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5楼#
发布于:2016-03-24 09:01
@教官-深圳-林金兰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 深圳 蔡彩婵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3日《黄帝内经》第48课心得 疟论篇 1.痎疟皆生于风,发作时间不定,或有寒热现象。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汗毛竖立),伸欠(哈欠)连连,再次则成恶寒齿战不止状,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2.疟的成因 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 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筋肉间),血气的居所。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至秋,汗出遇风,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搏,内外相薄,一日发作一次。 3.疟发作时间与其原因 *间日发作:其气之舍(居于)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著,阴与阳争不得出,阳邪无法并行,造成间日发作。 *其作提早或延迟,何故?风府:风府穴或指受风之处。 邪气入侵人体首居风府,循督脉而下,卫气一日一夜绕周身一次与病气会于风府,邪胜则病日下一椎,故其作也晏(迟),这是因为病邪先入督脉造成的。卫气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 *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一椎),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于脊骨内,注于第九椎肋间,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 *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藏,横连募穴原穴的地方,气从表入里距离已长,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4. 卫气与邪气相合之处即病发之处。此邪气客于头项,循督脉而下,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各不同。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是风府。 5.风与疟 风独常在(症状持续),疟得有时而休。 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6.寒疟:疟先寒而后热者 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冷遇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引而发之,则病成矣。寒,阴气也;风,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7.温疟:先热而后寒者 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 8.瘅疟:过劳而得的病 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9.疟的治疗:病气弱时乃施治 *大热之时不刺;脉状无序时不刺;大汗淋漓不止时不刺。这皆是病气反攻正气的时候,非治病时机。 10.疟之始发,阳气并于阴,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 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 疟气,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 疟者,风寒之气变化无常,病极则复至。病发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 故经言: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11.疟发时即阴阳相移之时,必始于四肢末梢。阳已伤,阴从之,故病始时必束于此,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微细血络之末稍处放血,凡病处皆放血。此正气邪气未相交时的做法。 |
|
5326楼#
发布于:2016-03-24 09:02
@教官-深圳-林金兰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 深圳 蔡彩婵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3日《黄帝内经》第48课心得 疟论篇 1.痎疟皆生于风,发作时间不定,或有寒热现象。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汗毛竖立),伸欠(哈欠)连连,再次则成恶寒齿战不止状,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2.疟的成因 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 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筋肉间),血气的居所。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至秋,汗出遇风,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搏,内外相薄,一日发作一次。 3.疟发作时间与其原因 *间日发作:其气之舍(居于)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著,阴与阳争不得出,阳邪无法并行,造成间日发作。 *其作提早或延迟,何故?风府:风府穴或指受风之处。 邪气入侵人体首居风府,循督脉而下,卫气一日一夜绕周身一次与病气会于风府,邪胜则病日下一椎,故其作也晏(迟),这是因为病邪先入督脉造成的。卫气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 *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一椎),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于脊骨内,注于第九椎肋间,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 *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藏,横连募穴原穴的地方,气从表入里距离已长,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4. 卫气与邪气相合之处即病发之处。此邪气客于头项,循督脉而下,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各不同。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是风府。 5.风与疟 风独常在(症状持续),疟得有时而休。 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6.寒疟:疟先寒而后热者 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冷遇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引而发之,则病成矣。寒,阴气也;风,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7.温疟:先热而后寒者 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 8.瘅疟:过劳而得的病 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9.疟的治疗:病气弱时乃施治 *大热之时不刺;脉状无序时不刺;大汗淋漓不止时不刺。这皆是病气反攻正气的时候,非治病时机。 10.疟之始发,阳气并于阴,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 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 疟气,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 疟者,风寒之气变化无常,病极则复至。病发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 故经言: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11.疟发时即阴阳相移之时,必始于四肢末梢。阳已伤,阴从之,故病始时必束于此,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微细血络之末稍处放血,凡病处皆放血。此正气邪气未相交时的做法。 |
|
5327楼#
发布于:2016-03-24 09:0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 深圳 蔡彩婵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3日《黄帝内经》第48课心得 疟论篇 1.痎疟皆生于风,发作时间不定,或有寒热现象。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汗毛竖立),伸欠(哈欠)连连,再次则成恶寒齿战不止状,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2.疟的成因 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 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筋肉间),血气的居所。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至秋,汗出遇风,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搏,内外相薄,一日发作一次。 3.疟发作时间与其原因 *间日发作:其气之舍(居于)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著,阴与阳争不得出,阳邪无法并行,造成间日发作。 *其作提早或延迟,何故?风府:风府穴或指受风之处。 邪气入侵人体首居风府,循督脉而下,卫气一日一夜绕周身一次与病气会于风府,邪胜则病日下一椎,故其作也晏(迟),这是因为病邪先入督脉造成的。卫气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 *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一椎),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于脊骨内,注于第九椎肋间,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 *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藏,横连募穴原穴的地方,气从表入里距离已长,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4. 卫气与邪气相合之处即病发之处。此邪气客于头项,循督脉而下,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各不同。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是风府。 5.风与疟 风独常在(症状持续),疟得有时而休。 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6.寒疟:疟先寒而后热者 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冷遇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引而发之,则病成矣。寒,阴气也;风,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7.温疟:先热而后寒者 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 8.瘅疟:过劳而得的病 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9.疟的治疗:病气弱时乃施治 *大热之时不刺;脉状无序时不刺;大汗淋漓不止时不刺。这皆是病气反攻正气的时候,非治病时机。 10.疟之始发,阳气并于阴,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 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 疟气,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 疟者,风寒之气变化无常,病极则复至。病发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 故经言: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11.疟发时即阴阳相移之时,必始于四肢末梢。阳已伤,阴从之,故病始时必束于此,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微细血络之末稍处放血,凡病处皆放血。此正气邪气未相交时的做法。 |
|
5328楼#
发布于:2016-03-24 09:03
@教官-深圳-林金兰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 深圳 蔡彩婵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3日《黄帝内经》第48课心得 疟论篇 1.痎疟皆生于风,发作时间不定,或有寒热现象。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汗毛竖立),伸欠(哈欠)连连,再次则成恶寒齿战不止状,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2.疟的成因 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 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筋肉间),血气的居所。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至秋,汗出遇风,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搏,内外相薄,一日发作一次。 3.疟发作时间与其原因 *间日发作:其气之舍(居于)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著,阴与阳争不得出,阳邪无法并行,造成间日发作。 *其作提早或延迟,何故?风府:风府穴或指受风之处。 邪气入侵人体首居风府,循督脉而下,卫气一日一夜绕周身一次与病气会于风府,邪胜则病日下一椎,故其作也晏(迟),这是因为病邪先入督脉造成的。卫气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 *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一椎),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于脊骨内,注于第九椎肋间,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 *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藏,横连募穴原穴的地方,气从表入里距离已长,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4. 卫气与邪气相合之处即病发之处。此邪气客于头项,循督脉而下,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各不同。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是风府。 5.风与疟 风独常在(症状持续),疟得有时而休。 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6.寒疟:疟先寒而后热者 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冷遇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引而发之,则病成矣。寒,阴气也;风,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7.温疟:先热而后寒者 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 8.瘅疟:过劳而得的病 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9.疟的治疗:病气弱时乃施治 *大热之时不刺;脉状无序时不刺;大汗淋漓不止时不刺。这皆是病气反攻正气的时候,非治病时机。 10.疟之始发,阳气并于阴,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 疟气,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变化无常,病极则复至。病发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 故经言: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11.疟发时即阴阳相移之时,必始于四肢末梢。阳已伤,阴从之,故病始时必束于此,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微细血络之末稍处放血,凡病处皆放血。此正气邪气未相交时的做法。 |
|
5329楼#
发布于:2016-03-24 09:2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7班何丽苹申请签到,2016年3月24日《黄帝内经》第56课心得
第四十二篇 风论 黄帝问,风邪伤害人体,有时成为寒热病,有时却独成内热病,有时却造成里寒症,有时却成疠节病,有时会半身不遂,有时却为单纯之风气病。病都不一样,名称也不一样。有时又内伤五脏六腑,我不知其道理,请为我详说。 歧伯回答道,风气入体必先藏于皮与肌肉之间,使表里之输运失常,内受阻不通,外受阻汗液不出。 风之性,善于游走且多变化,当肌肉松弛时,会令人感觉阵阵寒意,若封闭时则令人发热而烦闷。若转成寒气,则令人胃口不开,若转化为热,则使人肌肉萎缩,因此会造成看到食物就害怕,此名“寒热”。 若风气进入阳明经而深入胃中,会顺沿经脉上行到目内角处,若此人素为肥胖,必使风气无法外泄体外,就造成中热病而眼目发黄。若此人素瘦弱,则外泄必过多而成里寒,于是呈现中寒症及眼泪多的病。 若风气进入太阳经,经过背部诸俞穴,再分散到肌肉之间,会与固表之阳气(免疫系统)相争,一旦受阻停滞不去,会使肌肉鼓胀内生脓疡,固表之阳气受阻无法运行,造成肌肉麻痹感。 瘴疠之病乃因血气中有热邪居之而令血气混淆不清,于是造成鼻柱塌坏,面上色暗,皮肤生疽化脓溃烂,此血因热生败之病,犹今之大痳疯,鸟脚病是也。若是风寒客居在经脉上不去,就名为时疠之病,或名寒热。 以四季来分,春季或甲乙时人伤于风,名之“肝风”。夏季或丙丁日伤于风者,名之“心风”。长夏或戊已日伤于风者,名之“脾风”。秋季或庚辛日伤于风者,名之“肺风”。冬季或壬癸日伤于风者,名之“肾风”又若风伤背部之诸俞穴,如五脏六腑之俞穴,此为脏腑之风,各有风入门户,此中者名之“偏风”。 风气若沿风府穴而上行,则名之“脑风”。风若入头面,则名“目风”或“眼寒”。酒后当风而伤,此名“漏风”。房事后汗出伤于风,则名“内风”。沐浴后当风者,名之“首风”。久居风中而令风气入中焦,名之“肠风”,或“飧泄”。风居外部腠理之间,名之“泄风”。 故风者,为百病之首,为病之始生也。至于以后病情的演变,而成为其它的病了。风性善变,故并非有一定的法则可以依循。 黄帝问,五脏风之症情症状各不同,希望能说明如何诊断及主要症状。 歧伯回答道,肺风主要症状乃多汗惧风吹,面色晃白,时常咳嗽气短,白天则转轻,入夜则严重。诊断在眉上,眉棱骨呈白色状。 心风主要症状亦是多汗且惧风吹,唇口焦干,易惊善怒,面赤色。病严重时讲话无法很快。诊断在舌,其色赤。 肝风主要症状,也是多汗惧风吹,其人善悲,面带微表。咽干人易怒,常恶见女子。其诊断在眼下,其色青。 脾风主要症状,也是多汗惧风吹,全身倦怠,四肢不想活动。面色无华微带黄色,不思食物。诊断在鼻上,其色黄。 肾风主要症状,也是多汗惧风吹,脸面呈浮肿状,背脊疼痛无法久站。其色如煤烟一样的黑,无法行房,女人经水不顺。诊断在肌肤上,其色黑。 胃风主要症状,颈部多汗,惧风吹,食物吞咽不下,下膈阻塞不通,腹部常胀满。若穿薄衣受寒则腹胀不已,一吃寒冷的食物则下泄。诊断看体形,必呈人瘦而腹大。 首风之主要症状,头面必多汗,且惧风吹。当到了得首风之日,以十干推算前一日时,病情会加重,必头痛而不想出门,到了受风之同干日时,病情会减缓。 漏风之主要症状,有时多汗,平常皆厚衣出入。一吃食物则头部大汗出,严重时身体都出大汗,呼吸会浅短且惧风吹,衣服常常是湿的。其人口干舌燥易渴,无法正常工作。 泄风之主要症状,必多汗到衣襟尽湿,甚而汗水溢出衣外。口中干燥,皮肤湿润,无法劳动。若全身都疼痛,则必兼有寒邪。 |
|
5330楼#
发布于:2016-03-24 10:0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胡林波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3日《黄帝内经》第47课心得 评热论篇第三十三篇 有病肾风者,面肿,语言不清,可刺不? 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病又再发。 其至必少气(呼吸短)时热,时热从背上至头(阳下不去,一直往上走),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眼袋),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躺),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 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者,上迫肺也。(为肺气逆行,常态是肺阳向下走,当隔下寒湿时,胸阳下不去,反逆到上部,下部整个是冰冷的) 诸有水气者,微肿先于目下也。(目下黄且光鲜者为旺子,左侧光鲜出贵子,右侧光鲜出贵女)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 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 真气上逆,故口苦口干。 卧不能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 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 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 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因下焦寒,冲任被挡到,心脏力强时,心包直接络在胞中,胸腔内的津液进入乳房变成白色,顺冲任二脉下降到子宫,这是心脏控制,气逆时,下焦冷时,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人非常有温热之病在表,非常有五脏之热在里,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 阴气少而阳气盛,故热而烦满也。 人表无寒,里无寒,寒从中生者何是人多痺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人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火如灸者,何也? 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 逢风而如灸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 人身有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骨痹。 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心与小肠之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流汗同时身体在水里面,造成寒水跑到肾脏去,阴液过多,肾阳不够,阴寒较重) 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是人当挛节也。(风湿关节炎,看到骨节肿大,即里寒在,开去里寒药即可) 人之肉苛(肌肉麻痹,沉重)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 荣(血)气虚,卫(气)气实也。温病派以荣卫辨气血,伤寒家以六经辨证。 荣气虚,则不仁(不知痛痒);卫气虚,则不用(痿而不胜);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形失神存,可救,形存神失,危) 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 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因胃气上逆故有音);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气无力);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 常人是鼻将气吸入后沿气脉一路直达肾脏为吸,气回到关元走任脉一路上来到胸腔,再从鼻子嘴巴吐气为呼。 喘者,吸不入为肾之病,吐不出为肺病。 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 |
|
5331楼#
发布于:2016-03-24 11:4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周永燕申请签到,2016年3月23日《黄帝内经》第47课心得
五脏化五液:宣明五气论 肝主泪,心主汗,脾主唌,肺主涕,肾主唾。眼泪多,肝的问题;出汗多或者不出汗心的问题;中风流唌或睡觉流唌都是脾的问题。口渴是肾的问题。 因为劳动感到风寒,怎么治疗呢?。治法以屈伸身体弯腰同时,配合呼吸的动作最好,吐气弯腰吸气伸直,天阳的气会进入肾脏。年轻人太阳气盛,能引动腑中之精气者须要三日,中年气血较衰弱者为五日,体力衰退者(老年人)须七日。一旦病人咳出浓涕如青黄深色,状甚浓稠,大如弹丸般,有从口出,有从鼻出不定,但如无法出脓,则必停留肺中伤肺。一旦如此,则死矣。 有病名肾风者,患者颜面肿起,妨碍言语不清,此时可否用针灸?虚症时不用针,正气已虚之人不可施刺,若不当刺而刺,则五日后必再发它病。若病气再复发:病来时必有短气且阵阵发热现象,热来时会从胸背正中往上冲至头部(肾受风,阳气无法下沉就会反逆往上冲),有汗出,手发热,口中燥渴,小便黄色,目下呈肿状,腹中肠呜,全身沉重难以行动。若是女人则月事停止,烦躁且无法进食,无法仰卧,一旦正躺必咳不止,只能侧躺,此病名“风水”在刺法中有讨论。 当邪气聚积,正气必虚,阴津虚弱的地方,阳气必聚集而来,所以病人会短气且发阵热而汗出不止。小便呈黄色,乃少腹中有热也。无法正躺是胃肠中有余毒水未尽也。正躺则咳甚,此毒水向上压迫肺脏所致。凡身有水气病,必先见目下有微肿如水袋且表皮光亮状。 定义:水是阴性之物,目下位置为阴位,故如此。少腹为太阴脾所主也,因此水阴必聚阴处,造成腹水及目下肿。阳热之气上冲入口,故造成口干舌燥。无法正躺是水盛上逆肺所致,真正躺必咳出清水。凡有水病之人,必无法仰卧躺下,一卧则如受惊(胸为阳火不受水),惊则必重咳也。腹中肠鸣因水病本就始因在胃肠之中,脾脏功能不强则会生烦躁,无法主司运化,故病人不能食。食物不下是胃脘部受阻隔,全身沉重不良于行,因足阳明胃经入足部,是足生气之源,今受阻隔之故也。月事停止不来,是冲脉亦受阻而闭塞故也,胞(冲)脉本属心主司,自心胸中直络子宫中,为经血之源,今阳气不下反上逆冲肺,心气亦无法下达入肾及胞中,经血源断,故无月经也。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人发温病及热病,产生高热状,造成不但身热且胸烦苦满,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阴津液不足而阳热气过盛(阴不足,没办法制阳,阳气就会往上走),造成身热而胸中烦躁苦满的现象。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 黄帝又问,那人不是因为穿薄衣而感觉寒冷,或并非身中寒气时,寒有自体内生出者,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此人阳热之气不足,阴津液过多(阴气过多),导致表虚而适时中外感六邪之气所致,若再受到风寒,此时就会有身体寒冷好像刚从水中出来一样的感觉。 人有时手足俱热(常人,手心和脚心是热的,手背和脚背是凉的。这里讲的手足俱热,就是指手心手背脚心脚背都是热的),遇风寒中表时,却像火炙一样的发热起来,是为什么呢?这类人是属于阴津不足(阴气不足),阳气过盛的。四肢皆属于阳,当阴津不足造成里阳与表阳相遇以致更热,阴津不足无法灭阳火,成为阳气独盛状。阳独盛。则必如烈日之下一样万物不生也,人体亦如是,阳独盛而生养停止(阳独时,身体不能生长,肌肉不会生长。若一个人肌肉不断消瘦,手脚还俱热,就是阴虚阳独症),此际遇风如受火炙发热的,其肌肉必被热燃烧失去营养而消瘦下来。 人感觉身寒冷时,即令用热汤或火烤其手足,亦不觉热,身穿厚衣仍无法温暖,但却又不会打寒颤发抖,这是为什么呢?这类人多属平常肾气较强,多从事水中工作者,汗出又当水气,日久太阳表气必衰,阴液过多肾阳不够,无法同时去供养肝、心二脏。肾属水,主骨,令肾阳不足必不生热,造成其间骨髓不充足,所以此寒会有由骨中出来的感觉,不会有寒栗发抖的现象,是因为肝为一阳之地,心胸为二阳聚之地,肾是单独的藏在下方,肾无法供应营养给肝与心、肺,故不会发抖战栗,此病名“骨痹”。这类人关节肿大,这就是风湿关节炎的由来。会造成人的关节呈拘挛状。寒进骨:四肢遇到一冷一热,冷热交替,寒就会进到骨里,看到骨节肿大就是寒在里面。 有人因肌肉麻痹感觉沉重,即近衣物,仍觉麻痹,这是为何呢?这种症状就是荣气虚,卫气实。荣是血,卫是气。血不足,表阳气充实造成的。血不足时则肌肤麻木不仁,如是表阳气虚则不能活动。若气血两虚必会麻木不仁且无法使用,表面上看肌肉并无异常,一旦如此再加上精神涣散必终不治。当手脚不停使唤,就是此症肌肉麻痹,卫气没有了,若这时眼睛失神,就是不治。原则:神比形重要,若是形伤,神在则易治;若是形在神无都属不治之症。 有人因气上逆无法安卧,呼吸音大且浊状(胃气上逆所至);也有无法安卧且呼吸无音者(代表呼吸很有力,只是一般的失眠);有人生活起居一切正常但呼吸沉重者,也有卧时正常,行路则喘息不止的(呼吸沉重就是肺有问题,一走路就喘,这是肺气不能下降);也有无法安卧,一卧必生喘息者,这是什么脏有问题而造成的呢? 人无法安卧且呼吸浊重者,是阳明胃气上逆造成的,足之三阳经本应下行至足,反逆而上行,以致呼吸带浊音也。阳明是胃脉,而胃又是六腑之海,谷气所聚之所。其气主下行,今阳明气上逆不从正途,故无法安卧。古言:胃气不和,必不安卧。就是这个道理。 人起居正常但呼吸浊重者,这是肺之络脉反逆也,络脉之气无法随肺之经气上下而行,必滞留不去停在肺经上,此络脉之病很浅,所以生活起居皆正常但呼吸浊重。 人不能卧躺,一卧则生喘息,此因水气客居胸中乃致也。人体之水必随正常之阴津而流动,肾为水之脏,主津液,今水不归肾,上逆入肺。是卧而生喘之因也。 喘:吸气吸不进,是肾;吐气吐不出,就是肺。在治疗喘时,一定要分清是吸困难还是吐困难。 疟论篇第三十五 痎ke疟的疾病,都自风来,但有时亦有恶寒发热的现象,有的人是一天发作一次,有的是好几天发作一次,有的是忽冷忽热,有的是先发冷再发热,是为什么呢?疟病初发时,必先起汗毛战栗状,伸展哈欠连连(肾在管伸欠),再次则成恶寒齿战不止状,牵引腰背疼痛(太阳经痛),一旦寒去则身体内外均发热,头痛如破,口渴想喝冷的饮料。 这是体内阴阳相交互争造成,其间虚实更易,阴阳互移变化造成的。阳入阴中,则成阴实而阳虚,若是阳明虚了,则呈现战栗齿抖不止(因为阳明经络到牙齿,所以牙齿会打颤),若是太阳虚了,则出现腰脊背部强硬头痛等症状,若三阳俱虚,则阴必遇实,一旦如此,病人必阴寒自骨内而生,皮肤、骨头皆痛,又由于寒系自内生,所以表里皆寒也。疟症发作时忽冷忽热,这个冷是从内往外发的,阴寒由内生。 阳若过盛则体外壮热,里阴虚则内必生热,一旦内外皆热,病人会喘息且口渴,所以会想喝冷饮也。这些都是因为在夏日伤于暑热之气,此热气居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也就是血气的居所,如此就造成汗孔松弛,肌肉腠理疏松,到了秋天,容易汗出,毛孔开而受风,也有人是汗出后浴水,造成水气居于皮肤之内,而与阳气并居。人体卫阳之气,白天行于表行于腑,夜间行于里于脏。疟疾容易发做在夏天,这种病气如与阳同出则在外,如舆阴并行则入内,如此内外相行无阻,造成一日发作一次。 区分往来寒热症: 1、病在少阳时,少阳是半表半里,就会有往来寒热。少阳主开合,所以会影响到胃,就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 2、病在太阳时,也会有热多寒少,寒多热少的症状,有往来寒热症,但没有恶心呕吐就是太阳症,就是病在表。 3、疟的寒是从里发出来,寒的时候牙齿都会打颤,腰背疼痛;热的时候会很渴。 |
|
5332楼#
发布于:2016-03-24 12:2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张亮荧申请签到2016-3-23《黄帝内经》第47课心得
1、劳风 治法 以屈伸身体,吸气起呼气弯曲身体天阳气会如肾脏,年轻人太阳气盛,能引动腑中之精气者要三日,中年气血较衰弱者为五日,体力衰退者须七日。欬浓涕如青黄深色,状甚浓稠,大如弹丸般,有从口出,鼻出不定,如无法出脓,必停肺中伤肺。则死。劳风要把肺痰吐掉。 2、风水病 颜面肿起,言语不清,若正气已虚不施刺,不当刺而刺,则五日后必再发它病。 病来时呼吸短,津液伤到不够,且阵阵发热,会从胸背正中往上冲至头部,因胸为阳,常人胸阳下沉,阴上升;肾受寒,阳无法下沉而上升。有汗出,手发热,口中燥渴,小便黄色,目下呈肿状,腹中肠呜(积水),全身沉重难以行动。女人则月事停止(里寒,肺阳无法下降冲任不通回逆造成没有奶水,奶水不下则无月经),烦躁且无法进食,无法仰卧(气上冲),一旦正躺必咳不止,此病名“风水”在刺法中有讨论。 眼袋像卧蚕光亮有水肿,有积水。卧蚕像水泡有水气。 眼袋发黄光亮者,子女很优秀,男左女右;眼袋黑,代表夭折。 3、邪所以聚处,正气必虚,阴津虚弱(血不够,阳盛,表则为阳症)阳气聚集,会短气且发阵热而汗出不止。小便黄色,少腹有热。无法正躺是胃肠中间寒湿,胃气上升逆气而行,而咳,有水气病,眼袋会浮肿。 4、水属阴性,目下为阴,少腹为太阴脾,水阴必聚阴处,造成腹水及目下肿。阳热之气上冲入口,会口干舌燥。无法正躺是水盛上逆肺所致,躺必咳出清水。凡有水病,必无法仰卧躺下,一卧则如受惊(胸为阳火不受水),惊则必重咳。腹中肠鸣因水病本始因在胃肠,脾脏功能不强则生烦躁,无法主司运化,故病人不能食。食物不下是胃脘部受阻隔,全身沉重不良于行,因足阳明胃经入足部,是足生气之源,今受阻隔之故也。月事停止不来,是冲脉亦受阻而闭塞,胞(冲)脉本属心主司,自心胸中直络子宫中,为经血之源,今阳气不下反上逆冲肺,心气亦无法下达入肾及胞中,经血源断,故无月经。 5、逆调论第三十四篇 阴津液不足阳热气过盛,会造成身热而胸中烦躁苦满。 寒自体内生出者(里寒),是阳热之气不足,阴津液过多,导致表虚而适时中外感六邪之气所致,此时就会有身体寒冷好像刚从水中出来一样的感觉。 阴津不足,阳气过盛的。四肢皆属于阳,阴津不足里阳与表阳相遇以致更热,阴津不足无法灭阳火,阳气独盛状,阳独盛而生养停止,此际遇风如受火炙发热的,其肌肉必被热燃烧失去营养而消瘦下来。 6、骨痹 感觉身寒冷时,用热汤或火烤手足,亦不觉热,身穿厚衣仍无法温暖,又不会打寒颤发抖,多属肾气较强,多从事水中工作者(家庭主妇),汗出又当水气,日久太阳表气必衰,阴液过多肾阳必不长,无法同时去供养肝、心二脏。肾属水,主骨,令肾阳不足必不生热,造成骨髓不充足,所以寒由骨出来,不会有寒栗发抖的,是肝为一阳,心胸为二阳聚,肾是单独的藏在下方,肾无法供应营养给肝与心、肺,故不会发抖战栗,会造成人的关节呈拘挛状,是风湿关节炎来源。 7、血不足时则肌肤麻木不仁,表阳气虚则不能活动。气血两虚必会麻木不仁且无法使用,表面上看肌肉并无异常,一旦如此再加上精神涣散必终不治。神在形失,生,形在神失,死。 8、人无法安卧且呼吸浊重者,是阳明胃气上逆造成的,足之三阳经本应下行至足,今反逆而上行,以致呼吸带浊音也。阳明是胃脉,而胃又是六腑之海,谷气所聚之所。其气主下行,今阳明气上逆不从正途,故无法安卧。古言:胃气不和,必不安卧。 人起居正常但呼吸浊重者,这是肺之络脉反逆也,络脉之气无法随肺之经气上下而行,必滞留不去停在肺经上,此络脉之病很浅,所以生活起居皆正常但呼吸浊重。 |
|
5333楼#
发布于:2016-03-24 14:5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黄旭红申请签到,2016年3月24日《黄帝内经》第48课心得:
1.阳过盛体外热,阴虚内热,内外皆热,则喘息口渴,须喝冷饮,这是因在夏日伤于暑热之气,热气居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使汗毛打开,肌肉腠理疏松,到秋季,易汗出,毛孔开容易受风,也有人汗出后浴水,造成水气居于皮肤之内,而与阳气并居。病气与阳同出则在外,与阴并行则在内,如此内外相行无阻,造成一日发作一次。 2.若邪居于很深的位置,阴气受制,阳气独发,阴受邪无法与阳并行,造成隔日发作一次。若邪气入侵于风府,沿督脉而下,人的表阳之气一日夜绕周身一次与病气交会与风府,在免疫力低下,病邪必日下一椎,每日增强且稍迟发作。病邪自风府开始,每日向督脉行一椎,二十五日后,病邪到尾椎骨后。自第二十六日始,进入脊椎之内,贯注于第九椎之间,此后病邪向上,九日后进入缺盆内,由于病邪每日升高,就提早发作。 3.人有虚实不同,病邪入侵人体并非同一处,这风邪易居之处名风府,并不是狭义的督脉上的风府穴。风府即是人体表阳卫气所到之处,必令其处腠理开,病邪易入侵的地方。 4.风病所处之位是不动的,而疟病会沿着经脉与络脉移动而进入人体,所以只在与表阳卫气相争时会发病,疟病先冷后热,是因夏季时受暑气所伤,汗出沐浴冷水,到秋季受风邪发病,寒属阴,风属阳,一旦先伤寒后伤风,称“寒疟”。若先伤风后伤寒,则先热后寒,称“温疟”。如出现全热无寒,称“瘅疟”。 5.针刺的禁忌:大热之时不刺,脉状无序时不刺,大汗淋漓不止时不刺。 6.治疗原则:在病势盛时治疗必为坏事,在病势衰退时治疗,其效果显著。 7.疾病开始发作时阴阳转移在四肢末梢处,可在末梢处放血治疗。疟病必有阴阳相争,当病邪与免疫力相离时,病症会休止,疾病会慢慢恢复。 8.疟病隔日发作,是病邪和阳气在腑上,有时相遇。有时不遇。就有隔日或数日发作的现象。疟病者会有阴阳更替互胜,有时增重,有时减轻,有时口渴有时不渴。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这是典型的发病,不典型的如秋病着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
|
5334楼#
发布于:2016-03-24 14:5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郝文慧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4日《黄帝内经》第48课心得 3.间日疟疾 【症状】疟疾隔日发作一次。 【病因】是由于邪气留舍的部位较深(迫于五脏),连系着募穴原穴的地方,因气从表入里距离已长,居处过深,行动必会减慢,无法与表阳之气同行,所以隔日发作。 4.发作时间提前或推迟 【症状】疟疾每日发作,但时间会提前或推迟。 【时间变化原因】邪气客在督脉和膀胱经上面,顺着经络走。一个昼夜卫气汇于风府。当卫气汇合于风府穴时,人体表面的汗孔就舒张开。这时,如果邪气乘机侵入,与合并,就导致疾病的发作。邪气侵犯风府穴,沿着脊柱(督脉)向下移动,每天向下移动一个骨节,卫气与邪气相遇的时间就一天天推迟,所以发病的时间就一天比一天晚。经过二十五天,邪气到达骶骨;第二十六天开始回头,顺着脊椎回头向上进入第九椎(中膈处,肝所在),沿冲脉向上,经过九天到达任脉的缺盆(其他版本为天突)。由于邪气的位置逐日上移,与卫气相遇的时间一天比一天早,所以发病的时间也就逐日提前。 【每日发作原因】邪气并不在风府穴,疾病仍然是每日发作。 邪气侵入头顶,沿脊柱向下移动,因人体有虚实的区别,所侵犯的部位也就不同,所以不一定邪气在风府穴才发病。风府是受风之府。风无常府。 邪气侵犯头顶,当卫气运行到头顶时,邪气与卫气相合抗争而发病。 邪气侵犯背部,当卫气运行到背部时,邪气与卫气相合抗争而发病。 邪气侵犯腰脊,当卫气运行到腰脊时,邪气与卫气相合抗争而发病。 邪气侵犯手足,当卫气运行到手足时,邪气与卫气相合抗争而发病。 风邪侵犯人体后,没有固定的停留之处,不论人体何处,只要卫气运行到邪气停留的地方,邪气与卫气相合、互相抗争就会使汗孔舒张而发病。 【引申】风府这里有两个含义:狭义指风府穴,广义是凡是受风的地方都是风府。无论哪个地方受寒邪堵住,都是一个周天即一个昼夜卫气循环一次。 5.风证与疟疾辩证 【症状】风证症状持续存在、没有间歇,而疟疾却有间歇休止期。 【案例】太阳经受风,项强脖子持续僵硬。 【辩证】风证和疟疾都是属于同一类疾病,引起风证的病邪相对稳定地停留在侵犯部位,所以症状持续存在;而引起疟疾的病邪随着经脉和络脉中的气血行走,时而深入体内,时而出于体表,所以只在与表阳卫气相争时会显现病状。 6.寒疟 【症状】先寒后热,发作有一定的时间性。 【病因】夏天受到了严重的暑热,出汗多,汗毛孔张开,此时洗浴或乘凉,寒气就乘机侵入、藏伏在汗毛孔皮肤里;到秋天再受到风邪的侵袭,就会形成疟疾。夏伤于暑,秋必疟。寒属于阴性病邪,风属于阳性病邪,病人先受寒邪侵犯,后受风邪侵犯,所以症状为先寒后热。 7.温疟 【症状】先热后寒,发作有一定的时间性,寒时牙齿都会打寒战。 【病因】先被风邪侵犯,而后才被寒邪侵犯,所以症状为先热后寒邪。 8.瘅疟 瘅:因劳而病。 【症状】只发热没有寒冷,气短、胸闷、手足发热、想要呕吐。 【病因】劳动过多导致阴津不足,阳气独盛。 劳动过多的人本来肺脏就有热邪,肺是天阳,喜寒。而平时工作造成津液损失过多。肺主全身气,肺主皮毛,所以肺有热会使全身之气偏于亢盛、向上逆行,造成胸中之气亢盛而不能外泄。此时如果劳动后汗孔张开,风寒之邪乘机侵入人体,停留在皮肤和肌肉之间,与病人体内原有积热合并,相互抗争而发病。发病时阳气亢盛,病邪始终在体表的阳气中,而没有进入体内的阴气,所以但热不寒。 这种病的邪气内藏于血脉中,外停留于肌肉之间。由于亢盛,发热严重,消耗损伤了人体中的水液,造成肌肉消瘦。 9.疟疾的针刺原则 【治疗时机】发病时不要治疗,要等症状衰退或者未发病前治疗。发病时邪正交争、经气逆乱,治疗的话病气去不掉,反而伤到正气,要等正气恢复时再去治疗。发病后治疗是乘其病势衰退而攻邪;在其未发作时进行针刺,此时阴气尚未并入阳分,阳气也尚未并入阴分,既免伤人体正气,又可取得良好疗效。 【禁针】在发热极为严重时不能针刺,在脉搏极度混乱时不能针刺,在大汗淋漓不止时不能针刺。这都是病气最盛的时候。 10.疟疾的阴阳转化 一般说的有余是指邪气亢盛;所说的不足,是人体正气虚弱。 疟疾中的寒热虚实是指邪气与人体阴阳二气的离、合、出、入。 疟疾刚开始发作时,体表的阳气进入体内与阴气合并,这时在内的阴气偏盛,在表的阳气虚少,所以首先寒冷发抖;邪气进入体内和阴气相合则阴气盛,阴气盛就感觉寒冷(阳虚)。 冷到极点,则阴阳之气又外出到体表相合并,这时体内的阴气虚少,而在体表的阳气亢盛,因此出现发热、口渴。邪气和阳气相并则阳气盛,阳气盛就发热, 疟疾是感受风寒之气而形成的,形成了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症状。 水气+阳气→寒证。病在表。 热气+阴气→热证。阴虚,阳出来,阴越盛、阳越虚,病气跑到脏里,会出现热的现象。 正常时,阴阳并行而不相悖,也不能相合。阴在上阳在下,阴控制阳的上升,阳托住阴的下降。 11.防止疟疾处方——桂枝汤 桂枝汤可以协调阴阳,阴阳不合时用,可以预防感冒。 12.疟疾的治疗方法 12.1发病前的治疗方法 【原理】疟疾将要发作时,就是阴阳移转之时,其开始必在阴阳交接的四肢末端处。(因为人体阴阳交汇处在四肢末梢)。不发往来寒热时,病在四肢末梢,等到发病时就往身体上走。 【治疗】如果阳气损伤,阴气就要外出转移合并到阳气中,在阴阳之气还没合并时,用绳子扎住四肢末端,使邪气不能进入体内,而阴气无法外出。然后在发病的时间仔细观察经络血脉的变化,在孙络(末梢血脉)较集中的地方找出充血处(要发时血脉会突出出来),针刺放血,就可以祛除邪气,使其不能和体内正气相合并。 12.2病发时的机理 疟疾在人体中,必有阳盛阴虚或阴盛阳虚的时候,完全视病邪之所在:邪气在阳分,病邪人就会发热而脉搏躁动疾速;邪气在阴气,病邪人就会发冷而脉搏平静。疟疾发到极点,会使病人气血阴阳都受到损伤而虚弱;当卫气和邪气分离时,病情就暂时停止;当卫气和邪气再度相遇抗争时,疟疾又会发作。 阳病发在阳,寸脉会比较快。 阴病发在阴,尺慢会比较沉。 13.隔日疟、数日疟及口渴 隔日发作的都是病比较深。凡隔日发作者,是病邪和阳气相聚在六腑上,有时相遇,有时不遇,就产生了有隔日发病或数日发病的现象。 疟疾发病过程中,出现阴阳虚实交替变化的情况。阳气盛则阴气衰而发热口渴,阴气盛则阳气衰口就不渴。 14.夏伤于暑,秋必病疟 这是从发病和四时相应的角度说的。有些症状表现与此不同,是违反四时发病规律的现象。疟疾在一年四季都可发病,通常秋天发的疟疾寒冷症状较严重,冬天发的疟疾寒冷症状不严重,春天发的疟疾怕风,夏天发的疟疾出汗多。 |
|
5335楼#
发布于:2016-03-24 15:27
@教官-伊犁-慕利敏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 文建宁申请签到,2016年3月24日《黄帝内经》第49課心得: 溫瘧:先熱后寒。在冬天中感受風邪,寒氣留在骨髓裡面,春天沒有生發出去。到了夏天暑熱,就會使人倦怠,肌肉消瘦,這時如果大力運動出汗,邪氣就會與汗一起出外。這種病邪氣先是藏于腎,發作的時候,邪氣從內而出外。這病是陰氣先虛,陽氣偏盛。陽盛就會發熱,陽熱到極點,邪氣有回到陰,陽氣就虛了,陽虛了就冷了。 癉瘧:由於肺先有熱,肺氣盛,氣逆上沖,氣實不能向外發洩,如果此時大力運動,毛孔打開,風寒進入皮膚肌肉之間,就會發病。發病時陽氣偏盛不退,就會發熱;並且邪氣不回到陰,所以只熱不怕寒。這種病邪氣內藏于血脈之中,外留于肌肉之間,使人肌肉消瘦。 《刺瘧篇第三十六》 足太陽經的瘧疾,病人腰痛、寒冷從背部起,先寒后熱。 治療:刺委中放血 足少陰經的瘧疾,怕見人,感到恐懼,發熱的時間長,汗很多 治療:刺少陽的臨泣穴或井穴 足陽明的瘧疾,先感到冷,然後熱,喜歡見到日光火焰。 治療:刺足背上的井穴或者榮穴 足太陰的瘧疾,悶悶不樂,不想吃東西、多寒少熱、發病時嘔吐 治療:刺足太陰公孫穴 足少陰的瘧疾:發悶,嘔吐、熱多寒少,喜歡獨處 足厥陰經的瘧疾:腰痛、少腹脹滿、小便不利,小便次數多,惶恐不安,腸子有東西 治療:刺太沖穴 肺瘧:心裡發冷,冷極了就發熱,容易害怕,看見了不該看見的東西,魄不守 治療:刺手太陰、手陽明經的列缺、合谷 心瘧:心裡煩熱、愛喝冷水、寒多 治療:刺神門穴 脾瘧:冷的難受、腹部疼痛、腸鳴、汗出 治療:刺商丘穴 腎瘧:有寒意、腰脊疼痛,大便不通暢、目眩、手足發冷 治療:刺足太陽、少陰兩經阿是穴 胃瘧:胃里發熱、感到飢餓,但又不想吃東西,腹部脹 治療:刺歷兌穴、足三里、解溪穴、太陰經孫絡放血 治療瘧疾,應該在瘧疾要發之前治療、或者在瘧疾發病快要結束的時候治療,效果最好 剛要發熱的時候,刺腳背上的青筋放血 剛要發冷的時候,刺手陽明、手太陰、足陽明、足太陰的穴位,一般在四肢末梢處放血或者刺榮穴 瘧疾如果針刺幾次之後還不好,就刺舌頭下面的廉泉穴;如果在不好,刺委中青筋處放血,或者刺脖子以下脊柱兩旁的穴位 瘧疾發病治療時,要問清楚病人最先發病的部位, 先發頭痛、頭重,刺頭上及兩眉間 先發項背痛,刺項部、背部 先發腰脊痛,刺委中 先發手臂痛,刺陰陽十指之間的穴位 先發足脛酸痛,刺足陰陽十指之間的穴位 風瘧:發病時汗出怕風,刺太陽經背部的俞穴放血 附髓病:小腿酸痛、不能按壓。 治療:絕骨穴放血 瘧疾口不渴並且隔日發作 治療:刺太陽經阿是穴 瘧疾口渴並且隔日發作 治療:刺足少陽經阿是穴 |
|
5336楼#
发布于:2016-03-24 16:2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二班王玲萍申请签到,2016年3月24日《黄帝内经》第48课心得
★疟发生时如果发热,口就特别的干,冷会牙齿打颤,腰痛,太阳症有寒也会有热,少阳症有往来寒热,比太阳症多个胃肠问题,会有呕,但都不会冷到牙齿打颤。 ★疟疾得病的原因是夏伤于暑,热存在于肌肤和肠胃之间,没有进入肠胃,肌肤热很容易流汗,到秋天感受风或洗冷水澡,会往来寒热,一天发一次,也有的隔天发作,隔天发作的时候病气较深,接近内脏。 ★风邪客居于督脉,受风的地方广义上来说成为风府,一天一个循环回到起点,若病未好,会下到下一椎骨,所以会出现并延后发,督脉有25节,25天后下到低骨,26天后回头一直到第九椎,中膈的位置,肝一部分在膈上,一部分在膈下,从第九椎往上出于缺盆,病往下走时,病会延后,邪气往上走时病会提前发。 ★风症和疟症有些共同之处,区别是风症如果项强痛,病未好,痛会一直存在,疟症发作时症状存在,不发作症状就好了。 ★夏天伤于暑,大汗,晚上又吹冷风,毛孔闭塞,暑热存在于皮肤里,到秋天又伤于风,夏伤于暑,秋病疟,风为阳,寒为阴,先伤于寒后伤于风,故先寒后热,一时间发作为疟,先发寒为寒疟。 ★先伤于风,后伤于寒,先热后寒称温疟。但热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手足热而欲呕,称为癉疟,瘅是因为操劳而得的病。 ★疟疾治疗时,发病时不治,发病前或后下手治疗,大热不刺,大汗后不治,脉跳跳停停不刺,病气最盛时不刺,此时治疗邪气没有去掉还会伤到正气。 ★疟疾病发生时阳并于阴,阳虚阴盛会出现寒战现象,阳极生热,阴而阳并附于外,阴虚阳实先热而渴。 ★水气和阳气合并,会发生寒症,水气在表会发生寒,看到寒是阳虚。热气和阴气合并会发生热症,热气入脏,产生加热现象,阴气盛阳气虚看到的是热,是阴虚。阴阳相互牵制,但不可以并在一起。 ★任何疟都是从四肢末梢开始的,阴阳交汇的地方,发病前将四肢末梢绑起来,待血脉崩起来,病邪地方放血。 ★发病时是阴阳最衰的时候,阳病发生在阳脉,较大,阴病发生在阴脉,较静。 ★阴阳更胜,阴盛冷,阳盛热,不发在四肢末梢,往身上走。 |
|
5337楼#
发布于:2016-03-24 18:1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徐淑娟申请签到,2016年 3月24日《黄帝内经》第48讲学习心得:
一、1.一旦寒去则身体内外均发热,头痛如破,口渴想喝冷的饮料。 这是因为体内阴阳相交互争造成, 其间虚实更易,阴阳互移变化造成的。阳入阴中, 则成阴实而阳虚,若是阳明虚了,则呈现战栗齿抖不止,若是太阳虚了,则出现腰脊背部强硬头痛等症状,若三阳俱虚,则阴必遇实,一旦如此,病人必阴寒自骨内而生,皮肤、骨头皆痛,又由于寒系自内生,所以表里皆寒也。(太阳症不是热就是寒,也有寒有热的时候,互相交接的;少阳证就会有往来寒热,并多见一呕,因少阳主开合,此处的疟也不同于之前,是从里发出来的) 阳若过盛则体外壮热,里阴虚则内必生热,里阴虚则内必生热,一旦内外皆热,病人会喘息且口渴,所以会想喝冷饮也。这些都是肇因在夏日伤于暑热之气,此热气居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肠胃和表中间的地方,(如果到了肠胃,就容易产生便秘)也就是血气的居所,如此就造成汗孔松弛,肌肉腠理疏松,到了秋天,容易汗出,毛孔开而受风,也有人是汗出后浴水,造成水气居于皮肤之内,而与阳气并居。人体卫阳之气,白日行于表于腑,夜间行于里于脏,这种病气如与阳同出则在外,如舆阴并行则入内,如此内外相行无阻,这是往来寒热的现象,造成一日发作一次。 2.黄帝问:其间日而作者,何也?歧伯说:若间日而发作的,是邪时居于很深的位置,不像前面说的每天发作一次,病气比较浅,这时是阴气受 制,而阳气独发,阴阳本互为进退,今阴受邪迫无法与阳并行,就造成隔日发作了。 3.帝曰:那有时每日发作会提早或稍迟,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歧伯说:是因为邪气客在督脉上面膀胱经上面,顺着督脉走下去,(中医的观点,卫气一个昼夜统统会于风府,狭义的是指脑后部的风府穴,广义的定义就是受风的地方就是风府,如坐在车里很热,手伸出车外感受风吹的时候,那个就是风府)入侵人体首居风府位,沿督脉而下。人的表阳之气一日夜绕周身一次与病气交会于风府,人体抵抗力与邪争,如无法胜利,则病邪必日下一椎,于是产生了每日稍迟发作的现象,这是因为病邪先入督脉造成的。因为卫气每日循环至风府时,必令人之肌肉腠理打开,此邪气则日入,故邪气一入则病发作,然后每日就 增强且稍迟发作。病邪自风府开始,每日向督脉行下一椎,二十五日后,邪到尾椎骨后。自第二十六日始,就进入脊椎之内,贯注在笫九椎肋之间(此处正好是中膈的地方-肝,肝一半在膈上一半在膈下),此时病邪会上行,九日后进入缺盆内,由于其病气每日升高,就会呈现每日提早发作的现象。其中又有隔日发作的,这是病邪入于深处,近迫于五脏,连系着募穴原穴的地方,因气从表入里距离已长,处过深,犹部队之入侵他国过于深入,行减慢,无法与表阳之气同行,无法同出同,就有隔日才发作的现象。一日发的比较浅,隔日发的更深。 4.因为如单论邪气进入风府穴, 每日下一椎,顺膂而下,就是如此。但人有虚实不同,病邪入侵人体并非在同一处,这就是风邪所易居之处名之风府,并非狭义的指督脉上的风府穴。凡邪入侵在头项部位,表阳卫气一循环至病处就相争而发病。邪入侵在背部,则表阳之气行至背部与其相争而发病。又病邪始入侵手足的,则表阳卫气至手足时与之相争而发病。故人体正气与病邪相合聚则病会发作,但病邪不一定自督脉风府穴入,可以说病邪入侵之处为风府。“风无常府”是指人体表阳卫气所到之处,必令其处腠理开 ,邪气入侵之位,即为风府。气一天为一个周期的循环。起早发说明病已经提前,延后发说明病还在督脉上。 5.风与疟二者,相似而同类,但常见风病症状持续者,而疟病症状时发时止,是因为风病常留 |
|
5338楼#
发布于:2016-03-24 18:3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陶原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4日黄帝内经第48课心得: 疟症:发热时口很干渴,发寒时冷到牙齿嘎嘎打战,腰背痛。太阳症出现不是热就是寒,也会有忽冷忽热。少阳症:病邪从外面进来,有往来寒热现象,并且有呕的现象。 暑天很热,在外面乱跑,热气居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也就是血气停留的地方,热停在那里一直不走,平常造成人容易出汗,皮肤毛孔容易打开。秋天遇到风或汗出洗冷水澡,造成水气居于皮肤之内,而与阳气并居。正常人白天阳气是走在表面上的,晚上是走在阴上面的,阳气和阴气是交换的。疟疾好发于夏天。 间日疟:病气比较深,接近内脏。阳气独发,阴阳本互相进退,阴受邪迫无法与阳并行,就造成隔日发了。 病发忽早忽迟:邪气客在督脉上、膀胱经上,顺着督脉走下去,卫气一个昼夜统统会于风府,这里的风府不是指穴位上的风府,这里的风府是广义的风府,是受风的地方。病没有好,一天走一个督脉,会延后发。督脉有二十五节,二十五天后,邪下到骶骨,二十六天后回头,从尾椎骨往上走,走到第九椎以后,再往上走进入缺盆,所以是提前发。 风:症状是持续存在的,固定不移的。 疟:忽冷忽热,随着经络、深浅发作时间会不一样,先寒后热。 先寒后热:夏伤于暑,其汗大出,晚上受风寒,秋天伤于风,开始发病,先伤于寒后伤于风,先寒后热——寒疟。 先热后寒:先伤于风后伤于寒——温疟。 手足热而欲呕——瘅疟。 但热不寒,阴气没。 有余者采用泻法,不足者采用补法。现热有余,寒不足,疟者寒,汤火不能温;热,冰水不能去它的热。治疟要等气衰或发病前去治。 不刺:病人出现大热时不刺;脉跳不定时时不刺;大汗以后不刺。这是病气在最盛时不治,针灸治病讲时机:未发病时,发完病时开始治。 疟之初始,阳并于阴,阳虚阴盛,出现寒栗的现象。 阴极生阳,阳和阴集中在表,阴虚阳实,先热而渴的现象。 水气+阳气——寒;热气+阴气——热。 天地四时,春夏秋冬,没有按照天地之间时节的寒热来走,突然夏天暴雨很冷,这都是造成疟的原因。阴和阳是不能并在一起的。 治疗时机:任何的疟一定从四肢末梢开始,四肢末梢是阴和阳交会的地方。(桂枝汤是最能协调阴阳的处方,阴阳不和用桂枝汤调它。)在疟还没发时,我们把手指绑起来,让邪不能入,阴气不能出,在孙络,末梢有血脉绷张的地方放血。 中医不管病在表或在里,只要病在阳,阳脉都是燥热的。病在阴,阴脉都是在尺脉的地方,不管什么病都可以在脉疹上看到,阳病发在阳,阴病发在阴脉,病发阳,阳脉会比较急燥,寸脉会快,病发在阴,阴脉会比较寒,脉比较静。 间日疟和数日疟病比较深,疟发,不发往来寒热,疟病都在四肢末梢,开始发时疟往身上走。 夏伤于暑,秋必疟,这是正常四时之病,一旦有不同时,是反四时而病的,秋天主肃杀,如果特别寒冷,冬天生病时,外在气温不是很冷造成的,春天发病,必有恶风的症状,夏天生病时,必有多汗的症状。 |
|
5339楼#
发布于:2016-03-24 18:3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祁峰申请签到,2016年3月24日《黃帝内经》48课学习心得:
往来寒热,呕为少阳证。 往来寒热,牙齿打颤,定时发作为疟,为夏天伤于暑,秋又受寒而成,或风寒之气异常而成疟。 太阳受风一般现颈项强痛,恶寒发热。 因劳而病为瘅。 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 病者大汗,大虚,脉气不一都不宜针灸,针灸之时,病机很重要,尽量避开病盛之时。 疟之初时,水气与阳气相并为寒,热气与阴气相并为热,阴盛则寒,阳盛则热。 疟之初时,往来寒热都从四肢未梢开始,因四肢末梢为阴阳交汇之处,发病之前,用绳索绑紧四肢末梢,发病时,可见血管渐起,刺之放血可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