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55楼#
发布于:2016-03-24 22:5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张亮荧申请签到2016-3-24《黄帝内经》第48课心得
1、阳盛 外热,阴虚必内热,内外皆热,则喘息口渴,想喝冷饮,这是夏伤于暑热,热气居皮肤内,肠胃之外,是血气居所,汗孔打开,肌肉腠理疏松,到秋季,易汗出,毛孔开而受风,或汗出后浴水,造成水气居于皮肤之内,与阳气并居。病气与阳同出则在外,与阴并行则入内,内外相行无阻,则一日发作一次。 阴阳是交换的,白天阳在外阴在内,晚上相反。 2、疟:冷到牙齿打颤,口渴,腰脊疼痛。 太阳症:半表半里,有往来寒热,不打颤。 少阳症:门枢,主开合,有呕吐与往来寒热。 3、若邪居于很深的位置,阴气受制,阳气独发,阴受邪无法与阳并行,隔日发作一次。 邪气入侵风府,沿督脉而下,人表阳之气一日夜绕周身一次与病气交会与风府,若抵抗力低下,病邪必日下一椎,造成稍迟发作。 病邪自风府开始,每日向督脉行一椎,二十五日后,病邪到尾椎骨后。自第二十六日始,进入脊椎之内,贯注于第九椎之间,此后病邪向上,九日后进入缺盆内,由于病邪每日升高,就提早发作。 风府狭义指风府穴,广义指受风之处,如手掌受风,此处即为风府。 4、风病所处之位是固定不动,,而疟病会沿着经脉与络脉移动进入人体,所以只在与表阳卫气相争时会发病。 5、寒疟 先冷后热,是夏季受暑气所伤,汗出肌肉松弛,毛孔打开,沐浴冷水,寒藏皮肤腠理间。秋季受风邪发病,寒属阴,风属阳,先伤寒后伤风,称“寒疟”。 温疟:若先伤风后伤寒,先热后寒。 瘅疟:全热无寒,阳气独盛,呼吸无力,烦躁,手足发热,欲吐。 6、针刺的禁忌 大热之时不刺,脉状无序时不刺,大汗淋漓不止时不刺。此为病气反攻正气,非治病时机。 阳气合并水气产生寒,在表。热气合并产生热,在脏。 桂枝汤协调阴阳,预防感冒。 7、疟病始发必在阴阳交接的四肢末梢处,阳受损阴必进,病初紧束该处,不让病入体内和阴气出,在末梢处放血治疗。此为正邪未交争的处置法。 8、疟病病邪和阳气在腑上,有时相遇有时不遇。产生隔日或数日发作的现象。疟病会有阴阳更替互胜,时增重,时减轻,时口渴时不渴。 |
|
5356楼#
发布于:2016-03-24 22:51
48,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二班何媛申请签到,2016年3月24日《黄帝内经》第48课心得
1,疟发热,口特干,冷的牙齿打颤,腰痛,太阳症有寒有热,少阳症往来寒热,比太阳症多胃肠问题,呕,不会牙齿打颤。 2,疟疾得病:夏伤于暑,热在肌肤和肠胃之间,未入肠胃,皮肤热易流汗,秋天受风或洗冷水澡,会往来寒热,一天发一次,隔天发作则病气较深,接近内脏。 3,风邪客居于督脉,受风之地――风府,一天一个循环回到起点,病未好则下到下一椎骨,病延后发,督脉有25节,25天后下到骶骨,26天后回头一直到第九椎,膈的位置,肝一部分在膈上,一部分在膈下,从第九椎往上出于缺盆,病往下走时延后发,邪气往上走时则提前发。 4,风症和疟症区别 风症项强痛,病未好,痛会一直存在 疟症症状只有发作时存在 5,夏天伤暑,大汗,晚上吹冷风,毛孔闭塞,暑热在皮肤里,秋天伤风,夏伤于暑,秋病疟,风为阳,寒为阴,先伤于寒后伤于风,故先寒后热,一时间发作为疟,先发寒为寒疟。 6,温疟:先伤于风,后伤于寒,先热后寒。 瘅疟:热不寒,阴气先绝,阳气独发,手足热而欲呕,操劳而得病。 7,疟疾治疗原则:发病时不治,发病前或后下手治疗,大热不刺,大汗后不治,脉跳跳停停不刺,病气最盛时不刺――原因:此时治疗邪气未去还会伤正气。 8,疟疾病症状:发生时阳并于阴,阳虚阴盛会出现寒战现象,阳极生热,阴而阳并附于外,阴虚阳实先热而渴。 9,寒热症:水气和阳气合并,会发生寒症,水气在表会发生寒,看到寒是阳虚。 热气和阴气合并会发生热症,热气入脏,产生加热现象,阴气盛阳气虚看到的是热,是阴虚。 阴阳相互牵制,但不可以并在一起。 10,疟:从四肢末梢开始的,阴阳交汇的地方,阴阳不合用桂枝汤。发病前将四肢末梢绑起来,待血脉膨胀,在病邪地方放血。发病时不能绑。 发病时:阴阳最衰,阳病发生在阳脉,较大,阴病发生在阴脉,较静。春季发病恶风,夏多汗。 |
|
5357楼#
发布于:2016-03-24 22:59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钟洁贞申请签到2016-3-21《黄帝内经》第45课心得
一、热论篇第三十一 1、热症最初都是伤于寒,就是瘟病。最初太阳经受病,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三阳之首)皆隶属于太阳。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阳维相会,循行于巅背之表,所以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皮肤皮表伤到寒,没有治好寒往前走,一种情况是进入少阳,另一种情况是寒由太阳进入阳明,会出现阳明经病或者腑病,病不会再往下传。如果阴阳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难免于死亡了。 2、伤寒起初之时病在太阳经,太阳又称寒水,所以再感于寒就会出现头痛项强,腰椎强硬的症状。阳明气逆,会造成身热眼疼而鼻中干一旦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气血无法运行,五脏代谢物无法排出,此人必死。如果阴经和阳经不同时受寒,7日病邪仍然留在太阳里没有传经,此病邪必衰,头痛渐减而自愈。病在阳,治表证时,饮食要清淡,不能吃大鱼大肉,不然会有遗热,使病情反复。 阴阳同时感受风邪时,若一候7日内,太阳与少阴同时生病,其症状是,头痛,口干,烦躁腹满。二候病入阳明与太阴同时受病,其症状是少腹胀满,身体高热,饮食不入,胡言乱语。 3、阳明是12经脉中最首要的,其脉气过盛,必不识亲人,3日后,脉气已竭,故病人必死。 冬伤于寒,夏至之前发热为温病,夏至以后发热为暑病,治疗用汗法,汗为阳,汗极阴会回头。 肝炎,小便黄,肝经络阴器,腹痛,容易疲劳,身体发热,一旦热盛会造成病人狂言乱语,易受惊吓,胸胁满痛,手足躁扰不安,无法安卧。此病若逢庚辛金日受克之时,必加倍严重,甲乙木日当令之时,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阴阳相绝,病人必于庚辛日受克之日而死。可针刺肝经和胆经,取原穴。脉气上逆必产生头顶阵痛,这是脉气上冲头面之故。 4、心发生热病时,先有不乐的症状,数日后才生热症。热盛则发生急剧的心痛,情志烦闷不舒,易呕,头疼面色赤红,身无汗出。如遇壬癸水日为受克之期,病必加重。逢丙丁火日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壬癸日必死。可针刺少阴太阳经,一般取原络穴主客治疗。 5.脾脏热病时,先感觉头重,面颊痛,心烦,颜部发青,欲呕,身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腰痛不可以俯仰(因为脾主肚脐少腹,脾湿很盛的时候,肚子会向下坠。腰会把肚子拉着,病人会有牵扯到的痛),腹部胀满而泄泻,两颌部疼痛,逢到甲已日木旺时,则因土受木克而病重,若逢戊已日土旺时起病会大汗出,若邪气胜脏,气逆,病更严重,就会在甲已日死亡。治疗时,刺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经。 |
|
5358楼#
发布于:2016-03-24 23:02
@教官-南京-李宁@助教-中山-吴泳茵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王岩龙申请签到2016年3月24日《黄帝内经》第48课学习心得【p227--236】1.隔日发作的疟疾是为什么?若邪时居于很深的位置,阴气受制,而阳气独发,阴阳本互为进退,今阴受邪迫无法与阳并行,就造成隔日发作了。2.有时每日发作会提早或稍迟,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邪气入侵人体首居风府位,沿督脉而下。人的表阳之气一日夜绕周身一次与病气交会于风府,人体抵抗力与邪争,如无法胜利则病邪必日下一椎,于是产生了每日稍迟发作的现象,这是因为病邪先入督脉造成的。因为卫气每日循环至风府时,必令人之肌肉腠理打开,此邪气则日入,故邪气一入则病发作,然后每日就增强且稍迟发作。 病邪自风府开始,每日向督脉行下一椎,二十五日后,邪到尾椎骨后。自第二十六日始,就进入脊椎之内,贯注在笫九椎肋之间,此时病邪会上行,九日后进入缺盆内,由于其病气每日升高,就呈现每日提早发作的现象【每日错后说明病在督脉上,每日靠前说明病在脊内】。其中又有隔日发作的,这是病邪入于深处,近迫于五脏,连系着募穴原穴的地方,因气从表入里距离已长,居处过深,犹部队之入侵他国过于深入,行动必会减慢,无法与表阳之气同行,无法同出同入,就有隔日才发作的现象。【隔日发作较每日发作病情更深入,更严重】3.老师说表阳之卫气每到了风府穴位,就会令肌肉的腠理开,于是邪气入侵,病就发作;又说病气每日向下一椎,与表阳之气会和,此病气之发作又不在风府穴,造成每日稍晚发作,是为什么呢? 因为如单论邪气进入风府穴,每日下一椎,顺膂而下,就是如此。但人有虚实不同,病邪入侵人体并非在同一处,这就是风邪所易居之处名之风府,并非狭义的指督脉上的风府穴。凡邪入侵在头项部位,表阳卫气一循环至病处就相争而发病。邪入侵在背部,则表阳之气行至背部与其相争而发病。邪入侵腰椎,则表阳卫气至与之相争而发病。又病邪始入侵手足的,则表阳卫气至手足时与之相争而发病。故人体正气与病邪相合聚则病会发作,但病邪不一定自督脉风府穴入,吾人可说病邪入侵之处为风府。所以人言,“风无常府”其意即此。人体表阳卫气所到之处,必令其处腠理开,邪气入侵之位,即名之“风府”4.风与疟二者,相似而同类,但常见风病症状持续者,而疟病症状时发时止,这是为什么? 因为风病常留居于所中之位不移,而疟病会延着经脉与络脉移动而进入体内,所以只在与表阳卫气相争时会显现病状。5.疟病岀现先冷后发热的现象,是为什么呢? 夏热之季节,人受暑气所伤,造成大汗出且肌肉松弛,毛孔大开,此际若沭浴冷水,则水之寒气会藏潜于皮肤腠理之间,到了秋天,一旦受风邪所侵,则引而发之,疾病成矣。寒气者,属于阴气。风气者,属于阳气。故人一旦先伤于寒气后伤于风气,就呈现先寒后热的症状,病情就按时发作,这种病名叫“寒疟”。6.先发热而后恶寒者,又是为什么? 这是先伤于风气,后又伤于寒气所致,造成先热后寒的现象。此病发作亦有定时,病明“温疟”。【风就是热】 如果出现全热症无寒症的,这是阴津濒临绝灭的现象,此时阳气独盛,病人会呼吸无力,情志烦躁,手足发热而温温欲吐,病名曰“瘅疟”。【因劳而病称之为瘅dan】7.经书上说凡有余者采泻法,凡不足者采补法。现在是热有余,寒呈不足状,但是疟病的寒气,即令用热汤泡及火烤,亦无法令温也。至其热至时,即令用冰水敷之,亦无法使之降温也。这是有余与不足之状况,居此之时,即令良医亦无法制止,必须俟病气衰弱时方施予刺法,这是为什么呢?请说明其道理。经书上云,大热之时不刺,
|
|
5359楼#
发布于:2016-03-24 23:2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宏申请签到,2016年3月24日《黄帝内经》第49课心得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宏申请签到,2016年3月24日《黄帝内经》第49课心得 疟论第三十五 温疟是在冬天时受了风寒,寒入骨髓,肾主骨,病在肾。春天阳气生发,只在表,寒气未出,夏天大暑之时劳动,病气向外走,以致阴虚而阳盛,故先发热,后发寒,因此温疟先伤于寒。 瘅疟是劳动所致,出汗多,肺较热,肺喜寒,病进时,在皮肤与肌肉之间,不到阴之处,因此阳气极盛,但热不寒。 刺疟论第三十六 治疗疟疾要先辨清经络。足太阳之疟,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治之以刺委中穴放血。 足少阳之疟,寒热均不很盛,不喜见人,治之以足少阳之穴临泣。初病时,可刺阳辅穴。 阳明经之疟,恶寒,喜亮光,喜向火取暖,治之以刺足阳明经内庭、历兑等,或在穴位旁有淤血青筋处刺血。 太阴经之疟,心情郁闷,时常叹息,不想吃东西,多发寒热,呕吐,这是因为脾胃为表里,脾湿盛压迫到胃,使人不欲饮食。治之以足太阴经大都、太白、公孙等穴,或在经脉有淤血青筋处刺血。在病未发作之时就予以治疗。 肾经之疟,也会有呕吐,此因胃为肾之关,常人肺气下降入肾,肾受寒,肺气不能到肾,寒往上走,顶到胃,造成呕吐。多发寒热,热多寒少,常喜紧闭门窗而居,治之以足少阴之经穴位。 足厥阴经之疟,使人腰痛,少腹胀满,小便不利,心中恐惧,气分不足,腹中郁滞不畅,治之以刺足厥阴经。 治疗疟疾,均在手关节、足踝之下。 肺疟心里发冷,冷极则热,热时易惊,因此治疗肺病要注意保暖。治之以手太阴和手阳明经之穴。 心疟心中烦热得,想喝冷水,但身上反觉寒多而不太热,治之以刺手少阴经。 肝疟面色发青,时欲太息,治之以刺足厥阴经出血。 脾疟使人发冷,腹中痛,治之以刺足太阴经。脾主少腹,伤寒时只是皮肤冷,疟疾时会冷到牙齿打战,此时病在脏,所现均为寒症。 肾疟二便不出,因肾司二便。腰脊疼痛,呕吐,治之以足少阴、太阳经之穴。 胃疟易饥饿,但又不能进食。治之以足阳明、足太阴两经横行的络脉,刺出其血。 治疗疟疾,在刚要发热的时候,刺足背上的动脉,开其孔穴,刺出其血,可立即热退身凉。刚要发冷的时候可刺手阳明、太阴和足阳明、太阴的俞穴。 脉搏满大而急,其病在背,刺背部的俞穴,如心俞、脾腧等。用中等针按五胠俞各取一穴。背属阳,要知病在何处,可在背上寻找压痛点,即为病之处。 脉小实而急的,炙足胫部的少阴经穴,并刺足足趾端的井穴。 疟脉缓大虚,往来寒热,是气血两虚之象。此时不宜针灸,适宜汤药。 治疟要在病未发前治疗。疟疾无脉者,在十指之末梢进行放血,或有淤血、青筋之处放血。有红点也是病灶,均应刺去。 刺后不见好,可将舌头翻转,刺舌下两脉。不愈再刺委中,旁边有青筋处也要放血。加刺夹脊处,在阿是穴上放血。舌下两脉,即为廉泉穴。 刺疟疾必先问明病人发作时最先感觉症状的部位,给以先刺。如先发头痛头重的,就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取穴百会、瞳子髎等。先发倾项眷背痛的,就先刺颈项和背部。先发腰脊痛的,就先刺委中出血。先发手臂痛的,就先刺手少阴、手阳明的十指穴位。先发足胫疲痛的,就先刺足阳明十趾间出血 |
|
5360楼#
发布于:2016-03-24 23:4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周永燕申请签到,2016年3月24日《黄帝内经》第48课心得
隔日发作的疟疾,这是为什么呢?若邪时居于很深的位置,阴气受制,而阳气独发,阴阳本互为进退,今阴受邪迫无法与阳并行,就造成隔日发作了。 有时每日发作会提早或稍迟,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邪气入侵人体首居风府位,沿督脉而下。人的表阳之气一日夜绕周身一次与病气交会于风府(狭义的风府就是风府穴;广义的风府就是指人受风的地方),人体抵抗力与邪争,如无法胜利,则病邪必日下一椎,于是产生了每日稍迟发作的现象,这是因为病邪先入督脉造成的。因为卫气每日循环至风府时,必令人之肌肉腠理打开,此邪气则日入,故邪气一入则病发作,然后每日就增强且稍迟发作。 病邪自风府开始,每日向督脉行下一椎,二十五日后,邪到尾椎骨后。自第二十六日始,就进入脊椎之内,贯注在笫九椎肋之间,此时病邪会上行,九日后进入缺盆内,由于其病气每日升高,就呈现每日提早发作的现象。其中又有隔日发作的,这是病邪入于深处,近迫于五脏,连系着募穴原穴的地方,因气从表入里距离已长,居处过深,犹部队之入侵他国过于深入,行动必会减慢,无法与表阳之气同行,无法同出同入,就有隔日才发作的现象。 表阳之卫气每到了风府穴位,就会令肌肉的腠理开,于是邪气入侵,病就发作;又说病气每日向下一椎,与表阳之气会合,此病气之发作又不在风府穴(风府广义的就是受风的地方),造成每日稍晚发作,是为什么呢?因为如单论邪气进入风府穴,每日下一椎,顺至而下,就是如此。但人有虚实不同,病邪入侵人体并非在同一处,这就是风邪所易居之处名之风府,并非狭义的指督脉上的风府穴。凡邪入侵在头项部位,表阳卫气一循环至病处就相争而发病。邪入侵在背部,则表阳之气行至背部与其相争而发病。邪入侵腰椎,则表阳卫气至与之相争而发病。又病邪始入侵手足的,则表阳卫气至手足时与之相争而发病。故人体正气与病邪相合聚则病会发作,但病邪不一定自督脉风府穴入,吾人可说病邪入侵之处为风府。所以人言,“风无常府”其意即此。人体表阳卫气所到之处,必令其处腠理开,邪气入侵之位,即名之“风府”。 风与疟二者,相似而同类,但常见风病症状持续者,而疟病症状时发时止,这是为什么?因为风病常留居于所中之位不移,而疟病会延着经脉与络脉移动而进入体内,所以只在与表阳卫气相争时会显现病状。 疟病岀现先冷后发热的现象,是为什么呢?夏热之季节,人受暑气所伤,造成大汗出且肌肉松弛,毛孔大开,此际若沭浴冷水,则水之寒气会藏潜于皮肤腠理之间,到了秋天,一旦受风邪所侵,则引而发之,疾病成矣。寒气者,属于阴气。风气者,属于阳气。故人一旦先伤于寒气后伤于风气,就呈现先寒后热的症状,病情就按时发作(定时发作的称为疟),这种病名叫“寒疟”。 那先发热而后恶寒者,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先伤于风气,后又伤于寒气所致,造成先热后寒的现象。此病发作亦有定时,病明“温疟”。 如果出现全热症无寒症的,就是阴津濒临绝灭的现象,此时阳气独盛,病人会呼吸无力,情志烦躁,手足发热而温温欲吐,病名曰“瘅dan疟”。瘅解释:因为操劳而得到的病称为瘅。 经书上说凡有余者采泻法,凡不足者采补法。现在是热有余,寒呈不足状,但是疟病的寒气,即令用热汤泡及火烤,亦无法令温也。至其热至时,即令用冰水敷之,亦无法使之降温也。这是有余与不足之状况,居此之时,即令良医亦无法制止,必须俟病气衰弱时方施予刺法,这是为什么呢? 经书上云,大热之时不刺,脉状无序时不刺,大汗淋漓不止时不刺,这是病气在反攻正气之时,不是治病的时机。 疟病之初始时,阳气会集中在阴分,此际呈现表阳虚而里阴盛,体外无阳气,所以产生先发寒且战栗的现象。到了阴气盛大至极时,阴分之阳会复出,此时阳与阴集中在表,就造成阴虚而阳实的现象,呈现先发热且口渴之症状。简化:水气+阳气=寒(在表);热气+阴气=热(在里)。 凡疟病之气,入于阳则呈现阳症,入于阴则出现阴症,阴症会恶寒,阳症会发热。疟病是属于风寒二气变化无常所致,有时无症状,有时却发病,一旦病势发作,则如火炙之热,如大风大雨一样无法阻挡。所以经书上说:在病势盛时施治必为坏事,在病势衰退时施治,其效果必彰显,这就是为什么。 良医能在未发作时已察觉出,此时阴尚未因病而集中在阳分,阳气也未因病而集中阴分,此时立予施治调理之,正气必安定,病邪就已去除了。故此良医亦无法在病己发作时治疗,因病邪之气盛故也。此犹战争时,敌势盛大不可击,必攻敌之弱势时可也。 治疟时机和针刺手法:疟病(疟病疟疾,忽冷忽热打摆子的症状)之发作有时,就是阴阳移转之时也,其开始必在阴阳交接的四肢末端处(发作一定是从四肢开始)。一旦阳气受损,阴气必进,所以初时病邪必紧束该处(在病发之前将手指脚趾绑起来),让邪无法进入体内,阴气也无法尽出。医者审视此症,在微细血络之末稍处放血(注意观察手指脚趾血脉突出来的地方),凡血脉突出来的地方皆放血,这时是在正气与邪气尚未交争时处置之法。这就是预防发病的方法。 那疟病没有发作时,又如何处理呢?疟病的症状,必有阳盛阴虚或阴盛阳虚的时候,完全视病邪之所在。病邪居阳分则呈现发热而脉急数状,病邪在阴分则呈现恶寒而脉缓象。病至极点则会阴阳皆衰弱。当病邪与免疫力相离时,病症就会休止,一旦与免疫力相争则病症回复。简单讲:只要病在阳,阳脉都是燥热的,只要病在阴,阴脉都在尺脉的地方。 疟的症状,有时隔二日发,有时数日一发,有时会口渴,有时又不渴,其原因?凡隔日发作者,这是病邪和阳气相聚在腑上,有时相遇,有时不遇,就产生了有隔日发病或数日发病的现象(简单讲就是,疟病阴阳互相变更,阳胜就是热,阴胜就是寒)。疟病者,会有阴阳更替互胜之状况,有时增重,有时减轻,就会出现时渴时不渴的现象了。一般数日疟,隔日疟,都是病比较深。不发作时病在四肢末梢,发作时,病邪就往身体里走。 经书云: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亦有时未必皆如此,为何呢?这是因四季发病之典型者。一旦有不同时,是反四时而病的。这是由于秋病时,外在气温却过于寒冷,冬病时,外在气温却不甚寒冷时造成的。春季发病时,必有恶风的症状,不会发温病。夏季生病时,必有多汗的症状。 |
|
5361楼#
发布于:2016-03-24 23:5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1班文霞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4日《黄帝内经》第44、45课学习心得 热论篇 1、现在的热性病,都为伤寒之属,有时痊愈,有时死亡,其死期都在六七日之间,其恢复健康却在十日以上。是因为太阳经是诸阳经之首,它的脉连到风府穴,所以主诸阳经之气。人伤于外感风寒,必生热症,此热即令盛,亦不死人。但若风寒邪进入阴经,使阳经与阴经皆感受风邪,如此一来,病人必死。热证刚开始都是伤于寒,温病最初伤于寒,有伤寒才有温病。一个人皮肤外面伤于寒,没有治好,如果调理后会好。如果没有注意进入少阳(会传至少阴、厥阴)和阳明(会停止,最多登高而歌,发狂奔走。)当寒进入寒,再受寒就比较危险。 2、伤寒起初之时,病在太阳经,所以会有头痛项强,腰椎强硬的症状。一旦失治,一星期后会进入阳明经,阳明主肌肉,此经脉络夹臂两侧,进入眼目,会造成身热眼疼而鼻中干燥,无法安卧状。再过一候七日,病入少阳经,少阳司胆,其经脉顺延胁肋而络入耳中,会造成胸胁苦满而耳聋。如果只是三阳经络受病,病邪未入阴脏,可一汗而病去。如果未加施治正确,四候二十八日后,病进入太阴,太阴脾脏分布肠胃之壁,上络于食道口会造成病人腹胀满而咽喉干燥。五候三十五日病邪会进入少阴,少阴肾脉贯穿肾脏,上络于肺,连系舌下治疗会造成病人口燥舌干而喝水不止。六候四十二日,病邪入侵厥阴,厥阴肝经顺延生殖器而上络于肝脏,会造成人情绪烦而阴囊上缩。胸胁会非常胀满,很痛苦。一旦三阳三阴五脏六腑皆受病,气血无法运行,五脏代谢物无法排出,此人必死。出现死症也要放手一搏。伤寒一个周期是六天,太阳为寒水,皮肤背上冰的为正常,热的表示在发烧。一个周期没好会进入阳明,阳明气是由上往下。病进入阳明,气就会回逆,眼干鼻塞等。少阳主胆,少阳为半表半里,主开合。 病在三阳,没有入脏,可以汗解。阳明的腑热进入肠胃,大便会燥;阳明的热进入经,没有进入腑,药一下去会得汗而解。阳明的腑热不可汗。舌是心脏,舌苔是肺,舌根是脾,舌下金津玉液是肾,舌里的筋是肝。肾主魄,唾液。 3、如果是不良感于寒,前面已经有寒,后面还不断受寒,第七天,病在太阳就不传经,慢慢解掉了。到第八天,阳明病衰,第九天耳朵不好,但能听见声音了。十天就慢慢想吃东西,回到原来的状态。十一日病就慢慢好了。病进、病退中间发生的原因很多,要搞清楚。 4、有的人病好了,过几天又反复了,是因为发高烧时,勉强自己吃东西。表症要吃清淡,不吃也没有关系。不能吃太多,否则热退掉后,过几天会回来,是因为胃里热很多。刚开始恢复,不要吃肉类的东西,否则会让热积在里面,无法发散,最好吃米面、蔬菜。凉感于寒是前面一个寒证已经进入阴症,后面一个寒证又进来,阴症和阳症就同时出现。太阳和少阴俱病,会致人头痛(太阳症),喉干烦满(少阴症)。。二候在一个周期,病人会腹满(太阴症)、身热(少阴症)、不欲食,谗言。如果三个周期,太阴和厥阴均感于寒会耳聋、囊缩、手脚不热,饮水无法入口,不识亲人,六日内必死。 5、一旦五脏受损,六腑又无法排泄,气血不通利,如此则病人三日便会死, 因为阳明是十二经脉中最首要的,其脉气血过盛,必不识亲人。三日后,胃气已尽竭,病人必死。 6、凡病始于冬季伤于寒后成温热病的,在夏日至前发病为温病,在夏至日后为中暑,暑热会与汗同时出,所以可用汗法把暑邪自汗出而离开身体。暑病汗解,汗是阳,阳湿用汗解。肉类都是阴,肥肉是阳,瘦肉是阴。滋阴时不宜吃肉。发散的药可让津液回头,此时不宜吃肉类,可吃蔬菜。 第三十二篇 刺热 1、肝生病时,病人必小便先黄,腹痛身热,因为肝经络阴器。中药分寒热和去实的药。小便清白为寒 |
|
5362楼#
发布于:2016-03-25 00:01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8班张君娴申请签到,2016年3月24日《黄帝内经》第48课心得:
疟论篇第三十五篇续 2、阳过盛体外热,里阴虚内生热,如内外皆热,病人则喘息口渴,须喝冷饮,这是因在夏日伤于暑热之气,热气居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使汗毛打开,肌肉腠理疏松,到秋季,易汗出,毛孔开容易受风,也有人汗出后浴水,造成水气居于皮肤之内,而与阳气并居。病气与阳同出则在外,与阴并行则在内,如此内外相行无阻,造成一日发作一次。若邪居于很深的位置,阴气受制,阳气独发,阴受邪无法与阳并行,造成隔日发作一次。 3、若邪气入侵于风府,沿督脉而下,人的表阳之气一日夜绕周身一次与病气交会与风府,人体抵抗力与邪争,在免疫力低下,病邪必日下一椎,每日增强且稍迟发作。病邪自风府开始,每日向督脉行一椎,二十五日后,病邪到尾椎骨后。自第二十六日始,进入脊椎之内,贯注于第九椎之间,此后病邪上行,九日后进入缺盆内,由于病邪每日升高,就提早发作。隔日发作是因病邪入于深处,近迫于五脏,连系着募穴原穴的地方,因气从表入里距离已长,居处过深,犹部队之入侵他国过于深入,行动必会减慢,无法与表阳之气同行,无法同出同入,就会隔日发作。 4、人有虚实不同,病邪入侵人体并非同一处,表阳之卫气每到了风府穴位,就会令肌肉的腠理开,于是邪气入侵,病就发作。这风邪易居之处名风府,并不是狭义的督脉上的风府穴。广义的风府即是人体表阳卫气所到之处,必令其处腠理开,病邪易入侵的地方。狭义的是指脑后督脉上风府穴。病气每日向下一椎,与表阳之气会和,此病气之发作又不在风府穴,造成每日稍晚发作。因为如单论邪气进入风府穴,每日下一椎,顺膂而下,就是如此。凡邪入侵在头项部位,表阳卫气一循环至病处就相争而发病。邪入侵在背部,则表阳之气行至背部与其相争而发病。邪入侵腰椎,则表阳卫气至与之相争而发病。又病邪始入侵手足的,则表阳卫气至手足时与之相争而发病。故人体正气与病邪相合聚则病会发作,但病邪不一定自督脉风府穴入,吾人可说病邪入侵之处为风府。所以人言,“风无常府”其意即此。人体表阳卫气所到之处,必令其处腠理开,邪气入侵之位,即名之“风府” 5、风与疟二者,相似而同类,但常见风病症状持续者,而疟病症状时发时止。这是因为风病所处之位是不动的,而疟病会沿着经脉与络脉移动而进入人体,所以只在与表阳卫气相争时会发病,疟病先冷后热,是因夏季时受暑气所伤,汗出沐浴冷水,到秋季受风邪发病,寒属阴,风属阳,一旦先伤寒后伤风,称“寒疟”。若先伤风后伤寒,则先热后寒,称“温疟”。如出现全热无寒,称“瘅疟”。 1)先发热而后恶寒者,这是因为先伤于风气,后又伤于寒气所致,造成先热后寒的现象。此病发作亦有定时,病明“温疟”(风就是热)。如果出现全热症无寒症的,这是阴津濒临绝灭的现象,此时阳气独盛,病人会呼吸无力,情志烦躁,手足发热而温温欲吐,病名曰“瘅疟”(因劳而病称之为瘅) 2)经书上说凡有余者采泻法,凡不足者采补法。现在是热有余,寒呈不足状,但是疟病的寒气,即令用热汤泡及火烤,亦无法令温也。至其热至时,即令用冰水敷之,亦无法使之降温也。这是有余与不足之状况,居此之时,即令良医亦无法制止,必须俟病气衰弱时方施予刺法,这是怎么回事?经书上云,针刺的禁忌:大热之时不刺,脉状无序时不刺,大汗淋漓不止时不刺。这是病气在反攻正气之时,不是治病的时机。 3)疟病之初始时,阳气会集中在阴分,此际呈现表阳虚而里阴盛,体外无阳气,所以产生先发寒且战栗的现象。到了阴气盛大至极时,阴分之阳会复出,此时阳与阴集中在表,就造成阴虚而阳实的现象,呈现先 |
|
5363楼#
发布于:2016-03-25 05:57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张洪玮申请签到,2016年 3月24日《黄帝内经》第48课心得。
1、寒去则身体内外均发热,头痛如破,口渴想喝冷饮,这是因为体内阴阳相交互争造成, 其间虚实更易。阳入阴中, 则成阴实而阳虚,若是阳明虚了,则呈现战栗齿抖不止,若是太阳虚了,则出现腰脊背部强硬头痛等症状,若三阳俱虚,则阴必遇实,病人必阴寒自骨内而生,皮肤、骨头皆痛,又由于寒系自内生,所以表里皆寒。太阳症不是热就是寒,寒热交替;少阳证就会有往来寒热,并多见一呕,因少阳主开合,此处的疟也不同于之前,是从里发出来的。阳若过盛则体外壮热,里阴虚则内必生热,内外皆热病人会喘息且口渴,所以会想喝冷饮也。这些都是肇因在夏日伤于暑热之气,此热气居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肠胃和表中间的地方,如果到了肠胃,就容易产生便秘。人体卫阳之气,白日行于表于腑,夜间行于里于脏,这种病气如与阳同出则在外,如与阴并行则入内,如此内外相行无阻,这是往来寒热的现象,造成一日发作一次。 2、若间日而发作的,是邪时居于很深的位置,不像前面说的每天发作一次,病气比较浅,这时是阴气受 制,而阳气独发,阴阳本互为进退,今阴受邪迫无法与阳并行,就造成隔日发作了。有时每日发作会提早或稍迟,是因为邪气客在督脉上面膀胱经上面,顺着督脉走下去,人的表阳之气一日夜绕周身一次与病气交会于风府,人体抵抗力与邪争,如无法胜利,则病邪必日下一椎,于是产生了每日稍迟发作的现象,这是因为病邪先入督脉造成的。因为卫气每日循环至风府时,必令人之肌肉腠理打开,此邪气则日入,故邪气一入则病发作,然后每日就增强且稍迟发作。病邪自风府开始,每日向督脉行下一椎,二十五日后,邪到尾椎骨后。自第二十六日始,就进入脊椎之内,贯注在笫九椎肋之间,此处正好是中膈的地方,肝一半在膈上一半在膈下,此时病邪会上行,九日后进入缺盆内,由于其病气每日升高,就会呈现每日提早发作的现象。其中又有隔日发作的,这是病邪入于深处,近迫于五脏,连系着募穴原穴的地方,因气从表入里距离已长,处过深,犹部队之入侵他国过于深入,行减慢,无法与表阳之气同行,无法同出同,就有隔日才发作的现象。一日发的比较浅,隔日发的更深。人有虚实不同,病邪入侵人体并非在同一处,这就是风邪所易居之处名之风府,并非狭义的指督脉上的风府穴。凡邪入侵在头项部位,表阳卫气一循环至病处就相争而发病。邪入侵在背部,则表阳之气行至背部与其相争而发病。又病邪始入侵手足的,则表阳卫气至手足时与之相争而发病。故人体正气与病邪相合聚则病会发作,但病邪不一定自督脉风府穴入,可以说病邪入侵之处为风府。“风无常府”是指人体表阳卫气所到之处,必令其处腠理开 ,邪气入侵之位,即为风府。气一天为一个周期的循环。起早发说明病已经提前,延后发说明病还在督脉上。 3、风与疟,风病常留居于所中之位不移,而疟病会延着经脉与络脉移动而进入体内,所以只在与表阳卫气相争时会显现病状。疟病岀现先冷后发热的现象,是因为夏热之季节,人受暑气所伤,造成大汗出且肌肉松弛,毛孔大开,此际若沭浴冷水,则水之寒气会藏潜于皮肤腠理之间,到了秋天,一旦受风邪所侵,则引而发之,即成疾病。寒气者,属于阴气。风气者,属于阳气。故人一旦先伤于寒气后伤于风气,就呈现先寒后热的症状,病情就按时发作,这种病名叫“寒疟”。先伤于风气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如果出现全热症无寒症的,道是阴津濒临绝灭的现象,此时阳气独盛,病人会呼吸无力,情志烦躁,手足发热而温温欲吐,病名曰“瘅疟”。“瘅”是因为操劳而得到的病。 4、必须等病气衰弱时方施予刺 |
|
5364楼#
发布于:2016-03-25 06:2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钱蔚宏申请签到,2016年3月24日《黄帝内经》第48课心得:
发热的时候口渴,津液不足,喝冷水补充津液再发表退热。发热寒战,里寒。太阳症,不是热就是寒,也有往来寒热的现象;少阳症,半表半里,有往来寒热的现象,有呕吐现象区别于太阳症。 这是体内阴阳相交互争造成,其间虚实更易,阴阳互移变化造成的。阳入阴中,则成阴实而阳虚,若是阳明虚了,则呈现战栗齿抖不止,若是太阳虚了,则出现腰脊背部强硬头痛等症状,若三阳俱虚,则阴必遇实,一旦如此,病人必阴寒自骨内而生,皮肤、骨头皆痛,又由于寒系自内生,所以表里皆寒也。 阳若过盛则体外壮热,里阴虚则内必生热,一旦内外皆热,病人会喘息且口渴,所以会想喝冷饮也。这些都是肇因在夏日伤于暑热之气,此热气居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表里之间,气血亦在此处),也就是血气的居所,如此就造成汗孔松弛,肌肉腠理疏松,到了秋天,容易汗出,毛孔开而受风,也有人是汗出后浴水,造成水气居于皮肤之内,而与阳气并居。人体卫阳之气,白日行于表于腑,夜间行于里于脏,这种病气如与阳同出则在外,如舆阴并行则入内,如此内外相行无阻,造成一日发作一次。 疟病,暑气留在皮肤腠理之间,到天凉或着凉的时候会发疟病,因此疟病是暑伤。 隔日发,病气较深;每日发,病气较浅。 隔日发作的疟疾,若邪时居于很深的位置,阴气受制,而阳气独发,阴阳本互为进退,今阴受邪迫无法与阳并行,就造成隔日发作了。 有时每日发作会提早或稍迟,邪气入侵人体首居风府位,沿督脉而下。人的表阳之气一日夜绕周身一次与病气交会于风府(狭义:风府穴;广义:受风的地方),人体抵抗力与邪争,如无法胜利,则病邪必日下一椎,于是产生了每日稍迟发作的现象,这是因为病邪先入督脉造成的。因为卫气每日循环至风府时,必令人之肌肉腠理打开,此邪气则日入,故邪气一入则病发作,然后每日就增强且稍迟发作。 病邪自风府开始,每日向督脉行下一椎,二十五日后,邪到尾椎骨后。自第二十六日始,就进入脊椎之内,贯注在笫九椎肋之间,此时病邪会上行,九日后进入缺盆内,由于其病气每日升高,就呈现每日提早发作的现象。其中又有隔日发作的,这是病邪入于深处,近迫于五脏,连系着募穴原穴的地方,因气从表入里距离已长,居处过深,犹部队之入侵他国过于深入,行动必会减慢,无法与表阳之气同行,无法同出同入,就有隔日才发作的现象。 表阳之卫气每到了风府穴位,就会令肌肉的腠理开,于是邪气入侵,病就发作;又说病气每日向下一椎,与表阳之气会合,此病气之发作又不在风府穴,造成每日稍晚发作,因为如单论邪气进入风府穴,每日下一椎,顺膂而下,就是如此。但人有虚实不同,病邪入侵人体并非在同一处,这就是风邪所易居之处名之风府,并非狭义的指督脉上的风府穴。凡邪入侵在头项部位,表阳卫气一循环至病处就相争而发病。邪入侵在背部,则表阳之气行至背部与其相争而发病。邪入侵腰椎,则表阳卫气至与之相争而发病。又病邪始入侵手足的,则表阳卫气至手足时与之相争而发病。故人体正气与病邪相合聚则病会发作,但病邪不一定自督脉风府穴入,吾人可说病邪入侵之处为风府。所以人言,“风无常府”其意即此。人体表阳卫气所到之处,必令其处腠理开,邪气入侵之位,即名之“风府”。 风与疟二者,相似而同类,但常见风病症状持续者,而疟病症状时发时止,因为风病常留居于所中之位不移,而疟病会延着经脉与络脉移动而进入体内,所以只在与表阳卫气相争时会显现病状。风症24小时忽冷忽热。 疟病岀现先冷后发热的现象,夏热之季节,人受暑气所伤,造成大汗出且肌肉松弛,毛孔大开,此际若沐浴冷水,则水之寒气会藏潜于皮肤腠理之间,到了秋天,一旦受风邪所侵,则引而发之,疾病成矣。寒气者,属于阴气。风气者,属于阳气。故人一旦先伤于寒气后伤于风气,就呈现先寒后热的症状,病情就按时发作,这种病名叫“寒疟”。 先发热而后恶寒者,这是先伤于风气,后又伤于寒气所致,造成先热后寒的现象。此病发作亦有定时,病名“温疟”。 如果出现全热症无寒症的,道是阴津濒临绝灭的现象,此时阳气独盛,病人会呼吸无力,情志烦躁,手足发热而温温欲吐,病名曰“瘅(dan,因为操劳而病)疟”。 凡有余者采泻法,凡不足者采补法。现在是热有余,寒呈不足状,但是疟病的寒气,即令用热汤泡及火烤,亦无法令温也。至其热至时,即令用冰水敷之,亦无法使之降温也。这是有余与不足之状况,居此之时,即令良医亦无法制止,必须俟病气衰弱时方施予刺法。 大热之时不刺,脉状无序时不刺,大汗淋漓不止时不刺,这是病气在反攻正气之时,不是治病的时机,此时病气最盛,气很旺。 疟病之初始时,阳气会集中在阴分,此际呈现表阳虚而里阴盛,体外无阳气,所以产生先发寒且战栗的现象。到了阴气盛大至极时,阴分之阳会复出,此时阳与阴集中在表,就造成阴虚而阳实的现象,呈现先发热且口渴之症状。凡疟病之气,入于阳则呈现阳症,入于阴则出现阴症,阴症会恶寒,阳症会发热。疟病是属于风寒二气变化无常所致,有时无症状,有时却发病,一俟病势发作,则如火炙之热,如大风大雨一样无法阻挡。所以经书上说:在病势盛时施治必为坏事,在病势衰退时施治,其效果必彰显,这就是为什么。 良医能在未发作时已察觉出,此时阴尚未因病而集中在阳分,阳气也未因病而集中阴分,此时立予施治调理之,正气必安定,病邪就已去除了。故此良医亦无法在病己发作时治疗,因病邪之气盛故也。此犹战争时,敌势盛大不可击,必攻敌之弱势时可也。 疟病之发作有时,就是阴阳移转之时也,其开始必在阴阳交接的四肢末端处。一旦阳气受损,阴气必进,所以初时病邪必紧束该处,无法进入体内,阴气也无法尽出。医者审视此症,在微细血络之末稍处放血,凡病处皆放血,这时是在正气与邪气尚未交争时处置之法。 疟病的症状,必有阳盛阴虚或阴盛阳虚的时候,完全视病邪之所在。病邪居阳分则呈现发热而脉急数状,病邪在阴分则呈现恶寒而脉缓象。病至极点则会阴阳皆衰弱。当病邪与免疫力相离时,病症就会休止,一旦与免疫力相争则病症回复。 疟的症状,有时隔二日发,有时数日一发,有时会口渴,有时又不渴。凡隔日发作者,这是病邪和阳气相聚在腑上,有时相遇,有时不遇,就产生了有隔日发病或数日发病的现象。疟病者,会有阴阳更替互胜之状况,有时增重,有时减轻,就会出现时渴时不渴的现象了。 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亦有时未必皆如此,这是因四季发病之典型者。一旦有不同时,是反四时而病的。这是由于秋病时,外在气温却过于寒冷,冬病时,外在气温却不甚寒冷时造成的。春季发病时,必有恶风的症状。夏季生病时,必有多汗的症状。 |
|
5365楼#
发布于:2016-03-25 06:3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胡林波申请签到2016年3月24日《黄帝内经》第48课心得
疟论篇第三十五 疟疾的症状及发作规律 疟疾皆生于风,发作有时,寒热交替,往来寒热。刚开始发时,先起于毫毛,打哈欠,寒战,腰脊痛。寒去后开始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区别: 少阳症往来寒热,呕。 太阳症往来寒热,无呕。 疟发往来寒热,热时渴欲冷饮,寒时打颤牙齿都打架。 原因: 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 这都是因为夏天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与肠胃之间,这是血气停留的地方。如果热到肠胃会造成便秘。 人出汗,腠理开。到秋天遇风,或洗冷水澡,水气留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 发作时间的区分: 每日发作是病较轻,在表,因为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迫,内外相迫,故日作。 隔日发作是病较深,气之舍深,内薄于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 每日发作时间不断向前或向后 邪气客于风府,沿督脉下来,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每日下一节,是邪气先客于脊背。(广意之风府是受风的地方) 每至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一椎椎下来到第二十五椎,第二十六天回头,到第九椎再上行刚好到隔处从缺盆出来。每天延后是病在督脉上,提早是病进了。 隔日发是邪气迫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 病不从风度入,病也日作原因: 邪气客于头项,循脊柱而下。故虚实不同,邪中所异,则不得当其风府也。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 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和则病作,故受风处即是风府。 风独常在,疟时发时止原因 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疟疾之寒热 因夏伤于大暑,汗大出,腠理开发,再遇夏夜之寒,藏于皮肤腠理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之。即夏伤于暑,秋病咳疟。 寒疟 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 温疟: 先伤于风,后伤于寒,先热而后寒者为温疟。 瘅疟: 但热不寒,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因为操劳而得到的病,名曰瘅疟。 经言有余者泄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及其热,冰水不能寒,此皆有余不足之类,必须自其衰乃刺之,何故? 大热不可刺,脉跳不定时不可刺,大汗后不可刺,病气最盛时,不可刺,会伤了正气。 疟疾发作时,水气和阳气合并在一起出现寒症,故先寒栗。热气跟阴气合并在一起,出现热症,故先热而渴。 疟病发时,病甚时不可治疗,病衰时治疗是时机。 治疗 疟之且发也,阴阳之移也,必从四末始。在发病前将十指绑起,在血脉绷起处放血。 桂枝汤是最能调和阴阳之处方。 @教官-徐州-杨诚 |
|
5366楼#
发布于:2016-03-25 06:49
@教官-徐州-杨诚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黄萍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4日《黄帝内经》第48课心得: 夏日伤于暑热之气,热气居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使汗毛打开,肌肉腠理疏松,到秋季,易汗出,毛孔开容易受风,也有人汗出后浴水,造成水气居于皮肤之内,而与阳气并居。病气与阳同出则在外,与阴并行则在内,如此内外相行无阻,造成一日发作一次。 若邪居于很深的位置,阴气受制,阳气独发,阴受邪无法与阳并行,造成隔日发作一次。若邪气入侵于风府,沿督脉而下,人的表阳之气一日夜绕周身一次与病气交会与风府,在免疫力低下,病邪必日下一椎,每日增强且稍迟发作。病邪自风府开始,每日向督脉行一椎,二十五日后,病邪到尾椎骨后。自第二十六日始,进入脊椎之内,贯注于第九椎之间,此后病邪向上,九日后进入缺盆内,由于病邪每日升高,就提早发作。 人有虚实不同,病邪入侵人体并非同一处,这风邪易居之处名风府,并不是狭义的督脉上的风府穴。风府即是人体表阳卫气所到之处,必令其处腠理开,病邪易入侵的地方。 风病所处之位是不动的,而疟病会沿着经脉与络脉移动而进入人体,所以只在与表阳卫气相争时会发病,疟病先冷后热,是因夏季时受暑气所伤,汗出沐浴冷水,到秋季受风邪发病,寒属阴,风属阳,一旦先伤寒后伤风,寒疟。若先伤风后伤寒,则先热后寒,称温疟。如出现全热无寒,称瘅疟。 针刺的禁忌:大热之时不刺,脉状无序时不刺,大汗淋漓不止时不刺。 在病势盛时治疗必为坏事,在病势衰退时治疗,其效果显著。 疾病开始发作时阴阳转移在四肢末梢处,可在末梢处放血治疗。疟病必有阴阳相争,当病邪与免疫力相离时,病症会休止,疾病会慢慢恢复。 疟病隔日发作,是病邪和阳气在腑上,有时相遇。有时不遇。就有隔日或数日发作的现象。疟病者会有阴阳更替互胜,有时增重,有时减轻,有时口渴有时不渴。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这是典型的发病,不典型的如秋病着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
|
5367楼#
发布于:2016-03-25 07:1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孙钦粉报到 2016年3月25日,《黄帝内经》48课心得: 疟疾、太阳证、少阳证: 疟疾:热的时候口渴想喝凉水,冷的时候牙齿打战、腰背都疼,是从里面出来的寒,是典型的疟疾症状。太阳证:不是热就是寒,可能热多寒少,也可以是寒多热少。 少阳证:半表半里,往来寒热,同时恶心。 间日疟疾: 邪气客在督脉和膀胱经上面,顺着经络走。风府这里有两个含义:狭义指风府穴,广义是凡是受风的地方都是风府。无论哪个地方受寒邪堵住,都是一个周天即一个昼夜卫气循环到一次。疟疾隔日发作一次,病比较深,病邪速度慢。 由于邪气随经脉侵犯人体较深的部位,离体表的距离远,运行缓慢,而运行,所以邪气不能与同步运行而到达体表的阳经,形成了卫气单独运行于体表,而邪气还滞留在体内的情况。邪气内迫五脏,横连于膜原,距离体表较远,邪气深入,运行缓慢,不能与卫气并行。病邪每两天才运行到体表和合并抗争一次,所以疟疾隔日发作一次。 疟疾发作时间一天比一天推迟:当卫气汇合于风府穴时,人体表面的汗孔就舒张开。这时,如果邪气乘机侵入,与合并,就导致疾病的发作。邪气侵犯风府穴,沿着脊柱(督脉)向下移动,每天向下移动一个骨节,卫气屯邪气相遇的时间就一天天推迟,所以发病的时间就一天比一天晚。 疟疾发作时间一天比一天早:邪气从风府穴开始每天向下移动一节,经过二十五天,到达骶骨;第二十六天开始回头,顺着脊椎回头向上进入第九椎(中膈处,肝所在),沿冲脉向上,经过九天到达任脉的缺盆(王洪图说是天突)穴。由于邪气的位置逐日上移,与卫气相遇的时间一天比一天早,所以发病的时间也就逐日提前。 邪气并不在风府穴,疾病仍然是每日发作一次,邪气侵入头顶,沿脊柱向下移动,因人体有虚实的区别,所侵犯的部位也就不同,所以不一定邪气在风府穴才发病。风府是受风之府。风无常府。 风邪侵犯人体后,没有固定的停留之处,不论人体何处,只要卫气运行到邪气停留的地方,邪气与卫气相合、互相抗争就会使使汗孔舒张而发病。 风证与疟疾: 风证:项强脖子硬,24小时忽冷忽热。风证和疟疾都是属于同一类疾病,风证症状持续存在、没有间歇,而疟疾却有间歇休止期。 寒疟:先寒后热,发作有一定的时间性。夏天受到了严重的暑热,出汗多,汗毛孔张开,此时洗浴或乘凉,寒气就乘机侵入、藏伏在汗毛孔皮肤里;到秋天再受到风邪的侵袭,就会形成疟疾。夏伤于暑,秋必疟。寒属于阴性病邪,风属于阳性病邪,病人先受寒邪侵犯,后受风邪侵犯,所以症状为先寒后热。 温疟:先热后寒,发作有一定的时间性,寒时牙齿都会打寒战。先被风邪侵犯,而后才被寒邪侵犯,所以症状为先热后寒邪。到夏天暑热的时候,如果天气过于炎热,暑热熏蒸,消耗脑髓中的阴气,使人头脑昏沉,精神不振,肌肉消瘦,汗出毛孔张开;此时再劳累过度,邪气就乘虚与汗一起外出而引起疾病的发作(病气从里向外走) 病邪隐藏于骨髓内,而肾主骨,所以可认为疾病藏在肾脏。 发病时邪气随阴气从机体内部外出到体表与阳气合并,就造成体内阴气不足,而体表阳气亢盛,阳气盛则发热。 发热到极点使体表的阴阳之气转移进入体内合并,形成体表阳气不足,体内阴气偏盛,则产生寒冷的症状。 瘅疟:瘅:因劳而病。只发热没有寒冷,气短、胸闷、手足发热、想要呕吐 仅劳动过多感受了风邪,而没有感受寒邪。劳动过多的人本来肺脏就有热邪,肺是天阳,喜寒。而平时工作造成津液损失过多。肺主全身气,肺主皮毛,所以肺有热会使全身之气偏于亢盛、向上逆行,造成胸中之气亢盛而不能外泄。发病时阳气亢盛,病邪始终在体表的阳气中,而没有进入体内的阴气,所以但热不寒。这种病的邪气内藏于血脉中,外停留于肌肉之间。由于亢盛,发热严重,消耗损伤了人体中的水液,造成肌肉消瘦。 疟疾的针刺原则:等症状衰退之后,才用针刺疗法进行调整治疗。即因势利导,避邪之盛脱,击邪之衰微,在其未发作时进行针刺,既免伤人体正气,又可取得良好疗效。 邪气亢盛时,应避其锋芒,不能逆着病邪勉强治疗。在发热极为严重时不能针刺,在脉搏极度混乱时不能针刺,在大汗淋漓不止时不能针刺。 疟疾的虚实: 冷到极点,则阴阳之气又外出到体表相合并,这时体内的阴气虚少,而在体表的阳气亢盛,因此出现发热、口渴。邪气和阳气相并则阳气盛,阳气盛就发热, 疟疾是感受风寒之气而形成的,形成了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症状。 水气+阳气→寒证。病在表。热气+阴气→热证。阴虚,阳出来,阴越盛、阳越虚,病气跑到脏里,会出现加热现象。正常时,阴阳并行而不相背,也不能相合。阴在上阳在下,阴控制阳的上升,阳托住阴的下降。 防止疟疾发作:阴阳不合时吃桂枝汤。 疟疾将要发作时,人体阴阳之气也将要进行转移合并。这个合并是从四肢末端开始的(因为人体阴阳交界处在四肢末梢)。 如果阳气损伤,阴气就要外出转移合并到阳气中,在阴阳之气还没合并时,用绳子扎住四肢末端,使邪气不能继续流动,阴气无法外出和合并。 仔细观察经络血脉的变化,在孙络(末梢血脉)较集中的地方找出充血处(要发时血脉会突出出来),针刺放血,就可以祛除邪气,使其不能和体内正气相合并。 疟疾在人体中,使人体的阴阳之气发生虚实交替的变化。邪气所在部位不同而产生不同表现:邪气在阳分,病邪人就会发热而脉搏躁动疾速;邪气在阴气,病邪人就会发冷而脉搏平静。疟疾发到极点,会使病人气血阴阳都受到损伤而虚弱;当卫气和邪气分离时,病情就暂时停止;当卫气和邪气再度相遇抗争时,疟疾又会发作。 阳病发在阳脉,寸脉会比较快 阴病发在阴脉,尺慢会比较沉。 |
|
5368楼#
发布于:2016-03-25 07:1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丁伊申请签到,2016年3月24日《黄帝内经》第49课心得
《疟论篇第三十五》 “温疟者,得之冬季伤于风寒,病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温虐,冬天伤于寒,病气深入骨髓,到春季阳气壮盛之时,邪气病不能自出。到夏日热盛时,脑及骨髓必因汗出而津不足,肌肉也因水不足而消瘦,毛孔肌理大开而汗出,有时出力工作,都造成邪气与汗同出,这是病邪在冬季入体深藏肾脏,因季节改变而出体外。像这样的,就是阴虚阳盛,阳过盛则生热矣阳气衰竭,病气就反入阴分,表阳一虚,病人就有恶寒的症状了。所以先热而后寒者,名叫“温疟” 瘅疟,是因为劳力过多造成的。瘅疟的人肺有宿热,由于热气旺盛体内,造成四肢逆气上冲体内,一旦热气充实体内,必无法自然外泄出体外。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邪气入侵皮肤之内,居肌理之间,与里之宿热合,阳气盛大,阳气过盛而不衰退,病发矣。因阳热之气无法入里与阴合,所以会但热不寒。宿热内居心肺胸阳之所,病邪外又居肉理之间,使人发热而日益消痩,所以病名为“瘅疟”,也就是只发热而不恶寒的疟病。 《刺疟篇第三十六》 “足太阳之虐,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镐镐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郗中出血。””疟病在足太阳膀胱经上时,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其热如日炙般的感觉,热止后则大汗出,很难自愈,须在该经之委中穴针刺放血。 疟病在足少阳胆经上时,会令人身体倦怠无力,恶寒与恶热不甚严重,不喜见人,一见人则立生恐惧状,此病必热较多且汗出不止,可针刺足少阳胆经,初病可刺阳府穴。 疟病在足阳明经上时,会令人先恶寒阵阵,日久方见热症,热象一过则病人汗出,喜见阳光、月光及火光,一见则感觉轻爽,可针刺足阳明胃经在足背上的穴道。可刺内庭穴、历兑穴、冲阳穴附近,不在动脉上放血。 疟病在足太阴脾经时,令人不乐。喜欢叹气,胃口不好,常见寒热往来且汗岀的症状。病至则善呕,吐后病势待缓和时,可针刺脾经之经穴。 脾湿很盛辉压迫到胃。在四肢末梢有青筋的地方放血。 疟病在足少阴肾经时,会使人呕吐不止,多寒热,热多寒少。喜闭斗户独居,此病已难愈矣。肾有肾阳在里面,天阳从肺下来,命门火在那,肾是水火同源的,人生命的源泉在那,有很强的阳在里面,肾受病,阳会往外散,阳很壮,所以热多寒少。 疟病在足厥阴肝经时,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好像聚不出状,但并非真为尿闭也,乃是尿意频频,时感有尿欲出状。时生恐惧,呼吸浅短,腹中郁闷不通畅感,可针刺足厥阴肝经之经穴来治疗。 “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肺疟,会有心寒,寒重时会觉得发热,热时易受惊吓,如见鬼魅者。可针刺手太阴与手阳明之经穴。 心疟者,令人心烦不已,想喝冷水,一旦饮入,反生恶寒,不会有大热症状,可刺手少阴心经之经穴。 肝疟者,令人面色发青,叹息不止,看起来死气沉沉,刺足厥阴肝经放血。 脾疟者,会令人恶寒且腹痛。一旦发热则肠中鸣叫,声止则汗出。可刺足太阴脾经之经穴。 肾疟者,使人感到阵阵寒意,腰脊痛,无法转动腰部且大便不易排出。眼睛黑珠晃动,视物不明。手足寒。刺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 胃疟者,会令人易饿但无法食入,食而胁腹满而 |
|
5369楼#
发布于:2016-03-25 07:4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严婷申请签到,2016年3月24日《黄帝内经》第48课心得:
阳过盛体外热,阴虚内热,内外皆热,则喘息口渴,须喝冷饮,这是因在夏日伤于暑热之气,热气居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使汗毛打开,肌肉腠理疏松,到秋季,易汗出,毛孔开容易受风,也有人汗出后浴水,造成水气居于皮肤之内,而与阳气并居。病气与阳同出则在外,与阴并行则在内,如此内外相行无阻,造成一日发作一次。若邪居于很深的位置,阴气受制,阳气独发,阴受邪无法与阳并行,造成隔日发作一次。若邪气入侵于风府,沿督脉而下,人的表阳之气一日夜绕周身一次与病气交会与风府,在免疫力低下,病邪必日下一椎,每日增强且稍迟发作。病邪自风府开始,每日向督脉行一椎,二十五日后,病邪到尾椎骨后。自第二十六日始,进入脊椎之内,贯注于第九椎之间,此后病邪向上,九日后进入缺盆内,由于病邪每日升高,就提早发作。人有虚实不同,病邪入侵人体并非同一处,这风邪易居之处名风府,并不是狭义的督脉上的风府穴。风府即是人体表阳卫气所到之处,必令其处腠理开,病邪易入侵的地方。风病所处之位是不动的,而疟病会沿着经脉与络脉移动而进入人体,所以只在与表阳卫气相争时会发病,疟病先冷后热,是因夏季时受暑气所伤,汗出沐浴冷水,到秋季受风邪发病,寒属阴,风属阳,一旦先伤寒后伤风,称“寒疟”。若先伤风后伤寒,则先热后寒,称“温疟”。如出现全热无寒,称“瘅疟”。针刺的禁忌:大热之时不刺,脉状无序时不刺,大汗淋漓不止时不刺。治疗原则:在病势盛时治疗必为坏事,在病势衰退时治疗,其效果显著。疾病开始发作时阴阳转移在四肢末梢处,可在末梢处放血治疗。疟病必有阴阳相争,当病邪与免疫力相离时,病症会休止,疾病会慢慢恢复。疟病隔日发作,是病邪和阳气在腑上,有时相遇。有时不遇。就有隔日或数日发作的现象。疟病者会有阴阳更替互胜,有时增重,有时减轻,有时口渴有时不渴。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这是典型的发病,不典型的如秋病着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