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5楼#
发布于:2016-03-21 23:5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王芝申请签到,2016年3月21日《黄帝内经》第46课心得
《刺热篇第三十二》遇热病针刺的手法 三、脾热病者,先头重,两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无法前后弯曲。少腹胀满下痢,两侧颔部痛。 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脾经与足旸明胃经。 四、肺热病者,初始必感皮毛战栗,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不止,胸肋背部疼痛,无法深呼吸。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可剌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使其出血如大豆般之大小,立可痊愈。 五、肾热病者,先腰痛足胫酸痛,苦于口渴饮水不止,身热。 热争则项强头痛,足胫寒冷且酸。足底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走路摇晃不定。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可针刺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 以上所有热症,出汗时必是其脏气最旺之时,即属性相同之期。 六、肝热病者,必左颊位先赤。心热病者,额上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下颔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剌之。名曰,治未病。 七、热病皆从其部位起赤色,施治得当,则在到脏气最旺之日必痊愈。其刺之反者,则必须要过笫三次脏气最旺之日才会好,三周而已。重逆则死。 因热病要汗出而止,必在气旺之日方可大汗。治疗各脏之热病,必先令患者饮入大量之冷水再施刺法。令其穿薄的衣服,居于阴凉处,令身体变冷而停止施治。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剌足少阳,补足少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热 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 热病始于头首者,剌项太阳而汗出止。 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 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暝,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剌。 八、太阳病脉,两颧发赤,热病也。赤色停留不动,只须得汗即愈,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若脉呈现太阳与厥阴相互争夺者,死期不过三日。若太阳热病内连肾脏,则会呈现少阳之脉色。少阳的脉色赤在两颊,是热病。若赤色不传变,得汗即愈,待时机未而已。若又与少阴脉互见且相争者,死在三日之内。 凡热病必有气穴,三椎下身柱位痛,必主胸中大热。四椎下有痛点,必主横膈有热。五椎下有痛点,必主肝脏热。六椎下 有压痛点,主脾脏热。七椎下有压痛点,主肾脏热。这些都在督脉上可察知的反应病点。以第三椎身柱穴位为标准来察的法则。 自两颊下方赤色逆行上颧,表示腹中有大硬块。如赤色向下牙颊车位扩散,必有腹满之症。颊下向上位扩散赤色者,为饮食已不入口的疾病。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一、有病温者,汗出后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阴阳交,交者死也。 二、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五谷是天地之精华。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仍在。汗者,是正气所生。今汗出而后复热者。是邪盛。不能食者,正气不足。病而留者,皆寿可立而倾也。凡汗出而脉仍躁急壮盛者必死。现在脉与汗后脉必缓的常态不符,是人体正气无法争过病邪,其死明矣。 狂言者是是肾水已竭,躁热入脑的表现,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三、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 汗出而身热者,是中风而致。汗出而烦满不解者,是逆症。病名曰风厥。 四、太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肾水成气而上行,则下足必冷而成厥逆。 五、治疗 取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施予刺法再配合服用汤药。 六、劳风的病情如何 劳风之病是因在人过于劳动时适为风伤,或房事后出汗适为风伤导致的,病在肾,肾脉病贯穿肝鬲入肺而入脑,故会造成人呈项强劲直眼向上翻,口水不断流出如鼻涕一样,且恶风吹与寒颤不已,是劳风之病。 |
|
5206楼#
发布于:2016-03-21 23:52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张君娴申请签到2016-03-20、21《黄帝内经》第44、45课心得
热论篇三十一 1、热性病之始皆起于寒,太阳经为诸阳之首,其脉连到风府穴,所以主诸阳之精气,人伤于外感风寒,必生热症,不過此热虽然盛,也不会死人,因为病在表。热病,会死者大概在六七日,其康复者大概十日。所有热症之初是伤于寒,风寒最先攻击太阳经,脉连风府,外感风寒必生热症,此症不会死,若风寒进入阴经,使阴阳经皆感风邪,此必死(太阳,寒水,皮表摸上去的凉的)。 2、伤寒起初之时,病在太阳经,会头痛项强,腰椎强硬。七日后,病入阳明经,阳明主肌肉,此经脉络夹鼻两侧,进入眼目,会身热眼疼,鼻中干燥,无法安卧。七日后,病入少阳经,少阳司胆,其经脉顺延胁肋而络在耳中,会造成胸胁苦满而耳聋。如果只是三阳经络受病,病邪未入阴脏,阳明经热一汗而病去,腑热用泻(腑热便秘者,如发汗会加重便秘,锻炼适合走路,避免跑步,以免津液丧失加重便秘)。二十八日后,病入太阴,太阴脾脏分布肠胃之壁,上络于咽口(食道口)会造成病人腹胀满而咽喉干燥。三十五日后,病入少阴,少阴肾脉贯穿肾脏,上络于肺,连系舌下治疗会造成病人口燥舌干而喝水不止。四十二日,病邪入侵厥阴,厥阴肝经顺延生殖器而上络于肝脏,会造成人情绪烦而腹满而阴囊上缩。三阳三阴五脏六腑皆受病,气血无法运行,五脏代谢物无法排出,此人必死。 3、其间有不同时受两感一寒(阴和阳)者,七日,病在太阳不传里,此病自愈,头痛渐减。十四日,病在阳明不传里,此病自愈,身热必减。二十一日,病在少阳不传里,此病自愈,耳中必渐可听闻。二十八日,不见阳症,病在太阴不传里,此病自愈,腹满日减,胃口大开。三十五日,不见阳症,病在少阴不传里,此病自愈,渴止且腹不满,舌渐润而有喷嚏出也。四十二日,不见阳症,病在厥阴不传里,此病自愈,阴囊松下,少腹软柔。治法:使脏腑之经脉流畅不阻,病未到二十一天,可用汗解。满二十一天,可用通利法下泻自愈。 4、余邪:身体还未痊愈,有余邪在体就仍会发热,勉强饮食入胃造成,此因病衰退时,余热因饮食而内藏,饮食之热与其余邪相合,造成发热,这就是遗热之因。治法:查看虚实,调理其顺逆之过与不及。 5、热病禁忌事项:热病稍愈时候忌食肉类,否则热必复来;又忌多食,会生遗热。 6、阴阳两感于寒邪时脉形与病症:七日内,太阳与少阴同病,头痛口干,烦躁腹满状。十四日内,阳明与太阴同病,少腹胀满,身体高热,饮食不入,胡言乱语。二十一日内,少阳与厥阴同病,耳聋阴囊内缩手足逆冷,食物饮水无法入口,不识亲人,此六日内必死。五脏受损,六腑又无法排泄,气血不通利,脉气血过盛,胃气已尽,此病经三日(胃气最多维持三天)后便死。 7、始于冬伤于寒后成温热病,是指在夏至前发病为温病。暑病在夏至后为中暑,暑热会与汗同时出,可用汗法把暑邪自汗出而离开身体。 刺热病篇三十二:五脏热病时症状: 1、肝热病(肝炎):必小便先黄(肝络阴器),腹中隐痛且容易疲劳,身体发热。热盛,会狂言乱语,易受惊吓,胸胁满痛,手足躁扰不安,无法安卧。庚辛金日受克加重,甲乙木日当令必生大汗。一旦气逆,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阴阳相绝,必于庚辛受克日死。脉气上逆必产生头顶阵阵痛,是脉气上冲头面之故(肝经支络入百会穴)。治法:针刺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取原络穴。 2、心热病:先是不情志喜,数日后才生热症,热盛,会急剧心痛,情志烦闷,易呕,头疼面赤红,身无汗出。壬癸水日受克加重,丙丁火日当令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气,手足冰冷,是危症,必于壬癸水日死。治法:针刺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 |
|
5207楼#
发布于:2016-03-22 00:2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九班罗红灵申请签到2016年3月21日《黄帝内经》第46课心得
肺热病时,恶风寒,舌生黄苔,热生喘咳,阳维痛,无法深呼吸,阳受损一直往上冲头会很痛。汗出而汗,庚辛大汗,丙丁日气逆必死。针刺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也可四肢末梢青筋处放血。 肾热病,热盛腰痛,足胫酸痛,燥渴,少言,壬癸日大汗病起,气逆时戊己日死。刺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 肝热病左颊先赤,心热病额头赤,脾热病鼻先赤,肾热病下颔先赤,眉头带红点是痔疮。治未病见赤色即可下针。 热病起施治刺法不当时需经三周期才能好,如施治正确在病气最旺时痊愈,如严重逆刺,则死。所以,治疗所有热病之前让病人喝大量冷水后下针,衣薄住凉。 热从胸胁始病,刺足少阳胆经,如再加手足燥,刺足少阳,补足少阴。 病初时手肩疼痛,刺手阳明手太阴二经,汗出即止。 热病初生于头,刺项部太阳经,热病生于足胫,刺足阳明胃经 热病先发全身沉重,骨痛耳聋,目眩,刺足少阴肾经,病重时可用59刺。 若发目眩晕而发热,胸胁苦满,刺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 太阳病脉现面色光亮,两颧发赤,赤色停留不动,病在表统统用汗解法,太阳与厥阴脉相争,死不过三日。若太阳热病内延于肾,汗解。 热病气穴:督脉上的反应病点 三椎下身柱位痛,主胸大热。 四椎下痛横膈有热。 五椎下痛主肝脏热 六椎下痛脾热 七椎下痛肾脏 颊下赤色逆行上颧腹有硬块,赤色往下牙颊车位扩散,腹满症。颊下向上位扩散赤色主饮食不入口。 评热论篇第三十三 温热病,(1)汗解法不愈反更严重,(2)且狂言不食,(3)脉急躁壮热;都名为阴阳交,死症。 天地精华生五谷,汗源自水谷,汗解法原则:只要津液在,都可汗解。汗解前喝大量冷水。 如船夫在白天划船时汗多,夜晚睡于江面冷风吹后伤于风寒,阳明燥热口干,津液失,表寒,令其喝大量水或食肺果水梨,补回津液后,再施回阳汤汗解。 汗出而胸中烦满不解,风厥,太阳先受邪气在表,下肢冰冷,刺其表里经少阴与太阳。 劳风,劳动后受风或房事后受风,法在肺下(肾),水反逆到经,造成唾从涕出,五脏化五液,肝泪心汗脾涎肺涕肾唾,如中风病人,或深睡时都会流涎。 |
|
5208楼#
发布于:2016-03-22 00:2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薛绍展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1日、《黄帝内经》第45课心得: 1、热性病之始皆起于寒,太阳经为诸阳之首,它的脉连到风府穴,所以主诸阳之精气,人伤于外感风寒,必生热症,不過此热虽然盛,也不会死人,因为病在表。但是如若沒有治愈,病通过少阳传入阴经,使阳经和阴经皆感受风邪,如此一来.病人必死。2、伤寒初在太阳经,会有头痛项强,腰椎强硬的症状。一旦失治进入阳明经,会造成身热眼疼而鼻干,无法安卧。再进病入少阳经会胸肋苦满而耳聋。病在三阳且是经热可一汗而解,如若是腑热大便不通,就用下利法,攻下而愈。如果未加油施治正确,病会入太阴造成病人腹胀满而咽喉干燥。再进入少阴,病人会口燥舌干而喝水不止。病进厥阴病人情绪烦而腹满而阴囊上缩。一旦五脏六腑都受病,气血无法运行,五脏代谢物无法排出,此人必死。3、人受热病,有时会痊愈,有时会反复发作,只因有余邪滞留体内而生热,余邪形成的原因是热病未愈,而饮食入胃,余邪趁机内藏,饮食之热与余邪相合,造成发热。(所以热症时一定要忌口)治疗时调其气血的顺逆和过与不及,因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阳明本应从头到脚顺经而走,今氣血不下反上,氣血盛于上,所以不识亲人。阳明胃气可维持三天,故三日后死。冬季伤于寒者,春天会的温病,如若春天沒有发温病,夏至后所得病症就是中暑,可用汗法,让暑热与汗同出,使病邪离开身体。二、刺热病篇三十二1、如热在肝,小便先黄,腹痛多卧(容易疲劳)身体发热,一旦热盛,病人会狂言乱语,易受惊吓,胸肋胀满。手足燥,无法安卧。這是如遇庚辛日,病必严重,遇到甲乙日,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陰陽相绝,病人必于庚辛日死。我们可以用针刺厥阴经和少阳经(两经原穴)肝热之人,脉气上逆,头顶阵阵痛(肝经之络入百会穴)2、心病热时,心情先闷闷不乐,数日后买生热症,热盛则发生急剧的心痛,情致烦闷易呕,头疼面色赤红,身无汗出。如遇壬癸日,病情加重,逢丙丁日,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病人必于壬癸日死。可刺少阴心经和太阳小肠经。3、脾病发热病时,病人会先头重脚轻,再两颊痛,心烦面青,想呕又不吐,身体发热。热盛时则腰部痛,无法前后弯曲,少腹胀满下痢,两侧额部痛,如遇甲乙日,病必重,遇戊己日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必甲乙日死。可刺脾经和胃經原穴。 |
|
5209楼#
发布于:2016-03-22 02:0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深圳-凤翔,申请签到。2016-03-21,内经视频第46课心得,请教官审阅。
热盛身热腰痛,脾主少腹,湿盛,热蒸腰痛,腹满,甲乙木日,气逆阳绝死,阳气绝,末梢开始往身上冷,刺太阴,阳明,足三里三阴交都行。 肺热病,恶风寒,风为阳,肺是阳的地方。不喜风,苔黄,身热痛走胸背,阳维脉的地方,下外关,不能深呼吸,头痛,汗出而寒,肺热毛孔张开,丙丁盛,手太阴和阳明下针,出血如豆,放血。井主心下满,荣穴主身热,末梢青筋可以放血。 肾有热,热始腰痛足胫如牛背,会酸痛,渴,不要吃味精,太阳,足下都热,壬癸有发汗现象。 脸左肝右肺,上肾中脾下心,肝有热左颊先赤,心热额先赤,水火相反,攒竹热是有痔。肾热下巴先赤。先刺就不发了。刺的方法反了,时间会很长,严重刺错会死。热病刺前先喝冷水,环境也要冷一点。 手臂先痛,手阳明太阴,头顶痛,太阳经,足胫胃经,热病先身重刺足少阴,太阴。 太阳脉颧骨色鲜浓,阳热,得汗汗解,厥阴脉相争死期不过三日,连到肾,与少阴脉相争死期不过三日。可汗解。 热病气穴,三椎下主胸中热,四膈中热,五椎肝热,六脾,七肾,血在骶骨,太阳受病,进入督脉气往上升。痛点可下针,直接起针。颊下逆,赤色,腹中硬块,颊车下,腹满,颊上方膈热。 三十三,评热论: 病温者,一发表,发燥更严重,阴阳交者死。 人之汗出,来于谷,谷生于精,表面骨肉间得汗者,邪却。精盛,复热者是邪盛不能食,一直在里面会影响寿命,发汗后脉快,燥死症,狂言死症。精液在就可汗解,大量喝冷水。 白天汗出,晚上受风伤于寒,燥热,表寒,麻黄汤,发汗,大量冷水,吃水梨补津液。 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皆因风厥,热病得汗而解,风才会热。 太阳先受气是表症,得热下肢逆冷,与肾经表里可以刺,加汤药。劳动以后得的风,肺下肾,唾从鼻出,反逆而上,五脏化液,宣明五气,汗为心之液,脾涎,肺涕,肾唾,肝为泪。 |
|
5210楼#
发布于:2016-03-22 05:3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管琴歆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1《黄帝内经》第45课心得 第三十一篇 热论 现在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都在十日以上。这是因为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阳维相会,循行于巅背之表,所以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人感受寒邪以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如果阴阳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难免于死亡了。 伤寒的症状: 伤寒病一日(一日为6天),为太阳经感受寒邪,足太阳经脉从头下项,侠脊抵腰中,所以头项痛,腰脊强直不舒。 二日阳明经受病,阳明主肌肉,足阳明经脉挟鼻络于目,下行入腹,所以身热目痛而鼻干,不能安卧。 三日少阳经受病,少阳主骨,足少阳经脉,循胁肋而上络于耳,所以胸肋痛而耳聋。若三阳经络皆受病,尚未入里入阴的,都可以发汗而愈。 四日太阴经受病,足太阴经脉散布于胃中,上络于咽,所以腹中胀满而咽干。 五日少阴经受病,足少阴经脉贯肾,络肺,上系舌本,所以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经受病,足厥阴经脉环阴器而络于肝,所以烦闷而阴囊收缩。如果三阴三阳经脉和五脏六腑均受病,以致营卫不能运行,五脏之气不通,人就要死亡了。 如果病不是阴阳表里两感于寒邪的,则第七日太阳病衰,头痛稍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稍退。 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将逐渐能听到声音。 十日太阴病衰,腹满已消,恢复正常,而欲饮食。 十一日少阴病衰,口不渴,不胀满,舌不干,能打喷嚏。 十二日厥阴病衰,阴囊松弛,渐从少腹下垂。至此,大邪之气已去,病也逐渐痊愈。 伤寒的治疗时,应根据病在何脏和经,分别予以施治,病将日渐衰退而愈。对这类病的治疗原则,一般病未满三日,而邪犹在表的,可发汗而愈;病已满三日,邪已入里的,可以泻下而愈。 热病已经痊愈,但常有余邪不尽的,都是因为在发热较重的时候强进饮食,所以有余热遗留。象这样的病,都是病逝虽然已经衰退,但尚有余热蕴藏于内,如勉强病人进食,则必因饮食不化而生热,与残存的余热相薄,则两热相合,又重新发热,所以有余热不尽的情况出现。 治疗余热不尽,应诊察病的虚实,或补或泻,予以适当的治疗,可使其病痊愈。 发热的病人在护理上的禁忌,当病人热势稍衰的时候,吃了肉食,病即复发,吃水煮的青菜可,如果饮食过多,则出现余热不尽,这都是热病所应当禁忌的. 表里同伤于寒邪的两感证(两感于寒),其脉和症状是阴阳两表里同时感受寒邪的两感证,第一日为太阳与少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太阳的头痛,又有少阴的口干和烦闷,二日为阳明与太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阳明的身热谵言妄语,又有太阳的腹满不欲食,三日为少阳与厥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少阳之耳聋,又有厥阴的阴囊收缩和四肢发冷。如果病势发展至水浆不入,神昏不知人者,到第六天便死亡了。 病已发展至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象这样的病,要三天以后死亡,的道理呢是阴阳为十二经之长,此经脉的气血最盛(多气多血),所以病人容易神识昏迷。三天以后,阳明的气血已经竭尽,所以就要死亡。 大凡伤于寒邪而成为温热病的,病发于夏至日以前的就称之为温病,病发于夏至日以后的就称之为暑病。暑病用汗解,可使暑热从汗散泄,所以暑病汗出,不要制止。 第三十二篇 刺热论 肝脏发生热病,出现小便黄,腹痛,多卧,身发热。当气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狂言惊骇,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逢到庚辛日,则因木受金克而病重,若逢甲已日木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气逆将在庚辛日死亡。治疗时,应刺足厥阴肝和足少阳胆经。若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这是因热邪循肝脉上冲于头所致。可刺太冲穴。 心脏发热病,始觉得心中不愉快,数天以后始发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突然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逢到壬癸日,则因火受水克而病重,若逢丙丁日火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将在壬癸日死亡。治疗时,应刺手少阴心和手太阳小肠经。以原络穴为主。 脾脏发生热病,脾主湿,始感觉头重,面颊痛,心烦,颜青,欲呕,身热。 |
|
5211楼#
发布于:2016-03-22 05:57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张洪玮申请签到,2016年3月21日《黄帝内经》第45课心得。
1、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阳维相会,循行于巅背之表,所以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人感受寒邪以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如果阴阳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难免于死亡。 2、伤寒病一日,是六天,因为传变是五。到第五天的之后第六天会改,一个周期是六天。为太阳经感受寒邪,足太阳经脉从头下项,侠脊抵腰中,所以头项痛,腰脊强直不舒。太阳又名寒水,摸皮肤背上是冰的是正常的。二日阳明经受病,阳明主肌肉,足阳明经脉挟鼻络于目,下行入腹,所以身热目痛而鼻干,不能安卧。因阳明气逆而行产生前面的症状。三日少阳经受病,足少阳经脉循胁肋而上络于耳,耳朵旁边有三焦、胆和小肠三条经脉,会入耳门,听宫,听会,所以胸肋痛而耳聋因气被风寒堵塞住。若三阳经络皆受病,尚未入里入脏大小便正常时,都可以发汗而愈。阳明腑热时,大便会干燥便秘,不用汗解,可以用白虎汤。四日即第四个周期28天后,太阴经受病,足太阴经脉散布于胃中,上络于咽,所以腹中胀满而咽干。五日少阴经受病,足少阴经脉贯肾,络肺,上系舌本,所以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经受病,足厥阴经脉环阴器而络于肝,所以烦闷而阴囊收缩,同时还见胸胁胀满,烦躁,情绪动怒。如果三阴三阳经脉和五脏六腑均受病,以致营卫不能运行,五脏之气不通,人就要死亡了。 3、如果病不是两感于寒邪的,则第七日太阳病衰,头痛稍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稍退;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将逐渐能听到声音;十日太阴病衰,腹满已消,恢复正常,而欲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口不渴,不胀满,舌不干,能打喷嚏;十二日厥阴病衰,阴囊松弛,渐从少腹下垂。至此,大邪之气已去,病也逐渐痊愈。 4、治疗原则,一般病未满三日,三候二十一天,邪犹在表的,统统可以汗解;病已满三日,邪已入里的,可以利小或利大便而愈。 5、凡是余邪不尽的,都是因为在发热较重的时候强进饮食,所以有余热遗留。象这样的病,都是病逝虽然已经衰退,但尚有余热蕴藏于内,如勉强病人进食,则必因饮食不化而生热,与残存的余热相薄,则两热相合,又重新发热,所以有余热不尽的情况出现。应诊察病的虚实,或补或泻,予以适当的治疗,可使其病痊愈。当病人热势稍衰的时候,禁吃肉食,否则会遗热;如果饮食过饱,则也出现余热不尽,这都是热病所应当禁忌的。 6、少阴和太阳两表里同时感受寒邪的两感证,第一日为太阳与少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太阳的头痛,又有少阴的口干和烦闷;二日为阳明与太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阳明的身热谵言妄语,又有太阳的腹满不欲食;三日为少阳与厥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少阳之耳聋,又有厥阴的阴囊收缩和四肢发冷。如果病势发展至水浆不入,神昏不知人的程度,到第六个周期便死亡了。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没有办法处方。可用针灸或者是吃一点米汤下去养胃。 7、阴阳为十二经之长,此经脉的气血最盛,逆盛的时候,病人容易神识昏迷。三天以后,阳明的气血已经竭尽,阳明经的胃气只维持三天,所以就要死亡。凡伤于寒邪而成为温热病的,病发于夏至日以前的就称之为温病,病发于夏至日以后的就称之为暑病。暑病汗出,可使暑热从汗散泄,所以暑病汗出,不要制止。伤寒经方和温病派处方不一样,温病派常用滋阴之类的药,滋阴会容易余热。一用发散的药物,阴液会自己回头。 8、肝脏发生热病,先出现小便黄,腹痛,多卧,身发热。当气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狂言惊骇,胁部满痛,手足躁扰不得安卧;逢到庚辛日,则因木受金克而病重, |
|
5212楼#
发布于:2016-03-22 06:0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钱蔚宏申请签到,2016年3月21日《黄帝内经》第45课心得:
第三十一篇:热论篇 热病 现在看到的热性病,都为伤寒之属,有时痊愈有时死亡,其死期都在六七日之间,其恢复健康却在十日以上。太阳经是诸阳经之首也,它的脉连到风府穴,所以能主诸阳经之气。人伤于外感风寒,必生热症,此热即令盛,亦不死人。但若寒邪进入阴经,使阳经与阴经皆感受风邪,如此一来,病人必死。 热病之初,必伤于寒。寒,初由表入,进入少阳或阳明。入少阳,有机会传入少阴太阴厥阴,如再遇寒,二感,危险;入阳明,寒止。 伤寒 伤寒起初之时(一日:6天),病在太阳经(巨阳、寒水),所以会有头痛项强,腰椎强硬的症状(太阳寒水如冰)。一旦失治,一星期后会进入阳明经,阳明主肌肉,此经脉络夹鼻两侧,进入眼目,会造成身热眼疼而鼻中干燥,无法安卧状。再过一候七日,病入少阳经(半表半里),少阳司胆,其经脉顺延胁肋而络在耳中,会造成胸胁苦满而耳聋。 如果只是三阳经络受病,病邪未入阴脏,可一汗而病去。病在三阳,而未入脏,都可以汗解。 阳明腑热:热入肠胃,会有便秘,越来越燥。不能发表,不能汗解,汗解会引起燥气反逆。阳明腑热不可汗。 阳明经热:热入经脉没有入腑,下白虎汤,会汗解。 如果未加施治正确,四候二十八日后,病进入太阴,太阴脾脏分布肠胃之壁,上络于咽口(食道口)会造成病人腹胀满而咽喉干燥。五候三十五日病邪会进入少阴,少阴肾脉贯穿肾脏,上络于肺,连系舌下治疗会造成病人口燥舌干而喝水不止。六候四十二日,病邪入侵厥阴,厥阴肝经顺延生殖器而上络于肝脏,会造成人情绪烦而腹满而阴囊上缩(胸胁涨满)。一旦三阳三阴五脏六腑皆受病,气血无法运行,五脏代谢物无法排出,此人必死。 其间有不同时受寒于阴与阳者,如一候七日,病邪仍留太阳不传里,此病邪必衰,头痛渐减而自愈。如一候十四日,病在阳明不传里,则病邪必衰微,病人身热必减而自愈。三候二十一日,病邪居少阳不传里,其病势必衰,耳中必渐可听闻。四候病在太阴,不见阳症,其邪又不傅里,其病必自衰微,腹满日减,而饮食、胃口大开。五候病在少阴,不见阳症,又不再傅里,病邪必衰,病人必渴止且腹不满矣,舌渐润而有喷嚏出也。六候病在厥阴,若无阳症,只有阴症,其病必自微弱,阴囊松下,少腹软柔,病气巳去,待日可复矣。 治法在使脏腑之经脉流畅不阻,病必日渐衰微(免疫系统治疗即萌于此),若是病未及三候(21天),可一汗而愈。如满三候病入肠腑中,可用通利法(利大小便),攻下而愈。 遗热 热病有时痊愈了,但常有余邪留在体内,又再生病。会有余邪遗留体内者,是仍有发热时,却勉强饮食入胃造成的。此因病衰退时,余热因饮食而内藏,饮食之热与其余邪相合,造成发热,这就是遗热之因。像如此反复发热,看它的虚实,调理其顺逆之过与不及,必能愈。 热病禁忌 热病稍愈时候忌食肉类,否则热必复来;又忌多食,会生遗热,这是禁忌事项。 阴阳两感于寒邪(阴症和阳症同时出现)时,其脉形与病症 阴阳同时感受风邪时,若一侯七日内,太阳与少阴同时生病,其症状是头痛口干,烦躁腹满状。二候病入阳明与太阴同时受病,其症状是少腹胀满,身体高热,饮食不入,胡言乱语。三候二十一日,邪入少阳与厥阴,二经同时受病,造成耳聋(少阳寒)阴囊内缩(厥阴寒)手足逆冷,食物饮水无法入口,不识亲人,此六日内必死。可试用热米粥,吸天地之精华,激发胃气。 一旦五脏受损,六腑又无法排泄,气血不通利,如此则病人经过三日便死亡。阳明是十二经脉中最首要的,其脉气血过盛,必不识亲人。三日后,胃气已尽竭,故病人必死。 凡病始于冬季伤于寒后成温热病的,在夏日至前发病为温病,在夏至日后为中暑,暑热会与汗同时出,故吾人可用汗法把暑邪自汗出而离开身体。发表+滋阴+忌肉食谷。 第三十二篇:刺热论 热病 肝生热病时,(肝炎)病人必小便先黄腹中隐痛且容易疲劳,身体发热。一旦热盛,会造成病人狂言乱语,易受惊吓,胸胁满痛,手足躁扰不安,无法安卧。此病若逢庚辛金日受克之时,必加倍严重,甲乙木日当令之时,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阴阳相绝,病人必于庚辛日受克之日而死。吾人可用针刺足厥阴与少阳两经。脉气上逆必产生头顶阵阵痛,这是脉气上冲头面之故也(肝经支络入百会穴)。 心发生热病时,先有悒悒不乐的症状,数日后才生热症。热盛则发生急剧的心痛,情志烦闷不舒,易呕,头疼面色赤红,身无汗出。如逢壬癸水日为受克之期,病必加重,逢丙丁火日为当令之期,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气,手足冰冷,这是危症,病人必于壬癸水日死亡。可刺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来施治,原络穴。 脾脏生热病时,病人会先头重脚轻,再两颊痛,心烦,面青(反茹到肝),想呕又不吐,身体发热。 |
|
5213楼#
发布于:2016-03-22 06:3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深圳-魏小芳申请签到 2015-03-18《黄帝内经》第43课时心得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一、太阴与阳明的关系 太阴与阳明是表里关系,属于脾与胃之脉。生病时由于阴阳位置不同而异。阴或阳受病,其会互相影响,造成虚实互变,时顺时逆。阳是天阳之气,主外。阴是地阴之气,主内。所以阳之性为实,阴之性为虚。 1.阳明症:只热不寒。阳明是腑,热分经热和腑热,阳明是二阳病,经热、腑热都会高烧、口渴,区别是腑热会有便秘,治之以承气汤;经热大便很好,治之以白虎汤。 2.受外感风邪时,表阳必先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而阳受病则邪必入腑,阴受病,则邪必入脏。 3.病邪入腑必造成身体壮热无法安卧,病向上逆则成短气状。病邪入脏则胸腹胀满,不思饱食,病向下则腹泄,长久则下痢不止。 二、阴阳之气走向 喉为气管,主天阳之气。咽为食道,受之地阴之气。阳受风气,阴受湿气。 1.阴之气是由足下渐行上至头部,再往下循臂部到手指头之际。 2.阳气走的方向是自手上往上行至头面,再向下行至足指端。 3.阳之病上行到极点时必向下,阴病下行到极点时必向上。故风病,必始伤于上部,湿病必先伤于足部。 三、脾病 1.脾病时,手足无法自由活动。因手足的能源来自胃肠,但光凭胃的力量是无法顺经脉而到四肢的,必须靠脾的运化,方可使胃肠吸收之营养精华,充分达到四肢。若脾受病,无法为胃运化精华营养,四肢就无法得到营养维持,所以无法灵活运作了。 2.脾是附着胃肠,收藏食物精华,土化生天地万物,顺应天地运转之道,故其气时常上下左右不断运行,所以无法主其时节。 3.脾与胃是以三焦的油网而联在一起的。 4.足太阴是三阴,其经脉贯穿胃肠,连络于咽位,所以足太阴能受五谷之气,再分送给其它内脏。阳明是其表,是五脏六腑精气来源处所,而脾脏亦为其运行精气于阳经,所有脏与腑因有足太阴脾经而能自胃肠中取得所需之营养。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一、阳明概述 1.阳明者是胃的经脉。胃属土,足阳明经受病,闻木音而惊,是因土恶木。 2.阳明是纯热症,邪入经则生热,热上加热,必厌恶火光; 3.阳明脉气血一旦上逆,必上喘息,且闷热气郁,必讨厌人。 4.有阳明腑病热,严重便秘者,阳明之浊气会向上冲,突过横隔膜。如果病人是纯阳亢,会发癫痫。如果是大肠燥气上冲,会登高而歌。 |
|
5214楼#
发布于:2016-03-22 06:3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深圳-魏小芳申请签到 2015-03-19《黄帝内经》第44课时心得
目录 第31篇:热论 伤寒基础论 第32篇:刺热论 第33篇:评热病论 五脏化液、劳风 第34篇:逆调论 第35篇:虐论 第36:刺虐 五脏之虐 治虐原则 第37篇:气厥论 第38篇:饮论 第39篇:举痛论 膜原、瘅热 望诊/触诊辨疼痛 |
|
5215楼#
发布于:2016-03-22 06:3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深圳-魏小芳申请签到 2015-03-20《黄帝内经》第45课时心得
热论篇第三十一 一、热症因 热性病之始皆起于寒。太阳经为诸阳之首,它的脉连到风府穴,所以主诸阳之精气,人伤于外感风寒,必生热症,此热虽盛,不会死人,因为病在表。但若没有治愈,病通过少阳传入阴经,使阳经和阴经皆感受风邪,如此一来病人必死。 二、病在经的转变 1.伤寒之始,病在太阳经,太阳经从头到脚,所以病人会有头痛项强,腰椎强硬的症状。一旦失治,一个星期后会进入阳明经,阳明主肌肉,脉夹鼻两侧,进入眼目,所以会造成身热眼痛,且鼻中干燥且无法安卧。若还未治愈,病就会进入少阳经,少阳司胆,其经脉顺着胸肋而络入耳中。 3.若还没有治愈,二十八日后,病就会进入太阴,太阴脉分布肠胃之壁,上络于咽口,会造成病人腹胀满且咽喉干燥。若还未痊愈,三十五日后病邪会进入少阴,少阴肾脉贯穿肾脏,上络于肺,连舌下,会造成病人口干舌燥而喝水不止。若还未愈,四十二日后,病邪会入侵厥阴,厥阴经顺着肝经生殖器而上络于肝脏,会使人情绪烦且腹满,而阴囊上缩。肝病之人必有胸肋胀满之症。 4.一旦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病,氣血无法運行,体内垃圾无法排出,人必死。 5.治疗的原则 使脏腑之经脉流畅,病必会日渐衰败。三阳受病,病邪未入阴脏之时,可一汗而去。但若有大便不通,是为腑热,此时不能用汗法,津液流失,大肠更燥,用下利法,攻下而愈。 三、热病论 人得热病,有时会痊愈,有时会反复发作,只因有余邪滞留体内而生热,余邪形成的原因是热病未愈,而饮食入胃,余邪趁机内脏,饮食之热与余邪相合,造成发热。治疗时调其气血的顺逆和过与不及,必能愈。 四、阴阳两感于寒之症 1.即阴症阳症同时出现时。阴阳同时受风邪,七日内,太阳与少阴同时生病,其症状是头痛口干,烦躁,腹胀满。十四日病入阳明和太阴,太阴阳明同时受病,其症状是少腹胀满,身体高热,饮食不入,胡言乱语。二十一日,邪入少阳与厥阴,会造成病人耳聋。阴囊内缩,手足逆冷,食物饮水无法入口,不识亲人,六日内必死。 刺热病篇第三十二 一、热在脏之症状 1.病症:热在肝,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体发热,一旦热盛,病人会狂言乱语,易受惊吓,胸肋胀满,手足燥,无法安卧。这时如遇庚辛日,病必严重,遇到甲乙日,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阴阳相绝,病人必于庚辛日死。 治疗:可用针刺厥阴经和少阳经的原穴。肝热之人,脉气上逆,头顶阵阵痛,因肝经之络入百会穴。 2.病症:心热病,心情先闷闷不乐,数日后生热症,热盛则发生急剧的心痛,情致烦闷易呕,头疼面色赤红,身无汗出。如遇壬癸日,病情加重,逢丙丁日,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病人必于壬癸日死。 治疗:可刺少阴心经和太阳小肠经。 3.病症:脾发热病,病人会先头重脚轻,再两颊痛,心烦面青,想呕又不吐,身体发热。热盛时则腰部痛,无法前后弯曲,少腹胀满下痢,两侧额部痛,如遇甲乙日,病必重,遇戊己日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必甲乙日死。 治疗:可刺脾经和胃经原穴。 |
|
5216楼#
发布于:2016-03-22 06:3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深圳-魏小芳申请签到 2015-03-20《黄帝内经》第45课时心得
刺热病篇第三十二(续) 一、热在脏之症状(续) 4.病症:肺有热时,初始会觉得皮毛战栗,后厌恶风吹与寒气,舌生黄苔,身体发热,热盛时喘咳不止,胸肋背部疼痛,无法深呼吸,头痛强烈,汗出皮表同时感觉寒冷,遇丙丁火日病必重,遇庚辛金日,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逢丙丁日必死。 治疗:可刺肺经和大肠经之井穴使其出血如珠,立可痊愈。 5.病症:肾脏生热病时,先产生腰痛足胫酸痛,口渴饮水不止,身体发热,热盛之时项强头痛,足胫寒冷且酸,足底热,不欲多言,危险时会有项部疼痛。走路摇晃不定,逢戊己土日病情加重,逢壬癸日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戊己日必死。 治疗:可针刺肾经和膀胱经。 二、热病之表症 1.肝病热时,左颊先赤;心病热时,颜先赤;肺病热时,右颊先赤;肾病热时,颐先赤;脾热病时,鼻先赤。 2.人生热病时,如治疗方法得当,会在其脏腑最旺之时痊愈,如果刺法不当,则虚到下一个脏气最旺之时痊愈。因热病需大汗而愈,必在其当值气血旺时,方可大汗。 3.凡是热病,先见胸肋部疼痛,手足燥,可用泄法针刺胆经,补法强化脾经。 4.热病初始手臂疼痛,大肠和肺经令其汗出。 5.热病初始于头部者,可刺项部太阳经穴,令其汗出而止。 6.热病初始先发生全身沉重骨头痛,耳聋目昏眩者,可刺肾经。 7.热病初始若发生目眩晕发热胸肋苦满,可刺肾经和胆经来治疗。 8.三椎下痛,必生胸中大热;四椎下痛,必主横隔有热;五椎下痛,必主肝中热;六椎下痛,必主脾脏热;七椎下痛,必主肾脏热。 9.凡赤色从两颊逆行上颧表示腹中有大硬块;赤色向下颊车位置扩散,必有腹满之症;赤色由颊下向上扩散,为饮食不入的病症。 |
|
5217楼#
发布于:2016-03-22 08:0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严婷申请签到
2016-3-21《黄帝内经》第45集心得 《热论》篇三十一 1.热性病之始皆起于寒,太阳经为诸阳之首,它的脉连到风府穴,所以主诸阳之精气,人伤于外感风寒,必生热症,不過此热虽然盛,也不会死人,因为病在表。但是如若沒有治愈,病通过少阳传入阴经,使阳经和阴经皆感受风邪,如此一来病人必死。 2.病在经的传变,伤寒之始,病在太阳经,太阳经从头到脚,所以病人会有头痛项强,腰椎强硬的症状。一旦失治,一个星期后会进入阳明经,阳明主肌肉,脉夹鼻两侧,进入眼目,所以会造成身热眼痛,且鼻中干燥且无法安卧。此时若還沒治愈,病就会进入少阳经,少阳司胆,其经脉顺着胸肋而络入耳中。三阳受病,病邪未入陰脏之时,可一汗而去。(经热可得汗而解,但是如果有大便不通,是为腑热,此时不能用汗法,津液流失,大肠更燥)此时若还没有治愈,二十八日后,病就会进入太阴,太阴脉分布肠胃之壁,上络于咽口,会造成病人腹胀满且咽喉干燥。如还沒痊愈,三十五日后病邪会进入少阴,少阴肾脉贯穿肾脏,上络于肺,联系舌下,会造成病人口干舌燥(肾主唾)而喝水不止。四十二日后,病邪会入侵厥阴,厥阴经顺着肝经生殖器而上络于肝脏,会使人情绪烦且腹满,而阴囊上缩。(肝病之人必有胸肋胀满之症)一旦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病,氣血无法運行,体内垃圾无法排出,人必死。治疗的原则是使脏腑之经脉流畅,病必会日渐衰败,病在三阳且是经热可一汗而解,如若是腑热大便不通,就用下利法,攻下而愈。 3.人受热病,有时会痊愈,有时会反复发作,只因有余邪滞留体内而生热,余邪形成的原因是热病未愈,而饮食入胃,余邪趁机内藏,饮食之热与余邪相合,造成发热。(所以热症时一定要忌口)治疗时调其气血的顺逆和过与不及,必能愈。 4.当阴阳两感于寒时(阴症阳症同时出现)。阴阳同时感受风邪,七日内,太阳与少阴同时生病,其症状是头痛口干,烦躁,腹胀满。十四日病入阳明和太阴,太阴阳明同时受病,其症状是少腹胀满,身体高热,饮食不入,胡言乱语。二十一日,邪入少阳与厥阴,会造成病人耳聋。阴囊内缩,手足逆冷,食物饮水无法入口,不识亲人,六日内必死。如若五脏以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此病人三日死。因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阳明本应从头到脚顺经而走,今氣血不下反上,氣血盛于上,所以不识亲人。阳明胃气可维持三天,故三日后死。冬季伤于寒者,春天会的温病,如若春天沒有发温病,夏至后所得病症就是中暑,可用汗法,让暑热与汗同出,使病邪离开身体。 5.刺热病篇三十二 如热在肝,小便先黄,腹痛多卧(容易疲劳)身体发热,一旦热盛,病人会狂言乱语,易受惊吓,胸肋胀满。手足燥,无法安卧。這是如遇庚辛日,病必严重,遇到甲乙日,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陰陽相绝,病人必于庚辛日死。我们可以用针刺厥阴经和少阳经(两经原穴)肝热之人,脉气上逆,头顶阵阵痛(肝经之络入百会穴)心病热时,心情先闷闷不乐,数日后买生热症,热盛则发生急剧的心痛,情致烦闷易呕,头疼面色赤红,身无汗出。如遇壬癸日,病情加重,逢丙丁日,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病人必于壬癸日死。可刺少阴心经和太阳小肠经。脾病发热病时,病人会先头重脚轻,再两颊痛,心烦面青,想呕又不吐,身体发热。热盛时则腰部痛,无法前后弯曲,少腹胀满下痢,两侧额部痛,如遇甲乙日,病必重,遇戊己日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必甲乙日死。可刺脾经和胃經原穴。 |
|
5218楼#
发布于:2016-03-22 08:0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罗红梅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1《黄帝内经》第45课心得 第三十一篇 热论 现在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都在十日以上。这是因为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阳维相会,循行于巅背之表,所以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人感受寒邪以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如果阴阳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难免于死亡了。 伤寒的症状: 伤寒病一日(一日为6天),为太阳经感受寒邪,足太阳经脉从头下项,侠脊抵腰中,所以头项痛,腰脊强直不舒。 二日阳明经受病,阳明主肌肉,足阳明经脉挟鼻络于目,下行入腹,所以身热目痛而鼻干,不能安卧。 三日少阳经受病,少阳主骨,足少阳经脉,循胁肋而上络于耳,所以胸肋痛而耳聋。若三阳经络皆受病,尚未入里入阴的,都可以发汗而愈。 四日太阴经受病,足太阴经脉散布于胃中,上络于咽,所以腹中胀满而咽干。 五日少阴经受病,足少阴经脉贯肾,络肺,上系舌本,所以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经受病,足厥阴经脉环阴器而络于肝,所以烦闷而阴囊收缩。如果三阴三阳经脉和五脏六腑均受病,以致营卫不能运行,五脏之气不通,人就要死亡了。 如果病不是阴阳表里两感于寒邪的,则第七日太阳病衰,头痛稍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稍退。 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将逐渐能听到声音。 十日太阴病衰,腹满已消,恢复正常,而欲饮食。 十一日少阴病衰,口不渴,不胀满,舌不干,能打喷嚏。 十二日厥阴病衰,阴囊松弛,渐从少腹下垂。至此,大邪之气已去,病也逐渐痊愈。 伤寒的治疗时,应根据病在何脏和经,分别予以施治,病将日渐衰退而愈。对这类病的治疗原则,一般病未满三日,而邪犹在表的,可发汗而愈;病已满三日,邪已入里的,可以泻下而愈。 热病已经痊愈,但常有余邪不尽的,都是因为在发热较重的时候强进饮食,所以有余热遗留。象这样的病,都是病逝虽然已经衰退,但尚有余热蕴藏于内,如勉强病人进食,则必因饮食不化而生热,与残存的余热相薄,则两热相合,又重新发热,所以有余热不尽的情况出现。 治疗余热不尽,应诊察病的虚实,或补或泻,予以适当的治疗,可使其病痊愈。 发热的病人在护理上的禁忌,当病人热势稍衰的时候,吃了肉食,病即复发,吃水煮的青菜可,如果饮食过多,则出现余热不尽,这都是热病所应当禁忌的. 表里同伤于寒邪的两感证(两感于寒),其脉和症状是阴阳两表里同时感受寒邪的两感证,第一日为太阳与少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太阳的头痛,又有少阴的口干和烦闷,二日为阳明与太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阳明的身热谵言妄语,又有太阳的腹满不欲食,三日为少阳与厥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少阳之耳聋,又有厥阴的阴囊收缩和四肢发冷。如果病势发展至水浆不入,神昏不知人者,到第六天便死亡了。 病已发展至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象这样的病,要三天以后死亡,的道理呢是阴阳为十二经之长,此经脉的气血最盛(多气多血),所以病人容易神识昏迷。三天以后,阳明的气血已经竭尽,所以就要死亡。 大凡伤于寒邪而成为温热病的,病发于夏至日以前的就称之为温病,病发于夏至日以后的就称之为暑病。暑病用汗解,可使暑热从汗散泄,所以暑病汗出,不要制止。 第三十二篇 刺热论 肝脏发生热病,出现小便黄,腹痛,多卧,身发热。当气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狂言惊骇,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逢到庚辛日,则因木受金克而病重,若逢甲已日木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气逆将在庚辛日死亡。治疗时,应刺足厥阴肝和足少阳胆经。若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这是因热邪循肝脉上冲于头所致。可刺太冲穴。 心脏发热病,始觉得心中不愉快,数天以后始发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突然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逢到壬癸日,则因火受水克而病重,若逢丙丁日火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将在壬癸日死亡。治疗时,应刺手少阴心和手太阳小肠经。以原络穴为主。 脾脏发生热病,脾主湿,始感觉头重,面颊痛,心烦,颜青,欲呕,身热。 |
|
5219楼#
发布于:2016-03-22 08:07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二班袁小玲申请签到,2016年3月21日黄帝内经第45课心得 1、太阳经是诸阳经之首,它的脉边到风府穴,所以能主诸阳经之气。人伤于外感风寒,必生热症,但若寒邪进入阴经,使阳经与阴经皆感受风邪,如此一来,病人必死。 2、伤寒起初之时,病在太阳经,会头痛,腰椎强硬。一星期会进入阳明经,阳明主肌肉,会千百万身热眼疼而鼻中干燥。再过七日,病会进入少阳经,会造成胸胁苦满机时耳聋。如病邪未入阴脏,可发汗去病。二十八日后,病进入太阴,会造成病人腹胀而咽喉干燥。三十五日,病邪会进入少阴,会造成病人口燥舌干而喝水不止。四十二日,病邪入侵厥阴,会造成人情绪烦而腹满而阴囊上缩。一旦三阳三阴五脏六腑皆病,气血无法运行,此人必死。 3、若病示及21天,可发汗而愈,如满21天入肠腑中,可用通利法,攻下而愈。 4、病衰退时,余热因饮食之热而与其余邪相合,造成发热,就是遗热之因。 5、热病忌食肉、忌多食,要食清淡。 6、7日内,太阳与少阴同时生病,会头痛口干,烦躁腹满。十四日病入阳明与太阴同时受病,会少腹胀满,身体高热,饮食不入,胡言乱语。二十一日,邪入洛阳纸贵与劂阴,会耳聋阴囊内缩手足逆冷,此六日内必死。 7、冬季伤于寒后成温热病的,在夏日至前发病为温病,在夏至日后为中暑,可发汗解之,发汗药要加一些滋补的药。 8、肝炎病人必小便黄腹中隐痛且容易疲劳,身体发热。可用针刺足劂阴与少阳两经。心发热病,可刺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阴小肠经来施治。脾脏生热病可刺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