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婷
会员
会员
  • UID20198987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5
5265楼#
发布于:2016-03-23 08:0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严婷申请签到2016.3.22.《黄帝内经》第46课学习心得:肺有热病时:头重脚轻,皮毛竖起,舌生黄胎,针剌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在井穴(或四肢末梢青筋上)放血如大豆般之大小,立可痊愈。肾有热病者:先产生腰痛足胫酸痛,苦于口渴饮水不止,体热。针刺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肝脏发生热病,左颊部先见赤色;心脏发生热病,额部先见赤色;脾脏发生热病,鼻部先见赤色;肺脏发生热病,右颊部先见赤色,肾脏发生热病,颐部先见赤色。病虽然还没有发作,但面部已有赤色出现,就应予以刺治,这叫做“治未病”。诸脏热病应当汗出的,都是至其当旺之日,大汗出而病愈。 太阳病脉现,病人面色光亮,两颧发赤,为热病。赤色停留不动,只须得汗即愈,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若脉呈现太阳与厥阴相互争夺者,死期不出三日了。若太阳热病内延肾脏,会呈现少阳脉与色。少阳的脉出现与色赤在两颊,这是热病。赤色不传变,一旦得汗即愈,如果热病皆从其部位起赤色,施治得当,则在到脏气最旺之日必痊愈。如刺法不当,必须要过笫三次脏气最旺之日才会好,严重的逆治会使病人死亡。因为热病要汗出而止,在当值气旺日方可大汗。治疗各脏热病,必先令患者饮入大量冷水再施刺法。令其穿薄的衣服,居于阴凉处,令身体变冷而停止施治。热病若先见胸胁部痛,手足躁扰,可用刺法来泻足少阳胆经,补法来强化足太阴脾经,病情严重的,可依水热穴论中五十九刺来泻热。若热病初时手臂疼痛的,可剌乎阳明手太阴二经,令其汗出而止。热病初生于头部者,可刺项部太阳经穴,令其汗出而止。热病始生于足胫者,可剌足阳明胃经,令其汗出而止。热病先发生全身沉重,骨头瘸,耳聋,目昏眩者,可剌足少阴肾经,严重时可利用水热病论中的五十九穴来针刺去热。热病若先发生目眩晕而发热,胸胁苦满,可刺足少阴肾经穴与足少阳胆经来治疗。太阳病脉现,病人面色光亮,两颧发赤,为热病。赤色停留不动,只须得汗即愈,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若脉呈现太阳与厥阴相互争夺者,死期不出三日了。若太阳热病内延肾脏,会呈现少阳脉与色。少阳的脉出现与色赤在两颊,这是热病。赤色不传变,一旦得汗即愈,时机未至。若此时又与少阴脉互见且相争,死在三日之内。热病必有气穴,三椎下身柱位痛,主胸中大热。四椎下有痛点,必主横膈有热。五椎下有痛点,主肝脏热。六椎下有压痛点,主脾脏热。七椎下有压痛点,主肾脏热。这些都在督脉上可察知的反应病点。这是以第三椎身柱穴位为标准来察的法则。自两颊下方赤色逆行上颧,表示腹中有大硬块。赤色向下牙颊车位扩散,必有腹满症。颊下向上位扩散赤色者,为饮食已不入口的疾病,如果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说明人体的精气回来了。若腹热者,表示病人烧还沒有退。又如重了,是邪胜了。不能食,精不足。如果病还留在身体里时,就会影响寿命。 劳风,就是劳动以后得到的风,劳风发病在肺下,就是肾(金生水),它的症状是头项强直,目视不明,吐黏痰,恶风又发寒战。
石丽
侠客
侠客
  • UID20187291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39
5266楼#
发布于:2016-03-23 08:06
@教官-深圳-林金兰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石丽申请签到,2016-3-22《黄帝内经》47课心得
五臟化液,宣明五氣論
肝(淚)心(汗)脾(涎)肺(涕)腎(唾)
劳风:因在劳动时, 感受风寒,或房事后出汗适为风伤导致的。 治法屈伸身体配合呼吸的动作最好,年轻人太阳气盛,能引动腑中之精气者须要三日,中年气血较衰弱者为五日,体力衰退 者须七日。一旦病人欬出浓涕如青黄深色,状甚 浓稠,有从口出,有从鼻出不定, 但如无法出脓,则必停留肺中伤肺。
正气已虚之人不可施刺,若不当刺而刺,则五日后必再发它病。
病来时必有短气且阵阵发热现象,热来时会从胸背正中往上冲至头部,有汗出, 手发热,口中燥渴,小便黄色,目下呈肿状,腹中肠呜,全身沉重难以行动。若是女人则月事停 止,烦躁且无法进食,无法仰卧,一旦正躺必咳不止,此病名“风水”在刺法中有讨论。
邪所以聚处,正气必虚,阴津虚 弱的地方,阳气必聚集而来,所以病人会短气且 发阵热而汗出不止。小便呈黄色,乃少腹中有热 也。无法正躺是胃肠中有余毒水未尽也。正躺则咳甚,此毒水向上压迫肺脏所致。凡身有水气病, 必先见目下有微肿如水袋且表皮光亮状。
水是阴性之物,目下位置为阴位, 故如此。少腹为太阴脾所主也,因此水阴必聚阴 处,造成腹水及目下肿。阳热之气上冲入口,故 造成口干舌燥。无法正躺是水盛上逆肺所致,真 正躺必咳出清水。凡有水病之人,必无法仰卧躺 下,一卧则如受惊(胸为阳火不受水),惊则必 重咳也。腹中肠鸣因水病本就始因在胃肠之中, 脾脏功能不强则会生烦躁,无法主司运化,故病 人不能食。食物不下是胃脘部受阻隔,全身沉重 不良于行,因足阳明胃经入足部,是足生气之源, 今受阻隔之故也。月事停止不来,是冲脉亦受阻 而闭塞故也,胞(冲)脉本属心主司,自心胸中直络子宫中,为经血之源,今阳气不下反上逆冲 肺,心气亦无法下达入肾及胞中,经血源断,无月经也。
那人不是因为穿薄衣而感觉寒 冷,或并非身中寒气时,寒有自体内生出者 。因为此人阳热之气不足,阴津液过多,导致表虚而适时中外感六邪之气所 致,此时就会有身体寒冷好像刚从水中出来一样 的感觉。

人有时手足俱热,遇风寒中表时,
却像火炙一样的发热起来。是因為
阴津不足,阳气过盛 的。四肢皆属于阳,当阴津不足造成里阳与表阳 相遇以致更热,阴津不足无法灭阳火,成为阳气 独盛状。阳独盛。则必如烈日之下一样万物不生 也,人体亦如是,阳独盛而生养停止,此际遇风 如受火炙发热的,其肌肉必被热燃烧失去营养而 消瘦下来。
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 然不冻栗。 這类人多属平常肾气较强,多从 事水中工作者,汗出又当水气,日久太阳表气必 衰,阴液过多肾阳必不长,无法同时去供养肝、 心二脏。肾属水,主骨,令肾阳不足必不生热, 造成其间骨髓不充足,所以此寒会有由骨中出来 的感觉,不会有寒栗发抖的现象,是因为肝为一 阳之地,心胸为二阳聚之地,肾是单独的藏在下 方,肾无法供应营养给肝与心、肺,故不会发抖 战栗,此病名“骨痹”。会造成人的关节肿大。
有人因肌肉麻痹感觉沉重,即近衣 物,仍觉麻痹 。这是血不足,表阳气充实造成 的。血不足时则肌肤麻木不仁,如是表阳气虚则不能活动。若气血两虚必会麻木不仁且无法使 用,表面上看肌肉并无异常,一旦如此再加上精神涣散必终不治。
人无法安卧且呼吸浊重者,是阳明胃气上逆造成的,足之三阳经本应下行至足,今 反逆而上行,以致呼吸带浊音也。阳明是胃脉, 而胃又是六腑之海,谷气所聚之所。其气主下行, 今阳明气上逆不从正途,故无法安卧。古言:胃气不和,必不安卧。
疟論篇三十五
痎疟的疾病,都自风来,但有时亦 有恶寒发热的现象 。疟病初发时,必先起汗毛战栗 状,伸展哈欠连连,再次则成恶寒齿战不止状, 牵引腰背疼痛,一旦寒去则身体内外均发热,头 痛如破,口渴想喝冷的饮料。 這是体内阴阳相交互争造成, 其间虚实更易,阴阳互移变化造成的 。
袁小玲
会员
会员
  • UID20185537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30
5267楼#
发布于:2016-03-23 08:20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二班袁小玲申请签到,2016年3月22日黄帝内经第46课心得
1、 脾脏生热病,病人会先头重脚轻,再两颊痛,心烦,面青,身体发热。可刺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肺有热病,必感毛战栗,厌恶风吹与寒气,舌生黄胎,身体发热。刺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肾脏生热病,会腰痛足胫酸痛,苦于口渴饮水不止,身体发热。刺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肝发热,必左颊位先赤;心发热,必额上先赤;脾发热,必鼻上先赤;肺发热,必右颊先赤;肾发热,必下颔先赤。
2、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少阴。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热病始于头首者,刺太阳而汗出止。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暝,刺足少阴。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3、 凡热病必有气穴,三椎下身柱位痛,必主胸中大热。四椎下有痛点,必主横膈有热。五椎下有痛点,必主肝脏热。六椎下在压痛点,主脾脏热。七椎下有压痛点,主肾脏热。
4、 三个死症:A病邪退时,热又回来了B凡汗出而脉仍躁急壮者;C狂言乱语是肾水已竭,躁热入脑的表现,都为死症。
5、 人汗出而身热不退,这是因中风而致。若汗出而胸中仍烦满不退,这是逆症,此病名“风劂”。可取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再配合服用汤药。
6、 劳风之病其因在人过于劳动时,适为风伤,或房事后出汗适为风伤导致的,会造成人呈项强劲直眼向上翻,口水不断流出如鼻涕一样,且恶风吹与寒颤不已。
昆明郭艳
会员
会员
  • UID20182484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98
5268楼#
发布于:2016-03-23 08:2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郭艳申请签到,2016年3月22日《黄帝内经》第46讲学习心得
 一、1.肺有热病时,先感到体表皮肤冷冷的,毫毛竖立,恶风寒(风吹到很难过,因为风是阳,肺是上焦,心肺居胸腔,胸是阳的地方,所以先感受),舌上发黄(舌苔肺管),全身发热。当热盛时则生喘咳不止,疼痛走窜于胸背部一圈(是奇经阳维脉的地方,如果只是阳维脉痛,没有身热〈肺热〉,下一针外关痛疼就去掉了;
2.病人有肺热,也会见阳维脉痛),(不得大息)不能深呼吸,头痛的很厉害(因为阳一直往上升),汗出而恶寒(肺一热的时候。毛孔就张开了,汗出不断的流,阳不断的往外走,因此会感受到寒),逢丙丁日火旺时,则因金受火克而病重,若逢庚辛金日为当令之期,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是危症,逢丙丁日必死。治疗时,可刺手太阴肺和手阳明大肠经,使其出血如大豆样大,则热邪去而经脉和,病可立愈。(如果要出血,绝大多数在井穴上放血,井主心下满,荥穴主身热,荥穴也可以下针,还有在四肢末梢有青筋静脉曲张的地方也可以放血。)
  3.肾脏发生热病,先觉腰痛和足胫发痠,口渴的很厉害,频频饮水(因肾主金津,玉液,是唾液产生的地方,肾脏有问题,嘴巴里会燥渴,吃多了味精会口干,因此味精伤肾),全身发热。热盛时则生项强(膀胱经和肾经是表里经)头痛,足胫寒冷且痠,足下热(正常人是脚底部是热的,足背是冷的,现在是脚底脚背都热起来),不欲多言。如果肾气上逆,则项痛头眩晕而摇动不定,逢利戊已日土旺时,则因水受土克而病重,若逢壬癸日水旺时,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逢戊已土日必死。治疗时,刺足少阴肾和足太阳膀胱经。以上所有的热症,出汗时必是其脏气最旺之时,正胜邪却,即属性相同之期。
  4.肝脏有热的时候,左颊部先见赤色;心脏发生热病,额部先见赤色(赞竹上方有点红,那是痔疮);脾脏发生热病,鼻部先见赤色;肺脏发生热病,右颊部先见赤色,肾脏发生热病,下巴(颐部)先见赤色。病虽然还没有发作,但面部已有赤色出现,就应予以刺治,这叫做“治未病”。
  5..热病只在五脏色部所在出现赤色,并未见到其他症状的,为病尚轻浅,若予以及时治疗,则至其当旺之,病即可愈;若治疗不当,应泻反补,应补反泻,就会延长病程,需通过三次当旺之日(三个周期),始能病愈;若一再误治,势必使病情恶化而造成死亡。诸脏热病应当汗出的,都是至其当旺之日,大汗出而病愈。凡治疗热病,应在喝些清凉的饮料,以解里热之后,再进行针刺,并且要病人衣服穿的单薄些,居住于凉爽的地方,以解除表热,如此使表里热退身凉而病愈。
  6..热病先出现胸胁痛,手足躁扰不安的,是邪在足少阳经,应刺足少阳经以泻阳分之邪,补足太阴经以培补脾土,病重的就用“五十九刺”的方法。热病先手臂痛的,是病在上而发于阳,刺手阳明、太阴二经之穴,汗出则热止。热病开始发于头部的,是太阳为病,刺足太阳颈项部的穴位,汗出则热止。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热病先出现身体重,骨节痛,耳聋,昏倦嗜睡的,是发于少阴的热病,刺足少阴经之穴,病重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热病先出现头眩晕昏冒而后发热,胸胁满的,是病发于少阳,并将传入少阴,使阴阳枢机失常,刺足少阴和足少阳二经,使邪从枢转而外出。
  7.太阳的脉,赤色出现于颧骨部的且色泽光亮,这是热病;(荣末交)血还没有交接过来(血分还没有受病),病尚轻浅,至其当旺之时,可以得汗出而病愈。若同时又见少阴经的脉证,此为木盛水衰的死证,死期不过三日,这是因为热病已连于肾。少阳经脉之病,赤色出现于面颊的前方,这是少阳经脉热病,若色泽尚未暗晦,是病邪尚浅,至其当旺之时,可
黄萍
贫民
贫民
  • UID20182741
  • 粉丝2
  • 关注0
  • 发帖数164
5269楼#
发布于:2016-03-23 08:2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黄萍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2日《黄帝内经》第46课心得:
    热病应该发汗,如果能及时治疗,到发病之脏正气旺盛的日子,就会汗出热退病愈。
    气逆时手脚冰凉,手脚末梢是阴阳相交的地方,阳绝时从末梢开始退.
发病脾脏:有热邪,鼻先红。先感头重、面颊疼痛、心烦、面色发,想要呕吐,身体发热等。如果热邪亢盛,病情加重,可能出现不能俯仰、腹部发胀、腹泻、下颌两侧疼痛等症状。
       病情加重:脾脏属土,受木克制,甲乙日病情会加重;戊己日脾脏本身正气偏旺,使身体出发热而减退;如果病邪非常严重,病人的正气又很虚弱,手脚冷,那么在甲乙日就会死亡。
      治疗:针刺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足三里、三阴交,无所谓补泻。
       发病肺脏有热邪:右颊先红,首先出现感觉寒冷、毫毛竖起(肺主皮毛)、怕风、风是阳,胸肺是阳的地方,感受阳敏感,并见舌苔发黄、身体发热等症状。如果热邪亢盛,病情加重,可能出现气喘、咳嗽,甚至咳嗽时感觉胸背部疼痛,无法进行深呼吸,头痛剧烈不能忍受,以及出冷汗等症状。如果只是沿着胸肋痛没有发热的现象,就是阳维脉痛,针外关去痛。
       加重时,肺脏属金,受火克制,丙丁日病情会加重;庚辛日肺脏本身正气偏旺,使身体出发热而减退;如果病邪非常严重,病毒人的正气又很虚弱,那么在丙丁日就会死亡。治疗:针刺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在井穴上放出般大小的血滴即可治愈。井主心下满,荣穴主身热,下荣穴。肢末梢有青筋的地方放血。
       肾脏有热邪:下巴先红,出现腰痛、小腿发酸、口渴、总想喝水、身体发热等症状。如果热邪亢盛,病情加重,则邮现项部疼痛发强、小腿发凉而酸、脚发热,不想说话等症状。如果热邪沿肾经向上逆行,病人会感到头痛、眩晕。肾脏属水,受土克制,戊己日病情会加重;壬癸日肾脏本身正气偏旺,使身体出发热而减退;如果病邪非常严重,病人的正气又很虚弱,那么在戊己日就会死亡。治疗:针刺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
      热病护理:要先给病人喝一些清凉的饮料,大量喝水后,再进行针刺治疗;让病人适当少穿衣服,住在凉爽的地方,这样能使病人发热减退,病容易好。
      面诊:左肝右肺额肾鼻脾心下巴。肾脏水与心火反射区相反。攒竹上一点红是痔疮。脾热鼻先次,肺热右颊先刺,肾热是下巴红,看到颜色还未发病就先刺,治未病。
      热病先发症状确定相应刺法:
先胸胁疼痛、泻足少阳胆经、补足太阴脾经,可用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穴位。先手臂疼痛,刺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汗出、热退、病愈。先头部症状,刺足太阳膀胱经在颈项部穴位,汗出、热退、痛愈。先足和小腿部症状,刺足阳明胃经,汗出、热退、病愈。
      先身重、骨节痛、耳聋、嗜睡,刺足少阴肾经;病情严重,可用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穴位。
      先头昏目眩、发热、胸胁胀闷,针刺足少阴肾经和足少阳胆经。
      热症面诊判断:
       足太阳膀胱经有一条分支和颧骨部位相连,所以太阳经热病,红色出于两颧部位。如果出现的红色不是晦暗无光的衰败之色,说明病邪还在人体浅表部位,等太阳经气旺盛时,可以通过汗法解除。如果太阳症、少阴症同时出现,说明太阳经和少阴经同时受热邪,即两感病,不超过三个周期病人就会死亡,因为热病已经向深入,并损伤肾脏。
      少阳热症,红色显现在两颊前部位,如果患者面部色泽没有败坏,说明病邪在人体浅表部位等少阳经气旺盛时,汗解。如果少阳症、厥阴症同时出现,说明少阳经和厥阴经同时受热邪,即两感病,不超过三个周期病人
罗红梅
侠客
侠客
  • UID20181765
  • 粉丝3
  • 关注6
  • 发帖数162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5270楼#
发布于:2016-03-23 08:3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罗红梅申请签到
 2016年03月22号《黄帝内经》第46课心得
脾脏生热病时,病人会先头重脚轻,再两颊痛,心烦,面青,想呕又不吐,身体发热。热盛时则腰部痛,无法前后弯曲,少腹胀满下痢,两侧颔部痛。如逢甲乙木日为受克之期,病势必加重,戊己土日为当令之期,必生大汗。一旦有呼吸短促,手足冰冷的危症,逢甲乙木日必死,可刺足太阴脾经与足旸明胃经。
肺有热病时,初始必感皮毛战栗,再就厌恶风吹与寒气,舌生黄苔,身体发热。热盛时则生喘咳不止,胸肋背部疼痛,无法深呼吸,头痛强烈,汗出皮表且感觉寒冷。此病逢丙丁火日为受制之期,遇庚辛金日为当令之期,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是危症,逢丙丁日必死,可剌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使其出血如大豆般之大小,立可痊愈。
肾脏生热病者,先产生腰痛足胫酸痛,苦于口渴饮水不止,身体发热。热盛时则生项强头痛,足胫寒冷且酸。足底热,不欲多言。危险时会有项部疼痛,走路摇晃不定。戊己土日为受制之期,病必加重。壬癸日为当令之期,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逢戊己土日必死。可针刺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以上所有热症,出汗时必是其脏气最旺之时,即属性相同之期。
肝发热(炎)之病人,必左颊位先赤。心发热之病人,必额上先赤。脾发热之病人,必鼻上先赤。肺发热之病人,必右颊先赤。肾发热之病人,必下颔先赤。能于未发病时,已见赤色而施治者,就是高明之医师治病于未发之时。
如果热病皆从其部位起赤色,施治得当,则在到脏气最旺之日必痊愈。如刺法不当,则必须要过笫三次脏气最旺之日才会好,严重的逆治会使病人死亡。因为热病要汗出而止,必在当值气旺之日方可大汗。治疗各脏之热病,必先令患者饮入大量之冷水再施刺法。令其穿薄的衣服,居于阴凉处,令身体变冷而停止施治。凡热病若先见胸胁部痛,手足躁扰,可用刺法来泻足少阳胆经,补法来强化足太阴脾经,病情剧者,可依水热穴论中五十九刺来泻热。若热病初时手臂疼痛的,可刺手阳明手太阴二经,令其汗出而止。热病初生于头部者,可刺项部太阳经穴,令其汗出而止。热病始生于足胫者,可剌足阳明胃经,令其汗出而止。热病先发生全身沉重,骨头瘸,耳聋,目昏眩者,可剌足少阴肾经,严重时可利用水热病论中的五十九穴来针刺去热。热病若先发生目眩晕而发热,胸胁苦满,可刺足少阴肾经穴与足少阳胆经来治疗。
太阳病脉现,病人面色光亮,两颧发赤,此为热病也。赤色停留不动,则可说,只须得汗即愈,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若脉呈现太阳与厥阴相互争夺者,死期不出三日了。
若太阳热病内延肾脏,则会呈现少阳之脉与色。少阳的脉出现与色赤在两颊,这是热病。若赤色不传变,即可说,一旦得汗即愈,时机未至。若此时又与少阴脉互见且相争者,死在三日之内。
凡热病必有气穴,三椎下身柱位痛,必主胸中大热。四椎下有痛点,必主横膈有热。五椎下有痛点,必主肝脏热。六椎下有压痛点,主脾脏热。七椎下有压痛点,主肾脏热。这些都在督脉上可察知的反应病点。这是以第三椎身柱穴位为标准来察的法则。自两颊下方赤色逆行上颧,表示腹中有大硬块。如赤色向下牙颊车位扩散,必有腹满之症。颊下向上位扩散赤色者,为饮食已不入口的疾病。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有种温热病,在汗出热退后,很快又热起来且脉为急躁状,此病不因发汗后而衰退,反躁进状,时发狂言且无法入食,此病名“阴阳交”,是一种死症。
人之所以有汗排出体外。其源头在胃肠中的水谷。五谷是天地之精华,一旦人中外感病邪,其与体内的正气相抗,其果乃生大汗,这是病邪已退,人体正气(免疫系统)战胜的表现。若正常是正气胜,则病人必有胃口大开且不再发热的现象。如果热又回来,这就是病邪仍在的表征。人之汗,本是正气所生,现在汗出而热又回来,是邪已胜正也。没有胃口是精(正气)已伤,脾胃功能不正常的表现,此病邪不退,则病人立生危险。
在热论中说道,凡汗出而脉仍躁急壮盛者必死,现在脉与汗后脉必缓的常态已不吻合,这是人体正气(免疫系统)无法争过病邪,明示病人已有死症。狂言乱语是肾水已竭,躁热入脑的表现,人一旦如此则必死。现今已见汗出仍热,胃口不开无法进食,且胡言乱语此三死症,不见能生人之病状,即令一时病愈,其果乃必死。
只要津液仍在即可汗解法。
病人呈现身热汗出且胸内烦躁的症状。其烦躁的症状不因流汗而减少,汗出而身热不退,是因中风而致;若汗出而胸中仍烦满不退,这是逆症,此病名“风厥”。太阳主气主表,故外邪必先犯之,而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关系,遇热则肾水成气而上行,一旦成热气上行,则下足必冷而成厥逆现象。取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施予刺法再配合服用汤药。
劳风之病其因在人过于劳动时,适为风伤,或房事后出汗适为风伤导致的,其病在下,肾脉病贯穿肝鬲入肺而入脑,故会造成人呈项强劲直眼向上翻,口水不断流出如鼻涕一样,且恶风吹与寒颤不已。
五脏主液
肝泪心汗脾涎肺涕肾唾。
治法以屈伸身体配合呼吸的动作最好,年轻人太阳气盛,能引动腑中之精气者须要三日,中年气血较衰弱者为五日,体力衰退者须七日。一旦病人咳出浓涕如青黄深色,状甚浓稠,大如弹丸般,有从口出,有从鼻出不定,但如无法出脓,则必停留肺中伤肺。一旦如此,则死。
耿雪明
侠客
侠客
  • UID20182521
  • 粉丝1
  • 关注2
  • 发帖数215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5271楼#
发布于:2016-03-23 08:4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耿雪明申请签到,2016年3月22日《黄帝内经》第47集心得:
劳风的病情:
劳风的受邪部位常在肺下,其发病的症状,使人头项强直,头昏眩而视物不清,唾出粘痰似涕,恶风而寒栗,这就是劳风病的发病情况。
劳风治疗:
首先应使其胸中通畅,俯仰自如。
肾经宠盛的青年人,太阳之气能引肾经外布,则水能济火,经适当治疗,可三日而愈;
中年人精气稍衰,须五日可愈;
老年人精气已衰,水不济火,须七日始愈。
这种病人,咳出青黄色粘痰,其状似脓,凝结成块,大小如弹丸,应使痰从口中或鼻中排出,如果不能咳出,就要伤其肺,肺伤则死。
患肾风、面部浮肿、目下壅起、妨害言语的治疗:
虚证不能用刺。如果不应当刺而误刺,必伤其真气,使其脏气虚,五天以后,则病气复至而病势加重。
病气至时的情况:病气至时,病人必感到少气,时发热,时常觉得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中干渴,小便色黄,目下浮肿,腹中鸣响,身体沉重,行动困难。
如患者是妇女则月经闭止,心烦而不能饮食,不能仰卧,仰卧就咳嗽的很厉害,此病叫风水,在《刺法》中有所论述。
病理:风邪属阳。肾阴不足,风阳便乘虚侵入,所以呼吸少气,时时发热而汗出。
小便色黄,是因为腹中有热。
不能仰卧,是以内水气上乘于胃,而胃中不和。
仰卧则咳嗽加剧,是因为水气上迫于肺。
凡是有水气病的,目下部先出现微肿。
水是属阴的,目下也是属阴的部位,腹部也是至阴所在之处,所以腹中有水的,必使目下部位微肿。
水邪之气上泛凌心,迫使脏真心火之气上逆,所以口苦咽干,不能仰卧,仰卧则水气上逆而咳出清水。
凡是有水气病的人,都因水气上乘于胃而不能卧,卧则水气上凌于心而惊,逆于肺则咳嗽加剧。
腹中鸣响,是胃肠中有水气窜动,其病本在于胃。
若水迫于脾,则心烦不能进食。饮食不进,是水气阻隔于胃脘。
身体沉重而行动困难,是因为胃的经脉下行于足部,水气随经下流所致。
妇女月经不来,是因为水气阻滞,胞脉闭塞不通的缘故。胞脉属于心而下络于胞中,现水气上迫于肺,使心气不得下通,所以胞脉闭而月经不来。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有的病人,四肢发热,遇到风寒,热得更加厉害,如同炙于火上,原因是:
由于阴气少而阳气胜,所以发热而烦闷。
有的人穿的衣服并不单薄,也没有为寒邪所中,却总觉得寒气从内而生,原因是:
由于这种人多痹气,阳气少而阴气多,所以经常感觉身体发冷,象从冷水中出来一样。
有的人四肢发热,一遇到风寒,便觉得身如热火熏炙一样,
原因是:
这种人多因素体阴虚而阳气胜。四肢属阳,风邪也属阳,属阳的四肢感受属阳的风邪,是两阳相并,则阳气更加亢盛,阳气益盛则阴气日益虚少,至衰少的阴气不能熄灭旺盛的阳火,形成了阳气独旺的局面。现洋气独旺,便不能生长,因阳气独生而生机停止。所以这种四肢热逢风而热的如炙如火的,其人必然肌肉逐渐消瘦。
骨痹:身体寒凉,虽进汤火不能使之热,多穿衣服也不能使之温,但却不恶寒战栗,原因是:
这种人平素即肾水之气盛,又经常接近水湿,致水寒之气偏盛,而太阳之阳气偏衰,太阳之阳气衰则肾之枯竭不长。肾是水脏,主生长骨髓,肾脂不生则骨髓不能充满,故寒冷至骨。其所以不能战栗,是因为肝是一阳,心是二阳,一个独阴的肾水,胜不过心肝二阳之火,所以虽寒冷,但不战栗,这种病叫“骨痹”,病人必骨节拘挛。
有的人皮肉麻木沉重,虽穿上棉衣,仍然如故,原因是:
这是由于营气虚而卫气实所致。营气虚弱则皮肉麻木不仁,又不能举动,所以皮肉更加麻木沉重。若人的形体与内脏的神志不能相互为用,就要死亡。
人病气逆,有的不能安卧而呼吸有声;有的不能安卧而呼吸无声;有的起居如常而呼吸有声;有的能够安卧,行动则气喘;有的不能安卧,也不能行动而气喘;有的不能安卧,卧则气喘。是哪些脏腑发病,使之这样呢?我想知道是什麽缘故。
人病气逆,不能安卧而呼吸有声:
是阳明经脉之气上逆。足三阳的经脉,从头到足,都是下行的,现在足阳明经脉之气上逆而行,所以呼吸不利而有声。阳明是胃脉,胃是六腑之海,胃气亦以下行为顺,若阳明经脉之气逆,胃气便不得循常道而下行,所以不能平卧。《下经》曾说:“胃不和则卧不安。”就是这个意思。
若起居如常而呼吸有声:
这是由于肺之脉络不顺,络脉不能随着经脉之气上下,故其气留置于经脉而不行于络脉。但络脉生病是比较轻微的,所以虽呼吸不利有声,但起居如常。
若不能安卧,卧则气喘:是由于水气侵犯所致。水气是循着津液流行的道路而流动的。肾是水脏,主持津液,如肾病不能主水,水气上逆而犯肺,则人即不能平卧而气喘。
喘:气吸不入,病在肾;气呼不出,病在肺。
原理:常人呼吸,吸气时气从身体后侧沿督脉下降到肾、小腹,转向身体前侧,沿任脉、肺、呼出。
疟论篇第三十五:
疟疾症状:都由于感受了风邪而引起,发作有一定时间。
疟疾开始发作的时候,先起于毫毛竖立,继而四体不舒,欲引伸,呵欠连连,乃至寒冷发抖,下颌鼓动,腰脊疼痛;
及至寒冷过去,便是全身内外发热,头痛有如破裂,口渴喜欢冷饮。
9班-河南-耿雪明《黄帝内经》第47集作业
凤翔
贫民
贫民
  • UID20184153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7
5272楼#
发布于:2016-03-23 08:4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深圳-凤翔,申请签到。2016-03-22,内经视频第47课心得,请教官审阅。
流涎为脾,泪多为肝,肺为涕,肾为唾,汗多,无汗为心。
劳风,不停的弯腰,深呼吸,吐气弯腰,肾阳会进去,青年三天好,中年五日,无精者七日。无青涕、无咳痰者伤肺。
肾风脸肿,虚不当刺而刺五日再发,尽量用药,呼气短,热从胸背上头,阳下不去,口干手汗,眼袋肿,有积水,身重,女子月经没有了,里寒奶水下不来,不食。
邪气聚集在一起,正气虚掉了,脏,阴虚阳会进来,呼吸短热而流汗,小便黄,腹中有热不能正躺,气上逆行。水气病眼袋肿,左眼袋光鲜儿子好,如果右眼袋发黑,可能没有女儿。
水者眼袋下面阴也,腹为至阴。蒸气上逆照成口干不能卧,脾弱不能食,身重难行,月经不来冲脉病,心脏管月经。气逆心气不能下通。
三十四篇,逆调论:
温病,热病,热而烦满,阴不足不阴制阳,上行。穿很多衣也冷,里寒。多痺气,本虚再受寒。四肢热,手脚整个热,身瘦,独阳不能生长,阴气少水不来胜火,感觉如火烧。阴虚阳盛。
一年四季都冷,又不会抖,在水里工作的人,流汗时在水里,太阳气衰,受水寒,肾阴寒,冷从骨髓,关节肿大,风湿关节炎,一寒一热会骨寒,外感风寒就没感觉。
肌肉麻痹,沉重,荣气虚则不仁,胃气实。胃气虚没有力。手脚不听使唤。肠胃管四肢,无力,阳就没了,无神不识人,死症。形失神存,有救。
气逆不能卧,声音很大,胃气上逆,起居有常,有声音,络脉。走路喘的,肺有病,吸不进气是肾,吐不出来是肺。
三十五,疟论篇:
所有咳疟发于风,外感,从毛孔来,太阳,腰痛,发冷发汗,头痛背痛,阴阳虚实在相争,阳并于阴,三阳俱虚阴盛骨寒痛。疟症忽冷忽热,寒生于内。阳盛外热,发散太多而口渴。
郝文慧
侠客
侠客
  • UID20187371
  • 粉丝1
  • 关注1
  • 发帖数160
5273楼#
发布于:2016-03-23 08:5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郝文慧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2日《黄帝内经》第46课心得
2.4肺热
【早期症状】右颊先红。
【发病症状】首先出现感觉寒冷、毫毛竖起(肺主皮毛)、怕风(风是阳,胸肺是阳的地方,感受阳敏感),并见舌苔发黄(肺管舌苔,肺热时舌苔发黄)、身体发热等症状。如果热邪亢盛,病情加重,可能出现气喘、咳嗽,甚至咳嗽时感觉胸背部疼痛(从胸部到后背,阳维脉的地方。如果只是沿着胸肋痛没有发热的现象刺外关),无法进行深呼吸,头痛剧烈不能忍受(阳受损,一直往上冲),汗出皮表且感觉寒冷(肺主皮毛,肺热则毛孔张开,就不断出汗而感受到寒,因为阳一直往外走)。
【病变时间】丙丁日(属火)病情会加重;庚辛日(属金)肺脏本身正气偏旺,使身体出发热而减退;气逆(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逢丙丁日必死。
【治疗】针刺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在井穴上或者四肢末梢有青筋的地方放出大豆般大小的血滴即可治愈,针荣穴也可以。(出血基本都在井穴上放血,井主心下满,荣穴主身热。)
2.5肾热
【早期症状】下巴先红。
【发病症状】出现腰痛、足胫发酸、口渴、总想喝水(肾主金津玉液,金津玉液是指唾液,肾脏有问题,嘴巴会燥渴。吃味精会口渴、伤肾)、身体发热等症状。如果热邪亢盛,病情加重,则项强头痛、足胫寒冷且酸、脚发热(正常时脚底热、脚面冷),不想说话等症状。如果热邪沿肾经向上逆行,病人会感到头痛、走路摇晃不定。
【病情发展】戊己日(属土)病情会加重;壬癸日(属水)肾脏本身正气偏旺,使身体出发热而减退;气逆(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逢戊己土日必死。
【治疗】针刺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
2.6五脏面诊(未病)
【热病】简单讲,热病就是炎症,如肝炎、肾炎、肺炎、胰脏脾脏发炎等。
【原理】热病还没发作,但在面部已经出现了红色,这是发病的征兆,即热病刚开始,病情尚轻,根据红色出现的部位,可以知道是哪一脏将要发生热病,立即针刺治疗,叫“治未病”。
【辩证】以鼻子为中心,左颊、下巴、鼻尖、右颊、额头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的位置,当五脏有热时,对应的位置会发红,如肝热则左颊先赤。但是心肾的位置是互换的,因为心热和肾热时说明水火不交,呈火水未济的相,因此心热时额头红热,肾热时下巴红。
攒竹上面红是有痔疮。
  
【治疗】看到面部发红就采用针刺疗法。施治得当,则在到脏气最旺之日必痊愈。如刺法不当,则必须要过笫三次脏气最旺之日才会好,严重的逆治会使病人死亡。因为热病要汗出而止,必在当值气旺之日方可大汗。
【原则】治疗五脏热病,下针前必须先让患者饮入大量的冷水。让病人适当少穿衣服,住在凉爽的地方,这样能使病人发热减退,病容易好。
3.热病初症及刺法
(1) 先胸胁疼痛、手足躁动不安,泻足少阳胆经、补足太阴脾经(少阳病不解,当传太阴,故补足太阴含治未病以防邪气深入之意);病重的可用治疗热病的五十九刺(见第六十一篇)。
(2) 先手臂疼痛,刺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使其汗出而热退。
(3) 初症见于头部的,刺足太阳膀胱经在颈项部穴位,使其汗出而热退。
(4) 先足和小腿部症状,刺足阳明胃经,使其汗出而热退。
(5) 先身重、骨节痛、耳聋、目昏眩,刺足少阴肾经;病重的可用治疗热病的五十九刺。
(6) 先头昏目眩、发热、胸胁胀闷,针刺足少阴肾经和足少阳胆经的井荣穴,使邪从枢转而外出。
4.各经热症
4.1太阳症
足太阳膀胱经有一条分支和颧骨部位相连,所以太阳经热病,红色出于两颧部位。如果色泽荣润,则病邪尚浅,等到太阳经气当旺之时,就可得汗而愈。
如果太阳症、少阴症同时出现,说明太阳经和少阴经同时受热邪,即两感病,不超过三天(三个周期)病人就会死亡,因为热病已经向深入,并损伤肾脏。
4.2少阳症
少阳热症,红色显现在两颊前部位,如果色泽荣润,则病邪尚浅,等到少阳经气当旺之时,就可得汗而愈。
如果少阳症、厥阴症同时出现,说明少阳经和厥阴经同时受热邪,即两感病,不超过三天(三个周期)病人就会死亡,因为热病已经向深入,并损伤肝脏。
5.热病取穴
【原理】太阳受病,病邪在背上,进入督脉时向上冲,肾气也向上升,所有的穴位都向上调。可以诊断也可以治疗。
【辩证】三四五六七,胸膈肝脾肾。
三椎下身柱位痛,必主胸中大热。四椎下有痛点,必主横膈有热。五椎下有痛点,必主肝脏热。六椎下有压痛点,主脾脏热。七椎下有压痛点,主肾脏热。
骶部穴位和颈项三椎以下凹陷中内穴位清泄血分中的热。
【方法】督脉上有压痛点,治疗时可以在督脉下针,也可以在两边的俞穴上下针。起针时不要扪针。
6.热病面诊
赤色从面颊下上逆到颧骨,是患“大瘕”,即肚子里长东西,如子宫肿瘤。
赤色向下牙颊有腹满症状。
颊下向上位扩散,膈上有热。
 
第三十三篇 评热病论
1.阴阳交
【症状】①汗出但不能解热邪;②脉快而急;③狂言不能吃东西。
温热病患者在汗出后,一般应该热退身凉,脉象平稳。但有的病人津液伤到了,出现阴阳交病,是死症。
【病因】天地的精华产生了五谷杂粮,人体汗液来自于五谷,饮食入胃,经过消化转变成精气,汗液就是由这些精气转化而来。
人外感病邪后,与体内的正气相抗,出汗说明病邪已退,人体正气战胜。若正常是正气胜,则病人胃口大开且不再发热。如果病人再次发热,就是病邪仍然存在于人体之内,此时汗出是热邪逼迫精气外泄的表现,汗出后再发热,是病邪战胜了人体的精气。加上不能进食,人体的精气就失去了补充来源,精气就会逐渐衰弱。如果病邪停留于人体长期不退,病人就危在旦夕了。
【分析】正常人汗出后脉应缓,现在汗出而脉却仍然躁急壮盛,这是人体正气无法争过病邪,是死症。狂言乱语是肾水已竭,躁热入脑的表现,也是死症。现今已见汗出仍热,胃口不开无法进食,且胡言乱语此三死症,不见能生人之病状,即使一时病愈,也是死症。
【治疗原则】只要津液在,就可以用汗法。如果津液少,可以先补津液再发汗(大量喝冷水、吃水梨,水梨是肺之果)。
【病例】病因:白天太热出汗,晚上吹风伤于寒。
症状:燥热、口干、表寒。
治疗:先补充大量冷水或水梨,然后用麻黄汤(回阳汤)。
2.风厥病(太阳和少阴并病)
【症状】身热汗出且胸内烦躁,且烦闷症状并不随汗出而解。
【病因】太阳经主管全身的阳气,守卫在人体外表,外部来的病邪首先侵犯太阳经。太阳经和少阴经是表里经,少阴经受其影响,肾气随之上逆。
【治疗】针刺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的穴位,并配合内服汤药进行治疗。
3.劳风(劳动以后得到的风)
【症状】头项僵硬强直,视物模糊不清,吐粘痰,怕风,身体寒冷而颤抖。劳风病人咳出的痰是深青色、深黄色脓性痰,质地粘稠,凝结成,象弹丸大小,从口腔或鼻腔排出。如果痰液不能排出,积存在肺中就会伤肺,甚至导致死亡。
【病因】劳累后出汗,病邪侵犯肺部造成。
【治疗】把痰吐出来:深呼吸,吐气身体弯下去,吸气身体直起来,天阳的气会进入肾脏。精力充沛、抵抗力强的少壮之人,一般三天可以治愈病愈;精力较弱的中年人,一般五天可以治愈;老年人或精力衰弱严重的人,需要七天。
4.五脏化液
汗为心液,流汗不止或不出汗,都是心脏在管。发表的药会让人流汗,大部分是心脏的药。惊恐时出的汗是肾脏所来。
涕为肺液,
泪为肝液,如果眼睛很干,或者眼泪很多,就治疗肝脏
涎为脾液,中风流涎,睡眠流涎
唾为肾液,口渴是肾。
张瑞芝
会员
会员
  • UID20197559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88
5274楼#
发布于:2016-03-23 08:5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瑞芝申请签到,2016年3月23日《黄帝内经》第47课心得
       评热论篇33
1,劳风病,是劳动太过或房事后的风伤病,肾脉病贯穿肝膈与肺入脑,会项强,直眼上翻,口水流入鼻涕,且恶风吹,寒颤不已
  治法,以深呼吸加上弯腰曲背,年轻人3天,中年人7天,会咳出浓痰,如不咳出是肺伤,劳风后定要去痰
2,肾风,面部浮肿,语言不出,是虚证,尽量用药不用针,病重复来时,会呼吸短促,热从胸背上头,像有汗出,手热,口燥,便黄,眼睑肿,腹中肠鸣,全身沉重,行动困难,月事停止,烦躁,无法进食,无法安卧,正躺会咳不止。
原因是邪聚处正气必虚,阴津虚处,阳气会聚来,所以病人会气短且发热不止,正躺咳重,是肠胃有毒水未尽,压迫肺所致
3,水气病,眼袋肿胀光亮,是因脾弱,正躺水上逆到肺,无法卧睡,否则必咳出清水,腹中水因脾弱,不能运化存胃肠中而肠鸣。        食物在胃脘受阻不下,全身沉重,是足下胃经受气阻之因。   月经不来,是冲脉受阻,冲脉属心 主司,心直络子宫,阳气不下反逆,心气无法下达入肾及子宫,经血源断
     逆调论篇34
一,热病,因阴津不足而阳热气盛,会胸中烦躁苦闷
2,热病,体内自生寒,是羊肉不足,阴津过多,导致表虚而中外感六邪所致
3,遇风寒,四肢发热,是阴津不足,里阳和表阳相遇而更盛,殷少,水不能灭火,阳独盛而营养停止,肌肉燃烧,失营养而消瘦
4,人身寒冷,热汤 火烤 厚衣,不感觉热却寒颤,是因为此人肾气较强,多从事水寒工作,日久太阳表必衰,阴津多,肾阳不足,从无法同时供心,肝二脏,肾阳和骨髓不足,寒从骨中来感,但无发抖状,是因肝 心位于胸阳之地,肾无法供营养与心肺,故不抖,病为骨痹,会关节拘挛状
5,人有肌肉麻痹感觉沉重,是人心血不足,则肌肤麻痹不仁,表阳起不充实,则不能活动,气血两虚,必会麻木不仁,无法自如活动,肌肉无异常,但精神涣散,必终不治
6,有人今起上逆无法安卧,呼吸粗重,是胃气上逆少成,胃主气下行。“胃不和卧不安”
   起居正常,呼吸沉重,是肺络脉反逆,络脉无法随经气上下行,滞留肺经,络脉病浅,所以起居正常呼吸重
   卧而生喘,是水气居胸中所致,人体水不能随正常精液流动,水不能归肾,肾为水脏主津液,但上逆于肺,卧而生喘
(null)
会员
会员
  • UID20224211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36
5275楼#
发布于:2016-03-23 08:5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徐可怡申请签到2016年2月22日《黄帝内经》第46课学习心得:
1、脾热病,头重脚轻,两颊红,心烦,面青,身体发热,少腹胀满下利,刺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足三里,三阴交)。
2、肺热病,皮毛站粟,恶风恶寒,严重头痛,喘咳不止,胸背疼痛,舌上发黄,全身发热。刺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井穴放血和手足有青筋处放血)
3、肾热病,腰疼,足胫发酸,口渴饮水不治,热盛则头痛,足胫寒而足下热,不欲多言。刺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
4、肝脏热病,左颊部见赤色,心脏热病,额部见赤色,脾脏热病,鼻部见赤色,肺脏热病,右颊见赤色,肾脏热病,下巴见赤色。凡治热病当让病人喝冷水先解里热,衣服少穿,再解表热以施针。
5、太阳热病,可在脸上出现,太阳病脉现,面色光亮,两颧发红,热病在表,汗解也。热病汗解的原则,一定要津液在才可汗解。太阳病与督脉相连,头面会看到颜色,督脉按痛点下针,不扪针,热外跑。正常汗后脉则缓,胃口开。
戴春蓉
贫民
贫民
  • UID20184485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47
5276楼#
发布于:2016-03-23 09:41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戴春容申请签到2016.3.22.《黄帝内经》第46课学习心得:
肺有热病时:头重脚轻,皮毛竖起,舌生黄胎,针剌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在井穴(或四肢末梢青筋上)放血如大豆般之大小,立可痊愈。肾有热病者:先产生腰痛足胫酸痛,苦于口渴饮水不止,体热。针刺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肝脏发生热病,左颊部先见赤色;心脏发生热病,额部先见赤色;脾脏发生热病,鼻部先见赤色;肺脏发生热病,右颊部先见赤色,肾脏发生热病,颐部先见赤色。病虽然还没有发作,但面部已有赤色出现,就应予以刺治,这叫做“治未病”。诸脏热病应当汗出的,都是至其当旺之日,大汗出而病愈。 太阳病脉现,病人面色光亮,两颧发赤,为热病。赤色停留不动,只须得汗即愈,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若脉呈现太阳与厥阴相互争夺者,死期不出三日了。若太阳热病内延肾脏,会呈现少阳脉与色。少阳的脉出现与色赤在两颊,这是热病。赤色不传变,一旦得汗即愈,如果热病皆从其部位起赤色,施治得当,则在到脏气最旺之日必痊愈。如刺法不当,必须要过笫三次脏气最旺之日才会好,严重的逆治会使病人死亡。因为热病要汗出而止,在当值气旺日方可大汗。治疗各脏热病,必先令患者饮入大量冷水再施刺法。令其穿薄的衣服,居于阴凉处,令身体变冷而停止施治。热病若先见胸胁部痛,手足躁扰,可用刺法来泻足少阳胆经,补法来强化足太阴脾经,病情严重的,可依水热穴论中五十九刺来泻热。若热病初时手臂疼痛的,可剌乎阳明手太阴二经,令其汗出而止。热病初生于头部者,可刺项部太阳经穴,令其汗出而止。热病始生于足胫者,可剌足阳明胃经,令其汗出而止。热病先发生全身沉重,骨头瘸,耳聋,目昏眩者,可剌足少阴肾经,严重时可利用水热病论中的五十九穴来针刺去热。热病若先发生目眩晕而发热,胸胁苦满,可刺足少阴肾经穴与足少阳胆经来治疗。太阳病脉现,病人面色光亮,两颧发赤,为热病。赤色停留不动,只须得汗即愈,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若脉呈现太阳与厥阴相互争夺者,死期不出三日了。若太阳热病内延肾脏,会呈现少阳脉与色。少阳的脉出现与色赤在两颊,这是热病。赤色不传变,一旦得汗即愈,时机未至。若此时又与少阴脉互见且相争,死在三日之内。热病必有气穴,三椎下身柱位痛,主胸中大热。四椎下有痛点,必主横膈有热。五椎下有痛点,主肝脏热。六椎下有压痛点,主脾脏热。七椎下有压痛点,主肾脏热。这些都在督脉上可察知的反应病点。这是以第三椎身柱穴位为标准来察的法则。自两颊下方赤色逆行上颧,表示腹中有大硬块。赤色向下牙颊车位扩散,必有腹满症。颊下向上位扩散赤色者,为饮食已不入口的疾病,如果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说明人体的精气回来了。若腹热者,表示病人烧还沒有退。又如重了,是邪胜了。不能食,精不足。如果病还留在身体里时,就会影响寿命。 劳风,就是劳动以后得到的风,劳风发病在肺下,就是肾(金生水),它的症状是头项强直,目视不明,吐黏痰,恶风又发寒战。
张亮荧
贫民
贫民
  • UID20186765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87
5277楼#
发布于:2016-03-23 10:0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张亮荧申请签到2016-3-22《黄帝内经》46课心得
1、热在肺
初始皮毛战栗,再就会恶风吹与寒气,舌生黄胎,身体发热。热盛时则生喘咳不止,胸肋背部疼痛,无法深呼吸,头痛强烈,汗出皮表且感觉寒冷。
逢丙丁火日为受制之期,遇庚辛金日为当令之期,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是危症,逢丙丁日必死,剌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使其出血如大 豆般之大小,立可痊愈。
凡热症,井主心下,荥主身热,或四肢末梢青筋、淤血处放血,烧就退。

2、热在肾,腰痛足胫酸痛,苦于口渴饮水不止,肾主唾液伤肾会燥渴,身体发热。热盛时项强头痛, 足胫寒冷且酸。足底热,不欲多言。
危险时会项部疼痛,走路摇晃不定。戊己土日受制之期, 必加重。壬癸日当令之期,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逢戊己土日必死。针刺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

3、左颊为肝,肝发热(肝炎),左颊位先赤。下巴为心,心发热额上先赤(火气往上冲)。鼻为脾,脾发热必鼻上先赤。右颊为肺,肺发热必右颊先赤。额正中为肾,肾发热,必下巴先赤(水火相反)。

4、若热病皆从其部位起赤色,,施治得当,脏气旺之日痊愈。刺法不当,要过笫三次脏气最旺之日才会好,严重的逆治会使病人死亡。因为热病要汗出而止,必在当值气旺之日方可大汗。治疗各脏之热病,先饮入大量冷水再施刺法。穿薄衣,居于阴凉处,令身体变冷而停止施治。
凡热病若先胸胁部痛,手足躁扰,用刺 法泻足少阳胆经,补足太阴脾经,病情剧者,依水热穴论中五十九刺来泻热。
热病初手臂疼痛,刺手阳明与太阴经,汗出而止。
热病初在头部,刺项部太阳经,汗出而止。
热病始于足胫,刺足阳明经,汗出而止。热病发生全身沉重,骨头瘸,耳聋,目昏眩,刺足少阴经。
热病发先目眩晕而发热,胸胁苦满,刺足少阴经与足少阳胆经。

 
5、凡热病必有气穴,三椎身柱痛,主胸中大热。四椎痛点,主横膈有热。五椎痛点,主肝脏热。六椎下压痛点,主脾脏热。七椎下压痛点,主肾脏热。可下针,散热起针不扪针。因热性向上,头面会看到颜色,三至七椎有痛点。
自两颊下方赤色逆行上颧,腹中有大硬 块。赤色向下牙颊车扩散,必有腹满之症。 颊下向上位扩散赤色者,为饮食已不入口的疾病。

6、评热论篇第三十三
“阴阳交”,属温热病,在汗出热退后, 很快又热且脉为急躁状,此病不因发汗后而衰退,反躁进状。时发狂言且无法入食,死症。
人汗排出体外,源头在胃肠中的水谷。五谷是天地之精华,人中外感病邪与其体内的正气相抗,其果乃生大汗, 这是病邪已退,人体正气战胜,会胃口大开且不再发热的现象。
如果热又回来,这就是病邪仍在的表征。人之汗,正气所生,现在汗出而热又回来,是邪已胜正也。没有胃口是精(正气) 已伤,脾胃功能不正常的表现,病邪不退,则危险。

7、汗出而身热不退,是中风而致,若汗出胸中烦满不退,逆症,称风阙。
何丽苹
侠客
侠客
  • UID20185084
  • 粉丝1
  • 关注1
  • 发帖数162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5278楼#
发布于:2016-03-23 10:1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7班何丽苹申请签到,2016年3月23日《黄帝内经》第55课心得

黄帝说,好。那有病如胸肿大,颈痛又胸腹胀满,这是什么病?为什么会得此病呢?
歧伯答道,此病名“厥逆”,中于寒,阴阳绝别而成的。
黄帝问,如何治疗呢?
歧伯答道,此病若灸它则造成声哑,用针石开破,必成狂乱,只有待其阴阳和谐时再来慢慢施治了。
黄帝问,为何如此呢?
歧伯答道,阳气本上行,今病令阳气更上,故头呈阳气有余状,一旦火灸之则阳气遏盛而入侵阴中,一入则音哑。针石刺破令阳气大泄,故阳气因虚而成狂。须令上头的阳气下降进入四肢,手足温暖后再调和可安全治愈。
黄帝说,答得好。如何知晓妇人已怀孕且将会生呢?歧伯回答,身体有异常现象,但按脉却很正常无病脉之象,这就是怀孕了。
黄帝问,又发热又疼痛的是什么病呢?
歧伯说,发热的病人,必出现阳脉,因受三阳经脉气所动而成的。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的是少阳病,大于寸口脉二倍的是太阳病,大于寸口脉三倍的是阳明病。若寸口比人迎脉大,表示阳明热气已入阴脏,故此病人会头腹均受邪,以致腹胀满头痛了。

第四十一篇  刺腰痛

足太阳膀胱经之脉病时,会令人产生腰痛牵引项背及尾骨,使背部感觉如负重物状。可针委中穴,及太阳正经上在郁血之络位来放血。但春季时不可见血,会伤元气。
足少阳胆经引起的腰痛,好像是用针刺皮肤的感觉,并且使人无法前后伸屈身体,无法做回顾的动作。吾人可以用针在阳陵泉空穴外之骨端找青色血脉放血,可以立愈,但如正值夏季则不可见血,会损元气。
足阳明胃经引起的腰痛,会令人无法回顾其首,一旦回顾则必眼目昏花。此症且令人情志上易悲。吾人可针刺足阳明胃经之足三里穴及其上下一二寸位有瘀血之血脉放血,但在秋季时,不可如此,否则伤及胃气。
足少阴肾经引起的腰痛,会痛来牵引脊椎内部的感觉,吾人可针刺足少阴复溜穴附近压痛点。但于春季不可放血,一旦出血过多,病必难回复了。
足厥阴肝经引起之腰痛,令人腰中如张弓弦般的绷紧。吾人可针刺足厥阴脉在足大指骨与次指间找硬块的压痛点。找到即可刺,有几处刺几处,此病使人多言痛不止,按诊时又无定处,故可在痛处刺三针。
足太阳之别脉为解脉,此病腰痛令人痛引肩部,目视不明,常常蹦遗尿。可针刺其脉在外膝部与季阳之间瘀阻的血脉上放血,直到瘀血之色消除即可停止了。
同解脉之别络为带脉,其腰痛症状围绕腰部一圈如带状的疼痛,腰部好像要断成两半似的,使人易受惊吓。可针刺解脉在委中位到外膝部处血络结如黍米一样一粒粒相连处连处放血出,俟黑血流尽方可止血。血常会喷出,勿惧。
同阴之脉引起的腰痛,会感觉如有小秤锤在身中,胀闷而腰痛之感,可刺同阴之脉,在绝骨穴位附近找三处压痛点刺之即可。
奇经之阳维脉引起的腰痛,其感觉是肿胀而痛。可针刺阳维脉与太阳脉交接之飞扬穴,约离地一尺之高。
冲脉之络脉伤,所引发之腰痛,令人无法前后弯身,如仰身则会担心跌倒,此病是因举重物伤及腰部,使横络之血脉断,排不出之瘀血聚此造成的。刺法在委阳穴上方找青筋血郁处放血,立愈。
会阴之脉引起的腰痛,会在痛的部位上汗出淋漓,汗干后又口渴引饮,饮水之后又想走动。吾人可刺足部阳蹻之脉约在外膝关下五寸地方找血瘀之处放血。
飞扬脉引起之腰痛,使人痛而肿胀感,严重时令人时悲时恐。可针飞扬脉在内踝上五寸,为足少阳与阴维脉交会的位置,约漏谷穴下一寸处。昌阳脉引起之腰痛,会痛引前胸,目视不明状,严重时会有痉孪且向后弯曲状,舌向上卷起且无法说话。可针刺内踝上二寸的复溜及交信二穴,以有压痛点为正穴位。
足太阳之别脉为散脉,其病引发之腰痛,令人发热而情绪烦躁,腰下如有横木的压重感。严重时会小便失禁。吾人可针刺膝外侧有血脉束缚状的部位放血。
肉里之脉引发的腰痛,令人无法咳嗽,一咳则筋呈弯急状。可针刺足太阳经的外侧,足少阳绝骨穴之后侧的压痛点上取二点针之。
如果腰痛延着督脉两侧上行而痛,造成头部常寒栗状,目视昏乱,想趴下使面向下躺着较舒服,吾人可针刺足太阳季中穴附近郁血络处放血即可。
如腰痛而且痛处寒冷者,可针刺足太阳与足阳明二经。如痛处发热,可刺足厥阴肝经。无法前后弯身,可刺足少阳胆经。如腰痛引起内热而喘,可刺足少阴肾经及刺委中出血。又如腰痛且痛处寒冷无法回首,就刺足阳明经。如腰痛且痛处发热,又无法回顾,则选用足太阴脾经。同症如病人再有内热而喘息不止,就刺足少阴经。一旦大便难也可取用此经。同前症,如再有少腹胀满者,可刺足厥阴经。腰如折断般无法前后弯曲,无法抬举重物,可刺足太阳经。腰痛牵引脊内痛并传至股内廉痛,则刺足少阴经。
腰痛而牵引少腹腔内痛,无法弯身仰腰,可刺腰臀部的八髎穴及两侧俞穴位,举凡治一切腰痛,都须依月的盈缺来增减刺数,取针后病立刻就好了,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就是永不变的法则。
灸友刘炳环
侠客
侠客
  • UID20187358
  • 粉丝3
  • 关注1
  • 发帖数154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5279楼#
发布于:2016-03-23 11:0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刘炳环申请签到
 2016年03月23号,《黄帝内经》第47课心得
肾风,患者颜面肿起,妨碍言语不清,正气已虚之人不可施刺,若不当刺而刺,则五日后必再发它病。症状表现为病来时必有短气且阵阵发热现象,热来时会从胸背正中往上冲至头部,有汗出,手发热,口中燥渴,小便黄色,目下呈肿状,腹中肠呜,全身沉重难以行动。若是女人则月事停止,烦躁且无法进食,无法仰卧,一旦正躺必咳不止,此病名“风水”。
病患身体很虚时,不针灸。
邪所以聚处,正气必虚,阴津虚弱的地方,阳气必聚集而来,所以病人会短气且发阵热而汗出不止。小便呈黄色,是少腹中有热。无法正躺是胃肠中有余毒水未尽。正躺则咳甚,此毒水向上压迫肺脏所致。凡身有水气病,必先见目下有微肿如水袋且表皮光亮状。
水是阴性之物,目下位置为阴位,故如此。少腹为太阴脾所主。因此水阴必聚阴处,造成腹水及目下肿。阳热之气上冲入口,故造成口干舌燥。无法正躺是水盛上逆肺所致,真正躺必咳出清水。凡有水病之人,必无法仰卧躺下,一卧则如受惊(胸为阳火不受水),惊则必重咳。腹中肠鸣因水病本就始因在胃肠之中,脾脏功能不强则会生烦躁,无法主司运化,故病人不能食。食物不下是胃脘部受阻隔,全身沉重不良于行,因足阳明胃经入足部,是足生气之源,今受阻隔之故也。月事停止不来,是冲脉亦受阻而闭塞故,胞(冲)脉本属心主司,自心胸中直络子宫中,为经血之源,今阳气不下反上逆冲肺,心气亦无法下达入肾及胞中,经血源断,故无月经。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人发温病及热病,产生高热状,造成不但身热且胸烦苦满,因为阴津液不足而阳热气过盛,造成身热而胸中烦躁苦满的现象。
不是因为穿薄衣而感觉寒冷,或并非身中寒气时,寒有自体内生出者,是是因为此人阳热之气不足,阴津液过多,导致表虚而适时中外感六邪之气所致,此时就会有身体寒冷好像刚从水中出来一样的感觉。
人有时手足俱热,遇风寒中表时,却像火炙一样的发热起来,阴津不足,阳气过盛的。四肢皆属于阳,当阴津不足造成里阳与表阳相遇以致更热,阴津不足无法灭阳火,成为阳气独盛状。阳独盛,则必如烈日之下一样万物不生,人体亦如是,阳独盛而生养停止,此际遇风如受火炙发热的,其肌肉必被热燃烧失去营养而消瘦下来。
人感觉身寒冷时,即令用热汤或火烤其手足,亦不觉热,身穿厚衣仍无法温暖,但却又不会打寒颤发抖,平常肾气较强,多从事水中工作者,汗出又当水气,日久太阳表气必衰,阴液过多肾阳必不长,无法同时去供养肝、心二脏。肾属水,主骨,令肾阳不足必不生热,造成其间骨髓不充足,所以此寒会有由骨中出来的感觉,不会有寒栗发抖的现象,是因为肝为一阳之地,心胸为二阳聚之地,肾是单独的藏在下方,肾无是血不足,表阳气充实造成是血不足,表阳气充实造成法供应营养给肝与心、肺,故不会发抖战栗,此病名“骨痹”。会造成人的关节呈拘挛状。
有人因肌肉麻痹感觉沉重,即近衣物,仍觉麻痹,血不足,表阳气充实造成的。血不足时则肌肤麻木不仁,如是表阳气虚则不能活动。若气血两虚必会麻木不仁且无法使用,表面上看肌肉并无异常,一旦如此再加上精神涣散必终不治。
因气上逆无法安卧,呼吸音大且浊状,也有无法安卧且呼吸无音者,有人生活起居一切正常但呼吸沉重者,也有卧时正常,行路则喘息不止的,也有无法安卧,一卧必生喘息(无法安卧且呼吸浊重),阳明胃气上逆造成的,足之三阳经本应下行至足,今反逆而上行,以致呼吸带浊音也。阳明是胃脉,而胃又是六腑之海,谷气所聚之所。其气主下行,今阳明气上逆不从正途,故无法安卧。古言:胃气不和,必不安卧。
喘时,吸不进,为肾;吐不出,为肺。
疟论篇第三十五
痎疟的疾病,都自风来,但有时亦有恶寒发热的现象,疟病初发时,必先起汗毛战栗状,伸展哈欠连连,再次则成恶寒齿战不止状,牵引腰背疼痛,一旦寒去则身体内外均发热,头痛如破,口渴想喝冷的饮料。是体内阴阳相交互争造成,其间虚实更易,阴阳互移变化造成的。阳入阴中,则成阴实而阳虚,若是阳明虚了,则呈现战栗齿抖不止,若是太阳虚了(血在太阳经停滞不前),则出现腰脊背部强硬头痛等症状,若三阳俱虚,则阴必遇实,一旦如此,病人必阴寒自骨内而生,皮肤、骨头皆痛,又由于寒系自内生,所以表里皆寒。
阳若过盛则体外壮热,里阴虚则内必生热,一旦内外皆热,病人会喘息且口渴,所以会想喝冷饮。这些都是肇因在夏日伤于暑热之气,此热气居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也就是血气的居所,如此就造成汗孔松弛,肌肉腠理疏松,到了秋天,容易汗出,毛孔开而受风,也有人是汗出后浴水,造成水气居于皮肤之内,而与阳气并居。人体卫阳之气,白日行于表于腑,夜间行于里于脏,这种病气如与阳同出则在外,如与阴并行则入内,如此内外相行无阻,造成一日发作一次。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