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0楼#
发布于:2016-03-22 08:1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丁伊申请签到,2016年3月21日《黄帝内经》第46课心得
《刺热篇第三十二》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肾,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脾热发病,头重脚轻,两颊痛,心烦面青,想吐体热,热盛时腰痛无法前后弯曲,少腹胀满下痢,两侧颔部痛。甲乙日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 “肺热病者,初始必感皮毛战栗,恶风寒,舌上黄苔,身热。热盛则喘咳不止,胸肋背部疼痛,无法深呼吸。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日严重,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可剌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使其出血如大豆般之大小,立可痊愈。 肾热病者,先腰痛足胫酸痛,苦于口渴饮水不止,身热。热盛则项强头痛,足胫寒冷且酸。足底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走路摇晃不定。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可针刺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以上所有热症,出汗时必是其脏气最旺之时,即属性相同之期。 肝热病者,左颊先红。心热病者,额上先红。脾热病者,鼻先红。肺热病者,右颊先红。肾热病者,下颔先红。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剌之,是治未病。 热病皆从其部位起红色,施治得当,则在到脏气最旺之日必痊愈。其刺之反者,则必须要过笫三次脏气最旺之日才会好,三周而已。严重逆刺则死。 因热病要汗出而止,必在气旺之日方可大汗。治疗各脏之热病,必先令患者饮入大量之冷水再施刺法。令其穿薄的衣服,居于阴凉处,令身体变冷而停止施治。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剌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热 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热病先从胸胁痛开始的,手足燥热,泻足少阳之木气,补足太阴土气。 “热病始于头首者,剌项太阳而汗出止。”热病初生于头,刺太阳经。 “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 “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暝,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剌。”热病先发全身沉重,骨痛耳聋,目眩,刺足少阴肾经。 太阳病脉,两颧发赤,热病也。赤色停留不动,只须得汗即愈,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若脉呈现太阳与厥阴相互争夺者,死期不过三日。若太阳热病内连肾脏,则会呈现少阳之脉色。少阳的脉色赤在两颊,是热病。若赤色不传变,得汗即愈,待时机未而已。若又与少阴脉互见且相争者,死在三日之内。 凡热病必有气穴,三椎下身柱位痛,必主胸中大热。四椎下有痛点,必主横膈有热。五椎下有痛点,必主肝脏热。六椎下有压痛点,主脾脏热。七椎下有压痛点,主肾脏热。这些都在督脉上可察知的反应病点。以第三椎身柱穴位为标准来察的法则。自两颊下方赤色逆行上颧,表示腹中有大硬块。如赤色向下牙颊车位扩散,必有腹满之症。颊下向上位扩散赤色者,为饮食已不入口的疾病。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燥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有病温者,汗出后复热而脉躁疾,病名为阴阳交,即阴阳之气不分必死。 “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天地精华生五谷,谷气化为精,精气胜为汗,汗出复热不能食者,正气不足。病而留者,皆寿命立至倾危。凡汗出而脉仍躁急壮盛者必死。现在脉与汗后脉必缓的 |
|
5221楼#
发布于:2016-03-22 08:1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黄萍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1《黄帝内经》第45课心得 第三十一篇 热论 现在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都在十日以上。这是因为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阳维相会,循行于巅背之表,所以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人感受寒邪以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如果阴阳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难免于死亡了。 伤寒病6天,为太阳经感受寒邪,足太阳经脉从头下项,侠脊抵腰中,所以头项痛,腰脊强直不舒。 二日阳明经受病,阳明主肌肉,足阳明经脉挟鼻络于目,下行入腹,所以身热目痛而鼻干,不能安卧。 三日少阳经受病,少阳主骨,足少阳经脉,循胁肋而上络于耳,所以胸肋痛而耳聋。若三阳经络皆受病,尚未入里入阴的,都可以发汗而愈。 四日太阴经受病,足太阴经脉散布于胃中,上络于咽,所以腹中胀满而咽干。 五日少阴经受病,足少阴经脉贯肾,络肺,上系舌本,所以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经受病,足厥阴经脉环阴器而络于肝,所以烦闷而阴囊收缩。如果三阴三阳经脉和五脏六腑均受病,以致营卫不能运行,五脏之气不通,人就要死亡了。 如果病不是阴阳表里两感于寒邪的,则第七日太阳病衰,头痛稍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稍退。 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将逐渐能听到声音。 十日太阴病衰,腹满已消,恢复正常,而欲饮食。 十一日少阴病衰,口不渴,不胀满,舌不干,能打喷嚏。 十二日厥阴病衰,阴囊松弛,渐从少腹下垂。至此,大邪之气已去,病也逐渐痊愈。 伤寒的治疗时,应根据病在何脏和经,分别予以施治,病将日渐衰退而愈。对这类病的治疗原则,一般病未满三日,而邪犹在表的,可发汗而愈;病已满三日,邪已入里的,可以泻下而愈。 热病已经痊愈,但常有余邪不尽的,都是因为在发热较重的时候强进饮食,所以有余热遗留。象这样的病,都是病逝虽然已经衰退,但尚有余热蕴藏于内,如勉强病人进食,则必因饮食不化而生热,与残存的余热相薄,则两热相合,又重新发热,所以有余热不尽的情况出现。 治疗余热不尽,应诊察病的虚实,或补或泻,予以适当的治疗,可使其病痊愈。 发热的病人在护理上的禁忌,当病人热势稍衰的时候,吃了肉食,病即复发,吃水煮的青菜可,如果饮食过多,则出现余热不尽,这都是热病所应当禁忌的. 表里同伤于寒邪的两感证(两感于寒),其脉和症状是阴阳两表里同时感受寒邪的两感证,第一日为太阳与少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太阳的头痛,又有少阴的口干和烦闷,二日为阳明与太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阳明的身热谵言妄语,又有太阳的腹满不欲食,三日为少阳与厥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少阳之耳聋,又有厥阴的阴囊收缩和四肢发冷。如果病势发展至水浆不入,神昏不知人者,到第六天便死亡了。 病已发展至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象这样的病,要三天以后死亡,阴阳为十二经之长,此经脉的气血最盛(多气多血),所以病人容易神识昏迷。三天以后,阳明的气血已经竭尽,所以就要死亡。 大凡伤于寒邪而成为温热病的,病发于夏至日以前的就称之为温病,病发于夏至日以后的就称之为暑病。暑病用汗解,可使暑热从汗散泄,所以暑病汗出,不要制止。 第三十二篇 刺热论 肝脏发生热病,出现小便黄,腹痛,多卧 |
|
5222楼#
发布于:2016-03-22 08:18
@-石家庄-任红超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丁保华申情签到 2016年3月21日《黄帝内经》第45课学习心得
1热症的进病过程:太阳称为寒水,伤寒起始于太阳经,此时会有头痛项强,腰椎强硬的症状,如没治好,—星期后进入阳明经,阳明主肌肉,此经脉络夹鼻两侧,进入眼目,会造成身热眼庝而鼻中干燥,无法安卧,再过七日,病入少阳(半表半里),少阳司胆,其经脉顺延胁肋而络在耳中,会造成胸胁苦满而耳聋,如只是三阳受病,病邪未入阴脏,可用发汗法使病治愈。如病不愈,二十八日后,病进入太阴,太阴脾脏分布肠胃之壁,上络于咽口(食道口),会造成病人腹胀满而咽喉干燥,三十五曰病邪会进入少阴,少阴肾脉贯穿肾脏,上络于肺,连系舌下治疗会造成病人口燥舌干而喝水不止。四十二日,病邪入侵厥阴,厥阴肝经顺延生殖器而上络于肝脏,会造成人情绪烦而腹满而阴囊上缩,—旦三阳三阴五脏六腑皆受病,气血无法运行,五脏代谢物无法排出,此人必死。2热症的治愈情况:如人受寒七日,病邪在太阳表而不入里,此时病邪必衰,头痛渐减而自愈。如十四天后病在阳明不传里,此时病邪必衰微,病人身热必减而自愈。二十—病邪居少阳不传里,其病势必衰,耳中必渐可听闻,二十八日病在太阴,不见阳症,其病邪又不传里,其病必自衰微,腹满日减,而饮食胃口大开。三十五日病在少阴,不见阳症,又不再传里,病邪必衰,病人必渴止且腹不满,舌渐润而有喷嚏出,四十二日病在厥阴,若无阳症,只有阴症,其病必自微弱,阴囊松下,少阴软柔,病气已去,待日可复。3热病的治法:如病邪在使脏腑的经脉流畅不阻,病必日渐衰微,若病未及二十—日,可用发汗法治愈,如满二十—日,病又入肠腑中,可用通利法,攻下而愈。4热病的遗热反复发热的治疗方法:看它的虚实,调理其顺逆之过及不及,就能治好。阴阳同时感受风邪时,若七日内,太阳与少阴同时生病,症状是头痛口干,烦躁腹满状,十四日病入阳明与太阴同时受病,症状是少腹胀满,身体高热,饮食不入,胡言乱语,二十—日,邪入少阳与厥阴,二经同时受病,造成耳聋阴囊内缩手足逆冷,食物饮水无法入口,不认亲人,六日内必死。 |
|
5223楼#
发布于:2016-03-22 08:2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二班郭艳申请签到,2016年3月21日《黄帝内经》第45课心得
一,热论篇第31 1、所有的热病都起已寒。巨阳是指太阳,三阳并在一起,所有热症最初都是伤于寒,就是瘟病。最初太阳经受病,皮肤皮表伤到寒,没有治好寒往前走,一种情况是进入少阳,有机会传遍所有的阴经,另一种情况是寒由太阳进入阳明,会出现阳明经病或者腑病,病不会再往下传。 2、a,伤寒起初之时病在太阳经,太阳又称寒水,所以再感于寒就会出现头痛项强,腰椎强硬的症状。如果没有治好,一周以后进入阳明经,阳明主肌肉,此经脉络夹鼻两侧,进入眼目,阳明气逆,会造成身热眼疼而鼻中干燥,无法安卧。 b,再过7日,病入少阳经,少阳主半表半里,循胸胁而络入耳中,会造成胸胁苦满且耳聋。如果病只是在三阳而没有进入阴脏,都可以用汗解法,但阳明腑热病,发汗会造成津液流失,便秘更严重,病没有正确的施治, c,4个星期后会进入太阴经,脾脏分部胃肠之壁,上络咽口,会造人病人腹胀满而咽喉干燥。 d,35天后病邪进入少阴经,少阴肾脉贯穿肾脏,上络于肺,络舌下,肾主唾,寒邪入肾会造成口燥舌干口渴,喝水不止。舌本体是心,舌根为脾,舌下为肾,舌表面为肺,这里的筋为肝。 e,42日,病邪入侵厥阴,厥阴肝经顺延生殖器而上络于肝脏,会造成人情绪烦而腹满阴囊上缩,一旦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气血无法运行,五脏代谢物无法排出,此人必死。 3、a,如果阴经和阳经不同时受寒,7日病邪仍然留在太阳里没有传经,此病邪必衰,头痛渐减而自愈。 b.14日,病在阳明不传里,则病邪必衰微,病人身热必减而自愈。 c,21日,病邪居少阳不传里,其病势必衰,逐渐耳朵可以听到声音 d,28天,病在太阴,不见阳症,其邪又不传里,其病必自衰微,腹满日减,胃口大开。 e,五候病在少阴,不见阳症,又不再传里,并邪必衰,病人必渴止且腹不满,舌渐润而有喷嚏出。 f,六候,病在厥阴,无阳症,其病必衰,阴囊松下,少腑柔软,病气已去,待日可复。 4、病在阳,21日内都可以用汗解法,治表证时,饮食要清淡,不能吃大鱼大肉,不然会有遗热,使病情反复。 5、阴阳同时感受风邪时,若一候7日内,太阳与少阴同时生病,其症状是,头痛,口干,烦躁腹满。二候病入阳明与太阴同时受病,其症状是少腹胀满,身体高热,饮食不入,胡言乱语。三候21日,邪入少阳与厥阴,二经同时受病,造成耳聋阴囊内缩手足厥冷,食物饮水无法入口,不识亲人,此6日内必死。 6、阳明是12经脉中最首要的,其脉气过盛,必不识亲人,3日后,脉气已竭,故病人必死。 7、冬伤于寒,夏至之前发热为温病,夏至以后发热为暑病,治疗用汗法,汗为阳,汗极阴会回头。 二,刺热篇第32 1、该生热病时(肝炎),小便黄,肝经络阴器,腹痛,容易疲劳,身体发热,一旦热盛会造成病人狂言乱语,易受惊吓,胸胁满痛,手足躁扰不安,无法安卧(小便黄为热证,小便清白为寒症,此时脉细细小小,便秘为实,分为寒实和热实,肚子痛为热实,寒症肚子不痛,大肠不蠕动)。此病若逢庚辛金日受克之时,必加倍严重,甲乙木日当令之时,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阴阳相绝,病人必于庚辛日受克之日而死。可针刺肝经和胆经,取原穴。脉气上逆必产生头顶阵痛,这是脉气上冲头面之故(肝经支络入百会穴)。 2、心发生热病时,先有不乐的症状,数日后才生热症(太阳为热,火就是火,去热药和降火药不同)。热盛则发生急剧的心痛,情志烦闷不舒,易呕,头疼面色赤红(阳往外跑),身无汗出。如遇壬癸水日为受克之期,病必加重。逢丙丁火日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 |
|
5224楼#
发布于:2016-03-22 08:3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郝文慧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1日《黄帝内经》第45课心得 第三十一篇 热论 1.伤寒引起的热症 【病因】凡是由寒邪引起的发热性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疾病。即所有的热病都是伤于寒。人体被寒邪侵犯后,阳气就会奋起抵抗外邪,从而产生发热的症状。 【发展】人表伤寒,如果人身体很好,不乱喝酒吃东西、不泄肾精,再保持心情平静,调理五味,就会慢慢好。 表伤于寒,没有治疗和保护自己,寒会更深地进入身体:①进入足阳明胃经,就不会再传变,顶多是弃衣而走、登高而歌;②进入足少阳阳经,还会再循经传变;如果传变到阴经后又受寒,就是两感于寒,比较危险。 【引申】两感于寒: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同时受寒邪而发病。 2.伤寒热病的传变、症状 2.1第一个周期 【时间】第一日(是六天,伤寒一个周期是六天。第一周发病,传变是五,五日为一侯,到第六天节气会变,人会改变) 【经络】足太阳膀胱经。 【症状】头痛项强,腰椎强硬。 【病因】足太阳膀胱经(从头面到后背、到足底),又称寒水,人体后背正常情况下是凉的,如果热就是晒太阳晒多了或者是发烧了;后背出汗时,汗水也是冰的。太阳寒水本身是冷的,这样可以在人体与环境间有一个保护层,人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而不至于迅速随着环境变化而没办法适应。本来就是太阳寒水,再实寒,就会让膀胱经像冰块一样,造成项强。 【自愈时间】第七天(第七周后)。如一候七日,病邪仍留太阳不传里,此病邪必衰。 【自愈表现】头痛减轻。 2.2第二个周期 【时间】第二日(第二周)。 【经络】足阳明胃经。 【症状】身热严重,眼睛发痛,鼻腔干燥,睡眠不安。 【病因】足阳明胃经主肉,多气多血,主管肌肉,足阳明胃经挟鼻而络于目。不能躺下去睡觉跟肠胃问题有关系,阳明气回逆上来,导致鼻干眼痛身热不能睡觉。 【自愈时间】第八天。 【自愈表现】身热渐退。 【注意事项】阴明热有两种:①阳明腑热,即手阳明大肠和足阳明胃热,会干燥便秘、不可以汗解发表,否则会伤津液,越来越干燥。②阳明经热,即热在经络没进入腑,白虎汤汗解。 2.3第三个周期 【时间】第三日(第三周)。 【经络】足少阳胆经。 【症状】胸胁疼痛和耳聋 【病因】足少阳胆经沿着两胁行走并与两耳相连,气被风寒堵塞会产生耳聋。(少阳主胆,半表半里,是枢,主开合,是门的地方,门外是表,门里是里,门是半表半里。) 【治疗】汗法(邪尚在体表而没有传入于脏,病在三阳时,大小便正常,就可以汗解)。 【自愈时间】第九天。 【自愈表现】听力有所恢复。 2.4第四个周期 【时间】第四日(第四周)。 【经络】足太阴脾经。 【症状】腹胀满、咽喉干燥。 【病因】足太阴脾经分布在胃中,上络于咽口(食道口)。脾受寒会导致腹胀。 【自愈时间】第十天 【自愈表现】腹部胀满消失,食欲好转 2.5第五个周期 【时间】第五日(第五周,五七三十五天)。 【经络】足少阴肾经。 【症状】口燥舌干而喝水不止。 【病因】足少阴肾经贯穿于肾,上络于肺(金生水,络于肺,贯于舌本),连系舌下,肾主唾。 【自愈时间】第十一天。 【自愈表现】渴止且腹不满,舌渐润而有喷嚏。 2.6第六个周期 【时间】第六日(第六周)。 【经络】足厥阴肝经。 【症状】烦闷不安、阴囊收缩,胸肋胀满,人会烦燥,容易动怒。 【病因】足厥阴肝经环绕阴器,上络于肝脏。 【自愈时间】第十二天。 【自愈表现】阴囊松下,少腹软柔。 【辩证】病人一感冒就阴囊上缩,说明寒入厥阴。 2.7死期 如果第六周后三阴三阳、五脏六腑都受病邪的伤害而发病,使全身营卫气血的运行发生紊乱,五脏的精气闭阻不通,没办法相生相克制衡时,就是死证。 阳明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长,多气多血,虽然病邪已经传遍三阳三阴六经,并又出现不能下咽、神志昏迷的症状,但阳明经尚存的气血还可以维持一段时间的生命,再过三天,阳明经气血被耗尽才会死亡。 2.8治疗方法 治法在使脏腑经脉流畅不阻,病可日渐衰微(免疫系统治疗),若是病未及三候,可发汗。如满三候病入脏中,可用通利法,攻下而愈。 3.愈后余热 【症状】热病已经痊愈,但过几天又热。 【病因】发热严重时勉强进食。 【病理】多食时,不消化的食物与体内余热在一起,使余热与食物热量合在一起。 【饮食禁忌】生病时清淡、少食,如果不想吃就可以不吃,刚开始恢复时,一定不要吃肉类,会造成遗热,吃米面类最好,但不能多吃。(人七天不吃不会死掉的。) 4.两感于寒 此时阴症阳症同时出现。 4.1第一个周期 【时间】第一日(第一周)。 【经络】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 【症状】太阳病的头痛和少阴病的口干、烦闷。 4.2第二个周期 【时间】第二日(第二周)。 【经络】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 【症状】阳明病的身热严重、胡言乱语、神志昏迷和太阴病的腹满、不思饮食。 4.3第三个周期 【时间】第三日(第三周)。 【经络】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 【症状】少阳病的耳聋,厥阴病的手足冰冷和阴囊收缩。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不能下咽、神志不清等情况,第六天就要死亡了。 【治疗】遇到五实和五虚证,可以用针灸去救逆,服热米汤,让热气进入胃。米是天地间的精华,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节气生长。稻米一粒粒小小的,不用咬,吞下去就可以吃。 5.温病与暑病的区别 感受寒邪引起的温热性疾病,在夏至日以前发病,叫“温病”;在夏至日以后发病的为“暑病”,暑邪应该与汗一起排出,不可止汗。汗是阳,阳极时,阴会回头。肥肉是阳,瘦肉是阴,肥肉包瘦肉是阳包阴,温病时不能吃肉。 温病时一味滋阴会有余热。滋阴余热在,刚开始烧退,后来烧会起,这是热病中吃肉病会反复的原因。伤寒经方用发散的药,阴液会自己回头;滋润的药也加。 第三十二篇 刺热论 1.便秘辩证 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便秘是实,下痢是虚;便秘分寒实和热实,再根据小便确定寒热用药。小便黄是热,小便清白是寒;肚子痛是热,肚子不痛是寒。 2.五脏热病 【辩证】热病还没发作,但在面部已经出现了红色,这是发病的征兆,即热病刚开始,病情尚轻,根据红色出现的部位,可以知道是哪一脏将要发生热病,立即针刺治疗,叫“治未病”; 【治疗】热病应该发汗,如果能及时治疗,到发病之脏正气旺盛的日子,就会汗出热退病愈。 如果治疗及时恰当,到发病之脏正气偏旺的日子,疾病就可痊愈;如果治疗失误,病程就会延长,要到生病之脏的第三个脏气旺盛的日子(第三个周期),病才可能痊愈;如果治疗一再失误,就会造成死亡。 气逆时手脚冰凉,手脚末梢是阴阳相交的地方,阳绝时从末梢开始退。 2.1肝热 【早期症状】左颊先红。 【发病症状】小便发黄、腹部疼痛、身体发热等,类似急性肝炎。一热时小便发黄,是因为肝经络阴器。如果热邪亢盛、病情加重,就可能出现神志不清、语言错乱、惊恐不安、胁部胀疼(肝在胸胁)、手足躁动、不能安卧。如果肝气上逆,则脚冰冷,一阵阵的头痛等症状,这是脉气上冲头面所致(肝经支络入百会穴)。 【病变时间】庚辛日(属金,金火相刑)病情会加重;甲乙日(属木)肝脏本身正气偏旺,使身体汗出而发热减退;如果病邪非常严重(气逆,脚冰冷),病人的正气又很虚弱,在庚辛日就会死亡。 【治疗】针刺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的原穴,不管虚实都可以治。 2.2心热 【早期症状】颜先红。 【发病症状】先闷闷不乐(心脏好的人很开心),过几天后才身体发热。如果热邪亢盛,病情加重,就可能突然发生心痛、胸闷烦躁、易呕、面红头痛,但不出汗。心主汗液,太燥热了,无汗。 【病变时间】壬癸日(属水,水克火)病情会加重;丙丁日(属火)心脏本身正气偏旺,使身体出发热而减退;如果病邪非常严重,病人呼吸短气,手足冰冷,在壬癸日就会死亡。 【治疗】针刺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用原络治疗。 【引申】热与火的区别:天上照下来的天阳是热,火是可以看到的。去热与去火是两回事。 2.3脾热 【早期症状】鼻先红。 【发病症状】先感头重(脾主湿,身体重、沉重的感觉就是湿)、面颊疼痛、心烦、面色发青(土反侮木,肝色青出),想要呕吐(脾有问题一定想吐,脾大时会顶到胃而感到恶心、想吐),身体发热等。如果热邪亢盛,病情加重,可能出现腰痛(湿太重,腰被牵扯着痛)不能俯仰、腹部发胀、腹泻、下颌两侧疼痛等症状。 【病变时间】甲乙日(属水,土克水)病情会加重;戊己日(属土)脾脏本身正气偏旺,使身体出发热而减退;如果病邪非常严重,病人呼吸短促,手足冰冷,在甲乙日就会死亡。 【治疗】针刺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足三里、三阴交,无所谓补泻。 |
|
5225楼#
发布于:2016-03-22 08:3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耿雪明申请签到,2016年3月21日《黄帝内经》第46集心得:
接上集心热 P272 脾脏发生热病,先感觉头重,面颊痛,心烦,额部发青,欲呕,身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腹部胀满而泄泻,两颌部疼痛,逢到甲已日木旺时,则因土受木克而病重,若逢庾已日土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甲已日死亡。治疗时,刺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经。 肺脏发生热病,先感到体表淅淅然寒冷,毫毛竖立,畏恶风寒,舌上发黄,全身发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气喘咳嗽,疼痛走窜于胸膺背部,不能太息,头痛的很厉害,汗出而恶寒,逢丙丁日火旺时,则因金受火克而病重,若逢庚辛日金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丙丁日死亡。治疗时,刺手太阴肺和手阳明大肠经,刺出其血如大豆样大,则热邪去而经脉和,病可立愈。 肾脏发生热病,先觉腰痛和小腿发痠,口渴的很厉害,频频饮水,全身发热。当邪热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项痛而强直,小腿寒冷痠痛,足心发热,不欲言语。如果肾气上逆,则项痛头眩晕而摇动不定,逢利戊已日土旺时,则因水受土克而病重,若逢壬癸日水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已日死亡。治疗时,刺足少阴肾和足太阳膀胱经。以上所说的诸脏之大汗出,都是到了各脏器旺之日,正胜邪却,即大汗出而热退病愈。 肝脏发生热病,左颊部先见赤色;心脏发生热病,额部先见赤色;脾脏发生热病,鼻部先见赤色;肺脏发生热病,右颊部先见赤色,肾脏发生热病,颐部先见赤色。病虽然还没有发作,但面部已有赤色出现,就应予以刺治,这叫做“治未病”。热病只在五脏色部所在出现赤色,并未见到其他症状的,为病尚轻浅,若予以及时治疗,则至其当旺之,病即可愈;若治疗不当,应泻反补,应补反泻,就会延长病程,虚通过三次当旺之日,始能病愈;若一再误治,势必使病情恶化而造成死亡。诸脏热病应当汗出的,都是至其当旺之日,大汗出而病愈。 凡治疗热病,应在喝些清凉的饮料,以解里热之后,再进行针刺,并且要病人衣服穿的单薄些,居住于凉爽的地方,以解除表热,如此使表里热退身凉而病愈。 热病先出现胸胁痛,手足躁扰不安的,是邪在足少阳经,应刺足少阳经以泻阳分之邪,补足太阴经以培补脾土,病重的就用“五十九刺”的方法。热病先手臂痛的,是病在上而发于阳,刺手阳明、太阴二经之穴,汗出则热止。热病开始发于头部的,是太阳为病,刺足太阳颈项部的穴位,汗出则热止。热病先出现身体重,骨节痛,耳聋,昏倦嗜睡的,是发于少阴的热病,刺足少阴经之穴,病重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热病先出现头眩晕昏冒而后发热,胸胁满的,是病发于少阳,并将传入少阴,使阴阳枢机失常,刺足少阴和足少阳二经,使邪从枢转而外出。 太阳经脉之病,赤色出现于颧骨部的,这是热病,若色泽尚未暗晦,病尚轻浅,至其当旺之时,可以得汗出而病愈。若同时又见少阴经的脉证,此为木盛水衰的死证,死期不过三日,这是因为热病已连于肾。少阳经脉之病,赤色出现于面颊的前方,这是少阳经脉热病,若色泽尚未暗晦,是病邪尚浅,至其当旺之时,可以得汗出而病愈。若同时又见少阴经的脉证,此为木盛水衰的死证,死期不过三日,这是因为热病已连于肾。少阳经脉之病,赤色出现于面颊的前方,这是少阳经脉热病,若色泽尚未暗晦,是病邪尚浅,至其当旺之时,可以得汗出而病愈。若同时又见少阴脉色现于颊部,是母胜其子的死证,其死期不过三日。 治疗热病的气穴:第三脊椎下方主治胸中的热病,第四脊椎下方主治膈中的热病,第五脊椎下方主治肝热病,第七脊椎下方主治肾热病。治疗热病,即取穴于上,以泻阳邪,当再取穴于下,以补阴气,在下取穴在尾骶骨处。项部第三椎以下凹陷处的中央部位是大椎穴,由此向下便是脊椎的开始。诊察面部之色,可以推知腹部疾病,如架部赤色由下向上到颧骨部,为有“大瘕泄”病;见赤色自颊下行至颊车部,为腹部胀满;赤色见于颧骨后侧,为胁痛;赤色见于颊上,为病在膈上。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有的温热病患者,汗出以后,随即又发热,脉象急疾躁动,其病逝不仅没有因汗出而衰减,反而出现言语狂乱,不进饮食等症状,这种病叫阴阳交,阴阳交是死症。 人所以能够出汗,是依赖于水谷所化生的精气,水谷之精气旺盛,便能胜过邪气而出汗,现在邪气与正气交争于骨肉之间,能够得到汗出的是邪气退而精气胜,精气胜的应当能进饮食而不在发热。复发热是邪气尚留,汗出是精气胜邪,现在汗出后又复发热,是邪气胜过精气。不进饮食,则精气得不到继续补益,邪热又逗留不去,这样发展下去,病人的生命就会立即发生危险。 《热论》中也曾说:汗出而脉仍躁盛,是死证。现在其脉象不与汗出相应,是精气已经不能胜过邪气,死亡的征象已是很明显的了。况且狂言乱语是神志失常,神志失常是死证。现在已出现了三种死证,却没有一点生机,病虽可能因汗出而暂时减轻,但终究是要死亡的。 有的病全身发热,汗出,烦闷,其烦闷并不因汗出而缓解:汗出而全身发热,是因感受了风邪;烦闷不解,是由于下气上逆所致,病名叫风厥。 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人一身之表,所以太阳首先感受风邪的侵袭。少阴与太阳相为表里,表病则里必应之,少阴手太阳发热的影响,其气亦从之而上逆,上逆便称为厥。 治疗:治疗时应并刺太阳、少阴表里两经,即刺太阳以泻风热之邪,刺少阴以降上逆之气,并内服汤药。 9班-河南-耿雪明《黄帝内经》第46集作业 |
|
5226楼#
发布于:2016-03-22 08:4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瑞芝申请签到,2016年3月22日《黄帝内经》第46课心得
刺热篇32 一,肝炎 1,肝炎病人,小便先黄,腹中隐痛,易疲劳,身体发热。一旦热盛会造成病人,狂言乱语,易受惊吓,胸肋满痛,手足烦躁,无法安卧。 遇辛金日受克时,病加重,甲乙木日当令,必出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阴阳相绝,必死于庚辛日受克时,用针刺肝胆经,买气上逆,比头顶阵痛,使脉气上头之故 二,心病, 心病生热死,先有郁郁不乐之状,数日后生热,热盛则有急剧心痛,烦躁易呕,头痛面红,身无汗 逢壬癸日,病加重,逢丙丁日,为当令之期,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是危症,病人死于任癸水日。可针刺心经,小肠经治疗 三,脾病 脾脏生热时,会头重脚轻,两颊痛,心烦面青,想呕不吐,身体发热,热盛时腰痛,无法弯曲,腹满下利,两侧颊部痛, 逢甲乙木日,病加重,戊己土日,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危症,逢甲已日必死,可刺脾胃经治疗 四,肺病 肺有热病时,初皮毛战栗,在厌气吹 寒气,舌生黄苔,身体发热,热盛时咳嗽不止,胸肋背痛,无法深呼吸,头痛,汗出且冷感 逢丙丁日加重,星期日出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则丙丁日死,可刺肺经大肠经,使其出血如豆般大小,立刻痊愈 五,肾病 圣上生日,先腰痛足胫酸痛,口渴饮水不止,身体发热,热盛时项强头痛,足胫寒冷且酸,足底热,不欲多言,危险事,想不疼痛,走路摇晃,戊己日加重。壬癸日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戊己日必死。可针刺胃经和膀胱经,所有上热症,出汗时脏气最旺,是属性相同之期 六,肝病人发热,心病额上先红,脾病鼻上先红,肺病右颊先红,肾病颔部先红,能见红色施治,是高明之师 |
|
5227楼#
发布于:2016-03-22 08:51
中医魔鬼特训15班李水华申请签到,20160321《皇帝内经》第45课心得
太阳经是诸阳经之首也,它的脉 连到风府穴,所以能主诸阳经之气。人伤于外感 风寒,必生热症,此热即令盛,亦不死人。但若 寒邪进入阴经,使阳经与阴经皆感受风邪,如此 一来,病人必死。 伤寒起初之时,病在太阳经, 所以会有头痛项强,腰椎强硬的症状。一旦失治, 一星期后会进入阳明经,阳明主肌肉,此经脉络 夹鼻两侧,进入眼目,会造成身热眼疼而鼻中干 燥,无法安卧状。再过一候七日,病入少阳经, 少阳司胆,其经脉顺延胁肋而络在耳中,会造成 胸胁苦满而耳聋。如果只是三阳经络受病,病邪 未入阴脏,可一汗而病去。如果未加施治正确, 四候二十八日后,病进入太阴,太阴脾脏分布肠 胃之壁,上络于咽口(食道口)会造成病人腹胀满而咽喉干燥。五候三十五日病邪会进入少阴, 少阴肾脉贯穿肾脏,上络于肺,连系舌下治疗会造成病人口燥舌干而喝水不止。六候四十二日, 病邪入侵厥阴,厥阴肝经顺延生殖器而上络于肝 脏,会造成人情绪烦而腹满而阴囊上缩。一旦三 阳三阴五脏六腑皆受病,气血无法运行,五脏代谢物无法排出,此人必死。其间有不同时受寒于阴与阳者,如一候七 日,病邪仍留太阳不傅里,此病邪必衰,头痛渐 减而自愈。如一候十四日,病在阳明不传里,则 病邪必衰微,病人身热必减而自愈。三候二十一 日,病邪居少阳不传里,其病势必衰,耳中必渐 可听闻。四候病在太阴,不见阳症,其邪又不傅 里,其病必自衰微,腹满日减,而饮食、胃口大 开。五候病在少阴,不见阳症,又不再傅里,病 邪必衰,病人必渴止且腹不满矣,舌渐润而有喷 嚏出也。六候病在厥阴,若无阳症,只有阴症, 其病必自微弱,阴囊松下,少腹软柔,病气巳去, 待日可复矣。 治之奈何? 治法在使脏腑之经脉流畅不 阻,病必日渐衰微(免疫系统治疗即萌于此), 若是病未及三候,可一汗而愈。如满三候病入肠 腑中,可用通利法,攻下而愈。 热病有时痊愈了,但常有余邪留在 体内,又再生病,是为什么呢? 会有余邪遗留体内者,是仍有发 热时,却勉强饮食入胃造成的。此因病衰退时, 余热因饮食而内藏,饮食之热与其余邪相合,造 成发热,这就是遗热之因。 答得好。那像如此反复发热,该如 何治疗呢? 看它的虚实,调理其顺逆之过与 不及,必能愈。 有热病时,须禁忌事项是什么? 热病稍愈时候忌食肉类,否则热必 复来;又忌多食,会生遗热,这是禁忌事项。 阴阳两感于寒邪时,其脉形与病症 是如何呢? 阴阳同时感受风邪时,若一侯七 日内,太阳与少阴同时生病,其症状是头痛口干, 烦躁腹满状。二候病入阳明与太阴同时受病,其 症状是少腹胀满,身体高热,饮食不入,胡言乱 语。三候二十一日,邪入少阳与厥阴,二经同时 受病,造成耳聋阴囊内缩手足逆冷,食物饮水无 法入口,不识亲人,此六日内必死。 一旦五脏受损,六腑又无法排泄, 气血不通利,如此则病人经过三日便死亡,为什 么呢? 阳明是十二经脉中最首要的,其 脉气血过盛,必不识亲人。三日后,胃气已尽竭, 故病人必死。凡病始于冬季伤于寒后成温热病的,在夏日 至前发病为温病,在夏至日后为中暑,暑热会与 汗同时出,故吾人可用汗法把暑邪自汗出而离开 身体。 刺热篇第三十二 肝生热病时,(肝炎)病人必小便先黄腹中 隐痛且容易疲劳,身体发热。一旦热盛,会造成 病人狂言乱语,易受惊吓,胸胁满痛,手足躁扰 不安,无法安卧。此病若逢庚辛金日受克之时, 必加倍严重,甲乙木日当令之时,必生大汗。一 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阴阳相绝,病人必于庚 辛日受克之日而死。吾人可用针刺足厥阴与少阳两经。脉气上逆必产生头顶阵 |
|
5228楼#
发布于:2016-03-22 08:5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胡林波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1日《黄帝内经》第45课心得 热病论篇第三十一 所有的热症,最初都是伤于寒,这就是温病。 病死在六七日之间,愈以十日以上之解: 太阳为诸阳之会。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 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所谓两感于寒即伤寒在表时,懂得适时保养自己,心情好,保护好脾胃,一般都会自愈。不知道保护自己的病往下传,一传入阳明止,一传入少阳,有机会传变入阴,入少阳后又受到寒,即为两感于寒,比较危险。 病进: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此一日为6天,巨阳即太阳为寒水)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顺着经气走行,阳明经是向下走的,到脾胃而燥热反逆回来,因气逆而不得卧)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少阳为半表半里,少阳为门,主开合,因气病风寒堵塞住故耳聋)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即当病人大小便正常时,可汗解。阳明腑热不可用汗解,越汗解便秘越重,阳明经热可汗解)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舌苔是肺,舌体是心,根是脾,舌下金津玉液是肾,筋是肝)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犯满而囊缩。胸胁胀满,暴怒。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病退: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第七天开始不传经了) 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不止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治之各通其脏脉,即治脏和经脉。 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已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病有所遗: 热病愈后,又有余热,是因热甚时强食,因脾胃气尚弱,所以不可过食,要饮食清淡,可饿不可过食。 治疗要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伤寒论曰:伤寒差已,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禁忌:不可吃肉。 温病派滋阴,滋阴会有余热,肉类都是阴,肥肉是阳瘦肉是阴,热会反复,用发散药,阴液自己会回头。 病两感于寒者,脉应与病形: 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太阳少阴并病,有阴症阳症同时出现) 二曰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太阴)身热(阳明)不欲食,谵语; 三曰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少阴)囊缩(厥阴)而厥,水浆不入,六日死。可针灸,用四逆,很热的米汤来试着治疗。 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营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气血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夏至前的温病,属冬伤于寒,夏至后得到的温病是中暑) 刺热篇第三十三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 此为肝炎,因肝经络阴器,故小便黄,热症腹痛,寒不痛,便秘是实,分寒实热实,看小便分寒热。 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燥,不得安 |
|
5229楼#
发布于:2016-03-22 09:23
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 深圳 蔡彩婵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1日《黄帝内经》第46课心得 4.肺热病 肺热病者,先皮毛战栗,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肋背,无法深呼吸,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血出如珠,立愈。 5.肾热病者,先腰骨足胫酸痛,苦喝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足胫寒且痠(酸),足下底热,不欲言,危险时有项部疼痛,走路摇晃不定;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6.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7.治疗方法得当,热病会在其脏腑最旺之时痊愈,如果刺法不当,则虚到下一个脏气最旺之时痊愈。因热病需大汗而愈,必在其当值气血旺时,方可大汗。 *治疗各脏热病,先令病人饮大量冷水再施刺法。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停止施治。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可依水热穴论中五十九刺来泻热。 *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 *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 *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 *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 *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8.太阳病脉现,色荣颧骨,热病也,赤色停留不动,得汗即可愈,时间问题而已。 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其热病内连肾,则现少阳之脉色。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赤色停留不动,得汗可愈,待时而已,此时又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9.热病气穴 三椎下痛,必生胸中热,四椎下间主横膈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 10.赤色从两颊逆行上颧表示腹中有大硬块;赤色向下颊车位置扩散,必有腹满之症;赤色由颊下向上扩散,为饮食不入之症。 |
|
5230楼#
发布于:2016-03-22 09:4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7班何丽苹申请签到,2016年3月22日《黄帝内经》第54课心得
人悲则令心脉拘急,肺叶伸张且抬高,以致上焦不通。气血无法散开,热气在中焦无法散出,令人气消弱了,恐惧则令人胆怯,却意一生即使上焦闭寒。上焦闭则令下焦上而复返下焦,使人腹胀,气就无法正常运行了。 寒气能使肌理毛孔闭寒,阳气无法行之于外表,故令气收敛在内而不出矣。 热气能令人毛孔肌理大开,气血流畅,汗大出,所以气就外泄了。 人受惊则心意无倚靠,神志恍忽不知所处,谋虑不定,以致气机混乱了。 过劳会令人喘息大汗出,于是内外皆太过伤,造成气耗损不复矣。 思念能使心有所依靠,神志有所依归,正气因而停留无法正常运行,致令气郁结不通了。 第四十篇 腹中论 黄帝问,有种病使人腹腔肿满,吃了早餐则晚上无法进食,这是什么病呢? 歧伯答道,此病叫“鼓胀” 黄帝问,如何治疗呢? 歧伯答道,用鸡矢白来治疗,干燥过的鸡矢白与甜酒合煮。一剂有反应,二剂即愈。 黄帝问,其间也有再复发的,是为什么呢? 歧伯回答道,这是因为在病将愈时,饮食不知节制而引起的。因此病邪又复聚于腹部而造成的。 黄帝问,有人病胸胁胀满,无法入食的。其发病之初先可闻腥臊的臭味,口中清涎不断,咳吐中带血,手足冰冷,目眩,常常大小便中亦带血。此病为何?如何得到的? 歧伯答道,此病名“血枯”。这是在少年时得到的,比如曾大量失血,或醉后行房事,以致中气不足,肝脏受伤。女子则必月经停滞不来。 黄帝问,如何治疗呢?用何方方法使其恢复呢? 歧伯答道,用四付乌贼骨及茜草一份,二物合并,研为粉末,利用雀卵黄来做黏着,造成如小豆般大的丸,每次五粒饭前服用,并喝鲍鱼汗。 如此可使肠中清利,恢复肝的功能。 黄帝问,有病症是下腹部隆起,在其上下左右皆可摸到块状的根样,这是什么病?可以治好吗? 歧伯答道,病叫“伏梁”。 黄帝问,此伏梁之病,因何得之? 歧伯答道,这是许多脓血被囊状物包着,因位居肠胃之外,故无法治疗。想去治疗而每次切按此块会因之而死。 黄帝问,为何如此呢? 歧伯答道,此病脓血囊向下走,则必下脓血。 若上行则压迫胃脘,造成胃中生痈脓。这病必久也,很难治,如果位在脐上是逆症,如在脐下是从症,还好治些。针刺时不可用强泻法,否则必伤病人,详论在刺法篇中。 黄帝问,有人身上及大腿部,足胫部都肿起来,腹部有绕脐痛的现象,这是什么病呢? 歧伯答道,此病亦为伏梁,但是是由风来造成的。其病气溢出大肠而附着在肓部,肓之源头在脐下气海穴,所以会有环脐而痛的现象,此病不可乱动,摇动过剧会造成小便涩不易排出的病,很危险。 黄帝问,老师常言热中、消中之病不可服用高厚美食或芳香草或石药。石药令此种病人易发癫疾,芳香草药使人发狂。今见有热中或消中的病人,大都是富贵之人。如果禁止其饮食丰美的食物,是与其心意不合的。又禁止服用芳香的草药及石药,就无从去治疗疾病了。请说明之。 歧伯回答,芳香的草药其气必盛,石药之气亦悍烈。故此二者药气快速而强劲有力,因此不是心无欲望,无所怨之人是不可服此二种药物的。 黄帝问,为何不可以服此二种药呢? 歧伯回答,所有热中及消中之病,都因肠胃中过热引起,热气本性慓悍,药气亦同,一旦二者相遇,必内伤脾。脾为土气,受木制,因此于甲乙之木日必造成脾病矣。 |
|
5231楼#
发布于:2016-03-22 10:12
@教官-深圳-林金兰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石丽申请签到,2016-3-21《黄帝内经》46课心得
当肺有热病时,初始皮毛战栗,再就会恶风吹与寒气,舌生黄胎,身体发热。热盛时则生 喘咳不止,胸肋背部疼痛,无法深呼吸,头痛强 烈,汗出皮表且感觉寒冷。此病逢丙丁火日为受 制之期,遇庚辛金日为当令之期,必生大汗。呼吸短促,手足冰冷是危症,逢丙丁日必死, 剌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使其出血如大 豆般之大小,立可痊愈。 肾脏生热病者,先产生腰痛足胫酸痛,苦于口渴饮水不止,身体发热。热盛时则生项强头痛, 足胫寒冷且酸。足底热,不欲多言。危险时会有 项部疼痛,走路摇晃不定。戊己土日为受制之期, 病必加重。壬癸日为当令之期,必生大汗,一旦 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逢戊己土日必死。针刺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以上所有热症,出 汗时必是其脏气最旺之时,即属性相同之期。 肝发热的病人,左颊位先赤。心发热之病人,必额上先赤。脾发热之病人,必鼻上 先赤。肺发热之病人,必右颊先赤。肾发热之病 人,必下颔先赤。 如果热病皆从其部位起赤色,施治得当,脏气最旺之日必痊愈。如刺法不当,则必须 要过笫三次脏气最旺之日才会好,严重的逆治会 使病人死亡。因为热病要汗出而止,必在当值气 旺之日方可大汗。治疗各脏之热病,必先令患者饮入大量之冷水再施刺法。穿薄的衣服,居于阴凉处,令身体变冷而停止施治。 凡热病若先胸胁部痛,手足躁扰,可用刺 法来泻足少阳胆经,补法来强化足太阴脾经,病 情剧者,可依水热穴论中五十九刺来泻热。 太阳病脉现,病人面色光亮,两颧发赤,此 为热病也。赤色停留不动,则可说,只须得汗即 愈,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若脉呈现太阳与厥阴 相互争夺者,死期不出三日了。 若太阳热病内延肾脏,则会呈现少阳之脉与 色。少阳的脉出现与色赤在两颊,这是热病。若 赤色不传变,即可说,一旦得汗即愈,时机未至 尔。若此时又与少阴脉互见且相争者,死在三日 之内。 凡热病必有气穴,三椎下身柱位痛,必主胸中大热。四椎痛点,必主横膈有热。五椎痛点,必主肝脏热。六椎下压痛点,主脾脏热。七椎下压痛点,主肾脏 热。可下针。 自两颊下方赤色逆行上颧,表示腹中有大硬 块。如赤色向下牙颊车位扩散,必有腹满之症。 颊下向上位扩散赤色者,为饮食已不入口的疾 病。 评热论三十三篇 有种属温热病的,在汗出热退后, 很快又热起来且脉为急躁状,此病不因发汗后而 衰退,反躁进状。时发狂言且无法入食。病名“阴阳交”,是一种死 症。 人之所以有汗排出体外。其源头在胃肠中的水谷。五谷是天地之精华,一旦人中 外感病邪,其舆体内的正气相抗,其果乃生大汗, 这是病邪已退,人体正气战胜的表 现也。若正常是正气胜,则病人必有胃口大开且不再发热的现象。如果热又回来,这就是病邪仍在的表征。人之汗,本是正气所生,现在汗出而 热又回来,是邪已胜正也。没有胃口是精(正气) 已伤,脾胃功能不正常的表现,此病邪不退,则病人立生危险。 |
|
5232楼#
发布于:2016-03-22 11:59
@教官-伊犁-慕利敏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 文建宁申请签到,2016年3月22日《黄帝内经》第47課心得: 勞風病治療:可以彎曲身體配合呼吸治療。向前彎腰時呼氣,直立腰背時吸氣,重複多次 腎風病人症狀:面部、足背浮腫,下眼泡水腫象臥蠶一樣,說話不利索。 腎風病治療:腎氣已經重虛,不能用針刺治療;如果用了針刺,病氣就會來了。如果病氣來了,就會氣短、時時發熱、從胸 背一直到頭部、汗出、手心發熱、多渴、小便色黃、眼瞼浮腫、腸中雷鳴、身體感覺沉、行動困難。婦女月經停 止、胸中煩悶、不能仰臥,如果仰臥就會咳嗽的非常厲害,這種病又叫做風水 風水病的原理:邪氣的聚積、必定首先是因為正氣不足。當腎陰不足、風陽就乘虛聚合起來,所以短氣、時時發熱、汗出、 小便黃色,這就是有了內熱。不能仰臥,是因為胃中不和。仰臥就咳嗽加重,是水氣上迫肺臟的緣故。 凡是水氣病人,眼下有水泡一樣的眼袋 水屬於陰,眼睛下方也屬於陰的部位,腹部為至陰之處,所以腹中有水,眼睛下方一定出現水腫 凡是水腫的病人,都不能仰臥 腹中鳴響,是因為脾虛 食物不能下咽,是因為胃中有阻隔 水氣迫胃,就不想吃東西 婦女月經不來,是因為胞脈閉塞。而胞脈是屬於心臟,當水氣上逆逼迫肺臟,使得心氣不得下通,小腸(胞脈)處閉塞 《逆調論篇第三十四》 人穿的衣服少,但身體發熱煩悶,是因為陰氣少、陽氣勝 人穿的衣服多,也沒有寒氣在內,但是寒冷好像是從內部發出來的,是因為有痺症,陽氣少、陰氣多 人四肢先發熱、一遇到風就發燒,是因為陰氣虛少、陽氣偏盛。因為四肢屬陽、兩陽相和導致陰氣虛少,不能削弱非常旺盛 的陽火,形成了陽氣獨盛于外。這種人肌肉乾枯。 人身體寒冷,靠近火還是冷,穿再多衣服還是冷,但是卻不打哆嗦。是因為長期生活在潮濕的環境里,或者在水下工作,導 致太陽氣衰、腎氣不實、骨髓不充實、叫骨痹,是里寒。這種人骨節腫大、痛 人肌肉麻木、即使碰到棉衣,也沒有感覺,是因為失神了,即使形在,病不久了 胃不和則臥不安:不能平臥而呼吸有聲音的,是陽明經脈之氣上逆。 如果人起居一切正常,只是呼吸有聲音,那是腎和肺的問題。如果呼氣困難,是肺有問題;如果吸氣困難,是腎有問題 人吸氣時從鼻子沿著督脈到命門到腎; 人呼氣時從關元經過肺到鼻子 《瘧論篇第三十五》 瘧疾(打板子)病症:開始發作,寒先起于毫毛、然後神志疲倦、然後寒戰不止、兩頜抖動起來、腰脊疼痛;等到寒冷過去 了,內外又發熱起來了,頭痛、口渴、喜歡冷飲 瘧疾的發病原理:陰陽上下相爭、虛實更替相勝、陰陽互相轉化所致。陽不勝陰,則陰氣實而陽明虛;陽明氣虛,就發寒戰 ;如果太陽也虛了、就會腰脊頭項疼痛;如果陽明、太陽、少陽都虛了,則陰氣盛,就會骨節寒冷疼痛。 如果寒從內生、則里外都感覺寒冷;陽盛的時候,要生外熱;陰虛的時候要生內熱;如果內外都發熱了, 就會呼吸困難、口渴、喜歡冷飲。 |
|
5233楼#
发布于:2016-03-22 17:1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焦艳春申请签到2016年03月22日《黄帝内经》第47课心得
劳风治疗:以屈伸身体配合深呼吸(蹲呼气、起吸气),年轻人要3日,中年人要5日,老年人要7日,才能好。病人咳浓涕青黄深色,如弹丸般,口出或鼻出,如无法排脓,停留肺中必伤肺,死。肾风:颜面肿,言语不清,正气虚不当刺,若不当刺而刺,五日后再发它病。病来气短、发热,汗出,口渴,小便黄,眼袋肿如卧蚕,肠鸣,行动不便。女人闭经,烦躁无法进食,无法仰卧,正躺咳不止,是风水。邪以聚处,正气必虚,阴虚,阳必聚集,病人会短气发热汗出不止。小便黄,是少腹有热。无法正躺是胃肠中有余毒水未尽。正躺则咳甚,毒水向上压迫肺脏所致。眼袋微肿如卧蚕有光泽是水肿。水属阴,目下为阴位,少腹为脾所主,水阴必聚阴处,造成腹水及目下肿。月事不来,是冲脉受阻,胞脉属心,自胸中直络子宫,为经血之源,阳气不下反上逆冲肺,心气也无法下达入肾及胞中,经血源断,故无月经。逆调论篇 阴津不足而阳气过盛,出现身热而胸中烦躁苦满。阳气不足,阴液过多,表虚而外感六邪所致,身体会有寒冷的感觉。手足俱热,遇风寒中表,如火炙样发热,是由于阴液不足,阳气过盛。四肢皆属阳,阴不足无法灭阳火,为阳气独盛状。人感觉寒冷,热汤或火烤,穿厚衣扔无法温暖,但不寒颤,是由于这类人平常肾气较强,阴液过多肾阳不长,一水不能生二火,肾属水,主骨,肾阳不足,骨髓也不充足,寒会从骨出。骨痹,关节肿大,有寒在里面。血不足则肌肤麻木不仁,表阳虚则不能活动,气血两虚必会麻木不仁且无法使用,再加上精神涣散必终不治。人无法安卧呼吸重浊,是胃气上逆。胃不和,则卧不安。起居正常呼吸重浊,是肺气不下降。喘,吸不入是肾,吐不出是肺。常态,肾主吸气,肺主吐气。 疟论篇 疟病:初发时,先汗毛战栗状,哈欠连连,再次则恶寒齿战不止,牵引腰背疼痛,寒去则身体内外均发热,头痛,口渴想喝冷的饮料。 |
|
5234楼#
发布于:2016-03-22 18:0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贵阳-李广合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2《黄帝内经》第47课心得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二) 四、肾风:面部足背浮肿,说话不利。肾风和风水是水肿病初期或急性发作期,区别在程度上的轻重。因也有发热,故也归属于“热病”范畴。 注:不宜用剌法,不当剌而剌,轻会变重。 五、风水病气虚、时热、热从胸背上传到头部,汗出手热,目下肿、口干苦渴、小便黄、腹中鸣、身重难行。妇女有此病,则有月经止、烦不能食、不能仰卧、卧则咳。 说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点明了热病中邪正的相互消长规律,这正是内经对邪正关系的科学总结。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注意调理保养不生病 一、几种疾病 1、没有多穿衣服、也感到发热且烦闷:原因阴气少、阳气胜,所以发热而烦闷。 2、穿的衣服并不单薄,也没有为寒邪所中,却总觉得寒气从内而生:是由于这种人多痹气,阳气少而阴气多,所以经常感觉身体发冷,象从冷水中出来一样。 3、有的人四肢发热,一遇到风寒,便觉得身如热火熏炙一样:这种人多因素体阴虚而阳气胜。四肢属阳,风邪也属阳,属阳的四肢感受属阳的风邪,是两阳相并,则阳气更加亢盛,阳气益盛则阴气日益虚少,至衰少的阴气不能熄灭旺盛的阳火,形成了阳气独旺的局面。现洋气独旺,便不能生长,因阳气独生而生机停止。所以这种四肢热逢风而热的如炙如火的,其人必然肌肉逐渐消瘦。 4、有的人身体寒凉,虽进汤火不能使之热,多穿衣服也不能使之温,但却不恶寒战栗:这种人平素即肾水之气盛,又经常接近水湿,致水寒之气偏盛,而太阳之阳气偏衰,太阳之阳气衰则肾之枯竭不长。肾是水脏,主生长骨髓,肾脂不生则骨髓不能充满,故寒冷至骨。其所以不能战栗,是因为肝是一阳,心是二阳,一个独阴的肾水,胜不过心肝二阳之火,所以虽寒冷,但不战栗,这种病叫“骨痹”,病人必骨节拘挛。 5、有的人皮肉麻木沉重,虽穿上棉衣,仍然如故:这是由于营气虚而卫气实所致。营气虚弱则皮肉麻木不仁,又不能举动,所以皮肉更加麻木沉重。若人的形体与内脏的神志不能相互为用,就要死亡。 二、逆气病的各种症状的形成原因 1、不能安卧而呼吸有声的,是阳明经脉之气上逆。足三阳的经脉,从头到足,都是下行的,现在足阳明经脉之气上逆而行,所以呼吸不利而有声。阳明是胃脉,胃是六腑之海,胃气亦以下行为顺,若阳明经脉之气逆,胃气便不得循常道而下行,所以不能平卧。《下经》曾说:“胃不和则卧不安。”就是这个意思。 2、若起居如常而呼吸有声的,这是由于肺之脉络不顺,络脉不能随着经脉之气上下,故其气留置于经脉而不行于络脉。但络脉生病是比较轻微的,所以虽呼吸不利有声,但起居如常。 3、若不能安卧,卧则气喘的,是由于水气侵犯所致。水气是循着津液流行的道路而流动的。肾是水脏,主持津液,如肾病不能主水,水气上逆而犯肺,则人即不能平卧而气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