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艳春
贫民
贫民
  • UID20187731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9
5730楼#
发布于:2016-04-02 08:2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焦艳春申请签到2016年04月01日《黄帝内经》第57课心得
痹论第四十三
痹症是风寒湿三种邪气混杂一起所致。行痹,游走性。痛痹,寒气盛。着痹,湿气盛,酸痛。风寒湿侵袭,入三焦,湿伤下肢,致骨痹。首伤当肾,其因肾主骨。
若筋痹未愈,其伤为肝。脉痹未愈,其伤为心。肌痹未愈,其伤为脾;皮痹未愈,其伤为肺。痹症在相克之节气加重,其因皆为风寒湿。风寒湿入脏,在肺烦闷胀满,喘逆呕吐;在心脉不通,胃胀,气喘,呼吸短促;在肝夜眠多惊,多饮,小便频数;在肾下半身水肿,骨萎而足不能行;在脾四肢倦怠无力,咳嗽,呕吐清水,上腹部阻塞不通。因脾主湿,风寒湿入侵,致脾湿盛,使得中膈被阻所致。在肠则多饮,小便不通,下痢;在胞则按之内痛,身感如泼热水,上流清涕,下小便不出。饮食要有节制,在肚子不饿时不要饮食,在饮食时有一点饿是最好的,吃东西时不要暴饮暴食。风寒湿三者,风证在表,最为易治,三者在皮肤肌肉之间最为好治,在骨难治,入脏危险。风寒湿入六腑之中,自腧穴而入,若饮食不节易入,因此饮食一定要节制。下针治疗时,脏下腧穴,腑下合穴,其他经络按经络取穴即可。荣气是水谷精气,入血分,乃血之源。卫气为水谷之悍气。三焦是气之所,散于胸腹,营卫之气顺从调和,病就会痊愈,风寒湿证不会入血分、气分,只会在皮肤、肌肉之间。有痛为寒,不痛不仁为病入深,使气血循行受阻,致经络不通。寒证阳气少,阴气多。热证阳气多,阴气少。湿盛之人,阳气少,阴气盛。阳少阴盛则不能固表,是以湿盛之人大汗出。痹在骨则身重;在脉则血凝涩而不畅;在筋则屈曲不能伸;在肌肉则麻木不仁;在皮肤则寒冷。此为五不痛。痹病遇寒则生拘急状,遇热则四肢弛缓无力。
蔡彩婵
侠客
侠客
  • UID20144700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95
5731楼#
发布于:2016-04-02 08:4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深圳 蔡彩婵申请签到
2016年4月1《黄帝内经》第57课心得
痹论
1.何为痹: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季节之痹: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3.痹入五脏、肠痹、胞痹
五藏皆有所主,痹病久而不去者,深入体内伤脏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从屁股直下到足踝),脊以代头;
*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
*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脾痹者,四支懈惰,发咳呕汁,上(咽喉)为大塞;
*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肠痹者,频喝水,小便不通,呼吸浅短,肠呜则腹泻。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4.情志与痹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喘息(病邪入侵造成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
5.痹病治疗
诸痹久不愈,必入五脏,凡风寒湿三者,其风气胜者,最易治愈。
*痹入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客于六府者,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府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穴,而恰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
针治痹病
五藏有俞穴,六府有合穴,循脉之分,各有所发(症状),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6.痹病之症因: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
痛者,寒气多,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
痹之为病,不痛,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拘急),逢热则纵(迟缓无力)。
7.荣卫气不为痹
荣者,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三焦油网),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蔡彩婵
侠客
侠客
  • UID20144700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95
5732楼#
发布于:2016-04-02 08:4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深圳 蔡彩婵申请签到
2016年4月1《黄帝内经》第57课心得
痹论
1.何为痹: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季节之痹: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3.痹入五脏、肠痹、胞痹
五藏皆有所主,痹病久而不去者,深入体内伤脏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从屁股直下到足踝),脊以代头;
*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
*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脾痹者,四支懈惰,发咳呕汁,上(咽喉)为大塞;
*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肠痹者,频喝水,小便不通,呼吸浅短,肠呜则腹泻。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4.情志与痹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喘息(病邪入侵造成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
5.痹病治疗
诸痹久不愈,必入五脏,凡风寒湿三者,其风气胜者,最易治愈。
*痹入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客于六府者,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府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穴,而恰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
针治痹病
五藏有俞穴,六府有合穴,循脉之分,各有所发(症状),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6.痹病之症因: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
痛者,寒气多,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
痹之为病,不痛,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拘急),逢热则纵(迟缓无力)。
7.荣卫气不为痹
荣者,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三焦油网),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张瑞芝
会员
会员
  • UID20197559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88
5733楼#
发布于:2016-04-02 08:4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瑞芝申请签到,2016年4月1日《黄帝内经》第57课心得
      痹痛论43
 一,痹病从何来?
    痹病是风寒湿3种邪气,混杂在一起,成为弊病
行痹:若风气较多成游走状
痛痹,是寒引较多起
着痹,湿气较多,酸痛不已,固定不移
二,五种痹病
骨痹,冬日得的弊病
筋痹,春季得的痹病
脉痹,夏季得的弊病
肌痹,长夏得的弊病
皮痹,秋季得的弊病
三,五脏六腑的弊病的原因是什么?
      五脏有所主,痹病久居去不去造成痹病。
骨痹久不去,再受邪侵会至肾脏
筋痹就不去,再外感风邪侵入,必使痹病深入肝脏
脉痹就不去,再受邪侵痹入心脏
肌痹久不去,受邪侵入脾脏
皮痹久不去,受邪侵入肺脏
四,
1,  肺伤于痹,会胸满,呼吸气短且呕吐。
 2, 心伤于痹,令血脉不通,胃胀心烦,气志强烈上冲,呼吸气短,咽干易打嗝,气上冲时,心易生惊惧。
   3, 肾伤于痹,易生水肿,从屁股直下到足踝,从背向上至颈
4,脾伤于痹,四肢倦怠无力,易咳兼吐白液,易阻塞咽喉
5,肠伤于痹,频喝水,小便不通,呼吸浅短,肠鸣则腹泻
6,胞伤于痹,用手按膀胱位则里面痛,像热水烫一样,外症是小便困难,鼻流清涕
五,阴之性为静,正常时精神收敛,阴津竭则生燥,节制饮食则胃气生,暴饮暴食,肠胃比伤于痹气
    痹气聚于肺,造成喘息
  痹气聚于心,在病邪侵入,造成情绪忧郁
  痹气聚于肾,病邪入侵造成小便失禁
  痹气聚于肝,病邪侵入,造成四肢无力精神不振
   痹气聚于脾,病邪侵入,造成肌肉消瘦
      久不愈,会转入五脏,凡风湿,寒,三者中,风之行痹则会痊愈
六,痹病之人,有人死有人久病,有人痊愈为什么?
   痹气入脏则死,若只流连在筋骨之间,会造成疼痛,很久不愈。若停留在表皮,容易痊愈。
七,病邪入居六腑消化系统中,如何得知?
    是饮食不节或居住不适合造成,五脏和六腑各有背腧穴,当风寒湿三气,伤与背腧穴,适逢此人不知饮食节制,或居所不适,使腑功能衰弱,病邪顺俞穴入侵内腑
八,如何治疗?
   治痹在脏,取俞穴。
   治痹在腑取合穴。
   痹病循不同经脉,各有其症状,用针调适其过与不及,则病易痊愈。
九,痹病时麻痹,时冷时热,时燥时湿,原因?
 疼痛:阴寒气盛,寒则生痛
 麻木:无痛且麻木,是病已深入体内是气血行走生阻塞,但经脉仍通,所以不痛,表皮没有气血湿润。
   感觉冷的:因本身阳气少阴气盛,而与病邪相抗的。
  感觉热的:阳气过剩阴气不足,病邪如胜过阳气,阳热之气必受压制,此热因痹而生的。
汗多皮肤湿:是湿气很强,因阳气不足阴气过盛,又感湿邪造成
蔡彩婵
侠客
侠客
  • UID20144700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95
5734楼#
发布于:2016-04-02 08:4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深圳 蔡彩婵申请签到
2016年4月1《黄帝内经》第57课心得
痹论
1.何为痹: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季节之痹: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3.痹入五脏、肠痹、胞痹
五藏皆有所主,痹病久而不去者,深入体内伤脏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从屁股直下到足踝),脊以代头;
*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
*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脾痹者,四支懈惰,发咳呕汁,上(咽喉)为大塞;
*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肠痹者,频喝水,小便不通,呼吸浅短,肠呜则腹泻。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4.情志与痹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喘息(病邪入侵造成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
5.痹病治疗
诸痹久不愈,必入五脏,凡风寒湿三者,其风气胜者,最易治愈。
*痹入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客于六府者,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府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穴,而恰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
针治痹病
五藏有俞穴,六府有合穴,循脉之分,各有所发(症状),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6.痹病之症因: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
痛者,寒气多,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
痹之为病,不痛,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拘急),逢热则纵(迟缓无力)。
7.荣卫气不为痹
荣者,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三焦油网),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凤翔
贫民
贫民
  • UID20184153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7
5735楼#
发布于:2016-04-02 08:5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深圳-凤翔,申请签到。2016-04-01,内经视频第57课心得,请教官审阅。
痛的很严重是寒症,红肿也是要开附子乌头的热药。湿气很重的,痛会走串,风药多开点,寒盛痛盛,痛在固定的点,湿盛。止痛药下去肾就寒掉,影响到肝。
冬天发病骨痺,春天发病筋痺,夏天脉痺,长夏肌痺,秋天皮痺,不同症状。五脏皆有所和,刚开始下焦最容易湿,关节痛,骨痺很久没治好,会进入肾脏,再到肝,脉痺再到心脾肺。内脏病的症状,进肺时,烦满喘呕吐,气逆。心脏受损,脉不通,胃鼓胀,水来克火,恐,首先注意肾脏。肝痺着夜卧则惊,多饮,小便多。肾脏下半身水种积水。脾痺,土湿风寒,堵住食道,呕吐,止呕一定要去湿。肠痺喝很多水,小便排不出来会下利。包痺者,小腹膀胱按之内痛,小便热涩,上流清涕。正则神阴藏,燥则阴消亡。风寒湿时多食就会伤胃,常保持一点饿,有胃气。肺痺喘息,心忧思,肾小便遗尿,肝痺聚,全身无力倦怠,脾上肌肉没有力量。风气盛者病浅好治。
痺症入脏者死,在皮肤里面好的快。深浅不一。
痺入腑脏,下合穴,入脏下俞穴。经络上就在经络取穴。
荣者是水谷精气,卫者水谷之气,阴造成血,阳为气,三焦气走散于腹中,逆其气则病。
痺有痛多寒气多,不痛不仁,病久,深,经络不通。寒气多的急痛,皮肤流汗很多湿盛,本身阳气少,阴气盛,津液跑出来。药也有阳阴表里药性。
痺不痛的,在骨为重,在脉血凝而不流,在筋曲不能伸,在肉麻木,在皮则寒缩,逢热则纵。
四十四篇,痿论:
痿缩,热者。肺主皮毛,毛卷曲就死掉了,肝主筋膜,脾主肌肉,肾主骨髓。肺热则皮毛虚弱,肺为天幕,很寒。
昆明郭艳
会员
会员
  • UID20182484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98
5736楼#
发布于:2016-04-02 08:5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二班郭艳申请签到,2016年4月1日《黄帝内经》第56课心得
  1腰痛如果痛在膀胱经下委中,阴谷,有阴引阳,还常常会在委中至承山中间一段区域找压痛点,越靠近阴谷,痛痛越靠近脊椎,痛在尾椎骨外侧,寻找压痛点时也应向外寻找,有淤血处放血。
  2.风为百病之始,风在皮肤肌肉之间时会痒,毛孔打开会感觉寒,毛孔闭塞,阳处不来,会生热烦闷,寒会胃口不好,热会使肌肉消失,看到食物就害怕。
  3风如果沿阳明经进入胃,寻脉上行至目内眦,胖人则会风气不得外泄,为热中而目黄,瘦人则风气外泄而寒,出现中寒症及眼泪多的病,胖子通常热,瘦子通常寒。
  4.如风进入太阳经,太阳经后背有许多俞穴,在分散到肌肉之间会与固表阳气相争,一旦受阻停滞不去,会使肌肉鼓胀内生脓疡,固表之阳气受阻无法运行,造成肌肉麻痹感。
  5疬风病是因血气中有热邪居之而令血气混淆不清,造成鼻柱塌坏,面上色暗,皮肤生疽化脓溃烂,若风寒客居在脉上不去,名为疬风或名寒热。
  6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长夏戊己伤于风者为脾风,以秋庚辛新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如果风伤背部之诸俞穴,如五脏六腑之俞穴,此为脏腑之风,各有风入之门户,此中者明之偏风。
  7.风气若沿风府穴而上行则为脑风,风若入头面则为目风或眼寒,酒后汗孔张开,风乘虚侵入而致汗多如漏此为漏风,房事后耗精汗出,风邪由毛孔直中于内名曰内风,刚洗头后头部毛孔开泄,风乘虚侵入则为首风,久居风中而令风气入中焦,名为肠风,风邪入肠胃,从热化则为肠风下血,从寒化则为消化不良,风居外部腠理之间名曰泄风,汗流不止,故风者,百病之长也。
  8肺中风,多汗恶寒,面色浅白,时咳短气,白天病情轻,晚上重,眉毛上下区域色白,眉毛是肺在管。
  9心风之状,多汗恶寒,背后第五椎有压痛感,唇舌焦躁,热盛心烦多怒,面色赤,病甚则舌强言语不爽利。因舌为心之苗,心经火盛,故舌强而言语不爽利。
  10肝风之状,多汗恶风,金克木,其人善悲,面带微青,咽干易怒,其诊在目下,其色青。
  11.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倦怠懒动,四肢不想活动,面色无华微带黄色,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12.肾风之状,多汗恶风,头面虚浮而肿,背脊疼痛,无法久站,面色黑如煤烟,小便不利及性功能衰退,诊在肌上,其色黑。
  13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胸膈阻塞不通,腹部常胀满,若衣薄受寒则腹胀,一吃寒冷食物则下泄,人瘦而腹大。
  14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在天气变化,风气发动的前一日,病情就明显加重,头痛而不敢出室外,到了受风之同干日时,病情会减缓。
  15漏风之主要症状,有时多汗,平常皆厚衣出入,一吃食物则头部大汗出,严重时身体都出大汗,呼吸会浅短且惧风吹,衣服常常是湿的,其人口干舌燥易渴,无法正常工作。
  16泄风之状多汗,汗出至衣襟尽湿,甚而汗水溢出衣外,口中干燥,皮肤因汗水而湿润如水渍,无法劳动,若全身都疼痛则必有寒邪。
文霞
贫民
贫民
  • UID20184555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3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5737楼#
发布于:2016-04-02 08:5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1班文霞申请签到
2016年4月2日《黄帝内经》第55课学习心得
厥逆:有病如胸肿大,颈痛又胸腹胀满。此病中于寒,阴阳绝别而成。若灸它则造成声哑,用针刺又成狂乱,只有待其阴阳和谐时再来慢慢施治。
身体又发热又疼痛是什么病:发热的病人是出现阳脉,因受三阳经脉气所动而成的。人迎脉大于寸口脉—倍是少阳病。大于寸口脉二倍是阳明病,大于寸口脉三倍是太阳病。若寸口比人迎脉大,表示阳明热已入阴藏,病人会头腹均受邪,以致腹胀而头痛。
刺腰痛篇第四十—
1.膀胱经引起的腰痛:会令人产生腰痛牵引项背及尾骨,使背部感觉如负重物状。针委中及太阳正经上有郁血的络位放血。但春天不宜放血,会伤元气。2.胆经引起的腰痛:患者会感觉好像是用针刺皮肤的感觉并且使人无法前后伸屈身体,无法做回顾的动作。在阳陵泉穴外之骨端找青色血脉放血。但正值夏季不宜放血会损元气。3.胃经引起的腰痛:会令人无法回顾其首,—旦回顾则必眼目昏花。针足三里及足三里其上下—,二寸位有瘀血的血脉放血。但秋天不宜放血,会伤及胃气。4.肾经引起的腰痛:患者会感觉痛时会牵引脊椎内部的感觉。针刺复溜穴附近压痛点。但春季不可放血,—旦出血过多,病必难回复。5.肝经引起的腰痛:会令人腰中如张弓弦般的绷紧。在肝经的足大指骨与次指间找硬块的压痛点,在痛处刺三针。6.足太阳别脉(即解脉)引起的腰痛:痛时会令人痛引肩部,目视不明,常常遗尿。左其脉在外膝部与委阳之间瘀阻的血脉放血,直到郁血之色消除即可停止。7.带脉引起的腰痛:症状是围绕腰部—圈如带状的疼痛。腰部好像要断成两半似的。在委中位到外膝部外血络结如黍米—样—粒粒相连处放血,使黑血流尽即可。8.同阴之脉引起的腰痛;患者会感觉如有小秤锤在身中,胀闷而腰痛之感。在绝骨穴位附近找三处压痛点刺之即可。9.阳维脉引起的腰痛(—般是横着胸隔—圈的部位痛):患者感觉是肿胀痛。可针刺飞扬穴。10.冲脉之络脉伤引发的腰痛:会令人无治前后弯身,如仰身则会担心跌倒,此病是因举重物伤及腰部,使横络之血脉断,排不出之瘀血,聚此造成的。在委阳穴上方找青筋血郁处放血。11.会阴之脉引起的腰痛:会在痛的部位上汗出淋漓,汗干后又口渴引饮,饮水之后又想走动。可在外膝关下五寸地方找血瘀放血。12.飞扬脉引起的腰痛:使人痛而肿胀感。针飞扬脉在内踝上五寸,约漏谷穴下—寸处。13.昌阳脉引起的腰痛:会痛引前胸,目视不明状,严重时会有痉挛且向后弯曲状,舌向上卷起且无法说话,可针复溜及交信二穴以有压痛点为正穴位。14.足太阳之別脉(即散脉)引发的腰痛:令人发热而情绪烦燥,腰下如有横木的压重感,严重时会有小便失禁。可在膝外侧有血脉束缚状的部位放血。15.肉里之脉引发的腰痛:令人无法咳嗽,—咳则筋呈弯急状。可在足太阳经的外侧,足少阳绝骨穴之后侧的压痛点上取二点针之。16.督脉和肾经合并的腰痛:造成头部常寒粟状,目视昏乱,想趴下使面向下躺着较舒服,可在委中附近郁血络处放血。17.如腰痛且痛处寒冷者,可针膀胱经和胃经。如痛处发热,可刺肝经。无法前后弯身,可刺胆经。如腰痛引起内热而喘,可刺肾经及委中放血。如腰痛且痛处寒冷无法回首,就刺胃经。如腰痛且痛处发热,又无法回顾,选脾经。同症如病人再有内热而喘息不止,刺肾经。同前症,如再有少腹胀满者,刺肝经。腰如折断般无法前后弯曲,无法抬举重物,刺膀胱经。腰痛牵引脊内痛并传至股内廉痛,刺肾经。18.腰痛而牵引少腹腔内痛,无法身仰腰,针刺八膠穴及两侧俞穴位。
周永燕
侠客
侠客
  • UID20185670
  • 粉丝1
  • 关注4
  • 发帖数168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5738楼#
发布于:2016-04-02 10:3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周永燕申请签到,201641日《黄帝内经》第56课心得

风论篇第四十二


风邪伤害人体,有时成为寒热病,有时却独成内热病,有时却造成里寒症,有时却成疠节病,有时会半身不遂,有时却为单纯之风气病。病都不一样,名称也不一样。有时又内伤五脏六腑,我不知其道理,请为我详说。
风为百病之始。风气入体必先藏于皮与肌肉之间,使表里之输运失常,内受阻不通,外受阻汗液不出。
风之性,善于游走且多变化,当肌肉松弛时,会令人感觉阵阵寒意,若封闭时则令人发热而烦闷。若转成寒气,则令人胃口不开,若转化为热,则使人肌肉萎缩,因此会造成看到食物就害怕,此名“寒热”。
若风气进入阳明经而深入胃中,会顺沿经脉上行到目内角处,若此人肥胖,必使风气无法外泄体外,就造成中热病而眼目发黄(中焦湿热很胜,黄先黄)。若此人瘦弱,则外泄必过多而成里寒,于是呈现中寒症及眼泪多的病。
若风气进入太阳经,经过背部诸俞穴,再分散到肌肉之间,会与固表之阳气(免疫系统)相争,一旦受阻停滞不去,会使肌肉鼓胀内生脓疡,固表之阳气受阻无法运行,造成肌肉麻痹感。(处方:瘦子去风去寒的药;胖子去风去热的药)
瘴疠zhangli,就是指麻风病:之病乃因血气中有热邪居之而令血气混淆不清,于是造成鼻柱塌坏,面上色暗,皮肤生疽化脓溃烂,此血因热生败之病,犹今之大痳疯、鸟脚病是也。若是风寒客居在经脉上不去,就名为时疠之病,或名寒热。
以四季来分,春季或甲乙日时人伤于风,名之“肝风”。夏季或丙丁日伤于风者,名之“心风”。长夏或戊己日伤于风者,名之“脾风”。秋季或庚辛日伤于风者,名之“肺风”。冬季或壬癸日伤于风者,名之“肾风”又若风伤背部之诸俞穴,如五脏六腑之俞穴,此为脏腑之风,各有风入之门户,此中者名之“偏风”(气脉不均匀就是偏风)。
风气若沿风府穴而上行,则名之“脑风”。风若入头面,则名“目风”或“眼寒”泪水会出来。酒后当风而伤,此名“漏风”。房事后汗出伤于风,则名“内风”。沐浴后当风者,名之“首风”。久居风中而令风气入中焦,名之“肠风”(肠鸣下痢肚子痛),或“飧泄”。风居外部腠理之间,名之“泄风”在表。
故风者,为百病之首,为病之始生也。至于以后病情的演变,而成为其它的病了。风性善变,故并非有一定的法则可以依循。辩证论治。
五臓风病如何诊断及主要症状:
受风症:只要是多汗恶风都是风症。在脊椎上找压痛点,就知道是哪个脏受风。
肺风主要症状乃多汗惧风吹,面色晃白,时常欬嗽气短。白天则转轻,入夜则严重。诊断在眉上,眉棱骨呈白色状。眉毛一圈是白色的。肺络眉毛。头发光泽是肾在管,头发生长肝在管。六七十岁人眉毛长长,耳朵长毛都是长寿之象。若年轻人耳朵长毛则是凶恶之徒。
心风主要症状亦是多汗且惧风吹,唇口焦干,易惊善怒,面赤色。病严重时讲话无法很快。诊断在舌,其色赤,嘴唇要色光鲜,非常的亮,情志变化很大。
肝风主要症状,也是多汗惧风吹,其人善悲,面带微青。咽干人易怒,常恶见女子。其诊断在眼下,其色青。
脾风主要症状,也是多汗惧风吹,全身倦怠,四肢不想活动。面色无华微带黄色,不思食物。诊断在鼻上,其色黄,淡淡的黄。如果鼻子发黄鲜亮的黄,就是要发横财了。
肾风主要症状,也是多汗惧风吹,脸面呈浮肿状或长青春痘,背脊疼痛无法久站。其色如煤烟一样的黑,无法行房,女人经水不顺。诊断在肌肤上,其色黑。
胃风主要症状,颈部多汗,惧风吹,食物呑咽不下,下膈阻塞不通,腹部常胀满。若穿薄衣受寒则腹胀不已,一吃寒冷的食物则下泄。诊断看体形,必呈人瘦而腹大。瘦就是寒,胖就是热。
首风之主要症状,头面必多汗,且惧风吹。当到了得首风之日,以十干推算其前一日时,病情会加重,必头痛而不想出门,到了受风之同干日时,病情会减缓。
漏风之主要症状,有时多汗,平常皆厚衣出入。一吃食物则头部大汗出,严重时身体都出大汗,呼吸会浅短且惧风吹,衣服常常是湿的。其人口干舌燥易渴,无法正常工作。
泄风之主要症状,必多汗到衣襟尽湿,甚而汗水溢出衣外。口中干燥,皮肤湿润,无法劳动。若全身都疼痛,则必兼有寒邪。
如果痛在头部或身体局部,有分寒和热。如果全身痛就是寒。

bei论第四十三


风寒湿三种邪气混杂在一起,就是痹病也。若风气较多,则成游走性之“行痹”,寒气较多时,则成“痛痹”,若湿气较多,则酸痛不已且固定不移为“着痹”。
袁小玲
会员
会员
  • UID20185537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30
5739楼#
发布于:2016-04-02 10:49
@教官-藁城-贾英然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袁小玲申请签到2016-4-1《皇帝内经》第56课心得
1、风论篇第四十二
       以春甲乙伤于风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为肾风。
       风入体内必先藏与皮与肌肉间,使表里运输失常,内受阻不通,外受阻汗液不出。
        风之性善行而数变,毛孔打开时会感寒意,封闭时则发热烦闷。若转成寒气,胃口不开,转为热则肌肉萎缩,见食物就怕,此名寒热。
2、风入阳明入胃,会顺经脉上行到目内角,肥胖之人风气无法外泄体外,造成中热病眼目发黄。瘦弱之人外泄过多而成里寒,呈中寒症及眼泪过多。
3、风气入太阳经,经背部腧穴,再分散到肌肉,会与固表之阳气相争,一旦受阻停滞不去,会肌肉鼓胀内生脓疡,肌肉麻痹。
4、风伤背部之诸俞穴:脏腑之风。风入之门户:偏风。风沿风府穴上行:脑风。风入头面:目风或眼寒(流泪)。
酒后当风而伤:漏风。房事后汗出当风:内风。沐浴后当风:首风。久居风中令风入中焦:肠风或飧泄。风居外部腠理间:泄风。
5、风为百病之首,病之始。
肺风:多汗惧风,面色白,咳嗽气短,白天轻,入夜重。诊在眉上,眉棱骨呈白色状。
心风:多汗惧风,唇口焦干,易惊善怒,面赤色,病重时说话无法快,诊在舌,其色赤。
肝风:多汗惧风,全身倦怠,四肢不想动,面色无华微带黄,不思饮食,诊在鼻,其色黄。
肾风:多汗惧风,脸面浮肿,背脊疼痛无法久站,气色黑,无法行房,女人经水不顺,诊在肌肤,其色黑。
胃风:颈部多汗,惧风,食物吞咽不下,下膈阻塞不通,腹部胀满,穿薄衣则腹胀不已,吃寒凉食物则下泄。诊在体形,人瘦而腹大。
首风:头面多汗,惧风,得首风之日,以十干推算其前一日时,病情会加重,必头痛不想出门,受风之同干日时,病情减缓。
漏风:有时多汗,平常厚衣出入,吃食物则头部大汗,严重时身体出大汗,呼吸浅短惧风,衣服常湿,口感舌燥易渴。无法正常工作。
泄风:多汗到衣襟尽湿,溢出衣外,口干燥,皮肤湿润,无法劳动,全身疼痛,兼有寒邪。
薛绍展
侠客
侠客
  • UID20187774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53
5740楼#
发布于:2016-04-02 12:3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薛绍展申请签到
2016年4月1日、《黄帝内经》第56课心得:
刺腰论总结:腰背委中求,膀胱经痛在委中阴谷下针,阴谷由阴引阳,左痛右取,右痛左取,越接近脊椎骨的痛越接近阴谷找压痛点,越接近尾椎骨越向下接近承山处找压痛点下针。
风论篇第四十二
风气入体藏于皮与肌肉之间,使表里运输失常,内受阻不通,外受阻汗不出。
风之性,善游走且多变,腠理开则寒,闭则热而烦闷。转为寒气则胃口不开,转为热则肌肉萎缩,看到食物就怕,此为“寒热”。
风入阳明经而深入胃,循经上行到目内角,若为胖人,风气无法外泄造成中热而眼发黄,若为瘦人,外泄过多而成里寒,中寒而眼泪多。胖人风热,瘦人风寒。
风入太阳经,经背部俞穴分散肌肉之间,肌肉鼓胀而内生疮,青春痘。
麻风病,血气中有热邪令血气混淆,造成鼻柱塌面色暗,皮肤化脓溃烂,若风寒在经脉上不去就名寒热。
按四时发病,春或甲乙日为肝风,夏或丙丁日为心风,长夏或戊己日为脾风,秋或庚辛日为肺风,冬或壬癸日为肾风,五脏俞穴受风为偏风。
风沿风府穴上为脑风,入头面为目风,酒后伤风为漏风,行房后伤风为内风,沐浴后当风为首风,久居风中风入中焦为肠风,风居外部腠理为泄风。
风为百病之首,所有风症均多汗恶风。肺风面白咳嗽气短,白天轻入夜重,诊断在眉棱骨呈白色状。心风唇口干,易惊怒,面赤,严重时讲话慢,舌色赤。肝风善悲面青,咽干人易怒,眼下色青。脾风倦怠懒动,面色无华微黄,不思饮食,鼻上色黄。肾风面肿背痛无法久站,肤黑。胃风腹胀,食寒下泄,人瘦而腹大。首风按十干推算前一日加重。漏风衣厚,食则大汗。泄风劳力之人,全身痛。
痹论第四十三
风寒湿相杂为痹,风多游走为行痹,寒多为痛痹,湿多酸痛且固定为着痹。
焦艳春
贫民
贫民
  • UID20187731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9
5741楼#
发布于:2016-04-02 14:3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焦艳春申请签到2016年04月02日《黄帝内经》第58课心得
痿论第四十四
痿:萎缩。热会产生痿。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肝主筋,脾主肌肉,肾主骨。肺脏有热,灼伤津液,皮毛虚弱、干枯不润的状态,热邪不去,则生跛足。心之热过盛,使足之血脉寒冷,寒气上行,血脉亏虚痿缩,则膝足关节屈伸不利。肝过热,胆汁外泄,上逆口苦,热盛伤筋,则筋脉拘急,久成筋痿。脾过热,胃津干枯口渴,肌肉麻木无力,则肉痿。肾过热,腰部脊椎无法伸直,骨骼疏松无力,久成骨痿。
痿证产生:
肺居五脏之上,为诸脏之主,津液丢失,不能迅速补充,呼吸就会重浊,日久肺燥津枯,所以说体内五脏因肺燥津枯,下肢萎缩无力。悲哀太过,心阳内动无法下行,致小便出血。人的欲望无穷,损伤免疫系统,不节制房事,则阴部大筋弛缓,成筋痿。凡筋痿者,必因于肝,房事过度引发。长期在水中工作,湿气侵袭体内,麻木不仁,肌肉萎缩。肉痿者,必来自长期居湿之地而致。疲劳倦怠,汗流不止而口渴,阳气不外散反内攻,令热居于肾,肾为水脏,造成骨枯髓空虚,不能久立,成骨痿。凡骨痿者,必发于大热之后。
五种痿证鉴别:
肺热,脸白,毛发败落。心热,脸赤,四肢络脉满溢。肝热,脸青,指甲枯黄。脾热,脸黄,肌肉蠕动。肾热,脸黑,牙齿黑枯。
治痿独取阳明:
阳明是五脏六腑营养的源泉,濡养宗筋,宗筋主管约束骨节,使关节运动灵活。冲脉为十二经气血汇聚之处,输送气血以渗透灌溉分肉肌腠,与足阳明经会合于宗筋,阴经阳经都总会于宗筋,在会合于足阳明经的气街穴。故阳明经是它们的统领,诸经连属于带脉,系络于督脉。所以阳明经气血不足则宗筋失养而弛缓,带脉也不能收引诸脉,则两足痿弱不用。
文建宁
侠客
侠客
  • UID2018222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06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5742楼#
发布于:2016-04-02 15:28
@教官-伊犁-慕利敏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  文建宁申请签到,2016年4月2日《黄帝内经》第58課心得:

《微論篇第四十四》
肺為天幕,主皮毛,所以人體的全身都有毛

氣之餘為毛
血之余為發
骨之余為牙
筋之余為甲

肺有熱,毛卷,甚至掉落
心有熱,熱氣逆行,無法到足,足不能行走
肝有熱,膽汁上行口苦;筋痿
脾有熱,胃無津液、口渴、肉痿
胃有熱,克腎,骨枯,骨痿

痿病的最初發起是有肺引起的

悲哀太過,傷肺,會造喘咳
慾望太多,而達不到,或者縱慾行房,會造成筋痿,導致陽痿、女子白帶過多
居住潮濕之地,導致肉痿
走遠路,天熱,虛熱傷腎,導致骨痿

肺熱:眉毛周圍見白色,毛髮捲曲敗壞
心熱:面紅
肝熱:面青色指甲乾燥
脾熱:面黃色肌肉軟
腎熱:面黑牙齒鬆動

治療痿病,獨取陽明的原因:
陽明胃經從足三里上行到腹部,水谷營養潤養筋和肌肉,衝脈與陽明在關元穴附近合于宗筋。而所有的陰經陽經都在宗筋之處相聚,在會于氣街。陽明經是統領,都連屬於帶脈,而絡到督脈。當陽明脈不足,那麼筋脈就會鬆弛,帶脈也不能收引,則足痿就嚴重了。

痿病治療方法:補榮氣,通俞氣
耿雪明
侠客
侠客
  • UID20182521
  • 粉丝1
  • 关注2
  • 发帖数215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5743楼#
发布于:2016-04-02 16:1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耿雪明申请签到,2016年4月2日《黄帝内经》第58集心得:
痿论篇第四十四:
五脏都能使人发生痿病:
肺主全身皮毛,心主全身血脉,肝主全身筋膜,脾主全身肌肉,肾主全身骨髓。
肺脏有热致痿躃:肺脏有热,灼伤津液,则枯焦,皮毛也成虚弱、干枯不润的状态,热邪不去,则变生痿躃;
心脏有热致脉痿:心脏有热,可使气血上逆,气血上逆就会引起在下的血脉空虚,血脉空虚就会变生脉痿,使关节如折而不能提举,足胫弛缓而不能着地行路;
肝脏有热致筋痿:肝脏有热,可使胆汁外溢而口苦,筋膜失养而干枯,以至筋脉挛缩拘急,变生筋痿;
脾有邪热致肉痿:脾有邪热,则灼耗胃筋而口渴,肌肉失养而麻木不仁,变生不知痛痒的肉痿;
肾有邪热致骨痿:肾有邪热,热浊精枯,致使髓减骨枯,腰脊不能举动,变生骨痿。
痿证的起因:
肺是诸脏之张,又是心脏的华盖。
遇有失意的事情,或个人要求得不到满足,则使肺气郁而不畅,于是出现喘息有声,进而则气郁化热,是肺叶枯焦,精气因此而不能敷布于周身,五脏都是因肺叶焦得不到营养而发生痿躃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悲哀过度,就会因气机郁结而使心包络隔绝不通,心包络隔绝不通则导致阳气在内妄动,逼迫心血下崩,于是屡次小便出血。所以《本病》中说:“大经脉空虚,发生肌痹,进一步传变为脉痿。”
如果无穷尽地胡思乱想而欲望又不能达到,或意念受外界影响而惑乱,房事不加节制,这些都可致使宗筋弛缓,形成筋痿或白浊、白带之类疾患。所以《下经》中说:筋痿之病发生于肝,是由于房事太过内上精气所致。
有的人日渐感受湿邪侵渍,导致了湿邪痹阻而肌肉麻木不仁,最终则发展为肉痿。所以《下经》中说:“肉痿是久居湿地引起的。”
如果长途跋涉,劳累太甚,又逢炎热天气而口渴,于是阳气化热内扰,内扰的邪热侵入肾脏,肾为水脏,如水不胜火,灼耗阴精,就会骨枯髓空,致使两足不能支持身体,形成骨痿。所以《下经》中说:“骨痿是由于大热所致。”
五种痿证的鉴别:
肺有热的痿,面色白而毛发衰败;
心有热的痿,面色红而浅表血络充盈显现;
肝有热的痿,面色青而爪甲枯槁;
脾有热的痿,面色黄而肌肉蠕动;
肾有热的痿,面色黑而牙齿枯槁。
治痿应独取阳明:阳明是五脏六腑营养的源泉,能濡养宗筋,宗筋主管约束骨节,使关节运动灵活。
冲脉为十二经气血汇聚之处,输送气血以渗透灌溉分肉肌腠,与足阳明经会合于宗筋,阴经阳经都总汇于宗筋,再会合于足阳明经的气衔穴,故阳明经是它们的统领,诸经又都连属于带脉,系络于督脉。
所以阳明经气血不足则宗筋失养而弛缓,带脉也不能收引诸脉,就使两足痿弱不用了。
痿证的治疗:
调补各经的荥穴,疏通各经的输穴,以调机体之虚实和气血之逆顺;无论筋脉骨肉的病变,只要在其所合之脏当旺的月份进行治疗,病就会痊愈。
9班-河南-耿雪明《黄帝内经》第58集作业
灸友129083
会员
会员
  • UID20269083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
5744楼#
发布于:2016-04-02 19:49
不能收藏是为什么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