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0楼#
发布于:2016-03-15 08:39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王芬申请签到,2016-3-14《黄帝内经》第38课心得: 中医的关点里说,在人体五个脏气里,如有一个脏气虚,其它的脏气就会扑过去,如果心脏虚,其它的脏气就会并到心脏,则会出现过喜的现象,肺气虚,其它的脏气并到肺脏时就会产生悲的现象。并到肝则忧,并到脾则苦,并到肾则产生惊恐。 心厌恶热,喜寒。肺厌恶寒,喜热。肝厌恶风,燥热能胜风。脾厌恶湿,燥能胜湿。肾厌恶燥。 五脏各有所化之液,心液化为汗,(但受惊奔跑流汗是肾出的)。肺液化为涕,眼泪来至肝,脾为涎,肾为唾,口水。舌头本身是心,表面是肺,舌根是脾,舌下有金津,玉液,舌里的筋就是肝。主要是心主舌。 五脏之病对于五味各有它的禁忌,辛是发散。当气有问题的时候,要少吃点辛辣的东西。血伤的时候,不能吃太咸的东西。在有骨病的时候,苦味少吃。骨病的开始都从环跳开始的,这时就要少吃苦的食物。蔬菜的苦味都是味炎的,味炎的只会入气分,不会入血分。心脏是血分,所以,蔬菜的苦味没事。 甘走肉,吃太多甜会伤肉。酸走筋,筋病的人不要多吃酸。 五病各有它发生的部位或季节。凡是发在骨上面的都是阴病。发在血上面的都是阳病阴病发于肉,因为骨头是阴,血脉是阳,肌肉是阴,皮肤是阳。所以阴阳是相交接的,相辅相成的。阳病发于冬,因为冬天的定义是阳要潜藏。当阳潜藏的时候,我们称为冬。夏天,是阳发出来了,阳在外,阴在内,所以夏天的病都是从里面坐来的,所以,阳不怕多,只要让他潜。 人有五邪,五邪所乱造成的症状是什么?如果是邪入于阳则狂。我们头部是六阳之首,如果在进入邪气,就会产生阳亢。如果病邪入阴,则会身上出现麻痹。从表面的症状来看,阳都是动,阴都是静。麻木不仁,不能动,都是阴病。阳亢就会癫疾,声音讲不出来了,讲不出声音了。讲不出话就是阴相博,阳入阴则静,这是正常,阴出于阳则恕,发怒,这就是望诊。 阳入阴是正常,春天的时候,得了秋天的脉,就是阴出阳了。夏天得了冬脉是水克火,长夏得了春脉是木克土。秋天是金,结果得了夏天的脉,这是火克金,一般出现相克之症的脉的时候。称功阴出于阳,这时病人善怒。这个病沒办法治好。 我们知道了五藏,就知道了病从何来,情志应该是收藏在脏里面的。脏主藏,是满而不实,如果不藏了,就知道病来至哪里。 心藏神,如果神昏,情志不稳定,或者烦心,都是神不守。 肝藏魂不守,魂是主夜,人在晚上卧的时候,血会归肝,魂是藏在血里的,如果晚上肝不守,魂跑出来了,就会梦游这种现象。 肺藏魄,魄主静,如果突然好动,跑来跑去,这就是魄不守。 脾藏意,意念,做事专一,人的理想,野心,这都是脾肺很好。 肾藏志,记忆很强都是肾好。 五脏各有它所主宰的对象,心主血脉,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髓,这就是所谓五主。 久视伤血,人卧太久伤气,坐太久了伤肉,站太多了,会伤到骨头,久立伤骨不伤血。走太久了伤筋,这就是五劳所伤。 肝脉应春而弦,心脉应夏而钩,脾脉应长夏而代,肺应秋而毛,肾脉应冬而石,这就是五脏的脉象。 第二十四篇: 血气形志篇 六经辨证论。正常人的常数是,太阳经常是多血少气,少阳经常少血多气,阳明经常多气多血。在三步九候,上面的三部,耳前是胆经,人迎是胃经。太阳是多血少气,所以在太阳经上面找不到气脉。 三条阴经,少阴常少血多气,太阴常多气少血,厥阴经常多血少气。 我们在膜脉的时候一定要确定他的脉是上下一至的。在我们治病的时候,一定要先不淤血,然后泻有余,补不足。 我们在治疗十二经经气的时候,是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在讲五脏气的时候,有出现问题时,我们木有补南泻北,就是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人生病,就是十二经脉,夺奇经八脉,五脏六腑,就这些,如果全都病了就死了。 形乐志苦,行就是外,外面很健,里面很危险的,病生于脉,血脉会出现问题。可用灸,针治疗。 形乐志乐,就是外,内都健,很刚健的,就是太过了。病生于内,治之以针石。 |
|
4891楼#
发布于:2016-03-15 08:4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耿雪明申请签到,2016年3月14日《黄帝内经》第39集心得: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天地之间,万物俱备,以人为最贵。 人禀受天地之精华,按照四季循环的自然法则而生 成,不断重复的生、长、收、藏四大功能,上至君主,下至平民,任何人都愿意保全形体的健康,但是往往有了病,却因病轻而难于察知,让病邪稽留,逐渐发展,日益深沉,乃至深入骨髓可用针去其病。 比如盐味是咸的,当贮藏在器具中的时候,看到渗出水来,这就是盐气外泄; 比如琴弦将要断的时候,就会发出嘶败的声音; 春季树木兴发茂盛,是因为此树在冬季有 收藏许多养份而致。内部已溃的树木,其枝叶好象很繁茂,实际上外盛中空,极容易萎谢; 人在疾病深重的时候,就会产生呃逆。人要是有了这样的现象,说明内脏已有严重破坏,药物和针炙都失去治疗作用,因为皮肤肌肉受伤败坏,血气枯槁,就很难挽回了。 一个人的生活,和自然界是密切相关联的。人能适应四时变迁,则自然界的一切,都成为他生命的泉源,天地会像父母一样对待你。能够知道万物生长收藏的道理的人,名叫“天子”,犹天之子一样,就有条件承受和运用万物。 因此天有三阴三阳的六气,人亦有三阴三阳的十 二经;天有寒暑,人有虚实盛衰。能够应天地阴阳的变化,不违背四时的规律,了解十二经脉的道理,就能明达事理,不会被疾病现象弄糊涂了。掌握八风的演变,五行的衰旺,通达病人虚实的变化,就一定能有独到的见解,哪怕病人的呵欠呻吟极微小的动态,也能够明察秋毫,洞明底细。 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天地二气相合,从经纬上来讲,可以分为九野,从气候上来讲,可以分为四时,月行有小大,日行有短长,这都是阴阳消长变化的体现。天地间万物的生长变化更是不可胜数,根据患者微细呵欠及呻吟,就能判断出疾病的虚实变化。 可根据五行变化的道理来分析: 木遇到金,就能折伐; 火受到水,就能熄灭; 土被木殖,就能疏松; 金遇到火,就能熔化; 水遇到土,就能遏止。 这种变化,万物都是一样,不胜枚举。 因此用针刺来治疗疾病,能够嘉惠天下人民的,有五大关键: 一是要精神专一,治神,教民如何养神之正,神正病不生。 二是要了解养身之道,知养身,教民如何养身,使本强病邪 不入。 三是要熟悉药物真正的性能,知毒药为真,教民运用药物的正确法则。 四要注意制取砭石的大小,制针石小大,制作针灸器材,使有一定的规格。 五是要懂得脏腑血气的诊断方法。知腑脏血气之诊,教民如何诊断五脏六腑气血之变化。 能够懂得这五项要道,就可以掌握缓急先后。近世运用针刺,一般的用补法治虚,泻法制满,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若能按照天地阴阳的道理,随机应变,疗效就能更好,如响之应,如影随形,医学的道理并没有什么神秘,只要懂得这些道理,就能运用自如了。 针刺之道: 凡用针的关键,必先集中思想,了解五脏的虚实,三部九侯脉象的变化,然后下针。 还要注意有没有真脏脉出现,五脏有无败绝现象,外形与内脏是否协调,不能单独以外形为依据,更要熟悉经脉血气往来的情况,才可施针于病人。病 人有虚实之分,见到五虚,不可草率下针治疗,见到五实,不可轻易放弃针刺治疗,应该要掌握针刺的时机,不然在瞬息之间就会错过机会。 真刺时手的动作要专一协调,针要洁净而均匀,平心静意,看适当的时间,好象鸟一样集合,气盛之时,好象稷一样繁茂。气之往来,正如见鸟之飞翔,而无从捉摸他形迹的起落。因此用针之法,当气未至的时候,应该留针侯气,正如横弩之待发,气应的时候,则当迅速起针,正如弩箭之疾出。 虚实治疗: 刺虚症,须用补法,刺实症,须用泻法; 当针下感到经气至,则应慎重掌握,不失时机地运用补泻方法。 针刺无论深浅,全在灵活掌握,取穴无论远近,侯针取气的道理是一致的,针刺时都必须精神专一,好象面临万丈深渊,小心谨慎,又好象手中捉着猛虎那样坚定有力,全神贯注,不为其他事物所分心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用针的法准则: 要在一切自然现象的演变中去体会。 凡针刺之法,必须观察日月星辰盈亏消长及四时八正之气候变化,方可运用针刺方法。 因此气候温和,日色晴朗时,则人的血液流行滑润,而卫气浮于表,血容易泻,气容易行; 气候寒冷,天气阴霾,则人的血行也滞涩不畅,而卫气沉于里。 月亮初生的时候,血气开始流利,卫气开始畅行; 月正圆的时候,则人体血气充实,肌肉坚实; 月黑无光的时候,肌肉减弱,经络空虚,卫气衰减,形体独居。 因此要顺着天时而调血气。 天气寒冷,不要针刺; 天气温和,不要迟缓; 月亮初生的时候,不可用泻法; 月亮正圆的时候,不可用补法; 月黑无光的时候,不要针刺。 这就是所谓顺着天时而调治气血的法则。 因天体运行有一定顺序,故月亮有盈亏盛虚,观察日影的长短,可以定四时八正之气。 因此说:月牙初生时而泻,就会使内脏虚弱; 月正圆时而补,使血气充溢于表,以致络脉中血液留滞,这叫做重实; 月黑无光的时候用针刺,就会扰乱经气,叫做乱经。 这样的治法必然引起阴阳相错,真气与邪气不分,使病变反而深入,致卫外的阳气虚竭,内守的阴气紊乱,淫邪就要发生了。 星辰八正的观察: 观察星辰的方位,可以定出日月循行的度数。观察八节常气的交替,可以测出异常八方之风,是什麽时候来的,是怎样为害于人的。 观察四时,可以分别春夏秋冬正常气候之所在,以便随时序来调养,可以避免八方不正之气候,不受其侵犯。假如虚弱的体质,再遭受自然界虚邪贼风的侵袭,两虚相感,邪气就可以侵犯筋骨,再深入一步,就可以伤害五脏。 懂得气候变化治病的医生,就能及时挽救病人,不至于受到严重的伤害。因此说天时的宜忌,不可不知。 9班-河南-耿雪明《黄帝内经》第39集作业 |
|
4892楼#
发布于:2016-03-15 08:5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徐可怡申请签到,2016年3月14日《黃帝内经》38课学习心得:
1、五味所入:酸入肝,苦入心,辛入肺,甘入脾,咸入肾。 2、五脏气病:心为噫(嗓子里有东西),肺为咳(咳嗽),肝为语(爱说话,自言自语),脾为吞(爱吞口水),肾为欠(打哈欠),为嚏(答喷嚏)。 3、六腑气病:胃为逆(打隔),为恐(精神恐惧)。大小肠为泄(下痢),下焦溢为水(水肿),膀胱不利为癃(有结石),不约为遗溺(小便不通),胆病为怒。 4、五精所并:一脏气虚,则会令其他脏气过去,容易导致气过,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 5、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 6、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7、五味之所禁:辛走气,主发散,故气病忌辛,咸走血,故血病忌咸,苦走骨,故骨病忌苦,肉病忌甘,过胖过瘦者忌之。筋病忌酸,手脚不能伸的筋病。 8、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9、五邪所乱:邪入阳为狂(动症),入阴则痹(静,麻木不仁),博阳为巅疾,搏阴为瘖,阳入阴则静,阴出阳则怒,肝至虚其它四经相并为怒,怒则不治。 10、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11、五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12、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13、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少血多气。阳明:多气多血。少阴:少血多气。厥阴:多血少气。太阴:多气少血。 14、治病先入瘀,泄有余而补不足,十二经上实则补其子,虚则补其母,五脏上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泻南补北。 |
|
4893楼#
发布于:2016-03-15 09:05
@教官-深圳-林金兰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深圳 蔡彩婵申请签到 2016年03月14日《黄帝内经》第39课心得 血气形志篇 1.人体气血正常比值 太阳经多血少气;少阳经少血多气;阳明经多气多血;少阴经少血多气;厥阴经多血少气;太阴经多气少血。 2.从脉诊或经络的走向,察知各阳经阴经病变所在。治病之初,必先去郁结不通之血络,可立去其病之苦痛,再看病邪的有余与不足,然后对症去其所过之处,补其不足之处。 3.五形志 形(表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针灸。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烤石在上面摩擦)。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热药熨灸)。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喉,治之以百药。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麻木不仁,治之以外按摩内服酒炖汤药。 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多血的经出血没关系,少血的经尽量不要出血,多气与少气也是如此。 宝命全角论篇 1.咸味重的水,放在器皿中,其外壁会有湿气渗出,会发出嘶浊的败音。春季树木兴发茂盛,是因为此树在冬季有收藏许多养份而致。病已深重的,病人会发出打嗝儿或噫气,表示胃气已绝。人若有汗流不止、声音嘶哑、打嗝或噫气三种现象,表示内脏已损坏,再强的药亦无法治疗,治疗只会增加皮肤损伤,肌肉消弱,以致腐败殆尽,无法挽救。 2.虚实补泻之理 木受到金,会被伐伤,所以木太旺时用金來梳理;火受到水而灭,心脏有病用肾水治疗;土得木而能通达,木能把土聚在一起,不然土就成一团散沙,木太过又会过多的吸收土的养分;金遇到火而会溶缺,火大伤肺;水遇到土而堵塞,所以肾病用土治疗。 五虚如吃不下东西下痢,吃米汤后下痢止则有救,五实如吃不下东西,大小便无,用汗法,大小便出来,则有救。 3.针刺法 施针者气定神凝,五脏虚实已定,脉之九候已至,方可下针。同时色脉同参,留意针气与呼吸的变化。 实症如肩膀痛三天,在大肠经上,下对侧二间,如尚有痛的在肩髃,在肩髃穴下针,两手同时,在肩髃穴平补平泻捻针,在二间穴泻;施针者必须心神专一,感到气在走,经络通了才能起针。善针者善导引,导引是二针齐动。 |
|
4894楼#
发布于:2016-03-15 09:0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戴春容申请签到2016年03月14号,《黄帝内经》第38课心得
五味进入人体,各以其性而各入所应归之脏。酸味入肝,辛味入肺,苦味入心,咸味入肾,甘味入脾,这是五味之入。 五脏的气有病时,如心病为噫气;肺为咳气;肝为多话;脾为吞酸或吞苦味;肾为喜欠易嚏。六腑有症状时则会出现,如胃有病则生逆气打嗝,精神易恐;大小肠有病时则生下痢;下焦有病时则生水气肿胀;膀胱有病则小便不通利,如缓弛则尿失禁;胆有病则易怒。 五脏各有其独立精气,但有时会集中在一起。如精气集中在心则生喜,集中在肺则生悲,集中在肝则生忧,集中在脾则生惧,集中在肾则生恐,这是五气集中时产生的状况。人在虚弱时,气就会集中在虚弱之处,故反之亦可由病人的情志而察觉出何处生病。;五脏各有所恶,有所伤。如心会伤于热,肺会伤于寒,肝伤于风,脾伤于湿,肾伤于燥,这是五恶。 五脏所主津液各不相同,心之液为汗,肺之液为涕,肝之液为泪,脾之液为涎沫,肾之液为唾液,这是五液。味之禁忌,辛味能使气散走,故凡气病必不可多食辛味;咸味能使血脓,故凡血病之人不可多食咸味;苦味入骨生燥,故骨病之人不可多食苦味之物;甘味入肌,凡肌肉有病不可过食甘味;酸味走筋,过食酸味伤筋,故凡筋病(腿不能伸屈)之人不可食酸物。五病之所成,凡阴病必发于骨,阳病必发于血,阴病必发于肉。阳病多发于冬季,阴病反发生在夏季。 ;五乱:邪入体内造成变乱,如邪进入阳腑则生狂症,邪入阴脏则生痹病。邪与阳气相争,则生癫疾,邪与阴气相争则生瘖哑。病邪由阳进入阴则病静,病邪由阴出入于阳则生怒。五邪可由脉上察出,春季得秋之毛脉,夏季得冬之沉脉,长夏得春季之弦脉,秋季得夏之洪脉,冬季得长夏之缓脉,皆时节与脉证相克,此名“阴出于阳”,病人善怒且属不治之危症,是故五邪皆同样为不治之症。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人受五种过劳所伤各有不同,人若久视必伤血,久以懒散必伤气,久坐不起必伤肉,久立工作必伤骨,久行于路必伤筋。五脏之脉形各有不同,肝脉如弦,心脉呈长钩状,脾脉如代时缓时速,肺脉如羽毛,肾脉如水中之石。这是五脏的脉;血气形志篇; 人体中气血正常的比值如下: 太阳为多血少气之经。 少阳为少血多气之经。 阳明为多气少血之经。少阴为少血多气之经。厥阴为多血少气之经。 太阴为多气少血之经,这是天生的正常值。 足的阴阳关系:足太阳与足少阴互为表里经,足少阳与足厥阴互为表里经,足阳明与足太阴互为表里经。 手的阴阳关系:手太阳与手少阴亘为表里经,手少阳与手厥阴互为表里经,手阳明与手太阴互为表里经。 治病,先去血,先将淤血去掉。十二经气,当经的病,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五脏气时,补南泻北,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五种情志所生之病:人但求外在之享乐,而内心痛苦,此令病生于血脉,治法在针与灸上。人求欢乐避甚志悦过甚,则病生于肌肉,治疗以针石之术。人在生活上清苦但情志喜悦,此易生病于筋,则须以热药来熨炙。人生活清苦情志不舒,病易生于咽喉,治之则以百种草药。动作急速常生惊恐,以致经络不通,病发为麻木不仁,其治以按摩手法内服酒炖汤药。 |
|
4895楼#
发布于:2016-03-15 09:0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8班黄旭红申请签到,2016年3月14日《黄帝内经》第39课心得:
一、形体不劳、竭虑深思,病生于脉络不通,可以针刺艾灸 形体不劳;形体劳顿、心志逸乐,病生于筋伤,可以药导引 ;受到惊吓刺激,筋脉不能通畅,病生于麻木不仁,可以按摩药酒治疗 。 二、针刺静脉是注意事项: 1.阳明经:可以出血出气 2.太阳经:可以出血,不宜伤气 3.少阳经:不可以出血,只可以出气 4.太阴经:可以出血出气 5.少阴经:不宜伤血,只可以出气 6厥阴经:只可以出血,不可以出气 三、《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1.人如果生了病,脏腑已经破坏,人体气色、味道都会有很大的变化,皮肉和血气各不相得,脸色发黑,这样的病很难治。 2.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之分,人有虚实,如果能效法天地阴阳的变化,就不会违背四时的规律。 3.能够观察八风的变动和五行的衰旺,有能够通达虚实的变化规律,就能洞晓病情。 四、五行相克: 1.木遇到金,就会被折伐 2.火遇到水,就会熄灭 3.土遇到木,就要通达 4.金遇到火,就要熔化 5.水遇到土,就会被阻断 五、五种针法: 1、精神专一 2、修养形体 3、了解药物的性能 4、熟练用针 5、懂得穴位定位 六、针刺的正法: 1、集中精神 2、定五脏虚实,查明脉的九侯,然后下针 3、针刺的时候要旁若无人,专心致志 七、《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针刺的时候,要察验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了才可以针刺 2~如果气候温和,日光明亮,那么人体就血液濡润而卫气充盛 如果气候寒冷,日光阴翳,那么人体就血液滞涩而卫气沉伏 。月亮初生的时候,人的血气随月新生,卫气也随之畅行 ~月亮正圆的时候,人的血气强盛,肌肉坚实,卫气不足,这时虽然形体外表和月圆时一样,但体内气血已经衰弱了 ,所以,强身是要顺着天气而调和血气的 。气候太寒冷了,不要行针刺 ,气候太暖了,不要艾灸, 月初生的时候,不要用泻法, 月正圆的时候,不要用补法; 月黑无光的时候,就不要进行治疗; 这就叫顺应天时而调血气 。 3.按照天时推移的次序结合人身血气的盛衰,来确定气之所在,病聚精会神等等待治疗的最好时机 。重虚:月初生的时候用泻法 。重实:月正圆的时候用补法,使血气充溢,经脉中血液留滞 。 ~乱经:月黑无光的时候用针刺,就会扰乱经气 ,以上这些都是阴阳相错,正气邪气不分,以致于邪气沉伏留而不去,经络外虚,经脉内乱,所以病邪就乘之而起 ,顺着时序度量八正的病邪,加以避免,就不至于受到它的侵犯。加入身体虚弱,有招致自然界的虚邪,两虚相感,邪气就会侵犯至骨。 先要知道太阳的寒温,月亮的盛虚,借以测验气的浮沉,再结合病人的身体状况进行治疗,这样的效果就很好。“观于冥冥”:血气荣卫的变化病不显露于外,而医生却能懂得。就是把太阳的寒温,月亮的盛虚,四时气候的浮沉等情况综合起来考察,预见一些尚未显露于外的病情。 |
|
4896楼#
发布于:2016-03-15 09:1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7班何丽苹申请签到,2016年3月15日《黄帝内经》第47课心得
黄帝问,如何治疗呢? 歧伯回答道,治法以屈伸身体配合呼吸的动作最好,年轻人太阳气盛,能引动腑中之精气者须要三日,中年气血较衰弱者为五日,体力衰退者须七日。一旦病人咳出浓涕如表黄深色,状甚浓稠,大如丸般,有从口出,有从鼻出不定,但如无法出脓,则必停留肺中伤肺。一旦如此,则死矣。 黄帝问,有病名肾风者,患者颜面肿起,妨碍言语不清,此时可否用针灸? 歧伯回答,正气已虚之人不可施刺,若不当刺而刺,则五日后必再发它病。 黄帝问,那状况如何呢? 歧伯回答,病来时必有短气且阵阵发热现象,热来时会从胸背正中往上冲至头部,有汗出,手发热,口中燥渴,小便黄色,目下呈肿状,腹中肠呜,全身沉重难以行动。若是女人则月事停止,烦躁且无法进食,无法仰卧,一旦正躺必咳不止,此病名“风水”在刺法有讨论。 黄帝说,希望能详言之。 歧伯答道,邪所以聚处,正气必虚,阴津虚弱的地方,阳气必聚集而来。所以病人会短气且发阵热而汗出不止。小便呈黄色,乃少腹中有热也。无法正躺是胃肠中有余毒水未尽也。正躺则咳甚,此毒水向上压迫肺脏所致。凡身上水气病,必先见目下有微肿如水袋且表皮光亮状。 黄帝问,这是为什么呢? 歧伯回答,水是阴性之物,目下位置为阴位,故如此。少腹为太阳脾所主也。因此水阴必聚阴处,造成腹水及目下肿。阳热之气上冲入口,故造成口干舌燥。无法正躺是水盛上逆肺所致,真正躺必咳出清水。凡有水病之人,必无法仰卧躺下,一卧则如受惊(胸为阳火不受水),惊则必重咳也。腹中肠鸣因水病本就始因在胃肠之中,脾脏功能不强则会生烦躁,无法主司运化,故病人不能食。食物不下是胃脘部受阻隔,全身沉重不良于行,因足阳明胃经入足部,是足生气之源,今受阻隔之故也。月事停止不来,是冲脉亦受阻而闭塞故也,胞(冲)脉本属心主司,自心胸中直络子宫,为经血之源,今阳气不下反上逆冲肺,心气亦无法下达入肾及胞中,经血源断,故无月经也。 第三十四篇 逆调论 黄帝问道,人发湿病及热病,产生高热状,造成不但身热且胸烦苦满,是为什么呢? 歧伯回答道,这是因为阴津液不足而阳热气过盛,造成身热而胸中烦躁苦满的现象。 黄帝又问,那人不是因为穿薄衣而感觉寒冷,或并非身中寒气时,寒有自体内生出者,又是为什么呢? 歧伯回答,这是因为此人阳热之气不足,阴津液过多,导致表虚而适时中外感六邪之气所致,此时就会有身体寒冷好像刚从水中出来一样的感觉。 黄帝问,人有时手足俱热,遇风寒中表时,却像火炙一样的发热起来,是为什么呢? 歧伯回答,这类人常是阴津不足,阳气过盛的。四肢皆属于阳,当阴津不足造成里阳与表阳相遇以致更热,阴津不足无法灭阳火,成为阳气独盛状。则必如烈日之下一样万物不生也,人体亦如是,阳独盛而生养停止,此际遇风如受火炙发热的,其肌肉必被热燃烧失去营养而消瘦下来。 黄帝问,人感觉寒冷时,即令用热汤或火烤其手足,亦不觉热,身穿厚衣仍无法温暖,但却又不会打寒颤发抖,这是为什么呢? 歧伯答道,这类人多属平常肾气较强,多从事水中工作者,汗出又当水气,日久太阳表气必衰,阴液过多肾阳必不长,无法同时去供养肝、心二脏。肾属水,主骨,令肾阳不足必不生热,造成其间骨髓不充足,所以此寒会有由骨中出来的感觉,不会有寒栗发抖的现象,是因为肝为一阳之地,心胸为二阳聚之地,肾是单独的藏在下方,肾无法供应营养给肝与心、肺,故不会发抖战栗,此病名“骨痹”。会造成人的关节呈拘挛状。 黄帝问,有人因肌肉麻痹感觉沉重,即近衣物,仍觉麻痹,这是为何呢? 歧伯回答道,这是血不足,表阳气充实造成的。血不足时则肌肤麻木不仁,如是表阳气虚则不能活动。若气血两虚必会麻木不仁且无法使用,表面上看肌肉并无异常,一旦如此再加上精神涣散必终不治。 黄帝问,有人因气上逆无法安卧,呼吸音大且浊状,也有无法安卧且呼吸无音者,有人生活起居一切正常但呼吸沉重者,也有卧时正常,行路则喘息不止的,也有无法安卧,一卧必生喘息者,这是什么脏有问题而造成的呢? 歧伯说,人无法安卧且呼吸浊重者,是阳明胃气上逆造成的,足之三阳经本应下行至足,今反逆而上行,以致呼吸带浊音也。阳明是胃脉,而胃又是六腑之海,谷气所聚之所。其气主下行,今阳明气上逆不从正途,故无法安卧。古言:胃气不和,必不安卧,就是这个道理。 人起居正常但呼吸浊重者,这是肺之络脉反逆也,络脉之气无法随肺之经气上下而行,必滞留不去停在肺经上,此络脉之病很浅,所以生活起居皆正常但呼吸浊重。 人不能卧躺,一卧则生喘息,此因水气客居胸中乃致也。人体之水必随正常之阴津而流动,肾为水之脏,主津液,今水不归肾,上逆入肺。是卧而生喘之因也。 第三十五篇 疟论 黄帝问,痎疟皆生于风,但有时亦有恶寒发热的现象,是为什么呢? 歧伯回答道,疟病初发时,必先起汗毛战栗状,伸展哈欠连连,再次则成恶寒齿战不止状,牵引腰背疼痛,一旦寒去则身体内外均发热,头痛如破,口渴想喝冷的饮料。 黄帝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此疾病,请详言之。 歧伯回答道,这是体内阴阳相交互争造成,其间虚实更易,阴阳互移变化造成的,阳入阴中,则成阴实而阳虚,若是阳明虚了,则呈现战栗齿抖不止,若是太阳虚了,则出现腰脊背部强硬头痛等症状,若三阳俱虚,则阴必遇实,一旦如此,病人必阴寒自骨内而生,皮肤、骨头皆痛,又由于寒系自内生,所以表里皆寒也。 |
|
4897楼#
发布于:2016-03-15 09:55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二班袁小玲申请签到,2016年3月14日黄帝内经第38课心得 1、五味进入人体,各以其性而各入所应归的脏。酸味入肝,辛味入肺,苦味入心,咸味入肾,甘味入脾;五脏的气有病时,如心病为噫气,肺为欬(咳嗽),肝为语(自言自语,或者是重复讲话),脾为吞,肾为喜欠易嚏。六腑有症状时会出现,如胃有病则生逆气打嗝,精神易恐,眼睛瞪得很大。大小肠有病时则生下痢。下焦满溢时则生水气肿胀为癃,如虚症寒症则尿失禁或者遗尿。胆气有病则易怒。这是脏的气有病时的病症。 2、五脏各有其独立精气,但有时会集中在一起其中一个脏气的虚,其他的脏气就会过去,平常是均衡的状态。如心气虚,精气集中在心则生喜;肺气虚时,精气集中在肺则生悲,肝气虚时,精气集中在肝则生忧;脾气虚时,精气集中在脾则生惧;肾气虚时,精气集中在肾则生恐;人在虚弱时,气就会集中在虚弱之处,反之可由病人的情志而察觉出何处生病。 3、五脏各有所恶,如心会伤于热,那喜寒;肺会伤于寒,那喜热;肝伤于风,那么喜燥热,燥热会胜风;脾伤于湿,那么燥可以胜湿;肾伤于燥,肾脏本身就有许多津液在里面,大燥对肾脏会产生伤害,这是五脏之所恶。 4、五脏各有所主津液不同,心之液为汗,因此大部分发汗的药是入心的;肺之液为涕,肝之液为泪,脾之液为涎沫,肾之液为唾液这是五液。 5、五味所禁忌:辛味能使气散走,凡气病不可多食辛味。咸味能使血脓,凡血病之人不可多食咸味。苦味入骨生燥,故骨病之人不可多食苦味之物,蔬菜中的苦味如苦瓜属淡味,只入气份,不入血份。甘味入肌肉,凡肌肉有病不可过食甘味。酸味走筋,过食酸味伤筋,凡筋病之人不可食酸物。 6.、五病所成,阴病必发于骨,阳病必发于血,阴病必发于肉。阳病多发于冬季(冬天的定义是阳要潜藏,阳不怕多,但要潜藏),阴病反发生在夏季(阳在外阴在内),这是从阴阳来区分发病的情况,是属阴还是阳。 7、五邪所乱,邪入体内造成变乱,如邪进入阳腑则生狂症,邪入阴脏则生痹病。(邪与阳气相争,则生癫疾,邪与阴气相争则生瘖哑。病邪由阳进入阴病静是正常的,病邪由阴出入于阳则生怒,这是五乱。五邪可由脉上察出,春季得秋毛脉,夏季得冬沉脉,长夏得春季之弦脉,秋季得夏之洪脉,冬季得长夏之缓脉,都是时节与脉证相克,此名阴出于阳,病人善怒,且属不治之危症。 8、五脏中所藏的东西:心藏神明,肺藏人魄,肝藏魂,脾藏意念,肾藏志气,这是五脏各有其藏。知道五脏所藏,就知道病从何来。正常的五种情志是收藏在脏里面,脏主藏,满而不实,现在不能藏到里面,跑出来了,就知道病来自哪里,如神正常在心里面,神昏,情志不稳定,烦心都是神不守;魂不守时,魂主夜,夜卧血归肝,魂藏在血里面,晚上归到肝脏,魂不守因此会有梦游的现象;肺藏魄,魄主静,好动,多动症是魄不守;脾藏意,意念,专一,野心做总统等属脾脏所管;记忆很强属肾脏管。 9、五脏所主:心主血脉,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肌肉,肾主管人的骨骼,这是五脏各有其所主。 10、五劳所伤:久视必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这是五种过劳产生的人体伤害。 11、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 12、人体中气血正常的比值如下:太阳为多血少气之经。少阳为少血多气之经。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少阴为少血多气之经。厥阴为多血少气之经。太阴为多气少血之经,这是天生的正常值。足太阳与足少阴互为表里经,足少阳与足厥阴互为表里经,足阳明与足太阴互为表里经;手太阳与手少阴为表里经,手少阳与手厥阴互为表里经,手阳明与手太阴互为表里经。 13、形乐志苦,表和里。如果一个 |
|
4898楼#
发布于:2016-03-15 10:14
@教官-深圳-林金兰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石丽申请签到,2016-3-14《黄帝内经》39课心得
血气形志篇二十四 人体中气血: (一)太阳为多血少气之经。 (二)少阳为少血多气之经。 (三)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 (四)少阴为少血多气之经。 (五)厥阴为多血少气之经。 (六)太阴为多气少血之经,这是天生的正 常值。 又足太阳与足少阴互为表里经,足少阳与足厥阴互为表里经,足阳明与足太阴互为表里经,这是足的阴阳关系。 手太阳与手少阴为表里经,手少阳与手厥阴互为表里经,手阳明与手太阴互为表里经。 治病之初,必先去郁结不通之血络, 可馬上去了病的苦痛,再观察病邪之有余与不足, 然后对症去其所过之处,补其不足之处。 人但求外在之享乐,而内心痛苦,此令病生于血脉,治法在针与灸上。人求欢乐避甚志悦过甚,则病生于肌肉,治疗以针石之术。人在生活 上清苦但情志喜悦,此易生病于筋,则须以热药 来熨炙。人生活清苦情志不舒,病易生于咽喉, 治之则以百种草药。动作急速常生惊恐,以致经 络不通,病发为麻木不仁,其治以按摩手法内服 酒炖汤药,这是五种情志所生之病也。 針刺注意事項: 刺阳明经时可出血出气, 刺太阳经,厥阴经时可出血,但忌出气。 刺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时可出气,但忌出血。 宝命全角论二十五 病已深重的,病人会发出打嗝儿或噫气,表示胃气已绝。人若有此三种现象, 就是内臓已然损壤,再强的药也无法治疗。 人的生命,受制在天地之间,天阳地阴相合而生成“人”,人能不违反天地四季之运行,则天地会像父母一样对待。 人体内有形可见的运化过程,都是阴阳的范畴。 (一)治神,神正病不 生。 (二)知养身,本强病邪不入。 (三)知毒药为真,运用药物的正确法则。 (四)制针石小大,制作针灸器材。 (五)知腑藏血气之诊,诊断五脏六腑气血之变化。 刺法之精神:患者与医师必先凝神静气,精神专一,俟患者神志已定,再 诊察患者的三部九候之脉,然后再施予刺法 。 |
|
4899楼#
发布于:2016-03-15 11:06
@教官-伊犁-慕利敏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 文建宁申请签到,2016年3月15日《黄帝内经》第40課心得: 虛邪:四時八邪的病邪 正邪:身體在飢餓時,因勞累出汗,而遭受了虛風侵襲的結果。 正邪傷人輕微,一般醫生看不到,但是上醫注意疾病的開始,在三部九候之脈都還調和而未敗壞的時候,就給以調治,此時病是最容易治療好的。下醫,一直要等到疾病形成后才去治療,這個時候就已經陷入了被動的地位,很難治療。 瀉必用方 補必用圓 “方”:病人之氣正盛、月亮正圓,天氣正溫和,身體尚安定的時候;要在病人吸氣的時候進針,再等到正吸氣的時候轉針 ;等到正呼氣的時候慢慢出針。 “圓”:使氣行通。形氣就是把氣引到病灶,針刺時必須達到營血所在的深度,在病人吸氣時推移針。 形:靠診察形體,才能知道病情 神:觀察一種東西,只有自己能完全看的真,看到最根本的所在 《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 天地溫和的時候,經水安靜; 天寒地凍的時候,經水凝固; 天氣酷熱的時候,經水沸溢; 風暴起來的時候,經水洶湧; 病邪侵入到經脈里,如果屬於寒邪,就會使血行滯澀;如果屬於熱邪,就會使血氣濡潤;如果屬於風邪,就像水被風吹一樣 ,脈搏有丘垅突起的現象 脈搏在指下時大時小,大表示病邪盛,小表示病邪平靜。 診病時要早起治療。下針方法: 瀉法瀉有餘: 吸氣時進針,進針時別讓氣逆;進針后要靜候其氣,留針要稍久一些,不使病邪散布;當吸氣時捻針,讓得氣。等病人呼氣的時候,慢慢的拔針,呼氣盡時針剛好拔出來了。 補法補不足: 先循著經脈的走向摸準穴位。進針時在病人呼氣將盡時進針,安靜地稍久留針,以得氣為目的。進針后等待得氣,要有耐心。出針時要等病人吸氣時拔出針,這樣使正氣不外洩。 在用指頭按壓,使邪氣散開,然後推按皮膚,彈動穴位,使氣血充盈,扥到脈氣流通,再出針。出針后立即用手按閉針孔,從而讓正氣閉藏。 邪氣剛來的時候,要先制止住以後再想辦法克服它,不要在邪氣最旺的時候去瀉它。 真氣虛的時候,千萬不能用瀉法。否則真氣虛脫,病邪在來的時候,病情會加重,就很難治療了。當病人真氣虛的時候,針扎下去之後很難得氣,也就是針的周圍沒有明顯的粉紅色。 當病邪剛進入人體的時候,是實症,此時要攻邪。及時刺出盛血,而恢復正氣。在放血之前,推之就前進,引治則留止。最好是病邪剛侵入,還沒有固定下來的時候放血。 男子脈搏右大於左, 女子脈搏左大於右 三部九候,要順著上中下部的同一根經脈去摸,頻率力量不一樣,說明此脈不通 治病的時候,要耐心的等待病氣至的時候在行針刺治療,這個時候效果最好。 “大惑”:不當瀉而用了瀉法,會擾亂臟腑經脈,正氣就很難恢復。 把實症當做虛症,把邪氣當做正氣,用針不當,邪氣就會為害,損傷病人正氣,是順癥變成逆癥,以至於病人榮衛散亂,正氣消耗,邪氣旺盛,讓病人喪命。 |
|
4900楼#
发布于:2016-03-15 12:1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周永燕申请签到,2016年3月14日《黄帝内经》第38课心得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味入五脏:五味进入人体,各以其性而各入所应归之脏。 酸味入肝,辛味入肺,苦味入心,咸味入肾,甘味入脾,这是五味之入。 五气:五脏的气有病时: 心病为噫气(噫就是呃),肺为咳气,肝为多话(自言自语,重复讲话),脾为呑酸或吞苦味,肾为喜欠易嚏。 五种病症: 六腑有症状时则会出现,如胃有病则生逆气打嗝,精神易恐(眼睛瞪的很大)。大小肠有病时则生下痢。下焦有病时则生水气肿胀。膀胱有病则小便不通利(有东西堵住,可能是结石),如缓弛则尿失禁。胆有病则易怒。 五精:五脏各有其独立精气,但有时会集中在一起。 心气虚,其他精气集中在心则生喜想(过喜),肺虚时精气集中在肺则生悲,肝虚时精气集中在肝则生忧,脾虚时精气集中在脾则生惧,肾虚时精气集中在肾则生恐,这是五气集中时产生的状况。人在虚弱时,气就会集中在虚弱之处,故反之亦可由病人的情志而察觉出何处生病。(根据病人的症状,就知道是那个脏器出问题了。) 五藏所恶: 五脏各有所恶(恶就是讨厌的意思),即有所伤也。如心会伤于热(心恶热喜寒),肺会伤于寒(肺恶于寒喜热),肝伤于风(肝恶风喜燥,热能胜风),脾伤于湿(脾恶湿,燥能胜湿),肾伤于燥(肾恶燥喜湿),这是五恶。 五藏化液:又五臓各有所主之津液不同: 心之液为汗(跑步出汗,汗来自心),肺之液为涕,肝之液为泪,脾之液为涎沫,肾之液为唾液(唾液就是口水),这是五液。(心藏舌,舌的主力是心脏在控制。舌面舌苔部分是肺,舌根是脾,舌翻起来金津玉液是肾,舌里的筋是肝)。 治病的禁忌: 五味所禁忌:如辛味能使气散走(辛是发散),故凡气病必不可多食辛味。咸味能使血脓,故凡血病之人不可多食咸味。苦味入骨生燥,故骨病之人不可多食苦味之物(骨折、脱臼、骨病:骨病之初欢跳痛,欢跳骨之始。蔬菜的苦味是淡味,味道淡的入气分不入血分,心脏是血分)。甘味入肌,凡肌肉有病不可过食甘味(肌肉出现问题时,少吃甜味的东西。走肉两种,一种是太胖一种太瘦),。酸味走筋,过食酸味伤筋,故凡筋病之人不可食酸物(筋病:脚不能伸屈)。这是五种禁忌,切不可多食(可以吃但不可多吃)。 五发: 凡阴病必发于骨,阳病必发于血,阴病必发于肉。阳病多发于冬季(冬天:阳要潜藏,阴在外阳在内;夏天:阳在外,阴在内),阴病反发生在夏季,这是五发。 五乱:五邪所乱: 邪入体内造成变乱(头是六阳之首,所有的阳经都到头,阴经之到脖子),如邪进入阳腑则生狂症,邪入阴脏则生痹病(阳就是动,阴就是静)。邪与阳气相争(阳抗),则生癫疾,邪与阴气相争(阴相搏)则生瘖哑(没有声音了)。病邪由阳进入阴则病静,病邪由阴出入于阳则生怒,这是五乱。 五邪:五邪可由脉上察出: 春季得秋之毛脉(金克木),夏季得冬之沈脉(水克火),长夏得春季之弦脉(木克土),秋季得夏之洪脉(火克金),冬季得长夏之缓脉,皆时节与脉证相克,此名“阴出于阳”,病人善怒且属不治之危症,是故五邪皆同样为不治之症。 五藏:五脏中所收藏的精神面,又各有其司,心藏神明(烦心、神昏、情志不稳定都是神不守),肺藏人之魄(魄主静,好动跑来跑去就是魄不守),肝藏人之魂(魂不守,魂主夜,就会梦游的现象),脾藏人之意念(做事的专一,志向野心),肾藏人之志气(记忆),这是五脏各有其藏。知五藏可知病从何来。脏主藏,满而不实。 五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五脏又各有其主要之外象,心主人之血脉,肺主人之皮毛,肝主人之筋,脾主人之肌肉,肾主管人的骨骼,这是五脏各有其所主。(五脏所主,脾病要去治肺;血脉的病如静脉曲张要去治心脏;骨头的问题治骨头;筋有病治肝)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人受五种过劳所伤各有不同,人若久视必伤血(血是肝脏),久以懒散必伤气(久卧伤气,反过来不能卧就是肺有问题,肺主气),久坐不起必伤肉(肉是脾脏),久立工作必伤骨(骨伤第一就是欢跳痛。骨是肾脏),久行于路必伤筋(筋也是肝脏)。这是五种过劳产生的人体伤害。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藏之脉。五脏之脉形各有不同,肝脉如弦,心脉呈长钩状,脾脉如代时缓时速,肺脉如羽毛,肾脉如水中之石。这是五藏之正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人体中气血正常的比值如下:(阳经:少阳胆经和阳明胃经是多气,因为多气所以入头有气脉动。悬厘处和耳前的脉是胆经,人迎脉是胃经。),足太阳膀胱经是少气,所以足太阳经少了气脉摸不到脉。。 (一)太阳为多血少气之经。 (二)少阳为少血多气之经。 (三)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 少阴经和太阴经多气,所以可以摸到气脉。 (四)少阴为少血多气之经。 (五)厥阴为多血少气之经。厥阴上有太冲脉。 (六)太阴为多气少血之经,这是天生的正常值。 又足太阳与足少阴互为表里经,足少阳与足厥阴互为表里经,足阳明与足太阴互为表里经,这是足的阴阳关系。 手太阳与手少阴亘为表里经,手少阳与手厥阴互为表里经,手阳明与手太阴互为表里经。这是手的阴阳关系。 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写有余,补不足。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ー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古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谓五藏之俞,灸剌之度也。 吾人从脉诊或经络之走向,察知各阳经阴经病变所在。治病之初,必先去郁结不通之血络,可立去其病之苦痛,再观察病邪之有余与不足,然后对症去其所过之处,补其不足之处。 背部俞穴的测量法,首先以草量两乳之距离,取中间位对折成正三角形,再把其顶黠置大锥穴位,使底边成水平时,则两下角所到之处即为肺俞穴也。再将三角形下挪三椎,两底角所到之处即为心俞。再向下挪三推处,两底角左侧之位在正是肝俞穴位,右角之位是脾俞穴位。再向下挪三椎,两底角所到之处即肾俞穴。这是五脏的俞穴施用针灸的穴位也。 推荐唐龙川的经方大论。人生病就是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生病。 十二经气: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 五脏气时:补南泻北。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五行志: 易经:易就是简单,禅:只是简单。 乾:乾是天;是三个阳连在一起“三”;用一个字“健”来代表。乾就是刚健的意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坎:坎为水,是中间一个阳,两边各一个阴。水是险的意思,用“险”字来代表。 形乐志苦,外健里险(里面很刚健外面很心虚)。天水得“讼”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剌。人但求外在之享乐,而内心痛苦,此令病生于血脉,治法在针与灸上。 形乐志乐(里外都很刚健),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人求欢乐避甚志悦过甚,则病生于肌肉,治疗以针石之术(用热的石头磨搓身体)。 形苦志乐(外险里刚健),病生于筋,洽之以熨引。人在生活上清苦但情志喜悦,此易生病于筋(脚不能伸屈),则须以热药来熨炙(用药煮热后用棉布包起来烫)。 形苦志苦(里险外险),病生于咽嗌(喉咙就会出问题),治之以百药。人生活清苦情志不舒,病易生于咽喉,治之则以百种草药。 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动作急速常生惊恐,以致经络不通,病发为麻木不仁,其治以按摩手法内服酒炖汤药,这是五种情志所生之病也。 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剌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用刺法时须注意,刺阳明经时可出血出气,刺太阳经时可出血,但忌出气。刺少阳经时可出气,但忌出血。刺太阴经时可出气,但忌出血,刺少阴经时可出气,但忌出血,刺厥阴经可出血,但忌出气。 |
|
4901楼#
发布于:2016-03-15 16:3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管琴歆申请签到
2016年3月15日《黄帝内经》第39课心得 第二十五篇 宝命全形论 天包含万物,地又承载万物,其间孕育了世上一切生物,以人为最贵。人禀受天地之精华,按照四季循环的自然法则而生成,不断重复的生、长、收、藏,王侯庶民每人都有愿望,希望一生中都不至患病。但很多疾病,常没有表症,人们不知何时疾病已入侵体内,日久病深,常附着在骨髓上,以致不治。 咸味重的水,放在器皿中,其外壁会有湿气渗出。将断的琴弦,会发出嘶浊的败音。春季树木兴发茂盛,是因为此树在冬季有收藏许多养份而致。病已深重的,病人会发出打嗝儿或噫气,表示胃气已绝。人若有此三种现象,就是内脏已损坏,再强的药亦无法治疗,治疗只会增加皮肤损伤,肌肉消弱,以致腐败殆尽,无法挽救。 人的生命,受制在天地之间,天阳地阴相合而生成“人”,人能不违反天地四季之运行,天地会像父母一样对待你。能知万物发生之大道的人,名叫天子。天有三阴三阳的六气,人亦有三阴三阳的十二经。天有寒暑的交替,人身上有虚实的变化。能够经历天地阴阳变化而生存者,因不违反四季变化法则。人能知十二经脉理法者,则不会为任何邪说影响理智的判断。能知自然中八风的变化,阴阳五行的互相关系,熟于虚实的消长情形,随心所欲的施用针法,不会有误差,这都得依靠了解透澈于自然法则与人体关系,从而明察秋亳,用心体悟方可做到的。 天地分九野,即九宫,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中宫。 补泻的道理是木太旺就用金去伐,火太旺用水去灭,土太盛用木去疏通,金太盛用火,水太盛用土固。 针刺五法,治神,通晓养生方法,掌握药物特性,准备合适的砭石工具,掌握诊断疾病的方法。只知道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不够的。 针刺要领 1).要全神贯注,观察五脏虚实、查明三部九候脉的变化,才可以用针。也要让病人平心静气。医生要神到。 2).看有无真脏脉,有无五脏败绝的现象,内外形气的一致性,不能只看外形,还要掌握经脉气血往来情况,才能用针。 3).针刺时要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得气后马上起针,只要病人来看病,要及时治疗,不能拖延。用针时精神专一,穴道要准,手法要准,掌握虚实补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一个人肩膀痛,手阳明大肠经痛二三天,是实证,下子穴二间,气散掉就会好。治疗后仍感觉肩关节有一点点疼痛,这是少阳,因为是开合之处,就在肩髃处痛点下针,平补平泻,二间的针一起做捻转泻法。(即远近络一)医生一定要心神专一,就可以感觉到气。 五实五虚及治疗 脉盛是心实,皮热是肺实,腹胀是脾实,大小便不通是肾实,心中昏闷神志不清是肝实。五脏邪气过盛是五实。用汗法,如果经过治疗,病人能身体汗出、大小便通畅,反映邪气已经有了外出的通道,五实可以痊愈。 脉细是心虚,皮寒是肺虚,气少是肝虚,大小便失禁是肾虚,不能饮食是脾虚。五脏正气衰弱是五虚。如果经过治疗病人能吃下浆粥,胃气渐渐恢复,大便泄泻也能停止,正气不再损失,五虚可痊愈。 第二十六篇 八正神明论 针刺的方法 必须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和季节气候的变化,以确定是否以针刺,用什么针法,然后再进行针刺。如果方法不正确,可能造成人体阴阳错乱,正气邪气不能分清,从而邪气停留在体内,体表阳气虚衰,体内阴气混乱,病邪乘机危害人体。 气候温和,天气晴朗时,人体血行流畅,卫气运行于人体表,不要用灸法,否则伤人体的阴精。 天气寒冷,阴云蔽日时,人体血行不畅,卫气沉伏在人体内,不要用刺法,否则伤人体阳气。 月亮初生时,人体血液开始充盈,肌肉坚实有力,不要用泻法,如果用泻法会使内脏受伤,叫做重虚。 月亮正圆时,人体气血充实强盛,肌肉坚实有力,不要用补法,如果用补法会使气血过分外溢,造成络脉血液留滞。可以开药,得时而调。 月黑无光时,人体肌肉瘦弱无力、经络空虚,卫气衰弱,气血衰弱,不要用刺法,如果用针刺,会使经脉中气血紊乱。 病气很实,正气很虚的时候不要泻病气,会把正气一起泻掉。要等到正气回头、病气开始虚的时候泻病气。 脏虚,太阳月亮刚升的时候,气开始动的时候、气不饱的时候不可以泻,如果泻,就是脏虚。如果脏器虚、有虚证的时候不能用泻法,否则会让脏更虚。 重实,满月的时候,气血很充足的时候,不可以用补法,否则实证会更盛。例,便秘时不可以补,否则便秘更厉害,会更实。 乱筋,虚证不用刺法,否则经脉气血紊乱,病气会更深。时间不对不可下针。 遇到虚证不泻,遇到实证不补。 虚实:实则拒按,虚则喜按,新病为实,久病为虚,实症痛,实中带虚痛多酸少,虚中带实酸多痛少,虚症纯酸,实脉即脉按得越重越强,虚脉刚开始按很大,按下去没有脉。 天地之风按四季正常风向吹的风是正风,如春天东南风,冬天刮西北风,如果不按四季正常风向吹的风是不正的风,春夏交接时吹西北风,不正的风一吹就会入脏、会很深,人会受病。这是天忌,即节气的忌讳。 天地有东南(弱风) 、南(大弱风)、西南(谋风)、东(婴儿风)、中、西(刚风)、东北(凶风)、北(大刚风)、 西北(折风)。 观察八个节气的正常交替,可以测定八方异常的风邪是什么时候来的。 观察四时,可以分清春夏秋冬四季气候的变化规律,以便按照时序的变化进行调理保养。 结合四时阴阳变化观察疾病,进而掌握疾病,并治疗疾病。 |
|
4902楼#
发布于:2016-03-15 16:4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郝文慧申请签到
2016年3月15日《黄帝内经》第39课心得 第二十五篇 宝命全形论 如何维持生命、保养身体,如何查病之初。 1.望、闻诊查病 病人内里有病在外一定有症状,即望、闻诊。如果躺着都流汗等汗发不止,是表气出来了(里面有病气才会泻);声音变了,肯定有病;树木要疏不能密才会光鲜正常;重病时,病人会打嗝。病人一旦出现这些症状,说明病已经很严重了,即胃气绝,此时用药、针刺就只是增加对气血、皮肉的损害,不能收到什么功效了。如果再有气色晦暗而无光泽、皮肤或肌肉的衰败,就是气血运行紊乱,治不好了。 2.人法天地 天地间有自然的规律,人在天地间必须遵照这个规律。如果不遵照这个规律就会生病。天地间存在可以治病的东西,只要发现并利用就可以,不需要制造。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九野,即九宫,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中。 3.五行相克规律 补泻的道理:木太旺就用金去伐,火太旺用水去灭,土太盛用木去固,金太盛用火,水太盛用土治。 4.针刺五法 治神,神正病不生。 知养身,使本强病邪不入。 正确运用药物。 准备合适的针灸器材。 诊断五脏六腑气血之变。(只知道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不够的。) 5.针刺要领 针刺的精神:患者与医师必先凝神静气,精神专一,俟患者神志已定,再诊察患者的三部九候之脉,然后再施予刺法,针刺入后,待各脉病状完全消失,所在症状都消除,这就是内外阴阳都已调和了,切不可以病情的变化为优先处理。 下针时机和方法:针刺时要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气机到了时马上下针,要及时给予治疗,不能拖延。针的时间、深浅由医生决定。用针时精神专一,穴道要准,手法要准,掌握虚实补泻。 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如果病人是虚证,要治疗到实证、让经气回来为止;如果是实证,要治疗到虚证、经气虚掉为止。 6.五实五虚及治疗 五实:脉盛是心实,皮热是肺实,腹胀是脾实,大小便不通是肾实,心中昏闷神志不清是肝实。五脏邪气过盛是五实。用汗法,如果经过治疗,病人能身体汗出、大小便通畅,反映邪气已经有了外出的通道,五实可以痊愈。 五虚:脉细是心虚,皮寒是肺虚,气少是肝虚,大小便不禁是肾虚,不能饮食是脾虚。五脏正气衰弱是五虚。如果经过治疗病人能吃下浆粥,胃气渐渐恢复,大便泄泻也能停止,正气不再损失,五虚可痊愈。 7.导引术 善针者善导引也,即由阴引导到阳,收阳引导到阴。 【方法】导引时近取穴一针、远取穴一针,两针齐动。医生心神一定要专一,心神一到病人就可以感觉到气。不可以戴手套。 【案例】症状:一个人手阳明大肠经痛二三天 辩证:实证,下对侧子穴二间,气散掉就会好。 导引预后:治疗后仍感觉肩关节有一点点疼痛,在肩髃(天应)处痛点下针,平补平泻,二间的针一起做泻。 第二十六篇 八正神明论 1.针刺法则 针刺的方法必须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和季节气候的变化,以确定是否能针刺、用什么针法,然后再进行针刺。如果方法不正确,可能造成人体阴阳错乱,正气邪气不能分清,从而邪气停留在体内,体表阳气虚衰,体内阴气混乱,病邪乘机危害人体。 总原则:虚证不泻、实证不补。 1.1太阳(气温)的影响 (1) 气候温和,天气晴朗时,人体血行流畅,卫气运行于人体表,不要用灸法,否则伤人体的阴精。 (2) 天气寒冷,阴云蔽日时,人体血行不畅,卫气沉伏在人体内,不要用刺法,否则伤人体阳气。 1.2月亮的影响 (1) 月亮初生时,人体血液开始充盈,肌肉坚实有力,不要用泻法,如果用泻法会使内脏受伤,叫脏虚。 (2) 月满时,人体气血充实强盛,肌肉坚实有力,不要用补法,如果用补法会使气血过分外溢,造成络脉会有残留之瘀血,称为重实。 (3) 暗夜无月时,人体肌肉瘦弱无力、经络空虚,卫气衰弱,气血衰弱,不要用刺法,如果用针刺,会使经脉中气血紊乱。不适合下针时可以用处方。 1.3病气盛衰的影响 病气很实、正气很虚的时候不要泻病气,会把正气一起泻掉。要等到正气回头、病气开始虚的时候泻病气。 1.4几个概念 (1) 脏虚:太阳月亮刚升的时候,气开始动的时候、气不饱的时候不可以泻,如果泻,就是脏虚。如果脏器虚、有虚证的时候不能用泻法,否则会让脏更虚。 (2) 重实:满月的时候、气血很充足的时候,不可以用补法,否则实证会更盛。例,便秘时不可以补,否则便秘更厉害,会更实。 (3) 乱经:月蔽不出,天阳不出,血气真空时,不能用刺法,否则令病人正气反伤,邪气不去,经脉气血紊乱。 1.5虚实辩证 实就是有东西,虚就是没东西;实则拒按,虚则喜按;新病为实,久病为虚;实症痛,实中带虚痛多酸少,虚中带实酸多痛少,虚症纯酸;实脉即脉按得越重越强,虚脉刚开始按很大,按下去没有脉; 2.季节对治疗疾病的影响 2.1八风、节气、星辰的影响 (1) 八风与节气 天地之风按四季正常风向吹的风是正风,比如,春天东南风,冬天刮西北风;如果不按四季正常风向吹的风是邪风,如春夏交接时吹西北风。邪风入体时会直接入脏,病会很深。这是天忌,即节气的忌讳。观察八个节气的正常交替,可以测定八方异常的风邪是什么时候来的。 东南(立夏) 南(夏至) 西南(立秋) 东(春分) 中宫 西(秋分) 东北(立春) 北(冬至) 西北(立冬) (2) 星辰:观察星辰的方位,可以确定日月运行的度数。 (3) 四时 观察四时,可以分清春夏秋冬四季气候的变化规律,以便按照时序的变化进行调理保养,及时预防病邪的侵袭而不受损害。 如果体质虚弱,再受到自然界不正常气候(虚邪)的侵犯,两种情况合在一起,就可能造成病邪侵入骨髓,再进一步就会损伤五脏。 医生如果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而顺应它,就能及时治疗以挽救病人,不致于使病人受到严重的伤害。 2.2日月、四时阴阳变化的影响 (1) 医生首先要掌握《针经》 (2) 先知道天气的寒温、月亮的盈亏,用此来诊察经脉中气之浮沉,调和其异常。 (3) 再利用天日之温差,月夜之盈亏,四季之常规,互相参考且合而为一的施用正确的方法来调和。 高明的医师,常于病人尚未显出现症状时,已事先察觉出病之所在。 3.临床应用 寒的时候得寒证、热的时候得热证比较好治,但热的时候得寒症、冷的时候得热症就不好治,这种病是不合天时的,与天气的寒温是相反的,病都重。 人受天地影响,看病时能注意四时变化治病已经足够了,比如夏天脉应该是洪大的,但有人是冬天的脉或秋天的脉,就是生病。 |
|
4903楼#
发布于:2016-03-15 18:4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陶原申请签到
2016年3月15日《黄帝内经》第39课学习心得: 人在生活上清苦但情志喜悦,病于筋,须以热药。人在生活上清苦,情志不舒,病易生于咽喉,治之以百种草药。动作急速 常生惊恐,以致经络不通,病发于麻木不仁,以按摩手法内服酒炖汤药。这是五种情志所生之病。 刺针时应注意:多血的经出血没有关系,少血的经尽量不要出血。阳明经多血多气,出气血都可以。太阳经是多血少气,出血可以,不能出气。少阳经可出气,忌出血。太阴经可出气,忌出血,刺少阴经时可出气,忌出血,刺厥阴经可出血,忌出气。门针是针拔出来马上就按,不让它气出来。扎针下去就像是气球,一个针孔都要很小心。 第二十五篇 宝命全形论 当人有病变的时候,一定会有所很多症状。如果躺着都流汗等汗发不止,是表气出来了。有病的时候,声音就变了。打嗝表示有情有加重。流汗不止,声音坏掉、打嗝,病情很不好,胃气已绝。此时,吃药、针灸会伤血气。肝病的人皮肤暗黄,治后变黑色,是气逆,治不好。 人生病会死,是本身身体违反天地的道理,跟医生没有关系。要顺着春夏秋冬十二节气走,才不会生病。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九野,即九宫,东、南、西、北、中、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补泻的道理就是:木太旺就用金去伐,火太旺用水去灭,土太盛用木去克(土才不会流失),火太盛会伤金,水太盛用土固(治水须强土)。 针刺五法有五种:治神、知养生、知药物使用法则、有针灸器材、知五脏六腑气血变化。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治神养身,正神是不会生病的。针灸时,病人和医生都要平心静气。 五虚能吃东西,大小便不能控制。五实吃不进东西,也拉不出来。 下针时,要注意,得气后马上下针,要把握时机,手法要准、穴位要准,要掌握虚实补泻。 导引就是由阴引到阳,由阳引到阴。善针者善导引也。如果病人是虚证,要治疗到实证、让经气回来为止;如果是实证,要治疗到虚证、经气虚掉为止为止。针的时间、深浅由医生决定。导引时近取穴一针、远取穴一针,两手一起握针。 如果一个人肩膀痛,沿着手阳明大肠经下来,痛二三天,是实证,下子穴二间,气散掉就会好。治疗后仍感觉肩关节有一点点疼痛,这是少阳,开合之处都是少阳。在肩髃穴痛点下针,平补平泻,二间捻转做泻。导引时,医生心情一定要专一,就可以感觉到气在导引,不可以戴手套。 第二十六篇 八正神明论 针刺的法则:须以日月星辰之转移,四季交替八风之方向,气定神闲时针刺。当天地之间气实时,气足时,不宜下针,会把正气泻掉。等气衰掉后,再下针。 天气温暖日正当空之时,人体内血亦缓和流行,气浮于表上,此时血易动,气也易行。 天气寒冷,日蔽云中,人体内血亦较凝涩,阳气易内走,血气就较不流畅。 月亮刚出来时,血气亦会较流畅,月满之时,人体内气血会达到最充实的阶段,肌肉会坚硬。 暗夜无月时,肌肉会减衰,经脉与络脉中血气亦虚,阳气潜藏不出,形体外无固卫的能力。 因此须看准天时来调合患者的血气。天寒冷时,勿施予刺法;天气暖和时,则很适合针刺;月亮初升时,不施用泻法;月满时,不施用补法;月亮被遮住不出时,不施治法。 一定要按照天理顺序,了解其盛衰的时机,依此法来调和气血,心神气定,待机而动。若不知此里,在日月始生之时,气血正缓和流行,却给病人用泻法,必令其脏气虚。(气没有饱,不可以泻,会脏虚。有虚症时,不可泻,会加倍虚。)若月满之时,气血充实,却反加补于患者,必致血气四散奔走,以致经络会有残留之淤血,此名“重实”,即实上加实。(便秘时,不可补,会更加排不出来。长东西都是实症,实症巨痛拒按,隐隐作痛是虚症。酸多痛少,虚多实少,先补后泻。) 月蔽不出,天阳不出,血气真空时,施以治疗,则令病人正气反伤,邪气不去,叫“乱经”。这样一来,造成阴阳相错杂,正气邪气不分,病邪必深入而止之不动,造成外虚内又乱之情况。外邪会不时的入侵,使病情加重。 星辰是控制日月运行的,八正者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天地八节是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天地之风按四季正常风向吹的风是正风,比如,春天东南风,冬天刮西北风。如果不按四季正常风向吹的风是不正的风,即邪风。春夏交接时吹西北风,不正的风一吹就会入脏、病会很深,人会受病。这是天忌,即节气的忌讳。凡八风中属于不正常之风,人须避之勿违逆,否则必伤五脏。 中医要先懂针灸,要知道每日气候的寒温,月的盈亏,春夏秋冬四季经脉中气之浮沉,调合其异常,观察其是否有效果。 |
|
4904楼#
发布于:2016-03-15 19:3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陈丽娟申请签到
2016年03月15日 《黄帝内经》第39课心得 二十四、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3. 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阳出气恶心血,刺少阴出气恶心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a. 多血之经可放血,少血的经尽量少放血。 b. 扪针用于起针后稍等一会儿再按即泄气。 二十五、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1. 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时发;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a. 盗汗或自汗最开始是因为内部有病导致表气外泄;有时会是声音发生变化;病深时人会打嗝。当人同时出汗不止,声音发生了变化,不停地打嗝,是不治之症。 b. 肝病之人面色青带暗黄,当面色变成黑色时病在进。 2.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 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知万物者,谓之一辈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人生病是因为违反天地之道理,与医生无关。 九野指九宫。 3. 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馀食,莫之知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这,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 a. 下针时不仅要虚则补实则泻,还要治神。 b. 下针前一定要让病人躺下,平心静气, 4. 人有虚实,五虚弗近,五实弗远。 a. 五虚指吃不下东西同时下利,如果可以喝得下米汤即可救。 b. 五实指吃不下东西同时不能大小便,治疗时采用汗法,如果可以发汗即可救。 5. 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 下针时要掌握气时,气来时再下针。 6.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 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弗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导引术:由阴引到阳,由阳引到阴。虚症的病人在下针后到实症,实症的病人在下针后使其经气虚掉。远近取穴各一针,同时下针。例沿着手阳明大肠经的肩膀痛三天,采用泻的手法在二间穴捻针,再在痛点下针捻针平补平泻。 二十六、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1.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 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凝,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曰:月生而泻,是谓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 a. 当天地间气很足时,不是治病的时机。比如病气很实,正气一定很虚,此时下针泄掉的是正气。天冷时不要下针,天温时下针;月刚出生时不可以泻,满月时不可以用补的手法。 b. 太阳月亮刚出生时采用泻法会导致脏虚,即知道脏有虚症时不可用泻法;月满时血气扬溢采用补法会使病气加重即重实。 2. 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行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 a. 八风按天地四时吹来是正风,在按四时吹来的风会使人受病,而且是直接入脏。 b. 寒时得寒症,热时得热症是常态。热天得寒症,寒天得热症病会比较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