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95楼#
发布于:2016-03-17 07:2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李水华申请签到,20160316《皇帝内经》第40课心得
利用呼吸中吸气时入 针,再其吸气时而逆气捻针,在待其呼气时而出 针。所以写法,必利用其气盛之时,其邪气乃行,正气方至。补法必待气移动时方可为用补之时机,刺入时必中营血,利用吸气时拔针出来。因 此,非好的时机来临时不用针刺。高明的医师, 必知度量病人之体格盛衰,病人体中气血之盛衰,血与气为人的神明所在,人人都须谨慎小心 的调养。 形神:先讲“形”,形就是外形,眼不 知观察病人的神色,只问何处有症状,再按照疼 痛部位来决定在何处;按三部九侯之脉,不知病 之所在,不知其发展如何,就是“形”。也就是庸医也。 神的意思,就是内在,就是神 志,神至则耳闭无所闻,目光明朗,智慧大开, 能很清楚的感觉出来,即令用口头表达,亦无法 详言,看的清楚,见解独到,庸医们茫然无知, 好像风把云吹散一样,心灵顿明,此名曰“神”, 三部九侯之脉是其初始之地,九针法亦重要,但无法取代它。 何为泄 古之圣人行事必有法度,其理 念必合与天地之道。所以天有二十八宿,地有江 河之流走,人体中亦有经脉之流行。当天气温暖, 地表和谐,则江河亦静。但天寒地冻时,江河亦 凝固不行。若天热地湿时,则江河之水亦蒸发气化甚而满溢出来。疾风突来,江河必波涛汹涌澎湃而至。同理于人体,当邪入侵经脉时,若为寒 邪,则令血凝涩不通;若为湿热之邪,则浊气不降反升,阻碍清阳之运作。若因体虚而导致外邪乘机而入体内,就如同江河之突起疾风一样。十 二经脉各有脉动之所,邪气至必有波涛汹涌状, 邪顺脉气而行,直可到寸口手脉之位也,脉呈时 大时小。若脉大则表示邪至,脉小则平安。外邪 之行并无常规亦无定处,吾人且不可以手寸部之脉来决定病邪之在阴或阳。高明之医师必然细心 检查,三部九侯之脉,突然逢道病邪之气于何处,就可提早阻断其行进之路,以遏制病邪之蔓延。治疗之法,必俟患者吸气时入针,不可令患者气 逆,完全采取自然呼吸,再静针久留体内,如此 可阻止病邪散布。再利用患者吸气时捻针,俟气 至充盈时止,欲起针时须俟患者呼气至尽头时, 乃出其针,如此邪气必出尽 何为补 按穴道前后循经移动,再用指甲切压穴位使血脉避开,利用指节 来弹揉穴位,两指尖夹住穴位之皮肤,如此可防 止针进入时产生正气外泄,然后涘患者呼气将尽 时把针刺入穴中,静候气至,如侍候贵人一样的 守在其侧,不论时间之长久,气充盈时,就会产 生自卫能力。再涘病人吸气时出针,可令正气不 外泄,散布在不足之处,再按揉针孔,使之尽阖, 如此可令正气存于体内,不再外散。 候气”的意思 邪入于人身,其始必在络脉上, 邪不去,则会再深入经脉。再不治,邪就进入血 脉之中,但邪会令人生寒或生热,反应症状尚未 明显之前,其脉气会如波涛之涌起,时来时去, 没有一定的常规。故可说,从三部九侯之脉来察 知其病邪将至之经脉,利用针去邪气,但不可在 邪气最盛之时,用泻法来去它。人体内的眞气就 是经脉之气,若经之气太虚弱,病邪炽盛,泻之 必伤正气,故在邪最盛之时不取泻法。所以若不 查明气之至,俟邪气正盛之时反施泻法,必反令 眞气消耗。一旦体力消损无法立时恢复,病邪必 又跟进,造成病邪更深留体内不去。因此又可说, 病邪已离此经又进入其它地方了,切不可追击此 原病邪所在之经。又有所谓把握时机,间不容发 的在邪气刚至未盛时,迅速下针利用泻法,方为 上策。若过于先动或太慢施治,涘病人气血两失, 病已不可去矣。因此有云,治痛病之机有如射弓 一样,机至立发。不知把握时机则犹用槌胡乱敲 打,漫无目标一样。所以能知时机之道者,必间 不容发的下 |
|
4996楼#
发布于:2016-03-17 07:2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深圳-魏小芳申请签到 2015-03-15《黄帝内经》第40课时心得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一、针的法则 针的法则是要配天地阴阳,配合日月星辰。当气实时,不是治病的时机,如肺气很实时,不仅泻不掉病气,还会泻掉正气。等气衰正气回来时才能泻;满月时,气实,肌肉坚硬不针;天寒地冻时禁针;刮风下雨不针;月亮初升无泄,月满无补;月亮蒙蔽不出时勿针;天气晴朗下针时机最好。 二、寒得虚症,热得热症 寒热反过来病就比较重,天冷的热症,天热得寒症,这是不合时节的,病比较重。人受天地之间所影响,夏天摸得是冬天的脉是病态。 三、虚邪正邪 虚邪,是外来的,不合于八正风的异常风向,造成人生病的始因;正邪,从里面发出的病,有时亦伤于八正风。 治病要在病邪始入之时,已开始动手,先查三部九侯的脉,知病入何处,立刻治疗。 四、补泻 1.实症泄之,泄必用方,待病人心情安逸,气定神闲,气盛之时。吸气时入针,吸气时逆气捻针,呼气时起针。 2.虚症补之,补必用圆,待气移动时,方为补之时机。刺时必中营血。利用吸气时拔针,呼气时进针为补。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一、邪气从外进入人体经脉的症状 若为寒邪,则令血凝涩不通;若为湿热之邪,则浊气不降反升,阻碍清阳之运作。若因体虚而导致外邪乘机而入体内,就如同江河之突起疾风一样。 二、外邪诊察 十二经脉各有脉动之所在,邪气至,必波涛汹涌。邪顺气脉而行到寸口之位,脉大表示邪至,脉小则平安。诊察外邪,不能以寸口脉來决定邪在阴或阳,要检查三部九侯之脉,只在病在何处。治疗外邪时,用自然呼吸,吸气时入针,吸气时捻针,起针要等到病人呼出的尽头取针。 |
|
4997楼#
发布于:2016-03-17 07:2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深圳-魏小芳申请签到 2015-03-15《黄帝内经》第40课时心得
通平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一、虚实 虚实是指邪气和正气相比较而言的。邪气盛为实证;精气不足为虚证。 1.虚实变化(肺虚) 正常人手足是热的,头面是冷的。因脚面是足三阳经经过之地,脚底是足三阴经经过之地,阳要潜入阴,所以脚面冷,脚底热。当肺气虚时,肺的肃降功能就变弱,无法把心火降下去,热不能到脚部,所以脚就是冷的。四肢末梢是阴阳交会的极处,病之初起,脚先冷,脚越冷病越重。 2.病情变化 按季节:肝病,会在其本身的时节春天起病,在其所生的夏季痊愈,在克它的时秋季病重或死,在生它的冬季病情保持稳定不會变化。 按天干地支:肝病,遇到寅卯加巳午为重木,病会起。遇到丙丁加巳午为重火会痊愈。遇到庚辛加申酉病会加重或死亡。遇到壬癸加亥子病会保持稳定。 3.重实 病症:热病加表热,内外具实,便叫重实;当经络具实,寸脉数而尺脉缓,此时脉滑而顺为生,气血涩而逆者为凶;当经气不足,络气有余时,寸脉热且大,尺脉寒且细小;当经续络满时,必寸脉小,尺脉大,为阴实。因阳本应藏在身体里,当阳不守时,会从脏走经,从经走络。今络已满,表示阳气向外走(阳弱阴一定盛)阳气出完则亡。 治疗:络满经虚时,灸阴刺阳,固阳守阴; 经满络虚时,灸阳刺阴,阳导入阴。 2.重虚 病症:脉虚,气虚为重虚。气虚是由于精气虚夺,而语言低微,不能接续;脉虚是阴血虚少,不似有阴的脉象,病人会脚步不稳,凡脉虚都是阳虚,滑利者生,涩逆者死。 治疗:阳虚时就补阳,不能滋阴,补阳阴自动回头。滋阴是大虚阳还在时用,大虚阳不在也不滋阴,还是补阳。 |
|
4998楼#
发布于:2016-03-17 07:49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王芬申请签到2016-3-16《黄帝内经》第40课心得
1、寒时得寒症,热时得热症,如冬天摸是冬脉,夏天是夏脉,冬天摸到夏脉不正常。 虚邪是不合于八正风之异常风向,造成生病的始因(外来)。有时人亦伤于八正风,名为正邪(体内发出,如出汗) 上功:在病邪始入之时治。 下功:在病邪深入成大病时治。 2、泻法:气之方盛,月之方满,日之方温,身体不动气定神闲时,吸气时进针,转针,吐出针,等会按针孔。 补法:吐气时进针,针刺到血脉旁,吸气出针,扪针。 3、形,是外行,眼不知观察病人神色,只问何处有症状,再按痛部位来决定在何处。 神:色脉同诊,专注,全神贯注。专注地听与问诊,能分辨轻重。 4、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天有二十八宿,地有江河之流走,人有十二经脉。邪入侵经脉,冷邪则血凝涩不通,寒则血瘀。湿热之邪则浊气不降反生,阻碍清阳之运作。 病邪顺脉而行,到寸口脉,脉呈时大时小,大则病邪至,小则平安。 5、泻法,吸气时进针,不可让气逆,取自然呼吸,静针久留体内,可阻止病邪散布。吸气时捻针,气至充盈时止。呼气时,起针,如此邪气必出尽。 经脉麻木,酸,隐隐作痛,久病为虚,补之,针孔旁粉红色为气至,圈越大气越足,无粉红色气虚。 下针时用指甲切压穴位避开血脉,再弹揉穴位,呼气进针,待气至充盈时,吸气时出针,令正气不外泄,散布在不足之处,扪针,让正气存于体内不外散。 6、补泻是用在攻击病邪,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淤血堵到取淤血。淤血在内脏,开处方吃药 正常人,男子,右边的脉大于左边的脉。 女子,左脉大于右脉。手上的脉查不到,可查三部九候脉,头面上的脉和脚脉速度一至,反之,忽大忽小,有问题。 |
|
4999楼#
发布于:2016-03-17 07:5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焦艳春申请签到2016年03月16日《黄帝内经》第41课心得
实证:邪气盛是实证。虚证:精气夺为虚证。三阳经行于足背,阴经走于脚底。肺主肃降。肺虚后,天阳之气无法向下传导,是以脚冷。身体最为敏感的就是脚。脏病在相生的时节而痊愈,在相克的时节病重。重实:病人大热,邪气又甚,脉气又极盛满。经络皆实:寸脉急而尺脉缓,经与络都应该治疗。脉滑气血畅盛,为顺;脉涩气血虚滞,为逆。经气有余,络气不足:是寸脉热,尺脉寒。经络分阴阳,经为阴,络为阳,因此寸为阳,尺为阴。经虚络实:寸脉寒,尺脉热。经虚络满代表已到末端,是阳气将绝之证。络实经虚的,灸阴刺阳;经实络虚的,刺阴灸阳。脉虚、气虚、尺虚,此为重虚。气虚,膻中之气不足,语言不能连续;尺虚,是下焦虚,表现为行步怯弱无力;所谓脉虚,是气血都弱,阴阳不能应象。 阳虚治疗时,要补阳,不能滋阴。寒气上攻,脉气盛满而实,脉实有滑利之象的主生,脉实有逆涩之象的主死。脉分阴阳,脉很硬很实,手脚冰冷,此时阴阳反转,脉实满,称为阴实。阴主脏,脏可满不可实,阴实是脏出现实证,死证。 脉象实满,手足皆寒,头部热在春秋可生,在冬夏就会死。脉涩而身发热为死证,因其证是阳气将脱。身形虚浮肿胀:脉口急大而坚,尺脉却反涩滞,顺就可生,逆就会死。顺是手足温和;逆是手足寒冷。 |
|
5000楼#
发布于:2016-03-17 07:5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丁伊申请签到,2016年3月16日《黄帝内经》第41课心得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何谓虚实?”“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精气被夺,受到伤害;实,邪气盛。如便秘一天,精气很实,便秘七天,则邪气实,正气被伤到。气虚,即主气之肺虚也。气逆时,肺之阳气无法肃降,会发冷。以四季及五行来说,凡非克肺之时节则生,遇相克之时节则死。其余各脏依此类推。气逆足寒,常人脚是热的,脚背上有三阳经,因阳潜于阴,所以脚面冷脚底热,足底有阴经。因脚是阴阳交汇的极处,是身体的末梢。当身体有病,最敏感的末梢先开始,就可知病之初始。如小孩一感冒,脚就冷了。病越重,就会冷到骨头里。 “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大热病人,邪气甚热,经脉上热症和表症上的热相加在一起,脉很大,为重实。 “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若经与络皆实,是指寸口脉急而皮肤迟缓,经和络都应该治疗,这治的时机。若为滑脉则病为顺,若为濇脉则病情必逆。凡虚实之产生,必来自同属性脏内,因此若五脏与骨肉间之气血通畅流利,病邪必无法侵犯,则可长寿。 热脉比较大,寒脉比较小。经络为阳,内脏为阴。经为阳,络为阴。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出现寸口脉为热脉较速,尺脉为寒脉脉小。若是在秋冬季节出现此脉,主病进。若是春夏时节出现此脉,则是正常。在何处有病邪,治何处即可。 “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阴分主络,阳分主经,络满经虚,灸阴经, 灸阴可固阴,刺阳是守阳,不在往外走。刺阳经经虚络满,比较危险。因人身上的阳气,在人有危险时,阳从脏走到经再走到络。经虚络满则表示阳已走到末端了。 “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寸口的脉气虚弱,尺部亦虚弱,为重虚。 “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恇然。”尺脉虚者,即下焦虚,其人步行蹒跚胆怯状。凡脉呈虚脉,并非阴虚也,是阳虚,故脉内气血流滑利者生,止涩艰辛者死。阳虚,补阳,阴会自动回来,不滋阴。 若寒气自手足四肢向头面胸部逆行而上,寸口之脉又充实者,如脉实但脉中气血滑利则生,脉充实绷紧手足逆冷必死。正常人,头是冷的,手脚是热的。上阳,下阴,阳中有阴,则上是冷的,下是热的。手足寒,头热则阴阳是反的,称为阴实。阴实为死症。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脉浮而濇,并身热手足冷者死。如脉大,阴实,如额头冷的,无事,是便秘。 阳气最强最弱的时候是危险的。阴指脏,如肝实,心阳下到小肠,下不来,就往上走,则四肢冷,同时有阳亢的现象,坐着不能平躺,24小时不能睡觉,之前还能吃东西,后面胃气无,则出现打嗝,就死了。 全身都肿满者, 脉呈现急数又大而坚硬,尺部脉濇不与其合者,故从则生,逆则死。从,手足温。逆,手足凉。 |
|
5001楼#
发布于:2016-03-17 08:2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罗红梅申请签到
2016年03月16日 《黄帝内经》第40课心得 二十六、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下针要等待时机,强烈的痛为实症,实症用泻的手法,在月满之时下针,病人吸气时下针,吐气时出针。 补的时候要下深针,在血脉旁边,吸气时下针。 色脉同诊即要形神同察。一定要用眼睛看病人。 看病时一定要专心,不受外界影响。 经是身体里的大河,当冷时经里的气会凝固从而造成瘀血,瘀血积在哪里就会造成哪里的堵塞,比如心脏病,脑梗,使用稀释血液的药又要造成血管破裂从而造成脑溢血。大水来之前一定会有大风。 寒则血凝,热则热气往上升,虚邪会进入身体就像风吹到水动。 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有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寸口脉大代表有外邪,脉大即有邪,脉小是正常。脉速变化很快,变正常时可能病根并未除。 吸气下入针不伤气。 补时,先揉下针处,遇血管处切开,呼气时进针,停针片刻待出现粉红色晕圈代表气至。 粉色晕圈大代表气来的大,健康人的晕圈大。 中时,时来时去,不常停留于一处时,针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过早过晚治疗,时机不再。 遇到瘀血堵塞时,一定要放血去瘀血,如果在四肢用针刺火罐较好;在内脏用处方好。 男子右大于左为平人;女子左大于右为平人。 当寸口脉诊不到时,察其三部九候之脉,同一经脉,在头身脚处脉气速度应该一致,如果不一致则代表该经有病变。 |
|
5002楼#
发布于:2016-03-17 08:3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郭艳
2016-03-16《黄帝内经》第40课学习心得 1.寒冷的天气得寒证,热的天气得热证,这是常态,如果寒的时候得热证,热的时候得寒证,这是病态,比较重,在临床上要结合四季与月之盈亏,细心辩之。虚邪与正邪,正邪是自身机体的不适,虚邪是感受外来的伤害。 2,补泻的方法,泻法,一般用于实证,临床应用要掌握一个“方”字,要在身体强壮,吸气的时候进针,吐气的时候出针,泻其气,如以前所讲到的“苍龙摆尾”就是泻的手法。补法,一般用于虚证,临床上要掌握一个“圆”字,就是行气,导移其气以至病所。吐气的时候进针,吸气的时候提插,做完后吸气的时候出针,并按主针孔。形与神:形就是不看病人的情,色,只摸脉。而神是必须色脉同诊,用神看病时要专注,问病人时要简单会要,见解独到。 3邪之所奏,必入十二经脉,多为表证.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陇起,大水来之前必有大风。病邪在脉循行,寸口脉,指下时大时小,脉大病邪来,脉小病邪静。邪至无定处,或阴,或阳,要细心辩之。 4,久病则虚,要用补法,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呼尽内针,静而久留,以气至为故,侯吸引针,气不得出,为补。补泻都是为了去邪,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 5.正常的人,男子右边的脉大于左边,女子的脉左边大于右边。 |
|
5003楼#
发布于:2016-03-17 08:4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深圳-凤翔,申请签到。2016-03-16,内经视频第41课心得,请教官审阅。
虚实反了就是大祸。三部九候是原则,好医生要查微知末。 二十八,通评虚实论 邪气很盛时称为实,经气被夺为虚,便秘七天正气伤到为虚,由实邪照成的,肺气虚脚冷,阳潜于阴,常人脚背是冷,足底是热的,表寒里热。阴阳交汇极处,病之初始脚冷。 春肝病起,相生,冬天会持平,夏天相克病加重。秋天就是死的日子,天干地支是六十天一甲子,地支辰未戌丑为土,亥子为水寅卯木,巳午火,申酉金。天干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纯木日病起,火日愈时,金日死。 经脉络脉皆实,为重实,表阳,里阴,寸脉急尺脉缓。滑脉是重,涩则逆,皮肤滑的正常,涩则病重。寸大尺细,络气不足经气有余,口寒尺热。络强身有阳,阳外出的现象,阳要绝了。纠阴固阳,阳导入阴,阴经下针,阳用灸。 重虚阳阴两脉都虚,气虚语乱,尺虚下肢冷,阳虚补阳,阴会回来。寒气由四肢反逆回来,到胸面,逆肺脉而走者死,涩脉停住阳绝了。 脉又大又实,手脚冷身热,为阴实,常人手脚热,身上冷。藏可满不能实,阴实者死症,心阳上逆,亢进现象,额头冷手热是便秘,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脉浮而涩,血虚身有热,阳脱死症。 人水肿,脉急大坚,只要手脚温热则生。尺脉涩而不应为逆。重者手足温为生,逆者手足寒为死。 |
|
5004楼#
发布于:2016-03-17 09:0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 深圳 蔡彩婵申请签到
2016年03月16日《黄帝内经》第41课心得 通平虚实论篇 1.虚实 邪气盛则实,精气(正气)夺则虚。 2.脏气虚 三阳过足面,三阴过脚底,而阳潜入阴,故常人脚面冷脚底温,手足热而身冷。肺气虚时,肺的肃降功能变弱,心火降不下去,火不能达脚,则脚部冰冷。阴阳交汇在四肢末梢,病之初,脚先冷,越冷越严重。凡非克肺之季节生,克肺季节死。各脏以此类推。 肝病,寅卯加巳午为重木,病会起。丙丁加巳午为重火会痊愈。庚辛加申酉病会加重或死亡。壬癸加亥子病会保持稳定。各脏以此类推。 3.言大热病(热病加表热),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经络皆实,寸脉急而尺缓,皆当治之。此时脉滑而顺则生,脉涩而气血逆则凶。 经气不足,络气有余时,寸脉热且大,尺脉寒且细小;当经络满时,必寸脉小,尺脉大,为阴实。因阳不守而从脏走经,从经走络。今络已满,表示阳气向外走,阳气尽则亡。络满经虚时,灸阴刺阳,固阳守阴;经满络虚时,灸阳刺阴,阳导入阴。 4.脉气上虚尺虚(气虚脉虚),是谓重虚。气虚者言语不清晰;脉虚即下焦虚,其人步行蹒跚胆怯状,凡脉呈虚脉为阳虚。滑利者生,涩逆者死。 阳虚时补阳,不能滋阴。滋阴是大虚阳还在时用。 |
|
5005楼#
发布于:2016-03-17 09:0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戴春蓉申请签到,2016年3月16日《黄帝内经》第40课心得:
寒的时候得寒症,热的时候得热症,是常态。如果相反,即寒的时候得到热症,或热的时候得到寒症,都是不合时节、比较重的病,很难治愈。 看诊时,要注意时节,摸到不合时节的脉,即知生病与否。 若要效法古者,首先须了解“针经”。(中医要先学针灸)透彻了解之后,再来试验“针经”于患者。先知道每日气候的寒温,月的盈亏,用此来诊察经脉中气之浮沉,调和其异常,观察其是否立有效果。常人表面上看不出气血之盈亏,体内病邪之所在,唯有高明之医师(上工)可察出。再利用天日之温差,月夜之盈亏,四季之常规,互相参考且合而为一的施用正确的方法来调和,高明的医师,常于病人尚未显出现症状时,已事先察觉出病之所在,这就是“观之冥冥”。能通达此理的人,方可将医术传之后世。这是明医与庸医之所别也。知病入何处,立刻治疗,此名为“上工”。 下等的庸医,在病邪已深入成大病时,方察觉而施救,此施救在病延伸扩大之时也。其所以如此,乃因庸医不知三部九候之脉相互间的得失,以致病情严重时,始察觉出来。能知病之所在者,因知如何诊三部九候之脉,且调之使正常,故曰,三部九候之脉,乃为人体的门户一样,即使外表上不见其病症,而仍可由此察出病邪之所在也。 补泻手法 写法必有时机,须其方盛之时用之,如气之方盛,月之方满时,日之方温时,身体不动气定神闲时等,利用呼吸中吸气时入针,再其吸气时而逆气捻针,在待其呼气时而出针(泻的手法)。所以泻法,必利用其气盛之时,其邪气乃行,正气方至(实证用泻)。补法必待气移动时方可为用补之时机,刺入时必中营血(下针深),利用吸气时拔针出来。因此,非好的时机来临时不用针刺。高明的医师,必知度量病人之体格盛衰,病人体中气血之盛衰,血与气为人的神明所在,人人都须谨慎小心的调养。能使人体合于天地阴阳四季节气之变化,虚实相呼应,互为一致。 形与神 “形”,形就是外形,眼不知观察病人的神色,只问何处有症状,再按照疼痛部位来决定在何处,形要色脉同诊;按三部九侯之脉,不知病之所在,不知其发展如何,就是“形”。也就是庸医也。 “神”,就是内在,就是神志,神至则耳闭无所闻(专心),目光明朗,智慧大开,能很清楚的感觉出来,即令用口头表达,亦无法详言,看的清楚,见解独到,庸医们茫然无知,好像风把云吹散一样,心灵顿明,此名曰“神”。 三部九候 三部九候之脉是其初始之地,九针法亦重要,但无法取代它。 第二十七篇:离合真邪论 肝病案例、治症时机、 九针的九篇论,把其细分为每针九篇,合计八十一篇。脉气之盛衰,常左右变换,吾人以上部穴道来调下部之盛衰,以左侧之气血来调右侧之盛衰,遇到太过与不及之气,可利用荣穴输穴来做补泻。这都是气血偏向而发生的疾病,其产生虚实症状,都是内发而非由外邪入侵经脉造成的,若属外邪侵入人体经脉时,其症状及治疗: 古之圣人行事必有法度,其理念必合与天地之道。所以天有二十八宿,地有江河之流走,人体中亦有经脉之流行。当天气温暖,地表和谐,则江河亦静。但天寒地冻时,江河亦凝固不行。若天热地湿时,则江河之水亦蒸发气化甚而满溢出来。疾风突来,江河必波涛汹涌澎湃而至。同理于人体,当邪入侵经脉时,若为寒邪,则令血凝涩不通;若为湿热之邪,则浊气不降反升,阻碍清阳之运作。若因体虚而导致外邪乘机而入体内,就如同江河之突起疾风一样。十二经脉各有脉动之所,邪气至必有波涛汹涌状,邪顺脉气而行,直可到寸口手脉之位也,脉呈时大时小。若脉大则表示邪至,脉小则平安。外邪之行并无常规亦无定处,吾人且不可以手寸部之脉来决定病邪之在阴或阳。高明之医师必 |
|
5006楼#
发布于:2016-03-17 09:3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7班何丽苹申请签到,2016年3月17日《黄帝内经》第49课心得
黄帝问,那温疟与寒疟之病,其各居何处?各在何脏? 歧伯答道,温疟之病,得之于冬季伤于外感风寒,病气深入骨髓之中,到了阳气壮盛之时,邪无法与之尽出,再到夏日热盛时,脑及骨髓必因汗出而津不足,肌肉也因水不足而消瘦,毛孔肌理大开而汗出,加上有时出力工作,都造成邪气与汗同出,这是病邪在冬季入体深藏肾脏,因季节改变而出体处,像这样的,就是阴盛阳盛,阳过盛则生热矣。俟阳气衰竭,病气就反入阴分,表阳一虚,病人就有恶寒的症状了。所以先热而后寒者,名叫“温疟”。 黄帝问,瘅疟又是什么呢? 歧伯答道,瘅疟之人,本就为肺中有宿热未去者。由于热气旺盛体内,造成四肢逆气上冲体内,一旦热气充实体内,必无法自然外泄出体外。此时劳动出汗,造成肌理毛孔开,风寒邪气入侵皮肤之内,居肌理之间,一发病则与里之宿热合,造成阳气盛大状,阳气过盛而不衰退,病发矣。因阳热之气无法入里与阴合,所以会但热不寒。宿热内居心肺胸阳之所,病邪外又居肉理之间,使人发热而日益消瘦,所以病名为“瘅疟”,也就是只发热而不恶寒的疟病。 第三十六篇 刺疟 疟病在足太阳膀胱经上时,会使人腰痛痛头重,寒感自背上起,出现先寒后热的症状,其热如日炙般感觉,热止后则大汗出,很难自愈,须于该经之委中穴针刺放血即可。 疟病在足少阳胆经上时,会令人身体倦怠无力,恶寒与恶热不甚严重,不喜见人,一见人则立生恐惧状,此病必热较多且汗出不止,可针刺足少阳之经脉。疟病在足阳明经上时,会令人先恶寒阵阵,日久方见热症,热象一过则病人汗出,喜见阳光、月光及火光,一见则感觉清爽,吾人可针刺足阳明胃经在足背上的穴道。 疟病在足太阴脾经时,会有情志悒悒不乐,喜欢叹气,胃口不好,常见寒热往来且汗出的症状。发病时则易生呕吐,吐后病势不缓,俟缓和时,可针刺脾经之经穴。 疟病在足少阴肾经时,会使人呕吐严重不止,寒热并见,且热症多寒症少,喜闭斗户独居,此病已难愈矣。 疟病在足厥阴肝经时,会令人腰痛,小腹胀满,小便不顺,好像聚不出状,但并非真为尿闭也,乃是尿意频频,时感有尿俗出状。时生恐惧,呼吸浅短,腹中郁闷不通畅感,可针刺足厥阴肝经之经穴来治疗。 疟病有肺中,使人心部感觉寒冷,寒重时会觉得发热,热时易受惊吓,如见鬼魅者。可针刺手太阴与手阳明之经穴。 疟病在心脏者,令人心烦不已,想喝冷水,一旦饮入,反生恶寒,不会有大热症状,可刺手少阴心经之经穴。 疟病在肝藏者,令人面色发青,叹息不止,看起来死气沉沉,可针刺足厥阴肝经之穴并使出血。 疟病在脾脏者,会令人恶寒且腹痛,一旦发热则肠中鸣叫,声止则汗出。可刺足太阴脾经之经穴。 疟病在肾脏者,使人感到阵阵寒意,腰背椎处痛,无法转动腰部且大便不易排出。眼睛黑珠晃动,视物不明。手足冰寒,可针刺足太阳足少阴之经穴。 疟病有胃中时,会令人易饿但无法食入,强食就造成胁腹满而腹部胀大,可针刺足阳明与太阴之经穴,从络脉之位放血可愈。 疟病发作时,正值身热,可刺足背冲阳脉位,开大针孔,使出血则热立退。疟病值恶寒时,可刺手阳明用手太阴之络脉。如果疟病而脉现急躁状,可刺背部之俞穴。用中等的粗针,在督脉外开三寸位与一寸半腑俞穴位,针刺放血,视病人肥瘦来定放血多少。如果疟病而脉呈细小又坚实急速时,可灸足少阴、手少阴之穴,加刺指侧井穴放血。详细说疟病而脉呈饱满充实状,针刺背俞可用重按有压痛点位置取穴来放血,此病之所适至处也。一旦疟病之人,脉现缓而无力且中空状,便须用药物,因已至气血两虚,故不宜用针了。 凡治疟病时,在病症发作之前后顿饭时间中施治,必可治愈,失此时机,则治必伤元气(中医是一门追寻云去病又不伤元气的学问)。有见疟病的症状,按脉又是正常时,病必在始,可刺十指间感觉紧束的位置放血,血出病已。有时会见身上有许多细小的红点,可尽刺之使放血则已。 举凡人身之十二种疟病,其发作的时机不同,可细察病人症状,这就可以知道病在何经脉了。 在病发作这前,顿饭时间内下针,初刺必能使病势衰退,再刺则见好转,三刺病必痊愈。如仍未愈,可加刺舌下之青脉位出血,再不好可刺委中青筋处出血,加上项背强硬处针刺其位,病可立愈。舌下两脉即金津玉液穴也。 凡用针刺疟病时,必先问病人首发何症,何时发病,痛在何处,可先刺其未病之初。例如:先头痛且沉重者,可先刺头上百会穴,再刺攒竹二穴出血。若先有项背强症状者,可先刺其强硬之位。如果是先出现腰背椎部痛者,可刺委中处放血。如果是手臂先痛的,可先刺手少阴及手阳明的指尖部位使之出血。又先发足胫部位酸痛的,可先刺足阳明经足指间穴位出血。 |
|
5007楼#
发布于:2016-03-17 10:02
@教官-深圳-林金兰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石丽申请签到,2016-3-16《黄帝内经》41课心得
三部九候 平人脚上面是冷的,下面是熱的。脚是阴阳交汇的地方,病之初从未梢開始。 天干:甲乙丙丁戌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重实”者,在有表热病时, 不但表热且脉气充满又大,这就是“重贲”。 若经与络皆实,则必寸脉会数 而尺脉缓,此治之时机也。所以若为滑脉则病为 顺,如果为濇脉则病情必逆。凡虚实之产生,必 来自同属性臓内,因此若一人之五臓与骨肉间之 气血通畅流利,病邪必无法侵犯,此人必能长寿 也。 络气不足,经气有余,则会出现寸口脉为热脉较速,尺脉及皮肤会现寒象。 若是在秋冬季节出现此脉,主病进。若是春夏时 节出现此脉,则是正常。治法在何处有病邪,治 何处即可。 经脉虚,络脉满之人,其脉必 尺部呈现脉大且肤热的现象,寸口脉则为寒象, 脉细小且涩。此种状况,如在春夏季节则主死, 适逢秋冬则生。 络脉气满,经脉气虚,必灸阴经 脉,针刺阳经脉。若经脉气满,络脉反虚,则必灸阳经,针剌阴经。 寸口之脉气虚弱,尺部亦虚弱, 就是“重虚”。 气虚之人,言语不清状,尺脉虚, 即下焦虚,其人步行蹒跚胆怯状,凡脉呈虚脉, 并非阴虚也,乃是阳虚的表现,故脉内气血流滑利者生,止濇艰辛者死。 寒气自手足四肢向头面胸部逆行 而上,寸口之脉又充实 ,如果脉实但脉中气血滑利则生,脉充实绷紧手足逆冷必死。 脉呈实而满,又手脚冰冷,只有头热, 若逢春秋二季则生,逢冬夏季 则死,此当时令也。但如在春秋季时,脉呈现浮 而濇,兼有身热手足逆冷者死 。 全身都肿满者,若身形胀满如肿的,脉呈现急数 又大而坚硬,尺部脉郄软濇不与其合应,这样的 人,若是从则生,逆则死 。 |
|
5009楼#
发布于:2016-03-17 14:56
@教官-伊犁-慕利敏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 文建宁申请签到,2016年3月17日《黄帝内经》第42課心得: 乳子中風,出現聳肩才能呼吸的緊急病情時,如果脈象浮緩,尚有胃氣的,生;如果脈象小且急,死 拉肚子帶血,如果此時發燒發熱,生;如果身寒,不發熱,死; 拉肚子還有白沫,如果此時脈沉,生;脈浮,死 拉肚子還有膿血,如果脈象小澀,死;脈象大,生 拉肚子身體不熱,脈不小澀,此時如果脈象滑大,生;脈象小,說明沒有胃氣,死 癲癇,如果脈象大滑緩,過一段時間會自己好;如果脈象小堅急,是實症,死 消渴症,脈象實大,病雖長久,可活;如果脈象懸小堅澀,病的長久,死 春季治病用絡穴 夏季治病用各經的俞穴 秋季治病用六腑的合穴 冬季治病用藥品,少用針,但是癰疽等病還是需要用針石 當癰疽病初起,首先通過撫摸的辦法,辨別病灶的冷熱,大概找到膿瘡點,歸屬經絡,然後順著經絡找到阿是穴。 阿是穴 :順著經絡找,手不過肘,足不過膝。內臟膿瘡,胃經上面找兩個,肺經上面找3個。或者在手太陰上找3個穴,頸部左右各兩刺。如果腋癰病人,全身大熱,刺足少陽膽經5刺,還可再刺手厥陰心包經3個阿是穴,刺手太陰肺經的絡穴和肩貞穴各3刺。 急性癰腫、筋縮,非常痛,是膀胱經氣不足,刺膀胱經俞穴。 腹部突然脹痛,按之不減,取手太陽小腸經的絡穴,胃的募穴中脘穴和足少陰腎經腎俞穴針刺 霍亂:針刺腎俞穴兩旁的志室穴5刺,足陽明胃經的胃俞穴,及腎俞穴外兩旁的胃倉穴,各3刺 驚癇:刺手太陰肺經的經渠穴5刺、手太陽小腸經的陽谷穴5刺、手少陰心包經經絡旁的支正穴1刺、足陽明胃經解溪穴1刺、 足踝上5寸的筑賓穴3刺 所有消渴、突然倒地、半身不遂、氣逆、中滿等病,都是富貴病,吃的太好太精細了 膈噎就會氣閉不行、上下不通,那是暴怒或者憂慮所引起的 突然厥逆、休克、耳聾、帶下邊不通,那是內氣上迫引起的 有的病,不從內起,完全是因為外中風寒、風邪留滯、久而化熱、肌肉消瘦 有的人走路偏坡,那是風濕寒引起的 黃疸、突發劇痛、癲狂、氣逆等癥,是經脈之氣、久逆上行所致 五臟不和,是由於六腑閉塞所致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是由於腸胃病所致 肝病治療:在右腿大腿內側,順著肝經找三個壓痛點,阿是穴,針刺效果很好 腑病不治,遲早會有臟病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陽:象天,人體的外衛 陰:象地,人體的內護 外邪比較多,所以陽為實; 陰傷多為虛,所以陰為虛 賊風虛邪傷人時,先傷外衛,陽;時間久不治的話,會傳入六腑;如果六腑不治,就會傳入五臟。 飲食不慎、起居失調,會傷陰 如果病在六腑,就會發燒、睡臥不寧、發喘 如果病在五臟,就會脹滿發悶,拉肚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