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0楼#
发布于:2016-04-13 18:1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罗红梅申请签到 2016年4月12日《黄帝内经》第67课心得: 腰痛一为扭伤痛,二为少阴腰痛。此因十月阳气为最低之时,因节气造成的天地之间阳气不足,从。而造成肾阳不足,致腰痛。阳一定要潜,阴向上,此为常态。若阳不潜浮于表,致阳反逆,则发呕吐、气喘、咳嗽等。身体衰弱不能久立,久坐起则眼花缭乱、视物不清,不能视为阳虚,眼花为阴虚。少气善怒因秋阳气下降,少阳经阳气不得外出,阳气郁滞在内,肝气郁结故容发怒,怒则气逆而厥,为 “煎厥”。恐惧不安如被人捉捕,因秋阴气始生,万物尚未尽衰,人体应之,阴气少,阳气入,阴阳交争,循经入肾,故恐惧如人将捕之。人有七情,皆为阴阳失衡所致。厌恶食物气味,因肾火不足,不能温养化源,致胃气不足,故不欲进食而厌恶食物的气味。面色发黑如地色,因秋天肃杀之气耗散内脏精华,精气内夺而肾虚,故面色变黑。咳嗽则出血,因上焦阳脉损伤,阳气未盛于上,血液充斥于脉管,上部脉满则肺气不利,故咳嗽,络脉伤则血见于鼻。 三月之气阳中有阴,正常下要保持少腹发热,若少腹发冷,则为寒证。易发肿瘤。常态下要保持下焦温热,若冷则有淤。人正常下脚应热,若冷则为气逆。小肠温度正常,少腹温热,脚冷代表小肠温度不足。阴盛则阳衰,若补阳,要在补阳的同时,将阳潜藏,此为补阳之原则。阴阳平衡为常态。 刺治疗不能过,也不能不及。病在表当浅刺,病在里当深刺,春夏为浅,秋冬为深,热浅寒深,辩证要准确。刺太深,损伤内脏;刺太浅,达不到病处,且反使在表的气血壅滞,反使病深。针刺要按照病所在部位:腠理、皮肤、肌肉、脉、筋、骨、髓确定下针之深浅。刺腠理不要伤及皮肤,皮肤受伤影响肺,到秋易患温疟,致恶寒战栗。刺皮肤不要伤及肌肉,肌肉受伤影响脾,以致在长夏发生腹胀烦满、不思饮食。刺肌肉不要伤及血脉,血脉受伤影响心,以致夏天易患心痛。刺血脉不要伤及筋脉,筋脉受伤影响肝,以致秋易患热性病,发生筋脉弛缓。刺筋不要伤及骨,骨受伤影响肾,以致冬易患腹胀、腰痛的病症。刺骨不要伤及骨髓,骨髓损伤日渐消减,不能充养骨骼,导致身体枯瘦,足胫发酸,肢体懈怠,无力举动。 刺骨不要伤筋;刺筋不要伤肉;刺肉不要伤脉;刺脉不要伤皮;刺皮伤肉;刺肉不要伤筋;刺筋不要伤骨。按照辩证的需要,确定针刺之深浅,不要过,也不要不及。 针灸的禁忌,一是不可扎到内脏。伤及内脏便会受伤。督脉可直刺,膀胱经下各腧穴,在十四椎以上,不可直刺,刺则易伤脏腑。面部刺到动脉,会致失明。刺睛明、四白等穴,要小心。刺头部穴位,一定是在皮与骨中间,刺百会穴应当斜刺。刺舌下廉泉太深,就会血流不止,以致失音不能说话。 |
|
6181楼#
发布于:2016-04-13 18:4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祁峰申请签到,2016年4月13日《黄帝内经》68课学习心得:
木舌在金津,玉液放血效果好。 大虚,过饱,过饥,大汗出等都不宜下针。 气虚形虚,气实形实,血虚脉虚,血实脉实,气盛生热,气虚生寒为常态,反之不符为病态。 食少者病在脾胃,过食酒,辣,鱼等中焦热。 刺虚则实之者,针不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 实症转虚,留针针下寒,虚症转实针下热。 望闻问得来的症如和脉不符,即所谓的脉症不符,应舍脉取症。 如有脓肿,在脓肿处下针,摇大针孔,或火罐吸脓。 |
|
6182楼#
发布于:2016-04-13 19:0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陈丽娟申请签到
2016年04月13日 《黄帝内经》第68课心得 五十二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3.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 禁刺大醉之人(否则气血紊乱)、大怒之人(否则气逆)、疲劳过度之人、刚吃饱饭之人、过饥之人、极渴之人、刚受惊吓之人。形瘦之人(否则去正气留病气)不刺。 五十三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1. 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a. 常态:气实形实、气虚形虚;谷盛气盛,谷虚气虚;脉实血实,脉虚血虚 b. 病态:气盛身寒;气虚身热;谷盛气虚;谷虚气盛;脉盛血少;脉小血多。 c. 病态的原因: 1)气盛身寒:气盛(很强壮的人)但感觉身体寒冷,是受到寒邪的伤害。 2)气虚身热:气虚但感觉身体发热,是受到热邪的侵害,伤于暑气。 3)谷盛气虚:食量大但气反而少,是失血后或湿邪聚居下部。 4)谷虚气盛:食量小但气反而盛,是邪气在胃和肺。 5)脉盛血少:脉搏大但血少(血亏,脸色青暗,没有力量,手前臂看到青筋),是风邪侵犯血脉和饮食不进造成。(脉浮是风症)。 6)脉小血多:脉搏小而血多,是饮酒产生内热的表现。 2. 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入实者,右手开针穴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a. 寒:气虚多为寒,平时感觉到冷;热:气实多为热,平时感觉到热。 b. 刺实:用泻法,拔针时不要封闭针孔,使邪气外泄;刺虚:用补法,拔针时封闭针孔,不使正气外泄。 c. 气喘病人若吸入正常、吐气有问题,是虚证。 五十四 针解篇第五十四 1. 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之。 a. 针刺治疗虚性疾病用补法,要使病人觉得针下有发热的感觉才拔针,如果不热再捻捻针。感觉发热是因为虚则实之,即通过针刺正气充实,所以才会有发热的感觉;出针时“徐而疾则实”是补法,缓慢出针,出针后迅速按闭针孔,使正气不得外泄。 b. 针刺治疗实性疾病用泻法,要使病人觉得针下有发凉的感觉才拔针,因为针刺后邪气衰退,所以才会有发凉的感觉;出针时“疾而徐则虚”是泻法,针刺邪气亢盛疾病用,出针后不要按闭针孔,使邪气得以外泄。 c. 经络上有瘀血时需放血。瘀血大部分停留在下半身经络上,因为血为阴,人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所以经络的瘀血都在下半身,放血即可。上半身的瘀血基本是受外伤所至。 d. 病例:胃痛,先不辨虚实,下胃经本穴足三里,平补平泻,无论虚实都会好。如果是实证,病人会感觉凉;如果是虚证,病人会感觉热,即寒去掉。 2. 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 虚实补泻是指经气来时病人对针下寒温感觉的多少。对寒温感觉不清的人,是气至迅速而不易察觉,不细心体会就感觉不到。 3.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 仔细分辨疾病的虚实,正确利用补泻方法,充分灵活运用九针的大小形状特点,根据不同的的病情选择不同的针,同时配合经气的开阖;同时根据疾病的部位决定针刺的深浅。 4. 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 实症时需留针,待针下凉时再起针;虚症时待针下热时再起针。 5. 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近远如一者,深浅其候等也。如临深渊,不敢堕也。手如握虚者,欲其壮也。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a. 针刺时要如临深渊、手如握虎,集中精神、专心致志,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精神,通过注视病人双眼控制其情绪,使经气容易运行。 b. 病例:膀胱经痛,经络痛下针很浅,一寸针下一半。采用单刺法时右病左治法;采用导引法时用一寸针先下痛处,再下委中,全神贯注、手如握虎,远近如一,一般用于重症,比如瘫痪。两针深度一样,捻转方向、动作一样,气很快就到。腹部肿瘤时,透过腹部脂肪肌肉碰到肿瘤但不可以扎到肿瘤里面,一针在下面导引,帮助病人恢复。 6. 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 一天主皮;二地主肉;三人主脉;四时主筋;五音主人的声音;六律主阴阳合气;七星主脸上五官;八风主气的出入;九野主九窍。 五十五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1.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阴刺,入一傍四处,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藏,迫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藏,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 a. 精通针刺的医生,可以不受诊脉的限制,而是在听取病人的自诉病情后,就可以针刺治疗。如果摸脉与望闻问,得出的不同答案会舍脉取症。 b. 病在头部且头痛剧烈,针刺至骨边,病可痊愈。但针刺的深浅要适当,扎到皮骨中间,不能伤及骨肉与皮。 c. 治疗寒热病用阴刺,即在主症穴位中间直刺一针,上下左右一寸处刺四针。出针时稍微出点血,使邪气随血泄出。例如:怕冷,感觉是体表冷,也就是皮毛冷(如果摸脉,应该是浮脉),肺主皮毛,扎肺俞,第三椎下身柱,同进在身柱上下左右一寸处下四针,寒就会散掉。如果感觉冷是从骨头里渗出来,是肾的原因,找肾经相应的穴位。 d. 治脏病(气喘、肺癌、肝癌……)可以在当经的俞穴上放血,而膀胱经本身少气多血,针刺背部俞穴可以驱除逼近五脏的邪气。如果病人元气虚,不可以放血,否则病人会更虚、邪会更深入;只有当病人有力量与病邪抗争时才放血,病邪会向外走。针刺直到腹中的寒热邪气消除即止。 2. 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 浮肿化脓,可以直接扎在痈肿处,视痈肿的大小、深浅来刺:把痈肿捏起来,进针,针扎到脓里是空的,把针扎到底就会感觉到有阻力。刺脓肿处用粗针,同时把针孔摇大一些,如果还有脓,可以用火罐。不用辨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3. 病在少腹有积,刺皮骺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侠脊两傍四椎间,刺两髂髎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 a. 少腹积聚,针刺腹部要摸到硬块,穿过皮下脂肪、肌肉、到痞块上面为止,后背针刺华佗夹脊(督脉外开5分,用一寸针直下)第四椎两旁和膏肓穴,再刺痞根穴,以导引上焦热气下行导向少腹,积聚就会消散。 b. 经外奇穴痞根穴:第十三椎外开三寸半(第十四椎是命门),是痞块之根,诊断检查有没有肿瘤及治好了没有,同时也可以在这穴道下针,把根断掉。 c. 病进途径:“百病风之始”,风伤皮毛,在表面没治好,就进入孙络、再进入主经、再进脏腑。所有积块全部是来自寒,灸关元可以做为预防和治疗手段。 |
|
6183楼#
发布于:2016-04-13 19:5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惠州-赖惠平2016年4月13日《黄帝内经》第68课心得: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 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气 帝曰:如何反之? 岐伯曰:虚身热,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 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 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入实者,右手开针穴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针解篇第五十四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之。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 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 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针下寒,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近远如一者,深浅其候等也。如临深渊,不敢堕也。手如握虚者,欲其壮也。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帝曰: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 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阳刺,入一傍四处,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藏,迫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藏,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 治痈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 病在少腹有积,刺皮骺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侠脊两傍四椎间,刺两髂髎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 |
|
6184楼#
发布于:2016-04-13 20:2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周永燕申请签到,2016年4月13日《黄帝内经》第68课心得
太阴中有病苦于胀满者,因为太阴为子也,为至阴也。十一月为至险之月, 针刺阴部过深,伤中大动脉,血出不止者死。针刺面都上阙穴位造成动脉出血不止,会使人耳聋。针刺膝眼不慎,导致内部油液外出,会使人跛足。针刺手臂动脉位,若血出不止者死。针刺足少阴肾经伤及血脉,血出人必极虚,导致舌强无法言语。刺胸腔穴位过深伤及肺里,令人喘息欬嗽不止。针刺肘部伤及动脉,必使手肘无法伸屈。针刺大腿内侧下三寸之位,若伤及动脉,会使人遗尿。刺腋下胁部过深,会造成欬嗽不止。刺小腹部位过深,伤及膀胱,必有尿漏出,造成病人小腹胀满。深刺中肠,必气机内陷肌肉肿胀。针刺目眶上伤及血脉,造成血外出溢于脉外,令人生盲。针刺关节位,不慎令油液出,必使其位无法伸展自如。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虚实分辨: 一般状况是肉体充实表示气实,肉体虚弱表示气虚,与此相反的即是病。食欲旺盛表示气盛,食欲减弱表示气虚,这是正常的现象,与此相反的表示病态。一般言,脉呈实大表示血实,脉呈空虚表示血虚,与此恰好的,表示生病了。 气虚之人身体应该是冷的,结果却有身体发热的现象,这就是反的症状。饮食多量反呈现气少的现象,这就是反的意思。气喘却吃不下食物,反而呈现气盛,这也是反态。血脉壮盛而血反少,这也是反态,血亏脸色青色暗,讲话没有力量,手臂青筋很多就是贫血。脉形缓小但却血量充实,这也是反态也。 人之气盛反现身体发冷(很强壮的人应该热而不是冷),这是得到伤寒的病。人之气虚反现身髋发热,这是伤于暑气之故。食入多量谷物反而出现气虚的,表示病人必有大量失血,湿居少腹下侧而成的。饮食量少反呈现气盛者,病邪必生在胃连及到肺造成的。人之脉形小但血过多者,此因留饮在中焦而生湿热造成的。脉形大而血反少的,这是肝不藏血,谷物之精无法化血而成的。 凡是实证的,都是气在体内不出而成的。凡是虚证的,都是气离开身体无法居中而成的。气实的病人一定出现热证,气虚的病人,一定出现寒证。吸气没有问题吐气有问题就是气虚。针刺实证之病人,起针时必手不按针孔使气出也;针刺虚证之病人,起针时必手按历针孔,不使气出也。 针解篇第五十四 九针之术,如何运用在虚实上面: 针刺虚证之时,用补气之法,其针下必生热感,此因气实则生热也。气过满实施用泻法,则针下必生寒感,此因气虚则生寒也。遇血络有淤血时,采用放血之法,使坏血尽出也。邪时盛则须令其虚,在出针时采不按针孔之方式。提针缓而进针快,能令气实,此时出针则须缓慢,起针后立按针孔,不令气泻。提针快而进针缓,能令气虚,此时出针则须快速,且起针后不按针孔,使气漓出。所谓实与虚之分,只须看寒热与气之盛衰即可知。若是似有似无不易区分的,即不易察知病所。察病时,须审明前因后果,方可知病情之进展如何。确实的施予辅虚与漓实的手法,是医师不可忘却的法则。无法正确的掌握辅泻之时机与方法,此已离医术之正遒也。 施予补虚泻实的方法,惟九针术可达到最简妙的阶段,吾人当各得其宜,不可太过与不及。施予补泻的时机,须配合气血流注开阖的时辰。九针其名有九,即其针形各有不同,施予捕泻时,需选用适当的针来做。 凡刺实症,必须使其盛气衰弱,其法是采用留针,待寒气聚至针下(针下是寒的),方出针。刺虚症,必须使其阳气盛起来(针下是热的),其法是针入体后待气聚至,针下有热感时,方去针也。一旦经脉之气到时,千万紧守不可失去,不随便作变更的手法。针的深浅是视病在内在外而适时决定的。近取穴、远取穴皆能治病,是因能知深浅适中,得气至而动之时也。下针时须专心一致,切不可松懈怠慢,手掌如握虎般的有力,这是令气能至之故,医者能不想世间俗事,静察病人之症状,不为左右之言语所动,必能凝心静气,使病家之邪气转为正气。能令病入信服,须先正本身之神,医者能令病入信服,则气易行,病易愈也。 九针与天地春、夏、秋、冬,日月之阴阳相应合:一为天主皮,二为地主肉,三为人主脉,四为四季主筋,五为五音主人的声音,六为六律(黄锺,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七为七星主脸上,八为八风,九为九野主九窍。而人体各都与之相应,因证不同,取用之针亦不同,故有分“九针”。 人的皮表如同天,人的肌肉如同大地,人的血脉如同人,人的筋如同四季,人的声音如同五音,人体中阴阳相合如同六律,人的牙齿五官如同七星,人体的呼吸如同八风,人体九窍及三百六十五经如同九野。所以有一镵针施用于病在皮,二员针用于肌肉病,三鍉针用于血脉病,四锋针用在筋病,五䤵针用在骨病,六员利针用在调和阴阳,七亳针用在增益精气,八长针用在去除风邪,九为大针,用在流通九窍及三百六十五络之经气,来去除病邪,此为九针所主司之不同。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针家如不依靠脉诊,完全以问病情方式来作诊断,此时须注意,针头病之患者,下针须深骨边病方能除,针不可刺入骨中或在皮肉间穿刺,皮部是针必经之道,迅速通过不可滞留其间。针刺寒热病时,主针下后,必须在上下左右各加一针方可尽除病邪(例如怕冷,皮肤表冷,肺主皮毛就扎肺,第三椎然后上下左右各一针。寒从骨头冷出来,就是肾)。若遇病邪深入脏者,则须剩脏,背部五脏之俞穴乃是与外界交流气机之所在,针刺背俞可强迫内脏之病邪外出,腹中寒热现象停止而出针,其无论何种刺法,都采浅刺且出针时泻血。 治疗脓肿疮家者,直接刺肿部放出脓,深浅及针孔大小全视其脓肿状况而定,刺大脓则多出血,刺小脓肿则下针要深,直到皮表回复原状则停止治疗。 如病在少腹中有积时,则下针在脐下有脂肪的穴位,至少腹积病痞块位而止,再加刺华陀夹脊笫四椎位与膏肓穴,并在居髎与季肋中取穴位下针,如此则能导出腹中积气,热退后即止针。百病风之始。 |
|
6185楼#
发布于:2016-04-13 20:4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管琴歆申请签到
2016年4月13日《黄帝内经》第68课心得 针刺委中伤及动脉,则令人昏厥面色白淡。 针刺到气街的中脉,血不出,鼠溪部会肿。 针刺督脉过深中髓,会使人佝偻。 针刺乳中伤及乳房,会使乳肿由内蚀至外。 针刺缺盆位过深伤肺,必令胸部肌肉内陷,肺气外泄(肺气肿),咳逆不止。 针刺手鱼际位深及动脉,必令手肿。 针刺到内踝前足下空处,刺之血不出则任脉与冲脉气并,归于然骨之中,脚就肿了。 禁针:大醉,大怒,大劳,过饱,过饥,过渴,大惊,形瘦大虚之人都不针。 刺到阴股大脉,血出不止,死。 刺客主人太过,内陷中脉,就会耳聋。 刺膝盖如果津液出来就会跛。 刺到臂太阴肺脉,出血多立死。 刺到足少阴脉,重虚出血,舌难言。 刺到膺中陷中肺,人就喘逆仰息。 刺到手太阴天泽穴,内陷不能泻出其邪,气归于内,不能屈伸。 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人会遗尿。 刺腋下胁间,内陷人会咳。 刺少腹时刺中膀胱,小便会出来少腹会虚满。 刺小腿肚内陷会肿。 刺眼眶陷骨中脉,会泪流不止,严重时就看不见。 刺关节时有津液出来,关节就不能屈伸。 第五十三篇 刺志论 气充实的,形体就壮实,气不足的,形体就虚弱,这是正常的生理状态。若与此相反的,气盛而身体反觉寒冷(受了寒邪的伤害),气虚而身体反感发热的(受了暑热的伤害),就是病态。 纳谷多的气盛,纳谷少的气虚,这是正常现象,若与此相反的,饮食虽多而气不足(失血或湿邪聚居于下部之故),饮食不进而气反盛的(邪气在胃和肺),就是病态。 脉搏大而有力的,是血液充盛,脉搏小而细弱的,是血液不足,这是正常现象,若与此相反的,脉搏盛而血反少(风邪侵入脉中且汤水不进之故),脉搏小而血反多的(病留饮而中焦有热),就是病态。 实证是由于邪气亢盛侵入人体;虚证是由于人体正气外泄。气实的多表现为热象;气虚的多表现为寒象。针刺治疗实证,出针后左手不要按闭针孔,使邪气外泄;治疗虚证,出针后左手随即闭合针孔,使正气不得外散。 第五十四 针解篇 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因为气实乃热;满而泄之者,针下寒,气虚乃寒。 例:胃痛,不论虚实,都下针胃经本穴足三里,做平补平泻,如果是实症,病人会觉得针下寒,如果是虚症,病人会觉得针下热。 经脉上有瘀血,要放血出来,瘀血大部分在下半身,因为下半身是阴,容易累积。 邪盛则虚者,出针勿按;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虚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刺实症,要留针,等阴气到,针下寒时再起针;刺虚症,要等阳气到,针下热了再起针。 医生下针时,要神到手到,要慎守勿失,远近如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静观病人,无视左右。特别是在做重症导引的时候,神一定要到;病人在下针后也要心安神静,气才能到。 九针对应九身形 一天,人皮应天;二地,人肉应地; 三人,人脉应人;四时,人筋应时; 五音,人声应音;六律,人阴阳合气应律 七星,人齿面目应星;八风,人出入气应风; 九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 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 第五十五 长刺节论篇 下针的人不摸脉,摸脉只是确定忘闻问的结果。如果结论不同,舍脉取证。 病人头痛,长针刺到骨边就好了。扎头部,扎皮骨中间。病人的寒如果从骨头里冷出来,这是肾的原因肾主骨,主治肾经。 如果病情很深,要深到骨头旁边。 病情在背上,是脏里发出来的,要下背上的俞穴。 刺俞穴,腹中的寒热会出来。膀胱经在针灸上面,是少气多血的经。 治脏病的时候可适当放血,如果病人元气大虚,病气会更深。 扎脓用粗针,把针孔摇大,把脓放出来。如果病在少腹有积块,能摸到,可直接扎硬块。背面可刺夹脊两旁。 命门往上一节,外开三寸半是痞根。所有的病都始于风。经络没治好,会到内脏。 |
|
6186楼#
发布于:2016-04-13 21:0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郭艳申请签到,2016年4月12日《黄帝内经》第67课心得。
一,治疗心脏时病人胃不好,开胃药,胃好心脏也就能好,实际上是心脏没有问题。 1.十二月阳气慢慢起来,胃阳就不会往上走了,节气到了,阳气盛,把浊阴排掉,脾湿排掉,会从大便中排掉或是放屁。 2.脾主少腹,腹主湿。当你热一来的时候,热会把湿从大便排出去,或是放屁排掉,如果是寒湿,就会堵在里面,不容易排掉。热气会往回逆,造成心脏会产生噫症。 二,腰痛一种是扭伤的痛,一种是少阴经引起的痛,自然腰痛。 1.肾有肾阳在里面,十月阳气最低,阳是沉下去的,十一月份阳才开始起来。天地之间阳不足,身体里阳不足,肾阳不足产生腰痛。也就是阳衰竭到极点的时候,腰就会痛, 2.肾脏的腰痛就像天地十一月份那样子。阳一定要下沉,阳一定要潜,热往下潜,阳浮起来时,没有阴来靠,阳气反逆,造成上焦呕吐,气喘,咳嗽, 3.眼睛看不清东西,无法久站久立这是阳虚。眼睛看不到,是阳虚;看的到,但是花花的,那是阴虚,花花的是因为看到阳,五颜六色的阳色。这样处方就不会开错。 4.肝是肾之母,肾阳要辅助肝脏,现在肾阳不能出了,肝也虚了,所以病人会善怒。一个人情志很稳定的时候,示阴阳和。如肝阳不足会动怒,一失平衡,阴出了没有力气去生气,肝主筋,但会脚抽筋。人恐、怒都是阴阳失去平衡造成的。胃气不够的时,再香的菜闻起来也是不舒服,想吐. 5.肺里很多津液,这个津液就是肺的阴,肺的扩张收缩是动能,那是阳。一直咳会伤到阳。血之所以能在血脉里走,是因为外面有脉管,脉管里面有阳,才能把血控制住,如果没有阳这血管就破裂了,脉管里的阳除了有动能还有真水。因此动脉血管破裂、脑溢血、不该破的破掉都是阳虚。 三,三月是辰月,阳里面带有阴,阳很盛。三月是天地的气, 1.年轻女人少腹里应该是热的,如果是冷的,那是寒在里面,那容易长肿瘤,硬块。所以人要保持下焦是热的,这样就没有肿瘤会累积在里面,瘀积是因为有寒在里面,有血块在里面,血块停太久会有纤维把它包起来,包成一块就变成肿瘤了。 2.宫里面的温热是来自小肠。小肠温度很够的话,子宫卵巢不会长东西。脚是热的说明小肠的温度够。心脏管的是手,小肠管的是脚, 3.手冷与心脏有关可以用桂枝,脚冷与小肠有关可以用白芍,白芍让静脉回流。如果手是温的,脚是冷的,白芍加倍,如果手是冷的,脚是温的,桂枝加倍。让阳潜藏在里面,那是处方的技巧。 4.阴寒盛的时候肚子会长东西,咽很干很燥热,这是阴阳相搏,本来肾的津液会上来产生唾液,现在上焦太热阴阳相搏,阳热往上走了。阴阳只要一对抗,开始相抗的时候,就会病态产生,阳一定是 往上走,阴一定是往下走。那是阴阳的天性,或者说本性。例如,消喝病人,血糖开始高的时候,用食物去控制,摸头面是冷的脚是热的。吃降血糖的药,或者是打胰素开始,脚就开始冷了。 四, 针刺的要领:不可过,也不可不及。病在表,针浅一点,如果很表,在一皮肤上刮刮就好,如果在肌肉,针下在肌肉里,如果在筋上,扎在筋旁边,如果在骨边,扎在骨边,如果是在肌肉上,扎到骨边,如果是在筋上面,扎到骨边,那还是大过;春夏下针比较浅,秋冬下针比较深,这都是按节气来的,但是如果夏天一个病人是阴症,我们下针也要深,是根据病情来决定深浅的。该深扎得浅病不会去,病没有去掉会再往里面跑,病浅扎太深,会伤到正气,病在外面没有去掉会往里面跑,深浅一定要拿捏得很准,如果一个人患风疹,下针要浅;膝盖痛的,下针要针针到骨边。当病人是肌肉毛病,结果下针很深下到大筋旁边,伤到筋,当时不会有事,但是病会延伸,会伤到肝,肝脏伤到,到春天的时候会得到热病,筋就会有 |
|
6187楼#
发布于:2016-04-13 21:0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1班文霞申请签到
2016年4月13日《黄帝内经》第66课学习心得 一、太阳症 1.头项强引于肩背。病因:太阳脉从额头到头顶,再到脖子,再沿背到腰,如果阳气大上而争扰于上,脖子就会强硬。如果是脊椎骨强硬引起角弓反张,就有可能是癫痫,脑膜炎。注:正常人阳要下,阴要上,阳中有阴。癫痫是阳在上,阴在下,阳气乱了神乱了。癫痫病人喉咙有痰,阳从督脉上到头再到任脉,喉咙有痰就把阳堵住了,清痰后阳顺畅了,病就好了。 2.耳鸣。病因:上面阳气虚了。 3.巅疾。病因:上面阳气太盛,阴气不能和阳气想和,下虚上实,所以发狂。 4.耳聋。病因:耳聋有阳气太盛造成的,也有因为气造成的。 5.阳气入中,没有声音。病因:正常的阳是沿督脉一路上头再沿任脉到下,阳正常是在外在表的,如果阳气入于中,停在中间,就会阳虚。正常肾络到肺再到喉到舌才能发声,如果阳虚了,肾气不足,气不能上去,人就没有声音了。 6.肾虚各种出血都会造成。病因:阳气盛于外,内夺其所藏之气,则肾虚。肾虚有阳虚和阴虚。肾阳虚:人会头痛,痛到牙齿,阳在上阴在下,上实下虚,手足冰冷,看不清,因为肾主瞳孔,会尿频下利因为肾主二便。吐血便血等都会造成肾阳虚。肾阴虚:眼花,耳聋耳鸣,手脚是热的。 二、少阳症 1.胸胁痛 病因:十二经按照十二个月各有王时,九月是肺之王时,如果心气太盛,火克金,就会两胁痛。 2:不可反侧 病因:受病之初都是在太阳,再到经再到络再到腑再到脏。如果病进入少阳(两胁之间),秋天是收敛的季节,阴气盛,病气出不来,转动就痛。 3.呕吐 病因:九月少阳为心之表,其气正盛,草木尽衰,人之气也应去阳而之阴也,如果少阳气盛,阳气上盛,就会呕吐。 三、阳明症 阳明是盛阳之气,主五月为首。五月阳盛而一阴始生,所以阳明是盛阳之阴。 1.洒洒振寒 病因:五月是阳里有阴,阳明症是纯热症,生病的人很容易感受到阴寒,一点点寒都会让洒洒振寒。 2.胫肿股不收 病因:阳明经气是从上到下,阳明经热,热气上升,阳上,阴就累积到下面,就会胫肿股肿。 3.上喘而为水 病因:常人身上的水是热气,如果阳上,热气就变成冷水,冷水停在脏腑不同部位,会有不同的症状,也有不同的处方。人的水本来自肾,肾像马铃薯,中膈像土,马铃薯发芽,冲破中膈土壤到肺长出枝叶,水散于肺,肺把水散于全身,皮肤就会润泽。 4.胸痛少气 病因:水气在脏腑,水是阴气,阴气在中就会胸痛少气。人体正中央是阳气所在,不可以有阴气。心和小肠之间有大动脉,心把血液和热量通过大动脉传到小肠,心热之所以能下沉,是因为上面又肺金,而且心包也包住了心火,心热才能下移。如心阳上逆,肺的津液不够,人就会少气,闷痛。 5.甚则厥,怕见人和火,听到木头撞击声则惊恐。 病因:阴阳相搏,水火相恶阳明气厥;阳明气厥,则阳明脉病,脉病则恶人与火。 6.独闭户而居 病因:阴阳相搏,阳气尽归于下,阴气独盛于上。 7.乘高而歌,弃衣而走。 病因:阴阳之气上下相搏,交争于内外,阴阳之气外并于阳,重阳之症。 8.头痛流鼻血腹肿 病因:阳明气并于上,迫于阳明孙络,所以头痛流鼻血;迫于太阴经脉,所以腹肿。关于流鼻血,十四岁以下流鼻血都是正常,因为小孩子阳旺,这是里阳和外寒相抗,热在血里,血一出去,高烧就没有了。如果十四岁以上流鼻血就不正常。 四、太阴症 太阴为阴中至阴,主十一月。 1.病胀 病因:十一月万物之气皆藏于中,如果脾有病,阴不藏,就会胀。 |
|
6188楼#
发布于:2016-04-13 21:3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薛绍展申请签到
2016年4月13日、《黄帝内经》第68课心得: 一、(接上讲)1.舌头放血对胆小的人可以带个手套,用棉花包裏着舌头,把舌头拽出来,放的时候用32号细针戳静脉血管2-3处放血,对中风后舌强不语,效果很好。注意不要被咬伤,放血不要过多。大过会造成声音发不出来。针刺足伤及动脉,会内出血而使局部肿起来。该篇简单的意思是千万不要放血太多,伤及动脉。刺中委中的动脉会使人脱色昏厥。气街不是一个穴道,是一个范围,大约在大腿的内侧,其中主要是足阳明胃经的经气到达,也保包脾经。针刺腿内侧气街穴位伤及动脉,内出血而令鼠鼷位肿大。针刺督脉过深中髓,会使人偃偻而行。(现代来讲,一般不会,因为消毒比以严格,针也细)针刺乳中伤及乳房,会使乳肿由内蚀至外。针刺块盆位过深伤肺,必令胸部肌肉内陷,肺气外泄(肺气肿),欬逆不止。针刺手鱼际位深及动脉,必令手肿。 2.大醉之人不施刺法,徒令人气机紊乱。人生大怒之时,不可施刺,会令人正气反逆。不刺过劳,操劳的人。不刺刚吃的大饱的人。不刺人在饥饥时。不刺人在大渴之时。不刺人在大惊吓之时。不刺形虚大瘦之人,其病气很盛,针扎下去之后,会把正气排掉。 3.针刺阴部过深,伤中大动脉,血出不止者死。针刺面都上阙穴位造成动脉出血不止,会使人耳聋。针刺膝眼不慎,导致内部油液外出,会使人跛足。针刺手臂动脉位,若血出不止者死。针刺足少阴肾经伤及血脉,血出人必极虚,导致舌强无法言语。刺胸腔穴位过深伤及肺里,令人喘息欬嗽不止。针刺肘部伤及动脉,必使手肘无法伸屈。针刺大腿内侧下三寸之位,若伤及动脉,会使人遗尿。刺腋下胁部过深,会造成欬嗽不止。刺小腹部位过深,伤及膀胱,必有尿漏出,造成病人小腹胀满。深刺中肠,必气机内陷肌肉肿胀。针刺目眶上伤及血脉,造成血外出溢于脉外,令人生盲。针刺关节位,不慎令油液出,必使其位无法伸展自如。 二、刺志论篇第五十三:1.(气实形实,气虚形虚)一般状况是肉体充实表示气实,肉体虚弱表示气虚,与此相反的即是病。食欲旺盛表示气盛,食欲减弱表示气虚,这是正常的现象,与此相反的表示病态。一般言,脉呈实大表示血实,脉呈空虚表示血虚,与此恰好的,表示生病了。 2.反症:气虚之人却有身体发热的现象,这就是反的症状。饮食多量反呈现气少(元气少,讲话没有力量)的现象,这就是反的意思。吃不下食物,反而呈现气盛(气喘),这也是反态。脉很大而血亏(面色青暗,讲话没有力量,手臂内侧青筋暴露呈贫血貌),这也是反态。脉形缓小但却血量充实,这也是反态也。人之气盛反现身体发冷,这是得到伤寒的病。人之气虚反现身髋发热,这是伤于暑气之故(没有元气,没有什么力量,结果全身发热,本身有热再加上天阳的暑热,热上加热)。食入多量榖物反而出现气虚的,表示病人必先大量失血,湿居少腹下侧而成的。饮食量少反呈现气盛者,病邪必生在胃和肺。人之脉形小但血过多者,此因留饮(喝酒,吃鱼)在中焦而生湿热造成的。脉形大而血反少的,脉有风气,这是肝不藏血,谷物之精无法化血而成的(任何的脉大浮起来的都称为风脉)。 3.脉实者或者说实证的,代表气入也(都是气在体内不出而成的)。虚证,气出也(气离开身体无法居中而成的)。气实的人一定是热证,气虚的人,一定是寒。所以说虚实可以用寒热来表示。病人平常感觉很热的是实证,平常感觉比较冷的是气虚。比如有人气喘,吸气进去没有问题,实证;吐气出来有问题,虚证。针刺实证之病人,起针时必手不按针孔使气出也;针刺虚证之病人,起针时必手按压针孔,不使气出也。 |
|
6189楼#
发布于:2016-04-13 22:2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宏申请签到,2016年4月13日《黄帝内经》第69课心得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宏申请签到,2016年4月13日《黄帝内经》第69课心得 长刺节论第五十五 华佗夹脊在督脉外开五分。可下直针。所有的痞块都是寒证。 病在小腹部,腹痛,大小便不通利,病曰疝气。所有的疝气都是寒证。刺疝气时,取少腹部压痛点(阿是穴)、腰十四椎周围压痛点,待少腹热即为起效。因疝气为寒证,平时要保持下焦温热。 筋脉挛急,关节疼痛,不能行走,其曰筋痹。筋痹一定是发生在膝关节,治疗取阳陵泉透阴陵泉,待得膝盖发热起针。 肌肉、皮肤疼痛,其曰肌痹,因感受寒湿邪气所致。脾主肌肉,脾主湿,湿伤脾,刺时,刺肌肉不要刺到骨。 无法提举重物,骨髓酸痛,因病在骨。当深刺,以不伤脉肉为准则,待大小分肉及骨发热即有效。 病在阳脉,忽寒忽热,病曰狂。病在阳经,刺阴经,阴盛阳衰,刺阴经以调和阴阳。病初发一年一次,没有治好发展为一月一次至一月数次,此曰癫痫。受风出汗一日数次是表证,病退阳进,觉热;病进阳退,觉寒。 病在络脉,刺时不必深针。若眉毛、毛发脱落,是病重,曰麻风。治疗时先针刺肌肉使汗出,连续一百天,再针刺骨髓汗出,连续一百天。待胡子、眉毛重新生长时愈。 皮部论第五十六 手足阳明经所属的分部有浮络浮现,都属阳明经的络脉。阳明经之络脉上有淤血,多在足背。青色居多,为痛证;黑色居多,为痹证;黄红色为热证;白色居多,为寒证;若五色并现,为寒热兼挟。 阳主外,阴主内。阴阳相辅相成。 少阳经阳络曰枢持,其经脉所属的分部有浮络浮现,都属少阳经的络脉。络脉中邪气盛满,进入经脉。 太阳经阳络曰关枢,经络所属的分部有浮络浮现,都属太阳经的络脉,络脉中邪气盛满,进入经脉。 少阴经阴络曰枢儒,其经脉所属的分部有浮络浮现,都属少阴经的络脉,络脉中邪气盛满,进入经脉。 厥阴经阴络曰害肩,其经脉所属的分部有浮络浮现,都属厥阴经的络脉,络脉中的邪气盛满,进入经脉。 太阴经阴络曰关蛰,其经脉所属的分部有浮络浮现,都属太阴经的络脉,络脉中邪气盛满,进入经脉。 十二经络之流注时辰非常重要,它可以使病在刚入而知。十二时辰以五分法划之,辰、未、戌、丑为土,寅卯为木,巳午为火,申酉为金,亥子为水。病在相生之时辰好转,相同之时辰稳定,相克之时辰加重。百病风之始,所有病都是自外而入的,因此要清楚的明白经脉流注之时辰,这样可以及时发出预警。在持平时就是治疗的良机。 经病刺荣穴,针灸甲乙经刺腧穴。还可以用指针,顺着经脉的方向进行穴道按摩。 任何病,都发于皮毛,皮毛入络脉,络脉不愈入经,经入腑,腑入脏。腠理开泄邪气进入络脉,颜色改变;邪气进入经脉,经脉气虚,经气内陷;邪气停于筋骨,寒盛则筋脉挛急,骨骼疼痛;热盛则筋弛缓骨痛,肌肉破裂败坏,皮毛枯槁。因此病在皮毛即要及时治疗,否则生变大病。 经络论第五十八 经脉有固定的颜色,对应青赤黄白黑,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十二正经其色固定,络脉多在四肢末梢,无固定之色。 |
|
6190楼#
发布于:2016-04-13 22:2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佘勇辉申请签到,2016年4月13日《黄帝内经》第69课心得: 足太阳经的肿与腰椎痛,是因在农历正月即寅月,此月是足太阳经掌司之月,正月时,阳气始此无法病一侧寒冬之,就是而足跛有所谓“强上引背”者,就是项背强硬者,此强”也。,阴气浮上见阳气不足状冰冷,手足必冷。所谓甚则跃者,九月万物尽衰,草木出头向上行,但阴气仍盛在上,阳气因正居其位造成肿症,即腰椎痛也。如果是偏枯而跛足者,乃因正月阳气正消解地上冰,地气因之而出造成的。所谓“偏虚”冬寒未解阳气因而不足状,故使人偏虚了。因阳气盛大而向上与阴争位,所以“项有所谓“耳鸣”者,此因阳气上盛而乱窜造成的。有见严重者呈狂癫状,此因阳气全聚头上居下,造成下虚上实,故发狂癫。有见阳成聋者,此因肾阴不足造成阳气浮上。有入中而无法说话者,是阳气由盛而衰,呈造成哑的。又房事过多,精气衰竭,四肢这是肾太虚造成无法说话的。凡少阴肾气不足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所表也。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谓不可反侧者,阴气藏物也。
|
|
6191楼#
发布于:2016-04-13 22:27
@教官-藁城-贾英然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张洪玮申请签到,2016年4月13日《黄帝内经》第68课心得。
1、用棉花包裏着舌头,把舌头拽出来,放的时候用32号细针戳静脉血管2-3处放血,对中风后舌强不语,效果很好。放血不要过多,会造成声音发不出来。针刺伤及动脉,会内出血而使局部肿起来。刺中委中的动脉会使人脱色昏厥。气街不是一个穴道,是一个范围,大约在大腿的内侧,其中主要是足阳明胃经的经气到达,也包括脾经。针刺腿内侧气街穴位伤及动脉,内出血而令鼠鼷位肿大。针刺督脉过深中髓,会使人偃偻而行。一般针刺乳中伤及乳房,会使乳肿由内蚀至外。针刺缺盆位过深伤肺,必令胸部肌肉内陷,肺气外泄,欬逆不止。针刺手鱼际位深及动脉,必令手肿。 2、大醉之人不施刺法,徒令人气机紊乱。人生大怒之时,不可施刺,会令人正气反逆。不刺过劳,操劳的人。不刺刚吃的大饱的人。不刺人在饥饿时。不刺人在大渴之时。不刺人在大惊吓之时。不刺形虚大瘦之人,其病气很盛,针扎下去之后,会把正气排掉。针刺阴部过深,伤中大动脉,血出不止者死。针刺面都上阙穴位造成动脉出血不止,会使人耳聋。针刺膝眼不慎,导致内部油液外出,会使人跛足。针刺手臂动脉位,若血出不止者死。针刺足少阴肾经伤及血脉,血出人必极虚,导致舌强无法言语。刺胸腔穴位过深伤及肺里,令人喘息欬嗽不止。针刺肘部伤及动脉,必使手肘无法伸屈。针刺大腿内侧下三寸之位,若伤及动脉,会使人遗尿。刺腋下胁部过深,会造成欬嗽不止。刺小腹部位过深,伤及膀胱,必有尿漏出,造成病人小腹胀满。深刺中肠,必气机内陷肌肉肿胀。针刺目眶上伤及血脉,造成血外出溢于脉外,令人生盲。针刺关节位,不慎令油液出,必使其位无法伸展自如。 3、一般状况是肉体充实表示气实,肉体虚弱表示气虚,与此相反的即是病。食欲旺盛表示气盛,食欲减弱表示气虚,这是正常的现象,与此相反的表示病态。一般言,脉呈实大表示血实,脉呈空虚表示血虚,与此恰好的,表示生病了。气虚之人却有身体发热的现象,这就是反的症状。饮食多量反呈现气少,这就是反的意思。吃不下食物,反而呈现气盛,这也是反态。脉很大而血亏,这也是反态。脉形缓小但却血量充实,这也是反态也。人之气盛反现身体发冷,这是得到伤寒的病。人之气虚反现身髋发热,这是伤于暑气之故。食入多量榖物反而出现气虚的,表示病人必先大量失血,湿居少腹下侧而成的。饮食量少反呈现气盛者,病邪必生在胃和肺。人之脉形小但血过多者,此因留饮(喝酒,吃鱼)在中焦而生湿热造成的。脉形大而血反少的,脉有风气,这是肝不藏血,谷物之精无法化血而成的。 4、脉实者或者说实证的,代表气入也。虚证,气出也。气实的人一定是热证,气虚的人,一定是寒。所以说虚实可以用寒热来表示。病人平常感觉很热的是实证,平常感觉比较冷的是气虚。比如有人气喘,吸气进去没有问题,实证;吐气出来有问题,虚证。针刺实证之病人,起针时必手不按针孔使气出也;针刺虚证之病人,起针时必手按压针孔,不使气出也。 5、针刺虚证之时,用补气之法,其针下必生热感,此因气实则生热也。气过满实施用泻法,则针下必生寒感,此因气虚则生寒也(比如胃痛,不管虚实,足三里下去,病都会好,平补平泻,若胃家实证,针下去之后会感觉凉,代表气下去了,若是寒证的时候,会感觉热,代表热气回来了,。遇血络有瘀血时,采用放血之法,使坏血尽出也。邪时盛则须令其虚,在出针时采不按针孔之方式。提针缓而进针快,能令气实,此时出针则须缓慢,起针后立按针孔,不令气泻。提针快而进针缓,能令气虚,此时出针则须快速,且起针后不按针孔,使气溢出。所谓实与虚之分,只须看寒热与气之盛衰即可知。若 |
|
6192楼#
发布于:2016-04-13 22:3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孙钦粉申请报到 2016年4月13日《黄帝内经》68课心得: 刺舌下穴位过深,会造成出血不止,导致失音 舌下放血方法:用32号毫针,让病人卷起舌头,上下齿咬住舌头,就可以方便扎针;或者一手食指中指夹一块药棉、大拇指上一块药棉,分别抓往病人舌头上下面,把舌头向外拉并反转,就可以下针。特别注意不要被病人咬到手。 禁刺:禁刺大醉之人,否则气血紊乱、大怒之人,否则气逆、疲劳过度之人、刚吃饱饭之人、过饥之人、极渴之人、刚受惊吓之人。形瘦之人,否则排正气留病气。 误刺症状:误刺足下散布的络脉,血液不出,就会形成局部肿胀。刺委中穴,如果刺得过深,误伤大血脉,会使病人晕倒、面色苍白。误刺气街上的动脉,血液不出,鼠蹊部位就会肿胀。气街在胃经、脾经大腿的部位。误刺脊髓,会造成伛偻背弯的病证。 乳中不能刺。针刺缺盆,进针太深,会伤及肺脏,使肺气外泄,出现喘息、咳逆、呼吸困难的症状。 刺志论(五十三篇) 人体常态与病态:常态:气实形实、气虚形虚;谷盛气盛,谷虚气虚;脉实血实,脉虚血虚。病态:气盛身寒;气虚身热;谷盛气虚;谷虚气盛;脉盛血少;脉小血多。 病态的原因: 气盛身寒:气盛(很强壮的人)但感觉身体寒冷,是受到寒邪的伤害。气虚身热:气虚但感觉身体发热,是受到热邪的侵害,伤于暑气。谷盛气虚:食量大但气反而少,是失血后或湿邪聚居下部。谷虚气盛:食量小但气反而盛,是邪气在胃和肺。脉盛血少:脉搏大但血少,血亏,脸色青暗,没有力量,手前臂看到青筋,是风邪侵犯血脉和饮食不进造成,脉浮是风症。脉小血多:脉搏小而血多,饮酒产生内热的表现。 虚实寒热: 实:邪气侵入人体后的亢盛状态。虚:正气外泄后的状态。寒:气虚多为寒,平时感觉到。热:气实多为热,平时感觉到热。刺实:用泻法,拔针时不要封闭针孔,使邪气外泄。刺虚:用补法,拔针时封闭针孔,不使正气外泄。气喘病人若吸入正常、吐气有问题,是虚证。 针解篇(第五十四篇) 瘀血大部分停留在下半身经络上,因为瘀血为阴,人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上半身的瘀血基本是受外伤所至。有瘀血要先放血。如:胃痛,先不辨虚实,下胃经本穴足三里,平补平泻,无论虚实都会好。如果是实证,病人会感觉凉;如果是虚证,病人会感觉热,即寒去掉。 针法之虚实补泻: 虚实补泻是指经气来时病人对针下寒温感觉的多少。对寒温感觉不清的人,是气至迅速而不易察觉,不细心体会就感觉不到。即热是实,寒是虚。 长刺节论(第五十五篇) 病在头部且头痛剧烈,可针刺头部穴位至骨边,病可痊愈。但针刺的深浅要适当,扎到皮骨中间,不能伤及骨肉与皮。 治疗寒热病用阳刺,即在主症穴位中间直刺一针,上下左右一寸处刺四针。出针时稍微出点血,使邪气随血泄出。 如:怕冷,感觉是体表冷,也就是皮毛冷,肺主皮毛,扎肺俞,第三椎下身柱,同进在身柱上下左右一寸处下四针,寒就会散掉。如果摸脉,应该是浮脉。 病人会很清楚地描述自己的感觉,例如还有一种怕冷,感觉是从骨头里冷出来,这是肾的原因肾主骨,找肾经。 膀胱经少气多血,治脏病(气喘、肺癌、肝癌)可以在当经的俞穴上放血。因为背部是内脏之气会聚之处,针刺背部俞穴可以驱除逼近五脏的邪气。膀胱经是少气多血的经,治脏病,扎在当经俞穴放血出来,如果病人元气虚,不可以放血,否则病人会更虚、邪会更深入;只有当病人有力量与病邪抗争时才放血,病邪会向外走。 针刺直到腹中的寒热邪气消除即止。 浮肿化脓,可以直接扎在痈肿处,视痈肿的大小、深浅来刺:把痈肿捏起来,进针,针扎到脓里是空的,把针扎到底就会感觉到有阻力。把脓放出来必须用粗一点的针,同时把针孔摇大一些,如果还有脓,可以用火罐。不用辨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少腹积聚,针刺腹部要摸到硬块,穿过皮下脂肪、肌肉、到痞块上面为止,后背针刺华佗夹脊,第四椎两旁和膏肓穴,再刺痞根穴,导引上焦热气下行导向少腹,积聚就会消散掉。 |
|
6193楼#
发布于:2016-04-13 22:4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郭玉斐申请签到,2016年4月13日《黄帝内经》第68课心得
舌下放血用32号针,扎两三个小孔,挤出几滴血治舌木症,放血过多会哑。刺足部伤及动脉,血内出而生肿。针委中伤及动脉令人昏厥脱血。针气街(不是一个穴道而是一个范围,膝上至股中到内侧)伤及动脉,内肿,针督脉过深中髓,造成佝偻,针乳中伤及乳房,内肿不消发炎,刺缺盆伤肺,胸部肌肉内陷,肺气肿,针鱼际伤及动脉,手肿。 大醉不刺,过劳不刺,过饱大饥大惊大渴大怒不刺,太瘦大虚不针。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虚实辩论:气实形实,气虚形虚为常人。反之者病。食欲好气盛,食欲弱气虚,为常人,反之为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反之病态。 气虚应为身冷但身热为反,胃口好但气少为反,胃口不好而气多为反,脉盛血少为反,脉少血多为反,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谷入多而气少有脱血,湿居下。谷入少而气多病在胃及肺。脉小血多,热中,如喝酒吃鱼。脉大血少,风脉浮。实者气入,虚者气出。气实者热,气虚者寒。针实症起针不按针孔,针虚症起针按针孔。 针解篇第五十四 如胃痛,下足三里,胃经本穴,平补平泻,如果是实症针会慢慢会凉,气散掉了,如果是寒症针会慢慢热,热回来寒去掉了。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瘀血经络大部分在脚上,下为阴,刺之放血。 刺实症变虚一定要留针,针下寒时起针。刺虚症时待针下有热感时方去针。针之导引,如痛在经络,在痛处下针,针要浅,再下远取穴,两手同时运针,力量很强,导引之人要心平气和凝神静气。如针肿块,一针下至肿块边不要刺入肿块,远取针,两手同时运针,肿块消得很快,需要医者凝神静心,但耗费心神。 人与天地四时之应,表皮如天,肌肉如地,血脉如人,筋如四季,声音如五音,人体阴阳合如六律,牙齿五官如七星,呼吸如八风,九窍三百六十穴如九野,九针如九方位。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针家不诊,听病者言,针头痛者,刺入骨边病方除。针寒热,皮表冷,肺主皮毛,针肺第三椎身柱,再在上下左右各一针去寒,寒自骨来,针肾,再上下左右各一针,此针法治寒热。病入脏,深针至骨边,治脏病,刺背部俞穴,待脏的寒热现象停出针,浅刺出针时泻血。刺脓肿疮,直刺到肿部放出脓血,用粗点的针,可拔罐放脓血。 少腹硬块,下针在脐下有脂肪穴位,至肿块上留针,再下后背的华陀夹脊(督脉外开五分)第四椎各两针与膏肓穴,并在命门十四椎上一节外开三寸半的痞根穴,导腹中热消积块。 |
|
6194楼#
发布于:2016-04-13 23:0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二班何媛申请签到,2016年4月13日《黄帝内经》第68课心得
1(1)刺委中,中大脉,令人仆,脱色 (2)刺气街即气冲,足阳明经穴,不中穴而中其脉,不出血,鼠鼷肿 (3)刺脊太深误中髓者,伤腰背骨中之精气,令人蜷曲不能伸 (4)刺乳之上下,皆足阳明脉。乳房乃胸中气血交凑之室,刺乳上之穴而误中乳房,则气结不散,留而为肿,肿则必溃,并乳根皆蚀而难愈 (5)刺缺盆,肩前横骨上陷者,为五脏六腑之道。刺过深,中其内陷之脉,伤脏气,令人为喘、咳逆 (6)刺手鱼腹(手太阴经之脉),刺之太深内陷,反致邪而肿 2,大醉,乱人气血,刺,更乱 怒本逆气,刺,更逆 大劳者气乏,刺,愈耗气 新饱者谷气盛满,经气未定,刺,容易泄 饥人气虚,刺,易伤气 渴者液少,刺,阴易亡 惊者气怯,刺,散气 3(1)刺阴阴股大脉,足太阴箕门、血海之间,血出不止则脾气脱,死 (2)刺客主人(足少阳经穴),刺太深,则内陷中脉。耳底生脓,是内漏。伤其经气,致聋 (3)刺膝(膝者筋之府)髌之下而出其液,则液泄筋枯,跛 (4)刺臂太阴,肺脉。肺主气以行营卫,血出多而营卫绝,气散则死 (5)刺足少阴脉,肾脉。少阴之脉循喉咙系舌本,肾既虚而复刺出血,是重虚也,故令舌难以言。) (6)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肺近膺中而误中之,则肺气上泄,故为喘为逆,仰首而息也。) (7)刺肘中,手太阴尺泽、厥阴曲泽。深刺内陷,损气,在此泄气,气不能归,手不能屈伸 (8)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阴股之脉,足三阴,都上聚于阴器;只有少阴之在股间,有经无穴。气冲下三寸:足厥阴之五里,主治肠中热满不得溺。刺深内陷则遗溺。厥阴阴包,阳明箕门,治遗溺。 注:刺太深,溺反不能止 (9)刺腋下胁间,肺。刺深内陷,中肺脏,咳(10)刺少腹,中膀胱溺出,少腹满。 (11)刺肠,内陷,肿 (12)刺眼匡上,目者宗脉之所聚,深陷骨间,中其目系之脉,则流泪不止,盲 (13)刺关节(腰脊,手足)中,液出则筋枯,不得屈伸。 第五十三篇 刺志论篇 1,常态,肉体充实则气实,虚弱则气虚,反者病。食欲旺盛则气盛,食欲减弱则气虚。脉呈实大则血实,脉呈空虚则血虚,反者病。 2(1)气虚身热:应该冷,谷入多而气少,谷不入而气多,脉盛血少(脉很大,但血亏,脸黑暗,手臂青筋多――贫血),脉少血多。 (2)气盛身寒:身体很强壮,应该不冷,伤寒 (3)气虚身热,伤暑,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肺也,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 (4)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凡是实证的都是气在体内不出而成的,凡是虚证的都是气离开身体无法居中而成的,气时的病人一定会出现热症,气虚的病人一定会出现寒症 (5)治疗 A,针刺实症病人,起针手不按针孔使气出,针刺气虚病人反之 B,针刺实症泻法,下针后应留针,待针下出现明显的寒凉之感时,即出针 针刺需虚症要达到补气的目的,待针下出现明显的温热之感时,即出针。 第五十四篇 长刺节论 1,精通针术的医家,未诊脉之前,听病人的自诉。病在头部,且头痛剧烈,可针,近取穴,刺至骨部,能痊愈, 注:针刺深浅须恰当,不要损伤骨肉与皮肤 2,阳刺法:中间直刺一针,左右斜刺四针,治疗寒热。 病邪深入内脏,刺募穴;邪气进迫五脏,背俞穴(背俞是脏器聚会的地方)。腹中寒热消除后,针刺可停止 注:针刺要领:出针使其稍微出一点血。 3,痈肿:刺痈肿的部位,并根据其大小,决定针刺的深浅。 注:大痈肿,宜多出血,对小的深部痈肿要深刺,端直进针,达到病处为止。 4,病在少腹有积聚,刺腹部皮肉多的以下的部位,向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