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洁贞
侠客
侠客
  • UID2017690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44
5160楼#
发布于:2016-03-20 21:57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钟洁贞申请签到,2016年3月17日《黄帝内经》第41讲学习心得
接上一篇
一、1、实症当虚症治,虚症当实症治就会大乱。
2、好医生应当知道不摸三部九候脉也有许多方法可以知道病初。
二 通评虚实论篇
1、虚实:邪气很重,病来的很凶为实,精气被夺为虚。如:人一天没有大便,精气仍然很实,7天没有大便,就会精气被夺,为虚症,因邪气实,正气被伤到,是由实邪造成的。
2、气虚就是肺虚,气逆就会脚冷,脚面上有足三阳经,是阳,足三阴在脚内侧和足底,正常情况下,脚底是阴,阳潜在阴里,足底应是热的,脚面是冷的。肺主肃降,天阳向下降,脚热头冷,现在肺气虚,热下不到脚上,故脚冷。脚是阴阳交汇极处,是末梢,身体有病脚就会冷,冷会逐渐到骨头,冷一直到心脏就死掉了。
3、当肝有问题的时候,春天会病起,夏天是相生,所以病会痊愈,冬天病会持平,秋天金克木会死,其他脏依此类推。
4、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 : 子 丑 壬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从甲子开始60为一循环。在一天当中,辰,戌丑,未为土,寅卯为木,午巳为火,申酉为金,子亥为水。两天干甲乙,遇到地支寅卯时,甲寅,甲卯,乙寅,乙卯是纯木的日子,如果肝病就会病起,当丙丁遇到巳午纯火的日子,病就会痊愈,巳午就是痊愈之时,其它依此类推。
5、重实就是有表热病且脉气充满又大。经络皆实,经脉是表,是阳,所以寸口急而尺脉缓,是治疗的时机,滑脉则病顺,脉症相同,如果脉涩则病情必逆。滑脉是指经脉气血流向为顺,为正常,逆流为涩,重病为涩。
6、络脉不足,经气有余,脉口热而尺寒,热脉比较大,寒脉比较小,如果以经和内脏区分,经是阳,阳是阴,如果以经和络区分,寸是经,尺是络,若是在秋季节出现此脉主病进,若是春夏时节出现此脉,就是正常。
7、寸脉为经,尺脉为络,当寸脉小而尺脉大时,经虚络满,经不足,络强,当身体有危险时,阳向外走,从脏走经再走络,当络满时,代表阳气要绝了,脉阳小阴大,阳出要绝了。
8、当络满经虚时,灸阴刺阳,灸阴可以固阴,刺阳让阳不往外走,经满络虚时,刺阴灸阳,阴经下针,阳经用灸法,把阳导入阴。
9、寸脉尺脉皆虚为重虚,气虚之人,言语无常,尺虚,下焦虚,步行蹒跚,凡事虚脉都是阳虚,不是阴虚,应补阳而不是滋阴,阳虚阴已经很盛了,不能滋阴,补阳阴自然会回来。
10、寒气从手足四肢向头面胸逆行而上,如脉实,但脉中气血滑利则生,脉涩停滞不前或逆行脉气则死。
11、脉又大又实又硬,手脚热,头面冷为正常,现手脚寒,头面热为阴实,阴是指脏,可满不可实,阴实症几乎都为死症。如肝为阴,可满不可实,今肝实,心阳受阻不能进入小肠而往上走,上热,同时有亢进现象。春秋阳不旺可生,夏阳旺,冬阳潜都会死。如果病人脉大实,一手摸病人手,一手摸病人额头,手热,额头冷是便秘不是阴实。涩脉有逆行现象为死症
张华
侠客
侠客
  • UID20187899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15
5161楼#
发布于:2016-03-20 22:30
中医经典魔鬼训练12班-河北-张华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0日学习《黄帝内经》40课心得
1寒的时候的寒症,热的时候的热症这是常态,如果倒过来,寒时的热症,热时的寒症都是比较重的
2虚邪与正邪,虚邪是外来的,劳动出汗中风
3补泻的定义,气很盛的时候我们泻之,吸气的时候进针,吸气的时候捻针,吐气的时候拔针,所有的痛剧痛实症时用泻。补的,吐气时进针,吸气时拔针,闷针。
4病在经络都是表症
5麻木,酸,隐隐作痛,病很久都是虚,补之,
6补泻的目的,是去邪,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扭伤用火罐放血
7男子右大于左,女人左大于右
王芝
侠客
侠客
  • UID20182266
  • 粉丝0
  • 关注2
  • 发帖数149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5162楼#
发布于:2016-03-20 22:3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王芝申请签到,2016年3月20日《黄帝内经》第45课心得
《热论篇第三十一》
一、 得热病的,都是伤寒之类,有时痊愈有时死亡,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为何?
太阳经是太阳经是诸阳经之首,其脉连于风府穴,所以能主诸阳经之气。人伤于外感风寒,必生热症。热虽盛,亦不死人。但若寒邪进入阴经,使阳经与阴经皆感受风邪,如此
一来,病人必死。
最初的热症都是伤于寒。
人的皮肤为表,表受寒,若体质好,保持心情好,调理五味就好了。若不知保护,寒会进入阳明或少阳,到阳明止,最多登高而走,弃衣而歌等症状,进入少阳,又受寒,则为两感于寒,比较危险。
二、具体情况,是伤寒论的理论基础
1、伤寒一日(指一周期6天),病在太阳经。故头顶痛,腰脊强硬。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络侠鼻两侧,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阳明经是往下走的,但是进入阳明经后不往下走,回逆所以目鼻等有症状)。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
而耳聋。若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脏,故可汗而已。(当大小便正常可以汗解。阳明症时,腑热会便秘,大便干燥,发表,便秘会越重。经热,白虎汤可汗解。如阳明症便秘,早上跑步,汗出很多,会伤到津液,一周后津液伤,燥气上升,则会有阳明症的症状,走路就好,把津液补回来。)。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脾分布在胃的壁,络于咽。故腹满而咽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肾经贯穿于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肝经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气血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2、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且腹不满,舌渐润而有喷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嚢松下,少腹柔软,病气皆去,待日可康复。
三、 治法
在使脏腑之经脉流畅不阻,病必日渐衰微。若是病未及三日,可一汗而愈。如满三日病入肠腑中,可用通利法,攻下而愈。
四、 热病有时痊愈了,但常有余邪留在体内,又再生病原因。
是在发热时,却勉强饮食入胃造成的。此因病衰退时,余热因饮食而内藏,饮食之热与其余邪相合,造成发热,这就是遗热之因。
五、 如何治遗
看它的虚实,调理其顺逆之过与不及,必能愈。
六、 病热时的禁忌
病热稍愈时,食肉则复来,多食则遗。
七、 阴阳两感于寒邪时,病一日则太阳与少阴倶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
二日则阳明与太阴倶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谗言。
三日则少阳与厥阴倶病,则耳聋囊缩而四肢冰冷。水浆不入,不认识人。
六日死。
八、 五脏已伤,六腑不通,气血不行,经三日便死的原因。
阳明经,是十二经脉最首要的。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凡病伤于寒而成温病的,在夏至日前为病温,在后夏后为暑病。暑病用汗法把暑邪与汗同出。
《刺热篇第三十二》遇热病针刺的手法
一、肝热病者(肝炎),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可用针刺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脉气上逆必产生头顶阵阵痛,这是脉气上冲头面之故也(肝经支络入百会穴)。
二、 心发生热病者,先有悒悒不乐的症状,数日后才有热症。热争则会急剧的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火)大汗。气逆则壬癸死。针刺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用原络治疗法。
罗红灵
侠客
侠客
  • UID20182271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93
5163楼#
发布于:2016-03-20 22:5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九班罗红灵申请签到2016年3月20日《黄帝内经》第45集心得
热论篇第三十一
所有的热性病最初都是伤于寒,有伤寒才会得温病
两感于寒:当皮肤为表伤于寒时,未治好,保持心境平和,调理五味时病会慢慢好。
如果寒进入身体后可能在少阳或阳明经,到阳明病止,至多发狂奔走,到少阳会再往下传入阴经,太阴,少阴,厥阴。


伤寒一日即六天,因病的传变需要五天,到第六天时再改变。开始太阳经受,后背出汗时是冰的,所以太阳为寒水,如汗是热的则为发烧
如开始太阳经受,伤于寒则项强头痛,腰椎强硬的症状。
如一候未好,病入阳明,造成身热眼疼,鼻干燥,无法安卧。气血流向本来是顺经而走,如逆之,造成阳明热上,无法安卧现象
再过一候,病入少阳,造成胸胁苦满而耳聋。三阳受病,半表症经热时用白虎汤汗解法。如腑热有便秘实症时,津液伤,燥气反逆,用发表法便秘会越来越燥


四候二十八日,病入太阴,造成腹胀咽喉干燥。五候三十五日病入少阴,病人口燥舌干而喝水不止。六候四十二日,病侵厥阴,情绪烦而腹满,阴囊上缩;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实症,气血无法运行。死症。;
病不进里则代表病退,如一候七日,病邪留太阳经不传里,头痛渐减而自愈;其它经同理。治时舒畅各脏腑经脉,病未及三候,汗解法,;病满三候入肠腑,通利法。
如果发烧愈后过几日又病,是因勉强吃东西而造成;所以病时要清淡饮食,忌吃肉食,多食;。


阴阳两感于寒时,一候之内,太阳与少阳同病,头痛口干,烦燥腹满。
二候病入阳明与太阴同病,少腹胀满,身体高热,饮食不入,胡言乱语
三候现入少阳与厥阴同病,耳聋阴囊内缩手足逆冷,水桨不入不识人,六日必死
阳明是十二经脉最首,脉气血过盛,必不识人,胃气竭,五脏损,六腑不通,气血不顺,三日死。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夏至日前发病为温病,夏至日后为病暑,暑病用汗解法。


刺热论第三十二
肝热病时,小便黄,腹痛多卧,身热。肝热遇甲乙日病起,大汗,遇庚辛日病重。气逆(脚是冰冷的)庚辛死。针刺足厥阴,少阴两经的原穴。
心热病时,心主喜,先不乐,数日后热。热盛发心痛,情志烦闷,易呕,面赤无汗。逢丙丁日病起,壬癸日病重。脚冰冷壬癸日死。刺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原络穴治疗
脾热病时,脾主湿,必头重,颊痛,烦心,脸发青,脾热太过反辱肝,表现在脸上为青色。脾湿盛时胃受到压迫,恶心会吐,
戊己日病起,甲乙日病重,遇气逆,必死,足太阴脾经与足旸明胃经上选穴。
佘勇辉
会员
会员
  • UID20186011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5
5164楼#
发布于:2016-03-20 23:09
@教官-德阳-韩辉 中医经典魔鬼训练18班-长沙-佘勇辉申请签到,2016-03-20《人纪-内经》第42课心得:       脉气之盛衰,下之盛衰,与不及生虚实其温和地热。虚邪其至至寸口其行无三部九气为故。侯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其理常左右变换,吾人以上部穴道来调部以左侧之气血来调右侧之盛衰,遇到太过之气,可利用荣穴输穴来做补泻,这我都知道了。这似乎都是气血偏向而发生的疾病,其产症状,都是内发而非由外邪入侵经脉造成希望老师为我说明若属外邪侵入人体经脉症状如何?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
侯。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则内针,无令气忤。
张帆
新手
新手
  • UID20184716
  • 粉丝4
  • 关注0
  • 发帖数91
5165楼#
发布于:2016-03-20 23:4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张帆申请签到,2016年3月20日《黄帝内经》第45课心得。

巨阳为太阳,伤寒病热,人皮肤为表,身体强壮者,伤于寒可自行调节自愈。仅入少阳半表半里处,或阳明止。大小便正常可用汗解,否则,深入腑热,发表阳明更会便秘,汗多出,津液更伤及。应补回津液才对。记住,阳明腑热不可用汗法。未满三日(21天)可汗,已满三日,可泄,或利大便或利小便。

热病退,反复遗热是为食“热”甚,热也要清淡,粥青菜配。

两寒为前一个寒入阴,阳证于阴证同时出现,太阳,少阴两者同时伤于寒,病深,针可救逆,入食热水粥,稻谷为天地之精华,颗粒小巧,入口可吞。逆气,则胃气可三天维持。阳明多气多血,精明到厉兑穴。滋阴有余热,热分温暑,夏至前温病伤于寒,用热药,夏至后热病是中暑,用汗解法。

 刺热篇第三十二

肝炎便秘,中药分寒热,病分寒实热实,寒实不痛热实痛,寒实小便清白脉细小,热实小便黄赤脉洪大。刺足阙阴肝俞穴(阴经无原穴)太冲,胆经原穴丘墟穴。虚实皆可。

热药去热,火药降火。莫乱用。心热可刺手太阴手太阳,原络法。

脾热肿大,顶胃会恶心呕吐针刺足太阴阳明。@教官-孝感-郑其赛
郭新
会员
会员
  • UID20187539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13
5166楼#
发布于:2016-03-21 05:2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九班郭新申请签到2016-03-20黄帝内经45集心得
1热论篇三十一
热性病之始皆起于寒,太阳经为诸阳之首,它的脉连到风府穴,所以主诸阳之精气,人伤于外感风寒,必生热症,不過此热虽然盛,也不会死人,因为病在表。
但是如若沒有治愈,病通过少阳传入阴经,使阳经和阴经皆感受风邪,如此一来病人必死。

2病在经的传变
伤寒之始,病在太阳经,太阳经从头到脚,所以病人会有头痛项强,腰椎强硬的症状。
一旦失治,一个星期后会进入阳明经,阳明主肌肉,脉夹鼻两侧,进入眼目,所以会造成身热眼痛,且鼻中干燥且无法安卧。
此时若還沒治愈,病就会进入少阳经,少阳司胆,其经脉顺着胸肋而络入耳中。
三阳受病,病邪未入陰脏之时,可一汗而去。(经热可得汗而解,但是如果有大便不通,是为腑热,此时不能用汗法,津液流失,大肠更燥)

此时若还没有治愈,二十八日后,病就会进入太阴,太阴脉分布肠胃之壁,上络于咽口,会造成病人腹胀满且咽喉干燥。
如还沒痊愈,三十五日后病邪会进入少阴,少阴肾脉贯穿肾脏,上络于肺,联系舌下,会造成病人口干舌燥(肾主唾)而喝水不止。
四十二日后,病邪会入侵厥阴,厥阴经顺着肝经生殖器而上络于肝脏,会使人情绪烦且腹满,而阴囊上缩。(肝病之人必有胸肋胀满之症)
一旦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病,氣血无法運行,体内垃圾无法排出,人必死。

治疗的原则是使脏腑之经脉流畅,病必会日渐衰败,病在三阳且是经热可一汗而解,如若是腑热大便不通,就用下利法,攻下而愈。

3人受热病,有时会痊愈,有时会反复发作,只因有余邪滞留体内而生热,余邪形成的原因是热病未愈,而饮食入胃,余邪趁机内藏,饮食之热与余邪相合,造成发热。(所以热症时一定要忌口)
治疗时调其气血的顺逆和过与不及,必能愈。

4当阴阳两感于寒时(阴症阳症同时出现)。
阴阳同时感受风邪,七日内,太阳与少阴同时生病,其症状是头痛口干,烦躁,腹胀满。
十四日病入阳明和太阴,太阴阳明同时受病,其症状是少腹胀满,身体高热,饮食不入,胡言乱语。
二十一日,邪入少阳与厥阴,会造成病人耳聋。阴囊内缩,手足逆冷,食物饮水无法入口,不识亲人,六日内必死。

如若五脏以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此病人三日死。因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阳明本应从头到脚顺经而走,今氣血不下反上,氣血盛于上,所以不识亲人。阳明胃气可维持三天,故三日后死。

冬季伤于寒者,春天会的温病,如若春天沒有发温病,夏至后所得病症就是中暑,可用汗法,让暑热与汗同出,使病邪离开身体。

5刺热病篇三十二
如热在肝,小便先黄,腹痛多卧(容易疲劳)身体发热,一旦热盛,病人会狂言乱语,易受惊吓,胸肋胀满。手足燥,无法安卧。這是如遇庚辛日,病必严重,遇到甲乙日,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陰陽相绝,病人必于庚辛日死。
我们可以用针刺厥阴经和少阳经(两经原穴)肝热之人,脉气上逆,头顶阵阵痛(肝经之络入百会穴)

心病热时,心情先闷闷不乐,数日后买生热症,热盛则发生急剧的心痛,情致烦闷易呕,头疼面色赤红,身无汗出。
如遇壬癸日,病情加重,逢丙丁日,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病人必于壬癸日死。
可刺少阴心经和太阳小肠经。

脾病发热病时,病人会先头重脚轻,再两颊痛,心烦面青,想呕又不吐,身体发热。热盛时则腰部痛,无法前后弯曲,少腹胀满下痢,两侧额部痛,如遇甲乙日,病必重,遇戊己日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必甲乙日死。可刺脾经和胃經原穴。
云南—保发容
侠客
侠客
  • UID20185605
  • 粉丝5
  • 关注0
  • 发帖数127
5167楼#
发布于:2016-03-21 05:3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教官-孝感-郑其赛3班保发容申请签到2016年3月21日《黄帝内经》第44-45课心得。
黄帝问道: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都在十日以上,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不知是何缘故,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阳维相会,循行于巅背之表,所以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人感受寒邪以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如果阴阳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难免于死亡了。
黄帝说:我想知道伤寒的症状。岐伯说:伤寒病一日,为太阳经感受寒邪,足太阳经脉从头下项,侠脊抵腰中,所以头项痛,腰脊强直不舒。
二日,阳明经受病,阳明主肌肉,足阳明经脉挟鼻络于目,下行入腹,所以身热目痛而鼻干,不能安卧。
三日,少阳经受病,少阳主骨,足少阳经脉,循胁肋而上络于耳,所以胸胁痛而耳聋。若三阳经络皆受病,尚未入里入阴的,都可以发汗而愈。
四日,太阴经受病,足太阴经脉散布于胃中,上络于咽,所以腹中胀满而咽干。
五日,少阴经受病,足少阴经脉贯肾,络肺,上系舌本,所以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经受病,足厥阴经脉环阴器而络于肝,所以烦闷而阴囊收缩。如果三阴三阳经脉和五脏六腑均受病,以致营卫不能运行,五脏之气不通,人就要死亡了。
如果病不是阴阳表里两感于寒邪的,则第七日,太阳病衰,头痛稍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稍退;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将逐渐能听到声音;十日,太阴病衰,腹满已消,恢复正常,而欲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口不渴,不胀满,舌不干,能打喷嚏;十二日,厥阴病衰,阴囊松弛,渐从少腹下垂。至此,大邪之气已去,病也逐渐痊愈。
黄帝说:怎么治疗呢?岐伯说:治疗时,应根据病在何脏何经,分别予以施治,病将日渐衰退而愈。对这类病的治疗原则,一般病未满三日,而邪犹在表的,可发汗而愈;病已满三日,邪已入里的,可以泄下而愈。
黄帝说:热病已经痊愈,常有余邪不尽,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凡是余邪不尽的,都是因为在发热较重的时候强进饮食,所以有余热遗留。像这样的病,都是病势虽然已经衰退,但尚有余热蕴藏于内,如勉强病人进食,则必因饮食不化而生热,与残存的余热相薄,则两热相合,又重新发热,所以有余热不尽的情况出现。
黄帝说:好,那么怎样治疗余热不尽呢?
岐伯说:应诊察病的虚实,或补或泄,予以适当的治疗,可使其病痊愈。
黄帝说:发热的病人在护理上有什么禁忌呢?
岐伯说:当病人热势稍衰的时候,吃了肉食,病即复发;如果饮食过多,则出现余热不尽,这都是热病所应当禁忌的。
黄帝说:表里同伤于寒邪的两感症,其脉和症状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阴阳两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的两感症,第一日为太阳与少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太阳的头痛,又有少阴的口干和烦闷;二日,为阳明与太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阳明的身热谵言妄语,又有太阳的腹满不欲食;三日,为少阳与厥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少阳之耳聋,又有厥阴的阴囊收缩和四肢发冷。如果病势发展至水浆不入,神昏不知人事的程度,到第六天便死亡了。
黄帝说:病已发展至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营卫不行,像这样的病,要三天以后死亡,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阳明为十二经之长,此经脉的气血最盛,所以病人容易神识昏迷。三天以后,阳明的气血已经竭尽,所以就要死亡。
大凡伤于寒邪而成为温热病的,病发于夏至日以前的就称之为温病,病发于夏至日以后的就称之为暑病。暑病汗出,可使暑热从汗散泄,所以暑病汗出,不要制止。
第三十二篇 刺热
肝脏发生热病,先出现小便黄,腹痛,多卧,身发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狂言惊骇,胁部满痛,手足躁扰不得安卧;逢到庚辛日,则因木受金克而病重,若逢甲乙日木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将在庚辛日死亡。治疗时,应刺足厥阴肝和足少阳胆经。若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这是因热邪循肝脉上冲于头所致。
心脏发热病,先觉得心中不愉快,数天以后始发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突然心痛,烦闷,时呕,头痛,面赤,无汗;逢到壬癸日,则因火受水克而病重,若逢丙丁日火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将在壬癸日死亡。治疗时,应刺手少阴心和手太阳小肠经。
脾脏发生热病,先感觉头重,面颊痛,心烦,额部发青,欲呕,身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腹部胀满而泄泻,两颌部疼痛,逢到甲乙日木旺时,则因土受木克而病重,若逢戊已日土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甲乙日死亡。治疗时,刺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经。
云南—保发容
侠客
侠客
  • UID20185605
  • 粉丝5
  • 关注0
  • 发帖数127
5168楼#
发布于:2016-03-21 05:4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教官-孝感-郑其赛3班保发容申请签到2016年3月21日《黄帝内经》第44-45课心得。

黄帝问道: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都在十日以上,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不知是何缘故,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阳维相会,循行于巅背之表,所以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人感受寒邪以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如果阴阳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难免于死亡了。
黄帝说:我想知道伤寒的症状。岐伯说:伤寒病一日,为太阳经感受寒邪,足太阳经脉从头下项,侠脊抵腰中,所以头项痛,腰脊强直不舒。
二日,阳明经受病,阳明主肌肉,足阳明经脉挟鼻络于目,下行入腹,所以身热目痛而鼻干,不能安卧。
三日,少阳经受病,少阳主骨,足少阳经脉,循胁肋而上络于耳,所以胸胁痛而耳聋。若三阳经络皆受病,尚未入里入阴的,都可以发汗而愈。
四日,太阴经受病,足太阴经脉散布于胃中,上络于咽,所以腹中胀满而咽干。
五日,少阴经受病,足少阴经脉贯肾,络肺,上系舌本,所以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经受病,足厥阴经脉环阴器而络于肝,所以烦闷而阴囊收缩。如果三阴三阳经脉和五脏六腑均受病,以致营卫不能运行,五脏之气不通,人就要死亡了。
如果病不是阴阳表里两感于寒邪的,则第七日,太阳病衰,头痛稍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稍退;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将逐渐能听到声音;十日,太阴病衰,腹满已消,恢复正常,而欲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口不渴,不胀满,舌不干,能打喷嚏;十二日,厥阴病衰,阴囊松弛,渐从少腹下垂。至此,大邪之气已去,病也逐渐痊愈。
黄帝说:怎么治疗呢?岐伯说:治疗时,应根据病在何脏何经,分别予以施治,病将日渐衰退而愈。对这类病的治疗原则,一般病未满三日,而邪犹在表的,可发汗而愈;病已满三日,邪已入里的,可以泄下而愈。
黄帝说:热病已经痊愈,常有余邪不尽,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凡是余邪不尽的,都是因为在发热较重的时候强进饮食,所以有余热遗留。像这样的病,都是病势虽然已经衰退,但尚有余热蕴藏于内,如勉强病人进食,则必因饮食不化而生热,与残存的余热相薄,则两热相合,又重新发热,所以有余热不尽的情况出现。
黄帝说:好,那么怎样治疗余热不尽呢?
岐伯说:应诊察病的虚实,或补或泄,予以适当的治疗,可使其病痊愈。
黄帝说:发热的病人在护理上有什么禁忌呢?
岐伯说:当病人热势稍衰的时候,吃了肉食,病即复发;如果饮食过多,则出现余热不尽,这都是热病所应当禁忌的。
黄帝说:表里同伤于寒邪的两感症,其脉和症状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阴阳两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的两感症,第一日为太阳与少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太阳的头痛,又有少阴的口干和烦闷;二日,为阳明与太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阳明的身热谵言妄语,又有太阳的腹满不欲食;三日,为少阳与厥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少阳之耳聋,又有厥阴的阴囊收缩和四肢发冷。如果病势发展至水浆不入,神昏不知人事的程度,到第六天便死亡了。
黄帝说:病已发展至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营卫不行,像这样的病,要三天以后死亡,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阳明为十二经之长,此经脉的气血最盛,所以病人容易神识昏迷。三天以后,阳明的气血已经竭尽,所以就要死亡。
大凡伤于寒邪而成为温热病的,病发于夏至日以前的就称之为温病,病发于夏至日以后的就称之为暑病。暑病汗出,可使暑热从汗散泄,所以暑病汗出,不要制止。
第三十二篇 刺热

肝脏发生热病,先出现小便黄,腹痛,多卧,身发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狂言惊骇,胁部满痛,手足躁扰不得安卧;逢到庚辛日,则因木受金克而病重,若逢甲乙日木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将在庚辛日死亡。治疗时,应刺足厥阴肝和足少阳胆经。若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这是因热邪循肝脉上冲于头所致。
心脏发热病,先觉得心中不愉快,数天以后始发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突然心痛,烦闷,时呕,头痛,面赤,无汗;逢到壬癸日,则因火受水克而病重,若逢丙丁日火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将在壬癸日死亡。治疗时,应刺手少阴心和手太阳小肠经。
脾脏发生热病,先感觉头重,面颊痛,心烦,额部发青,欲呕,身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腹部胀满而泄泻,两颌部疼痛,逢到甲乙日木旺时,则因土受木克而病重,若逢戊已日土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甲乙日死亡。治疗时,刺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经。
张瑞芝
会员
会员
  • UID20197559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88
5169楼#
发布于:2016-03-21 06:5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瑞芝申请签到,2016年3月20日《黄帝内经》第44课心得
        热论篇31
一现在热病都属伤寒,时死时愈,其死六七日,愈却十日,为何?
  1,膀胱经是诸阳之首,脉连风府穴,所以,能主诸阳之气,人伤于外感风寒,必生热症,此热即令盛,人不死。    若寒邪入阴经,使阴阳皆受风邪,必死
2,初伤寒,第一周在膀胱经会头痛项强,腰椎强硬,失治,第二周病入胃经,会身眼干干,鼻中干燥无法安睡。
  第三周,病入胆经,会胸肋骨苦满耳聋,如只是三阳经病,不传阴,发汗可祛病。
  第四周入脾经,会腹胀满,咽喉干。
  第五周,病入肾经,上洛与肺,连系舌下治疗,会口燥舌干喝水不止,
  第六周,入肝经,入肝脏,会情绪烦而腹满,也阴囊上缩,一旦三阴都受病,气血无法运行,五脏代谢无法排出必死,
3,不同时受寒于阴于阳者,一候七日,病邪在太阳不传里,头痛渐减而自愈。
二周病在阳明不传里,身热必减而自愈,3周病邪在少阳不传里,耳中可听自愈,
四周并在太阴,不见阳症又不传里,病必衰,腹满必减,胃口饮食大开而愈,
五周病在少阴,不见阳症,不传里,病人必渴止,腹不满,舌渐润,而喷嚏出。   六周病在厥阴,若无阳症,只有阴症,病必微,阴囊松下,少腹柔软,病已去,
4,治法?
治法,使脏腑经脉流畅不阻,病必日衰微,若并未及三周,可发汗而愈,如满三周,病入肠腹,可用通利法,攻下而愈
5,热病时病时愈,但常有余邪留在体内又再生病,为什么?
病会有余邪留在体内者,仍有发热时,是勉强饮食入胃造成的,病衰时余热因饮食而内藏,饮食之热与其相合,造成发热,是遗热之因
丁伊
会员
会员
  • UID2018193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99
5170楼#
发布于:2016-03-21 07:4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丁伊申请签到,2016年3月20日《黄帝内经》第45课心得
        《热论篇第三十一》
         “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者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 得热病的,都是伤寒之类,有时痊愈有时死亡,其死都在六七日之间,痊愈都要在十日以上,为何?
太阳经是太阳经是诸阳经之首,其脉连于风府穴,所以能主诸阳经之气。人伤于外感风寒,必生热症。热虽盛,亦不死人。但若寒邪进入阴经,使阳经与阴经皆感受风邪,如此一来,病人必死。最初的热症都是伤于寒。人的皮肤为表,表受寒,若体质好,保持心情好,调理五味就好了。若不知保护,寒会进入阳明或少阳,到阳明止,最多登高而走,弃衣而歌等症状,进入少阳,又受寒,则为两感于寒,比较危险。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伤寒一日是六天,因病的传变需要五天,到第六天时再改变,开始病在太阳经,后背出汗是冰的,所以太阳为寒水,如汗是热的则为发烧,故头顶痛,腰脊强硬。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络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一周病未好,病入阳明,阳明经是往下走的,但是进入阳明经后不往下走,回逆所以目鼻等有症状,无法安卧。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再过一候病入少阳,造成胸肋痛耳聋,当大小便正常可以汗解。阳明症时,腑热会便秘,大便干燥,发表,便秘会越重。经热,白虎汤可汗解。如阳明症便秘,早上跑步,汗出很多,会伤到津液,一周后津液伤,燥气上升,则会有阳明症的症状,用发表法便秘会加重。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四候二十八日,病入太阴,太阴脾分布在胃的壁,络于咽。故腹满而咽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肾经贯穿于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肝经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六候四十二日,病寝厥阴,情绪烦而腹满,阴囊上缩
        “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荣卫不行”气血无法运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且腹不满,舌渐润而有喷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嚢松下,少腹柔软,病气皆去,待日可康复。
        在使脏腑之经脉流畅不阻,病必日渐衰微。若是病未及三日,可一汗而愈。如满三日病入肠腑中,可用通利法,攻下而愈。热病有时痊愈了,但常有余邪留在体内,又再生病原因。是在发热时,却勉强饮食入胃造成的。此因病衰退时,余热因饮食而内藏,饮食之热与其余邪相合,造成发热,这就是遗热之因。看它的虚实,调理其顺逆之过与不及,必能愈。病热稍愈时,食肉则复来,多食则遗。
         阴阳两感于寒邪时,病一候之内,则太阳与少阴倶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候则阳明与太阴倶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谗言。三候则少阳与厥阴倶病,则耳聋囊缩而四肢冰冷。水浆不入,不认识人。六日死。阳明是十二经脉之首,脉气血过盛,必不识人, 五脏已伤,六腑不通,气血不行,经三日便死的原因。凡病伤于寒而成温病的,在夏至日前为病温,在夏至后为暑病。暑病用汗法把暑邪与汗同出。
        《刺热篇第三十二》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
焦艳春
贫民
贫民
  • UID20187731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9
5171楼#
发布于:2016-03-21 08:1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焦艳春申请签到2016年03月20日《黄帝内经》第45课心得
太阳经为六经之长,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受寒时,太阳首先受病,所有的热证,最初都源于寒。一日为6天。伤寒病一日:太阳经感受寒邪,足太阳经脉从头下项,会有头项痛、腰脊强直不舒。二日:阳明经受病,阳明主肌肉,足阳明经脉自上下行,下行入腹,见身热目痛而鼻干,不能安卧。三日:少阳经受病,少阳主骨,胆经循胸胁上络于耳,证见胸胁痛而耳聋,此因耳后有小肠经、胆经、三焦经经过,气被风寒所堵塞,便会产生耳聋。若三阳经络皆受病,尚未入里入阴,可以汗法治之。四日:太阴经受病,足太阴经脉散布于胃中,上络于咽,腹中胀满而咽干。五日:少阴经受病,足少阴经脉贯肾,络肺,上系舌本,造成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经受病,足厥阴经脉环阴器而络于肝,证见烦闷、阴囊收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均受病,营卫不能运行,五脏之气不通,是死证。不是阴阳表里两感于寒邪的,在第七日会见太阳病衰;八日阳明病衰,;九日少阳病衰;十日太阴病衰;十一日少阴病衰,十二日厥阴病衰,病渐痊愈。治疗时,应根据病在何脏何经,分别予以施治。病未满三日,邪犹在表,可发汗;病已满三日,邪已入里,可泻下。在发高烧时强行进饮食,会造成遗热。热证刚开始恢复时,清淡饮食为最好。阴阳两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第一日为太阳与少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为太阳的头痛,少阴的口干和烦闷;二日,为阳明与太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为阳明的身热谵言妄语,太阳的腹满不欲食;三日,为少阳与厥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为少阳之耳聋,厥阴的阴囊收缩和四肢发冷等。病势发展至水浆不入,神昏不知人事为死证,因已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营卫不行。大凡伤于寒邪而成为温热病的,病发于夏至日以前的就称之为温病,病发于夏至日以后的就称之为暑病。暑病汗出,可使暑热从汗散泄,所以暑病汗出,不要制止。
刺热第三十二
肝脏发生热病,先出现小便黄,腹痛,多卧,身发热。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狂言惊骇,胁部满痛,手足躁扰不得安卧;逢到庚辛日病重,逢甲乙日木旺大汗出而热退,治疗时,应刺足厥阴肝和足少阳胆经。心脏发热病,先觉得心中不愉快,数天以后始发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证见心痛,烦闷,时呕,头痛,面赤,无汗;逢壬癸日病重,逢丙丁日火旺时好转,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将在壬癸日死亡。治疗时,应刺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耿雪明
侠客
侠客
  • UID20182521
  • 粉丝1
  • 关注2
  • 发帖数215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5172楼#
发布于:2016-03-21 08:2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耿雪明申请签到,2016年3月19日《黄帝内经》第45集心得:(44集目录)
热论篇第三十一:
P263
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都在十日以上,这是因为: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阳维相会,循行于巅背之表,因此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人感受寒邪以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如果阴阳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难免于死亡了。
P264
伤寒的症状:伤寒病一日,为太阳经感受寒邪,足太阳经脉从头下项,侠脊抵腰中,因此头项痛,腰脊强直不舒。
二日阳明经受病,阳明主肌肉,足阳明经脉挟鼻络于目,下行入腹,因此身热目痛而鼻干,不能安卧。
三日少阳经受病,少阳主骨,足少阳经脉,循胁肋而上络于耳,因此胸肋痛而耳聋。
若三阳经络皆受病,尚未入里入阴的,都可以发汗而愈。
四日太阴经受病,足太阴经脉散布于胃中,上络于咽,因此腹中胀满而咽干。
五日少阴经受病,足少阴经脉贯肾,络肺,上系舌本,因此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经受病,足厥阴经脉环阴器而络于肝,因此烦闷而阴囊收缩。
如果三阴三阳经脉和五脏六腑均受病,以致营卫不能运行,五脏之气不通,人就要死亡了。
如果病不是阴阳表里两感于寒邪的,则第七日太阳病衰,头痛稍愈;
八日阳明病衰,身热稍退;
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将逐渐能听到声音;
十日太阴病衰,腹满已消,恢复正常,而欲饮食;
十一日少阴病衰,口不渴,不胀满,舌不干,能打喷嚏;
十二日厥阴病衰,阴囊松弛,渐从少腹下垂。至此,大邪之气已去,病也逐渐痊愈。
伤寒的治疗:治疗时,应根据病在何脏和经,分别予以施治,病将日渐衰退而愈。
对这类病的治疗原则,一般病未满三日,而邪犹在表的,可发汗而愈;
病已满三日,邪已入里的,可以泻下而愈。
热病已经痊愈,常有余邪不尽的原因:凡是余邪不尽的,都是因为在发热较重的时候强进饮食,因此有余热遗留。象这样的病,都是病逝虽然已经衰退,但尚有余热蕴藏于内,如勉强病人进食,则必因饮食不化而生热,与残存的余热相薄,则两热相合,又重新发热,因此有余热不尽的情况出现。
余热不尽的治疗:应诊察病的虚实,或补或泻,予以适当的治疗,可使其病痊愈。
发热的病人在护理上的禁忌:
当病人热势稍衰的时候,吃了肉食,病即复发;如果饮食过多,则出现余热不尽,这都是热病所应当禁忌的。
表里同伤于寒邪的两感证,其脉和症状如下:
阴阳两表里同时感受寒邪的两感证,第一日为太阳与少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太阳的头痛,又有少阴的口干和烦闷;
二日为阳明与太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阳明的身热谵言妄语,又有太阳的腹满不欲食;
三日为少阳与厥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少阳之耳聋,又有厥阴的阴囊收缩和四肢发冷。如果病逝发张展至水浆不入,神昏不知人的程度,到第六天便死亡了。
病已发展至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象这样的病,要三天以后死亡的道理:
阴阳为十二经之长,此经脉的气血最盛,因此病人容易神识昏迷。三天以后,阳明的气血已经竭尽,因此就要死亡。
大凡伤于寒邪而成为温热病的,病发于夏至日以前的就称之为温病,病发于夏至日以后的就称之为暑病。暑病汗出,可使暑热从汗散泄,因此暑病汗出,不要制止。
刺热篇第三十二:
 肝脏发生热病,先出现小便黄,腹痛,多卧,身发热。当气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狂言惊骇,胁部满痛,手足躁扰不得安卧;逢到庚辛日,则因木受金克而病重,若逢甲已日木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将在庚辛日死亡。治疗时,应刺足厥阴肝和足少阳胆经。若肝气上
黄旭红
会员
会员
  • UID20149616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57
5173楼#
发布于:2016-03-21 08:4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黄旭红申请签到,2016年3月20日《黄帝内经》第45集心得:
一、热论篇三十一
1、热性病之始皆起于寒,太阳经为诸阳之首,它的脉连到风府穴,所以主诸阳之精气,人伤于外感风寒,必生热症,不過此热虽然盛,也不会死人,因为病在表。但是如若沒有治愈,病通过少阳传入阴经,使阳经和阴经皆感受风邪,如此一来病人必死。
2、病在经的传变,伤寒之始,病在太阳经,太阳经从头到脚,所以病人会有头痛项强,腰椎强硬的症状。一旦失治,一个星期后会进入阳明经,阳明主肌肉,脉夹鼻两侧,进入眼目,所以会造成身热眼痛,且鼻中干燥且无法安卧。此时若還沒治愈,病就会进入少阳经,少阳司胆,其经脉顺着胸肋而络入耳中。三阳受病,病邪未入陰脏之时,可一汗而去。(经热可得汗而解,但是如果有大便不通,是为腑热,此时不能用汗法,津液流失,大肠更燥)此时若还没有治愈,二十八日后,病就会进入太阴,太阴脉分布肠胃之壁,上络于咽口,会造成病人腹胀满且咽喉干燥。如还沒痊愈,三十五日后病邪会进入少阴,少阴肾脉贯穿肾脏,上络于肺,联系舌下,会造成病人口干舌燥(肾主唾)而喝水不止。四十二日后,病邪会入侵厥阴,厥阴经顺着肝经生殖器而上络于肝脏,会使人情绪烦且腹满,而阴囊上缩。(肝病之人必有胸肋胀满之症)一旦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病,氣血无法運行,体内垃圾无法排出,人必死。治疗的原则是使脏腑之经脉流畅,病必会日渐衰败,病在三阳且是经热可一汗而解,如若是腑热大便不通,就用下利法,攻下而愈。
3、人受热病,有时会痊愈,有时会反复发作,只因有余邪滞留体内而生热,余邪形成的原因是热病未愈,而饮食入胃,余邪趁机内藏,饮食之热与余邪相合,造成发热。(所以热症时一定要忌口)治疗时调其气血的顺逆和过与不及,必能愈。
4、当阴阳两感于寒时(阴症阳症同时出现)。阴阳同时感受风邪,七日内,太阳与少阴同时生病,其症状是头痛口干,烦躁,腹胀满。十四日病入阳明和太阴,太阴阳明同时受病,其症状是少腹胀满,身体高热,饮食不入,胡言乱语。二十一日,邪入少阳与厥阴,会造成病人耳聋。阴囊内缩,手足逆冷,食物饮水无法入口,不识亲人,六日内必死。如若五脏以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此病人三日死。因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阳明本应从头到脚顺经而走,今氣血不下反上,氣血盛于上,所以不识亲人。阳明胃气可维持三天,故三日后死。冬季伤于寒者,春天会的温病,如若春天沒有发温病,夏至后所得病症就是中暑,可用汗法,让暑热与汗同出,使病邪离开身体。
二、刺热病篇三十二
1、如热在肝,小便先黄,腹痛多卧(容易疲劳)身体发热,一旦热盛,病人会狂言乱语,易受惊吓,胸肋胀满。手足燥,无法安卧。這是如遇庚辛日,病必严重,遇到甲乙日,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陰陽相绝,病人必于庚辛日死。我们可以用针刺厥阴经和少阳经(两经原穴)肝热之人,脉气上逆,头顶阵阵痛(肝经之络入百会穴)
2、心病热时,心情先闷闷不乐,数日后买生热症,热盛则发生急剧的心痛,情致烦闷易呕,头疼面色赤红,身无汗出。如遇壬癸日,病情加重,逢丙丁日,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病人必于壬癸日死。可刺少阴心经和太阳小肠经。3、脾病发热病时,病人会先头重脚轻,再两颊痛,心烦面青,想呕又不吐,身体发热。热盛时则腰部痛,无法前后弯曲,少腹胀满下痢,两侧额部痛,如遇甲乙日,病必重,遇戊己日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必甲乙日死。可刺脾经和胃經原穴。
凤翔
贫民
贫民
  • UID20184153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7
5174楼#
发布于:2016-03-21 08:5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深圳-凤翔,申请签到。2016-03-20,内经视频第45课心得,请教官审阅。
三十一篇,热论:
热病:都是伤寒,易死,六七日,能愈的也要十日以上,初伤于寒,温病,两感于寒,表肤为表,伤于寒没治好,保持好心情调理五味,如果没注意,就会进入少阳,第二进入阳明,就有机会传到少阴厥阴,到阳明而止,癫狂,进入少阳会再生,如果又受寒就是两感于寒。伤寒一日,六天会改变,太阳
始,腰痛,头顶痛,太阳寒水,皮肤冰的,再感于寒,进入阳明,主肉,身热目病鼻干,气从上往下的。现在回逆,三日少阳受之,胆半表半里,主开合,耳鸣,胸痛,没有入脏可用汗解。
阳明腑热,便秘,不能汗解。经热可以汗解。四日二十一天,进入太阴,胸满,五日三十五天,入肾,舌下,舌苔肺,抽筋是肝,干渴。六日四十五天,厥阴,囊缩,皆受病,死症。不两感于寒者,七日不传,十一日少阴病衰,要及时治疗。
三日内汗解,入里宣泻利二便,遗热,发热时吃东西,热多。要清淡,病好再吃,不能吃肉。米面粥,青菜。
两感于寒,太阳少阴并病,头痛,干感,太阴阳明,腹满身热。三日少阳厥阴,耳聋囊缩,水浆不入,六日死。可用热米粥。五脏六腑伤,三日死。阳明胃气十二经之长。逆气会死。病冬伤于寒,夏至以后为暑病,用汗法。肉类是阴,肥肉是阳,发表时可放一些滋阴药,滋阴太过会有遗热。
第三十二。制热论:
肝热病,小便先黄,便秘,热实症,肚子痛。寒实小便会清,肚子不痛,身热易受惊吓,不能卧,遇庚辛日不好,遇甲乙日病要起,大汗气逆,用刺法肝胆经,头面痛,找原穴,虚实都可,太冲穴。
心热,主喜,数日乃热,心痛,天阳属热,无汗,壬癸日危险,气逆死,刺太阳原络治疗。
脾热头先重,主湿沉重,两颊痛,脸发青,伤到胃吃不下东西,恶心会吐。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