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40楼#
发布于:2016-03-31 08:4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九班罗红灵申请签到2016年3月30日《黄帝内经》第55课心得
厥逆:气逆反着走统称厥逆。胸肿大,颈痛又胸腹胀满,中于寒,阴阳绝别造成。不能灸或下针石,灸则声哑,阳虚用针石开破时而成狂,须待阳气降下进入四肢,手足温暖后再调和。 阳气重上,造成重阳,五脏六腑皆属于胃,在稀饭汤放点生姜喝下气平。 身体有异常现象,脉却无病脉之象,为怀孕。 发热的病人,因受三阳经脉气动而成 少阳病:人迎脉>寸口脉一倍 阳明病:人迎脉>寸口脉两倍 太阳病:人迎脉>寸口脉三倍 阴升阳降,阳升阴降,阳极生热,热极时头痛会传入肚子痛。若寸口脉比人迎脉大,表明阳明热已入阴脏,头腹均受邪致腹胀满而头痛 刺腰论篇第四十一 腰痛在足太阳膀胱经,痛在尾椎骨,针委中,及太阳正经上有郁血络位放血,春季不可刺,伤元气 足少阳胆经引起的腰痛,如针刺皮肤的感觉,无法回顾,无法前后伸屈,阳陵泉穴骨端处找青色血脉处放血立愈,夏不可见血,损元气。 足阳明胃经的腰痛,眼目昏花致无法回顾,情志易悲,在其经足三里穴及上下一二寸有淤血处放血,秋禁放,伤胃气,如遇特别严重时可放。 足少阴肾经腰痛,脊椎内部痛,在复溜血附近压痛点,春禁放血,血出过多,病难回复。 足厥阴肝经,腰绷很紧,在其经足大指骨与次指间找硬块的压痛点,哪痛刺哪,如病使人多言痛不止,按诊无定处,痛处刺三针。 足太阳之别脉,解脉腰痛,肩痛,目视不明,常遗尿,针刺外膝部与委阳之间於阻的血脉处放血 带脉腰痛,围绕腰一圈如带状疼痛,易受惊吓,针刺解脉到委中位到外膝处血络结, 同阴之脉腰痛,胀闷而腰痛,绝骨穴附近找三处压痛点处放血。 阳维脉痛,无法前后弯身,举重物所伤,横络血脉断,排不出淤血,委阳上方青筋处放血。 任脉腰痛,汗后口渴,饮水走动,阳跷脉外膝关下五寸放血 飞扬脉,痛肿,飞扬脉在内裸上五寸,漏谷下一寸放血 督脉痛,痛引前胸,目视不明,严重时有痉挛且向后弯曲状,舌上卷无法说话,针复溜与交信穴。 足太阳之别脉为散脉,痛令人发热而情绪烦躁,大小便失禁,针刺膝外侧有血脉束缚处 肉里之脉,腰痛令人无法咳嗽,咳则筋急,针足太阳经外侧,绝骨穴后侧压痛点取两点 痛沿督脉上行而头痛,趴下才舒服,刺委阳附近郁血处 一切腰痛,依月的盈缺来增减次数,下针法则,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
|
5641楼#
发布于:2016-03-31 08:49
@-石家庄-任红超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丁保华申情签到 2016年3月30日《黄帝内经》第54课学习心得 1鼓胀:用干燥过的鸡矢白与甜食合煮。2“血枯”的治法:用四付乌贼骨及茜草—份,二物合并,研为粉末,利用雀卵黄来做黏着,制成如小豆般大的丸,每次五粒饭前服用,并喝鲍鱼汁。3伏梁:A有病症是下腹部隆起,在其上下左右皆可摸到块状的根样,这是“伏梁“,这就是现代所谓的腹膜炎。如位置在脐上,是逆症,难治。如在脐下好治。B有人身上及大腿部,足胫部都肿起来,腹部有绕脐痛的现象,这种病也是“伏梁”,就是现代的盲肠炎。这种“伏粱”是由风来造成的,其病气溢出大肠而在盲部。盲之源头在脐下气海穴,所以会有环脐而痛的现象。此病不可乱动,摇动过剧会造成小便濇涩不易排出的病,很危险。4热中,消中之病不可服用高厚美食或芳香草药或石药的原因:石药令热中,消中之病的人易发癫疾,芳香草药使人发狂。。5四海及俞穴:脑为髓之海,俞穴:百会,风府。喉项为气之海,俞穴:天柱,人迎。胃为水谷之海,俞穴:气解(关元以下),足三里。冲脉为十二经之海。俞穴:大杼,上下巨墟,上下廉。
|
|
5642楼#
发布于:2016-03-31 10:43
@教官-深圳-林金兰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石丽申请签到,2016-3-30《黄帝内经》55课心得
“厥逆” 胸肿大,颈痛又胸腹胀满, 中于寒,阴阳绝别而成的。 等阴阳和谐时再治疗。 阳气本上行,今病令阳气更上, 故头呈阳气有余状,一旦火灸之则阳气遏盛而入 侵阴中,一入则音哑。针石刺破令阳气大泄,故 阳气因虚而成狂。须令上头的阳气下降进入四 肢,手足温暖后再调和可安全治愈 。 怀孕, 脉象正常而身体有异常。 发热的病人,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的 是少阳病,大于寸口脉二倍的是太阳病,大于寸 口脉三倍的是阳明病。若寸口比人迎脉大,表示 阳明热气已入阴臓,故此病人会头腹均受邪,以致腹胀满而头痛了。 足大阳膀胱经之脉病时,会令人产生腰痛牵 引项背及尾骨,使背部感觉如负重物状。可针委 中穴,及太阳正经上有郁血之络位来放血。但春 季时不可见血,会伤元气。 足少阳胆经引起的腰痛,好像是用针刺皮肤 的感觉,并且使人无法前后伸屈身体,无法做回 顾的动作。吾人可以用针在阳陵泉穴外之骨端找 青色血脉放血,可以立愈,但如正值夏季则不可 见血,会损元气。 足阳明胃经引起的腰痛,会令人无法回顾其 首,一旦回顾则必眼目昏花。此症且令人情志上 易悲。吾人可针刺足阳明胃经之足三里穴及其上 下一、二寸位有瘀血之血脉放血,但在秋季不可,否则伤及胃气。 足少阴肾经引起的腰痛,会痛来牵引脊椎内 部的感觉。吾人可针刺足少阴复溜穴附近压痛 点。但于春季不可放血,一旦出血过多,病必难 回复了。 足厥阴肝经引起之腰痛,令人腰中如张弓弦 般的绷紧。吾人可针刺足厥阴脉在足大指骨与次 指间找硬块的压痛点,找到即可刺,有几处刺几 处,此病使人多言痛不止,按诊时又无定处,故 可在痛处刺三针。 足太阳之别脉为解脉,此病腰痛令人痛引肩 部,目视不明,常常遗尿。可针刺其脉在外膝部 与委阳之间瘀阻的血脉上放血,直到郁血之色消 除即可停止了。 同解脉之别络为带脉,其腰痛症状围绕腰部 一圈如带状的疼痛,腰部好像要断成两半似的, 使人易受惊吓。可针刺解脉在委中位到外膝部处 血络结如黍米一样一粒粒相连处放血出,俟黑血 流尽方可止血。血常会喷出,勿惧。 同阴之脉引起的腰痛,会感觉如有小秤锤在 身中,胀闷而腰痛之感,可刺同阴之脉,在绝骨 穴位附近找三处压痛点刺之即可 。 奇经之阳维脉引起的腰痛,其感觉是肿胀而 痛。可针刺阳维脉与太阳脉交接之飞扬穴,约离 地一尺之高。 冲脉之络脉伤,所引发之腰痛,令人无法前 后弯身,如仰身则会担心跌倒,此病是因举重物 伤及腰部,使横络之血脉断,排不出之瘀血聚此 造成的。刺法在委阳穴上方找青筋血郁处放血, 立愈。 会阴之脉引起的腰痛,会在痛的部位上汗出 淋漓,汗干后又口渴引饮,饮水之后又想走动。 吾人可刺足部阳蹻之脉约在外膝关下五寸地方 找血瘀之处放血。 飞扬脉引起之腰痛,使人痛而肿胀感,严重 时令人时悲时恐。可针飞阳脉在内踝上五寸,为 足少阳与阴维脉交会的位置,约漏谷穴下一寸 处。 昌阳脉引起之腰痛,会痛引前胸,目视不明 状,严重时会有痉孪且向后弯曲状,舌向上卷起 且无法说话。可针刺内踝上二寸的复溜及交信二 穴,以有压痛点为正穴位。 |
|
5643楼#
发布于:2016-03-31 11:2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张莉申请签到 2016年3月31日《黄帝内经》第57课心得
红肿,剧痛为中风寒湿,开处方时去风、寒、湿的药可混在一起,但要视情况加减,如寒盛就多用热性药,如附子、乌头等。湿盛就多开去湿的药,以此类推。西药不分寒热,吃下去伤肾就肾寒,后又伤肝成肝寒。 痹分五种:冬得痹病名为骨痹,春得痹病为筋痹,夏得痹病为脉痹,长夏得痹病为肌痹,秋得痹病为皮痹,都因中风寒湿而致。 五脏各有所主,痹病久不愈就向内延伸。骨痹久不愈再受外邪入侵,必会内延至肾。筋痹久不去又受病邪,内延至肝。脉痹久不去又受感病邪,内延至心脏。肌痹久不去又外感病邪内延至脾。皮痹久不去再外感病邪必内延至肺。 痹病居于五脏而生病之症状: 肺伤于痹会胸满,呼吸气短且呕吐。心痹者会血脉不通,胃胀心烦,气强烈上冲,呼吸短促,咽干易打嗝,气上冲时令人生恐。肝痹者令人夜眠易惊醒,喜饮,尿频但量少,腹胀如孕。肾痹者易水肿,特别是从臀至足踝,从背至颈易肿。脾痹者四肢倦怠乏力,易咳吐白液,咽喉阻塞。肠痹者爱喝水,小便不通,呼吸浅短,肠鸣则腹泻。胞痹者,用手按膀胱会感到里面灼痛,小便困难,鼻流清涕。 阴之性静,静则神藏,阴津竭则生燥。饮食应有节制,暴饮暴食肠胃必伤于痹之气。病生喘息是因痹邪聚于肺所致,病人情绪忧郁因痹邪聚在心所致,小便失禁因痹邪聚于肾所致,四肢无力又精神不振因痹气聚于肝所致,肌肉消瘦因痹气聚于脾所致。所有痹病若久不愈必转移至五脏。凡风寒湿三者,风气最盛的行痹最易痊愈。 痹气入脏则死;若只在筋骨会久痛不愈;若停留在皮表则易痊愈。当风寒湿中伤俞穴,恰逢此人饮食不节或居所不良使脏腑功能衰弱,病邪就会从俞穴侵入内腑。 治法:痹在脏取俞穴,痹在腑取合穴。用针灸循经取穴调治,病易痊愈。 血为阴,气为阳,均来源于肠胃吸收到的水谷之精。血与气不会与风、寒、湿结合,故不会生痹病。痹病疼痛因寒盛,无痛却麻表示病久且深,气血行走阻塞但经脉尚通,故不痛;皮表缺少气血的滋润就会麻木。感觉冷是因病人本身阳少阴盛,与病邪相抗而生冷。感觉热是因其阳盛阴不足,此时如病邪胜过阳气,阳热之气遭受压制而生热。病人多汗且皮表湿润,为湿气重,因阳少阴盛,又感受湿邪所致。 痹附在骨令人身重。痹在经脉,令人血凝不畅。痹附在筋令人四肢不便。痹在肌肉就会麻木。痹留至皮肤令人生寒意,此五种痹病都不痛。痹病者遇寒气入侵则生拘急;遇热邪入侵则四肢弛缓无力。 痿论篇第四十四 五脏有病会生痿症(萎缩)。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肝主筋、膜,脾主肌(肥肉、为阳)、肉(瘦肉、为阴),肾主骨、髓。肺过热伤皮毛。阳气重伤者,走路坡脚。 |
|
5644楼#
发布于:2016-03-31 14:24
@教官-伊犁-慕利敏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 文建宁申请签到,2016年3月31日《黄帝内经》第56課心得: 病人如果開過刀后,再用傳統的中醫治療方法治療很難奏效,因為陰陽相隔 針刺治療腰痛的時候,要在委中穴旁邊找壓痛點下針 《風論篇第四十二》 風氣進入人體的皮膚,既不能在內部疏洩,有不能向外部發散。腠理開的時候發冷、腠理閉的時候發熱;發冷的時候 沒有胃口、發熱的時候肌肉消瘦沒有胃口。 稱為寒熱。 風氣從陽明經入胃,循著經脈上行到眼角內側。如果病人是胖子,會成為熱中,眼珠發黃;如果是瘦子,會成為寒中,兩眼 流淚 風氣從太陽經脈進入人體,肌肉會腫起形成“瘡瘍”。會造成肌肉麻木不仁或者皮膚潰爛 肝風:春季甲乙日傷風 心風:夏季丙丁日傷風 脾風:長夏戊己日傷風 肺風:秋季庚辛日傷風 腎風:冬季壬癸日傷風 偏風:經、絡、臟、腑傷風 腦風:風邪進入后沿著風府經脈上行至腦 目風:風邪入侵傷目 漏風:飲酒後睡覺傷風 內風:進入房子里是汗出傷風 首風:洗完頭傷風 腸風:風邪太久,傷及脾胃 泄風:風邪外在腠理之間 肺風:多汗怕風,面色淡白,咳嗽氣短,白天症狀輕,夜晚加重;兩眉之間可見白色 心風:多汗怕風,瘦、悲傷,面紅;說話不爽快自在;舌頭見紅色 肝風:多汗怕風,身體疲倦,不想動,沒胃口;鼻子上見黃色 腎風:多汗怕風,面部浮腫,腰脊疼痛,不能長時間站立,面色黑象煤,小便不通;面頰見黑 胃風:頸部多汗怕風,沒胃口,腹滿;如果穿衣服少,腹脹滿;如果吃涼,瀉泄;病人瘦,腹大 頭風:頭痛,面部多汗怕風,在風氣發病的前一天,頭痛,不想出門。 漏風:汗出的多,不能穿薄衣服,一吃飯就出汗;一出汗就發冷怕風;衣裳被汗水浸濕,口渴、不能受累 泄風:多汗,濕衣裳,口干,不能受累,周身疼痛發冷。 風熱和風寒的藥可以同時服用,沒什麼禁忌。 |
|
5645楼#
发布于:2016-03-31 15:3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二班王玲萍申请签到,2016年3月31日《黄帝内经第》55课心得
★正常情况下胸阳向下走,腹阴向上走,当阳下不来,阴上不去的时候,胸腹都满了,影响12经脉,就会影响到气海造成气逆,厥逆就是反着走,等阴阳和时再治疗,阴阳调和可用处方,病气盛时,攻邪会伤到正气,可吃稀粥生胃气。阳气本应下,阳回逆时重阳,灸会使阳气更向上走,声音没有了,针刺气会没有,人会发狂。 ★人体有异常现象,但摸脉却很正常,无病脉之象,这是怀孕了。 ★发热的病人必出现阳脉,因受三阳经脉气所动而成的,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的是少阳病,大于寸口脉2倍的是太阳病,大于3倍的是阳明病,若寸口脉大于人迎脉,表明阳明热已进入阴脏,故病人会头腹均受邪,以致腹胀满而头痛。 ★足太阳经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牵引项背及尾骨,好象担负着沉重的东西一样,治疗时应刺其合穴委中,即在委中穴处刺出其恶血。若在春季不要刺出其血。 ★足少阳经脉发病使人腰痛,痛如用针刺于皮肤中,逐渐加重不能前后俯仰,并且不能左右回顾。治疗时应刺足少阳经成骨的起点出血,成骨即膝外侧高骨突起处,若在夏季则不要刺出其血。 ★阳明经脉发病而使人腰痛,颈项不能转动回顾,如果回顾则神乱目花犹如妄见怪异,并且容易悲伤,治疗时应刺足阳明经在胫骨前的足三里穴三次,并配合上、下巨虚穴刺出其血,秋季则不要刺出其血。 ★足少阴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牵引到脊骨的内侧,治疗时应刺足少阴经在内踝上的复溜穴两次,若在春季则不要刺出其血。如果出血太多,就会导致肾气损伤而不易恢复。 ★厥阴经脉发病使人腰痛,腰部强急如新张的弓弩弦一样,治疗时应刺阻厥阴的经脉,其部位在腿肚和足根之间鱼腹之外的蠡沟穴处,摸之有结络累累然不平者,就用针刺之,如果病人多言语或沉默抑郁不爽,可以针刺三次。 ★解脉(足太阳之别络)发病使人腰痛,痛时会牵引到肩部,眼睛视物不清,时常遗尿,治疗时应取解脉在膝后大筋分肉间(委中穴)外侧的委阳穴处,有血络横见,紫黑盛满,要刺出其血直到血色由紫变红才停止。 ★解脉(带脉)发病使人腰痛,好象有带子牵引一样,常好象腰部被折断一样,并且时常有恐惧的感觉,治疗时应刺解脉,在郄中有络脉结滞如黍米者,刺之则有黑色血液射出,等到血色变红时即停止。 ★少阳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胀闷沉重,好象有小锤在里面敲击,病处突然肿胀,治疗时应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的阳辅穴处,针三次。 ★横络之脉发病使人腰痛,不可以前俯和后仰,后仰则恐怕跌倒,这种病大多因为用力举重伤及腰部,使横络阻绝不通,淤血滞在里。治疗时应刺委阳大筋间上行数寸处的殷门穴,视其血络横居满者针刺二次,令其出血。 ★会阴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痛则汗出,汗止则欲饮水,并表现着行动不安的状态,治疗时应刺直阳之脉上三次,其部位在阳蹻申脉穴上,足太阳郄中穴下五寸的承筋穴处,视其左右有络脉横居、血络盛满的,刺出其血。 ★昌阳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疼痛牵引胸膺部,眼睛视物昏花,严重时腰背向后反折,舌卷短不能言语,治疗时应取筋内侧的复溜穴刺二次,其穴在内踝上大筋的前面,足太阴经的后面,内踝上二寸处。 ★太阳之别脉发病使人腰痛而发热,热甚则生心烦,腰下好象有一块横木梗阻其中,甚至会发生遗尿,治疗时应刺散脉下俞之巨虚上廉和巨虚下廉,其穴在膝前外侧骨肉分间,看到有青筋缠束的脉络,即用针刺三次。 ★腰肉里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痛得不能咳嗽,咳嗽则筋劢拘急挛缩,治疗时应刺肉里之脉二次,其穴在阻太阳的外前方,阻少阳绝骨之端的后面。 |
|
5646楼#
发布于:2016-03-31 16:5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郝文慧申请签到
2016年3月31日《黄帝内经》第55课心得 7.厥逆 【症状】胸肿、颈痛、胸腹部胀满。 【病因】胸为阳、颈为气之海,腹为阴,即阴、阳、气三部都有问题,即阴阳相隔。胸阳下降、腹阴上升是常态,阳不降阴不升就会影响十二经经脉,就会气逆。 【禁忌】不能用灸法,否则可能失音:人体的阳气是上升的,现在病人气逆上行,与阳气合并,形成上部阳气过盛的情况,如果用灸法,阳气更上,就像火上加油,使阳气更加亢盛,就会消耗损伤阴气,阴气损伤不能滋润咽喉,使声音嘶哑甚至发不出声。 不能用砭石,否则会发狂:如果用砭石刺病人的皮肤,就会使病人的阳气外泄,阳气虚了,而出现狂乱的症状。 【治疗时机】要到病人的阴阳之气互相交和时给予治疗,阴阳和时,胸腹胀满的症状会慢慢减退;或者用药调和阴阳。病气盛时不可以治疗,会伤人体正气。 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胃,让患者吃很稀的白米粥养胃,土生万物。可以在白米粥里加生姜,生姜有发散作用,可以增加吸收力,增加胃气。 8.判断妇女是否怀孕并顺产 【辩证】妇女身体不适,如闭经、呕吐、食欲不好等症状,但脉象正常。 9.发热且身体疼痛 【病因】①发热的病人,必出现阳脉,因受三阳经脉气所动而成的。 人迎脉(足阳明胃经)比寸口脉大一倍,病在少阳; 人迎脉(足阳明胃经)比寸口脉大二倍,病在阳明; 人迎脉(足阳明胃经)比寸口脉大三倍,病在太阳。 病邪在阳经就会出现头部不适(头痛要么是重阳,要么是阳虚)。 病邪在阴经就会出现腹部不适(腹部是纯阴之处)。 ②病邪由阳经蔓延到阴经(阳入于阴),则阳经阴经同时有病,即头痛(阳)和腹胀(阴)。常态时,腹部是纯阴之处,阴中有阳,小肠即是太阳沉在阴之下,如果阳再进入,一方面腹中是阳上加阳发生腹胀,另一方面头部因为阳的离开导致阴来补位,头部阳虚阴盛则会头痛。 第四十一篇 刺腰论 1.治疗总则 不管是哪种腰痛,在膝盖外下侧阳陵泉、足三里到下巨虚、到委中这一三角区(除阴维脉腰痛在内侧,其余都在腿外侧)处都会有瘀血,放掉瘀血,腰痛就会减轻。 【治疗】①腿部有淤血的在淤血位置放血,只要放掉瘀血就好,观察流出来的血变成鲜红就可以停止放血;②根据腰痛部位来判断是哪条经络的问题,然后进行针灸治疗;③在相应位置寻找阿是穴进行针灸。 【方法】根据月廓盈亏计算针刺次数,并进行对侧治疗,即左侧疼痛就针刺右侧穴位;右侧疼痛全针刺左侧穴位。同样的一条脉痛,找痛点的时候可能会不同,青筋也会不同。 【案例】膀胱经上的腰痛,先在有瘀血处放血,然后扎委中、阴谷(由阴引阳,增强治疗效果),再在腿肚再找一个痛点下针(腰痛的地方越靠近脊椎骨,腿肚处的痛点越靠近阴谷穴;腰痛点越接近尾椎骨,腿肚处的痛点越靠下)。 2.阳经腰痛 2.1足太阳膀胱经 【症状】腰痛时牵引颈项、脊背和尾椎处,背部感觉如负重物状。 【治疗】治疗时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出血。 【禁忌】如果在春季,就不要刺出血。春为少阳,一阳生,春天放血时,会伤到阳气,造成阳虚。(临床上该刺血还是要刺血) 【案例】尾椎骨受伤疼痛,委中到承山穴附近有青筋,放血。(尾椎是臀部两肌肉交接处,承山穴也是腿部两肌肉交接处) 2.2足少阳胆经 【症状】有像被针刺入皮肤的感觉,病人无法前后伸屈身体,无法做回头。 【治疗】针刺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周围的青筋处放血。 【禁忌】如果在夏季,就不要刺出血(夏天血旺、阳气盛,现在的针细,放点血没事)。 2.3足阳明胃经 【症状】腰痛而无法回头看,一旦回头则眼目昏花,情志上易悲。 【治疗】针刺足阳明胃经之足三里穴及其上下一、二寸位有瘀血之血脉放血。 【禁忌】如果在秋季,就不要刺出血。 3.阴经腰痛 3.1足少阴肾经 【症状】腰痛时牵引脊椎内部。 【治疗】治疗时针刺足少阴复溜穴附近压痛点。 【禁忌】如果在春季,就不要刺出血,如果出血太多,造成血虚,就不容易恢复了。 3.2厥阴肝经 【症状】腰痛时腰中如张弓弦般的绷,病人多言语或者沉默少语,精神不爽(心包膜,是把心阳心火给包住,心脏如果没有心包心神就会乱跑,心包膜络到胆和女子胞,心脏本身不受病,但心包会生病,就影响情绪)。 【治疗】治疗时针刺足厥阴肝经在小腿肚与足跟之间外侧的穴位(络穴蠡沟)三次,用手摸到一串串硬结物。(太冲穴附近找压痛点下针) 4.其他脉引起的腰痛 4.1解脉 【解脉】足太阳膀胱经分散在膝关节后的别脉。 【症状】疼痛时牵引肩部,看东西模糊不清,常有遗尿。 【治疗】针刺解脉在外膝部与委阳之间瘀阻的血脉上放血,血色由紫黑变成红色时即停止。 4.2同阴之脉 【同阴之脉】指足少阳胆经在腿中的一个分支 【症状】腰痛时感觉好像有锤子在体内,痛处突然肿起来。 【治疗】针刺的阳辅穴三次。 4.3带脉 【症状】疼痛时病人会感觉到腰部像被带子牵拉一样,又好像要折了似的(上下不沟通),使人易受惊吓。 【治疗】①针刺解脉在委中位到外膝部处血络结如黍米一样一粒粒相连处放血,紫黑色的血变成红色时即停止。②针足临泣。 4.4阳维脉 【症状】腰痛时痛处的经脉会突然肿胀。 【治疗】治疗时应针刺阳维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交合在足和小腿肚之间,大约离地面一尺的地方,即飞扬穴。也可以扎外关穴 4.5衡络之脉 【衡络之脉】即冲脉。 【症状】腰痛时不能俯仰身体,后仰时好像要跌倒。 【病因】主要是举重物损伤了腰部,使冲脉被瘀血阻滞不通。 【治疗】在委阳穴上方找青筋血郁处放血。 4.6会阴之脉 【会阴之脉】即任脉。 【症状】腰痛时不断出汗,汗止后病人想喝水,喝了水又想走动,走动时反而不痛。 【治疗】足部阳蹻之脉约在外膝关下五寸地方找血瘀之处放血。 4.7飞阳之脉 【飞阳之脉】即阴维脉。 【症状】腰痛处经脉突然发生肿胀,严重时令人时悲时恐。 【治疗】治疗时应针刺飞阳脉,在内踝上五寸(筑宾、漏谷上下一带),足少阴肾经脉之前与阴维脉相交会的地方。 4.8昌阳之脉 【昌阳之脉】指足少阴肾经复溜穴处的一个小分支,肾经与督脉合并。 【症状】腰痛时牵连到胸部,两眼视物模糊不清,病情严重的出现腰背向后反折,不能向嚨弯,舌头卷缩,不能说话。 【治疗】治疗时应针刺复溜及交信。复溜在内踝上二寸,大筋的前面,足太阴经脉的后面。 4.9散脉 【散脉】指足太阴肾经在小腿部位的一个分支。 【症状】腰痛时伴有发热症状且情緖烦躁,腰下如有横木的压重感。严重时会小便失禁。 【治疗】针刺膝外侧有血脉束缚状的部位放血。针刺足三里、犊鼻、上廉穴。 4.10肉里之脉 【肉里之脉】指足少阳胆经在小腿部位的一个分支。 【症状】腰痛时不敢咳嗽,如果咳嗽会使筋脉拘急。 【治疗】治疗时针刺肉里脉二次,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外侧,少阳经上的阳辅穴。 5.腰痛并发症的刺法 5.1腰痛侠脊而痛 【症状】腰痛牵连到督脉两侧上行而痛,一直疼到头顶,颈部僵硬不舒服,两眼发眩,走路不稳,好像要跌倒。 【治疗】针刺足太阳委中穴附近郁血络处放血。 5.2腰痛上寒(寒症刺阳经) 【症状】腰痛伴有怕冷症状。 【治疗】刺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 5.3腰痛上热(热症刺阴经) 【症状】腰痛伴有发热。 【治疗】刺足厥阴肝经。 5.4腰痛不可以俯仰 【治疗】刺足少阳胆经。 5.5腰痛中热而喘 【症状】腰痛伴有体内热而气喘。 【治疗】刺足少阴肾经及刺委中出血。(腰背委中求) 5.6腰痛上寒不可顾 【症状】腰痛伴有寒冷症状,且颈部僵硬不舒服,不能左顾右盼的。 【治疗】刺足阳明胃经。 5.7腰痛大便难 【治疗】刺足少阴肾经 5.8腰痛少腹满 【治疗】刺足厥阴肝经。 5.9腰痛折不可俯仰、不可举 【症状】腰痛剧烈,像折断一样,不能俯仰屈伸,四肢举动不便。 【治疗】刺足太阳膀胱经。 5.10腰痛引脊内廉 【症状】腰痛牵引脊内痛并传至股内廉痛。 【治疗】刺足少阴肾经。 5.11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 【症状】腰痛牵引到小腹和季胁下,病人不能后仰身体。 【治疗】腰臀部的八髎穴及两侧俞穴位。 |
|
5647楼#
发布于:2016-03-31 19:3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祁峰申请签到,2016年3月31日《黄帝内经》55课学习心得:
胸阳不下,腹阴不上为"厥逆''。 白米熬粥加少许姜,可顾护胃气,增强脾土,脾土复.始生万物。 太阳经腰痛针委中。 冬春不放血(冬,春阳气虚,放血正气虚)。 尾椎痛可在承山附近青筋处放血,不论冬春。 不能回头一般为少阳经所致。 足少阴腰痛可在复溜下针。 厥阴腰痛可在太冲下针(或附近压痛点下针),病人善言。 带脉腰痛也可在委中附近放血,也可在临泣下针。 穴位放血一般由黑变红即可。 阳维脉腰痛可在外关,飞阳下针。 冲脉腰痛可在委中,阳陵泉等处放血。 一般小腿处有青筋明显或突起者,一般都有腰痛,放血即可。 寒症治阳经,热症治阴经。 |
|
5648楼#
发布于:2016-03-31 20:3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陈丽娟申请签到
2016年03月31日 《黄帝内经》第55课心得 四十 腹中论篇第四十 7. 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怀孕且能正常生产时,会感觉身体不舒服但摸脉时无邪脉。 8. 病而有所痛者,何也?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真胀而头痛也。 a. 少阳为一阳聚;阳明为二阳聚;太阳为三阳聚。 b. 阳入阴时病在头与腹,会出现腹胀并且头痛之症。 c. 腹中为纯阴之地,其内里是小肠为阳,再上部阳下行至腹部时,上部将被阴占位。 d. 头痛的原因有两种:一是重阳所致;二是阳走阴占位。 e. 腹痛的原因:腹里有寒,有热,有积实,怀孕生小孩,阳及生阴。 四十一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1.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 太阳经引起的腰痛扎委中穴,春天时不放血避免引起阳虚。 2. 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这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 少阳经引起的腰痛,症状是不能俯仰、不可回顾,扎阳陵泉,夏天血旺阳盛放血也无所谓。 3. 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骨行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 阳明经引起的腰痛,症状是不可回顾,否则眼花,善悲,扎足三里的位置。 4. 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 足少阳引起的腰痛,痛会引致腹部,在复溜下针。 5. 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在腨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痛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 厥阴经引起的腰痛,腰痛会绷起,会说话很多,在太冲附近找压痛点下针。 6. 解脉令人腰痛,目瞮瞮然,时遗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郄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 足太阳经引起的腰痛,会有遗尿的症状,在膝腘中委中、委阳附近青筋处下针。 7. 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有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身以黑,见赤血而已。 带脉引起的腰痛,在委中到外膝青筋处放血,也可在泣临下针。 8. 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中其中,怫然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 少阳脉引起的腰痛,如同有小锤在其中敲打,会出现突然的肿胀,在绝骨处放血。 9. 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腨下间,去地一尺所。 阳维脉引起的腰痛包括背部的横向痛,在痛的地方会出现突然的肿起,在飞扬穴处下针。 10. 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刺之在郄阳筋之间,上郄数寸,横居为二痏出血。 a. 冲脉引起的腰痛不可以俯仰,多是因为举重所致,内会有瘀血,扎委中、阳陵泉、外膝关附近青筋处放血。 b. 身有瘀血时,一般在外膝关,阳陵泉附近有青筋鑁同时会伴有腰痛的症状,在青筋处放血均有效。 11. 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刺直阳之脉上三痏,在踽上郄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飞扬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则悲以恐。刺飞扬之脉,在内踝上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瞮瞮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 a. 任脉引起的腰痛,痛的时候会出汗,汗干了欲走,走完又欲走,扎膝外侧的青筋处。 b. 肾与阴维脉共同引起的腰痛,扎内踝上五寸处,在脾经的漏谷附近下针。 c. 肾与督脉引起的腰痛,痛会引到胸,眼目昏花,严重的时候人会反张,舌卷不能言,在内踝上二寸处附近下针。 12. 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足太阳的别脉孙络引起的腰痛会令人身热,腰下如有横木,严重时会小便失禁,刺膝盖附近的青筋处。 13. 腰痛上寒中刺足太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阳,中热而顺刺足少阴,刺郄中出血。 寒痛刺阳经,热痛刺阴经。均可在委中找到瘀血点放血。 |
|
5649楼#
发布于:2016-03-31 20:5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黄旭红申请签到,2016年3月31日《黄帝内经》第55课心得:
一、阳不下,阴不升,以致胸腹皆满,十二经脉皆受其害,病症颈痛又胸部胀满,病名“厥逆”,是因为气逆造成的,中于寒而阴阳绝别,此病若用灸,则造成声哑,用针石会造成狂乱,只等阴阳和谐,邪退时再行施治。因病盛时施治会伤正气,可让病人吃点米粥以养胃气,须令上头的阳气下降进入四肢,手足温暖后,再调和而治愈。 二、人发热病因~发热的病人必出现阳脉,因三阳经脉动而成,人迎脉大于寸口一倍为少阳病,二盛是阳明,三盛为太阳。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若阳极回阴,以致腹胀而头痛。 三、刺腰痛篇四十一 1.足太阳腰痛,人腰痛牵引项背及尾骨痛,背部有背着重物的感觉。可针刺委中穴和太阳经有青筋部位來放血,春不见血伤元气。 2.腰痛于尾椎,刺之以委中下至承山间之青筋,刺血治之。 3.足少阳经之腰痛,病人无法前后伸屈身体,没法做回头的动作,可针刺阳陵泉附近的青筋处放血。夏不见血伤元气。 3.足阳明引起的腰痛,无法做回头,回头会眼花,且令人情致上易怒,可针刺足三里及附近的青筋处放血,秋不可刺伤胃气。 4.足少阴肾经引起的腰痛,痛入脊椎内部的感觉,可刺复溜附近的压痛点和青筋放血。 5.足厥阴腰痛,令人腰中紧绷,可以肝经之太冲左近压痛点硬块剌之,刺血。 6.足太阳经脉腰痛,致小便失控。足太阳经腰痛治之以委中、委阳等。见横脉青筋处,予以刺血。 7.带脉腰痛,环绕腰部一周痛,人易受惊吓,可针刺委中附近和临泣穴青筋处放血。 8.阳维脉引起的腰痛,感觉肿胀而痛,会牵引胸部一圈痛,针刺飞扬穴、内关附近青筋处放血。 9.冲脉之络脉伤引起的腰痛,无法前后弯身,因搬举重物而伤及腰部,使横络血脉断,淤血排不出造成的,可以委中至膝外侧、阳陵泉之处,均可刺之。 10.少阳之脉腰痛,像锤子居其中,胀闷而腰痛之感,可在绝骨附近找三处压痛点,刺之即可。 11.任脉引起的腰痛,会在病变处汗出淋漓,汗干后又口渴喝水,其证行之则不痛,坐之则痛。刺膝外侧放血。 12.肾和阴维脉引起的腰痛,令人痛而肿胀感,严重时令人时悲时恐,刺内踝上五寸之筑宾、漏谷等处。 13.督脉致腰痛,疼痛牵引胸膺部,眼睛视物昏花,严重时腰背向后反折,舌卷短不能言语,此与肾经之合,治以复溜。 14.一般的腰痛可在委中,外膝盖处和脚附近找痛点或淤血青筋处治疗。 四、寒症治阳经,热证治阴经,左病治右,右病治左。 |
|
5650楼#
发布于:2016-03-31 21:1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徐淑娟申请签到,2016年3月31日《黄帝内经》第55讲学习心得:
一、1.人有四海:脑是髓之海,上俞是百会,下俞在风府;脖子是气之海,上俞为天柱,下俞为人迎;水谷之海是胃,上俞是气街,关元以下,下俞是足三里;十二经之海是冲脉,主血,上俞是大杼,下俞是巨虚,上廉下廉尾椎的位置。 (接上讲)2.厥逆--病如胸肿大,颈痛(是气海受病)又胸腹(胸是阳腹是阴)胀满,中于寒,阴阳绝别而成的(常人是胸阳下行,腹阴上升的,现在阳下不来,阴上不去,因此胸又满来了,腹又满了,这样会影响十二经的经脉,进一步影响气海,造成气逆)。统称为厥逆,简单来讲,就是反着走。此病若灸它则造成声哑(阳气本上行,今病令阳气更上,故头呈阳气有余状,一旦火灸之则阳气遏盛而入侵阴中,一入则音哑),用针石开破,必成狂乱(针石刺破令阳气大泄,故阳气因虚而成狂),只有待其阴阳和谐时(病气盛的时候,去攻它,会让其正气虚掉。等病的盛气退后,须令上头的阳气下降进入四肢,手足温暖后再调和可安全治愈。)再来慢慢施治。也有方子调和阴阳,或者用白米很稀饭让胃气(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胃,土气生万物)变强,也可加生姜能起发散的作用,使吸收力更强。 3.妇人已孕且将会生:身体有异常现象,但按脉却很正常无病脉之象,这就是怀孕了而且会顺产。因为这篇是讲腹中论,讲肚子的问题,因此把怀孕的事也放在这里讲。 4.发热的病人,必出现阳脉,因受三阳经脉气所动而成的。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的是少阳病,大于寸口脉二倍的是阳明病,大于寸口脉三倍的是太阳病。若寸口比人迎脉大,表示阳明热气已入阴脏,故病人会头腹均受邪,以致腹胀满而头痛(腹部是属于纯阴的地方,平常其中有太阳小肠和膀胱经,现在另外的阳再加入,其中的阴会上升,阴和阳永远是互相交接的,阴一走,阳会补位,阳一走,阴也会补位)。 二、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1.足太阳膀胱经之脉病时,会令人产生腰痛牵引项背及尾骨,使背部感觉如负重物状。可针委中穴,及太阳正经上有郁血之络位来放血,春天不见血(春天是少阳,一阳出生,一个阳刚开始起身的时候,这个时候放血会伤到阳气,会让阳虚,因此避免春天放血,夏天阳很盛,比春天好一点)。 2.足少阳胆经引起的腰痛,像是用针刺皮肤的感觉,并且使人无法前后伸屈身体,无法做回 顾的动作(不能回头看倒后镜之类的)。可以用针在阳陵泉穴外之骨端找青色血脉放血,可以立愈。(倪师即使是在冬天,也会给病人放血,因现代的针很细) 3.足阳明胃经引起的腰痛,会令人无法回顾其首,一旦回顾则必眼目昏花。此症且令人情志上易悲。可针刺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及其上下一、二寸位有瘀血之血脉放血。 4.足少阴肾经引起的腰痛,会痛来牵引内廉(腹部中来)。可针刺内踝上足少阴复溜穴附近压痛点。 5.足厥阴肝经引起腰痛,令人腰中如张弓弩弦般的绷紧。可针刺足厥阴脉在足大指骨与次指间太冲的位置找压痛点。症状病人喜欢讲话讲很多,实际上厥阴是肝和心胞经,一受伤,腰部也会影响到病人就(腰痛)。心胞既是将心的火(阳)包住,心脏如果没有心胞,心神就会乱跑,阳就没有办法守在身体里面,心胞经本身络到胆和女子胞中,心脏本身不受病,心胞会受病,引起腰痛,喜欢重复讲话。 6.足太阳之别脉为解脉,此病腰痛令人痛而引肩,目视不明,常常遗尿(小便控制不住)。可针刺其脉在外膝部与委阳之间瘀阻的血脉上放血,直到郁血之色消除。在带脉有痛,其腰痛症状围绕腰部一圈如带状疼痛,腰部好像要断成两半似的,使人易受惊吓。可针刺解脉在委中位到外膝部处血络有如黍米粒处,放血受,俟黑血流尽方可止血。针 |
|
5651楼#
发布于:2016-03-31 21:1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管琴歆申请签到
2016年3月31《黄帝内经》第55课心得 腹满是阴,胸满是阳,厥逆是阳气重逆于人体上部,以致上部阳气过盛的原因。阳下不来,阴上不去。正常情况胸阳下降,腹阴上升。 灸它等于以火助火则声哑,用针石开破必造成狂乱,只有待其阴阳和谐时再来慢慢施治了。 黄帝内经原则:病气很盛,这时如果去攻它,正气会虚掉,这种情形,我们可以盛胃气,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胃,白米饭煮稀饭,让它到胃里去,胃气强一点,土生万物,增加胃气可以在稀饭里放点生姜。(因为姜有发散的作用) 怎么知道妇人怀孕后能顺利生产:不管妇人身体是否有异常现象,只要没有病脉就会正常生产。 发热而身体某处伴有疼痛的病是怎么造成的: 凡是发热的病都可诊得阳脉,这是因为三阳脉有病而搏动过盛的缘故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一倍,病在少阳 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二倍,病在阳明 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三倍,病在太阳 腹部是纯阴的地方,小肠是火,太阳生存在下面,阳入阴,本来这里是阳,允许太阳在里面,小肠是太阳,膀胱是太阳,阳进入,阳再加上阳,上面阳一走开,阴会上乘。阴和阳永远是互相交接的,阳一走,阴就会补位,阴一走阳就会补位,阴升阳降,阳升阴降。 第四十一 刺腰痛篇 头痛:上面是阳下面是阴,头一痛,不能重阳(加倍的阳)就是阳虚阴上去造成头痛。 腹痛:阳入阴,病在头与腹,发热发到头上去,头很痛,肚子痛,因为阳会回头。 刺腰痛:太阳症腰痛扎委中,春天不易放血。因为春天是少阳,一阳刚开始,你就放血,会伤到阳气,会造成阳虚。 少阳引起的腰痛:刺阳陵泉穴外之骨端找青色血脉放血,夏天血比较旺,阳气比较盛,放点血没什么大碍。 腰痛在尾椎骨:我们在委中和承山中间位置有青筋地方放血(如果是急症,春天、冬天照样放血) 少阳脉让人不能弯腰,不能左右回顾,开车时不能回头看(少阳问题)。 太阳脉可以回头看,太阳是在脊椎骨上背痛。 阳明经引起的腰痛,也不能回头看,一回头看眼睛就花掉,很容易哭,刺足三里的位置。 足少阴引起的腰痛:痛会引到腹部来,在复溜上下针。 足厥阴引起的腰痛,腰痛绷得很紧,话很多。刺太冲附近的压痛点。 足太阳之别脉为解脉:腰痛令人痛引肩部,小便控制不住,针委中委阳这些位置,委中横脉有青筋的地方放血。 带脉引起的腰痛:痛如折腰断,刺委中到外膝部青筋放血,也可针临泣。 少阳脉引起的腰痛,会感觉小秤锤在身中,突然肿起来的感觉,在绝骨附近点刺放血。 放血标准:看火罐里血的颜色,有鲜红的血出来就可以停止放血了。不要太过放很多血。 阳维脉引起的腰痛:阳维脉痛是横着胸膈痛,也会牵引腰痛。扎外关、飞扬。 冲脉引起的腰痛:不可以俯身仰身,由于举重物伤到的。一般都会有瘀血在里面,因为冲脉主血,委中、膝盖外侧下方有瘀血的地方放血,委中、阳陵泉、外膝关这些阳经有青筋的地方放血。 任脉引起的腰痛:痛肿,汗出后又口渴引饮,饮水后又想走动,坐着很痛,走动反而不痛。膝盖外侧一带放血。 飞扬脉引起的腰痛:肾和阴维脉连在一起发的病。刺飞扬、筑宾,脾经的漏谷。 督脉引起的腰痛;会痛引前胸,眼目昏花,痛时人会往后翻,舌卷不能言(肾脏问题),肾经和督脉合并的一种腰痛。刺复溜交信。 散脉(足太阳经的别脉)引起的腰痛:令人发热而情绪烦燥,腰下如有横木的压重感,严重时会大小便失禁。膝盖外侧淤血放血。 肉里之脉引发的腰痛:令人无法咳嗽,一咳则筋呈弯急状。可针足太阳经的外侧,足少阳绝骨之后侧的压痛点。 腰痛寒症时刺阳经,热症时刺阴经。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
|
5652楼#
发布于:2016-03-31 21:2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易岚申请签到
2016年3月31日《内经》第55集心得 厥逆,即反着走。胸肿、颈痛、胸腹部胀满。胸为阳、颈为气之海,腹为阴,即阴、阳、气三部都有问题,即阴阳相隔。胸阳下降、腹阴上升是常态,阳不降阴不升就会影响十二经经脉,就会气逆。不能用灸法,否则可能失音。不能用砭石,否则会发狂。要到病人的阴阳之气互相交和时给予治疗,才可能治愈。病气盛时不可以治疗,会伤人体正气。因为胃气是五脏六俯之根本,十二经的气都受制于胃气,让患者吃白米粥养胃,土生万物。可以在白米粥里加生姜增加吸收力,增加胃气。 怎样可知道妇女是怀孕并将正常分娩呢?妇女身体不适,并见闭经、呕吐、食欲不好等症状,好像是有病,但脉象正常,诊察不出有病的脉象。 发热而兼见头痛、腹胀,阳极生阴,发热、身体疼痛,发多是阳经病变。人迎脉(足阳明胃经)比寸口脉大一倍,病在少阳。人迎脉(足阳明胃经)比寸口脉大二倍,病在阳明。人迎脉(足阳明胃经)比寸口脉大三倍,病在太阳。病邪在阳经就会出现头部不适。(头痛要么是重阳,要么是阳虚)。病邪在阴经就会出现腹部不适(腹部是纯阴之处)。病邪由阳经蔓延到阴经(阳入于阴),则阳经阴经同时有病,同时见到头痛和腹胀的症状。常态时,腹部是纯阴之处,小肠、膀胱是太阳深沉在阴之下,胸部头部为阳、在上。当阳入于阴时,头部阳虚阴盛则会头痛。 刺腰痛第四十一篇 足太阳膀胱经病变所引起的腰痛,疼痛时牵引颈项、脊背和臀部(尾椎处),病人有像背着重物一样的感觉。治疗时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出血。如果在春季,就不要刺出血。春天一阳出生,春天放血时,会伤到阳气,造成阳虚。 足少阳胆经病变所引起的腰痛,病人有好像被针刺入皮肤中一样的感觉。病人腰部活动逐渐不灵便,既不能前后储仰,也不能左右转动。治疗时针刺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周围的青筋处放血。如果在夏季,就不要刺出血,夏天血旺、阳气盛,现在的针细,放点血没事。病例,尾椎骨受伤,痛,针刺承山穴附近青筋突出的地方出血。 足阳明胃经病变所引起的腰痛,疼痛时腰不能转动,如果勉强转腰,就会出现眼花,并且容易产生悲哀的。治疗时针刺足的阳胆胃经的足三里穴三次,要出血,使气血协调平和。如果在秋季,就不要刺出血 足少阴肾经病变所引起的腰痛,疼痛时牵引脊柱。治疗时针刺足少阴肾经内踝向上二寸处的复溜穴二次。如果在春季,就不要刺出血,如果出血太多,造成血虚,就不容易恢复了 足厥阴肝经病变所引起的腰痛,疼痛时病人感到痉挛拘急,像弓弦张开一样。这种使人沉默少语,精神不爽。治疗时针刺足厥阴肝经在小腿肚与足跟之间外侧的穴位,用手摸到一串串硬结物。要针刺三次。 解脉病变所引起的腰痛,指足太阳膀胱经分散在膝关节后的小血络,疼痛时牵引肩部,看东西模糊不清,会遗尿。治疗时针刺解脉,即在膝后筋肉分界处,委中穴外侧的横脉,使之出血,等血色由紫黑变成红色时即停止。 带脉病变所引起的腰痛,指腹部腰带部位横向的经脉。疼痛时病人会感觉到腰部像被带子牵拉一样,又觉得好像要折了似的,并且经常有恐惧感。病人的委中穴处常有络脉结成像小米一样的块状物,针刺时会出紫黑色的血液,针刺直到变成红色时即停止,同样的一条脉痛,找痛点的时候可能会不同,青筋也会不同。 同阴之脉病变所引起的腰痛,指足少阳胆经在腿中的一个分支,痛的地方经脉突然怒胀发肿。治疗时应针刺同阴脉在足踝上端绝骨尽处的阳辅穴,针刺三次。 阳维之脉病变所引起的腰痛,横着胸膈,腰痛时疼痛处的经脉会突然肿胀。治疗时应针刺阳维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交合在足和小腿肚之间,大约离地面一尺的地方,即飞扬穴,也可以扎外关穴。 衡络之脉病变所引起的腰痛,指足太阳膀胱经大腿后外侧的一个小分支,冲脉。腰痛时不能俯仰身体,后仰时好像要跌倒。这种病主要是举重物损伤了腰部,使衡络脉被瘀血阻滞不通。治疗时应针刺委中穴和委阳穴之间上行数寸处的殷门穴,刺两次,使出血。不管是哪种腰痛,在膝盖外下侧阳陵泉、足三里到下巨虚、到委中这一三角面积处都会有瘀血,放掉瘀血,腰痛就会减轻。 会阴之脉病变所引起的腰痛,指足太阳膀胱经从中通过骶部的一个分支,任脉。腰痛时不断出汗,汗止后病人想喝水,喝子水病人又坐卧不安。治疗时应针刺会阴脉上穴位三次,在申脉穴上和委中穴下约五寸的地方,针刺小络脉充血处,使出血。 飞阳之脉病变所引起的腰痛,指足太阳膀胱经络穴处的一个小分支,阴维脉。腰痛处经脉突然发生肿胀,疼痛剧烈时病人感到悲伤和恐惧。治疗时应针刺飞阳脉,在内踝上五寸,足少阴肾经脉之前与阴维脉相交会的地方。 昌阳之脉病变所引起的腰痛,指足少阴肾经复溜穴处的一个小分支,肾经与督脉合并。腰痛时牵连到胸部,两眼视物模糊不清,病情严重的出现腰背向后反折,舌头卷缩,不能说话。治疗时应针刺复溜穴二次。复溜在内踝上二寸,大筋的前面,足太阴经脉的后面。 散脉病变所引起的腰痛,指足太阴肾经在小腿部位的一个分支,腰痛时伴有发热症状,严重时病人会烦躁不安,感觉腰的下面像有一根横木塞在里面,甚至出现遗尿的症状。治疗时针刺散脉,在膝前内侧骨和肌肉之间,络脉外侧的束脉,就是足太阴肾经上的地机穴,要针刺三次。 |
|
5653楼#
发布于:2016-03-31 21:3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惠州-赖惠平2016年3月31日《黄帝内经》第55课心得:
黄帝曰:善。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 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帝曰:病而有所痛者,何也? 岐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真胀而头痛也。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 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这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 阳——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骨行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 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 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在腨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痛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 解脉,令人腰痛,目瞮瞮然,时遗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郄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 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有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身以黑,见赤血而已。 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中其中,怫然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 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腨下间,去地一尺所。 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刺之在郄阳筋之间,上郄数寸,横居为二痏出血。 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刺直阳之脉上三痏,在踽上郄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 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则悲以恐。刺飞扬之脉,在内踝上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 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瞮瞮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 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 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腰痛侠而痛至头,几几然,目欲僵仆,刺足太阳郄中出血。腰痛上寒,刺足太阳阳明;腰痛上寒中刺足太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阳,中热而顺刺足少阴,刺郄中出血。 |
|
5654楼#
发布于:2016-03-31 21:3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耿雪明申请签到,2016年3月31日《黄帝内经》第56集心得:
腰痛时有寒冷感觉的:应刺足太阳经和足阳明经,以散阳分之阴邪; 腰痛时有热感觉的:应刺足厥阴经,以去阴中之风热; 腰痛不能俯仰的:应刺足少阳经,以转枢机关; 若内热而喘促的:应刺足少阴经,以壮水制火,并刺委中的血络出血。 腰痛时,感觉上部寒冷,头项强急不能回顾的:应刺足阳明经; 感觉上部火热的:应刺足太阴经; 感觉内里发热兼有气喘的:应刺足少阴经。 大便困难的:应刺足少阴经。 少腹胀满的:应刺足厥阴经。 腰痛犹如折断一样不可前后俯仰,不能举动的:应刺足太阳经。 腰痛牵引脊骨内侧的:应刺足少阴经。 腰痛时牵引少腹,引动季胁之下,不能后仰:治疗时应刺腰尻交处的下髎穴,其部位在两踝骨下挟脊两旁的坚肉处,针刺时以月亮的盈亏计算针刺的次数,针后会立即见效,并采用左痛刺右侧、右痛刺左侧的方法。 P354 风论篇第四十二: 风邪侵犯人体,或引起寒热病,或成为热中病,或成为寒中病,或引起疠风病,或引起偏枯病,或成为其他风病。由于病变表现不同,所以病名也不一样,甚至侵入到五脏六腑。风邪侵犯人体常常留滞于皮肤之中,使腠理开合失常,经脉不能通调于内,卫气不能发泄于外; 然而风邪来去迅速,变化多端,若使腠理开张则阳气外泄而洒淅恶寒,若使腠理闭塞则阳气内郁而身热烦闷,恶寒则引起饮食减少,发热则会使肌肉消瘦,所以使人振寒而不能饮食,这种病称为寒热病。 风邪由阳明经入胃,循经脉上行到目内眦,假如病人身体肥胖,腠理致密,则风邪不能向外发泄,稽留体内郁而化热,形成热中病,症见目珠发黄; 假如病人身体瘦弱,腠理疏松,则阳气外泄而感到畏寒,形成寒中病,症见眼泪自出。 风邪由太阳经侵入,偏行太阳经脉及其腧穴,散布在分肉之间,与卫气相搏结,使卫气运行的道路不通利,所以肌肉肿胀高起而产生疮疡; 若卫气凝涩而不能运行,则肌肤麻木不知痛痒。 疠风病:是营气因热而腐坏,血气污浊不清所致,所以使鼻柱蚀坏而皮色衰败,皮肤生疡。病因是风寒侵入经脉稽留不去,病名叫疠风。 五脏风证的病因、症状,诊断要点和病态表现: 肝风: 病因:在春季或甲日、已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肝风; 症状:是多汗恶风,常悲伤,面色微青,易发怒,有时厌恶女性; 诊察时要注意目下,往往眼圈可发青色。 心风: 病因:在夏季或丙日、丁日感受风邪的,形成心风; 症状,:是多汗恶风,唇舌焦躁,容易发怒,面色发红,病重则言语謇涩; 诊察时要注意舌部,往往舌质可呈现红色。 脾风: 病因:在长夏或戊日、己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脾风; 症状:是多汗恶风,身体疲倦,四肢懒于活动,面色微微发黄,食欲不振; 诊察时要注意鼻尖部,往往鼻尖可出现黄色。 肺风: 病因:在秋季或庾日、辛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肺风; 症状:是多汗恶风,面色淡白,不时咳嗽气短,白天减轻,傍晚加重; 诊察时要注意眉上部位,往往眉间可出现白色。 肾风: 病因:在冬季或壬日、癸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肾风; 症状,是多汗恶风,颜面然而肿,腰脊痛不能直立,面色黑如煤烟灰,小便不利,诊察时要注意颐部,往往颐部可出现黑色。 偏风病: 病因:风邪侵入五脏六腑的俞穴,沿经内传,也可成为五脏六腑的风病。俞穴是机体与外界相通的门户,若风邪从其血气衰弱场所入侵,或左或右;偏着于一处,则成为偏风病。 脑风病:病因:风邪由风府穴上行入脑,就成为脑风病; 目风病:病因:风邪侵入头部累及目系,就成为目风病,两眼畏惧风寒; 漏风病:病因:饮酒之后感受风邪,成为漏风病; 漏风病症状:是汗多,不能少穿衣服,进食即汗出,甚至是自汗出,喘息恶风,衣服常被汗侵湿,口干易渴,不耐劳动。 内风病:病因:行房汗出时感受风邪,成为内风病; 首风病:刚洗过头时感受风邪成为首风病; 首风症状:是头痛,面部多汗,恶风,每当起风的前一日病情就加重,以至头痛得不敢离开室内,待到起风的当日,则痛热稍轻。 肠风或飧泄病:病因:风邪久留不去,内犯肠胃,则形成肠风或飧泄病; 胃风:症状,是颈部多汗,恶风,吞咽饮食困难,隔塞不通,腹部易作胀满,如少穿衣,腹即瞋胀,如吃了寒凉的食物,就发生泄泻,诊察时可见形体瘦削而腹部胀大。 泄风病:病因:风邪停留于腠理,则成为泄风病; 泄风病症状:是多汗,汗出湿衣,口中干燥,上半身汗出如水渍一样,不耐劳动,周身疼痛发冷。 所以,风邪是引起多种疾病的首要因素。致于它侵入人体后产生变化,能引起其他各种疾病,就没有一定常规了,但其病因都风邪入侵。 9班-河南-耿雪明《黄帝内经》第56集作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