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友118744
会员
会员
  • UID20258744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4
5145楼#
发布于:2016-03-20 13:19
请问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是在哪报名的,在哪上课
文建宁
侠客
侠客
  • UID2018222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06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5146楼#
发布于:2016-03-20 14:12
@教官-伊犁-慕利敏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  文建宁申请签到,2016年3月20日《黄帝内经》第45課心得:


第三十一篇:熱論
  熱病、傷寒、陽明腑熱、經熱、遺熱、熱病禁忌
第三十二篇:刺熱論
  熱病、59刺、熱病氣穴
第三十三篇:平熱并論
  陰陽交三死症、勞風、五臟化液、勞風、風水病
第三十四篇:逆調論
  痹氣、骨痹、案例:風濕關節炎、氣喘之吸吐
第三十五篇:瘧論
  瘧疾、往來寒熱、癉瘧、癉瘧療法


本篇所講的一日、一天對應的是現實中的6天


太陽俗稱寒水,後背出汗的時候是涼的,是正常的。
少陽:半表白里
陽明的腑熱、便秘的人無法用汗解法,否則會更加乾燥






一般所謂的熱病,其實都是傷寒一類的,有的能在十天以後痊愈,有的會在六七日之間死亡,其理論如下:
  足太陽膀胱經,是諸陽會合的地方,它的經脈連于風府,所以能夠為諸陽主氣。當人體傷于寒邪的時候,就要發熱。如果  只是簡單的發熱,不死;如果陽經、陰經同時感受寒邪的傷害,就會死
傷寒的症狀:
第一天:太陽經感受寒邪,所以頭項腰背皆痛
第二天:病邪傳到陽明,陽明經主肌肉,它的經脈經過鼻、絡于目,所以身熱嚴重、眼睛痛、鼻腔燥、不能安睡
第三天:病邪傳到少陽,少陽主骨,它的經脈經過兩脇、絡于耳,所以胸脇痛、耳聾。如果此時三陽經雖然都已經受病了,        但是還沒有傳到腑里,只要通過發汗就可以治好病
第四天:病邪傳到太陰,太陰經脈分佈于胃、絡于咽喉,所以腹脹滿、咽喉發乾
第五天:病邪傳入少陰,少陰經脈通腎、絡肺、連系舌本,所以口熱、舌干而渴
第六天:病邪傳入厥陰。厥陰脈環繞陰器、絡于肝,所以煩悶不安,陰囊抽縮。 此時,如果三陰三陽、五臟、六腑都受了病        害,全身營衛氣血的運行發生紊亂,五臟的精氣閉塞不通,則死


第七天:如果此時還沒有死,那就是還有的活 ,陰陽表裡沒有同時被寒邪所傷。此時,太陽經的病氣會減輕、頭痛也會好一
第八天:陽明經病氣減輕,身熱會消退一點
第九天:少陽經病氣減輕,耳聾好轉會聽到聲音
第十天:太陰經病氣減輕,腹脹消失,想進食了
第十一天:少陰經病氣減輕,口不渴、舌不干,並且會打噴嚏排寒氣
第十二天:厥陰經病氣減輕,陰囊松緩下來,少腹舒服,邪氣全退,病好。


熱病的治療方法:
生病前三天內:發汗治療
生病三天后:瀉下使其痊愈


熱病已好,可是還有餘熱的原因:發熱很重的時候,還勉強吃東西造成的。
餘熱的治療方法:根據虛實,虛則補、實則瀉


熱病的禁忌:
1、禁食肉
2、少吃穀物


陰經陽經同時受寒的症狀:
第一天:太陽和少陰都染病,就會頭痛、口乾、煩悶而渴
第二天:陽明與太陰都染病,就會腸滿、發燒、不想吃東西,語無倫次
第三天:少陽與厥陰都染病,就會耳聾、陰囊抽縮、厥逆
第四到六天:如果發展到水漿不入口、神志昏迷,第六天死


病情發展到五臟俱損,六腑不通、榮衛不和的時候,有的三天就死的原因:
因為陽明經是最重要的經脈,如果此經邪氣太盛,病人容易神志昏迷,三天后陽明氣沒了,人就死了


傷于寒邪而變成溫病的,在夏至以前發病的叫溫病,在夏至以後發病的叫做暑病。如果是暑病的話,就要想辦法發汗,使寒邪從汗而出,而不應該止汗或收斂。


《刺熱篇第三十二》


藥物:去寒實、去熱實、去寒、去熱
氣逆:腳冰冷
肝病:甲乙日,病要生,會發汗;遇見庚辛日,金日,克肝,病情會加重、甚至死去


天陽=熱;火=內臟熱


肝臟所引發的熱病,先是小便發黃、腹痛、喜臥、身體發熱。很熱的時候,就會狂言、多恐懼,脇痛、手足躁饒不安,睡不安穩。如果肝氣再上逆到頭,則頭痛眩暈。
肝病治療方法:刺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的穴位


心臟所引發的熱病,先是感到不高興,然後過幾天才發熱。很熱的時候,就會心裡煩躁、惡心、頭痛、面部發赤、無汗。遇到壬癸日(水)的時候,病情會加重、甚至死去;遇到丙丁日(火)的時候,會出大汗
心臟病的治療方法:針刺手少陰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的穴位


脾臟所引發的熱病,現實感到頭重,眉目之間痛、心裡煩悶、想嘔吐,身體發熱。很熱的時候,則腰痛的不能彎曲伸展身體,少腹脹滿、兩額疼痛。遇到甲乙日(木),被克,病情會加重甚至死去;如果遇到戊己日(土),會出大汗。
脾臟病的治療方法:針刺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
文建宁
侠客
侠客
  • UID2018222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06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5147楼#
发布于:2016-03-20 14:12
@教官-伊犁-慕利敏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  文建宁申请签到,2016年3月20日《黄帝内经》第45課心得:


第三十一篇:熱論
  熱病、傷寒、陽明腑熱、經熱、遺熱、熱病禁忌
第三十二篇:刺熱論
  熱病、59刺、熱病氣穴
第三十三篇:平熱并論
  陰陽交三死症、勞風、五臟化液、勞風、風水病
第三十四篇:逆調論
  痹氣、骨痹、案例:風濕關節炎、氣喘之吸吐
第三十五篇:瘧論
  瘧疾、往來寒熱、癉瘧、癉瘧療法


本篇所講的一日、一天對應的是現實中的6天


太陽俗稱寒水,後背出汗的時候是涼的,是正常的。
少陽:半表白里
陽明的腑熱、便秘的人無法用汗解法,否則會更加乾燥






一般所謂的熱病,其實都是傷寒一類的,有的能在十天以後痊愈,有的會在六七日之間死亡,其理論如下:
  足太陽膀胱經,是諸陽會合的地方,它的經脈連于風府,所以能夠為諸陽主氣。當人體傷于寒邪的時候,就要發熱。如果  只是簡單的發熱,不死;如果陽經、陰經同時感受寒邪的傷害,就會死
傷寒的症狀:
第一天:太陽經感受寒邪,所以頭項腰背皆痛
第二天:病邪傳到陽明,陽明經主肌肉,它的經脈經過鼻、絡于目,所以身熱嚴重、眼睛痛、鼻腔燥、不能安睡
第三天:病邪傳到少陽,少陽主骨,它的經脈經過兩脇、絡于耳,所以胸脇痛、耳聾。如果此時三陽經雖然都已經受病了,        但是還沒有傳到腑里,只要通過發汗就可以治好病
第四天:病邪傳到太陰,太陰經脈分佈于胃、絡于咽喉,所以腹脹滿、咽喉發乾
第五天:病邪傳入少陰,少陰經脈通腎、絡肺、連系舌本,所以口熱、舌干而渴
第六天:病邪傳入厥陰。厥陰脈環繞陰器、絡于肝,所以煩悶不安,陰囊抽縮。 此時,如果三陰三陽、五臟、六腑都受了病        害,全身營衛氣血的運行發生紊亂,五臟的精氣閉塞不通,則死


第七天:如果此時還沒有死,那就是還有的活 ,陰陽表裡沒有同時被寒邪所傷。此時,太陽經的病氣會減輕、頭痛也會好一
第八天:陽明經病氣減輕,身熱會消退一點
第九天:少陽經病氣減輕,耳聾好轉會聽到聲音
第十天:太陰經病氣減輕,腹脹消失,想進食了
第十一天:少陰經病氣減輕,口不渴、舌不干,並且會打噴嚏排寒氣
第十二天:厥陰經病氣減輕,陰囊松緩下來,少腹舒服,邪氣全退,病好。


熱病的治療方法:
生病前三天內:發汗治療
生病三天后:瀉下使其痊愈


熱病已好,可是還有餘熱的原因:發熱很重的時候,還勉強吃東西造成的。
餘熱的治療方法:根據虛實,虛則補、實則瀉


熱病的禁忌:
1、禁食肉
2、少吃穀物


陰經陽經同時受寒的症狀:
第一天:太陽和少陰都染病,就會頭痛、口乾、煩悶而渴
第二天:陽明與太陰都染病,就會腸滿、發燒、不想吃東西,語無倫次
第三天:少陽與厥陰都染病,就會耳聾、陰囊抽縮、厥逆
第四到六天:如果發展到水漿不入口、神志昏迷,第六天死


病情發展到五臟俱損,六腑不通、榮衛不和的時候,有的三天就死的原因:
因為陽明經是最重要的經脈,如果此經邪氣太盛,病人容易神志昏迷,三天后陽明氣沒了,人就死了


傷于寒邪而變成溫病的,在夏至以前發病的叫溫病,在夏至以後發病的叫做暑病。如果是暑病的話,就要想辦法發汗,使寒邪從汗而出,而不應該止汗或收斂。


《刺熱篇第三十二》


藥物:去寒實、去熱實、去寒、去熱
氣逆:腳冰冷
肝病:甲乙日,病要生,會發汗;遇見庚辛日,金日,克肝,病情會加重、甚至死去


天陽=熱;火=內臟熱


肝臟所引發的熱病,先是小便發黃、腹痛、喜臥、身體發熱。很熱的時候,就會狂言、多恐懼,脇痛、手足躁饒不安,睡不安穩。如果肝氣再上逆到頭,則頭痛眩暈。
肝病治療方法:刺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的穴位


心臟所引發的熱病,先是感到不高興,然後過幾天才發熱。很熱的時候,就會心裡煩躁、惡心、頭痛、面部發赤、無汗。遇到壬癸日(水)的時候,病情會加重、甚至死去;遇到丙丁日(火)的時候,會出大汗
心臟病的治療方法:針刺手少陰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的穴位


脾臟所引發的熱病,現實感到頭重,眉目之間痛、心裡煩悶、想嘔吐,身體發熱。很熱的時候,則腰痛的不能彎曲伸展身體,少腹脹滿、兩額疼痛。遇到甲乙日(木),被克,病情會加重甚至死去;如果遇到戊己日(土),會出大汗。
脾臟病的治療方法:針刺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
中医爱好者
会员
会员
  • UID2025233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8
5148楼#
发布于:2016-03-20 15:24
好棒棒哦!
易岚
侠客
侠客
  • UID20185163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29
5149楼#
发布于:2016-03-20 16:0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易岚申请签到
2016年3月19《内经》第43集心得
喉主管呼吸,与天气相通。咽纳入食物,主管地气。吃东西却呛到气管里,是少阳经问题,太阳主开、阳明主合、少阳主枢,所有瓣膜有问题是少阳的问题。阳经容易受到风邪的侵袭。风邪侵犯人体,人体上部先受病,手三条阳经从手指尖端上行到头,足三条阳经从头下行至足;阳经的病邪先上行至极点,再向下行。阴经容易受到湿邪的伤害;湿邪侵害人体,人体下部先受病,足三条阴经从足部上行至头,手三条阴经从胸部下行、沿臂膀到手指尖端;阴经的病邪先下行至极点,再向上行。
为什么脾有病会引起四肢功能失常?四肢功能正常是依赖胃气、小肠的营养,但胃、小肠本身并不具有将营养输送到四肢经脉的能力,必须通过脾的输布功能,才能使营养物质达到四肢。现在脾有病,无法把胃、小肠中的营养物质输送出去,四肢就无从得到营养补充,日渐衰弱,造成经脉不畅,使筋、骨、肌肉得不到营养供给,因此四肢就推动了正常的活动能力。
为什么脾脏不能主管一个季节?
脾在五行之中属土,与五方相配,其位置在中央,所以脾的功能根据四季的变化而分别从其他四脏的功能活动中反映出来。就是说,脾脏通过其他四脏来实现其主管时令的功能,即春夏秋冬分别养肝心肺肾。这种功能在每个季节的最后十八天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节气前后各九天。在实际应用中,取节气前后各七天是绝对长夏,这样四季中间就分有四个长夏,这个时间段是治疗的关键时期),体现最为明显。因此脾脏不单独主管一个完整的季节。脾脏为胃运输营养物质到全身,就像天地孕育培养万物一样。人体从上至下、从头至足都离不开脾脏输送营养物质,因此,脾脏不主管一个季节。
例如:肝癌病人,春天病起、夏天病愈、秋天凶时、冬天稳定。如果这个病人秋季来看病,是凶时,邪气很胜,元气衰,如果治疗会伤元气。所以此时治疗以固本实脾强土为主,保住病人的胃气,调理病人的身体。到长夏时节,可以再加强脾胃功能;到冬天时病人病情稳定,身体也好,可以下手驱邪。病人很可能在治疗过程中脾胃功能减弱,此时停止治病,以实脾为主。到长夏季节时,脾的王时,脾胃功能强,此时就可以集中力量驱病邪。
表实的病人任何季节都可以用汗法。汗法并非都是出汗向外排,冬天温度低,小便量会增大,通过小便向外排一样是排汗的效果,汗尿同源。不可以看到没有发汗而加大解表的药,这样会太过了。
脾与胃(小肠)只以一层膜(三焦油网)相连而已,为什么脾能替胃(小肠)输送营养物质呢?足太阴脾经在阴经中属三阴,三阴脉气汇于太阴,它的经脉贯穿于胃,隶属于胃,向上连系到咽,所以,脾能把胃的营养运送到手足各三条阴经、而进入五脏;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是表里关系,足阳明胃经是五脏六腑营养供应的来源,胃的经脉也能将脾经的营养传输到手足三条阳经。五脏六腑都通过脾经得到胃中的营养物质,所以说足太阴脾经能替胃输入输送营养。如果四肢得不到营养的补充,就会逐渐衰弱,经脉不畅,筋骨、肌肉没有滋养,也就失去了正常的功能。火生土。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篇
足阳明胃经有病(脉病、腑热、是纯热病、实证)的各种病症,讨厌见人和火。足阳明胃经经气上逆,就会发生呼吸喘促、心中烦闷的症状。
足阳明胃经主肌肉,它的经脉多血多气,外邪侵袭阳明经,就会发热,如果发热严重就会讨厌火。
几天不吃饭仍能爬上平时不能上的地方。四肢是人体阳气的根本,阳气旺盛则四肢充实有力,所以能做到。弃衣而走,由于身上发热。胡言乱语、登高而歌,阳气亢扰乱心神,使病人神志失常。
横膈是分清浊的地方,横膈上是清,下是浊。如果便秘,燥气本来到膈停下来就没事,如果燥气冲破膈至胸腔、入脑就会登高而歌、弃衣而走、不识亲疏。如果是阳冲到膈上,发癫痫。
黄昏时阳明经热会爆发得厉害,大承气汤治。
春暖花开
会员
会员
  • UID20227073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3
5150楼#
发布于:2016-03-20 17:35
请问楼主,下次什么时候开班?期待参与!
贵阳-李广合
侠客
侠客
  • UID20150680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3
  • 社区居民
5151楼#
发布于:2016-03-20 20:5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贵阳-李广合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0《黄帝内经》第45课心得
热论篇第三十一
一、热辣治疗效果不同的原因
答说: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阳维相会,循行于巅背之表,所以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人感受寒邪以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如果阴阳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难免于死亡了。
二、六经传变情况
伤寒病的会变是按照一定的先后次序,由表及里,从阳入阴,发展而来的。其一日、二日,都是伤寒病传变的次序阶段之言,并百具体的日期。
  第一日为太阳经受寒邪侵袭:头项、腰脊,疼痛、强直不舒。
第二日寒邪传至阳明经:阳明主肌肉,经脉挟鼻,连络于目,下行入腹。所以身热、目痛、鼻干,不能安卧。
第三日寒邪传至少阳经:少阳主骨,循胁肋而上络于耳,所以胸肋痛而耳聋。
注:虽寒邪传传遍三阳,但尚未入脏腑,都可以发汗治愈。
第四日寒邪传至太阴经:太阴脉散布于胃,上络于咽喉,所以腹胀满、咽干。
第五日寒邪传至少阴经:少阴脉贯肾,络肺、上系舌根,所以口燥舌干而渴。
第六日寒邪传至厥阴经:足厥阴经脉环阴器而络于肝,所以烦闷、阴囊收缩症。
濒死:如果三阴三阳经脉和五脏六腑均受寒邪侵害,以致营卫不能发挥作用,五脏精气不能畅通,人就接近死亡了。
  如果阴阳两经没有同时感于寒邪
第七日太阳病缓和:头痛稍愈;
第八日阳明病衰退:身热稍退;
第九日少阳病衰退:耳聋略微好转;
第十日太阴病衰退:腹满已消,而欲饮食;
第十一日少阴病好转:口舌不干渴,不烦闷,能打喷嚏;
第十二日厥阴病减缓:阴囊复原,少腹逐渐舒畅。至此,邪气已去,病也逐渐痊愈。
三、热病的治疗
  答:治疗时,应根据病在何脏和经,分别予以施治,病邪日渐衰退而愈。治疗原则:一般病未满三日,而邪犹在表的,可发汗而愈;病已满三日,邪已入里的,可以泻下而愈。
  热病已经痊愈,常有余邪不尽,都是因为在发热较重的时候强进饮食,病虽已衰退,但尚有余热蕴藏于内,勉强病人进食,则必因饮食不化而生热,与残存的余热相薄,则两热相合,又重新发热,所以有余热不尽的情况出现。
  治疗余热:应诊察病的虚实,或补或泻,予以适当的治疗,可使其病痊愈。
四、热病的禁忌
  当病人热势稍衰的时候,吃了肉食,病即复发;如果饮食过多,则出现余热不尽,这都是热病所应当禁忌的.
  阴阳两表里同时感受寒邪的两感证,第一日为太阳与少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太阳的头痛,又有少阴的口干和烦闷;二日为阳明与太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阳明的身热谵言妄语,又有太阳的腹满不欲食;三日为少阳与厥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少阳之耳聋,又有厥阴的阴囊收缩和四肢发冷。如果病逝发张展至水浆不入,神昏不知人的程度,到第六天便死亡了。
  病已发展至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象这样的病,三天以后便会死亡:阳明是十二经脉中最重要的,此经脉的气血最盛,至病容易神识昏迷。三天以后,阳明的气血已经竭尽,所以就要死亡。
  大凡伤于寒邪而成为温热病的,在夏至以前发的病就称之为温病,夏至以后称为暑病。暑病应当发汗,热从汗出,而不能予以收敛。
张莉
侠客
侠客
  • UID20187482
  • 粉丝2
  • 关注0
  • 发帖数198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5152楼#
发布于:2016-03-20 21:19
你好!这一期的培训班已经停招了,想跟班学习敬请关注论坛的招生信息,目前还不确定何时再开班。
灸友118744:请问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是在哪报名的,在哪上课
张宏
侠客
侠客
  • UID20183025
  • 粉丝0
  • 关注1
  • 发帖数192
5153楼#
发布于:2016-03-20 21:2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宏申请签到,2016年3月20日《黄帝内经》第45课心得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宏申请签到,2016320日《黄帝内经》第45课心得
热论第三十一

太阳为三阳并,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受寒时,太阳首先受病,所有的热证,最初都源于寒。有伤寒后才有温病。
表寒证未能治好,寒会进入少阳或阳明。进入阳明时不会再进,进入少阳后,可能入阴。
两感于寒:寒本已入少阳,此时再次受寒。
一日为6天。太阳又称为寒水,皮肤摸上去是冰的,是正常,太阳是寒的,方能保持与外界的隔绝。
伤寒病一日:太阳经感受寒邪,足太阳经脉从头下项,侠脊抵腰中,会有头项痛、腰脊强直不舒。
二日:阳明经受病,阳明主肌肉,足阳明经脉自上下行,证见身热目痛而鼻干,不能安卧。
三日:少阳经受病,少阳主开合,少阳主骨,胆经络胸上耳,证见胸胁痛而耳聋,此因耳后有小肠经、胆经、三焦经经过,气被风寒所堵塞,便会产生耳聋。
若三阳经络皆受病,但未入脏,可以汗法治之。但阳明腑热之时,是纯热之证,大便干燥便秘,此时用以汗法,会使津液更加干涸,导致便秘更加严重。如是经热,以白虎汤即可解之。
四日:太阴经受病,足太阴经脉散布于胃中,上络于咽,所以腹中胀满而咽干。
五日:少阴经受病,足少阴经脉贯肾,络于舌本,寒症入肾,造成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经受病,足厥阴经脉环阴器而络于肝,证见烦闷、阴囊收缩。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均受病是死证。
不是两感于寒者,在第七日会见太阳病衰;八日阳明病衰,;九日少阳病衰;十日太阴病衰;十一日少阴病衰,十二日厥阴病衰,病渐痊愈。
治疗时,应根据病在何脏何经,分别予以施治。病未满三日邪犹在表,可发汗;病已满三日邪已入里,可泄下。
在发高烧时强行进饮食,会造成遗热。因此治表征,不勉强吃东西,否则会造成胃热更多。热证刚开始恢复时,不要吃肉,以米面、蔬菜等清淡饮食为最好。
阴阳两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第一日为太阳与少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为头痛、口干、烦闷;二日,为阳明与太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为身热谵言妄语、腹满不欲食;三日,为少阳与厥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为耳聋、阴囊收缩、四肢发冷等。发展至水浆不入,神昏不知人事为死证,因已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营卫不行。
病发于夏至日以前的就称之为温病,病发于夏至日以后的就称之为暑病。暑病汗出,可使暑热从汗散泄,所以暑病汗出,不要制止。
刺热第三十二

肝脏发生热病,先出现小便黄,腹痛,多卧,身发热。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狂言惊骇,胁部满痛,手足躁扰不得安卧;逢到庚辛日病重,逢甲乙日木旺大汗出而热退,治疗时,应刺足厥阴肝和足少阳胆经。
心脏发热病,先觉得心中不愉快,数天以后始发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证见心痛,烦闷,时呕,头痛,面赤,无汗;逢壬癸日病重,逢丙丁日火旺时好转,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将在壬癸日死亡。治疗时,取手少阴心和手太阳小肠经,治疗取原络治疗法则。
张莉
侠客
侠客
  • UID20187482
  • 粉丝2
  • 关注0
  • 发帖数198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5154楼#
发布于:2016-03-20 21:22
你好!目前尚未确定何时再开班,敬请多关注这里,届时论坛会发布招生信息。
春暖花开:请问楼主,下次什么时候开班?期待参与!
张莉
侠客
侠客
  • UID20187482
  • 粉丝2
  • 关注0
  • 发帖数198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5155楼#
发布于:2016-03-20 21:2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张莉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0日《黄帝内经》第46课心得


    脾热盛时病人会腰痛无法俯仰,腹胀下痢,侧颔处痛。遇甲乙木日加重;戊己日当令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凶;逢甲乙木日死。针灸可刺脾经与胃经,三阴交和足三里均可。
肺有热病时,初始会皮毛战栗,恶风寒,苔黄身热。热盛则喘咳不止,胸背疼痛无法深呼吸,头痛出汗且畏寒。逢丙丁日加重,庚辛日当令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为凶,遇丙丁日死。针灸可刺肺经和大肠经,在井穴或荣穴或手上的青筋放血均可。
肾有热病先腰痛,足胫酸痛,口渴饮水不止,身热。热盛则头痛项强,足胫寒冷且酸。足底热,懒言。病危时项痛,走路摇晃。戊己日加重,壬癸日当令会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凶;遇戊己日死。针灸可刺肾经和膀胱经。所有热症,出大汗时就是脏气最旺时,即属性相同的日子。吃味精会伤肾。
心热病者额中先红,肝炎者左颊先红,肺热病者右颊先红,脾热病者鼻子先红,肾热病者下巴先红。只在眉头附近红是痔疮。见到病人脸现红色立即施治,治病于未发。若热病皆从其部位起红色就施治得当,到脏气旺之日必痊愈。如刺法不当,要到笫三次脏气旺日才会好,严重逆治可令人死。
治法:热病要汗出而止,且在气旺之日方可大汗。治疗各脏之热病,先让患者喝大量冷水再施针,少穿衣,住阴凉处。
凡热病若先胸胁痛,手足不便可针灸泻胆经,补脾经。热病初手臂疼痛者,可剌胃经、肺经,令其汗出而止。热病初生于头者,可刺项上膀胱经穴,令其汗出。热病始生于足胫者,可刺胃经,令其汗出而止。热病先全身沉重,骨痛耳聋,目瞑眩者,可剌足肾经穴,严重时可用水热病论中的59穴来刺。若先目眩发热,胸胁苦满,可刺肾经与胆经。
太阳病脉现,病人面色光亮,两颧发红,为热病。只要色不动,用汗法可愈。若太阳与厥阴相争,死将至。若太阳病内延肾脏,会见少阳脉,两颊红。若色不传变,一汗即愈。若与少阴脉互见相争,将死。
凡热病(炎症)必有气穴。第三椎下身柱痛,必胸中大热;第四椎下痛,横隔有热;五椎下痛主肝热;六椎下痛主脾热;七椎下痛主肾热。
赤色从两颊上逆至颧,腹内有大硬块;向颊车位扩散,必腹满;向颧后扩散为胁痛;从颊下向上扩散为横隔有病。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热病出汗退烧后又很快热起来,且脉急躁,病不退反进。时出狂言且无法入食,名“阴阳交”,死症。人之所以有汗其源头是饮食能入胃。外邪进入人体,体内正气必与之相抗。若出汗为正气胜,病邪退人则胃口大开。
汗为正气所生。1、汗出热又回,为病邪胜。无胃口是正气已伤,人危险。2、汗出而脉仍躁急壮盛者。因出汗后脉本该变缓,此脉不合常态。3、狂言乱语是肾水已竭,燥热入脑。此三种虽一时病愈,仍会死。
人只要津液在就可用汗法。津液不足可让病人多吃水梨或喝大量冷水辅助治疗。病人身热汗出且心烦躁,症状不因出汗而减轻,这是因中风而致。汗出而胸中烦满不退为逆症,名“风厥”。 因太阳主气主表,外邪必先犯之。少阴与太阳互为表里。肾水遇热化气上行,则下足必冷而厥逆。可取膀胱经和肾经,针灸加汤药治之。
劳风病起因于过劳或房事后出汗伤风。病人会项强,眼上翻,口水如鼻涕般不断流出。
钟洁贞
侠客
侠客
  • UID2017690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44
5156楼#
发布于:2016-03-20 21:27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钟洁贞申请签到,2016年3月15日《黄帝内经》第39课学习心得:
   一、1、外面刚健内部空虚,血脉会出现问题,用针灸治疗。
2、外健里健,身体和精神两方面都过于安逸的。即太过了,病多在肌肉方面,可用针刺和砭石治疗。
3、人在生活上清苦但情志喜悦,病于筋,很多药煮熟了以后用布包裹在病处熨灸。
4、人在生活上清苦但情志不舒,病易生于咽喉,治之以百种草药。
5、动作急速常生惊恐,以致经络不通,病发于麻木不仁,以按摩手法内服酒炖汤药。这是五种情志所生之病。
二、刺法时应注意:
1、多血的经出血没有关系,少血的经尽量不要出血。阳明经多血多气,出气血都可以。
2、太阳经是多血少气,出血可以,不能出气。3、少阳经可出气,忌出血。
4、太阴经可出气,忌出血。
5、少阴经可出气,忌出血。
6、刺厥阴经可出血,忌出气。气的意思是扪针,即针拔出来,等一下再去按他,那是让气出来,马上扪针就是不让气泄。扎针下去就像是扎气球,一个针孔都要很小心。
三、宝命全形论第二十五篇  
1、当人有病变的时候,一定会有很多症状表露在外面。如无事躺着都流汗(盜汗)或者坐着无事汗流不止(自汗),是表气出来了(气泄)。有病的时候,声音就变了;弹琴的弦要断的时候会听到杂音。树木树枝生长的太密会死,因此木要疏,让其呼吸到氧气;人的四肢手脚就好象树木,应该光鲜润泽才对,打嗝表示病情有加重。流汗不止,声音坏掉、打嗝,都是病情很不好,胃气已绝。药物都没办法治了。此时,吃药、针灸只会伤肌肉、皮肤、使血气伤更严重而已。肝病的时候人皮肤本来是青色的,现在暗黄(木克土),治后变黑色,是逆气,这样也治不好。2、人生病会死,是本身身体违反天地的道理,跟医生没有关系,没必要难过。所以说人不按春夏秋冬十二节气走,就会生病。生病了之后,自然界有许多和人一起形成的药物,可以去研究拿来用,不需要再去创造,制造出来东西,否则问题更大。4、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补泻的道理就是木太旺就用金去伐,火太旺用水去灭;土太盛用木去克,光是土,没有树木,土会流失的,因此有树木才可以掌握住土;火太盛会伤金,水病遇到土就停止了,因此治水须强土。万物都是如此的,无法一一尽述。5、针刺五法有五种:治神、知养生、知药物使用法则、有针灸器材、知五脏六腑气血变化。这五种的方法俱立,各有所先。现代人的针刺法就是虚则补之,满则泻之,下针的时候不单单是虚则补,实则泻那么简单。6、治神养身,正神是不会生病的。针灸时,病人和医生都要平心静气。7、五虚能吃东西,大小便不能控制。五实吃不进东西,也拉不出来。五虚的病人能吃米汤后,下痢止住了,这个病有救,五实吃不下东西,大小便也没有了,唯一的方法是汗法,法汗后大小有了,这病人就有救了。下针时,要注意,得气后马上下针,要把握时机,手法要准、穴位要准,要掌握虚实补泻。8、导引就是由阴引到阳,由阳引到阴。善针者善导引也。如果病人是虚证,要治疗到实证、让经气回来为止;如果是实证,要治疗到虚证、经气虚掉为止。针的时间、深浅由医生决定。导引时近取穴一针、远取穴一针,两手一起握针。例如:一个人肩膀痛,沿着手阳明大肠经下来,痛二三天,是实证,下子穴二间,气散掉就会好。治疗后仍感觉肩关节有一点点疼痛,如何散它呢?这是少阳,开合之处都是少阳。在肩髃穴痛点下针,平补平泻,二间捻转做泻,这就是做导引治疗。导引时,医生(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心情一定要专一,就可以感觉到气在导引,不可以戴手套。
   三、八正神明论第二十六  1、针刺的法则:凡刺法,须顺应日月星辰之转移,四季交替八风之方向,气定神闲时,方施于刺法。简而言之:当天地之间气实时,气足时,不宜下针,例如肺气很实,病气很强的时候,正气一定是虚的,这时下针泻他,结果实泻不掉,会把正气泻掉。因此我们会找时机。等气衰掉后,正气回来了,再下针泻他。当天气温暖日正当空之时,人体内血亦缓和流行,气浮于表上,此时血易动,气也易行。天气寒冷,日蔽云中,人体内血亦较凝涩,阳气易内走,血气就较不流畅。月亮刚出来时,血气亦会较流畅;月满之时,人体内气血会达到最充实的阶段,肌肉会坚硬。暗夜无月时,肌肉会减衰,经脉与络脉中血气亦虚,阳气潜藏不出,形体外无固卫的能力。因此须看准天时来调合患者的血气。天寒冷时,勿施予刺法;天气暖和时,则很适合针刺;月亮初升时,气刚开始走,不施用泻法;月满时,不施用补法;月亮被遮住不出时,不施治法。所以一定要按照天理顺序,了解其盛衰的时机,依此法来调和气血,心神气定,待机而动。若不知此里,在日月始生之时,气血正缓和流行,却给病人用泻法,必令其脏气虚。(气没有饱,不可以泻,会脏虚。有虚症时,不可泻,会加倍虚。)若月满之时,气血充实,却反加补于患者,必致血气四散奔走,以致经络会有残留之淤血,此名“重实”,即实上加实。(便秘时,不可补,会更加排不出来。长东西都是实症,实症巨痛拒按,隐隐作痛是虚症。酸多痛少,虚多实少,先补后泻。)月蔽不出,天阳不出,血气真空时,施以治疗,则令病人正气反伤,邪气不去,叫“乱经”。这样一来,造成阴阳相错杂,正气邪气不分,病邪必深入而止之不动,造成外虚内又乱之情况。外邪会不时的入侵,使病情加重。
   四、星辰是控制日月运行的,八正者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天地八节是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天地之风按四季正常风向吹的风是正风,比如,春天东南风,冬天刮西北风。如果不按四季正常风向吹的风是不正的风,即厉风或者称暴风。如春夏交接时吹西北风或者是东北风,不正的风一吹就会入脏、病会很深,人会受病。这是天忌,即节气的忌讳。凡八风中属于不正常之风,人须避之勿违逆,否则必伤五脏。中医要先懂针灸,要知道每日气候的寒温,月的盈亏,春夏秋冬四季经脉中气之浮沉,调合其异常,观察其是否有效果。
文霞
贫民
贫民
  • UID20184555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3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5157楼#
发布于:2016-03-20 21:4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1班文霞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0日《黄帝内经》第41课学习心得
通评虚实论篇:邪气盛,病势来得很凶则为实,精气夺即精气受到伤害则为虚。如一个人七天不大便,邪气盛,正气伤到(虚),病人由实邪造成的。 气虚:肺虚,气逆,足冷,脚面上有足三阳:太阳(膀胱),少阳(胆经),阳明(胃经),三阴:厥阴(肝经),太阴(脾经),少阴(肾经)。常人:阳潜在阴里面,脚面上是冷的,足底是热的。肺主肃降,降到脚下,天是寒的,所以人是表寒里热的,肺气虚,热气下不来,脚就冷掉了,脚趾处是阴阳交会的极处,身体的末梢,身体有病一定是从最敏感的末梢开始,是病之初始。脚冷到骨头里,这病就很严重。如肝有病,春天病起,木生火,夏天是痊愈的时机,水生木,冬天的时候是持平,秋天时病加重,金克木。
天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甲乙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第一天是甲子,六十天后循环成甲子。丑、辰、未、戌为土,寅卯为木,巳午为火,申酉为金,亥子为水。甲乙为木,丙丁为火,戊己为土,庚辛为金,壬癸为水。甲乙碰到寅卯,是纯木的日子,如肝病,木的日子病起,纯火日会痊愈,在金日是死的时候。 经脉上有热病,再加上表症进来的热,实很重,经络皆实,寸脉急而尺脉缓。足阳明胃经,经脉是阳,胃是里。手太阴肺经顺着经络则为滑,逆着为涩,滑的都是正常,涩的都是重病。 热脉比较大,寒脉比较小。 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脉口热而尺脉寒,经络为阳,脏为阴;经为阳是寸脉,络为阴是尺脉。 经虚络满:寸脉比较小,尺脉比较大,阳气外出,脏到经到络。经虚络强:说明已经走到末端了。 络满经虚:灸阴刺阳(固阴守阳)。 经满络虚:刺阴灸阳(把阳导阴里面去,在阴经上下针,阳经上用灸法)。 寸脉尺脉皆虚(阴阳两虚)。气虚:讲话无常,前后不搭界。 尺虚:步履蹒跚。阳虚:不象阴也(脉呈虚脉,并非阴虚也),补阳,不要滋阴。 寒气由四肢走向头上,脉滑顺时则生,逆着肺脉则死,涩脉(阳绝)。 常人:脉又大又实,手脚都是热的,头面是冷的,反之则阴实(死症),脏实(可满不可实)。 肝实:心阳的热下不到小肠,所以上面热,亢进现象,二十四小时不睡觉,胃气没(打嗝)死掉。如果手脚冰冷,只有头热,若逢春秋则生,阳气没有那么旺盛,肝肺;逢冬夏则死,夏天阳气正当旺,阳下不去,冬天阳灭绝的。 阳是潜藏在里面的,阳气最弱最强都是危险的,一般摸到涩脉,气机不顺,血虚,阳往外脱都是死症。 身形胀满如肿,手脚温则生,手脚冷者死。
钟洁贞
侠客
侠客
  • UID2017690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44
5158楼#
发布于:2016-03-20 21:43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钟洁贞申请签到,2016年3月16日《黄帝内经》第40讲学习心得
   一、1.常态下寒的时候得到的是寒症,热的时候得到的是热症,如果寒热反过来,病就会比较重。如夏天得寒证,天很冷得了热证,这都是不合时节的病气,病情比较重。月的虚盛,月的盈亏,人受天地之间所影响,夏天摸到冬天的脉,冬天摸到秋天的脉,这是病态。冬天摸到冬天的脉就是正常。
   2.虚邪和正邪,正邪是本身从里面发出来的病,如工作劳累后出汗中风。虚邪是外来的。上工都在病刚刚开始的时候救治,下工是治疗已经形成病的时候。当医生一定要有父母心。治病一定要在病之初。西医是下工。西医的仪器能够检查出来的疾病都是后期的病。不合时机的病较重。如心脏病的突发,西医当时检查不出。只能在生死抉择时才知晓。
   3.泻法必须掌握一个“方”字,这是病人之气正盛,月亮正圆,天气正温和,身体尚安定的时候。在病人吸气时下针,吸气时人像气球,吸气时转针,即做泻的手法,等到吐气时慢慢出针。泻就是泄他的气。苍龙摆尾都是强泻的手法,泻要等时机,实症,才要去泻。 所有的巨痛,强烈的痛都是实症。补必用"圆”,“圆”者行,就是行气,就是导移其气以至病所,针刺时必须达到荣分,在血脉旁边,还要在病人吸气时进针。平常扎针的时候,过去没有针管,做补的时候,将皮捏起来,先进皮层,此时气被捏住了,吐气的时候再推针进去,现在因为有针管,在拍针就进针了,不用那个手法。“圆”与“方”的行针,都要用排针之法。所以善用针的人,必须观察病人的形体的肥瘦,和荣卫血气的盛衰,因为血气是人的神气寄存之处,不可不谨慎调养。泻是吸气时候进针,吐气时候出针。补是吐气的时候进针,吸气的时候再做插提,做完之后等吸气时出针,并马上把针孔按住(扪针),泻的时候要等一会再按针孔。
  4.形就是说还没有对病人面色看得很清楚,就问病人的病情,再从经脉里去探索。这是有形,没有神。神要色脉同诊,好的医生用神在看病的时候,都会专注、专神。
  二、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1.该篇讲邪气从外进入身体的状况,病人产生的症状与治疗。一般来说,病在十二经络(经脉)上面,大多是表症,是外面进来的邪。如扭伤伤到经络,伤寒感冒发烧,都是外入的邪在表,只是不舒服,在治疗时,把病人治疗舒服了,就是病好了。
  2.天有二十八宿,地有二十经水,人有十二经脉,经就是大河,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涩。所以,冷的时候,经里的气会凝固。所以寒就会造成淤血。西医担心瘀血块到脑部心脏造成栓塞,没有想到瘀血块是天寒地冻经脉大冷造成的,吃一些使血液变稀的药,但没有想到那个后遗症,人的血液不能大稀,大稀血管就会破裂,但脑溢血也是不好。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太热会溢出来。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陇起,大水来之前有大风。病邪在脉循然而行,寸口脉,在指下的感觉,时大时小,脉大表示病邪来了,脉小表示病邪平静。邪气流行,并无一定之处,或在阴,或在阳,不可揣度。如要做进一步的考察,就得用三部九候的脉法,如果触到病邪,就应提早堵绝病邪来路,早期治疗。治疗是吸气时进针,进针时別让气逆,进针后要静候其气。留针要稍久一些,不使病邪散布。当病人吸气时捻转其针,以得气为目的。然后等到病人呼气时候,慢慢拨针,呼气尽时,出针。这样针下所聚的气都出来了,叫做泻的手法。
  3.病人有经脉不足的现象,麻木,酸,隐隐作痛,病痛很久。久病为虚,这些都是要用补的手法,虚实辨症就如此。先扪而循之(先揉揉下针的地方),切而散之(遇到血管,把脉切开下针),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抓起皮肤来下针,现在很少用)。呼尽内针(等到病人吐光气的时候下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针孔旁的粉红色为气至,气来的越大,粉红色越大,人越强壮粉红色也就越大)。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已至,适而自护。侯吸引针,气不得出(不漏出),推阖其门,今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4.“候气”是什么意思?邪本身离开络跑到经脉里面去的时候,就停在血脉之中,因为直来直去,有时在络里,有时在经里,在针灸的时候,是等病刚刚起来的时候下针。这样效果非常好。发病的时候就是须要治疗的时候。比如肩痛,头痛必须在最痛时治疗最好。内科病胃溃疡也是一样,心下痞,五种泻心汤很简单,很对症的,但他吃下去不好,药症是对的,嘱患者等胃痛的时候吃,一剂就好了。即病气到时下针。如果过早或过晚,时机就跑掉了。知道时机,在瞬间发生的时候去治,治病要灵活,不要死板。
  5.补泻的目的是去邪,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如果遇到淤血堵到了,要把淤血放掉,这个瘀血不单单是指在膏肓,腿上,身上受伤,脚踝裸处的扭伤有瘀血统统用火罐给他抽了。在四肢上的瘀血拔火罐治疗绝对比吃药来的快。如果淤血在内脏,就得要开处方吃药了。今后讲血症就知道瘀血在哪里。
  6.正常人,男子,右边的脉大于左边的脉。女子,左大于右。如果手上的脉查不到,可查三步九候的脉,头面上的脉跟脚上的脉速度要一样,如果速度不一样,忽大忽小,就是这条经络出问题了。即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
钟洁贞
侠客
侠客
  • UID2017690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44
5159楼#
发布于:2016-03-20 21:44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钟洁贞申请签到,2016年3月16日《黄帝内经》第40讲学习心得
   一、1.常态下寒的时候得到的是寒症,热的时候得到的是热症,如果寒热反过来,病就会比较重。如夏天得寒证,天很冷得了热证,这都是不合时节的病气,病情比较重。月的虚盛,月的盈亏,人受天地之间所影响,夏天摸到冬天的脉,冬天摸到秋天的脉,这是病态。冬天摸到冬天的脉就是正常。
   2.虚邪和正邪,正邪是本身从里面发出来的病,如工作劳累后出汗中风。虚邪是外来的。上工都在病刚刚开始的时候救治,下工是治疗已经形成病的时候。当医生一定要有父母心。治病一定要在病之初。西医是下工。西医的仪器能够检查出来的疾病都是后期的病。不合时机的病较重。如心脏病的突发,西医当时检查不出。只能在生死抉择时才知晓。
   3.泻法必须掌握一个“方”字,这是病人之气正盛,月亮正圆,天气正温和,身体尚安定的时候。在病人吸气时下针,吸气时人像气球,吸气时转针,即做泻的手法,等到吐气时慢慢出针。泻就是泄他的气。苍龙摆尾都是强泻的手法,泻要等时机,实症,才要去泻。 所有的巨痛,强烈的痛都是实症。补必用"圆”,“圆”者行,就是行气,就是导移其气以至病所,针刺时必须达到荣分,在血脉旁边,还要在病人吸气时进针。平常扎针的时候,过去没有针管,做补的时候,将皮捏起来,先进皮层,此时气被捏住了,吐气的时候再推针进去,现在因为有针管,在拍针就进针了,不用那个手法。“圆”与“方”的行针,都要用排针之法。所以善用针的人,必须观察病人的形体的肥瘦,和荣卫血气的盛衰,因为血气是人的神气寄存之处,不可不谨慎调养。泻是吸气时候进针,吐气时候出针。补是吐气的时候进针,吸气的时候再做插提,做完之后等吸气时出针,并马上把针孔按住(扪针),泻的时候要等一会再按针孔。
  4.形就是说还没有对病人面色看得很清楚,就问病人的病情,再从经脉里去探索。这是有形,没有神。神要色脉同诊,好的医生用神在看病的时候,都会专注、专神。
  二、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1.该篇讲邪气从外进入身体的状况,病人产生的症状与治疗。一般来说,病在十二经络(经脉)上面,大多是表症,是外面进来的邪。如扭伤伤到经络,伤寒感冒发烧,都是外入的邪在表,只是不舒服,在治疗时,把病人治疗舒服了,就是病好了。
  2.天有二十八宿,地有二十经水,人有十二经脉,经就是大河,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涩。所以,冷的时候,经里的气会凝固。所以寒就会造成淤血。西医担心瘀血块到脑部心脏造成栓塞,没有想到瘀血块是天寒地冻经脉大冷造成的,吃一些使血液变稀的药,但没有想到那个后遗症,人的血液不能大稀,大稀血管就会破裂,但脑溢血也是不好。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太热会溢出来。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陇起,大水来之前有大风。病邪在脉循然而行,寸口脉,在指下的感觉,时大时小,脉大表示病邪来了,脉小表示病邪平静。邪气流行,并无一定之处,或在阴,或在阳,不可揣度。如要做进一步的考察,就得用三部九候的脉法,如果触到病邪,就应提早堵绝病邪来路,早期治疗。治疗是吸气时进针,进针时別让气逆,进针后要静候其气。留针要稍久一些,不使病邪散布。当病人吸气时捻转其针,以得气为目的。然后等到病人呼气时候,慢慢拨针,呼气尽时,出针。这样针下所聚的气都出来了,叫做泻的手法。
  3.病人有经脉不足的现象,麻木,酸,隐隐作痛,病痛很久。久病为虚,这些都是要用补的手法,虚实辨症就如此。先扪而循之(先揉揉下针的地方),切而散之(遇到血管,把脉切开下针),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抓起皮肤来下针,现在很少用)。呼尽内针(等到病人吐光气的时候下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针孔旁的粉红色为气至,气来的越大,粉红色越大,人越强壮粉红色也就越大)。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已至,适而自护。侯吸引针,气不得出(不漏出),推阖其门,今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4.“候气”是什么意思?邪本身离开络跑到经脉里面去的时候,就停在血脉之中,因为直来直去,有时在络里,有时在经里,在针灸的时候,是等病刚刚起来的时候下针。这样效果非常好。发病的时候就是须要治疗的时候。比如肩痛,头痛必须在最痛时治疗最好。内科病胃溃疡也是一样,心下痞,五种泻心汤很简单,很对症的,但他吃下去不好,药症是对的,嘱患者等胃痛的时候吃,一剂就好了。即病气到时下针。如果过早或过晚,时机就跑掉了。知道时机,在瞬间发生的时候去治,治病要灵活,不要死板。
  5.补泻的目的是去邪,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如果遇到淤血堵到了,要把淤血放掉,这个瘀血不单单是指在膏肓,腿上,身上受伤,脚踝裸处的扭伤有瘀血统统用火罐给他抽了。在四肢上的瘀血拔火罐治疗绝对比吃药来的快。如果淤血在内脏,就得要开处方吃药了。今后讲血症就知道瘀血在哪里。
  6.正常人,男子,右边的脉大于左边的脉。女子,左大于右。如果手上的脉查不到,可查三步九候的脉,头面上的脉跟脚上的脉速度要一样,如果速度不一样,忽大忽小,就是这条经络出问题了。即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