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85楼#
发布于:2016-04-01 08:4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王芝申请签到,2016年3月31日《黄帝内经》第56课心得
《风论篇第四十二》 一、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藏六府的原因 风气入体必先藏于皮与肌肉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之性,善于游走且多变化,腠理开,则感觉寒,闭则热而闷。若转成寒气,则令人胃口不开。若转化为热,则使人肌肉萎缩,会造成看到食物就害怕,名曰寒热。 若风气进入阳明经而入胃中,循脉而上至目内眦。若人胖,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若人瘦,外泄必过多而成里寒,则中寒及眼泪多。 若风气进入太阳经,经过背部诸俞穴,再分散到肌肉之间,会与固表之阳气相争,一旦受阻停滞不去,会使肌肉鼓胀内生脓疡,固表之阳气受阻无法运行,造成肌肉麻痹感。 疠病,为麻风病,因血气中有热邪居之而令血气混淆不清,造成鼻柱塌坏,面上色暗,皮肤痬溃。若是风寒客居在经脉上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二、以四季来分。 春季或甲乙日时人伤于风,为肝风。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面色微青。咽干善怒,时憎女子(应该不会)。诊断在目下,其色青。 夏季或丙丁日伤于风者,为心风。心风之状,多汗恶风,唇口焦干善怒吓,面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断在舌,其色赤。 长夏或戊己日伤于风者,为脾风。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倦怠,四支不欲动。面色无华微黄,不嗜食。诊断在鼻上,其色黄。 秋季或庚辛日伤于风者,为肺风。肺风之状,多汗恶风,面色晃白,时常咳短气。白天则轻,暮则甚。诊断在眉上,其色白。在眉毛周围的位置。 冬季或壬癸日伤于风者,为肾风。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黑,无法行房,女人经水不顺。诊断在肌肤上,其色黑。 三、若五脏六腑背部之俞穴,为脏腑之风,各有风入之门户,所中者为偏风。 风气循风府而上,为脑风。 若风入头面,为目风,眼寒。 饮酒中风,为漏风。漏风之状,有时多汗,平常不可穿单薄衣服。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湿。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房事后汗出伤于风,为内风。 沐浴后当风者,为首风。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到了得首风之日,以天干推算其前一日时,病情会加重,头痛而不想出门,到了受之同干日时,病情会减缓。 久居风中而风入中焦,为肠风,飧泄。 风居外部腠理之间,为泄风。泄风之状,多汗,汗多会溢出衣外。口中干燥,皮肤湿润,不能劳事。多为劳力工作者。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下膈阻塞不通,腹部常胀满。若穿薄衣受寒则腹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故风者,为百病之首,为病之始生也。至于以后病情的演变,而成为其它的病。风性善变,故并非有一定的法则可以依循。 身体尽痛,则有寒。 痛在头部,局部,是有风,分寒热。全身都痛是寒,有汗则固表去寒;不出汗的,发汗去寒。 |
|
5686楼#
发布于:2016-04-01 09:1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深圳 蔡彩婵申请签到
2016年3月31《黄帝内经》第56课心得 10.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仰则恐仆,举重伤腰而得之,衡络断绝,恶血归之,刺之在郄阳筋之间,上郄数寸,衡居为二痏出血(委阳穴上方找青筋血郁处放血 )。 11.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处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刺直阳之脉上三痏(足部阳蹻之脉约在外膝关下五寸地方找血瘀处放血),在蹻上郄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 12.飞阳之脉,令人腰痛,有肿胀感,甚则悲以恐;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 13.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前胸,目视不明,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 14.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 15.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16.腰痛侠脊(沿督脉两侧上行)而痛至头,目视昏乱,欲僵仆(想趴下使面向下躺着较舒服),刺足太阳郄中出血。 17.腰痛上寒,刺足太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俛仰,刺足少阳;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刺郄中出血。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上热,刺足太阴;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大便难,刺足少阴。少腹满,刺足厥阴。如折,不可以俛仰,不可举,刺足太阳,引脊内廉,刺足少阴。 18.腰痛引腹腔内痛,不可以弯身俯仰。刺腰臀部的八髎穴及两侧俞穴位,两髁胂上。以月盈亏为痏数,取针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风论篇 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藏六府。 寒热病: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疠风:有荣气热府,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蚀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1.风气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眼泪自出。 2.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肿胀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3.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4.风中五藏六府之俞穴,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5.五藏风症 肺风之状,多汗恶风,面色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唇焦舌燥,善怒吓,面色赤,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面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尖,其色黄。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浮肿,脊痛不能正立,面色黑如煤烟灰,小便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6.胃风、首风、漏风、泄风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少衣则腹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起风前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室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 |
|
5687楼#
发布于:2016-04-01 09:1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深圳 蔡彩婵申请签到
2016年3月31《黄帝内经》第56课心得 10.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仰则恐仆,举重伤腰而得之,衡络断绝,恶血归之,刺之在郄阳筋之间,上郄数寸,衡居为二痏出血(委阳穴上方找青筋血郁处放血 )。 11.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处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刺直阳之脉上三痏(足部阳蹻之脉约在外膝关下五寸地方找血瘀处放血),在蹻上郄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 12.飞阳之脉,令人腰痛,有肿胀感,甚则悲以恐;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 13.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前胸,目视不明,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 14.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 15.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16.腰痛侠脊(沿督脉两侧上行)而痛至头,目视昏乱,欲僵仆(想趴下使面向下躺着较舒服),刺足太阳郄中出血。 17.腰痛上寒,刺足太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俛仰,刺足少阳;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刺郄中出血。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上热,刺足太阴;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大便难,刺足少阴。少腹满,刺足厥阴。如折,不可以俛仰,不可举,刺足太阳,引脊内廉,刺足少阴。 18.腰痛引腹腔内痛,不可以弯身俯仰。刺腰臀部的八髎穴及两侧俞穴位,两髁胂上。以月盈亏为痏数,取针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风论篇 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藏六府。 寒热病: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疠风:有荣气热府,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蚀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1.风气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眼泪自出。 2.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肿胀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3.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4.风中五藏六府之俞穴,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5.五藏风症 肺风之状,多汗恶风,面色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唇焦舌燥,善怒吓,面色赤,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面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尖,其色黄。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浮肿,脊痛不能正立,面色黑如煤烟灰,小便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6.胃风、首风、漏风、泄风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少衣则腹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起风前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室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 |
|
5688楼#
发布于:2016-04-01 09:1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深圳 蔡彩婵申请签到
2016年3月31《黄帝内经》第56课心得 10.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仰则恐仆,举重伤腰而得之,衡络断绝,恶血归之,刺之在郄阳筋之间,上郄数寸,衡居为二痏出血(委阳穴上方找青筋血郁处放血 )。 11.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处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刺直阳之脉上三痏(足部阳蹻之脉约在外膝关下五寸地方找血瘀处放血),在蹻上郄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 12.飞阳之脉,令人腰痛,有肿胀感,甚则悲以恐;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 13.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前胸,目视不明,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 14.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 15.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16.腰痛侠脊(沿督脉两侧上行)而痛至头,目视昏乱,欲僵仆(想趴下使面向下躺着较舒服),刺足太阳郄中出血。 17.腰痛上寒,刺足太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俛仰,刺足少阳;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刺郄中出血。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上热,刺足太阴;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大便难,刺足少阴。少腹满,刺足厥阴。如折,不可以俛仰,不可举,刺足太阳,引脊内廉,刺足少阴。 18.腰痛引腹腔内痛,不可以弯身俯仰。刺腰臀部的八髎穴及两侧俞穴位,两髁胂上。以月盈亏为痏数,取针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风论篇 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藏六府。 寒热病: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疠风:有荣气热府,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蚀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1.风气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眼泪自出。 2.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肿胀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3.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4.风中五藏六府之俞穴,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5.五藏风症 肺风之状,多汗恶风,面色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唇焦舌燥,善怒吓,面色赤,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面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尖,其色黄。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浮肿,脊痛不能正立,面色黑如煤烟灰,小便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6.胃风、首风、漏风、泄风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少衣则腹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起风前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室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身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
|
5689楼#
发布于:2016-04-01 09:33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袁小玲申请签到,2016年3月31日《黄帝内经》第55课心得。 1、 病如胸肿大,颈痛双胸腹胀满,是“厥逆”。灸它则造成声哑,用针石开破,必成狂乱,待其阴阳和谐时再来慢慢施治。 2、 发热的病人,必出现阳脉,因受三阳经脉气所支而成。人迎脉大于寸口一倍的是少阳病,大于寸口二倍的是太阳病,大于寸口三倍的是阳明病。 3、 足太阳膀胱经之脉病时,产生腰痛牵引项背及尾骨,可针委中穴,及太阳正经上有郁血之络位来放血。足少阳胆经引起的腰痛,不能回头,用针阳陵泉穴外之骨找青色血脉放血。足阳明胃经引起的腰痛,不能回头,会眼花,针足阳明胃经之足三里穴及其上下一、二寸有瘀血放血。 4、 足少阴肾经引起的腰痛,针足少奶复溜穴附近压痛点。足厥阴肝经引起的腰痛,针足厥阴脉在足大指骨与次间找硬块的压痛点,刺血即可。足太阳之别脉为解脉,此病腰痛常遗尿。针委阳与外膝部之间瘀血。带脉病,针委中到外膝部处瘀血。同阴之脉引起的腰痛,在绝骨穴找三处压痛点刺之。 5、 奇经之阳维脉引起的腰痛,针阳维脉与太阳脉交接之飞扬穴。冲脉引起的腰痛,在委阳穴上方找青筋血放血。会阴引起的腰痛,剌足部阳桥之脉外膝关下五寸地方找瘀血放血。飞扬脉引起的腰痛,针飞阳脉在内踝上五寸,为足少阳与阴维脉交会的位置,约漏谷穴下一寸处。昌阳脉引起的腰痛,针内踝上二寸的复溜及交信二穴。 6、 足太阳之别脉为散脉,针膝外侧有血脉束缚状的部位放血。内里之脉引起的腰痛,针足太阳经有外侧,足少阴绝骨穴之后侧的压痛点上取二点针之。如果腰痛延着督脉两侧上行而痛,造成头部栗状,针足太阳委中穴附近瘀血。 |
|
5690楼#
发布于:2016-04-01 09:5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陶原申请签到
2016年3月31日黄帝内经第55课心得: 颈痛是气海受病。腹满:阴,胸满:阳,阴阳都有问题——厥逆。胸阳下降,腹阴上升这是常态。现在阳下不来,阴上不去,会影响到十二经的经脉,会影响到气海。 治厥逆:灸它则声哑,用针石开破必造成狂乱,只有待其阴阳和谐时再来慢慢施治了。胸满慢慢退掉时治。 病气很盛,这时如果去攻它,正气会虚掉,这种情形,我们可以盛胃气,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胃,白米饭煮稀饭,让它到胃里去,胃气强一点,土生万物,增加胃气可以在稀饭里放点生姜。(因为姜有发散的作用) 胸腔有阳,阳下不去,胸腔重阳,上有余,一灸阳更盛,声音就没有了。针石破它,阳气就虚掉,阳虚掉就好像气球瞬间没气一样,这时病人会发狂。身体有异常现象,但按脉却很正常无病脉之象,这就是怀孕了。 人迎一盛是少阳,少阳二盛是阳明,腹部是纯阴的地方,小肠是火,太阳生存在下面,阳入阴,本来这里是阳,允许太阳在里面,小肠是太阳,膀胱是太阳,阳进入,阳再加上阳,上面阳一走开,阴会上乘。阴和阳永远是互相交接的,阳一走,阴就会补位,阴一走阳就会补位,阴升阳降,阳升阴降。 头痛:上面是阳下面是阴,头一痛,不能重阳就是加倍的阳。就是阳虚阴上去造成头痛。阳入阴,病在头与腹,发热发到头上去,头很痛,肚子痛,因为阳会回头。 刺腰痛:太阳症腰痛扎委中,春天是少阳,一阳刚开始,你就放血,会伤到阳气,会造成阳虚。所以春天不易放血。 少阳引起的腰痛:刺阳陵泉穴外之骨端找青色血脉放血,夏天血比较旺,阳气比较盛,放点血没什么大碍。 腰痛在尾椎骨:我们在委中和承山中间位置有青筋地方放血(如果是急症,春天、冬天照样放血) 少阳脉让人不能弯腰,不能左右回顾,开车时不能回头看(少阳问题)。 太阳脉可以回头看,太阳是在脊椎骨上背痛。 阳明经引起的腰痛,也不能回头看,一回头看眼睛就花掉,很容易哭,刺足三里的位置。 足少阴引起的腰痛:痛会引到腹部来,在复溜上下针。 足厥阴引起的腰痛,腰痛绷得很紧,话很多。刺太冲附近的压痛点。 足太阳之别脉为解脉:腰痛令人痛引肩部,小便控制不住,针委中委阳这些位置,委中横脉有青筋的地方放血。 带脉引起的腰痛:痛如折腰断,刺委中到外膝部青筋放血,也可针临泣。 少阳脉引起的腰痛,会感觉小秤锤在身中,突然肿起来的感觉,在绝骨附近点刺放血。 放血标准:看火罐里血的颜色,有鲜红的血出来就可以停止放血了。不要太过放很多血。 阳维脉引起的腰痛:阳维脉痛是横着胸膈痛,也会牵引腰痛。扎外关、飞扬。 冲脉引起的腰痛:不可以俯身仰身,由于举重物伤到的。一般都会有瘀血在里面,因为冲脉主血,委中、膝盖外侧下方有瘀血的地方放血,委中、阳陵泉、外膝关这些阳经有青筋的地方放血。 任脉引起的腰痛:痛肿,汗出后又口渴引饮,饮水后又想走动,坐着很痛,走动反而不痛。膝盖外侧一带放血。 飞扬脉引起的腰痛:肾和阴维脉连在一起发的病。刺飞扬脉内踝上五寸筑宾,脾经的漏谷。 督脉引起的腰痛;会痛引前胸,眼目昏花,痛时人会反折过来往后翻,舌卷不能言(肾脏问题),肾经和督脉合并的一种腰痛。刺复溜交信。 散脉(足太阳经的别脉)引起的腰痛:令人发热而情绪烦燥,腰下如有横木的压重感,严重时会大小便失禁。膝盖外侧放血。 肉里之脉引发的腰痛:令人无法咳嗽,一咳则筋呈弯急状。可针足太阳经的外侧,足少阳绝骨之后侧的压痛点。 腰痛寒症时刺阳经,热症时刺阴经。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
|
5691楼#
发布于:2016-04-01 11:47
@教官-深圳-林金兰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石丽申请签到,2016-3-31《黄帝内经》56课心得
腰痛处理 1⃣️腰痛而且痛处寒冷者,可针刺足大阳与足 阳明二经。 2⃣️如痛处发热,可刺足厥阴肝经。无法 前后弯身,可刺足少阳胆经。 3⃣️如腰痛引起内热而 喘,可刺足少阴肾经及刺委中出血。 4⃣️又如腰痛且 痛处寒冷无法回首,就刺足阳明经。 5⃣️如腰痛且痛 处发热,又无法回顾,则选用足太阴脾经。同证 如病人再有内热而喘息不止,就刺足少阴经。一 旦大便难也可取用此经。同前症,如再有少腹胀 满者,可刺足厥阴经。 5⃣️腰如折断般无法前后弯曲, 无法抬举重物,可刺足太阳经。腰痛牵引脊内痛 并传至股内廉痛,则刺足少阴经。 6⃣️腰痛而牵引少腹腔内痛,无法弯身仰腰,可 刺腰臀部的八髎穴及两侧俞穴位。 举凡治一切腰 痛,都须依月的盈缺来增减刺数,取针后病立刻 就好了。左病取右,右病取左,这是永不变的法 则。 风论篇第二十四 风气入体必先藏于皮与肌肉之 间,使表里之输运失常,内受阻不通,外受阻汗 液不出。 当肌肉松弛时, 会令人感觉阵阵寒意,若封闭时则令人发热而烦 闷。若转成寒气,则令人胃口不开,若转化为热, 则使人肌肉萎缩,因此会造成看到食物就害怕, 此名“寒热”。 1⃣️风气进入阳明经而深入胃中,会顺沿经脉 上行到目内角处,肥胖之人,中热病而眼目发黄。瘦弱之人,则外泄必过多而成里寒,于是呈现中寒症及眼泪多的病。 2⃣️风气进入太阳经,经过背部诸俞穴,再分 散到肌肉之间,会与固表之阳气(免疫系统)相 争,一旦受阻停滞不去,会使肌肉鼓胀内生脓疡 ,固表之阳气受阻无法运行,造成肌肉麻痹感。 3⃣️瘴疠之病(麻疯病)乃因血气中有热邪居之而令血气 混淆不清,于是造成鼻柱塌坏,面上色暗,皮肤 生疽化脓溃烂,此血因热生败之病,犹今之大痳 疯、鸟脚病是也。 4⃣️若是风寒客居在经脉上不去, 就名为时疠之病,或名寒热。 以四季来分,春季或甲乙日时人伤于风,名 之“肝风”。夏季或丙丁日伤于风者,名之“心 风”。长夏或戊己日伤于风者,名之“脾风”。秋 季或庚辛日伤于风者,名之“肺风”。冬季或壬 癸日伤于风者,名之“肾风”又若风伤背部之诸 俞穴,如五脏六腑之俞穴,此为脏腑之风,各有 风入之门户,此中者名之“偏风” 。 风气若沿风府穴而上行,则名之“脑风”。 风若入头面,则名“目风”或“眼寒”。酒后当 风而伤,此名“漏风”。房事后汗出伤于风,则 名“内风”。沐浴后当风者,名之“首风”。久居 风中而令风气入中焦,名之“肠风”,或“飧泄”。 风居外部腠理之间,名之“泄风”。 故风者,为百病之首,为病之始生也。至于 以后病情的演变,而成为其它的病了。风性善变, 故并非有一定的法则可以依循。 |
|
5692楼#
发布于:2016-04-01 12:4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张莉申请签到, 2016年4月1日《黄帝内经》第58课心得
心之热盛不下行,必使足之血脉寒冷且寒气上行。寒气越上,足之血脉越虚,虚甚则血脉萎缩,使膝足关节屈伸不利,无法行立。 肝过热(发炎)会使胆汁外泄,逆向口而生口苦,筋及网膜干燥无津致抽筋拘急,久而筋痿。脾过热则胃津干枯,口渴不已,肌肉麻木无力,久成肉痿。胃过热则腰椎不能直,亦不能久立。骨骼疏松无力,骨髓减少或消失,久而骨痿。 肺居五脏之上,为诸脏之主。一旦丧失津液又无法迅速补充就会呼吸浊重,日久肺燥热而津液枯竭。五脏因肺燥津枯而虚弱,造成下肢萎缩无力,故痿症由热生。 过悲会令心胞络断绝,阳内动无法下行,以致心络下焦之脉崩溃而小便出血。体内大经脉空虚造成肌肉萎缩,日久则血脉萎缩。 当人的野心过大又不能实现时,其意志会伤到固表能力(免疫系统);再不节制房事就会造成宗筋(阴部大筋)弛缓,甚至遗精,遂引发筋痿症。筋痿者必因于肝,房事过度而致。 长期居住湿地或在水中工作的人,湿气会渐渐侵入停留体内,造成肌肉麻木导致萎缩。肉痿者必因久处湿地而成。湿伤于下,临床看病人膝盖以下有助于辩证。 人因远行劳倦,又遇大热流汗而生渴。渴乃因阳气不外散反内攻,一旦内走则令热居于肾,而肾本为水脏,现在阳热居之而令水不胜火,造成骨枯髓空虚,足颤令人不能立,终成骨痿,一般骨痿者生于大热之后。 区别与诊断: 1、肺热者,脸色发白,毛发脱落。2、心热者,面色赤,四肢肿胀,脉络满溢。3、肝热者,脸色青,指甲枯黄。爪为筋之余,发为血之余,毛为气之余,牙为骨之余。4、脾热者,脸色黄且肌肉自行蠕动。5、肾热者,脸色黑,牙齿黑枯。 治痿病独取阳明,因足阳明胃经为五脏六腑生气之海,主司滋润主要大筋。筋主管关节活动,使骨与骨相连。冲脉是十二经脉所依赖之源,主司关节深处之滋养,其与阳明经汇合在大筋。阳明属阳,冲脉为阴,二者司全身之主筋,会合于气街(膝盖以上至气冲穴),以阳明为首要。二者会合成带脉,与督脉相通。因此,一旦阳明空虚,则大筋必弛缓,带脉不通畅,造成足痿。 |
|
5693楼#
发布于:2016-04-01 15:0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祁峰申请签到,2016年4月1日《黄帝内经》56课学习心得:
太阳经腰痛在委中,阴谷下针,再在附近压痛点下针。 风为百病之首,善行而数变。 胖人多热(温),瘦人多寒。 风客于脉而不去为疬风,具传染性,大多指麻风。 春伤于风为肝风。夏伤于风为心风。长夏伤于风为脾风。秋伤于风为肺风。 风中五脏六腑使气脉不均匀为偏风。 风顺风府沿督脉上行至脑为脑风。 风入目系为目风,为眼寒流泪。 酒后中风为漏风。 行房出汗后中风为内风。 沐浴后中风为首风。 在风的环境中工作中风为久风。 感受风邪时脉呈浮脉。 肺受风后多汗恶寒,色白,咳嗽短气,黄昏加重.,第三椎有压痛。 心受风后多汗恶寒,色赤,情志改变,第五椎有压痛。 肝受风多汗恶寒,色青,善怒易悲,咽干。 脾受风多汗恶寒,色黄,身体沉重倦怠,厌食。 肾受风多汗恶寒,色黑,颜面浮肿,泛起痤疮,男子阳痿早泄,女子月经不调。 胃受风脖子汗多恶寒,饮食不下,中焦胀满肿胀,食寒则泄,形瘦腹大。 多汗恶寒,食则汗多,口干善渴为漏风。 风,寒,湿三气杂和为痺(痹)。 风盛为行痹。寒盛为痛痹(红肿同样为寒症)。湿盛为着痹(部位固定不移)。 |
|
5694楼#
发布于:2016-04-01 15:04
@教官-伊犁-慕利敏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 文建宁申请签到,2016年4月1日《黄帝内经》第57課心得: 庳癥:風、寒、濕三氣一起侵犯人體 行庳:偏重於風 痛庳:偏重於寒 著庳:偏重於濕 骨庳:冬天得病,久病不愈,傷腎 筋庳:春天得病,久病不愈,傷肝 脈庳:夏天得病,久病不愈,傷心 肌庳:長夏得病,久病不愈,傷脾 皮庳:秋天得病,久病不愈,傷肺 關節處、下焦容易傷于濕,轉入腎臟 常常保持飢餓感,少食多餐,可以養護胃氣,長壽 五臟庳病的症狀: 肺庳:胸背痛,氣上逆,煩悶、喘息、嘔 心庳:血脈不通、心煩、心跳、暴氣上衝而喘,咽喉乾燥,噯氣、驚恐 肝庳:夜間睡眠多驚、好飲水、小便次數多、腹滿如懷孕 腎庳:渾身腫脹、能坐不能行、能低頭不能仰頭、頸骨下傾、脊骨上聳 脾庳:四肢倦怠無力,愛口渴、吐沫、胸部痞塞 腸庳:常常喝水、小便困難、中氣喘急、拉肚子 膀胱庳:小腹疼痛、很熱、小便澀痛、鼻子流清涕 飽食傷腸胃;飢餓傷脾 榮:水谷所化成的精氣(血),在脈中,循著經脈貫通五臟、聯絡六腑 衛:水谷所化成的悍氣(氣),不在脈中,循行于皮膚之中、腠理之間 榮衛氣不與風寒濕相合,所以不能發生庳病 痛大部分都是寒陰氣的 有寒,而且皮膚得不到營養,就會麻木不仁 寒:陽氣少陰氣多 熱:陽氣多陰氣少 庳病:遇熱舒服、遇冷就難受 《痿論篇第四十四》 痿證:發病在熱 咳癥:最原始的是來自肺,後來才傳到各臟器 肺:皮毛 心:血脈 肝:筋膜 脾:肌肉 腎:骨髓 |
|
5695楼#
发布于:2016-04-01 15:5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徐淑娟申请签到,2016年4月1日《黄帝内经》第56学习心得:
一、(接上课,腰痛)疮有瘢痕叫痏(wei)。放血治疗,下针左取右,右取左。腰痛在膀胱经上面,(腰背委中求),在委中、阴谷下针(由阴引阳),越靠近阴谷内侧的地方越接近脊椎骨的痛,在附近可以找到压痛点,针一下去痛就去掉了。有淤血就放掉,没有淤血就在压痛点下针,几乎治腰痛立竿见影。就是开刀不好,汉唐三十号就是给腰痛开过刀之后人吃的。 二、风论篇第四十二 专门论风1、风为百病之始,刚开始受风,风气入体必先藏于皮和肌肉之间,使表里之输运失常,内受阻不通,外受阻汗液不出,这就造成痒,皮肤很痒,又没有皮肤病。风者善行而数变,皮肤毛孔打开时,会令人感觉阵阵寒意,若毛孔封闭则令人发热(因为身体里面的阳出不去)而烦闷。若转成寒症,则令人胃口不开。若转为热症,则使人肌肉萎缩,忽然忘掉,记忆不好并且会抖动(这是有寒有热),看到食物就害怕,此名“寒热”,这就是寒热同时出现的现象。如风进入阳明而深入胃中,会顺着阳明经脉上行到目内角处,胖的人风气不得外泄,会造成热中(中焦肠胃那里湿热很盛)而目发黄(鲜黄的),瘦的人外泄(流汗流很多)而里寒,呈现中寒症及眼泪很多的病。 2、风进入太阳经,与大阳脉合併在一起的时候,(大阳经上有许多内脏的俞穴)太阳是表,和阳气相冲突,会使肌肉鼓胀内生脓疡,固表之阳气受阻无法运行,造成肌肉麻痹感。背上长青春痘,这是风气和太阳合并(袪风,袪寒和袪热的药是不一样的)。 3、疠病就是麻风病,也是一种风症,此病较厉害,因血气中有热邪居之而令血气混淆不清,于是造成鼻柱塌坏,面上色暗,皮肤生疽化脓溃烂。风寒客于脉而不去 。麻风病是有风和有寒热混在一起。治疗时同时用寒药和热药不相违背。有的人认为菟丝子和肉苁蓉及阳起石相违背不同用,其实可同用。 4、按节气来分,有不同的风,肝风是春天或甲乙日伤于风;心风是夏天或丙丁日伤于风;脾风是长夏或戊己日伤于风;肺风是秋天或庚辛日伤于风;肾风是冬天或壬癸日伤于风。 5、偏风是一侧有问题;风中五脏六腑俞穴时,称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之风称为偏风。五脏六腑的气脉本来是很均匀的,现在中了几个,造成气脉不均匀,就是偏了,称为偏风。 6、脑风是风气若沿风府穴而上行,风若入头面,则名“目风”或“眼寒”,泪水会出来。眼热、红肿刺痛,是寒症,会不断流眼泪。漏风是酒后吹到风而伤。内风是房事后汗出吹到。首风是淋浴后吹到风。肠风是久居风中(在风中劳动)而令风气入中焦,下痢。泄风是风居外部腠理之间,(会流汗不止)。 7、各种风的症状(风为百病之首,看到风症,风脉沿着皮肤表面,一摸脉,轻轻一按就摸到。五脏受到风,症状不一。)肺中风寒,多汗恶风,面色呈白色,时常咳嗽气短,白天轻,黄昏严重。诊断在眉毛上下,眉棱骨周呈白色状。眉毛是络在肺上,头发的光泽亮丽是肾脏在管,头发的生长是肝脏在管,因此如想头长的好又黑又亮,肝肾都需要去固,眉毛是肺在管。七八十岁的人如眉毛长长,耳朵长毛都是长寿,代表肾气,肺气很旺。年轻人耳朵里长毛,示凶悍之徒。诊在眉毛下面白。心风是多汗且恶风,唇口焦干,易惊善怒,面赤色,病重时讲话无法很快。诊断在舌,其色赤,红色的,很光亮,情志变化很大。肝风是多汗恶风,善悲,面色青,因为金克木,咽干善怒,常恶见女子。诊断在眼下,色青。脾风是多汗恶风,全身疲劳倦怠,四肢不想活动,面色黄,不思食物。诊断在鼻上,其色黄(有的鼻子的黄是鲜黄,光亮的黄,会有横财)。肾风是多汗恶风,脸会起青春痘或是浮肿,背脊疼痛无法久站,其色如煤烟 |
|
5696楼#
发布于:2016-04-01 16:2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郝文慧申请签到
2016年4月1日《黄帝内经》第56课心得 第四十二篇 风论 1.风病的特点 风为百病之长,风善行而数变。风邪是造成各种疾病的首要因素。但风邪侵入人体所引发的变化、造成的疾病却没有固定规律,在实际治疗过程中需要辨症施治。 2.寒热 【病因】风邪侵入人体,首先停留在皮肤之中,向体内不得通,也无法向体外发散。 【症状】①寒症:如果毛孔打开就会使人感到寒冷,会使人饮食减少;②热症:如果毛孔闭锁就会使人感觉发热而烦闷,会使人肌肉消瘦(停留在皮肤中的热会使人消瘦);③寒热交作:使人突然战栗而不能饮食。 【意义】可运用于处方中,祛风的药并没有祛寒祛热的作用,明确寒热后,可以在开祛风药的同时,加祛寒祛热的药物。原则:胖人热,瘦人寒。 【引申】皮肤痒:出大汗后受冷风,则汗水停在皮肤中间出不去,就会造成痒。 3.风入阳明经 【症状】胖人:眼睛发黄(鲜黄),中焦(肠胃)湿热重。 瘦人:两眼经常流泪。 【病因】风邪从阳明经侵入胃中,会顺沿经脉上行到目内角处。如果病人形体肥胖,风邪就难以,稽留在体内化热,就造成中热病而眼目发黄。如果病人形体消瘦,则阳气易于向外发泄,外泄过多而成里寒,于是呈现中寒症及眼泪多的病。 【治疗】分别开祛风祛热、祛风祛寒的药。 4.风入太阳经 【症状】背后肌肉肿胀高起而生疮疡,肌肉麻木。 【病因】风邪从太阳经侵入人体,经过背部诸俞穴,再分散到肌肉之间,与卫气(固表的阳气)互相抗争,风邪一旦受阻停滞不去,会使肌肉鼓胀(胀闷、胀痛)而生脓疡,如青春痘。如果卫气受阻无法运行,造成肌肉麻痹感。 5.疠风 【症状】即麻风病,寒热,鼻柱塌坏,面上色暗,皮肤生疽化脓溃烂。 【病因】风寒长期留滞于经脉而难以祛除,则邪气与营气互相结合转化成热,热盛则腐败,造成气血污浊不清,而出现鼻柱毁坏而气色败坏、皮肤溃烂。由于首先出现发寒热的症状,所以又叫寒热。 【治疗】开祛风、祛寒、祛热的药。 6.四季(五脏)风症 【共同症状】多汗恶风。 6.1肝风 【辩证】眼睛下方有青色(面诊)。 【症状】多汗怕风,善悲善怒,面色微青,咽喉干燥,有时厌恶女色。 【病因】春季和甲乙日属木,肝也属木,春季和甲乙日被风邪侵犯形成肝风。 6.2心风 【辩证】第五椎痛心风,口唇光鲜发红(面诊)。 【症状】多汗怕风,唇舌焦干,易惊善怒,面色发红,病情严重的可见语言障碍。 【病因】夏季和丙丁日属火,心也属火,夏季和丙丁日被风邪侵犯形成心风。 6.3脾风 【辩证】鼻子呈淡淡的黄色(面诊)。 【症状】多汗怕风,身体疲倦,四肢不想动,面色无华微带黄色,不想吃东西。 【病因】长夏和戊己日属土,脾也属土,长夏和戊己日被风邪侵犯形成脾风。 【引申】如果鼻子是鲜亮的黄是要发横财。 6.4肺风 【辩证】第三椎痛肺风,眉棱骨周围为白色(面诊)。 【症状】多汗怕风(汗毛孔开所以恶风)、面色淡白,时有咳嗽气短,白天症状轻,夜晚症状加重。 【病因】秋季和庚辛日属金,肺也属金,秋季和庚辛日被风邪侵犯形成肺风。 【引申】眉毛由肺脏管,头发的光泽亮丽是由肾脏在管(发为血之余),头发的生长是肝脏在管,所以肝肾都固好,就会又黑又亮。 年长的人眉毛变长(寿眉)、耳朵里长毛出来是长寿的标志,而年轻人耳朵里长毛是彪悍之人(肾气旺)。 6.5肾风 【辩证】两颧发黑(面诊)。 【症状】多汗怕风,面部浮肿,起青春痘,腰脊疼痛不能直立,面色如煤烟一样的黑,男人不能行房,女人月经停掉。 【病因】冬季和壬癸日属水,肾也属水,冬季和壬癸日被风邪侵犯形成肾风。 7.其他风症 7.1偏风 【病因】五脏六腑的风原来是平衡的,如果风邪侵入五脏六腑的俞穴,各入其门户,传到内部,就会引起五脏六腑的风病。如果风邪偏中于某一脏腑或一侧,造成体内气脉不均匀,则为偏风。如半身不遂。 7.2首风 【症状】头痛,面部多汗怕风,当到了得首风之日,以十干推算其前一日时,病情会加重,必头痛而不想出门,到了受风之同干日时,病情会减缓。 【病因】刚洗完头,毛孔尚未闭合,风邪乘机侵入造成。 7.3漏风 【症状】多汗怕风,不能穿单衣,一吃饭就出汗,严重时全身出汗,气喘怕风,衣服经常被汗浸湿,口干易渴,不耐劳动。 【病因】饮酒之后,毛孔舒张出汗,风邪乘虚而入。 7.4泄风 【症状】多汗,汗出浸湿衣服,口干,上半身汗多,像被水浸泡过一样,不耐体力劳动;若全身都疼痛,则必兼有寒邪。 【病因】多为劳力工作者,出汗后吹风,风邪停留在腠理之间的,经常出汗。 【辩证】痛分风寒、风热,如果全身痛则是寒症。 7.5胃风 【症状】颈部多汗、怕风,饮食不下,胸膈阻塞不通,腹部胀满,衣服穿少受寒时腹部胀满尤甚,饮食寒凉则大便泄泻。 【辩证】病人肌肉消瘦而腹部胀大,瘦是寒、胖是热。 7.6脑风 【病因】风邪侵犯风府,并沿经脉向上入脑。 7.7目风 【病因】风邪侵犯头部,损伤目系。 【辩证】寒则流眼泪,热则眼睛红肿赤痛。 7.8内风 【病因】房事时出汗而感受风邪。 7.9肠风、飧泄 【病因】长期在风的环境里工作,风邪停留在体内时间长久,风邪进入肠中,如果热化就形成肠风便血症,如果寒化则成为寒中飧泄病。 8.风症脉诊 沿着皮肤走,轻轻一摸就能摸到脉 |
|
5697楼#
发布于:2016-04-01 19:1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九班郭新申请签到2016-4-1黄帝内经57课心得
1痹论篇四十三 痹是由风寒湿三种邪气混合在一起造成的。 风气盛则成全身游走性痛症,称之为“行痹”治疗上多开些祛风的药。 寒气盛则成痛重,但不是每天都发,称之为“痛痹”治疗上加大去寒的药。 湿盛某固定位置痛且酸痛不已,名为“着痹”。治疗上加大去湿的药。 冬日的痹为骨痹,骨痹久不愈,病邪传入肾脏,令人生水肿,从脚踝裸到屁股到背部到项部。 春季得为筋痹,筋痹久不去,又感受外邪,痹邪会深入肝脏。肝受邪令人睡覺易惊醒,饮水多,小便次数多量少,腹部胀满。 夏季得为脉痹,脉痹久不去,又感受外邪,痹病会侵入心脏。心上水必盛,令病人血脉不通,胃中胀满且心烦,气上冲,呼吸短促,咽干打嗝,令人心生恐惧。 长夏得为肌痹,肌痹久不去,又感受外邪,会进入脾脏。脾为湿脏,今受风寒湿三气,湿上加湿,令人四肢倦怠,呕吐,咳,痰阻咽喉。 秋季得为皮痹,皮痹久不愈,感受外邪,痹邪进入肺脏。肺为阳之所在,今受痹邪气逆,令病人胸满呼吸气短且呕吐。 肠伤于痹,令人频频饮水,小便不通,呼吸短浅,胸鸣腹泄。 胞伤于痹者,按小腹及膀胱位会感覺到痛,好像热水烫一样,外症是小便困难,鼻流清涕。 痹病在经络久治不愈,再感受外邪,痹会通过合穴传到内脏。 痹病入脏则死,停留在筋骨治疗则令人痛,停留在皮毛则易治。痹在六腑消化系统,是因人饮食不节,居住环境不良造成的,痹邪通过腑的背俞穴进入身体,而后传入内脏。 2如何治疗痹症 痹在脏,取俞穴,痹在腑,取合穴,同时顺经治疗。 3荣卫之氣血 荣血来自水谷精华之气,和调五脏,分散六腑,入全身之经脉,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 卫气水谷之悍气(热气),其性彪悍散走,不入血脉中,顺行在皮肤肌肉之间,使三焦油膜充满肠热之气,分散在胸与腹腔中。 荣卫之病,皆因其逆行所致,顺其行则治愈。荣卫之气不与湿寒风相合,故沒有痹病。 4痹病痛者因寒气多,故痛。 痹病不痛不仁是因病以深入体内,使氣血行走生阻涩,但经脉扔通,所以不痛。皮表沒有氣血滋润,所以不仁。 痹病冷者因病人本身阳气少,阴气盛,与病邪相抗,故冷。 痹病热者因病人素來阳气过盛,阴气不足,若病邪盛过阳气,阳热之气遭受压制,故热。 痹病汗多且皮表湿者,病人体内湿气过强,阳气不足,阴气过盛,故多汗。 痹病在骨令人身重 痹病在脉,令人血凝无法顺行。 痹病在筋,令人四肢伸展不顺。 痹病在肌肉,令人麻木不仁。 痹病在皮肤,令人生寒意。 痹病遇寒则生拘急,遇热则四肢驰纵无力。 |
|
5698楼#
发布于:2016-04-01 19:5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耿雪明申请签到,2016年4月1日《黄帝内经》第57集心得:
痹论篇第四十三: 痹病的产生:是多汗恶风,由风、寒、湿三种邪气杂合伤人而形成痹病。。 行痹:风邪偏胜的叫行痹; 痛痹:寒邪偏胜的叫痛痹; 着痹:湿泄偏胜的叫着痹。 痹病可分为五种: 骨痹:在冬天得病称为骨痹; 筋痹:在春天得病的称为筋痹; 脉痹:在夏天得病的称为脉痹; 肌痹:在长夏得病的称为肌痹; 皮痹:在秋天得病的称为皮痹。 痹病的病邪可内侵而累及五脏六腑: 五脏都有与其相合的组织器官,若病邪久留不除,就会内犯于相合的内脏。 骨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心; 肌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脾; 皮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肺。 总之,这些痹证是各脏在所主季节里重复感受了风、寒、湿气所造成的。 凡痹病侵入到五脏,症状各有不同: 肺痹的症状是烦闷胀满,喘逆呕吐; 心痹的症状是血脉不通畅,烦躁则心悸,突然气逆上壅而喘息,咽干,易暖气,厥阴上逆则引起恐惧; 肝痹的症状是夜眠多惊,饮水多而小便频数,疼痛循肝经由上而下牵引少腹如怀孕之状; 肾痹的症状是腹部易作胀,骨萎而足不能行,行步时臀部着地,脊柱曲屈畸行,高耸过头; 脾痹的症状是四肢倦怠无力,咳嗽,呕吐清水,上腹部痞塞不通; 肠痹的症状是频频饮水而小便困难,腹中肠鸣,时而发生完谷不化的泄泻; 膀胱痹的症状是少腹膀胱部位按之疼痛,如同灌了热水似的,小便涩滞不爽,上部鼻流青涕。 五脏精气,安静则精神内守,躁动则易于耗散。 若饮食过量,肠胃就要受损。 致痹之邪引起呼吸喘促,是痹发生在肺; 致痹之邪引起忧伤思虑,是痹发生在心; 致痹之痹引起遗尿,是痹发生在肾; 致痹之邪引起疲乏衰竭,是痹发生在肝; 致痹之邪引起肌肉瘦削,是痹发生在脾。 总之,各种痹病日久不愈,病变就会进一步向内深入。 其中风邪偏胜的容易痊愈。 痹病的预后: 痹邪内犯到五脏则死; 痹邪稽留在筋骨间的则痛久难愈; 痹邪停留在皮肤间的容易痊愈。 痹邪侵犯六腑的原因: 根本原因:饮食不洁、起居失度。 六腑各有俞穴,风寒湿邪在外侵及它的俞穴,而内有饮食所伤的病理基础与之相应,于是病邪就循着俞穴如里,留滞在相应的腑。 痹病的针刺治疗: 五脏各有俞穴可取,六腑各有合穴可取,循着经脉所行的部位,各有发病的征兆可察,根据病邪所在的部位,取相应的俞穴或合穴进行针刺,病就可痊愈。 营卫之气与痹病: 营是水谷所化生的精气,它平和协调地运行于五脏,散布于六腑,然后汇入脉中,所以营卫气循着经脉上下运行,起到连贯五脏,联络六腑的作用。 胃是水谷所化生的悍气,它流动迅疾而滑利,不能进入脉中,所以循行于皮肤肌肉之间,熏蒸于肓膜之间,敷布于胸腹之内。 若营卫之气的循行逆乱,就会生病,只要营卫之气顺从调和了,病就会痊愈。 总的来说,营卫之气若不与风寒湿邪相合,则不会引起痹病。 痹病各种症状的原因: 痛是寒气偏多,有寒所以才痛。 不痛而麻木不仁的,系患病日久,病邪深入,营卫之气运行涩滞,致使经络中气血空虚,所以不痛;皮肤得不到营养,所以麻木不仁。 表现为寒象的,是由于机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阴气助长寒邪之势,所以表现为寒象。 表现为热象的,是由于机体阳气偏盛,阴气不足,偏胜的阳气与偏胜的风邪相结合而乘阴分,所以出现热象。 多汗而皮肤湿润的,是由于感受邪湿太甚,加之机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湿邪与偏盛的阴气相结合,所以汗出而皮肤湿润。 五种痹病而不甚疼痛的原因: 痹发生在骨则身重; 发生在脉则血凝涩而不畅; 发生在筋则曲屈不能伸; 发生在肌肉则麻木不仁; 发生在皮肤则寒冷。 如果有这五种情况,就不甚疼痛。 凡痹病一类疾患,遇寒则筋脉拘急,遇热则筋脉弛缓。 9班-河南-耿雪明《黄帝内经》第57集作业 |
|
5699楼#
发布于:2016-04-01 20:0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张亮荧申请签到2016-4-1《皇帝内经》第56课心得
1、风论篇第四十二 风入体内必先藏与皮与肌肉间,使表里运输失常,内受阻不通,外受阻汗液不出。 风之性善行而数变,毛孔打开时会感寒意,封闭时则发热烦闷。若转成寒气,胃口不开,转为热则肌肉萎缩,见食物就怕,此名寒热。 2、风入阳明(胃),会顺经脉上行到目内角,肥胖之人风气无法外泄体外,造成中热病眼目发黄。瘦弱之人外泄过多而成里寒,呈中寒症及眼泪过多。 3、风气入太阳经,经背部腧穴,再分散到肌肉,会与固表之阳气相争,一旦受阻停滞不去,会肌肉鼓胀内生脓疡,肌肉麻痹。 4、瘴疠(麻风) 因血气中有热邪居之令血气混淆不清,造成鼻柱塌坏,面色暗,皮肤生疽化脓溃烂,是血因热生败。 5、四季 春季或甲乙日伤于风:肝风。 夏季或丙丁日:心风。 长夏或戊己日:脾风。 秋季或庚辛日:肺风。 冬季或壬癸日:肾风。 风伤背部之诸俞穴:脏腑之风。 风入之门户:偏风。 6、风沿风府穴上行:脑风。 风入头面:目风或眼寒(流泪)。 酒后当风而伤:漏风。 房事后汗出当风:内风。 沐浴后当风:首风。 久居风中令风入中焦:肠风或飧泄。 风居外部腠理间:泄风。 7、风为百病之首,病之始。 肺风:多汗惧风,面色白,咳嗽气短,白天轻,入夜重。诊在眉上,眉棱骨呈白色状。 心风:多汗惧风,唇口焦干,易惊善怒,面赤色,病重时说话无法快,诊在舌,其色赤。 肝风:多汗惧风,全身倦怠,四肢不想动,面色无华微带黄,不思饮食,诊在鼻,其色黄。 8、肾风 多汗惧风,脸面浮肿,背脊疼痛无法久站,气色黑,无法行房,女人经水不顺,诊在肌肤,其色黑。 胃风:颈部多汗,惧风,食物吞咽不下,下膈阻塞不通,腹部胀满,穿薄衣则腹胀不已,吃寒凉食物则下泄。诊在体形,人瘦而腹大。 9、首风 头面多汗,惧风,得首风之日,以十干推算其前一日时,病情会加重,必头痛不想出门,受风之同干日时,病情减缓。 10、漏风 有时多汗,平常厚衣出入,吃食物则头部大汗,严重时身体出大汗,呼吸浅短惧风,衣服常湿,口感舌燥易渴。 11、泄风 多汗到衣襟尽湿,或溢出衣外,口干燥,皮肤湿润,无法劳动,全身疼痛,兼有寒邪。局部痛分寒热,全身痛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