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丽
侠客
侠客
  • UID20187291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39
5175楼#
发布于:2016-03-21 09:04
@教官-深圳-林金兰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石丽申请签到,2016-3-20《黄帝内经》45课心得
热论篇三十一
所有热症最初伤于寒。
人伤于外感风寒,必生热症,此热即令盛,亦不死人。但若 寒邪进入阴经,使阳经与阴经皆感受风邪,这样病人必死。
阳明经腑热不可发汗。
伤寒起初之时,病在太阳经, 所以会有头痛项强,腰椎强硬的症状。一旦失治, 一星期后会进入阳明经,阳明主肌肉,此经脉络 夹鼻两侧,进入眼目,会造成身热眼疼而鼻中干 燥,无法安卧状。再过一候七日,病入少阳经, 少阳司胆,其经脉顺延胁肋而络在耳中,会造成 胸胁苦满而耳聋。如果只是三阳经络受病,病邪 未入阴脏,可一汗而病去。如果未加施治正确, 四候二十八日后,病进入太阴,太阴脾脏分布肠 胃之壁,上络于咽口(食道口)会造成病人腹胀 满而咽喉干燥。五候三十五日病邪会进入少阴, 少阴肾脉贯穿肾脏,上络于肺,连系舌下治疗会 造成病人口燥舌干而喝水不止。六候四十二日, 病邪入侵厥阴,厥阴肝经顺延生殖器而上络于肝 脏,会造成人情绪烦而腹满而阴囊上缩。一旦三 阳三阴五脏六腑皆受病,气血无法运行,五脏代 谢物无法排出,此人必死。
其间有不同时受寒于阴与阳者,如一候七 日,病邪仍留太阳不傅里,此病邪必衰,头痛渐 减而自愈。如一候十四日,病在阳明不传里,则 病邪必衰微,病人身热必减而自愈。三候二十一 日,病邪居少阳不传里,其病势必衰,耳中必渐 可听闻。四候病在太阴,不见阳症,其邪又不傅 里,其病必自衰微,腹满日减,而饮食、胃口大 开。五候病在少阴,不见阳症,又不再傅里,病 邪必衰,病人必渴止且腹不满矣,舌渐润而有喷 嚏出也。六候病在厥阴,若无阳症,只有阴症, 其病必自微弱,阴囊松下,少腹软柔,病气巳去, 待日可复矣。  
治法在使脏腑之经脉流畅不阻,病必日渐衰微(免疫系统治疗即萌于此), 若是病未及三候,可一汗而愈。如满三候病入肠腑中,可用通利法,攻下而愈。
会有余邪遗留体内者,是发 热时,勉强饮食入胃造成的。此因病衰退时, 余热因饮食而内藏,饮食之热与其余邪相合,造 成发热,这就是遗热之因。 调理其顺逆之过与不及。
热病稍愈时候忌食肉类,否则热必 复来;又忌多食,会生遗热,这是禁忌事项。
阴阳两感于寒邪时,若一侯七 日内,太阳与少阴同时生病,其症状是头痛口干, 烦躁腹满状。二候病入阳明与太阴同时受病,其 症状是少腹胀满,身体高热,饮食不入,胡言乱 语。三候二十一日,邪入少阳与厥阴,二经同时 受病,造成耳聋阴囊内缩手足逆冷,食物饮水无 法入口,不识亲人,此六日内必死。
阳明是十二经脉中最首要的,其 脉气血过盛,必不识亲人。三日后,胃气已尽竭, 故病人必死。
凡病始于冬季伤于寒后成温热病的,在夏日 至前发病为温病,在夏至日后为中暑,暑热会与 汗同时出,故吾人可用汗法把暑邪自汗出而离开 身体。
肝生热病时,病人必小便先黄腹中隐痛且容易疲劳,身体发热。一旦热盛,会造成 病人狂言乱语,易受惊吓,胸胁满痛,手足躁扰不安,无法安卧。此病若逢庚辛金日受克之时, 必加倍严重,甲乙木日当令之时,必生大汗。一 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阴阳相绝,病人必于庚 辛日受克之日而死。吾人可用针刺足厥阴与少阳两经。脉气上逆必产生头顶阵阵痛,这是脉气上冲头面之故也(肝经支络入百会穴) 。
心发生热病时,先有闷闷不乐的症状,几日后才生热症。热盛发心痛,情志烦闷不舒,易呕,头疼面色赤红,身无汗出。如逢壬 癸水日为受克之期,病必加重,逢丙丁火日为当 令之期,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气,手足冰冷, 这是危症,病人必于壬癸水日死亡。可刺手少阴 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来施治 。
脾脏生热病时,病人会先头重脚轻,再两颊 痛,心烦,面青,想呕又不吐,身体发热 。
蔡彩婵
侠客
侠客
  • UID20144700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95
5176楼#
发布于:2016-03-21 09:05
@教官-深圳-林金兰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 深圳 蔡彩婵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0日《黄帝内经》第45课心得
热论篇
1.热性病皆起于寒。太阳经为诸阳之首,脉上连于风府穴,主诸阳之精气,人伤于外感风寒,必生热症,病在表,热虽甚不死。若病通过少阳传入阴经,阳经阴经皆感于寒,必死。
2.伤寒始于太阳经,太阳经从头到脚,故有头痛项强,腰椎强硬之症。失治,一周后进入阳明经,阳明主肌肉,脉夹鼻两侧,进入眼目,故身热眼痛,鼻中干燥且无法安卧。未治,再入少阳经,少阳司胆,其经脉顺着胸肋而络入耳中。仍未愈,二十八日后,病入太阴,太阴脉分布肠胃之壁,上络于咽口,故腹胀满且咽喉干燥。还未愈,三十五日后病邪入少阴,少阴肾脉贯穿肾脏,上络于肺,连舌下,故病人口干舌燥而喝水不止。若还未愈,四十二日后,入侵厥阴,厥阴经顺着肝经生殖器而上络于肝脏,会使人情绪烦且腹满,而阴囊上缩。肝病之人必有胸肋胀满之症。一旦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病,氣血无法運行,体内垃圾无法排出,人必死。
3.治疗原则
使脏腑之经脉流畅,病必会日渐衰败。三阳受病,病邪未入阴脏之时,可一汗而去。但若有大便不通,是为腑热,此时不能用汗法,津液流失,大肠更燥,用下利法,攻下而愈。

热病论
1.人得热病,有时痊愈后反复发作,是因病退时勉强进食入胃致余邪内藏,饮食之热与余邪相合,造成发热。治疗时看虚实,调其气血的顺逆和过与不及,必能愈。热病刚开始退,忌食肉类,忌多食。
2.阴阳两感于寒症
阴阳同时受风邪,七日内,太阳与少阴同时生病,头痛口干,烦躁,腹胀满。十四日病入阳明和太阴,太阴阳明同时受病,少腹胀满,身体高热,饮食不入,胡言乱语。二十一日,邪入少阳与厥阴,会造成耳聋,阴囊内缩,手足逆冷,食物饮水无法入口,不识亲人,六日内必死。
3.凡病始于冬寒成温热病的,夏日来前发病为温病,夏日至后为中暑,暑热与汗同时排出,故可用汗发去暑邪。

刺热病篇
1.热在肝,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一旦热盛,则狂言乱语,易受惊吓,胸肋胀满,手足燥,无法安卧。若遇庚辛日,病必严重,遇甲乙日,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阴阳相绝,病人必于庚辛日死。
针刺厥阴经和少阳经的原穴治之。肝热则脉气上逆,头顶阵阵痛,因肝经之络入百会穴。
2.心热病,心情先不乐,数日后生热症,热盛则急剧心痛,情志烦闷易呕,头疼面色赤红,身无汗出。遇壬癸日,病情加重,逢丙丁日,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病人必于壬癸日死。
刺少阴心经和太阳小肠经治之。
3.脾热病,先头重脚轻,再两颊痛,心烦面青,欲呕不吐,身热。热盛时腰部痛,无法前后弯曲,少腹胀满下痢,两侧额部痛,遇甲乙日,病必重,遇戊己日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必甲乙日死。
刺脾经和足阳明胃经原穴治之。
蔡彩婵
侠客
侠客
  • UID20144700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95
5177楼#
发布于:2016-03-21 09:05
@教官-深圳-林金兰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 深圳 蔡彩婵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0日《黄帝内经》第45课心得
热论篇
1.热性病皆起于寒。太阳经为诸阳之首,脉上连于风府穴,主诸阳之精气,人伤于外感风寒,必生热症,病在表,热虽甚不死。若病通过少阳传入阴经,阳经阴经皆感于寒,必死。
2.伤寒始于太阳经,太阳经从头到脚,故有头痛项强,腰椎强硬之症。失治,一周后进入阳明经,阳明主肌肉,脉夹鼻两侧,进入眼目,故身热眼痛,鼻中干燥且无法安卧。未治,再入少阳经,少阳司胆,其经脉顺着胸肋而络入耳中。仍未愈,二十八日后,病入太阴,太阴脉分布肠胃之壁,上络于咽口,故腹胀满且咽喉干燥。还未愈,三十五日后病邪入少阴,少阴肾脉贯穿肾脏,上络于肺,连舌下,故病人口干舌燥而喝水不止。若还未愈,四十二日后,入侵厥阴,厥阴经顺着肝经生殖器而上络于肝脏,会使人情绪烦且腹满,而阴囊上缩。肝病之人必有胸肋胀满之症。一旦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病,氣血无法運行,体内垃圾无法排出,人必死。
3.治疗原则
使脏腑之经脉流畅,病必会日渐衰败。三阳受病,病邪未入阴脏之时,可一汗而去。但若有大便不通,是为腑热,此时不能用汗法,津液流失,大肠更燥,用下利法,攻下而愈。

热病论
1.人得热病,有时痊愈后反复发作,是因病退时勉强进食入胃致余邪内藏,饮食之热与余邪相合,造成发热。治疗时看虚实,调其气血的顺逆和过与不及,必能愈。热病刚开始退,忌食肉类,忌多食。
2.阴阳两感于寒症
阴阳同时受风邪,七日内,太阳与少阴同时生病,头痛口干,烦躁,腹胀满。十四日病入阳明和太阴,太阴阳明同时受病,少腹胀满,身体高热,饮食不入,胡言乱语。二十一日,邪入少阳与厥阴,会造成耳聋,阴囊内缩,手足逆冷,食物饮水无法入口,不识亲人,六日内必死。
3.凡病始于冬寒成温热病的,夏日来前发病为温病,夏日至后为中暑,暑热与汗同时排出,故可用汗发去暑邪。

刺热病篇
1.热在肝,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一旦热盛,则狂言乱语,易受惊吓,胸肋胀满,手足燥,无法安卧。若遇庚辛日,病必严重,遇甲乙日,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阴阳相绝,病人必于庚辛日死。
针刺厥阴经和少阳经的原穴治之。肝热则脉气上逆,头顶阵阵痛,因肝经之络入百会穴。
2.心热病,心情先不乐,数日后生热症,热盛则急剧心痛,情志烦闷易呕,头疼面色赤红,身无汗出。遇壬癸日,病情加重,逢丙丁日,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病人必于壬癸日死。
刺少阴心经和太阳小肠经治之。
3.脾热病,先头重脚轻,再两颊痛,心烦面青,欲呕不吐,身热。热盛时腰部痛,无法前后弯曲,少腹胀满下痢,两侧额部痛,遇甲乙日,病必重,遇戊己日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必甲乙日死。
刺脾经和足阳明胃经原穴治之。
文建宁
侠客
侠客
  • UID2018222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06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5178楼#
发布于:2016-03-21 10:56
@教官-伊犁-慕利敏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  文建宁申请签到,2016年3月21日《黄帝内经》第46課心得:


肺脏所引发的热病,病人先感到寒冷、皮肤上的毫毛竖起、怕风,舌头上表面发黄,身体发烧。发烧太厉害,就发喘咳嗽,咳嗽会震的胸痛,牵连到背,不能喘大气,病头痛的使人受不了,直出冷汗。遇到火日(丙丁日),火克金,病情加重、甚至死去;遇到庚辛日(金日),就会出大汗。
治疗方法:针刺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此处黄豆大的血滴病就好了


肾脏所引发的热病,病人先感到腰痛、小腿发酸、口渴、身体发热。发烧厉害的话,则头颈痛而又强直,小腿发凉而酸,脚下热,不想说话。如果肾气上逆,则会感到脖子非常痛。遇到戊己日(土日),克水,病情会加重甚至死去;遇到壬癸日(水日),会出大汗。
治疗方法:针刺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


肝脏引发的热病,先是左脸颊见赤色
心热,额头上先见赤色
脾热,唇部先见赤色
肺热,右脸颊先见赤色
肾热,下哈巴处先见赤色


治未病:疾病还没有发作出来的时候,但是看到面部不同部位的赤色,就可以针刺治疗。如果此时治疗,到了该脏的本日子,病就会好了。但是若是治反了,那就会延长病愈的时间,甚至会让病人丧命。


热病治疗原则:应当发汗,如果治疗及时,到了病脏的本日子那天病就好了。


热病的治疗方法:先给病人和温凉水,然后针刺;让病人不要穿的太厚太暖和了,房间温度也不要太高。这样,等身上的热消退之后病就好了


热病如果发现胸胁痛闷,手足躁饶不安,就刺足少阳胆经、手太阴肺经的;如果严重,就用五十九刺的方法
热病如果起于手臂的,就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得汗
热病起于头部的,就刺足太阳膀胱经经得汗
热病起于足径的,就刺足阳明胃经得汗
热病发作时病人觉得体重、骨节痛、耳聋、好睡,就刺足少阴脾经;弱国严重,就用五十九刺的方法
热病如先眩晕、胃热、胸胁胀闷的,就刺足少阴肾经和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引发热病,两颧骨处赤色,如果荣色未坏,只要发汗并且等到本脏日就会好;如果同时又见到了少阴经肾经的脉症,则死


足少阳胆经引发热病,面颊前处赤色,发汗会好;如果同时见到了足厥阴肝经的脉象,则死


治疗热病的气穴:
第三椎下,泻肺热;
第四椎下,泻心热;
第五椎下,泻肝热;
第六椎下,泻脾热;
第七椎下,泻肾热


诊察面部颜色,可以推知腹部的病:
赤色从颊下上逆到颧,为痢疾之病;
赤色在颊车穴的,为腹部胀满之病;
赤色在颧骨后部的,为胁痛之病
赤色在脸颊上的,病都在膈上部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阴阳交:患温病的人,在出汗以后,身体又发热,脉躁动,病情不因汗出而稍减,并且胡言乱语,饮食不进,是一种死症


人体之所以出汗,是由于水谷入胃,化生精微。


邪正在骨肉间相争,精气胜、邪气退,所以能够出汗,也能吃东西了,并且不再发热了;热是邪气的标志,精气外泄的反映。
如果汗出而又再发热,说明邪气胜于正气;如果不能进食,精气就失去了补充来源,就会更加缺乏,导致热邪更胜。如果汗出
而热留不退,就命在旦夕。


汗出而脉仍然躁动旺盛,是死症


风邪:汗出热身体发热
风厥:汗出而烦闷不解,是由于气之上逆
厥:少阴肾经受太阳膀胱经发热的影响,随之上逆,为厥
厥的治疗:刺太阳膀胱经和少阴肾经的穴位,并且喝汤药


劳风:发病是在肺下(肾),症状是头项僵直,目视不明,吐粘痰,怕风吹、发寒战
劳风治疗:首先通达肺气,呼吸通畅、身体活动自如。然后要注意休息,少活动;其次借助汤药引太阳膀胱经的阳气。一般一周时间会好
    如果咳出青黄的浓痰,一定要从口中或鼻子中把这种浓痰排出去才好,否则会伤肺,会死
钟洁贞
侠客
侠客
  • UID2017690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44
5179楼#
发布于:2016-03-21 11:59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钟洁贞申请签到,2016年3月18日《黄帝内经》第42讲学习心得
一、没有断奶的小孩子得热病,脉弦小,脉症不和,手足温者生,手足寒者死。正在发烧的小孩,脉应大,脉症相合才好治。脸色发青,脉大,脉象不合则不好治。幼儿中风发热,气喘,呼吸时要动肩膀,脉会实而大,缓脉表示有胃气,有得救。反之弓弦一样的劲急之脉,无胃气,必死。小孩子用一个大拇指摸脉。
二、下痢:脉症相合则生,相逆则死。
1、大便带血者,身体发热即逆症,阳绝,会死,寒证身冷为正常,则生。
2、排出白沫,脉沉则生,脉浮则死,里寒甚,带白沫是阴虚掉,应摸到沉脉,结果摸到浮脉,浮脉是阳脉,脉症不合。为阴阳绝离则死。
3、排出脓血,脉呈悬细快断绝状则死。脉现滑利且大则生。滑代表气血还有。
4、身不发热,脉现滑利且大,生。脉中空虚,流动不畅,津液已竭必死,脉停止不前,死症。根据真脏脉可以判定其死期。
三、若得癫痫等脑病,脉滑利且形大,日久自己会好。脉形小坚急则是死症。癫疾阳亢在上才会得病,脉也应该阳亢,脉证相符,故可以自愈。
癫疾本身为虚证,脉虚则可治,实则死,虚就是没有东西,实就是里面长东西了。
下针,胸前足阳明胃经处找压痛点针刺。
四、春季治病取该病经之络穴,夏季治病取病经之俞穴,秋季治病取病经之合穴,冬季毛孔闭塞,气血内藏,治病则宜用药少用针,以免泄气,但遇到痈疽之病,需速用针刺法去病邪,以免病情扩散,伤害更大。
1、腋下脓痈,必生高热――针刺足少阳胆经,经上有压痛点选五位针刺。
2、大热仍不退,改刺手少阴心经选三处压痛点,加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及骨会大杼穴施。
3、突发急性之痈疽,从病处向筋及肌肉顺延发痛――冷汗不止,小便不利――病经之俞穴
4、腹部突然胀满(便秘或水症),按之不减,也不排气――取手太阳小肠经的络穴及胃募穴中脘穴,加肾俞穴附近距命门三寸位的压痛点上下针五刺且用较粗的员利针。
5、任何的脓症都可以在肺经上治。下骨会大杼预防脓症感染骨头。
五、奇穴
(1)肝病的人右腿内侧,肝经走内侧,在肝经上压,会找到压痛点(肝一,肝二,肝三)
(2)左腿外侧,阳陵泉的位置下一寸为胆结石的奇穴,有可能是上下一点,要灵活
(3)假想太溪穴上有肾脏,用圆头的东西按压,找压痛点,在痛点下针,治疗肾结石。
六、霍乱:上吐下泻,可背部俞穴位选五处有压痛点位下针,加足阳明胃经足三里及上侧旁有三压痛点处下针。
七、针刺治疗癫痫及精神病患者在手太阴肺经之列缺穴,手太阳小肠经之阳谷穴,足太阳膀胱经之京骨穴,手少阴心经之通里穴,足阳明胃经解溪上五寸奇穴上下连刺三针。
八、三焦的病(消痰)突然昏倒,半身瘫痪,肌肉萎缩,手足冰冷,气满,呼吸不过来手脚关节上面肿痛,造成不好走路(寒、风、湿,把祛寒,湿风的药调和一起即可)如关节肿大,风湿关节炎等(富贵病)
九、全身发黄,突然暴发了疼痛,突然发癫痫,突然发狂,久病气逆,气不順畅,积累而发
十、阴阳隔绝不通,或饮食不入又大小便不通者,人平时多忧思。
十一、突然足冷且上逆,又耳聱,一侧气血阻塞不通,内中气血突然上逆头部产生,常因情绪过于激动,加外感风寒导致。
足指因痛或坡――寒风湿之病
内外皆无风病,但湿积体内而人瘦不胖――湿着血脉之劳症
十二、凡黄瘅、暴发之疼痛、癫疾(脑痛病)、神智不清发狂奔走,都是长久以来小病未好转产生的疾病。五脏之相互关系不平衡,是由于六腑闭塞不通所产生(泽兰丸观念出此处)。
头痛兼耳鸣,五官及大小便又不顺畅――肠胃功能失常所产生的病变。一个人随时胃口均匀,大小便通畅,腑病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脏病。
第二十九篇 太阴明论
1、太阴和阳明为表里关系,脾胃之脉,生病时不一样,阴阳位置不同。阳是天气主外,阳的本性是实,阴是地气主内,阴的本性是虚。阴受病或阳受病时,互相会产生影响,造成虚实互变,时顺时逆,有时病由内发,有时病由外入,病因不同,病名亦不同。饮食不节,起居不时之人,必先使阴伤,阳受伤则邪必入腑,阴受病则邪必入五脏,病邪入腑必造成身体壮热,无法安卧,病向上逆则成短气状,病邪入五脏则胸腹胀满,不思饮食,病向下则腹泻,长久下来则下痢不止。
2、阳明症:阳明指腑,二阳合并,只热不寒,
经热与腑热会口渴,腑就是大肠、胃,伤到了,便秘,经热,病人发烧,高热――表邪进来
3、饮食引起得太阴症,脾主少腹,要想减小腹,少吃甘,少吃鱼,鱼热中,多吃清淡,然后去湿,去热,若便秘通便,处方就出来了。如果环境不改变,回去一直吃个不停,这样就没没办法。
焦艳春
贫民
贫民
  • UID20187731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9
5180楼#
发布于:2016-03-21 14:3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焦艳春申请签到2016年03月21日《黄帝内经》第46课心得
脾脏发生热病,头重脚轻,面颊痛,心烦,面色青,欲呕,身热。热邪如脏,腰痛不可俯仰。少腹胀满下利,两颔部疼痛,逢甲乙日木旺而病重。逢戊已日大汗出而退。若邪脏盛,在甲乙日死亡。治疗刺太阴脾和阳明胃经。肺脏发生热病,体表寒冷,毫毛竖立,恶风寒,舌苔黄,身发热。热盛则气喘咳嗽,胸背痛,头痛,汗出而恶寒。丙丁日病重,逢庚辛日汗出热退,邪气盛,在丙丁日死。治疗刺太阴肺和阳明大肠经。使其出血如大豆样大,病可愈。肾脏发生热病,腰痛,口渴,全身发热。热盛则项痛强直,足心发热,不欲言语。肾气上逆,则项痛头眩晕,摇动不定,逢戊已日病重,壬癸日大汗出热退,邪气盛,在戊已日死。治疗刺少阴肾和太阳膀胱经。肝发热,左颊先见赤色。心发热,额部先见赤色。脾发热,鼻部先见赤色。肺发热,右颊先见赤色。肾发热,颐部先见赤色。病虽没发作,但面部已有赤色而施治,叫做“治未病”。凡治热病,应饮大量冷水在施刺法,穿衣要单薄,居住阴凉处。热病见胸胁痛,手足燥扰不安的,刺少阳胆经泻阳邪,补太阴脾经,病重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热病先手臂痛,刺阳明、手太阴经。发于头部的,刺项部太阳经穴。发于足胫的,刺阳明胃经穴,汗出则热止。热病出现身体重,骨节痛,耳聋,眩晕的,刺少阴肾经。热病出现头晕,发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和足少阳经。热病气穴:第三椎下主治胸中热,四椎下主横膈有热,五椎下主肝热病,六椎下主脾热病,七椎下主肾热病。诊察面色,可以推知腹部疾病。颊部赤色由下向上到颧骨,腹中有大硬块,赤色自颊下行至颊车部,为腹部胀满,赤色见于颧骨后侧,为胁痛,见于颊上,为病在膈上。
评热病论篇
阴阳交:温热病患者,汗出后随即又发热,脉疾燥,病没有因汗出而衰减,反而出现言语狂乱,不进饮食等症状。阴阳交是死证。1.汗出后又复发热(邪已胜正),不进饮食(正气已伤)。2.汗出而脉扔燥盛者。3.脉象不与汗出相应,且狂言乱语。这3个都是死证。
劳风:人过于劳动时,适为风伤,病在下,肾脉病贯穿肝膈入肺而入脑,造成人呈项强直眼向上翻,口水如鼻涕不断流出,恶风吹与寒颤不已,就是劳风之病。
王玲萍
侠客
侠客
  • UID20176952
  • 粉丝1
  • 关注1
  • 发帖数219
5181楼#
发布于:2016-03-21 14:4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二班王玲萍申请签到,2016年3月21日《黄帝内经》第46课心得
  热论篇第31
  1、巨阳是指太阳,三阳并在一起,所有热症最初都是伤于寒,就是瘟病。最初太阳经受病,皮肤皮表伤到寒,没有治好寒往前走,一种情况是进入少阳,有机会传遍所有的阴经,另一种情况是寒由太阳进入阳明,会出现阳明经病或者腑病,病不会再往下传。
  2、①伤寒起初之时病在太阳经,太阳又称寒水,所以再感于寒就会出现头痛项强,腰椎强硬的症状。②如果没有治好,一周以后进入阳明经,阳明主肌肉,此经脉络夹鼻两侧,进入眼目,阳明气逆,会造成身热眼疼而鼻中干燥,无法安卧。③再过7日,病入少阳经,少阳主半表半里,循胸胁而络入耳中,会造成胸胁苦满且耳聋。如果病只是在三阳而没有进入阴脏,都可以用汗解法,但阳明腑热病,发汗会造成津液流失,便秘更严重。④病没有正确的施治,4个星期后会进入太阴经,脾脏分部胃肠之壁,上络咽口,会造人病人腹胀满而咽喉干燥。⑤35天后病邪进入少阴经,少阴肾脉贯穿肾脏,上络于肺,络舌下,肾主唾,寒邪入肾会造成口燥舌干口渴,喝水不止。舌本体是心,舌根为脾,舌下为肾,舌表面为肺,这里的筋为肝。⑥42日,病邪入侵厥阴,厥阴肝经顺延生殖器而上络于肝脏,会造成人情绪烦而腹满阴囊上缩,一旦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气血无法运行,五脏代谢物无法排出,此人必死。
  3、①如果阴经和阳经不同时受寒,7日病邪仍然留在太阳里没有传经,此病邪必衰,头痛渐减而自愈。②14日,病在阳明不传里,则病邪必衰微,病人身热必减而自愈。③21日,病邪居少阳不传里,其病势必衰,逐渐耳朵可以听到声音。④28天,病在太阴,不见阳症,其邪又不传里,其病必自衰微,腹满日减,胃口大开。⑤五候病在少阴,不见阳症,又不再传里,并邪必衰,病人必渴止且腹不满,舌渐润而有喷嚏出。⑥六候,病在厥阴,无阳症,其病必衰,阴囊松下,少腑柔软,病气已去,待日可复。
  4、病在阳,21日内都可以用汗解法,治表证时,饮食要清淡,不能吃大鱼大肉,不然会有遗热,使病情反复。
  5、阴阳同时感受风邪时,若一候7日内,太阳与少阴同时生病,其症状是,头痛,口干,烦躁腹满。二候病入阳明与太阴同时受病,其症状是少腹胀满,身体高热,饮食不入,胡言乱语。三候21日,邪入少阳与厥阴,二经同时受病,造成耳聋阴囊内缩手足厥冷,食物饮水无法入口,不识亲人,此6日内必死。
  6、阳明是12经脉中最首要的,其脉气过盛,必不识亲人,3日后,脉气已竭,故病人必死。
  7、冬伤于寒,夏至之前发热为温病,夏至以后发热为暑病,治疗用汗法,汗为阳,汗极阴会回头。
  刺热篇第32
  1、该生热病时(肝炎),小便黄,肝经络阴器,腹痛,容易疲劳,身体发热,一旦热盛会造成病人狂言乱语,易受惊吓,胸胁满痛,手足躁扰不安,无法安卧(小便黄为热证,小便清白为寒症,此时脉细细小小,便秘为实,分为寒实和热实,肚子痛为热实,寒症肚子不痛,大肠不蠕动)。此病若逢庚辛金日受克之时,必加倍严重,甲乙木日当令之时,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阴阳相绝,病人必于庚辛日受克之日而死。可针刺肝经和胆经,取原穴。脉气上逆必产生头顶阵痛,这是脉气上冲头面之故(肝经支络入百会穴)。
  2、心发生热病时,先有不乐的症状,数日后才生热症(太阳为热,火就是火,去热药和降火药不同)。热盛则发生急剧的心痛,情志烦闷不舒,易呕,头疼面色赤红(阳往外跑),身无汗出。如遇壬癸水日为受克之期,病必加重。逢丙丁火日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壬癸日必死。可针刺少阴太阳经,一般取原络穴主客治疗。
祁峰
侠客
侠客
  • UID20185808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68
5182楼#
发布于:2016-03-21 17:1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祁峰申请签到,2016年3月21日《黄帝内经》45课学习心得: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所有的伤寒都是伤于寒,故可用热药治之。
伤寒入太阳,传经至少阳,继之可传经阳明,也可由少阳直传入三阴经。
传经入少阳胆经,少阳为枢,为半表半里,可出现胸胁疼痛,耳聋耳鸣,往来寒热,可汗解。
阳明经症,可出现大热,大渴,烦躁,大汗,可用白虎汤治之。
阳明腑证,可出现便秘,腹胀满,可用大承气汤治之。
三阳证除外阳明腑证,均可得汗解。
伤寒入太阴,可现腹满。
伤寒入阴,可现口燥咽干。
伤寒入厥阴,可现烦满而卵缩,胸胁闷痛。
热病恢复期间尽量不食肉类,防止遗热不散,可吃一些清淡饮食。
二经并病,可现二经各自的症状。
五脏已伤,六腑不通,三日死(因胃气最多维持三天)。
署病当汗解。如滋阴。可导致余热不散。
便秘之时,小便黃为热秘,小便白为寒秘,热秘腹痛,寒秘不痛。
天阳为热,地火为火,热为散热,火应降火。
子鼠
会员
会员
  • UID20259956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
5183楼#
发布于:2016-03-21 17:45
在济南有这种班吗?我想学
陶原
侠客
侠客
  • UID20183224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79
5184楼#
发布于:2016-03-21 19:1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陶原申请签到
2016321日黄帝内经第45课心得

   热论篇:热症最初伤于寒,皮肤外面为表伤于寒没有治好。体格好,保持心情平静又知道调理五味,这样慢慢就恢复了。如果说本身伤于寒,又不知道怎样去保护自己,这时寒会往前走,寒进入少阳和阳明,进入阳明寒就止,进入少阳寒会继续进入太阴、少阴、厥阴。这时如果又受到寒中做两感。
     伤寒周期是六天,刚开始是太阳,太阳称之为寒水,摸皮肤,背上是冰的,是正常。症状:头顶痛,腰脊强硬。
六天没有好,阳明受之,阳明主肉,症状: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十八天少阳受之,少阳是半表半里,主胆,症状:胸胁痛,耳鸣(气被风寒堵塞住产生耳聋)。 三阳经络皆受病,未入阴脏者,统统可以汗解,在病人大小便正常时可以汗解,在阳明症时不一定可以汗解。阳明分为腑热和经热,经热可以汗解,腑热:便秘不可以发表,浊气会上升,不可汗解。 二十一天病进入太阴,症状:腹满咽干。 三十五天进入少阴,少阴脉毕贯穿肾脏,上络于肺(舌头上面一层为肺,肉部分为心,舌根为脾,京津玉液为肾,舌头上的筋为肝)症状:口燥舌干而渴。 四十二天进入厥阴,症状:情绪烦,腹满,阴囊上缩。 三阳三阴皆受病:气血无法运行,五脏代谢无法排出,死症。
     前面有寒,外面还有寒进来,一般说七天,第七天开始不传经,不传少阳,病就开始慢慢解掉,第八天阳明病衰,九日少阳病衰,耳朵可以听到声音,十天太阴病衰,腹减,开始想吃东西,十一日少阴病衰,症状慢慢退掉。
治法:我们要治脏治脉,在阳上统统可以汗解,进入里的时候可以宣泄(利小便利大便)。治表症时即使饿也吃一些清淡的食物,感冒发热好了吃很多东西造成胃很热,到时又会发热(即遗热),发热病禁忌:不可吃肉类东西,吃米面,稀饭酱瓜,水煮青菜。 两感于寒:一寒进入阴,另一寒又进来。太阳和少阴并病,有阴症有阳症出现时,叫两感于寒。症状:头痛、口干烦满。 二日阳明和太阳具病,症状:腹满身热、不欲饮食,话讲得很多。 三日少阳和厥阴具病,症状:耳聋、囊缩、手脚冰冷、六日死。 五脏伤到六腑不通,气血又不行,三日死(阳明经胃气只能维持三天)。
     病伤天寒,冬伤于寒,春天发病,夏至日前得到的是温热病,是冬伤于寒,夏至以后得到的温热病与冬伤于寒没有关系,是中暑,暑病汗解。肥肉是阳,瘦肉是阴,滋阴余热在里面,一开始会很好,可是过几天会发热,处方开发散的药,一发散,阴自动会回来,处方开发表的药会有滋润的药在里面。

     刺热论:肝热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胁满痛。寒实:小便清白便秘,脸色苍白,脉细小,肚子不痛。热实:小便黄便秘,肚子痛。
庚辛日盛,甲乙日发汗,气逆脚是冰冷的,遇到气逆庚辛日是死日,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上针刺,头痛(一阵一阵头痛),找原穴。 心热:天阳是热。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日危险,丙丁日大汗,病起,气逆脚冰冷壬癸日死,可刺手少阴和手太阳经,针刺取原络穴。 脾热:头重,身体沉重(脾主湿),脸颊痛,烦心,脸青,欲呕。
张亮荧
贫民
贫民
  • UID20186765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87
5185楼#
发布于:2016-03-21 19:3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 张亮荧申请签到016-3-20《黄帝内经》第45课心得
1、热论篇第三十一
所有热性病都起于寒。巨阳是太阳,三阳并一起,是阳经之首,它脉连于风府穴,所以能主诸阳经之气,人伤于外感风寒,必生热症,热盛但不死。若寒入阴经,阳经阴经皆受于寒,必死。
两感于寒:指表寒入里,未治好,又受寒。

2、伤寒始于太阳经,太阳经(太阳又称寒水,所以正常皮肤和流出的汗是冰的)本身是寒水又受寒,会头痛项强,腰椎强硬症状。
失治,一周后入阳明经,阳明主肌肉,脉夹鼻两侧,进入眼目,阳明本是燥热,气从下往上,气回逆会身热眼痛,鼻干燥,无法安卧。
七日后,入少阳经,少阳司胆,其经脉顺着胸肋而络耳中,会胸闷苦满耳聋。
三阳受病未入脏用汗法。阳明汗解(1)阳明腑热入肠胃大肠干燥而便秘,因发表津液流失更燥,不用汗解。
(2)阳明经热在经没入腑,吃白虎汤汗解。

3、二十八日后,病入太阴,太阴脾脏分布肠胃之壁,上络于咽口,会腹胀满且咽喉干燥。
未愈,三十五日病邪入少阴,少阴肾脉贯穿肾脏,上络于肺,系于舌本,会口干舌燥而喝水不止。
还未愈,四十二日后,入侵厥阴,厥阴经肝经是唯一贯穿生殖器,会使人情绪烦、胸胁胀满、腹满,阴囊上缩。
一旦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气血无法運行,五脏代谢物无法排出,必死。

4、热病,有时痊愈后又发病,是病退时余邪留体内仍发热,勉强进食入胃致余热内藏,饮食之热与余邪相合,造成发热,
热病稍愈时,忌食肉类,忌多食。 如表热感冒治疗时尽量清淡少量。

5、阴阳同时受风邪,七日内,太阳与少阴同时生病,头痛口干,烦躁,腹满。
十四日入太阴阳明同时受病,少腹胀满,身体高热,饮食不入,胡言乱语。
二十一日,邪入少阳与厥阴同时受病,会造成耳聋,阴囊内缩,手足逆冷,食物饮水无法入口,不识亲人,六日内必死。

6、凡病始于冬伤于寒成温热病的,夏日至前发病为温病,夏日至后为中暑,暑热与汗同时排出,故可用汗发去暑邪。

7、刺热病篇第三十二
热在肝(肝炎),小便先黄(肝络阴器),腹痛易疲劳,身热,一旦热盛,会造成狂言乱语,易受惊吓,胸肋胀满,手足燥扰不安,无法安卧。若遇庚辛日(金克木),病加重,遇甲乙日,必生大汗(病起)。一旦呼吸短促(气逆),手足冰冷,阴阳相绝,病人必于庚辛受克日死。
治疗针刺厥阴经和少阳经的原穴。脉气上逆上冲头面,头顶阵阵痛,因肝经之络入百会穴。

8、热在心,心主喜,心情先不乐,数日后生热症,热盛则急剧心痛,情志烦闷不舒易呕,头疼面色赤红,身无汗出。遇壬癸日相克之期,病加重,逢丙丁日,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病人必于壬癸日死。
刺少阴心经和太阳小肠经原络治疗。

9、热在脾,脾主湿,会先头重脚轻,两颊痛,心烦面青(脾热反侮),欲呕不吐,身热。热盛时腰部痛,无法前后弯曲,少腹胀满下痢,两侧额部痛,逢甲乙木日,病重,遇戊己土日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必甲乙木日必死死。
可刺脾经和足阳明胃经原穴治疗。
灸友刘炳环
侠客
侠客
  • UID20187358
  • 粉丝3
  • 关注1
  • 发帖数154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5186楼#
发布于:2016-03-21 19:4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刘炳环申请签到
 2016年03月21号,《黄帝内经》第45课心得
热论篇第三十一
现在看到的热性病,都为伤寒之属,有时痊愈有时死亡,其死期都在六七日之间,其恢复健康却在十日以上,太阳经是诸阳经之首,它的脉连到风府穴,所以能主诸阳经之气。人伤于外感风寒,必生热症,此热即令盛,亦不死人。但若寒邪进入阴经,使阳经与阴经皆感受风邪,如此一来,病人必死。
伤寒起初之时,病在太阳经,所以会有头痛项强,腰椎强硬的症状。一旦失治,一星期后会进入阳明经,阳明主肌肉,此经脉络夹鼻两侧,进入眼目,会造成身热眼疼而鼻中干燥,无法安卧状。再过一候七日,病入少阳经,少阳司胆,其经脉顺延胁肋而络在耳中,会造成胸胁苦满而耳聋。如果只是三阳经络受病,病邪未入阴脏,可一汗而病去(阳明腑热,会便秘,不可汗,否则伤及津液会更严重)。如果未加施治正确,四候二十八日后,病进入太阴,太阴脾脏分布肠胃之壁,上络于咽口(食道口)会造成病人腹胀满而咽喉干燥。五候三十五日病邪会进入少阴,少阴肾脉贯穿肾脏,上络于肺,连系舌下治疗会造成病人口燥舌干而喝水不止。六候四十二日,病邪入侵厥阴,厥阴肝经顺延生殖器而上络于肝脏,会造成人情绪烦而腹满而阴囊上缩。一旦三阳三阴五脏六腑皆受病,气血无法运行,五脏代谢物无法排出,此人必死。
其间有不同时受寒于阴与阳者,如一候七日,病邪仍留太阳不傅传里,此病邪必衰,头痛渐减而自愈。如一候十四日,病在阳明不传里,则病邪必衰微,病人身热必减而自愈。三候二十一日,病邪居少阳不传里,其病势必衰,耳中必渐可听闻。四候病在太阴,不见阳症,其邪又不传里,其病必自衰微,腹满日减,而饮食、胃口大开。五候病在少阴,不见阳症,又不再传里,病邪必衰,病人必渴止且腹不满矣,舌渐润而有喷嚏出。六候病在厥阴,若无阳症,只有阴症,其病必自微弱,阴囊松下,少腹软柔,病气巳去,待日可复。
治法在使脏腑之经脉流畅不阻,病必日渐衰微(免疫系统治疗即萌于此),若是病未及三候,可一汗而愈。如满三候病入肠腑中,可用通利法,攻下而愈。
热病有时痊愈了,会有余邪遗留体内者,是仍有发热时,却勉强饮食入胃造成的。此因病衰退时,余热因饮食而内脏,饮食之热与其余邪相合,造成发热,这就是遗热之因。
反复发热,看它的虚实,调理其顺逆之过与不及,必能愈。
热病时的禁忌:
热病稍愈时候忌食肉类,否则热必复来;又忌多食,会生遗热。
阴阳同时感受风邪时,若一侯七日内,太阳与少阴同时生病,其症状是头痛口干,烦躁腹满状。二候病入阳明与太阴同时受病,其症状是少腹胀满,身体高热,饮食不入,胡言乱语。三候二十一日,邪入少阳与厥阴,二经同时受病,造成耳聋阴囊内缩手足逆冷,食物饮水无法入口,不识亲人,此六日内必死。
一旦五脏受损,六腑又无法排泄,气血不通利,如此则病人经过三日便死亡,是因为阳明是十二经脉中最首要的,其脉气血过盛,必不识亲人。三日后,胃气已尽竭,故病人必死。
凡病始于冬季伤于寒后成温热病的,在夏日至前发病为温病,在夏至日后为中暑,暑热会与汗同时出,故可用汗法把暑邪自汗出而离开身体。
刺热篇第三十二
肝生热病时,(肝炎)病人必小便先黄腹中隐痛且容易疲劳,身体发热。一旦热盛,会造成病人狂言乱语,易受惊吓,胸胁满痛,手足躁扰不安,无法安卧。此病若逢庚辛金日受克之时,必加倍严重,甲乙木日当令之时,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阴阳相绝,病人必于庚辛日受克之日而死。吾人可用针刺足厥阴与少阳两经。脉气上逆必产生头顶阵阵痛,这是脉气上冲头面之故(肝经支络入百会穴)。
心发生热病时,先有悒悒不乐的症状,数日后才生热症。热盛则发生急剧的心痛,情志烦闷不舒,易呕,头疼面色赤红,身无汗出。如逢壬癸水日为受克之期,病必加重,逢丙丁火日为当令之期,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气,手足冰冷,这是危症,病人必于壬癸水日死亡。可刺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来施治。
脾脏生热病时,病人会先头重脚轻,再两颊痛,心烦,面青,想呕又不吐,身体发热。热盛时则腰部痛,无法前后弯曲,少腹胀满下痢,两侧颔部痛。如逢甲乙木日为受克之期,病势必加重,戊己土日为当令之期,必生大汗。一旦有呼吸短促,手足冰冷的危症,逢甲乙木日必死,可刺足太阴脾经与足旸明胃经。
张莉
侠客
侠客
  • UID20187482
  • 粉丝2
  • 关注0
  • 发帖数198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5187楼#
发布于:2016-03-21 20:5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张莉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1日《黄帝内经》第47课心得

    五脏化液:心主汗,肝主泪,脾主涎,肺主涕,肾主唾。
    劳风病治疗:可让病人俯仰身体,同时配合呼吸。吸气时挺直,吐气时俯身。年轻人太阳气盛,需三日;中年人气血较衰弱者需五日;老年人需七日。期间病人会从鼻或口吐出深色浓痰。若痰停留肺中吐不出来,死兆。
    肾风者脸面肿,言语不清。正气已虚的人不可施刺,若刺不当五日后必发新病。如短气、阵热。发热时热从胸背正中上冲至头,病人出汗、手热、口燥渴、小便黄、目下肿,身重肠鸣。女人则停经,烦躁无法进食,无法仰卧,正躺就咳不止,此病名“风水”。
    原因:邪居处正气必虚,阴虚者阳必聚集。所以阴虚者表现出的是阳症。肾风病的虚症,因施针不当就会短气、阵热且汗出不止。小便黄是腹中有热。口干舌燥是阳热之气上冲入口所致。无法正躺是水盛上逆肺所致,正躺必咳出清水。水病者无法仰卧,卧则如受惊,受惊则重咳。腹中肠鸣因脾脏功能虚弱,无法运化令病人烦躁,不能进食。食物不下是胃脘部受阻,身重是因胃经入足,是足生气之源,今被阻隔之故。女人停经是因冲脉受阻闭塞。冲脉本属心主,现阳气上逆冲肺,心气无法下达肾及胞中,经血源断之故。
    水气病者,眼袋明显,且表皮光亮。因水是阴性,目下为阴。脾主少腹为阴。水必居阴处,故水气病人目下肿,有腹水。若左眼袋黄且光鲜,必有贵子;右眼袋黄且光鲜必有贵女。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人发温病和热病时高烧身热,且心烦苦满。这是因为阴津液不足,阳热气过盛所致。
里寒者不是因穿衣少,而是自体内生的寒,此种人多痹气。本身阳虚阴盛,导致表虚适逢外感邪气所致。
    人手足俱热,遇风寒中表则如火烤,此种人是阴虚阳盛。四肢属阳,当阴津不足造成里阳与表阳相遇就更热。阴津无法灭阳火,阳独盛,故遇风寒必发高烧,其肌肉被热燃烧失去营养会逐渐消瘦。
    人身寒时用热汤火烤都不能温暖,但又不冷地发抖。这类人一般肾气较强,多从事水中工作。出汗在水中,日久表气必衰。肾属水,主骨,肾阳不足必骨髓少,因此会有寒自骨中出的感觉。阴液过多肾阳必不足,无法同时供养肝、心、肺,故不发抖颤栗。此病名“骨痹”,会造成人的关节拘挛。手足风湿病人同此。
    肌肉麻痹,感觉沉重是荣气虚,卫气实,即血不足,表阳气充实造成。血不足则肌肤麻木,表阳气虚则不能活动,气血两虚必麻木不仁且失去功能,若再精神涣散必不治。神重于形,若形失了神还在,仍有救。
    人因气上逆无法安卧,呼吸浊重者,是阳明胃气造成的。胃气不和,必不安卧。足三阳经本应下行至足,今反逆上行故而呼吸浊重。人起居正常但呼吸浊重者,是肺之络脉反逆,络脉之气无法随肺经之气运行,滞留在肺经上,病较浅,故能正常起居但呼吸浊重。人不能躺,卧则生喘息,是因水气客居胸中所致。肾为水脏,主津液,今水不归肾,上逆入肺,故卧而生喘。
    疟论篇第三十五
    疟疾都来自风,初发时先汗毛战栗,哈欠连连。恶寒时牙齿打颤,腰背疼痛;寒去热来时体内外俱热,头剧痛,渴欲冷饮。这是体内阴阳相争、互移造成。阳入阴中则阴实而阳虚。若阳明虚人就打冷战,太阳虚则腰背强硬、头痛。若三阳俱虚则阴必实,病人表里皆寒,皮肤骨头都痛。
黄旭红
会员
会员
  • UID20149616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57
5188楼#
发布于:2016-03-21 21:0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8班黄旭红申请签到,2016年3月21日《黄帝内经》第46課心得:
1.肺脏所引发的热病,病人先感到寒冷、皮肤上的毫毛竖起、怕风,舌头上表面发黄,身体发烧。发烧太厉害,就发喘咳嗽,咳嗽会震的胸痛,牵连到背,不能喘大气,病头痛的使人受不了,直出冷汗。遇到火日(丙丁日),火克金,病情加重、甚至死去;遇到庚辛日(金日),就会出大汗。 治疗方法:针刺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此处黄豆大的血滴病就好了 。
2.肾脏所引发的热病,病人先感到腰痛、小腿发酸、口渴、身体发热。发烧厉害的话,则头颈痛而又强直,小腿发凉而酸,脚下热,不想说话。如果肾气上逆,则会感到脖子非常痛。遇到戊己日(土日),克水,病情会加重甚至死去;遇到壬癸日(水日),会出大汗。 治疗方法:针刺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 。
3.肝脏引发的热病,先是左脸颊见赤色 ,心热,额头上先见赤色 ;脾热,唇部先见赤色 ;肺热,右脸颊先见赤色 ;肾热,下哈巴处先见赤色 。
治未病:疾病还没有发作出来的时候,但是看到面部不同部位的赤色,就可以针刺治疗。如果此时治疗,到了该脏的本日子,病就会好了。但是若是治反了,那就会延长病愈的时间,甚至会让病人丧命。 热病治疗原则:应当发汗,如果治疗及时,到了病脏的本日子那天病就好了。 热病的治疗方法:先给病人喝温凉水,然后针刺;让病人不要穿的太厚太暖和了,房间温度也不要太高。这样,等身上的热消退之后病就好了。热病如果发现胸胁痛闷,手足躁饶不安,就刺足少阳胆经、手太阴肺经的;如果严重,就用五十九刺的方法 ;热病如果起于手臂的,就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得汗 。热病起于头部的,就刺足太阳膀胱经经得汗 。热病起于足径的,就刺足阳明胃经得汗。 热病发作时病人觉得体重、骨节痛、耳聋、好睡,就刺足少阴脾经;弱国严重,就用五十九刺的方法 。热病如先眩晕、胃热、胸胁胀闷的,就刺足少阴肾经和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引发热病,两颧骨处赤色,如果荣色未坏,只要发汗并且等到本脏日就会好;如果同时又见到了少阴经肾经的脉症,则死 。足少阳胆经引发热病,面颊前处赤色,发汗会好;如果同时见到了足厥阴肝经的脉象,则死 。治疗热病的气穴: 第三椎下,泻肺热; 第四椎下,泻心热; 第五椎下,泻肝热; 第六椎下,泻脾热; 第七椎下,泻肾热 。
4.诊察面部颜色,可以推知腹部的病~
*赤色从颊下上逆到颧,为痢疾之病;
*赤色在颊车穴的,为腹部胀满之病;
*赤色在颧骨后部的,为胁痛之病 ;
*赤色在脸颊上的,病都在膈上部 。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阴阳交:
1.患温病的人,在出汗以后,身体又发热,脉躁动,病情不因汗出而稍减,并且胡言乱语,饮食不进,是一种死症 。人体之所以出汗,是由于水谷入胃,化生精微。 邪正在骨肉间相争,精气胜、邪气退,所以能够出汗,也能吃东西了,并且不再发热了;热是邪气的标志,精气外泄的反映。 如果汗出而又再发热,说明邪气胜于正气;如果不能进食,精气就失去了补充来源,就会更加缺乏,导致热邪更胜。如果汗出 而热留不退,就命在旦夕。汗出而脉仍然躁动旺盛,是死症 ;风邪:汗出热身体发热
2.风厥:汗出而烦闷不解,是由于气之上逆 。厥:少阴肾经受太阳膀胱经发热的影响,随之上逆,为厥 。厥的治疗:刺太阳膀胱经和少阴肾经的穴位,并且喝汤药 。3.劳风:发病是在肺下(肾),症状是头项僵直,目视不明,吐粘痰,怕风吹、发寒战 。劳风治疗:首先通达肺气,呼吸通畅、身体活动自如。然后要注意休息,少活动;其次借助汤药引太阳膀胱经的阳气。一般一周时间会好 ;如果咳出青黄的浓痰,一定要从
陈丽娟
侠客
侠客
  • UID20187695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7
5189楼#
发布于:2016-03-21 21:0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陈丽娟申请签到
2016年03月21日 《黄帝内经》第45课心得
三十一、热论篇第三十一
1.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a. 巨阳指太阳经。温病最初均起于伤寒。
b. 身受寒时,如果没有及时治好,寒将进,有两种可能:一是进入阳明,另外是进入少阳。当此寒未治愈时再次受到伤寒。
2.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
a. 一日指六天,病的传变是5天。太阳又名寒水,正常情况下后背应为冰的。当再受风寒时,双重寒会造成项强。
b. 人不得卧时和阳明经有关,正常情况下阳明经向下运行,当受风寒阳明经不通,下行的气受阻不得下行而是上逆导致鼻干目疼。
c. 伤寒进入到少阳经,因为少阳是半表半里之经,会因风邪阻于胆经上而出现胸胁痛、耳聋的现象。
d. 病未进入脏时均可用汗解法,即病人大小便正常时可用此法,阳明症的腑热不可用。
e. 阳明症有两种:一是腑热,会有便秘之症,发表会伤津液使便秘更严重;二是经热,可用发表之药。
3.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阳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
a. 病在厥阴时,不仅会囊缩,胸胁会胀满,烦闷。
b. 因感冒导致三阴三阳时五脏六腑均受病。
4.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如果不是两感于伤寒者,其病变的传变过程是先太阳经愈,再阳明愈,再少阳,再太阴,少阴,最后是厥阳,是病退的过程。
5. 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如果病未满三日(21天),病在阳可用汗解法;满三日可用宣泄法,利小便或利大便。
6. 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在发烧时勉强自己吃东西时会导致遗热。在治表症时,即使饿,能不吃最好不要吃,要吃也要吃些清淡的。
7. 病热当何禁之?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有热症时一定不要吃肉类,会造成遗热,吃稀饭青菜最好。
8. 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a. 同时两感于伤寒时,一日伤巨阳与少阴;二日伤阳明与太阴;三日伤少阳与厥阳。
b. 此时只能让病人吃热的米汤,稻类为天地间的精华。
9. 五藏已伤,六府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阳明经是十二经脉之长,其运行是从头到脚,当其逆盛时,会使人不知人,最多可维持三天。
10.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a. 温病:冬伤于寒者在夏至前生病;暑病:夏至后受到的寒为中暑,暑病应汗解。
b. 滋阴会有遗热会反复,所以一般用发散的病,同时让阴自己回头。
三十二、刺热篇第三十二
1.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症状类似急性肝炎,小便黄,寒症肚子不痛,热症肚子会痛。遇金日会加重,遇木日病会起。如果有气逆金日死。此时可下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为避免分不清虚实,下原穴即可,阴经无原穴用俞穴代替。如果有气逆会有一阵阵的头痛。
2.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a. 天阳为热,与火不同。
b. 心阳为火,遇热会受到伤害,心阳向外跑,太燥热而无汗。遇水日会加重,遇火日则加重。治疗时取原络穴,主客治疗法。
3.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a. 脾热时,当感觉身重时是脾的问题,因为 脾主湿。脾有问题时,一定会呕吐吃不下东西。
b. 脾热会面色青,因为脾过热会反辱到肝。
c. 遇木日病加重,遇土日是病起时。当气逆时意味着阳绝时,从末梢开始往身上冷,是死症。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