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娟
侠客
侠客
  • UID20187695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7
5490楼#
发布于:2016-03-27 18:5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陈丽娟申请签到
2016年03月27日 《黄帝内经》第51课心得
三十八 咳论篇第三十八
4. 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咳在脏,在俞穴(本经五腧穴的俞穴或该脏背后的俞穴)下针;咳在腑,在该经的合穴下针;如果咳嗽同时有浮肿者代表已伤到胃气,治胃经的经穴。
三十九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1. 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a. 人的常态是经脉会流行不止,当寒气进入经络使循环速度变慢,停留于经脉或者血脉的外面,寒使得血管缩小,血量变少;寒客于脉中,会有瞬间发痛的感觉。
b. 喘而动者:肚脐对应脾,脐上为肾,脐下为心,脐左为肝,脐右为肺。
2. 寒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气血乱,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a. 脉外受寒,病人会蜷缩,脉数大,会影响到外面的孙络,会出现突然的痛症,受热时痛会立刻去掉。寒气很重时出现久痛。
b. 脉内受寒,与脉内的热相搏,病人脉会胀满,痛而拒按。寒气停留于脉内时,热气跟着它时,脉会更大痛会更严重不能按。
c. 肠胃之间受寒,寒在较浅的地方,可以用手按之痛就会停止。手一定要是热的。
d. 侠脊脉受寒,寒在较深的地方,按之是没有作用的。
e. 寒气停留于冲脉,会造成冲脉不通,会出现动悸的现象,如果动悸出现在脐上是影响的是肾,脐下影响的是心,脐左影响的是肝,脐右影响是肺,脐周围影响的是脾。
f. 寒气停留于背俞时,血脉会停滞下来造成血虚,血虚也会生痛,心脏也会相引而痛。按摩生热会减轻其痛。
g. 寒气停留于厥阴肝里时,会造成胁肋与少腹相引痛。
h. 寒气停留于阴股时,会造成腹痛牵引到会阴处痛。
i. 寒气停留于小肠的膜原之间时,膜原位于石门与气海间,膜原联络到后面的命门,是三焦起源之地,是肿瘤的起因。所以很多病症都要治小肠。脚底板热代表小肠热,脚背同时热代表小气过热,要脚底板热脚背冷才是正常。
祁峰
侠客
侠客
  • UID20185808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68
5491楼#
发布于:2016-03-27 19:2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祁峰申请签到,2016年3月27日《黃帝内经》51课学习心得:
大肠便秘咳嗽可排一点大便。
小肠便秘咳嗽排气。
肾久咳小便出。
脏咳一般针灸治俞穴。
腑咳一般治其合穴。
艾滋病病在阳明经证,不治也可不死,治可用白虎汤,可获奇效。
寒在脉外,可使脉管缩小,使血流减缓,可现麻.痹.痛等症。
寒在脉内,可引起瞬间的疼痛。
动悸之脐东为肝,脐南为心,脐西为肺,脐北为肾,脐周为脾。
脉外受寒会倦缩,日久生痛,得热则缓。
脉内受寒,疼痛拒按。
寒气客肠胃之间,按而痛止。
寒气客于厥阴,胁肋与少腹相引痛。
寒气客于阴股,腹痛引阴股。
灸友50150
侠客
侠客
  • UID20190150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1
5492楼#
发布于:2016-03-27 20:0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惠州-赖惠平2016327日《黄帝内经》第51课心得: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 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汗。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帝曰:善。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险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已。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今余问于夫,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已,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岐伯对曰:何道之问也?
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
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 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岐伯曰:       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气血乱,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张宏
侠客
侠客
  • UID20183025
  • 粉丝0
  • 关注1
  • 发帖数192
5493楼#
发布于:2016-03-27 20:0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宏申请签到,2016年3月27日《黄帝内经》第52课心得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宏申请签到,2016327日《黄帝内经》第52课心得
举痛论第三十九

肿瘤与小肠都有关系,在治症时,都要强调治疗小肠,因其化生津液,是生命之源头。寒气侵入到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脉凝涩,不能贯注到小肠经脉里去,因而血气停住,不得畅通,日久成小肠气。
从脚底温度可以知道小肠的温度是否足够。足底温热,足背凉是常态,足底冷是小肠温度不够,足底、足背均热是小肠温度过热。
寒气侵入五脏,五脏会乱。寒气停滞致阴气衰竭,阳气不入,会痛到突然昏厥。但阳气恢复,即能苏醒。
寒气入肠胃,厥逆之气上行,证见腹痛、呕吐。
寒气在小肠,小肠失其受盛作用,水谷不得停留,证见腹痛、下痢。小肠过热,也会腹痛,其原因是久劳,会致便秘、发热、干渴等。
观察面部五色,面色、身上发黄、赤,是热证,面色发白是寒症,面色青、黑是痛症。
寻找病之所在时,在所病之经脉上点压,寻找压痛点,即阿是穴,可知病之所在。阳浮起者是大虚。
九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发怒气逆,呕血,伤肝气,肝经络到头部,气逆时肝气上冲至头,造成呕血等。
喜是最佳状态,但也不可过。过喜则伤心。高兴气就和顺,营卫之气通利,是为“气缓”。
石丽
侠客
侠客
  • UID20187291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39
5494楼#
发布于:2016-03-27 20:28
@教官-深圳-林金兰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石丽申请签到,2016-3-27《黄帝内经》52课心得
6 )寒气居背部俞穴之经脉,致令血脉凝涩至血不足而生痛 症。俞穴经气皆贯注于心,背痛彻 心互相牵引而痛。重按使经脉之热至,血立 刻通且足,于是疼痛立止矣。
7 )寒气客居足厥阴肝经的脉上,肝经之脉, 连络阴部,系于肝臓,一旦寒气入侵,造成血凝 涩而经脉拘挛,于是产生胁肋部位牵引少腹疼痛 矣。若此逆气居于阴股间不去,会使寒气上沿少 腹中,下部血又不顺畅,于是产生腹痛牵引阴股 间。
8)寒气客居小肠的三焦油膜之间的血络之 中,血凝涩而无法贯注大经脉中,血气居此停留 无法顺行,日久必生积块在腹中了。
9)寒气居于五脏之中,会令人手足冰冷且下 痢不止,造成津液丧失,而营养又无法吸收,以 致会突然生痛而昏迷不知人,如果胃气回返,则复苏回来。

若寒气居于肠胃中,蠕动必缓,饮食不化生痛,浊物无法下行而自口中吐出。

寒气客居小肠中,下痢而腹痛。
热气停留小肠中,腹痛而大便不通。

觀察五脏六腑在面部特定部位五色变化,黄又赤表示热盛,白色为寒症,青黑为痛。
贵阳-李广合
侠客
侠客
  • UID20150680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3
  • 社区居民
5495楼#
发布于:2016-03-27 20:4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贵阳-李广合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7《黄帝内经》第52课心得
  8、寒邪侵袭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使络血凝涩不能流注于大经脉,血气留止不能畅行,故日久便可结成积聚。
  9、寒邪侵袭于五脏,迫使五脏之气逆而上行,以致脏气上越外泄,阴气竭于内,阳气不得入,阴阳暂时相离,故突然疼痛昏死,不知人事;如果阳气复返,阴阳相接,则可以苏醒。
  10、寒协侵袭于肠胃,迫使肠胃之气逆而上行,故出现疼痛而呕吐。
  11、寒协复袭于小肠,小肠为受盛之腑,因寒而阳气不化,水谷不得停留,故泄泻而腹痛。如果是热邪留蓄于小肠,也可发生肠中疼痛,由于内热伤津而唇焦口渴,粪便坚硬难以排出,故腹痛而大便闭结不通。
三、望诊可见:五脏六腑在面部各有所属部位,望面部五色的变化就可以诊断疾病,如黄色赤色主热,白色主寒,青色黑色主痛。
四、切诊而知:脉象坚实的邪气结聚;属气血留滞的;脉象陷下的,是气血不足,多属阴证。
五、百病生于气: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由气机失调引起的。
1、 怒则气上:曓怒则使肝气上逆,血随气逆,严重的则会呕血,或肝气乘脾发生飧泄所以说是气上。
2、 喜则气缓:喜则气和顺而情志畅达,营卫之气通利,所以说是气缓。
3、 悲则气消:悲哀太过则心系急迫,肺叶胀起,上焦不通营卫之气,不得布散,热气在内不散,所以说是气消。
郝文慧
侠客
侠客
  • UID20187371
  • 粉丝1
  • 关注1
  • 发帖数160
5496楼#
发布于:2016-03-27 21:4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郝文慧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7日《黄帝内经》第51课心得
第三十九篇 举痛论
要做一个“明”医,心理清楚疾病发生的原因、发展的过程、治疗的法则、病情好转的情形。
医生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切脉就可以来了解和掌握病人的病情。
1.疼痛的原因和机理
正常状态下人体经脉中的气血是运行不停、循环不息的,经脉只会向前不会向后。如果经络逆行就是病态。
如果寒邪侵入经脉、停留不去,就会使气血运行不畅。
客于脉外:寒邪在血脉外面,使血管缩小,使血流量和流速减小。
客于脉内:寒邪在经脉内里,使气不通顺,会引起突然的阵痛。
不荣而痛:如果寒邪侵犯经脉的外面,由于寒性收引,经脉收缩,所供养的组织气血就会减少,可能会导致疼痛发生。
不通而痛:如果寒邪侵犯到经脉中,由于寒性凝滞,会使气血阻滞不通,可能会导致疼痛发生。
2.疼痛的症状
(1) 疼痛忽然停止:寒邪停留在经脉之外,使经脉受寒,就会引起经脉收缩,造成经脉痉挛拘急,病人会蜷缩,脉会非常速,影响脉外的小孙络,而牵引外部的小络而突然发生疼痛。因为在脉外,是孙络,是在四肢末梢。只要得到温暖或加热,经脉就会舒张开,气血运行通畅,疼痛就会立即停止。
(2) 疼痛剧烈而持续:寒邪停留在经脉之外,如果反复感受寒邪,或者很重的寒邪,或者持续很长时间的寒邪,疼痛就会持续的时间长,就会经久不愈。冻疮
(3) 疼痛剧烈而不可触按:寒邪侵入经脉中,与经脉中原有的热邪结合在一起,使经脉中的血液运行受阻而使经脉充盈,脉中邪气充实,所以疼痛剧烈,不可触按,连衣服触碰到都会痛,如痛风。是寒热在血脉中相搏,用热药就可以去寒止痛。
(4) 疼痛用热手触按后就会停止:寒邪侵入肠胃之间,油膜之下(即三焦系统),导致气血凝滞不能分布散行,细小的络脉痉挛而出现疼痛。用热手或者热物触按局部,可以产生阳热之气,使凝滞的气血分散运行,拘急的络脉得到舒缓,疼痛随之消失。用冷手触按会更痛。
(5) 疼痛触按后不会减轻:如果寒邪侵入夹脊行走的经脉,由于经脉的部位很深,即使用手触按也不能使凝滞的气血布散开,所以触按无效。
(6) 疼痛触按时跳动应手:冲脉从关元穴起,随腹直上,多气血,力量大。如寒邪侵入冲脉,使冲脉中的气血运行不畅,脉气就会搏动,气郁日久、向上逆行,所以病人腹痛,并有腹部感到跳动应手。
【引申】腹诊:以肚脐为中央,左、下、脐周、右、上分别对应东、南、中、西、北,动悸分别由肝、心、脾、肺、肾引起。
(7) 心与背部牵引作痛:寒邪侵入背部五脏俞穴,使脉中气血凝滞,造成血行不畅而见血虚,血虚也会生痛。心主血,如果寒邪侵犯到心,就会出现心和背部互相牵引而痛。用热手按摩后,人会很舒服,痛会减轻。人的温度是最好的按摩的温度。
(8) 胁肋部与小腹部互相牵引作痛:如果寒邪侵入厥阴脉中,厥阴之脉环绕生殖器官,过小腹部,向上和位于胁肋部的肝脏相连。寒邪侵入造成气血凝滞,使经脉痉挛拘急,就会产生胁肋部和小腹相互牵引作痛。
(9) 腹痛放射到大腿内侧痛:如果寒邪侵犯到大腿内侧,并沿着经脉向上入小腹,使气血凝滞,就会出现小腹部位疼痛牵引到大腿内侧。
(10) 腹痛长时间不好而形成积块:如果寒邪侵入小肠和膜原之间、络脉之中造成络脉的血液凝滞,不能回流进入大的经脉,气血停留在局部无法正常运行,时间长久就会形成积块。
【引申】小肠外面有很多膜原,三焦从此生,联络到后面的命门,并穿过小肠络到关元,关元是冲脉之始,膜原在气海和石门中间。
这是肿瘤形成的原因。所有的肿瘤都与小肠有关,抢小肠,小肠是生命的源头。只要提高小肠的温度,癌细胞就没有生存的环境。
脚底是热的,小肠就是热的;脚底冷,小肠就是冷的;脚底脚面都是热的,小肠太热了。
郭新
会员
会员
  • UID20187539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13
5497楼#
发布于:2016-03-27 21:5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九班郭新申请签到2016-3-27黄帝内经52课心得
1若寒气居于小肠的三焦油膜之间的血络中,血凝涩而无法灌注其它大的经脉中,血居此无法顺行,日久必生积块在腹中。(癌症的成因)

2若寒气居于五脏之中,会令人手足冰冷,且下痢不止,同时造成津液丧失,而营养无法吸收,以致会突然生痛而昏迷不醒,如果胃气回反,人则复苏回来。(寒气突然入脏,寒气暫時把脏封住,阳气无法进入,造成人昏迷)

3如若寒气居于肠胃之中,肠胃的蠕动必然变缓慢,饮食不化生痛,浊物无法下行,而从口中吐出。

4若寒气居于小肠,小肠无法吸收饮食营养,造成下痢而腹痛。

若热气停留小肠中,必令肠中痛,口干舌燥,同时大便坚硬干燥,无法排出,故腹痛大便不通?(过劳才会小肠热)

5望诊
五脏六腑有病必在面部一定会反应出來
,可观察五色的变化來判断病情。
黄赤代表热盛。
白代表寒。
青黑为痛。

6按诊
观察病经是否坚硬,何处坚硬,何处淤血,何处成下陷状,这些都是触摸可得。
正常情况下,后背的膀胱经比督脉稍微高一点,用手摸上去感覺不到督脉,如若有一天督脉摸上去突出來,膀胱經下陷,代表膀胱經氣血已经沒有了。阳气大虛。
肚脐周围,左肝右肺,上肾下心,中央为脾。
文霞
贫民
贫民
  • UID20184555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3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5498楼#
发布于:2016-03-27 22:2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文霞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7日《黄帝内经》48课学习心得
疟症:发热时口很干渴,发寒时冷到牙齿打颤,腰背痛。太阳症出现不是热就是寒,也会有忽冷忽热。少阳症:病邪从外面进来,有往来寒热现象,并且有呕的现象。 暑天很热,在外面乱跑,热气居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也就是血气停留的地方,热停在那里一直不走,平常造成人容易出汗,皮肤毛孔容易打开。秋天遇到风或汗出洗冷水澡,造成水气居于皮肤之内,而与阳气并居。正常人白天阳气是走在表面上的,晚上是走在阴上面的,阳气和阴气是交换的。疟疾好发于夏天。 间日疟:病气比较深,接近内脏。阳气独发,阴阳本互相进退,阴受邪迫无法与阳并行,就造成隔日发了。 病发忽早忽迟:邪气客在督脉上、膀胱经上,顺着督脉走下去,卫气一个昼夜统统会于风府,这里的风府不是指穴位上的风府,这里的风府是广义的风府,是受风的地方。病没有好,一天走一个督脉,会延后发。督脉有二十五节,二十五天后,邪下到骶骨,二十六天后回头,从尾椎骨往上走,走到第九椎以后,再往上走进入缺盆,所以是提前发。 风:症状是持续存在的,固定不移的。 疟:忽冷忽热,随着经络、深浅发作时间会不一样,先寒后热。先寒后热:夏伤于暑,其汗大出,晚上受风寒,秋天伤于风,开始发病,先伤于寒后伤于风,先寒后热——寒疟。 先热后寒:先伤于风后伤于寒——温疟。手足热而欲呕——瘅疟。 但热不寒,阴气没。有余者采用泻法,不足者采用补法。现热有余,寒不足,疟者寒,汤火不能温;热,冰水不能去它的热。治疟要等气衰或发病前去治。 不刺:病人出现大热时不刺;脉跳不定时不刺;大汗以后不刺。这是病气在最盛时不治,针灸治病讲时机:未发病时,发完病时开始治。 疟之初始,阳并于阴,阳虚阴盛,出现寒栗的现象。 阴极生阳,阳和阴集中在表,阴虚阳实,先热而渴的现象。 水气+阳气——寒;热气+阴气——热。 天地四时,春夏秋冬,没有按照天地之间时节的寒热来走,突然夏天暴雨很冷,这都是造成疟的原因。阴和阳是不能并在一起的。 治疗时机:任何的疟一定从四肢末梢开始,四肢末梢是阴和阳交会的地方。疟还没发时,我们把手指绑起来,让邪不能入,阴气不能出,在孙络,末梢有血脉绷张的地方放血。中医不管病在表或在里,只要病在阳,阳脉都是燥热的。病在阴,阴脉都是在尺脉的地方,不管什么病都可以在脉疹上看到,阳病发在阳,阴病发在阴脉,病发阳,阳脉会比较急燥,寸脉会快,病发在阴,阴脉会比较寒,脉比较静。 间日疟和数日疟病比较深,疟发,不发往来寒热,疟病都在四肢末梢,开始发时疟往身上走。 夏伤于暑,秋必疟,这是正常四时之病,一旦有不同时,是反四时而病的,秋天主肃杀,如果特别寒冷,冬天生病时,外在气温不是很冷造成的,春天发病,必有恶风的症状,夏天生病时,必有多汗的症状。
张亮荧
贫民
贫民
  • UID20186765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87
5499楼#
发布于:2016-03-27 22:2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张亮荧申请签到《皇帝内经》第51课心得
1、 五脏咳,取其背部俞穴及四肢俞穴;六腑咳,取该经合穴;咳而面部浮肿,取病变脏腑的经穴。
 
2、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经脉中的气血常态是流行不止,循环周身,若寒气深入经脉而缓慢、凝涩,则经脉气血的循行迟滞,凝涩而不畅行,寒在经脉外则血少,居于脉中,则脉气不畅通,所以使内脏突然作痛。

3、经脉外受寒
寒气居于脉外,会生血脉寒,会曲缩身体及筋脉拘急,因而牵引外部孙络,会突然发生疼痛,得热气熏烤疼痛可止。此痛因中寒而生,必会久痛不止。

4、寒气居于脉中
寒邪居经脉之中,与体内热气相争,造成脉气充满,经脉过满为实,会疼痛不可按。寒气停于脉中,会热气上升使经脉过于胀大,致脉内气血运行混乱,而生痛不可按。

5、寒居肠胃之间
寒居肠胃,三焦腹膜下,致血脉无法流畅聚此,细小络脉牵引腹痛,重按能令气血扩散,故按之疼痛止。

6、寒入华佗夹脊
寒邪侵袭华佗侠脊深处,重按难以达到病处,故按之也无益于事。

7、寒气居冲脉
寒邪侵袭冲脉之中,冲脉下起关元穴,循腹任脉上行,若寒气侵入则血脉不通,则气反应出来为动悸,手触有跳动感。

8、寒居背腧穴之脉
寒气入侵背部腧穴之脉,血脉凝涩不畅,血不足则血虚,血虚则生痛,因腧穴经气贯注于心(心主血),故背痛彻心相牵引而痛,重按经脉热气至,寒消血通则疼痛止。

9、寒气客居厥阴脉
寒气入侵于足厥阴脉,足厥阴络阴器,寒入侵造成血凝涩而经脉拘挛,故胁肋牵引少腹痛。若逆气居于阴股间不去,使寒上沿少腹,下部血不畅,致腹痛牵引阴股间。
焦艳春
贫民
贫民
  • UID20187731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9
5500楼#
发布于:2016-03-27 22:3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焦艳春申请签到2016年03月27日《黄帝内经》第52课心得
寒气居于小肠的三焦油膜之间的血络中,血凝涩而无法灌注其它大经脉中,血居此无法顺行,日久必生积块在腹中。这也是癌症的成因。寒气居于五脏,会令人手足冰冷,下痢,津液丢失,营养无法吸收,以致会突然生痛而昏迷不醒,如果胃气回反,人则复苏回来。(阳气衰竭,寒入五脏会突然晕厥)。寒气居于肠胃,肠胃的蠕动缓慢,饮食不化生痛,浊物无法下行,而致呕吐。寒气居于小肠,小肠无法吸收饮食营养,造成大便下痢而腹痛。热气停留小肠,必肠中痛,口干舌燥,大便坚硬干燥,无法排出,故腹痛大便不通。五脏六腑有病必在面部一定会反应出來,可观察五色的变化来判断病情。黄赤为热盛。白为寒。青黑为痛。按诊可观察病经是否坚硬,何处坚硬,何处淤血,何处成下陷状。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怒则气逆,严重者会吐血及下痢,所以气会上逆。喜则令人气和舒畅,气血通利,所以气会缓和。
文霞
贫民
贫民
  • UID20184555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3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5501楼#
发布于:2016-03-27 22:3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文霞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7日《黄帝内经》第49课学习心得
《疟论篇第三十五》
温疟:病因是冬天伤于风寒,冬气通于肾,肾主骨,邪气藏于骨髓之中,邪气与肾气相合,到春天阳气大发,邪不能出藏于骨髓之中,气行于骨外。病藏于肾,气从内出外,阴虚阳盛,阳盛则热。所以先热后寒,是温疟。
瘅疟:多因劳而病。经常劳动,汗流的多,肺经常很热,肺的津液外泻很多,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不泄于外但实于中。因出力,腠理开而后邪舍于皮肤之内,中气实邪不能入内,气不及于阴而单发于阳,所以但热不寒。气内藏于心,外舍于肉,阳气盛而无阴气和,所以阳热不衰,令人消烁脱肉。
《刺疟钱第三十六》
疟在经络如何针刺
(1)足太阳之疟,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热止汗出,其病则愈,如果病难全已,当刺委中放血。 (2)足少阳之疟,身体懈惰,寒热都不甚,害怕见人,热多汗多,可在侠溪,临泣刺。病一周之内也可以在阳府针刺。 (3)足阳明之疟,寒在前,一阵一阵发寒,热去汗出,喜见光明,取足背上冲阳和内庭中间一带点刺放血,也可之疟,厉兑放血。 (4)足太阴之疟,人不乐,好叹息,不喜欢吃东西,多寒热,因脾湿过重会压迫到胃,所以为呕吐。在大都,公孙,太白的青筋处点刺放血。 (5)足少阴之疟,呕吐厉害。因为胃为肾之关,常人肺气下降,如果肾有问题,下焦寒,肺气下不来,寒回逆,肾气就上逆到胃,呕吐就很严重。肾是水脏,命门火也在肾,所以肾是水火同源,是生命之源。肾里面也有阳,肾病了阳就外出,所以会热多寒少,呕吐,眩晕。不愿意见人。 (6)足厥阴之疟,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或排不出,恐惧,气不足因为吸气是肾在管,可刺五俞穴,大多在手指脚趾脚关节腕关节处。
疟在脏如何刺 (1)肺疟,人心寒冷,心气虚则善惊,看到了不该看的,就是魄不守了。刺手太阴阳明。 (2)心疟,心气热人烦心,想喝清水,热极生寒,反寒多。刺手少阴。 (3)肝疟,脸色青,善太息,其状若死。刺足厥阴。 (4)脾疟,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己汗出,刺足太阴。(5)肾疟:寒水主气,人寒,腰脊痛,大便难因为肾主二便,眼睛会转,手足寒,刺足少阴太阳。
王芝
侠客
侠客
  • UID20182266
  • 粉丝0
  • 关注2
  • 发帖数149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5502楼#
发布于:2016-03-27 22:5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王芝申请签到,2016年3月27日《黄帝内经》第52课心得
《举痛论篇第十九》
二、各种不同痛的原因
8、若寒气客居小肠的三焦油膜之间的血络之中,血凝涩而无法贯注大经脉中,血气居此停留无法顺行,日久必生积块在腹中。
注:是肿瘤的来源。所有的肿瘤、肌瘤都和小肠有关,所以要强小肠,不论癌细胞在哪,改变他的环境。脚底板是热的,小肠热;脚底板是冷的,小肠冷。小肠过热也不行,要温度适中,小肠的热源于心脏。
9、寒气客于五藏,会令人手足冰冷且下痢不止,造成津液丧失,而营养又无法吸收,以致会突然生痛而昏迷不知人,如果胃气回返,则醒回来。
10、寒气客于肠胃,蠕动必缓,饮食不化生痛,浊物无法下行而自口中吐出。
11、寒气客于小肠,小肠就无法收集饮食营养,造成下痢而腹痛。
12、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口干燥渴,饮食秽物坚硬干燥无法排出,故成腹痛而大便不通了。
注:因久劳,小肠才会热。
三、五脏六腑在面部的五色。
黄又赤为热盛;白色为寒症;青黑为痛。
四、按诊
察其主病之经脉是否坚硬,何处坚硬,何处有瘀血,何处呈下陷状。这些都是触摸可得知的。
正常,后背的膀胱经比督脉稍微高一点,用手摸感觉不到督脉。若督脉摸上去突出来,膀胱经下陷,则膀胱经的精气没有了,阳气大虚。
李水华
会员
会员
  • UID20185642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40
5503楼#
发布于:2016-03-27 23:1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李水华申请签到,20160327《皇帝内经》第51课心得
人体内五臓突然疼痛,是什么原因?
经脉中气血是流行不止,循环全 身永不停顿的,一旦寒气深入经脉中使其缓慢, 凝涩而不能顺行。如杲寒气在经脉外侧,则令血少,居于脉中,则使气不通顺,这就会使内臓突 然疼痛了

黄帝说,此类疼痛有时突然自止,有时痛会 持续不停,有时痛起来不能用手按压,有时却须 按压方可止痛,有时即令按压亦无帮助,有时痛 会令人生喘,2痛动处手触可知的,有时会心痛彻 背的牵引痛,有时痛会有胁肋位与小腹位互相牵 引的痛,有时会腹痛牵引到鼠蹊部,有时痛久后 而积聚成块者,有时会突生剧痛而致昏迷不酸 的,也有部分会苏醒过来,有时边痛边呕者,有 时腹痛之后产生下痢的,有时却腹痛而大便不通 的,凡是以上的痛,各有不同的外形症候,如何 去分别呢?

寒气入体,居于经脉外的,会生 血脉寒,一旦如此则会有屈缩身体及筋脉呈拘急 状,经脉一旦拘急不止,就会牵引外部的孙络, 会发生突然疼痛的现象,一旦得到热气的熏烤立 可止痛。此痛因中寒而生,必会久痛不止。
如果寒气居于经脉之中,会与体内热气相 争,造成脉气充满状,经脉过满就会感觉疼痛不 可触按,此因汗气停留经脉中,造成热气上升, 使经脉过于胀大,致令气血混乱,于是就发生痛 不可按的现象。
如果寒气客居肠胃之间,三焦腹膜之下,于 是血脉无法流畅而聚此,造成细小络脉牵引腹 痛,重按之能令气血扩散开,于是成为按之痛止 的现象。
若寒气深入华陀夹脊的深处,即令重按之亦 无法触及,此即按之亦无益于事也。
若寒气客居冲脉之中,因冲脉下起关元,沿 腹之任脉而上行,今有寒气居此,必造成血服不
 通畅,一旦血脉不通则气必随之反应出来,就有 喘动而手可触及的症状。
若寒气客居背部俞穴之经脉,致令血脉凝涩 不顺利,一旦如此就会血不足,血一不足就生痛 症。所有俞穴经气皆贯注于心,于是产生背痛彻 心互相牵引而痛。如重按之使经脉之热至,血立 刻通且足,于是疼痛立止矣。
若寒气客居足厥阴肝经的脉上,肝经之脉, 连络阴部,系于肝臓,一旦寒气入侵,造成血凝 涩而经脉拘挛,于是产生胁肋部位牵引少腹疼痛 矣。若此逆气居于阴股间不去,会使寒气上沿少 腹中,下部血又不顺畅,于是产生腹痛牵引阴股 间。
若寒气客居小肠的三焦油膜之间的血络之 中,血凝涩而无法贯注大经脉中,血气居此停留 无法顺行,日久必生积块在腹中了。
若寒气居于五脏之中,会令人手足冰冷且下 痢不止,造成津液丧失,而营养又无法吸收,以 致会突然生痛而昏迷不知人,如果胃气回返,则 复苏回来。
若寒气居于肠胃中,蠕动必缓,饮食不化生 痛,浊物无法下行而自口中吐出。
若寒气客居小肠中,小肠就无法收集饮食营 养,造成下痢而腹痛矣。若是热气停留小肠中,必令肠中痛,口干燥 渴,饮食秽物坚硬干燥无法排出,故成腹痛而大
便不通了。
佘勇辉
会员
会员
  • UID20186011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5
5504楼#
发布于:2016-03-27 23:20
@教官-德阳-韩辉 中医经典魔鬼训练18班-长沙-佘勇辉申请签到,2016-03-27《人纪-内经》第49课心得:        胃气上逆造成的,足之三阳经本应下行至足,今反逆而上行,以致呼吸带浊音也。阳明是胃脉,主下行。这是肺之络脉反逆,必滞以生活人不能卧躺,一卧则生喘息,此因水气客居入肺。而胃又是六腑之海,谷气所聚之所。其气今阳明气上逆不从正途,故无法安卧。古气不和,必不安卧。就是这个道理。人起居正常但呼吸浊重者,络脉之气无法随肺之经气上下而行留不去停在肺经上,此络脉之病很浅,所起居皆正常但呼吸浊重。胸中乃致也。人体之水必随正常之阴津而流动,肾为水之脏,主津液,今水不归肾,上逆是卧而生喘之因。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