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
贫民
贫民
  • UID20184153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7
6240楼#
发布于:2016-04-14 22:5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深圳-凤翔,申请签到。2016-04-14,内经视频第70课心得,请教官审阅。 五十七,经络篇 脾的络应脾的经,黄色,阳经不会,随四季变换。五色俱见为寒热。 五十八,气穴论 一年,365气穴。背与心阴阳不交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所治天突,十椎及上际中脘穴,下际关元,效果很好,三焦气脉会十椎。关元的阳气往上走,天突阴往下沉。 孙络也有365个会,对应一年,气血不足,外发为热,内发为少气,小孩寒热少商商阳放血,肉之大会为谷,小会为溪,肉与肉之间来行荣卫,气血在溪谷之间交接,气塞,肌肉太热会化脓,烂掉,跑到骨髓里面,形成肌瘤。寒症留在溪谷之间,肌肉会萎缩,会抽,关节骨痺,风寒湿三者,不仁麻木,关节肿。初始用针浅刺,灸就好。
郭新
会员
会员
  • UID20187539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13
6241楼#
发布于:2016-04-14 23:0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九班郭新申请签到2016-4-14黄帝内经70课心得
1经络论第五十七篇
络脉一般都在四肢末梢的手脚部位,阴络的颜色和主经一样都是心赤脾黄肺白肝青肾黑。阳络的颜色变化无常,随季节的变化而转换。
寒盛,络脉凝固不行,色呈青黑。
热盛,络脉盛满如泽,涩呈黄赤。
如五色同现,表示有寒热互往之病。

2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人身三百六十五穴,以应一岁。
背与心相控而痛,是因阴阳不相交造成的,任脉为阴,督脉为阳,督脉的之脉从臀部尾椎处起,斜入体内中央络到胸肋位,其支入心脏贯通横膈和纵隔,再向上入肩,转入天突位,然後斜穿过胸到肩胛骨下方交会到十锥。
天突中腕关元都是气脉贯穿的位置。关元络三焦命门穴。天突是气海的所在。胸中之气贯穿到十锥。
治疗背痛彻心,下针天突,中腕,关元,十锥下。天突和中腕把气向下导,关元使气上行。

三百六十五穴
脏俞五十
腑俞七十二
热俞五十九
水俞五十七
头上五行脉,每行为五,共二十五。
背椎两侧各有五穴,左右共十穴。
大椎两旁各一气喘穴,共二穴
目瞳正中与浮白左右各二穴,共四穴。
两大腿髋部交接处有环跳穴左右各一。
膝盖有犊鼻两穴。
耳前有听宫二穴。
眉头有攒住二穴。
耳后完骨二穴。
头顶百会一穴。
后脑部有枕骨窍阳二穴。
两颊有上关二穴。
颔下有大迎二穴。
腮骨有下关二穴。
后颈有天柱二穴。
手足部有上下巨虛和上下廉四穴。
两颔部有颊车二穴。
喉部有天突一穴。
腋下三寸有天府二穴。
颈部有天,
天 窗
扶突二穴。
脐下关元一穴。
眉解二穴。
委阳二穴。
肩背部有肩贞二穴。
项部有哑门一穴。
脐中有神阙一穴。
胸俞十二穴。
背部有大柕二穴。
鹰俞十二穴。
分肉阳辅二穴。
足裸上横着附阳与交信二穴。
陰陽跷脉的申脉照海共四穴。
寒热俞膝处的阳关穴。
天府下五寸是禁针的五里穴。
水俞在筋肉分隔间。
热俞在气穴。

孙络是最微细在血管汇合之所,也是有三百六十五处來对应一年。孙络是荣卫流通之处,也是病邪所入之处,会使荣卫无法流通而滞留,使卫气流散,荣气不行而淤,外发为热症,入内令人呼吸短浅。采用立即放血的方法治疗。

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为营卫通行之处,也是外气交会之所。邪气居此会使气拥塞不通,血积脉热,肉痿,营卫无法流通而生脓,向内会伤及骨髓,向外破坏肌肉。

外邪流在关节不去,营卫无法滋养关节,造成肌痿,筋缩,关节无法屈伸,内发为骨痹,外发为麻木不仁,是大寒积留在溪谷之会造成的。
病邪入体先孙络后络脉进而正经六腑五脏。
张亮荧
贫民
贫民
  • UID20186765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87
6242楼#
发布于:2016-04-14 23:1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张亮荧申请签到2016-4-14《皇帝内经》第69课心得
1、疝
病在少腹,腹痛无法大、小便,由中寒而来,针刺少腹及两股间与腰椎间附近穴位压痛点,下针,待其感觉热时,病即好。

2、筋痹
病在筋,抽筋关节痛,无法行动,针刺痛部,针筋与肉间,不可刺中骨,直到筋热起针病愈。
筋会阳陵。阳陵泉透阴陵泉,扎在筋与筋之间,腿膝盖以上是阳膝盖以下是阴,阳陵泉透阴陵泉是阴阳交接。

3、肌痹
病在肌肤间,会肌肤疼,伤于湿与寒(脾主肌肉,湿伤脾)针刺在大小肌肉间,下针深刺,留针针头热出针,不可刺伤筋骨,一旦伤及筋骨,日后会生痈肿或引起其它病变。

4、骨痹
病在骨,骨重无法抬举重物,骨中髓部酸痛,阵阵寒意由内而生,针刺必深,直达骨边,不可伤肌肉血脉,骨部发热,表示病愈,则可止出针。

5、狂
病在阳经,忽冷忽热,刺盛大阳经脉,使之虚弱,全身发热则停止,病必愈。

6、癫病
病始发时一年一次,不治好,则每月一发,再失治则每月发四、五次,宜刺各分肉间,各经脉之穴位,只发热不恶寒,则只宜针刺调和,发作停止则针亦停止。
因风邪致病,忽冷忽热,热则出汗,一日数次热汗,刺肌肉分肉间及络脉位。多汗且忽冷忽热,探用三日一刺,须满百日方愈。

7、大风(痲疯)
因大风致病,骨部沉重,须及眉皆落,针法在肌肉中,使之汗出,满百曰后,待脱落之须眉再生时,即停止刺法。

8、阳明经皮表名“害蜚”,手足相同,皮部浮起血脉皆属阳明络脉。
青色为痛症,黑色为痹症,黄赤色为热症,白色寒症。
少阳经皮表,名“枢持”,手、足相同,其主经在皮表有浮起之络脉,皆属少阳之络脉,络脉盛大时会进入主经脉,所以外感邪气会由此进入体内,而情志病亦由内脏渗出于经脉,各经都是如此。
太阳经皮表,名“关枢”,络脉满盛则会入于主经脉。
少阴经皮部在内侧,名“枢儒”,络脉满盛则必入主经。外邪入体内,是由络入经,再由经入脏,内邪出于外,是由脏内而入骨。
厥阴经皮表居四肢内侧,名“害肩”。
太阴经四肢内侧之部位,名“关蛰”。

9、病邪始入于皮毛,会汗毛栗起,肌肉纹理开,病邪进入络脉,病邪充满络脉中会令络脉色变,久而入注主经中,会感觉虚弱,主经就陷下无力。若滞留在筋骨之间,产生寒症则易抽筋且骨节酸痛。若产生热症则筋松弛,骨萎弱而脆,肌肉消瘦骨髓空虚,体毛直立,终亡。
李水华
会员
会员
  • UID20185642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40
6243楼#
发布于:2016-04-14 23:2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李水华申请签到,20160414《皇帝内经》第69课心得


抽筋关节痛,无法行动,叫“筋痹”。可针刺痛部,针入筋与肉间,不可刺中骨,直俟筋热起时出针病愈。

病在肌肤间,会令肌肤疼病,叫“肌痹”, 针刺在大小肌肉间,下针多且采深刺,此为伤于寒与湿气,得觉针头热时就出针,不可刺伤筋骨, 一旦伤及筋骨,日后会生痈肿或引起其它病变。

病在骨时,觉得骨重无法抬举重物, 骨中髓部酸痛,阵阵寒意由内而生,叫“骨痹”。 针刺必深,但通过肌肉血脉时,不可误伤。针从 大小肌肉间下,直达骨边,俟觉得骨部发热,表示病愈,则可止而出针。

病生在阳经时,呈现出忽冷忽热,叫“狂”。可刺阳经脉,使之虚弱下来,全身觉得发热则停止, 病必愈。
发病一年一次,没治好,则成每月一发,再失治则成每月发四、五次,此名“癫 病”。宜刺各分肉间,及各经脉之穴位,如遇只发热不恶寒之病人,则只宜针刺调和,发作停止则针亦停止。

受大风而病之人,是骨部沉重,须及眉皆落,此名“大风”(痳疯),针法在肌肉中即可, 使之汗出,满百曰后,待脱落之须眉再生出时,
 即可停止刺法。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皮部的区分,以经脉走向为依据,各经皆一样。阳明经的皮表,名曰“害蜚”, 手、足阳明是一样的。其颜色如见青色表示痛,见黑色示“痹”症,呈黄赤色表示“热 症”,多见白色表示“寒症”,一旦络脉盛满,则 邪必入经,凡属阳主外病,属阴则主内病。

少阳经的皮表,名叫“枢持”,手、足少阳是一样看法,察视其主经经过之途径,在皮表有见浮起之络脉者,都属于少阳之络脉,络脉盛大时会进入主经脉,所以外感邪气会由此进入体内,而情志产生的病亦会由内脏渗出而出于经脉。

太阳经的皮表,名叫“关枢”

少阴经的皮部在内侧,名叫“枢儒”,一旦络脉满盛则必入主经。外 邪入体内,是由络入经,再由经入脏,内邪出于 外,是由脏内而入骨中。

厥阴经所行经路线的皮表居四肢内侧,名叫 “害肩”
太阴经所过四肢内侧之部位,名叫“关蛰”

全身十二经之络脉都在皮之表部,所以也是 百病始生之所。病之始必在皮表,一旦病邪入皮 表,会使肌肉纹理打开,一旦如此,病邪就入居 络脉,停滞不去,久而传入主经,此际如病邪不 去,必傅入腑中,停滞在肠胃之中。病邪始入于皮毛,会使汗毛栗起,再而肌肉 纹理开,病邪进入络脉,一旦病邪充满络脉中会令络脉色变,久而入注主经中,会使人感觉虚弱, 主经就陷下无力。若滞留在筋骨之间,产生寒症 则易抽筋且骨节酸痛。若产生热症则筋松弛,骨萎弱而脆,肌肉消瘦骨髓空虚,体毛直立终而死亡。

阴络的颜色是与其主经脉相应 的,但阳络的颜色则变化无常,随着四季而转变 的。寒盛则使络脉凝固不行,一旦如此则色呈青且黑。热盛则会使络脉盛满如泽,一旦如此则星黄赤色。但这都是正常的反应,表示无病状态。 如果五色同时出现,表示有寒热互往的病。
严婷
会员
会员
  • UID20198987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5
6244楼#
发布于:2016-04-14 23:2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严婷申请签到2016-4-14《黄帝内经》70课学习心得
1.经络论第五十七篇
络脉一般都在四肢末梢的手脚部位,阴络的颜色和主经一样都是心赤脾黄肺白肝青肾黑。阳络的颜色变化无常,随季节的变化而转换。寒盛,络脉凝固不行,色呈青黑。热盛,络脉盛满如泽,涩呈黄赤。如五色同现,表示有寒热互往之病。
2.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人身三百六十五穴,以应一岁。背与心相控而痛,是因阴阳不相交造成的,任脉为阴,督脉为阳,督脉的之脉从臀部尾椎处起,斜入体内中央络到胸肋位,其支入心脏贯通横膈和纵隔,再向上入肩,转入天突位,然後斜穿过胸到肩胛骨下方交会到十锥。天突中腕关元都是气脉贯穿的位置。关元络三焦命门穴。天突是气海的所在。胸中之气贯穿到十锥。治疗背痛彻心,下针天突,中腕,关元,十锥下。天突和中腕把气向下导,关元使气上行。三百六十五穴   脏俞五十,腑俞七十二    热俞五十九   水俞五十七,头上五行脉,每行为五,共二十五。背椎两侧各有五穴,左右共十穴。大椎两旁各一气喘穴,共二穴目瞳正中与浮白左右各二穴,共四穴。两大腿髋部交接处有环跳穴左右各一。膝盖有犊鼻两穴。耳前有听宫二穴。眉头有攒住二穴。耳后完骨二穴。头顶百会一穴。后脑部有枕骨窍阳二穴。两颊有上关二穴。颔下有大迎二穴。腮骨有下关二穴。后颈有天柱二穴。手足部有上下巨虛和上下廉四穴。两颔部有颊车二穴。喉部有天突一穴。腋下三寸有天府二穴。颈部有天, 天 窗扶突二穴。脐下关元一穴。眉解二穴。委阳二穴。肩背部有肩贞二穴。项部有哑门一穴。脐中有神阙一穴。胸俞十二穴。背部有大柕二穴。鹰俞十二穴。分肉阳辅二穴。足裸上横着附阳与交信二穴。陰陽跷脉的申脉照海共四穴。寒热俞膝处的阳关穴。天府下五寸是禁针的五里穴。水俞在筋肉分隔间。热俞在气穴。孙络是最微细在血管汇合之所,也是有三百六十五处來对应一年。孙络是荣卫流通之处,也是病邪所入之处,会使荣卫无法流通而滞留,使卫气流散,荣气不行而淤,外发为热症,入内令人呼吸短浅。采用立即放血的方法治疗。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为营卫通行之处,也是外气交会之所。邪气居此会使气拥塞不通,血积脉热,肉痿,营卫无法流通而生脓,向内会伤及骨髓,向外破坏肌肉。外邪流在关节不去,营卫无法滋养关节,造成肌痿,筋缩,关节无法屈伸,内发为骨痹,外发为麻木不仁,是大寒积留在溪谷之会造成的。病邪入体先孙络后络脉进而正经六腑五脏。
耿雪明
侠客
侠客
  • UID20182521
  • 粉丝1
  • 关注2
  • 发帖数215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6245楼#
发布于:2016-04-14 23:5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耿雪明申请签到,2016年4月14日《黄帝内经》第70集心得: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本篇指出络脉与五脏相通连,其色泽与五脏色相应;
指出经脉虽与经脉相通,但络脉较浅者(阳络)的色泽变化,往往随四时寒暑的变迁而变化,不像阴络那样,与经脉主色相应;
说明了引起络脉色泽变化的原因。
络脉显露在外面,五色各不相同,有青、黄、赤、白、黑的不同:
经脉的颜色经常不变,而络脉则没有常色,常随四时之气变而变。
经脉的常色:
心主赤,肺主白,肝主青,脾主黄,肾主黑,这些都是与其所属经脉的常色相应的。
阴络的颜色与其经脉相应,阳络的颜色则变化无常,它是随着四时的变化而变化的。寒气多时则气血运行迟滞,因而多出现青黑之色;热气多时则气血运行滑利,因而多出现黄赤的颜色。这都是正常的,是无病的表现。如果是五色全部显露,那就是过寒或过热所引起的变化,是疾病的表现。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本篇介绍了人体365气穴的名称以及分布部位;阐述了孙络与溪谷的基本概念,以及邪入孙络、溪谷造成营卫运行不畅,产生的各种病理变化;
指出了病邪侵犯人体,从孙络沿络脉、经脉,进而深入脏腑的传变途径,以及某些疾病的针刺治疗方法。
人体上的气穴有三百六十五个,以应一年之日数,其所在的部位:
背部与心胸互相牵引而痛,其治疗方法应取任脉的天突穴和督脉的中枢穴,以及上纪下纪。上纪就是胃脘部的中脘穴,下纪就是关元穴。盖背在后为阳,胸在前为阴,经脉斜系于阴阳左右,因此其病前胸和背相引而痹涩,胸胁痛得不敢呼吸,不能仰卧,上气喘息,呼吸短促,或一侧偏痛,若经脉的邪气盛买则溢于络,此络从尻脉开始斜出,络胸胁部,支心贯穿横膈,上肩而至天突,再斜下肩交于背部第十椎节之下,所以取此处穴位治疗。
五脏各有井荥俞经和五俞,五五二十五,左右共五十穴;
六腑各有井荥俞原经合六俞,六六三十六,左右共七十二穴;治热病的有五十九穴,治诸水病的有五十七穴。
在头部有五行,每行五穴,五五二十五穴。
五脏在背部脊椎两旁各有五穴,二五共十穴。
环跳二穴,犊鼻二穴,听宫二穴,攒竹二穴,完骨二穴,风府一穴,枕骨二穴,上关二穴,大迎二穴,下关二穴,天柱二穴,上巨虚,下巨虚左右共四穴,颊车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肩井二穴,关元一穴,委阳二穴,肩贞二穴,窨门一穴,神阙一穴,胸腧左右共十二穴,大杼二穴,膺俞左右共十二穴,分肉二穴,交信、跗阳左右共四穴,照海,申脉左右共四穴。
治诸水病的五十七穴,皆在诸经的分肉之间;
治热病的五十九穴,皆在精气聚会之处;
治寒热之俞穴,在两膝关节的外侧,为足少阳胆经的阳关左右共二穴。
大禁之穴是天府下五寸处的五里穴。
以上凡三百六十五穴都是针刺的部位。
孙络与三百六十五穴相会以应一岁,若邪气客于孙络,溢注于络脉而不入于经就会产生奇病,孙络是外通于皮毛,内通于经脉以通行营危,若邪客之则营卫稽留,卫气外散,营血满溢,若卫气散尽,营血留滞,外则发热,内则少气,因此治疗时应迅速针刺用泻法,以通畅营卫,凡是见到有营卫稽留之处,即泻之,不必问其是否是穴会之处。
溪骨之会合:较大的肌肉与肌肉会合的部位叫谷,娇小的肌肉与肌肉会合的部位叫溪。分肉之间,溪谷会合的部位,能通行营卫,会合宗气。若邪气溢满,正气壅滞,则脉发热,肌肉败坏,营卫不能畅行,必将郁热腐肉成脓,内则消烁骨髓,外则可溃大肉,若邪流连于关节肌腠,必使髓液皆溃为脓,而使筋骨败坏。若寒邪所客,积留而不去,则营卫不能正常运行,以致筋脉肌肉卷缩,肋肘不得伸展,内则发生骨痹,外则肌肤麻木不仁,这是不足的症候,乃由寒邪留连溪骨所致。
溪谷与三百六十五穴相会合,以应于一岁。若是邪在皮毛孙络的小痹,则邪气随脉往来无定,用微针即可治疗,方法与刺孙络是一样的。
孙络之脉是属于经脉支别的,其血盛而当泻的,也是与三百六十五脉相同,若邪气侵入孙络,同样是传注于络脉,复注于十二脉络,那就不是单独十四络脉的范围了。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略)
9班-河南-耿雪明《黄帝内经》第70集作业
张君娴
贫民
贫民
  • UID20186917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283
6246楼#
发布于:2016-04-15 00:26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张君娴申请签到
2016年4月14日《黄帝内经》70课学习心得:
经络论第五十七篇续
    络脉一般都在四肢末梢的手脚部位,阴络的颜色与其主经一样都是心赤脾黄肺白肝青肾黑。阳络的颜色变化无常,随季节的变化而转换。寒盛,络脉凝固不行,一般色呈青黑。热盛,络脉盛满如泽,一般涩呈黄赤。如五色同现,表示有寒热互往之病。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1、人体上的气穴有三百六十五个,以应一年之日数,其所在的部位:背部与心胸互相牵引而痛,其治疗方法应取任脉的天突穴和督脉的中枢穴,以及上纪下纪。上纪就是胃脘部的中脘穴,下纪就是关元穴。盖背在后为阳,胸在前为阴,经脉斜系于阴阳左右,因此其病前胸和背相引而痹涩,胸胁痛得不敢呼吸,不能仰卧,上气喘息,呼吸短促,或一侧偏痛,若经脉的邪气盛买则溢于络,此络从尻脉开始斜出,络胸胁部,支心贯穿横膈,上肩而至天突,再斜下肩交于背部第十椎节之下,所以取此处穴位治疗。
2、天突中腕关元都是气脉贯穿的位置。关元络三焦命门穴。天突是气海的所在。胸中之气贯穿到十锥。治疗背痛彻心,下针天突,中腕,关元,十锥下。天突和中腕把气向下导,关元使气上行。三百六十五穴,脏俞五十穴,腑俞七十二穴,热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头上五行脉,每行为五,共二十五。五脏各有井荥俞经和五俞,五五二十五,左右共五十穴。六腑各有井荥俞原经合六俞,六六三十六,左右共七十二穴;治热病的有五十九穴,治诸水病的有五十七穴。背椎两侧各有五穴,左右共十穴。大椎两旁各一气喘穴,共二穴,目瞳正中与浮白左右各二穴,共四穴。两大腿髋部交接处有环跳穴左右各一。膝盖有犊鼻两穴。耳前有听宫二穴。眉头有攒住二穴。耳后完骨二穴。头顶百会一穴。后脑部有枕骨窍阳二穴。两颊有上关二穴。颔下有大迎二穴。腮骨有下关二穴。后颈有天柱二穴。手足部有上下巨虛和上下廉四穴。两颔部有颊车二穴。喉部有天突一穴。腋下三寸有天府二穴。颈部有天,天窗、扶突各二穴。肩部有肩井二穴,脐下关元一穴。眉解二穴。委阳二穴。项部有哑门一穴。脐中有神阙一穴。胸俞十二穴。背部有大柕二穴。鹰俞十二穴。分肉阳辅二穴。足裸上横着附阳与交信二穴。阴阳跷脉的申脉、照海共四穴。寒热俞膝处的阳关穴。天府下五寸是禁针的五里穴。水俞在筋肉分隔间,热俞在气穴。
3、孙络是最微细在血管汇合之所,也是有三百六十五处来对应一年。若邪气客于孙络,溢注于络脉而不入于经就会产生奇病,孙络是外通于皮毛,内通于经脉以通行营危,若邪客之则营卫稽留,卫气外散,营血满溢,若卫气散尽,营血留滞,外则发热,内则少气,因此治疗时应迅速针刺用泻法,以通畅营卫,凡是见到有营卫稽留之处,即泻之,不必问其是否是穴会之处。孙络是荣卫流通之处,也是病邪所入之处,会使荣卫无法流通而滞留,使卫气流散,荣气不行而淤,外发为热症,入内令人呼吸短浅。采用立即放血的方法治疗。
4、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为营卫通行之处,也是外气交会之所。邪气居此会使气拥塞不通,血积脉热,肉痿,营卫无法流通而生脓,向内会伤及骨髓,向外破坏肌肉。外邪流在关节不去,营卫无法滋养关节,造成肌痿,筋缩,关节无法屈伸,内发为“骨痹”,外发为麻木不仁,是大寒积留在溪谷之会造成的。病邪入体先孙络后络脉进而正经六腑五脏。
5、孙络之脉是属于经脉支别的,其血盛而当泻的,也是与三百六十五脉相同,若邪气侵入孙络,同样是传注于络脉,复注于十二脉络,那就不是单独十四络脉的范围。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略)
罗红灵
侠客
侠客
  • UID20182271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93
6247楼#
发布于:2016-04-15 07:1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九班罗红灵申请签到2016年4月14日《黄帝内经》第70课心得
阴络的颜色与其主经脉相应颜色,阳络的颜色则随四季的改变而变化。寒盛使络脉凝固不行,色青且黑。热盛使络脉盛满如泽,星黄赤色。五色同时出现,表示有寒热互往的病。
气穴论第五十八
气穴365处对应365日。
治病法则:心痛时前胸后背相牵痛且绵延不断,阴阳不交时,引起胸胁痛无法呼吸仰卧,任脉,督脉会胀满而起。治时下天突,上纪(胃脘的中脘穴)和下纪(关元)。再加背后第十椎。
内脏俞穴50穴,腑俞50,控制热的俞穴59,制水俞穴57,头部25穴,脊椎两侧10穴,大椎两侧气喘名穴。
孙络也有365穴,气街气不足时血会停下,所以要在其堵塞处放血。
肌肉关节与筋交会处的功能,无论气穴,孙络,溪谷,都会充满在表脉往来,施针刺,即可除病邪。
孙络的细小血脉,其与大经不同 的是,当其血盛大时须与泻血
丁伊
会员
会员
  • UID2018193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99
6248楼#
发布于:2016-04-15 07:5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丁伊申请签到,2016年4月14日《黄帝内经》第70课心
得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人体上的气穴有三百六十五个,以应一年之日数,其所在的部位:背部与心胸互相牵引而痛,其治疗方法应取任脉的天突穴和督脉的中枢穴,以及上纪的中脘穴,下纪关元穴。盖背在后为阳,胸在前为阴,经脉斜系于阴阳左右,因此其病前胸和背相引而痹涩,胸胁痛得不敢呼吸,不能仰卧,上气喘息,呼吸短促,或一侧偏痛,若经脉的邪气盛买则溢于络,此络从尻脉开始斜出,络胸胁部,支心贯穿横膈,上肩而至天突,再斜下肩交于背部第十椎节之下,所以取此处穴位治疗。
五脏各有井荥俞经合五俞,左右共五十穴;
六腑各有井荥俞原经合六俞,左右共七十二穴;
在头部有五行,每行五穴,五五二十五穴。
五脏在背部脊椎两旁各有五穴,二五共十穴。
治热病的五十九穴,皆在精气聚会之处;治诸水病的有五十七穴,皆在诸经的分肉之间;
治寒热之俞穴,在两膝关节的外侧,为足少阳胆经的阳关左右共二穴。
大禁之穴是天府下五寸处的五里穴。
以上凡三百六十五穴都是针刺的部位。
孙络与三百六十五穴相会以应一岁,若孙络
外通于皮毛,内通于经脉以通行营危,若邪客之则营卫稽留,卫气外散,营血满溢,若卫气散尽,营血留滞,外则发热,内则少气,治疗时应迅速针刺用泻法,以通畅营卫。
溪谷之会:较大的肌肉与肌肉会合的部位叫谷,较小的肌肉会合的部位叫溪。溪谷之会能通行营卫,会合宗气。若邪气溢满,正气壅滞,则脉发热,肌肉败坏,生脓,内伤骨髓,外伤肌肉。若寒邪所客,积留不去,致筋缩肌痿,关节不得伸展,内发骨痹,外为肌肤麻木不仁,这是不足,是寒邪留连溪骨所致。
溪谷与三百六十五穴相会合,以应于一岁。邪在孙络的小痹,用微针即可。孙络之脉属于经脉支别,血盛当泻,与三百六十五脉相同,若邪气侵入孙络,同样是传注于络脉,复注于十二脉络,那就不是单独十四络脉的范围了,要泻骨解中五藏的十脉。
赖惠平
侠客
侠客
  • UID20190150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1
6249楼#
发布于:2016-04-15 07:5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惠州-赖惠平
2016年04月14日 《黄帝内经》第69课心得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踝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无伤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诸分尽热,病已止。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刺之虚脉,视分尽热,病已止。
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刺诸分诸脉,其无寒者,以针调之,病已止。病风且寒且热,炅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理络脉,汗出且寒且热,三日一刺,百日而已。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阳主外,阴主内。少阳之阳,名曰枢持。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诸经皆然。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心主之阴,名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曰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廪于肠胃。邪之始入于皮也,泝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铄腘破,毛直而败。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藏府也。故皮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这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
钱蔚宏
侠客
侠客
  • UID20183763
  • 粉丝2
  • 关注0
  • 发帖数201
6250楼#
发布于:2016-04-15 08:4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钱蔚宏申请签到,2016年4月14日《黄帝内经》第70课心得:
 
阴阳络脉的颜色对应其主经脉阴阳的颜色呢,阴络的颜色是与其主经脉相应的,但阳络的颜色则变化无常,随着四季而转变的。寒盛则使络脉凝固不行,一旦如此则色呈青且黑。热盛则会使络脉盛满如泽,一旦如此则呈黄赤色。但这都是正常的反应,表示无病状态。如果五色同时出现,表示有寒热互往的病。
阴络不会变,阳络会改变。
 
 
气穴论第五十八篇:气穴论
人体气穴有三百六十五处,对应一年三百六十五日。
 
气穴的位置
人的背痛彻心相互牵引而痛(阴阳不交的时候,会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其治在天突与笫十椎位(三焦气脉会)以及上纪。所谓“上纪”,就是胃脘的中脘穴。人的“下纪”,指的是关元穴。背部与胸腔其病邪互相联系,阴阳功能受其影响,左右受其制衡,病的症状前胸后背相牵痛且绵延不断,引起胸部胁肋疼痛而无法呼吸,无法仰卧,气上冲而短促,且偏左胸一侧痛,任脉、督脉一脉会胀满而起。
督脉的支脉,从臀部尾椎处起,斜入体内中央,络到胸胁位,其支再入心脏贯通横膈与纵膈,再向上入肩井,再转入天突位(气之海,气从膻中穴上),然后斜穿过胸到肩胛骨下方,交会在笫十椎下方。内脏的俞穴有五十穴,腑的俞穴有七十二穴,控制热的俞穴五十九位,制水的俞穴共五十七穴。头部有五行脉,每行脉有五穴,共二十五穴居头。脊椎两侧各有五穴分属五脏,左右共十穴。大椎穴两侧各有一穴是气喘名穴,共两穴。目瞳正中与浮白左右各二,共成四穴。两大腿髋部交接处有环跳穴,左右共两穴。膝有犊鼻各二穴。耳前有听宫二穴。眉头有攒竹二穴。耳后有完骨二穴。头顶中央有百会一穴。后脑部有枕骨的窍阳二穴。两颊有上关二穴。颔下有大迎二穴。腮骨有下关二穴。后颈都有天柱二穴。手、足部有上、下巨虚及上、下廉等四穴。两颔部有颊车二穴。喉部有天突一穴。腋下三寸有天府二穴。颈部有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肩部有肩井二穴。脐下有关元一穴。膝腘部有委阳二穴。肩背部有肩贞二穴。项部有哑门一穴。脐有神阙一穴。胸部俞穴有虞府、彧中、神藏、灵墟、神封、步廊左右共十二穴。背俞有大杼二穴。膺俞之云斗、中府、周荣、胸乡、天溪、食窦,左右共十二穴。阳辅二穴,足踝上横着二穴,跗阳与交信二穴。阴蹻、阳蹻的申脉、照海共四穴。
水俞穴都在肌肉分隔间,热俞穴都在阳气最盛的气穴上。寒热往来之俞穴在膝外屈膝处的阳关穴。天府下五寸是禁针的五里穴。此等三百六十五穴是施予针刺行气的穴位。
 
在孙络部位及关节骨缝肉际等筋骨交会之所,也有对应之处。
孙络是最微细血管会合之所,全身有三百六十五处,来对应一年,此为病邪所入之处,也是营气与卫气流通之处。一旦病邪居此,会使营卫无法流通而滞留,卫气会因而流散,营气会充溢在孙络的脉中,造成气竭血停着不动,向外会产生热症,入内会使人呼吸浅短,这时不可犹豫,立刻施予放血,使营卫能够流通,亦即只要发现淤血的血络,即刻放血,不须考虑其属何位。
 
肌肉关节与筋交会处的功能。
肌肉之会处名“谷”,小肉之会处为“溪”。肉之分野,即是溪谷之会也,这是营卫通行之处,也是与外气交会之所。如果病邪居此,会使气壅塞不通,血积而令脉热,肉因而腐败。营卫无法流通,终致生脓,向内会伤及骨髓,向外会破损肌肉。
外邪若留在关节不去,终至大病生矣。此易积留寒邪之所,营卫无法居此滋养,造成肌肉消痩,筋节收缩,胸肋与关节肘部无法屈伸,向内会引发“骨痹”(风寒湿一起引起),向外会使肌肉麻木不仁,此谓“不足”,乃因大寒之邪积留溪谷不去而成的。溪谷共有三百六十五处,也对应于一年。所以无论是气穴、孙络、溪谷都相同,凡邪气入侵人体之始,均会充满在表脉往来,吾人只须施予微小的针刺,即可去病。故病虽进入不同部位,初始时其治法是一样的。
 
孙络的细小血脉,其与大经不同的是,当其血盛大时须与泻血,也即是三百六十五孙络脉,其并注于络脉,再由络脉传入十二主经脉,并非只有十四络脉也,由外而内入五脏之主经共五条,左右合计有十条。
此段疑由他处切入,非本文原有之篇。
 
 
第五十九篇:气府论(略,此篇无治症)
 
足太阳脉气所行经之路线,共有七十八穴。自眉头起始,左右各一;再入髪际始至项部,每隔一寸半有一穴,共五穴,其与中央督脉相距三寸。项后两侧各有一穴,风府两旁各有一穴。自项背向下至尾推骨第二十一椎中,笫十五节间两侧各有一穴。其中五脏的俞穴各五,六腑的俞穴各六。自委中到第五趾间共有六穴。以上都是太阳经在皮表脉气之所发,其与天地之气接触所在。
 
足少阳脉气所行经之路线,共六十二穴。额上两头角各有二穴,两眼上方到发际内各有五穴。两耳前鬓角上、下各有二穴。在鬓角下尖端各有一穴。客主人穴各一.耳后凹陷部各一穴。下关各一穴。耳下颊车之后各一穴。左右腋下三寸各一穴。自胁下至腰窝之位各八穴。在髀枢中傍各有一穴。自膝到足的第四趾各六穴,以上是足少阳脉气之所发在皮表之位置。
 
足阳明脉气所行经之路线,共六十八穴。在额头发际各有三穴。眼眶下方各一穴。颧骨下方骨隙中各一穴。人迎脉之位各一穴。在镇骨上方中央各有一穴。在胸部肋骨间各有一穴。再自乳线下距正中线外三寸的上腹都各有五穴。侠脊三寸两傍各有三穴。在脐下距正中二寸的两傍各有三穴。在气卫的动脉下方各有一穴。大腿伏兔位各一穴。自足三里到足第三趾间各有八穴。以上为足阳明脉气所行经皮表脉气之所在。
 
手太阳小肠经的脉气所行经的路线,共有三十六穴,其在目内訾各有一穴,目外侧各有一穴。颊骨下方各有一穴。在耳上方各有一穴,在耳屏前正中各有一穴,巨骨侧各有一穴。臑俞左右各一穴。肩胛骨内缘陷下位各一穴。在天窗上四寸各有一穴。肩胛上方各有一穴,自此下三寸各一穴。自肘以下至手小指左右各六穴。以上是手太阳脉气所行缍皮表之所在。
 
手阳明大肠经脉气所经之路线,共有二十二穴。在鼻空两侧各一穴,颈项各有二穴。在大迎脉之骨侧各一穴。夭鼎、肩髑各有一穴。自肘部到手食指之闾各有六穴。以上是手阳明大肠经脉气所行经皮表的部位。
 
手少阳三焦经脉气行经路线,有三十二穴。在颊骨下方各有一穴,眉后方各有一穴。头角两侧各一穴。天牖各有一穴。风池各有一穴。扶突左右各一穴。肩贞各一穴,肩贞下三寸分肉间各有一穴。自肘以下至无名指间共有六穴。以上为手少阳三焦经所行经皮表脉气之所在。
 
督脉的脉所经的路线,共二十八穴。头顶中央有二穴。自发际到项中共有八穴。颜面上三穴。自大椎到尾骶骨有十五穴。以上是督脉脉气所行经皮表之所在。
 
任脉之脉气所经之路线,有二十八穴。喉中央有二穴。胸骨正中陷下部各有一穴。从鸠尾骨下有中脘,再下有下脘穴,下脘以下到横骨共六寸半,这是任脉气之测定法。加上会阴、承泣及承浆、龈交穴。
 
冲脉脉气所行经之路线,共有二十二穴。自鸠尾旁开半寸到脐位,每下一寸有一穴,左右各六穴。自脐下到横骨左右半寸,每下一寸各有一穴,左右共十穴。此为腹都冲脉之测定法。
 
足少阴肾经到舌下。足厥阴肝经在阴毛中有急穴各一穴。手少阴心经有神门一穴。阴蹻、阳蹻各有一穴。这些都在手足关节与表面内面分野处,为脉气所经之地,共三百六十五穴。
蔡彩婵
侠客
侠客
  • UID20144700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95
6251楼#
发布于:2016-04-15 08:4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 深圳 蔡彩婵申请签到
2016年04月14日《黄帝内经》7课心得
素问·皮部论
一、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百病始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廪于肠胃。邪之始入于皮毛,晰然起毫毛,开腠理;入于络,则络脉盛色变;入客于经,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肌肉消瘦,毛直而死。
1. 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手阳明和足阳明诊法一样)。
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阳(络脉)主外,阴(经脉)主内。病的传导一般是由络入经,由表及里。
2.少阳之阳,名曰枢持,上下同法。
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阳者主内(邪在阳分主入经),在阴者主出或以渗于内,诸经皆然。
3.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
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络盛则入客于经。
3.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同法。
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
4.心主之阴,名曰害肩,上下同法。
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络盛则入客于经。
5.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
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络盛则入客于经。
二、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皮者脉之部,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故皮者有分部,病于皮表不已而生大病。
王玲萍
侠客
侠客
  • UID20176952
  • 粉丝1
  • 关注1
  • 发帖数219
6252楼#
发布于:2016-04-15 08:4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二班王玲萍申请签到,2016年4月15日《黄帝内经》第70课心得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人体气穴有365处来对应一年365日。
  ★背是阳,胸是阴,如果阴阳不交的时候,会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下天突,中脘,关元,扎完针再下背后第十椎。
  ★孙络与三百六十五穴相会以应一岁,若邪气客于孙络,溢注于络脉而不入于经就会产生奇病,孙络是外通于皮毛,内通于经脉以通行营卫,若邪客之则营卫稽留,卫气外散,营血满溢,若卫气散尽,营邪留滞,外则发热,内则少气,因此治疗时应迅速针刺用泻法,以通畅营卫,凡是见到有营卫稽留之处,即泻之,不必考虑是什么学位。
  ★较大的肌肉与肌肉会合的部位叫谷,较小的肌肉与肌肉会合的部位叫溪。分肉之间,溪谷会合的部位,能通行营卫,会合宗气。若邪气溢满,正气壅滞,则脉发热,肌肉败坏,营卫不能畅行,必将郁热腐肉成脓,内则消烁骨髓,外则可溃大肉,若邪留连于关节肌腠,必使髓液皆溃为脓,而使筋骨败坏。若寒邪所客,积留而不去,则营卫不能正常运行,以致筋脉肌肉卷缩,肋肘不得伸展,内则发生骨痹,外则肌肤麻木不仁这是不足的症候,乃由寒邪留连溪谷所致。溪谷与三百六十五穴相会合,以应于一岁。若是邪在皮毛孙络的小痹,则邪气随脉往来无定,用微针即可治疗,方法与刺孙络一样的。
  ★孙络之脉是属于经脉支别的,其血盛而当泻的,也是与三百六十五脉相同,若邪气侵入孙络,同样是传注于络脉,复注于十二脉络,那就不是单独十四络脉的范围了。
张瑞芝
会员
会员
  • UID20197559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88
6253楼#
发布于:2016-04-15 08:4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瑞芝申请签到,2016年4月14日《黄帝内经》第70课心得
      气穴论篇58
一,人体背是阳,胸是阴,阴阳不交时会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治症:天突,关元,中脘,十椎下。
病因,中脘为上纪,关元为下纪。前胸后背牵痛且不断,引起胸部胁部,无法呼吸和仰卧,气上冲而短促,且偏左侧一侧痛,任脉督脉会胀满,督脉支脉从臀部尾椎起,斜入体中央,络到胸胁位,在入心贯通横隔与纵膈入肩颈,再转入天突位,然后斜穿肩胛下方,交会在十椎下方
二,孙络是最微细血管汇合之所,有365处,也是营气卫气流通之处,一旦病居,营卫无法流通而滞留,胃气会流散,营气会充溢孙络中,成气竭血停,向外会产生热症,会呼吸浅短,可立刻放血,使营卫流通,只要发现淤血的血络,即可放血,不考虑属何位置
三,1,肌肉大会为谷,肌肉小会为溪,是营气卫气通行之处,与外气交汇之所,如病邪居,会气不通,学籍令慢热,引起胃气无法流通而生脓,内伤及骨髓,外破损肌肉,外邪若留关节不去会生大病。
溪谷若寒邪居,引起胃气无法饲养,造成肌肉消瘦,胸肋关节,与肘部无法屈伸,向内引发骨痹,向外使肌肉麻痹
2,溪谷共有365处,对应一年,所以无论气穴,孙络,溪谷都相同,寒气入体之初,只需微小针刺,可去病,故病进入不同位置,初始治法是一样
张莉
侠客
侠客
  • UID20187482
  • 粉丝2
  • 关注0
  • 发帖数198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6254楼#
发布于:2016-04-15 10:5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张莉申请签到, 2016年4月15日《黄帝内经》第72课心得


    骨空论篇第六十
    风寒感冒:风邪是百病之始。风由表入里,使人出汗,头痛身重,怕冷。病人伤于风才会流汗,伤于寒则毛孔闭塞,不出汗。走经络是由太阳进入阳明或少阳。病入阳明则止,入少阳会转而入太阴、少阴和厥阴。治在风府穴,适当调节阴阳,虚则补,盛则泻。
    项强、伤风流汗:大风造成的项强疼痛,可针刺风府穴。大风造成的汗流不止,可灸譩嘻(第六椎下外开三寸)穴。按住该穴再令病人发“譩嘻”的音,有应手感为对。伤风恶风者,刺其攒竹穴。
    落枕:落枕引起后颈紧张疼痛者,刺缺盆穴。背痛如折无法屈伸时,可将手肘尽力向背后翻折,至极限时手指所到处既是脊中穴,灸此穴可治。
从腰到季肋而牵引少腹胀痛者,刺譩嘻。又腰痛不能动,且牵引睾丸痛者,刺八髎穴。鼠膝部寒热刺阳关穴。腹股沟淋巴肿胀引起恶寒发热者,可反复刺阳阙穴。
任脉起于会阴,从曲骨向上顺正中线直上咽喉入颔,再从面部皮下入眼。
    冲脉起于气街,与足少阴肾经相合,沿脐两侧上行,入胸而散,分布在肺和心包膜中。气街有胃气街和肾气街。
    任脉病,男子腹寒生疝(积痛,固定不移),女子腹寒则长硬块,均为寒致。冲脉病会使人呼吸浅短,少腹拘急;督脉生病时会背脊反张。
    督脉起于耻骨中央,女子连系到尿道口上方,男子直达阴茎再回头到会阴。支络从少腹入脐,再上贯到心脏,过喉绕唇一周后再直上到两眼中央的下方。故督脉有病会感觉从少腹上冲到心而疼痛,无法大小便,此为冲疝。女人会不孕、大便不通、痔漏、小便失禁、口咽干燥。治疗常在灵台、督俞下针;严重者加刺关元。道家打坐时常用腹式呼吸。假想从关元至命门处有一直线,吸气时下沉至会阴,呼气时上升至中膈,此乃真气所在。
    呼吸带浊音者,治在天突。病上冲喉且痛,治在大迎。膝痛无法屈伸治在阳关穴。坐下膝盖痛,用膝五针。站立而膝痛,夏天却正常,治在膝关或阳关。膝痛而扩至拇指,治在委中、委阳。坐下膝痛且感觉有物在其中,治在关节。膝盖骨受伤疼痛不能屈伸者,治在大杼。膝痛及胫,痛如折者,治在足三里。痛在别络上,治于通骨和然骨。膝盖酸痛,胫酸,无法久立,治在光明穴。针灸治症时可循经取穴,补虚泻实;亦可采用原络治疗,可不分虚实。
    能治脑髓病的穴,有脑户、风府,大迎、哑门、以及风府上面,脑后头骨正下方的脊空、尾部骨空长强,面部骨空(居髎穴旁的凹洞)和臑髃穴。
   手臂的骨空在三阳络,大腿骨的骨空在中渎,足胫上骨空在悬钟,股部的骨空在阴毛中央的动脉处,尾部坐骨的骨空在环跳。凡骨髓病当在骨空处下针施治。
   用艾灸去寒热时先灸大椎再灸尾椎骨,壮数与病人年龄相同。同时取膀胱经背俞穴有陷下处灸之,再灸肩髃、章门、绝骨、侠溪、合阳、昆仑穴。
   缺盆上方重按疼痛如有大筋顶住,可在胸肋骨有陷下处艾灸,再灸腕骨、关元、毛际动脉处、足三里、冲阳、百会穴。若被狗咬伤引起的寒热,须先灸伤口处3壮再治。以上去寒热的穴位亦可治食物中毒。灸治无效时,再找出亢盛之病经,针刺其俞穴泻出阳热并内服药物。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肾为阴中至阴,水最盛之所;肺为阴中太阴。肾好比树根,其枝叶伸展在肺,二者都可积水。肾为胃之关,如消化系统排水的阀门。肾生病了此阀门会紧闭,需排出的废水就顺经而上。肺主皮毛,水入皮中就令人足胫肿胀而生病。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