有病时少吃酸味的东西,当脚不能伸屈时代表筋有问题。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为五发。骨为阴,血脉为阳,肉为阴,皮表为阳。常人在冬天时阳应潜藏,夏天时阳在外阴在内。冬天时发病即阳不能潜藏,夏天发病即阴不在内。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为五乱。阳本属亢主动,有邪则狂,头部为六阳之首,当邪入阳时人会发狂。阴本沉主静,有邪则出现麻痹不能动弹之症。阳相搏时会出现发狂之症,阴相搏时会出现不能发声之症。 邪入体内造成变乱,如邪进入阳腑则生狂 症,邪入阴脏则生痹病。邪与阳气相争,则生癫 疾,邪与阴气相争则生瘖哑。病邪由阳进入阴则 病静,病邪由阴出入于阳则生怒,这是五乱。 五邪可由脉上察出,春季得秋之毛脉,夏季 得冬之沈脉,长夏得春季之弦脉,秋季得夏之洪 脉,冬季得长夏之缓脉,皆时节与脉证相克,此 名“阴出于阳”,病人善怒且属不治之危症,是 故五邪皆同样为不治之症。 |
|
4884楼#
发布于:2016-03-15 07:5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深圳-魏小芳申请签到 2015-03-13《黄帝内经》第38课时心得
宜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一、五味所入 苦入心,辛入肺,酸入肝,甘入脾,咸入肾。 二、五脏六腑之气失调 心气失调则嗳气;肺气失调则咳嗽;肝气失调则多言;脾气失调则吞酸;肾气失调则为呵欠、喷嚏;胃气失调则为气逆为哕,或有恐惧感;大肠、小肠病则不能泌别清浊,传送糟粕,而为泄泻;下焦不能通调水道,则水液泛溢与皮肤而为水肿;膀胱之气化不利,则为癃闭,不能约制,则为遗尿;胆气失调则易发怒。 三、五脏之精气 五脏之中有一个虚,其他脏气会并过去。 精气并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脾则思,并于肾则恐。 四、五脏之所恶 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 五、五脏化生之五液 心之液化为汗,肺之液化为涕,肝之液化为泪,脾之液化为涎,肾之液化为唾。 六、五味所禁 辛味走气,气病不可多食辛味;咸味走血,血病不可多食咸味;苦味走骨,骨病不可多食苦味;甜味走肉,肉病不可多食甜味;酸味走筋,筋病不可多食酸味。 七、五邪所乱 邪入于阳,则阳偏盛,而发为痹病;邪搏于阳则阳气受伤,而发为癫;邪搏于阴侧则阴气受伤,而发为音哑之疾;邪由阳而入于阴,则从阴而为静;邪由阴而出于阳,则从阳而为怒。 八、五邪脉 春天见到秋天的毛脉,是金克木;夏天见到冬天的石脉,是水克火;长夏见到春天的弦脉,是木克土;秋天见到夏天的洪脉,是火克金;冬天见到长夏的濡缓脉,是土克水。 五邪脉都属于不治的死证。 九、五脏所藏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十、五脏所主 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十一、五劳 久视则劳于精气而伤血;久卧则阳气不伸而伤气;久坐则血脉灌输不畅而伤肉;久立则劳于肾而伤骨;久行则劳于筋脉而伤筋。 十二、五脏之平脉 肝脉应春,端直而长,其脉弦;心脉应夏,来盛去衰,其脉象钩;脾旺于长夏,其脉弱,随长夏而更代;肺脉应秋,轻虚而浮,其脉象毛;肾脉应冬,其脉沉坚如石。 |
|
4885楼#
发布于:2016-03-15 07:5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深圳-魏小芳申请签到 2015-03-14《黄帝内经》第39课时心得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一、太阳经多血少气;少阳经少血多气;阳明经多气多血;少阴经少血多气;厥阴经多血少气;太阴经多气少血。 二、治病先去淤血,泄有余补不足 经脉气——实则泄其子,虚则补其母 五脏气――子能让母实,母能让子虚,泄南补北 三、从脉诊或经络的走向,察知各阳经阴经病变所在。治病之初,必先去郁结不通之血络,可立去其病之苦痛,再看病邪的有余与不足,然后对症去其所过之处,补其不足之处。 四、五种情志所生的病 形乐志苦,病生于血脉,治之以灸或针;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古代把石头烤了,在上面摩擦);形苦志乐,病生于筋,以热药来熨炙;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喉,治之以百种草药;动作急速常生惊恐,以致经络不通;病生于麻木不仁,治之以按摩内服酒炖汤药。 五、经络血气 刺阳明出血出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剌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多血的经出血没关系,少血的经尽量不要出血,阳明经多血多气,太阳经多血少气,尽量少出气。 宝命全角论篇第二十五 一、咸味重的水,放在器皿中,其外壁会有湿气渗出,会发出嘶浊的败音。春季树木兴发茂盛,是因为此树在冬季有收藏许多养份而致。病已深重的,病人会发出打嗝儿或噫气,表示胃气已绝。人若有汗流不止、声音嘶哑、打嗝或噫气三种现象,就是内脏已损坏,再强的药亦无法治疗,治疗只会增加皮肤损伤,肌肉消弱,以致腐败殆尽,无法挽救。 二、顺应四时 木受到金,会被伐伤,所以木太旺时用金來梳理;火受到水而灭,心脏有病用肾水治疗;土得木而能通达,木能把土聚在一起,不然土就成一团散沙,木太过又会过多的吸收土的养分;金遇到火而会溶缺,火大伤肺;水遇到土而堵塞,所以肾的用土治疗。 三、五虚五实之病 人的病分虚实。五虚如吃不下东西下痢,吃米汤后下痢止则有救,五实如吃不下东西,大小便无,用汗法,大小便出来,则有救。 四、善针者善导引 善针者,善导引。导引,是由阴引到阳,由阳引到阴。 虚症者,病情变实就马上停止。实症时想办法让气虚。如肩膀痛三天,在大肠经上,下对侧的二间,如尚有痛的在肩髃这一点痛,在肩髃穴下针,两手同时,在肩髃穴平补平泻捻针,在二间穴泻;施针者必须心神专一,感到气在走,经络通了才能起针。导引是二针齐动。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一、针的法则 针的法则是要配天地阴阳,配合日月星辰。当气实时,不是治病的时机,如肺气很实时,不仅泻不掉病气,还会泻掉正气。等气衰正气回来时才能泻;满月时,气实,肌肉坚硬不针;天寒地冻时禁针;刮风下雨不针;月亮初升无泄,月满无补;月亮蒙蔽不出时勿针;天气晴朗下针时机最好。 |
|
4886楼#
发布于:2016-03-15 08:0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罗红梅申请签到 2016年3月14《黄帝内经》第38课心得 五脏气有病:肺气为咳,心气病有病会不由自由地发出噫的声音。肝气有病会自言自语、重复讲话。脾气有病吞口水,肾气病为易打哈欠、打喷嚏。 六腑气有病:胃气反逆会打嗝,恐惧,眼睛会瞪得很大,大小肠气病为下痢,下焦有病则会水肿,膀胱有病则小便不利,胆气为怒。 五精所病:一脏器虚,其他脏器就会过去,心气虚,其他四气就会过去。 五脏所恶:肺恶寒,心恶热,脾恶湿,肾恶燥。 正常状态下,五脏气平衡,有一个脏气虚,就会有其他脏气并过去,根据其表现,判断是哪个脏病,就知道是这个脏气虚,治疗这个脏即可。 心气虚其他的脏气并于心,表现过喜。 肺气虚其他的脏气并于肺,表现悲哀。 肝气虚其他的脏气并于肝,表现容忧虑。 肾气虚其他的脏气并于肾,表现为惊恐惧。 五脏化液:心发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五味所忌:辛走气,气伤,忌辛辣,瘀血、贫血忌咸味,骨病、关节脱臼忌苦味,肌肉有病忌甜味,脚不能伸屈忌酸味。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阳潜藏),阴病发于夏(阳在外,阴在内)。 五邪:邪入阳则狂,邪入阴则麻痹。搏阳则为癫痫,搏阴则声音没了,阳入阴正常中,阴出于阳则怒(即出现相克有脉症时,春天得到秋天的脉,夏天得到冬天的脉)。肝气虚则怒。 五脏所藏: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志,脾藏意。正常五种情志收藏在脏里,满 而不实,神在心,出现烦心,神不守。人卧血会归肝,魂跑出来就会有梦游,肺主魄,魄为静,现在人动来动去,魄不守。脾主意念,肾主志向、记忆。 五脏所主:肝主筋,心主脉、肺主皮,肾主骨,脾主肉。脾病治肺。血脉有问题、静脉曲张治心脏。骨头有问题治肾脏。脚不能伸屈,筋有问题治肝。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人卧太久伤气(不能卧肺有问题),久坐伤肉(妇女得痔疮,是因为躺着生小孩,要蹲着生,因为肝经、脾经汇在大脚拇指上,阳明经在二指上,脚蹲下去的力量最大)。久立伤骨(开始就是环跳痛),久行伤筋。 五脉印象:肝脉如弦,心脉呈长勾状,脾脉如代时缓时速,肺脉如羽毛,肾脉如水中之石。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人体中气血正常为 太阳为多血少气之经。 少阳为少血多气之经。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 少阴为少血多气之经。 厥阴为多血少气之经。 太阴为多气少血之经。 多气的经脉就有气穴,摸脉看气,标准为寸尺上下要一致。治病要先去瘀血,泻有余补不足。十二经气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 五形志:形乐志苦(外健里险):此病生于血脉,治法在针与灸上。 形乐志乐:此病生于肌肉,治疗以针石之术。 形苦志乐:此病生于筋,治疗以热药来熨炙。 形苦志苦:此病生于咽喉,治之以百种草药。 形数惊恐,经络不通:此病发为麻木不仁,治疗以按摩手法内服酒炖汤药 |
|
4887楼#
发布于:2016-03-15 08:11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张洪玮申请签到,2016年3月14日《皇帝内经》第38课心得。
1、五脏的气有病时,心病为噫气,肺为欬,肝为语,脾为吞,肾为喜欠易嚏。六腑有症状时胃有病则生逆气打嗝,精神易恐,眼睛瞪得很大。大小肠有病时则生下痢。下焦满溢时则生水气肿胀。三焦是水道,也是气所行之处,脏气和腑气能交接也是靠三焦系统,三焦里面都是宗气热气,如果气有问题就会出现有积水的现象。膀胱不利为癃可能有结石堵住了,如虚症寒症则尿失禁或者遗尿。胆气有病则易怒。 2、一个脏气虚,其他的脏气就会过去。心气虚,精气集中在心则生喜;肺气虚时,精气集中在肺则生悲,肝气虚时,精气集中在肝则生忧;脾气虚时,精气集中在脾则生惧;肾气虚时,精气集中在肾则生恐;人在虚弱时,气就会集中在虚弱之处。 3、五脏各有所恶,心恶伤于热喜寒;肺恶伤于寒喜热;肝恶伤于风喜燥热,燥热会胜风;脾恶伤于湿,燥可以胜湿;肾恶伤于燥。 4、五脏所主津液不同,心之液为汗受惊吓时出的汗不是心液,那是肾脏的汗,大部分发汗的药是入心的;肺之液为涕,肝之液为泪,脾之液为涎沫,肾之液为唾液,舌下面的金津和玉液属肾。舌分五脏,舌面的部分属肺,舌中本身是心,舌根是脾,舌底下有肾经相络,舌里面的筋就是肝,任何一个组织由五脏互相平均的生成。 5、辛味能使气散走,凡气病不可多食辛味。咸味能使血浓,凡血病之人不可多食咸味。苦味入骨生燥,故骨病之人不可多食苦味之物,蔬菜中的苦味如苦瓜属淡味,只入气份,不入血份。甘味入肌肉,凡肌肉有病不可过食甘味。酸味走筋,过食酸味伤筋,凡筋病之人不可食酸物。 6、五病所成,阴病必发于骨,阳病必发于血,阴病必发于肉。阳病多发于冬季,阴病反发生在夏季。 7、邪入体内造成变乱,如邪进入阳腑则生狂症,邪入阴脏则生痹病。邪与阳气相争,则生癫疾,邪与阴气相争则生瘖哑。食物菜里面放生半夏,吃后会说不出话,和这里的搏阴不同,生姜可解生半夏的毒。病邪由阳进入阴病静是正常的,病邪由阴出入于阳则生怒,这是五乱。五邪可由脉上察出,春季得秋毛脉,夏季得冬沉脉,长夏得春季之弦脉,秋季得夏之洪脉,冬季得长夏之缓脉,都是时节与脉证相克。 8、心藏神明,肺藏人魄,肝藏魂,脾藏意念,肾藏志气,这是五脏各有其藏。不能藏跑出来了,就知道病来自哪里。神昏情志不稳定,烦心都是神不守;魂不守时,魂主夜,夜卧血归肝,魂藏在血里面,晚上归到肝脏,魂不守因此会有梦游的现象;肺藏魄,魄主静,好动,多动症是魄不守;脾藏意,意念,专一,野心做总统等属脾脏所管;记忆属肾脏管。心主血脉,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肌肉,肾主管人的骨骼,这是五脏各有其所主。 久视必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这是五种过劳产生的人体伤害。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 9、太阳为多血少气之经。少阳为少血多气之经。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少阴为少血多气之经。厥阴为多血少气之经。太阴为多气少血之经,这是天生的正常值。足太阳与足少阴互为表里经,足少阳与足厥阴互为表里经,足阳明与足太阴互为表里经;手太阳与手少阴为表里经,手少阳与手厥阴互为表里经,手阳明与手太阴互为表里经。 10、三个阳连在一起是乾,乾为天,字意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坎为水,向水在流,阳存在阴里面,水才会有生气,水里如果没有阳气,鱼放进去,鱼就会死掉。坎中满,字意为危险,如果一个人形乐,志苦,外形刚健里面很危险。如果上是乾下是坎,那就成一讼卦,一个人会有诉讼,外面刚健内部空虚,血脉会出现问题,用针灸治疗。如果 |
|
4888楼#
发布于:2016-03-15 08:1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二班郭艳申请签到,2016年3月14日黄帝内经第38课心得
1.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2.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话多,脾为吞酸或苦味,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打嗝,精神恐惧,大肠小肠生病为下痢,三焦管水道,气出问题有水肿,膀胱不利,有结石堵到,有小便不通利,胆有病为怒。 3.五精所并:一个脏气虚,其他的脏气就会过去,如心虚,其他四脏的脏气会过去,造成过喜的症状。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 4.五脏所恶:心勿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 5.五脏化液:心为汗(发表的药,大部分是入心的药),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6.五味所禁:辛走气,有发散作用,气有病时不可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蔬菜中的苦味比较淡,入气分),骨病无多食咸(骨折,关节脱臼,骨病,通常环跳痛,骨癌开始就是环跳痛),甘走肉,肉并无多食甘(肉病有太胖,太瘦两种),酸走筋,筋并无多食酸(腿脚不能屈伸就是筋的病)。 7.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骨为阴,血为阳),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肉为阴,皮为阳),阳病发于冬(正常冬天阳应潜藏,发病时阳在外),阴病发于夏(夏天阳应在外,发病时阴在外)。 8.五邪所乱,五邪所见:邪入于阳则狂(头为六阳之首,入阳出现狂症阳都是动,阴都是静,麻木不仁)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半夏可使人失声,生姜可解毒),阳入阴则静(正常),阴出阳则怒,是谓五乱。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 9.五脏所藏:应满而不实,可治病从何来。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 10.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11.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肺有问题人就不能卧),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12.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 13.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长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少阳阳明都是多气,故三部九候脉有阳明的合谷脉,人迎脉,冲阳脉。少阳在上部两额之动脉。太阳经少气多血,故无三部九候脉。少阴少血多气,三部九候的神门脉,太阴多气少血,气口脉经渠,厥阴是阳之极,所以有太冲脉。因为多气可以摸到脉,三部九候脉上下一致才可以! 14.治病先去淤血,泄有余补不足。十二经上实则泄其子,虚则补其母,是讲经脉的气,实证下该经的子穴。五脏气时,子能让母实,母能让子虚,泄南补北。人生病就是十二经脉,五脏六腑。 |
|
4889楼#
发布于:2016-03-15 08:3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严婷申请签到,2016年3月14日《内经》第38课心得: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五肿病症:五脏的气有病时,心为噫,肺为咳,肝为多语,脾为吞酸或吞苦味,肾为喜欠易嚏,六腑有症状时如胃打嗝,大小肠下痢,下焦则水肿,膀胱则小便不畅,严重会尿失禁。胆则易怒。 通过情志变化可以诊断疾病在哪?如精气集中在心-喜,肺-悲,肝-忧,肾-恐,脾-惧,人虚时,气就集中在虚弱的地方。五脏所恶:心-热,肺-寒,肝-风,脾-湿,肾-燥。五脏所生的津液又称:心-汗,肺-涕,肝-泪,脾-涎,肾-唾液。五味所禁:辛味能使气散,凡气病不能多用;咸味能使血脓,凡血病不能多用;苦味入骨生燥,故骨病不能多用;甘味入肌,凡肌肉有病不能多用;酸味走筋,凡筋病不能多用。阴病必发于骨与肉,阳病必发于血;阳病多发于冬季,阴病多发于夏季。五乱:邪入阳腑为狂,入阴脏为痹,邪与阳气相争为癫痫,邪与阴气相争为瘖,邪由阳入阴为病静,邪由阴入阳则生怒。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五脏之脉:肝-弦。心-钩,肺-毛,脾-缓,肾-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人的气血正常的比值:(一)太阳为多血少气之经;(二)少阳为少血多气之经;(三)阳明为多血多气之经;(四)少阴为少血多气之经;(五)厥阴为多血少气之经;(六)太阴为少血多气之经;足太阳与足少阴、足少阳与足厥阴、足阳明与足太阴互为表里关系,手太阳与手少阴、手少阳与手厥阴、手阳明与手太阴互为表里关系。从脉与经络的走向,从而判断疾病所在,再对症治疗。背部腧穴现用同身丈量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