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绍展
侠客
侠客
  • UID20187774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53
5460楼#
发布于:2016-03-26 23:2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薛绍展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6日、《黄帝内经》第50课心得:
一、五藏六府寒相移转
肝移寒于心,心肝移寒于肺,肺移寒于肾,肾肝移寒于肝,脾移寒于肝。
1、肾移寒于肝,肝阳受寒无法运行,必生痈肿及短气。
2、脾移寒于肝,会造成人体肿胀且筋挛不已。
3、肝移寒于心,令人发狂神乱,饮食不入。
4、心移寒于肺,使肺阳消损,津液不存,必饮一杯水尿出二杯水,此必死不治。
5、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是重按腹部不坚实,水气客居大肠中,流动快时必肠呜不已,好像皮袋中包着水浆一样的病。
注解:⑴气分寒热,统归为阳,生命力为阳,看到的形是阴。
⑵补南泻北。补肾时,肾的寒会去掉,则肝不会受寒。母能令子虚,是当肝实时,才会令肝虚。若平时肝虚不是病,肝实才是病,补肾,不会让肝虚。
⑶寒移转法则:摸脉,寒脉是又细又小的,寸是阳,尺是阴,当寸脉又细又小,则心寒,要赶紧治好,不治好,则寒进入肺。
二、热的移转
1、脾移热于肝,易惊且流鼻血的症状。
2、肝移热于心,则死。
3、心移热于肺,造成中膈过热,消渴而多饮。
4、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筋柔且无力状)。
5、肾移热于脾,脾臓失其运化之职,身体立虚,肠下痢而
死不治。
6、胞移热于膀胱,会令人尿血且膀胱胀满。
7、膀胱移热于小肠,使肠  受阻而大便不通,使人口部糜烂。
8、小肠移热于大肠,造成两热相激,血溢脉外,月事不至而瘀阻胞中为症瘕矣,病已深。
9、大肠移热于胃,亦曰食亦,即令人饮食多而消瘦不已。
10、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11、胆移热于脑,会造成病人鼻骨酸痛,流浊涕不止矣,再渐久出现鼻血的现象,令人视物不明。以上所有的病症,都是因为经脉之气无法正常运行,发生气逆而造成的。
注:⑴一般热会走,脏本身属于寒,因里面有阳,寒不会是极寒,这里的寒是极寒,生病的寒,脏有阴阳在里面,很热时,阴不足,就会移动。
⑵胞热到膀胱,是因小肠火没了。有热尿液才会喷射出来,则小便,火没了,则无法气化,小便排不出来。胞是血的地方,男人是精血,经小肠蒸热后变白色进入睾丸,排出是精。女人是经血。若寒盛,胞里面血就会进入膀胱,小便就可见血。
⑶治症时,只须辨寒热。知道寒热的移转,治疗时可掌握时机,可治病之初。
⑷正常小肠是热的,小肠与心为表里,心为君主之官,小肠控制整个下焦循环,所以关元可治很多病。若小肠热没有了,热就会转移。
《欬论篇第三十八》
一、五藏六府皆令人咳嗽,并非一定是肺造成的。
二、皮肤毛孔内连于肺,为肺所属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必顺而进入肺中。其寒饮食入胃,则寒气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内寒而表又受寒,邪因而能入肺中,则成肺咳。体内五藏各有受病之季节,非当令时节而生病,必是自他脏传来的。以五脏之气亦必须按照节气来调理之,感受外寒
或寒饮则生病矣。微则为咳,严重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
秋季感受风寒必先伤肺,春季感受风寒必先伤肝,夏季感受风寒必先伤心,季节交替之土时感受风寒必先伤脾,冬季感受风案必先伤肾。
三、咳在五脏
1、肺欬之状,欬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2、心欬之状,欬则心痛,喉中如有物梗阻状,严重
时会咽肿,喉痛,无法呑咽食物。
3、肝欬之状,欬则两胁下痛。严重时无法转身,强转则两胠下满。
4、脾欬之状,欬则右胁下痛,隐隐牵引肩背痛,严重则不可以动,动则欬剧。
5、肾欬之状,牵引腰背疼痛,严重则欬中带涎。
注:人身上有四海,脑为水海。喉部为气之海,气有病会影响到喉咙。
周永燕
侠客
侠客
  • UID20185670
  • 粉丝1
  • 关注4
  • 发帖数168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5461楼#
发布于:2016-03-26 23:4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周永燕申请签到,2016326日《黄帝内经》第50课心得
疟病之人,如不感口渴,又隔日发病者,可剌足太阳之经穴。如口渴又隔日发作者,可针刺足少阳之经穴。一旦遇到温疟病人又不得汗出者,可施五十九刺法。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气厥:就是指气逆走,气绝。


气分寒热:气统归于阳,阳看不到,感觉到动能,活力,精神,生命力都是阳。阴都是形。
五臓六腑之间寒热的转换:
肾之寒会移转入肝,肝阳受寒无法运行,必生痈肿及短气。补南泻北,强肾,寒就不会移转到肝。脾也会将寒气傅给肝臓,会造成人体肿胀且筋挛不已。肝之寒会移入心脏,令人发狂神乱,饮食不入。心上寒如傅入肺,使肺阳消损,津液不存,肺消,就是精液不能进入肺,必饮一杯水尿出二杯水,此必死不治。肺之寒会移入肾脏,造成病人涌水,所读“涌水”,就是重按腹部不坚实,水气客居大肠中,流动快时必肠呜不已,好像皮袋中包着水浆一样的病。寒的脉又细又小。
热的移转:
脾之热转入肝时,则有易惊且流鼻血的症状。肝若移其热至心臓,病人必死。心臓若移热入肺,造成中膈过热,消渴而多饮。肺之热若移至肾,就会有筋柔且无力状。若肾之热移转至脾臓,脾臓失其运化之职,身体立虚,肠下痢而死不治。若子宫胞中移热至膀胱(源头是因为小肠的火没了),会令人尿血且膀胱胀满。若是膀胱之热移转进入小肠,必使肠受阻而大便不通,使人口部糜烂。若是小肠之热移转入大肠,造成两热相激,血溢脉外,月事不至而瘀阻胞中为症瘕矣,病已深。若是大肠之热移转入胃中,令人饮食多而消瘦不已,名之“食亦”。一旦胃之热移转入胆中,亦名“食亦”。若是胆之热移入于脑中,会造成病人鼻骨酸痛,流浊涕不止矣,再渐久出现鼻血的现象,眼睛会昏眩,令人视物不明。以上所有的病症,都是因为经脉之气无法正常运行,发生气逆而造成的。
常人:小肠是热的,小肠与心相表里。小肠君主之官。小肠的热不够,热就会向其他脏转移。

ke论篇第三十八


肺病会使人咳嗽,是为什么呢?五臓六腑有病,都会使人咳嗽,并非一定是肺造成的。皮肤毛孔内连于肺,为肺所属也。若皮毛感受病邪,必顺而进入肺中。摄取过多的冷饮入胃中,寒气会自中焦上入肺,造成肺寒。肺内寒而表又受寒,邪因而能入肺中,则成肺咳。
体内五藏各有受病之季节,非当令时节而生病,必是自他臓傅来的。人生存在天地之间,所以五臓之气亦必须按照节气来调理之,感受外寒或寒饮则生病矣。凡轻微者为欬症,严重者为下痢,甚而体痛。秋季感受风寒必先伤肺,春季感受风寒必先伤肝,夏季感受风寒必先伤心,季节交替之土时感受风寒必先伤脾,冬季感受风寒必先伤肾。不按照四十节气生的咳嗽就是内脏传来的。
肺咳的症状是咳嗽中带有喘息不止,呼吸浊音很重,严重时会咳血出来。
心咳的症状为,咳时心会痛,喉中如有物梗阻状,严重时会咽肿,喉痛,无法吞咽食物。
肝咳之症状为,咳时两胁肋会痛,严重时无法转身,强转则胁下胀满不已。
脾咳之症状,咳时会引右胁下痛,隐隐牵引到肩背痛,严重时无法活动,一动则欬嗽加剧。
肾咳之症状,令人咳时牵引腰背疼痛,严重时咳中带涎,咳会带出很多津液。
喉咙痛:喉咙是气之海。脖子是气之海,只要气有问题都会影响到喉咙。
六腑之咳的症状:咳是脏先受,五臓久咳不愈,就会移转到腑中。
如脾咳不已,久而影响胃。胃咳症状,必咳中兼呕吐,呕吐剧烈时,会有吐虫出的症状。
肝咳不已,久而传胆。胆咳之症,必咳时兼吐胆汁之苦水出来。
肺咳不已,久而传大肠,大肠咳状,咳时会遗漏大便出来。
心咳不已,久必传入小肠,小肠咳症,咳时必兼有放屁症状。
肾咳不已,久必传入膀胱,膀胱之咳,咳时兼有遗漏小便。
诸咳久而不愈,必傅入三焦,三焦咳的症状,必咳而兼有腹满,没有食欲。
六腑皆受气于胃,五脏咳必因于肺,故其共同之症状为咳时鼻涕出,痰多且面部浮肿里气上逆状也。
严婷
会员
会员
  • UID20198987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5
5462楼#
发布于:2016-03-26 23:59
中医经典特训8班严婷申请签到  2016.3.26《黄帝内经》第50课学习心得
37篇:气厥论   五脏六腑间,寒热移转现象   肾寒移肝,肝寒移心,心寒移肺,肺寒移肾,脾寒移肝。肾寒移肝,肝阳受寒无法運行,必生臃肿及气短。脾寒移肝,会造成人体肿胀,筋挛。肝寒移心,令人发狂神乱,饮食不入。心寒移肺,使肺阳消损,津液不存,喝一杯水尿两杯水,必死之症。肺寒移肾,病人“综水”,重按腹部不坚实,水汽溶于大肠中,会引起肠鸣。前面说的补南泻北,母能令子虚实当遇到肝实的时候,补肾才能令肝虚。肝虚不是病,当肝没有实证时,补肾肝不会虚掉。寒的脉,又细又小,正常寸脉阳,尺脉阴,现寸脉细小就是心寒。热的转移,当阴不足时才生热,太热时会移动。脾的热移到肝,易受惊流鼻血。肝的热移到心脏,死症,心本是热,再受热,火上加油。心的热移到肺,中膈过热,口渴喝水多,肺的热移到肾,筋软无力,脏本属于寒。肾的热移到到脾,脾失去运化之职,反侮到土。脾管少腹,过热就下痢,胃气虚而不治。热症摸到的脉快而急。肾热移脾,脾脏失其运化之则,身体立虛,如肠下痢则不治。子宫胞中热移至膀胱,令人尿血,膀胱胀满。(源头是因小肠寒,热四处散)膀胱热移入小肠,必使肠受阻大便不通,使人口部糜烂(浊气排不出,向上升,口糜烂)小肠的热移到大肠,造成大肠内长硬块,长肿瘤,脉沉。大肠的热移到胃,都是因为有里寒,善食而瘦。胃的热移到胆,也是善食而瘦。胆移热到脑,鼻骨酸痛,流浊涕不止,出现流鼻血,视物不明。都是因为气逆而造成的。知道转移的途径,可以先下手治其下一个转移的脏器。热移动的原理:常态下小肠是热的,小肠与心互为表里,心为君主之官,小肠控制整个下焦,小肠若热度不够,热就会移动。想象小肠是蒸汽机,能推动各个脏器的热顺着蒸发,若热气不够,其他脏器的热就开始逆行。
38篇:咳论篇   五脏六腑有病,都会使人咳嗽,不一定是肺造成的。肺主皮毛,如是肺咳,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从皮毛顺着经络到肺;寒冷的食物入胃,也会从中焦上的经脉到肺,肺内寒加外寒,引起肺寒。常态下,心是火是热,肺是金是寒,互相制衡。如肺太寒则造成肺寒。五脏各有受病季节,如不是当令季节而发病,必是由其他脏器传来的。凡轻微者为咳症,严重者为下痢,甚而体痛。秋季感风寒必先伤肺,春季感风寒必先伤到肝,夏季感风寒必先伤到心,冬季感风寒必先伤到肾,季节交替的时节感受风寒必伤到脾,此为按四季节令产生的咳嗽。如何区分?肺咳:咳嗽中有声音伴有喘息,因肺里面有津液。甚至咳出血。心咳:咳嗽时心痛,喉中如堵塞,严重时咽喉肿痛,无法吞咽食物。脑为髓之海,喉为气之海,汇在脖子部位,一旦气有病,会影响到喉咙。肝咳之症,咳时两胁肋会痛,严重时无法转身,胁下胀满。脾咳:病人咳时会左胁下痛,隐隐牵引到肩背,严重时无法活动,一动咳得厉害。肾咳:咳时腰背疼痛,咳中带唌液。六腑的咳:五脏咳得很近,久咳不愈,移到六腑。脾咳不已,则影响到胃,胃咳症状,必咳得严重,兼呕吐,剧烈时会有吐虫症状。肝咳不止,久而传胆,胆咳之症,必呕
佘勇辉
会员
会员
  • UID20186011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5
5463楼#
发布于:2016-03-27 00:03
@教官-德阳-韩辉 中医经典魔鬼训练18班-长沙-佘勇辉申请签到,2016-03-26《人纪-内经》第48课心得:      加上精
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
卧有得卧,有人因气上逆无法安卧,呼吸音大且浊状,行生喘息,胃不息有音,故留而息有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人无法安卧且呼吸浊重者,是阳明用,表面上看肌肉并无异常,一旦如此再神涣散必终不治。人有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卧而喘者。皆何藏使然,愿闻其故。也有无法安卧且呼吸无音者,有人生活起居一切正常但呼吸沉重者,也有卧时正路则喘息不止的,也有无法安卧,一卧必者,这是什么脏有问题而造成的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夫起居如故而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经而不行,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音也。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
张君娴
贫民
贫民
  • UID20186917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283
5464楼#
发布于:2016-03-27 00:54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8班张君娴申请签到,2016年3月26日《黄帝内经》第50课心得:
气厥论第三十七篇 五脏六腑之间寒与热的移转
1、寒的移转路线与症状:此寒为极寒,导致人体生病的寒。路线为肾寒移肝,肝寒移心,心寒移肺,肺寒移肾,脾寒移肝。
1)肾寒移转于肝, 肝阳受寒无法運行,必生臃肿及气短,肝会很寒。强肾温肾补肾时,肝不受寒。
2)肝寒移转于心, 令人发狂神乱、精神丧失、饮食不入(隔中)。
3)心寒移转于肺, 使肺阳消损,津液不存,喝一杯水尿两杯水,必死之症。肺消(阳会消损,心肺里都有阳。肺消是指津液进不了肺)。
4)肺寒移于肾, 病人“涌水”,重按腹部不坚实(肚子胀、不坚硬),水气客于大肠, 疾行则鸣濯濯,如囊里浆水之病也。水汽溶于大肠中,会引起肠鸣。5)
我们知道补南泻北,母能令子虚,实当遇到肝实的时候,补肾才能令肝虚。肝虚不是病,当肝没有实证时,补肾,肝不会虚掉。寒的脉,又细又小,正常寸脉阳,尺脉阴,现寸脉细小就是心寒。
5)脾寒移转于肝, 会造成人体肿胀,筋挛。
2、热的移转路线与症状:当阴不足时才生热,太热时会移动。
1)脾的热移到肝,易受惊流鼻血;肝的热移到心脏,死症,心本是热,再受热,就火上加油;心的热移到肺,中膈过热,口渴喝水多;肺的热移到肾,筋软无力,脏本属于寒;肾的热移到到脾,脾失去运化之职,反侮到土,身体立虛,如肠下痢则不治;脾管少腹,过热就下痢,胃气虚而不治。热症摸到的脉快而急;子宫胞中热移至膀胱,令人尿血,膀胱胀满(源头是因小肠寒,热四处散);膀胱热移入小肠,必使肠受阻大便不通,使人口部糜烂(浊气排不出,向上升,口糜烂);小肠的热移到大肠,造成大肠内长硬块,长肿瘤,脉沉;大肠的热移到胃,因为有里寒,善食而瘦;胃的热移到胆,也是善食而瘦;胆移热到脑,鼻骨酸痛,流浊涕不止,出现流鼻血,视物不明,这都是因为气逆而造成的。
2)知道转移的途径,可以先下手治其下一个转移的脏器。热移动的原理:常态下小肠是热的,小肠与心互为表里,心为君主之官,小肠(火)控制整个下焦,小肠若热度不够,热(气)就会移动。想象小肠是蒸汽机,能推动各个脏器的热顺着蒸发,若热气不够,其他脏器的热就开始逆行。故得之气厥也。正常的气是顺着走,气逆着走,有寒有热转移称为气厥。气分为寒、热,统归于阳,动能、热、活力、精神就是阳。厥:到极点。
咳论第三十八篇
1、五脏六腑都会导致咳嗽,不单单是肺。咳嗽光看肺是不对的。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皮毛),皮毛先受邪气, 邪气从皮毛到经络。寒邪可从表皮沿着经络进入,也可以通过吃冷的食物进入胃,再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表现为咳。
2、五藏各以其四时受病,非其时,则为内脏传出的病(比如夏天本应为心咳,但发现了肾咳,则为非其时之病)。人与天地相应,故五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轻微则为咳,严重者为下痢和痛的症状出现。如秋天受寒必先伤肺; 春天受寒必先伤肝;夏天受寒必先伤心;季节交替之土受寒必先伤脾;冬天受寒必先伤肾,这个就是按照四时产生的咳嗽。
4)五脏的咳产生的各自的症状
肺咳之状, 咳嗽中有声音伴有喘息,因肺里面有津液。甚至咳出血。心咳之状:咳嗽时心痛,喉中如堵塞,严重时咽喉肿痛,无法吞咽食物。脑为髓之海,喉为气之海,汇在脖子部位,一旦气有病,会影响到喉咙。肝咳之状,咳时两胁肋会痛,严重时无法转身,胁下胀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病人的左胁)下痛,痛引肩背,甚则身体不可以转动,转动则咳的更严重。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痰涎很多。人有四个海:脑部-髓海、喉部-气海…脖子为气
昆明郭艳
会员
会员
  • UID20182484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98
5465楼#
发布于:2016-03-27 01:0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郭艳申请签到2016-3-26《黄帝内经》第50课心得
一、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1.五脏寒移
肾移寒肝,肝阳受寒无法运行,则痈肿短气。脾移寒肝,则痈肿和筋挛。
肝移寒心,则病发狂神乱和饮食不入。
心移寒肺,肺阳消损,津液不存,饮一杯尿两杯,必死。
肺移寒肾,为涌水 ,重按腹部不坚实水气居大肠,流动快则肠鸣,如皮袋装水样为水气病。

2、五脏热移 
脾移热肝,则易惊骇、流鼻血。
肝移热心,心本热,火上加油,必死。
心移热肺,中膈过热,消渴多饮
肺移热肾,筋软无力。
肾移热脾,脾失运化,体虚;若再肠下痢,死症。

3、六腑热移
子宫胞移热膀胱,尿血且膀胱胀满。小肠火不够,寒太重,所以子宫的血与男人精血入膀胱,所以尿血。
膀胱移热于小肠,使肠道受阻大便不通,大小肠沼气气上行,以至口舌糜烂。
小肠移热大肠,造成两热相激,血溢脉外,月事不至瘀阻胞中为症瘕,病深。
大肠移热胃,食多体瘦,称为食亦。
胃移热胆,也叫食亦。
胆移热脑,鼻骨酸痛,鼻流浊涕不止,日久可鼻流血,视物不明。以上病症,是因经脉之气无法正常运行,气逆引起。小肠热则移动,寒则散。

二、咳论篇第三十八
1.五脏六腑病皆会使人咳嗽。
肺咳:肺主皮毛,表经先受邪气(外寒)。饮食入胃,寒自中焦气入肺(里寒),内外受寒而成肺咳。

2.春季受寒先伤肝。夏季受寒先伤心。长夏受寒先伤脾。秋季受寒先伤肺。冬季受寒先伤肾。感受外寒或寒饮,轻者咳症,重者下痢甚而体痛。

3.、咳嗽症状
肺咳,咳中带喘息不止,呼吸浊音重,严重咳血。
心咳,咳时心痛,喉中如有物梗阻,甚则咽肿喉痛,无法吞食。
肝咳,咳则两侧胁肋会痛,严重时无法转侧,若强转两胁胀满。
脾咳,咳则右胁下疼痛,隐隐牵引肩背痛,无法活动,动则咳嗽加剧。
肾咳,咳则牵引腰背疼痛,重时咳中带涎。

4、脏咳不愈传腑
脾咳久而传胃,咳中伴呕,呕吐剧烈会有吐虫。
肝咳久而传胆,咳时兼吐胆汁。
肺咳久而传大肠,咳时遗漏大便。
心咳久而传小肠,咳时兼放屁。
肾咳久而传膀胱,咳时遗漏小便。
久咳不愈终会伤三焦,咳兼腹满无食欲。
六腑皆受于胃,五脏咳必因于肺,其共同之症为咳时鼻涕出,痰多、面部浮肿里气上逆的症状。
凤翔
贫民
贫民
  • UID20184153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7
5466楼#
发布于:2016-03-27 01:0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深圳-凤翔,申请签到。2016-03-26,内经视频第51课心得,请教官审阅。
肺咳不已,大肠受之,小肠咳是会放屁,大肠是大便出来一点点。肾咳膀胱受之,小便出来,是久咳,久咳不已,三焦受之,咳而腹满,不思食。右腹受气于胃,源头在肺里面,痰多气逆。要治根。内经与针灸都有关系,治疗法则,脏治俞穴,腑治合穴,伤胃气,治胃经经穴。艾滋病病在阳明。白虎汤治之。
三十九,痛论:
做诊断时望闻问切,内脏忽然痛为什么。经脉不断循环是常态,逆气是病态,寒气流于经脉造成停缓,脉外则缩,影响络脉,忽然发现,血会少,遇热则好。脉中而痛,寒气很严重,与热气相搏,脉胀满,拒按,开去寒的药。寒气积留,加重了,更痛不能按。
一,寒气克于肠胃之间,三焦之下,血不能散,按之痛之,遇冷更痛。二,寒气于夹脊,很深,按不到。三,克于冲脉,起于关元,脉不通,按之动悸,左手影响肝脏,右肺,脐周围是脾脏。四,寒气克于背俞,脉气求不去,血虚生痛,心主血,按摩痛就会慢慢好,手要热。五,克于厥阴,络阴气,气于肝,克于脉中,血气脉急,少腹胁肋会痛。六,寒气克于阴谷,腹股沟部,寒气上及少腹,血气在下相应,下焦太寒会阴痛,不要用寒凉的药。七,寒气克于小肠,油网周围,起于气海之处,络血之中,肿瘤的成因。
张瑞芝
会员
会员
  • UID20197559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88
5467楼#
发布于:2016-03-27 06:5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瑞芝申请签到,2016年3月26日《黄帝内经》第51课心得
三,六腑之咳的症状,是什么?从哪里受病?
 五脏久咳不愈,会传入腑,脾咳不止,影响胃,胃咳症状,必咳中兼呕吐,呕吐剧烈时,会有吐虫的症状
  肝咳不止,就传入胆,胆咳会吐胆汁苦水
  肺咳不止传入大肠,大肠咳嗽会有大便出
  肾久咳传入膀胱,兼有小便出
  诸咳不愈,会传入三焦,症状是咳兼有腹满,没有食欲
  六腑皆受气于胃,五弑钛必因于肺,故其共同症状为咳时鼻涕出痰多,且面部浮肿,且气上逆状
四,其制法如何?
  治脏咳,易取该脏背俞穴和四肢俞穴
  治腑咳,直刺该病经合穴
   面部有浮肿者,刺该病经的经穴
       举痛论篇19
一,五脏突然疼痛的原因?
  经脉中血不停流动,一旦寒气入脉中,使其缓慢,凝涩,不能顺行,如寒气在经脉外侧,则令血少居脉中,则使气不顺,会内脏突然疼痛
二,疼痛如何区别?
1,寒居经脉外的,会血脉寒,症状是曲缩身体及筋脉呈拘急状,经脉一旦拘急不止,就会牵引外部孙络,突发疼痛,得热必止,此痛因寒生,必久痛
2,如寒居脉中,与体热相争,造成脉气充满,会疼痛不可按,寒居脉中,热气会上升,使经脉过于胀大,令血气混乱,于是痛不可按
3,寒居肠胃间,三焦腹膜之下,使血脉无法流畅而聚于此,造成小络脉牵引腹痛,重按气血散开,则重按止痛
4,寒居夹脊深处,重按也无法触及,则按无济于事
5,寒居冲脉中,因冲脉下起关元,沿腹上行,必血脉不通畅,气必有反应,就有喘动手可触及症状
管琴歆
侠客
侠客
  • UID20183087
  • 粉丝5
  • 关注6
  • 发帖数136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5468楼#
发布于:2016-03-27 06:5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管琴歆申请签到
2016年326《黄帝内经》第50课心得
第三十七 气厥论篇
五脏六腑之间寒热转换的情况:
肾的寒会转移入肝,肝阳受寒无法运行,会生痈肿及短气。肝的寒气会移入心脏,令人发狂神乱,饮食不入。心的寒转入肺,使肺阳消损,津液不存,必饮—杯水尿出二杯水,死症。肺的寒会移入肾脏,造成病人涌水(“涌水”是重按腹部不坚实,水气客居大肠中,流动快时必肠鸣不已。脾的寒也会移转入肝臟,会造成人体肿胀且筋弯不己。
脾的热转入肝时,则有易惊且流鼻血的症状。肝热若移入心脏,病人必死。心脏的热若移入肺,造成中隔过热,消渴而多饮。肺热若移到肾,就会有筋柔且无力状。若肾热移转至脾脏,脾脏失其运化之职,身体立虚,肠下痢而死。若子宫胞中移热至膀胱,会令人尿血且膀胱胀满。若是膀胱的热转入小肠,必使肠受阻而大便不通,使人口部糜烂。若是小肠的热转入大肠,造成两热相激,血溢脉外,月事不至而瘀阻胞中为症瘕,病巳深。若是大肠的热移转入胃中,令人饮食多而消瘦不已。若是胆的热移入于脑中,会造成病人鼻骨酸痛,流浊涕不止,再渐久出现鼻血的现象,令人视物不明。
第三十八 咳论篇。
五臟六腑有病,都会使人咳嗽,并非—定是肺造成的,具体如下:皮肤毛孔内.连于肺,为肺所属,若皮毛感受病邪,必须进入肺中,摄取过多的冷饮入胃中,寒气会自中焦上入肺,造成肺寒,肺内寒而表又寒,邪因而能入肺中,则成肺咳。体内五臟各有受病的季节,非当令时节而生病,必是自他臟传来的,人生存在天地之间,所以五臟之气亦必须按照节气来调理,感受外寒或寒饮则生病。凡轻微者为咳症,严重者为下痢,甚至体痛。秋季感受风寒必先伤肺,春季感受风寒必先伤肝,夏季感受风寒必先伤心,季节交替之土时感受风寒必先伤脾,冬季感受风寒必先伤肾。
五脏之咳的症状:肺咳是咳嗽中有喘息不止,呼吸浊音很重,严重时会咳血出来。心咳时,心会痛,喉中如有物梗阻状,严重时会咽肿,喉痛,无法吞咽食物。肝咳时两胁肋会痛,严重时无法转身,强转则胁下胀满不已。脾咳时会引右胁下痛,隐隐牵引到肩背痛,严重时无法活动,—动则咳嗽加剧。肾咳令人咳时牵引腰背疼痛,严重时咳中带涎。
六腑之咳的症状及自何处受病:五臟久咳不愈,就会移转到肺中,如脾咳不已,久而影响胃。胃咳时咳中兼呕吐,呕吐剧烈时,会有吐虫出的症状。肝咳不已,久而传胆,胆咳时兼吐胆汁之苦水出来。肺咳不已,久而传大肠,大肠咳时会遗漏大便出来。肾咳不已,久传入膀胱,膀胱咳时兼漏小便。诸咳久而不愈,必传入三焦,三焦咳而兼有腹满,没有食欲。六腑皆受气于胃,五脏受咳是因于肺,五脏六腑受咳时共同的症状为咳时鼻涕出,痰多且面部浮肿里气上逆。
治五脏六腑的咳的方法:凡治脏咳,宜取背部该脏的俞穴及四肢上的俞穴。治腑咳,直刺该病经的合穴,面部有浮肿者,宜刺该病变经的经穴。
丁伊
会员
会员
  • UID2018193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99
5469楼#
发布于:2016-03-27 07:0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丁伊申请签到,2016年3月26日《黄帝内经》第51课心得
        《欬论篇第三十八》
        “五藏之久欬,乃移于六府。”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要传移于六府。
        “脾欬不已,则胃受之。胃欬之状,欬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脾咳不愈传移胃,胃咳而呕吐,甚呕出蛔虫。
        “肝欬不已,则胆受之。胆欬之状,欬呕胆汁。”肝咳不愈传移胆,胆咳呕吐胆汁。
        “肺欬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欬状,欬而遗失。”肺咳不愈传移大肠,大肠咳则遗大便出。
        “心欬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欬状,欬而失气,气与咳俱失。”心咳不愈传移小肠,小肠咳而放屁,咳与放屁症状同时出现。
        “肾欬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欬状,欬而遗溺。”肾咳不愈传移膀胱,膀胱咳则有遗漏小便。
        “久欬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欬状,欬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以上各种咳嗽久咳不愈,则使三焦受病,三焦咳而腹满,不思饮食。六腑皆受气于胃,因于肺,故其共同之症状为欬时鼻涕出,痰多且面部浮肿里气上逆。
        “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凡治脏欬的,宜取背部该脏的俞穴及四肢上的俞穴;治腑欬者,直刺该病经之合穴;面部有浮肿者,宜剌该病变经之经穴。
        《举痛论篇第十九》
        “五藏卒痛,何气使然?”“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五脏突然疼痛是什么原因?是: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一旦寒气深入经脉中使其缓慢,凝涩而不能顺行。若寒气在经脉外侧,则血少。居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内脏突然疼痛。             寒气居于经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脉呈拘急状,绌急则牵引外部的孙络,故卒然而痛,得热则痛立止。此痛因中寒而生,必会久痛不止。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热气相争,则脉气充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则热气上升,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三焦腹膜之下,血脉无法流畅而聚此,造成细小络脉牵引腹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寒气客于侠脊之脉的深处,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血脉不通,则气随之反应出来,则有喘动而手可触及的症状。
寒气客于背部俞穴之经脉,则血脉凝涩不顺利,如此会血虚,血虚则痛。所有俞穴经气皆贯注于心,于是产生背痛彻心互相牵引而痛。如重按之则经脉热至,血通疼痛止矣。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肝经,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入侵造成血凝涩经脉拘挛,于是胁肋牵引少腹疼痛。若逆气居于阴股间不去,会使寒气上及少腹,下部血不顺畅,则产生腹痛牵引阴股间。
钱蔚宏
侠客
侠客
  • UID20183763
  • 粉丝2
  • 关注0
  • 发帖数201
5470楼#
发布于:2016-03-27 07:1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钱蔚宏申请签到,2016年3月26日《黄帝内经》第50课心得:
 
身体稍有小痛者,可针足太阳之至阴穴。凡须针各阴经之井穴时,不可出血,且须隔日一刺,以不伤元气。
疟病之人,如不感口渴,又隔日发病者,可刺足太阳之经穴。如口渴又隔日发作者,可针刺足少阳之经穴。一旦遇到温疟病人又不得汗出者,可施五十九刺法。
 
 
第三十七篇:气厥论
气统归于阳;阴可以看到摸到,但是没有气没有生命力。
厥,即到极致。

五脏六腑寒热之转移
1、肾->肝->心->肺->肾;
2、脾->肝
肾之寒会移转入肝,肝阳受寒无法运行,必生痈肿及短气。脾也会将寒气传给肝臓,会造成人体肿胀且筋挛不已。肝之寒会移入心脏,令人发狂神乱,饮食不入。心上寒(寸脉弱)如传入肺,使肺阳消损,津液不存,必饮一杯水尿出二杯水,此必死不治。肺之寒会移入肾脏,造成病人涌水,所读“涌水”,就是重按腹部不坚实,水气客居大肠中,流动快时必肠鸣不已,好像皮袋中包着水浆一样的病。
 
遗热
脾之热转入肝时,则有易惊且流鼻血(衄)的症状。肝若移其热至心臓,,病人必死。心臓若移热入肺,造成中膈过热,消渴而多饮。肺之热若移至肾,就会有筋柔且无力状。若肾之热移转至脾臓,脾臓失其运化之职,身体立虚,肠下痢而死不治。若子宫胞中移热至膀胱,会令人尿血且膀胱胀满。若是膀胱之热移转进入小肠,必使肠受阻而大便不通,使人口部糜烂。若是小肠之热移转入大肠,造成两热相激,血溢脉外,月事不至而瘀阻胞中为虙(fu,通“浮”,潜伏)瘕矣,病已深。若是大肠之热移转入胃中,令人饮食多而消瘦不已,名之“食亦”。一旦胃之热移转入胆中,亦名“食亦”。若是胆之热移入于脑中,会造成病人鼻骨酸痛,流浊涕不止矣,再渐久出现鼻血的现象(衄蔑),令人视物不明。以上所有的病症,都是因为经脉之气无法正常运行,发生气逆而造成的。
 
 
第三十八篇:咳论
五臓六腑有病,都会使人咳嗽。
皮肤毛孔内连于肺,为肺所属也。若皮毛感受病邪,必顺而进入肺中。摄取过多的冷饮入胃中,寒气会自中焦上入肺,造成肺寒。肺内寒而表又受寒,邪因而能入肺中,则成肺咳。
体内五藏各有受病之季节,非当令时节而生病,必是自他臓传来的。人生存在天地之间,所以五臓之气亦必须按照节气来调理之,感受外寒或寒饮则生病矣。凡轻微者为咳症,严重者为下痢,甚而体痛。秋季感受风寒必先伤肺,春季感受风寒必先伤肝,夏季感受风寒必先伤心,季节交替之土时感受风寒必先伤脾,冬季感受风案必先伤肾。

五脏咳之症状
肺咳的症状是咳嗽中带有喘息不止,呼吸浊音很重,严重时会咳血出来。心咳的症状为,咳时心会痛,喉中如有物梗阻状,严重时会咽肿,喉痛,无法呑咽食物。肝咳之症状为,咳时两胁肋会痛,严重时无法转身,强转则胁下胀满不已。脾咳之症状,咳时会引右胁下痛,隐隐牵引到肩背痛,严重时无法活动,一动则咳嗽加剧。肾咳之症状,令人咳时牵引腰背疼痛,严重时咳中带涎。
 
肠咳之辨证
五臓久咳不愈,就会移转到腑中。
脾咳不已,久而影响胃。胃咳症状,必咳中兼呕吐,呕吐剧烈时,会有吐虫出的症状。
肝咳不已,久而传胆。胆咳之症,必咳时兼吐胆汁之苦水出来。
肺咳不已,久而传大肠,大肠咳状,咳时会遗漏大便出来。
心咳不已,久必传入小肠,小肠咳症,咳时必兼有放屁症状。
肾咳不已,久必传入膀胱,膀胱之咳,咳时兼有遗漏小便。
诸咳久而不愈,必传入三焦,三焦咳的症状,必咳而兼有腹满,没有食欲。
六腑皆受气于胃,五弒钛必因于肺,故其共同之症状为咳时鼻涕出,痰多且面部浮肿里气上逆状也。
黄萍
贫民
贫民
  • UID20182741
  • 粉丝2
  • 关注0
  • 发帖数164
5471楼#
发布于:2016-03-27 07:2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黄萍申请签到
      2016年03月26日 《黄帝内经》第50课心得
      三十七 气厥论篇
   肾之寒移于肝,肝之寒移于心,心之寒移于肺,肺之寒移于肾,脾之寒移于肝。肾之寒进入肝脏时,病人会出现肝脓肿短气之症;脾之寒进入肝脏时,病会出现肝脓肿痉挛之症;肝之寒进入心脏时,病人会出现发狂,饮食不下之症;心之寒进入肺脏时,病人会出现肺消之症;肺之寒进入肾脏时,病人会出现腹胀但不硬,走路时有水鸣之声
      补南泻北法补肾时可去掉肾之寒,保证肝不受寒。母能令子虚是用于子有实症时,当肝无实时补肾不会造成肝虚。
    寸脉细小时,即心有寒,如果不治好,寒会传入肺,造成肺消。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肝移热于心则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麋。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衊瞑目,故得之气厥也。脾之热移于肝脏,会出现受惊流鼻血之症;肝移热于心为死症;心移热于肺脏,会造成中膈过热,为消渴之症;肺热移于肾脏时,会出现筋软无力之症;肾热移于脾脏,会出现丧失胃气,下利,为不治之症;胞移热于膀胱时,会出现无法排尿、或者是尿血之症;膀胱移热于小肠时,会出现大便不利,口腔糜烂之症;小肠移热于大肠时,会造成大肠里长肿块硬块。大肠之热移于胃时,胃移热于胆时,病人会出现多食而瘦弱之症;胆移热于脑时,会造成鼻里浓涕不止且有污血,眼睛看不清楚之症。
     脏之热是因为阴不足,脉数。最危险是肝热进入心脏以及肾热进入脾脏。
     胞之热进入膀胱是因为小肠之火不足,导致膀胱里的温度不够高,其内部水无法气化,小便无法排出。而胞宫里储藏精血,当小肠温度不够时,胞宫中的精血会进入膀胱,会出现小便带血之症。
     小肠控制整个下焦的热气循环。当小肠之热不足时,其热会转移,移到不同的地方会出现不同的症状。
     五脏六腑均可出现咳嗽,其症状不同。
     肺主皮毛,当皮毛先受邪气,然后随经慢慢进入肺脏,才是肺咳。另外食冷食,进入胃中的寒气也会随经进入肺,也会造成肺咳。
    常态下肺寒水热为平衡态,当过热过寒时均会出现问题。
    五脏是受时节受病时,如果不是按时节转换受病而是从其他脏传出来时,轻微时为咳嗽,严重时会出现下泄、痛的症状。秋天时秋先受邪,春天时肝先受邪均是按四时节令受邪。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肩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肺咳之症:咳嗽会有声音并且喘息,严重时会咳血;心咳之症:咳的同时心会痛,同时喉中如有东西堵塞,严重时会出现咽肿喉堵;肝咳之症:咳的同时两胁会痛,严重时不能转动;脾咳之症:咳的同时右胁下痛严重时不能转动,动的时候咳会更厉害;肾咳之症:咳的时候会肩背痛,严重时会流涎。人体四海:脑部为髓海,喉部为气之海。咳先是脏先受,久咳会转到腑。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
@教官-徐州-杨诚
罗红灵
侠客
侠客
  • UID20182271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93
5472楼#
发布于:2016-03-27 07:2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九班罗红灵申请签到2016年3月26日《黄帝内经》第51课心得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人体五脏突然头痛原因:
经脉中气血是不停的循环在全身运转,一旦寒气入脉,不能顺行,如寒在经脉外侧,血少。如寒居脉中,气不顺,内脏疼痛。
痛,有其不同的外形症候
久痛不止:寒入体,居经脉外,会有屈缩身体及经脉拘急,牵引着外部经络,生疼痛。得热止痛。
痛不可按:寒居经脉中与体内热气相争,造成经脉过满,产生疼痛不可触按。因汗气停留于经脉中造成热气上升,使之胀大至气血混乱
按之痛止:寒居肠胃之间,三焦腹膜之下,血脉无法流畅而聚此,细小络脉牵引腹痛,重按气血散则痛止。
按之也无益:寒深入华佗夹脊的深处,重按也触及不了痛处
喘动而手可触及:寒居冲脉中,冲脉下起关元,沿任脉上行,有寒使血脉不通,随气反应出
重按痛立止:寒居背俞穴致血脉不顺,造成血不足生痛症,所有俞穴经气贯注于❤️,产生背痛彻心互牵引痛
腹痛牵引阴股间:寒居足厥阴肝经经脉,其经脉络阴部,系于肝脏,寒入血凝,产生胁肋位牵引少腹疼痛,
逆气居于阴股间,寒气上沿少腹,下部血不顺,产生此症
焦艳春
贫民
贫民
  • UID20187731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9
5473楼#
发布于:2016-03-27 07:4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焦艳春申请签到,2016年3月26日《黄帝内经》第51课心得

肺咳久传至大肠,大肠咳会咳出大便。心咳久会传小肠,咳会放屁。而且咳与放屁经常同时出现。
肾咳未愈传至膀胱,膀胱咳则小便出。这是久病,脏传于腑。
三焦咳而腹满,不想饮食。
咳嗽不管是哪一脏腑的病变,其邪必聚于胃,并循着肺的经脉而影响及肺,使人多痰涕,面部浮肿,咳嗽气逆。
治疗咳的方法,咳于脏,治病经之腧穴;或膀胱经上之腧穴。腑咳治之以病经合穴,伤到胃气,治之以经穴。
人之常态是气血是不断循环的,只会向前,气逆即为病态.
寒气侵入经脉,经血就会留滞,凝涩不畅。寒邪侵袭在经脉之外,血液必会减少;若侵入脉中,则脉气不通,就会突然作痛。
寒在内发病,是为动悸。
寒在脉外,受寒收缩,人会蜷缩,脉数,会影响孙络,突然发痛。痛主要集中在孙络集中之处,此时对其进行加热可以治好。
寒气入体时间长,痛的时间长,寒气入体寒热相搏之时,脉胀满,痛拒按。
治疗寒症处方时,要开温热药,不能滋阴,否则阳气虚弱。
寒气在肠胃,膜原之下,血便不能散行,脉络因绷急牵引而痛,以手揉按,则血气可以散行,所以按摩后痛就可停止。但要以热手进行揉按,冷手揉按痛加剧。
寒气在华佗夹脊,寒气较深,重按也不能达到病所处的地方,按之无所益。
寒气在冲脉,冲脉起于关元,脉不通,气也会不通畅,造成动悸。
寒气在背,气血流转停滞,血虚生痛,按摩可以减缓疼痛。
寒气入厥阴,厥阴络阴器,系于肝。寒气侵入脉中,血液不畅,脉道紧急,所以胁肋与少腹互相牵引而作痛。寒气侵入阴股,阴股之血凝涩,不通则痛,所以腹痛连于阴股。
张洪玮
贫民
贫民
  • UID20179351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50
5474楼#
发布于:2016-03-27 08:17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  中医经典特训2班张洪玮申请签到,2016年3月26日《黄帝内经》第50课心得。
 1、疟病之人,如不感口渴,且隔日发病者,可剌足太阳之经穴。如口渴又隔日发作者,可针刺足少阳经穴。遇到温疟病人且不得汗出者,可施五十九刺法。
 2、气可分寒热,气统归于阳,阳是动能,生命力就是阳,阴是可以看的到摸得到的,光是有阴没有阳,那是没有生命的,死人是没有了阳。
3、 “厥”是到顶到极点的意思。肾之寒会转入肝,肝阳受寒无法运行,必生痈肿及短气。母能令子虚,肝很实的时候,去补肾让肝虚。平常肝虚不是病,肝实才是病。只有子有阴积阴实的时候才去补母让子虚,子没有病的时候,补母不会使子虚的。脾亦将寒气传给肝脏,会使人体肿胀且筋挛不已。肝之寒会移入心脏,令人发狂神乱,饮食不入。心之寒如传入肺,使肺阳消损,津液不存,必饮一杯水可尿出二杯水,此必死不治。肺之寒会移入肾脏,造成病人涌水,就是重按腹部不坚实,水气居于大肠中,流动快时必肠鸣不已,好像皮袋中包着水浆一样的病。如诊脉到寸脉是细小的,那就是有心寒,这时需要赶快治好,否则寒会进入肺。
 4、脾热转入肝时,则有易惊且流鼻血的症状。肝若移热至心脏,病人必死。心脏若移热入肺,造成中膈过热,消渴而多饮。肺之热若移至肾,就会有筋柔且无力状。若肾之热传至脾脏,脾脏失其运化之职,身体立虚,肠下痢而死不治。所谓的热,是脉跳的很急很快。若子宫胞中热移至膀胱,会令人尿血且膀胱胀满。若是膀胱之热进入小肠,必使肠受阻而大便不通,使人口糜烂。若是小肠之热传入大肠,造成两热相激,血溢脉外,月事不至而瘀阻胞中为症瘕,病已深。若是大肠之热传入胃中,令人饮食多而消瘦不已。胃之热移转入胆中,亦名“食亦”。若是胆之热移入于脑中,会造成病人鼻骨酸痛,流浊涕不止矣,渐久出现鼻血的现象,令人视物不明。上述病症,都是因为经脉之气无法正常运行,发生气逆而造成的。
 5、小肠是火里面是热的,小肠和心相表里,心是君主之官,小肠控制整个下焦的热气循环,所以小肠的募穴关元可以治疗很多病症,小肠外面包了很多的水或者说阴,如膀胱里面的尿,大肠里面的食物和水,肾脏里面的水,下焦因为有小肠的热在中间,那就会出现常态,下焦因为水很多,阴极生阳,阳极生阴,所以阳经到脚背面上,阳是初起的,用手去摸他是冰冷的,阴经在脚底下,脚底是热的。因为阴和阳是表里。阴阳互相表里互相支援。
 6、咳嗽不一定是肺的问题,五脏六腑有病,都会使人咳嗽,皮肤毛孔内连于肺,为肺所属。若皮毛感受病邪,必顺而进入肺中。摄取过多的冷饮入胃中,寒气会自中焦上入肺,造成肺寒。肺内寒而表又受寒,邪因而能入肺中,则成肺咳。体内五脏各有受病之季节,非当令时节而生病,必是其他脏传来的。人生存在天地之间,所以五脏之气亦必须按照节气来调理之,感受外寒或寒饮则生病。凡轻微者咳嗽症,严重者下痢,甚至体痛。秋季感受风寒必先伤肺,春季感受风寒必先伤肝,夏季感受风寒必先伤心,季节交替之时感受风寒必先伤脾,冬季感受风寒必先伤肾。肺咳的症状是咳嗽中带有喘息不止,呼吸浊音很重,严重时会咳血。心咳的症状为,咳时心会痛,喉中如有物梗阻状,严重时会咽肿,喉痛,无法呑咽食物。人有四个海,脑为髓之海,整个喉部的位置或者说整个颈项属气之海,一旦气有病,必首犯喉咙。肝咳之症状为咳时两胁肋会痛,严重时无法转身,强转则胁下胀满不已。脾咳之症状为咳时会引右胁下痛,隐隐牵引到肩背痛,严重时无法活动,一动则咳嗽加剧。肾咳之症状为咳时牵引腰背疼痛,严重时咳中带涎。五脏久咳不愈,就会移转到腑中。如脾咳不已,久而影响胃。胃咳症状,必咳中兼呕吐,呕吐剧烈时,会有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