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15楼#
发布于:2016-03-26 07:2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黄萍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5日《黄帝内经》49课心得: 疾病在一年四季都可发病,通常秋天发的疟疾寒冷症状较严重,冬天发的疟疾寒冷症状不严重,发骨病,春天发的疟疾怕风,夏天发的疟疾出汗多。 刺疟论(三十六篇) 十二种疟疾的发病症状及治疗方法:刺疟都是在手腕关节及足踝关节以远的地方刺,在经络的五腧穴刺。 足太阳膀胱经的疟疾:病邪亢盛,正气虚损,比较难治。病人腰痛、头重、背部寒冷、先寒后热、发热时热势亢盛、热退时出汗。委中穴针刺放血。 足少阳胆经的疟疾:病人全身疲倦无力、嗜睡、怕冷、发热轻,病邪人不想见人,见到人就感到心慌害怕。发热时间长,出汗多,足临泣针刺放血。新病可刺足少阳胆经的子穴阳辅。 足阳明胃经的疟疾:令人剧烈呕吐并有寒冷发热现象,热多于寒,病人总想关闭门窗独处。太阳的寒气在后背,很冷;阳明的寒在正面,是一阵阵冷。阳明多血多气,病时,同气相求,喜欢热喜欢火。足阳明胃经的荣穴内庭到冲阳中间放血,或者是井穴厉兑放血。不能在冲阳脉处放血,冲阳脉是动脉,放血危险。 足太阴脾经的疟疾:病人闷闷不乐,经常叹气、没有食欲,寒冷与发热症状都比较多,出汗也多。发作时频繁呕吐,呕吐后症状减轻。脾与胃连在一起,脾湿很重的时候会压迫胃引起呕吐。呕吐停下来的时候就是病气已衰的时候,就可以进行治疗。足太阴脾经的隐白穴、太白穴和公孙穴,如果在这附近有青筋、有瘀血先放血。 足少阴肾经的疟疾:较难治愈,病人先全身冷得厉害,寒冷持续时间较长,然后才发热,热退后汗止。病人阳气虚弱,所以喜欢温暖的阳光与火热,接近光和热就感到舒畅。热多寒少。天阳从肺到肾,命门火在里面,肾水火同源,肾里有很多阳,肾受病时,阳向外出,这个阳很壮,所以会看到热比较多,寒比较少。 肾是阴脏,所以病人不愿意与人接触,关门躲在房间里。肾病会呕吐很重——胃为肾之关,常人肺气下降,当肾脏有问题时,肾气阴寒,肺气下不来,寒会向上走到胃,导致呕吐。肾衰竭时的人,什么位置都会头晕眩厉害,呕吐重。所以治肾时如果发现胃口恢复,病就在好。刺太溪穴。 足厥阴肝经的疟疾:腰痛、下腹部发胀、小便不畅,像癃闭的症状,实际不是,只是小便次数多而不通畅。病人有恐惧感,气不足,肠中阻不畅。 肺疟:寒从肺里到心里会让病人感到心里发冷,冷到极点就转成发热,在发热过程中,损伤心气则容易发惊,好像看见了什么可怕的东西一样,即魄不守。 肺气主寒喜温,治肺病时病人要保暖。针刺手太阳阴肺经的列缺穴和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 心疟:病人心烦不安严重,想喝凉水,心是火热的,心受疟,太热,就想要喝凉水,由于阳气和热邪郁积在体内,阴气被排挤在外,所以病人症状反而是寒邪多热少。针刺神门穴。 肝疟:病人面色发青、经常叹息,肢体发僵不柔和。足厥阴肝经的中封穴针刺放血。 脾疟:伤寒的冷在皮肤表面,疟疾的冷会牙齿打战。脾主少腹,病人发冷,腹中疼痛,发热伴有腹中肠鸣,而后汗出。针刺足太阴脾经的商丘穴。 肾疟:病人怕冷,腰脊痛痛,大便困难,两眼视物不清,手脚冰冷。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和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 胃疟:病人感到胃里发热,虽有饥饿感却不想吃东西,如果勉强进食,则腹满撑胀难受。先刺足阳明胃经的厉兑、足三里、解溪,再在足太阴脾经的孙络针刺放血。 疟进脏时,都是寒症。疟并不是蚊 |
|
5416楼#
发布于:2016-03-26 08:1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罗红梅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5日《黄帝内经》49课心得: 疾病在一年四季都可发病,通常秋天发的疟疾寒冷症状较严重,冬天发的疟疾寒冷症状不严重,发骨病,春天发的疟疾怕风,夏天发的疟疾出汗多。 刺疟论(三十六篇) 十二种疟疾的发病症状及治疗方法:刺疟都是在手腕关节及足踝关节以远的地方刺,在经络的五腧穴刺。 足太阳膀胱经的疟疾:病邪亢盛,太阳的寒气在后背,很冷;阳明的寒在正面,是一阵阵冷。阳明多血多气,病时,同气相求,喜欢热喜欢火。足阳明胃经的荣穴内庭到冲阳中间放血,或者是井穴厉兑放血。不能在冲阳脉处放血,冲阳脉是动脉,放血危险。 足太阴脾经的疟疾:病人闷闷不乐,经常叹气、没有食欲,寒冷与发热症状都比较多,出汗也多。发作时频繁呕吐,呕吐后症状减轻。脾与胃连在一起,脾湿很重的时候会压迫胃引起呕吐。呕吐停下来的时候就是病气已衰的时候,就可以进行治疗。足太阴脾经的隐白穴、太白穴和公孙穴,如果在这附近有青筋、有瘀血先放血。 足少阴肾经的疟疾:较难治愈,病人先全身冷得厉害,寒冷持续时间较长,然后才发热,热退后汗止。病人阳气虚弱,所以喜欢温暖的阳光与火热,接近光和热就感到舒畅。热多寒少。天阳从肺到肾,命门火在里面,肾水火同源,肾里有很多阳,肾受病时,阳向外出,这个阳很壮,所以会看到热比较多,寒比较少。 肾是阴脏,所以病人不愿意与人接触,关门躲在房间里。肾病会呕吐很重——胃为肾之关,常人肺气下降,当肾脏有问题时,肾气阴寒,肺气下不来,寒会向上走到胃,导致呕吐。肾衰竭时的人,什么位置都会头晕眩厉害,呕吐重。所以治肾时如果发现胃口恢复,病就在好。刺太溪穴。 足厥阴肝经的疟疾:腰痛、下腹部发胀、小便不畅,像癃闭的症状,实际不是,由于阳气和热邪郁积在体内,阴气被排挤在外,所以病人症状反而是寒邪多热少。针刺神门穴。 肝疟:病人面色发青、经常叹息,肢体发僵不柔和。足厥阴肝经的中封穴针刺放血。 脾疟:伤寒的冷在皮肤表面,疟疾的冷会牙齿打战。脾主少腹,病人发冷,腹中疼痛,发热伴有腹中肠鸣,而后汗出。针刺足太阴脾经的商丘穴。 肾疟:病人怕冷,腰脊痛痛,大便困难,两眼视物不清,手脚冰冷。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和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 胃疟:病人感到胃里发热,虽有饥饿感却不想吃东西,如果勉强进食,则腹满撑胀难受。先刺足阳明胃经的厉兑、足三里、解溪,再在足太阴脾经的孙络针刺放血。 疟进脏时,都是寒症。疟并不是蚊子带的疟原虫造成。 治疗之前,先诊察病人身体,发现有小带头在小的红色斑点,就用针刺。 疟疾刚发热,针刺足背的冲阳穴,扩大针孔,放出血来,脉搏小、硬、急,病在脏,灸足少阴肾经的复溜、太溪,并针刺足少阴肾经井穴至阴穴。脉缓、大、虚,病人气血两虚,不适合做针灸,用药物治疗,不可针刺脉象沉伏不见的,可针刺十肢末梢有瘀血的地方放血。 疟疾最先发病部位确定治疗方法:针刺治疗疟疾时候,一定要先问清病人最先发病的部位,并先针刺: 病人先出现头痛头重,先刺头上的上星穴、百会穴,两额部的悬颅穴、太阳、两眉之间的攒竹穴。针刺出血。病人先项部和背部疼痛,先刺项和背部的穴位:风池、风府、大杼、神道等病人先腰脊疼痛,先刺委中。病人先手臂疼痛,先刺手的阴经和手的阳经,并在十指间的井穴出血。病人先出现足和小腿酸痛,就先刺足的阴经和足的阳经在脚趾间的井穴出血。病人身体疼痛轻微,可针刺各条阴经的井穴,但不要出血,隔日一次。阴经的井穴一般都不放血,一般都是阳经的井穴。病人口不渴,隔日发作一次,可针刺太阳经的穴位;病人口渴,隔日发作一次,可针刺少阳经的穴位。如果是温疟,但病人不出汗,针刺治疗热病毒的五十九个穴位。 |
|
5417楼#
发布于:2016-03-26 08:3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郭艳申请签到,2016-3-25第49讲学习心得:
一、1.温疟之病,冬季伤于外感风寒,病气深入骨髓之中,到了春天阳气壮盛之时,邪无法与之尽出,再到夏日热盛时,脑及骨髓必因汗出而津不足,肌肉也因水不足而消瘦,毛孔肌理大开而汗出,加上有时出力工作,都造成邪气与汗同出,这是病邪在冬季入体深藏肾脏,因季节改变而出体外,像这样的,就是阴虚阳盛,阳过盛则生热。阳气衰竭,病气就反入阴分,表阳一虚,病人就有恶寒的症状了。所以先热而后寒者,名叫“温疟”。 2.瘅疟之人,本就为肺中有宿热未去者。由于热气旺盛体内,造成四肢逆气上冲体内,一旦热气充实体内,必无法自然外泄出体外。此时劳动出汗,造成肌理毛孔开,风寒邪气入侵皮肤之内,居肌理之间,一发病则与里之宿热合,造成阳气盛大状,阳气过盛而不衰退,病发矣。因阳热之气无法入里与阴合,所以会但热不寒。宿热内居心肺胸阳之所,病邪外又居肉理之间,使人发热而日益消痩,所以病名为“瘅疟”,也就是只发热而不恶寒的疟病。 二、刺疟篇第三十六: 1.疟病在足太阳膀胱经上时,会使人腰痛头重,寒感自背上起,出现先寒后热的症状,其热如日炙般的感觉,热止后则大汗出,很难自愈,在委中穴针刺放血即可 2,足少阳经,倦怠无力,恶寒与恶热不甚严重,因少阳半表半里,不喜见人,下少阳临泣穴,一周内下阳辅 3,阳明经,阳明在正面,阳明的寒没有太阳强烈,太阳是寒水,寒上加寒,阳明多气多血,喜欢见日光,火光,同气相求,内庭厉兑刺血,动脉不可放血 4,足太阴经,不乐,喜欢叹息,胃口不好,脾藏湿,病发时会呕吐,脾湿盛会压迫到胃,病缓和时是针刺的好时机,可在大都,太白,公孙等穴附近找到青筋放血。 5.疟病在足少阴肾经时,会使人呕吐严重(因胃为肾之关,常人肺气是下降的,当肾脏有问题的时候,肾气下面是阴寒的,肺气下不是,寒气堵塞了,寒气往回走时顶到胃因此呕吐严重,临床上肾衰竭的病人透析前头眩晕的很厉害和呕吐食入即吐)不止,寒热并见,且热症多寒症少。喜闭斗户独居,此病已难愈矣。 6.疟病在足厥阴肝经时,会令人腰痛,小腹胀满,小便不顺,如癃状,但并非真为尿闭也,乃是尿意频频,时感有尿欲出状。时生恐惧,呼吸浅短(吸入是肾脏在管,吸入气会入肾肝,吐出是心和肺),腹中郁闷不通畅感,可针刺足厥阴肝经之经穴(都是在五输穴附近,刺疟大部分都是在手指头或者是脚趾头旁边)来治疗。前面是病在经络上面。 7.病在脏里面。a.疟病在肺中,(肺气本身主寒喜温,因此治肺病的时候,病人要保暖,)使人心部感觉寒冷,寒重时会觉得发热,热时易受惊吓,如见鬼魅者(肺藏魄)。可针刺手太阴与手阳明之经穴。b.疟病在心脏者,令人心烦不已,想喝冷水,因为心本身是火热的,心中疟了,热会往外散,造成病人想喝冷水),一旦饮入,反生恶寒,不会有大热症状,可刺手少阴心经之经穴。 c,疟病在肝藏者,令人面色发青,叹息不止,看起来死气沉沉,可针刺足厥阴肝经之穴并使出血。 d.疟病在脾脏者,会令人恶寒(疟的冷和伤寒的冷不一样,伤寒的冷只是皮肤表面发冷,疟的冷会牙齿打颤,)且腹痛。一旦发热则肠中鸣叫,声止则汗出。可刺足太阴脾经之经穴。 e.疟病在肾脏者,(令人洒洒然)使人感到阵阵寒意,腰背椎处痛,无法转动腰部且大便不易排出。(目眴眴然)眼睛黑珠晃动,视物不明。手足冰寒。可针刺足太阳足少阴之经穴。 f.疟病在胃中时,会令人易饿但无法食入,强食就造成胁腹满而腹部胀大,可针剌足阳明与太阴之经穴,(横脉出血,是指脾经和太阳明经二条中间,胃经和脾经之间有横脉的瘀血和青筋)从络脉之位放血可愈。(此处的疟证是广义的疟证,不是狭义的 |
|
5418楼#
发布于:2016-03-26 08:3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九班罗红灵申请签到2016年3月25日《黄帝内经》第50课心得
气厥论三十七篇 五脏六腑之间,经脉气逆造成寒与热移转现象。 移寒:肾>肝>心>肺>肾 脾》肝 知其有寒,辩证病适用何种药性。加上摸脉诊其有寒,抓住时机施治,不然会转入下一脏 肾移寒入肝,化脓,肿,呼吸短气,遇肝实,用母能令子虚原则,需强肾 肝移寒入心,发狂神乱,食不入 心寒入肺,肺阳消,饮水尽尿,死不治。 肺寒入肾,重按腰软,因水气居大肠,快速流动时则肠鸣不止 脾寒入肝,肿胀且痉挛不止 移热: 脾》肝,易受惊且流鼻血 肝》心,死症 心》肺,中鬲,消渴 肺》肾,痉挛无力 子宫胞移热入小肠,尿血且膀胱胀满,肠阻便不通,口生糜烂 小肠移热入大肠,两热相激,血脉溢外,月事不至,病深。 大肠移热入胃,或者胃移热入胆,都是里寒造成善食而瘦弱 胆移热入脑鼻涕浓,眼睛昏眩,看不清楚。 其中肝移热入心,与肾移热入脾都是凶症 咳论篇38 五脏六腑都有咳嗽 肺咳,肺寒兼表受寒造成咳嗽,热咳皆生于寒,五脏各以其时受病,夏为心咳,不按时节则受病,如夏成秋咳,此咳从内脏产生。 肺咳喘而发声,严重时会咳血 心咳,咳嗽同时有心痛,同时喉有梗样。 肝咳在两胁位,身不能转,转则胀满。 肾咳,腰背疼痛,重时咳会带涎 人有四海,脑为髓海,喉为气之海。 脾咳,咳引右胁痛,肩背痛,咳重无法转动 六腑咳都是五脏咳重引起。 脾咳久,胃受之,肝咳久,胆受之。肺咳久,大肠受之(放屁)。心咳久,小肠受之(大便)。肾咳久,膀胱受之(小便出)。 咳在脏,治该脏的俞及四肢的俞 腑咳,刺该经的合穴。 面有浮肿,刺该经病变经之经穴。 |
|
5419楼#
发布于:2016-03-26 08:37
@-石家庄-任红超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丁保华申情签到 2016年3月25日《黄帝内经》第49课学习心得 刺疟第三十六。1疟病在膀胱经上时,在委中放血。在胆经上时,可针刺胆经的临泣。在阳明胃经上时,可针刺胃经在足背上的穴道。在脾经时,会有情志悒悒不乐,喜欢叹气,胃口不好,常见寒热往来且汗出的症状。发病时则易生呕吐,吐后病势不缓,等缓和时,针刺脾经的经穴。在肾经时,会使人呕吐严重不止,寒热并见,且热症多寒症少,喜闲斗户独居,此病已难愈。在肝经时,会令人腰痛,小腹胀满,小便不顺,好像聚不出状,但并非真为尿闭,而是尿意频频,时感有尿欲去状。时生恐惧,呼吸浅短,腹中郁闷不通畅感,可刺肝经的经穴。2疟病在五脏的症状及治法:在肺中使人心部感觉寒冷,寒重时会觉发热,热时易受惊吓,如见鬼魅者,可针刺肺与大肠的经穴。在心脏者,令人心烦不己,想喝冷水,—旦饮入,反生恶寒,不会有大热症状,可刺心经的经穴。在肝藏者,令人面色发青,叹息不止,看起来死气沉沉,可针刺肝经的穴位并使出血。在脾脏,会令人恶寒且腹痛,—旦发热则肠中鸣叫,声止则汗出,可刺脾经的经穴。在肾脏,可刺足太阳足少阴的经穴。在胃中时令人易饿,但无法食入,强食就造成胁腹满而腹部胀大,可刺足阳明与太阴的经穴,从络脉之位放血可愈。3疟症的治疗:疟症的病初(有见疟病的症状,按脉又是正常时,病必在始)可刺十指间感觉紧束的位置放血,血出病去。有时会见身上有许多细小的红点,可尽刺之使放血就行了。在病发作之前,顿饭时间内下针,初刺必能使病势衰退,再刺则见好转,三刺病必痊愈。如未愈,可加刺金津玉液穴,再不好可刺委中青筋处出血,加上项背强硬处针刺其位,病可立愈。
|
|
5420楼#
发布于:2016-03-26 08:3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张亮荧申请签到2016-3-25《皇帝内经》第49课心得
1、温疟 冬季伤外感风寒,病入骨髓,阳气壮盛之时,邪无法尽出,夏日热盛,脑和骨髓因汗出而津不足,骨肉因水不足而消瘦,毛孔肌理大开而汗出,和出力工作,造成邪气与汗同出,这是病邪在冬季入体深藏肾脏,因季节改变而出体外,是阴虚阳盛,阳盛则生热。 2、瘅疟 是劳力工作过度,肺津液丧失。热气旺盛体内,造成四肢逆气上冲体内,热气充实无法排出。此时劳动出汗,造成肌理毛孔开,风寒邪气入侵皮肤、肌理,发病与里之热合,造成阳气盛,过盛不衰退。阳热无法入里与阴合,所以热而不恶寒。 3、刺疟论第三十六篇 足太阳疟疾 腰痛头重、寒自背起、先寒后热、热止则大汗。 治法:委中穴针刺放血。 4、足少阳疟疾 全身疲倦无力、恶寒恶热不严重,不想见人(会恐惧)热多汗出不止。 治法:足临泣、新病子穴阳辅针刺放血。 5、足阳明疟疾 恶寒阵阵,日久见热症,热过汗出,喜见阳光。 治法:在冲阳脉与荥穴内庭间放血、井穴厉兑淤血处放血。 太阳为寒水,很冷,寒在后背;阳明寒在正面,是一阵阵冷。 6、足太阴疟疾,不乐,常叹气、无食欲,常见往来寒热且出汗,易呕吐,得呕则减可治疗。因脾胃连一起,脾湿盛会压迫胃引起呕吐。 治法:足太阴脾经四肢末梢大都、太白和公孙,在有青筋、瘀血处放血。 7、足少阴疟疾:呕吐很重,胃为肾之关,正常肺气下降,当肾脏有问题时,肾气阴寒,肺气下不来,寒会往上回走到胃,导致呕吐。肾衰竭(准备洗胃)躺床上任何姿势都会头晕眩,呕吐厉害。治肾时胃口恢复,病在好转。热多寒少,肾受肺之天阳与命门之火,水火同源,肾受病,阳往外散,则热。 8、足厥阴疟疾 腰痛、小腹胀满、小便不畅,小便次数多而不通畅。时生恐惧,气短,吸入进肝肾,吐出是心肺。 治法:足厥阴肝经的太冲穴。刺疟大部分在五俞穴,手关节与脚踝裸下。 9、肺疟 心里感到发冷,寒极生热,热时易惊吓,魄不守。肺气主寒喜温,针刺手太阴列缺穴和手阳明合谷穴。 心疟 心烦,想喝冷水,饮入反恶寒,寒多热少。针刺手少阴神门穴。 肝疟 面色发青、常叹息,足厥阴中封穴针刺放血。 脾疟 恶寒腹痛,发热伴肠鸣,声止汗出。针刺足太阴商丘穴。 伤寒冷在皮肤表面,疟疾冷牙齿打战。 肾疟 腰脊痛,无法转腰,大便困难,视物不清,手足寒冷。针刺足太阳委中穴和足少阴太溪穴。 胃疟 易饿但无法入食,若强食,则腹胀满难受,刺足阳明厉兑、足三里、解溪,足太阴脾经孙络针刺放血。 10、疟进脏时,都是寒症。疟疾正身热,针刺足背的冲阳穴,血出热即退。疟疾值恶寒时,针刺手阳明商阳穴和三间穴,手太阴少商穴和太渊穴。疟疾脉搏满大急,病在腑,病在背,背部五脏俞穴放血。疟疾而脉呈细小、坚实、急速病在脏,灸足少阴复溜、太溪,刺足少阴井穴至阴穴。脉大无力、中空,气血两虚,不适合针灸,药物治疗。 11、疟病脉正常,病在始,刺十指间感觉紧束的位置放血。若见细小的红点,可刺之放血。 病发前初刺病衰退,再刺好转,三次刺痊愈。未愈,针刺舌下两脉金津、玉液放血。再没愈,刺委青筋处出血。 12、针刺疟疾时,必问其病之所发,如先头痛沉重,先刺百会穴,攒竹穴出血。项背强硬,刺强硬之位。先腰脊疼痛,刺委中。先手臂痛,刺手少阴手阳明经,十指间井穴出血。先足和小腿酸痛,刺足阳明经足指间井穴出血。 口不渴,隔日发作,刺太阳经的穴位;口渴,隔日发作,可针刺少阳经穴位。若是温疟,不出汗,施五十九针刺法。 3、风疟 会出汗怕风。刺三阳经背部的俞穴,使之出血。 胕髓病:膝盖酸痛剧烈,不能触按。绝骨穴出血,立愈。 |
|
5421楼#
发布于:2016-03-26 08:3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贵阳-李广合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5《黄帝内经》第50课心得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如何治疗五脏的寒邪和热邪 一、五脏寒移 答:1、肾移寒于脾,则病痈肿和少气; 2、脾移寒于肝,则痈肿和筋挛; 3、肝移寒于心,则病发狂和胸中隔塞。 4、心移寒于肺,则为肺消;肺消病的症状是饮水一分,小便要排二分,属无法治疗的死证。 5、肺移寒于肾,则为涌水;涌水病的症状是腹部按之不甚坚硬,但因水气留居于大肠,故快走时肠中濯濯鸣响,如皮囊装水样,这是水气之病。 二、五脏热移 答:1、脾移热于肝,则病惊骇和鼻衄。 2、肝移热于心,则引起死亡。 3、心移热于肺,日久则为鬲消。 4、肺移热于肾,日久则为柔庢。 5、肾移热于脾,日久渐成虚损;若再患肠澼,便宜成为无法治疗的死症。 三、六腑热移 答:1、胞移热,则病小便不利和尿血。 2、膀胱移热于小肠,使肠道隔塞,大便不通,热气上行,以至口舌糜烂。 3、小肠移热于大肠,则热结不散,成为伏瘕,或为痔痔。 4、大肠移热于胃,则使人饮食增加而体瘦无力,病称为食亦。 5、胃移热于胆,也叫做食亦。 6、胆移热于脑,则鼻梁内感觉辛辣而成为鼻渊,鼻渊症状,是常鼻流浊涕不止,日久可至鼻中流血,两目不明。以上各种病症,皆由于寒热之气厥逆,在脏腑中互相移传而引起的。 咳论篇第三十八 肺咳与五脏六腑 一、肺咳原因: 1、 外寒:皮毛先受邪气 2、 内寒:饮食寒气入肺 二、五脏咳(五脏于所主时令受病,久咳不止则转移至六腑) 1、春天肝先受邪,久咳不止则伤胆; 2、夏天心先受邪久咳不止则则伤小肠; 3、长夏脾先受邪,久咳不止则伤胃; 4、秋天肺先受邪,久咳不止则伤大肠: 5当冬天肾先受邪,久咳不止则伤膀胱。 注:久咳不止最终会伤三焦,所有的咳嗽,最终都会影响到脾胃,进而影响到肺,引起多痰、面目浮肿和气逆的症状。 三、咳嗽的症状: 1、肺咳的症状,咳而气喘,呼吸有声,甚至唾血。 2、心咳的症状,咳则心痛,喉中好象有东西梗塞一样,甚至咽喉肿痛闭塞。 3、肝咳的症状,咳则两侧胁肋下疼痛,甚至痛得不能转侧,转侧则两胁下胀满。 4、脾咳的症状,咳则右胁下疼痛,并隐隐然疼痛牵引肩背,甚至不可以动,一动就会使咳嗽加剧。 5、肾咳的症状,咳则腰背互相牵引作痛,甚至咳吐痰涎。 |
|
5422楼#
发布于:2016-03-26 08:4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李水华申请签到,20160335《皇帝内经》第49课心得
温疟之病,得之于冬季伤于外感 风寒,病气深入骨髓之中,到了阳气壮盛之时, 邪无法与之尽出,再到夏日热盛时,脑及骨髓必 因汗出而津不足,肌肉也因水不足而消瘦,毛孔 肌理大开而汗出,加上有时出力工作,都造成邪 气与汗同出,这是病邪在冬季入体深藏肾脏,因 季节改变而出体外,像这样的,就是阴虚阳盛, 阳过盛则生热矣。俟阳气衰竭,病气就反入阴分,表阳一虚,病人就有恶寒的症状了。所以先热而 后寒者,名叫“温疟”。 瘅疟之人,本就为肺中有宿热未 去者。由于热气旺盛体内,造成四肢逆气上冲体 内,一旦热气充实体内,必无法自然外泄出体外。 此时劳动出汗,造成肌理毛孔开,风寒邪气入侵 皮肤之内,居肌理之间,一发病则与里之宿热合, 造成阳气盛大状,阳气过盛而不衰退,病发矣。 因阳热之气无法入里与阴合,所以会但热不寒。 宿热内居心肺胸阳之所,病邪外又居肉理之间, 使人发热而日益消痩,所以病名为“瘅疟”,也 就是只发热而不恶寒的疟病。 刺疟篇第三十六 疟病在足太阳膀胱经上时,会使人腰痛头 重,寒感自背上起,出现先寒后热的症状,其热 如日炙般的感觉,热止后则大汗出,很难自愈, 须于该经之委中穴针刺放血即可。 疟病在足少阳胆经上时,会令人身体倦怠无 力,恶寒与恶热不甚严重,不喜见人,一见人则 立生恐惧状,此病必热较多且汗出不止,可针刺 足少阳之经脉。 疟病在足阳明经上时,会令人先恶寒阵阵, 日久方见热症,热象一过则病人汗出,喜见阳光、 月光及火光,一见则感觉轻爽,吾人可针刺足阳 明胃经在足背上的穴道。 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 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 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 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 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 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 悒悒,刺足厥阴。 疟足太阴脾经时,会有情志悒悒不乐, 喜欢叹气,胃口不好,常见寒热往来且汗岀的症 状。发病时则易生呕吐,吐后病势不缓,俟缓和 时,可针刺脾经之经穴。 疟病在足少阴肾经时,会使人呕吐严重不 止,寒热并见,且热症多寒症少。喜闭斗户独居, 此病已难愈矣。 疟病在足厥阴肝经时,会令人腰痛,小腹胀 满,小便不顺,好像聚不出状,但并非真为尿闭 也,乃是尿意频频,时感有尿欲出状。时生恐惧, 呼吸浅短,腹中郁闷不通畅感,可针刺足厥阴肝 经之经穴来治疗。 疟发身方热,剌趺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 立寒。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伍肤俞各一,适 肥瘦出其血也。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适 行至于血也。疟病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 疟病发作时,正值身热,可刺足背冲阳脉位, 开大针孔,使出血则热立退。疟病值恶寒时,可 刺手阳明及手太阴之络脉。如果疟病而脉现急躁 状,可刺背部之俞穴。用中等的粗针,在督脉外 开三寸位与一寸半腑俞穴位,针刺放血,视病人 肥痩来定放血多少。如果疟病而脉呈细小又坚实 急速时,可灸足少阴、手少阴之穴,加刺指侧井 穴放血。详细说当疟病而脉呈饱满充实状,针刺 背俞可用重按有压痛点位置取穴来放血,此病之 所适至处也。一旦疟病之人,脉现缓而无力且中 空状,便须用药物,因已至气血两虚,故不宜用 针了。 |
|
5423楼#
发布于:2016-03-26 08:4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黄旭红申请签到,2016年3月24日《黄帝内经》第49课心得:
刺疟篇36 1.疟病在膀胱经上,会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者症状,热如日炙般,热止后则大汗,很难自愈,须委中放血. 2.疟病在胆经,会倦怠无力,恶寒与热不严重,不喜欢见人,见人则惊恐状,此病热多且多汗不止,可针刺少阳经穴. 3.疟病在胃经,先恶寒阵阵,日久方见热症,热过后汗出,喜见阳光 月光,火光,一见则感觉清爽,可刺足背胃经穴位. 4.病在脾经,会闷闷不乐,喜欢叹气,胃口不好,常寒热和出汗症状,发病以儿童,吐后病不缓,待缓和时刺脾经穴位. 5.疟病在肾经时,会呕吐严重不止,热多寒少,喜欢闭门独居,此病很难治. 6.月经在干净时,腰痛,小腹胀,小便不顺,聚而不出状,非真尿闭,尿意频频,感觉尿欲出状,时生惊惧,呼吸浅短,腹中郁闷不畅,可针刺肝经穴位. 7.疟病在肺,心感觉寒冷,中寒时会感觉发热,易受惊吓,如见鬼魅,可针刺肺经和大肠经. 8.疟病在心,新版不影响喝冷水一旦引入反身恶汉,不会有大热状,可刺手少阴心经穴. 9.疟病在肝上,面色发青叹息不止,死气沉沉,可针刺肝经穴位使其出血. 10.疟病在脾脏,恶寒且腹痛,发热则肠鸣,声音止则汗出,刺脾经穴位. |
|
5424楼#
发布于:2016-03-26 08:5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钱蔚宏申请签到,2016年3月25日《黄帝内经》第49课心得:
第三十五篇:疟论(寒疟、温疟、瘅疟) 温疟与寒疟 温疟之病,得之于冬季伤于外感风寒,病气深入骨髓之中,到了阳气壮盛之时,邪无法与之尽出,再到夏日热盛时,脑及骨髓必因汗出而津不足,肌肉也因水不足而消瘦,毛孔肌理大开而汗出,加上有时出力工作,都造成邪气与汗同出,这是病邪在冬季入体深藏肾脏,因季节改变而出体外,像这样的,就是阴虚阳盛,阳过盛则生热矣。俟阳气衰竭,病气就反入阴分,表阳一虚,病人就有恶寒的症状了。所以先热而后寒者,名叫“温疟”。 瘅疟之人,为劳力工作者,本就为肺中有宿热未去者。由于热气旺盛体内,造成四肢逆气上冲体内,一旦热气充实体内,必无法自然外泄出体外。此时劳动出汗,造成肌理毛孔开,风寒邪气入侵皮肤之内,居肌理之间,一发病则与里之宿热合,造成阳气盛大状,阳气过盛而不衰退,病发矣。因阳热之气无法入里与阴合,所以会但热不寒。宿热内居心肺胸阳之所,病邪外又居肉理之间,使人发热而日益消痩,所以病名为“瘅疟”,也就是只发热而不恶寒的疟病。 第三十六篇:刺疟论 五脏之疟 疟病在足太阳膀胱经上时,会使人腰痛头重,寒感自背上起,出现先寒后热的症状,其热如日炙般的感觉,热止后则大汗出,很难自愈,须于该经之委中穴针刺放血即可。 疟病在足少阳胆经上时,会令人身体倦怠无力,恶寒与恶热不甚严重,不喜见人,一见人则立生恐惧状,此病必热较多且汗出不止,可针刺足少阳之经脉。 疟病在足阳明经上时,会令人先恶寒阵阵,日久方见热症,热象一过则病人汗出,喜见阳光、月光及火光(同气相求),一见则感觉轻爽,吾人可针刺足阳明胃经在足背上的穴道。 疟病在足太阴脾经时,会有情志悒悒不乐,喜欢叹气,胃口不好,常见寒热往来且汗岀的症状。发病时则易生呕吐,吐后病势不缓,俟缓和时,可针刺脾经之经穴。 疟病在足少阴肾经时,会使人呕吐严重不止(胃为肾之关,肾脏衰竭时,肺气无法下降到肾,气上顶到胃,使呕吐严重),寒热并见,且热症多寒症少。喜闭斗户独居,此病已难愈矣。 疟病在足厥阴肝经时,会令人腰痛,小腹胀满(癃状),小便不顺,好像聚不出状,但并非真为尿闭也,乃是尿意频频,时感有尿欲出状。时生恐惧,呼吸浅短,腹中郁闷不通畅感,可针刺足厥阴肝经之经穴来治疗。 疟病在肺中,使人心部感觉寒冷,寒重时会觉得发热,热时易受惊吓,如见鬼魅者,魄不守。可针刺手太阴与手阳明之经穴。 疟病在心脏者,令人心烦不已:想喝冷水,一旦饮入,反生恶寒,不会有大热症状,可刺手少阴心经之经穴。 疟病在肝脏者,令人面色发青,叹息不止,看起来死气沉沉,可针刺足厥阴肝经之穴并使出血。 疟病在脾脏者,会令人恶寒且腹痛。一旦发热则肠中鸣叫,声止则汗出。可刺足太阴脾经之经穴。 疟病在肾脏者,使人感到阵阵寒意,腰背椎处痛,无法转动腰部且大便不易排出。眼睛黑珠晃动,视物不明。手足冰寒。可针刺足太阳足少阴之经穴。 疟病在胃中时,会令人易饿但无法食入,强食就造成胁腹满而腹部胀大,可针刺足阳明与太阴之经穴,从络脉之位放血可愈(横脉出血)。 治疗时机 疟病发作时,正值身热,可刺足背冲阳脉位,开大针孔,使出血则热立退。疟病值恶寒时,可刺手阳明及手太阴之络脉。如果疟病而脉现急躁状,可刺背部之俞穴。用中等的粗针,在督脉外开三寸位与一寸半腑俞穴位,针刺放血,视病人肥痩来定放血多少。如果疟病而脉呈细小又坚实急速时,可灸足少阴、手少阴之穴,加刺指侧井穴放血。详细说当疟病而脉呈饱满充实状,针刺背俞可用重按有压痛点位置取穴来放血,此病之所适至处也。一旦疟病之人,脉现缓而无力且中空状(缓大虚:气血两虚),便须用药物,因已至气血两虚,故不宜用针了。 治疟原则 凡治疟病时,在病症发作之前后顿饭时间中施治,必可治愈,失此时机,则治必伤元气(中医是一门追寻去病又不伤正气的学问)。有见疟病的症状,按脉又是正常时,病必在始,可刺十指间感觉紧束的位置放血,血出病已。有时会见身上有许多细小的红点,可尽刺之使放血则已。 举凡人身之十二种疟病,其发作的时机不同,可细察病人症状,这就可以知道病在何经脉了。 在病发作之前,顿饭时间内下针,初刺必能使病势衰退,再刺则见好转,三刺病必痊愈。如仍未愈,可加刺舌下之青脉位出血,再不好可刺委中青筋处出血,加上项背强硬处针刺其位,病可立愈。舌下两脉即金津玉液穴也。 凡用针刺疟病时,必先问病人首发何症?何时发病?痛在何处? 可先刺其未病之初。例如:先头痛且沉重者,可先刺头上百会穴,再刺攒竹二穴出血。若先有项背强硬症状者,可先刺其强硬之位。如果是先出现腰背椎部痛者,可刺委中处放血。如果是手臂先痛的,可先刺手少阴及手阳明的指尖部位使之出血。又先发足胫部位酸痛的,可先刺足阳明经足指间穴位出血。 风疟之人,一旦疟病发作,必然会汗出且恶风吹,医者可刺三阳经位在背部俞穴,使之出血。如果造成膝盖酸痛不已,按之更痛,不可碰触时,此名“胕髓病”,吾人可用像刀一样的馋针,在绝骨穴位放血,可以立愈。 |
|
5425楼#
发布于:2016-03-26 08:56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严婷申请签到2016.03.25《黄帝内经》第49课心得
1.温疟和寒疟各居何处。温疟之病是因为冬季伤于风寒,寒气深入骨髓中,等到春天阳气壮盛之时,邪无法排出体外,等到夏天热盛时,因为汗出的多,脑和骨髓必津液不足,肌肉得不到津液的滋养也日渐消瘦,如果此时毛孔大开汗出,邪气会与汗同出。邪在冬天进入体内,這樣的病人会阴虛阳盛,阳过盛则生热,等到阳气衰竭,病就会入因,待到表阳一虛就有恶寒之状。冬天得的疟症病在骨髓,阴虚而阳盛,先发热后恶寒,看起来热多,实际是伤到寒。 2.瘅疟 瘅疟之人,是肺中有宿热,热气旺盛体内,四肢逆气上冲体内,一旦热气冲實体内,必然无法泄出体外,此时若劳动出汗,腠理开,风寒邪气入侵于皮肤之内,居腠理之间,寒邪与体内热气和,造成阳气盛大状,阳气过盛不衰则病发。因阳热之气无法入内与阴合,所以瘅疟会但热不寒。瘅疟的起因是来自肺的宿热。 3.刺疟篇第三十六 疟症在足太阳,使人腰痛头重,寒感从背上气,出现先热后寒的症状,其热如日灸一样,热止后则汗出,很难自愈,须从委中放血。疟症在足少阳胆经时,会令人倦怠无力,恶寒恶热不是很严重,不喜见人,见人则生恐惧感,此病热多汗出不止,针刺胆经之经脉。疟症在足阳明上时,令人先恶寒阵阵,日久方见热症,热过则病人汗出,喜见陽光及火,可针刺胃經之足背的穴位。疟症在足太阴时,病人情致闷闷不乐,喜欢叹气,胃口不好,常见寒热往来且汗出的症状,发病时则易呕吐,吐后病势不缓解,待到缓解之时,针刺脾经的经穴。疟症在足少阴肾經时,会使人呕吐严重不止,寒热并见,且热症多寒症少,喜欢闭门独居,此病难愈。胃为肾之官,当病人肾寒,胃气无法下降,胃气反逆人就会呕吐。肾是水火同源的地方,肾病寒,阳气会跑出来,会寒多热少。病在足厥阴时,会令人腰痛,小腹胀满,小便不顺,时生恐惧,呼吸短浅。腹中有郁闷不通常感,可针刺肝经之经穴。疟症在肺中,使人心部感覺寒冷,寒重时会觉得发热,热时易受惊吓,如见鬼魅,可针刺肺和大肠之经穴。疟症在心脏者,令人心烦,想喝冷水,一旦冷饮入胃,反生恶寒,不會有大热症状,可刺心经之经穴。疟病藏在脾脏时,会令人恶寒且腹痛,一旦发热则胸中鸣叫,声止则汗出,可刺脾经之经穴。疟症在肾者,使人感覺阵阵寒意,腰背椎外痛,无法转移腰部,且大便无法排出,眼睛黑珠晃动,看不清東西,手足寒,可针肾經之经穴。疟症中脏都是寒症,肾主二便,有小便沒便意是肾的問題。疟病在胃,使人易饿,但又不能吃東西,强食会肋腹胀满,腹部肿大,可针刺胃和脾经之经穴。同时从络脉有青筋和淤血处放血。疟症发作正值身热,可刺冲阳脉,开大针孔,出血热即退。疟症恶寒时,可刺胃和脾经之络穴。疟症脉急躁状,可刺背部俞穴(痛点下针)疟症脉细小又坚实急速时,灸肾经和心经之穴,同时指侧井穴放血。疟症脉缓而无力且中空状,须用药物因氣血两虛,故不用针。治疗虐病时,定在病发前或后,必可治愈。有疟病的症状,按脉又正常,病在初,刺十指间感覺紧束的位置放血,血出病愈。有时现很小的红点,刺之让血出。疟症在病发之前顿饭時間下针效果最好,针刺一次病退,二刺好转,三次病愈,如病未愈,在舌下金津玉液处放血,如还不好,手中青筋处出血,再加项背强硬处针刺其位,病即愈。治疗疟症时一定要先知道病人首发何症,何时发病,痛在何处。先头痛沉重者,可先针刺头上百会穴,再刺攒竹二穴放血。先有项背强硬者,先刺强硬之位。先腰背椎痛,可刺委中处放血。手臂先痛,刺心经和大肠经指尖部位出血。足胫骨部位先痛,刺足阳明足指间穴位出 |
|
5426楼#
发布于:2016-03-26 08:5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陶原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5日黄帝内经第49课心得: 温疟:冬天中于风寒,寒气藏于骨髓里面,春天阳气大发,阳气发生在皮肤肌肉上,病邪在骨头里还是没有发出来,夏天遇到大暑,脑部,腠理都发泄,去做劳动的工作,邪气和汗一起出来,这样就是阴虚阳盛,阳盛则热,先发热再发寒。 瘅疟:做劳力工作。肺喜寒,因工作关系肺的津液丧失较多,风寒邪气入侵皮肤之内,居肌理之间,造成阳气盛。阳热之气无法入里与阴合,所以会但热不寒。 刺疟论: 足太阳疟:腰痛背痛头痛,先寒后热,委中放血。 足少阳疟:身体疲劳倦怠,寒与热都不是很盛,不喜见人,一见人则立生恐惧感,刺临泣,初病时可以刺阳辅。 阳明疟:阵阵恶寒,喜欢看到日光、火光,内庭、厉兑上放血。 足太阴疟:不乐,不嗜食,多寒热汗出,易生呕吐,叹息。呕吐停下来,病气已衰,这时开始治疗。取穴:大都、太白、公孙。 足少阴肾经疟:呕吐甚,多寒热。(肾为胃之关,常人肺气下降,肾有问题,肾气下面是阴寒的,肺气下不来,被寒阻塞掉,寒会反逆往上走,一往上走顶到胃,胃里的东西就吐掉,呕吐很严重时是肾出现问题,洗肾之前病人头晕眩很厉害,呕吐,一吃就吐,饮食无法入胃,治肾时饮食可以进,病情好转)。少阴热多寒少(肾里有阳,命门火在那里,肾是水火同源,人生命的源泉在这里,里面有很强的阳,肾得到疟,阳往外散,阳出来很壮,会看到热多寒少)。肾是阴脏,同气相求,门关起来躲在衣橱里这是肾疟。 厥阴疟:腰痛、少腹痛、小便不利、恐惧、气不足(吸入是肾在管,气吸入会入肝肾,吐出是心和肺)。刺中封穴。 刺疟基本上都在五俞穴上治疗,在手指头旁脚趾头旁放血(手关节前面。脚踝以下) 。肺疟:肺主寒,喜温,心寒上焦寒,寒重会发热,热时受到惊吓,看到不应该看到的东西,如白天看到一个人在那里实际上没有人(魄不守),刺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 心疟:心烦,情绪不好,想喝冷水(心本身是火,是热的,心中疟,热会往外散,会造成想喝冷水),刺手少阴心经。 肝疟:脸色青黑,刺足厥阴肝经。 脾疟:恶寒,腹痛,刺足太阴脾经。 肾疟:阵阵寒,腰脊痛,手脚冰冷,肾主二便,便意没有,呕吐要死这是肾的问题。刺足太阳、足少阴肾经。 胃疟:肚子饿吃不下去东西,一吃东西肚子就胀满,刺足阳明、足太阴脾经。在表里经上有青筋的地方放血。 疟发:正值身热,这时是治疗的时机,在脚背上放血就退热;正值恶寒时,可刺手阳明及手太阴之络脉。 脉出现又大又急,可知病在背上,刺背俞穴,点刺放血即可,不要太过放很多血。 疟病但脉小很硬很急,是在脏上,可灸足少阴、手少阴加刺井穴,血放了,病人恢复就好了。 疟病脉缓大虚,代表气血两虚,不适合作针灸,此时要用药物。 治疟:病在发之前赶快治疗,如果今天九点钟发的,到第二天还没发之前八点钟左右再治。脉是正常的,在十指中间放血,血去就会好,看到红点也可放血。 病发作之前,顿饭时间内下针,初刺必能病衰,再刺则见好转,三刺病必痊愈,如还未好,可刺舌下之青筋放血,再不好可刺委中青筋放血,加上项背夹脊痛点放血,廉泉放血。 病先发的地方先刺,头痛且沉重的:先刺百会,再刺攒竹。腰背先痛:可刺委中;手臂先痛:可刺手少阴及手阳明的指头尖放血;足胫酸:足阳明经。 风疟:发病,忽寒忽热,在三阳经背部俞穴放血。 |
|
5427楼#
发布于:2016-03-26 09:1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 深圳 蔡彩婵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5日《黄帝内经》第50课心得 13.疟发身方热,可刺足背冲阳脉位,开大针孔,出其血,立寒;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之络脉。疟脉小实急,可灸足少阴、手少阴之穴,加速指侧井穴放血。 疟脉满大急,刺背部俞穴,用中等的粗针,在督脉外开三寸位与一寸半腑俞穴位,针刺放血,视肥瘦决定放血量。此时针刺背俞可用重按有压痛点位置取穴来放血,此病之所适至处也。疟脉缓大虚,宜用药,不宜用针。 14.疟的下针时机 凡治疟,在发作前后顿饭的时间之中施治,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诸疟而脉是常脉,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愈,身上有赤如小豆者尽取之放血。 15.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病.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愈,刺舌下两脉(金津玉液穴)出血;不已,刺委中青筋处出血,加上项背强硬处穴位,必已。 16.疟始发不同症的治疗 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百会穴及攒竹两穴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强硬之位.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委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手阳明十指间穴位使其出血.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 17.风疟治疗 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医者可刺三阳经位在背部俞穴,使之出血.若造成膝盖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镵针针绝骨穴出血,立已.身体痛,刺至阴穴.针诸阴之井,不可出血,间日一刺.疟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之经穴;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之经穴,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 气厥论篇 1.五脏六腑间的寒热相移 *肾移寒于脾,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心移寒于肺,肺津液消,肺消,饮一杯出二杯水,死症.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肠鳴,如囊裹浆,水之病也。 *脾移热于肝,则易惊流鼻血.肝移热于心,则死.心移热于肺,传为膈过热,消渴而多饮.肺移热肾,就有筋柔且无力状.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痢),不可治.胞移热于胱,则尿血且膀胱涨满.膀胱移热于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烂.小肠移热于肠,造成两热相激,血溢外,月事不至而淤阻胞中瘕,病已深.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胆移热于脑,则鼻骨酸痛,流浊涕不止,渐久出现鼻血的现象.以上症状皆是经脉之气无法正常运行,发生气逆造成造成的. 咳论篇 五藏各有受病季节,非其时,必是从其它脏传的. 人与天地相参,五脏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下痢)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顺入中.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邪气入肺,则为肺咳。 2.五脏咳症的不同 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背,甚则不可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3.六府之咳 五藏久咳,乃移于六府.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 4.咳病治疗 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
|
5428楼#
发布于:2016-03-26 09:1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山西吴静
2016-3-25学习《黄帝内经》第49课心得 瘅疟:病人平时就有肺热,发生瘅疟的人多体力劳动者,劳动多故肺热汗出,肺中津液伤到,肺法象天幕,喜寒不喜热,此时劳动出汗,肌理毛孔打开,风寒邪气侵皮肤之内,居肌理之间,一发病则于里热合,阳气盛,因阳气无法入里与阴合,所以会但热不寒,为瘅疟。 疟病在足太阳经时,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热止汗出,很难自愈,委中刺穴放血即可;疟在足少阳经的时候,令人倦怠无力,恶寒与恶热不甚严重,因少阳半表半里,不喜见人,此少阳临泣穴,病初也可下阳辅;疟在阳明经上的时候,阳明在正面,阳明的寒没有太阳强烈,太阳是寒水,寒上加寒,阳明多气多血,喜欢见日光,火光,同气相求,可在内庭厉兑刺血,不可以在动脉放血;疟病在足太阴经上,令人不乐,喜欢叹息,胃口不好,脾藏湿,病发时病人会呕吐,脾湿盛会压迫到胃,病缓和时是针刺的好时机,可在大都,太白,公孙等穴附近找到青筋放血;疟病在少阳经上时,呕吐严重,胃为肾之官,肺气正常下降,被肾的阴寒阻隔。回逆顶到胃,胃就会吐,肾衰的病人会呕吐眩晕,肾病按节气来讲,冬天病起,春天病才会恢复,冬至以后,阳气渐渐生发,病逐渐会好,但处方药用的好,并会提前好,肾是水火同源,人的生命之源,阳很强,受疟病后,肾阳会出来。疟病在足厥阴经上时,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有尿意但实则无尿,恐惧,呼吸短浅,心肺主呼,肝肾主吸,可刺肝经的五输穴。 疟在肺脏时,肺主寒喜温,治肺病要保暖,病在肺,上焦寒,令人心部感觉寒冷,寒极生热,肺主魄,热时易受惊吓,可刺手太阴与手阳明经。 疟在心脏,使心会烦躁,心主火,现心中疟,热往外散,所以想喝冷水,一旦辛水,反生恶寒,不会有大热症状,可刺手少阴经上穴位。 疟在肝脏时,脸会发青,刺足厥阴。 疟在脾脏时,脾主少腹,腹中痛,疟在脏,显现寒症。 疟在肾脏时,肾主二便,呕吐,肾的问题。 疟在胃时,善饥不能食,吃下胃胀满,刺足阳明和太阴两经之间青筋放血。 有疟病,脉又正常,病必在始,刺十指间,四肢末梢淤血青筋放血,有时会间身上有许多细小的红点,可刺放血。在疟发作前,初刺必使病衰,再刺则见好转,三次病必痊愈。如仍未痊愈,可加刺舌下青筋出血,再不好刺委中青筋出血,华佗夹脊处压痛点刺出血,病可痊愈。 治疟时,先问病人首发何症,何时发病,痛在何处。如先头痛且重者,先刺头上的百会,再刺攒竹二穴出血,若先项背强硬,先刺强硬之位,如先腰被锥痛,刺委中放血,手臂先痛可先刺手少阴及手阳明的指尖部位出血,足径部位痛,可先刺足阳明足趾间穴位出血。 |
|
5429楼#
发布于:2016-03-26 09:26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 中医经典五魔鬼特训2班-钟洁贞申请签到,2016年3月23号《黄帝内经》第47讲学习心得:
一、1.五脏化五液:肝化泪,心化汗,脾化涎,肺化涕,肾化唾。如中风病人以及睡觉的口角流的都是涎;有病人说眼泪那么多,是肝的问题。如口渴是肾的问题,如流汗不止是心的问题,不流汗也是心的问题。如果因在劳动中感受到风寒,不要用药,只要站着做深呼吸,在吸气时,身体站起来,吐气时身体湾下去,这样天阳的气会进入肾脏,这样做深呼吸年青人三天就好了。中年者5天就好了,老年人没有精气了,7天才好。如咳出了青黃涕,很浓稠,大如弹丸,有时从嘴巴出来,有时从鼻子出来,如果不出这些浓涕就会伤到肺,肺伤则死也。所以,在治疗劳风的时候,要想办法把肺里的痰吐掉就没问题了。 2.肾受到风寒时脸肿,语言清楚,不可以用针灸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5天以后这个病又发,可用药。如再复发呼吸会气短,因为精液伤了。有的时候热会从胸背上至头,因为胸是胸阳,阳应该往下沉,阴往上升,现在是肾风,阳下不去,就往上走。汗出,手热。因肾主唾,会造成口干苦喝,小便黄,眼袋下是肿的。(如肿很大如卧蚕,又有光泽,就是有水肿积水的现象)。如腹中有肠呜就是有积。全身沉重,女人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躺,正躺就咳嗽,这叫风水。肺是胸阳阳之中阳,往下沉吉,是正常,当下面是寒湿的时候,肺阳没办法下降,就会回逆,下面(下半身)整个是冰冷的寒,同样奶水下不来,冲脉任脉不通,奶水回逆,因此月经没有了。一正躺气逆就冲到肺里面,因此就咳嗽。侧身躺,气轻就浮到另外一个位置。就避免咳嗽了。 3.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邪气聚集在一个地方,正气一定是虚的,所以我们人身上没有空间,没有空的地方。正常人正气在里面,邪气来的时候,正气就虚了)如果一个人阴(可以指血,或是脏)虚了,阳必凑之。表面看是阳症,会有少气时热而汗出。因为精液伤到了,阳气会补进来,这时呼吸会非常的短,见到热而流汗。阴阳如果协调在肺里面的时候,只有运动才会出汗。小便呈黄色,乃少腹中有热也。无法正躺是胃肠中有余毒水未尽也,正躺则咳甚是此毒水向上压迫肺脏所致。所有身上的水气病,看眼袋下面一定是浮肿的。补望诊:眼袋下面肿,但是黄而且是光鲜的,那是子(星)很旺,男左女右,左边的眼袋光鲜代表他出贵子,右边的眼袋光鲜的话,代表他女儿很优秀,如果左边是黑的代表孩子没有,或者是没有儿子,所谓的水气,是指眼袋像卧蚕的水泡一样。 4.歧伯说:水者阴也,眼睛下面也是阴,腹部为至阴之处,所以腹中有水,目下必然发现微肿。真气应该往下走,现在往上逆,所以口苦舌干,不能仰卧,仰卧就会咳出清水,凡是水气的病人,都不能仰卧,一卧则如受惊(胸为阳火不受水),惊则必重咳。腹中肠鸣因水病本就始因在胃肠之中,脾脏功能不强则会生烦躁,无法主司运化,故病人不能食,食物不下是胃脘部受阻隔,全身沉重不良于行,因足阳明胃经入足部,是足生气之源,今受阻隔只之故也。月事不来是冲脉,任脉被堵了,胞脉属于心,心脏管月经,如下焦是冷的时候,月经就沒有了。 二、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1.黄帝问: 我们有生温病,有发生热病,如果这个热而造成烦满,是为什么?岐伯说: 阴气少,而阳气盛,当阴的精液不足的时候,阳气就会过剩,当看到阳热,心烦口喝时,实际上是阴不足,阴不足,没办法制阳,阳气就会上逆。 2.黄帝问: 既然这样,有一种热,穿厚或薄的衣服都是冷,这是为什么?歧伯说:这是因为这人平时阳气就比较少,阴气比较多,所以平时表虚的现象,阳不足(阳本身是固表,平常毛孔会收缩是因为有阳在那边,如没有阳的话就会汗流不止)所以这种人在受到风寒就会感觉冷是从身体里发出来的。 3.黄帝问: 有人手脚都是热的(我们讲常人手足温热,是指手掌和脚掌是热的,手背和脚背是冷的。此处四支热是指整个手脚〈四肢〉都是热的),一遇到风寒吹,热得像火烤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岐伯说: 这类人本身是阴气虚,阳气盛,如在感受风,是两阳相博,阴气更少,这时,水就不能盛火,所以手脚便热,象火烧一样。独阳就是肌肉不会生长,比如有个人肌肉不断消瘦,手脚又躁热,这就是阴气虚,阳气盛。我们就要调阴阳了。 4.黄帝问:有一种人一年四季都是感觉冷的,这种冷你把他丢到热水里或是跑到烤箱里还是冷,穿很厚的衣服还是冷不会温,但是他不会打寒颤发抖,这是为什么呢?歧伯说:这种人多属平常肾气很盛,在水里工作,如潜水员,家庭主妇等,在工作时,汗出又当水气(在水中工作),寒水跑到肾脏里面去。阴液过多时,肾脏的阳气不够,一水不能胜二火(心和小肠的火),寒气一直进来,二火不能胜它,阴寒比较重,所以肾生于骨,骨不生,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会有寒栗发抖的现象,因肝是一阳,心是二阳心地,肾是孤藏,一水不能胜二火(肾无法供应营养给肝,心,肺)故不会发抖。此种病人会关节肿大,胀大(骨痺),呈拘挛状。这就是风湿关节炎的来历。开袪里寒的药。 5.黄帝问: 有的人肌肉痳痹感觉沉重,就是肌肉接触到衣服也毫无所觉,这是什么病?岐伯说: 这种现象是荣气虚,卫气实。荣讲的是血,卫讲的是气。荣气虚则不仁,就是血气不足的时候肌肤就会麻木。卫气虚,阳气比较虚的时候,就沒有力,如果两个都虛就是不能用了。所以有的人肌肉都很好,但是麻痹沉重,不能用力。如果说当我们的手脚不听使换的时候,把病人的手抬起来,一放就马上掉下去了,就是前面描述的病证。四肢管的是全身的阳,人进食后应该有力气,反之则没有了动能(阳气),很危险。如果一个人形失了,神还在,这人就可以救回来,如果形还有,但神没有了(看眼神-失神),这人就很危险。 6.黄帝问: 有人逆气不得卧,但呼吸有声音;有不能卧,而呼吸沒有浊音的,有起居如故,但呼吸有声音的;有人可以卧,但走路却喘气的。有的人不能卧,又不能走路而喘的。有不能卧,卧就喘的,这些是哪个脏气的病导致的呢? 岐伯说: 气不得卧有声音的,这是因为阳明胃气上逆,造成胸腔里的浊气很多,呼气声音就很大。有的人不能卧,声音呼吸很好,代表气没有力,那只是一般的失眠。起居都很正常,但呼吸有问题,这是肺的络脉有问题。有的人能够躺下去,但一走路就会喘,这是肺气不得下降,逆气就会喘。若不能卧,卧下去就喘起来,是水气侵肺的原因。水气是循着津液流行的道路而走的。肾是水脏,主司津液,气喘不能卧下这是肾脏的病变。当一个人出现喘的时候,吸气吸不进,病在肾,吐气吐不出的时候是肺。因此,喘气不单只是治肺,肾脏要好。我们才吸的饱气。吸从后面下降,从前面上升。 三、 疟论篇第三十五 1.黄帝问: 疟疾的发生,都是由于感受风邪,它的潛伏或发作都有一定的时间,为什么? 岐伯说: 疟疾开始发作的时候,寒先起于毫毛。从皮肤毛孔进来,伸欠都是在太阳经,病在太阳。本来打哈欠,伸懒腰是肾在管。因太阳跟肾是表里,所以我们从表症上能看到,会有发寒的现象。腰脊背痛就是太阳经上痛,发冷发热一直在交挽的现象。寒的证状是病人一直在发抖,牙齿在打抖,背后发痛。发热时,头疼,咳,这是寒热发的不同的症状。黄帝问:为什么会这样呢?歧伯说:阴和阳在争,虚实在抢,这是我们身体的正气跟病邪相争的时候产生的现象。如果说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虚则寒慄鼓攒。我们全身都是阴阳,脏是阴,腑是阳。如果阳太多跟阴并在一起,阴本来不应该受,就会造成阴实,阳虚。阳明虚,阳明经本来是多血多气的,很热,就会造成这种现象。太阳虚的时候,太阳是多血少气的,如果阳虚,血就会停止不前,在背上就会出现背痛,强项。如果三阳巨虚,就是阴气盛,因最深的地方就是阴,病人就会有骨头痛,疟症在发病的时候会忽冷忽热。疟症的冷实际上是从骨头里发出来的。这个阴寒是由内升,所以里外都会很冷。里当阳很盛的时候,造成外热,阴感则内热。当阳盛的时候,病人精液发散太多,所以想喝东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