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李广合
侠客
侠客
  • UID20150680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3
  • 社区居民
5190楼#
发布于:2016-03-21 21:0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贵阳-李广合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1《黄帝内经》第46课心得
剌热篇第三十二
五脏热病的诊断及针剌疗法
热病的治疗关键在发汗,若在五脏热病还未发作时,看到面部呈现红色立即采取针剌法治疗,此为治未病。在热病相应部位变经时,若及时治疗,在所主之日汗出,也有望治愈。
类别 诊断 症状 剌法
肝热病 左颊先赤 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盛则狂言多惊、胁满痛、手足燥、不得安卧。 剌足厥阴、足少阳
心热病 额先赤 先心闷,数日乃热、热盛则心痛、烦闷、恶心、头痛面赤、无汗。 剌手少阴、手太阳
脾热病 鼻先赤 先头重、颊痛、烦闷、额青、欲呕、身热、热盛则腰痛不可俯仰、腹胀而泄、两额痛。 剌足太阴、足阳明
肺热病 右颊先赤 先汗毛直立、怕风寒、舌苔黄、身热、热盛则喘咳、痛走胸背、不能深呼吸、头痛、冒冷汗。 剌手太阴、手阳明
肾热病 腮先赤 先腰痛、腿酸、口渴、身热、热盛则头颈痛、小腿冷而酸麻、足心热、少言。 剌足少阴、足太阳
热病的针剌疗法
一、 治疗前:先饮冷水以清里热,穿单衣、居凉处以解外热
二、针剌治疗:
  1、先胸胁痛,手足躁动不安:剌足少阳以补足太阴,病较重则采用“五十九剌”法。
  2、病始手臂痛:剌手阳明、太阴。
  3、病始于头:剌足太阳。
  4、病始于足胫:剌足阳明。
  5、身重、骨痛、耳聋、嗜睡等症状:剌足少阴。病较重则采用“五十九剌法”。
  6、剌足少阳。
三、治疗热病的气穴:热病的剌法治疗,应当取胜气穴针剌治疗,以达到泄泻五脏之热的效果。
  1、三椎下间:剌肺热
  2、四椎下间:剌隔中热
  3、五椎下间:剌肝热
  4、六椎下间:剌脾热
  5、七椎下间:剌肾热
取穴于上,以达到泻出阳邪的目的,再取穴于尾骶骨处,以补阴气。
通过夜空面部气色,可以推知服务部的疾病。如颊下赤色上逆于颧,为痢疾;下逆于牙床为腹胀;赤色在颧后为胁痛。一般来说,赤色在颊,皆为膈上病。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一)
 热病的变症与治疗
阴阳交、风厥、劳风、肾风、风水诸病都属于热病范畴,从诸病的减速机,症状来来看,都表现出邪正相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特点来,而疾病的痊愈或转重,即取决于邪正两方的消长形势。
  一、阴阳交:热病后期,精气与邪气相争所致。病机特点是“邪盛精虚”,强调了精气化成的汗液的重要性,温病学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热病以救阴为先,救阴以泻热为要”的基本治疗大法。
  1、精气胜就会出汗,可以吃东西,不再发热:愈。
  2、虚汗后又发热、是邪气胜,不吃东西又导致精气缺而邪盛,人濒临死亡:重。
  3、热病三死:A、不能食,B、汗出而脉燥盛,C、狂言神昏。
二、风厥:发热、汗出而烦闷不解,风厥也是一种汗出而病不衰的特殊热病证,是太阳与少阴皆病,但它是太阳先受邪侵,少阴随之上逆,与阴阳同病的“两感”有所不同,是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类型。
 1、太阳主诸阳之气,为表,最先受到风邪侵犯;
 2、少阴,主里,随之上逆;
 3、治疗:外剌太阳、少阴两经穴位,内服汤药。
三、劳风病:烦劳内需,生风病。劳风病与身体强弱、年龄大小、精气充盛与否密切相关,这也是以邪正相争为出发点的。
  1、 病变在肺下:症状为头项强直,目视不明、口吐黏痰,恶风侵邪而身寒。
  2、疗:首先要调节呼吸,注意休息。针剌足太阳经导引肾经之气,以解邪气。从口或鼻排出青黄色浓痰。不出则损肺而死。青壮年精气旺盛的三日愈;中年精气稍弱的五日愈;老年或精气不足的七日愈。
孙钦粉
侠客
侠客
  • UID20184903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6
5191楼#
发布于:2016-03-21 21:3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孙钦粉申请签到:
2016321日《黄帝内经》第45课心得:
热论(三十一篇)
由寒邪逐经传变引起的热病症状、原因:
伤寒:凡是由寒邪引起的发热性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疾病。即所有的热病都是伤于寒,有伤寒后才会有温病。人表伤寒,如果人身体很好,不乱喝酒吃东西、不泄肾经,再保持心情平静,调理五味,就会慢慢恢复。表伤于寒,没有治疗和保护自己,寒会更深地进入身体:一条路是进入足阳明胃经,就不会再传变,顶多是弃衣而走、登高而歌,另一条路是进入足少阳阳经,还会再循经传变;如果寒进入足少阳胆经后又受寒,就是两感于寒,比较危险。
伤寒热病侵犯人体的传变次序、症状:
第一日是六天,伤寒一个周期是六天。第一周发病,传变是五,五日为一侯,到到第六天节气会变,人会改变。
传入经络:足太阳膀胱经是太阳寒水,人体后背正常情况下是凉的,如果热就是晒太阳晒多了或者是发烧了;后背出汗时,汗水也是冰的。太阳寒水本身是冷的,这样可以在人体与环境间有一个保护层,人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而不至于迅速随着环境变化而没办法适应。表现为头项部、头顶疼痛、腰和脊柱感觉僵硬(寒在里)。(本来就是太阳寒水,再实寒,就会让膀胱经像冰块一样)
第二日(二周后):传入足阳明胃经(阳明主肉)。
身热严重,眼睛发痛,鼻腔干燥,睡眠不安。不能躺下去睡觉不是肠胃问题,阳明气回逆上来,阳明经正常方向是从上到下走。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主管肌肉,足阳明胃经挟鼻并与两眼相连系。阴明热有两种:阳明腑热,即手阳明大肠和足阳明胃热,会干燥便秘、不可以汗解发表,否则会伤津液,越来越干燥。阳明经热,即热在经络没进入腑,白虎汤汗解。
第三日(第三周期):
传入足少阳胆经,主胆,半表半里,是枢,主开合,是门的地方,门外是表,门里是里,门的地方是半表半里。胸胁疼痛和耳聋(气被风寒堵塞)足少阳胆经主管骨,它的经脉沿着两胁行走并与两耳相连,汗法,邪尚在体表而没有传入于脏,病在三阳时,大小便正常,都可以汗解。自愈表现听力恢复。
第四日(第四周期):传入足太阴脾经。胸闷腹胀、咽喉干燥。足太阴脾经分布在胃中,并和咽喉部位相连系,自愈表现腹部胀满消失,食欲好转。

(第五周期,五七三十五天):传入足少阴肾经口干舌燥、渴舌看五脏:舌苔是肺、舌本质是厚是薄是心、舌根是脾、舌下是肾、舌头里的筋是肝足少阴肾经贯穿于肾,并向上行走入肺(金生水,络于肺,贯于舌本),再向上连系到舌根部,肾主唾,自愈口干舌燥、烦闷不安症状都消失了,通达和顺,开始打喷嚏。
第六日(第六周后):传入足厥阴肝经。烦闷不安、阴囊收缩,胸肋胀满,人会烦燥,容易动怒。足厥阴肝经环绕阴器、向上和肝相连系。用泄热法。自愈收缩的阴囊舒缓了,少腹部的拘急也开始缓解而感到舒服。
如果第六周后三阴三阳、五脏六腑都受病邪的伤害而发病,使全身营卫气血的运行发生紊乱,五脏的精气闭阻不通,没办法相生相克制衡时,就是死证,但也要放手一搏,不可放弃。
感冒发烧:余热不退发热严重时勉强多进食。多食时,不消化的食物与体内余热在一起,使余热与食物热量合在一起。病中禁忌:清淡、少食,如果不想吃就可以不吃,吃米面类。

表里两经同时伤寒(两经病症都有):三日死
第一日(第一周):传入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太阳病的头痛和少阴病的口干、烦闷。
第二日(第二周):传入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阳明病的身热严重、胡言乱语、神志昏迷和太阴病的腹满、不思饮食。
第三日(第三周):传入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少阳病的耳聋,厥阴病的手足冰冷和阴囊收缩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不能下咽、神志不清等情况,第六天就要死亡了。阳明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长,多气多血,虽然病邪已经传遍三阳三阴六经,并又出现不能下咽、神志昏迷的症状,但阳明经尚存的气血还可以维持一段时间的生命,再过三天,阳明经气血被耗尽才会死亡。
4.凡感受寒邪引起的温热性疾病,在夏至日以前发病叫“温病”;在夏至日以后发病叫“暑病”,暑邪应该与汗一起排出,不可止汗。汗是阳,阳极时,阴会回头。温病滋阴会有余热,肉类都是阴。肥肉是阳,瘦肉是阴,肥肉包瘦肉是阳包阴。滋阴余热在,刚开始烧退,后来烧会起,这是热病中吃肉病会反复的原因。伤寒经方用发散的药,阴液会自己回头;滋润的药也加。

刺热论(三十二)
中药分寒热,八纲辩证。
便秘是实,下痢是虚;小便黄是热,小便清白是寒;肚子痛是热,肚子不痛是寒。
便秘分寒实和热实,开药去实,可以用在寒实和热实,再根据小便确定寒热用药。
发病肝脏:有热邪。左颊先红,小便发黄、腹部疼痛、身体发热等,类似急性肝炎。一热时小便发黄,是因为肝经络阴器。如果热邪亢盛、病情加重,就可能出现神志不清、语言错乱、惊恐不安、胁部胀疼(肝在胸胁)、手足躁动、不能安卧。如果肝气上逆,脚是冰冷,可见一阵阵的头痛眩晕等症状,这是热邪沿肝经上至头所致。肝属木,受金克制,肝庚辛日(属金,金火相刑)病情会加重。甲乙日(属木)肝脏本身正气偏旺,使身体汗出而发热减退;
如果病邪非常严重(气逆,脚冰冷),病人的正气又很虚弱,那么在庚辛日就会死亡。
治疗:针刺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的原穴,不管虚实都可以治。
发病心脏:有热邪,心是相火,再有热邪。颜先红,先闷闷不乐(心脏好的人很开心),过几天后才身体发热。如果热邪亢盛,病情加重,就可能突然发生心痛、胸闷烦躁、频繁吕、面红头痛,但不出汗。心主汗液,太热了,无汗。心脏属火,受水克制,壬癸日(属水,水克火)病情会加重;丙丁日(属火)心脏本身正气偏旺,使身体出发热而减退;如果病邪非常严重,病人的正气又很虚弱,脚冰冷,那么在壬癸日就会死亡。
治疗:针刺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用原络治疗。
郭新
会员
会员
  • UID20187539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13
5192楼#
发布于:2016-03-21 21:4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九班郭新申请签到2016.03.21黄帝内经46课心得
1肺有热病时,初始会觉得皮毛战栗,然后厌恶风吹与寒气,舌生黄苔,身体发热,热盛时喘咳不止,胸肋背部疼痛,(阳维脉痛)无法深呼吸,头痛强烈,汗出皮表同时感觉寒冷,遇丙丁火日病必重,遇庚辛金日,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逢丙丁日必死。可刺肺经和大肠经(井穴)使其出血如珠,立可痊愈。

肾脏生热病时,先产生腰痛足胫酸痛,口渴饮水不止,身体发热,热盛之时项强头痛,足胫寒冷且酸,足底热,不欲多言,危险时会有项部疼痛。走路摇晃不定,逢戊己土日病情加重,逢壬癸日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戊己日必死,可针刺肾经和膀胱经。

肝病热时,左颊先赤
心病热时,颜先赤(印堂周围)
肺病热时,右颊先赤
肾病热时,颐先赤
脾热病时,鼻先赤
病虽未发,见赤色可刺。眉头热是痔疮。
人生热病时,如治疗方法得当,会在其脏腑最旺之时痊愈,如果刺法不当,则虚到下一个脏气最旺之时痊愈。严重的逆治会使病人死亡,因热病需大汗而愈,必在其当值气血旺时,方可大汗。
治疗各脏腑热病时,先让病人饮大量冷水,然后再行刺法,令病人穿薄衣,居阴凉处,令身体变冷,而停止施治。

凡是热病,先见胸肋部疼痛,手足燥,可用泄法针刺胆经,补法强化脾经。
热病初始手臂疼痛,大肠和肺经令其汗出。
热病初始于头部者,可刺项部太阳经穴,令其汗出而止。
热病初始先发生全身沉重骨头痛,耳聋目昏眩者,可刺肾经,严重时用水热病59次来针刺去热。
热病初始若发生目眩晕而发热胸肋苦满,可刺肾经和胆经来治疗。

2太阳病脉现,病人面色光亮,两颧发赤,此为热病也,若赤色不向下发展,只需得汗而愈,若脉出现太阳与厥阴相互争夺者,死期不出三日。
若太阳病内延肾脏,则会呈现少阳之脉与色,当少阳脉现和赤色在两颊,是热病,若赤色不动,得汗而愈。若脉现与少阴脉相争者,死在三日内。
凡热病必有气穴,三椎下痛必生胸中大热
四椎下痛,必主横隔有热
五椎下痛,必主肝中热
六椎下痛,必主脾脏热
七椎下痛,必主肾脏热
凡赤色从两颊逆行上颧表示腹中有大硬块,如赤色向下牙颊车位置扩散,必有腹满之症。赤色有颊下向上扩散,为饮食不入的病症。

3评热病论篇三十三
温热病汗出而不解,且脉更急躁,口出狂言且无法入食,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人之所以出汗是因身体感受外邪,身体出现的排病反应,出汗是正气胜,如热回头是病邪仍在身体,邪气胜,若温热病邪不退,病人很危险。
凡汗出而脉仍急躁者死,(汗后脉应缓)表示正不胜邪,病人狂言乱语表示肾水衰竭,燥热入脑,人一旦如此必死。汗出仍热,饮食不入,胡言乱语是三死症。

如病人身热汗出且胸内烦躁,其烦躁症状不因流汗而减少,这是因中风而致,汗出胸中烦闷是逆症病名:风厥。
太阳主表主气,故风邪必先犯上,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关系,遇热肾水成气而上行,则足必冷,而成厥逆现象。
针刺膀胱经和肾经配合汤药即遇。
徐淑娟。
侠客
侠客
  • UID2018509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88
5193楼#
发布于:2016-03-21 21:4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徐淑娟申请签到,2016年3月21日《黄帝内经》第45课学习心得
  一、热论篇第三十一 1.黄帝说: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都比较慢,在十日以上,这是什麽道理呢?我不知如何解释,想听听其中的道理。岐伯回答说: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三阳之首)皆隶属于太阳。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阳维相会,循行于巅背之表,所以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人感受寒邪以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如果阴阳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难免于死亡了。
  2.黄帝说:我想知道伤寒的症状。岐伯说:伤寒病一日(这里的一日应该是现代表述的六天,因为传变是五。到第五天的之后第六天会改,一个周期是六天),为太阳经感受寒邪,足太阳经脉从头下项,侠脊抵腰中,所以头项痛,腰脊强直不舒(大阳又一名称为寒水,摸皮肤背上是冰的,这是正常的)。二日阳明经受病,阳明主肌肉,足阳明经脉挟鼻络于目,下行入腹,所以身热目痛而鼻干,不能安卧(和肠胃有关系。阳明的气是由上往下走的,有病的时候,气逆而行因此产生前面的症状)。三日少阳经受病,少阳(少阳半表半里)主骨,足少阳经脉,循胁肋而上络于耳(耳朵旁边有三焦、胆和小肠三条经脉,会入耳门,听宫,听会),所以胸肋痛而耳聋(气被风寒堵塞住)。若三阳经络皆受病,尚未入里入脏的话,(病人大小便正常时)都可以发汗而愈。在阳明症的时候,不见得都可以汗解,阳明腑热时,大便会干燥,便秘,如果这时发汗,会便秘越来越燥。如阳明经热,可以用白虎汤汗解。四日(第四个周期〈28天后〉)太阴经受病,足太阴经脉散布于胃中,上络于咽,所以腹中胀满而咽干。五日少阴经受病,足少阴经脉贯肾,络肺,上系舌本,所以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经受病,足厥阴经脉环阴器而络于肝,所以烦闷而阴囊收缩(同时还见胸胁胀满,烦躁,情绪动怒)。如果三阴三阳经脉和五脏六腑均受病,以致营卫不能运行,五脏之气不通,人就要死亡了。如果病不是两感于寒邪的,则第七日太阳病衰,头痛稍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稍退;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将逐渐能听到声音;十日太阴病衰,腹满已消,恢复正常,而欲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口不渴,不胀满,舌不干,能打喷嚏;十二日厥阴病衰,阴囊松弛,渐从少腹下垂。至此,大邪之气已去,病也逐渐痊愈。
   3.黄帝说:怎麽治疗呢?岐伯说:治疗时,应根据病在何脏和经,分别予以施治,病将日渐衰退而愈。对这类病的治疗原则,一般病未满三日(三候二十一天),而邪犹在表的,统统可以汗解;病已满三日,邪已入里的,可以利小或利大便而愈。
   4.黄帝说:热病已经痊愈,常有余邪不尽,是什麽原因呢?岐伯说:凡是余邪不尽的,都是因为在发热较重的时候强进饮食,所以有余热遗留。象这样的病,都是病逝虽然已经衰退,但尚有余热蕴藏于内,如勉强病人进食,则必因饮食不化而生热,与残存的余热相薄,则两热相合,又重新发热,所以有余热不尽的情况出现。
  5.黄帝说:好。怎样治疗余热不尽呢?岐伯说:应诊察病的虚实,或补或泻,予以适当的治疗,可使其病痊愈。黄帝说:发热的病人在护理上有什麽禁忌呢?岐伯说:当病人热势稍衰的时候,禁吃肉食,否则会遗热;如果饮食过饱,则也出现余热不尽,这都是热病所应当禁忌的。
  6.黄帝说:阴阳同伤于寒邪的两感证,其脉和症状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少阴和大阳两表里同时感受寒邪的两感证,第一日为太阳与少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太阳的头痛,又有少阴的口干和烦闷;二日为阳明与太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阳明的
钟洁贞
侠客
侠客
  • UID2017690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44
5194楼#
发布于:2016-03-21 21:43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钟洁贞申请签到,2016年3月19曰《黄帝内经》第43课心得。
 一、1.湿盛的时候,湿重下行,则见腹胀满,闭塞不通,在下为大便泄泻,病久而产生痢疾。所以喉司呼吸而通天气,咽吞饮食而连地气,吃东西吸入气管是少阳出问题,因其主开合。太阳主开,阳明主合。少阳主枢纽,所有瓣膜有问题都是少阳。因此阳经易受风邪,阴经易感湿邪。
阴之气是从足上行至头,再向下沿臂膊到达指端;阳之气是从手上行至头,再向下行到足。所以说,阳经的病邪,先上行至极点,再向下行;阴经的病邪,先下行至极点,再向上行。故风邪为病,上部首先感受;湿邪成疾,下部首先侵害。
2、脾病会引起四肢功能丧失,是因四肢都要承受胃(小肠)中水谷精气以濡养,但胃中精气不能直接到达四肢经脉,必须依赖脾气的传输,才能营养四肢。如今脾有病不能为胃(小肠)输送水谷精气,四肢失去营养,则经气日渐衰减,经脉不能畅通,筋骨肌肉都得不到濡养,因此四肢便丧失正常的功能了。
3、脾属土主管中央之位,分旺于四时以长养四脏,在四季之末各寄旺十八日。现在是以二周作为一个节气,熟知节气,有利于疾病治疗方案的制定,时节开了天窗就下手,闭起来的时候就固守。遇表实的时候夏季取汗法来治疗,大部分一剂就好了,冬天让病邪从尿中排出。足太阴脾经属三阴,它的经脉贯通到胃,连属于脾,环绕咽喉,故脾能把胃中水谷之精气输送到手足三阴经;足阳明胃经,为脾经之表,是供给五脏六腑营养之处,故胃也能将太阴之气输送到手足三阳经。五脏六腑各通过脾经以接受胃中的精气,所以说脾能为胃(小肠)运行津液。
 4.脾与胃仅以一膜相连,而脾能为胃(小肠)转输津液,是应足太阴脾经, 属三阴,它的经脉贯通到胃,连属于脾,环绕咽喉,故脾能把胃中水谷之精气输送到手足三阴经;足阳明胃经,为脾经之表,是供给五脏六腑营养之处,故胃也能将太阴之气输送到手足三阳经。五脏六腑各通过脾经以接受胃中的精气,所以说脾能为胃(小肠)运行津液。如四肢得不到水谷经气的滋养,经气便日趋衰减,脉道不通,筋骨肌肉都失却营养,因而也就丧失正常的功用了。
 5.足阳明的经脉发生病变,恶见人与火(因为患者很热),听到木器(因木克土)响动的声音就受惊,但听到敲打钟鼓(土生金)的声音却不为惊动。是应足阳明是胃的经脉,属土。所以听到木音而惊惕,足阳明经主肌肉,其经脉多血多气,外邪侵袭则发热,热甚则所以恶火。黄帝道:其怕人是足阳明经气上逆,则呼吸喘促,心中郁闷,所以不喜欢见人。
  6.有的阳明厥逆喘促而死,有的虽喘促而不死,经气厥逆若累及于内脏,则病深重而死;若仅连及外在的经脉,则病轻浅可生。
  7.有的阳明病重之时,病人把衣服脱掉乱跑乱跳,登上高处狂叫唱歌,或者数日不进饮食,并能够越墙上屋,而所登上之处,都是其平素所不能的,有了病反能够上去,这是应四肢是阳气的根本。阳气盛则四肢充实,气力大增,所以能够登高。(这是腑热造成的。如果是阳气上冲至头的话是发癫痫,如果浊气上冲的话就,发狂,登高而歌)。
8.不穿衣服而到处乱跑。其胡言乱语骂人,不避亲疏而随便唱歌,阳热亢盛而扰动心神,故使其神志失常,胡言乱语,斥骂别人,不避亲疏,并且不知道吃饭,所以便到处乱跑。这是是阳明腑实证,以大承气汤治之 
戴春蓉
贫民
贫民
  • UID20184485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47
5195楼#
发布于:2016-03-21 21:5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戴春容申请签到,2016年3月21日《黄帝内经》第45集心得:
一、热论篇三十一
1、热性病之始皆起于寒,太阳经为诸阳之首,它的脉连到风府穴,所以主诸阳之精气,人伤于外感风寒,必生热症,不過此热虽然盛,也不会死人,因为病在表。但是如若沒有治愈,病通过少阳传入阴经,使阳经和阴经皆感受风邪,如此一来.病人必死。
2、伤寒初在太阳经,会有头痛项强,腰椎强硬的症状。一旦失治进入阳明经,会造成身热眼疼而鼻干,无法安卧。再进病入少阳经会胸肋苦满而耳聋。病在三阳且是经热可一汗而解,如若是腑热大便不通,就用下利法,攻下而愈。
如果未加油施治正确,病会入太阴造成病人腹胀满而咽喉干燥。再进入少阴,病人会口燥舌干而喝水不止。病进厥阴病人情绪烦而腹满而阴囊上缩。一旦五脏六腑都受病,气血无法运行,五脏代谢物无法排出,此人必死。
3、人受热病,有时会痊愈,有时会反复发作,只因有余邪滞留体内而生热,余邪形成的原因是热病未愈,而饮食入胃,余邪趁机内藏,饮食之热与余邪相合,造成发热。(所以热症时一定要忌口)治疗时调其气血的顺逆和过与不及,因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阳明本应从头到脚顺经而走,今氣血不下反上,氣血盛于上,所以不识亲人。阳明胃气可维持三天,故三日后死。冬季伤于寒者,春天会的温病,如若春天沒有发温病,夏至后所得病症就是中暑,可用汗法,让暑热与汗同出,使病邪离开身体。
二、刺热病篇三十二
1、如热在肝,小便先黄,腹痛多卧(容易疲劳)身体发热,一旦热盛,病人会狂言乱语,易受惊吓,胸肋胀满。手足燥,无法安卧。這是如遇庚辛日,病必严重,遇到甲乙日,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陰陽相绝,病人必于庚辛日死。我们可以用针刺厥阴经和少阳经(两经原穴)肝热之人,脉气上逆,头顶阵阵痛(肝经之络入百会穴)
2、心病热时,心情先闷闷不乐,数日后买生热症,热盛则发生急剧的心痛,情致烦闷易呕,头疼面色赤红,身无汗出。如遇壬癸日,病情加重,逢丙丁日,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病人必于壬癸日死。可刺少阴心经和太阳小肠经。3、脾病发热病时,病人会先头重脚轻,再两颊痛,心烦面青,想呕又不吐,身体发热。热盛时则腰部痛,无法前后弯曲,少腹胀满下痢,两侧额部痛,如遇甲乙日,病必重,遇戊己日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必甲乙日死。可刺脾经和胃經原穴。@教官-南京-李宁
周永燕
侠客
侠客
  • UID20185670
  • 粉丝1
  • 关注4
  • 发帖数168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5196楼#
发布于:2016-03-21 21:5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周永燕申请签到,2016321日《黄帝内经》第45课心得


热论篇第三十一


现在看到的热性病,都为伤寒之属,有时痊愈有时死亡,其死期都在六七日之间,其恢复健康却在十日以上,这是为何呢?巨阳就是太阳经是诸阳经之首(三阳之汇),它的脉连到风府穴,所以能主诸阳经之气。人伤于外感风寒,必生热症,此热虽然盛但不会死,但若寒邪进入阴经,使阳经与阴经皆感受风邪,如此一来,病人必死。温病最初都是伤于寒。
伤寒论的基础原则:
伤寒一日(这里的一日指的是6天),巨阳受之。故头顶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嚢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注解:伤寒起初之时,病在太阳经(足太阳膀胱经),所以会有头痛项强,腰椎强硬的症状,因为寒在里面。寒称之为寒水,太阳本身是寒水,所以皮肤是冰的是正常,才会保护身体。一旦失治,一星期后会进入阳明经胃,阳明主肌肉,此经脉络夹鼻两侧,进入眼目,会造成身热眼疼而鼻中干燥,无法安卧状。若热在阳明经不一定用汗解。分两种情况:1、腑热,大便干燥会便秘,所以不能用汗解,汗解法会加重便秘。2、经热,用汗解,白虎汤。
再过一候七日,病入少阳经胆,少阳司胆(少阳称为半表半里主开合),其经脉顺延胁肋而络在耳中,会造成胸胁苦满而耳聋(耳鸣)。如果只是三阳经络受病,病邪未入阴脏,当病人大小便正常时可用汗解。
如果未加施治,四候二十八日后,病进入太阴,太阴脾脏分布肠胃之壁(小肠周围),上络于咽口(食道口)会造成病人腹胀满而咽喉干燥。五候三十五日病邪会进入少阴,少阴肾脉贯穿肾脏,上络于肺,连系舌下,会造成病人口燥舌干而喝水不止(肾主唾液)。六候四十二日,病邪入侵厥阴,厥阴肝经顺延生殖器而上络于肝脏,会造成人情绪烦而腹满而阴囊上缩(病在厥阴时,胸胁会胀满,烦躁,情绪容易动怒)。一旦三阳三阴五脏六腑皆受病,气血无法运行,五脏代谢物无法排出,此人必死。
其间有不同时受寒于阴与阳者,如一候七日,病邪仍留太阳不传里,此病邪必衰,头痛渐减而自愈。如一候十四日,病在阳明不传里,则病邪必衰微,病人身热必减而自愈。三候二十一日,病邪居少阳不传里,其病势必衰,耳中必渐可听闻。四候病在太阴,不见阳症,其邪又不傅里,其病必自衰微,腹满日减,而饮食、胃口大开。五候病在少阴,不见阳症,又不再傅里,病邪必衰,病人必渴止且腹不满矣,舌渐润而有喷嚏出也。六候病在厥阴,若无阳症,只有阴症,其病必自微弱,阴囊松下,少腹软柔,病气巳去,待日可复矣。
治法在使脏腑之经脉流畅不阻,病必日渐衰微(免疫系统治疗即萌于此),若是病未及三候(三七二十一天),通通可以用汗解法。如满三候病入肠腑中,可用宣泄法,用利小便利大便诸如此类。
热病有时痊愈了,但常有余邪留在体内,又再生病,是为什么呢?会有余邪遗留体内者,是仍有发热时,却勉强饮食入胃造成的。此因病衰退时,余热因饮食而内藏,饮食之热与其余邪相合,造成发热,这就是遗热之因。在治表证时,即使饿,都吃点清淡的,若这时候吃太多太过,就会让胃里热多。
如此反复发热的治法:根据它的虚实,调理其顺逆之过与不及,必能愈。
发热生病期间的饮食禁忌:热病稍愈时候忌食肉类,否则热必复来;又忌多食,会生遗热,这是禁忌事项。最好就是吃稀饭,米面谷类的东西,配点清淡的小菜。
阴阳两感于寒邪时(两感于寒:就是之前受的寒已经进入阴症,又受寒。两感于寒就是有阴症和阳症同时出现),其脉形与病症是如何呢?阴阳同时感受风邪时,若一侯七日内,太阳与少阴同时生病,其症状是头痛口干,烦躁腹满状。二候病入阳明与太阴同时受病,其症状是少腹胀满(腹满是太阴症),身体高热,饮食不入(是阳明症),胡言乱语。三候二十一日,邪入少阳与厥阴,二经同时受病,造成耳聋(少阴的寒)阴囊(厥阴的症)内缩手足逆冷,食物饮水无法入口,不识亲人,此六日内必死。
一旦五脏受损,六腑又无法排泄,气血不通利,如此则病人经过三日便死亡,为什么呢?阳明是胃气,是十二经脉中最首要的,是多气多血的经脉,其脉气血过盛(阳明经正常是从头往脚走,若逆行就会不识人),必不识亲人。三日后,胃气已尽竭,故病人必死。
温病和暑病:凡病始于冬季伤于寒后,春天会发温病,成温热病的,在夏至前发病为温热病(都是因为冬天受于寒);在夏至日后发文病的是因为中暑,跟冬天受于寒没关系,暑热会与汗同时出,故吾人可用汗法把暑邪自汗出而离开身体。暑热用汗解法。汗是阳,当阳到极时阴就会回来。肥肉是阳,瘦肉是阴,在发表汗时,肉不要吃。

刺热篇第三十二


药有分:如便秘:寒实、热实,如何分寒热,脸色苍白、小便白就是寒;脸色红、小便黄就是实。
肝生热病时,(肝炎)病人必小便先黄(因为肝经络阴器),腹中隐痛(寒症肚子不会痛的,热症才会痛),且容易疲劳,身体发热(如急性肝炎)。一旦热盛,会造成病人狂言乱语,易受惊吓,胸胁满痛,手足躁扰不安,无法安卧。此病若逢庚辛金日受克之时,必加倍严重,甲乙木日当令之时,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阴阳相绝,病人必于庚辛日受克之日而死。吾人可用针刺足厥阴与少阳两经(找原穴,不分虚实都可以治,肝经没有本穴用俞穴太冲代替))。脉气上逆必产生头顶阵阵痛,这是脉气上冲头面之故也(肝经支络入百会穴)。
心发生热病时(热症发生在心脏时),先有闷闷不乐的症状,数日后才生热症。热盛则发生急剧的心痛,情志烦闷不舒,易呕,头疼面色赤红,身无汗出(心主汗液,心脏太燥热了反而无汗)。如逢壬癸水日为受克之期(水克火),病必加重,逢丙丁火日为当令之期,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气,手足冰冷,这是危症,病人必于壬癸水日死亡。可刺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来施治,在四肢取穴都用原络治疗法则,也称主客治疗。
热和火的区分:天阳是热,火就是燃烧的火
脾脏生热病时,病人会先头重脚轻(脾主湿,只要病人说沉重就是脾),再两颊痛,心烦,面青(脾太热会反逆到肝,所以青色会出现在脸上),想呕又不吐(恶心吃不下东西,因为脾主湿,脾湿肿大会挤到胃,所以会恶心呕吐吃不下东西),身体发热。热盛时则腰部痛(脾主少腹,湿太胜肚子会往下坠,腰会牵扯痛),无法前后弯曲,少腹胀满下痢,雨侧颔部痛。如逢甲乙木日为受克之期,病势必加重,戊己土日为当令之期,必生大汗。一旦有呼吸短促,手足冰冷的危症,逢甲乙木日必死(阳气绝时,从身体末梢开始冷,从末梢往身上冷),可刺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足三里三阴交都可以)。
张宏
侠客
侠客
  • UID20183025
  • 粉丝0
  • 关注1
  • 发帖数192
5197楼#
发布于:2016-03-21 21:5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宏申请签到,2016年3月21日《黄帝内经》第46课心得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宏申请签到,2016321日《黄帝内经》第46课心得
刺热第三十二

脾脏发热,证见头重,面颊痛,心烦,额部发青,欲呕,身热。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腹部胀满而泄泻,两颌部疼痛,逢甲乙日木旺病重,逢戊已日土旺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甲乙日死亡。治疗时,刺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经。
肺脏发热,证见体表寒冷,恶风,舌黄,全身发热。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则气喘咳嗽,发生维脉痛,此为阳维脉痛。如不是则下外关可治。逢丙丁日火旺病重,逢庚辛日金旺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丙丁日死亡。治疗时,刺手太阴肺和手阳明大肠经,可下荣穴,也可在青筋处刺血。
肾脏发热,证见腰痛、小腿发痠,极渴,全身发热。邪热入脏则项痛而强直,小腿寒冷痠痛,足心发热,此为足下热,正常人是租地热,足背冷,足底、足背同热,是因肾气上逆。逢利戊已日土旺病重,逢壬癸日水旺热退,邪气胜脏戊已日死。治疗时,刺足少阴肾和足太阳膀胱经。
望诊:面部分五处,对应肝心脾肺肾。左肝右肺上肾下心中脾。其中遇水火而相反。因此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颐先赤。
在攒竹部位出现红色,此为痔疮之外见,非热证。
只在五脏之所部出现红色,是病尚浅,或即将要发热证,此时及时治疗,是为上工。
治疗热证,要让病人大量饮水。然后下针治疗。衣服尽量少穿住的地方也不要热。
热病证见胸胁痛、手足躁扰不安,足少阳经受病,刺足少阳经以泻阳分之邪,补足太阴经以培补脾土,病重的就用五十九刺的方法。
证见手臂痛是病在上而发于阳,刺手阳明、太阴二经之穴。
热病发于头部是太阳病,可见颧骨很亮,发红,刺足太阳颈项部的穴位。
太阳受病,病进入督脉,气会从下往上升,此时按照度骨法寻找督脉上的穴位,是不正确的,要向上推。
热病出现身体重,骨节痛,耳聋,眩晕的,刺少阴肾经。
热病出现头晕,发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和足少阳经。
热病的气穴:第三脊椎下方主治胸中的热病,第四脊椎下方主治膈中的热病,第五脊椎下方主治肝热病,第六脊椎下方主治脾热病,第七脊椎下方主治肾热病。
治疗热证取针时,不要扪针。
肚子里有东西时,脸颊的赤色会向颧骨上方上逆。赤色在颊车处是腹满;在颧骨后,颊上是胸膈。
评热病论第三十三

阴阳交:汗之来源是五谷精微。如病在经络之间,此时用汗法可解,如发汗未退,是邪气盛,出汗而又发热,水谷不进,精气缺乏使得热邪更胜,汗出而热留不退,汗出而脉尚躁动旺盛,言语狂乱,神志失常,是死证。
在使用发汗药之前,要先补足津液。
风厥:太阳经为表,易先受病邪,少阴太阳互为表里,少阴受太阳发热的影响随之上逆为厥。治之以刺太阳和少阴两经的穴,同时内服汤药。
劳风:劳动后所受风证。证见头项僵直,目视不明,吐黏痰,恶风易发寒颤。
唾从鼻出,是因水反逆到金。
灸友50150
侠客
侠客
  • UID20190150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1
5198楼#
发布于:2016-03-21 22:0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惠州-赖惠平2016年3月21日《黄帝内经》第46课心得:


热论篇第三十一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问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阳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
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帝曰:善。治遗奈何?
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热当何禁之?
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帝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藏已伤,六府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刺热篇第三十二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文霞
贫民
贫民
  • UID20184555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3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5199楼#
发布于:2016-03-21 22:1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1班文霞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1日《黄帝内经》42课学习心得
没有断奶的小孩子,发生热病,脉弦小,脉症不和,手足温者生,手足寒者死。
发热,要动肩膀呼吸,脉实大缓的可以治,脉大急的死症。摸小孩的脉用一个大拇指压下去摸(压住寸关尺的位置)。
下痢大便带血,身热者死(阳绝),寒者生,因为人失血时是寒的。下痢又排白沫,里寒很盛,脉沉者生,脉浮者死,白沫为阴虚。
下痢又排脓血,脉悬细则死,滑大则生。下痢身不热,脉也不悬绝:脉滑大则生,若呈脉中空虚,流动不畅者,此津液已竭必死。
所有下痢者有胃气则生,弦涩脉死症。癲疾脉博大而滑不要治他,过一段时间后会好的。脉小而尖,死而不治。癲疾虚实如何看:只要虚症都可以治,实症者死。
消渴:三阳结,脉实大病再久者可治,脉小不可治。
治病的法则:春季治病取该病经脉的络穴,夏季治病取该病经的俞穴,秋季治病取该病经的合穴,冬季时天寒地冻,人体体表亦闭,气血内藏,此时则宜用药灭少用针刺,以免气泻。
任何身体里的化脓:在四肢上:摸皮肤一周都是冷的,只有中间一块是热的,这就是化脓。肚子上:如果胆堵掉了,没有治疗,胆破裂掉,产生腹膜炎,皮肤边上都是冷的,只有中间一块是热的。阑尾:大肠头发炎肿很大破掉,摸上去那块很热,边上都是冷的,化脓时可以用针灸(冬天也可用)。在手太阴肺经上找压痛点。
阿是穴:形:直接的痛点,神:如肠子有肠痈,扎手太阴肺经上的痛点(因为肺主皮毛)下针,在孔最附近会有压痛点,这个压痛点每个人是不一样的,这就是阿是穴。这些痛点都不在穴位上在这条经上,都是手不过肘,脚不过膝。
肠痈:足三里下可以找压痛点,阳明经上找两个,肺经上找三个。
腋痈发热:是少阳的地方,因为少阳主开合,在足少阳经上治,热不退再加上手少阴心经。
任何的痈疽都可以在手太阴肺经上治,骨会大杼(因为化脓时越走表往皮肤表面走、往四肢末梢走都是吉的现象,下沉到骨头里,往身上走是凶的现象,这时取大杼是预防感染到骨头里。
如果是突发急性的痈疽,很痛,流冷汗不止,小便不利,在俞穴上治。
如果小腹胀满:取手太阳小肠经的络穴,少阴的俞穴,胃的中脘穴。
奇穴:肝病,右腿内侧,肝经走腿内侧,大腿内侧上压,有三个压痛点,在那三个压痛点上下针,这就是治肝病的奇穴。穴位要因时因地制宜,针灸十二经络,原络治疗,俞募治疗,祖孙治疗,五门十变,这些方法都是有固定的原则,在临床上要会活用。如左腿外侧,胆结石:奇穴,阳陵泉下一寸,我们就在附近找压痛点,压痛点上下位置各人会有不一样。肾结石:奇穴,太溪穴位置有压痛点,在痛点下针。
霍乱:上吐下泻,在胃周围找,在阳明经在经络上找压痛点。
癫痫:手太阴肺经上的列缺穴,手太阳小肠经上的阳谷穴,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京骨穴,手少阴心经上有通里穴,足阳明胃经解溪上五寸奇穴上治。内发的病:突然昏倒,半身瘫焕,消渴,肌肉萎缩,吃东西太好;病人饮食不入,大小便不通,心里担忧;四肢冰冷,耳朵突然耳聋。
风寒湿:手脚关节肿痛。
久病:全身发黄,突然爆发疼痛,突然发狂,是气逆。五脏不平衡来自六腑闭塞,治脏常常治腑,人要保持大小便通畅,胃口均匀,睡觉好。腑没有问题脏就不会有病。头痛、耳鸣、九窍不利都是肠胃所生。所以头痛下中脘穴。
太阴阳明论:太阳与阳明是表里关系。
阳:是天气,主外,阳的本性是实,外来的病阳先受,伤到六腑。
阴:是地气,主内,阴的本性是虚,饮食不洁,起居不按时,阴会受之,伤到内脏。
阳明症(阳明但热不寒):腑有经热和腑热,经热:高烧、口渴,便好;腑热:高烧,口渴,便秘。
小腹大(减肥):不喝下午茶,甜食不吃,鱼少吃(因为热中)
郭玉斐
侠客
侠客
  • UID20185637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85
5200楼#
发布于:2016-03-21 22:2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郭玉斐申请签到,2016年3月21日《黄帝内经》第45课心得
热论篇第三十一
热病,愈较慢十日以上,死则快六七日。病因,初伤于寒,为表症,在情志平、起居常、饮食调时,病会恢复。但伤于寒后有不当保护,病会向前走,进入少阳时,会有可能入阴,如进入阳明,病会停,顶多发狂奔走、癫痫。如进入少阳后又伤于寒,叫两感于寒,就比较危险。
伤寒论的基础:伤寒一日,此一日为六天,初在太阳,头痛项强腰椎强硬,太阳为寒水。六天没好,进入阳明,身热鼻干不得卧,阳明气逆。再没好进入少阳,少阳半表半里,少阳主胆,胸胁痛耳鸣,没有入脏,可用汗解。阳明腑热便秘不可汗。再不治四候二十八日进入太阴,腹胀咽干。再不治五候三十五日进入少阴,口燥舌干喝水不止。六候四十二日进入厥阴,情绪烦躁阴囊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不治。
如在期间受寒,七日病仍在太阳不传则病会自愈,二候在阳明不传则病衰,三候砂阳不传病衰,四候太阴不见阳症病衰,五候少阴不见阳症不传病衰,六候厥阴无阳症只有阴症病衰。
治疗:三候二十一日都可汗解,若热退后又复热,因在热时过食。故热病时不可食肉人,忌多食。
两感于寒时症状:一候内太阳与少阴同时病,头痛口干烦躁腹满,二候病入阳明与太阴,少腹胀满高热不思饮食胡言;三候入少阳与厥阴,耳聋阴缩手足冷,米浆不入,不识人,六日死。
阳明为胃气,十二经脉之长,为多血多气之经络,阳明经气最多维持三天,胃气尽则死。
夏至之前的温病属冬伤于寒,夏至之后的属暑热。暑病用汗法出邪。
刺热篇第三十二
肝热时小便黄,便秘,腹痛多卧,身热狂言,肝藏怒,甲乙木日生大汗,庚辛日病甚。脉气上逆时头顶痛,下肝经原穴胆经原穴,阴经无原穴用俞穴代替,肝经俞穴太冲。
心热时不乐,数日生热,心主汗,头疼面赤无汗,壬癸日病重,丙丁火日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则危,可刺心经与小肠经治疗。
脾热时头重脚轻,两颊痛,心烦面青,恶心不吐,身热。热盛时腰病无法弯,少腹满下痢,甲乙木日病重,戊己土日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则危。可刺脾经与胃经治疗。
王毅泓
会员
会员
  • UID20182464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09
5201楼#
发布于:2016-03-21 22:37
中医经典特训9班3月21日,王毅泓申请签到《黄帝内经》第46集
脾脏有热,热盛时腰痛,无法弯曲,因脾主少腹,湿盛时,腹下坠故腰痛。少腹胀满而下痢,两侧颌部痛。遇甲乙日(木)加重,戊己日(土)大汗,病起。一旦气逆,手足厥冷者(说明阳绝),甲乙日死。针刺足太阴脾经和阳明经的穴位,三阴交、足三里都可以。
肺有热病,皮毛竖起,厌恶风寒,舌上黄(苔看肺),身体发热。热盛时喘咳不止,胸胁部疼痛,无法深呼吸。头痛非常强烈,因阳受损往上冲。汗出皮表后感觉寒冷,肺主皮毛,热后毛孔张。遇丙丁日(火)病情加重,庚辛日(金)大汗,病起;一旦手足冰冷者逢丙丁日死。可刺手太阴肺经和大肠经的穴位,在井穴、荣穴上放血,如大豆般大小。井主心下满,荣主身热。
肾有热时,先生腰痛足胫酸痛,口渴饮水不止,肾主津液;体发热。病人诉晚上口渴,现代有的是因味精引起口渴,故味精伤肾。热盛时,项强头痛,胫骨冰冷且酸,出现此症状因其与膀胱经相表里。足背足底皆热,不欲多言。危险时会有项部疼痛,走路摇晃不定。戊己日(土)加重,壬癸日(水)出大汗,病起之日。一旦手足冰冷,逢戊己日必死。可刺足少阴肾经与膀胱经。出汗的必是其脏器最旺之时,即属性相同之时。
肝热是左颊先见赤色;心热时,水、火会相反,额部红色。如攒竹穴上红是痔疮。脾热鼻先赤;肺热右颊先赤;肾热下巴先赤;病尚未发时,看其脸色就知其要发热,故先刺,病就不发。上攻治未病,望诊可知。
如热病皆从其部位起赤色时就施治,则在脏气最旺之时愈。若刺的方法不对,病人经三个周期才会愈合。若严重的逆刺会死。热病要汗出而止,必在其当旺之日发大汗。治所有的病症时,下针前要让病人喝大量的冷开水,穿少点,居住阴凉的地方,待其身体变冷止。
  59刺:详见61篇 水热血论
  凡热病若先见胸胁部痛,手足躁扰,可用刺法来泻胆经,补脾经。若从手臂开始的痛,刺手太阴和手阳明。热痛始于头顶,刺太阳而汗出止;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热病引起身重、耳聋、目昏眩者,刺肾经,身重可刺脾经;热病若先发生目眩晕而发热,胸胁苦满,刺肾经和胆经来治疗。
太阳脉的热病,颧骨那边颜色会很鲜艳、光亮,血尚未交接,是阳热;只要汗解。太阳脉为阳,寸脉比较浮,现在和厥阴脉碰到一起,为死期之日。太阳热病内连肾,因和肾是表里;会连到肝,若少阳与少阴脉相争者,在三日内死。
热病的气穴:
因太阳和督脉相连,太阳受热病时,热气上升,故痛点也就上升。热病时第三胸椎下身柱下痛为胸中大热;第四椎下痛主横膈;第五椎下痛主肝脏之热;第六椎下痛主脾热;第七椎下痛主肾热。此痛点不仅能诊断,还可在压痛点本身和两边都可下针,散热时拔针后不要扪针。
  自两颊下方赤色逆行上颧骨,表示腹中有大硬块,如子宫肌瘤。赤色在颊车部位,是腹满之症;如赤色在颧后的是胸膈的位置。
  阴阳交:
  温热病,发表汗出后,有三种表现,一为汗出后很快又热起来,脉为急躁状,手脚抽搐,狂言不能食,称为阴阳交。谷来源于天地之精华,人的汗来源于谷。邪气相争于骨肉之间即四肢表面,骨骼肌肉之间时,未入脏者用汗法,出汗是正胜于邪;若正气胜就不会再发热,胃气就回来。再发热的话,是病仍在的表征。人之汗,本是正气所生,现在汗出热又回来,是邪胜正的表现。若邪留在体内,会影响人的寿命。Er
       二为汗出脉仍躁急壮盛者必死;三为病人狂言乱语,不能吃食物者死。汗解的原则是津液在就可用汗法。举例:夏天古时划船之人白天身出大汗,阳明燥热,晚上冷的江风吹,伤于寒。病人燥热,口干无津液,表面又寒,如下麻黄汤后津液更无病人就危险了。可以喝大量的冷开水或水梨后再汗解;或先补津液后
佘勇辉
会员
会员
  • UID20186011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5
5202楼#
发布于:2016-03-21 22:53
@教官-德阳-韩辉 中医经典魔鬼训练18班-长沙-佘勇辉申请签到,2016-03-21《人纪-内经》第43课心得:       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俞,秋亟治六
府,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所谓少回。痈阴傍三刺而热骨之会胞气不太阳经。脉之络治病取冻,人针刺,并非对须速用针刺法,立去病邪,以免病情扩散,伤害更大。有阴肺经,病人经上有压痛点选五位施刺。如果大热仍不退,改刺手少阴心经选三位有压痛点位来剌,再加上手太阴肺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得顷时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已,刺手太痏与缨脉各二。掖痈大热,剌足少阳,五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阴经络者。暴痈筋緛,随分而痛,魄汗不尽,治在经俞。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络者,胃之募也。少阴俞,去脊椎三寸傍员利针。霍乱,刺俞傍五,足阳明及上傍癎惊脉五。针手太阴各五,刺经太阳五,阴经络傍者一,足阳明一,上踝五寸剌。春季治病取穴宜用该病经穴,夏季治病宜用该病经脉之俞穴,秋季穴宜用该病经脉之合穴,冬季时节天寒地体外表亦闭,气血内藏,此时则宜用药灭少以免气泻。但这里所读少用针刺的意思,有痈疸之病来说的,一旦遇有痈疸之病,有痈病之人,医师用手按,常不能察时在有时不在。遇此状况,吾人可在手太附近找压痛点施予三刺,及在胸前足阳明胃经处找压痛点,来施针刺。
易岚
侠客
侠客
  • UID20185163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29
5203楼#
发布于:2016-03-21 22:5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易岚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1《内经》第45集心得
热论第三十一篇

    现在看到的热性病,都为伤寒之属,有时痊愈有时死亡,其死期都在六七日之间,其恢复却在十日以上,这是为什么?
凡是由寒邪引起的发热性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疾病。即所有的热病都是伤于寒,有伤寒后才会有温病。足太阳膀胱经通过风府与督脉、阳维脉相会,行走于人体背部,感受阳气最多,主全身阳气。人体被寒邪侵犯后,阳气就会奋起抵抗外邪,从而产生发热的症状。这种发热温度很高,但一般不会导致死亡。如果是表里两经(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热,就容易导致死亡。人表伤寒,如果人身体很好,不乱喝酒吃东西、不泄肾经,再保持心情平静,调理五味,就会慢慢好。表伤于寒,没有治疗和保护自己,寒会更深地进入身体:一条路是进入足阳明胃经,就不会再传变,顶多是弃衣而走、登高而歌;另一条路是进入足少阳阳经,还会再循经传变;如果寒进入足少阳胆经后又受寒,就是两感于寒,比较危险。
伤寒论的理论依据:第一日,是六天,伤寒一个周期是六天。头项部、头顶疼痛、腰和脊柱感觉僵硬。第七天,头痛减轻。身热严重,眼睛发痛,鼻腔干燥,睡眠不安。
第三日(第三周期),足少阳胆经,胸胁疼痛和耳聋。足少阳胆经主管骨,它的经脉沿着两胁行走并与两耳相连,用汗法。
第四日,第四周期,进入足太阴脾经,胸闷腹胀、咽喉干燥,足太阴脾经分布在胃中,并和咽喉部位相连系。
第五日,第五周期,五七三十五天。传入足少阴肾经。口干舌燥、渴。
第六日,第六周后,传入足厥阴肝经。烦闷不安、阴囊收缩,胸肋胀满,人会烦燥,容易动怒。用泄热法。
第十二天,收缩的阴囊舒缓了,少腹部的拘急也开始缓解而感到舒服。
治法在使脏腑之经脉流畅不阻,病必日渐衰微,若是病未及三候,可一汗而愈,如满三候病入肠腑中,可用通利法,攻下而愈。
热病有时痊愈,但常有余邪留在体内,又再生病。这是有余热遗留在体内,仍有发热时,却勉强吃东西造成的。病衰退时,余热因饮食而内藏,饮食之热与其余邪相合,造成发热。热病禁肉类,否则热必复来,禁多食。
阴阳两感于寒邪时,第一日(第一周),传入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太阳病的头痛和少阴病的口干、烦闷。
第二日(第二周),传入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阳明病的身热严重、胡言乱语、神志昏迷和太阴病的腹满、不思饮食。
第三日(第三周),传入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少阳病的耳聋,厥阴病的手足冰冷和阴囊收缩。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不能下咽、神志不清等情况,第六天就要死亡了。
遇到五实和五虚证,可以用针灸去救逆,服热米汤,让热气进入胃。米是天地间的精华,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节气生长。
一旦五脏受损,六腑又无法排泄,气血不通利,三日会死。
阳明是十二经脉中最首要的,其脉气过盛,三日后胃气尽,病人必死。凡病始于冬季伤于寒后成温热病的,在夏日至前发病为温病,在夏日后为中暑,暑热会与汗同时出,用汗法把署邪自汗出而离开身体。

刺热论第三十二篇
肝生热病,小便发黄、腹部疼痛、身体发热等,类似急性肝炎。一热时小便发黄,是因为肝经络阴器。如果热邪亢盛、病情加重,就可能出现神志不清、语言错乱、惊恐不安、胁部胀疼(肝在胸胁)、手足躁动、不能安卧。肝属木,受金克制,肝庚辛日,属金,金火相刑,病情会加重;甲乙日(属木)肝脏本身正气偏旺,使身体汗出而发热减退;针刺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的原穴,不管虚实都可以治。
心脏有热邪,心是相火,再有热邪,颜先红。先闷闷不乐,心脏好的人很开心,过几天后才身体发热。如果热邪亢盛,病情加重,就可能突然发生心痛、胸闷烦躁、频繁吕、面红头痛,但不出汗。心主汗液,太热了,无汗。心脏属火,受水克制,壬癸日(属水,水克火)病情会加重;丙丁日(属火)心脏本身正气偏旺,使身体出发热而减退;如果病邪非常严重,病人的正气又很虚弱,脚冰冷,那么在壬癸日就会死亡。针刺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用原络治疗。
脾脏有热邪,鼻先红,先感头重,脾主湿,身体重、沉重的感觉就是湿、面颊疼痛、心烦、面色发青,想要呕吐,脾有问题一定想吐,身体发热等。
何媛
贫民
贫民
  • UID20176951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75
5204楼#
发布于:2016-03-21 23:02
45,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二班何媛申请签到,2016年3月21日黄帝内经第45课心得
黄帝内经之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篇
1,外感发热病,都属于伤寒病,
(1)死亡时间:六七日之间
(2)痊愈时间:十日以上。
(3)缘由: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诸阳皆隶属于太阳。太阳的经脉连风府,与督脉、阳维相会,循行于巅背之表
(4)阴阳二经表里同时寒邪而发病,易死亡。
2,伤寒
(1)阳经
A,一日(一日为6天)太阳经受寒邪,头项痛,腰脊强直不舒服
B,二日阳明经受病,阳明主肌肉,身热目痛而鼻干,不能安卧。
C,三日少阳经受病,少阳主骨,胸肋痛而耳聋。
D,三阳经络皆受病,尚未入里入阴的,可发汗痊愈
(2)阴经
四日太阴经受病,腹中胀满而咽干
五日少阴经受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经受病,烦闷而阴囊收缩
(3)三阴三阳经脉和五脏六腑均受病――营卫不能运行,五脏之气不通,人死亡。
(4)病不是阴阳表里都寒邪的自愈时间表
第七日太阳病衰,头痛稍愈
八日阳明病衰,身热稍退
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将逐渐能听到声音
十日太阴病衰,腹满已消,恢复正常,欲饮食
十一日少阴病衰,口不渴,不胀满,舌不干,能打喷嚏
十二日厥阴病衰,阴囊松弛,渐从少腹下垂。大邪之气已去,病逐渐痊愈。
(5)治疗原则:根据病在何脏和经,分别予以施治,病将日渐衰退而愈。一般病未满三日,而邪在表,发汗痊愈;病已满三日,邪入里,泻而愈。
3,热病已痊愈
(1)有余邪原因:在发热较重的时勉强饮食,病逝虽已衰退,但尚有余热蕴藏于内,如勉强病人进食,饮食不化而生热,与残存的余热相薄,则两热相合,又重新发热,故余热不尽。
(2)诊察病的虚实,来做补泻
(3)发热的病人饮食禁忌:病人热势稍衰的时,吃肉食,病会复发;吃水煮青菜可以,饮食过多,则余热不尽
4,阴阳表里脉症和实症都感于风寒
(1)症状
第一日太阳与少阴两经同时受病――太阳头痛,少阴的口干和烦闷,
二日为阳明与太阴两经同时受病――阳明的身热,胡言乱语,太阳的腹满不欲食
三日为少阳与厥阴两经同时受病――少阳之耳聋,厥阴的阴囊收缩和四肢发冷。
(2)病势发展的程度与死亡时间
水浆不入,神昏不知人者,第六天死亡
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三天后死亡(原因:阴阳为十二经之长,多气多血,病人容易神识昏迷。三天以后,阳明气血竭尽即死
5,温病:伤于寒邪而成为温热病,且发于夏至日以前
暑病:病发于夏至日以后――汗解,使暑热从汗散泄
黄帝内经之素问-刺热论第三十二篇
1,肝脏热病
(1)症状:小便黄,腹痛,多卧,身发热。气(2)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狂言惊骇,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
庚辛日,木受金克而病重,气逆则死
甲已日木旺时,大汗出,热退。
(3)治疗:刺足厥阴肝和足少阳胆经
(4)肝气上逆,头痛眩晕――因热邪循肝脉上冲于头所致――太冲穴。
2,心脏热病
(1)病的发展:开始心中不愉快,数天以后发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突然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
壬癸日,水克火而病重,邪气胜脏会死
丙丁日火旺时,大汗出而热退
(2)治疗:刺手少阴心和手太阳小肠经。以原络穴为主。
3,脾脏热病,脾主湿,感觉头重,面颊痛,心烦,颜青,欲呕,身热。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