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燕
侠客
侠客
  • UID20185670
  • 粉丝1
  • 关注4
  • 发帖数168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6270楼#
发布于:2016-04-15 21:4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周永燕申请签到,2016415日《黄帝内经》第70课心得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人体气穴有三百六十五处,对应一年三百六十五日。
人的背痛彻心相互牵引而痛,其治在天突与笫十椎位以及上纪。所谓“上纪”,就是胃脘的中脘穴。人的“下纪”,指的是关元穴。治心痛同侧心扉,天突中脘关元加背后第十椎(因为三焦的气会在第十椎)。背部与胸腔其病邪互相连系,阴阳功能受其影响,左右受其制衡,病的症状前胸后背相牵痛且绵延不断,引起胸部胁肋疼痛而无法呼吸,无法仰卧,气上冲而短促,且偏左胸一侧痛,任脉、督脉一脉会胀满而起。
督脉的支脉,从臀部尾椎处起,斜入体内中央,络到胸胁位,其支再入心脏贯通横膈与纵膈,再向上入肩井,再转入天突位,然后斜穿过胸到肩胛骨下方,交会在笫十椎下方。内脏的俞穴有五十穴,腑的俞穴有七十二穴,控制热的俞穴五十九位,制水的俞穴共五十七穴。头部有五行脉,每行脉有五穴,共二十五穴居头。脊椎两侧各有五穴分属五脏,左右共十穴。大椎穴两侧各有一穴是气喘名穴,共两穴。目瞳正中与浮白左右各二,共成四穴。两大腿髋部交接处有环跳穴,左右共两穴。膝有犊鼻各二穴。耳前有听宫二穴。眉头有攒竹二穴。耳后有完骨二穴。头顶中央有百会一穴。后脑部有枕骨的窍阳二穴。两颊有上关二穴。颔下有大迎二穴。腮骨有下关二穴。后颈都有天柱二穴。手、足部有上、下巨虚及上、下廉等四穴。两颔部有颊车二穴。喉部有天突一穴。腋下三寸有天府二穴。颈部有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肩部有肩井二穴。脐下有关元一穴。膝腘部有委阳二穴。肩背部有肩贞二穴。项部有哑门一穴。脐有神阙一穴。胸部俞穴有虞府、彧中、神藏、灵墟、神封、步廊左右共十二穴。背俞有大杼二穴。膺俞之云斗、中府、周荣、胸乡、天溪、食窦,左右共十二穴。阳辅二穴,足踝上横着二穴,跗阳与交信二穴。阴蹻、阳蹻的申脉、照海共四穴。
水俞穴都在肌肉分隔间,热俞穴都在阳气最盛的气穴上。寒热往来之俞穴在膝外屈膝处的阳关穴。天府下五寸是禁针的五里穴。此等三百六十五穴是施予针刺行气的穴位。
孙络是最微细血管会合之所,全身有三百六十五处,来对应一年,此为病邪所入之处,也是营气与卫气流通之处。一旦病邪居此,会使营卫无法流通而滞留,卫气会因而流散,营气会充溢在孙络的脉中,造成气竭血停着不动,向外会产生热症,入内会使人呼吸浅短,这时不可犹豫,立刻施予放血,使营卫能够流通,亦即只要发现郁血的血络,即刻放血,不须考虑其属何位。只要看到有堵塞的地方就在那里放一点点血,病就退了。
肌肉之会处名“谷”,小肉之会处为“溪”。肉之分野,肉和肉之间,即是溪谷之会也,这是营卫通行之处,也是与外气交会之所。如果病邪居此,会使气壅塞不通,血积而令脉热,肉因而腐败。营卫无法流通,终致生脓,向内会伤及骨髓,向外会破损肌肉。
外邪若留在关节不去,终至大病生矣。此易积留寒邪之所,营卫无法居此滋养,造成肌肉消痩,筋节收缩,胸肋与关节肘部无法屈伸,向内会引发“骨痹”,向外会使肌肉麻木不仁,此谓“不足”,乃因大寒之邪积留溪谷不去而成的。溪谷共有三百六十五处,也对应于一年。所以无论是气穴、孙络、溪谷都相同,凡邪气入侵人体之始,均会充满在表脉往来,吾人只须施予微小的针刺,即可去病。故病虽进入不同部位,初始时其治法是一样的。
孙络的细小血脉,其与大经不同的是,当其血盛大时须与泻血,也即是三百六十五孙络脉,其并注于络脉,再由络脉传入十二主经脉,并非只有十四络脉也,由外而内入五脏之主经共五条,左右合计有十条。
黄萍
贫民
贫民
  • UID20182741
  • 粉丝2
  • 关注0
  • 发帖数164
6271楼#
发布于:2016-04-15 22:00
@教官-徐州-杨诚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黄萍申请签到
      2016年4月15日《黄帝内经》第70课心得
     第五十八篇 气穴论
     无论是气穴、孙络、溪谷都相同,凡邪气入侵人体之始,均会充满在表脉往来,吾人只须施予微小的针刺,即可去病。故病虽进入不同部位,初始时其治法是一样的。
      胸痛彻背、背痛彻胸
      背部和胸部互相牵引而疼痛;发病时可以出现前胸后背部疼痛而感觉到闭塞,胸胁部位疼痛得无法呼吸,无法仰卧,上气喘息,且偏左胸一侧痛,任脉、督脉一脉会胀满而起。背部属阳,胸部属阴,阴阳不交,导致阴阳功能受到影响。十椎之下是三焦气脉交汇的地方。
       天突穴、中脘穴、关元穴、中枢穴。如果没有胃气反逆的症状,则中脘穴改为巨阙穴。
        任脉督脉本应贯穿,天突穴、中脘穴、关元穴使气脉贯穿;关元是小肠募,气脉直接络到命门,膻中是气会,气上去后要汇集在气海,脖子,所以针天突。
      孙络,驱散邪气。如果邪气侵入人体,造成营气和卫气运行凝滞不通,使卫气外散而虚损,营气内溢到体内而停留于局部,出现外有发热,内有气虚。在有淤血的地方针刺放血,使营气和卫气通达畅通,不必受是否是穴位的限制。
      孙脉,是经脉分出来的别支,孙脉有三百六十五脉,都能回流入络脉,络脉再回流入十二经脉。孙络血盛满应该用泻法。
     肌肉之间是溪谷的会合处,是营卫通行之处,也是与外气交会之所。如果病邪留居溪谷之处,则使气壅塞不通,血积而使脉热,导致肌肉腐败。营气和卫气不能运行,最终腐败成脓肿,向内会伤及骨髓,向外会破损肌肉。如果邪气停留在关节,将造成筋骨败坏等更严重的病变。如果寒邪留居溪谷之处,则营卫无法居此滋养,造成肌肉萎缩,筋脉拘急,胸肋与关节肘部无法屈伸,向内会引发“骨痹”,向外会使肌肉麻木不仁,这是由于阳气虚损不足、大寒之气停留在溪谷所造成的病证。如果是较轻微的邪气所造成的小痹,邪在皮肤、孙络,随着络脉往来不定,可用微针治疗,与一般刺孙络方法相同。
张洪玮
贫民
贫民
  • UID20179351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50
6272楼#
发布于:2016-04-15 22:46
@教官-藁城-贾英然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张洪玮申请签到,2016年4月15日第70课心得。
 1、络脉在四肢的末梢,比较靠近体外。阴络的颜色是与其主经脉相对应;阳络的颜色则变化无常,随四季变化而变化,寒多络脉凝固不行,脸或手会呈现青中带黑,热多会是络脉盛满如泽,脸或手呈现黄色或红色,这些都是正常状态的表象,如果五色同时出现,表示有寒热互往的病。  
 2、背是阳,胸是阴,如果阴阳不交,心痛会彻背,背痛会彻心。下针天突,上纪中脘,下纪关元,背后第十椎。 因为天突、中脘、关元是任脉,气脉是贯通三个穴位,第十椎是督脉,能从里面贯穿。关元是小肠募穴,关元的气脉直接落到命门,灸关元对身体好。气会膻中,膻中之上脖子是气之海,扎天突就是让气通。中脘就是让胃气往下走,这样阳气上来,阴气往下走。
 3、孙络与三百六十五穴内外相会,也和一岁相应,孙络的作用是可以去邪气,如果邪侵入人体,造成血会停滯,气粗浊,血凝结,就会在外发热,在内短气,得赶快用针泻其邪气放血,不能够怠缓,以使血气流畅,只要见到以上情况,就用泻法。
 4、肌肉的大会合外叫"谷",如合谷,阳谷。小的会合处叫“溪",如后溪,解溪。肌肉纹理之间,溪谷的会合之处,可以畅通荣卫,也可以舍止病气。如果外邪亢进,正气壅塞,脉热肉坏,荣卫不能通行,肌肉必定要肿脓。如果脓没有消,就会入里到骨髓里面,在外面会破大的肌肉。所以,如果停在骨边会越来越严重,如果是寒累积在溪谷之间的时候,会造成人的肌肉萎缩,抽筋,因关节很硬,所以不能伸懒腰,这是因为里面有寒,骨痹一定是风,寒,湿三者加在一起。外面不仁,麻木,这是由于大寒留在溪谷之间。溪谷有365个穴道,也是应一岁,就是说全身有365个关节,每个关节中间都有溪谷,所以当寒停在溪骨的时候,就变成骨痹,肿起来了,关节变得很大,这种病在初始的时候,我们用灸法,或者用针短刺就是刺骨痹的。
 5、 孙络之脉与经脉的分別,在于其血盛就能够泻注。所以虽也有365脉,但都贯注于络脉,再转注于十二经脉,它不仅与十四经络相贯通,就是骨解之中经络受邪,也能够内注泻于五脏之脉的。
孙钦粉
侠客
侠客
  • UID20184903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6
6273楼#
发布于:2016-04-15 23:2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孙钦粉报到
2016年4月15日,《黄帝内经》70课心得:
经络论(五十七篇)
经脉的颜色固定不变:肝心脾肺肾,分别对应青赤黄白黑,经脉与脏腑相连,所以经的颜色与内脏的主色相对应,而络脉没有固定的颜色。
阴络与阳络的颜色:阴络,指在身体深处的络脉,阴络的颜色与经脉的颜色是相对应的
阳络,指在身体浅处的络脉,阳络的颜色变化无常,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而变化,这是正常的颜色变化,不是病理性改变。
如果寒气过重,体表络脉中气血运行缓慢,络脉就出现青黑色,如果温热过重,体表络脉中气血运行加速,络脉就出现黄赤色,如果体表络脉五色同时出现,是患有寒热病。

气穴论(五十八篇)
胸痛彻背、背痛彻胸,背部属阳,胸部属阴,阴阳不交,背部和胸部互相牵引疼痛是因为阴脉和阳脉互相牵引造成的。胸背部的经脉斜着连系前后左右,其向下连着尾骶部,再连着胸胁部,其分支脉入心而连续到膈,并上出达到天突,又向下斜行经过肩而交会于背部十椎之下。三个地方是任脉,气脉是贯穿的;关元是小肠募,气脉直接络到命门,气会膻中,脖子是气海,天突穴+中脘穴+关元穴+中枢穴(背部第十椎下)。
孙络有驱邪外出的作用,如果邪气侵入人体,造成营气和卫气运行凝滞不通,使卫气消散到处面而虚损,营气内溢到体内而停留于局部,出现既有发热,少气的症状。在有血液停留而局部络脉颜色改变的地方针刺放血。
谿谷:
较大肌肉的会合之处叫谷,较小肌肉的会合之处叫谿。肌肉之间就是谿谷的会合之处。可以通行营气和卫气,气和血交接的地方。邪热侵犯人体,使人体的正气壅塞,不能正常运行,就会产生血脉中发热,肌肉腐烂败坏;营气和卫气不能运行,最终也将腐败成脓肿,向内深入可以使骨髓腐败,向外蔓延则可以使大肌肉也消瘦破溃;如果邪气停留在关节,将造成筋骨败坏等更严重的病变。寒邪侵犯人体,使营气和卫气不能正常运行,就会造成肌肉萎缩,筋脉拘急,不能伸展四肢和肋部,在身体内部造成骨痹,在身体表面引起皮肤感觉麻木不仁。这是由于阳气虚损不足、大寒之气停留在谿谷所造成的病证。
较轻微的邪气所造成的小痹,起初用灸就可以去除。
胡林波
贫民
贫民
  • UID20177526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92
6274楼#
发布于:2016-04-15 23:2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胡林波2016年4月15日《黄帝内经》第70心得: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心脏病
        背与心相控而痛(说明阴阳不交),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背胸邪系阴阳左右如此,其病前后痛涩,胸胁痛而不得息,不得卧,上气短气偏痛。脉满起斜出尻,脉络胸胁支心贯鬲,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
心脏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取穴:天突,中脘,关元,第十椎。
      因有很多络脉在,且关元是小肠募穴,也是气脉,络命门。气会膻中,气海在脖子,故用天突,中间胃脘让胃气往下走阴往下沉,痛就会去掉。
气穴三百六十五
       脏腧五十穴。
      腑腧七十二穴。
      热腧五十九穴。
       水腧五十七穴。
       头上行五,五五二十五穴。
      中膂两旁各五,凡十穴。
      大椎上两旁各一,凡二穴。
      目瞳子浮白二穴。
      两髀厌分中二穴。
     犊鼻二穴。
     耳中多所闻二穴。
     眉本二穴。完骨二穴。项中央一穴。枕骨二穴。上关二穴。大迎二穴。下关二穴。天柱二穴。巨虚上下廉四穴。曲牙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肩解二穴。关元一穴。委阳二穴。肩贞二穴。喑门一穴。脐一穴。胸腧十二穴。背腧二穴。膺腧十二穴。分肉二穴。踝上横二穴。阴阳跷四穴。水腧在诸分,热腧在气穴,寒热腧在两骸厌中二穴。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
      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
孙络谿谷
       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营卫。
       营卫稽留,卫散荣溢,气竭血着,外为发热,内为少气,疾泻无怠,以通营卫,见而泻之,无问所会。
  (只有看到有堵塞的地方,发热,就要放血)
溪谷之会
       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谿。肉分之间,谿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
       邪溢气壅(邪盛时),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内销骨髓,外破大腘,留于节凑,必将为败。
       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肝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流于谿谷也。
       谿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其小痹淫,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相同。
      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脉络,非独十四脉络也。内解泻于中者十脉。
@教官-徐州-杨诚
郭玉斐
侠客
侠客
  • UID20185637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85
6275楼#
发布于:2016-04-16 10:0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郭玉斐申请签到,2016年4月15日《黄帝内经》第70课心得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人体有三百六十五穴,对应一年三百六十五日。
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背痛彻心,心痛彻背的治法由此而来,下针天突、第十椎及上纪,上纪为中脘,下纪为关元。前天突、中脘、关元,后第十椎。背为阳胸为阴,脑为髓海,喉为气海,针下天突、中脘、关元,气一路阳上阴下。
孙络也有三百六十五处对应一年,此为病邪所入之处,也是营卫之气流通之处。发热、有堵塞的地方络穴放血退烧。
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溪谷之会为营卫通行之处,也是外气交会之处。肌肉不能太热,否则会发脓,伤及骨髓。若寒留在关节肌肉,会麻木不仁,引骨痹,关节肿大,屈伸不利。寒气初起有灸或短刺,关节炎用短刺。
何丽苹
侠客
侠客
  • UID20185084
  • 粉丝1
  • 关注1
  • 发帖数162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6276楼#
发布于:2016-04-16 10:0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7班何丽苹申请签到,2016年  4月16日《黄帝内经》第72课心得

第五十九篇  气府论

足太阳脉气所行经之路线,共有七十八穴,自眉头起始,左右各一;再入鬓际始至项部,每隔一寸半有一穴,共五穴,其与中央督脉相距三寸。项后两侧各有一穴,风府两旁各有一穴。自项背向下至尾椎骨第二十一椎中,第十五节间两侧各有一穴。其中五脏的俞穴各五,六腑的俞穴各六。自委中到第五趾间共有六穴。以上都是太阳经在皮表脉气之所发。其与天地之气接触所在。
足少阳脉气所行经之路线,共六十二穴。额上两头角各有二穴,两眼上方到发际内各有五穴。两耳前鬓角上、下各有二穴。在鬓角下尖端各有一穴。客主人穴各一,耳后凹陷部各一穴,下关各一穴,自胁下颊车之后各一穴。左右腋下三寸各一穴。自胁下至腰窝之位各八穴。在髀枢中傍各有一穴。自膝到足的第四趾各六穴,以上是足少阳脉气之所发在皮表之位置。
足阳明脉气所行经之路线,共六十八穴。在额头发际各有三穴。眼眶下方各一穴。颧骨下方骨隙中各一穴。人迎脉之位各一穴。在镇骨上方中央各有一穴。在胸部肋骨间各有一穴。再自乳线下距正中线外三寸的上腹都各有五穴。侠脊三寸两傍各有三穴。在脐下距正中二寸的两傍各有三穴。在气卫的动脉下方各有一穴,大腿伏兔位各一穴。自足三里到足第三趾间各有八穴。以上为足阳明脉气所行经皮表脉气之所在。
手太阳小肠经的脉气所行经的路线,共有三十六穴,其在目内訾各有一穴,目外侧各有一穴。颊骨下方各有一穴,巨骨侧各有一穴。臑俞左右各一穴。肩胛骨内缘陷下位各一穴。在天窗上四寸各有一穴。肩胛上方各有一穴,自此下三寸各一穴。自肘以下至手小指左右各六穴。以上是手太阳脉气所行缍皮表之所在。
手阳明大肠经脉气所经之路线,共有二十三穴。在鼻孔两侧各一穴,颈项各有二穴。在大迎脉之骨侧各一穴。夭鼎、肩髑各有一穴。自肘部到手食指之间各有六穴。以上是手阳明大肠经脉气所行经皮表的部位。
手少阳三焦经脉气行经路线,有三十二穴。在颊骨下方各有一穴,眉后方各有一穴,头角两侧各一穴。天牖各有一穴。风池各有一穴。扶突左右各一穴。肩贞各一穴,肩贞下三寸分肉间各有一穴。自肘以下至无名指间共有六穴。以上为手少阳三焦经所行经皮表脉气之所在。
督脉的脉所经的路线,共二十八穴。头顶中央有二穴。自发际到项中共有八穴。颜面上三穴。自大椎到尾骶骨有十五穴。以上是督脉脉气所行经皮表之所在。
任脉之脉气所经之路线,有二十八穴。喉中央有二穴。胸骨正中陷下部各有一穴。从鸠尾骨下有中脘,再下有下脘穴,下脘以下到横骨共六寸半,这是任脉气之测定法。加上会阴、承泣及承浆、龈交穴。
足少阴肾经到舌下。足厥阴肝经在阴毛中有急穴各一穴。手少阴心经有神门一穴。
阴蹻、阳蹻各有一穴。
这些都在手足关节与表面内面分野处,为脉气所经之地,共三百六十五穴。

第六十篇  骨空论

黄帝问,我听闻风邪是百病之始,应该如何用针来治风邪之病呢?
歧伯答道,风由表入进而,使人发冷且汗出,头痛,身体沉重,怕冷。其治在风府穴。适当的调节阴阳,凡不足用补法,过盛则用泻法。大风造成颈项强痛,针刺风府穴,风府在项后大筋中椎骨上。大风使人汗出不止,可灸譩嘻二穴,此穴在第六椎下外开三寸位,按住再令病人叫譩嘻二字,其有应手之感,为真穴位。如中风两恶风吹,可刺眉头攒竹二穴。
落枕引起后项部及项部紧张疼痛者,可刺缺盆穴。背痛如折,无法屈伸时,可将手向后背伸直,手肘到处之椎点是穴位,即脊中穴,可在此穴施灸来治疗。
从腰窝到季肋再牵引到少腹之间胀痛者,可刺譩嘻。又腰痛无法左右转动者,且牵引少腹睾丸部位痛者,可刺八髎与痛点上,八髎在腰尾臀部骨盘上。腹股沟的淋巴肿胀引起,恶寒发热的现象者,可反复刺阳阙穴。阳阙穴须起立探敬礼的姿式取穴,取足心穴须以跪拜的姿式来取。
任脉起于中极的下方,顺阴毛部向上延伸入关元,再直正中线而上达咽喉,延伸入颔中,顺面部皮下进入眼中。
冲脉起于气街位,与足少阴肾经相合,延脐两侧而上,进入胸中四散开,分布在肺与心的包膜中。
任脉造成的病,男子会有内寒引起的七疝,女子则会有妇人病,及腹中生硬块等病。冲腺产生的病会使人呼吸浅短,小腹拘急的现象。督脉生病时,会有背脊反张的现象。
督脉起于少腹耻骨中央,女子连系到尿道口上方,其支络包着阴器与本经会合后,延向后方肛门位,其别络环绕臀部,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之支络会合,然后会于足少阴,再向上沿股内沟贯穿脊椎至肾脏。上部则与太阳脉同起于目内眦,上穿贯额际入头项,由百会进入脑中布络全部脑涎中,再别络出项下,沿着肩部椎位一路顺脊而下抵腰正中,再入里络到肾脏。男子会直达阴茎再回头到会阴,女子相同。支络会从少腹位直上进入脐中央,再上贯到心脏,入喉上颐部,绕唇一周后,再直上到两眼正中央的下方。
故此经生病,必会感觉有物从少腹上冲到心而疼痛,无法大小便,这就是冲佑,会造成女人不孕、大便不通、痔漏、小便失禁、口咽干燥的症状。
凡督脉病则治在督脉,治在骨上。严重的须治其脐下,使之健运方可。
凡呼吸带浊音者,治在喉中央的天突穴。如病上冲喉且痛者,治在大迎穴。
膝痛无法屈伸者,治在腱位,阳关穴位。坐下会膝痛者,治在膝五针。站立而膝痛者,夏日正常,则治在膝哄。如膝痛而扩及拇指者,其治在委中、委阳穴。坐下膝痛且感觉有物在其中者,治在关节。膝痛无法屈伸者,治在背部的大杼穴。膝痛而及于胫,有如折断似的感觉,治在足三里穴,若痛在别络上,则可用足太阳与足少阴之荣穴通谷与然谷二穴。膝盖酸痛扩及胫酸,无法久站,其治在足少阳之络,即外踝上五寸之光明穴。
从胫骨到耻骨的一段,名“楗”。腰部两侧突起之骨盘,名叫“机”。膝关为骸阙,膝关节之骨,名叫“连骸”。骸下之骨为“辅骨”。辅骨之上位为“腘”。腘之上名“关”。头后方之横骨为“枕”。
治水的俞穴有五十七处,尾关骨上臀部共有五直行,每行五穴,共二十五穴。伏兔上方有二行,每行五穴,左右共二十穴。踝上一行有六穴,左右有十二穴,以上共有五十七穴。能治脑髓病的,一在脑后三分处即脑户穴,一在后头骨下方的风府穴,一在颐骨下方的大迎穴,一在项后两大筋中后头骨正下方的哑门穴,一在风府穴上,近头后骨正下方的脊空处,一在尾阁骨下空处长强穴闰,还取一些在面部骨空位置,颜面上两鼻旁等位。还有一些骨空的穴位在颌骨下方下,两肩之正中处,依循有压痛点来决定取用之穴。
两臂之骨空,在两臂之阳侧,手臂骨空,在手腕与肘间二骨的正中央。
大腿骨的上骨穴,在阳侧膝上四寸位当中渎穴位,足胫上的骨空,在外踝上三寸的绝骨穴,股部的骨穴,在阴毛的中央有脉动之处。
尾部坐骨的骨空,在其相距四寸之环跳穴,扁平的骨面会出现纹理,可将骨的精华透出皮表的纹理上,所以没有髓孔,里面亦无髓液的往来。
凡骨髓问题,其治亦在骨中,取骨穴的位置进针方是真。
用灸法来去寒热,必先灸大椎,视其年岁决定几壮,再灸尾椎骨,同年纪几岁灸几壮。再察看背俞穴位凡有陷落者灸之,令病人举臂,如肩上有陷者灸之,再灸两胁的尖端章门穴,再灸外踝上端之绝骨穴,再于足小指和次指间的侠溪位灸之,然后在委中下三寸的合阳穴灸之,再灸外踝后方的昆仑穴。
如缺盆骨上方,重按之疼痛如内有大筋项住,则可直接灸之,视胸部肋骨位有陷下处灸之,再灸手臂之腕骨穴,也可取用脐下关元穴灸之,毛际动脉位灸之,膝下之足三里穴灸之,足阳明足背上的冲阳穴灸之,头项之百会穴灸之,如寒热病乃因疯犬咬伤引起的,则须灸犬咬伤的部位三壮,道是灸治犬伤病之灸法。以上二十九穴位之灸,亦可在食物中毒时灸之。
如用灸法无法治愈时,就必须察出其阳过于亢盛之病经所在,用针刺其俞,泻出阳热,并内服药物。

第六十一篇   水热穴论

黄帝问道,足少阴的经脉为何主司肾?又肾为何主司水呢?
歧伯答道,肾脏是阴中至阴的脏,所谓至阴者,就是水最盛之所。肺肝是阴中之太阴。少阴的意思是指冬季之脉象,沉且小。阴之本犹树之根在肾脏,其支叶伸展在肺,都是能积水的处所。
黄帝问曰,肾有病时,为何能聚水而生病呢?
歧伯答道,肾脏是消化系统的排水门闸,一旦此斗紧闭不通,则须排出之废水就聚在经上,肾如树之根,肺如技叶的顶端,水会顺经而上,肺主司皮毛,水从之而入皮中,故成足跗肿胀,水停聚皮中而生病也。
张莉
侠客
侠客
  • UID20187482
  • 粉丝2
  • 关注0
  • 发帖数198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6277楼#
发布于:2016-04-16 12:1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张莉申请签到, 2016年4月16日《黄帝内经》第73课心得


    房事或劳动过度,汗由肾出。此际当风,毛孔会闭锁令汗滞留皮下,久成跗肿。此病本生于肾,名曰风水,汗孔又叫玄府。
    水俞穴即肾之俞穴,是阴气所聚之所,也是水出入之地。包括从尾椎骨至命门一段5个穴位,加上两侧膀胱经的20俞穴,共25穴。故水病者,下焦足跗肿胀,中焦腹肿胀,上焦肺积水,气喘。肺病会喘,肾病会水肿,无法躺卧时表示肾和肺俱病。这都是水气居留不去,顺延肾经而行造成的。
    肾之街:包括腹部的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左右共10穴。
    胃之街:包括归来、水道、大巨、外陵、气冲,左右共10穴。
    胃经的照海、复溜、三阴交、漏谷、地基、阴陵泉,左右共12穴,是肾经下行之所,亦名太冲之所。凡体内积水都和肾有关,25个水俞穴和肾街、胃街及太冲之所的穴位,共57穴,是肾脏的络脉所在,水客居之地,治肾病可在这些穴道下针。
    春为木,肝气始生劲急,经脉中血走地深,故病邪无法深入体内而浅居体表,针刺络脉与分肉间方能得气而不伤血脉。
    夏为火,心气始长。血旺气弱,阳气溢于体表。暑热入内会伤及经脉,因病邪较浅,故针刺阳经即可去病。
    秋为金,肺气将收敛。阴寒气始生,阳气始衰,但阳居于经脉交会之所,还未入腑中。一旦身体湿盛,病邪会乘机而入,但不能深入。此际针刺俞穴可泻出阴寒之气,因秋天主肺主气,俞穴是其枢纽。阳盛之邪则取合穴治。
    冬为水,肾气初收敛,阳气潜藏入里。故冬取井穴不会动到阳气,可降逆行之阴气,春天就不会流鼻血。固表阳则取荣穴。
    治热病的穴位(59个):头上的上星、卤会、前顶、百会、后顶等督脉上穴位,正中线两侧膀胱经和胆经的穴位共25穴,可放血退热,人昏迷时尤以百会放血为重。鹰窗、缺盆、大杼和肺俞,左右共8穴,可泻胸中积热,临床上治症凡压痛点都可下针。伏兔、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可泻胃中热气,如消渴症。云门、肩髃、委中和环跳可泻四肢的热。五脏在膀胱经对应的俞穴可泻五脏之热气。
    寒极生热,人体被外面的寒邪所伤会转变为热症,同理于阴极生阳。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刺法中,有余为实要泻,不足为虚要补,有余和不足都分五种。五脏中,肝藏血,心藏神,脾藏形,肺藏气,肾藏志。血、神、形、气、志都有余,有不足,此十种变化皆因气不同而产生。血气不合百病生,血气调和则五脏安定,治病就是想办法保持经脉运行流畅。
    神有余人会笑不停,神不足人则悲。常态下气先行6寸血才行,血气并行人则病。神有余的病人,泻其孙络,放一点儿血即可让神气恢复平稳。
文建宁
侠客
侠客
  • UID2018222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06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6278楼#
发布于:2016-04-16 13:51
@教官-伊犁-慕利敏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  文建宁申请签到,2016年4月16日《黄帝内经》第72課心得:

《骨空论篇第六十》

针灸治疗表风

风为百病首,风首先进入孙络,孙络未好,进入主经,主经未好,进入腑,腑未好,进入脏

风进入正经的顺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风邪进入人体:有汗OR无汗
无汗:伤于寒(毛孔闭塞)

有汗:伤于风(无法固表)、阳虚,津液流失,营养无法顺利送达身体四肢,所以身体沉重
治疗:灸譩譆穴(脊椎第六椎旁开三寸),刺风府穴(颈椎第一椎之上)

治疗落枕:用健侧手臂向上后翻摸脊椎,病人手指到所到点,灸之

腰痛无法转身,牵动阴部痛:针灸八髎穴

取膝上外侧的穴位时,病人作揖的姿势
取足上涌泉穴侧,病人作跪的姿势

气街穴1:足阳明在大腿部前侧
气街穴2:肾经的气街

冲脉如果发生病变,就会气逆上冲,腹内疼痛。可针刺公孙、内关

疝:积痛,固定不动的一点痛,是累计而来的,源于寒证

督脉生病:大小便不出、不孕不育。治疗方法:针刺灵台、督俞穴、关元穴

喉咙有声音:刺天突穴和天突穴
逆气上冲喉部:刺大迎穴
行走困难,膝关节不能屈伸:刺髀关穴
坐下而膝痛:刺环跳穴
站立时骨头痛:可针刺膝关节穴位

治疗寒热:都存在的时候,可以取穴原穴、本穴、合穴等,部分虚实寒热
灸治寒热(29穴)的顺序:大椎穴(多少岁灸多少壮)、尾椎骨处的尾闾穴(多少岁灸多少壮)、背部有凹陷的地方、臂肩                      上有凹陷的地方、京门穴、绝谷穴、阳辅穴、足小指间的侠溪穴、承山穴、昆仑穴、身上的压痛点                       、天突穴、阳池穴、关元穴、气冲穴、足三里、冲阳穴、百会穴
灸治狗咬:先灸狗牙洞三壮,然后剩余29穴再灸一遍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肾主水,水肿的病,根本在肾、末在肺,这两个地方会积水

肾水如果过多,会反逆到胃土,肾脏不好的时候,当水满了,肾这个开关无法正常闭合或打开。当下面寒水太多,即使喝再多水,也无法气化上行,所以口会渴,下面积水会更严重
昆明郭艳
会员
会员
  • UID20182484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98
6279楼#
发布于:2016-04-16 13:5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_郭艳申请签到2016-4-15《黄帝内经》第70课心得
1、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经脉有固定颜色而络脉无
五脏对应各经脉常色: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
阴络颜色不会改变,阳络颜色随四季改变。
寒盛则络脉凝固不行,色青且黑;热盛则络脉盛满,则色黄赤,以上都属正常,五色同时出现,有往来寒热。

2、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人体背是阳,胸是阴,阴阳不交时会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刺天突,关元,中脘,十椎下。
上纪中脘,下纪关元。胸腔背部牵痛且不断,引起胸部胁部,疼痛无法呼吸和仰卧,气上冲而短促,且偏左胸一侧痛,任脉督脉会胀满。
督脉支脉从臀部尾椎起,斜入体中央,络到胸胁位,在入心贯通横隔与纵膈入肩颈,再转入天突位,然后斜穿肩胛下方,交会在十椎下方。

3、孙络是最微细血管汇合之所,有三百六十五处,对应一年,为病邪所入之处和营气卫气流通之处,若病居,营卫无法流通而滞留,卫气会流散,营气会充溢孙络脉中,造成气竭血停,向外会产生热症,会呼吸浅短,立刻放血,使营卫流通,只要淤血的血络,即可放血,不考虑其属何位置。

4、肌肉关节与筋交汇处功能
热症:肉之大会为谷,肌肉小会为溪,肉之分野,溪谷之会也,是营气卫气通行之处,与外气交会之所,若病邪居此,会气壅塞不通,血积脉热,热而使肉腐败,营卫无法流通而生脓,内伤及骨髓,外破损肌肉。

5、寒症:外邪留关节不去会生大病。溪谷若寒邪居,营卫无法滋养,造成肌肉消瘦,筋节收缩,胸肋与关节肘部无法屈伸,向内引发骨痹,向外使肌肉麻木不仁,此因寒积溪谷不去,谓“不足”。
贵阳-李广合
侠客
侠客
  • UID20150680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3
  • 社区居民
6280楼#
发布于:2016-04-16 21:2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贵阳-李广合申请签到,
2016年4月15《黄帝内经》第71课心得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一、三百六十五穴
  背部与心胸互相牵引而痛:方法应取任脉的天突穴和督脉的中枢穴、中脘穴,关元穴。盖背在后为阳,胸在前为阴,经脉斜系于阴阳左右,因此其病前胸和背相引而痹涩,胸胁痛得不敢呼吸,不能仰卧,上气喘息,呼吸短促,或一侧偏痛,若经脉的邪气盛买则溢于络,此络从尻脉开始斜出,络胸胁部,支心贯穿横膈,上肩而至天突,再斜下肩交于背部第十椎节之下,所以取此处穴位治疗。
  五脏各有井荥俞经和五俞,五五二十五,左右共五十穴;
六腑各有井荥俞原经合六俞,六六三十六,左右共七十二穴;
治热病的有五十九穴,治诸水病的有五十七穴。
在头部有五行,每行五穴,五五二十五穴。
五脏在背部脊椎两旁各有五穴,二五共十穴。
环跳二穴,犊鼻二穴,听宫二穴,攒竹二穴,完骨二穴,风府一穴,枕骨二穴,上关二穴,大迎二穴,下关二穴,天柱二穴,上巨虚,下巨虚左右共四穴,颊车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肩井二穴,关元一穴,委阳二穴,肩贞二穴,窨门一穴,神阙一穴,胸腧左右共十二穴,大杼二穴,膺俞左右共十二穴,分肉二穴,交信、跗阳左右共四穴,照海,申脉左右共四穴。
治诸水病的五十七穴,皆在诸经的分肉之间;治热病的五十九穴,皆在精气聚会之处;治寒热之俞穴,在两膝关节的外侧,为足少阳胆经的阳关左右共二穴。大禁之穴是天府下五寸处的五里穴。以上共计三百六十五穴都是针刺的部位。
二、孙络与溪谷
  1、孙络:人体中络脉的分支,即络脉中的细小部分。与三百六十五穴内外相会,也和一年相对应。
功能:散发邪气,畅通营卫之气。
 2、溪谷:人体骨肉小会合处是溪,肌肉大会合处是谷。与三进六十五穴相会合,也和一年相对应。
  功能:溪谷的会合处,可畅通营卫之气,也可停留邪气。
三、邪气入侵的病证
1、外邪亢盛,正气壅塞,脉络发热――肌肉损坏,产生脓肿――向内则使骨髓败坏,向外则大肌肉溃坏。
2、邪气滞于关节:筋骨败坏。
3、寒邪滞留溪谷:筋络不能伸,在内则为骨痹病,在体表则为皮肤麻木不仁。
注:如果邪气是循孙络而往来于身,则可以用微针疗法泻之,与大寒滞留溪谷不同。
张宏
侠客
侠客
  • UID20183025
  • 粉丝0
  • 关注1
  • 发帖数192
6281楼#
发布于:2016-04-16 22:1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宏申请签到,2016年4月16日《黄帝内经》第72课心得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宏申请签到,2016416日《黄帝内经》第72课心得
骨空论第六十

风为百病之始,伤于风,一般为表证。风邪入体其进入顺序为孙络主经脏。受风证见寒战、出汗、头痛、身体发重、怕冷。
若有汗,是为伤于风。无汗,是为伤于寒。受风之后,风入体,表阳虚后不能固表致汗出,致气机不畅,是以身重。
治疗取风府穴,以调和阴阳,不足补之,有过泻之。
遇风证汗流不止,毛孔不闭,是为表阳不足,灸譩譆治之。
头痛在攒竹处,放血治之。痛在太阳,亦放血治之。
若有两胁痛胀,刺譩譆治之。若腰部不能转动,下引睾丸,针刺八髎。以及压痛点(阿是)。
噫嘻发寒热,刺寒府穴。阳关即为寒府。在刺涌泉、伏兔等穴位时,使其采跪姿。
冲脉起气街,气街有二,一为胃气之气街,在于膝盖以上,自梁丘、伏兔而上;一为肾经之气街。若任脉病,男子积痛,其痛在一点,固定不动;女子带下。公孙主冲脉,遇有喘气不止、气逆等,下针公孙、内关。
督脉病,大便不出,是为冲疝。女子为不孕。督脉病,常用第六椎下之灵台穴、灵台穴外开一寸半之督俞穴,若严重者加下关元。关元络命门,是为练气之所,三焦、命门是火之所在。
气逆上而呼吸有声,取天突穴。气道上冲咽喉,取大迎。脖子不能伸曲,取阳关;坐下膝盖痛,取居髎;或下膝五针;站立膝盖痛,取膝关穴;膝盖痛连至脚上脚趾,取委中;坐下膝盖痛若有异物,取其关,如膝五针、阳关。
骨伤关节会肿,横骨上是足阳明经,络上下通谷,肾经下然谷;少阳经下其荣穴,治疗时,循经而治,再行补泻,若取原穴,则虚实皆可。
脑后三分,是脑户之处,为风府穴。大迎穴、项后是哑门,骨空最下为长强穴,鼻子旁为居髎,两肩为巨髎,肩后是小肠经之臑俞穴。
了解骨空,是为治疗骨病。横骨空是绝骨,坐骨空是无空,环跳、曲骨等,均是骨空。
以灸法治寒热之法:寒证,灸大椎、绝骨;尾闾,以病人之年岁决定灸之壮数。可用背灸,灸膀胱经上之各脏腑腧穴。另章门、绝骨、侠溪、合阳、昆仑等,皆可灸。治肩痛灸肩井;胸中陷谷处灸;关元、气冲、足三里、冲阳等,皆可灸。
狗咬伤在伤口上灸。灸三壮。其他灸寒热之穴,皆可灸。若未好,寻经脉之压痛点,其上灸之。
水热穴论第六十一

肾乃至阴,肺乃太阴,肾为水脏,肾为本,肺为末。均为可积水之处。肾聚水而病,因其水聚过满,压迫到胃,脾胃属土,为谷之海,是为水之坎,水过满需开闸放水,肾为水之闸,若开关不利,不能及时利水,则生水肿。其渴而不欲饮。
凤翔
贫民
贫民
  • UID20184153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7
6282楼#
发布于:2016-04-16 22:4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深圳-凤翔,申请签到。2016-04-16,内经视频第72课心得,请教官审阅。 六十篇,骨空论 针灸治风,百病之始,风始在孙络上,没有好就到主经上,再到腑,没好就入脏,少阳太阳到阳明,没好就转到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辩证法。风始病人头身重恶寒流汗,有汗就是风,无汗是寒,风府,哑门调阴阳,汗流不止表阳虚,用灸,头痛攒竹放血,太阳痛,太阳放血。 落枕针法,落枕穴,灸的话用不痛的手往后翻,手指头碰到脊椎的点,灸就好了。 两胁痛胀,腰疼不能转,引到阴部,可以刺八髎,痛点下针。腹股沟痛,阳关穴。 奇经八脉治法。任脉起于中极下,上毛际循腹里,冲脉起于气街,与少阴夹其而上,至胸中而散。 任脉生病,男子内结疝,积痛, 固定不动,累积而成,女子带下痂病,腹中,有寒症积痛,冲脉病,找公孙内关,胃心胸。 女子督脉起于阴蒂,男子从茎下始。督脉生病,大小便排不出来,女子不孕,痔疮等,治在灵台,甚者,关元下针。 气上有音,下天突,缺盆上喉者,大迎穴。 膝盖不能弯曲,治阳关,坐着膝盖痛,居髎穴,寒在关节,遇热舒服,治膝关,阳关,膝五针,膝痛到拇指,委中穴。骨伤到关节会肿,阳明经扎足三里,络上面扎太阳通谷穴,肾经然谷穴。不能久立,光明穴。 髓空在脑后三分,风府穴,其肌之下及项后哑门穴。尾椎上有裂孔,鼻旁巨髎有两个骨空,两肩及臑俞,治骨头痛就在骨空,不顺经而走。小手臂手腕上四寸,两骨之间,三阳络,股骨上空,外膝上五寸,环跳穴。 灸寒热的法,伤于寒发病,灸大椎,以年龄为壮数,再灸尾椎骨,也是年为壮数。也可灸背上凹下去的俞穴,肩髃穴,章门,绝骨,侠溪穴,委中下三寸合阳穴,昆仑也可以灸。缺盆上灸肩颈痛,可吊单杜牵引,也可灸陷谷,阴阳平衡。足三里,颠顶可以灸,狗咬到灸三壮,食物中毒可以灸,没灸好,可以看他过于亢奋的经脉,刺血,三阳三阴哪条经特别痛就知道了。 六十一,水热穴论 少阴为什么主肾,肾是至阴,本在肾,末在肺,皆积水,肾水过满会反逆到胃,肾为关,关门不利,水肿,寒水不能气化,会口渴,喝水更肿。
张君娴
贫民
贫民
  • UID20186917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283
6283楼#
发布于:2016-04-16 22:44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张君娴申请签到2016年4月15-16日《黄帝内经》71-72课学习心得:
骨空论篇第六十
1、针灸治疗表风,风为百病首,风由表入里,使人发汗,头痛,身体沉重,怕冷。一般风首先进入孙络,孙络未好,进入主经,主经未好,进入腑,腑未好,进入脏风。进入正经的顺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风邪进入人体:有汗或无汗,无汗:伤于寒(毛孔闭塞),有汗:伤于风(无法固表)、阳虚,津液流失,营养无法顺利送达身体四肢,故会出现身体沉重。治疗:灸譩譆穴(脊椎第六椎旁开三寸),刺风府穴(颈椎第一椎之上)。治疗落枕:用健侧手臂向上后翻摸脊椎,病人手指到所到点,灸之。腰痛无法转身,牵动阴部痛:针灸八髎穴;取膝上外侧的穴位时,病人作揖的姿势;取足上涌泉穴侧,病人作跪的姿势。
2、气街穴:1)足阳明胃经:在大腿部的前侧; 2)肾经的气街:冲脉如果发生病变,就会气逆上冲,腹内疼痛。可针刺公孙、内关。3)疝:积痛,固定不动的一点痛,是累计而来的,源于寒证。4)督脉生病:大小便不出、不孕不育。治疗方法:针刺灵台、督俞穴、关元穴。喉咙有声音:刺天突穴和天突穴逆气上冲喉部:刺大迎穴。
3、从胫骨到耻骨的一段,名“楗”。腰部两侧突起之骨盘,名叫“机”。膝关为骸阙,膝关节之骨,名叫“连骸”。骸下之骨为“辅骨”。辅骨之上位为“腘”。腘之上名“关”。头后方之横骨为“枕”。治水的俞穴有五十七处,尾关骨上臀部共有五直行,每行五穴,共二十五穴。伏兔上方有二行,每行五穴,左右共二十穴。踝上一行有六穴,左右有十二穴,以上共有五十七穴。能治脑髓病的,一在脑后三分处即脑户穴,一在后头骨下方的风府穴,一在颐骨下方的大迎穴,一在项后两大筋中后头骨正下方的哑门穴,一在风府穴上,近头后骨正下方的脊空处,一在尾阁骨下空处长强穴闰,还取一些在面部骨空位置,颜面上两鼻旁等位。还有一些骨空的穴位在颌骨下方下,两肩之正中处,依循有压痛点来决定取用之穴。两臂之骨空,在两臂之阳侧,手臂骨空,在手腕与肘间二骨的正中央。大腿骨的上骨穴,在阳侧膝上四寸位当中渎穴位,足胫上的骨空,在外踝上三寸的绝骨穴,股部的骨穴,在阴毛的中央有脉动之处。尾部坐骨的骨空,在其相距四寸之环跳穴,扁平的骨面会出现纹理,可将骨的精华透出皮表的纹理上,所以没有髓孔,里面亦无髓液的往来。凡骨髓问题,其治亦在骨中,取骨穴的位置进针方是真。用灸法来去寒热,必先灸大椎,行走困难,膝关节不能屈伸:可刺髀关穴;坐下而膝痛:可刺环跳穴;站立时骨头痛:可针刺膝关节穴位。治疗寒热:都存在的时候,可以取穴原穴、本穴、合穴等,部分虚实寒热灸治寒热(29穴)的顺序:大椎穴(多少岁灸多少壮)、尾椎骨处的尾闾穴(多少岁灸多少壮)、背部有凹陷的地方、臂肩上有凹陷的地方、京门穴、绝谷穴、阳辅穴、足小指间的侠溪穴、承山穴、昆仑穴、身上的压痛点、天突穴、阳池穴、关元穴、气冲穴、足三里、冲阳穴、百会穴。察看背俞穴位凡有陷落者灸之,令病人举臂,如肩上有陷者灸之,再灸两胁的尖端章门穴,再灸外踝上端之绝骨穴,再于足小指和次指间的侠溪位灸之,然后在委中下三寸的合阳穴灸之,再灸外踝后方的昆仑穴。如缺盆骨上方,重按之疼痛如内有大筋项住,则可直接灸之,视胸部肋骨位有陷下处灸之,再灸手臂之腕骨穴,也可取用脐下关元穴灸之,毛际动脉位灸之,膝下之足三里穴灸之,足阳明足背上的冲阳穴灸之,头项之百会穴灸之,灸治狗咬:先灸狗牙洞三壮,然后剩余29穴再灸一遍。如用灸法无法治愈时,就必须察出其阳过于亢盛之病经所在,用针刺其俞,泻出阳热,并内服药物。
水热穴
耿雪明
侠客
侠客
  • UID20182521
  • 粉丝1
  • 关注2
  • 发帖数215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6284楼#
发布于:2016-04-16 22:5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耿雪明申请签到,2016年4月16日《黄帝内经》第72集心得:
骨空论篇第六十:
风邪是许多疾病的起始原因:
风邪从外侵入,使人寒战、出汗、头痛、身体发重、怕冷。
治疗风邪的针法:治疗用府穴,以调和其阴阳。
正气不足就用补法,邪气有余就用泻法。
若感受风邪较重而颈项疼痛,刺风府穴。风府穴在椎骨第一节的上面。
若感受风邪较重而汗出,灸一噫嘻穴。噫嘻穴在背部第六椎下两旁距脊各三寸之处,用手指按振,使病人感觉疼痛而呼出“噫嘻”之声,噫嘻穴应在手指下疼处。
 见风就怕的病人,刺眉头攒竹穴。失枕而肩上和横骨之间的肌肉强痛,应当使病人曲臂,取两肘间相合在一处的姿势,然后在肩胛骨上端引一直线,正当脊部中央的部位,给以灸治。
从络季胁牵引到少腹而痛胀的,刺噫嘻穴。
腰痛而不可以转侧动摇,痛而筋脉挛急,下引睾丸,刺八髎穴与疼痛的地方。八髎穴在腰尻骨间空隙中。
噫嘻发寒热,刺寒府穴。寒府在膝上外侧骨与骨之间的孔穴中。凡取膝上外侧的孔穴,使患者弯腰,成一种拜的体位;取足心涌泉穴时,使患者坐跪的体位。
任脉经起源于中极穴的下面,上行经过毛际再到腹部,再上行通过关元穴到咽喉,又上行至颐,循行于面部而入于目中。
任脉经发生病变,在男子则腹内结为七疝,在女子则有带下和瘕聚之类疾病。
冲脉经起源于气街穴,与足少阴经相并,侠其左右上行,到胸中而散。冲脉经发生病变,则气逆上冲,腹中拘急疼痛。
 督脉发生病变,会引起脊柱强硬反折的症状。督脉起于小腹之下的横骨中央,在女子则入内系于廷孔。廷孔就是尿道的外端。从这里分出的络脉,循着阴户会合于阴部,再分绕于肛门的后面,再分歧别行绕臀部,到足少阴经与足太阳经中的络脉,与足少阴经相结合上行经骨内后面,贯穿脊柱,连属于肾脏;与足太阳经共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部,左右交会于巅顶,内入联络与脑,复返还出脑,分别左右颈项下行,循行与脊膊内,侠脊抵达腰中,入内循膂络于肾。其在男子则循阴茎,下至会阴,与女子相同。其从少腹直上的,穿过脐中央,再上贯心脏,入于喉,上行到颐并环绕口唇,再上行系于两目中央之下。
督脉发生病变,症状是气从少腹上冲心而痛,大小便不通,称为冲疝,其在女子则不能怀孕,或为小便不利、痔疾、遗尿、咽喉干燥等症。总之,督脉生病治督脉,轻者至横骨上的曲骨穴,重者则至在脐下的阴交穴。
 病人气逆上而呼吸有声的,治疗取其喉部中央的天突穴,此穴在两缺盆的中间。
病人气逆上充于咽喉的,治疗取其大迎穴,大迎穴在面部两旁夹颐之处。
膝关节能伸不能屈,治疗取其股部的经穴。
坐下而膝痛,治疗取其环跳穴。
站立时膝关节热痛,治疗取其膝关节处经穴。
膝痛,疼痛牵引到拇指,治疗取其膝弯处的委中穴。
坐膝痛如有东西隐伏其中的,治疗取其承扶穴。
膝痛而不能屈伸活动,治疗取其背部足太阳经的俞穴。
如疼痛连及尻骨象折断似的,治疗取其阳明经中的俞髎三里穴;或者别取太阳经的荥穴通谷、少阴经的荥穴然谷。
湿渍水湿之邪日久而胫骨酸痛无力,不能久立,治取少阳经的别络光明穴,穴在外踝上五寸。
辅骨之上,腰横骨之下叫“楗”。
髋骨两侧环跳穴处叫“机”。
膝部的骨缝叫“骸关”。
侠膝两旁的高骨叫“连骸”。
连骸下面叫“辅骨”。
辅骨上面的膝弯叫“腘”。
腘之上就是“骸关”。
头后项部的横骨叫“枕骨”。
治疗水病的俞穴有五十七个:
尻骨上有五行,每行各五穴;
伏兔上方有两行,每行各有五穴;
其左右又各有一行,每行各五穴;
足内踝上各一行,每行各六穴。
髓穴在脑后分为三处,都在颅骨边际锐骨的下面,一处在龈基的下面,一处在项后正中的复骨下面,一处在脊骨上空的风府穴的上面,脊骨下空在尻骨下面孔穴中。
又有几个髓空在面部侠鼻两旁,或有骨空在口唇下方与两肩相平的部位。两肩膊骨空在肩膊中的外侧。
臂骨的骨空在臂骨的外侧,离开手腕四寸,在尺、桡两骨的空隙之间。
股骨上面的骨空在股骨外侧膝上四寸的地方。
尻骨的骨空在辅骨的上端。骨际的骨空在阴毛中的动脉下面。尻骨的骨空在尻骨的后面距离四寸的地方。
扁骨有血脉尻灌的纹理聚合,没有直通骨髓的孔穴,骨髓通过灌的纹理内外交流,因此没有骨空。
灸寒热症的方法:
先针灸项后的大椎穴,根据病人年龄决定艾灸的壮数;
其次灸尾骨的尾闾穴,也是以年龄为艾灸的壮数。
观察背部有凹陷的地方用灸法,上举手臂在肩上有凹陷的地方(肩髃)用灸法,两侧的季胁之间(京门)用灸法,足外踝上正取绝骨穴处用灸法,足小趾与次趾之间(肩髃)用灸法,凹陷处的经脉(承山)用灸法,外踝后方(昆仑)用灸法,缺盆骨上方按之坚硬如筋而疼痛的地方用灸法,胸膺中的骨间凹陷处(天突)用灸法,手腕部的横骨之下(大陵)用灸法,脐下三寸的关元穴用灸法,阴毛边缘的动脉跳处(气冲)用灸法,膝下三寸的两筋间(三里)用灸法,足阳明经所行足跗上的动脉(冲阳)处用灸法,头巅顶上(百会)亦用灸法。
被犬咬伤的,先在被咬处灸三壮,再按常规的治伤病法灸治。以上针灸治寒热症的部位共二十九处。
因于伤食而使用灸法,病仍不愈的,必须仔细观察其由于阳邪过盛,经脉移行到络脉的地方,多刺其俞穴,同时再用药物调治。
9班-河南-耿雪明《黄帝内经》第72集作业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