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绍展
侠客
侠客
  • UID20187774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53
5280楼#
发布于:2016-03-23 12:0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薛绍展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2日、《黄帝内经》第46课心得:
肺有热病时,初始必感皮毛战栗,再就厌恶风吹与寒气(风就是阳),舌生黄胎(肺管舌苔,舌苔黄就是费有热),身体发热。热盛时则生喘咳不止,胸肋背部疼痛(阳维脉的地方),无法深呼吸,头痛强烈,汗出皮表且感觉寒冷。此病逢丙丁火日为受制之期,遇庚辛金日为当令之期,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是危症,逢丙丁日必死,可剌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使其出血如大豆般之大小(若放血在井穴上放血。井主心下满,荣主身热,选择荣穴下针。也可以在四肢末梢有经脉的地方找青筋淤血突出来的地方放血,热就能立马退掉),立可痊愈。
肾脏生热病者(肾炎),先产生腰痛足胫酸痛,苦于口渴饮水不止(因为肾主京津玉液。味精伤肾),身体发热。热盛时则生项强头痛(因为肾和膀胱相表里),足胫寒冷且酸。足底热(脚太热),不欲多言。危险时会有项部疼痛,走路摇晃不定。戊己土日为受制之期,病必加重。壬癸日为当令之期,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逢戊己土日必死。可针刺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以上所有热症,出汗时必是其脏气最旺之时,即属性相同之期。
肝发热(炎)之病人,必左颊位先赤。心发热之病人,必额上先赤(水火相反了,火气往上冲)(若眉角攒竹地方有红色,是有痔疮)。脾发热之病人,必鼻上先赤。肺发热之病人,必右颊先赤。肾发热之病人,必下颔先赤。能于未发病时,已见赤色而施治者,就是髙明之医师治病于未发之时也。看到脸开始变红色了,就是要发内热病,就要开始治疗了。
如果热病皆从其部位起赤色,施治得当,则在到脏气最旺之日必痊愈。如刺法不当,则必须要过笫三次脏气最旺之日才会好,严重的逆治会使病人死亡。因为热病要汗出而止,必在当值气旺之日方可大汗。治疗各脏之热病,必先令患者饮入大量冷水再施刺法。令其穿薄的衣服,居于阴凉处,令身体变冷而停止施治。
凡热病若先见胸胁部痛,手足躁扰,可用刺法来泻足少阳胆经,补法来强化足太阴脾经,病情剧者,可依水热穴论中五十九刺来泻热。若热病初时手臂疼痛的,可剌乎阳明手太阴二经,令其汗出而止。热病初生于头部者,可刺项部太阳经穴,令其汗出而止。热病始生于足胫者,可剌足阳明胃经,令其汗出而止。热病先发生全身沉重,骨头瘸,耳聋,目昏眩者,可剌足少阴肾经,严重时可利用水热病论中的五十九穴来针刺去热。热病若先发生目眩晕而发热,胸胁苦满,可刺足少阴肾经穴与足少阳胆经来治疗。
太阳病脉现,病人面色光亮,两颧发赤,此为热病也。赤色停留不动,则可说,只须得汗即愈,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若脉呈现太阳与厥阴相互争夺者,死期不出三日了。
若太阳热病内延肾脏,则会呈现少阳之脉与色。少阳的脉出现与色赤在两颊,这是热病。若赤色不传变,即可说,一旦得汗即愈,时机未至尔。若此时又与少阴脉互见且相争者,死在三日之内。
有热。五椎下有痛点,必主肝脏热。六椎下有压痛点,主脾脏热。七椎下有压痛点,主肾脏热。这些都在督脉上可察知的反应病点。这是以第三椎身柱穴位为标准来察的法则。
自两颊下方赤色逆行上颧,表示腹中有大硬块(子宫肿瘤等)。如赤色向下牙颊车位扩散,必有腹满之症。颊下向上位扩散赤色者,代表胸膈的位置,为饮食已不入口的疾病。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一般热症用汗解后就会好。有种属温热病的,在汗出热退后,很快又热起来且脉为急躁状,此病不因发汗后而衰退,反躁进状。时发狂言且无法入食,此种病名为何?此病名“阴阳交”,是一种死症。
人之所以有汗排出体外。其源头在胃肠中的水谷。五谷是天地之精华,一旦人中外感病邪,其舆体内的正气相抗,在身体的皮肤表面四肢会生大汗,这是病邪已退,是病要退了精要胜的症状,人体正气(免疫系统)战胜的表现也。若正常是正气胜,则病人必有胃口大开且不再发热的现象。如果热又回来,这就是病邪仍在的表征。人之汗,本是正气所生,现在汗出而热又回来,是邪已胜正也。没有胃口是精(正气)已伤,脾胃功能不正常的表现,此病邪不退,则病人立生危险。
在热论中说道,凡汗出而脉仍躁急壮盛者必死。现在脉舆汗后脉必缓的常态已不吻合,这是人体正气(免疫系统)无法争过病邪,明示吾人病人已有死症。狂言乱语是肾水已竭,躁热入脑的表现,人一旦如此则必死。现今已见汗出仍热,胃口不开无法进食,且胡言乱语此三死症,不见能生人之病状,即令一时病愈,其果乃必死也。汗解的大原则,只要精液在都可以用汗解。若发热精液不足时,大量喝凉水或吃梨子,先补充精液,然后再用汗解。
有病人呈现身热汗出且胸内烦躁的症状(例如厥阴肝经,都有烦满的症状)。其烦躁的症状不因流汗而减少,这是什么病呢?人汗出而身热不退,这是因中风而致。若汗出而胸中仍烦满不退,这是逆症,此病名“风厥”。太阳主气主表(在项背的地方),故外邪必先犯之,而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关系,遇热则肾水成气而上行,一旦成热气上行,则下足必冷而成厥逆现象。如何治疗呢?取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施予刺法再配合服用汤药。
劳风的病情如何呢?
歧伯回答,劳风之病其因在人过于劳动时,适为风伤,或房事后出汗适为风伤导致的,其病在下,肾脉病贯穿肝鬲入肺而入脑,故会造成人呈项强劲直眼向上翻,口水不断流出如鼻涕一样,且恶风吹与寒颤不已,这就是劳风之病(劳风,在劳动时受风)。
文建宁
侠客
侠客
  • UID2018222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06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5281楼#
发布于:2016-03-23 14:24
@教官-伊犁-慕利敏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  文建宁申请签到,2016年3月23日《黄帝内经》第48課心得:


瘧疾大部分是在夏天發病,是由於被暑氣所傷。熱氣過盛,藏在皮膚之內,腸胃之外,邪氣藏匿于營氣之內。夏天熱,使人汗出肉鬆、腠理開泄、當遇到秋天的肅殺之氣,汗出時就會感受風邪,如果此時洗澡,病情就嚴重了。風邪水氣與衛氣相合,瘧疾就發病了。


白天行陽氣,陽在外、陰在內;
夜晚行陰,陰在外,陽在內。


瘧疾隔天發作,是因為邪氣較深,陰與陽相爭,但是邪氣一時散發不出去,就會隔日發作一次。


瘧疾有時候一天早一天晚,是因為風邪發病的時候,每天沿著督脈一個骨節一個骨節下移,25天下移到骶骨之後,在第26天又開始反向上移,當處於下移階段時,發病一天比一天晚;反之,則早




狹義風府:風府穴
廣義風府:身體受到風吹的地方


風邪沒有固定的地方,只要與衛氣相應,腠理開泄,邪氣剛好停留了,就發病了


風邪、風府開始固定在一個地方,但瘧氣卻隨經絡循行,當要和衛氣相應時,瘧疾才會發病


瘧疾:夏天暑熱大汗,小寒之氣趁機進入,藏在皮膚里,秋天又傷了風邪,就稱為瘧疾


寒瘧:寒屬陰、風屬陽,先傷于寒而後傷于風,所以先寒后熱


溫瘧:先傷于風的陽,后傷于寒的陰邪


癉瘧:如果只發熱而不發寒,是因為只受了風邪,發病時會感到氣短煩悶,手足發熱,象要嘔吐。


高燒時不能針刺、脈搏混時不能針刺、出大汗時不能針刺,是因為病在逆行,如果刺了,就會傷了正氣。
要等到病還未發的時候針刺或者等病邪衰退的時候針刺。


邪氣正盛的時候,不可以攻邪。


瘧疾治療:還未發病時捆綁起來,四肢末梢會看到青筋,放血就好了


瘧疾有時會隔天,是因為衛氣與邪氣會于風府相應的時間,有時相錯,所以有時不發病,症狀嚴重程度也不一樣。


夏天被暑氣所傷,秋天不一定非要得瘧疾,因為四季有時也會有不規律的情況發生。
文建宁
侠客
侠客
  • UID2018222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06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5282楼#
发布于:2016-03-23 14:24
@教官-伊犁-慕利敏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  文建宁申请签到,2016年3月23日《黄帝内经》第48課心得:


瘧疾大部分是在夏天發病,是由於被暑氣所傷。熱氣過盛,藏在皮膚之內,腸胃之外,邪氣藏匿于營氣之內。夏天熱,使人汗出肉鬆、腠理開泄、當遇到秋天的肅殺之氣,汗出時就會感受風邪,如果此時洗澡,病情就嚴重了。風邪水氣與衛氣相合,瘧疾就發病了。


白天行陽氣,陽在外、陰在內;
夜晚行陰,陰在外,陽在內。


瘧疾隔天發作,是因為邪氣較深,陰與陽相爭,但是邪氣一時散發不出去,就會隔日發作一次。


瘧疾有時候一天早一天晚,是因為風邪發病的時候,每天沿著督脈一個骨節一個骨節下移,25天下移到骶骨之後,在第26天又開始反向上移,當處於下移階段時,發病一天比一天晚;反之,則早




狹義風府:風府穴
廣義風府:身體受到風吹的地方


風邪沒有固定的地方,只要與衛氣相應,腠理開泄,邪氣剛好停留了,就發病了


風邪、風府開始固定在一個地方,但瘧氣卻隨經絡循行,當要和衛氣相應時,瘧疾才會發病


瘧疾:夏天暑熱大汗,小寒之氣趁機進入,藏在皮膚里,秋天又傷了風邪,就稱為瘧疾


寒瘧:寒屬陰、風屬陽,先傷于寒而後傷于風,所以先寒后熱


溫瘧:先傷于風的陽,后傷于寒的陰邪


癉瘧:如果只發熱而不發寒,是因為只受了風邪,發病時會感到氣短煩悶,手足發熱,象要嘔吐。


高燒時不能針刺、脈搏混時不能針刺、出大汗時不能針刺,是因為病在逆行,如果刺了,就會傷了正氣。
要等到病還未發的時候針刺或者等病邪衰退的時候針刺。


邪氣正盛的時候,不可以攻邪。


瘧疾治療:還未發病時捆綁起來,四肢末梢會看到青筋,放血就好了


瘧疾有時會隔天,是因為衛氣與邪氣會于風府相應的時間,有時相錯,所以有時不發病,症狀嚴重程度也不一樣。


夏天被暑氣所傷,秋天不一定非要得瘧疾,因為四季有時也會有不規律的情況發生。
郝文慧
侠客
侠客
  • UID20187371
  • 粉丝1
  • 关注1
  • 发帖数160
5283楼#
发布于:2016-03-23 16:5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郝文慧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3日《黄帝内经》第47课心得
4.肾风
【症状】面部和足部浮肿,话说不清。
【病因】肾虚又受到风邪所致。
【治疗原则】本病以虚为主,不能用针刺,如果误刺就会正气更加虚弱,五日后邪气入肾,加重病情,称为风水病。
【风水病症状】①呼吸非常短,时常发热,热从胸背上行走到头(常态胸阳向下,肾受寒后阳下不去),出汗(津液伤到,阳气补进来,会呼吸短促,见热而汗出。如果阴阳协调,津液在肺里面,只有运动才会出汗,不会有没运动就出汗的现象);②手心发热;③非常口渴(津液伤到了,肾主唾;阳热之气上冲入口,造成口干舌燥);④小便发黄(腹内有热邪,小便颜色可以判断寒热);⑤目下肿(水是阴性之物,目下位置为阴位,少腹为太阴脾所主,水阴必聚阴处,所以腹中有水,眼袋会像卧蚕一样);⑥腹中肠呜(肠鸣根本原因在胃,是水液流入胃肠中造成);⑦全身沉重难以行动(水湿之邪阻滞胃脉,胃脉到脚);⑧若是女人会闭经(下焦寒时,冲脉任脉被阻碍不通。冲脉任脉属于心脏,向下连络胞宫。心脏力强时,肺里的津液进入乳房成奶水,是白色,是肺的颜色;奶水向下到子宫成月经。下焦寒湿、气逆时,肺阳没办法下降,就会回逆,使心气不能向下通达,奶水没有下来,月事就没有了);⑨烦躁且无法进食(水湿之邪侵犯到脾);○10不能仰卧(中焦湿热,躺下时胃气会上升,造成胃中不和;),仰卧咳嗽加重,侧躺可以(一正躺气向上冲到肺里咳得更厉害,侧躺时,气因为轻,气就从上边走,不会正冲肺),会咳出清水(水盛上逆肺所致,真正躺会咳出清水),会受惊(胸为阳火不受水)。
【病因】肾阴虚弱,风邪(阳邪)乘虚而入。阴虚时阳必凑之。阴是血、是脏,血不够是阴虚,则阳会进来,表面上看到是阳证。少气食热而汗出。
*邪气聚积在一个地方,正气必虚。身体没有一个空的地方,不是正气充盈,就是邪气充盈、正气虚。
5.望诊——眼袋
如果眼袋黄而光鲜,是子嗣很旺,男左女右,左边眼袋光鲜是出贵子,右边眼袋光鲜是女儿优秀;如果眼袋像水泡,是水湿、水气病。
第三十四篇 逆调论
1.阴虚表热
【症状】病人身体发热、胸烦苦满。
【病因】是由于阴气虚少、阳气偏盛,即阴的津液不足时,阳气就会过剩,表面都是热症。阴无法制阳,阳会往上走。
2.阳虚里寒
【症状】病人身体发冷,穿再多的衣服都感觉到冷,感到寒冷从身体内部产生出来。
【病因】不是因为穿衣服少造成的,也不是由于体内有寒邪停留,这是多痺,即由于阳气虚少、阴气偏盛,再受到风寒,气血运行阻滞不畅,阳气不能通过,所以感到冷。
*表寒和里寒要分清,用药也不同。
3.阴虚阳盛
【症状】四肢发热,寒风中表后像被火烤一样,肌肉干枯消瘦。(常人手掌脚掌热、手背脚背凉)
【病因】阴气虚少,阳气偏盛。四肢属阳,风邪也属阳。本来有四肢发热的阳性症状,再受到风邪的侵袭,里阳与表阳相遇以致更热,阴津不足无法灭阳火,成为阳气独盛状。独治者,不能生长,所以独阳时,肌肉不生长,此时遇风如受火炙发热的,其肌肉必被热燃烧失去营养而消瘦下来。
4.骨痹(风湿关节炎)
【症状】全身发冷,用热水温泡、烤火、多穿衣服也没感觉到暖和,但并没有冷得发抖,同时有关节拘挛、关节胀大的症状。
【病因】肾气偏盛,多从事水中工作(如潜水员、家庭主妇),太阳经气虚衰,汗出又当水气,寒气入肾,导致肾阳不足,肾阴得不到阳气的温暖而枯萎不长。肾生髓、髓生骨,肾阳不足必不生热,造成其间骨髓不充足,所以此寒会有由骨中出来的感觉,不会有寒栗发抖的现象。
寒冷而不发抖的原因:一水不能胜二火——一水指肾,二火指肝、心,肝中存有相火,心主管君火。一个水脏肾脏无法制约两个火。这种寒是由于一会接触热、一会接触冷,寒邪进到骨头里,这种寒并不是真正的受寒,里寒太盛,外感的寒却感觉不到,所以不会发抖。
5.肉苛(肢体麻木不用)
【症状】肌肉麻木沉重,穿上衣服、盖被子没有感觉。
【病因】营卫之气虚弱造成。营气虚弱(血气虚)就会使皮肤麻木不仁;卫气虚弱(阳气虚)就会使肌肉沉重,肢体不能举动;如果营卫之气都虚弱,则两症同见,并且更加严重。外形失(肌肉没有力量、肌肉变形,肌肉没了)但神存(眼睛有神)可以救回来;形在神失(眼睛没神不识人)为死症。
【引申】手脚不听使唤的时候(四肢管全身的阳,肠胃管四肢的阳)说明阳气已经没了。
6.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
【症状】气上逆不能平卧、呼吸音大且浊。
【病因】是阳明经脉之气上逆,足三阳经都从头到足,经气应该下行,现在经气上逆,造成胸腔里浊气多,所以呼吸声音大。足阳明胃经是胃的经脉,胃是五脏六腑气血的来源,胃气下行是正常的生理功能,现在胃气上逆,不沿正常的通道运行,所以病人不能平卧。(胃不和则卧不安)
7.不得卧而息无音
【症状】不能躺下睡觉、呼吸没有浊音。
【病因】一般的失眠。
8.起居如故而息有音
【症状】起居正常,但呼吸沉重。
【病因】由于肺之络脉反逆,络脉之气不能跟随经脉之气正常上下运动。络脉的病一般比较轻微,所以病人活动正常,只是呼吸有声音。
9.可卧而行喘
【症状】可以平躺,但走路喘。
【病因】肺气逆不能下降。
10.不得卧卧而喘
【症状】不能平卧,平卧则喘。
【病因】是由于水湿停留在体内,向上压迫肺造成的。人体中的水液是按照律液运行机制的通道流动的。肾属水脏,主管人体津液,如果肾功能出现障碍,水液内停,向上侵犯到肺,就造成气喘而不能平卧的症状。
11.喘病
吸不进气病在肾,吐气吐不出来病在肺。鼻子吸进气后,沿着肾脉一路到肾脏;吐气时,由关元走任脉一路上行入肺。
第三十五篇 疟论
1.疟疾的症状和病因
【症状】疟病初发,先是毫毛竖起,然后出现伸懒腰、打哈欠(病在太阳,肾主伸欠,太阳与肾像表里),恶寒发抖、牙齿打颤(阳明虚,络到牙齿),腰脊疼痛(太阳经上)。寒症过去后,身体内外发热,头痛如破,口渴、想喝冷水。有人一天发一次,有人隔天发一次,有人好几天发一次;有的人忽冷忽热,有的人先热后冷,有的先冷后热。
【病因】一切疟症皆因于风。正气与病邪相争产生的现象。阴阳之气上下相争,互相转移合并,虚实交替造成的。
寒症病因:阳气并于阴分,使阴气盛时而阳气虚弱。(①阳明经经过颌下,阳明经气虚,就会牙齿打颤;②太阳经多血少气,太阳经气虚,血就会在太阳经里停滞不前,就会在经络上产生疼痛,出现腰脊、头项疼痛;③如果三条阳经经气都虚,则阴气过于亢盛,最深的地方是阴,在骨头上,就会感到骨寒痛。)这种寒是从体内产生的,所以病人感觉身体内外都寒。
热症病因: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如果阳盛和阴虚同时出现,则身体内外都发热,就会喘息、口渴、想喝冷水(津液发散太多)。病因是夏天伤于暑,热邪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即营气(血气)停留的地方。热邪伏于体内,使人体出汗,毛孔容易张开。(这个热没到肠胃,到了肠胃就是便秘。)到秋天再受秋天寒凉之气,或是出汗后受风,或是汗出后洗冷水浴,风邪和水气就会乘机侵入皮肤里,与卫气相合,引动伏于体内的暑热之邪,共同疟疾的发作。
【发病规律】人体的卫气白天在三阳经运行,夜晚在三阴经运行,所以白天不感觉到冷,但晚上睡觉就会感觉到冷,要盖被子。侵入体内的邪气随着进出体内外。到达体表阳经就向外发散而发作疟疾;到达体内阴经则伏于体内并向里侵犯。人体卫气的运行是有规律的,每天白天到达体表,所以疟疾也是每天规律地发作一次。
2.疟疾、太阳证、少阳证辩证
疟疾:病在里,热的时候口渴想喝凉水,冷的时候牙齿打战、腰背都疼,是典型的疟疾症状。
太阳证:病在肌表,不是热就是寒,可以是热多寒少、寒多热少、往来寒热。
少阳证:往来寒热,同时恶心(少阳主开合,会影响到胃)。
孙钦粉
侠客
侠客
  • UID20184903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6
5284楼#
发布于:2016-03-23 16:5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孙钦粉申请报到
2016年3月23日,《黄帝内经》47课心得:
五脏化液:
汗为心液,流汗不止或不出汗,都是心脏在管。惊恐时出的汗是肾脏所来,
涕为肺液,泪为肝液,如果眼睛很干,或者眼泪很多,就治疗肝脏。涎为脾液,中风流涎,睡眠流涎。唾为肾液,口渴是肾。

肾风:太虚时不刺,面部和足背都浮肿,两眼睑肿胀严重,水湿之气泛滥的病,最初眼睑部位轻度浮肿,并且说话不利。虚证不能用针刺,如果误刺就会正气更加虚弱,五日后邪气一定向内传入肾,加重病情。患者颜面肿起,妨碍言语不清,正气已虚之人不可施刺,若不当刺而刺,则五日后必再发它病。症状表现为病来时必有短气且阵阵发热现象,热来时会从胸背正中往上冲至头部,有汗出,手发热,口中燥渴,小便黄色,腹中有热,目下呈肿状,腹中肠呜,全身沉重难以行动。烦躁且无法进食,无法仰卧,一旦正躺必咳不止,此病名“风水”。
病患身体很虚时,不针灸。如果女性病人,则月经停止来潮,冲脉任脉被水湿之邪阻碍不通。冲脉任脉属于心脏,向下连络胞宫。心脏力强时,肺里的津液进入乳房成奶水,是白色,是肺的颜色;奶水向下到子宫成月经。水肿病人湿邪向上逆行逼迫肺脏,使心气不能向下通达,因此月经不来潮。常人肺是阳中之阳,向下沉,是吉。如果下面是寒湿,肺阳没办法下降,就会回逆,下焦整个是冰冷的、寒的。奶水向下,因为下面寒,就被堵住,回逆,月经没有了。月经没有是因为奶水没有下来。不能依赖打黄体胴或雌性激素。肾阴虚弱,风邪(阳邪)乘虚而入,邪气聚积在一个地方,正气必虚。身体没有一个空的地方,不是正气充盈,就是邪气充盈、正气虚。阴虚时阳必凑之。阴是血、是脏,血不够是阴虚,则阳会进来,表面上看到是阳证。少气食热而汗出。
阴阳在肺里协调时,只有运动才会出汗,否则不会出汗。
望诊眼袋:如果眼袋黄而光鲜,是子嗣很旺,男看左女看右,左边眼袋光鲜是出贵子,右边眼袋光鲜是女儿优秀;如果眼袋像水泡,是水湿、水气病。

逆调论(三十四篇)
a阴虚内热:病人身体发热烦闷,并不是因为穿衣服多造成的,是由于阴气虚少、阳气偏盛,即阴的津液不足时,阳气就会过剩,表面都是热症:口渴都是热症。阴不足,阴无法制阳。
b阳虚内寒:病人身体发冷,穿厚的衣服都感觉到冷,感到寒冷从身体内部产生出来,身体寒冷像从冷水中出来一样。不是因为穿衣服少造成的,也不是由于体内有寒邪停留,这是多痺,即由于阳气虚少、阴气偏盛,再受到风寒,气血运行阻滞不畅,阳气不能通过,所以感到冷。表寒和里寒要分清,用药也不同。
c阴虚四肢发热、受风邪后会发高烧,像被火烤一样,肌肉干枯消瘦。常人手掌脚掌热、手背脚背凉,阴气虚少,阳气偏盛。四肢属阳,风邪也属阳。本来有四肢发热的阳性症状,再受到风邪的侵袭,两种阳加在一起,就像火被风吹,火势更旺。而病人身体内阴气虚少,不能制约亢盛的阳气,就好比少量的水无法熄灭旺火。所以造成病人体内阳气单独亢盛。而阳气独亢,阴气就不能正常生长,即独阳时,肌肉不生长。阳气独亢到一定程度,人的生机就自行停止了。
d骨痹:全身发冷,用热水温泡、烤火、多穿衣服也没感觉到暖和,但并没有冷得发抖,同时有关节拘挛、关节胀大的症状(类风湿)。肾气偏盛,但长期接触潮湿环境(如潜水员),使太阳经气虚衰,肾中的阴精得不到阳气的温暖而枯萎不长。肾在五行属水,所以称为水脏。肾具有储藏阴精的功能,并能将阴精转化为骨髓,所以肾主内。如果肾中阴精不长,则骨髓就不能充满,所以感到寒冷彻骨。冷而不发抖的原因:一水不能胜二火——一水指肾,二火指肝、心,肝中存有相火,心主管君火。一个水脏肾脏无法制约两个火。这种寒是由于一会接触热、一会接触冷,寒邪进到骨头里,这种寒并不是真正的受寒,里外的寒太盛,外感的寒却感觉不到,所以不会发抖。
开去里寒的药。

肉苛:肌肉麻木沉重,穿上衣服、盖被子没有感觉。营卫之气虚弱造成。营气虚弱(血气虚)就会使皮肤麻木不仁;卫气虚弱(阳气虚)就会使肌肉沉重,肢体不能举动;如果营卫之气都虚弱,则两症同见,并且更加严重。如果病情发展到人的意识不能支配形体活动,形体上的刺激也无法引起人意识上的反应,说明形神分离,就要死亡了。
手脚不听使唤的时候(四肢管全身的阳,肠胃管四肢的阳)说明阳气已经没了。眼神再没有,就是失神。外形失(肌肉没有力量、肌肉变形,肌肉没了)但神存(眼睛有神)可以救回来。形在神失(眼睛没神不识人)危险。神比形重要。
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气逆不能平卧、呼吸有音。是阳明经脉之气上逆,足三阳经都从头到足,经气应该下行,现在经气上逆,所以呼吸不通畅而有声音。足阳明胃经是胃的经脉,胃是五脏六腑气血的来源,胃气下行是正常的生理功能,现在胃气上逆,不沿正常的通道运行,所以病人不能平卧。(胃不和则卧不安)
逆气起居如故而息有音,气逆起居正常,但呼吸有音。由于肺的络脉不通,络脉之气不能跟随经脉之气正常上下运动。络脉的病一般比较轻微,所以病人活动正常,只是呼吸有声音。逆气可卧而行喘,气逆可以平躺,但走路喘。是因肺气不能下降。喘病:吸不进气病在肾,吐气吐不出来病在肺。鼻子吸进气后,沿着肾脉一路到肾脏;吐气时,由关元走任脉一路上行入肺。

疟论(三十五篇)
日作疟疾:中医认为是由于暑伤再感受风邪引起的。病比较浅。
症状:开始发作时,先表现在皮肤毫毛,然后出现伸懒腰、打哈欠,接着寒冷发抖,甚至冷得颌骨抖动,腰脊疼痛。这些怕冷的症状过去后,身体又开始发热,并出现头痛剧烈,像要裂开一样,口渴、想喝冷水等症状。有人一天发一次,有人隔天发一次,有人好几天发一次;有的人忽冷忽热,有的人先热后冷,有的先冷后热。热的时候头痛。正气与病邪相争产生的现象。虚实交替造成的。三条阳经经气都虚,则阴气过于亢盛,阴在骨头上,最深的地方是阴,就会感到寒冷彻骨,而且疼痛。这种寒由内生,阳气偏盛,体表发热;阴气虚少,体内发热。  
管琴歆
侠客
侠客
  • UID20183087
  • 粉丝5
  • 关注6
  • 发帖数136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5285楼#
发布于:2016-03-23 16:5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管琴歆申请签到
20160323日《黄帝内经》第47课心得
咳出清黄涕,不出则伤肺,有劳风的时候要想办法把肺里的痰吐掉。
肾风患者颜面肿起,致言语不清,此时正气已虚,不可施刺,若不当刺而刺,五日后必再发其他病。虚症一般不刺。
病来时必短气且阵阵发热现象,热来时会从胸背正中往上冲至头部,有汗出,手发热,口干燥渴,小便黄色,目下呈肿如卧蝉状,腹中肠鸣,全身沉重难以行动。女人会月事停止,烦躁且无法进食,无法仰卧,一旦正躺必咳不止,此病名风水。胸阳往下沉是常态,当下面寒湿时,胸阳下不去,就会往上走。回逆会造成女人月事止。眼袋水肿是有积水。
邪之聚处,正气必虚。邪气来的时候就阴虚。阴津虚弱的地方,阳气必聚集而来,所以病人会短气且发阵热而汗出不止。小便呈黄色,腹中有热,不能正躺,正躺则咳甚,此为水向上压迫肺脏所致。凡身有水气病,必先见目下有微肿如水袋且表皮光亮。阴阳协调,人动才会出汗。有寒食,肺气会往上升。眼袋浮肿是有积水。黄而光鲜时,子息旺,左边指儿子优秀,右边指女儿优秀,黑的,可能没有子女。
因为水是阴性之物,目下位置为阴位。少腹为太阴脾所主,因此水阴必聚阴处,造成腹水及目下肿。阳热之气上冲入口,故造成口苦舌燥。无法正躺是水盛上逆肺所致,躺必咳出清水。凡有病之人,必无法仰卧躺下,一卧则如受惊,胸为阳火不受水,惊则必重咳。腹中肠鸣因水病本就始因在胃肠之中,脾脏弱会生烦躁,无法主司运化。故病人不能食,食物不下是胃脘部入足部,是足生气之源,受阻隔之故。(奶水即月经)月事停止不来,是冲脉亦手阻而闭塞。胞(冲)脉本属心主司,自心胸中直络子宫中,为经血之源,今阳气不下反上逆冲肺,心气亦无法下达入肾及胞中,经血源断,故无月经。气逆下焦是冷的,月经就没有了。
逆调论
人发温病、热病,产生高热状,胸烦苦满,是因为阴津不足而阳热气过盛,造成身热而胸中烦躁苦满。阴不足,无法制阳,阳气就会往上走。
人不是因为穿厚衣也感觉寒冷,(痹)火并非身中寒气时,寒有自体内生出者,是因为此人阳不足,阴津液过多,导致表虚而适中外感六邪之气所致,此时就会有身体有寒冷好像从水中出来一样的感觉。表寒和里寒的药不一样。
人有时手足俱热,遇风寒中表时,皮肤却像火烤一样的,是因为这类人常阴津不足,阳气过盛。四肢皆属阳,当阴津不足造成里阳与表阳相遇以致更热,阴津不足无法胜火,为阳气独盛。阳独盛,则必如烈日之下一样万物不生,人体亦如是,阳独盛而生养停止,此际遇风如受火炙发热,其肌肉必被热燃烧失去营养而消瘦下来。手脚俱热,身体消瘦,是阴虚阳盛。
人感觉身寒冷时,即令用热汤或火烤其手足,亦不觉热,身穿厚衣仍无法温暖,但却又不会打寒颤发抖。是因为这类人多属平常肾气很胜,多从事水中工作者,汗出又当水气,日久太阳表气必衰,阴液过多肾阳必不长,无法同时去供养肝、心二脏。(一水不能生两火,心小肠)肾属水,主骨,令肾阳不足必必不生热,造成其间骨髓不充足,所以此寒会有由骨中出来的感觉,不会有寒栗发抖的现象,因为肝为一阳,心为二阳,肾是单独的藏在下方,肾无法供应营养给肝、心、肺,故不会发抖战栗,此病名胃痹,会造成人的关节呈拘挛状。妇女煮饭洗碗,冷热水交替容易受寒。骨节肿大是有寒。处方是去里寒的药。
有人因肌肉麻痹感觉沉重,即靠近衣物,仍觉麻痹,荣虚卫实。是因为血不足,表阳气充实造成的。血不足时,则肌肤麻木不仁,如是表阳气虚则不能活动。若气血两虚必会麻木不仁且无法使用,表面上看肌肉并无异常,一旦如此再加上精神涣散必终不治。荣是血,卫是气。四肢管全身的阳,肠胃管四肢。,一个人形失,神存,很好治。形存、神失很危险,神重于形。
有人因气上逆不能安卧,呼吸音大且浊状,也有无法安卧且呼吸无音者,有人生活起居一切正常但呼吸沉重者,也有卧时正常,行路则喘息不止的,也有无法安卧,卧必生喘息者。是阳明胃气上逆造成的,足之三阳经本应下行至足,今反逆而上行,以致呼吸带浊音。阳明是胃脉,胃为六腑之海,谷气所聚之所,其气主下行,今阳明气上逆不从正途,故无法安卧(失眠)。胃气不和,必不安卧就是这个道理。
人起居正常但呼吸浊重者,是因为肺之络脉反逆,络脉之气无法随肺之经气上下而行,必滞留不去停在肺经上,此络脉之病很浅,所以生活起居皆正常但呼吸浊重。
人不能卧躺,一卧则生喘息,此因水气客居胸中乃致。人体之水必随正常之阴津而流动,肾为水之脏,主津液,今水不归肾,上逆入肺。是卧而生喘之因也。
吸不进气,病在肾,吐气困难病在肺。鼻子吸进气,沿着气脉一直达到肾脏,吐气沿着气脉、关元一路到胸腔由嘴出。吸气在后面,吐气在前面。治喘就是吐和吸。
第三十五篇   疟论
疟疾的发生,都是因感受风邪,它的潜伏和发作都有一定的时间。是因为疟疾开始发作的时候,寒先起于毫毛。从皮肤毛孔进来,伸懒腰打哈欠都是在太阳经,病在太阳。本来打哈欠,伸懒腰是肾在管。因太阳跟肾是表里,从表症上能看到,会有发寒的现象。腰脊背痛就是太阳经上痛,发冷发热一直在交换的现象。寒的证状是病人一直在发抖,牙齿在打战,背后腰发痛。发热时,头疼,咳嗽,这是寒热发的不同的症状。
阴和阳上下交争,虚实在抢,这是身体的正气跟病邪相争的时候产生的现象。如果说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骨颤。全身都是阴阳,脏是阴,腑是阳。肥肉是阳,瘦肉是阴。皮是阳,骨是阴。肝心脾肺肾为阴,大肠小肠胃膀胱为阳,如果阳太多跟阴并在一起,阴本来不应该受,就会造成阴实,阳虚。阳明虚,阳明经本来是多血多气的,很热,就会造成这种现象。太阳虚的时候,太阳是多血少气的,如果阳虚,血就会停止不前,在经络上就会出现背痛,强项。如果三阳俱虚,就是阴气盛,因最深的地方就是阴,病人就会有骨头痛,疟症在发病的时候会忽冷忽热。疟症的冷实际上是从骨头里发出来的。阴寒是由内升,所以里外都会很冷。当阳很盛的时,造成外热,阴盛则内热。内外皆热则喘咳则冷饮,当阳盛的时候,病人精液发散太多,所以想喝东西。
陶原
侠客
侠客
  • UID20183224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79
5286楼#
发布于:2016-03-23 17:55
中医经典特训17班陶原申请签到
 2016323日黄帝内经第47集心得


     咳出清黄涕,不出则伤肺,有劳风的时候要想办法把肺里的痰吐掉。
肾风患者颜面肿起,致言语不清,此时正气已虚,不可施刺,若不当刺而刺,五日后必再发其他病。虚症一般不刺。
     病来时必短气且阵阵发热现象,热来时会从胸背正中往上冲至头部,有汗出,手发热,口干燥渴,小便黄色,目下呈肿如卧蝉状,腹中肠鸣,全身沉重难以行动。女人会月事停止,烦躁且无法进食,无法仰卧,一旦正躺必咳不止,此病名风水。胸阳往下沉是常态,当下面寒湿时,胸阳下不去,就会往上走。回逆会造成女人月事止。眼袋水肿是有积水。

     邪之聚处,正气必虚。邪气来的时候阴就虚掉了。阴津虚弱的地方,阳气必聚集而来,所以病人会短气且发阵热而汗出不止。小便呈黄色,腹中有热,不能正躺,正躺则咳甚,此为水向上压迫肺脏所致。凡身有水气病,必先见目下有微肿如水袋且表皮光亮。阴阳协调,人动才会出汗。有寒食,肺气会往上升。眼袋浮肿是有积水。黄而光鲜时,子息旺,左边指儿子优秀,右边指女儿优秀,黑的,可能没有子女。

     水是阴性之物,目下位置为阴位。少腹为太阴脾所主,因此水阴必聚阴处,造成腹水及目下肿。阳热之气上冲入口,故造成口苦舌燥。无法正躺是水盛上逆肺所致,躺必咳出清水。凡有病之人,必无法仰卧躺下,一卧则如受惊,胸为阳火不受水,惊则必重咳。腹中肠鸣因水病本就始因在胃肠之中,脾脏弱会生烦躁,无法主司运化。故病人不能食,食物不下是胃脘部入足部,是足生气之源,受阻隔之故。(奶水即月经)月事停止不来,是冲脉亦手阻而闭塞。胞(冲)脉本属心主司,自心胸中直络子宫中,为经血之源,今阳气不下反上逆冲肺,心气亦无法下达入肾及胞中,经血源断,故无月经。气逆下焦是冷的,月经就没有了。

     逆调论

     人发温病、热病,产生高热状,胸烦苦满,是因为阴津不足而阳热气过盛,造成身热而胸中烦躁苦满。阴不足,无法制阳,阳气就会往上走。

     人不是因为穿厚衣也感觉寒冷,(痹)火并非身中寒气时,寒有自体内生出者,是因为此人阳不足,阴津液过多,导致表虚而适中外感六邪之气所致,此时就会有身体有寒冷好像从水中出来一样的感觉。表寒和里寒的药不一样。

     人有时手足俱热,遇风寒中表时,皮肤却像火烤一样的,是因为这类人常阴津不足,阳气过盛。四肢皆属阳,当阴津不足造成里阳与表阳相遇以致更热,阴津不足无法胜火,为阳气独盛。阳独盛,则必如烈日之下一样万物不生,人体亦如是,阳独盛而生养停止,此际遇风如受火炙发热,其肌肉必被热燃烧失去营养而消瘦下来。手脚俱热,身体消瘦,是阴虚阳盛。

     人感觉身寒冷时,即令用热汤或火烤其手足,亦不觉热,身穿厚衣仍无法温暖,但却又不会打寒颤发抖。是因为这类人多属平常肾气很胜,多从事水中工作者,汗出又当水气,日久太阳表气必衰,阴液过多肾阳必不长,无法同时去供养肝、心二脏。(一水不能生两火,心小肠)肾属水,主骨,令肾阳不足必必不生热,造成其间骨髓不充足,所以此寒会有由骨中出来的感觉,不会有寒栗发抖的现象,因为肝为一阳,心为二阳,肾是单独的藏在下方,肾无法供应营养给肝、心、肺,故不会发抖战栗,此病名胃痹,会造成人的关节呈拘挛状。妇女煮饭洗碗,冷热水交替容易受寒。骨节肿大是有寒。处方是去里寒的药。

     肌肉麻痹感觉沉重,即靠近衣物,仍觉麻痹,荣虚卫实。是因为血不足,表阳气充实造成的。血不足时,则肌肤麻木不仁,如是表阳气虚则不能活动。若气血两虚必会麻木不仁且无法使用,表面上看肌肉并无异常,一旦如此再加上精神涣散必终不治。荣是血,卫是气。四肢管全身的阳,肠胃管四肢。,一个人形失,神存,很好治。形存、神失很危险,神重于形。
因气上逆不能安卧,呼吸音大且浊状,也有无法安卧且呼吸无音者,有人生活起居一切正常但呼吸沉重者,也有卧时正常,行路则喘息不止的,也有无法安卧,卧必生喘息者。是阳明胃气上逆造成的,足之三阳经本应下行至足,今反逆而上行,以致呼吸带浊音。阳明是胃脉,胃为六腑之海,谷气所聚之所,其气主下行,今阳明气上逆不从正途,故无法安卧(失眠)。胃气不和,必不安卧就是这个道理。 人起居正常但呼吸浊重者,是因为肺之络脉反逆,络脉之气无法随肺之经气上下而行,必滞留不去停在肺经上,此络脉之病很浅,所以生活起居皆正常但呼吸浊重。
     人不能卧躺,一卧则生喘息,此因水气客居胸中乃致。人体之水必随正常之阴津而流动,肾为水之脏,主津液,今水不归肾,上逆入肺。是卧而生喘之因也。
吸不进气,病在肾,吐气困难病在肺。鼻子吸进气,沿着气脉一直达到肾脏,吐气沿着气脉、关元一路到胸腔由嘴出。吸气在后面,吐气在前面。治喘就是吐和吸。
 
第三十五篇   疟论
     疟疾的发生,都是因感受风邪,它的潜伏和发作都有一定的时间。是因为疟疾开始发作的时候,寒先起于毫毛。从皮肤毛孔进来,伸懒腰打哈欠都是在太阳经,病在太阳。本来打哈欠,伸懒腰是肾在管。因太阳跟肾是表里,从表症上能看到,会有发寒的现象。腰脊背痛就是太阳经上痛,发冷发热一直在交换的现象。寒的证状是病人一直在发抖,牙齿在打战,背后腰发痛。发热时,头疼,咳嗽,这是寒热发的不同的症状。

     阴和阳上下交争,虚实在抢,这是身体的正气跟病邪相争的时候产生的现象。如果说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骨颤。全身都是阴阳,脏是阴,腑是阳。肥肉是阳,瘦肉是阴。皮是阳,骨是阴。肝心脾肺肾为阴,大肠小肠胃膀胱为阳,如果阳太多跟阴并在一起,阴本来不应该受,就会造成阴实,阳虚。阳明虚,阳明经本来是多血多气的,很热,就会造成这种现象。太阳虚的时候,太阳是多血少气的,如果阳虚,血就会停止不前,在经络上就会出现背痛,强项。如果三阳俱虚,就是阴气盛,因最深的地方就是阴,病人就会有骨头痛,疟症在发病的时候会忽冷忽热。疟症的冷实际上是从骨头里发出来的。阴寒是由内升,所以里外都会很冷。当阳很盛的时,造成外热,阴盛则内热。内外皆热则喘咳则冷饮,当阳盛的时候,病人精液发散太多,所以想喝东西。
祁峰
侠客
侠客
  • UID20185808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68
5287楼#
发布于:2016-03-23 18:2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祁峰申请签到,2016年3月23日《黃帝内经》47课学习心得:
劳动之中感受风寒劳风,可不用针药,作弯腰动作深呼吸,弯腰吐气,伸腰吸气,天阳之气可入肾脏,年轻体壮者三日愈,中年者五日愈。年老体衰者七日愈,如有黃脓痰或深黄痰者,可从口鼻吐出,不出伤肺,肺伤而死。
脸肿不能言,虚不当刺而刺,五日发。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月事不来,胞脉闭,冲任不通,因胞宫寒凉,奶水不能下行而成。
水病者,不得卧,卧则咳逆。
添衣加被还冷的人,为痺气,素体寒凉之人又受风寒而成。
手脚温热之人,感受风寒,手脚更热,为素体阴虚阳盛之人感受风寒,两阳相搏水不胜火而成独阳,肌肉不能生长。
四季都冷之人,得热亦热,但不颤粟,为平时以水为事,太阳气衰,寒水入肾,一水不胜二火,肾寒更甚,致关节肿大。
得衣亦麻痹不仁,为营气虚,卫气实,营气虚则不仁。
气逆不得卧,有声(呼吸),为胃气上逆。不得卧,呼吸正常,为失眠。起居正常而有呼吸气逆者,为肺络脉有热。得卧而动则喘甚,为肺气上逆。
吸不入而喘,病在肾。呼不出而喘,病在肺。
疟除发为病在太阳,可现头痛,背痛,口渴,往来寒热,为阴阳相争,虚实相搏而成。
灸友50150
侠客
侠客
  • UID20190150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1
5288楼#
发布于:2016-03-23 19:3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惠州-赖惠平2016年3月23日《黄帝内经》第48课心得:
论篇第三十五
黄帝问曰:夫皆生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
岐伯对曰: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
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塞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季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饮冷饮也。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季,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
岐伯曰: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著,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
帝曰:善。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背也。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骨,二十六日入于内,注于伏膂之脉;其气上行,九日而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气入,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者,奈何?
岐伯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则背而病;中于腰者,报忧至腰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应,必开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
帝曰:善。夫风之与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得有时而休者,何也?
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帝曰:先寒而后热者,何也?
岐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肝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
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
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
帝曰:夫经言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者之塞上,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原闻其说。
岐伯曰:经言无刺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夫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夫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至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夫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岐伯曰: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坚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
帝曰:不发,其应何如?
岐伯曰: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府,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帝曰:论言:“夏伤于暑败秋必病”。今不必应者,何也?
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砟夏病者多汗。
王玲萍
侠客
侠客
  • UID20176952
  • 粉丝1
  • 关注1
  • 发帖数219
5289楼#
发布于:2016-03-23 20:0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二班王玲萍申请签到,2016年3月23日《黄帝内经》第47课心得
  ★五脏化五液,肝在液为泪,心在液为汗,脾在液为涎,肺在液为涕,肾在液为唾。如果人总有眼泪是肝的问题,总流口水是脾的问题,总流汗是心的问题,不流汗也是心的问题,以此类推。
  ★劳风是因为劳动而感受风寒,治法是吸气时身体挺起,天阳的气会进入肾脏,吐气时身体弯下去,青年人3天会好,中年人5天会好,老年人7天会好。咳出青黄涕,痰浓稠,不出脓涕会伤到肺,伤到肺会死,要想办法把脓痰咳出,可用针灸处方治疗。
  ★有一种叫做肾风的病,患者脸面肿起来,语言不清,这是正气已虚之人,不可以针刺,若不当刺而刺,5日后必再发病。针灸的原则是遇虚症能不刺就不刺。
  ★如果病气再复发,呼吸短促,津液伤到,热来时会从胸背正中往上充至头部,胸为胸阳,常态应往下沉,阴往上升,现阳下不去往上走,就会发热,汗出,手热,津液伤到,口干渴,小便黄,眼袋水肿,肠中肠鸣,全身沉重难以行动,若女子会月经停止,烦躁且无法进食,无法仰卧,一旦正卧必咳不止,此病名曰风水。常人肺在胸为阳,阳往下沉为吉,下面寒湿造成肺阳回逆,下肢会冰冷,月经会无法下达子宫故没有了,是里寒造成的,不能正躺,是因为气会冲肺,侧躺不会正冲肺。
  ★邪气聚集,正气必虚,阴虚阳必凑之,病人会短气且发阵热而汗出不止,精液伤到,阳气补进来,肺里阴阳协调,只有运动时才会流汗。小便呈黄色,乃少腹中有热。不能正躺,中间是寒湿的,一躺下去,胃气上升,压迫肺脏导致咳嗽,凡身有水气病的,必先见目下有微肿如水袋且表皮光亮状。
  ★眼睛下为阴,真气应往下,现上逆上冲入口,造成口干舌燥,无法正躺是水盛上逆肺所致,躺必咳出清水,凡有水病之人必无法仰卧躺下,一卧则如受惊,胸为阳,火不受水。惊则必重咳,腹中肠鸣因水病本就始因在肠胃之中,脾胃功能不强,则会生烦躁,无法主司运化,故病人不能食,食物不下是胃脘部受阻隔,全身沉重不良于行,因为胃经入足,足是生气之源,今受阻隔之故,月事停止不来是冲任脉受阻而闭塞,心脏管月经,肺精液进入乳房沿冲脉任冲脉下,现气逆月经不来。
  逆调论篇第34
  ★阴不足,阳会过盛,阴不足无法控制阳,阳往上走,表面看起来是热而烦满,实则是阴虚。
  ★寒分表寒和里寒,衣服穿再多都冷是里寒,这种人平常阳就不足,津液较多,表虚,这种人再受风寒,从里往外冷,就像从水中出来一样的感觉。
  ★四肢热的人本就阴虚阳盛,这种人再感受风寒,两阳相搏,成为独阳,独阳肌肉不长,有人肌肉不断消瘦,要把阴调回来。
  ★有的人一年四季都冷,无论穿多少衣服什么办法都觉得冷,但却不会打寒战颤抖,这种人多属于平时肾气较强,多从事水中工作,汗出又当水气,日久太阳表气必衰,阴液过多肾阳必不长,造成骨髓不充足,所以寒会有从骨中出来的感觉
  ,骨节肿大,寒在里面,用去寒的药。
  ★温病派用气血荣卫作辨证,伤寒加用六经辨证。
  ★不得卧是胃气上逆,浊气重,呼吸有声音。人起居正常,但呼吸浊音重,肺之脉络反逆,络脉之气无法随肺之经气上下而行,必滞留不去停在肺经上,病浅。不能卧,一卧则生喘息,水气客居胸中,水不归肾,上逆入肺。一个人喘,不能吸入病在肾,吐不出病在肺,吸从后面下降,吐从前面上升。
  疟论篇第35
  ★痎疟皆生于风,风从皮肤毛孔进来,病在太阳
  ,哈欠连连,肾主哈欠,肾与膀胱相表里,发寒,背痛膀胱经痛,冷热交替。
  ★原因:阴阳互争,虚实更易,阳并于阴则阴实阳虚,阳明络牙齿,牙会打颤,阳太多,并在阴脏,阳虚,太阳经虚,血在太阳经停滞不前,后项强痛。
陈丽娟
侠客
侠客
  • UID20187695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7
5290楼#
发布于:2016-03-23 20:2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陈丽娟申请签到
2016年03月23日 《黄帝内经》第47课心得
三十三、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4. 有病肾风者,面胕然,雍害于言,可刺不?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至必少气时,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
a. 虚症不下针,否则针后五日病会复发。
b. 复发时,呼吸时会很短促,热从胸背上至头,会出汗手热,口干,水肿,腹鸣,月事不来,不能正躺,正躺下会咳嗽。
c. 卧蚕眼会有水肿症。
d. 常人肺气下沉,当中焦有寒湿时肺气会上逆,下焦寒冷,女子的奶水不能下行会导致不来月经。
e. 当邪气聚积在一处时正气必虚。阴虚时阳会进来,会气短流汗。
5. 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能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a. 所有水气病眼带下方一定是浮肿的。如果浮肿处黄而鲜不是水气病,是子星很旺,位于左眼下是儿子很优秀,位于右眼下是女儿很优秀。
b. 胞脉指冲脉任脉。
三十四、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1. 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人身非衣寒也,中非衣寒,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是人多痺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a. 身热而烦满者是阴气少而阳气胜之故。
b. 平常就阳气少阴气多之人如果再受风寒会感觉寒从身体里散出,即里寒重。
2. 人有四支热,逢风寒如灸如火者,何也?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支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彽也,独胜而止耳。逢风而如灸如火者,是人娄肉烁也。
a. 四肢热即手脚内外均热,遇风寒如火烤,是因为阴虚阳盛,水不能胜火,独阳时肌肉不能生长。
b. 当人莫名开始消瘦,同时又手足热,是阴气虚阳气盛。
3. 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慄,是为何病?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骨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慄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慄,病名曰骨痺,是人当挛节也。
a. 身冷穿再多衣服仍冷但不打寒颤,此类人平常肾气胜以水为事。身处水中并流汗导致寒水进入肾脏,阴过多导致肾阳不足,寒水不能同时胜心与小肠之火。当肾阳不足时,骨髓也是冷的。
b. 风湿关节炎的成形:一时冷一时热寒会进入骨中,但不会发抖,是内寒所致。
4. 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
a. 血气虚肌肤则会麻木不仁,卫气虚则无法出力。
b. 四肢主全身阳,胃肠管四肢,手脚不听指挥即四肢阳失,同时不识人即为死症。
c. 神比形更重要,失形但有神可救,失神不好治。
5. 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藏使然?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府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不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曳者水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a. 能正常休息但走路会喘是肺气不能下降,逆气会喘。
b. 喘症是分为吸不入和吐不出:吸不入为肾之病,吐不出为肺之病。
三十五、疟论篇第三十五
1. 夫痎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
a. 疟疾:往来寒热,打摆子。起于太阳经,发寒时腰脊俱痛,发热时则头痛。
b. 疟疾冷的时候是阴盛,牙齿会打颤,热的时候是阳盛,会想口渴欲饮,阴盛其寒发自内。
c. 忽冷忽热但不会打摆子口渴时为少阳症,不同于疟疾。少阳症不同于太阳症的特点是多一个呕吐恶心的症状。
易岚
侠客
侠客
  • UID20185163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29
5291楼#
发布于:2016-03-23 21:1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易岚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2《内经》第46集心得
肺脏有热邪,首先出现感觉寒冷、毫毛竖起、怕风,并见舌苔发黄、身体发热等症状。如果热邪亢盛,病情加重,可能出现气喘、咳嗽,甚至咳嗽时感觉胸背部疼痛,无法深呼吸,头痛剧烈,以及出冷汗等症状。肺脏属金,受火克制,丙丁日病情会加重;庚辛日(属金)肺脏本身正气偏旺,使身体出发热而减退;如果病邪非常严重,病毒人的正气又很虚弱,那么在丙丁日就会死亡。针刺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在井穴上放出般大小的血滴即可治愈。
井主心下满,荣穴主身热。
肾脏有热邪,出现腰痛、小腿发酸、口渴、总想喝水、身体发热等症状。如果热邪亢盛,病情加重,则邮现项部疼痛发强、小腿发凉而酸、脚发热,不想说话等症状。如果热邪沿肾经向上逆行,病人会感到头痛、眩晕。肾脏属水,受土克制,戊己日(属土)病情会加重;壬癸日(属水)肾脏本身正气偏旺,使身体出发热而减退;如果病邪非常严重,病人的正气又很虚弱,那么在戊己日就会死亡。针刺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
肝脏有热,左颊会发赤。心脏有热,额上先赤。脾发热,鼻上先赤。肺发热,右颊先赤。肾发热,下颔先赤。能于未发病时,已见赤色而施治,是高明的医师。
病人有热,要先给病人喝一些清凉的饮料,大量喝水后,再进行针刺治疗;让病人适当少穿衣服,住在凉爽的地方,这样能使病人发热减退,病容易好。胸胁疼痛、手足躁动不安,泻足少阳胆经、补足太阴脾经,病情严重的可用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穴位。手臂疼痛,刺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汗出、热退、病愈。头部症状,刺足太阳膀胱经在颈项部穴位,汗出、热退、痛愈。足和小腿部症状,刺足阳明胃经,汗出、热退、病愈。先身重、骨节痛、耳聋、嗜睡,刺足少阴肾经;病情严重,可用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穴位。头昏目眩、发热、胸胁胀闷,针刺足少阴肾经和足少阳胆经。
太阳病脉现,病人面色发光,红色出于两颧部位。赤色停留不动,出汗即可愈。如果太阳各厥阴相争,死期不出三日。如果太阳症、少阴症同时出现,说明太阳经和少阴经同时受热邪,即两感病,不超过三天(三个周期)病人就会死亡,因为热病已经向深入,并损伤肾脏。
太阳受病,病邪在背上,进入督脉时向上冲,肾气也向上升,所有的穴位都向上调。可以诊断也可以治疗。第三椎下清泄肺热(胸)。第四椎下清泄心热(膈)。第五椎下清泄肝热。第六椎下清泄脾热。第七椎下清泄肾热。这是以第三椎身柱为标准来察的法则。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温热病患者在汗出后,一般应该热退身凉,脉象平稳。但有的病人出汗后热度稍减,而身后很快身体又开始发热,脉象更快,病人更烦躁,病情没有因为汗出而减退,甚至出现神志不清、胡言乱语、不能进食的症状。叫阴阳交病。是死证。
天地的精华产生了五谷杂粮,人体汗液来自于五谷,饮食入胃,经过消化转变成精气,汗液就是由这些精气转化而来。热病后期,人体精气与病邪相互抗争而出汗,说明病人的战胜了病邪。这时病人应该有食欲吃东西,不再发热。如果病人再次发热,就是病邪仍然存在于人体之内,此时汗出是热邪逼迫精气外泄的表现,汗出后再发热,是病邪战胜了人体的精气。加上不能进食,人体的精气就失去了补充来源,精气就会逐渐衰弱。如果病邪停留于人体长期不退,病人就危在旦夕了。
*汗解后出现三个症状:1)汗出但不能解热邪;2)脉又快又急;3)狂言不能吃东西,是阴阳交。
*只要津液在,就可以用汗法。如果津液少,可以先补津液再发汗。

汗出但不能解热邪,身热、汗出、心烦胸闷,且烦闷症状并不随汗出而解。太阳经主管全身的阳气,守卫在人体外表,所以,外部来的病邪侵犯人体,太阳经首先感受邪气而发病。太阳经和少阴经是表里经,少阴经受太阳经发热的影响,因此少阴经气向上逆行。针刺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的穴位,并配合内服汤药进行治疗。
易岚
侠客
侠客
  • UID20185163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29
5292楼#
发布于:2016-03-23 21:1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易岚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3日《内经》第47集心得
    五脏化液:汗为心液,流汗不止或不出汗,都是心脏在管。发表的药会让人流汗,大部分是心脏的药。惊恐时出的汗是肾脏所来。涕为肺液,泪为肝液,如果眼睛很干,或者眼泪很多,就治疗肝脏。涎为脾液,中风流涎,睡眠流涎。唾为肾液,口渴是肾。
劳风,头项僵硬强直,视物模糊不清,吐粘痰,怕风,身体寒冷而颤抖。治法以屈伸身体配合呼吸的动作,精力充沛、抵抗力强的少壮之人,一般三天可以治愈病愈。精力较弱的中年人,一般五天可以治愈。老年人或精力衰弱严重的人,需要七天。劳风病人咳出的痰是深青色、深黄色脓性痰,质地粘稠,凝结成,象弹丸大小,从口腔或鼻腔排出。如果痰液不能排出,积存在肺中就会肺脏,甚至导致死亡。把痰吐出来:深呼吸,吐气身体弯下去,吸气身体直起来,天阳的气会进入肾脏。 “呬”肺法。或处方。
肾风:太虚时不刺
面部颜面肿胀,说话不利,能否用针灸?虚证不能用针刺,如果误刺就会正气更加虚弱,五日后邪气一定向内传入肾,加重病情。遇到虚证,能不刺就不刺。
再发病,呼吸非常短,热从胸背上行走到头,并汗出,阳邪乘虚而入,造成口干,小便发黄,眼睑浮肿,肠中鸣响,身体沉重,行动困难。女子月事停止,烦躁无法进食,无法仰卧,一旦正躺必咳不止,病名风水,在刺法中有讨论。
邪气聚积在一个地方,正气必虚。身体没有一个空的地方,不是正气充盈,就是邪气充盈、正气虚。阴虚时阳必凑之。阴是血、是脏,血不够是阴虚,则阳会进来,表面上看到是阳证。少气食热而汗出。阴阳在肺里协调时,只有运动才会出汗,否则不会出汗。
望诊——眼袋。如果眼袋黄而光鲜,是子嗣很旺,男看左女看右,左边眼袋光鲜是出贵子,右边眼袋光鲜是女儿优秀;如果眼袋像水泡,是水湿、水气病。
水是阴性之物,目下位置为阴位,故如此。少腹为太阴脾所主,因此水阴必聚阴处,造成腹水及目下肿。阳热之气冲入口,口干。无法正躺是水盛上逆肺所致,正躺会咳出清水。凡有水病,无法仰卧,卧下如受惊,然后重咳。腹中肠鸣因水病在胃肠中,脾脏功能不强会生烦躁,无法运化,病人不能食。食不下,是胃受阻。月事停止不来,是冲脉受阻而闭塞,心气无法下达入肾及胞中,经血源断。

逆调讼第三十四篇
病人身体发热烦闷,是由于阴气虚少、阳气偏盛,阴的津液不足时,阳气就会过剩,表面都是热症:口渴都是热症。阴无法制阳。
病人身体发冷,穿再多的衣服都感觉到冷,感到寒冷从身体内部产生出来,身体寒冷像从冷水中出来一样。是由于体内有寒邪停留,这是多痺,即由于阳气虚少、阴气偏盛,再受到风寒,气血运行阻滞不畅,阳气不能通过,所以感到冷。
有的人阴虚四肢发热、受风邪后会发高烧,像被火烤一样,肌肉干枯消瘦。常人手掌脚掌热、手背脚背凉。是阴气虚少,阳气偏盛。四肢属阳,风邪也属阳。本来有四肢发热的阳性症状,再受到风邪的侵袭,两种阳加在一起,就像火被风吹,火势更旺。而病人身体内阴气虚少,不能制约亢盛的阳气,就好比少量的水无法熄灭旺火。所以造成病人体内阳气单独亢盛。而阳气独亢,阴气就不能正常生长,即独阳时,肌肉不生长。阳气独亢到一定程度,人的生机就自行停止了。

有的人全身发冷,用热水温泡、烤火、多穿衣服也没感觉到暖和,但并没有冷得发抖,是肾气偏盛,但长期接触潮湿环境,使太阳经气虚衰,肾中的阴精得不到阳气的温暖而枯萎不长。肾在五行属水,所以称为水脏。肾具有储藏阴精的功能,并能将阴精转化为骨髓,所以肾主内。如果肾中阴精不长,则骨髓就不能充满,所以感到寒冷彻骨。寒冷而不发抖的原因:一水不能胜二火——一水指肾,二火指肝、心,肝中存有相火,心主管君火。一个水脏肾脏无法制约两个火。这种寒是由于一会接触热、一会接触冷,寒邪进到骨头里,这种寒并不是真正的受寒,里外的寒太盛,外感的寒却感觉不到,所以不会发抖。这是风湿关节痛的来源。开去里寒的药。
有的人肌肉麻木沉重,穿上衣服、盖被子没有感觉。是营卫之气虚弱造成。营气虚弱(血气虚)就会使皮肤麻木不仁;卫气虚弱(阳气虚)就会使肌肉沉重,肢体不能举动;如果营卫之气都虚弱,则两症同见,并且更加严重。如果病情发展到人的意识不能支配形体活动,形体上的刺激也无法引起人意识上的反应,说明形神分离,就要死亡了。手脚不听使唤的时候(四肢管全身的阳,肠胃管四肢的阳)说明阳气已经没了。眼神再没有,就是失神。
外形失,但神存可以救回来。形在神失(眼睛没神不识人)危险。神比形重要。
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是阳明经脉之气上逆,足三阳经都从头到足,经气应该下行,现在经气上逆,所以呼吸不通畅而有声音。足阳明胃经是胃的经脉,胃是五脏六腑气血的来源,胃气下行是正常的生理功能,现在胃气上逆,不沿正常的通道运行,所以病人不能平卧。逆气起居如故而息有音,是由于肺的络脉不通,络脉之气不能跟随经脉之气正常上下运动。络脉的病一般比较轻微,所以病人活动正常,只是呼吸有声音。
吸不进气病在肾,吐气吐不出来病在肺。鼻子吸进气后,沿着肾脉一路到肾脏;吐气时,由关元走任脉一路上行入肺。

疟论第三十五篇
中医认为是由于暑伤再感受风邪引起的。病比较浅。
开始发作时,先表现在皮肤毫毛,然后出现伸懒腰、打哈欠,接着寒冷发抖,甚至冷得颌骨抖动,腰脊疼痛。这些怕冷的症状过去后,身体又开始发热,并出现头痛剧烈,像要裂开一样,口渴、想喝冷水等症状。有人一天发一次,有人隔天发一次,有人好几天发一次;有的人忽冷忽热,有的人先热后冷,有的先冷后热。
正气与病邪相争产生的现象。阴阳之气上下相争,互相转移合并,虚实交替造成的。阳气转移到阴气所在的地方,和阴气合并,使阴气所在的地方相对充实有余,而阳经则相对空虚不足。脏是阴腑是阴,瘦肉是阴肥肉是阳,骨是阴皮是阳,阴阳和谐。阳明经经过颌下,阳明经气虚,阳明经是多血多气,就会寒冷发抖,甚至两颌骨抖动。
太阳经从头部开始向下到后颈部,再沿脊柱两侧向下入腰,太阳经多血少气。如果太阳经气虚,血就会在太阳经里停滞不前,就会在经络上产生疼痛。就会出现腰脊、头项疼痛。
如果三条阳经经气都虚,则阴气过于亢盛,阴在骨头上,最深的地方是阴,就会感到寒冷彻骨,而且疼痛。这种寒是从体内产生的,所以病人感觉身体内外都寒。
阳气偏盛,体表发热;阴气虚少,体内发热。如果阳盛和阴虚同时出现,则身体内外都发热,会见到呼吸急促、气喘、口渴、想喝冷水的症状。
徐淑娟。
侠客
侠客
  • UID2018509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88
5293楼#
发布于:2016-03-23 21:22
中医经典五魔鬼特训2班-徐淑娟申请签到,2016年3月23号《黄帝内经》第47讲学习心得:
 一、1.五脏化五液(宣明主气论):肝化泪,心化汗,脾化涎,肺化涕,肾化唾。如中风病人以及睡觉的口角流的都是涎;有病人说眼泪那么多,是肝的问题。如口渴是肾的问题,如流汗不止是心的问题,不流汗也是心的问题。如果因劳动中感受到风寒怎么治呢?岐伯说: 以救俯仰(就是不要用药,只要站着做深呼吸,在吸气时,身体站起来,吐气时身体湾下去),这样天阳的气会进入肾脏,这样做深呼吸年青人三天就好了。中年者5天就好了,老年人没有精气了,7天才好。如咳出了青黃涕,很浓稠,大如弹丸,有时从嘴巴出来,有时从鼻子出来,如果不出这些浓涕就会伤到肺,肺伤则死也。所以,在治疗劳风的时候,要想办法把肺里的痰吐掉就没问题了。这是歧伯的方法。一开始介绍针灸的时候,有个呬肺的动作,那个可以做。也有很多处方。可以把痰攻掉。
  2.黄帝问: 有病肾风者,脸都肿起来了,造成语言也不清楚了,可不可以用针灸呢?岐伯说: 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5天以后这个病又会在发,可用药。黄帝问:如果这个病又在复发怎么办?状况如何?岐伯说: 如再复发呼吸会气短,因为精液伤了。有的时候热会从胸背上至头,因为胸是胸阳,阳应该往下沉,阴往上升(常态),现在是肾风,阳下不去,就往上走。汗出,手热。因肾主唾,会造成口干苦喝,小便黄,眼袋下是肿的。(如肿很大如卧蚕,又有光泽,就是有水肿积水的现象)。如腹中有肠呜就是有积。全身沉重,女人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躺,正躺就咳嗽,这叫风水。肺是胸阳阳之中阳,往下沉吉,是正常,当下面是寒湿的时候,肺阳没办法下降,就会回逆,下面(下半身)整个是冰冷的寒,同样奶水下不来,冲脉任脉不通,奶水回逆,因此月经没有了。一正躺气逆就冲到肺里面,因此就咳嗽。侧身躺,气轻就浮到另外一个位置。就避免咳嗽了。
  3.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邪气聚集在一个地方,正气一定是虚的,所以我们人身上没有空间,没有空的地方。正常人正气在里面,邪气来的时候,正气就虚了)如果一个人阴(可以指血,或是脏)虚了,阳必凑之。表面看是阳症,会有少气时热而汗出。因为精液伤到了,阳气会补进来,这时呼吸会非常的短,见到热而流汗。阴阳如果协调在肺里面的时候,只有运动才会出汗。小便呈黄色,乃少腹中有热也。无法正躺是胃肠中有余毒水未尽也,正躺则咳甚是此毒水向上压迫肺脏所致。所有身上的水气病,看眼袋下面一定是浮肿的。补望诊:眼袋下面肿,但是黄而且是光鲜的,那是子(星)很旺,男左女右,左边的眼袋光鲜代表他出贵子,右边的眼袋光鲜的话,代表他女儿很优秀,如果左边是黑的代表孩子没有,或者是没有儿子,所谓的水气,是指眼袋像卧蚕的水泡一样。
  4.歧伯说:水者阴也,眼睛下面也是阴,腹部为至阴之处,所以腹中有水,目下必然发现微肿。真气应该往下走,现在往上逆,所以口苦舌干,不能仰卧,仰卧就会咳出清水,凡是水气的病人,都不能仰卧,一卧则如受惊(胸为阳火不受水),惊则必重咳。腹中肠鸣因水病本就始因在胃肠之中,脾脏功能不强则会生烦躁,无法主司运化,故病人不能食,食物不下是胃脘部受阻隔,全身沉重不良于行,因足阳明胃经入足部,是足生气之源,今受阻隔只之故也。月事不来是冲脉,任脉被堵了,胞脉属于心,心脏管月经,如下焦是冷的时候,月经就沒有了。
  二、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1.黄帝问: 我们有生温病,有发生热病,如果这个热而造成烦满,是为什么?岐伯说: 阴气少,而阳气盛,当阴的精液不足的时候,阳气就会过剩,当看到阳热,心烦口喝时,实际上是阴不足,阴不足,没办法制阳
张莉
侠客
侠客
  • UID20187482
  • 粉丝2
  • 关注0
  • 发帖数198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5294楼#
发布于:2016-03-23 21:2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张莉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3日《黄帝内经》第49课心得

        刺疟篇第三十六
       疟病在足太阳膀胱经时,会使人腰痛头重,寒感自背起。先寒后热,热如日炙,热止则大汗出,难以自愈,须刺委中放血。
       疟病在足少阳胆经时,会令人身体倦怠无力,恶寒与恶热不甚严重,不喜见人,见人立生恐惧。此病热较多且汗出不止,可刺临泣或阳辅穴。
       疟病在足阳明经时,会令人先恶寒阵阵(寒感在体前)。日久见热症,热过则汗出。因是阳经,同气相求,病人喜见阳光、月光和火光,可针刺足上胃经井穴或荣穴放血。
       疟病在足太阴脾经时,会情志不乐,喜欢叹气,胃口不好,常见寒热往来和岀汗的症状。发病时易呕,吐后病不见轻,待病缓和时可针刺大都、太白、公孙等穴,亦可在此放血。
       疟病在足少阴肾经时,会使人呕吐不止,寒热并见,且热多寒少。肾为阴经,故病人喜闭户独居,但此时已难愈。胃为肾之关。当肾有问题时,肾下是阴寒之气。肺气被寒阻塞就上逆牵连到胃,病人就呕吐。如肾衰竭时病人极度晕眩,严重呕吐。反之胃口恢复了说明肾病在好转。从节气讲,肾病起于冬,愈于春,用处方则不受节气影响。
       疟病在足厥阴肝经时,会令人腰痛,小腹胀满,小便不顺,但并非真的尿闭,而是尿意频频,时感有尿欲出状。人常恐惧,呼吸浅短,腹中郁闷不通畅,可针刺足厥阴肝经脚踝以下穴位。
      疟病在肺者,使人感心寒,寒重时会觉得发热,热时易惊,如见鬼魅。可针刺手太阴与手阳明之经穴。
      疟病在心者,令人心烦不已,想喝冷水。一旦饮入反生恶寒,但不会大热,可针刺心经经穴。
      疟病在肝者,令人面色发青,叹息不止,死气沉沉,可针刺肝经之经穴并使出血。
      疟病在脾者,令人恶寒腹痛。一旦发热则肠鸣,声止则汗出,可针刺脾经经穴。
      疟病在肾者,会感到阵阵寒意,腰背椎痛无法转动,且大便不易排出。眼睛黑珠晃动,视物不明,手足冰寒。可针刺足太阳、足少阴之经穴。
      疟病在胃时,令人易饿但无法食入,强食就胁腹胀满,可针刺足阳明和太阴之经穴,并在络脉放血可愈。
      疟病发热时可刺足背冲阳脉处,开大针孔使出血则热立退。值恶寒时刺手阳明及手太阴之络脉。若疟病而脉满大急,可针刺背部俞穴,在压痛点放血,视病人胖瘦决定放血量。若疟病而脉细小坚实急速,可灸足少阴、手少阴之穴,加刺手指井穴放血。疟病之人脉现缓而无力且中空状,为气血两虚,不宜用针须用药。
      治疟病,在发作前后顿饭之间施治,两三次即愈,错过时机则伤人元气。仍未愈,可加刺舌下金津玉液放血;再不好刺委中青筋放血,加上在后背夹脊找痛点针刺放血可立愈。    
       有疟病的症状,脉却正常,病必在始,可在十指间感觉紧束处放血,血出病除。有时会见身上有许多小红点,可尽刺之使放血。
      针灸治疟时可刺其未病之初。如先头痛且沉重者,可在百会和攒竹放血。先项背强硬者,可在其强硬处放血。先腰背椎痛者,可刺委中放血。手臂先痛的,可刺心经及大肠经井穴放血。先足胫部酸痛的,可刺胃经井穴放血。
      风疟病发作时必出汗且恶风,可刺三阳经背部俞穴放血。膝盖酸痛不能触碰者,名“胕髓病”,在绝骨放血可立愈。身体轻微疼痛者,可针至阴穴。一般在阳经的井穴放血,针阴经井穴时不可出血,隔日刺以免伤元气。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