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燕
侠客
侠客
  • UID20185670
  • 粉丝1
  • 关注4
  • 发帖数168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6225楼#
发布于:2016-04-14 21:1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周永燕申请签到,2016414日《黄帝内经》第69课心得
所有积块来自寒。
病在少腹,引起腹痛无法大、小便时,此病名曰“疝”。是由中寒而来的,可针刺少腹及两股间与腰骨(14椎附近)间之穴位,必有压痛点。在压痛点下针,待其感觉热时,病就好了。
病生在筋,令人抽筋关节痛,无法行动,此名“筋痹”。可针刺痛部,针入筋与肉间,不可刺中骨,直到筋热起时出针病愈。筋会阳陵。阳陵泉透阴陵泉,扎在筋的中间,光看腿,膝盖以上是阳膝盖以下是阴,阳陵泉透阴陵泉就是让阴阳交接。
病在肌肤间,会令肌肤疼病,名为“肌痹”,伤于寒湿,会发冷。针刺在大小肌肉间,下针多且采深刺,此为伤于寒与湿气,得觉针头热时就出针,不可刺伤筋骨,一旦伤及筋骨,日后会生痈肿或引起其它病变。
病在骨时,会使人觉得骨重无法抬举重物,骨中髓部酸痛,阵阵寒意由内而生,此名“骨痹”。针刺必深,直接下到骨边,但通过肌肉血脉时,不可误伤。针从大小肌肉间下,直达骨边,觉得骨部发热,表示病愈,则可止而出针。
病生在阳经时,呈现出忽冷忽热,分肉间亦有忽冷忽热的现象,此名曰“狂”。可刺盛大的阳经脉,使之虚弱下来,全身觉得发热则停止,病必愈。又有病始发时一年一次,不治好,则成每月一发,再失治则成每月发四、五次,此名“癫病”。宜刺各分肉间,及各经脉之穴位,如遇只发热不恶寒之病人,则只宜针刺调和,发作停止则针亦停止。阳经病扎阴经,阳胜阴就会虚,从阴经把阳导下来。扎阴经阴就会上升,阳就会下来。
如果因风邪致病,且忽冷忽热,一日出数次的热汗,此时可先刺肌肉分肉间及络脉位。多汗且忽冷忽热者,探用三日一刺,须满百日方愈。
受大风而病之人,其症是骨部沉重,须及眉皆落,此名“大风”(痳疯),针法在肌肉中即可,使之汗出,满百曰后,待脱落之须眉再生出时,即可停止刺法。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皮有分不同之部,脉也有大经小经之规律,筋有大结与小络,骨也各有不同之度量,其不同部位所生之病亦不同,希望能听老师把各部位分上下左右,阴阳的分别,病的始与终,作一详解。
皮部的区分,以经脉之走向为依据,各经皆一样。阳明经的皮表,名曰“害蜚”,手、足阳明是一样的,视察其皮部有见浮起之血络者,都属于阳明经的络脉。其颜色如见青色表示痛,见黑色表示“痹”症,呈黄赤色表示“热症”,多见白色表示“寒症”,一旦络脉盛满,则邪必入经,凡属阳主外病,属阴则主内病。
少阳经的皮表,名叫“枢持”,手、足少阳是一样看法,察视其主经经过之途径,在皮表有见浮起之络脉者,都属于少阳之络脉,络脉盛大时会进入主经脉,所以外感邪气会由此进入体内,而情志产生的病亦会由内脏渗出而出于经脉,各经都是如此的。
太阳经的皮表,名叫“关枢”,手、足太阳是一样的看法,察其经脉所过之皮表,有呈现浮起之血脉者,都是属于太阳之络,络脉满盛则会入于主经脉。
少阴经的皮部在内侧,名叫“枢儒”,手、足少阴是一致的,诊视其皮部有浮起之血络者,都属于少阴之络。一旦络脉满盛则必入主经。外邪入体内,是由络入经,再由经入脏,内邪出于外,是由脏内而入骨中。
厥阴经所行经路线的皮表居四肢内侧,名叫“害肩”,手、足厥阴是一样的,察其经络所过之皮表,有见浮起之血络者,都属厥阴之络,凡络脉盛都会入注主经脉。
太阴经所过四肢内侧之部位,名叫“关蛰”,手、足太阴是一样的,察视其皮表部位,有见浮起之血络者,都是太阴之络,络脉满盛则入注主经脉。


举例:在五行脏腑走的时候同属性时病会起,在相生的时辰病是持平,在相克的时辰病会最胜。最开始是病在经络,两年后会进入脏。病在经络时扎荣穴或者俞穴。发时辰病时,也可以用指针在经络上按摩。实症(新痛)逆经按摩,虚症(久痛)顺经按摩。
全身十二经之络脉都在皮之表部,所以也是百病始生之所。病之始必在皮表,一旦病邪入皮表,会使肌肉纹理打开,一旦如此,病邪就入居络脉,停滞不去,久而传入主经,此际如病邪不去,必传入腑中,停滞在肠胃之中。
病邪始入于皮毛,会使汗毛栗起,再而肌肉纹理开,病邪进入络脉,一旦病邪充满络脉中会令络脉色变,久而入注主经中,会使人感觉虚弱,主经就陷下无力。若滞留在筋骨之间,产生寒症则易抽筋且骨节酸痛。若产生热症则筋松弛,骨萎弱而脆,骨质疏松,肌肉消瘦骨髓空虚,体毛直立终而死亡。
皮是经络之气行走最上的一部份,病邪居在皮中,则使肌理打开,一开病邪会乘虚而入于络脉,络脉充斥病邪不去,继而入主经脉,一旦经脉盛满病邪,必再进入臓腑中,所以皮部各有其不同之区分,一旦病在皮表未愈,必生大病矣。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经脉的颜色:
主经脉有一定的颜色,而络脉没有一定的颜色。主经的颜色就如同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是一样的,五脏本色对应各经脉之常色是也。
阴阳络脉的颜色:阴络的颜色是与其主经脉相应的(如脾经是黄色,他的络脉也是黄色),但阳络的颜色则变化无常,随着四季而转变的。寒盛则使络脉凝固不行,一旦如此则色呈青且黑。热盛则会使络脉盛满如泽,一旦如此则星黄赤色。但这都是正常的反应,表示无病状态。如果五色同时出现,表示有寒热互往的病。
周永燕
侠客
侠客
  • UID20185670
  • 粉丝1
  • 关注4
  • 发帖数168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6226楼#
发布于:2016-04-14 21:2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周永燕申请签到,2016414日《黄帝内经》第69课心得
所有积块来自寒。
病在少腹,引起腹痛无法大、小便时,此病名曰“疝”。是由中寒而来的,可针刺少腹及两股间与腰骨(14椎附近)间之穴位,必有压痛点。在压痛点下针,待其感觉热时,病就好了。
病生在筋,令人抽筋关节痛,无法行动,此名“筋痹”。可针刺痛部,针入筋与肉间,不可刺中骨,直到筋热起时出针病愈。筋会阳陵。阳陵泉透阴陵泉,扎在筋的中间,光看腿,膝盖以上是阳膝盖以下是阴,阳陵泉透阴陵泉就是让阴阳交接。
病在肌肤间,会令肌肤疼病,名为“肌痹”,伤于寒湿,会发冷。针刺在大小肌肉间,下针多且采深刺,此为伤于寒与湿气,得觉针头热时就出针,不可刺伤筋骨,一旦伤及筋骨,日后会生痈肿或引起其它病变。
病在骨时,会使人觉得骨重无法抬举重物,骨中髓部酸痛,阵阵寒意由内而生,此名“骨痹”。针刺必深,直接下到骨边,但通过肌肉血脉时,不可误伤。针从大小肌肉间下,直达骨边,觉得骨部发热,表示病愈,则可止而出针。
病生在阳经时,呈现出忽冷忽热,分肉间亦有忽冷忽热的现象,此名曰“狂”。可刺盛大的阳经脉,使之虚弱下来,全身觉得发热则停止,病必愈。又有病始发时一年一次,不治好,则成每月一发,再失治则成每月发四、五次,此名“癫病”。宜刺各分肉间,及各经脉之穴位,如遇只发热不恶寒之病人,则只宜针刺调和,发作停止则针亦停止。阳经病扎阴经,阳胜阴就会虚,从阴经把阳导下来。扎阴经阴就会上升,阳就会下来。
如果因风邪致病,且忽冷忽热,一日出数次的热汗,此时可先刺肌肉分肉间及络脉位。多汗且忽冷忽热者,探用三日一刺,须满百日方愈。
受大风而病之人,其症是骨部沉重,须及眉皆落,此名“大风”(痳疯),针法在肌肉中即可,使之汗出,满百曰后,待脱落之须眉再生出时,即可停止刺法。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皮有分不同之部,脉也有大经小经之规律,筋有大结与小络,骨也各有不同之度量,其不同部位所生之病亦不同,希望能听老师把各部位分上下左右,阴阳的分别,病的始与终,作一详解。
皮部的区分,以经脉之走向为依据,各经皆一样。阳明经的皮表,名曰“害蜚”,手、足阳明是一样的,视察其皮部有见浮起之血络者,都属于阳明经的络脉。其颜色如见青色表示痛,见黑色表示“痹”症,呈黄赤色表示“热症”,多见白色表示“寒症”,一旦络脉盛满,则邪必入经,凡属阳主外病,属阴则主内病。
少阳经的皮表,名叫“枢持”,手、足少阳是一样看法,察视其主经经过之途径,在皮表有见浮起之络脉者,都属于少阳之络脉,络脉盛大时会进入主经脉,所以外感邪气会由此进入体内,而情志产生的病亦会由内脏渗出而出于经脉,各经都是如此的。
太阳经的皮表,名叫“关枢”,手、足太阳是一样的看法,察其经脉所过之皮表,有呈现浮起之血脉者,都是属于太阳之络,络脉满盛则会入于主经脉。
少阴经的皮部在内侧,名叫“枢儒”,手、足少阴是一致的,诊视其皮部有浮起之血络者,都属于少阴之络。一旦络脉满盛则必入主经。外邪入体内,是由络入经,再由经入脏,内邪出于外,是由脏内而入骨中。
厥阴经所行经路线的皮表居四肢内侧,名叫“害肩”,手、足厥阴是一样的,察其经络所过之皮表,有见浮起之血络者,都属厥阴之络,凡络脉盛都会入注主经脉。
太阴经所过四肢内侧之部位,名叫“关蛰”,手、足太阴是一样的,察视其皮表部位,有见浮起之血络者,都是太阴之络,络脉满盛则入注主经脉。


举例:在五行脏腑走的时候同属性时病会起,在相生的时辰病是持平,在相克的时辰病会最胜。最开始是病在经络,两年后会进入脏。病在经络时扎荣穴或者俞穴。发时辰病时,也可以用指针在经络上按摩。实症(新痛)逆经按摩,虚症(久痛)顺经按摩。
全身十二经之络脉都在皮之表部,所以也是百病始生之所。病之始必在皮表,一旦病邪入皮表,会使肌肉纹理打开,一旦如此,病邪就入居络脉,停滞不去,久而传入主经,此际如病邪不去,必传入腑中,停滞在肠胃之中。
病邪始入于皮毛,会使汗毛栗起,再而肌肉纹理开,病邪进入络脉,一旦病邪充满络脉中会令络脉色变,久而入注主经中,会使人感觉虚弱,主经就陷下无力。若滞留在筋骨之间,产生寒症则易抽筋且骨节酸痛。若产生热症则筋松弛,骨萎弱而脆,骨质疏松,肌肉消瘦骨髓空虚,体毛直立终而死亡。
皮是经络之气行走最上的一部份,病邪居在皮中,则使肌理打开,一开病邪会乘虚而入于络脉,络脉充斥病邪不去,继而入主经脉,一旦经脉盛满病邪,必再进入臓腑中,所以皮部各有其不同之区分,一旦病在皮表未愈,必生大病矣。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经脉的颜色:
主经脉有一定的颜色,而络脉没有一定的颜色。主经的颜色就如同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是一样的,五脏本色对应各经脉之常色是也。
阴阳络脉的颜色:阴络的颜色是与其主经脉相应的(如脾经是黄色,他的络脉也是黄色),但阳络的颜色则变化无常,随着四季而转变的。寒盛则使络脉凝固不行,一旦如此则色呈青且黑。热盛则会使络脉盛满如泽,一旦如此则星黄赤色。但这都是正常的反应,表示无病状态。如果五色同时出现,表示有寒热互往的病。
黄萍
贫民
贫民
  • UID20182741
  • 粉丝2
  • 关注0
  • 发帖数164
6227楼#
发布于:2016-04-14 21:3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黄萍申请签到
2016年04月14日 《黄帝内经》第69课心得
五十五 长刺节论篇

    寒疝会有强烈的腹痛。针刺痛点以及背后十四椎附近的压痛点。
     筋病会有筋挛节痛,不可行之症,针灸用“阳陵泉透阴陵泉”,膝盖以上为气街为阳,膝盖以下为阴,
    癫痫初发一年一次,没治好一月发一次,再不治,一月四五次。如果没有寒冷的症状,可以用针刺调理气血,到疾病痊愈为止。
       风邪侵犯人体,出现时寒时热的症状,发热时出汗,一天中发作数次,治疗时应针刺肌肉皮肤上的络脉。如果依旧汗出,且有时寒时热的症状,应该三天针刺一次,治疗百日,就可痊愈。
        病进时体阳退会感觉到寒,病退时体阳进会感觉到热。
      因大风侵袭,周身骨节沉重,胡须眉毛脱落。治疗时针刺肌肉为主,使病人汗出,连续治疗百日;再针刺骨髓,使病人汗出,连续治疗百日,直到胡须眉毛重新生长出来才停止。
       五十六 皮部论篇
       凡是在经脉上下分部区内可以看到的,浮现在体表小血脉,都是此条经脉的络脉。体表络脉中邪气亢盛,就会向体内侵犯它所归属的经脉;经脉中的邪气不被驱除,则会渗透到内脏中。
         络脉属阳,主管人体外部;经脉属阴,主管人体内部,病邪从阳入阴。
         如果络脉大多是青色的,则是有痛证;如果络脉多数是黑色的,则是有痹病;如果络脉多数是黄赤色,则是热性病;如果络脉多数是白色的,则是寒性病;如果五种颜色都可见到,表明有寒热互相兼杂的病。
       有青筋浮在身体表面,就是瘀堵,治疗前先把瘀血放掉。
       阳主外,阴主内:
        阳明是三阳之“阖”,阳明经的阳络叫“害蜚”,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相同,属阳属外。阳明络大部分在小腿和脚面上有青筋。其里经太阴经属阴主内。太阴是三阴之“开”,太阴主外,足太阴主肌肉,手太阴主皮毛,好像关守着内脏的,太阴经的阴络叫“关蛰”,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相同。
      少阳是三阳之“枢”,少阳经的阳络叫“枢持”,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相同。其里经厥阴经属阴主内。厥阴是三阴之“阖”,厥阴经的阴络叫“害肩”,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相同。
     太阳是三阳之开,有保卫体表,约束阳气的功能,少阳的枢轴作用也受到太阳功能的制约,太阳经的阳络叫关枢,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相同。其里经少阴经属阴主内。
     少阴是三阴之“枢”,少阴经的阴络叫“枢儒”,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相同。
      十二经脉流注时辰: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戍,亥焦子胆丑肝通。
       病气一进入身体,身体就会有反映,可以根据身体有规律的反应找到对应的时辰、判断病气在哪个经络,此时并没有伤到脏,以此可以从经络上治疗,用荣穴或俞穴治疗都可以。没有针可以按摩,以指当针循经按摩即可。顺经为补,逆经为泻。
     脏病五分法:寅卯时属木主肝,巳午时属火主心,申酉属金主肺,亥子时属水主肾,辰戌丑未时属土主脾。内脏病发时:相同属性的时辰病会起,此时不适合治病,要在病退时治疗;在母时会感觉舒服。
      例如:胃癌患者在酉时舒服,因为酉时属肺金,金气旺,土生金,胃因得到肺气的帮助而感觉舒服;到戌时开始难过,但此时还有阳气,还不是太难过,到丑时,是土时,是阴,阴主血,土遇到土时,受不了,就吐血。
      百病风之始,百病之始生必先于皮毛,邪气久不去,必向内侵入:在皮部治好就不会生大病。
     风侵袭体表,使毫毛孔张开,怕冷,颤抖,毫毛竖起
罗红梅
侠客
侠客
  • UID20181765
  • 粉丝3
  • 关注6
  • 发帖数162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6228楼#
发布于:2016-04-14 21:3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罗红梅申请签到
2016年04月14日 《黄帝内经》第69课心得
五十五 长刺节论篇

    寒疝会有强烈的腹痛。针刺痛点以及背后十四椎附近的压痛点。
     筋病会有筋挛节痛,不可行之症,针灸用“阳陵泉透阴陵泉”,膝盖以上为气街为阳,膝盖以下为阴,
    癫痫初发一年一次,没治好一月发一次,再不治,一月四五次。如果没有寒冷的症状,可以用针刺调理气血,到疾病痊愈为止。
       风邪侵犯人体,出现时寒时热的症状,发热时出汗,一天中发作数次,治疗时应针刺肌肉皮肤上的络脉。如果依旧汗出,且有时寒时热的症状,应该三天针刺一次,治疗百日,就可痊愈。
        病进时体阳退会感觉到寒,病退时体阳进会感觉到热。
      因大风侵袭,周身骨节沉重,胡须眉毛脱落。治疗时针刺肌肉为主,使病人汗出,连续治疗百日;再针刺骨髓,使病人汗出,连续治疗百日,直到胡须眉毛重新生长出来才停止。
       五十六 皮部论篇
       凡是在经脉上下分部区内可以看到的,浮现在体表小血脉,都是此条经脉的络脉。体表络脉中邪气亢盛,就会向体内侵犯它所归属的经脉;经脉中的邪气不被驱除,则会渗透到内脏中。
         络脉属阳,主管人体外部;经脉属阴,主管人体内部,病邪从阳入阴。
         如果络脉大多是青色的,则是有痛证;如果络脉多数是黑色的,则是有痹病;如果络脉多数是黄赤色,则是热性病;如果络脉多数是白色的,则是寒性病;如果五种颜色都可见到,表明有寒热互相兼杂的病。
       有青筋浮在身体表面,就是瘀堵,治疗前先把瘀血放掉。
       阳主外,阴主内:
        阳明是三阳之“阖”,阳明经的阳络叫“害蜚”,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相同,属阳属外。阳明络大部分在小腿和脚面上有青筋。其里经太阴经属阴主内。太阴是三阴之“开”,太阴主外,足太阴主肌肉,手太阴主皮毛,好像关守着内脏的,太阴经的阴络叫“关蛰”,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相同。
      少阳是三阳之“枢”,少阳经的阳络叫“枢持”,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相同。其里经厥阴经属阴主内。厥阴是三阴之“阖”,厥阴经的阴络叫“害肩”,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相同。
     太阳是三阳之开,有保卫体表,约束阳气的功能,少阳的枢轴作用也受到太阳功能的制约,太阳经的阳络叫关枢,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相同。其里经少阴经属阴主内。
     少阴是三阴之“枢”,少阴经的阴络叫“枢儒”,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相同。
      十二经脉流注时辰: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戍,亥焦子胆丑肝通。
       病气一进入身体,身体就会有反映,可以根据身体有规律的反应找到对应的时辰、判断病气在哪个经络,此时并没有伤到脏,以此可以从经络上治疗,用荣穴或俞穴治疗都可以。没有针可以按摩,以指当针循经按摩即可。顺经为补,逆经为泻。
     脏病五分法:寅卯时属木主肝,巳午时属火主心,申酉属金主肺,亥子时属水主肾,辰戌丑未时属土主脾。内脏病发时:相同属性的时辰病会起,此时不适合治病,要在病退时治疗;在母时会感觉舒服。
      例如:胃癌患者在酉时舒服,因为酉时属肺金,金气旺,土生金,胃因得到肺气的帮助而感觉舒服;到戌时开始难过,但此时还有阳气,还不是太难过,到丑时,是土时,是阴,阴主血,土遇到土时,受不了,就吐血。
      百病风之始,百病之始生必先于皮毛,邪气久不去,必向内侵入:在皮部治好就不会生大病。
     风侵袭体表,使毫毛孔张开,怕冷,颤抖,毫毛竖起。
      病邪入络脉,体表络脉充血,颜色改变。刺疟论,按时辰放血即可。
      病邪入经脉,往往是经脉之气本来已经很虚弱,而导致邪气内陷,病人感到疲乏衰弱,病情逐渐加重。
     病邪入腑中,表现在胃和大肠,会呕吐、便秘、下痢。
     病邪入脏。
     当邪气侵袭停留在筋骨之间的时候,如果寒气偏多,则会产生筋脉痉挛,骨骼关节疼痛等症状;
     如果热气偏多,则会产生筋脉驰缓不收,骨髓消减,骨骼弱软,肌肉消瘦,毛发枯槁败落等症状。
       治疗时必须要分清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五十七 经络论篇
      十二经有定色: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络脉位于四肢末梢,手脚旁边,没有固定的颜色。阴络和其经的颜色一致,阳络的颜色随四时而变,是正常现象。如果寒气过重,体表络脉中气血运行缓慢,络脉就出现青黑色;如果温热过重,体表络脉中气血运行加速,络脉就出现黄赤色;如果体表络脉五色同时出现,是患有寒热病。
孙钦粉
侠客
侠客
  • UID20184903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6
6229楼#
发布于:2016-04-14 21:3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孙钦粉申请报到
2016年4月14日,《黄帝内经》69课心得:
少腹积聚,针刺腹部要摸到硬块,穿过皮下脂肪、肌肉、到痞块上面为止,后背针刺华佗夹脊,督脉外开5分,用一寸针直下,第四椎两旁和膏肓穴,再刺痞根穴,以导引上焦热气下行导向少腹,积聚就会消散。
疝气,腹痛很强,由寒邪引起。在两侧腹股沟按,找到最痛点,哪儿痛扎哪儿;再在腰第十四椎附近找压痛点下针,至腹部产生发热的感觉,寒气消散,疾病就会痊愈。
筋痹,筋脉痉挛拘急,关节疼痛,不能行走。筋会阳陵,针刺阳陵泉透阴陵泉,筋发病在膝处,阳陵泉透阴陵泉,针刺后病处有发热的感觉,疾病好转,直到痊愈就可停止针刺。
肌痹,由寒湿引起,脾主湿,湿伤脾。针刺大小肌肉会合处,进针深,以局部产生热感为止。不要损伤筋骨,若伤筋骨就会发生痈肿或其他病变,过去是因为针粗且消毒不好,现在的针细稍微过一点,即使有事也不会很重。针刺后肌肉有发热的感觉,表示病已经痊愈就可停止针刺。
骨痹,由寒湿引起,病人骨骼沉重不能扛重,骨髓酸痛,局部感觉寒冷。针刺后骨中有发热的感觉,表示病已经痊愈就可停止针刺。
狂病,病在各条阳经,时寒时热,全身大小分肉处也或寒或热。用泻法疏散阳经病邪。病在阳经时扎阴经,用互为表里经的阴经,阳盛阴就会虚,扎阴经阴会升阳自然就降。人体是一个循环,热极生寒,寒极生热。
癫痫,刚开始一年发作一次;如果不治疗,就会发展为每月发作一次;再不治疗就会每个月发作四、五次。应针刺大小分肉和各经脉上的穴位。
风邪侵犯人体,出现时寒时热的症状,发热时出汗,一天中发作数次(表症),治疗时应针刺肌肉皮肤上的络脉。如果依旧汗出,且有时寒时热的症状,应该三天针刺一次,治疗百日,就可痊愈。病进时体阳退会感觉到寒,病退时体阳进会感觉到热。
大风,周身骨节沉重,胡须眉毛脱落(麻风病)。治疗时针刺肌肉为主,使病人汗出,连续治疗百日;再针刺骨髓,使病人汗出,连续治疗百日。

皮部论(五十六篇)
凡是在经脉上下分部区内可以看到的,浮现在体表小血脉,都是此条经脉的络脉。
体表络脉中邪气亢盛,就会向体内侵犯它所归属的经脉;经脉中的邪气不被驱除,则会渗透到内脏中。络脉属阳,主管人体外部;经脉属阴,主管人体内部,病邪从阳入阴。
络脉大多是青色的,则是有痛证;络脉多数是黑色的,则是有痹病;络脉多数是黄赤色,则是热性病;络脉多数是白色的,则是寒性病;五种颜色都可见到,表明有寒热互相兼杂的病。有青筋浮在身体表面,就是瘀堵,治疗前先把瘀血放掉。
三阴三阳经:阳主外,阴主内
十二经流注时序: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膀申肾酉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病气一进入身体,身体就会有反映,可以根据身体有规律的反应找到对应的时辰、判断病气在哪个经络,此时并没有伤到脏,以此可以从经络上治疗,用荣穴或俞穴治疗都可以。没有针可以按摩,以指当针循经按摩即可。顺经为补,逆经为泻。
脏病五分法:寅卯时属木主肝,巳午时属火主心,申酉属金主肺,亥子时属水主肾,辰戌丑未时属土主脾。

内脏病发时,相同属性的时辰,病会起,此时不适合治病,要在病退时治疗;在母时会感觉舒服:如:胃癌患者在酉时舒服,因为酉时属肺金,金气旺,土生金,胃因得到肺气的帮助而感觉舒服;到戌时开始难过,但因为此时还有阳气,还不是太难过,
到丑时,是土时,是阴,阴主血,土遇到土时,受不了,就吐血。因为白天是气,晚上是血。

疾病传变顺序:
百病风之始,百病之始生必先于皮毛,邪气久不去,必向内侵入:在皮部治好就不会生大病。风侵袭体表,使毫毛孔张开,怕冷,颤抖,毫毛竖起。病邪入络脉,体表络脉充血,颜色改变。刺疟论,按时辰放血即可,过瘦不可以放血。病邪入经脉,往往是经脉之气本来已经很虚弱,而导致邪气内陷,病人感到疲乏衰弱,病情逐渐加重。病邪入腑中,表现在胃和大肠,会呕吐、便秘、下痢。病邪入脏。
当邪气侵袭停留在筋骨之间的时候:如果寒气偏多,则会产生筋脉痉挛,骨骼关节疼痛等症状(筋骨连在一起);如果热气偏多,则会产生筋脉驰缓不收,骨髓消减,骨骼弱软,肌肉消瘦,毛发枯槁败落等症状。
张宏
侠客
侠客
  • UID20183025
  • 粉丝0
  • 关注1
  • 发帖数192
6230楼#
发布于:2016-04-14 21:5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宏申请签到,2016年4月14日《黄帝内经》第70课心得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宏申请签到,2016414日《黄帝内经》第70课心得
经络论第五十七

经脉的常色,心主赤,肺主白,肝主青,脾主黄,肾主黑,与其所属经脉之常色相应。
阴络之色与其经脉相应。
阳络之色随着四时的变化而变化。寒气多因气血运行迟滞,多现青黑之色;热气多时则气血运行滑利,多现黄赤之颜色。若五色俱全,乃过寒或过热之所致。
气穴论第五十八

背是阳、胸是阴,阴阳不交时,背痛彻心、心痛彻背。
上纪中脘,下纪关元,治疗阴阳不交,下针天突、中脘、关元。
若下针天突、中脘、关元,胸腹已止,而背痛不止,再背第十椎下中枢穴有压痛,此因三焦经痛。因第十椎为三焦之会,是气脉交会之处。
背为阳,胸腹为阴,脑为髓之海、脖子为气之海、中脘为腑之会、关元为任脉(阴)之会,第十椎为三焦之会,针刺天突引气下行,针刺中脘引阳气,此阴升阳降之法,因此心痛可去。
人身有365腧穴。五脏各有井荥俞经和五俞,六腑各有井荥俞原经合六俞,等等,多数可以下针。
孙络亦有365穴,应一岁。
若诊断孙络堵塞,予以放血治疗。如发烧可在少商、商阳放血退烧。
大会为谷,是肌肉与肌肉的交接之处。
小会为溪,是为小的肌肉与肌肉会合之处。
若分肉之间邪气溢满,正气壅滞,则脉发热,肌肉败坏,若寒累积在溪谷之间,证见肌肉萎缩,抽搐等。
骨痹是风、寒、湿累积所致。
溪谷亦为365穴,亦应一岁之意。其意为人身有365关节,每一关节为一溪谷,若是邪在皮毛孙络之小痹,则邪气随脉往来无定,治之以短刺法。
徐淑娟。
侠客
侠客
  • UID2018509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88
6231楼#
发布于:2016-04-14 22:0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徐淑娟申请签到,2016年4月14日《黄帝内经》第69讲学习心得
 一、(接上讲)1.夹脊是督脉外开五分,外开一寸半是膀胱经,用一寸针直刺夹脊。第十三椎外开三寸半是痞根穴(髂髎季胁肋间),可导腹中的气,让热往下走,少腹热起来后(意思是上焦的就会直接进入少腹),所有的肿瘤、积块才会消掉。所有的积块全部来自寒,热到才行,常灸关元可长命百岁。
  2.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为疝。所有的疝通通是寒。当然我们也几种疝,到时在金匮中详解,寒疝很强的时候,用一味药就好了。越重的证,药会越来越少。
可针刺少腹两股间(腹股沟中的阿是穴)和(第十四腰椎)腰骨间的压痛点。两种病都是寒,所以要保持下焦热。
  3.筋痹:筋会阳陵,筋病一定发在膝关节的地方,就是弯屈,关节不能伸直(筋病不可行),下针从阳陵泉透到阴陵泉,不是扎到骨上面,是扎到筋的中间,一路阴经阳经透过去。如果以腿来说,膝盖以上是气街,是阳,膝盖以下是阴,所以单独扎阳陵泉、阴陵泉和阳陵泉透阴陵泉是不一样的,一针透过去,阴阳才会交接,会恢复很快。不可扎到骨头上面,扎了一段时间,病人就会感觉膝盖热起来,好了,才把针拔出来。
  4.肌痹:病在肌肉上面,肌肤会痛。肌肉是脾脏在管,脾管劳动管四肢,湿很盛会伤到脾,又冷。扎针时在二个肌肉之间,不能伤到筋骨,不要碰到骨头,留针感觉针头热时就出针。如果扎的大深伤到筋骨,日后会生痈肿或引起其他病变。(考虑过去消毒不严,现代消毒做的好,就是扎的大过的话,也不会生痈或那么多的病变)。犹豫不决是胆瘅,不愿吃药不愿打针。
  5.骨痹:病在骨,无法举重物,骨中髓部会痠痛,阵阵寒意由内而生。则要深刺到骨边,俟觉得骨部有发热的症状时,则可止而出针。通过肌肉血脉时,不可误伤。
  6.狂:病生在阳脉头上,会现忽冷忽热,称之为“狂”。(刺之虚脉)病在阳经扎阴经,病在阴经扎阳经。比如胃经病扎脾经,对侧扎针。阳盛阴就会虚,用阴把阳导下来。因为扎阴经的时候,阴会上去,阳就会下来。阴阳是很正常的,因此常(中医非常奥妙,人体是循环的)在病人极热的时候用一点热药就好了,热到极就会回来的。在那个点上就看医生的高明了。热极生寒。寒极生热。针灸也是这样的。狂症常在阴经上针刺。癫病:如果病初发,一年发一次,没有治好,一月发一次,还是没有治好,一月发四五次,这是癫病;针灸可以治好。
  7.病得到风而且寒且热,风寒热都有,一热汗就出来,一天好几次,我们刺分理络脉,这是表证;病退阳就会进,体阳一进的时候,我们就感觉到热;病进,体阳退的时候,我们感觉到冷。有汗出是表虚。可扎腠理络脉。很浅,三天扎一次。
  8.当病在大风,骨节重,眉毛头发都掉下来的时候,鼻子也掉下来,这是“麻风病(大风)”。刺肌肉,,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
 二、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1.阳明经浮络上有淤血、青筋大部分在脚上、小腿和足背上最多。多青是痛,多黑是痹,痹是麻痹,黄赤是热,多白则寒,五色都有(都在胃经上面)是寒热并见。病在络,络盛时,病会进入到经上。每一条经都会看到颜色,阳主外,阴主内,阴阳相辅相成。
  2.少阳之阳,名曰枢持,上下同法(少阳的经是胆经和三焦经)。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诸经皆然。太阳之阳,名曰关枢。少阴之阴,名曰枢儒。心主之阴(厥阴),名曰害肩。太阴之阴名曰关蛰。原则上是经脉上面受病的时候是络先受病,络没有好,到经上面,每条经有看到相应的颜色,各种不同的症状,有血脉给他放掉,这是大原则。
胡林波
贫民
贫民
  • UID20177526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92
6232楼#
发布于:2016-04-14 22:0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惠州-赖惠平
2016年04月14日 《黄帝内经》第69课心得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找痛点),刺腰踝骨间(十四椎周围找压痛点),刺而多之,尽炅病已。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筋病一定发生在膝关节的地方,阳陵泉透阴陵泉,阴阳交会,针热可去针)  
       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无伤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诸分尽热,病已止。(针发热的就留针)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
       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刺之虚脉,视分尽热,病已止。(病在阳经扎阴经,把阳导下来)
       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刺诸分诸脉,其无寒者,以针调之,病已止。
      病风且寒且热,炅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理络脉,汗出且寒且热,三日一刺,百日而已。(病退体阳热,病进体阳冷)
      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麻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要深针),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主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
      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阳明之络会有淤血,大部分是在腿上)
       阳主外,阴主内(是原则,阴阳一定是相辅相成的)。
       少阳之阳,名曰枢持。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诸经皆然。
       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
      心主之阴,名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曰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原则上是络受病,络没好到经上面去)
     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廪于肠胃。
      邪之始入于皮也,泝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铄腘破,毛直而败。
皮之十二部,其生病
      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藏府也。故皮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这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
@教官
胡林波
贫民
贫民
  • UID20177526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92
6233楼#
发布于:2016-04-14 22:0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惠州-赖惠平
2016年04月14日 《黄帝内经》第69课心得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找痛点),刺腰踝骨间(十四椎周围找压痛点),刺而多之,尽炅病已。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筋病一定发生在膝关节的地方,阳陵泉透阴陵泉,阴阳交会,针热可去针)  
       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无伤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诸分尽热,病已止。(针发热的就留针)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
       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刺之虚脉,视分尽热,病已止。(病在阳经扎阴经,把阳导下来)
       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刺诸分诸脉,其无寒者,以针调之,病已止。
      病风且寒且热,炅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理络脉,汗出且寒且热,三日一刺,百日而已。(病退体阳热,病进体阳冷)
      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麻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要深针),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主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
      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阳明之络会有淤血,大部分是在腿上)
       阳主外,阴主内(是原则,阴阳一定是相辅相成的)。
       少阳之阳,名曰枢持。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诸经皆然。
       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
      心主之阴,名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曰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原则上是络受病,络没好到经上面去)
     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廪于肠胃。
      邪之始入于皮也,泝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铄腘破,毛直而败。
皮之十二部,其生病
      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藏府也。故皮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这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
@教官
胡林波
贫民
贫民
  • UID20177526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92
6234楼#
发布于:2016-04-14 22:0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胡林波申请签到2016年04月14日 《黄帝内经》第69课心得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找痛点),刺腰踝骨间(十四椎周围找压痛点),刺而多之,尽炅病已。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筋病一定发生在膝关节的地方,阳陵泉透阴陵泉,阴阳交会,针热可去针)  
       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无伤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诸分尽热,病已止。(针发热的就留针)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
       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刺之虚脉,视分尽热,病已止。(病在阳经扎阴经,把阳导下来)
       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刺诸分诸脉,其无寒者,以针调之,病已止。
      病风且寒且热,炅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理络脉,汗出且寒且热,三日一刺,百日而已。(病退体阳热,病进体阳冷)
      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麻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要深针),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主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
      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阳明之络会有淤血,大部分是在腿上)
       阳主外,阴主内(是原则,阴阳一定是相辅相成的)。
       少阳之阳,名曰枢持。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诸经皆然。
       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
      心主之阴,名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曰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原则上是络受病,络没好到经上面去)
     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廪于肠胃。
      邪之始入于皮也,泝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铄腘破,毛直而败。
皮之十二部,其生病
      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藏府也。故皮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这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
@教官-
何媛
贫民
贫民
  • UID20176951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75
6235楼#
发布于:2016-04-14 22:23
69,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二班何媛申请签到,2016年4月13日《黄帝内经》第69课心得
1,病不同的位置治疗方法及取针时机
(1)疝:病在少腹,腹痛且大小便不通,是受寒所致。
治疗:针刺少腹到两大腿内侧间以及腰部和髁骨间穴位,针刺穴位要多
取针时机:至少腹部都出现热感,病愈
(2)筋痹:病在筋,筋脉拘挛,关节疼痛,不能行动。
治疗:针刺在患病的筋上,针从分肉间刺入,不能刺伤骨。
取针时机:有病的筋脉出现热感,病愈
(3)肌痹:病在肌肤,周身肌肤疼痛,寒湿之邪侵犯所致
治疗:针刺大小肌肉会合之处,取穴多,进针深,以局部产生热感为度。勿伤及筋骨,不然会引起痈肿或其他病变。
取针时机:各肌肉会合之处都出现热感,病愈,
(4)骨痹:病在骨,肢体沉重不能抬举,骨髓深处感到酸痛,局部寒冷,
治疗:深刺,不伤血脉肌肉。针刺在大小分肉之间
取针时机:骨部感到发热,病愈
(5)狂病:病在手足三阳经脉,出现或寒或热的症状,同时各分肉之间感觉一样,
治疗:针刺用泻法,阳脉的邪气外泄
取针时机:观察各处分肉,全部出现热感,病愈
(6)癫病:有一种病,初起每年发作一次,若不治疗,则变为每月发作一次;若仍不治疗,则每月发作三、四次,
治疗:针刺各大小分肉以及各部经脉,无寒冷的症状则用针刺调治,病愈为止。
(7)风邪侵袭人体,出现或寒或热的症状,热则汗出,一日发作数次,首针刺各分肉腠理及络脉;若依然汗出且或寒或热,可以三天针刺一次,治疗一百天,疾病愈。
(8)大风:病因大风侵袭,出现骨节沉重,胡须眉毛脱落
治疗:针刺肌肉,使之出汗,连续治疗一百天后,再针刺骨髓,照之前方法治疗。总计治疗二百天,胡须眉毛重新生长,停止
第五十六  皮部论篇
1皮表(1)阳明经:害蜚,
络脉之色多青――病痛
多黑――病痹
色黄赤――热
色白――寒
五色兼见――寒热错杂
络脉的邪气盛,会向内传入于经――络脉在外属阳,经脉在内属阴,凡外邪的侵入,一般是由络传经,由表传里的
(2)少阳经:枢持
(3)太阳经:关枢
(4)少阴经:枢儒,络脉的邪气盛,会向内传入于经,邪气传入于经,先从属阳的络脉注入于经,再从属阴的经脉出而向内注入于骨部。
(5)厥阴经:害肩
(6)太阴经:关蛰
2、百病的发生:皮毛开始,中于皮毛;则腠理开,病邪侵入络脉;留而不去,就向内传入于经脉,就传入于腑,聚积于肠胃。
3,病邪开始侵犯皮毛:,恶寒而毫毛直起,腠理开泄
病邪侵入络脉:络脉盛满,色变异常
病邪侵入经脉:经气虚而病邪乃得陷入
病邪留连于筋骨之间:寒邪盛时则筋挛急骨节疼痛,热邪盛时则筋弛缓,软无力,皮肉败坏,毛发枯槁。
第五十七篇 经络论篇
1,经络颜色
(1)主经脉有一定的颜色,而络脉没有一定的颜色。
例: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五脏本色对应各经脉之常色是也。
(2)阴阳络脉的颜色:阴络的颜色是与其主经脉相应的,阳络的颜色则变化无常,随着四季而转变的
例:脾黄色,其络脉也是黄色
灸友刘炳环
侠客
侠客
  • UID20187358
  • 粉丝3
  • 关注1
  • 发帖数154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6236楼#
发布于:2016-04-14 22:3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刘炳环申请签到
 2016年04月13号,《黄帝内经》第68课心得
 误刺症状
 误刺足下散布的络脉,血液不出,就会形成局部肿胀刺委中穴,如果刺得过深,误伤大血脉,会使病人晕倒、面色苍白误刺气街上的动脉,血液不出,鼠蹊部位就会肿胀气街在胃经、脾经大腿的部位误刺脊髓,会造成伛偻背弯的病证针刺乳中,如果误刺乳房,会使乳房肿胀,从内部腐蚀溃烂针刺缺盆,进针太深,会伤及肺脏,使肺气外泄,出现喘息、咳逆、呼吸困难的症状针刺手上鱼际穴,进针太深,会形成局部肿胀误刺大腿内侧大血脉,血流不止,就会死亡针刺客主人穴时,如果进针过深,误伤经脉,会产生耳底生脓、耳聋
 客主人穴、上关穴位于头面部侧面,耳前,下关直上,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张口取之。主治:头痛,耳鸣,耳聋,聤耳,口眼喎斜,面痛,牙痛,惊痫,瘛疭升清降浊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大部分凉湿水气冷降下行交于听会穴,小部分凉湿水气吸热上行。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膝盖,使关节腔液外流,会导致跛足针刺手太阴肺经时,如果误伤血脉,出现失血过多情况,就会立即死亡针刺足少阴肾经时,若病人肾脏素来虚弱,再有误伤出血造成虚损,双重虚损会使舌头僵硬不灵活,语言困难
 针刺过深后果:
 针刺胸部过深,会使气凝聚于局部而不能运行,损伤肺腑,产生气喘、呼吸困难,身体随呼吸而前后俯仰针刺肘弯过深,会使气凝聚于局部而不能运行,手臂不能屈伸针刺大腿内侧下三寸过深,会造成小便失禁针刺腑下胁肋之间太深,会使人咳嗽针刺少腹太深,会使膀胱大河坎,小便流入腹腔,会产生少腹胀满的症状针刺小腿肚过深,则局部发生肿胀针刺眼眶而损伤到眼的络脉,会流泪不止,甚至失明针刺关节太深,会使关节腔中的液体外流,造成关节屈伸功能障碍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人体常态与病态
 常态气实形实、气虚形虚;谷盛气盛,谷虚气虚;脉实血实,脉虚血虚
 病态气盛身寒;气虚身热;谷盛气虚;谷虚气盛;脉盛血少;脉小血多。
 病态的原因
 气盛身寒气盛(很强壮的人)但感觉身体寒冷,是受到寒邪的伤害气虚身热气虚但感觉身体发热,是受到热邪的侵害,伤于暑气谷盛气虚:食量大但气反而少,是失血后或湿邪聚居下部谷虚气盛:食量小但气反而盛,是邪气在胃和肺脉盛血少:脉搏大但血少(血亏,脸色青暗,没有力量,手前臂看到青筋),是风邪侵犯血脉和饮食不进造成。(脉浮是风症)脉小血多:脉搏小而血多,是饮酒产生内热的表现
 虚实寒热
邪气侵入人体后的亢盛状态(徐文兵:不该有的有了是实)正气外泄后的状态(徐文兵该有的没有是虚)气虚多为寒,平时感觉到冷气实多为热,平时感觉到热
 刺实:用泻法,拔针时不要封闭针孔,使邪气外泄
 刺虚:用补法,拔针时封闭针孔,不使正气外泄。气喘病人若吸入正常、吐气有问题,是虚证。
 针解篇第五十四
 针法之补法
 针刺治疗虚性疾病用补法,要使病人觉得针下有发热的感觉才拔针,如果不热再捻捻针。感觉发热是因为虚则实之,即通过针刺正气充实,所以才会有发热的感觉;出针时“徐而疾则实”是补法,缓慢出针,出针后迅速按闭针孔,使正气不得外泄。
 针法之泻法
 针刺治疗实性疾病用泻法,要使病人觉得针下有发凉的感觉才拔针,因为针刺后邪气衰退,所以才会有发凉的感觉;出针时“疾而徐则虚”是泻法,针刺邪气亢盛疾病用,出针后不要按闭针孔,使邪气得以外泄。
 瘀血大部分停留在下半身经络上,因为瘀血为阴,人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上半身的瘀血基本是受外伤所至。有瘀血要先放血。
 病例:胃痛,先不辨虚实,下胃经本穴足三里,平补平泻,无论虚实都会好。如果是实证,病人会感觉凉;如果是虚证,病人会感觉热,即寒去掉。
 针法之虚实补泻:
 虚实补泻是指经气来时病人对针下寒温感觉的多少。对寒温感觉不清的人,是气至迅速而不易察觉,不细心体会就感觉不到。即热是实,寒是虚
 针刺注意事项:
 1)仔细分辨疾病的虚实,正确利用补泻方法,充分灵活运用九针的大小形状特点,根据不同的的病情选择不同的针,同时配合经气的开阖;同时根据疾病的部位决定针刺的深浅
 2)针刺时要如临深渊、手如握虎,集中精神、专心致志,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精神,通过注视病人双眼控制其情绪,使经气容易运行
 病例:膀胱经痛,经络痛下针很浅,一寸针下一半单刺,右痛扎左,
 先下痛处,一寸针,再下委中,全神贯注、手如握虎,远近如一,重症(瘫痪)可用。两针深度一样,捻转方向、动作一样,气很快就到。腹部肿瘤时,透过腹部脂肪肌肉碰到肿瘤但不可以扎到肿瘤里面,一针在下面导引,帮助病人恢复。做导引一天只能做几个人。人多时需要留针,要关灯是让病人静下来自己恢复。
 九针
 一天主皮;二地主肉;三人主脉;四时主筋;五音主人的声音;六律主阴阳合气;七星主脸上五官;八风主气的出入;九野主九窍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精通针刺技术的医生,可以不受诊脉的限制,而是在听取病人的自诉病情后,就可以针刺治疗。用望闻问也经很足够了。如果摸脉与我们望闻问,得出的不同答案就舍脉取症。
 1.病在头部且头痛剧烈,可针刺头部穴位至骨边,病可痊愈。但针刺的深浅要适当,扎到皮骨中间,不能伤及骨肉与皮。
 2.治疗寒热病用阳刺,即在主症穴位中间直刺一针,上下左右一寸处刺四针。出针时稍微出点血,使邪气随血泄出。
 例如:怕冷,感觉是体表冷,也就是皮毛冷,肺主皮毛,扎肺俞,第三椎下身柱,同进在身柱上下左右一寸处下四针,寒就会散掉。如果摸脉,应该是浮脉
病人会很清楚地描述自己的感觉,例如还有一种怕冷,感觉是从骨头里冷出来,这是肾的原因肾主骨,找肾经。
 3.膀胱经少气多血,治脏病(气喘、肺癌、肝癌……)可以在当经的俞穴上放血。因为背部是内脏之气会聚之处,针刺背部俞穴可以驱除逼近五脏的邪气。膀胱经是少气多血的经,治脏病,扎在当经俞穴放血出来,如果病人元气虚,不可以放血,否则病人会更虚、邪会更深入;只有当病人有力量与病邪抗争时才放血,病邪会向外走。针刺直到腹中的寒热邪气消除即止。
 4.浮肿化脓,可以直接扎在痈肿处,视痈肿的大小、深浅来刺:把痈肿捏起来,进针,针扎到脓里是空的,把针扎到底就会感觉到有阻力。把脓放出来必须用粗一点的针,同时把针孔摇大一些,如果还有脓,可以用火罐。不用辨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5.少腹积聚,针刺腹部要摸到硬块,穿过皮下脂肪、肌肉、到痞块上面为止,后背针刺华佗夹脊(督脉外开5分,用一寸针直下)第四椎两旁和膏肓穴,再刺痞根穴,以导引上焦热气下行导向少腹,积聚就会消散。
郭玉斐
侠客
侠客
  • UID20185637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85
6237楼#
发布于:2016-04-14 22:3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郭玉斐申请签到,2016年4月14日《黄帝内经》第69课心得
病在少腹痛无法大小便为疝,所有的疝都是寒。可针刺少腹两股沟间,压痛点下针,腰骨间后背压痛点下针。
筋病发生在膝关节,弯曲不能伸直,阳陵泉透阴陵泉,在筋中间透过去,不可中骨,膝盖热时出针。病在肌肉间为肌痹,针在肌肉间,针头热时出针,不可伤及筋骨。
病在骨,骨重无法抬重物,骨中酸痛阵寒,为骨痹。针刺必深,达骨边,待骨热出针。
病生在阳经,会忽冷忽热,狂病,扎阴经使对应的阳经下来,治不好一月发四五次成癫痫。
病退阳进会热,病进阳退会冷,风病经方的效果很快。
大风病人针在肌肉间使之出汗,百日后愈停刺。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阳明经浮络有瘀血,多在小腿上,因青赤黄白黑辩痛热寒。病在络,甚时进到经。
经络上的病络上的病不好进到经,在经上都能看到颜色,有血脉放掉。皮之表部是百病之始。
十二经脉流注时辰:肺寅大卯胃辰,脾己心午小肠未,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病气进入身体时就侦测到了,未进入五脏,如肝有问题时一至三点不能睡,这时不代表肝有病,病邪开始进入经脉了。经脉有异时不见得有病,但为病之始,在此下手防治病向五脏进发。五行时辰五分法是指脏的时辰法,辰戌丑未为土,其他木火土金水,对应五脏,与病脏同一时段时病会起,相生的持平,如胃病,金生土,如金时持平,土时难过,经过水时再到土死半夜吐血,白天为气夜晚为血。治脏病病起时不治,病退时是治的时机。经脉上时辰的病治荣穴或俞穴。
指针的调理:经络上如三点到五点醒,就用指头在肺经上按摩,时间久的虚症顺经推上去,时间短实症逆经推下来。
邪进:皮-腠理-络脉-经脉-腑-脏。病刚开始在腠理,如刺疟论中,在发疟之前的时辰将指头绑起来,待病发时放血。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络脉在四肢末梢,经脉有常色,络脉无常色,阴络的颜色与主经脉相应,如脾络的颜色对脾经的颜色,但阳络的颜色则变化无常,随四季而变,寒青黑热黄赤为正常反应,但五色同时出现时为寒热往来之病。
佘勇辉
会员
会员
  • UID20186011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5
6238楼#
发布于:2016-04-14 22:4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佘勇辉申请签到,2016年4月14日《黄帝内经》第70课心得:     此“善怒”,又名“煎厥”。也有见其人恐甚,犹人皆欲擂伤之恐,此因秋气,阳气也。生欬中上但血满生欬,是阳中少腹肿是因为,至顶直之因肤又胀而不通则嗌干症状,生热造成的,所以咽嗌干燥也。侮万物之阳,使无法尽去,造成阴气过少不出反入阴中,阴阳相争,此之所以生恐的症状是厌恶食物味道的,这是胃无气的有见到面色黑暗如地之无光者,这是秋金肃杀之气内伤阳以致的,所以面色会变。也有产带血的,这是阳脉受伤也。阳之气不充于脉却已饱满,阳气不足无法固外,血脉过欬则见血于鼻,此其因也。厥阴有所谓“癫疝”者,也就是妇人家小腹肿胀者,这是由于厥阴属辰,三月为辰月之有阴,今病邪居在阴中,故有“癫疝”胀的症状。有所谓腰脊痛无法屈伸的,这三月阳气振奋,万物茂盛,即令草木再盛时亦会下垂不直,这是就是腰屈无法伸也。有所谓“癫癃疝肤胀”者,就是女子腹胀疝气?男子痛引睪丸,小便不利的现象,皮满者,此因阳盛之时阴亦盛,以致脉胀满利造成的,故名“癫癃疝”也。有谓“甚热中”者,此阳盛过热咽嗌干燥,里热盛的此因阴阳相争。
灸友刘炳环
侠客
侠客
  • UID20187358
  • 粉丝3
  • 关注1
  • 发帖数154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6239楼#
发布于:2016-04-14 22:5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刘炳环申请签到
 2016年04月14号,《黄帝内经》第69课心得
 经外奇穴痞根穴:第十三椎外开三寸半(第十四椎是命门),是痞块之根,诊断检查有没有肿瘤及治好了没有,同时也可以在这穴道下针,把根断掉。
 病进途径:“百病风之始”,风伤皮毛,在表面没治好,就进入孙络、再进入主经、再进脏腑所有积块全部是来自寒,灸关元可以做为预防和治疗手段
 疝,腹痛很强,由寒邪引起。在两侧腹股沟按,找到最痛点,哪儿痛扎哪儿;再在腰第十四椎附近找压痛点下针,至腹部产生发热的感觉,寒气消散,疾病就会痊愈。
 筋痹,筋脉痉挛拘急,关节疼痛,不能行走。筋会阳陵,针刺阳陵泉透阴陵泉,针刺后病处有发热的感觉,疾病好转,直到痊愈就可停止针刺。
 肌痹,肌肉和皮肤都疼痛,由寒湿引起,脾主湿,湿伤脾。针刺大小肌肉会合处,进针深,以局部产生热感为止。不要损伤筋骨,若伤筋骨就会发生痈肿或其他病变(过去是因为针粗且消毒不好,现在的针细稍微过一点,即使有事也不会很重)。针刺后肌肉有发热的感觉,表示病已经痊愈就可停止针刺。
 骨痹,由寒湿引起,病人骨骼沉重不能行动,骨髓酸痛,局部感觉寒冷。深刺大小肌肉之间,但不能伤脉和肌肉,针刺后骨中有发热的感觉,表示病已经痊愈就可停止针刺。
 狂病,病在各条阳经,时寒时热,全身大小分肉处也或寒或热。用泻法疏散阳经病邪。病人身体各处肌肉有发热感,表示病已经痊愈就可停止针刺。
 病在阳经时扎阴经(用互为表里经的阴经),阳盛阴就会虚,扎阴经阴会升阳自然就降。人体是一个循环,热极生寒,寒极生热。癫病,刚开始一年发作一次;如果不治疗,就会发展为每月发作一次;再不治疗就会每个月发作四、五次。应针刺大小分肉和各经脉上的穴位。如果没有寒冷的症状,可以用针刺调理气血,到疾病痊愈为止。
 风邪侵犯人体,出现时寒时热的症状,发热时出汗,一天中发作数次(表症),治疗时应针刺肌肉皮肤上的络脉。如果依旧汗出,且有时寒时热的症状,应该三天针刺一次,治疗百日,就可痊愈。病进时体阳退会感觉到寒,病退时体阳进会感觉到热。
 大风,因大风侵袭,周身骨节沉重,胡须眉毛脱落(麻风病)。治疗时针刺肌肉为主,使病人汗出,连续治疗百日;再针刺骨髓,使病人汗出,连续治疗百日,直到胡须眉毛重新生长出来才停止。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脉在皮肤上分属不同的部位,可以反映不同的疾病
 人体十二经脉在皮肤上分属不同的部位,经络的分布有纵有横,筋也有一定的有结有络,骨髓的大小长短有一定的度数。它们所生的疾病也不相同,所以通过皮肤的分布来区分病变部位的上下左右和病证的阴阳属性,并了解发病的原因和发展过程。
 凡是在经脉上下分部区内可以看到的,浮现在体表小血脉,都是此条经脉的络脉。体表络脉中邪气亢盛,就会向体内侵犯它所归属的经脉;经脉中的邪气不被驱除,则会渗透到内脏中。络脉属阳,主管人体外部;经脉属阴,主管人体内部,病邪从阳入阴。如果络脉大多是青色的,则是有痛;如果络脉多数是黑色的,则是有痹病;如果络脉多数是黄赤色,则是热性病;如果络脉多数是白色的,则是寒性病;如果五种颜色都可见到,表明有寒热互相兼杂的病。有青筋浮在身体表面,就是瘀堵,治疗前先把瘀血放掉。
三阴三阳经:阳主外,阴主内阳明是三阳之“阖”,阳明经的阳络叫“害蜚”,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相同。阳明络大部分在小腿和脚面上有青筋少阳是三阳之“枢”,少阳经的阳络叫“枢持”,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相同。太阳是三阳之“开”,有保卫体表,约束阳气的功能,少阳的枢轴作用也受到太阳功能的制约,太阳经的阳络叫“关枢”,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相同。厥阴是三阴之“阖”,厥阴经的阴络叫“害肩”,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相同。少阴是三阴之“枢”,少阴经的阴络叫“枢儒”,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相同。太阴是三阴之“开”,太阴主外,足太阴主肌肉,手太阴主皮毛,好像关守着内脏的,太阴经的阴络叫“关蛰”,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相同。
 病气一进入身体,身体就会有反映,可以根据身体有规律的反应找到对应的时辰、判断病气在哪个经络,此时并没有伤到脏,以此可以从经络上治疗,用荣穴或俞穴治疗都可以。没有针可以按摩,以指当针循经按摩即可。顺经为补,逆经为泻。
 脏病五分法:寅卯时属木主肝,巳午时属火主心,申酉属金主肺,亥子时属水主肾,辰戌丑未时属土主脾。内脏病发时,相同属性的时辰,病会起,此时不适合治病,要在病退时治疗;在母时会感觉舒服
 例如:胃癌患者在酉时舒服,因为酉时属肺金,金气旺,土生金,胃因得到肺气的帮助而感觉舒服;到戌时开始难过,但因为此时还有阳气,还不是太难过到丑时,是土时,是阴,阴主血,土遇到土时,受不了,就吐血。(白天是气,晚上是血)
 疾病传变顺序途径及表现
 百病风之始,百病之始生必先于皮毛,邪气久不去,必向内侵入:在皮部治好就不会生大病。
 风侵袭体表,使毫毛孔张开,怕冷,颤抖,毫毛竖起病邪入络脉,体表络脉充血,颜色改变。刺疟论,按时辰放血即可(过瘦不可以放血)病邪入经脉,往往是经脉之气本来已经很虚弱,而导致邪气内陷,病人感到疲乏衰弱,病情逐渐加重病邪入腑中,表现在胃和大肠,会呕吐、便秘、下痢。病邪入脏当邪气侵袭停留在筋骨之间的时候如果寒气偏多,则会产生筋脉痉挛,骨骼关节疼痛等症状(筋骨连在一起);如果热气偏多,则会产生筋脉驰缓不收,骨髓消减,骨骼弱软,肌肉消瘦,毛发枯槁败落等症状。治疗时必须要分清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经脉的颜色固定不变肝心脾肺肾,分别对应青赤黄白黑,经脉与脏腑相连,所以经脉的颜色与内脏的主色相对应;而络脉没有固定的颜色
阴络,指在身体深处的络脉,阴络的颜色与经脉的颜色是相对应的阳络,指在身体浅处的络脉,阳络的颜色变化无常,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而变化,这是正常的颜色变化,不是病理性改变如果寒气过重,体表络脉中气血运行缓慢,络脉就出现青黑色如果温热过重,体表络脉中气血运行加速,络脉就出现黄赤色如果体表络脉五色同时出现,是患有寒热病。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