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20楼#
发布于:2016-03-28 07:2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严婷申请签到 2016.3.27《黄帝内经》第51课学习心得
六腑之咳的症状及传导五脏,久咳不愈,会传入腑肺久咳,传到大肠,咳时会有大便。如便秘在大肠、大肠头、和小肠,药的处方都是不同的,如何辨别,咳时排气的,便秘在小肠。心咳不已,传到小肠,小肠咳时会放屁。肾咳不已,则转移到膀胱,肾与膀胱互为表里,咳时小便出。诸咳不愈,会传入三焦,症状是咳,表现为咳伴有腹胀,没有食欲。六腑的气皆受于胃,五脏咳必缘于肺,故其共同的症状为痰多,鼻涕多,面部浮肿,里气上逆,呼吸短。治疗方法:治脏咳的,下背部和四肢上的俞穴。治腑咳者,治该经的合穴。面部有浮肿者,治病经的经穴。 39篇:举痛篇 常人是经脉流行不止,循环不止,气逆是病态。 一旦寒气入脉中,使其缓慢,凝涩,不能顺行,如寒气在经脉外侧,则令血少居脉中,则使气不顺,会内脏突然疼痛。治病难在去其根。痛症的原因和治疗 1,寒居经脉外的,会血脉寒,症状是曲缩身体及筋脉呈拘急状,经脉一旦拘急不止,就会牵引外部孙络,突发疼痛,得热而止。 2、寒气居于经脉之间,寒热相搏,脉就胀满,满时痛而拒按。如痛风。(用驱寒络血的药就好。寒气稽留,热气在上,脉过于胀大而血气乱,更痛不可按。寒的处方用热药。 3、 寒居肠胃间,三焦腹膜之下,使血脉无法流畅而聚于此,造成小络脉牵引腹痛,重按气血散开,一定用热手,出现按之痛止的现象。 4、寒气深入华佗夹脊,重按也无法触及,按之无益。 5、 寒气居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沿腹的任脉而行,有寒气居此,脉不通,冲脉是血脉,造成动悸,脐的左侧为肝,脐下为心,脐的右侧为肺,脐的周围为脾。视诊时拉开衣服就能看到在跳。 6、 寒气居于背俞,血脉凝滞,血无法运行出现血虚,就是痛症。所有的俞穴经气皆络于心,于是产生背痛彻心,互相牵引而痛,重按之使经脉之热至,血脉通且足,疼痛立止。 5、 寒气居于肝经,络到阴部,系于肝。一旦寒气入侵经脉内,造成血液凝滞经脉拘挛,产生胁肋部牵引少腹疼痛。 6、 寒气居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下部热又不通畅,腹痛牵引到阴股间。 7、 寒气居于小肠的三焦油膜之间的血络之间,直接络到命门,前面到关元和气海之间,血凝滞无法灌注大的经脉中,血气居此停留无法运行,日久必生积块在腹部。所有的肿瘤都和小肠很有关系,如瘤细胞到处乱跑,如何治疗呢,只要改变环境,使身体内变热且断掉癌细胞喜欢的食物就可以了。 |
|
5521楼#
发布于:2016-03-28 07:57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张洪玮申请签到,2016年3月27日《黄帝内经》第51课心得。
1、肺咳不已,大肠受之,一咳会大便出来一点点。小肠咳就是放屁。肾脏的咳久,膀胱受之,一咳小便就出来。久咳不已,三焦受之,咳而腹满,没有食欲。六腑受气于胃,五脏咳因于肺,源头在肺上面,肺再移传出来,所有的腑都会集在胃里面,所以咳嗽会让人痰多,面浮气肿,气逆,呼吸比较短。如果是脏咳,就刺他的俞穴是五俞穴中的井荣俞经合中的俞,还有背后的俞穴也可以;治腑咳,就治该经的合穴。如果有浮肿是伤到胃气,该刺胃经的经穴。 2、寒气在经脉外侧,则令血管缩小,血管中的血就变少了,血的速度就很慢;寒居于脉中,使气不通顺,内脏会突然间疼痛。寒气入体,居于经脉外的,会生血脉寒,一旦如此则会有屈缩身体及筋脉呈拘急状,经脉一旦拘急不止,就会牵引外部的孙络,会发生突然疼痛的现象,一旦得到热气的熏烤立可止痛。得热就会好。非常严重的寒,如手放在冰块中十五分钟会很痛,放二个小时一直加冰块,那就不一样的这时是很强的寒,形成了冻疮火烤就没有用,也有处方可以治好。痛很久是寒气很重,寒气客于经脉的里面,会与体内热气相争,造成脉气胀满,经脉过满就会感觉疼痛拒按,如痛风衣服碰到都会痛,寒热相搏在血脉中,用入血和袪寒的药。此因寒气停留经脉中,造成热气上升,令气血混乱,会有痛不可按的现象。如果寒气客居肠胃之间,三焦腹膜之下,于是血脉无法流畅而聚此,造成细小络脉牵引腹痛,重按之能令气血扩散开,所以按之痛止的现象。要用热手按。若寒气深入华佗夹脊的深处,即令重按之亦无法触及,此处按之亦无挤于事。若寒气客居冲脉之中,因冲脉下起关元,沿腹之任脉而上行,有寒气居此,必造成血不通畅,则气必随之反应出来,就有喘动的症状。若寒气客居背部俞穴之经脉,致令血脉凝涩不顺利,就会血不足,即生痛症。所有俞穴经气皆贯注于心,于是产生背痛彻心互相牵引而痛。如重按之使经脉之热至,血通疼痛立止。泡手后用热手按摩很好。若寒气客居足厥阴肝经的脉上,肝经之脉,连络阴部,系于肝脏,一旦寒气入侵,造成血凝涩而经脉拘挛,于是产生胁肋部位牵引少腹疼痛。若此逆气居于阴股间不去,会使寒气上沿少腹中,下部血又不顺畅,于是产生腹痛牵引阴股间。若寒气客居小肠的三焦油膜之间的血络之中,血凝涩而无法贯注大经脉中,血气居此停留无法顺行,日久必生积块于腹中。 |
|
5522楼#
发布于:2016-03-28 08:0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罗红梅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7日《黄帝内经》第51课心得 正常状态下人体经脉中的气血是运行不停、循环不息的,经脉只会向前不会向后。如果经络逆行就是病态。 如果寒邪侵入经脉、停留不去,就会使气血运行不畅。 客于脉外:寒邪在血脉外面,使血管缩小,使血流量和流速减小。 客于脉内:寒邪在经脉内里,使气不通顺,会引起突然的阵痛。 不荣而痛:如果寒邪侵犯经脉的外面,由于寒性收引,经脉收缩,所供养的组织气血就会减少,可能会导致疼痛发生。 不通而痛:如果寒邪侵犯到经脉中,由于寒性凝滞,会使气血阻滞不通,可能会导致疼痛发生。 2.疼痛的症状 疼痛忽然停止:寒邪停留在经脉之外,使经脉受寒,就会引起经脉收缩,造成经脉痉挛拘急,病人会蜷缩,脉会非常速,影响脉外的小孙络,而牵引外部的小络而突然发生疼痛。因为在脉外,是孙络,是在四肢末梢。只要得到温暖或加热,经脉就会舒张开,气血运行通畅,疼痛就会立即停止。 疼痛剧烈而持续:寒邪停留在经脉之外,如果反复感受寒邪,或者很重的寒邪,或者持续很长时间的寒邪,疼痛就会持续的时间长,就会经久不愈。 疼痛剧烈而不可触按:寒邪侵入经脉中,与经脉中原有的热邪结合在一起,使经脉中的血液运行受阻而使经脉充盈,脉中邪气充实,所以疼痛剧烈,不可触按,连衣服触碰到都会痛,如痛风。是寒热在血脉中相搏,用热药就可以去寒止痛。 疼痛用热手触按后就会停止:寒邪侵入肠胃之间,油膜之下,导致气血凝滞不能分布散行,细小的络脉痉挛而出现疼痛。用热手或者热物触按局部,可以产生阳热之气,使凝滞的气血分散运行,拘急的络脉得到舒缓,疼痛随之消失。用冷手触按会更痛。 疼痛触按后不会减轻:如果寒邪侵入夹脊行走的经脉,由于经脉的部位很深,即使用手触按也不能使凝滞的气血布散开,所以触按无效。 疼痛触按时跳动应手:冲脉从关元穴起,随腹直上,多气血,力量大。如寒邪侵入冲脉,使冲脉中的气血运行不畅,脉气就会搏动,气郁日久、向上逆行,所以病人腹痛,并有腹部感到跳动应手。 腹诊:以肚脐为中央,左、下、脐周、右、上分别对应东、南、中、西、北,动悸分别由肝、心、脾、肺、肾引起。 心与背部牵引作痛:寒邪侵入背部五脏俞穴,使脉中气血凝滞,造成血行不畅而见血虚,血虚也会生痛。心主血,如果寒邪侵犯到心,就会出现心和背部互相牵引而痛。用热手按摩后,人会很舒服,痛会减轻。人的温度是最好的按摩的温度。 胁肋部与小腹部互相牵引作痛:如果寒邪侵入厥阴脉中,厥阴之脉环绕生殖器官,过小腹部,向上和位于胁肋部的肝脏相连。寒邪侵入造成气血凝滞,使经脉痉挛拘急,就会产生胁肋部和小腹相互牵引作痛。 腹痛放射到大腿内侧痛:如果寒邪侵犯到大腿内侧,并沿着经脉向上入小腹,使气血凝滞,就会出现小腹部位疼痛牵引到大腿内侧。 腹痛长时间不好而形成积块:如果寒邪侵入小肠和膜原之间、络脉之中造成络脉的血液凝滞,不能回流进入大的经脉,气血停留在局部无法正常运行,时间长久就会形成积块。 小肠外面有很多膜原,三焦从此生,联络到后面的命门,并穿过小肠络到关元,关元是冲脉之始,膜原在气海和石门中间。 这是肿瘤形成的原因。所有的肿瘤都与小肠有关,抢小肠,小肠是生命的源头。 |
|
5523楼#
发布于:2016-03-28 08:22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王芬申请签到《黄帝内经》第51课心得:
六腑咳嗽的症状: 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要传移于六腑。 1、脾咳不愈,则胃就受病;胃咳的症状,咳而呕吐,甚至呕出蛔虫。 2、肝咳不愈,则胆就受病,胆咳的症状是咳而呕吐胆汁。 3、肺咳不愈,则大肠受病,大肠咳的症状,咳而大便失禁。 4、心咳不愈,则小肠受病,小肠咳的症状是咳而放屁,而且往往是咳嗽与失气同时出现。 5、肾咳不愈,则膀胱受病;膀胱咳的症状,咳而遗尿。 以上各种咳嗽,如经久不愈,则使三焦受病,三焦咳的症状,咳而腹满,不想饮食。凡此咳嗽,不论由于那一脏腑的病变,其邪必聚于胃,并循着肺的经脉而影响及肺,才能使人多痰涕,面部浮肿,咳嗽气逆。 治疗的方法:治五脏的咳,取其俞穴;治六腑的咳,取其合穴;凡咳而浮肿的,可取有关脏腑的经穴而分治之。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经脉中的气血常态是流行不止,循环周身,若寒气深入经脉而缓慢、凝涩,则经脉气血的循行迟滞,凝涩而不畅行,寒在经脉外则血少,居于脉中,则脉气不畅通,所以使内脏突然作痛。 经脉外受寒:寒气居于脉外,会生血脉寒,会曲缩身体及筋脉拘急,因而牵引外部孙络,会突然发生疼痛,得热气熏烤疼痛可止。此痛因中寒而生,必会久痛不止。 寒气居于脉中:寒邪居经脉之中,与体内热气相争,造成脉气充满,经脉过满为实,会疼痛不可按。寒气停于脉中,会热气上升使经脉过于胀大,致脉内气血运行混乱,而生痛不可按。 寒居肠胃之间:寒居肠胃,三焦腹膜下,致血脉无法流畅聚此,细小络脉牵引腹痛,重按能令气血扩散,故按之疼痛止。 寒入华佗夹脊:寒邪侵袭华佗侠脊深处,重按难以达到病处,故按之也无益于事。 寒气居冲脉:寒邪侵袭冲脉之中,冲脉下起关元穴,循腹任脉上行,若寒气侵入则血脉不通,则气反应出来为动悸,手触有跳动感。 寒居背腧穴之脉:寒气入侵背部腧穴之脉,血脉凝涩不畅,血不足则血虚,血虚则生痛,因腧穴经气贯注于心(心主血),故背痛彻心相牵引而痛,重按经脉热气至,寒消血通则疼痛止。 寒气客居厥阴脉:寒气入侵于足厥阴脉,足厥阴络阴器,寒入侵造成血凝涩而经脉拘挛,故胁肋牵引少腹痛。若逆气居于阴股间不去,使寒上沿少腹,下部血不畅,致腹痛牵引阴股间。 |
|
5524楼#
发布于:2016-03-28 08:3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耿雪明申请签到,2016年3月27日《黄帝内经》第52集心得:
肿瘤、肌瘤和小肠有关。 寒厥之气客于阴股。寒邪侵袭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使络血凝涩不能流注于大经脉,血气留止不能畅行,故日久便可结成积聚。 寒邪侵袭于五脏,迫使五脏之气逆而上行,以致脏气上越外泄,阴气竭于内,阳气不得入,阴阳暂时相离,故突然疼痛昏死,不知人事;如果阳气复返,阴阳相接,则可以苏醒。寒邪侵袭于肠胃,迫使肠胃之气逆而上行,故出现疼痛而呕吐。 寒邪复袭于小肠,小肠为受盛之腑,因寒而阳气不化,水谷不得停留,故泄泻而腹痛。 如果是热邪留蓄于小肠,也可发生肠中疼痛,由于内热伤津而唇焦口渴,粪便坚硬难以排出,故腹痛而大便闭结不通。 望诊: 五脏六腑在面部各有所属部位,望面部五色的变化就可以诊断疾病,如黄色赤色主热,白色主寒,青色黑色主痛,这就是通过望诊可以了解的。 脉诊:看他主病的经脉,然后以手循按。 如果脉坚实的,是有邪气结聚; 属气血留滞的,荦脉必充盛而高起; 如果脉陷下的,是气血不足,多属阴证。 这些都是可以用脉诊切按循而得知的。 九气: 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由气机失调引起的: 如暴怒则气上逆,喜则气舒缓,悲哀则所消沉,恐惧则气下却,遇寒则气收敛,受热则气外泄,受惊则气紊乱,过劳则气耗散,思虑则气郁结。 九种气的变化各不相同,会导致不同的疾病: 怒致气上:大怒则使肝气上逆,血随气逆,甚则呕血,或肝气乘脾发生飧泄所以说是气上; P334 喜致气缓:喜则气和顺而志意畅达,容卫之气通利,所以说是气缓。 9班-河南-耿雪明《黄帝内经》第52集作业 |
|
5525楼#
发布于:2016-03-28 08:3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二班郭艳申请签到,2016年3月27日《黄帝内经》第51课心得
一,五脏久咳就会传到腑, 1.脾咳久而影响到胃,胃咳会呕吐,剧烈时会有吐虫的症状, 2.肝久咳传胆,咳兼吐胆汁之苦水。 3.肺久咳传大肠,大肠咳会遗漏大便出来。 4.心久咳传小肠,小肠咳会兼有放屁症状。 5肾久咳传膀胱,膀胱咳会兼有遗尿现象。 6.诸咳久不愈必传入三焦,必咳兼有腹满没有食欲。凡此咳嗽,不论由于哪一脏腑的病变,其邪必聚于胃,并循着肺的经脉而影响及肺,才能使人多痰涕,面部浮肿,咳嗽气逆。 7.凡是脏咳的取背部该脏的俞穴及四肢上的俞穴,治腑咳直刺该病经之合穴,面部有浮肿,是胃气伤到了,是该病变经之经穴。 二,艾滋病症在阳明,不会死,白虎汤有效。 三举痛论篇第19 1.经脉中气血是流行不止,循环全身永不停顿的,一旦寒气进入经脉中,使其缓慢凝涩而不能顺行,如果寒气在经脉外侧,则脉管收缩,则令血少,居于脉中,则使气不通顺,会使内脏突然疼痛。 2.寒气居于经脉外,会生血脉寒,一旦如此则会有曲缩身体及筋脉拘急状,一旦拘急不止,就会牵引外部的孙络,发生突然疼痛的现象,一旦用热力的熏烤可立刻止痛。 3.如寒气居于经脉之中,与脉中热气相搏,造成脉气充满状,经脉过满就会感觉疼痛不可按,寒气一旦停留,热气便会跟随而来,冷热相遇则经脉充溢满大,气血混乱,会痛的厉害不能触摸。 4.如寒气侵入胃肠之间,三焦腹膜之下,血脉无法流畅而聚此,细小脉络绷急牵引而痛,以手揉按,则血气可以散行,按摩后痛就可以停止。 5.寒气侵入华佗夹脊的深处,即使重按也无法触及。 6.寒气侵入冲脉,冲脉起始于关元,沿任脉而上行,所以冲脉的脉不畅通,那么气也因之而不畅通,就会有悸动而手可触及的症状。 7若寒气侵入后背腧穴之经脉,令血脉凝涩不顺,一旦如此,就会血不足,血不足生痛症,所有俞穴经气皆贯注于心,于是产生背痛彻心,互相牵引而痛,按揉使经脉之热至,血立通,于是疼痛就止了。 8.寒气入侵足厥阴肝经的脉上,肝经之脉连络阴部,系于肝脏,牵引少妇疼痛,若此逆气居于阴股之间不去,使寒气上沿少腹中,下部血又不顺畅,于是产生腹痛牵引阴股间。 9.若寒气客居于肠的三焦油膜之间的血络之中,血凝涩而无法贯注到小肠经脉中,血气居此停留无法顺行,日久必生积块儿在腹中。 |
|
5526楼#
发布于:2016-03-28 08:34
@教官-深圳-林金兰
中医魔鬼训练经典16班 深圳 蔡彩婵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7日《黄帝内经》第52课心得 3.诊断 望诊:五藏六府,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脉诊: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 百病生于气: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逆。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热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 腹中论篇 1.鼓胀 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为鼓胀。治之以鸡矢白,一剂知,二剂愈。若饮食不节,时有病复发也。虽然其病已愈,时故当病,气聚于腹。 |
|
5527楼#
发布于:2016-03-28 09:0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陶原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7日黄帝内经第51课心得: 久咳可以从表面症状推断出是哪个脏腑来的。 肺咳不已,久传大肠,一咳,大便出一点点。小肠受之,小肠堵住,大肠没东西,一咳屁放出来。 肾咳不已,膀胱受之,一咳,小便出来,咳久不愈,三焦受之,腹满,没有食欲。六腑受气于胃,五脏咳因于肺,咳嗽会让人痰多,面浮肿,气逆呼吸比较短促。 咳嗽针灸治疗:咳在脏,治它的俞穴(可以是井荣俞经合的俞穴,也可以是背部的穴俞,该脏的俞穴)。腑咳:刺该病经的合穴,浮肿的,伤到胃气,刺胃经的经穴。 举痛论篇:知晓天地阴阳之理的人,必能在人间得到应验,学学讲古代,引经据典,古代的道理一定会合于今,太了解人一定会被别人恨,要做个明医,不一定是名医。我们要作诊断时病人讲话或者你跟他言谈。望,闻,问,切 这是最早提出的中医诊断。 五脏疼痛:经脉中气血是流行不止的,循环全身永不停顿。当寒进入经脉造成循环速度减缓,客于脉外:一种是血脉的外面,一种是经脉的外面。血脉的外面,寒会把血管缩小(寒则缩)。在经脉外侧,血变小,血的速度变慢。 寒在脉中,则会合内脏瞬间痛,有时痛突然停止,有时痛会持续不停,有时痛拒按,有时痛喜按,有时动悸。以肚脐为中心点,脐上是肾,脐下是心,脐左是肝,脐右是肺。 寒气客于脉外,病人会蜷缩,会影响到小的孙络,这时就突然发痛了。这个痛得到热气就可以止痛,此痛因中寒而生,必会久痛不止。 寒气客于经脉里面,气体内热气相博,脉胀满,过满会感到痛并且拒按(如痛风病人关节很痛,这种病人是寒热相搏在血脉里,处方开入血,去寒的药痛就去掉了)。寒气积留,造成热气会上升,痛加重更不可按。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热手按下去痛即止。 寒气客于华陀夹脊的深处,按无用,因为太深无法触及。 寒气客于冲脉之中,冲脉起于关元,则脐下动悸。 寒气客于背部俞穴之经脉,血脉停止,血虚生痛,按摩它痛会缓解。 寒气客于足厥阴肝经的脉上,络于阴器,造成血凝涩而经脉拘挛,产生胁肋部位牵引少腹疼痛,逆气居于阴股间不去,会使寒气上沿少腹中,下部血又不顺畅,于是产生腹痛牵引阴股间。 寒气客于小肠的三焦油膜(气海穴)之间的血络之中,血凝涩而无法贯注大经脉中,血气居此停留无法顺行,日久必生积块在腹中了。 |
|
5528楼#
发布于:2016-03-28 09:31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袁小玲申请签到,2016年3月24日《黄帝内经》第48课心得。 疟病造成是因为体内阴阳互争造成的。1、阳入阴中则成阴实而阳虚,若是阳明虚了则呈现战栗齿抖不止。2、若太阳虚了,则出现腰背强硬头痛。3、如果三阳俱虚,则阴必生实,这样病人必阴寒自骨内而生,表里皆寒。4、阳若过盛会体外壮热,里阴虚内必生热,一旦内外皆热,病人会喘息口渴,所以想喝冷饮。 若邪居于深处,阴气受制,而阳气独发,阴阳本互为进退,今阴受邪迫无法与阳并行,就造成隔日发作了。 风与疟,风病常留居于所中之位不移,而疟病会延着经脉与络脉移动而进入体内, 所以只在与表阳卫气相争时会显现病状。 疟病的先冷后发热现象:夏热之季节,人受暑气所伤,造成大汗出且肌肉松弛,毛孔大开,此际若沐浴冷水,则水之寒气会藏潜于皮肤腠理之间,到了秋天,一旦受风邪所侵,则引而发之,寒气者,属于阴气。风气者,属于阳气。 先伤于寒气后伤于风气,就呈现先寒后热的症状,病情就按时发作,这种病名叫“寒疟”。 疟病的先发热而后恶寒现象: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所以先热而后寒,名叫“温疟”。 如果出现全热症无寒症的,这是阴津濒临绝灭的现象,这时阳气独盛,病人会呼吸无力,情志烦躁,手足发热而有想呕吐的感觉,名叫“瘅疟”。治疟时,病前病后才能治,病发时气很旺不要治。 四季发病之典型者。一旦有不同时,是反四时而病的。这是由于秋病时,外在气温太过寒冷,冬病时,外在气温却不寒冷时造成的。春季发病时,必有恶风的症状,夏季生病时,必有多汗的症状。 |
|
5529楼#
发布于:2016-03-28 09:31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袁小玲申请签到,2016年3月25日《黄帝内经》第49课心得。 1. 温疟之病,冬季伤于外感风寒,病气深入骨髓之中,到了春天阳气壮盛之时,邪无法与之尽出,再到夏日热盛时,脑及骨髓必因汗出而津不足,肌肉也因水不足而消瘦,毛孔肌理大开而汗出,加上有时出力工作,都造成邪气与汗同出,这是病邪在冬季入体深藏肾脏,因季节改变而出体外,像这样的,就是阴虚阳盛,阳过盛则生热。阳气衰竭,病气就反入阴分,表阳一虚,病人就有恶寒的症状了。所以先热而后寒者,名叫“温疟”。 2. 瘅疟之人,本就为肺中有宿热未去者。由于热气旺盛体内,造成四肢逆气上冲体内,一旦热气充实体内,必无法自然外泄出体外。此时劳动出汗,造成肌理毛孔开,风寒邪气入侵皮肤之内,居肌理之间,一发病则与里之宿热合,造成阳气盛大状,阳气过盛而不衰退,病发矣。因阳热之气无法入里与阴合,所以会但热不寒。宿热内居心肺胸阳之所,病邪外又居肉理之间,使人发热而日益消痩,所以病名为“瘅疟”,也就是只发热而不恶寒的疟病。 3.疟病在足太阳膀胱经上时,会使人腰痛头重,寒感自背上起,出现先寒后热的症状,其热如日炙般的感觉,热止后则大汗出,很难自愈,在委中穴针刺放血即可。足少阳经,倦怠无力,恶寒与恶热不甚严重,因少阳半表半里,不喜见人,下少阳临泣穴,一周内下阳辅。阳明经,阳明在正面,阳明的寒没有太阳强烈,太阳是寒水,寒上加寒,阳明多气多血,喜欢见日光,火光,同气相求,内庭厉兑刺血,动脉不可放血。足太阴经,不乐,喜欢叹息,胃口不好,脾藏湿,病发时会呕吐,脾湿盛会压迫到胃,病缓和时是针刺的好时机,可在大都,太白,公孙等穴附近找到青筋放血。疟病在足少阴肾经时,会使人呕吐严重(因胃为肾之关,常人肺气是下降的,当肾脏有问题的时候,肾气下面是阴寒的,肺气下不是,寒气堵塞了,寒气往回走时顶到胃因此呕吐严重,临床上肾衰竭的病人透析前头眩晕的很厉害和呕吐食入即吐)不止,寒热并见,且热症多寒症少。喜闭斗户独居,此病已难愈矣。疟病在足厥阴肝经时,会令人腰痛,小腹胀满,小便不顺,如癃状,但并非真为尿闭也,乃是尿意频频,时感有尿欲出状。时生恐惧,呼吸浅短(吸入是肾脏在管,吸入气会入肾肝,吐出是心和肺),腹中郁闷不通畅感,可针刺足厥阴肝经之经穴(都是在五输穴附近,刺疟大部分都是在手指头或者是脚趾头旁边)来治疗。前面是病在经络上面。 3. 病在脏里面。疟病在肺中,(肺气本身主寒喜温,因此治肺病的时候,病人要保暖,)使人心部感觉寒冷,寒重时会觉得发热,热时易受惊吓,如见鬼魅者(肺藏魄)。可针刺手太阴与手阳明之经穴。疟病在心脏者,令人心烦不已,想喝冷水,因为心本身是火热的,心中疟了,热会往外散,造成病人想喝冷水),一旦饮入,反生恶寒,不会有大热症状,可刺手少阴心经之经穴。疟病在肝藏者,令人面色发青,叹息不止,看起来死气沉沉,可针刺足厥阴肝经之穴并使出血。疟病在脾脏者,会令人恶寒(疟的冷和伤寒的冷不一样,伤寒的冷只是皮肤表面发冷,疟的冷会牙齿打颤,)且腹痛。一旦发热则肠中鸣叫,声止则汗出。可刺足太阴脾经之经穴。疟病在肾脏者,(令人洒洒然)使人感到阵阵寒意,腰背椎处痛,无法转动腰部且大便不易排出。(目眴眴然)眼睛黑珠晃动,视物不明。手足冰寒。可针刺足太阳足少阴之经穴。疟病在胃中时,会令人易饿但无法食入,强食就造成胁腹满而腹部胀大,可针剌足阳明与太阴之经穴,(横脉出血,是指脾经和太阳明经二条中间,胃经和脾经之间有横脉的瘀血和青筋)从络脉之位放血可愈。(此处的疟证是广义的疟证,不是狭义的疟,是讲一种外在的天时厉病发生的一种病, |
|
5530楼#
发布于:2016-03-28 09:31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袁小玲申请签到,2016年3月26日《黄帝内经》第50课心得。 1、疟病之人,如不感口渴,且隔日发病者,可剌足太阳之经穴。如口渴又隔日发作者,可针刺足少阳经穴。遇到温疟病人且不得汗出者,可施五十九刺法。 2、气可分寒热,气统归于阳,阳是动能,生命力就是阳,阴是可以看的到摸得到的,光是有阴没有阳,那是没有生命的,死人是没有了阳。 3、 “厥”是到顶到极点的意思。肾之寒会转入肝,肝阳受寒无法运行,必生痈肿及短气。母能令子虚,肝很实的时候,去补肾让肝虚。平常肝虚不是病,肝实才是病。只有子有阴积阴实的时候才去补母让子虚,子没有病的时候,补母不会使子虚的。脾亦将寒气传给肝脏,会使人体肿胀且筋挛不已。肝之寒会移入心脏,令人发狂神乱,饮食不入。心之寒如传入肺,使肺阳消损,津液不存,必饮一杯水可尿出二杯水,此必死不治。肺之寒会移入肾脏,造成病人涌水,就是重按腹部不坚实,水气居于大肠中,流动快时必肠鸣不已,好像皮袋中包着水浆一样的病。如诊脉到寸脉是细小的,那就是有心寒,这时需要赶快治好,否则寒会进入肺。 4、脾热转入肝时,则有易惊且流鼻血的症状。肝若移热至心脏,病人必死。心脏若移热入肺,造成中膈过热,消渴而多饮。肺之热若移至肾,就会有筋柔且无力状。若肾之热传至脾脏,脾脏失其运化之职,身体立虚,肠下痢而死不治。所谓的热,是脉跳的很急很快。若子宫胞中热移至膀胱,会令人尿血且膀胱胀满。若是膀胱之热进入小肠,必使肠受阻而大便不通,使人口糜烂。若是小肠之热传入大肠,造成两热相激,血溢脉外,月事不至而瘀阻胞中为症瘕,病已深。若是大肠之热传入胃中,令人饮食多而消瘦不已。胃之热移转入胆中,亦名“食亦”。若是胆之热移入于脑中,会造成病人鼻骨酸痛,流浊涕不止矣,渐久出现鼻血的现象,令人视物不明。上述病症,都是因为经脉之气无法正常运行,发生气逆而造成的。 5、小肠是火里面是热的,小肠和心相表里,心是君主之官,小肠控制整个下焦的热气循环,所以小肠的募穴关元可以治疗很多病症,小肠外面包了很多的水或者说阴,如膀胱里面的尿,大肠里面的食物和水,肾脏里面的水,下焦因为有小肠的热在中间,那就会出现常态,下焦因为水很多,阴极生阳,阳极生阴,所以阳经到脚背面上,阳是初起的,用手去摸他是冰冷的,阴经在脚底下,脚底是热的。因为阴和阳是表里。阴阳互相表里互相支援。 |
|
5531楼#
发布于:2016-03-28 09:32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袁小玲申请签到,2016年3月27日《黄帝内经》第51课心得。 1、肺咳不已,大肠受之,一咳会大便出来一点点。小肠咳就是放屁。肾脏的咳久,膀胱受之,一咳小便就出来。久咳不已,三焦受之,咳而腹满,没有食欲。六腑受气于胃,五脏咳因于肺,源头在肺上面,肺再移传出来,所有的腑都会集在胃里面,所以咳嗽会让人痰多,面浮气肿,气逆,呼吸比较短。如果是脏咳,就刺他的俞穴是五俞穴中的井荣俞经合中的俞,还有背后的俞穴也可以;治腑咳,就治该经的合穴。如果有浮肿是伤到胃气,该刺胃经的经穴。 2、寒气在经脉外侧,则令血管缩小,血管中的血就变少了,血的速度就很慢;寒居于脉中,使气不通顺,内脏会突然间疼痛。寒气入体,居于经脉外的,会生血脉寒,一旦如此则会有屈缩身体及筋脉呈拘急状,经脉一旦拘急不止,就会牵引外部的孙络,会发生突然疼痛的现象,一旦得到热气的熏烤立可止痛。得热就会好。非常严重的寒,如手放在冰块中十五分钟会很痛,放二个小时一直加冰块,那就不一样的这时是很强的寒,形成了冻疮火烤就没有用,也有处方可以治好。痛很久是寒气很重,寒气客于经脉的里面,会与体内热气相争,造成脉气胀满,经脉过满就会感觉疼痛拒按,如痛风衣服碰到都会痛,寒热相搏在血脉中,用入血和袪寒的药。此因寒气停留经脉中,造成热气上升,令气血混乱,会有痛不可按的现象。如果寒气客居肠胃之间,三焦腹膜之下,于是血脉无法流畅而聚此,造成细小络脉牵引腹痛,重按之能令气血扩散开,所以按之痛止的现象。要用热手按。若寒气深入华佗夹脊的深处,即令重按之亦无法触及,此处按之亦无挤于事。若寒气客居冲脉之中,因冲脉下起关元,沿腹之任脉而上行,有寒气居此,必造成血不通畅,则气必随之反应出来,就有喘动的症状。若寒气客居背部俞穴之经脉,致令血脉凝涩不顺利,就会血不足,即生痛症。所有俞穴经气皆贯注于心,于是产生背痛彻心互相牵引而痛。如重按之使经脉之热至,血通疼痛立止。泡手后用热手按摩很好。若寒气客居足厥阴肝经的脉上,肝经之脉,连络阴部,系于肝脏,一旦寒气入侵,造成血凝涩而经脉拘挛,于是产生胁肋部位牵引少腹疼痛。若此逆气居于阴股间不去,会使寒气上沿少腹中,下部血又不顺畅,于是产生腹痛牵引阴股间。若寒气客居小肠的三焦油膜之间的血络之中,血凝涩而无法贯注大经脉中,血气居此停留无法顺行,日久必生积块于腹中。 |
|
5532楼#
发布于:2016-03-28 12:0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张莉申请签到,2016年3月28日《黄帝内经》第54课心得
恐则气下。人恐则令气下行,腹胀;遇寒则令心气收敛,遇热则气四散。土克水,故思胜恐。 惊则气乱。人受惊则心意无倚靠,神志恍忽,谋虑不定,以致气机混乱。过劳损耗元气,过思会令气郁结不通。 腹中论篇第四十 鼓胀:此病令人腹胀,吃了早餐则晚上不能食。 治法:用干燥的鸡矢白(散养土鸡啄食泥沙等排出的粪便,取其中间的坚硬白物)与甜米酒合煮,二剂即愈。在病将愈时,若饮食不节会令病邪复聚于腹,造成复发。 家畜与五行:鸡为木、马为火,牛为土,狗为金,猪为水。 血枯:病人胸胁胀满,无法入食。发病之初可闻到其腥臊之口气,口水清、多,咳吐带血,手足冰冷,目眩,大小便也常带血。 病因:少年时大出血,或醉后行房,以致中气不足伤了肝,女人得此病则会停经。 治法:用四付乌贼骨及茜草(活血化瘀)一份,二者合并研成粉末,利用鸟雀卵黄黏着,制成豆大的药丸,每餐饭前服用五粒并喝鲍鱼汁,可使肠中清利,恢复肝功能。 伏梁:此病下腹部隆起,在其上下左右皆可摸到块状的根样。 病因:胆和盲肠最易发此病。当胆或盲肠堵塞严重致破裂时,胆汁或肠里的残渣就流出来,然后被三焦油网所包裹,形成脓血囊状物,现在西医定义为腹膜炎,日久则可在手掌鱼际近生命线处生成褐色斑块。因大肠和肺相表里,故可在肺经经过处显现出来。治疗后若斑块颜色变淡,说明病在退。 治法:此病脓血囊向下走必下脓血;若上行则压迫胃脘,造成胃生痈脓,久而难愈。在脐上是逆症,在脐下是从症,相对好治。针灸时不能用强刺法。 还有一种症,人身上及大腿,足胫部都肿起,腹部绕脐痛,也称之伏梁,是受风而成。其病气溢出大肠而附着在盲部,盲之源头在气海穴,所有会绕脐痛。此病不可乱动,动过剧则小便不易出,人有危险。 热中和消渴症者一般都不能食厚味美食,芳香草药或石药。因石药之气悍烈,会令此病人易发癫疾。芳香草药其气盛,能使此病人发狂。此二者药效快速,强劲有力,欲服此二药须心平气和之人。对野心大的病人,须用温和性药,饮食宜清淡。 所有热中及消渴病,都因肠胃过热引起。热气本性慓悍,再用烈性药,二者相遇必伤脾。脾为土,受木制,遇甲乙木日就会生脾病。 厥逆:胸肿大,颈痛,胸腹胀满。 人有四海: 1、脑为髓之海。治症时由上俞百会,下俞风府管。 2、喉为气之海。由上俞天杼、下俞人迎管。 3、胃为水谷之海。由上俞气结(关元以下)、下俞足三里管。 4、十二经之海:冲脉,主血,由上俞大杼,下俞上巨虚、下巨虚、上廉、下廉所管。 |
|
5533楼#
发布于:2016-03-28 14:3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7班何丽苹申请签到,2016年3月28日《黄帝内经》第60课心得
黄帝问,厥之病,有时令人腹满,有时突然不省人事而昏厥,有时半日即苏,有时要一日后方苏,这是为什么呢? 歧伯回答,若阴气盛于上,必令下焦虚,下焦虚则令人腹满。阳气若盛于上,则令人下焦隙气亦上逆,加重的阳气乃成邪气而上冲头面,一旦如此,阳气必逆乱而行,故会昏迷不醒人事。 黄帝说,答得好,希望能说明三阳三阴经脉厥病症状情形。 歧伯回答,太阳之厥,会有头肿且沉重状,足无法行走,发作时眼目昏眩而仆倒不知人事。阳明之厥,令人如癫疯状,想奔走呼叫,腹部胀满无法入眠,面红赤且热,胡言乱语且不识人状。少阳之厥,令人耳聋两颊肿胀且热,两胁疼痛,足膝无法正常走路。 太阴之厥,令人腹胀满,大便不顺,没味口,一吃东西就呕吐,无法安卧。少阴之厥,令人口干小便黄赤,小腹胀满而胸口痛,厥阴之厥,使人小腹肿胀且痛,腹胀如鼓小便不顺畅,嗜眠,屈膝时阴部会收缩且有肿胀感,大腿内侧有灼热感。凡厥症太盛则施泻法,太虚则施补法,平常不虚不盛时,只取病经上的穴道即可。 太阴厥逆时,会腿内侧抽筋,且心痛牵引腹痛。治法取病经上之穴道。少阴之厥逆,令人腹虚胀满且呕吐,下利清谷。治在其病经上的穴道。厥阴之厥逆,四肢抽筋,腰部疼痛,腹问虚满,小便不通且胡言乱语。治在其病经上的穴道。一旦三阴同时厥逆,大小便不通,令人手足冰冷,则三日内必死。 太阳之厥逆,使人突然昏倒且吐血出,平常易流鼻血。治在其病经上,少阳之厥逆,令人关节不利,一旦如此则腰无法转运,头无法回顾。一旦见有肠痈现象出现,则无法治疗了。人如惊状则必死。阳明之厥逆,令人气短身热咳嗽,易受惊吓,且流鼻血,兼有吐血症。 手太阴之厥逆,会有胸部虚满胀兼有咳嗽的症状,当吐涎沫出,治在其病经上之穴道。手少阴心经主少阴之厥逆,其主要症状是心痛牵引到的喉部,一旦兼有身热症状必死,无法治疗。 手太阳之厥逆,使人耳聋目泪出,头项无法回愿,腰无法弯曲。治在其主病之经,手阳明与少阳的厥逆,必有喉不发音,咽肿且吞咽困难,治在其病变之经上。 |
|
5534楼#
发布于:2016-03-28 14:3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祁峰申请签到,2016年3月28日《黄帝内经》52课学习心得:
寒入小肠和肿瘤的形成有直接关系,故强小肠有助于癌症的治疗。 寒气客于五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寒气客肠胃,可现腹痛呕吐。 热气客于小肠,见于久劳。 色诊:黃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 脊椎骨突起为阳气大虚之人。 怒则气逆伤肝,呕血。 喜则气和,过则伤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