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5楼#
发布于:2016-03-23 21:2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张莉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3日《黄帝内经》第49课心得
刺疟篇第三十六 疟病在足太阳膀胱经时,会使人腰痛头重,寒感自背起。先寒后热,热如日炙,热止则大汗出,难以自愈,须刺委中放血。 疟病在足少阳胆经时,会令人身体倦怠无力,恶寒与恶热不甚严重,不喜见人,见人立生恐惧。此病热较多且汗出不止,可刺临泣或阳辅穴。 疟病在足阳明经时,会令人先恶寒阵阵(寒感在体前)。日久见热症,热过则汗出。因是阳经,同气相求,病人喜见阳光、月光和火光,可针刺足上胃经井穴或荣穴放血。 疟病在足太阴脾经时,会情志不乐,喜欢叹气,胃口不好,常见寒热往来和岀汗的症状。发病时易呕,吐后病不见轻,待病缓和时可针刺大都、太白、公孙等穴,亦可在此放血。 疟病在足少阴肾经时,会使人呕吐不止,寒热并见,且热多寒少。肾为阴经,故病人喜闭户独居,但此时已难愈。胃为肾之关。当肾有问题时,肾下是阴寒之气。肺气被寒阻塞就上逆牵连到胃,病人就呕吐。如肾衰竭时病人极度晕眩,严重呕吐。反之胃口恢复了说明肾病在好转。从节气讲,肾病起于冬,愈于春,用处方则不受节气影响。 疟病在足厥阴肝经时,会令人腰痛,小腹胀满,小便不顺,但并非真的尿闭,而是尿意频频,时感有尿欲出状。人常恐惧,呼吸浅短,腹中郁闷不通畅,可针刺足厥阴肝经脚踝以下穴位。 疟病在肺者,使人感心寒,寒重时会觉得发热,热时易惊,如见鬼魅。可针刺手太阴与手阳明之经穴。 疟病在心者,令人心烦不已,想喝冷水。一旦饮入反生恶寒,但不会大热,可针刺心经经穴。 疟病在肝者,令人面色发青,叹息不止,死气沉沉,可针刺肝经之经穴并使出血。 疟病在脾者,令人恶寒腹痛。一旦发热则肠鸣,声止则汗出,可针刺脾经经穴。 疟病在肾者,会感到阵阵寒意,腰背椎痛无法转动,且大便不易排出。眼睛黑珠晃动,视物不明,手足冰寒。可针刺足太阳、足少阴之经穴。 疟病在胃时,令人易饿但无法食入,强食就胁腹胀满,可针刺足阳明和太阴之经穴,并在络脉放血可愈。 疟病发热时可刺足背冲阳脉处,开大针孔使出血则热立退。值恶寒时刺手阳明及手太阴之络脉。若疟病而脉满大急,可针刺背部俞穴,在压痛点放血,视病人胖瘦决定放血量。若疟病而脉细小坚实急速,可灸足少阴、手少阴之穴,加刺手指井穴放血。疟病之人脉现缓而无力且中空状,为气血两虚,不宜用针须用药。 治疟病,在发作前后顿饭之间施治,两三次即愈,错过时机则伤人元气。仍未愈,可加刺舌下金津玉液放血;再不好刺委中青筋放血,加上在后背夹脊找痛点针刺放血可立愈。 有疟病的症状,脉却正常,病必在始,可在十指间感觉紧束处放血,血出病除。有时会见身上有许多小红点,可尽刺之使放血。 针灸治疟时可刺其未病之初。如先头痛且沉重者,可在百会和攒竹放血。先项背强硬者,可在其强硬处放血。先腰背椎痛者,可刺委中放血。手臂先痛的,可刺心经及大肠经井穴放血。先足胫部酸痛的,可刺胃经井穴放血。 风疟病发作时必出汗且恶风,可刺三阳经背部俞穴放血。膝盖酸痛不能触碰者,名“胕髓病”,在绝骨放血可立愈。身体轻微疼痛者,可针至阴穴。一般在阳经的井穴放血,针阴经井穴时不可出血,隔日刺以免伤元气。 |
|
5296楼#
发布于:2016-03-23 21:2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张莉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3日《黄帝内经》第49课心得
刺疟篇第三十六 疟病在足太阳膀胱经时,会使人腰痛头重,寒感自背起。先寒后热,热如日炙,热止则大汗出,难以自愈,须刺委中放血。 疟病在足少阳胆经时,会令人身体倦怠无力,恶寒与恶热不甚严重,不喜见人,见人立生恐惧。此病热较多且汗出不止,可刺临泣或阳辅穴。 疟病在足阳明经时,会令人先恶寒阵阵(寒感在体前)。日久见热症,热过则汗出。因是阳经,同气相求,病人喜见阳光、月光和火光,可针刺足上胃经井穴或荣穴放血。 疟病在足太阴脾经时,会情志不乐,喜欢叹气,胃口不好,常见寒热往来和岀汗的症状。发病时易呕,吐后病不见轻,待病缓和时可针刺大都、太白、公孙等穴,亦可在此放血。 疟病在足少阴肾经时,会使人呕吐不止,寒热并见,且热多寒少。肾为阴经,故病人喜闭户独居,但此时已难愈。胃为肾之关。当肾有问题时,肾下是阴寒之气。肺气被寒阻塞就上逆牵连到胃,病人就呕吐。如肾衰竭时病人极度晕眩,严重呕吐。反之胃口恢复了说明肾病在好转。从节气讲,肾病起于冬,愈于春,用处方则不受节气影响。 疟病在足厥阴肝经时,会令人腰痛,小腹胀满,小便不顺,但并非真的尿闭,而是尿意频频,时感有尿欲出状。人常恐惧,呼吸浅短,腹中郁闷不通畅,可针刺足厥阴肝经脚踝以下穴位。 疟病在肺者,使人感心寒,寒重时会觉得发热,热时易惊,如见鬼魅。可针刺手太阴与手阳明之经穴。 疟病在心者,令人心烦不已,想喝冷水。一旦饮入反生恶寒,但不会大热,可针刺心经经穴。 疟病在肝者,令人面色发青,叹息不止,死气沉沉,可针刺肝经之经穴并使出血。 疟病在脾者,令人恶寒腹痛。一旦发热则肠鸣,声止则汗出,可针刺脾经经穴。 疟病在肾者,会感到阵阵寒意,腰背椎痛无法转动,且大便不易排出。眼睛黑珠晃动,视物不明,手足冰寒。可针刺足太阳、足少阴之经穴。 疟病在胃时,令人易饿但无法食入,强食就胁腹胀满,可针刺足阳明和太阴之经穴,并在络脉放血可愈。 疟病发热时可刺足背冲阳脉处,开大针孔使出血则热立退。值恶寒时刺手阳明及手太阴之络脉。若疟病而脉满大急,可针刺背部俞穴,在压痛点放血,视病人胖瘦决定放血量。若疟病而脉细小坚实急速,可灸足少阴、手少阴之穴,加刺手指井穴放血。疟病之人脉现缓而无力且中空状,为气血两虚,不宜用针须用药。 治疟病,在发作前后顿饭之间施治,两三次即愈,错过时机则伤人元气。仍未愈,可加刺舌下金津玉液放血;再不好刺委中青筋放血,加上在后背夹脊找痛点针刺放血可立愈。 有疟病的症状,脉却正常,病必在始,可在十指间感觉紧束处放血,血出病除。有时会见身上有许多小红点,可尽刺之使放血。 针灸治疟时可刺其未病之初。如先头痛且沉重者,可在百会和攒竹放血。先项背强硬者,可在其强硬处放血。先腰背椎痛者,可刺委中放血。手臂先痛的,可刺心经及大肠经井穴放血。先足胫部酸痛的,可刺胃经井穴放血。 风疟病发作时必出汗且恶风,可刺三阳经背部俞穴放血。膝盖酸痛不能触碰者,名“胕髓病”,在绝骨放血可立愈。身体轻微疼痛者,可针至阴穴。一般在阳经的井穴放血,针阴经井穴时不可出血,隔日刺以免伤元气。 |
|
5297楼#
发布于:2016-03-23 21:3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贵阳-李广合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3《黄帝内经》第48课心得 疟论篇第三十五(一) 一、疟疾的病因 1、症状:都由于感受了风邪而引起,他的潜伏或发作都有一定时间:疟疾开始发作的时候,先起于毫毛竖立--身体神志都感到疲倦--寒冷发抖、下巴打战鼓动,腰脊疼痛--寒冷过去--内外皆热、头痛有如裂、渴欲冷饮。 2、原因:这是由于阴阳上下相争,虚实交替作用,阴阳虚实相互转化的关系。阳气为阴所并,使阴气实而阳气虚,阳明经气虚,就会寒战以至两颌鼓动;太阳经气虚便腰背头项疼痛;三阳经气都虚,则阴气更胜,阴气胜则骨节寒冷而疼痛,寒从内生,所以里外都觉寒冷。阳主外,阳盛就发生外热;阴主内,阴虚就发生内热,因此外内都发热,热甚的时候就气喘口渴,所以喜欢冷饮。 这都是由于夏天伤于暑气,热气过盛,并留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亦即荣气居留的所在。由于暑热内伏,使人汗孔疏松,腠理开泄,一遇秋凉,汗出而感受风邪,或者由于洗澡时感受水气,风邪水气停留于皮肤之内,与卫气相合并居于卫气流行的所在;而卫气白天行于阳分,夜里行于阴分,邪气也随之循行于阳分时则外出,循行于阴分时则内搏,阴阳内外相搏,所以每日发作。 3、疟疾有隔日发作的原因;因为邪气舍留之处较深,向内迫近与阴分,致使阳气独行于外,而疟邪仍留着于内,阴与阳相争而邪气不能发散,所以隔日才发作一次。 二、疟疾发作的时间,有逐日推迟,或逐日提前的:邪气侵入风府后,循脊骨逐节下移,卫气经一昼夜与邪气在风府那会,可它每过一天向下移行一节,这样,卫气与邪气的交会一天比一天晚。这是邪气客于脊学的开情况。每当卫气达到风府时,则腠理开泄,邪气侵入,于是疾病就发作,这就是发病一天比一天晚的原因。卫气运行于风府,邪气逐日下移一节,约经二十五日至骨骶;二十六日又入脊内,注于太冲之脉;然后循太冲脉上行,至九日达缺盆中。因其气上行,所以发病的时间也就一天早一天。至于隔日发病的,是因为邪气内迫五脏,横连膜原,距离较远,邪气较深,循行较迟,不能与当日卫气同时出,所以隔一天才能发作。 三、发病的条件:卫气所行之处,与邪气相遇,就会发病。风邪侵袭人体没有固定的部位,只要卫气经过,腠理开泄,邪气与之相遇,就会是发病。 四、风病和疟疾的异同点:为什麽风病持续发作,而疟疾间歇发作? 答:风邪为病是停留在所侵犯之处,所以症状持续发作;疟邪随着经络循行,是依次内传的,要等到与卫气相遇,病才发作。 五、寒疟、温疟和瘅疟 1、寒疟:先寒后热,夏伤寒凉之气,秋伤于风邪。寒性质为阴,风为阳。先伤寒气,后伤风邪,所以先寒而后热,病的发作也有一定的时间,名为寒疟。 2、温疟:先热而后寒,先伤于风,后伤于寒。 3、还瘅:但热不寒,阴气绝,阳气独盛。 六、不能针剌治疗的情况 1、有高热时不能刺, 2、脉搏纷乱时不能刺, 3、汗出不止时不能刺, 七、治疗疟疾的方法:疟疾将发,正是阴阳将要相移之时,它必从四肢开始。若阳气已被邪伤,则阴分也必将受到邪气的影响,所以只有在未发病之先,以索劳缚其四肢末端,使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两者不能相移;劳缚以后,审察络脉的情况,见其孙络充实而郁血的部分,都要刺出其血,这是当真气尚未与邪气相并之前的一种“迎而夺之”的治法。 八、针剌治疗之正误 1、邪气未至时:寒邪与体内正气相向而行,尚未相遇。 2、邪气正盛时:寒邪与体内正气合并在一处,脉象逆乱,发热。 3、邪气消退时:寒邪消退,而正气逐渐正常。 九、疟疾在不发作时的情况:疟气在人体内,必然使阴阳虚实,更替而作。当邪气在阳分时,就会发热而脉搏躁疾;病在阴分,就会发冷而脉搏沉静;病到极点时,阴阳二气都以衰退,卫气和邪气互相分离,病就暂时休止;若卫气和邪气再相遇合,则病又重复发作。 十、疟疾发作的原因: 1、有些疟疾隔二日,或甚隔数日发作一次,发作时有的口渴,有的不渴,是什麽缘故? 答:其所以隔几天再发作,是以为邪气与卫气相会于风府的时间不一致,有时不能相遇,不得皆出,所以停几天才发作。疟疾发病,是由于阴阳更替相胜,但其中程度上也有轻重不同,所以有的口渴,有的不渴。 2、医经上说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而有些疟疾,并不是这样,是什麽道理? 答: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这是指和四时发病规律相应的而言。亦有些疟疾形症不同,与四时发病规律相反的。如发于秋天的,寒冷较重;发于冬天的,寒冷较轻;发于春天的,多恶风;发于夏天的,汗出得很多。 |
|
5298楼#
发布于:2016-03-23 22:0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宏申请签到,2016年3月23日《黄帝内经》第48课心得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宏申请签到,2016年3月23日《黄帝内经》第48课心得 疟论第三十五 发热时干渴,寒时冷战磕牙,腰背痛,这是标准的疟疾。 半表半里的少阳证不是热,就是寒,互相交结,为往来寒热,但不会腰背痛,会有呕吐之证。寒热往来无呕是太阳证。 暑天时受热,热藏于皮肤腠理之间,这里是血气停留之所,如若热气一直没有驱散,但是还没有到胃,到秋天时遇到秋天肃杀之气,或者洗了冷水,受寒后会造成风邪水气停于内,成为疟疾。阴阳是相互交替的,因此出现寒热往来之象。 水寒为阴,风邪为阳,先伤于水寒之气,后伤于风邪,先寒而后热,名寒疟。 先伤于风邪,后伤于水寒之气,先热而后寒,名温疟。 只发热而不恶寒的,因阴气先亏损于内,阳气独旺于外,病发作时,出现少气烦闷,手足发热,烦闷欲呕吐,名瘅疟。 疟为暑伤,间日发作是病较深,接近脏。 邪气在督脉上,一路下行,汇于风府。风府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风府是风府穴,广义风府是泛指受风之处。气是周天循坏的,有受风之处,便会发生阻塞。病逐次向上,会发生渐次发作,督脉25节,25天后到底,第26天时转头向上,回到第九椎处。再向上到缺盆。病在督脉,每天提前发,是病在回头。 疟有先寒后热和先热后寒之分,先寒后热是暑伤,大汗出中暑,晚上再受寒气侵袭,热气闭而不出,秋季伤于风而致病。 治疗疟疾时,有余泻之,不足补之。发病时不治,待其气衰时再予以治疗。大热、脉象不稳、大汗不刺,因此时为病气最盛之时。针刺要在未发作或发作已毕时治疗。 疟气始发,阳气并于阴,阳虚阴盛,出现寒栗,阴极生阳,并附于外,出现热咳。 发病时,水气与阳气合一,为寒;热气与阳气合一,为热前为表,后为里。 四时不按天时,如秋季特别冷,而冬季不是很冷,此时受病,到春季只是有点寒证。 治疗疟症,要在疟症未发,阴阳未合之时,不能在病发时治疗,这是治疟的原则。 治疗的手法,从四肢末梢开始。四肢末梢是阴阳交汇之处。 遇有阴阳不合之时,可以桂枝汤解之。 治疟时,将手指束缚,使得邪气不上,再在四肢末梢之见其孙络充实而郁血处,刺其放血。 寒热往来,是因为发病时是阴阳之气最衰之时。 邪气所在的地方是阳分,则发热而脉搏躁急;病在阴分,则发冷而脉搏较静;病到极期,则阴阳二气都以衰惫。 夏伤于暑,秋必病疟,此为四时发病规律。与四时发病规律相反,如发于秋天的,寒冷较重;发于冬天的,寒冷较轻;发于春天的,多恶风;发于夏天的,汗出得很多。 |
|
5299楼#
发布于:2016-03-23 22:1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九班郭新申请签到2016-03-23黄帝内经48课心得
1少阳病太阳病和疟症的区别 太阳病,在表,有时寒,有时热,有时寒多热少,有时热多寒少,但是不呕吐。 少阳为输,处在半表半里之间,会往来寒热,同时伴有恶心呕吐。 疟症发热时口干而渴,发寒颤时,牙齿止不住的颤抖,因寒是从身体里发出来的,同时有腰背痛。 2隔日发作的疟症是因 邪气居于很深的位置,阴气受制而阳气独发,陰陽相辅相成,由于是病气每日升高,就会呈现每日早发的现象。 隔日发作是因,病邪在人体深处,近于五脏,联系募穴原穴的位置,气从表入里距离以长,居处深则行动缓慢,无法与表阳之气同行,无法同出同入,就会隔日而发。 风府第一指督脉的风府穴,第二指身体受风的地方。 倒病入头项部位,待表阳卫气行至头部与邪相争而发。 邪气入侵腰椎,则表阳之气行到与之相争而发病。(风无藏腑) 所以人的正气和邪气相争才回发病。 4风病与疟症的区别 风病所中部位不移动(如中项则项痛),而疟症会沿着经脉或络脉进入体内,只有在于表阳卫气相争时才回发病。 5疟症的先冷后热 夏天人被暑气所伤,造成大汗出,腠理开,此时若洗冷水澡,则寒气藏在皮肤里,肠胃外的血脉居住的地方,到了秋天,一旦受风邪所伤,就会发病。 病人先伤于寒后受风邪,就呈现先冷后热。病名“寒疟” 5疟症先热后寒 因病先伤于风,后受寒所致, 9疟症的治疗 疟病的初始在四肢末端,比如病人每天九点发病,我们就在九点之前用细绳把四肢末端束主,当病发时我们会看到有很多孙络胀满青筋和淤血,这时我们把血放掉,哪裡病发就放哪裡。 10疟症病在阳则脉极数,病在阴则脉沉静。 病在阳则发热,病在阴则发寒,病到极点会陰陽皆衰。 疟症凡隔日发作是病在腑,阳气和邪气有时相遇有时不遇,就产生隔日发或数日发的症状。 11顺着四时节气走,夏伤于暑,秋必病疟,如果反逆四时,秋天天气很冷,和冬天不冷,疟症就不会在秋天发作。 到了春天只会恶风。 |
|
5300楼#
发布于:2016-03-23 22:22
47,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二班何媛申请签到,2016年3月23日《黄帝内经》第47课
续:1,五脏化五液,肝泪,心汗,脾涎,肺涕,肾唾。 2,劳风治疗:吸气挺身,阳气入肾,吐气弯身 痊愈时间:青年人3天,中年人5天,老年人7天。 注意:需咳出青黄涕,浓稠痰,不出脓涕则伤肺会死,可针灸 3(1)肾风:脸肿,语言不清,正气已虚,不可针刺,若不当刺而刺,5日后必再发病。 注意:针灸的原则――遇虚症能不刺就不刺。 (2)风水:病气复发,呼吸短促,津液伤到,热来时会从胸背正中往上充至头部,胸为胸阳,常态阳下沉,阴上升,现反之则发热,汗出,手热,津液伤到,口干渴,小便黄,眼袋水肿,肠中肠鸣,全身沉重难以行动,女子月经停,烦躁无法进食,无法仰卧,卧则咳不止, (3)缘由:常人肺胸为阳,阳往下沉为吉,下面寒湿造成肺阳回逆,下肢冰冷,月经无法下达子宫所以月经停止,里寒造成。 不能正躺――气会冲肺,侧躺可避免 5,邪气聚集,正气必虚,阴虚阳必凑之,病人会短气且发阵热而汗不止,津液伤到,阳气补进来,肺里阴阳协调,只有运动时才会流汗。小便黄色,少腹热。不能正躺,中间是寒湿,躺则胃气上升,压迫肺脏导致咳嗽,凡身有水气病的,眼袋光亮 6,眼睛下为阴,真气逆上冲入口则口干舌燥,无法正躺是水盛上逆肺所致,躺必咳出清水,水病之人不可仰卧躺下,卧则如受惊,胸为阳,火不受水,惊则必重咳。 腹中肠鸣因水病本就始因在肠胃之中,脾胃功能不强,则会生烦躁,无法主司运化,故病人不能食,食物不下是胃脘部受阻隔,全身沉重不良于行,因为胃经入足,足是生气之源,今受阻隔之故 月事停止是冲任二脉受阻而闭塞(下焦冷,月经无),心脏管月经,肺精液进入乳房沿冲脉任冲脉下,现气逆月经不来。 素问第三十四篇 逆调论篇 1,阴不足,阳会过盛,阴不足无法控制阳,阳上走,表面看起来是热而烦满,实则阴虚。 2,寒分表寒和里寒,衣服穿再多都冷是里寒,平常阳不足,津液较多,表虚,再受风寒,会感觉冷从身体发出的 3,四肢热的人本:阴虚阳盛,再受风寒,两阳相搏,成为独阳,独阳肌肉不长 例:有人肌肉不断消瘦,手脚燥热,阴虚阳盛,需滋阴 4,一年四季都冷,穿多少衣服都冷,不会打寒战颤抖,平时肾气较强,不能胜火,寒气一直进入,多从事水中工作,汗出又当水气,日久太阳表气必衰,阴液过多肾阳不长,造成骨髓不充足,寒从骨中出来 5,骨节肿大,胀大――风湿性关节炎,寒在里,去寒 6,肌肉接触衣服没感觉:荣血虚,卫气实。 肌肤麻木:血气不足 卫气虚,阳虚则无力,麻痹沉重,不能用力。把病人手抬起就会放下去,眼有神则可救。 7,气不得卧是胃气上逆,浊气重,呼吸有声音。人起居正常,但呼吸有问题,肺脉络问题。能卧,走路喘,肺气不能下降。不能卧,卧则喘,病在肾,水气侵肺。 一个人喘,不能吸入病在肾,吐不出病在肺,吸从后面下降,吐从前面上升。 素问第三十五篇 疟论篇 1,痎疟皆生于风,风从皮肤毛孔进来,病在太阳,发病时骨头发出,忽冷忽热 2,肾主哈欠,伸懒腰,肾与膀胱相表里,发寒(牙齿发抖),腰脊背痛膀胱经痛,发热则头痛,冷热交替。 原因:阴阳互争,阳并于阴则阴实阳虚,阳明经络牙齿,牙会打颤,阳太多,并在阴脏,阳虚,血在太阳经停滞不前,项强背痛。三阳俱虚,阴气盛,骨头为阴,病人寒由骨内生,皮肤骨头痛,表里皆寒。 |
|
5301楼#
发布于:2016-03-23 22:36
@教官-德阳-韩辉 中医经典魔鬼训练18班-长沙-佘勇辉申请签到,2016-03-23《人纪-内经》第45课心得: 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太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以从不同,故病异名也。阴受病或阳受病,其间产生互相影响,造成虚实互变,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阳受之热不时飧泄。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阴是地饮贪之之人,必先使阴伤。而阳受病则邪必入腑,阴受病,则邪必入脏。病邪入腑必造成身体壮热无法安卧 。这是由于阴阳位置不同所造成时顺时逆,有时病由内发,有时病由外入,其病因不同,故病有不同之名称也。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则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藏。入六府则身卧,上为喘呼。入五藏则□满闭塞,下为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阳是天阳之气,主外。阴之气,主内。所以阳之性为实,阴之性为虚。故人受外感风邪时,表阳必先受之。不知道,暴饮暴食不知节制,生活起居极不正常。
|
|
5302楼#
发布于:2016-03-23 22:4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郭玉斐申请签到,2016年3月23日《黄帝内经》第47课心得
劳风病治疗:以救挽仰,向前屈身站起配合深呼吸,弯下吐气伸起吸气,引动背部阳气进入肾脏,年轻人阳气足三日好,中年人五日好,体力衰者七日好。咳出青黄色浓涕,大如弹丸,从口或鼻出,如无法出必留在肺中伤肺,不治。 肾风,面肿语言不清,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五日后复发。病来时短气发热,热来时从胸背冲至头部,汗出手发热,燥渴,小便黄色,眼袋肿,肠鸣,身重行动不便。女人月经停,烦燥无法进食,无法仰卧,否则咳不止。病为风水。邪聚之处,正气必虚,阴津虚弱的地方,阳气必聚,小便黄腹中有热,肠湿气上逆必正冲肺而咳。凡水病必眼袋浮肿,但眼袋黄而光鲜左代表出贵子,右代表女儿很优秀,如左黑代表无子,男左女右。 水者,阴也,目下位置为阴位,腹水目下肿。阳热上冲入口故口燥。水逆上肺无法正躺,正躺必咳清水。肠鸣因水在胃肠中,脾脏功能不强生燥,无法主运化故不能食。胃脘受阻食物不下,足阳明胃经受阻全身沉重不便行。冲脉受阻月事不来,心络胞中,心气无法下通。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热而烦满,因阴气少而阳气盛。 阳不足表虚,阴气多,如再受风寒,寒自体内生。 阴虚阳盛之人,四肢热,受风寒如火炙。 在水中工作之人,汗出在水,寒水入肾,肾生髓,寒入骨,外感风寒而不抖。故风湿关节炎由此而来,如主妇手风湿关节炎。 荣气虚,卫气实,荣为血,卫为气,血气不足,肌肤麻木,阳气不足则不能活动,气血两虚则麻木不仁不能使用,表面看肌肉无异常,再加上精神涣散则不治。 胃气上逆不得卧,胸腔浊而呼吸音大。肺气不得下降可以卧但走路喘。喘,吸不入,病在肾,吐不出,病在肺,吸气自鼻入沿后背到肾,再由肾至丹田沿任脉上经肺而从口吐出,故肾主吸肺主吐。 疟论篇第三十五 咳疟伤于风,疟之始发,必先汗毛战栗,哈欠连连,再次则牙齿打战,腰背背痛,一旦寒去则身体内外均发热,头痛口渴。为阴阳交战所致,阳明虚则牙齿打战,阳明络牙,太阳虚,血停不前,背痛项强,三阳俱虚,骨寒痛。阴胜,寒生于内,浑身发冷,阳胜,津液耗故口渴。 |
|
5303楼#
发布于:2016-03-23 23:10
@教官-徐州-杨诚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黄萍申请签到 2016年03月23日《黄帝内经》第47课心得 咳出清黄涕,不出则伤肺,有劳风的时候要想办法把肺里的痰吐掉。 肾风患者颜面肿起,致言语不清,此时正气已虚,不可施刺,若不当刺而刺,五日后必再发其他病。虚症一般不刺。 病来时必短气且阵阵发热现象,热来时会从胸背正中往上冲至头部,有汗出,手发热,口干燥渴,小便黄色,目下呈肿如卧蝉状,腹中肠鸣,全身沉重难以行动。女人会月事停止,烦躁且无法进食,无法仰卧,一旦正躺必咳不止,此病名“风水”。胸阳往下沉是常态,当下面寒湿时,胸阳下不去,就会往上走。回逆会造成女人月事止。眼袋水肿是有积水。 邪之聚处,正气必虚。邪气来的时候就阴虚。阴津虚弱的地方,阳气必聚集而来,所以病人会短气且发阵热而汗出不止。小便呈黄色,腹中有热,不能正躺,正躺则咳甚,此为水向上压迫肺脏所致。凡身有水气病,必先见目下有微肿如水袋且表皮光亮。阴阳协调,人动才会出汗。有寒食,肺气会往上升。眼袋浮肿是有积水。黄而光鲜时,子息旺,左边指儿子优秀,右边指女儿优秀,黑的,可能没有子女。 水是阴性之物,目下位置为阴位。少腹为太阴脾所主,因此水阴必聚阴处,造成腹水及目下肿。阳热之气上冲入口,故造成口苦舌燥。无法正躺是水盛上逆肺所致,躺必咳出清水。凡有病之人,必无法仰卧躺下,一卧则如受惊,胸为阳火不受水,惊则必重咳。腹中肠鸣因水病本就始因在胃肠之中,脾脏弱会生烦躁,无法主司运化。故病人不能食,食物不下是胃脘部入足部,是足生气之源,受阻隔之故。月事停止不来,是冲脉亦手阻而闭塞。 胞脉本属心主司,自心胸中直络子宫中,为经血之源,今阳气不下反上逆冲肺,心气亦无法下达入肾及胞中,经血源断,故无月经。气逆下焦是冷的,月经就没有了。 逆调论 人发温病、热病,产生高热状,胸烦苦满,是因为阴津不足而阳热气过盛,造成身热而胸中烦躁苦满。阴不足,无法制阳,阳气就会往上走。 人不是因为穿厚衣也感觉寒冷,火并非身中寒气时,寒有自体内生出者,是因为此人阳不足,阴津液过多,导致表虚而适中外感六邪之气所致,此时就会有身体有寒冷好像从水中出来一样的感觉。表寒和里寒的药不一样。 人有时手足俱热,遇风寒中表时,皮肤却像火烤一样的,是因为这类人常阴津不足,阳气过盛。四肢皆属阳,当阴津不足造成里阳与表阳相遇以致更热,阴津不足无法胜火,为阳气独盛。阳独盛,则必如烈日之下一样万物不生,人体亦如是,阳独盛而生养停止,此际遇风如受火炙发热,其肌肉必被热燃烧失去营养而消瘦下来。手脚俱热,身体消瘦,是阴虚阳盛。 人感觉身寒冷时,即令用热汤或火烤其手足,亦不觉热,身穿厚衣仍无法温暖,但却又不会打寒颤发抖。是因为这类人多属平常肾气很胜,多从事水中工作者,汗出又当水气,日久太阳表气必衰,阴液过多肾阳必不长,无法同时去供养肝、心二脏。(一水不能生两火,心小肠)肾属水,主骨,令肾阳不足必必不生热,造成其间骨髓不充足,所以此寒会有由骨中出来的感觉,不会有寒栗发抖的现象,因为肝为一阳,心为二阳,肾是单独的藏在下方,肾无法供应营养给肝、心、肺,故不会发抖战栗,此病名“胃痹”,会造成人的关节呈拘挛状。妇女煮饭洗碗,冷热水交替容易受寒。骨节肿大是有寒。处方是去里寒的药。 有人因肌肉麻痹感觉沉重,即靠近衣物,仍觉麻痹,荣虚卫实。是因为血不足,表阳气充实造成的。血不足时,则 |
|
5304楼#
发布于:2016-03-23 23:1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焦艳春申请签到2016年03月23日《黄帝内经》第48课心得
发热时口渴,寒时冷战磕牙,腰背痛,是疟疾。半表半里的少阳证是往来寒热,不会腰背痛,欲呕。寒热往来无呕是太阳证。暑天时受热,血气停留,若热气没有驱散,但还未到胃,到秋天时遇到肃杀之气,受寒后会造成风邪水气停于内,成为疟疾。阴阳是相互交替的,因此出现寒热往来之象。水寒为阴,风邪为阳,先伤于水寒之气,后伤于风邪,先寒而后热,名寒疟。先伤于风邪,后伤于水寒之气,先热而后寒,名温疟。只发热而不恶寒的,阴气亏损于内,阳气独旺于外,病发作时,出现少气烦闷,手足发热,烦闷欲呕吐,名瘅疟。疟为暑伤,间日发作是病较深,接近脏。邪气在督脉上,一路下行,汇于风府。风府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风府是风府穴,广义风府是泛指受风之处。气是周天循坏的,有受风之处,会发生阻塞。疟有先寒后热和先热后寒之分,先寒后热是暑伤,大汗出中暑,晚上再受寒气侵袭,热气闭而不出,秋季伤于风而致病。治疗疟疾时,有余泻之,不足补之。发病时不治,待其气衰时再予以治疗。大热、脉象不稳、大汗不刺,因此时为病气最盛之时。针刺要在未发作或发作已毕时治疗。疟气始发,阳气并于阴,阳虚阴盛,出现寒栗,阴极生阳,并附于外,出现热咳。发病时,水气与阳气合一,为寒;热气与阳气合一,为热,前为表,后为里。治疗疟症,要在疟症未发,阴阳未合之时,不能在病发时治疗,这是治疟的原则。治疗的手法,从四肢末梢开始。四肢末梢是阴阳交汇之处。遇有阴阳不合之时,可以桂枝汤解之。治疟时,将手指束缚,使得邪气不上,再在四肢末梢之见其孙络充实而郁血处,刺其放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此为四时发病规律。与四时发病规律相反,如发于秋天的,寒冷较重;发于冬天的,寒冷较轻;发于春天的,多恶风;发于夏天的,多汗出。 |
|
5305楼#
发布于:2016-03-23 23:20
@教官-深圳-林金兰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石丽申请签到,2016-3-23《黄帝内经》48课心得
阳入阴中, 则成阴实而阳虚,若是阳明虚了,则呈现战栗齿抖不止,若是太阳虚了,则出现腰脊背部强硬头痛等症状,若三阳俱虚,则阴必遇实,一旦如此, 病人必阴寒自骨内而生,皮肤、骨头皆痛,又由 于寒系自内生,所以表里皆寒也。 阳若过盛则体外壮热,里阴虚则内必生热, 一旦内外皆热,病人会喘息且口渴,所以会想喝 冷饮也。这些都是肇因在夏日伤于暑热之气,此 热气居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也就是血气的居 所,如此就造成汗孔松弛,肌肉腠理疏松,到了 秋天,容易汗出,毛孔开而受风,也有人是汗出 后浴水,造成水气居于皮肤之内,而与阳气并居。 人体卫阳之气,白日行于表于腑,夜间行于里于 脏,这种病气如与阳同出则在外,如舆阴并行则 入内,如此内外相行无阻,造成一日发作一次 。 隔日发作的疟疾 ,邪时居于很深的位置,阴气受 制,而阳气独发,阴阳本互为进退,今阴受邪迫 无法与阳并行,就造成隔日发作了 。 疟疾每日发作会提早或 稍迟是因為邪气入侵人体首居风府位,沿督脉而下。人的表阳之气一日夜绕周身一次与病 气交会于风府,人体抵抗力与邪争,如无法胜利, 则病邪必日下一椎,于是产生了每日稍迟发作的 现象,这是因为病邪先入督脉造成的。因为卫气 每日循环至风府时,必令人之肌肉腠理打开,此 邪气则日入,故邪气一入则病发作,然后每日就 增强且稍迟发作。 病邪自风府开始,每日向督脉行下一椎,25日后,邪到尾椎骨后。自第26日始,就 进入脊椎之内,贯注在笫九椎肋之间,此时病邪 会上行,九日后进入缺盆内,由于其病气每日升 高,就呈现每日提早发作的现象。其中又有隔日 发作的,这是病邪入于深处,近迫于五脏,连系 着募穴原穴的地方,因气从表入里距离已长,居 处过深,犹部队之入侵他国过于深入,行动必会 减慢,无法与表阳之气同行,无法同出同入,就 有隔日才发作的现象。 風症是一直有。疟定時間發作。 瘅:因為操劳而得到的病。 病氣旺盛時不刺。 水氣+陽氣(表)---寒 熱氣+陰氣(里)---熱 疟病之发作有时,就是阴阳移 转之时也,其开始必在阴阳交接的四肢末端处。 一旦阳气受损,阴气必进,所以初时病邪必紧束该处,无法进入体内,阴气也无法尽出。在微细血络之末稍处放血,凡病处皆放 血,这时是在正气与邪气尚未交争时处置之法 。 疟病者,会有阴阳 更替互胜之状况,有时增重,有时减轻,就会出现时渴时不渴。 |
|
5306楼#
发布于:2016-03-23 23:30
@教官-南京-李宁@助教-中山-吴泳茵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王岩龙申请签到2016年3月23日《黄帝内经》第47课学习心得【p218-227】1.劳风之病其因在人过于劳动时,适为风伤,或房事后出汗适为风伤导致的,其病在下,肾脉病贯穿肝鬲入肺而入脑,故会造成人呈项强劲直眼向上翻,口水不断流出如鼻涕一样,且恶风吹与寒颤不已,这就是劳风之病。治法以屈伸身体配合呼吸的动作最好,年轻人太阳气盛,能引动腑中之精气者须要三日,中年气血较衰弱者为五日,体力衰退者须七日。一旦病人欬出浓涕如青黄深色,状其浓稠,大如弹丸般,有从口出,有从鼻出不定,但如无法出脓,则必停留肺中伤肺。一旦如此,则死矣。2.肾风患者颜面肿起,言语不清,此时可否用针灸?正气已虚之人不可施刺,若不当刺而刺,则五日后必再发它病。病来时必有短气且阵阵发热现象,热来时会从胸背正中往上冲至头部,有汗出,手发热,口中燥渴,小便黄色,目下呈肿状,腹中肠呜,全身沉重难以行动。若是女人则月事停止,烦躁且无法进食,无法仰卧,一旦正躺必咳不止,此病名“风水”在刺法中有讨论。详细解释就是:邪所以聚处,正气必虚,阴精虚弱的地方,阳气必聚集而来,所以病人会短气且发阵热而汗出不止。小便呈黄色,乃少腹中有热也。无法正躺是胃肠中有余毒水未尽也。正躺则咳甚,此毒水向上压迫肺脏所致。凡身有水气病,必先见目下有微肿如水袋且表皮光亮状。这是因为:水是阴性之物,目下位置为阴位,故如此。少腹为太阴脾所主也,因此水阴必聚阴处,造成腹水及目下肿。阳热之气上冲入口,故造成口干舌燥。无法正躺是水盛上逆肺所致,真正躺必咳出清水。凡有水病之人,必无法仰卧躺下,一卧则如受惊(胸为阳火不受水),惊则必重咳也。腹中肠鸣因水病本就始因在胃肠之中,脾脏功能不强则会生烦躁,无法主司运化,故病人不能食。食物不下是胃脘部受阻隔,全身沉重不良于行,因足阳明胃经入足部,是足生气之源,今受阻隔之故也。月事停止不来,是冲脉亦受阻而闭塞故也,胞(冲)脉本属心主司,自心胸中直络子宫中,为经血之源,今阳气不下反上逆冲肺,心气亦无法下达入肾及胞中,经血源断,故无月经也。逆调论篇第三十四1.人发温病及热病,产生高热症,造成不但身热且胸烦苦满的原因:是因为阴津液不足而阳热气过盛,造成身热而胸中烦躁苦满的现象。2.人不是因为穿薄衣而感觉寒冷,也不是因为身中寒气所伤,寒有自体内生出者,为什么?因为此人阳热之气不足,阴津液过多,导致表虚而适时中外感六邪之气所致,此时就会有身体寒冷好像刚从水中出来一样的感觉。3.人有时手足俱热,遇风寒中表时,却像火炙一样的发热起来,是为什么呢?这类人常是阴津不足,阳气过盛的。四肢皆属于阳,当阴津不足造成里阳与表阳相遇以致更热,阴津不足无法灭阳火,成为阳气独盛状。阳独盛。则必如烈日之下一样万物不生也,人体亦如是,阳独盛而生养停止,此际遇风如受火炙发热的,其肌肉必被热燃烧失去营养而消瘦下来。4.人感觉身寒冷时,即令用热汤或火烤其手足,亦不觉热,身穿厚衣仍无法温暖,但却又不会打寒颤发抖,这是为什么呢?这类人多属平常肾气较强,多从事水中工作者(家庭主妇也是),汗出又当水气,日久太阳表气必衰,阴液过多肾阳必不长,无法同时去供养肝、心二脏。肾属水,主骨,令肾阳不足必不生热造成其间骨髓不充足,所以此寒会有由骨中出来的感觉,不会有寒栗发抖的现象,是因为肝为一阳之地,心胸为二阳聚之地,肾是单独的藏在下方,肾无法供应营养给肝与心、肺,故不会发抖战栗,此病名“骨痹”。会造成人的关节呈拘挛状。5.有人因肌肉麻痹感觉沉重,即近衣物,仍觉麻痹,这是为何呢?这是血不足,表阳气充实造成的。血不
|
|
5307楼#
发布于:2016-03-24 00:0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耿雪明申请签到,2016年3月23日《黄帝内经》第48集心得:
接上集: 疟论篇第三十五: 疟疾症状:都由于感受了风邪而引起,发作有一定时间。 疟疾开始发作的时候,先起于毫毛竖立,继而四体不舒,欲引伸,呵欠连连,乃至寒冷发抖,下颌鼓动,腰脊疼痛; 及至寒冷过去,便是全身内外发热,头痛有如破裂,口渴喜欢冷饮。 疟疾病因、病理: 是由于阴阳上下相争,虚实交替而作,阴阳虚实相互移易转化的关系。 阳气并入于阴分,使阴气实而阳气虚,阳明经气虚,就寒冷发抖乃至两颌鼓动、牙齿打颤; 太阳经气虚便腰背头项疼痛; 三阳经气都虚,则阴气更胜,阴气胜则骨节寒冷而疼痛,寒从内生,所以内外都觉寒冷。 如阴气并入阳分,则阳气实而阴气虚。 阳主外,阳盛就发生外热; 阴主内,阴虚就发生内热,因此外内都发热,热甚的时候就气喘口渴,所以喜欢冷饮。 这都是由于夏天伤于暑气,热气过盛,并留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亦即荣气居留的所在。 由于暑热内伏,使人汗孔疏松,腠理开泄,一遇秋凉,汗出而感受风邪,或者由于洗澡时感受水气,风邪水气停留于皮肤之内,与卫气相合并居于卫气流行的所在; 而卫气白天行于阳分,夜里行于阴分,邪气也随之循行于阳分时则外出,循行于阴分时则内搏,阴阳内外相搏,所以每日发作。 太阳症,非热即寒,互相交结,有时热多寒少,有时寒多热少,处方不一样。 少阳症出现,在半表半里,会有往来寒热的现象,多呕。 疟疾有隔日发作的原因: 因为邪气舍留之处较深,向内迫近与阴分,致使阳气独行于外,而阴分之邪留着于里,阴与阳相争而不能即出,所以隔一天才发作一次。 每天发病病较浅,隔天发病病较深。 疟疾发作的时间,有逐日推迟,或逐日提前的,原因是: 邪气从风府穴侵入后,循脊骨逐日逐节下移,卫气是一昼夜会于风府,而邪气却每日向下移行一节,所以其发作时间也就一天迟一天,这是由于邪气先侵袭于脊骨的关系。 每当卫气会于风府时,则腠理开发,腠理开发则邪气侵入,邪气侵入与卫气交争,病就发作,因邪气日下一节,所以发病时间就日益推迟了。 这种邪气侵袭风府,逐日下移一节而发病的,约经二十五日,邪气下行至骶骨; 二十六日,又入于脊内,而流注于伏肿脉; 再沿冲脉上行,至九日上至于缺盆之中。 因为邪气日渐上升,所以发病的时间也就一天早一天。 至于隔一天发病一次的,是因为邪气内迫与五脏,横连与膜,它所行走的道路较远,邪气深藏,循行迟缓,不能和卫气并行,邪气与卫气不得同时皆出,所以隔一天才能发作一次。 卫气每至于风府时,腠理开发,邪气乘机袭入,邪气入则病发作。 卫气与邪气相余的部位每日下行一节,那麽发病时,邪气恰在于风府,而能每日发作一次。 以上是指邪气侵入于头项,循着脊骨而下者说的,但人体各部分的虚实不同,而邪气侵犯的部位也不一样,所以邪气所侵,不一定都在风府穴处。 例如:邪中于头项的,卫气行至头顶而病发; 邪中于背部的,卫气行至背部而病发; 邪中于腰脊的,卫气行至腰脊而病发; 邪中于手足的,卫气行至手足而病发; 凡卫气所行之处,和邪气相合,那病就要发作。 所以说风邪侵袭人体没有一定的部位,只要卫气与之相应,腠理开发,邪气得以凑合,这就是邪气侵入的地方,也就是发病的所在。 风病和疟疾相似而同属一类,风病的症状持续常在,而疟疾却发作有休止的原因: 风邪为病是稽留于所中之处,所以症状持续常在; 疟邪则是随着经络循行,深入体内,必须与卫气相遇,病才发作。 疟疾发作有先寒而后热的原因: 寒疟:夏天感受了严重的暑气,便留藏在腠理皮肤之中,到秋天又伤了风邪,就成为疟疾了。 所以水寒,是一种阴气,风邪是一种阳气。 先伤于水寒之气,后伤于风邪,所以先寒而后热,病的发作有一定的时间,这名叫寒疟。 温疟:先热而后寒的,这是先伤于风邪,后伤于水寒之气,所以先热而后寒,发作也有一定的时间,这名叫温疟。 瘅疟:只发热而不恶寒,这是由于病人的阴气先亏损于内,因此阳气独旺于外,病发作时,出现少气烦闷,手足发热,要想呕吐,这名叫瘅疟。 瘅:因劳而病。 有余的应当泻,不足的应当补。 今发热是有余,发冷是不足。 而疟疾的寒冷,虽然用热水或向火,亦不能使之温暖,及至发热,即使用冰水,也不能使之凉爽。 这些寒热都是有余不足之类。 但当其发冷、发热的时候,良医也无法制止,必须待其病势自行衰退之后,才可以施用刺法治疗,这是因为: 有高热时不能刺,脉搏纷乱时不能刺,汗出不止时不能刺,因为这正当邪盛气逆的时候,所以未可立即治疗。 疟疾刚开始发作,阳气并于阴分,此时阳虚而阴盛,外表阳气虚,所以先寒冷发抖; 至阴气逆乱已极,势必复出于阳分,于是阳气与阴气相并于外,此时阴分虚而阳分实,所以先热而口渴。 因为疟疾并与阳分,则阳气胜,并于阴分,则阴气胜; 阴气胜则发寒,阳气胜则发热。 由于疟疾感受的风寒之气变化无常,所以其发作至阴阳之气俱逆极时,则寒热休止,停一段时间,又重复发作。 当其病发作的时候,象火一样的猛烈,如狂风暴雨一样迅不可当。 当邪气盛极的时候,不可攻邪,攻之则正气也必然受伤,应该乘邪气衰退的时候而攻之,必然获得成功,便是这个意思。因此治疗疟疾,应在未发的时候,阴气尚未并于阳分,阳气尚未并于阴分,便进行适当的治疗,则正气不至于受伤,而邪气可以消灭。 所以医生不能在疟疾发病的时候进行治疗,就是因为此时正当正气和邪气交争逆乱的缘故。 疟疾的治疗、时间的早晚应如何掌握: 疟疾将发,正是阴阳将要相移之时,它必从四肢开始。 若阳气已被邪伤,则阴分也必将受到邪气的影响,所以只有在未发病之先,以索劳缚其四肢末端,使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两者不能相移; 劳缚以后,审察络脉的情况,见其孙络充实而郁血的部分,都要刺出其血,这是当真气尚未与邪气相并之前的一种“迎而夺之”的治法。 疟疾在不发作时候的情况: 疟气留舍于人体,必然使阴阳虚实,更替而作。 当邪气所在的地方是阳分,则发热而脉搏躁急; 病在阴分,则发冷而脉搏较静; 病到极期,则阴阳二气都以衰惫,卫气和邪气互相分离,病就暂时休止; 若卫气和邪气再相遇合,则病又发作了。 有些疟疾隔二日,或甚隔数日发作一次,发作时有的口渴,有的不渴,原因是: 隔几天再发作,是因为邪气与卫气相会于风府的时间不一致,有时不能相遇,不得皆出,所以停几天才发作。 疟疾发病,是由于阴阳更替相胜,但其中程度上也有轻重不同,所以有的口渴,有的不渴。 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而有些疟疾,并不是这样,原因是: 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这是指和四时发病规律相应的而言。有些疟疾形症不同,与四时发病规律相反的。如发于秋天的,寒冷较重;发于冬天的,寒冷较轻;发于春天的,多恶风;发于夏天的,汗出得很多。 9班-河南-耿雪明《黄帝内经》第48集作业 |
|
5308楼#
发布于:2016-03-24 00:5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薛绍展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3日、《黄帝内经》第47课心得: 五臟化液,宣明五氣論 肝(淚)心(汗)脾(涎)肺(涕)腎(唾) 劳风:因在劳动时, 感受风寒,或房事后出汗适为风伤导致的。 治法屈伸身体配合呼吸的动作最好,年轻人太阳气盛,能引动腑中之精气者须要三日,中年气血较衰弱者为五日,体力衰退 者须七日。一旦病人欬出浓涕如青黄深色,状甚 浓稠,有从口出,有从鼻出不定, 但如无法出脓,则必停留肺中伤肺。 正气已虚之人不可施刺,若不当刺而刺,则五日后必再发它病。 病来时必有短气且阵阵发热现象,热来时会从胸背正中往上冲至头部,有汗出, 手发热,口中燥渴,小便黄色,目下呈肿状,腹中肠呜,全身沉重难以行动。若是女人则月事停 止,烦躁且无法进食,无法仰卧,一旦正躺必咳不止,此病名“风水”在刺法中有讨论。 邪所以聚处,正气必虚,阴津虚 弱的地方,阳气必聚集而来,所以病人会短气且 发阵热而汗出不止。小便呈黄色,乃少腹中有热 也。无法正躺是胃肠中有余毒水未尽也。正躺则咳甚,此毒水向上压迫肺脏所致。凡身有水气病, 必先见目下有微肿如水袋且表皮光亮状。 水是阴性之物,目下位置为阴位, 故如此。少腹为太阴脾所主也,因此水阴必聚阴 处,造成腹水及目下肿。阳热之气上冲入口,故 造成口干舌燥。无法正躺是水盛上逆肺所致,真 正躺必咳出清水。凡有水病之人,必无法仰卧躺 下,一卧则如受惊(胸为阳火不受水),惊则必 重咳也。腹中肠鸣因水病本就始因在胃肠之中, 脾脏功能不强则会生烦躁,无法主司运化,故病 人不能食。食物不下是胃脘部受阻隔,全身沉重 不良于行,因足阳明胃经入足部,是足生气之源, 今受阻隔之故也。月事停止不来,是冲脉亦受阻 而闭塞故也,胞(冲)脉本属心主司,自心胸中直络子宫中,为经血之源,今阳气不下反上逆冲 肺,心气亦无法下达入肾及胞中,经血源断,无月经也。 那人不是因为穿薄衣而感觉寒 冷,或并非身中寒气时,寒有自体内生出者 。因为此人阳热之气不足,阴津液过多,导致表虚而适时中外感六邪之气所 致,此时就会有身体寒冷好像刚从水中出来一样 的感觉。 人有时手足俱热,遇风寒中表时, 却像火炙一样的发热起来。是因為 阴津不足,阳气过盛 的。四肢皆属于阳,当阴津不足造成里阳与表阳 相遇以致更热,阴津不足无法灭阳火,成为阳气 独盛状。阳独盛。则必如烈日之下一样万物不生 也,人体亦如是,阳独盛而生养停止,此际遇风 如受火炙发热的,其肌肉必被热燃烧失去营养而 消瘦下来。 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 然不冻栗。 這类人多属平常肾气较强,多从 事水中工作者,汗出又当水气,日久太阳表气必 衰,阴液过多肾阳必不长,无法同时去供养肝、 心二脏。肾属水,主骨,令肾阳不足必不生热, 造成其间骨髓不充足,所以此寒会有由骨中出来 的感觉,不会有寒栗发抖的现象,是因为肝为一 阳之地,心胸为二阳聚之地,肾是单独的藏在下 方,肾无法供应营养给肝与心、肺,故不会发抖 战栗,此病名“骨痹”。会造成人的关节肿大。 有人因肌肉麻痹感觉沉重,即近衣 物,仍觉麻痹 。这是血不足,表阳气充实造成 的。血不足时则肌肤麻木不仁,如是表阳气虚则不能活动。若气血两虚必会麻木不仁且无法使 用,表面上看肌肉并无异常,一旦如此再加上精神涣散必终不治。 人无法安卧且呼吸浊重者,是阳明胃气上逆造成的,足之三阳经本应下行至足,今 反逆而上行,以致呼吸带浊音也。阳明是胃脉, 而胃又是六腑之海,谷气所聚之所。其气主下行, 今阳明气上逆不从正途,故无法安卧。古言:胃气不和,必不安卧。 疟論篇三十五 痎疟的疾病,都自风来,但有时亦 有恶寒发热的现象 。疟病初发时,必先起汗毛战栗 状,伸展哈欠连连,再次则成恶寒齿战不止状, 牵引腰背疼痛,一旦寒去则身体内外均发热,头 痛如破,口渴想喝冷的饮料。 這是体内阴阳相交互争造成, 其间虚实更易,阴阳互移变化造成的 。 |
|
5309楼#
发布于:2016-03-24 01:03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8班张君娴申请签到,2016年3月23日《黄帝内经》第47课心得: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续 五脏化液:肝生泪,心生汗,脾生唌,肺生涕,肾生唾;故眼泪多是肝,口渴为肾,流汗不止或不流汗为心的问题。 5、劳风病:劳风之病是因人过劳时受风或房事后受风引起的。其病在肺下,肾脉贯穿肝膈入肺和入脑,故此病会造成人项强劲,直眼向上翻,口水不断流出如鼻涕一样,同时厌恶风吹,寒颤不止。治法:当以屈伸身体配合呼吸即身体向下弯时呼出,身体起来时吸入。一般年轻气盛者回复的快,年老体弱气衰者恢复的比较慢。若浓涕不出,留在肺内就伤到肺,必死,要想办法将痰排出。 6、肾风病:肾风病者,颜面肿起,引起语言不清,因此时患者正气以虛,不可施刺法(针灸)。若刺而不当,则五日后必在发其它疾病。若病再发表现为呼气短且阵阵发热,因津液伤到,热来时从胸背正中上至头,正常阳应向下沉,阴向上升,现在回逆,出现汗出、手热。因津液少,口干舌燥,小便黄色,目下呈肿状似卧蚕,有光泽是积水的现象。若是女人则会月事停止,烦躁且无法进食,无法仰卧,一旦正躺会咳喘不止。此病名“风水”。 7、当邪气聚集在一起时,正气必虚。阴津虚弱。阴虚,指血、脏器虚时,如血不够就是阴虚,阳就进入,表面看到阳症,故出现气短且阵热而汗出不止。因津液伤到,阳气补进。常人:肺就是阳,下沉是正常人。当小腹寒湿淤堵时,导致肺阳无法下沉,同时奶水也无法通过胃经进入到子宫,肺阳和奶水回逆,下腹会更加冰冷,如果下面寒湿,没有办法下降就会回逆,所以月经就没有了。肠鸣始于胃肠之中,脾脏功能弱生烦躁,无法运化营养,故病人不能食,食物不下是胃脘部受阻隔。胃气不合,造成逆气而行。月事不来是因冲脉受阻,心主血脉,自胸中直络子宫,为经血之源,今阳气不下反上冲肺,心气亦无法下达肾及胞中,故无月经。望诊:凡是有水病者,眼袋下一定水肿,黄且光鲜的是子息很旺,左眼袋光鲜是出贵子,右眼袋光鲜是女儿很优秀。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1、当人发温病和热病产生高热症状,造成人身热且胸烦苦满,因阴津液不足,阳气过盛而致,穿厚的衣服还是冷,穿薄的衣服也是冷,这个寒是里面生的寒。表寒用表寒的药,里寒用里寒的药。穿衣服穿的再多都是冷,这种人都痹气,这种人平常阳气就比较少阴气比较多,所以造成表虚的现在。毛孔可以收缩就是因为有阳固在外面,如果没有阳在外面人就会汗流不止。这种本来阳就比较虚的人再受到风寒,会感觉到从身体里面冷出来的现象。人手足俱热,遇风寒中表时,身体像火灸一样,这是因病人阴津不足,阳气过盛。四肢属阳,当津液不足,造成表阳和里阳相遇,以致热盛。当阴津不足时,就无法灭阳火,成为阳气独盛状,阳独盛致使津液不足无法生养身体各部,故肌肉会逐渐消瘦下来。治法:要把阴阳调回来。 2、有种病人一年四季都觉得是冷的,这种冷把他丢到热水里面都还是冷,穿很多的衣服还是冷,但是不会冻栗。原因:此类人平常肾气较强,多从事水中工作者或家庭主妇,流汗时身体还在水中,造成寒水进入肾。阴液过多,肾阳就不够,阳火就不能旺,肾主髓,髓主骨,身体太寒时,骨髓都冷,所以不会发抖。 3、有种人一会儿热,一会儿冷,出现关节肿大。就是寒入骨,寒在里,肾阳不足必不生热,无法供养肝心二脏,病人会觉得寒从内出。当里寒过盛时,外面感染一点寒气,病人也就不會打寒颤了。 4、有种人肌肉麻痹感觉沉重,近衣物仍觉麻痹,是因荣气虚,卫气实,血不足则肌肉麻痹不仁,如表阳气虛则不能活动。若气血两虛必麻木不仁,表面看并无异常,一旦精神涣散必终不治。 5、有种人因气上逆无法安卧,呼吸音大且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