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55楼#
发布于:2016-03-31 21:5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张亮荧申请签到2016-3-31《黄帝内经》第55课心得
1、胸阳不下,腹阴不上,会影响十二经脉,气逆。 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阳明,三盛太阳,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真胀而头痛也。 阳入阴时病在头与腹,会出现腹胀和头痛。头痛是重阳所致或阳走阴占位。 2、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足太阳脉病令人腰痛牵引项背,及尾骨,刺委中。春天是少阳,一阳初生,放血会伤阳气。 少阳引起的腰痛,无法前后伸屈身体,不能回头。针阳陵泉和青筋血脉放血 阳明经引起的腰痛,不可回顾,否则眼目昏花,扎足三里及周围淤血处放血。 3、足少阴引起腰痛,痛引脊内部。刺少阴复溜穴附近压痛点。 厥阴之脉引起腰痛,腰中如张弓弦般绷紧,话很多,在太冲附近找压痛点下针。 足太阳经之别脉为解脉,此腰痛会痛引肩部,目视不明,遗尿的症状,在委中、委阳附近青筋处下针。 4、 解脉(带脉)引起的腰痛,围绕腰部一圈如带状疼痛,易受惊吓,在委中到外膝青筋处放血,也可在泣临下针。 同阴之脉引起的腰痛,如同有小秤锤在身中,胀闷而腰痛,在绝骨处放血。 阳维脉引起的腰痛会环胸痛,肿肿而痛,在飞扬穴处与外关下针。 5、 冲脉引起的腰痛不可以俯仰,因举重伤及腰部,淤血排不出聚此造成,扎委中、委阳青筋处放血。 会阴之脉(任脉)引起的腰痛,痛的部位会出汗,汗干又口渴引饮,饮水后又想走,扎膝外侧的青筋处。 6、飞扬脉(肾与阴维脉)引起的腰痛,痛而肿胀,时悲时恐,扎内踝上五寸处筑宾,在脾经的漏谷附近下针。 昌阳脉(肾经与督脉)引起的腰痛,会痛引前胸,严重的时候人会反张,舌卷不能言,在内踝上二寸处复溜与交信附近下针。 7、足太阳的别脉为散脉引起的腰痛会令人身热烦躁,腰下如有横木,严重时会小便失禁,刺膝盖外侧附近的青筋处。 肉里之脉引发腰痛,无法咳嗽,咳则筋呈弯急状,刺足少阳绝骨穴后侧压痛点。 腰痛沿督脉两侧上行而痛,造成头部寒栗目视昏乱,趴下躺着舒服。针刺委中。 8、腰痛且寒中刺足太阳阳明,痛处发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阳,内热而喘息不止刺足少阴,刺委中出血。 寒痛刺阳经,热痛刺阴经。腰痛都可在委中找到痛点和瘀血点放血。 |
|
5656楼#
发布于:2016-03-31 22:0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张亮荧申请签到2016-3-31《黄帝内经》第55课心得
1、胸阳不下,腹阴不上,会影响十二经脉,气逆。 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阳明,三盛太阳,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真胀而头痛也。 阳入阴时病在头与腹,会出现腹胀和头痛。头痛是重阳所致或阳走阴占位。 2、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足太阳脉病令人腰痛牵引项背,及尾骨,刺委中。春天是少阳,一阳初生,放血会伤阳气。 少阳引起的腰痛,无法前后伸屈身体,不能回头。针阳陵泉和青筋血脉放血 阳明经引起的腰痛,不可回顾,否则眼目昏花,扎足三里及周围淤血处放血。 3、足少阴引起腰痛,痛引脊内部。刺少阴复溜穴附近压痛点。 厥阴之脉引起腰痛,腰中如张弓弦般绷紧,话很多,在太冲附近找压痛点下针。 足太阳经之别脉为解脉,此腰痛会痛引肩部,目视不明,遗尿的症状,在委中、委阳附近青筋处下针。 4、 解脉(带脉)引起的腰痛,围绕腰部一圈如带状疼痛,易受惊吓,在委中到外膝青筋处放血,也可在泣临下针。 同阴之脉引起的腰痛,如同有小秤锤在身中,胀闷而腰痛,在绝骨处放血。 阳维脉引起的腰痛会环胸痛,肿肿而痛,在飞扬穴处与外关下针。 5、 冲脉引起的腰痛不可以俯仰,因举重伤及腰部,淤血排不出聚此造成,扎委中、委阳青筋处放血。 会阴之脉(任脉)引起的腰痛,痛的部位会出汗,汗干又口渴引饮,饮水后又想走,扎膝外侧的青筋处。 6、飞扬脉(肾与阴维脉)引起的腰痛,痛而肿胀,时悲时恐,扎内踝上五寸处筑宾,在脾经的漏谷附近下针。 昌阳脉(肾经与督脉)引起的腰痛,会痛引前胸,严重的时候人会反张,舌卷不能言,在内踝上二寸处复溜与交信附近下针。 7、足太阳的别脉为散脉引起的腰痛会令人身热烦躁,腰下如有横木,严重时会小便失禁,刺膝盖外侧附近的青筋处。 肉里之脉引发腰痛,无法咳嗽,咳则筋呈弯急状,刺足少阳绝骨穴后侧压痛点。 腰痛沿督脉两侧上行而痛,造成头部寒栗目视昏乱,趴下躺着舒服。针刺委中。 8、腰痛且寒中刺足太阳阳明,痛处发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阳,内热而喘息不止刺足少阴,刺委中出血。 寒痛刺阳经,热痛刺阴经。腰痛都可在委中找到痛点和瘀血点放血。 |
|
5657楼#
发布于:2016-03-31 22:0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张亮荧申请签到2016-3-31《黄帝内经》第55课心得
1、胸阳不下,腹阴不上,会影响十二经脉,气逆。 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阳明,三盛太阳,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真胀而头痛也。 阳入阴时病在头与腹,会出现腹胀和头痛。头痛是重阳所致或阳走阴占位。 2、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足太阳脉病令人腰痛牵引项背,及尾骨,刺委中。春天是少阳,一阳初生,放血会伤阳气。 少阳引起的腰痛,无法前后伸屈身体,不能回头。针阳陵泉和青筋血脉放血 阳明经引起的腰痛,不可回顾,否则眼目昏花,扎足三里及周围淤血处放血。 3、足少阴引起腰痛,痛引脊内部。刺少阴复溜穴附近压痛点。 厥阴之脉引起腰痛,腰中如张弓弦般绷紧,话很多,在太冲附近找压痛点下针。 足太阳经之别脉为解脉,此腰痛会痛引肩部,目视不明,遗尿的症状,在委中、委阳附近青筋处下针。 4、 解脉(带脉)引起的腰痛,围绕腰部一圈如带状疼痛,易受惊吓,在委中到外膝青筋处放血,也可在泣临下针。 同阴之脉引起的腰痛,如同有小秤锤在身中,胀闷而腰痛,在绝骨处放血。 阳维脉引起的腰痛会环胸痛,肿肿而痛,在飞扬穴处与外关下针。 5、 冲脉引起的腰痛不可以俯仰,因举重伤及腰部,淤血排不出聚此造成,扎委中、委阳青筋处放血。 会阴之脉(任脉)引起的腰痛,痛的部位会出汗,汗干又口渴引饮,饮水后又想走,扎膝外侧的青筋处。 6、飞扬脉(肾与阴维脉)引起的腰痛,痛而肿胀,时悲时恐,扎内踝上五寸处筑宾,在脾经的漏谷附近下针。 昌阳脉(肾经与督脉)引起的腰痛,会痛引前胸,严重的时候人会反张,舌卷不能言,在内踝上二寸处复溜与交信附近下针。 7、足太阳的别脉为散脉引起的腰痛会令人身热烦躁,腰下如有横木,严重时会小便失禁,刺膝盖外侧附近的青筋处。 肉里之脉引发腰痛,无法咳嗽,咳则筋呈弯急状,刺足少阳绝骨穴后侧压痛点。 腰痛沿督脉两侧上行而痛,造成头部寒栗目视昏乱,趴下躺着舒服。针刺委中。 8、腰痛且寒中刺足太阳阳明,痛处发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阳,内热而喘息不止刺足少阴,刺委中出血。 寒痛刺阳经,热痛刺阴经。腰痛都可在委中找到痛点和瘀血点放血。 |
|
5658楼#
发布于:2016-03-31 22:08
55,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二班何媛申请签到,2016年3月31日《黄帝内经第》55课心得
1,正常胸阳向下走,腹阴向上走,当阳下不来,阴上不去时,胸腹满,影响12经脉,导致气海气逆,统称厥逆(反着走),阴阳调和(可用处方)后再治疗。病盛,攻邪伤正气,可吃稀粥生胃气。阳气本应下,阳回逆时重阳,灸使阳气向上走,声音无,针刺气会没有,人会发狂。 2,怀孕:人体有异常现象,脉正常,无病脉之象 3,发热的病人必出现阳脉,因受三阳经脉气所动而成的,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的是少阳病,大于寸口脉2倍的是太阳病,大于3倍的是阳明病。寸口脉大于人迎脉,表明阳明热已进入阴脏,病人头腹均受邪,致腹胀满而头痛。 4,不同经脉发病使人腰痛具体情况及其治疗 (1)足太阳经脉:痛时牵引项背及尾骨,好象担负着沉重的东西一样 治疗:合穴委中放血。春季不要放血 (2)足少阳经脉:痛如用针刺于皮肤中,逐渐加重不能前后俯仰,并且不能左右回顾。 治疗:足少阳经成骨的起点放血,成骨即膝外侧高骨突起处,夏季不要放血 (3)阳明经脉:颈项不能转动回顾,回顾则神乱目花犹如妄见怪异,容易悲伤 治疗:足阳明经在胫骨前的足三里穴三次,并配合上、下巨虚穴刺出其血,秋季不要放血 (4)足少阴经脉:痛时牵引到脊骨的内侧 治疗:刺足少阴经在内踝上的复溜穴两次 春季不要放血。出血太多,导致肾气损伤而不易恢复。 (5)厥阴经脉:腰部强急如新张的弓弩弦一样 治疗:刺阻厥阴的经脉,其部位在腿肚和足根之间鱼腹之外的蠡沟穴处,摸之有结络累累然不平者,针刺;病人多言语或沉默抑郁不爽,可以针刺三次。 (6)解脉(足太阳之别络):痛时会牵引到肩部,眼睛视物不清,时常遗尿 治疗:解脉在膝后大筋分肉间(委中穴)外侧的委阳穴处,有血络横见,紫黑盛满,刺出其血直到血色由紫变红才停止。 (7)解脉(带脉):象有带子牵引一样,常好象腰部被折断一样,并时常有恐惧感 治疗:刺解脉,在郄中有络脉结滞如黍米者,刺之则有黑色血液射出,等到血色变红时即停止。 (8)少阳之脉:,痛时胀闷沉重,好象有小锤在里面敲击,病处突然肿胀 治疗: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的阳辅穴处,针三次。 (9)横络之脉发病:不可以前俯和后仰,后仰则恐怕跌倒,大多因为用力举重伤及腰部,使横络阻绝不通,淤血滞在里 治疗:刺委阳大筋间上行数寸处的殷门穴,视其血络横居满者针刺二次,放血。 (10)会阴之脉,痛则汗出,汗止则欲饮水,并表现着行动不安的状态 治疗:刺直阳之脉上三次,其部位在阳蹻申脉穴上,足太阳郄中穴下五寸的承筋穴处,视其左右有络脉横居、血络盛满的,刺出其血。 (11)昌阳之脉,疼痛牵引胸膺部,眼睛视物昏花,严重时腰背向后反折,舌卷短不能言语 治疗:筋内侧的复溜穴刺二次 (12)太阳之别脉:发热,热甚则生心烦,腰下好象有一块横木梗阻其中,甚至会发生遗尿 治疗:刺散脉下俞之巨虚上廉和巨虚下廉,其穴在膝前外侧骨肉分间,看到有青筋缠束的脉络,用针刺三次。 (13)腰肉里之脉,痛得不能咳嗽,咳嗽则筋劢拘急挛缩 治疗:刺肉里之脉二次,其穴在阻太阳的外前方,阻少阳绝骨之端的后面。 (14)腰痛挟脊背而痛,上连头部拘强不舒,眼睛昏花,好象要跌倒 治疗:委中穴放血 |
|
5659楼#
发布于:2016-03-31 22:2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九班罗红灵申请签到2016年3月31日《黄帝内经》第56课心得
痏:疮有瘢痕者称为痏,放血治疗。痛在膀胱经下委中穴,阴谷(从阴引阳)在其周围找痛点再下一针。 风论篇四十二 风为百病之始,病会进入五脏六腑,刚受到风时风藏于皮肤和肌肉间会发痒,因汗停留在皮肤表面,里热外受冷风,毛孔阳不去,风性转为寒时,胃口不好。转为热时,毛孔汗散不出,使人肌肉萎缩。 如同时出现寒热时,定会记忆差,抖动,胃口不开,寒热往来。 若风气入阳明经而深入胃,肥胖的人,风气顺经上行造成中热病(热中是中焦,肠胃湿热盛)而眼目发黄,瘦人则现寒症泪多。 风气入太阳经,背俞穴很多,表和阳气相冲突,肌肉会胀闷,背生青春痘,我们分别有去湿、热、寒的药,开处方时胖子有去风加去热,瘦子用去风加去寒 疠病,也是一种风症,俗称麻风病,热附于血气里面,血气不清,会造成鼻柱坏,面色暗,皮肤生疽化脓溃烂。治疠病时辩证分寒热。 风者,百病之首,善行而速变,伤于风以四季来分,如春季或甲乙日的肝风,依此类推 也有脏腑之风,伤于背俞穴,名偏风 又有风气沿风府穴上行名脑风 风入头面名目风或眼寒,酒后伤风的漏风,房事后伤风的内风,沐浴当风首风,酒居风处入中焦的肠风,风之外部腠理间的泄风 五脏风之病情诊断与症状 肺风:怕风吹,面色白,时常咳嗽气短,白天轻,入夜严重,诊断在眉,眉毛周围有白点。背后第三椎痛 心风:多汗恶风,嘴唇颜色光鲜亮丽。善怒易惊,病重时讲话语速慢,背后第五椎痛。诊断在舌,色赤 肝风:多汗恶风,面色青,善怒,易悲,咽干。诊断在眼下色青。 脾风:恶风,四肢倦怠懒动,胃口不好,面无华微带黄。诊断在鼻色黄。 肾风,多汗恶风,脸面浮肿,背脊疼痛无法久站,无法行房,女人经水不利,诊断在肌肤,色黑。 胃风:颈部多汗,恶风,食物吞咽不下,着薄衣受寒腹胀,冷食下肚下泄,诊断看体形,人瘦而腹大。 首风:沐浴当风,头面多汗惧风,十干推算,在其得首风前一日病重,头痛不想出门,到了首风日病缓。 漏风:酒后伤风,偶多汗,厚衣出入,吃东西常大汗,严重时湿衣,呼吸短浅,口干舌燥,无法工作 泄风:风之外部腠理,汗多致湿衣,口干无法劳动,若兼有寒邪,全身头痛。 |
|
5660楼#
发布于:2016-03-31 22:3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郭玉斐申请签到,2016年3月31日《黄帝内经》第55课心得
颈痛是气海受病。胸满是阳,腹满是阴。喝稀饭待胃气恢复一点再治,也可在稀饭中加一点姜帮助发散。胸为阳,阳气不能下行为重阳,灸则阳气上侵而音哑,针刺令阳气大泄,阳气因虚而大狂,须令阳气下降进入四肢,手足温暖后可安全治愈。 身有病而无邪脉,为有孕。 发热的病人,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为少阳病,大于二倍为太阳病,大于三倍为阳明病。若寸口比人迎脉大,阳明热已入阴脏,故病人头腹受邪,以致腹胀满而头疼。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腰痛在膀胱经上下委中,在太阳经上郁血外放血,但春不放血,会伤元气。痛在尾椎骨上在承山放血。 太阳痛在背部,少阳腰痛不能转身,针阳陵泉穴外之骨端找青色血脉放血,但夏不放血,会伤元气。 足阳明胃经引起的腰痛,无法回顾,一回顾必眼目昏花,易悲,针足三里及其上下一二寸有瘀血之血脉放血,但秋不放血,会伤元气。 足少阴肾经引起的腰痛牵引脊柱内,针复溜周围压痛点,但春不可放血,一旦出血过多病难回复。 肝经引起的腰痛如弓弦绷紧,针足大指骨与次指间硬块压痛点,有几处刺几处,此病人多言痛不止,可在痛处刺三针。 足太阳之别脉为解脉,此腰痛令人痛引肩部,目视不明,常遗尿。针外膝部与委阳间瘀血脉上放血,直到瘀色消 带脉痛绕腰一圈如带状痛,似腰被斩两半,易受惊吓,针解脉在委中到外膝部处血络结如黍米样一粒粒相连处放血,血常会喷出,黑血流尽止。 同阴之脉引起的腰痛,感觉如小秤锤在身中,胀闷而腰痛,刺同阴之脉,在绝骨附近找三处压痛点刺之。 阳维脉引起的腰痛,肿胀而痛,针飞扬。 冲脉之络脉伤,引发腰痛无法前后弯身,仰身会担心跌倒,因举重物伤及腰部,使横络之血脉断瘀血聚于此而造成的,在委阳上方找青筋放血。 会阴之脉引起的腰痛,痛的部位汗,汗干后渴饮,饮后想走动,刺足阳蹻之脉在外膝关下五寸找瘀血处放血。 飞扬脉引起的腰痛,痛而肿胀,严重时时悲时恐,针飞扬脉在内踝上五寸,足少阳与阴维脉交会的位置,约漏谷下一寸处。 昌阳脉引起的腰痛痛引前胸,目视不明,严重时痉挛向后弯曲,舌上卷不能言,针复溜及交信二穴,以有压痛点为正穴。 散脉腰痛热而烦躁,腰下如有横木压,严重小便失禁,针膝外侧有血脉束缚状部位放血。 肉里之脉腰痛,无法咳嗽,一咳则筋急弯,刺足太阳经外侧,足少阳绝骨后侧的压痛点取二点针之。 腰痛沿督脉两侧上行而痛,头寒目昏,趴下躺舒服,刺委中附近瘀血络处放血。 腰痛处寒,刺足太阳与足阳明二经。痛处热,刺肝经。无法前后弯,刺胆经。腰痛引内热而喘,刺肾经及委中放血。腰痛处热又无法回顾,选脾经,同症再有内热且喘息不止,刺足少阴经,大便难也取此经。同前症,再有少腹胀满刺足厥阴经。腰如折断无法前后弯曲,无法抬重物,刺足太阳经。腰痛牵引脊内痛并传到内廉痛,刺足少阴经。 腰痛引少腹痛,无法弯仰,刺八髎穴及两侧俞穴。凡治腰痛依月的盈缺增减刺数,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
|
5661楼#
发布于:2016-03-31 22:3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1班文霞申请签到
2016年3月31日《黄帝内经》54课学习心得 悲太过伤肺。肺、心在胸上面为阳(人体里面是阴往上升,阳往下降,所以头是冷的)。寸脉的地方,悲伤到肺,影响到心,心跳加快,肺张开很大,上焦不通,气闷在那里,积在胸部的热气散不掉。恐太过伤肾。正常人肺气下降,人一恐,肺气下不来,会回逆,造成上焦闭,阴气会累积,肚子会胀,思胜恐。寒气能使肌理毛孔闭塞,阳气无法行之于外表,故令气收敛在内而不出。热气能令人毛孔肌理大开,气血流畅,汗大出,所以气就外泄了。受到惊吓则心意无靠,神志恍惚不知所措,以致气机乱了。过劳会令人喘息出大汗,于是内外皆太过伤,造成气耗损不复发,思能使人心有所依靠,神志有所依归,正气因而停留无法正常运行,令气郁结不通了。 腹中论:早上可以吃,晚上不可以吃称之为鼓胀,这种病用鸡矢治(鸡要生活在野外的,不是饲养的,鸡啄食时会把泥土和石头都吃进去,排出来的粪便中间是白色的,这个白色是鸡吃进去很多岩石类的东西,经过它的肠胃出来是白色的,把白色的收集起来晒干备用,和米酒煮在一起)。一剂就好。肝病的鼓胀用这个鸡矢一剂就好了。再发是饮食不洁造成的,所以我们吃一定要简单。 胁肋胀满,东西不能吃下去,发病之痛先闻到腥臭味,吐血出来,四肢冰冷,眼目昏花,大小便带血——血枯。治法:用乌贼的骨头,茜草合并在一起打粉,加鸟蛋卵(中间的卵拿出来)混在一起,做成绿豆大小,饭后吃,并喝鲍鱼汁,可使肠中清利,恢复肝的功能(肝藏血,污血停在里面才会有腥臭味)。小腹胀,上下左右摸上去都好像有根——伏粱。胆堵塞很久,胆破掉,胆汁外流,三焦一包就把它包住了。盲肠堵很久破掉,包住一块,包在里面的是脓血(腹膜炎),以前歧伯说是死症,现在可以治。下则因为阴,必下脓血,上行则压迫胃脘,造成胃中生痈胀,脐上不好治,脐下好治,针灸处方都可治。身上及大腿部、足胫部都肿起来,腹部有绕脐痛的现象——伏粱。是由风造成的。此病气溢出大肠而附着在肓部,肓之源头在脐下气海穴,所以会有环脐而痛的现象。此病不可乱动,摇动过剧会造成小便不易排出,很危险。腹腔有大动脉,破掉,三焦把它包住,都叫伏粱。热中、消中之病不可服用高厚美食或芳草药或石药,芳香的草药其气必盛,石药之气亦悍烈,所以此二者药气快速而强劲有力,因此不是心无欲望,无所怨之人是不可服此二种药物的。所有热中用消中之药,都因肠胃中过热引起的。热气本性慓悍,药气亦同,一旦二者相遇害,必内伤脾,脾为土气,受木制,因此于甲乙之木日必造成脾病。 人有四海:脑——髓之海,俞穴:上俞为百会,下俞为风府。喉项——气之海,俞穴:上俞为天柱,下俞为人迎。胃——水榖之海,俞穴:上俞为气间(关元以下),下俞为足三里。冲脉——十二经之海,俞穴:上俞为大杼,下俞为巨虚,上廉。 |
|
5662楼#
发布于:2016-03-31 22:3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九班郭新申请签到2016-3-31黄帝内经56课心得
1风论篇四十二 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伤人,会令人有时寒,有时热,有时热中,有时寒中,有时内热,有时里寒,有时为li节病,有时半身不遂,有时为单纯的风病,有时内至到五脏六腑。 這是因为风气入体必先藏于皮肤和肌肉之间,使气无法正常運行,内受阻则不通,外受阻汗液不出,令人皮肤痒。 风之性,善于游走且多变化,当肌肉松弛时,令人感觉阵阵寒意,若皮肤毛孔封闭时,则令人发热而烦闷,若转成寒气,会令人胃口不开,若转化为热,则令人肌肉萎缩,和厌食症,此病名“寒热” 若风气进入阳明经,深入胃中,邪气沿经脉上行至目内角处,這是肥胖者使邪气无法外泄体外,造成中热病而眼目发黄。瘦者则汗液外泄过多而成里寒症,病人呈现中寒及眼泪多的毛病。 风這入太阳经,会进入背部俞穴,再分散到肌肉之间,与表阳相争,风邪受阻,会令肌肉鼓胀内生脓疮,表阳受阻造成肌肉麻痹感。 麻风病乃因血气中有热邪,令血气混肴不清,于是造成鼻柱塌,面色暗,皮肤生痈化脓溃烂。此病是寒热混合在一起造成的。 风之病 春季或甲乙日人伤于风,为肝风。 肝风症状为多汗惧风吹,令人善悲,面带微青,咽干人亦怒,在眼下有青色。 夏季或丙丁日伤于风者为心风,症状多汗惧怕风吹,唇口焦干,易惊善怒,面色赤,病情严重语言不利,诊断在舌,其色赤。 长夏或戊己日受风为脾风,症见多汗惧怕风,全身倦怠,四肢不想活动,面色无华,微带黄色,不思饮食,诊断在鼻,其色黄。(鼻子黄亮为有横财) 秋季或庚辛日受风为肺风,症见多汗惧怕风,面色白,咳嗽气短,白天轻晚上重,诊断看眉棱骨呈白色状。 冬季或壬癸日伤于风,为肾风,症见多汗惧怕风,面浮肿,背痛无法久站,色黑,无法行房,女人则经水不顺,诊断在肌肤,其色黑。 胃风症见颈部多汗,惧怕风吹,食物吞咽不下,腹部胀满,若穿薄衣受寒则腹胀不见,一吃寒冷食物则下泄,诊断看体型,人必受而腹大。 沐浴后当风,为首风,症见头面多汗。 病会在其当令之时气,下个当令之时病起。 酒后当风为漏风,症见有时多汗,平时皆穿后衣,一吃食物则头部大汗,严重时身体出大汗,呼吸浅短俱风吹。衣服长湿,病人口干舌燥,无法正常工作。 风居于外部腠理间,为泄风,症见多汗,衣服尽湿,严重者汗水溢出衣外,口中干燥,皮肤湿重,无法带动,若全身都头痛,必是寒症。(泄风多体力劳动者)。 脉诊 风病的脉 尺部脉会浮出皮肤表面,触手可得。 |
|
5663楼#
发布于:2016-03-31 22:4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郭艳申请签到,2016年3月31日《黄帝内经》第55讲学习心得:
一、1厥逆--病如胸肿大,颈痛(是气海受病)又胸腹(胸是阳腹是阴)胀满,中于寒,阴阳绝别而成的(常人是胸阳下行,腹阴上升的,现在阳下不来,阴上不去,因此胸又满来了,腹又满了,这样会影响十二经的经脉,进一步影响气海,造成气逆)。统称为厥逆,简单来讲,就是反着走。此病若灸它则造成声哑(阳气本上行,今病令阳气更上,故头呈阳气有余状,一旦火灸之则阳气遏盛而入侵阴中,一入则音哑),用针石开破,必成狂乱(针石刺破令阳气大泄,故阳气因虚而成狂),只有待其阴阳和谐时(病气盛的时候,去攻它,会让其正气虚掉。等病的盛气退后,须令上头的阳气下降进入四肢,手足温暖后再调和可安全治愈。)再来慢慢施治。也有方子调和阴阳,或者用白米稀饭让胃气(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胃,土气生万物)变强,也可加生姜能起发散的作用,使吸收力更强。 2.妇人已孕且将会生:身体有异常现象,但按脉却很正常无病脉之象,这就是怀孕了而且会顺产。因为这篇是讲腹中论,讲肚子的问题,因此把怀孕的事也放在这里讲。 3.发热的病人,必出现阳脉,因受三阳经脉气所动而成的。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的是少阳病,大于寸口脉二倍的是阳明病,大于寸口脉三倍的是太阳病。若寸口比人迎脉大,表示阳明热气已入阴脏,故病人会头腹均受邪,以致腹胀满而头痛(腹部是属于纯阴的地方,平常其中有太阳小肠和膀胱经,现在另外的阳再加入,其中的阴会上升,阴和阳永远是互相交接的,阴一走,阳会补位,阳一走,阴也会补位)。 二、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1.足太阳膀胱经之脉病时,会令人产生腰痛牵引项背及尾骨,使背部感觉如负重物状。可针委中穴,及太阳正经上有郁血之络位来放血,春天不见血(春天是少阳,一阳出生,一个阳刚开始起身的时候,这个时候放血会伤到阳气,会让阳虚,因此避免春天放血,夏天阳很盛,比春天好一点)。 2.足少阳胆经引起的腰痛,像是用针刺皮肤的感觉,并且使人无法前后伸屈身体,无法做回 顾的动作(不能回头看倒后镜之类的)。可以用针在阳陵泉穴外之骨端找青色血脉放血,可以立愈。在冬天,也可给病人放血,因现代的针很细 3.足阳明胃经引起的腰痛,会令人无法回顾其首,一旦回顾则必眼目昏花。此症且令人情志上易悲。可针刺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及其上下一、二寸位有瘀血之血脉放血。 4.足少阴肾经引起的腰痛,会痛来牵引内廉(腹部中来)。可针刺内踝上足少阴复溜穴附近压痛点。 5.足厥阴肝经引起腰痛,令人腰中如张弓弩弦般的绷紧。可针刺足厥阴脉在足大指骨与次指间太冲的位置找压痛点。症状病人喜欢讲话讲很多,实际上厥阴是肝和心胞经,一受伤,腰部也会影响到病人就(腰痛)。心胞既是将心的火(阳)包住,心脏如果没有心胞,心神就会乱跑,阳就没有办法守在身体里面,心胞经本身络到胆和女子胞中,心脏本身不受病,心胞会受病,引起腰痛,喜欢重复讲话。 6.足太阳之别脉为解脉,此病腰痛令人痛而引肩,目视不明,常常遗尿(小便控制不住)。可针刺其脉在外膝部与委阳之间瘀阻的血脉上放血,直到郁血之色消除。在带脉有痛,其腰痛症状围绕腰部一圈如带状疼痛,腰部好像要断成两半似的,使人易受惊吓。可针刺解脉在委中位到外膝部处血络有如黍米粒处,放血受,俟黑血流尽方可止血。针灸可以在临泣上下针。(在黄帝内经里面有非常多的地方用放血来治疗,如疟证,腰痛,针灸治疗的范围非常广,你只要确定看到瘀脉的时候把他放掉,在小腿上看的很清楚,每个地方可以放几滴血,没有关系,不去管春夏秋冬,放了之后腰痛很轻松) 7.同阴之脉(少阳脉)引起的腰痛,似小秤锤系在其中, |
|
5664楼#
发布于:2016-03-31 22:5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刘炳环申请签到
2016年03月27号,《黄帝内经》第51课心得 五脏久咳不愈,就会移转到腑中。如脾咳不已,久而影响胃。胃咳症状,必咳中兼呕吐,呕吐剧烈时,会有吐虫出的症状。肝咳不已,久而传胆。胆咳之症,必咳时兼吐胆汁之苦水出来。肺咳不已,久而传大肠,大肠咳状,咳时会遗漏大便出来。心咳不已,久必传入小肠,小肠咳症,咳时必兼有放屁症状。肾咳不已,久必传入膀胱,膀胱之咳,咳时兼有遗漏小便。诸咳久而不愈,必傅入三焦,三焦咳的症状,必咳而兼有腹满,没有食欲。 六腑皆受气于胃,五脏咳必因于肺,故其共同之症状为咳时鼻涕出,痰多且面部浮肿里气上逆状。 治脏咳的,宜取背部该脏的俞穴及四肢上的俞穴;治腑咳者,直刺该病经之合穴;面部有浮肿者(伤到胃气了),宜刺该病变经之经穴。 举痛论篇第十九 经脉中气血是流行不止,循环全身永不停顿的,一旦寒气深入经脉中使其缓慢,凝涩而不能顺行。如果寒气在经脉外侧,则令血少(脉收缩变细),居于脉中,则使气不通顺,这就会使内脏突然疼痛了。 此类疼痛有时突然自止,有时痛会持续不停,有时痛起来不能用手按压,有时却须按压方可止痛,有时即令按压亦无帮助,有时痛会令人生喘,痛动处手触可知的,有时会心痛彻背的牵引痛,有时痛会有胁肋位与小腹位互相牵引的痛,有时会腹痛牵引到鼠蹊部,有时痛久后而积聚成块者,有时会突生剧痛而致昏迷不酸的,也有部分会苏醒过来,有时边痛边呕者,有时腹痛之后产生下痢的,有时却腹痛而大便不通的,凡是以上的痛,各有不同的外形症候。 寒气入体,居于经脉外的,会生血脉寒,一旦如此则会有屈缩身体及筋脉呈拘急状,经脉一旦拘急不止,就会牵引外部的孙络,会发生突然疼痛的现象,一旦得到热气的熏烤立可止痛,此痛因中寒而生,必会久痛不止。 如果寒气居于经脉之中,会与体内热气相争,造成脉气充满状,经脉过满就会感觉疼痛不可触按(寒热相搏),此因汗气停留经脉中,造成热气上升,使经脉过于胀大,致令气血混乱,于是就发生痛不可按的现象。 如果寒气客居肠胃之间,三焦腹膜之下,于是血脉无法流畅而聚此,造成细小络脉牵引腹痛,重按之能令气血扩散开,于是成为按之痛止的现象。 若寒气深入华陀夹脊的深处,即令重按之亦无法触及,此即按之亦无益于事也。若寒气客居冲脉之中,因冲脉下起关元,沿腹之任脉而上行,今有寒气居此,必造成血服不通畅,一旦血脉不通则气必随之反应出来,就有喘动而手可触及的症状。 若寒气客居背部俞穴之经脉,致令血脉凝涩不顺利,一旦如此就会血不足,血一不足就生痛症。所有俞穴经气皆贯注于心,于是产生背痛彻心互相牵引而痛。如重按之使经脉之热至,血立刻通且足,于是疼痛立止。 若寒气客居足厥阴肝经的脉上,肝经之脉,连络阴部,系于肝脏,一旦寒气入侵,造成血凝涩而经脉拘挛,于是产生胁肋部位牵引少腹疼痛。若此逆气居于阴股间不去,会使寒气上沿少腹中,下部血又不顺畅,于是产生腹痛牵引阴股间。 若寒气客居小肠的三焦油膜之间的血络之中,血凝涩而无法贯注大经脉中,血气居此停留无法顺行,日久必生积块在腹中了。 |
|
5665楼#
发布于:2016-03-31 23:0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薛绍展申请签到
2016年3月31日、《黄帝内经》第55课心得: “厥逆” 胸肿大,颈痛又胸腹胀满, 中于寒,阴阳绝别而成的。 等阴阳和谐时再治疗。 阳气本上行,今病令阳气更上, 故头呈阳气有余状,一旦火灸之则阳气遏盛而入 侵阴中,一入则音哑。针石刺破令阳气大泄,故 阳气因虚而成狂。须令上头的阳气下降进入四 肢,手足温暖后再调和可安全治愈 。 怀孕, 脉象正常而身体有异常。 发热的病人,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的 是少阳病,大于寸口脉二倍的是太阳病,大于寸 口脉三倍的是阳明病。若寸口比人迎脉大,表示 阳明热气已入阴臓,故此病人会头腹均受邪,以致腹胀满而头痛了。 足大阳膀胱经之脉病时,会令人产生腰痛牵 引项背及尾骨,使背部感觉如负重物状。可针委 中穴,及太阳正经上有郁血之络位来放血。但春 季时不可见血,会伤元气。 足少阳胆经引起的腰痛,好像是用针刺皮肤 的感觉,并且使人无法前后伸屈身体,无法做回 顾的动作。吾人可以用针在阳陵泉穴外之骨端找 青色血脉放血,可以立愈,但如正值夏季则不可 见血,会损元气。 足阳明胃经引起的腰痛,会令人无法回顾其 首,一旦回顾则必眼目昏花。此症且令人情志上 易悲。吾人可针刺足阳明胃经之足三里穴及其上 下一、二寸位有瘀血之血脉放血,但在秋季不可,否则伤及胃气。 足少阴肾经引起的腰痛,会痛来牵引脊椎内 部的感觉。吾人可针刺足少阴复溜穴附近压痛 点。但于春季不可放血,一旦出血过多,病必难 回复了。 足厥阴肝经引起之腰痛,令人腰中如张弓弦 般的绷紧。吾人可针刺足厥阴脉在足大指骨与次 指间找硬块的压痛点,找到即可刺,有几处刺几 处,此病使人多言痛不止,按诊时又无定处,故 可在痛处刺三针。 足太阳之别脉为解脉,此病腰痛令人痛引肩 部,目视不明,常常遗尿。可针刺其脉在外膝部 与委阳之间瘀阻的血脉上放血,直到郁血之色消 除即可停止了。 同解脉之别络为带脉,其腰痛症状围绕腰部 一圈如带状的疼痛,腰部好像要断成两半似的, 使人易受惊吓。可针刺解脉在委中位到外膝部处 血络结如黍米一样一粒粒相连处放血出,俟黑血 流尽方可止血。血常会喷出,勿惧。 同阴之脉引起的腰痛,会感觉如有小秤锤在 身中,胀闷而腰痛之感,可刺同阴之脉,在绝骨 穴位附近找三处压痛点刺之即可 。 奇经之阳维脉引起的腰痛,其感觉是肿胀而 痛。可针刺阳维脉与太阳脉交接之飞扬穴,约离 地一尺之高。 冲脉之络脉伤,所引发之腰痛,令人无法前 后弯身,如仰身则会担心跌倒,此病是因举重物 伤及腰部,使横络之血脉断,排不出之瘀血聚此 造成的。刺法在委阳穴上方找青筋血郁处放血, 立愈。 会阴之脉引起的腰痛,会在痛的部位上汗出 淋漓,汗干后又口渴引饮,饮水之后又想走动。 吾人可刺足部阳蹻之脉约在外膝关下五寸地方 找血瘀之处放血。 飞扬脉引起之腰痛,使人痛而肿胀感,严重 时令人时悲时恐。可针飞阳脉在内踝上五寸,为 足少阳与阴维脉交会的位置,约漏谷穴下一寸 处。 昌阳脉引起之腰痛,会痛引前胸,目视不明 状,严重时会有痉孪且向后弯曲状,舌向上卷起 且无法说话。可针刺内踝上二寸的复溜及交信二 穴,以有压痛点为正穴位。 |
|
5666楼#
发布于:2016-03-31 23:03
@教官-南京-李宁@助教-中山-吴泳茵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王岩龙申请签到2016年3月31日《黄帝内经》第56课学习心得【p270--276】风论篇第四十二1.风气入体必先藏于皮与肌肉之间,使表里之输运失常,内受阻不通,外受阻汗液不出。 风之性,善于游走且多变化,当肌肉松弛时,会令人感觉阵阵寒意,若封闭时则令人发热而烦闷。若转成寒气,则令人胃口不开,若转化为热,则使人肌肉萎缩,因此会造成看到食物就害怕,此名“寒热”。2.若风气进入阳明经而深入胃中,会顺沿经脉上行到目内角处,若此人素为肥胖,必使风气无法外泄体外,就造成中热病而眼目发黄。若此人素瘦弱,则外泄必过多而成里寒,于是呈现中寒症及眼泪多的病。3.若风气进入太阳经,经过背部诸俞穴,再分散到肌肉之间,会与固表之阳气(免疫系统)相争,一旦受阻停滞不去,会使肌肉鼓胀内生脓疡,固表之阳气受阻无法运行,造成肌肉麻痹感。4.瘴疠之病乃因血气中有热邪居之而令血气混淆不清,于是造成鼻柱塌坏,面上色暗,皮肤生疽化脓溃烂,此血因热生败之病,犹今之大麻疯、鸟脚病是也。若是风寒客居在经脉上不去,就名为时疠之病,或名寒热。 以四季来分,春季或甲乙日时人伤于风,名之“肝风”。夏季或丙丁日伤于风者,名之“心风”。长夏或戊己日伤于风者,名之“脾风".秋季或庚辛日伤于风者,名之“肺风”。冬季或壬癸日伤于风者,名之“肾风”又若风伤背部之诸俞穴,如五脏六腑之俞穴,此为脏腑之风,各有风入之门户,此中者名之“偏风”。5.风气若沿风府穴而上行,则名之“脑风”。风若入头面,则名“目风”或“眼寒”。酒后当风而伤,此名“漏风”。房事后汗出伤于风,则名“内风”。沐浴后当风者,名之“首风”。久居风中而令风气入中焦,名之“肠风”,或“飧泄”。风居外部腠理之间,名之“泄风”。 故风者,为百病之首为病之始生也。至于以后病情的演变,而成为其它的病了。风性善变,故并非有一定的法则可以依循。二、五臓风之病情症状各不同,如何诊断及主要症状。1.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欬短气。画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2.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3.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4.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5.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炱,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6.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先衣则腹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7.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8.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9.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痹论第四十三1.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游走】,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酸痛不已】。2.痹分五种: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长夏】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
|
5667楼#
发布于:2016-03-31 23:1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宏申请签到,2016年3月31日《黄帝内经》第56课心得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宏申请签到,2016年3月31日《黄帝内经》第56课心得 刺腰痛第四十一 如病人曾手术,治疗效果甚微。未手术则必有效。 刺血委中,必下阴谷,意为以阴引阳也。若在近阴谷之处寻压痛点,是为距脊椎近之,近于承山,是为尾椎近之。治之以刺血。 风论第四十二 风为百病之始。初受风,疾在肌肤腠理之间,其证痒。风善行,皮肤毛孔打开,觉寒,是为风寒。皮肤毛孔关闭,汗不能出,觉热,是为风热。恶寒则饮食减少,发热则肌肉消瘦,使人振寒而不能饮食,称为寒热病。 风气入阳明,顺经脉入眼,若胖人则风气不得外泄,中焦湿热盛,证见眼睛发黄。瘦人则外泄流汗,成寒中病,证见眼泪自出。故胖人风热,瘦人风寒。 风气入太阳,循腧穴入体,与卫气相搏结致卫气不通利,证见肌肉胀痛,疮疡等。卫气凝滞,则致肌肉麻木等症。 麻风病亦为风证。因有荣气在血分,致血不净,证见鼻柱坏,皮肤溃烂。其因风寒侵入经脉羁留不去。 在治疗风证时,要辨清风寒风热,或是病兼寒热。 春:甲乙日伤肝风。 夏:丙丁伤于心风。 长夏:戊己伤于脾风。 秋:庚辛伤于肺风。 冬:壬揆伤于肾风。 风邪侵入五脏六腑的腧穴,沿经内传,也可成为五脏六腑的风病。脏腑之风不同,若一侧受风,则气脉不均,偏着于一处,成偏风。 风邪由风府穴上行入脑,成脑风。 风邪侵入头部累及目系,成目风,眼寒则泪流不止。 饮酒之后受风,成漏风。 行房汗出时感受风邪,成内风。 刚洗过头时感受风邪,成首风。 风邪久留不去,内犯肠胃,成肠风或飧泄病。 风邪停留于腠理,成泄风。 风为百病之始,治疗时要辨证论治。 识别风脉:正常脉寸高尺低,寸九分,尺一寸。受风时,脉会到皮肤表面沿皮肤走,此时脉轻触即得。此为风脉。 肺风:多汗恶风,面色淡白,咳嗽气短,白天减轻,傍晚加重,印堂发白,眉周显示一圈白色,此因眉络肺,若眉长,此为长寿之象。心风:多汗恶风,唇舌焦燥,容易发怒,面色发红,病重则言语謇涩,嘴唇颜色光鲜红亮。多汗恶风是受风后的共证,诊断时,可按压第五椎,压痛为心风,第三椎压痛为肺风。 肝风:多汗恶风,常悲伤,面色微青,咽喉干燥,易发怒,眼下发青。 脾风:多汗恶风,身体疲倦,四肢懒于活动,面色微微发黄,食欲不振,鼻尖现黄色。 肾风:多汗恶风,颜面浮肿,腰脊痛不能直立,面色黑如煤烟灰,小便不利。 胃风:颈部多汗,恶风,吞咽饮食困难,隔塞不通,腹部易胀满,如少穿衣,腹即膜胀,食寒凉即发泄泻,形体瘦削而腹部胀大。 首风:头痛,面部多汗,恶风,起风前一日病情加重,待起风的当日,则痛热稍轻。 漏风:汗多,不能少穿衣服,进食即汗出,自汗,喘息恶风,口干易渴,不耐劳动。 泄风:多汗,汗出湿衣,口中干燥,不耐劳动,身疼而发冷。 中药用息风之药治疗时,要辩证清晰,若是全身上下均痛是寒证。 痹论第四十二 庳:麻木不仁,由风寒湿造成治疗庳要祛风、祛寒、祛湿,视风寒湿之所偏重,决定处方。 风邪偏胜为行痹。 寒邪偏胜为痛痹。 湿邪偏胜的叫著痹。 |
|
5669楼#
发布于:2016-03-31 23:3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贵阳-李广合申请签到,
2016年3月31《黄帝内经》第56课心得 风论篇第四十二 一、风邪引起的疾病 风邪侵犯人体常常留滞于皮肤之中,使腠理开合失常,经脉不能通调于内,卫气不能发泄于外;然而风邪来去迅速,变化多端,若使腠理开张则阳气外泄而洒淅恶寒,若使腠理闭塞则阳气内郁而身热烦闷,恶寒则引起饮食减少,发热则会使肌肉消瘦,所以使人振寒而不能饮食,这种病称为寒热病。 1、风邪由阳明经入胃,循经脉上行到目内眦, A/肥胖者,腠理致密,则风邪不能向外发泄,稽留体内郁而化热,形成热中病,症见目珠发黄; B/瘦弱者,腠理疏松,则阳气外泄而感到畏寒,形成寒中病,症见眼泪自出。 2、风邪由太阳经侵入,偏行太阳经脉及其腧穴,散布在分肉之间,与卫气相搏结,使卫气运行的道路不通利,所以肌肉肿胀高起而产生疮疡;若卫气凝涩而不能运行,则肌肤麻木不知痛痒。疠风病是营气因热而腐坏,血气污浊不清所致,所以使鼻柱蚀坏而皮色衰败,皮肤生疡。病因是风寒侵入经脉稽留不去,病名叫疠风,也有的叫寒热。 3、风邪侵入五脏六腑的俞穴,沿经内传,也可成为五脏六腑的风病。风邪侵袭络、经、脏、腑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发展为偏风病。 风邪由风府穴上行入脑,就成为脑风病;风邪侵入头部累及目系,就成为目风病,两眼畏惧风寒;饮酒之后感受风邪,成为漏风病;行房汗出时感受风邪,成为内风病;刚洗过头时感受风邪成为首风病;风邪久留不去,内犯肠胃,则形成肠风或飧泄病;风邪停留于腠理,则成为泄风病。所以,风邪是引起多种疾病的首要因素。致于它侵入人体后产生变化,能引起其他各种疾病,就没有一定常规了,但其病因都风邪入侵。 二、四季风邪与五脏 春季或甲、已日伤风,病在肝; 夏季或丙、丁日伤风,病在心; 长夏或戊、己日伤风,病在脾; 秋季或庾、辛日伤风,病在肺; 冬季或壬、癸日伤风,病在肾。 注:风邪侵入人体,即不能在内流通,又不能向外发散,随着人的腠理开闭,就会使人觉得寒冷与燥热、变得食欲减退,肌肉消瘦,这就是寒热病。 三、五脏风病 五脏风证的临床表现: 1、肺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面色淡白,不时咳嗽气短,白天减轻,傍晚加重,诊察时要注意眉上部位,往往眉间可出现白色。 2、心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唇舌焦躁,容易发怒,面色发红,病重则言语謇涩,诊察时要注意舌部,往往舌质可呈现红色。 3、肝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常悲伤,面色微青,易发怒,有时厌恶女性,诊察时要注意目下,往往眼圈可发青色。 4、脾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身体疲倦,四肢懒于活动,面色微微发黄,食欲不振,诊察时要注意鼻尖部,往往鼻尖可出现黄色。 5、肾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颜面疣然而肿,腰脊痛不能直立,面色黑加煤烟灰,小便不利,诊察时要注意颐部,往往颐部可出现黑色。 四、胃风、头风、漏风和内风 1、胃风的症状,是颈部多汗,恶风,吞咽饮食困难,隔塞不通,腹部易作胀满,如少穿衣,腹即脘胀,如吃了寒凉的食物,就发生泄泻,诊察时可见形体瘦削而腹部胀大。 2、首风的症状,是头痛,面部多汗,恶风,每当起风的前一日病情就加重,以至头痛得不敢离开室内,待到起风的当日,则痛热稍轻。 3、漏风的症状,是汗多,不能少穿衣服,进食即汗出,甚至是自汗出,喘息恶风,衣服常被汗侵湿,口干易渴,不耐劳动。 4、泄风的症状,是多汗,汗出湿衣,口中干燥,上半身汗出如水渍一样,不耐劳动,周身疼痛发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