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友刘炳环
侠客
侠客
  • UID20187358
  • 粉丝3
  • 关注1
  • 发帖数154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5700楼#
发布于:2016-04-01 20:2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刘炳环申请签到
 2016年03月28号,《黄帝内经》第52课心得
若寒气居于五脏之中,会令人手足冰冷且下痢不止,造成津液丧失,而营养又无法吸收,以致会突然生痛而昏迷不知人,如果胃气回返,则复苏回来(间歇性昏厥,即寒入五脏)。
若寒气居于肠胃中,蠕动必缓,饮食不化生痛,浊物无法下行而自口中吐出。
若寒气客居小肠中,小肠就无法收集饮食营养,造成下痢而腹痛。
若是热气停留小肠中,必令肠中痛,口干燥渴,饮食秽物坚硬干燥无法排出,故成腹痛而大便不通(久劳,热中)。
面诊:五脏六腑其在面部有一定的部位反应它,可视其五色的变化,例如:黄又赤表示热盛,白色为寒症,青黑为痛。
触诊:察其主病之经脉是否坚硬,何处坚硬,何处有瘀血,何处呈下陷状。
怒则令气上冲,人喜则气机和缓,人悲则令气消弱,人恐则令气下行,遇寒则令心气收敛,遇热则气四散,受惊则使气乱行,过劳则损耗元气,过思则令气郁结不通。
人大怒则气反行,严重时会吐血及下痢。因此气会更上逆了。喜能令人气和舒畅,气血通利无阻,所以气会缓和。
灸友刘炳环
侠客
侠客
  • UID20187358
  • 粉丝3
  • 关注1
  • 发帖数154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5701楼#
发布于:2016-04-01 20:2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刘炳环申请签到
 2016年03月30号,《黄帝内经》第54课心得
怒则令气上冲,人喜则气机和缓,人悲则令气消弱,人恐则令气下行,遇寒则令心气收敛,遇热则气四散,受惊则使气乱行,过劳则损耗元气,过思则令气郁结不通。
人大怒则气反行,严重时会吐血及下痢。因此气会更上逆了。喜能令人气和舒畅,气血通利无阻,所以气会缓和。
悲则令心脉拘急,肺叶伸张且抬高,以致上焦不通。气血无法散开,热气在中焦无法散出,就令人气消弱。恐惧则令人胆怯,怯意一生即使上焦闭塞。上焦闭则令下焦上而复返下焦,使人腹胀,气就无法正常运行了。
寒气能使肌理毛孔闭塞,阳气无法行之于外表,故令气收敛在内而不出。热气能令人毛孔肌理大开,气血流畅,汗大出,所以气就外泄了。
人受惊则心意无倚靠,神志恍忽不知所处,谋虑不定,以致气机混乱了.过劳会令人喘息大汗出,于是内外皆太过伤,造成气耗损不复。
思念能使心有所依靠,神志有所依归,正气因而停留无法正常运行,致令气郁结不通了。
鼓胀(人腹腔肿满,吃了早餐则晚上无法进食),用鸡矢白来治疗,干燥过的鸡矢白(散养的土鸡吃的食物中含有砂石,其消化后排出的粪便中白色的部分即为鸡矢白)与甜酒(米酒)合煮,一剂有反应,二剂即愈。
在病将愈时,饮食不知节制,病邪又复聚于腹部而造成,臌胀复发。
病人病胸胁胀满,无法入食的,其发病之初先可闻腥臊的臭味,口中清涎不断,咳吐中带血,手足冰冷,目眩,常常大小便中亦带血,此病名“血枯”,是在少年时得到的,比如曾大量失血,或醉后行房事,以致中气不足,肝脏受伤。女子则必月经停滞不来。
用四付乌贼骨(海螵蛸)及茜草一份,二物合并,研为粉末,利用雀卵黄(鸟蛋卵黄)来做黏着,制成如小豆般大的丸,每次五粒饭前服用,并喝鲍鱼汁,如此可使肠中清利,恢复肝的功能。
下腹部隆起,在其上下左右皆可摸到块状的根样,叫“伏梁”,许多脓血被囊状物包着,因位居肠胃之外,故无法治疗。想去治疗而每次切按此块会因之而死。临床除了能摸到,患处还是热的。
此病脓血囊向下走,则必下脓血。若上行则压迫胃脘,造成胃中生痈脓。这病必久,很难治。如果位在脐上是逆症,如在脐下是从症,还好治些。针刺时不可用强泻法,否则必伤病人。
形成位置:1)胆堵住时,时间久了,压力太大就会破掉,胆汁流出,三焦油膜会将流出的胆汁包住,形成脓血包;2)盲肠堵住很久,破裂(也就是腹膜炎)。
身上及大腿部,足胫部都肿起来,腹部有绕脐痛的现象,此病亦为伏梁,但是是由风来造成的。其病气溢出大肠而附着在肓部。肓之源头在脐下气海穴,所以会有环脐而痛的现象,此病不可乱动,摇动过剧会造成小便濇涩不易排出的病,很危险。
热中、消中之病不可服用高厚美食或芳香草药或石药。石药令此种病人易发癫疾,芳香草药使人发狂。现看热中或消中的病人,大都是富贵之人。
因为芳香的草叶其气必盛,石药之气亦悍烈,故此二者药气快速而强劲有力,因此不是心无欲望,无所怨之人是不可服此二种药物的。而所有热中及消中之病,都因肠胃中过热引起,热气本性慓悍,药气亦同,一旦二者相遇,必内伤脾。脾为土气,受木制,因此于甲乙之木日必造成脾病。
四海:
脑-髓之海(俞穴,尚未百会,下为风府);
喉,项-气之海(俞穴,上为天柱,下为人迎);
胃-水毂之海(俞穴,上为气街,即关元以下,小肠的位置,下为足三里);
冲脉-十二经之海,主血(俞穴,上为大杼,下为巨虚,上下巨虚,上下廉的位置)。

王玲萍
侠客
侠客
  • UID20176952
  • 粉丝1
  • 关注1
  • 发帖数219
5702楼#
发布于:2016-04-01 20:4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二班王玲萍申请签到,2016年4月1日《黄帝内经》第56课心得
  ★腰痛如果痛在膀胱经下委中,阴谷,有阴引阳,还常常会在委中至承山中间一段区域找压痛点,越靠近阴谷,痛痛越靠近脊椎,痛在尾椎骨外侧,寻找压痛点时也应向外寻找,有淤血处放血。
  ★风为百病之始,风在皮肤肌肉之间时会痒,毛孔打开会感觉寒,毛孔闭塞,阳处不来,会生热烦闷,寒会胃口不好,热会使肌肉消失,看到食物就害怕。
  ★风如果沿阳明经进入胃,寻脉上行至目内眦,胖人则会风气不得外泄,为热中而目黄,瘦人则风气外泄而寒,出现中寒症及眼泪多的病,胖子通常热,瘦子通常寒。
  ★如风进入太阳经,太阳经后背有许多俞穴,在分散到肌肉之间会与固表阳气相争,一旦受阻停滞不去,会使肌肉鼓胀内生脓疡,固表之阳气受阻无法运行,造成肌肉麻痹感。
  ★疬风病是因血气中有热邪居之而令血气混淆不清,造成鼻柱塌坏,面上色暗,皮肤生疽化脓溃烂,若风寒客居在脉上不去,名为疬风或名寒热。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长夏戊己伤于风者为脾风,以秋庚辛新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如果风伤背部之诸俞穴,如五脏六腑之俞穴,此为脏腑之风,各有风入之门户,此中者明之偏风。
  ★风气若沿风府穴而上行则为脑风,风若入头面则为目风或眼寒,酒后汗孔张开,风乘虚侵入而致汗多如漏此为漏风,房事后耗精汗出,风邪由毛孔直中于内名曰内风,刚洗头后头部毛孔开泄,风乘虚侵入则为首风,久居风中而令风气入中焦,名为肠风,风邪入肠胃,从热化则为肠风下血,从寒化则为消化不良,风居外部腠理之间名曰泄风,汗流不止,故风者,百病之长也。
  ★肺中风,多汗恶寒,面色浅白,时咳短气,白天病情轻,晚上重,眉毛上下区域色白,眉毛是肺在管。
  ★心风之状,多汗恶寒,背后第五椎有压痛感,唇舌焦躁,热盛心烦多怒,面色赤,病甚则舌强言语不爽利。因舌为心之苗,心经火盛,故舌强而言语不爽利。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金克木,其人善悲,面带微青,咽干易怒,其诊在目下,其色青。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倦怠懒动,四肢不想活动,面色无华微带黄色,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头面虚浮而肿,背脊疼痛,无法久站,面色黑如煤烟,小便不利及性功能衰退,诊在肌上,其色黑。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胸膈阻塞不通,腹部常胀满,若衣薄受寒则腹胀,一吃寒冷食物则下泄,人瘦而腹大。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在天气变化,风气发动的前一日,病情就明显加重,头痛而不敢出室外,到了受风之同干日时,病情会减缓。
  ★漏风之主要症状,有时多汗,平常皆厚衣出入,一吃食物则头部大汗出,严重时身体都出大汗,呼吸会浅短且惧风吹,衣服常常是湿的,其人口干舌燥易渴,无法正常工作。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至衣襟尽湿,甚而汗水溢出衣外,口中干燥,皮肤因汗水而湿润如水渍,无法劳动,若全身都疼痛则必有寒邪。
陶原
侠客
侠客
  • UID20183224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79
5703楼#
发布于:2016-04-01 21:0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陶原申请签到
201641日《黄帝内经》第56集学习心得:

 
   疮有瘢痕叫痏。放血,下针左取右,右取左。 腰背委中求,在委中、阴谷下针。由阴引阳,越靠近阴谷内侧的地方越接近脊椎骨的痛,在附近可以找到压痛点,针一下去痛就去掉了。有淤血就放掉,没有淤血就在压痛点下针。
 
第四十二篇  风论
 
   风为百病之始,刚开始受风,风气入体必先藏于皮和肌肉之间,使表里之输运失常,内受阻不通,外受阻汗液不出,这就造成痒,皮肤很痒,又没有皮肤病。 皮肤毛孔打开时,会造成寒,若封闭则令人发热而烦闷。若转成寒气,则令人胃口不开。若转成为热,则使人肌肉萎缩,忽然忘掉,记忆不好,会抖动,东西吃不下去叫寒热。 风进入阳明而深入胃中,会顺着阳明经脉上行到目内角处。胖的人风气不得外泄,会造成热中而目发黄,瘦的人外泄而里寒,呈现中寒症及眼泪很多的病。 风进入太阳经,太阳是表,和阳气相冲突,会使肌肉鼓胀内生脓疡。背上长青春痘,这是风气和太阳合并。
 
   疠病就是麻风病,也是一种风症,血气中有热邪居之而令血气混淆不清,造成鼻柱塌坏,皮肤溃烂。麻风病是有风,兼有寒热。
 
   按节气分,有不同的风, 肝风是春天或甲乙日伤于风。 心风是夏天或丙丁日伤于风。 脾风是长夏或戊己日伤于风。 肺风是秋天或庚辛日伤于风。 肾风是冬天或壬癸日伤于风。
  偏风是一侧有问题,风中五脏六腑俞穴时,称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之风称为偏风。五脏六腑的气脉本来是很均匀的,现在中了几个,造成气脉不均匀,就是偏了。 脑风是风气若沿风府穴而上行,风若入头面,则名目风眼寒,泪水会出来。眼热、红肿刺痛,是寒症,会不断流眼泪。
 
   漏风是酒后吹到风而伤。 内风是房事后汗出吹到风。 首风是淋浴后吹到风。 肠风是久居风中而令风气入中焦。 泄风是风居外部腠理之间。
 
   各种风的症状风为百病之首,看到风症,风脉沿着皮肤表面,一摸脉,轻轻一按就摸到。五脏受到风,症状不一。 肺中风寒,多汗恶风,面色呈白色,时常咳嗽气短,白天轻,黄昏严重。诊断在眉上,眉棱骨呈白色状。眉毛长长,耳朵长毛都是长寿。眉毛下面白,表示肺气不足。 心风是多汗且恶风,唇口焦干,易惊善怒,面赤色,病重时讲话无法很快。诊断在舌,其色赤,红色的,很光亮,情志变化很大。 肝风是多汗恶风,善悲,面色青,因为金克木,咽干善怒。诊断在眼下,色青。 脾风是多汗恶风,全身疲劳倦怠,四肢不想活动,面色黄,不思食物。诊断在鼻上,其色黄。肾风是多汗恶风,脸浮肿,背脊疼痛无法久站,其色如煤烟一样黑,男子无法行房,女人经水不顺。诊断在肌肤上,其色黑。 胃风是多汗恶风,饮食不下,中膈阻塞不通,肚子胀满,穿薄衣受寒则腹胀,一吃寒冷的食物则下泄。诊断看体形,形瘦而腹大。瘦是寒,胖是热。 首风是头面多汗恶风,肝风甲乙日,同一个日子出现病会起,过一个日子到丙丁日进入火相生时,病会好。 漏风是头面多汗,恶风,穿厚衣出入,一吃食物则头部大汗,严重时身体都会出大汗,呼吸会浅短,且俱风吹,衣服常常是湿的,口干舌燥易渴,不能正常工作。 泄风是多汗到衣服尽湿,多是做劳力的人。口干舌燥,皮肤湿润,无法劳动。痛在局部的,有分寒热。全身都痛是寒。
 
第四十三篇   痹论
 
   痹是风寒湿三种邪气混杂在一起。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则为痛痹。湿气较多,酸胀不已且固定不移为着痹。
何媛
贫民
贫民
  • UID20176951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75
5704楼#
发布于:2016-04-01 21:02
5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何媛申请签到,2016年4月1日《黄帝内经》第56学习心得:
 续:1,膀胱经腰痛,下委中、阴谷(由阴引阳),越靠近阴谷内侧的地方越接近脊椎骨的痛,附近找压痛点或瘀血(放血)。汉唐三十号:腰痛开过刀之后吃

第四十二篇  风论篇
1、风为百病之始,始受风,风气入体必先藏于皮和肌肉之间,使表里之输运失常,内受阻不通,外受阻汗液不出,致皮肤很痒,没皮肤病。
(1)风者善行而数变,皮肤毛孔打开感觉寒,毛孔封闭则体内阳出不去发热而烦闷。转为寒症则胃口不好。转为热症则肌肉萎缩,寒热都有则忽然忘掉,记忆不好并且会抖,看到食物就害怕。
2,风在不同经络的症状
(1)阳明经:而深入胃中,会顺着阳明经脉上行到目内角处,胖人风气不得外泄,致热中(中焦肠胃湿热盛)而目发鲜黄,瘦人外泄(流汗流很多)而里寒,致中寒症、眼泪多
  (2)太阳经,与大阳脉合併一起,太阳是表,和阳气相冲突,致肌肉鼓胀内生脓疡,固表之阳气受阻无法运行,造成肌肉麻痹感。背上长青春痘
  3、疠病:麻风病,一种风症,较厉害,风寒热混一起,因血气中有热邪居之而令血气混淆不清,致鼻柱塌坏,面上色暗,皮肤生疽化脓溃烂。风寒客于脉而不去
治疗:寒药和热药不相违背。菟丝子,肉苁蓉,阳起石可同用。
  4、按节气来分,风的种类
肝风:春天或甲乙日伤于风
心风:夏天或丙丁日
脾风:长夏或戊己日
肺风:秋天或庚辛日
肾风:冬天或壬癸日
  5、偏风:一侧有问题;风中五脏六腑俞穴时,称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之风
五脏六腑的气脉本来是很均匀的,几个中风造成气脉不均匀,即偏了,称为偏风。
  6、各种风
脑风:风气若沿风府穴而上行
目风,眼寒:风若入头面,泪水会出来。眼热、红肿刺痛,是寒症,会不断流眼泪
漏风:酒后吹到风而伤
内风:房事后汗出吹到
首风:淋浴后吹到风
肠风:久居风中(在风中劳动)而令风气入中焦,下痢
泄风:风居外部腠理之间,会流汗不止
  7、各种风的症状
(1)肺中风寒:多汗恶风,面色呈白色,时常咳嗽气短,白天轻,黄昏严重
诊断在眉毛上下,眉棱骨周呈白色状。眉毛是络在肺上,耳朵长毛代表肾气,肺气旺长寿,而年轻人耳朵里长毛,示凶悍之徒。
(2)心风:多汗且恶风,唇口焦干,易惊善怒,面赤色,病重时讲话无法很快。
诊断在舌,其色赤,红色的,很光亮,情志变化很大
(3)肝风:多汗恶风,善悲,面色青,因为金克木,咽干善怒,常恶见女子
诊断:眼下,色青
(4)脾风:多汗恶风,全身疲劳倦怠,四肢不想活动,面色黄,不思食物
诊断:鼻上,其色黄,鲜黄光亮的黄则会有横财。
(5)肾风:多汗恶风,脸会起青春痘或是浮肿,背脊疼痛无法久站,其色如煤烟一样黑,男子无法行房,女人经水不顺
诊断:肌肤上,其色黑
(6)胃风:颈部多汗恶风,饮食不下,中膈阻塞不通,肚子胀满,穿薄衣受寒则腹胀,一吃寒冷的食物则下泄
诊断:体形,形瘦而腹大。瘦是寒,胖是热。(7)首风:头面必多汗,惧风吹,到了得首风之日,以十干推算其前一日时,病情会加重,必头痛而不想出门,到了受风同干日时,病情会减缓
(8)漏风:头面多汗,恶风,穿厚衣出入,一吃食物则头部大汗,严重时身体都会出大汗,呼吸会浅短,且俱风吹,衣服常常是湿的,口干舌燥易渴,不能正常工作
(9)泄风:多汗到衣服尽湿,多劳力人。口干舌燥,皮肤湿润,无法劳动。若全身都疼痛,则必有寒邪。
 第四十三 痺论
痺:风寒湿三种邪气混杂在一起。风气盛者为行痺。寒气盛者则为痛痺。湿气较多,酸胀不已且固定不移为着痺。
易岚
侠客
侠客
  • UID20185163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29
5705楼#
发布于:2016-04-01 21:0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易岚申请签到
2016年4月1日《内经》第56集心得
风论第四十二篇
风为百病之长,风在腠理时皮肤会发痒。风善行而数变。
寒热,皮肤痒、但不是皮肤病,记忆力不是太好、人体振寒而不能饮食,所以瘦。风邪侵入人体,首先停留在皮肤之中,使毫毛孔闭塞。风邪既不能向体内通告,也无法向体外发散。
热中,眼睛发黄,中焦湿热重,人胖。风邪从阳明经侵入胃中,再沿经脉向上到眼角内侧。如果病人身体肥胖、毛孔致密,风邪就不能向外发散,仍停留在人体内部,时间长就会转化成热,形成热中病,即脾胃湿热很重,中焦湿热很盛。
风邪从太阳经侵入人体,行走到各条经脉的俞穴,散到到肌肉之中,与卫气结合在一起,互相抗争,使经脉运行的通道阻滞不通,造成肌肉肿胀高起,长疮疡。如果卫气凝滞阻塞,无法运行,不能温暖、营养肌肉皮肤,开祛风祛热的药。
疠风,麻风病,也是一种风病,兼有寒热。风邪侵入经脉,出现鼻柱毁坏,皮肤溃烂。这是因为风寒之邪长久停留在经脉中而逐渐形成的。由于首先出现发寒热的症状,所以又叫寒热。开祛风祛寒祛热的药。
    以四季来分,春季和甲乙日被风邪侵犯而形成肝风。夏季和丙丁日被风邪侵犯而形成心风。长夏和戊己日被风邪侵犯而形成脾风。秋季和庚辛日被风邪侵犯而形成肺风。冬季和壬癸日被风邪侵犯而形成肾风。
偏风,风邪侵入五脏六腑的俞穴,各入其门户,传到内部,就会引起五脏六腑的风病。
如果风邪侵犯“风府”,并特经脉向上入脑,就会形成“脑风。如果风邪侵犯头部,损伤视觉系统,就会出现眼睛疼痛和怕风寒、流眼泪等症状,叫做“目风”。饮酒之后,毛孔舒张出汗,风邪乘虚而入,形成“漏风”。如果房事时出汗而感受风邪,称为“内风”。刚洗完头,毛孔尚未闭合,风邪乘机侵入,造成“首风”。风邪停留在体内时间长久,进入肠中则称为“肠风”、“飧泄”。风邪停留在腠理之间的,经常出汗,称为“泄风”。
风症的脉象:轻轻搭在皮肤上就可以摸到。
肺风多汗,面色发白。白天转轻,入夜严重。诊断在眉上,眉棱骨呈白色。
心风多汗,嘴巴焦干,面赤色。病严重时讲话无法很快。诊断在舌,其色赤。
肝风多汗惧风吹,其人善悲,面带微青。咽干人易怒,常恶见女子。其诊断在眼下,其色青。
脾风多汗惧风,全身倦怠。面色无华微带黄色,不思食物。诊断在鼻,其色黄。
肾风多汗惧风,脸上起青春痘,背脊疼痛无法久站。其色如煤烟一样黑。诊断在皮肤上,其色黑。
胃风颈部多汗,惧风。食物吞咽不下。腹部胀满。穿薄衣受寒则腹胀不已,吃冷食会下泻。诊断在形体,必呈人瘦而腹大。
漏风,多汗,一吃食物就头部大汗出,严重时身体会出大汗,呼吸浅短怕风吹,衣服常常是湿的,其人口干易渴,无法正常工作。
泄风,多汗到衣服全湿。口中干燥,皮肤湿润,无法劳动。若全身都痛,则有寒邪。
痹论第四十三篇
风、寒、湿三种邪气混杂在一起侵犯人体就形成了痹病。行痹:因感受风邪而出现肢体关节酸痛、痛处游走不定的痹证。痛会移转是风邪重,去风药开重些。痛痹:因感受寒邪而出现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得热痛减的痹症。痛得很重是寒邪重,去寒药开重些。
著痹:因感受湿邪而出现肢体关节沉重酸痛,或有肿胀,痛有定处,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的痹证,红肿是湿邪重,去湿药开重些。
灸友刘炳环
侠客
侠客
  • UID20187358
  • 粉丝3
  • 关注1
  • 发帖数154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5706楼#
发布于:2016-04-01 21:1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刘炳环申请签到
 2016年03月31号,《黄帝内经》第55课心得
 病如胸肿大,颈痛(气海受病)又胸腹胀满(阳),病名“厥逆”,中于寒,阴阳绝别而成的。此病若灸它则造成声哑,用针石开破,必成狂乱,只有待其阴阳和谐时再来慢慢施治。
 阳气本上行,今病令阳气更上,故头呈阳气有余状,一旦火灸之则阳气遏盛而入侵阴中,一入则音哑。针石刺破令阳气大泄,故阳气因虚而成狂。须令上头的阳气下降进入四肢,手足温暖后再调和可安全治愈。
 身体有异常现象,但按脉却很正常无病脉之象,这就是怀孕了。
 发热的病人,必出现阳脉,因受三阳经脉气所动而成的。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的是少阳病,大于寸口脉二倍的是阳明病,大于寸口脉三倍的是太阳病。若寸口比人迎脉大,表示阳明热气已入阴脏,故此病人会头腹均受邪,以致腹胀满而头痛(只要是头痛,不是重阳就是阳虚)。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足太阳膀胱经之脉病时,会令人产生腰痛牵引项背及尾骨,使背部感觉如负重物状。可针委中穴,及太阳正经上有郁血之络位来放血。但春季时不可见血,会伤元气,现代针细可用。
 足少阳胆经引起的腰痛,好像是用针刺皮肤的感觉,并且使人无法前后伸屈身体,无法做回顾的动作。可以用针在阳陵泉穴外之骨端找青色血脉放血,可以立愈,但如正值夏季则不可见血,会损元气,现代针细可用
 足阳明胃经引起的腰痛,会令人无法回顾其首,一旦回顾则必眼目昏花。此症且令人情志上易悲。可针刺足阳明胃经之足三里穴及其上下一、二寸位有瘀血之血脉放血,但在秋季时,不可如此,否则伤及胃气,现代针细可用
 足少阴肾经引起的腰痛,会痛来牵引脊椎内部的感觉。可针刺足少阴复溜穴附近压痛点。但于春季不可放血,一旦出血过多,病必难恢复。
 足厥阴肝经引起之腰痛,令人腰中如张弓弦般的绷紧。可针刺足厥阴脉在足大指骨与次指间找硬块的压痛点,找到即可刺,有几处刺几处,此病使人多言痛不止,按诊时又无定处,故可在痛处刺三针。
 足太阳之别脉为解脉,此病腰痛令人痛引肩部,目视不明,常常遗尿。可针刺其脉在外膝部与委阳之间瘀阻的血脉上放血,直到郁血之色消除即可停止。
 同解脉之别络为带脉,其腰痛症状围绕腰部一圈如带状的疼痛,腰部好像要断成两半似的,使人易受惊吓。可针刺解脉在委中位到外膝部处血络结如黍米一样一粒粒相连处放血出,待黑血流尽方可止血。血常会喷出,勿惧。
 同阴之脉引起的腰痛,会感觉如有小秤锤在身中,胀闷而腰痛之感,可刺同阴之脉,在绝骨穴位附近找三处压痛点刺之即可。
 奇经之阳维脉引起的腰痛,其感觉是肿胀而痛。可针刺阳维脉与太阳脉交接之飞扬穴,约离地一尺之高。
 冲脉之络脉伤,所引发之腰痛,令人无法前后弯身,如仰身则会担心跌倒,此病是因举重物伤及腰部,使横络之血脉断,排不出之瘀血聚此造成的。刺法在委阳穴上方找青筋血郁处放血,立愈。
 会阴之脉引起的腰痛,会在痛的部位上汗出淋漓,汗干后又口渴引饮,饮水之后又想走动。可刺足部阳蹻之脉约在外膝关下五寸地方找血瘀之处放血。
 飞扬脉引起之腰痛,使人痛而肿胀感,严重时令人时悲时恐。可针飞阳脉在内踝上五寸,为足少阳与阴维脉交会的位置,约漏谷穴下一寸处。
 昌阳脉引起之腰痛,会痛引前胸,目视不明状,严重时会有痉孪且向后弯曲状,舌向上卷起且无法说话。可针刺内踝上二寸的复溜及交信二穴,以有压痛点为正穴位。
 足太阳之别脉为散脉,其病引发之腰痛,令人发热而情绪烦躁,腰下如有横木的压重感。严重时会小便失禁。可针刺膝外侧有血脉束缚状的部位放血。
 肉里之脉引发的腰痛,令人无法咳嗽,一咳则筋呈弯急状。可针刺足太阳经的外侧,足少阳绝骨穴之后侧的压痛点上取二点针之。
 如果腰痛延着督脉两侧上行而痛,造成头部常寒栗状,目视昏乱,想趴下使面向下躺着较舒服。可针刺足太阳委中穴附近郁血络处放血即可。
 如腰痛而且痛处寒冷者,可针刺足大阳与足阳明二经。如痛处发热,可刺足厥阴肝经。无法前后弯身,可刺足少阳胆经。如腰痛引起内热而喘,可刺足少阴肾经及刺委中出血。又如腰痛且痛处寒冷无法回首,就刺足阳明经。如腰痛且痛处发热,又无法回顾,则选用足太阴脾经。同证如病人再有内热而喘息不止,就刺足少阴经。一旦大便难也可取用此经。同前症,如再有少腹胀满者,可刺足厥阴经。腰如折断般无法前后弯曲,无法抬举重物,可刺足太阳经。腰痛牵引脊内痛并传至股内廉痛,则刺足少阴经。腰痛而牵引少腹腔内痛,无法弯身仰腰,可刺腰臀部的八髎穴及两侧俞穴位。
法则:举凡治一切腰痛,都须依月的盈缺来增减刺数,取针后病立刻就好了。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陈丽娟
侠客
侠客
  • UID20187695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7
5707楼#
发布于:2016-04-01 21:3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陈丽娟申请签到
2016年04月01日 《黄帝内经》第56课心得
四十二 风论篇第四十二
1. 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藏六府,不知其解,愿闻其说。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误食馀,其热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a. 风为百病之始,刚受风时位于皮肤与肌肉之间,会出现痒症,是因为内热而外冷汗水停在皮肤下不得透发不而成风症。
b. 风有寒热之分:皮肤毛孔打开会感受寒气,皮肤毛孔闭锁会感受热而闷。受寒时饮食不会很好,受热时人会出现消瘦之症。同时受寒热会出现健忘突然打颤又不能食之症为。
2.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胀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
a. 风气入于阳明胃经时,会进入眼中,胖人会出现中焦湿热盛并且眼睛鲜黄;瘦人会出现流汗不止,寒中并流泪。
b. 风气入太阳经时,肌肉里会出现胀痛,背后长痘等。
3. 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面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a. 疠病即麻风病,是风与寒热混在一起而致病、有寒风、热风之分。
b. 眼睛遇风流泪是眼寒,干涩肿痛是眼热。
c. 风症之脉:肾挨皮肤表面,轻摸即可得。
4. 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陷曲不得。诊在肌上,其色黑。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馀不下,鬲寒不通,腹善满,失衣则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a. 眉毛络于肺,眉毛周围为白色即为肺风。
b. 嘴唇颜色为鲜亮的红色,多汗恶风为心风。
c. 情志易悲,喉咙发干,眼睛下发青为肝风。
d. 身体沉重倦怠,皮肤有点微黄,不欲食,鼻子上有点淡黄,多汗恶风为脾风。
e. 面上长痘浮肿,脊背痛不能直立,皮肤略黑,身有隐疾为肾风。
f. 食欲差,中膈堵不通,薄衣则胀,吃冷食会下利,身形瘦小但腹大为胃风。
5.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a.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怕风,起于甲乙日的风进入相生日即丙丁日风病会减轻。
b. 漏风之状,不可薄衣,吃东西会流汗,容易口干,不能劳作。
c. 泄风之状,不能劳作,身体痛而发冷。
d. 局部痛分寒热,全身尽痛均为寒症。
四十三痹论篇第四十三
1. 痹之安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行痹。寒气胜者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
a. 痹为风寒湿三气混合而生。风气胜的人痛会转移,寒气胜会痛的很严重,痛点固定但不是时时痛。湿气胜痛在一个固定点并时时痛。
b. 关节痛是痹症,需同时考虑风寒湿三气的影响。
张宏
侠客
侠客
  • UID20183025
  • 粉丝0
  • 关注1
  • 发帖数192
5708楼#
发布于:2016-04-01 21:5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宏申请签到,2016年4月1日《黄帝内经》第57课心得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宏申请签到,201641日《黄帝内经》第57课心得
痹论第四十三

寒气盛之人其痛不固定,若痛固定,是湿盛。
长期应用西药止痛剂会致肾寒,肾寒移肝,致肝寒,因此西药大量应用,会伤肾、伤肝。痹症会按季节发病,其同点是风寒湿所致。
久病后,会导致风寒湿停在一处。刚开始风寒湿侵袭,入三焦,湿伤下肢,致骨痹。骨痹未愈病即入脏。首伤当肾,其因肾主骨。
若筋痹未愈,其伤为肝。脉痹未愈,其伤为心。肌痹未愈,其伤为脾;皮痹未愈,其伤为肺。痹症在相克之节气加重,其因皆为风寒湿。
风寒湿入脏,在肺烦闷胀满,喘逆呕吐;在心脉不通,胃胀,气喘;其因心受病,致水火失衡,水克火乃致。故一脏有疾,必关其相克之脏也。在肝夜眠多惊,多饮,小便频数;在肾下半身水肿,骨萎而足不能行;在脾四肢倦怠无力,咳嗽,呕吐清水,上腹部阻塞不通。其因脾主湿,风寒湿入侵,致脾湿盛,使得中膈被阻所致。在肠则多饮,小便不出,下痢;在胞则按之内痛,身感如泼热水,上流清涕,下小便不出。
正常人常态下神内藏,躁则阴消亡,神不在。躁遇风寒湿,再加暴饮暴食,导致脾胃受损。因此饮食要有节制,保持胃气上升,在肚子不饿时不要饮食,在饮食时有一点饿是最好的,吃东西时不要暴饮暴食,太饿吃一点让饥饿感还有一点最好。
风寒湿三者,风证在表,最为易治,三者在皮肤肌肉之间最为好治,很快即好,在骨难治,入脏危险。
风寒湿入六腑之中,六腑皆有腧穴,自腧穴而入,若饮食不节易入,因此饮食一定要节制。下针治疗时,脏下腧穴,腑下合穴,其他经络按经络取穴即可。
荣气是水谷精气,入血分,乃血之源。卫气为水谷之悍气。三焦是气之所,散于胸腹,营卫之气顺从调和,病就会痊愈,风寒湿证不会入血分、气分,只会在皮肤、肌肉之间。
有痛为寒,不痛不仁为病入深,风寒不入营卫,但会减缓营卫运行速度,致经络不通。
寒证阳气少,阴气多,本身阳气少者,病情会加重。
热证阳气多,阴气少。湿盛之人,阳气少,阴气盛。阳少阴盛则不能固表,是以湿盛之人大汗出。
使用中药要辨清药性,分清阴阳虚实寒热表里。
痹在骨则身重;在脉则血凝涩而不畅;在筋则屈曲不能伸;在肌肉则麻木不仁;在皮肤则寒冷。此为五不痛。痹病遇寒则筋脉拘急,遇热则筋脉弛缓。
痿论第四十四

痿:萎缩。其发病在热。
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肝主筋膜,脾主肌肉,肾主骨髓。
肺脏有热,灼伤津液,则枯焦,皮毛也呈虚弱、干枯不润的状态,热邪不去,则变生痿躄。
王芝
侠客
侠客
  • UID20182266
  • 粉丝0
  • 关注2
  • 发帖数149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5709楼#
发布于:2016-04-01 22:3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王芝申请签到,2016年4月1日《黄帝内经》第57课心得
《痹论第四十三》
痹和痹混用,意思雷同,都为麻木不仁。
一、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行痹:风气胜者。成游走性。
痛痹:寒气胜者。如风湿红肿是因寒。
着痹:湿气胜者。则酸痛不已且固定不移。
二、痹分五种
骨痹:冬日得痹病。
筋痹:春季得痹病。
脉痹:夏季得痹病。
肌痹:长夏季节得痹病。
皮痹:秋季得痹病。
三、五脏六腑得到痹病原因
因为五脏各有所主,即肺主皮毛,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痹病久居不去,因而延伸至内造成的。
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必会内延至肾脏。
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
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心。
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
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所谓痹者,以四时节气为准,在重伤于风寒湿三气的时节来定的。
四、痹病进入五脏的症状
1、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2、心痹者,脉不通,烦则胃胀,气突然强烈上冲而呼吸短促,咽干容易打嗝,气上冲时令人恐惧。
3、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小便多,腹部胀满如怀孕一
样。
4、肾痹者,易生水肿,从屁服直下到足踝,从背部向上至项部。
5、脾痹者,四肢倦怠乏力,发咳呕汁,易阻塞咽喉。
6、肠痹者,频频喝水,小便不通,呼吸浅短,肠呜则腹泻。
7、胞痹者,小腹膀胱按之内痛,好像热水烫炙一样,小便困难,鼻流清涕。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淫气喘息,即病邪入侵造成的喘息,痹聚在肺。
淫气忧思,痹聚在心。
淫气遗尿,痹聚在肾。
淫气乏竭,即四肢无力精神不振,痹聚在肝。
淫气肌绝,即肌肉消瘦,痹聚在脾。
诸痹不愈,亦如五脏。其风气胜者,其人易痊愈。
五、痹气入脏则死,若留连在筋骨间者疼久。若停留在皮表上的,容易痊愈。
六、病邪居在六腑消化系统中,是饮食不知节制,居处不适所造成的,
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腑也有背俞穴。风寒湿气中其俞,适逢此人不知饮食节制,或居所不良使腑功能衰弱下来,循
俞而入,病邪必顺俞而入侵内腑也。
七、针法治疗
治痹在脏,取其俞穴;治痹在腑,取其合穴。痹病在经脉,各有其症状,用针调适其过与不及,则病易痊愈。
八、气血与痹病
1、荣者,血,水谷之精气也。能协调五臓之关系,分散在六腑之中,能入全身之经脉。故循脉上下贯通五脏,络六府。2、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散走迅速,不能入于经脉。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使体内三焦油膜充满其肠热之气,分散在胸与腹腔之中。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
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九、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濇,经络通,故不痛。
不仁, 皮表没有气血的滋润。
其感觉寒者,阳气小,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
其感觉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时盛,阴气过盛,又感受湿邪造成的,所以会多汗且皮肤过于湿润状。
十、痹在骨,则身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令人生寒意。
以上五者,都没有痛症。凡痹之类,逢寒则筋脉生拘急状,逢热则四肢会弛缓无力。
灸友50150
侠客
侠客
  • UID20190150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1
5710楼#
发布于:2016-04-01 22:4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惠州-赖惠平2016年4月1日《黄帝内经》第56课心得:
腰痛上寒, 可顾,刺足阳明;上热,刺足太阴;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大便难,刺足少阴。少腹满,刺足厥阴。如折,不可以,不可举,刺足太阳,引内廉,刺足少阴。
腰痛引少腹控,不可。刺腰尻交者,两髁上,以月生死为数,发针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风论篇第四十二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藏六府,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误食馀,其热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胀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面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已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目风;眠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
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然浮肿,痛不能正立。其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馀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 ,则病少愈。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泄 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佘勇辉
会员
会员
  • UID20186011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5
5711楼#
发布于:2016-04-01 22:4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佘勇辉申请签到,2016年4月1日《黄帝内经》第54心得:        居于脉中,则使气不通顺,这就会使内臓突然疼痛了。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痛间复生而闭不。此类疼痛有时突然自止,有时痛会时却须有时痛心痛彻互相牵痛久后者,有便不通以上的痛,各有不同的外形症候。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持续不停,有时痛起来不能用手按压,有按压方可止痛,有时即令按压亦无帮助,会令人生喘,痛动处手触可知的,有时会背的牵引痛,有时痛会有胁肋位与小腹位引的痛,有时会腹痛牵引到鼠蹊部,有时而积聚成块者,有时会突生剧痛而致昏迷不酸的,也有部分会苏醒过来,有时边痛边呕时腹痛之后产生下痢的,有时却腹痛而大。
钟洁贞
侠客
侠客
  • UID2017690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44
5712楼#
发布于:2016-04-01 23:07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钟洁贞申请签到,2016年 3月27日《黄帝内经》第51课学习心得:
 一、久咳从表面上的症状推理到原来是什么样的咳嗽,肺咳不已,大肠受之,一咳会大便出来一点点。小肠咳就是放屁。(例如:小肠在中间,大肠围绕着小肠,在辨证的时候,便秘在小肠里面,便秘在大肠里面,便秘在升结肠,便秘在肝曲,便秘在大肠尾〈乙状结肠〉他们的处方不一样,很简单,堵在小肠里面,大肠里面没有东西,一咳就放屁,大肠堵一咳就大便出来,等开始动手治症的时候,所有的症状处方的来源都来自内经)。肾脏的咳久不已,膀胱受之,一咳小便就出来。久咳不已,三焦受之,咳而腹满,没有食欲。六腑受气于胃,五脏咳因于肺,源头在肺上面,肺再移传出来,所有的腑都会集在胃里面,所以咳嗽会让人痰多,面浮气肿,气逆,呼吸比较短。为什么要了解这些,今后处方用药需要用到。黄帝内经和针灸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关系。治则:如果是脏咳,就刺他的俞穴(是五俞穴中的井荣俞经合中的俞,还有背后的俞穴也可以);治腑咳,就治该经的合穴。如果有浮肿的(伤到胃气),该刺其经穴(胃经的经穴)。
 二、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1.做一个“明”的人,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人体五脏突然疼痛,是因为经脉中气血是流行不止,循环全身永不停顿的,寒气深入经脉中可使其缓解,凝涩而不能顺行。如寒气在经脉外侧,则令血管缩小,因此越冷血管会越来越小,血管中的血就变少了,血的速度就很慢;寒居于脉中,使气不通顺,内脏会突然间疼痛。(动悸,喘动。肚脐中间是脾,左边(东)是肝,下面(南)是心,右边(西)是肺,脐上(北)悸是肾。)
 2.各类疼痛的辩证:寒气入体,居于经脉外的,会生血脉寒,一旦如此则会有屈缩身体及筋脉呈拘急状,经脉一旦拘急不止,就会牵引外部的孙络,会发生突然疼痛的现象,一旦得到热气的熏烤立可止痛。得热就会好。非常严重的寒,如手放在冰块中十五分钟会很痛,放二个小时一直加冰块,那就不一样的这时是很强的寒,形成了冻疮火烤就没有用,也有处方可以治好。痛很久是寒气很重,寒气客于经脉的里面,会与体内热气相争,造成脉气(胀满)充满状,经脉过满就会感觉疼痛拒按,如痛风衣服碰到都会痛(此时时寒热相搏在血脉中。用入血和袪寒的药)。此因寒气停留经脉中,造成热气上升,令气血混乱,会有痛不可按的现象。如果寒气客居肠胃之间,三焦腹膜之下,于是血脉无法流畅而聚此,造成细小络脉牵引腹痛,重按之能令气血扩散开,所以按之痛止的现象。要用热手按。若寒气深入华佗夹脊(督脉)的深处,即令重按之亦无法触及,此处按之亦无挤于事。若寒气客居冲脉之中,因冲脉下起关元,沿腹之任脉而上行,有寒气居此,必造成血不通畅,则气必随之反应出来,就有喘动的症状(喘动应手-动悸)。若寒气客居背部俞穴之经脉,致令血脉凝涩不顺利,就会血不足,即生痛症。所有俞穴经气皆贯注于心,于是产生背痛彻心互相牵引而痛。如重按之使经脉之热至,血通疼痛立止。泡手后用热手按摩很好。若寒气客居足厥阴肝经的脉上,肝经之脉,连络阴部,系于肝脏,一旦寒气入侵,造成血凝涩而经脉拘挛,于是产生胁肋部位牵引少腹疼痛。若此逆气居于阴股间不去,会使寒气上沿少腹中,下部血又不顺畅,于是产生腹痛牵引阴股间。若寒气客居小肠的三焦油膜之间的血络之中,血凝涩而无法贯注大经脉中,血气居此停留无法顺行,日久必生积块于腹中。气海是三焦的元膜,关元是小肠的元膜,络于命门,气海和关元均称丹田。
钟洁贞
侠客
侠客
  • UID2017690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44
5713楼#
发布于:2016-04-01 23:14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钟洁贞申请签到,2016年3月28日《黄帝内经》第52课心得。
 1、所有的肿瘤、积瘤都和小肠有关系,治症的时候要强小肠,因为小肠生命的源头,不管癌细胞在哪里,当环境一改变,中药热药一进来,原来适合它生存的环境被改变了,就没有肿瘤,没有积。常常在小肠上下手,脚底是热的代表小肠是热的,常人脚背是冷的,脚底脚背都热是过热,小肠过热也不行。
 2、寒气进入五脏就乱掉了,寒气很重,阴气衰竭,阳气没办法进入,脏里阳不多,阳大部分呆在腑里面,寒气进入,里面冷,阳气又进不去,突然一痛就会昏厥。如果阳气回来,又会醒过来。这种情况是寒入五脏。寒气客于肠胃,肠胃本来是阳很多的地方,突然间变寒了,病人会呕吐。寒气客于小肠会肚子痛,腹痛。热气留于小肠,过热口干燥渴,痛而便不出。
 3、看到面色是黄赤,这个黄赤不单单在脸上,身上出现黄赤就是热症,白色为寒症,青黑为痛,这是望诊。触摸得知病情,如督脉,膀胱经的两边肉是鼓起来的,经脉很旺,在经脉上可按压,如压到痛点,示病的所在,也是阿是穴在的地方。平素伸开手掌摸脊椎骨,应该是摸不到骨头的,因为脊椎骨是阳,阳是往下沉的,有两侧的膀胱经抵到手掌面,如果人一摸脊椎骨是突起的,膀胱经的经气没有,病很重,气很弱,阳要浮起来了,也就是阳气大虚。
 4、九气为怒喜悲恐寒热惊劳思,百病由气生,九种气不同所生病症不同,人怒伤肝则令气上冲,因气反行,严重时会吐血及下痢。人体没有空间的存在,气上逆的时候,下面就空掉了,因此上面是实的时候,下面是虚的,因此会飧泄;人喜伤心则气机和缓,因喜能令人气和舒畅,气血通利无阻。保持常态就好,不可过喜,过喜伤心。
王岩龙
贫民
贫民
  • UID20183244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98
5714楼#
发布于:2016-04-01 23:57
@教官-南京-李宁@助教-中山-吴泳茵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王岩龙申请签到2016年4月1日《黄帝内经》第57课学习心得【p276--284】1.五脏六腑得到痹病,又是什么原因:因为五臓各有所主,痹病久居不去,因而延伸至内造成的。故骨疼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凡痹之客五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解惰,发欬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小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举。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所有痹之病,若久而不愈,必进转移入五臓也,凡风、寒、湿三者,风气最盛之行痹是最容易痊愈的。2.痹病之人,有些因之死亡,有些却久病不愈,有些却能痊愈,这是为什么呢?       痹气入臓则死,若只流连在筋骨之间会造成疼痛很久不愈;若停留在皮表上的,容易痊愈。3.病邪居在六腑消化系统中,①又会如何呢?②如何用针法来治疗①这是饮食不知节制,居处不适所造成的,六腑也同五脏一样,各有各的背俞穴。当风、寒、湿三气中伤于俞穴时,适逢此人不知饮食节制,或居所不良使腑功能衰弱下来,病邪必顺俞而入侵内腑②治痹在脏,取其俞穴;治痹在腑,取其合穴。痹病循着不同经脉,各有其症状,用针调适其过舆不及,则病易痊愈。4.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人体的气与血,也会有痹病吗?】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5.痹病有的痛,有的不痛,有的会麻痹,有的会时冷时热,有的会很燥,有的会很湿,这是为什么呢?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濇,经络时疎,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小,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时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6.有的痹病不痛,是为什么呢?痹附在骨,令人身重。痹在经脉,则令人血凝结而无法舒畅的流行。痹附在筋上,令人四肢伸展不顺。痹留于肌肉,就会麻木不仁。痹留至皮肤上,令人生寒意。凡以上五者,都没有痛症。素有痹病之人,遇寒气入侵,则必生拘急状,遇热邪入侵,则四肢会弛缓无力。痿论篇第四十四1.五脏生病,会令生痿症,为什么呢?肺主司人身之皮肤毛孔,心主司人身之血脉,肝主司人身之筋及网膜,肾主司人身之骨及髓。一旦肺中过热伤津,必令皮毛虚弱,阳气重伤者,必令足瘘而无法行走。       心之热过盛不下行,必使足之血脉寒冷且寒气上行,寒气越上则足之血脉越虚,虚甚就产生血脉痿缩,使膝足关节屈伸不利,无法行走与站立。       肝一旦过热(发炎即热),会使胆汁外泄,逆向口上,而生口苦,筋及网膜干燥无津,造成抽筋拘急,久成筋痿症。        脾过热,造成胃津干枯口渴不已,肌肉麻木无力,久成肉瘘症。        胃过热,令人腰部脊推无法伸直,骨骼疏松无力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