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丽苹
侠客
侠客
  • UID20185084
  • 粉丝1
  • 关注1
  • 发帖数162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4950楼#
发布于:2016-03-16 11:0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7班何丽苹申请签到,2016年3月16日《黄帝内经》第48课心得

阳若过盛则体外壮热,里阴虚则内必生热,一旦内外皆热,病人会喘息口渴,所以会想喝冷饮也。这些都是肇因在夏日伤于暑热之气,此热气居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也就是血气的居所,如此就造成汗孔松弛,肌肉腠理疏松,到了秋天,容易汗出,毛孔开而受风,也有人是汗出后浴水,造成水气居于皮肤之内,而与阳气并居。人体卫阳之气,白日行于表于腑,夜间行于里于脏,这种病气如与阳同出则在外,如与阴并行则入内,如此内外相行无阻,造成一日发作一次。
黄帝问,那也有隔日发作的疟疾,这是为什么呢?
歧伯答道,若邪时居于很深的位置,阴气受制,而阳气独发,阴阳本互为进退,今阴受邪迫无法与阳并行,就造成隔日发作了。
黄帝说,答得好。那有时每日发作会提早或稍迟,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歧伯回答道,邪气入侵人体首居风府位,沿督脉而下。人的表阳之气一日夜绕周身一次与病气交会于风府,人体抵抗力与邪争,如无法胜利,则病邪必日下一椎,于是产生了每日稍迟发作的现象,这是因为病邪先入督脉造成的。因为卫气每日循环至风府时,必令人之肌肉腠理打开,此邪气则日入,故邪气一入则病发作,然后每日就增强且稍迟发作。
病邪自风府开始,每日向督脉行下一椎,二十五日后,邪到尾椎骨后。自第二十六日始,就进入脊椎之内,贯注在第九椎肋之间,此时病邪会上行,九日后进入缺盆内,由于其病气每日升高,就呈现每日提早发作的现象。其中又有隔日发作的,这是病邪入于深处,近迫于五脏,连系着募穴原穴的地方,因气从表入里距离已长,居处过深,犹部阴之入侵他国过于深入,行动必会减慢,无法与表阳之气同行,无法同出同入,就有隔日才发作的现象。
黄帝问,老师说表阳之卫气每到了风府穴位,就会令肌肉的腠理开,于是邪气入侵,病就发作,又是病气每日向下一椎,与表阳之气会合,此病气之发作又不在风府穴,造成每日稍晚发作,是为什么呢?
歧伯回答道,因为如单论邪气进入风府穴,每日下一椎,顺膂而下,就是如此。但人有虚实不同,病邪入侵人体并非在同一处,这就是风邪所易居之处名之风府,并非狭义的指督脉上的风府穴,凡邪入侵在头项部位,表阳卫气一循环至病处就相争而发病。邪入侵在背部,则表阳卫气至与之相争而发病。又病邪始入侵手足的,则表阳卫气至手足时与之相争而发病。故人体正气与病邪相合聚则病会发作,但病邪不一定自督脉风府穴入,吾人可说病邪入侵之处为风府。所以人言,“风无常府”其意即此。人体表阳卫气所到之处,必令其处腠理开,邪气入侵之位,即名之“风府”
黄帝说,答得好,风与疟二者,相似而同类,但常见风病症状持续者,而疟病症状时发时止,这是为什么呢?
歧伯答道,因为风病常留居于所中之位不移,而疟病会延着经脉与络脉移动而进入体内,所以只在与表阳卫气相争时会显现病状。
黄帝问,疟病出现先冷后发热的现象,是为什么呢?
歧伯答道,夏热之季节,人受暑气所伤,造成大汗出且肌肉松弛,毛孔大开,此际若沐浴冷水,则水之寒气会藏潜于皮肤腠理之间,到了秋天,一旦受风邪所侵,则引而发之。疾病成矣。寒气者,属于阴气。风气者,属于阳气。故人一旦先伤于寒气后伤于风气,就呈现先寒后热的症状,病情就按时发作,这种病名叫“寒疟”
黄帝问,那先发热而后恶寒者,又是为什么呢?
歧伯回答,这是先伤于风气,后又伤于寒气所致,造成先热后寒的现象。此病发伤亦有定时,病明“温疟”
如果出现全热症无寒症的,道是阴津濒临绝灭的现象,此时阳气独盛,病人会呼吸无力,情志烦躁,手足发热而温温欲吐,病名曰“瘅疟”。
黄帝问,经书上说凡有余者采泻法,凡不足者采补法。现在是热有余,寒呈不足状,但是疟病的寒气,即令用热汤泡及火烤,亦无法令温也。至其热至时,即令用冰水敷之,亦无法使之降温也。这是有余与不足之状况,居此之时,即令良医亦无法制止,必须俟病气衰弱时方施予刺法,这是为什么呢?
歧伯说,经书上云,大热之时不刺,脉状无序时不刺,大汗淋漓不止时不刺,这是病气在反攻正气之时,不是治病的时机。
疟病之初始时,阳气会集中在阴分,此际呈现阳虚而里阴盛,体外无阳气,所以产生先发寒且战栗的现象。此时阳与阴集中在表,就造成阴虚而阳实的现象,呈现先发热且口渴之症状。凡疟病之气,入于阳则呈现阳症,入于阴则出现阴症,阴症会恶寒,阳症会发热。疟病是属于风寒二气变化无常所致,有时无症状,有时却发病,一俟病势发作,则如为炙之热,如大风大雨一样无法阻挡。所以经书上说:在病势盛时施治必为坏事,在病势衰退时施治,其效果必彰显。
良医能在未发作时已察觉出,此时阴尚未因病而集中在阳分,阳气也未因病而集中阴分,此时立予施治调理之,正气必安定,病邪就已去除了。故此良医亦无法在病已发作时治疗,因病邪之气盛故也。此犹战争时,敌势盛大不可击,必攻敌之弱势时可也。
黄帝答道,说得好。那如何攻击病邪呢?治疗时机是什么呢?
歧伯回答道,疟病之发作有时,说法是阴阳移转之时也,其开始必在阴阳交接的四肢末端处。一旦阳气受损,阴气必进,所以初时病邪必紧束该处,无法进入体内,阴气也无法尽出。医者审视此症,在微细血络之末稍处放血,凡病处皆放血,这时是在正气与邪气尚未交争时处置之法。
黄帝问,那疟病没有发作时,又如何处理呢?
歧伯答道,疟病的症状,必有阳盛阴虚或阴盛阳虚的时候,完全视病邪所在。病邪居阳分则呈现发热而脉急数状,病邪在阴分则呈现恶寒而脉缓象。病至极点则会阴阳皆衰弱。当病邪与免疫力相离时,病症就会休止,一旦与免疫力相争则病症回复。
黄帝问,疟的症状,有时隔二日发,有时数日一发,有时会口渴,有时又不渴,其故安在?
歧伯回答,凡隔日发作者,这是病邪和阳气相聚在腑上,有时相遇,有时不遇,就产生了有隔日发病或数日发病的现象。疟病者,会有阴阳更替互胜之状况,有时增重,有时减轻,就会出现时渴时不渴的现象了。
黄帝问,经书云: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亦有时未必皆如此,为何呢?
歧伯回答,这是因四季发病之典型者。一旦有不同时,是反四时而病的。这是由于秋病时,外在气温却过于寒冷,冬病时,外在气温却不甚寒冷时造成的。春季发病时,必有恶风的症状。夏季生病时,必有多汗的症状。
文建宁
侠客
侠客
  • UID2018222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06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4951楼#
发布于:2016-03-16 11:11
@教官-伊犁-慕利敏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  文建宁申请签到,2016年3月15日《黄帝内经》第40課心得:


虛邪:四時八邪的病邪
正邪:身體在飢餓時,因勞累出汗,而遭受了虛風侵襲的結果。
正邪傷人輕微,一般醫生看不到,但是上醫注意疾病的開始,在三部九候之脈都還調和而未敗壞的時候,就給以調治,此時病是最容易治療好的。下醫,一直要等到疾病形成后才去治療,這個時候就已經陷入了被動的地位,很難治療。


瀉必用方
補必用圓
“方”:病人之氣正盛、月亮正圓,天氣正溫和,身體尚安定的時候;要在病人吸氣的時候進針,再等到正吸氣的時候轉針        ;等到正呼氣的時候慢慢出針。
“圓”:使氣行通。形氣就是把氣引到病灶,針刺時必須達到營血所在的深度,在病人吸氣時推移針。


形:靠診察形體,才能知道病情
神:觀察一種東西,只有自己能完全看的真,看到最根本的所在


《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


天地溫和的時候,經水安靜;
天寒地凍的時候,經水凝固;
天氣酷熱的時候,經水沸溢;
風暴起來的時候,經水洶湧;


病邪侵入到經脈里,如果屬於寒邪,就會使血行滯澀;如果屬於熱邪,就會使血氣濡潤;如果屬於風邪,就像水被風吹一樣                  
,脈搏有丘垅突起的現象
脈搏在指下時大時小,大表示病邪盛,小表示病邪平靜。


診病時要早起治療。下針方法:
瀉法瀉有餘:
吸氣時進針,進針時別讓氣逆;進針后要靜候其氣,留針要稍久一些,不使病邪散布;當吸氣時捻針,讓得氣。等病人呼氣的時候,慢慢的拔針,呼氣盡時針剛好拔出來了。
補法補不足:
先循著經脈的走向摸準穴位。進針時在病人呼氣將盡時進針,安靜地稍久留針,以得氣為目的。進針后等待得氣,要有耐心。出針時要等病人吸氣時拔出針,這樣使正氣不外洩。 在用指頭按壓,使邪氣散開,然後推按皮膚,彈動穴位,使氣血充盈,扥到脈氣流通,再出針。出針后立即用手按閉針孔,從而讓正氣閉藏。


邪氣剛來的時候,要先制止住以後再想辦法克服它,不要在邪氣最旺的時候去瀉它。


真氣虛的時候,千萬不能用瀉法。否則真氣虛脫,病邪在來的時候,病情會加重,就很難治療了。當病人真氣虛的時候,針扎下去之後很難得氣,也就是針的周圍沒有明顯的粉紅色。


當病邪剛進入人體的時候,是實症,此時要攻邪。及時刺出盛血,而恢復正氣。在放血之前,推之就前進,引治則留止。最好是病邪剛侵入,還沒有固定下來的時候放血。


男子脈搏右大於左,
女子脈搏左大於右
三部九候,要順著上中下部的同一根經脈去摸,頻率力量不一樣,說明此脈不通
治病的時候,要耐心的等待病氣至的時候在行針刺治療,這個時候效果最好。


“大惑”:不當瀉而用了瀉法,會擾亂臟腑經脈,正氣就很難恢復。
把實症當做虛症,把邪氣當做正氣,用針不當,邪氣就會為害,損傷病人正氣,是順癥變成逆癥,以至於病人榮衛散亂,正氣消耗,邪氣旺盛,讓病人喪命。
文建宁
侠客
侠客
  • UID2018222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06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4952楼#
发布于:2016-03-16 11:11
@教官-伊犁-慕利敏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  文建宁申请签到,2016年3月15日《黄帝内经》第40課心得:


虛邪:四時八邪的病邪
正邪:身體在飢餓時,因勞累出汗,而遭受了虛風侵襲的結果。
正邪傷人輕微,一般醫生看不到,但是上醫注意疾病的開始,在三部九候之脈都還調和而未敗壞的時候,就給以調治,此時病是最容易治療好的。下醫,一直要等到疾病形成后才去治療,這個時候就已經陷入了被動的地位,很難治療。


瀉必用方
補必用圓
“方”:病人之氣正盛、月亮正圓,天氣正溫和,身體尚安定的時候;要在病人吸氣的時候進針,再等到正吸氣的時候轉針        ;等到正呼氣的時候慢慢出針。
“圓”:使氣行通。形氣就是把氣引到病灶,針刺時必須達到營血所在的深度,在病人吸氣時推移針。


形:靠診察形體,才能知道病情
神:觀察一種東西,只有自己能完全看的真,看到最根本的所在


《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


天地溫和的時候,經水安靜;
天寒地凍的時候,經水凝固;
天氣酷熱的時候,經水沸溢;
風暴起來的時候,經水洶湧;


病邪侵入到經脈里,如果屬於寒邪,就會使血行滯澀;如果屬於熱邪,就會使血氣濡潤;如果屬於風邪,就像水被風吹一樣                  
,脈搏有丘垅突起的現象
脈搏在指下時大時小,大表示病邪盛,小表示病邪平靜。


診病時要早起治療。下針方法:
瀉法瀉有餘:
吸氣時進針,進針時別讓氣逆;進針后要靜候其氣,留針要稍久一些,不使病邪散布;當吸氣時捻針,讓得氣。等病人呼氣的時候,慢慢的拔針,呼氣盡時針剛好拔出來了。
補法補不足:
先循著經脈的走向摸準穴位。進針時在病人呼氣將盡時進針,安靜地稍久留針,以得氣為目的。進針后等待得氣,要有耐心。出針時要等病人吸氣時拔出針,這樣使正氣不外洩。 在用指頭按壓,使邪氣散開,然後推按皮膚,彈動穴位,使氣血充盈,扥到脈氣流通,再出針。出針后立即用手按閉針孔,從而讓正氣閉藏。


邪氣剛來的時候,要先制止住以後再想辦法克服它,不要在邪氣最旺的時候去瀉它。


真氣虛的時候,千萬不能用瀉法。否則真氣虛脫,病邪在來的時候,病情會加重,就很難治療了。當病人真氣虛的時候,針扎下去之後很難得氣,也就是針的周圍沒有明顯的粉紅色。


當病邪剛進入人體的時候,是實症,此時要攻邪。及時刺出盛血,而恢復正氣。在放血之前,推之就前進,引治則留止。最好是病邪剛侵入,還沒有固定下來的時候放血。


男子脈搏右大於左,
女子脈搏左大於右
三部九候,要順著上中下部的同一根經脈去摸,頻率力量不一樣,說明此脈不通
治病的時候,要耐心的等待病氣至的時候在行針刺治療,這個時候效果最好。


“大惑”:不當瀉而用了瀉法,會擾亂臟腑經脈,正氣就很難恢復。
把實症當做虛症,把邪氣當做正氣,用針不當,邪氣就會為害,損傷病人正氣,是順癥變成逆癥,以至於病人榮衛散亂,正氣消耗,邪氣旺盛,讓病人喪命。
徐淑娟。
侠客
侠客
  • UID2018509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88
4953楼#
发布于:2016-03-16 12:0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徐淑娟申请签到,2016年3月16日《黄帝内经》第40讲学习心得
   一、1.寒的时候得到的是寒症,热的时候得到的是热症,这是常态。如果寒热反过来,病就会比较重。如夏天居然得了寒证,天很冷居然得了热证,这都是不合时节的病气,会病的比较重。再讲月的虚盛,月的盈亏,黄帝内经一直都在讲强调,人受天地之间所影响,在临床中,医生不需要想大多,但病人找你时,夏天摸到冬天的脉,冬天摸到秋天的脉,这都一是病态。冬天摸到冬天的脉就是正常。简单理解是如此,临诊时注意春夏秋冬就可以。
   2.虚邪和正邪,正邪是本身从里面发出来的病,如工作劳累后出汗中风,也是很微的,虚邪是外来的。上工就是都在病刚刚开始的时候救治,下功是治疗已经形成的时候。这是黄帝内经的原则。当医生一定要有父母心。治病一定要在病之初。西医是下工。西医的仪器能够检查出来的疾病都是后期的病。不合时机的病较重。如心脏病的突发,西医当时检查不出。只能在生死抉择时才知晓。
   3.黄帝问,我听说许多补泻的方法,但不知其真正的精义是什么? 歧伯答说,泻法必须掌握一个“方”字,这是病人之气正盛,月亮正圆,天气正温和,身体尚安定的时候。在病人吸气时下针,吸气时人像气球,吸气时转针,即做泻的手法,等到他在吐气时慢慢出针。泻就是泄他的气。苍龙摆尾都是强泻的手法,泻要等时机,实症,才要去泻。 所有的巨痛,强烈的痛都是实症。补必用"圆”,“圆”者行,就是行气,就是导移其气以至病所,针刺时必须达到荣分,在血脉旁边,还要在病人吸气时进针。平常扎针的时候,过去没有针管,做补的时候,将皮捏起来,先进皮层,此时气被捏住了,吐气的时候再推针进去,现在因为有针管,在拍针就进针了,不用那个手法。“圆”与“方”的行针,都要用排针之法。所以善用针的人,必须观察病人的形体的肥瘦,和荣卫血气的盛衰,因为血气是人的神气寄存之处,不可不谨慎调养。泻是吸气时候进针,吐气时候出针。补是吐气的时候进针,吸气的时候再做插提,做完之后等吸气时出针,并马上把针孔按住(扪针),泻的时候要等一会再按针孔。
  4.何为形?何为神?所谓形,就是说还没有对病人面色看得很清楚,就问病人的病情,再从经脉里去探索。这是有形,没有神。神要色脉同诊,当你用神在看病的时候,要专注(外面有人呼叫,你都听不见),专神。如果很专注地听病人讲话,问诊,知道抓重点,就是好医生。
  二、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1.该篇讲邪气从外进入身体的状况,病人产生的症状与治疗。一般来说,病在十二经络(经脉)上面,大多是表症,是外面进来的邪。如扭伤伤到经络,伤寒感冒发烧,都是外入的邪在表,只是不舒服,在治疗时,把病人治疗舒服了,就是病好了。比如乙50岁的病人肝癌治好了,但西医仪器检查肝里面还有小肿瘤,这时病人很紧张,但是那个小包块,五十年都不会困扰病人(有问题)其是无害的,但症状已改善就是好了,西医想法子也要挤个病出来。
  2.天有二十八宿,地有二十经水,人有十二经脉,经就是大河,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涩。所以,冷的时候,经里的气会凝固。所以寒就会造成淤血。西医担心瘀血块到脑部心脏造成栓塞,没有想到瘀血块是天寒地冻经脉大冷造成的,吃一些使血液变稀的药,但没有想到那个后遗症,人的血液不能大稀,大稀血管就会破裂,但脑溢血也是不好。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太热会溢出来。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陇起,大水来之前有大风。病邪在脉循然而行,寸口脉,在指下的感觉,时大时小,脉大表示病邪来了,脉小表示病邪平静。邪气流行,并无一定之处,或在阴,或在阳,不可揣度。如要做进一步的考察
文霞
贫民
贫民
  • UID20184555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3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4954楼#
发布于:2016-03-16 13:0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1班文霞申请签到
2016年3月16日《黄帝内经》第39课学习心得
五种情志的病态:
1、形乐(外在之享栾)志苦(内心痛苦),病生于血脉,治之以灸剌。
2、形乐(欢乐过甚)志乐(志悦过甚),病生于肌肉,治之以针石。
3、形苦(生活清苦)志乐(情志喜悦),病生于筋,治之以热药来熨炙。
4、形苦(生活清苦)志苦(情志不舒),病生于咽喉,治之以百种草药。
5、形数(动作急速)惊恐(易生惊恐),致经络不通,病发于麻木不仁,治之以按摩手法和内服酒炖汤药(以酒熬药来让药力更深入到人体)。
用刺法时须注意,刺阳明经时可出血出气,刺太阳经时可出血,但忌出气。刺少阳经时可出气,但忌出血。刺太阴经时可出气,但忌出血,刺少阴经可出气但忌出血,刺厥阴可出血但忌出气。
宝命全角论篇第二十五
当发现有阴阳不和的时候,当发现异于常态的时候,当发现病已深重时候,如病人打嗝,噫气,胃气绝了的时候,以上三种现象出现,其实病人内脏都已经损坏了,下再强的药都无法治疗时,此时去针治只会增加皮肤损伤,肌肉消弱,不可针之。人的生命受制于天地,天阳地阴相命而生成“人”,人能不违反天地四季的运行,就合理了。天有三阴三阳的六气,人有三阴三阳的十二经,天有寒暑的交替,人身上有虚实的变化。
九野(即九宫)中央和八方的称谓。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相生相克,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在针法上也要知道可以确立告知的五个方法:
(一)治神,教民如何养神之正,神正病不生焉。
(二)知养身,教民如何养身,使本强病邪不入焉。
(三)知毒药为真,教民运用药物的正确法则。
(四)制针石小大,制作针灸器材, 使有一定的规格。
(五)知府藏血气之诊,教民如何诊断五脏六腑气血之变化。
刺法的精神就是首先患者和医师必先凝神静气,精神专一,待患者神志已定,再诊察患者的三部九候之脉,然后再施刺法。作为医师,就深知人的病分虚实,得五虚的病人,不可做生意施用补法,得五实的病人不可避而远之。施术者全神贯注,心无二用的专心完成,这是万全的针术。善针者善导引。用针术的法则,法天地之阴阳,配合日月星辰。(须看准天时,来调和患者的血气)1、当天气温暖日正当空之时,人体血亦缓和流行,气浮于表上,此时血易动气易行。2、天气寒冷,日蔽云中,则人体内血亦较凝涩,阳气易内走,气血就较不流畅。3、月亮刚出来的时候,血气亦会较流畅,月满之时,人体内气会达到充实的阶段,肌肉会坚硬。4、暗夜无月时,肌肉会减衰,经脉与络脉中血气亦虚,阳气潜藏不出,形体外无固卫的能力。(得到时机来调和血气的方法)天寒冷时,勿施予刺法。2、天气暖和时,则不生疑虑的施予刺法。3、月始出之时,不施用泻法。4、月满时,不施用补法。5、月受蔽不出时,不施治法。遇虚不泻,遇实不补。在不适合用针之时,可以用处方。藏虚:太阳月亮刚升,刚动气时,不要去针泻,会造成脏腑虚弱。重实:若月满之时,气血充实, 却反加补于患者,必致血气四散奔走,以致络脉会有残留之瘀血,即实上加实。乱经: 月蔽不出,天阳不出,血气真空时,施以治疗,令病人正气反伤,邪气不去。星辰者是控制日月运行的,八正者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 立冬、冬至。天地八节司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各节之风向。当季所属之风为正常,如来不当之风为邪风,以时节来判断风的正邪,遇邪风人须避之勿违逆它必伤五脏。四时分春夏秋冬,这是天气正常变化所在,利用四季的变化来调和生、长、收、藏之功。
郝文慧
侠客
侠客
  • UID20187371
  • 粉丝1
  • 关注1
  • 发帖数160
4955楼#
发布于:2016-03-16 16:5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郝文慧申请签到
2016年3月16日《黄帝内经》第40课心得
4.虚邪、正邪
虚邪:是外来的病邪,不合于八正风之异常风向,造成人生病的始因。
正邪:是指人在体力劳动后出汗、毛孔张开的时候,遭受了风邪的侵袭,这时的风邪就叫“正邪”,正邪对人体的损伤轻微。
5. 上工治未病
上工治未病是治病的原则,医术高明的医生,善于观察人体三部九候的脉气变化,能在疾病还处于萌芽状态时抓紧治疗。
三部九候脉气像人体的门户一样,即使外表上不见其病症,而仍可由此察出病邪之所在也。
6.补泻的时机
人体合于天地阴阳四季节气之变化,虚实相呼应,互为一致。要了解气血的虚实盛衰、考虑用针的深浅,才能用补泻。
6.1泻法的时机和手法
泻法用“方”:实证用泻,指正气方盛(气很盛时),月廓方圆,日光方温和,身心方安(病人气定神闲)时。病人吸气时下针(此时下针在泄气),吸气时捻针,病人呼气时拔针(此时气外散,针顺着拔出来让气出更多)。可以用苍龙摆尾强泻,这样使邪气被引出,正气才能恢复正常运行,拔针后先不要急着按住针孔,让气出来。
6.2补法的时机和手法
补法需“员”:气移动时为补法的时机。下深针到血脉边,吐气时进针(此时气正往外散,扎针不会泄气),吸气时做插提,吸气时拔针,拔针后立即按住针孔扪针。
6.形、神
形:就是诊察形体的变化,看着虽不明显,但只要问明有什么痛苦,再诊察于经脉,则病情就清楚了。若果按寻之不得,就不容易知道病情了。
神:望而知之,不用听患者口述,通过望诊就明了病的变化,心中有数。医生要专注看病,色脉同诊。
第二十七篇 离合真邪论
1.气血偏移的治疗方法
由于气血的运行偏移,产生的虚实症状,并不是邪气从外部侵入经脉而引起的病变。其治疗方法是:用上部穴道来调下部之盛衰,以左侧之气血来调右侧之盛衰,遇到太过与不及之气,可利用荣穴输穴来做补泻。
2.外邪入经产生的疾病
经是大河,像长江、黄河;络是小河。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病在十二经络上大部分都是表证,都是外来的,如扭伤、伤寒、感冒、发烧等。
病症:如果自然界气候温和,气血就安静流淌;如果天寒地冻,血凝涩不通,即寒造成淤;如果天气酷热,气血就沸腾扬溢,浊气不降反升,阻碍清阳之运作;若因体虚而导致外邪乘机而入体内,就如同江河之突起疾风一样,气血就会波涛汹涌,邪顺脉气而行,直可到寸口手脉,脉呈时大时小。脉大是邪气到来、气势正盛;脉小是邪气已去,身体健康。
治疗:泻法。
3.补泻方法
(1) 泻法:病人吸气时入针,采取自然呼吸避免气逆;再静针久留体内,可阻止病邪散布;病人吸气时捻针得气;得气后等病人呼气时慢慢出针,呼气尽时针才拔出,这样聚在针下的邪气就随针一齐排出。
(2) 补法:先沿着经脉走向摸准穴位,然后用手指按压穴位使经气扩散,再揉按皮肤肌肉使经脉气血流动,接着用手指弹动穴位,使局部气血充盈,再马上用左手掐着空位以确定进针的部位,用右手将针刺入,病人呼气快结束时进针,久留针得气,针孔周围皮肤变成粉红色(气越大、身体越强壮,粉红色面积越大,气越小、身体越虚弱,粉红色面积越小),病人吸气时拔针。出针后立即用左手按住针孔(扪针),不使经脉正气外泄。
4.治症时机(候气)
邪气由表入里时的路径:邪气由体表皮毛侵入人体小经脉,再进入大经脉,最后停在血脉中。体内正气奋起抵抗邪气,正邪相争,产生时寒时热的症状,脉象也时大时小。
治疗时机:发病时(邪气刚至未盛时)进行治疗(针灸泻法或处方),过早或太晚则气血两失,失去了治病的时机。邪气正盛时不要用泻法,邪气盛正气必虚,此时泻法会损伤正气。一旦体力消损无法立时恢复,病邪必又跟进,造成病邪更深留体内不去。
案例:①病人肩膀痛,要在正痛的时候扎针,效果非常好,否则效果不好。
②胃溃疡:一日三次按时吃药效果不佳,病发时一剂就好了。
5.补泻攻邪
(1) 针刺以攻邪,及时放出瘀血,使邪气随着瘀血流出,正气得以恢复。
(2) 邪气刚侵入人体、游走不定、尚未有定处时,如误用推针法补,邪气就会前进发展;如用针刺提引,邪气就会停留在局部不行;应该用逆经刺法泻去邪气,病才可能很快痊愈。
(3) 如果邪气与正气合并在一起,已经见不到脉搏有大的波动时,用三部九候的脉象盛衰来调和。上部脉诊察上部病变,中部脉诊察中部病变,下部脉诊查下部病变,再结合胃气来确定疾病所在。头部的脉要和脚部的脉速度要一样,速度不一样,或者忽大忽小说明经络有问题了。同时检查身体上下左右各部分,看看是否有不相称或者功能特别减退的地方,然后进一步判断病变在哪一脏腑,等待时机进行治疗。
(4) 治疗不当,不应泻而用泻法了,损伤了正气,就叫“大惑”,会扰乱经脉中气血的运行,并使正气受伤而难以恢复。
(5) 错将实证当虚证、把邪气当真气,误用补法,会助长邪气为害、损伤人体正气;把顺证变成逆证,使营卫之气耗散紊乱。
王玲萍
侠客
侠客
  • UID20176952
  • 粉丝1
  • 关注1
  • 发帖数219
4956楼#
发布于:2016-03-16 16:5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二班王玲萍申请签到,2016年3月16日《黄帝内经》第40课心得
  1、气血缓和时不可以用泻法,气血充实时不可以用补法,血气真空时不可以用治法,治病要抓住时机。
  2、正常情况天寒生病得寒症,天热得热症,现病人冷天得热症,热天得寒症,与四时不符,病比较重,同理春天摸到秋天的脉,夏摸冬脉,都是病症脉象与四时不符,都是不正常的脉,病难治。
  3、虚邪是外来的致病因素,正邪是身体内本身发的病,如用力劳作导致大量出汗,肌肉毛孔打开致中风,但病很轻微,上工在病邪始入时就开始动手,查三部九候脉得失。
  4、补泄时机:气盛时方可用泻法,吸气时入针,再吸气时逆气捻针,呼气时出针,不按针孔,停留几秒再按。补法必待气移动时,针下的深,在血脉旁,吐气时下针,吸气时插提,吸气时拔针,按针孔。
  离合真邪论篇
  1、邪气在经,大部分是表证,人的经脉如同地之江河,天气温暖,地表和谐,江河亦静,天寒地冻,江河亦凝固不行,天热地湿,江河的水也蒸发汽化或满溢出来,疾风突来,江河必波涛汹涌澎湃而至。同理于人,当邪气入经脉时,寒邪令血凝涩不通,湿热令浊气不降反升,阻碍清阳运作,若因体虚导致外邪趁机而入体内,就如同江河之突起疾风一样,脉动之处碧波滔汹涌状,寸口脉时大时小,脉大邪至,脉小平,吸气时入针,再吸气时捻针,呼气时拔针,用泻的手法去邪。
  2、不足者补之,麻木,隐隐作痛,酸,久病都是虚症,用补的手法。先在穴位上前后循经移动,用指甲切开血脉,用指节弹揉穴位,呼气时进针,等到气至时针孔周围会出现粉红色,如没有或比较小是气虚,病人吸气时拔针,令正气不泄,出针后迅速按揉针孔。
  3、病发时,正痛时是下针的最好时机,内科病也是病来时吃药是最好的时机。
  4、补泻的目的是去邪,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有淤血的先去淤血,淤血在内脏的开处方药。
  5、正常人男人右脉大于左脉,女人的左脉大于右脉。
陶原
侠客
侠客
  • UID20183224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79
4957楼#
发布于:2016-03-16 16:58
中医经典特训17班陶原申请签到
2016316日《黄帝内经》第40课学习心得:    

   寒的时候得到的是寒症,热的时候得到的是热症,这是常态。如果寒热反过来,病就会比较重。如夏天摸到冬天的脉脉,这是病态。冬天膜到冬天的脉就是正常,我们只要记住春,夏,秋,冬就够了。 正邪是本身从里面发出来的病,虚邪是外来的。
   
  
泻法必须掌握一个字,这是病人之气正盛,月亮正圆,天气正温和,身体尚安定的时候。要在病人吸气时进针,吸气时转针,在吐气时慢慢出针。
泻就是泻他的气。上面这种就是最强的泻了。泻要等时机,真正知道是实症,才要去泻。 所有的巨痛,强烈的痛都是实症。
   
  
补心用"者行,就是行气,就是导移其气以至病所,针刺时必须达到荣分,还要在病人吸气时进针。的行针,都要用排针之法。所以善用针的人,必须观察病人的形体的肥瘦,和荣卫血气的盛衰,因为血气是人的神气寄存之处,不可不谨慎调养。我们要记住:   泻足吸气时候进针,吐气时候出针。补吐气的时候进针,吸气的时候出针。并马上把针孔按住,泻的时候要等一会在压针孔。

   
  
形,就是说还没有对疾病看得很清楚,就问病人的病情,再从经脉里去探索。这是有形,没有神。什么是神?当你用神在看病的时候,要专注,专神。如果很专注地听病人讲话,问诊,知道抓重点,这就是好医生。

  第二十七篇  离合真邪论

   
  
邪气在筋上面,病人会产生什么症状,如何治疗呢?一般来说,病在十二经络,大多是表症,是外面进来的邪。只是不舒服,在治疗时,把你治疗舒服了,就是病好了。

   
  
天上有三百六十五度及二十八宿,地有二十经水,人有十二经脉,经就是大河,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涩。所以,冷的时候,经里的气会凝固。所以寒就会造成淤血。
人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太热会溢出来。卒风暴起,则经水玻涌陇起。
   
  
病邪在脉循循然而行,至经寸口时,在指下的感觉,时大时小,大表示病邪来了,小表示病邪平静。邪气流行,并无一定之处,或在阴,或在阳,不可揣度。如要顺势做进一步的考察,就得用三部九候的脉法,如果触到病邪,就应通绝病邪来路,早期治疗。治疗方法是:吸气时进针,进针时別让气逆,进针后要静候其气。留针要稍久一些,不使病邪散布。当病人吸气时捻转其针,以得气为目的。然后等到病人呼气时候,慢慢拨针,呼气尽时,针也拨出了。这样针下所聚的气都出来了,所以叫做泻。
病人有经脉不足的现象,麻木,酸,隐隐作痛,是病痛很久了。久病为虚,这些都是要用补的手法,虚实辨症就是这样来的。
      邪本身离开络跑到经脉里面去的时候,就停在血脉之中,因为直来直去,有时在络里,有时在经里,我们在针灸的时候,是等病方起来的时候下针。这样效果非常好。发病的时候就是须要治疗的时候。如果过早,过晚,时机就没有了。

   
  
去邪就要做补泻,如果遇到淤血堵到了,要把淤血放掉。这样治疗比药来的快。如果淤血在内脏,就要开处方吃药了。

   
  
正常人,男子,右边的脉大于左边的脉。女子,左大于右。如果手上的脉查不到,可查三步九候的脉,头面上的脉跟脚上的脉速度要一样,如果速度不一样,忽大忽小,就是这条经络出问题了。
陈丽娟
侠客
侠客
  • UID20187695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7
4958楼#
发布于:2016-03-16 18:1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陈丽娟申请签到
2016年03月16日 《黄帝内经》第40课心得
二十六、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3. 帝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
岐伯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非针也。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a. 下针要等待时机,强烈的痛为实症,实症用泻的手法,在月满之时下针,病人吸气时下针,吐气时出针。
b. 补的时候要下深针,在血脉旁边,吸气时下针。
4. 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a. 色脉同诊即要形神同察。一定要用眼睛看病人。
b. 看病时一定要专心,不受外界影响。
二十七、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1. 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馀不足,补泻荣腧,余知之矣。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
邪气在经时多数为表症,经有病时在荣腧穴上采用补泻的手法进行治疗。
2. 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
a. 经是身体里的大河,当冷时经里的气会凝固从而造成瘀血,瘀血积在哪里就会造成哪里的堵塞,比如心脏病,脑梗,使用稀释血液的药又要造成血管破裂从而造成脑溢血。大水来之前一定会有大风。
b. 寒则血凝,热则热气往上升,虚邪会进入身体就像风吹到水动。
3. 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有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寸口脉大代表有外邪,脉大即有邪,脉小是正常。脉速变化很快,变正常时可能病根并未除。
4. 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吸气下入针不伤气。至呼气时再出针,是泻的手法。
5. 不足者补之。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a. 补时,先揉下针处,遇血管处切开,呼气时进针,停针片刻待出现粉红色晕圈代表气至。
b. 粉色晕圈大代表气来的大,健康人的晕圈大。
6. 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 在。
邪离开络进入经脉时,留在血脉中时,时来时去,不常停留于一处时,针灸时要在病气来时下针。比如肩膀痛,头痛,在痛时下针效果最好。包括胃溃疡,也是在痛的时候吃。
7. 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
过早过晚治疗,时机不再。
8. 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
遇到瘀血堵塞时,一定要放血去瘀血,如果在四肢用针刺火罐较好;在内脏用处方好。
9. 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审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藏以期之。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
a. 男子右大于左为平人;女子左大于右为平人。
b. 当寸口脉诊不到时,察其三部九候之脉,同一经脉,在头身脚处脉气速度应该一致,如果不一致则代表该经有病变。
易岚
侠客
侠客
  • UID20185163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29
4959楼#
发布于:2016-03-16 18:5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易岚申请签到
2016年3月16《内经》第40集心得
    虚邪,是四时八节的病邪,从外来的病邪。正邪,是指人在体力劳动后出汗、毛孔张开的时候,遭受了风邪的侵袭,这时的风邪就叫“正邪”,正邪对人体的损伤轻微。上工,医术高明的医生,善于观察人体三部九候的脉气变化,能在疾病还处于萌芽状态时抓紧治疗。上工治未病是治病的原则,病人不懂,医生有父母心,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鼓励病人一有病就来,治病在病之初。
泻法用“方”:实证用泻,指正气方盛,月廓方圆,日光方温和,身心方安,病人吸气时下针、捻针,病人呼气时拔针。可以用苍龙摆尾强泻,这样使邪气被引出,正气才能恢复正常运行,拔针后先不要急着按住针孔,让气出一出。补法需“圆”:下深、下到血脉边,吐气时进针,针刺一定要穴位准确,病人吸气时拔针,拔针后立即按住针孔扪针
形,就是外在表现,不仅要看,还要用手去触摸病人的病痛之处,然后寻找病痛所在经脉及其脏腑的联系,知道确切的病情神,专注看病,问诊、抓重点、色脉同诊.

离合真邪论第二十七篇
虚证和实证都是由于气血的运行偏移造成的,并不是邪气从外部侵入经脉而引起的病变。所以治疗疾病时就可以上病下治、左病右治。不论实证虚证,都取荥穴或俞穴进行补泻。病在十二经络上都是表证,都是外入的,经有病时。西医设定世界上没有健康的人,查出病来又没有治病的药。
外部邪气侵入经脉引起疾病。经是大河,像长江、黄河;络是小河。气血在经脉中是有次序地安静地运行着的。如果自然界气候温和,气血就安静流淌;如果天寒地冻,气血凝固不流,即寒造成淤;如果天气酷热,气血就沸腾洋溢,运行加快;如果突然发生风暴,气血就会波涛汹涌。在寸口处切脉,指下感觉时大时小,脉大是邪气到来。脉小是邪气已去,身体健康。
泻法:病人吸气时把针刺入,避免针与气相抵触;针刺入后留针以得气;病人吸气时捻针得气;得气后等病人呼气时慢慢出针,呼气尽时针才拔出,这样聚在针下的邪气就随针一齐排出。补法:病人呼气快结束时进针,得气,病人吸气时拔针。出针后扪针。经脉不足时用补法。扪针:先沿着经脉走向摸准穴位,然后用手指按压穴位使经气扩散,再揉按皮肤肌肉使经脉气血流动,接着用手指弹动穴位,使局部气血充盈,再马上用左手掐着空位以确定进针的部位,用右手将针刺入,病人呼气快结束时进针,久留针得气,针孔周围皮肤变成粉红色,病人吸气时拔针。出针后立即用左手按住针孔,不使经脉正气外泄。
针刺时机,邪气由表入里时的路径:邪气由体表皮毛侵入人体小经脉,再进入大经脉,最后停在血脉中。体内正气奋起抵抗邪气,正邪相争,产生时寒时热的症状,脉象也时大时小。邪气正盛时不要用泻法,邪气盛正气必虚,此时泻法会损伤正气。治疗时要找准时机,发病时就是需要治疗的时候,在病气刚刚到来时进针,在病痛时吃药,过早或太晚都失去了治病的时机。例:病人肩膀痛,要在正痛的时候扎针,效果非常好,否则效果不好。
针刺攻邪。针刺先攻邪,出针要快,放出瘀血,使邪气随着瘀血流出,正气得以恢复。
如果邪气与正气合并在一起,已经见不到脉搏有大的波动时,用三部九候的脉象确定病;同时检查身体上下左右各部分,看看是否有不相称或者功能特别减退的地方,然后进一步判断病变在哪一脏腑,等待时机进行治疗。邪气刚侵入人体、游走不定、尚未停留在某一局部时,如误用推针法补,邪气就会前进发展;如用针刺提引,邪气就会停留在局部不行;应该用逆经刺法泻去邪气,病才可能很快痊愈。治疗不当,不应泻而用泻法了,损伤了正气,就叫“大惑”,会扰乱经脉中气血的运行,并使正气受伤而难以恢复。
错将实证当虚证、把邪气当真气,误用补法,会助长邪气为害、损伤人体正气,把顺证变成逆证,使营卫之气耗散紊乱。
常人脉。男子:右脉大于左脉;女子;左脉大于右脉。左手侯阴血, 右手侯阳气。即言:左手侯能量的储存, 右手侯能量的制造。
贵阳-李广合
侠客
侠客
  • UID20150680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3
  • 社区居民
4960楼#
发布于:2016-03-16 19:4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贵阳-李广合申请签到,
2016年3月16《黄帝内经》第41课心得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一)
要分清疾病的虚实
一、虚实
  所谓虚实,是指邪气和正气相比较而言的,邪气方盛即为实证;若精气不足,也就是正气被伤为虚证。
  虚实变化的情况:以肺脏为例,肺主气,气虚,就是肺虚;气上逆,即上实下虚,两足必寒。肺虚弱不在相克的时令,其人可生;若遇克贼之时,其人就要死亡。其他各脏的虚实情况亦可类推。
  重实:所谓重实,如大热病人,邪气甚热,而脉象又极盛满,内外俱实,便叫重实。
二、经络虚实
  1、经络俱实:是指寸口脉急而尺肤弛缓,经和络都应该治疗。所以说:凡是脉滑气血畅盛,为顺;脉涩象征着气血虚滞,为逆。所谓虚实,人与生物一样,呈现滑利现象的都为生,呈献枯涩现象的为死。若一个人的五脏骨肉滑利,是可以长寿的。
  2、络气不足,经气有余:是指寸口热(脉滑)而尺肤却寒。秋冬之时见这样现象的为逆,在春夏之时就为顺了,治疗必须结合时令。
  3、经虚络满:是指尺肤热而脉象寒(涩滞)。在春夏则死,秋冬则生。  
  治疗: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炙阳。
  4、重虚:脉虚,气虚,尺虚,称为重虚。辨别:所谓气虚,是由于膻中之气不足,表现为语言低微,不能接续;所谓尺虚,是尺肤脆弱,表现为行步怯弱无力;所谓脉虚,是气血都弱,脏阴不能应象。所有上面这些脉象的人,脉象滑利的,随病可生,要是脉象涩滞,就会死亡。
三、热病和中风
  1、脉象实满,手足寒冷,头部热的这种病人,在春秋之时可生,冬夏就会死;
2、又一种脉象浮而涩,脉涩而身有发热的,也会死。

  3、身形虚浮肿胀是指脉口急大而坚,尺肤却反涩滞,与脉不相应。象这样的病情,顺则生,逆则死。所谓顺就是手足温暖;所谓逆,就是手足寒冷。
佘勇辉
会员
会员
  • UID20186011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5
4961楼#
发布于:2016-03-16 20:23
@教官-德阳-韩辉 中医经典魔鬼训练18班-长沙-佘勇辉申请签到,2016-03-16《人纪-内经》第38课心得: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剌。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仁,治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血,人但求外在之享栾,而内心痛苦,此令病生于血脉,在生活以热药咽喉,以致经法内服酒炖汤药,这是五种情志所生之病也。这时可出气,但忌出血,刺厥阴经可出血,洽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以百药。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恶血。剌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厥阴出血恶气也。治法在针与灸上。人求欢乐避甚志悦过甚,则病生于肌肉,治疗以针石之术。人上清苦但情志喜悦,此易生病于筋,则须来熨炙。人生活清苦情志不舒,病易生于治之则以百种草药。动作急速常生惊恐,经络不通,病发为麻木不仁,其治以按摩手用刺法时须注意,刺阳明经时可出血刺太阳经时可出血,但忌出气。刺少阳经气,但忌出血。
孙钦粉
侠客
侠客
  • UID20184903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6
4962楼#
发布于:2016-03-16 20:2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孙钦粉申请报到
2016年3月16日,《黄帝内经》40课心得:
要懂得天气的寒温、月亮的盈亏、四时阴阳之气的升降,以此诊察这些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病刚开始的发生、预测疾病的变化,然后进行调理治疗,就能立即见到效果。
寒的时候得寒证、热的时候得热证比较好治,但热的时候得寒症、冷的时候得热症就不好治,这种病是不合天时的,与天气的寒温是相反的,病都重。人受天地影响,看病时能注意四时变化治病已经足够了,比如夏天脉应该是洪大的,但有人是冬天的脉或秋天的脉,就是生病。
虚邪、正邪:
虚邪,是四时八节的病邪,从外来的病邪。正邪,是指人在体力劳动后出汗、毛孔张开的时候,遭受了风邪的侵袭,这时的风邪就叫“正邪”,正邪对人体的损伤轻微。
用针时机:泻法用“方”:实证用泻,指正气方盛气很盛时,月廓方圆,日光方温和,病人气定神闲时,病人吸气时下针、捻针,病人呼气时拔针。可以用苍龙摆尾强泻,这样使邪气被引出,正气才能恢复正常运行,拔针后先不要急着按住针孔,让气出一出。
补法需“圆”:下深、下到血脉边,吐气时进针,针刺一定要穴位准确,病人吸气时拔针,拔针后立即按住针孔扪针。要了解气血的虚实盛衰、考虑用针的深浅,才能用补泻。
形与神:
形,就是外在表现,不仅要看,还要用手去触摸病人的病痛之处,然后寻找病痛所在经脉及其脏腑的联系,知道确切的病情。神,专注看病,问诊、抓重点、色脉同诊,
中医是哲学,是形而上的东西,不是仪器看到的,需要体悟。

离合真邪论(二十七)
邪气从外部侵入经脉而引起的病变,治疗疾病时就可以上病下治、左病右治。不论实证虚证,都取荥穴或俞穴进行补泻。病在十二经络上都是表证,都是外入的,经有病时,
西医设定世界上没有健康的人,查出病来又没有治病的药。
外部邪气侵入经脉引起疾病:
如果自然界气候温和,气血就安静流淌;如果天寒地冻,气血凝固不流,即寒造成淤;如果天气酷热,气血就沸腾洋溢,运行加快;如果突然发生风暴,气血就会波涛汹涌。
在寸口处切脉,指下感觉时大时小,脉大是邪气到来、气势正盛;脉小是邪气已去,身体健康。过寒过热都是外来邪气入侵。
泻法:病人吸气时把针刺入,避免针与气相抵触;针刺入后留针以得气;病人吸气时捻针得气;得气后等病人呼气时慢慢出针,呼气尽时针才拔出,这样聚在针下的邪气就随针一齐排出。补法:病人呼气快结束时进针,得气,病人吸气时拔针。出针后扪针。经脉不足时用补法。
针刺时机:
邪气由表入里时的路径:邪气由体表皮毛侵入人体小经脉,再进入大经脉,最后停在血脉中。体内正气奋起抵抗邪气,正邪相争,产生时寒时热的症状,脉象也时大时小。
邪气正盛时不要用泻法,邪气盛正气必虚,此时泻法会损伤正气。
治疗时要找准时机,发病时就是需要治疗的时候,在病气刚刚到来时进针,在病痛时吃药,过早或太晚都失去了治病的时机。如:病人肩膀痛,要在正痛的时候扎针,效果非常好,否则效果不好。
针刺先攻邪,出针要快,放出瘀血,使邪气随着瘀血流出,正气得以恢复。如果邪气与正气合并在一起,已经见不到脉搏有大的波动时,用三部九候的脉象确定病(上部脉诊察上部病变,中部脉诊察中部病变,下部脉诊查下部病变。头部的脉要和脚部的脉速度一样);同时检查身体上下左右各部分,看看是否有不相称或者功能特别减退的地方,然后进一步判断病变在哪一脏腑,等待时机进行治疗。邪气刚侵入人体、游走不定、尚未停留在某一局部时,如误用推针法补,邪气就会前进发展;如用针刺提引,邪气就会停留在局部不行;应该用逆经刺法泻去邪气,病才可能很快痊愈。
错将实证当虚证、把邪气当真气,误用补法,会助长邪气为害、损伤人体正气,把顺证变成逆证,使营卫之气耗散紊乱。
常人脉:男子:右脉大于左脉;女子;左脉大于右脉。左边是血,右边是气,手上的脉查不到时查三部九侯,头脚手上的脉都是一样的速度。
张莉
侠客
侠客
  • UID20187482
  • 粉丝2
  • 关注0
  • 发帖数198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4963楼#
发布于:2016-03-16 21:0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张莉申请签到 2016年3月16日《黄帝内经》第42课心得

襁褓中的婴儿发高烧,脉却悬细者,手足温则生,冷则死。
幼儿若中风发热,气喘肩息(动肩才能吸满气)者,脉一般实大。此际若脉缓,表示胃气尚存,则生;若有弓弦状劲急之脉,已无胃气,必死。给婴幼儿把脉,用一根手指纵向触按即可。
下痢大便带血者,身热主死,身冷则生。下痢排出白沫者为阴虚,脉沉则生,脉浮(阳脉)则死。下痢排出脓血者,脉悬细欲绝则死,脉滑利且大则生。下痢身不发热者,脉滑利且大则生;脉中空虚,流动不畅则死。
癫疾等脑病,脉滑利且形大者,日久自愈。脉小、强硬、急数者,必死。癫疾即阳亢在上,为虚症,脉症相符为虚,可治;不符为实,则死。脉小、硬一般长有肿瘤。糖尿病脉实大者,长期治疗可愈;脉悬细形小又坚者,久治亦不愈。
春天治病取病经的络穴,夏天治病取病经俞穴,秋天治病取病经合穴。冬天人体毛孔闭锁,气血内藏,要少用针以免气泻。但遇到痈疸(脓肿类)之病,须速以针法去除。
皮下化脓如何辨别:
1、四周皮肤冷,只有中间热,说明下面已化脓或破裂。如胆堵塞破裂时,胆汁流出造成的腹膜炎;或大肠头发炎肿胀导致破裂后,四周的皮肤都是凉的,只有破裂处很热。
2、找阿是穴,原则是手不过肘,足不过膝。在肺经找3个压痛点,在胃经找2个压痛点施针,如肠痈可在足三里以下找痛点下针。
腋下长脓痈,病人必高热,须在胆经找5个压痛点下针。若热不退,改在心经上找3个压痛点,另在列缺和大杼下针。任何脓疮都可在肺经上治。若脓疮往皮表或四肢发展,为急症;若向内往骨头方向长,凶。
突发急性痈疽,从病处向筋及肌肉顺延发痛,造成冷汗不止,小便不利者,取病经俞穴施针。突然腹胀,按之不减,也不排气,须取小肠经络穴支正及胃之募穴中脘,并在背后肾俞到命门间找压痛点下针。
遇霍乱上吐下泻时,可在背部俞穴找5个压痛点,以及胃经足三里上侧旁找3个压痛点下针。治癫痫等精神疾病,可在肺经列缺、小肠经阳谷、膀胱经京骨、心经通里分别下针,以及在胃经解溪上约5寸处上下连刺3针。
消渴、突然昏厥、半身不遂、手足无力且冰冷,呼吸气短,逆气,肥胖等,大多因平日嗜食丰盛所致。阴阳隔绝不通,或饮食不入又大小便不通者,多是平日过于忧思所致。
突然足冷且上逆,耳聋,一侧气血阻滞不通者,是体内气血突然上逆头部产生,因情绪过于激动又外感风寒所致。
内外皆无风病,但湿积脉内而人瘦不胖,为湿入血脉症。脚趾痛或跛,四肢关节肿痛为中寒、风、湿之病。
黄疸、暴发的疼痛、癫疾(脑病)、神智不清发狂奔走,都是小病未愈日久而致。
    五脏关系不平衡是因六腑闭塞不通。腑病没问题一般不会得脏病。头痛耳鸣,二便不畅,是肠胃功能失常导致。
太阴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是天阳之气,主外;阴是地阴之气,主内。阳性实,阴性虚。人外感风邪时表阳必先受病。
阳明症但热不寒,分经热和腑热两种,其共同症状:高烧、口渴。区别:经热者大便正常,用白虎汤。腑热者便秘。
人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必伤阴。阳受病邪必入腑,人会身体壮热无法安卧;病向上逆则短气。阴受病邪必入脏,人会胸腹胀满,不思饮食;病向下则腹泻,日久则下痢不止。
云南—保发容
侠客
侠客
  • UID20185605
  • 粉丝5
  • 关注0
  • 发帖数127
4964楼#
发布于:2016-03-16 21:2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教官-孝感-郑其赛3班保发容申请签到2016年3月15日《黄帝内经》第40课心得。

虚邪,就是四时八节的虚邪贼风。正邪,就是人在劳累时汗出腠理开,偶而遭受虚风。正邪伤人轻微,没有明显的感觉,也无明显病状表现,所以一般医生观察不出病情。
技术高明的医生,在疾病初起,三部九侯之脉气都调和而未败坏之时,就给以早期救治,所以称为上工下工临证,是要等疾病已经形成,甚或至于恶化阶段,才进行治疗。所以说下工要等到病成阶段才能治疗,是因为不懂得三部九侯的相得相失,致使疾病发展而恶化了。要明了疾病之所在,必须从三部九侯的脉象中详细诊察,知道疾病的变化,才能进行早期治疗。所以说掌握三部九侯,好象看守门户一样的重要,虽然外表尚未见到病情,而医者已经知道疾病的形迹了。
黄帝道;我听说:针刺有部泻二法,不懂得它的意义。
岐伯说:泻法必须掌握一个字。所谓,就是正气方盛,月亮方满,天气方温和,身心方稳定的时候,并且要在病人吸气的时候进针,再等到他吸气的时候转针,还要等他呼气的时候慢慢的拔出针来。所以说泻必用方,才能发挥泻的作用,使邪气泻去而正气运行。
补法必须掌握一个字。所谓,就是行气。行气就是导移其气以至病所,刺必要中其#穴,还要在病人吸气时拔针。所谓,并不是指针的形状。
一个技术高超有修养的医生,必须明了病人形体的肥瘦,营卫血气的盛衰。因为血气是人之神的物质基础,不可不谨慎的保养。
黄帝道:把人身变化和阴阳四时虚实联系起来,这是非常微妙的结合,要不是先生,谁能够弄得懂呢!然而先生屡次说道形如神,究竟什麽叫形?什麽叫神?请你详尽的讲一讲。
岐伯说:所谓形,就是反映于外的体征,体表只能察之概况,但只要问明发病的原因,再仔细诊察经脉变化,则病情就清楚的摆在面前,要是按寻之仍不可得,那麽便不容易知道他的病情了,因外部有形迹可察,所以叫做形。
黄帝道:什麽叫神?
岐伯说:所谓神,就是望而知之,耳朵虽然没有听到病人的主诉,但通过望诊,眼中就明了它的变化,亦已心中有数,先得出这一疾病的概念,这种心领神会的速度独悟,不能用言语来形容,有如观察一个东西,大家没有看到,但他能运用望诊,就能够独自看到,有如在黑暗之中,大家都很昏黑,但他能运用望诊,就能够昭然独明,好象风吹云散,所以叫做神,诊病时,若一三不九侯为之本原,就不必拘守九针的理论了。
第二十七篇 离合真邪论

黄帝问道:《针经》上说的气之盛衰,左右偏盛,取上以调下,去左以调右,有余不足,在荥输之间进行补泻,我亦懂得了。这些变化,都是由于容卫的偏盛、气血虚实而形成的,并不是邪气从侵入经脉而发生的病变。我现在希望知道邪气侵入经脉之时,病人的症状怎样?又怎样来治疗?
岐伯回答说:一个有修养的医生,再制定治疗法则时,必定体察于自然的变化。如天有宿度,地有江河,人有经脉,其间是互相影响,可以比类而论的。
如天地之气温和,则江河之水安静平稳;天气寒冷,则水冰地冻,江河之水凝涩不流;天气酷热,则江河之水沸腾洋溢;要是暴风骤起,则使江河之水,波涛汹涌。
因此病邪侵入了经脉,寒则使血行滞涩,热则使血气滑润流利,要是虚邪贼风的侵入,也就象江河之水遇到暴风一样,经脉的搏动,则出现波涌隆起的现象。虽然血气同样依次在经脉中流动。
但在寸口处按脉,指下就感到时大时小,大即表示病邪盛,小即表示病邪退,邪气运行,没有一定的位置,或在阴经或在阳经,就应该进一步,用三部就侯的方法检查,一旦察之邪气所在,应急早治疗,以阻止它的发展。
治疗时应在吸气时进针,进针时勿使气逆,进针后要留针静侯其气,不让病邪扩散;当吸气时转念其针,以得气为目的;然后等病人呼气的时候,慢慢地起针,呼气尽时,将针取出。这样,大邪之气尽随针外泄,所以叫做泻。
黄帝道:不足之虚症怎样用补法?岐伯说:首先用手抚摸穴位,然后以之按压穴位,再用手指揉按周围肌肤,进而用手指弹其穴位,令脉络怒张,左手按闭孔穴,不让正气外泄。进针方法,是在病人呼气将尽时进针,静侯其气,稍久留针,以得气为目的。进针侯气,要象等待贵客一样,忘掉时间的早晚,当得气时,要好好保护,等病人吸气时候,拔出其针,那末气就不至外出了;出针以后,应在其孔穴上揉按,使针孔关闭,真气存内,大经之气留于营卫而不泄,这便叫做补。
黄帝道:对邪气怎样诊侯呢?
岐伯说:当邪气从络脉而进入经脉,留舍于血脉之中,这是邪正相争,或寒或温,真邪尚未相合,所以脉气波动,忽起忽伏,时来时去,无有定处。
所以说诊得泄气方来,必须按而止之,阻止它的发展,用针泻之,但不要正当邪气冲突,遂用泻法,反十经气大虚,所以说气虚的时候不可用泻,就是指此而言。
因此,诊侯邪气而不能审慎,当大邪之气已经过去,而用泻法,则反使真气虚脱,真气虚脱,则不能恢复,而邪气益甚,那病更加重了。所以说,邪气已经随经而去,不可再用泻法,就是指此而言。
阻止邪气,使用泻法,是间不容发的事,须待邪气初到的时候,随即下针去泻,在邪至之前,或在邪去之后用泻法,都是不适时的,非但不能去邪,反使血气受伤,病就不容易退了。所以说,懂得用针的,象拨动弩机一样,机智灵活,不善于用针的,就象敲击木椎,顽钝不灵了。所以说,识得机宜的,一霎那时毫不迟疑,不知机宜的,纵然时机以到,亦不会下针,就是指此而言。
黄帝道:怎样进行补泻呢?
岐伯说:应以攻邪为主。应该及时刺出盛血,以恢复正气,因为病邪刚刚侵入,流动未有定处,推之则前进,引之则留止,迎其气而泻之,以出其毒血,血出之后,病就立即会好。
黄帝道:讲得好!假如到了病邪和真气并合以后,脉气不现波动,那麽怎样诊察呢?
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脏以期之。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