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0楼#
发布于:2016-04-17 15:3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二班王玲萍申签到,2016年4月17日《黄帝内经》第72课心得
★风是百病之始。风侵入人体的时候一定是现在孙络,孙络没好再入经络然后入腑入脏,这是发病顺序。 ★风入侵人体第一个症状是恶寒,汗出,身重。怕冷,其治在风府穴。(有汗一定是风,无汗,毛孔闭缩掉,是寒,伤于风,病人有汗,伤于寒,病人无汗。中风以后,表阳虚,不能固表,汗会流出来,皮肤里的津液为阴,流畅的力量为阳,表阳虚,津液无法润泽四肢,故身重。)不足则补,有余则泻,大风造成颈项强痛针刺风府穴,风府穴在相后大筋中椎骨上,大风使汗出不止,可灸譩譆二穴,在第六椎下外开3寸,按住令病人叫譩譆二字,其有应手之感,为真穴位。中风头痛可刺眉头攒竹二穴。 ★落枕引起后颈部及项部紧张疼痛时可刺缺盆穴,悲痛如折,无法屈伸时,可将手向后背伸直,手到之椎点是穴位,即脊中穴,可在此穴施灸来治疗。 ★两肋痛也可以下譩譆,腰痛,无法左右转动且牵引少妇睾丸部位疼痛,可刺八髎与痛点上。 ★疝就是积痛,痛点固定不动。 ★任脉造成的病男子会有内寒引起的七疝,女子则会有妇科病及腹中生硬块等病,冲脉产生的病会使人呼吸浅短,少腹拘急的现象,督脉生病时,会有背脊反张的现象。 ★督脉起于少腹耻骨中央,女子联系到尿道口上方,其支络包着阴器与本经会合后,延向后方肛门位,其别络环绕臀部,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之支络会合,然后会于足少阴,再向上沿股内沟贯穿脊柱至肾脏,上部则与太阳脉同起于目内眦,上穿贯额际入头顶,由百会进入脑中布落全部脑涎中,再别络出项下,沿着肩部椎位一路顺脊而下抵腰正中,再入里络到肾脏,男子会直达到阴茎再回头到会阴,女子相同,支络会从少腹位直上进入脐中央,再上贯到心脏,入喉上颐部,绕唇一周后,再直上到两眼正中央的下方。故此经生病必会感觉有物从少腹上冲到心而疼痛,无法大小便,这就是冲疝,会造成女人不孕,大便不通,痔漏,小便失禁,口咽干燥的症状,凡督脉病则治在督脉,治在骨上,下灵台,督俞,严重的下脐下关元。 ★关元命门假想成一条线,练功时线向下沉,假象成下到会阴的地方,吐气时线升到中隔的地方。 ★凡呼吸带浊音者治在喉中央的天突穴,如病上冲喉结痛者治在大迎穴。 ★膝痛无法屈伸者,治在腱位,阳关穴位,坐下会膝痛者,治在膝五针,站立而膝痛者,夏日正常则治在膝关,如膝痛而扩及拇指者,着治在委中委阳穴,坐下膝痛且感觉有物在其中者,治在关节,膝痛无法屈伸者,治在背部的大抒穴,膝痛而及于胫,有如折断似的感觉治在足三里穴,若痛在别络上可用足太阳与足少阴之荥穴通谷然二穴,膝盖酸痛扩及胫痛,无法久站,其治在足少阳之络,即外踝上5寸之光明穴。 ★治疗水病的俞穴有五十七个:尻骨上有五行,每行各五穴;伏兔上方有两行,每行各有五穴;其左右又各有一行,每行各五穴;足内踝上各一行,每行各六穴。髓穴在脑后分为三处,都在颅骨边际锐骨的下面,一处在龈基的下面,一处在项后正中的复骨下面,一处在脊骨上空的风府穴的上面,脊骨下空在尻骨下面孔穴中。又有几个髓空在面部侠鼻两旁,或有骨空在口唇下方与两肩相平的部位。两肩膊骨空在肩膊中的外侧。臂骨的骨空在臂骨的外侧,离开手腕四寸,在尺、桡两骨的空隙之间。股骨上面的骨空在股骨外侧膝上四寸的地方。尻骨的骨空在辅骨的上端。骨际的骨空在阴毛中的动脉下面。尻骨的骨空在尻骨的后面距离四寸的地方。扁骨有血脉尻灌的纹理聚合,没有直通骨髓的孔穴,骨髓通过灌的纹理内外交流,所以没有骨空。 ★灸寒热症的方法,先针灸项后的大椎穴,根据病人年龄决定艾灸的壮数;其次灸尾骨的尾闾穴,也是以年龄 |
|
6301楼#
发布于:2016-04-17 15:40
中医经典特训17班陶原申请签到:
2016年4月17日 《黄帝内经》第72课学习心得: 风由外进来的时候,刚开始一定是在孙络上面,孙络上沒有好,才会进入主经,主经上沒好就进入腑,腑沒好就进脏,这是发病順序,从皮表主经上沒好就进入腑,腑沒好就进脏,这是发病的順序,从皮表一路进来,我们有六经辨症,从太阳进入少阳,在进阳明,到阳明病就停了,从少阳会进入太阴,少阴,厥阴,这是六经辨证的方法。当风邪从外侵入人体,第一个症状会使人有恶寒,出汗,头痛,身重,怕寒。有汗,就是风。无汗,毛孔会闭缩,一定是因寒,所以如果是伤于寒,病人一定没有汗,伤于风,病人会有汗的现象。因为皮主四肢,主肌肉,如一中风,就不能固表,阳会虚。所以,脾里的精液就沒办法照顾四肢,精在身体里是阴,精液順行,流畅无阻,流畅的力量就是阳,现在不能流畅,受到阻碍,所以就会有全身很重的感觉。可用风府穴来治疗。从风府来调他的阴阳,不足则补。 假如感受了大的风邪,就会颈项有病,也应刺风府穴。在表汗不止的时候,遇到风,这时阳虚了。当表阳很足的时候,毛孔会闭住,不会流汗,现在表阳不够了,体液一直往外发散,这时可用灸癔僖穴,在背部下第六脊椎旁开三寸的地放。 迎风怕风的病人,应刺眉头攒竹穴。 失枕颈项强痛,不能着枕的疾患,就让病人把痛的那只手尽量往后膜,到了极限的地方,让病人膜到脊柱的那个点,做个记号,然后在上面灸,落枕就好了。 腰痛不能转侧摇动的,痛极了,有的牵引阴部也不舒服的,可刺八謬穴,和痛的上面下针。 当鼠膝部这里发生病的时候,我们可刺阳天穴,阳关就是寒府穴,还可扎伏兔,涌泉穴。 任脉起源于中极穴的下面,上行至毛际,再往腹部中行上行通过,关元穴,至咽喉,再上颐,最后进入目的承泣穴。 冲脉起源于气街穴,与少阴经相并,侠脐左右上行,到胸中就散了。 任脉发生病度在男子为腹部的七种疝病,疝就是积痛。就是固定一点的痛。它是累积而来的,在女子为瘕(就是腹中的病),腹中有累积东西在里面。一般来说寒症都会产生积痛。因为公孙主冲脉,当气逆,喘不过气来的时候,我们下公孙,内关,“公孙,内关,胃心胸”。 督脉发生病变,会使脊柱强硬反张,督脉的循行是走于少腹下髋髀大骨的中间,在女子督脉循行入阴孔,阴孔就是溺道的外端,然后从这里分出一支别络,循着阴户会合于会阴部。绕行于肛门外面,再分支别行绕臂部到少阴,与太阳经的中络相合,少阴经从股内后廉而上,穿过脊柱而连属于肾脏,与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在巅顶交会,又向里联络于脑,复还出,下项,循着肩髓,內行侠脊,抵达腰中入内。 在男子,督脉则循阴茎,下至会阴,这与女子是相同的。督脉发生病变,气从少腹直上冲心而痛,不能大小便,称为冲疝,如在女子,就有不能怀孕,或小便不利,遗尿,嗌干等症。总而言之,督脉生病了,还是应从督脉治疗。病轻的话从脊骨式橫骨的各穴去治病。重的话就取脐下阴交穴治疗。我们治疗督脉最常用的是灵台穴,灵台在第六椎下,灵台外开1、5寸是督俞,所以,可以在灵台上右左1、5寸的地方各下一针。如在严重点可治脐下关元的地方。 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35岁,就灸35状。灸完在灸尾椎骨,也是以年为壮,还有就是在背上上的膀胱经上有凹下去的地方都可灸。 水热穴论 篇第六十一 少阴为什么主骨,肾又为什么主水?岐伯说: 因为肾在肚脐后面,在胸膈的地方,为地,心脏,肺脏在地上,地上为阳,地下为阴,所以肾是水脏,冬天的脏,地下的水升到肺脏,肺象树叶一样吸收,所以肾为本,肺为末,我们人好象自然界的树一样,根在地下吸收水份来滋润树叶,肾吸收的养份越好,树叶就长得越茂盛。所以,如果肺肾两脏如不健全,都能够积水为病。 当肾的水过满的时候,会反逆到胃,胃吃食物,饮水进来,就好象水呗,我们的肠胃是腹之海,谷海。所以,饮食的精髓都在谷之海,好象水呗,如水太满就有个闸门会打开,这个门就是肾。所以说肾者胃之关。当肾功能很好的时候,这水一满,肾的闸门就打开来了。如果肾有问题,关门不利,这个水停在里面不去了。又不断地吃喝,所以,水就积在下面了。 |
|
6302楼#
发布于:2016-04-17 15:41
中医经典特训17班陶原申请签到:
2016年4月17日 《黄帝内经》第72课学习心得: 风由外进来的时候,刚开始一定是在孙络上面,孙络上沒有好,才会进入主经,主经上沒好就进入腑,腑沒好就进脏,这是发病順序,从皮表主经上沒好就进入腑,腑沒好就进脏,这是发病的順序,从皮表一路进来,我们有六经辨症,从太阳进入少阳,在进阳明,到阳明病就停了,从少阳会进入太阴,少阴,厥阴,这是六经辨证的方法。当风邪从外侵入人体,第一个症状会使人有恶寒,出汗,头痛,身重,怕寒。有汗,就是风。无汗,毛孔会闭缩,一定是因寒,所以如果是伤于寒,病人一定没有汗,伤于风,病人会有汗的现象。因为皮主四肢,主肌肉,如一中风,就不能固表,阳会虚。所以,脾里的精液就沒办法照顾四肢,精在身体里是阴,精液順行,流畅无阻,流畅的力量就是阳,现在不能流畅,受到阻碍,所以就会有全身很重的感觉。可用风府穴来治疗。从风府来调他的阴阳,不足则补。 假如感受了大的风邪,就会颈项有病,也应刺风府穴。在表汗不止的时候,遇到风,这时阳虚了。当表阳很足的时候,毛孔会闭住,不会流汗,现在表阳不够了,体液一直往外发散,这时可用灸癔僖穴,在背部下第六脊椎旁开三寸的地放。 迎风怕风的病人,应刺眉头攒竹穴。 失枕颈项强痛,不能着枕的疾患,就让病人把痛的那只手尽量往后膜,到了极限的地方,让病人膜到脊柱的那个点,做个记号,然后在上面灸,落枕就好了。 腰痛不能转侧摇动的,痛极了,有的牵引阴部也不舒服的,可刺八謬穴,和痛的上面下针。 当鼠膝部这里发生病的时候,我们可刺阳天穴,阳关就是寒府穴,还可扎伏兔,涌泉穴。 任脉起源于中极穴的下面,上行至毛际,再往腹部中行上行通过,关元穴,至咽喉,再上颐,最后进入目的承泣穴。 冲脉起源于气街穴,与少阴经相并,侠脐左右上行,到胸中就散了。 任脉发生病度在男子为腹部的七种疝病,疝就是积痛。就是固定一点的痛。它是累积而来的,在女子为瘕(就是腹中的病),腹中有累积东西在里面。一般来说寒症都会产生积痛。因为公孙主冲脉,当气逆,喘不过气来的时候,我们下公孙,内关,“公孙,内关,胃心胸”。 督脉发生病变,会使脊柱强硬反张,督脉的循行是走于少腹下髋髀大骨的中间,在女子督脉循行入阴孔,阴孔就是溺道的外端,然后从这里分出一支别络,循着阴户会合于会阴部。绕行于肛门外面,再分支别行绕臂部到少阴,与太阳经的中络相合,少阴经从股内后廉而上,穿过脊柱而连属于肾脏,与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在巅顶交会,又向里联络于脑,复还出,下项,循着肩髓,內行侠脊,抵达腰中入内。 在男子,督脉则循阴茎,下至会阴,这与女子是相同的。督脉发生病变,气从少腹直上冲心而痛,不能大小便,称为冲疝,如在女子,就有不能怀孕,或小便不利,遗尿,嗌干等症。总而言之,督脉生病了,还是应从督脉治疗。病轻的话从脊骨式橫骨的各穴去治病。重的话就取脐下阴交穴治疗。我们治疗督脉最常用的是灵台穴,灵台在第六椎下,灵台外开1、5寸是督俞,所以,可以在灵台上右左1、5寸的地方各下一针。如在严重点可治脐下关元的地方。 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35岁,就灸35状。灸完在灸尾椎骨,也是以年为壮,还有就是在背上上的膀胱经上有凹下去的地方都可灸。 水热穴论 篇第六十一 少阴为什么主骨,肾又为什么主水?岐伯说: 因为肾在肚脐后面,在胸膈的地方,为地,心脏,肺脏在地上,地上为阳,地下为阴,所以肾是水脏,冬天的脏,地下的水升到肺脏,肺象树叶一样吸收,所以肾为本,肺为末,我们人好象自然界的树一样,根在地下吸收水份来滋润树叶,肾吸收的养份越好,树叶就长得越茂盛。所以,如果肺肾两脏如不健全,都能够积水为病。 当肾的水过满的时候,会反逆到胃,胃吃食物,饮水进来,就好象水呗,我们的肠胃是腹之海,谷海。所以,饮食的精髓都在谷之海,好象水呗,如水太满就有个闸门会打开,这个门就是肾。所以说肾者胃之关。当肾功能很好的时候,这水一满,肾的闸门就打开来了。如果肾有问题,关门不利,这个水停在里面不去了。又不断地吃喝,所以,水就积在下面了。 |
|
6303楼#
发布于:2016-04-17 15:41
中医经典特训17班陶原申请签到:
2016年4月17日 《黄帝内经》第72课学习心得: 风由外进来的时候,刚开始一定是在孙络上面,孙络上沒有好,才会进入主经,主经上沒好就进入腑,腑沒好就进脏,这是发病順序,从皮表主经上沒好就进入腑,腑沒好就进脏,这是发病的順序,从皮表一路进来,我们有六经辨症,从太阳进入少阳,在进阳明,到阳明病就停了,从少阳会进入太阴,少阴,厥阴,这是六经辨证的方法。当风邪从外侵入人体,第一个症状会使人有恶寒,出汗,头痛,身重,怕寒。有汗,就是风。无汗,毛孔会闭缩,一定是因寒,所以如果是伤于寒,病人一定没有汗,伤于风,病人会有汗的现象。因为皮主四肢,主肌肉,如一中风,就不能固表,阳会虚。所以,脾里的精液就沒办法照顾四肢,精在身体里是阴,精液順行,流畅无阻,流畅的力量就是阳,现在不能流畅,受到阻碍,所以就会有全身很重的感觉。可用风府穴来治疗。从风府来调他的阴阳,不足则补。 假如感受了大的风邪,就会颈项有病,也应刺风府穴。在表汗不止的时候,遇到风,这时阳虚了。当表阳很足的时候,毛孔会闭住,不会流汗,现在表阳不够了,体液一直往外发散,这时可用灸癔僖穴,在背部下第六脊椎旁开三寸的地放。 迎风怕风的病人,应刺眉头攒竹穴。 失枕颈项强痛,不能着枕的疾患,就让病人把痛的那只手尽量往后膜,到了极限的地方,让病人膜到脊柱的那个点,做个记号,然后在上面灸,落枕就好了。 腰痛不能转侧摇动的,痛极了,有的牵引阴部也不舒服的,可刺八謬穴,和痛的上面下针。 当鼠膝部这里发生病的时候,我们可刺阳天穴,阳关就是寒府穴,还可扎伏兔,涌泉穴。 任脉起源于中极穴的下面,上行至毛际,再往腹部中行上行通过,关元穴,至咽喉,再上颐,最后进入目的承泣穴。 冲脉起源于气街穴,与少阴经相并,侠脐左右上行,到胸中就散了。 任脉发生病度在男子为腹部的七种疝病,疝就是积痛。就是固定一点的痛。它是累积而来的,在女子为瘕(就是腹中的病),腹中有累积东西在里面。一般来说寒症都会产生积痛。因为公孙主冲脉,当气逆,喘不过气来的时候,我们下公孙,内关,“公孙,内关,胃心胸”。 督脉发生病变,会使脊柱强硬反张,督脉的循行是走于少腹下髋髀大骨的中间,在女子督脉循行入阴孔,阴孔就是溺道的外端,然后从这里分出一支别络,循着阴户会合于会阴部。绕行于肛门外面,再分支别行绕臂部到少阴,与太阳经的中络相合,少阴经从股内后廉而上,穿过脊柱而连属于肾脏,与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在巅顶交会,又向里联络于脑,复还出,下项,循着肩髓,內行侠脊,抵达腰中入内。 在男子,督脉则循阴茎,下至会阴,这与女子是相同的。督脉发生病变,气从少腹直上冲心而痛,不能大小便,称为冲疝,如在女子,就有不能怀孕,或小便不利,遗尿,嗌干等症。总而言之,督脉生病了,还是应从督脉治疗。病轻的话从脊骨式橫骨的各穴去治病。重的话就取脐下阴交穴治疗。我们治疗督脉最常用的是灵台穴,灵台在第六椎下,灵台外开1、5寸是督俞,所以,可以在灵台上右左1、5寸的地方各下一针。如在严重点可治脐下关元的地方。 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35岁,就灸35状。灸完在灸尾椎骨,也是以年为壮,还有就是在背上上的膀胱经上有凹下去的地方都可灸。 水热穴论 篇第六十一 少阴为什么主骨,肾又为什么主水?岐伯说: 因为肾在肚脐后面,在胸膈的地方,为地,心脏,肺脏在地上,地上为阳,地下为阴,所以肾是水脏,冬天的脏,地下的水升到肺脏,肺象树叶一样吸收,所以肾为本,肺为末,我们人好象自然界的树一样,根在地下吸收水份来滋润树叶,肾吸收的养份越好,树叶就长得越茂盛。所以,如果肺肾两脏如不健全,都能够积水为病。 当肾的水过满的时候,会反逆到胃,胃吃食物,饮水进来,就好象水呗,我们的肠胃是腹之海,谷海。所以,饮食的精髓都在谷之海,好象水呗,如水太满就有个闸门会打开,这个门就是肾。所以说肾者胃之关。当肾功能很好的时候,这水一满,肾的闸门就打开来了。如果肾有问题,关门不利,这个水停在里面不去了。又不断地吃喝,所以,水就积在下面了。 |
|
6304楼#
发布于:2016-04-17 16:4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刘炳环申请签到
2016年04月17号,《黄帝内经》第72课心得 骨空论篇第六十 风由表入里,使人发冷且汗出,头痛,身体沉重,怕冷。其治在风府穴。适当的调节险阳,凡不足用补法,过盛则用泻法。大风造成颈项强痛,针刺风府穴,风府在项后大筋中椎骨上。大风使人汗出不止,可灸譩嘻二穴,此穴在第六椎下外开三寸位,按住再令病人叫譩嘻二字,其有应手之感,为真穴位。如中风两恶风吹,可刺眉头攒竹二穴。 落枕引起后顼部及项部紧张疼痛者,可刺缺盆穴。背痛如折,无法屈伸时,可将手向后背伸直,手肘到处之椎点是穴位,即脊中穴,可在此穴施灸来治疗。 从腰窝到季肋再牵引到少腹之间胀痛者,可刺譩嘻。又腰痛无法左右转动者,且牵引少腹睪丸部位痛者,可刺八髎与痛点上,八髎在腰尾臀部骨盘上。腹股沟的淋巴肿胀引起,恶寒发热的现象者,可反复刺阳阙穴。阳阙穴须起立探敬礼的姿式取穴,取足心穴须以跪拜的姿式来取。 任脉起于中极的下方,顺阴毛部向上延伸入关元,再直正中线而上达咽喉,延伸入颔中,顺面部皮下进入眼中。 冲脉起于气街位,与足少阴肾经相合,延脐两侧而上,进入胸中四散开,分布在肺与心的包膜中。 任脉造成的病,男子会有内寒引起的七疝(积痛,固定一点不动的痛),女子则会有妇人病,及腹中生硬块等病。冲脉产生的病会使人呼吸浅短,少腹拘急的现象。督脉生病时,会有背脊反张的现象。 督脉起于少腹耻骨中央,女子连系到尿道口上方,其支络包着阴器与本经会合后,延向后方肛门位,其别络环绕臀部,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之支络会合,然后会于足少阴,再向上沿股内沟贯穿脊椎至肾脏。上部则与太阳脉同起于目内眦,上穿贯额际入头顶,由百会进入脑中布络全部脑涎中,再别络出项下,沿着肩部椎位一路顺脊而下抵腰正中,再入里络到肾脏。男子会直达阴茎再回头到会阴,女子相同。支络会从少腹位直上进入脐中央,再上贯到心脏,入喉上颐部,绕唇一周后,再直上到两眼正中央的下方。 故此经生病,必会感觉有物从少腹上冲到心而疼痛,无法大小便,这就是冲佑,会造成女人不孕、大便不通、痔漏、小便失禁、口咽干燥的症状。凡督脉病则治在督脉,治在骨上,严重的须治其脐下,使之健运方可。 凡呼吸带浊音者,治在喉中央的天突穴。如病上冲喉且痛者,治在大迎穴。 膝痛无法屈伸者,治在腱位,阳关穴位。坐下会膝痛者,治在膝五针。站立而膝痛者,夏日正常,则治在膝哄。如膝痛而扩及拇指者,其治在委中、委阳穴。坐下膝痛且感觉有物在其中,治在关节。膝痛无法屈伸者,治在背部的大杼穴。膝痛而及于胫,有如折断似的感觉,治在足三里穴,若痛在别络上,则可用足太阳与足少阴之荥穴通谷与然谷二穴。膝盖酸痛扩及胫酸,无法久站,其治在足少阳之络,即外踝上五寸之光明穴。 从胫骨到耻骨的一段,名“楗”。腰部两侧突起之骨盘,名叫“机”。膝关为骸阙,膝关节之骨,名叫“连骸”。骸下之骨为“辅骨”。辅骨之上位为“腘”。腘之上名“关”。头后方之横骨为“枕”。 治水的俞穴有五十七处,尾闾骨上臀部共有五直行,每行五穴,共二十五穴。伏兔上方有二行,每行五穴,左右共二十穴。踝上一行有六穴,左右有十二穴,以上共有五十七穴。能治脑髓病的,一在脑后三分处即脑户穴,一在后头骨下方的风府穴,一在颐骨下方的大迎穴,一在项后两大筋中后头骨正下方的哑门穴,一在风府穴上,近头后骨正下方的脊空处,一在尾阁骨下空处长强、穴位,还取一些在面部骨空位置,颜面上两鼻旁等位。还有一些骨空的穴位在颌骨下方下,两肩之正中处,依循有历痛点来决定取用之穴。 两臂之骨空,在两臂之阳侧,手臂骨空,在手腕与肘间二骨的正中央。 大腿骨的上骨空,在阳侧膝上四寸位当中渎穴位,足胫上的骨空,在外踝上三寸的绝骨穴,股部的骨空,在阴毛的中央有脉动之处。 尾部坐骨的骨空,在其相距四寸之环跳穴,扁平的骨面会出现纹理,可将骨的精华透出皮表的纹理上,所以没有髓孔,里面亦无髓液的往来。凡骨髄问题,其治亦在骨中,取骨空的位置进针方是真。 用灸法来去寒热,必先灸大椎,视其年岁决定几壮,再灸尾椎骨,同年纪几岁灸几壮。再察看背俞穴位凡有陷落者灸之,令病人举臂,如肩上有陷者灸之,再灸两胁的尖端章门穴,再灸外踝上端之绝骨穴,再于足小指和次指间的侠溪位灸之,然后在委中下三寸的合阳穴灸之,再灸外踝后方的昆仑穴。 如缺盆骨上方,重按之疼痛如内有大筋顶住,则可直接灸之,视胸部肋骨位有陷下处灸之,再灸手臂之腕骨穴,也可取用脐下关元穴灸之,毛际动脉位灸之,膝下之足三里穴灸之,足阳明足背上的冲阳穴灸之,头顶之百会穴灸之。如寒热病乃因疯犬咬伤引起的,则须灸犬咬伤的部位三壮,道是灸治犬伤病之灸法。以上二十九穴位之灸,亦可在食物中毒时灸之。 如用灸法无法治愈时,就必须察出其阳过于亢盛之病经所在,用针刺其俞,泻出阳热,并内服药物。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肾脏是阴中至阴的脏,所谓至阴者,就是水最盛之所。肺脏是阴中之太阴。少阴的意思是指冬季之脉象,沉且小。阴之本犹树之根在肾脏,其支叶伸展在肺,都是能积水的处所。 肾脏是消化系统的排水门闸,一旦此斗紧闭不通,则须排出之废水就聚在经上,肾如树之根,肺如技叶的顶端,水会顺经而上,肺主司皮毛,水从之而入皮中,故成足跗肿胀,水停聚皮中而生病。 |
|
6305楼#
发布于:2016-04-17 16:5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陈丽娟申请签到
2016年04月17日 《黄帝内经》第72课心得 六十 骨空论篇第六十 1. 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馀则泻。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大风汗出,灸噫嘻,噫嘻在背下,侠脊傍三十所厌之,令病者呼噫嘻,噫嘻应手。从风憎风,刺眉头。失枕,在肩上横骨间。折使榆臂齐肘正,灸脊中。少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刺噫嘻。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间。鼠瘘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荣,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 a. 风邪进入身体的途径:先孙络再主经再腑最后进入脏,也是依次发病的顺序。进入主经的顺序是先太阳再少阳再阳明(病止)或太阴(因为少阳为枢)再少阴最后是厥阴。 b. 伤于风会有恶寒出汗之症(伤于寒无汗)头痛身重(脾主四肢肌肉,风进入身体使内部津液不能顺畅的流动所致),治疗时取风府穴,正气不足用补法,邪气有余时用泻法。当因受风而汗流不止时可灸噫嘻,是因为表阳不足,体液一直往外发散。 c. 受风而头痛时,如果痛在眉头间在攒竹放血,太阳穴痛在太阳放血。 d. 落枕:刚感觉到落枕时,让病人在床上平躺,慢慢移动身体、使头慢慢移出床面自然下垂三五分钟就会好。落枕时间长时,已经伤到,痛的那只手尽量向后抬、手肘下翻,到不能向后为止,病人手中指指向脊柱的点即为灸的点。 e. 两胁痛:带着少腹痛而胀,可刺噫嘻穴。 f. 腰痛不能转身,痛引到阴部,可刺八髎穴和疼痛处。 g. 鼠瘘病寒热往来(鼠瘘病发于鼠膝部,同时还会伴有下肢轻而上肢重的感觉,此外患者还常常会感到下肢酸软无力),刺寒府穴即阳关穴(膝盖外侧骨缝中),取膝上外侧孔穴时,要使病人身体弯曲,跪取。 2. 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下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止之下中央。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齐下营。 a. 任脉病的症状:男子见腹内结为各种疝病(即积痛,固定不动的痛,是累积而来,一般寒症累积),女子则为带下和瘕聚(即肚子和腹中的痛)。 b. 冲脉病的症状:气逆上冲,腹内拘急疼痛。可下公孙内关,因公孙主冲脉。 c. 督脉病的症状:气从少腹上冲至心而疼痛,不能大小便,称为冲疝;在女子,不孕或小便不利,或痔疮、或遗尿、嗌干等;脊柱反折。督脉起于少腹下横骨中央,在女子则为尿道外端。从此处分出一别络,循阴户会合于会阴部,绕行于肛门外侧,再分支别行绕臀部到少阴,与太阳经的中络相合。不经从肌内后廉而上,穿过脊柱而连属肾脏,又与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交于巅顶,内入联络于脑,复还出循项下至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内循膂络于肾而止。在男子循阴经,下至会阴,从少腹直上,穿过脐中央,再向上贯心入喉,上行至頣,环绕,再上行系于两目之下。督脉生病,从督脉进行治疗,轻者治灵台(位于督脉第六椎下,外开一寸半是督俞),重者取脐下阴交三寸关元穴(是三焦命门火之所在)。 3. 其上气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其病上冲喉者,治其渐,渐者,上侠颐也。 气逆喘息有音时针天突穴;逆气上冲于喉部针大迎。 4. 蹇膝伸不屈,治其楗。坐而膝痛,治其机。立而暑解,治其骸关。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腘。坐而膝痛如物隐者,治其关。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里。连骨行若折,治阳明中俞髎。淫泺胫痠,不能久立,治少阳之维,在外踝上五十。辅骨上横骨下为楗,侠髋为机,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骸下为辅,辅上为腘,腘上为关,头横骨为枕。 膝关节能伸不能屈时治阳关(楗);坐下时膝疼痛治巨髎(机),膝五针也可;站立时感到骨缝似裂而有热痛感(是因为有寒,天热时舒服、天冷时难过)治膝关、阳关(是寒府,可去寒);膝部疼痛牵引至拇趾时治委中;坐下来如有东西藏在膝盖中治膝五针、阳关;膝痛不可屈伸治背部足太阳经俞穴;疼痛连小腿如折断者,治陷谷;膝痛如内骨肉分离,治通谷(太阳经荥穴)、然谷(少阴经荥穴);膝胫部酸痛无力不能久立治光明(足少阳胆经络穴)。 5. 髓空在脑后三分,在颅际锐骨之下,一在龂基下,一在项后中复骨下,一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数髓空在面侠鼻,或骨空在口下,当两肩。两髆骨空在髆中之阳。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空骨之间。股骨上空在股阳,出上膝四寸。骨行空在辅骨之上端。股际骨空在毛中动下。尻骨空在髀骨之后,相去四寸。扁骨有渗理凑,无髓孔,易髓无空。 a. 骨病都在骨空上治疗。判断骨伤时如果痛不在经上,而是经之间的络上,如果是骨伤仅痛在一点,不会顺经络而走。 b. 髓空在脑后三分——脑户;颅骨边际锐骨之下——风府;有一孔在龂基的下面——大迎;有一孔在项后复骨的下面——哑门;有一孔在脊骨上孔的风府穴上面,脊髓最上面的空;脊骨下端之孔,在尻骨下面的髓孔——长强;在面部侠鼻两旁——巨髎;在口下通于两侧肩骨的大迎;两肩髆骨空在肩髆的外侧——臑俞;臂骨的骨空在臂骨的外侧,距手踝四寸处两骨的中间——三阳络;股骨上面的骨孔,在股骨的外侧膝上五寸的地方——中渎;胻骨的骨空在辅骨的上端——绝骨;股际的骨孔在阴毛中的动脉下面——曲骨;尻骨的骨孔在髀骨的后面相去四寸——环跳;坐骨有血脉渗灌的纹理,没有髓孔,其渗透腠理的功能依靠血脉完成,所以没有髓孔。 6. 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视背俞陷者灸之。举臂背上陷者灸之。两季胁之间灸之。外踝上绝骨之灸之。足小指次指间灸之。腨下陷脉灸这。外踝后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户中陷陷骨间灸之。掌束骨下灸之。齐下关元三寸灸之。毛际动脉灸之。膝下三寸分间灸之。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巅上一灸之。犬所啮之处,灸之三壮,即以犬伤病法灸之。凡当灸二十九处,伤食灸之,不已者,必视其经之过于阳者,数刺其俞而药之。 a. 先灸项后大椎穴,并根据患者的年龄决定艾灸的壮数,多少岁灸多少壮;次灸尾骶骨的尾闾穴,根据患者的年龄决定艾灸的壮数;观察背俞(膀胱经上)的凹陷处灸之; b. 举臂肩上凹陷处(肩髃穴)灸之;两侧季肋下章门穴灸之(脏会章门);足外踝绝骨(悬钟)可灸之;足小趾和足四趾之间的侠溪穴可灸之;委中下合阳穴可灸之(小腿腓肠肌下面凹陷处的承山穴可灸);足外踝后的昆仑穴可灸;缺盆上用手按,如有结块,坚硬如筋而疼痛的,可在疼痛的局部灸,灸后就可以软。(拉单杠动作、全身自然下垂也可以);胸骨上凹陷处天突穴可灸;常横骨下的阳池穴可灸;脐下三寸关元穴可灸;下毛际两旁动脉跑去的地方即气冲穴可灸;膝下三寸骨肉之间的足三里可灸;足阳明经在足背上动脉处的冲阳穴可灸;头顶上的百会穴可灸。 c. 被狗咬伤,在咬伤处灸三壮外,也可以在以上穴位灸。 d. 伤食引发寒热的,也可灸之,如果灸后病情不好转,就在阳邪过于亢盛的经脉上放血(哪个经脉痛哪个经络阳邪亢盛),同时配合药物治疗。 六十一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1. 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肾者,牝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霑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藏府,外不得越于皮肤,额头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 a. 以横膈类似自然界的地,地上为阳,地下为阴。心肺在地上为阳,肝脾肾在地下为阴。肾为水脏在下集合上达至肺,肾为本,肺为末,均是可积水的地方。 b. 肾水过满会反逆至胃(饮水入胃时胃似水坝,肾似水坝之闸门),当肾有问题时水液排泄不畅,停留在体内四处泛滥,到皮肤中就形成了浮肿。所谓浮肿,其实就是水液停聚而产生的病变。当肾有问题时相当于闸门开关不利,胃里水多却不开闸门,所以患者口渴却不敢喝水,越喝越水肿。寒水都在横膈以下没法气化成津液,就不能被吸收。 c. 如果有人自恃身强力壮,过度劳力或房事过度,就会造成大汗淋漓,这种出汗与肾脏有关,是肾汗。肾汗出时受到风邪侵袭,汗孔猛然关闭,里面的汗还在向外出,但没法出到皮肤外。水气既不能返回到内脏,又不能向外排泄,于是留在汗毛孔中,在皮肤中流动,就形成了跗肿。这种病的根源在肾脏。因为正常人水在人体中是气化的,所以水是向上升的,病态时水是冷的,所以向下沉,脚是人体最低的地方,所以水肿先从脚肿。 |
|
6306楼#
发布于:2016-04-17 17:3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教官-孝感-郑其赛3班保发容申请签到2016年4月8日《黄帝内经》第64课心得。
脖子和胸部好像被分隔似的,人迎脉数且盛大,呼吸短促,气由下往上冲,这是有余。太阴脉(右手关脉)微细如发丝状,此为不足之症。胸是阳,脖子是气,正常气和阳是沟通的,所以脖子能转动,突然阳和气分开来,这是很危险的。阳和气是一样的东西,很接近的,两个相辅相成。这是气的道,结果两个分开来,整个气往上,代表阴和阳相隔,阳气是要往下的,阴阳分隔,大部分是死症。 五有余二不足:五有余:五病之气有余;二不足:病之不足。五有余者,乃五种病邪之气太过:身热如炭;脖胸分隔;人迎躁盛;喘息;气逆。二种正气不足:小便没有了;肺脉细如发。 有人一生下来就患癫痫:胎病,胎儿在母亲肚子里,母亲受到惊吓,一受到惊吓,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生下小孩会发癫痫。治法:日发灸申脉,夜发灸照海,上病治在下(即上病下治)。肾风:有个人全身肿在水累积很多脉又大又紧,身体又不痛,形不瘦,但不能吃东西。肾有风,身体感觉有水。但肾积水时,不是肾风。脉盛阳不足,水会累积起来,胃为肾之关,肾有风,关口不开,吃不下东西,容易受到惊吓,如果没有治疗,到时心脏会萎缩,水克火。肾及正常沉而细,现在大而紧,肾主骨、头发、耳朵、听力、大小便、记忆。一个人如果说记性不太好,吃不下东西,站久好累,腰又痛,这是肾的问题。 大奇论:实:满症出现在肝、肾、肺都是实症,出现肿的现象。肺气肿:只张不缩,喘、两胁胀满。肝:受到惊吓,影响到小便,木克土,脾管全身的水,开利水的药健脾的药。肝肺肾:本来是阴脏又出现实症,叫阴实。肾实:从脚下到少腹全部积水,水在身上常态是气化的,吐气时热气出来。下面是冷水,从脚累积到腹部,冷水会波动,水一波动就会造成一侧偏枯,一侧没有力量,人常常会产生水症,水满到膈。一个人头晕很厉害(膈相当于天平的底座,水一晃动,底座晃动产生晕眩)。心脉满大,左手寸的位置非常宏大,心慌,不寐,短气,手足冷,心脉动跳得很快,肝生心(木生火),肝有问题会影响到心。肝脉小急,肝主筋,抽筋。肝脉乱跳:病人有惊骇,惊骇发生在肝肾,因为肝加肾同时病变,会看到受惊现象。如果肝脉呈微小似有似无状,口无法说话,此病不治疗亦会自己痊愈。病不治会好:这个会吃会喝会拉,手脚温热。跗骨脉:肾肝心脉都呈小急之脉。你摸到骨头旁边,指头和骨贴在一起还摸到细细的脉,小小的脉这就是有肿瘤。肝肾皆为沉脉,是石水之病,二者脉都浮起来则为风水之脉,病虚则死。 疝:肾肝脉都大急沉,痛不移,而且沉痛。疝气来自寒。常脉:肝脉:弦缓有力;心脉:洪缓有力;脾脉:缓有力;肺脉:浮缓有力;肾脉:沉缓有力。肾脉又大又急:代表里面堵掉了。沉=里,浮表。 八纲辩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加阴阳五行的配对。心疝:心脉搏滑急。肺疝:肺脉沉搏。三阳脉急为腹中有硬块,三阴之脉急为疝,二阴脉急为癫痫,二阳脉急必为受惊所致。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教官-孝感-郑其赛3班保发容申请签到2016年4月9日《黄帝内经》第65课心得。
脾脉浮且搏动很强,时又沉下,此为下痢之脉,一段时间以后自己会恢复。肝脉呈小且缓状也是下痢之脉,此病易治。肾脉呈小但搏动很强且沉下,此为下痢且排血便,身冷则吉(脉症合),若血温身又热(脉症不合)为逆症,主死不治。 心与肝二脏所引起之下痢也会带血,即令是二脏同病也可治疗。但如果二脏之脉呈细小又沉而濇者,则为下痢之脉,如果兼有身热者必死,在发热开始第七日死亡,远就是阴绝独阳症状。 胃脉呈沉下且搏动有力又濇,或浮出且搏动强大。心脉呈细小但坚硬且急数,这表示胃阳无法输送阳热,此阳气遇阻,必为半身不遂也。男人则左侧偏枯(脉,左血右气,男子以气为主,发在比较弱的一侧),女子则右侧偏枯。若是如此,则凡口能言,舌能转动者可治,三十日内可以起床走动。若是无法说话者,则需三年才能起来。如果是年不满二十岁得此病(年华最盛时不该得此病),三年之内必死。 脉的搏动很强,又出鼻血身体发热者必死,此脉症不合。正常之脉应呈悬空如钩且稍浮状,一旦脉来如气喘一样短且急,此名“暴厥”,得此病者神智不清,无法与人说话。如果脉来很急数,此为受人惊吓,三、四日后自己会痊愈。脉呈浮合状,就是好像永远有脉如直,细数约一息有十跳,这是经气不足的现象,自始现九十日内死亡。 脉呈如火在燃烧状,这是心之精华已无,待草尽枯(冬季)而死。脉来如散地之落叶,这是肝气已虚(肝中无血),会在秋季落叶之时死亡。脉来如“省客”者,所读“省客”就是脉如阻塞且鼓胀状,表示肾气不足也,会在春末夏初时节死亡。 脉来如泥丸(像佛珠一样呈串状,但按下去就没了,浮起来又有)样呈颗粒状,这是胃的精气已不足,会在春季榆树荚落时死亡。脉来如窗之横格,坚长有力,这是胆之精气已不足也,会在稻熟之秋季死亡。脉来如细弦一样一缕一缕的,这是子胞的精液不足。又逢病人喋喋不休(自言自语,阴阳不合)的说话,则此人在下霜的秋末必死。如果没有说话不停的状况,则可治愈,脉来如交漆者,所谓交漆者,就是左右互跳由傍而至中,会在出现此脉后三十日内死亡。 脉来知涌泉状,浮出鼓胀在肌肉中,这是太阳之经气不足,如果病人没有元气,则会在初春死亡。脉来有如松土一样,重按又不见了,这是肌肉巳无精气。若面上出现黑色,则会在春季初发嫩白叶时死亡。脉来如“悬雍”者,所谓“悬雍”,就是浮按应手,切按越强大的意思。这是表示十二俞穴位之精气已不足。会在水结冰之冬日死亡。 脉来如“偃刀”者,所谓“偃刀”者,就是浮按呈细小急数状,重按则坚大而急数状,表示五脏积热已久,寒热又并居在肾脏(肾为寒热交点,命门为火,两侧肾为水,所以正常肾为温的,最好的阳是潜伏在阴里面),一旦病人无法久坐,则会在立春时死。 脉来如泥丸之滑动,又不直手,所谓“不直手”表示重按无服之意,这是大肠之精气已不足,此人会在枣树初生叶之春日而死。脉来如花瓣似的虚而无力者,此人必易恐惧,不喜久坐久卧,当行走站立常呈凝神静听状,这是小肠精气已不足,会在秋末之日死亡。 脉解篇第四十九 足太阳经的肿与腰椎痛,是因在农历正月即寅月,此月是足太阳经掌司之月,正月时,阳气始出头向上行,但阴气仍盛在上,阳气因此无法正居其位造成肿症,即腰椎痛。如果是病一侧偏枯而跛足者,乃因正月阳气正消解地上寒冬之冰,地气因之而出造成的。所谓“偏虚”,就是冬寒未解阳气因而不足状,故使人偏虚而足跛。 |
|
6307楼#
发布于:2016-04-17 18:5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耿雪明申请签到,2016年4月17日《黄帝内经》第73集心得: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本篇叙述了风水病的原因、症状及其病理变化,并指出了治疗水病的57个俞穴的部位,及其与脏器的关系; 指出治疗热病的59个俞穴的部位及其适应范围,说明了针刺的深浅必须结合四时的道理! 少阴主肾,肾又主水: 肾属于至阴之脏,至阴属水,因此肾是主水的脏器。 肺属于太阴。 肾脉属于少阴,是旺于冬令的经脉。 因此水之根本在肾,水之标末在肺,肺肾两脏都能积聚水液而为病。 肾能积聚水液而生病的原因: 肾是胃的关门,关门不通畅,水液就要停聚而生病了。 其水液在人体上下泛溢于皮肤,因此形成浮肿。 浮肿的成因,就是水液积聚而生的病。 肾脏在下属阴。凡是由下而上蒸腾的地方都属于肾,因气化而生成的水液,因此叫做“至阴”。 呈勇力而劳动(或房劳)太过,则汗出于肾; “风水”病: 出汗时遇到风邪,风邪从开泄之腠理侵入,汗孔骤闭,汗出不尽,向内不能入于脏腑,向外也不得排泄于皮肤,于是逗留在玄府之中,皮肤之内,最后形成浮肿病。此病之本在于肾,病名叫“风水”。所谓玄府,就是汗孔。 治疗水病的五十七个俞穴所属脏器: 肾俞五十七个穴位,是阴气所积聚的地方,也是水液从此出入的地方。 尻骨之上有五行,每行五个穴位,这些是肾的俞穴。 水病表现在下部则为浮肿、腹部胀大,表现在上部为呼吸喘急、不能平卧,这是肺与肾标本同病。 肺病表现为呼吸喘急,肾病表现为水肿,肺病还表现为气逆,不得平卧; 肺病与肾病的表现各不相同,但二者之间相互输应、相互影响着。 肺肾都发生了病变,是由于水气停留于两脏的缘故。 伏兔上方各有两行,每行五个穴位,这里是肾气循行的重要道路和肝脾经交结在脚上。 足内踝上方各有一行,每行六个穴位,这是肾的经脉下行于脚的部分,名叫太冲。 以上共五十七个穴位,都隐藏在人体下部或较深部的脉络之中,也是水液容易停聚的地方。 春天针刺,取络脉分肉之间的道理: 春天木气开始当令,在人体,肝气开始发生; 肝气的特性是急躁,如变动的风一样很迅疾,但是肝的经脉往往藏于深部,而风刚赶发生,尚不太剧烈,不能深入经脉,因此只要浅刺络脉分肉之间就行了。 夏天针刺,取盛经分腠之间的道理: 夏天火气开始当令,心气开始生长壮大; 如果脉形瘦小而搏动气势较弱,是阳气充裕流溢于体表,热气熏蒸于分肉腠理,向内影响于经脉,因此针刺应当取盛经分腠。 针刺不要过深只要透过皮肤而病就可痊愈,是因为邪气居于浅表部位的缘故。所谓盛经,是指丰满充足的阳脉。 秋天针刺,要取经穴和输穴的道理: 秋气开始当令肺气开始收敛肃杀,金气渐旺逐步盛过衰退的火气,阳气在经脉的合穴,阴气初生,遇湿邪侵犯人体,但由于阴气未至太盛,不能助湿邪深入,因此针刺取经的“输”穴以泻阴湿之邪,取阳经的“合”穴以泻阳热之邪。由于阳气开始衰退而阴气位至太盛,因此不取“经”穴而取“合”穴。 冬天针刺,要取“井”穴和“荥”穴对的道理: 冬天水气开始当令,肾气开始闭藏,阳气已经衰少,阴气更加坚盛,太阳之气浮沉于下,阳脉也相随沉伏,因此针刺要取阳经的“井”穴以抑降其阴逆之气,取阴经的“输”穴以充实不足之阳气。因此说:“冬取井荥,春不衄”,就是这个道理。 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俞穴的部位及其在治疗上的作用: 头上有五行,每行五个穴位,能泄越诸阳经上逆的热邪。 大杼、膺俞、缺盆、背俞这八个穴位,可以泻除胸中的热邪。气街、三里、上巨虚和下巨虚这八个穴位,可以泻出胃中的热邪。 云门、肩髃、委中、贿空这八个穴位,可以泻出四肢的热邪。以上共五十九个穴位,都在治疗热病的俞穴。 人感受了寒邪反而会传变为热病的原因:寒气盛极,就会郁而发热。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本篇说明了经络是气血流行并沟通脏腑内外的道路,邪气可以由经络传入脏腑,或传出体表,所以治疗疾病,要重视调治经络; 叙述了神、气、血、形、肉志的虚实症状,及针刺治疗方法,同时指明了疾病症情轻微时的症象,并提出刺治方法; 阐述了气血相并和阴阳虚实寒热的病理机制和症候表现,介绍了针刺补泻的手法及其作用; 提出治疗疾病,必须参和四时气候、病邪所在、病人体质等情况,采取适当的治法。 五种有余和不足: 神有有余,有不足;气有有余,有不足;血有有余,有不足;形有有余,有不足;志有有余,有不足。凡此十种,其气各不相等。 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而发生百病。但百病的发生,都有虚实的不同。 五种有余不足,都是生于五脏。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由五脏所藏之神、气、血、肉、志,组成了人的形体。但必须保持志意通达,内与骨髓联系,始能使身形与五脏成为一个整体。五脏相互联系的道路都是经脉,通过经脉以运行血气,人若血气不和,就会变化而发生各种疾病。因此诊断和治疗均以经脉为依据。 病属有余用泻法,不足用补法。 神有余和神不足会的症状: 神有余的则喜笑不止,神不足的则悲哀。若病邪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还未见或笑或悲的现象,此时邪气仅客于形体之肤表,病人觉得寒栗起于毫毛,尚未侵入经络,乃属神病微邪,因此叫做“神之微”。 神有余的应刺其小络使之出血,但不要向里深推其针,不要刺中大经,神气自会平复。 神不足的其络必虚,应在其虚络处,先用手按摩,使气血实于虚络,再以针刺之,以疏利其气血,但不要使之出血,也不要使气外泄,只疏通其经,神气就可以平复。 刺微邪:按摩的时间要久一些,针刺时不要向里深推,使气移于不足之处,神气就可以平复。 9班-河南-耿雪明《黄帝内经》第73集作业 |
|
6308楼#
发布于:2016-04-17 19:3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宏申请签到,2016年4月17日《黄帝内经》第73课心得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宏申请签到,2016年4月17日《黄帝内经》第73课心得 水热穴论第六十一 肾气在下,肺气在上,肾气向上,肺气向下。肺气向下进入肾,再由小肠气化,化为精气上而全身。人在劳动时大汗出,若此时受风,体内仍然很热,受风毛孔关闭,汗不能出,水液集聚于皮肤与肌肉之间,成风水。正常人水在体内气化,病时水气化异常,冷水下沉,从最低的脚部开始,成浮肿。 治疗水病之俞穴五十七,是阴气所积聚之处,亦为水液从此出入之处。其所在为尾椎骨向上至命门,命门旁开一寸半是肾腧,往下每一椎节都有一外开穴位,合25穴。 水病表现在下部则为浮肿、腹部胀大,表现在上部为呼吸喘急、不能平卧,此为肺与肾标本同病。 肺病表现为呼吸喘急,气逆,不得平卧,肾病表现为水肿。 治水时,要有一个原则,任何水病,均与肾有关。其方法很多,不要死抱某种思想不放。 肾街:中渚、四满、气穴、大赫、横骨 胃街: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等,都在神阙至曲骨之间。 三阴交、照海、漏谷、地机、阴陵泉等。三皇穴等均是泄水之处。 任何积水,均与肾有关系。肾街、胃街之穴,可随证取用,皆有利水之用。 春木气当令,肝气始发;但肝的经脉藏于深部,风急时,病气停于孙络,是为表证,未深入经脉,下针浅刺络脉分肉即可。 夏火气当令,心气始壮,血盛而气弱。受热证时,进到经络,针刺透皮而病可痊愈,取穴刺表经即可,夏取阳经,不取阴经。 秋阳气衰,阴气始盛,受寒寒气停于经络,取腧穴治之。若短期病,气色如常,长期病气色皆损;新病痛为持续,久病隐痛;短期为实,长期为虚。在治症时要辨清虚实。区分阴阳经。 冬季刺井穴、荣穴、春不鼻血。因冬季阳气很深,潜藏于下,若取经穴、合穴等较深之穴,刺时可能扰动阳气,引出阳气外浮于表,隔年春天会有鼻血。 治疗热证,取穴上星、囟会、百会、前顶等督脉穴位,放血治疗。热气上冲致昏迷,在百会放血。 肺有高热,在膺窗、缺盆、肺俞等治疗。肺中高热时,在上述治疗部位均有压痛点,治疗压痛点即可。 气街(伏兔)、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等可治胃热。 云门、肩髃、委中、贿空这八个穴位,可泻四肢的热邪。 五脏热,可治其腧穴。 伤于寒,寒盛则生热。 调经论第六十二 针灸刺法,有余者5,不足者5. 五脏藏五志,肝藏血、心藏神、脾藏形、肺藏气、肾藏志。某脏出现所藏不足或过之现象,是为五实五虚。 神有余则喜笑不止,神不足则悲哀。病邪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未见笑或悲的现象,此时邪气仅客于形体之肤表,觉寒栗起于毫毛,尚未侵入经络,乃属神病微邪,此为“神之微”。为病之初起。为表证。治疗时浅刺为主,不足者下针不要出血,有余者予以放血数滴。 |
|
6309楼#
发布于:2016-04-17 20:3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罗红梅申请签到 2016年04月17号,《黄帝内经》第72课心得 骨空论篇第六十 风由表入里,使人发冷且汗出,头痛,身体沉重,怕冷。其治在风府穴。适当的调节险阳,凡不足用补法,过盛则用泻法。大风造成颈项强痛,针刺风府穴,风府在项后大筋中椎骨上。大风使人汗出不止,可灸譩嘻二穴,此穴在第六椎下外开三寸位,按住再令病人叫譩嘻二字,其有应手之感,为真穴位。如中风两恶风吹,可刺眉头攒竹二穴。 落枕引起后顼部及项部紧张疼痛者,可刺缺盆穴。背痛如折,无法屈伸时,可将手向后背伸直,手肘到处之椎点是穴位,即脊中穴,可在此穴施灸来治疗。 从腰窝到季肋再牵引到少腹之间胀痛者,可刺譩嘻。又腰痛无法左右转动者,且牵引少腹睪丸部位痛者,可刺八髎与痛点上,八髎在腰尾臀部骨盘上。腹股沟的淋巴肿胀引起,恶寒发热的现象者,可反复刺阳阙穴。阳阙穴须起立探敬礼的姿式取穴,取足心穴须以跪拜的姿式来取。 任脉起于中极的下方,顺阴毛部向上延伸入关元,再直正中线而上达咽喉,延伸入颔中,顺面部皮下进入眼中。 冲脉起于气街位,与足少阴肾经相合,延脐两侧而上,进入胸中四散开,分布在肺与心的包膜中。 任脉造成的病,男子会有内寒引起的七疝(积痛,固定一点不动的痛),女子则会有妇人病,及腹中生硬块等病。冲脉产生的病会使人呼吸浅短,少腹拘急的现象。督脉生病时,会有背脊反张的现象。 督脉起于少腹耻骨中央,女子连系到尿道口上方,其支络包着阴器与本经会合后,延向后方肛门位,其别络环绕臀部,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之支络会合,然后会于足少阴,再向上沿股内沟贯穿脊椎至肾脏。上部则与太阳脉同起于目内眦,上穿贯额际入头顶,由百会进入脑中布络全部脑涎中,再别络出项下,沿着肩部椎位一路顺脊而下抵腰正中,再入里络到肾脏。男子会直达阴茎再回头到会阴,女子相同。支络会从少腹位直上进入脐中央,再上贯到心脏,入喉上颐部,绕唇一周后,再直上到两眼正中央的下方。 故此经生病,必会感觉有物从少腹上冲到心而疼痛,无法大小便,这就是冲佑,会造成女人不孕、大便不通、痔漏、小便失禁、口咽干燥的症状。凡督脉病则治在督脉,治在骨上,严重的须治其脐下,使之健运方可。 凡呼吸带浊音者,治在喉中央的天突穴。如病上冲喉且痛者,治在大迎穴。 膝痛无法屈伸者,治在腱位,阳关穴位。坐下会膝痛者,治在膝五针。站立而膝痛者,夏日正常,则治在膝哄。如膝痛而扩及拇指者,其治在委中、委阳穴。坐下膝痛且感觉有物在其中,治在关节。膝痛无法屈伸者,治在背部的大杼穴。膝痛而及于胫,有如折断似的感觉,治在足三里穴,若痛在别络上,则可用足太阳与足少阴之荥穴通谷与然谷二穴。膝盖酸痛扩及胫酸,无法久站,其治在足少阳之络,即外踝上五寸之光明穴。 从胫骨到耻骨的一段,名“楗”。腰部两侧突起之骨盘,名叫“机”。膝关为骸阙,膝关节之骨,名叫“连骸”。骸下之骨为“辅骨”。辅骨之上位为“腘”。腘之上名“关”。头后方之横骨为“枕”。 治水的俞穴有五十七处,尾闾骨上臀部共有五直行,每行五穴,共二十五穴。伏兔上方有二行,每行五穴,左右共二十穴。踝上一行有六穴,左右有十二穴,以上共有五十七穴。能治脑髓病的,一在脑后三分处即脑户穴,一在后头骨下方的风府穴,一在颐骨下方的大迎穴,一在项后两大筋中后头骨正下方的哑门穴,一在风府穴上,近头后骨正下方的脊空处,一在尾阁骨下空处长强、穴位,还取一些在面部骨空位置,颜面上两鼻旁等位。还有一些骨空的穴位在颌骨下方下,两肩之正中处,依循有历痛点来决定取用之穴。 两臂之骨空,在两臂之阳侧,手臂骨空,在手腕与肘间二骨的正中央。 大腿骨的上骨空,在阳侧膝上四寸位当中渎穴位,足胫上的骨空,在外踝上三寸的绝骨穴,股部的骨空,在阴毛的中央有脉动之处。 尾部坐骨的骨空,在其相距四寸之环跳穴,扁平的骨面会出现纹理,可将骨的精华透出皮表的纹理上,所以没有髓孔,里面亦无髓液的往来。凡骨髄问题,其治亦在骨中,取骨空的位置进针方是真。 用灸法来去寒热,必先灸大椎,视其年岁决定几壮,再灸尾椎骨,同年纪几岁灸几壮。再察看背俞穴位凡有陷落者灸之,令病人举臂,如肩上有陷者灸之,再灸两胁的尖端章门穴,再灸外踝上端之绝骨穴,再于足小指和次指间的侠溪位灸之,然后在委中下三寸的合阳穴灸之,再灸外踝后方的昆仑穴。 如缺盆骨上方,重按之疼痛如内有大筋顶住,则可直接灸之,视胸部肋骨位有陷下处灸之,再灸手臂之腕骨穴,也可取用脐下关元穴灸之,毛际动脉位灸之,膝下之足三里穴灸之,足阳明足背上的冲阳穴灸之,头顶之百会穴灸之。如寒热病乃因疯犬咬伤引起的,则须灸犬咬伤的部位三壮,道是灸治犬伤病之灸法。以上二十九穴位之灸,亦可在食物中毒时灸之。 如用灸法无法治愈时,就必须察出其阳过于亢盛之病经所在,用针刺其俞,泻出阳热,并内服药物。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肾脏是阴中至阴的脏,所谓至阴者,就是水最盛之所。肺脏是阴中之太阴。少阴的意思是指冬季之脉象,沉且小。阴之本犹树之根在肾脏,其支叶伸展在肺,都是能积水的处所。 肾脏是消化系统的排水门闸,一旦此斗紧闭不通,则须排出之废水就聚在经上,肾如树之根,肺如技叶的顶端,水会顺经而上,肺主司皮毛,水从之而入皮中,故成足跗肿胀,水停聚皮中而生病。 |
|
6310楼#
发布于:2016-04-17 20:4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教官-孝感-郑其赛3班保发容申请签到2016年4月10日《黄帝内经》第66课心得。
癲狂:下虚上实。临床上看:项强(督脉和膀胱经的地方),只要脖子强硬,一定病在太阳,如果在脊椎骨上就不是项强能解决的。因为诸阳之会,整个人角弓反张,发起来就是癫痫或者是脑膜炎。耳鸣:阳气上越,一般是少阳。癲痫狂都是阳气在上,阴气在下,阳上加阳,阴没有了,脸通红,阳气往上升,阳气一乱,神就跟着乱,就会发癲痫。癫痫:病在头治在下。清痰把痰清出来,痰一去掉,阳下来,癫痫就停下来了。 阳气在表面上行走,阳气入中造成哑,是阳虚的状况。 肾阳虚:头痛痛到牙齿(阳在上,阴在下,叫上实下虚),大吐血,大便出血,手足冰冷,眼睛不能见物,小便很多。 肾阴虚:眼睛看到五彩的,先耳鸣再耳聋,手脚温热。 少阳所谓心胁痛,胸胁苦满,恶心。 常人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平均的,没有一经应该谁盛谁衰的,这些经按照节气,春天时谁盛,夏天时谁盛都按节气走,轮流做王,十二月走完,十二经络走完,再循环,越循环人越老。每个节气都有个王,那个王是盛的才是对的。夏天心盛很正常,九月是秋天,应该是肺盛,现在心气很盛,脉很壮,造成胸胁苦满。 受病之初在太阳,项强。太阳没好往身体里跑,人体会受病一定是表先受病,表受病没好跑到经络里,再跑到腑,肠胃吸收功能很差,胃气很差,病邪会进入脏,太阳没好进入少阳,在两胁中间,少阳是夏天,现在是秋天,秋天的时候精气在控制,精主肃杀,主收敛,秋天阴要盛起来,结果病气在那里,把病压制在那里没有排出来,不能转动(因为胃气里有病,一转动就痛)。阳明本身是振物,阳气很热的,五月是阳里有阴,有阴夹在外面,所以会洒洒恶寒,实际上是纯热症。因为纯热会感觉到天地之间的寒气。阳明症是纯热症,阳明经精气由上往下走,阳明受热,阳往上升,阴会累积,在脚下造成胫肿。阳明气反逆,水停留在下面,照正常来讲,水是人身体上热气,热气是要往上升的,但是阳没下来,水在下面呆太久会变成冷水,冷水回到身体里面去不会呆在经脉里会跑到脏腑之间去。 水本自肾,散于肺:肾像马铃薯,是根,根发芽到土上面,土是中膈,到上面开始长出树叶,树叶是肺。水有可能是冷水停在肺下方,冷水是会致病的,温水不会。五脏六腑之间有三焦系统,在三焦里面的水也是热的,速度很快,如果水是冷的,停在脏腑之间,我们可以根据症状判断水在哪里,开的处方都不一样。肺主皮毛,所以皮肤摸上去应该是滋润的,如果是水肿,喝水皮肤会更干更坏。 保养皮肤:身体里面先调理好,让水归位,这样皮肤才会好。 人体正中央是阳气所在,不可以有阴气的,正中央指的是心和小肠之间的大血管,中医讲心移热于小肠,小肠移热于膀胱,上半身热是心脏在管,下半身热是小肠在管,所以我们四肢是温热的。大血管里的热是往下沉的,是因为金在上面,心包把它包住,这两个功能加起来才完成心移热于小肠这个动作。 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心阳没办法下来,心阳上逆产生闷痛,上逆肺会受到影响,津液会不够,所以会短气。 阴气和阳气是相辅相成的,绝对不可以相搏,相搏的人会有晕厥,有反常 现象,看到人很讨厌,看到火也讨厌,心里会受到惊吓,一个人独处,喜欢阴暗都是阳气不足,阴气独盛。女人阴主血,14岁以下流鼻血,这是正常的,会流鼻血的小孩没有高热,得到感冒发烧时身体抵抗力很强,身体里阳和表寒在对抗时一流鼻血热就有地方疏散,一疏散就没有高热,十四岁以上流鼻血才是病态。 十一月是子月,十二月是丑月,十一月天地的气藏于中,腹会胀起来即阴不藏于中。心跟胃是相连的,如一个人胃口很大,全身燥热,又胖,嘴巴很渴喝冷水,晚上睡觉不盖被子,吹电风扇还在热这是阳明热,开寒凉的药下去结果嘴巴更渴,胃口更大,这代表里面是寒的,改开热药下去(生附子、干姜、炙干草),一下去一热起来,手脚温热起来,人就瘦下去了。 当胃有问题时是心有问题:心脏有问题,人体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反射动作,会去找一些东西来修补心脏,把心脏治好,人类因为文明的关系不会像动物一样去路边找草吃,于是找一些能吃的东西,越吃越不对,吃是对的,结果找的吃的对象不对,越吃越胖。开处方开对时一到胃里身体就感应到了,这是我要找的食物,吃热药就瘦下去了。心脏有问题胃口会开是因为人体会自救。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教官-孝感-郑其赛3班保发容申请签到2016年4月11日《黄帝内经》第67课心得。
治疗心脏时病人胃不好,开胃药,胃好心脏也就能好,实际上是心脏有问题。十二月阳气慢慢起来,胃阳就不会往上走了,节气到了,阳气盛,把浊阴排掉,脾湿排掉,会从大便中排掉或是放屁。此段主要的观念是:脾主少腹,腹主湿。当你热一来的时候,热会把湿从大便排出去,或是放屁排掉,如果是寒湿,就会堵在里面,不容易排掉。热气会往回逆,造成心脏会产生噫症。 少阴的腰痛,腰痛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扭伤的痛,一种是少阴经引起的痛,自然腰痛,少阴者肾也。肾是有肾阳在里面,十月阳气最低,阳是沉下去的,(十一月份阳才开始起来)天地之间阳不足,身体里阳不足,肾阳不足产生腰痛。这段并不是说,到十一月份才产生腰痛,而是把人体和自然界混合在一起,人可以比喻成自然,从脉解篇上可以看到,是形容肾脏就像是冬天,也就是阳衰竭到极点的时候,腰就会痛,肾脏的腰痛就像天地十一月份那样子。常常在5.6月份碰到腰痛,只要肾阳不够,就会腰痛。阳一定要下沉,阳一定要潜,热往下潜,阳浮起来时,没有阴来靠,阳气反逆,造成上焦呕吐,气喘,咳嗽,眼睛看不清东西,无法久站久立这是阳虚。“色色”:眼睛(黑瞳孔)看不到,示阳虚;看的到,但是花花的,那是阴虚,花花的是因为看到阳,五颜六色的阳色。这样处方就不会开错。肝是肾之母,肾阳要辅助肝脏,现在肾阳不能出了,肝也虚了,所以病人会善怒。一个人情志很稳定的时候,示阴阳和。如肝阳不足会动怒,一失平衡,阴出了了没有力气去生气,肝主筋,但会脚抽筋(阴症开始出现)。人恐、怒都是阴阳失去平衡造成的。胃气不够的时,再香的菜闻起来也是不舒服的。肺里很多津液,这个津液就是肺的阴,肺的扩张收缩是动能,那是阳。一直咳(肺经常收缩)会伤到阳。血之所以能在血脉里走,是因为外面有脉管,脉管里面有阳,才能把血控制住,如果没有阳这血管就破裂了,脉管里的阳除了有动能还有真水。因此动脉血管破裂、脑溢血、不该破的破掉都是阳虚。 三月是辰月,阳里面带有阴,阳很盛。(把人放在天地之间来比类)三月是天地的气,年轻女人少腹里应该是热的(常态,因为是丹田,小肠是热的),如果是冷的,那是寒在里面,那容易长肿瘤,硬块。所以人要保持下焦是热的,这样就没有肿瘤会累积在里面,瘀积是因为有寒在里面,有血块在里面,血块停太久会有纤维把它包起来,包成一块就变成肿瘤了。宫里面的温热是来自小肠。小肠温度很够的话,子宫卵巢不会长东西。脚是热的。提示小肠的温度够。心脏管的是手,小肠管的是脚,手冷与心脏有关可以用桂枝,脚冷与小肠有关可以用白芍,白芍让静脉回流。如果手是温的,脚是冷的,白芍加倍,如果手是冷的,脚是温的,桂枝加倍。让阳潜藏在里面,那是处方的技巧。阴寒盛的时候肚子会长东西,咽很干很燥热,这是阴阳相搏,本来肾的津液会上来产生唾液,现在上焦太热阴阳相搏,阳热往上走了。阴阳只要一对抗,开始相抗的时候,就会病态产生,阳一定是望上走,阴一定是往下走。那是阴阳的天性,或者说本性。例如,消喝病人,血糖开始高的时候,用食物去控制,摸头面是冷的。脚是热的。从,吃降血糖的药,或者是打胰素开始,脚就开始冷了。 刺要论篇第五十:针灸历史比黄帝内经早,可以追溯到六千年之前。先有针灸,才有中药。 针刺的要领:不可过,也不可不及。病在表,针浅一点,如果很表,在一皮肤上刮刮就好,如果在肌肉,针下在肌肉里,如果在筋上,扎在筋旁边,如果在骨边,扎在骨边,如果是在肌肉上,扎到骨边,如果是在筋上面,扎到骨边,那还是大过;春夏下针比较浅,秋冬下针。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教官-孝感-郑其赛3班保发容申请签到2016年4月12日《黄帝内经》第68课心得。
舌头放血对胆小的人可以带个手套,用棉花包裏着舌头,把舌头拽出来,放的时候用32号细针戳静脉血管2-3处放血,对中风后舌强不语,效果很好。注意不要被咬伤,放血不要过多。大过会造成声音发不出来。针刺足伤及动脉,会内出血而使局部肿起来。该篇简单的意思是千万不要放血太多,伤及动脉。刺中委中的动脉会使人脱色昏厥。气街不是一个穴道,是一个范围,大约在大腿的内侧,其中主要是足阳明胃经的经气到达,也保包脾经。针刺腿内侧气街穴位伤及动脉,内出血而令鼠鼷位肿大。针刺督脉过深中髓,会使人偃偻而行。(现代来讲,一般不会,因为消毒比以严格,针也细)针刺乳中伤及乳房,会使乳肿由内蚀至外。针刺块盆位过深伤肺,必令胸部肌肉内陷,肺气外泄(肺气肿),欬逆不止。针刺手鱼际位深及动脉,必令手肿。 大醉之人不施刺法,徒令人气机紊乱。人生大怒之时,不可施刺,会令人正气反逆。不刺过劳,操劳的人。不刺刚吃的大饱的人。不刺人在饥饥时。不刺人在大渴之时。不刺人在大惊吓之时。不刺形虚大瘦之人,其病气很盛,针扎下去之后,会把正气排掉。 3.针刺阴部过深,伤中大动脉,血出不止者死。针刺面都上阙穴位造成动脉出血不止,会使人耳聋。针刺膝眼不慎,导致内部油液外出,会使人跛足。针刺手臂动脉位,若血出不止者死。针刺足少阴肾经伤及血脉,血出人必极虚,导致舌强无法言语。刺胸腔穴位过深伤及肺里,令人喘息欬嗽不止。针刺肘部伤及动脉,必使手肘无法伸屈。针刺大腿内侧下三寸之位,若伤及动脉,会使人遗尿。刺腋下胁部过深,会造成欬嗽不止。刺小腹部位过深,伤及膀胱,必有尿漏出,造成病人小腹胀满。深刺中肠,必气机内陷肌肉肿胀。针刺目眶上伤及血脉,造成血外出溢于脉外,令人生盲。针刺关节位,不慎令油液出,必使其位无法伸展自如。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1.(气实形实,气虚形虚)一般状况是肉体充实表示气实,肉体虚弱表示气虚,与此相反的即是病。食欲旺盛表示气盛,食欲减弱表示气虚,这是正常的现象,与此相反的表示病态。一般言,脉呈实大表示血实,脉呈空虚表示血虚,与此恰好的,表示生病了。 反症:气虚之人却有身体发热的现象,这就是反的症状。饮食多量反呈现气少(元气少,讲话没有力量)的现象,这就是反的意思。吃不下食物,反而呈现气盛(气喘),这也是反态。脉很大而血亏(面色青暗,讲话没有力量,手臂内侧青筋暴露呈贫血貌),这也是反态。脉形缓小但却血量充实,这也是反态也。人之气盛反现身体发冷,这是得到伤寒的病。人之气虚反现身髋发热,这是伤于暑气之故(没有元气,没有什么力量,结果全身发热,本身有热再加上天阳的暑热,热上加热)。食入多量榖物反而出现气虚的,表示病人必先大量失血,湿居少腹下侧而成的。饮食量少反呈现气盛者,病邪必生在胃和肺。人之脉形小但血过多者,此因留饮(喝酒,吃鱼)在中焦而生湿热造成的。脉形大而血反少的,脉有风气,这是肝不藏血,谷物之精无法化血而成的(任何的脉大浮起来的都称为风脉)。 脉实者或者说实证的,代表气入也(都是气在体内不出而成的)。虚证,气出也(气离开身体无法居中而成的)。气实的人一定是热证,气虚的人,一定是寒。所以说虚实可以用寒热来表示。病人平常感觉很热的是实证,平常感觉比较冷的是气虚。比如有人气喘,吸气进去没有问题,实证;吐气出来有问题,虚证。针刺实证之病人,起针时必手不按针孔使气出也;针刺虚证之病人,起针时必手按压针孔,不使气出也。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教官-孝感-郑其赛3班保发容申请签到2016年4月13日《黄帝内经》第69课心得。 如病在少腹中有积时,则下针在脐下有脂肪的穴位,至少腹积病位而止,再加刺华陀夹脊笫四椎位与膏肓穴,并在居髎与季肋中取穴位下针,如此则能导出腹中积气,俟热退后即止针。灸关元保持下焦热。
病在少腹,引起腹痛无法大、小便时,此病名曰“疝”。是由中寒而来的,可针刺少腹及两股间与腰骨间之穴位,必有压痛点,待其感觉热时,病就好了。 病生在筋,令人抽筋关节痛,无法行动,此名“筋痹”。可针刺痛部,针入筋与肉间,不可刺中骨,直俟筋热起时出针病愈。筋会阳陵,阳陵透阴陵,扎在筋的中间。膝盖以上为阴,膝盖以下为阳。 病在肌肤间,会令肌肤疼病,名为“肌痹”,针刺在大小肌肉间,下针多且采深刺,此为伤于寒与湿气,湿盛伤脾,得觉针头热时就出针,不可刺伤筋骨,一旦伤及筋骨,日后会生痈肿或引起其它病变。 病在骨时,会使人觉得骨重无法抬举重物,骨中髓部酸痛,阵阵寒意由内而生,此名“骨痹”。针刺必深,但通过肌肉血脉时,不可误伤。针从大小肌肉间下,直达骨边,俟觉得骨部发热,表示病愈,则可止而出针。 病生在阳经时,呈现出忽冷忽热,分肉间亦有忽冷忽热的现象,此名曰“狂”。可刺盛大的阳经脉,使之虚弱下来,俟全身觉得发热则停止,病必愈。又有病始发时一年一次,不治好,则成每月一发,再失治则成每月发四、五次,此名“癫病”。宜刺各分肉间,及各经脉之穴位,如遇只发热不恶寒之病人,则只宜针刺调和,发作停止则针亦停止。 如果因风邪致病,且忽冷忽热,一日出数次的热汗,此时可先刺肌肉分肉间及络脉位。多汗且忽冷忽热者,探用三日一刺,须满百日方愈。 受大风而病之人,其症是骨部沉重,须及眉皆落,此名“大风”(痳疯),针法在肌肉中即可,使之汗出,满百曰后,待脱落之须眉再生出时,即可停止刺法。同时治肌肉和骨髓,下针重。 第五十六篇:皮部论 皮有分不同之部,脉也有大经小经之规律,筋有大结与小络,骨也各有不同之度量,其不同部位所生之病亦不同,把各部位分上下左右,阴阳的分别,病的始与终,作一详解。 皮部的区分,以经脉之走向为依据,各经皆一样。阳明经的皮表,名曰“害蜚”,手、足阳明是一样的,视察其皮部有见浮起之血络者,都属于阳明经的络脉。其颜色如见青色表示痛,见黑色表示“痹”症,呈黄赤色表示“热症”,多见白色表示“寒症”,一旦络脉盛满,则邪必入经,凡属阳主外病,属阴则主内病。 少阳经的皮表,名叫“枢持”,手、足少阳是一样看法,察视其主经经过之途径,在皮表有见浮起之络脉者,都属于少阳之络脉,络脉盛大时会进入主经脉,所以外感邪气会由此进入体内,而情志产生的病亦会由内脏渗出而出于经脉,各经都是如此的。 太阳经的皮表,名叫“关枢”,手、足太阳是一样的看法,察其经脉所过之皮表,有呈现浮起之血脉者,都是属于太阳之络,络脉满盛则会入于主经脉。 少阴经的皮部在内侧,名叫“枢儒”,手、足少阴是一致的,诊视其皮部有浮起之血络者,都属于少阴之络。一旦络脉满盛则必入主经。外邪入体内,是由络入经,再由经入脏,内邪出于外,是由脏内而入骨中。 厥阴经所行经路线的皮表居四肢内侧,名叫“害肩”,手、足厥阴是一样的,察其经络所过之皮表,有见浮起之血络者,都属厥阴之络,凡络脉盛都会入注主经脉。 太阴经所过四肢内侧之部位,名叫“关蛰”,手、足太阴是一样的,察视其皮表部位,有见浮起之血络者,都是太阴之络,络脉满盛则入注主经脉。 络病没好,病入经。 全身十二经之络脉都在皮之表部,所以也是百病始生之所。病之始必在皮表,一旦病邪入皮表,会使肌肉纹理打开,一旦如此,病邪就入居络脉,停滞不去,久而传入主经,此际如病邪不去,必传入腑中,停滞在肠胃之中。以十二经纳地支歌,经脉流注时辰,可在病邪入表时即侦测到病机,早治早好治。 脏病治病退时,脏病进时非最佳治疗时机。发现经病,可扎荣穴或俞穴治疗。 病邪始入于皮毛,会使汗毛栗起,再而肌肉纹理开,病邪进入络脉,一旦病邪充满络脉中会令络脉色变(变鲜艳),久而入注主经中,会使人感觉虚弱,主经就陷下无力。若滞留在筋骨之间,产生寒症则易抽筋且骨节酸痛。若产生热症则筋松弛,骨萎弱而脆,肌肉消瘦骨髓空虚,体毛直立终而死亡(皮毛掉)。 皮在十二经络各有不同,所生之病亦各有不同 。皮是经络之气行走最上的一部份,病邪居在皮中,则使肌理打开,一开病邪会乘虚而入于络脉,络脉充斥病邪不去,继而入主经脉,一旦经脉盛满病邪,必再进入臓腑中,所以皮部各有其不同之区分,一旦病在皮表未愈,必生大病矣。 第五十七篇:经络论 络脉在四肢末梢。 吾人所见之络脉,其分青、赤、黄、白、黑之五种不同颜色,症状亦有不同。 主经脉有一定的颜色,而络脉没有一定的颜色。络脉靠近身体边缘。 经脉的一定颜色,就如同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是一样的,五脏本色对应各经脉之常色是也。 阴阳络脉的颜色对应其主经脉阴阳的颜色,阴络的颜色是与其主经脉相应的,但阳络的颜色则变化无常,随着四季而转变的。寒盛则使络脉凝固不行,一旦如此则色呈青且黑。热盛则会使络脉盛满如泽,一旦如此则星黄赤色。但这都是正常的反应,表示无病状态。如果五色同时出现,表示有寒热互往的病。 |
|
6311楼#
发布于:2016-04-17 20:41
中医经典特训2班-郭艳申请签到,2016年4月17日《黄帝内经》第72节学习心得:
一、骨空论篇第六十 1.针灸如何去治外风?当风由外进来的时候,刚开始一定是在孙络上面,孙络上沒有好,才会进入主经,主经上沒好就进入腑,腑沒好就进脏,这是发病順序;从皮表一路进来,我们有六经辨症,从太阳进入少阳,进入阳明,到阳明病就停了,从少阳会进入太阴,转枢进入太阴,少阴,厥阴,这是六经辨证的方法。当风邪从外侵入人体,第一个症状会使人有恶寒,出汗(汗出和不出汗是有区分的,有汗,就是风。无汗,毛孔会闭缩,一定是因寒,所以如果是伤于寒,病人一定没有汗,伤于风,病人会有汗的现象),头痛,身重(因为皮主四肢,主肌肉,如一中风,就不能固表,表阳会虚。所以,脾里的精液就沒办法照顾四肢,精在身体里是阴,精液順行,流畅无阻,流畅的力量就是阳,现在不能流畅,受到阻碍,所以就会有全身很重的感觉),恶寒。可用风府穴来治疗。从风府来调他的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假如感受了大的风邪,就会颈项有病,也应刺风府穴。如大风汗出不止的时候,遇到风,这时阳虚了。当表阳很足的时候,毛孔会闭住,不会流汗,现在表阳不够了,体液一直往外发散,这时可用灸癔僖穴,在背部下第六脊椎旁开三寸的地放;迎风怕风(会头痛)的病人,应刺眉头攒竹穴。 2.落枕颈项强痛,不能着枕的疾患,就让病人把痛的那只手尽量往后膜,到了极限的地方,让病人膜到脊柱的那个点,做个记号,然后在上面灸,落枕就好了。如果两胁痛胀,刺譩嘻。腰痛不能转侧摇动的,痛极了,有的牵引阴部也不舒服的,可刺八謬穴,和痛的上面下针。八髎穴在膀胱经上腰尻的之间。当鼠膝部这里发生病的时候(寒热),我们可刺寒府穴,阳关穴就是寒府穴,还可扎伏兔,涌泉穴,让其跪着取穴。 3. 任脉起源于中极穴的下面,上行至毛际,再往腹部中行上行通过,关元穴,至咽喉,再上颐,最后进入目的承泣穴。冲脉起源于气街(有二个气街,一是胃气的气街,在大腿的内上侧,一路上来有梁丘,伏兔等,还有一个是肾经的气街,后会会介绍)穴,与少阴经相并,侠脐左右上行,到胸中就散了。任脉发生病会在男子为腹部的七种疝病,疝就是积痛。就是固定一点的痛。它是累积而来的,在女子为瘕(就是腹中的病),腹中有累积东西在里面。一般来说寒症都会产生积痛。因为公孙主冲脉,当气逆,喘不过气来的时候,我们下公孙,内关,“公孙,内关,胃心胸”。 4.在女子督脉(在尿道口上方与阴毛中间那个地方是督脉的起点)循行入阴孔,阴孔就是溺道的外端,然后从这里分出一支别络,循着阴户会合于会阴部。绕行于肛门外面,再分支别行绕臂部到少阴,与太阳经的中络相合,少阴经从股内后廉而上,穿过脊柱而连属于肾脏,与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在巅顶交会,又向里联络于脑,复还出,下项,循着肩髓,內行侠脊,抵达腰中入内。在男子,督脉则循阴茎,下至会阴,这与女子是相同的。督脉发生病变,气从少腹直上冲心而痛,不能大小便,称为冲疝,如在女子,就有不育,或小便不利,遗尿,痔疮,嗌干等症。总而言之,督脉生病了,还是应从督脉治疗。病轻的话从脊骨式橫骨的各穴去治病。重的话就取脐下阴交穴治疗。我们治疗督脉最常用的是灵台穴,灵台在第六椎下,灵台外开1、5寸是督俞,所以,可以在灵台上右左1、5寸的地方各下一针。如再严重点可治脐下三寸关元的地方。(从关元穴到命门,中间有条弦一样的东西,道家练气的时候就是在这里,吸气,这个弦会往下沉,沉到会阴,吐气的时候,这根弦会往上升,升到中膈的地方,这是腹式呼吸,打坐的时候,假想,假想时心意就很集中了,这里是真气的所在,是三焦命门火的所在) 5.如 |
|
6312楼#
发布于:2016-04-17 20:5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教官-孝感-郑其赛3班保发容申请签到2016年4月14日《黄帝内经》第70课心得。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人体气穴有三百六十五处,来对应一年三百六十五日, 人的背痛彻心相互牵引而痛,其治在天突与笫十椎位以及上纪。所谓“上纪”,就是胃脘的中脘穴。人的“下纪”,指的是关元穴。背部与胸腔其病邪互相连系,阴阳功能受其影响,左右受其制衡,病的症状前胸后背相牵痛且绵延不断,引起胸部胁肋疼痛而无法呼吸,无法仰卧,气上冲而短促,且偏左胸一侧痛,任脉、督脉一脉会胀满而起。 督脉的支脉,从臀部尾椎处起,斜入体内中央,络到胸胁位,其支再入心脏贯通横膈与纵膈,再向上入肩井,再转入天突位,然后斜穿过胸到肩胛骨下方,交会在笫十椎下方。内脏的俞穴有五十穴,腑的俞穴有七十二穴,控制热的俞穴五十九位,制水的俞穴共五十七穴。头部有五行脉,每行脉有五穴,共二十五穴居头。脊椎两侧各有五穴分属五脏,左右共十穴。大椎穴两侧各有一穴是气喘名穴,共两穴。目瞳正中与浮白左右各二,共成四穴。两大腿髋部交接处有环跳穴,左右共两穴。膝有犊鼻各二穴。耳前有听宫二穴。眉头有攒竹二穴。耳后有完骨二穴。头顶中央有百会一穴。后脑部有枕骨的窍阳二穴。两颊有上关二穴。颔下有大迎二穴。腮骨有下关二穴。后颈都有天柱二穴。手、足部有上、下巨虚及上、下廉等四穴。两颔部有颊车二穴。喉部有天突一穴。腋下三寸有天府二穴。颈部有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肩部有肩井二穴。脐下有关元一穴。膝腘部有委阳二穴。肩背部有肩贞二穴。项部有哑门一穴。脐有神阙一穴。胸部俞穴有虞府、彧中、神藏、灵墟、神封、步廊左右共十二穴。背俞有大杼二穴。膺俞之云斗、中府、周荣、胸乡、天溪、食窦,左右共十二穴。阳辅二穴,足踝上横着二穴,跗阳与交信二穴。阴蹻、阳蹻的申脉、照海共四穴。 水俞穴都在肌肉分隔间,热俞穴都在阳气最盛的气穴上。寒热往来之俞穴在膝外屈膝处的阳关穴。天府下五寸是禁针的五里穴。此等三百六十五穴是施予针刺行气的穴位。 孙络是最微细血管会合之所,全身有三百六十五处,来对应一年,此为病邪所入之处,也是营气与卫气流通之处。一旦病邪居此,会使营卫无法流通而滞留,卫气会因而流散,营气会充溢在孙络的脉中,造成气竭血停着不动,向外会产生热症,入内会使人呼吸浅短,这时不可犹豫,立刻施予放血,使营卫能够流通,亦即只要发现郁血的血络,即刻放血,不须考虑其属何位。 肌肉之会处名“谷”,小肉之会处为“溪”。肉之分野,即是溪谷之会也,这是营卫通行之处,也是与外气交会之所。如果病邪居此,会使气壅塞不通,血积而令脉热,肉因而腐败。营卫无法流通,终致生脓,向内会伤及骨髓,向外会破损肌肉。 外邪若留在关节不去,终至大病生。此易积留寒邪之所,营卫无法居此滋养,造成肌肉消痩,筋节收缩,胸肋与关节肘部无法屈伸,向内会引发“骨痹”,向外会使肌肉麻木不仁,此谓“不足”,乃因大寒之邪积留溪谷不去而成的。溪谷共有三百六十五处,也对应于一年。所以无论是气穴、孙络、溪谷都相同,凡邪气入侵人体之始,均会充满在表脉往来,吾人只须施予微小的针刺,即可去病。故病虽进入不同部位,初始时其治法是一样的。 |
|
6313楼#
发布于:2016-04-17 21:2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惠州-赖惠平2016年4月16日《黄帝内经》第72心得:
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大风汗出,炙,大背下侠傍三寸所,厌之,令病者呼,应手。 从风憎风,刺眉头。失枕,在肩上横骨间。折,使臂,齐肘正,炙中。 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刺。 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与痛上,八在腰尻分间。 鼠瘘,寒热还,刺寒储,寒府在附膝外解营。取膝上外者,使之。取足心者,使之跪。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循面入目。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任脉 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督脉为病,强反折。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另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内,侠抵腰中,入循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脐中央,上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此生病,休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 其上气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其病上冲喉者治其渐,渐者,上侠颐也。 蹇,膝伸不屈,治其楗。坐而膝痛,治其机。立而骨解,治其骸关。膝痛,痛及拇指,治……坐而膝痛,如物隐者,治其关。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连若折,治阳明俞,若别,治巨阳少阴荥。淫泺胫竣,不能久立,治少阳之维,在外踝上五寸。 辅骨上,横骨下为楗,侠髋为机,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凡骸下为辅,辅上为,上为关,头横骨为枕。 炙寒热之法,先炙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炙橛骨,以年为壮数。视背俞陷者炙之,举臂肩上陷者炙之,下陷脉炙之,外踝上绝骨之端炙之,足小指间炙之,膺中陷骨间炙之,掌束骨下灸之,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凡当灸二十九处,伤食灸之,不已者,必视其经之过于阳才,数刺其俞而药之。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 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季水者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肿,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
|
6314楼#
发布于:2016-04-17 21:3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1班文霞申请签到
2016年4月17日《黄帝内经》第69课学习心得 病在少腹,引起腹痛无法大、小便时,此病名曰疝。是由中寒而来的,可针刺少腹及两股间与腰骨间之穴位,必有历痛点,待其感觉热时,病就好了。病生在筋,令人抽筋关节痛,无法行动,此名筋痹。可针刺痛部,针入筋与肉间,不可刺中骨,等筋热起时出针病愈。病在肌肤间,会令肌肤疼病,名为肌痹,针刺在大小肌肉间,下针多且采深刺,此为伤于寒与湿气,得觉针头热时就出针,不可刺伤筋骨,一旦伤及筋骨,日后会生痈肿或引起其它病变。病在骨时,会使人觉得骨重无法抬举重物,骨中髓部酸痛,阵阵寒意由内而生,此名骨痹。针刺必深,但通过肌肉血脉时,不可误伤。针从大小肌肉间下,直达骨边,觉得骨部发热,表示病愈,则可止而出针。病生在阳经时,呈现出忽冷忽热,分肉间亦有忽冷忽热的现象,此名是狂。可刺盛大的阳经脉,使之虚弱下来,全身觉得发热则停止,病必愈。又有病始发时一年一次,不治好,则成每月一发,再失治则成每月发四、五次,此名癫病。宜刺各分肉间,及各经脉之穴位,如遇只发热不恶寒之病人,则只宜针刺调和,发作停止则针亦停止。如果因风邪致病,且忽冷忽热,一日出数次的热汗,此时可先刺肌肉分肉间及络脉位。多汗且忽冷忽热者,探用三日一刺,须满百日方愈。受大风而病之人,其症是骨部沉重,须及眉皆落,此名大风(麻风),针法在肌肉中即可,使之汗出,满百日后,待脱落之须眉再生出时,即可停止刺法。 皮部论篇 皮有分不同之部,脉也有大经小经之规律,筋有大结与小络,骨也各有不同之度量,其不同部位所生之病亦不同,皮部的区分,以经脉之走向为依据,各经皆一样。阳明经的皮表,名害蜚,手、足阳明是一样的,视察其皮部有见浮起之血络者,都属于阳明经的络脉。其颜色如见青色表示痛,见黑色表示痹症,呈黄赤色表示热症,多见白色表示寒症,一旦络脉盛满,则邪必入经,凡属阳主外病,属阴则主内病。少阳经的皮表,名叫枢持,手、足少阳是一样看法,察视其主经经过之途径,在皮表有见浮起之络脉者,都属于少阳之络脉,络脉盛大时会进入主经脉,所以外感邪气会由此进入体内,而情志产生的病亦会由内脏渗出而出于经脉,各经都是如此的。太阳经的皮表,名叫关枢,手、足太阳是一样的看法,察其经脉所过之皮表,有呈现浮起之血脉者,都是属于太阳之络,络脉满盛则会入于主经脉。少阴经的皮部在内侧,名叫枢儒,手、足少阴是一致的,诊视其皮部有浮起之血络者,都属于少阴之络。一旦络脉满盛则必入主经。外邪入体内,是由络入经,再由经入脏,内邪出于外,是由脏内而入骨中。厥阴经所行经路线的皮表居四肢内侧,名叫“害肩”,手、足厥阴是一样的,察其经络所过之皮表,有见浮起之血络者,都属厥阴之络,凡络脉盛都会入注主经脉。太阴经所过四肢内侧之部位,名叫关蛰,手、足太阴是一样的,察视其皮表部位,有见浮起之血络者,都是太阴之络,络脉满盛则入注主经脉。 全身十二经之络脉都在皮之表部,所以也是百病始生之所。病之始必在皮表,一旦病邪入皮表,会使肌肉纹理打开,一旦如此,病邪就入居络脉,停滞不去,久而传入主经,此际如病邪不去,必傅入腑中,停滞在肠胃之中。病邪始入于皮毛,会使汗毛栗起,再而肌肉纹理开,病邪进入络脉,一旦病邪充满络脉中会令络脉色变,久而入注主经中,会使人感觉虚弱,主经就陷下无力。若滞留在筋骨之间,产生寒症则易抽筋且骨节酸痛。若产生热症则筋松弛,骨萎弱而脆,肌肉消瘦骨髓空虚,体毛直立终而死亡。 皮在十二经络各有不同,皮是经络之气行走最上的一部份,病邪居在皮中,则使肌理打开,一开病邪会乘虚而入于络脉,络脉充斥病邪不去,继而入主经脉,一旦经脉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