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
侠客
侠客
  • UID20183025
  • 粉丝0
  • 关注1
  • 发帖数192
6360楼#
发布于:2016-04-18 20:1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宏申请签到,2016年4月18日《黄帝内经》第74课心得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宏申请签到,2016418日《黄帝内经》第74课心得
调经论第六十二

针刺治疗适中即可,视病之深浅而定。
气,系指肺。肺主气也。气有余则喘咳气上逆,气不足则呼吸气息短少。气和血是分工合作的,肺气若有问题,肺气外泄,皮肤会发白。气不足讲话无力,气有余声音很大。在治疗补泻时,有余者泻其经,但不要出血,不要气泄。不足者补之,不可出气。肺气微变,以一些按摩等细微的动作,即可痊愈。
血者,肝也;肝藏血也。血有余易怒。不足则易恐。血有疾,在经脉上会有淤血,治疗时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者视经脉之虚而补之,下针后留针,待气到,感觉脉变大再行出针。若经脉上有淤血,放血治之。
形者,脾也,脾藏形也。形不足,四肢无用。形有余腹胀满,大小便不利。邪气仅客于肌肉,使肌肉有蠕动,为微风。形有余泻阳经,不足补足阳明经脉。微风当刺分肉之间,分肉之间是两个肌肉的间隙。不要刺中经脉,也不要伤其络脉,卫气得复,邪气消散。
志者,肾也。肾藏志。志有余,腹胀,下痢。志不足,昏厥、手足冰冷。气血未并,邪气在骨间,感觉骨间有物。治疗有余,在然谷旁边放血;不足补复溜。
刺未病:气血未乱,有一点微恙,不必下深针,也不必在经络上下针。
气血已病阴阳相搏时,血气分离,气往上冲,入头致惊狂,此时应放血治之;血并于阳,气并于阴,致热证;血并于上,气并于下,致心烦。血并于阳,气并于阴,气血性喜温,遇寒气则不能流,此时温则平衡。因此气之病为血虚,血之病为气虚。气血要均衡为常态。
寒伤气,气停而累积,气下行而成血虚;反之则为气虚。
有物为实,无为虚。气血相并,为实证。单纯的气病血病,是虚证。治疗实证,不仅要行气,还要活血。针灸时,下针百会、涌泉放血,即可令实证虚下。
所有阴阳经均有腧穴,人身脉分三部九候,手上脉也可分为三部九候。病出于阳,系为外邪;病从内出,是按时节,或七情致病。风雨伤人,先在皮表,其顺序为皮表-孙络--大经。此时脉紧大,实者按之则痛。若为虚证,喜按,隐痛。寒证伤人,血脉不畅,虚证较多。
寒湿伤人,皮肤失却收缩功能,肌肉坚紧,营血滞涩,卫气离去,为虚证。虚证多见皮肤松弛而有皱折,卫气不足,营血滞涩等,按摩可致气,使气足能温煦营血,故按摩则卫气充实,营血畅行,便觉爽快而不疼。
喜怒不加节制,则阴气上逆虚于下,阴虚者阳必凑之,为实证。
过度喜乐则气易下陷,过度悲哀则气易消散,气消散则血行迟缓,脉道空虚;若再寒凉饮食,寒气充满于内,血气滞涩而气耗,为虚证。
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腑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阳虚外寒,阴虚自内生热,行房过多可致阳虚。
郭新
会员
会员
  • UID20187539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13
6361楼#
发布于:2016-04-18 20:2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九班郭新申请签到
2016-4-18黄帝内经74课心得
1气的有余和不足
气有余令人咳喘且气上逆,可泄其经,不可令其出血气泄。
气不足令人呼吸无力且浅短,可用补法补其经脉,不可使气泄。
气微泄,轻轻刮其皮肤即可,或采用吓吓病人吧办法,使病人神惧,精气会即可回复正常,邪气因而散乱而自毛孔外泄。

血有余和不足
血有余肝气必郁,令人易怒,可泄其经放其血出。
血不足肝必虛,是因肾不足造成的,令人生恐惧状,可先找出虚弱的经脉,用补法,待其脉有虛转大后,迅速出针,用扪针法。
邪气微,令孙脉郁血,放血即可。

形有余和不足
形有余,令人腹胀肚大,大小便不顺畅,可泄其阳经。
形不足四肢无法自由活动,可补其阳经的络脉。
形微恙,取穴在分肉之间,不可刺主脉,如此卫气恢复邪气散。

志有余不足
志有余腹部胀满兼下利,可在然谷放血。
志不足则易昏厥,可刺复溜穴,用补法。
志微恙,在病症部位浅刺,病邪即除。

2虚实的原因
当身体阴阳互相干扰,氣血不平衡,卫气運行混乱,血在脉中逆行,氣血不在其位,就会成一實一虛状。
血集中阴脏气集中阳腑,令人易惊发狂。可刺百会放血。
血集中阳腑,气集中阴脏,令人热中。
血集中在上气集中在下,令人心中烦闷情绪易怒。
血集中在下部,气集中在上部,令人精神混乱而健忘。

氣血二者,喜温恶寒,寒盛使其涩滞不行,温暖使其運行流畅。
气所聚之处无血,血必虛。血聚之处无气,气必虛。
氣血不平衡为气虛。孙络和络脉输送氣血进入主经。如氣血集中孙和络之中,即为實。
血气并在头,令人手足冷,严重者不省人事,立即死亡。可在百会十宣放血。
百会放血令气虛,十宣放血令气行。
治疗实症时,要行气和活血化瘀一起。
虛症不是气虛就是血虛,气虛是血堵,血虛是气不行。

虚实因何而生
人的阴经和阳经皆有俞穴,为阴阳交会之所,阳气由俞穴进入阴经,阴经满时,由阴经之俞穴进入阳经。
病之始生,有时在阴,有时在阳。
阳病来自风热暑湿燥寒。
阴病来自饮食不节,居处不洁,七情过度。
寸关尺,寸为九分尺为一寸,此三部又各分为皮肤,中部,骨边天地人三部。

风雨伤人,必先皮肤后孙络再络脉进而主经。病邪停在肌肉之间,肌肉坚硬满大,脉必坚硬且大,此为實。按生痛。

寒湿伤人,令人皮肤松软无弹性,肌肉坚硬紧绷,血流坚涩,卫气失散。名为虛,虛为阳气不足,喜按。

七情太过,阴气上逆,上實下虛,下虛阳则散,寒气乘虚而入,下为寒症。
因上为阳,阳中有阴。下为阴,阴中有阳,今阴气上逆,阳沒有阴固,则阳散,阳散阴累积成阴實。

喜过度令人心气缓,气下降。悲则令肺气消,经脉为空虚状,如若再饮食寒冷
,令胃生寒,肺气虛外寒再入,两寒入体,令血行涩,阳气散,则阴虛。

阳虛外寒
阴虚内热
阳盛外热
阴盛内寒
阳虛外寒是因阳生于上焦胸位,以温皮肤分肉,阳气受损,会寒气束表,上焦之阳无法到达皮表驱寒,寒气独居在外,成寒栗。
阴虛内热是因过度的劳累,致形体衰弱气不足,无法正常吸收食物的精华,阳气因而不足,造成上焦无法運行阳热,下焦排泄功能受阻,胃热之气滞留不出,造成热气熏胸,为内热。
罗红梅
侠客
侠客
  • UID20181765
  • 粉丝3
  • 关注6
  • 发帖数162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6362楼#
发布于:2016-04-18 21:3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罗红梅申请签到2016年4月18日《黄帝内经》第73课心得
1、肾是母脏,地之气上升者,生水之源,水集于肾由肾生液上升入肺分布到五脏供养。
风水病:性交或劳力过度(肾主骨,骨头才有力量),则由肾出汗,汗出遇风,邪入,津液无法回脏腑和离开皮肤,居毛孔汗腺中,行于皮下,久成跗肿,此病生于肾。玄府即汗孔。

2、水俞穴即肾俞穴
此五十七穴为阴气所聚之处,水出入之处,臀部有五行,每行五穴,共二十五穴。
水病:在下体足跗肿胀,中部腹部肿胀,上部肺中有水,引起喘气,此为天阳下不来,遇水回逆。
到无法卧躺时,是肾与肺俱病,肺病会喘息,肾病会水肿。肺中水盛,造成气上逆不下,使人无法卧躺。都是水气延肾经上下而行,水气留居不去造成。

3、腹部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左右共十穴。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左右共十穴,此二十穴是肾气必经遇之处。
足三阴交会的三阴交上左右各一行,每行六穴,即三阴交、照海、复溜、阴陵泉、漏谷、地机等六穴,左右十二穴,是肾脉下行之所在,太冲之所。此五十七穴是络脉所在,水客居之地。

4、春取穴在络脉与分肉间
春属木,肝气初生,气急,如风之疾,经脉中血必深,始生气少,不能深入而浅居表面,故针刺络脉与分肉间,方得气不伤血脉。

5、夏取穴在盛大经脉及皮肤腠理间
夏火气当旺,心气始长,本脉中血实气弱,阳气溢皮表。因暑热熏在皮表,热入内伤及经脉,所以选盛大经脉与腠理间,刺皮肤而能去病,因邪在极浅表面,盛经指阳经之脉。

6、秋取经俞穴
秋金气当旺,肺气将收敛,金气将盛过火之气,阳居筋脉交会之所未入腑,秋季,阴寒气始盛时,若身处湿状态,无法深入体内,只须刺俞穴泻阴寒之邪。秋阳气初衰,用合穴去阳盛之邪。

7、冬取井荥穴
冬阳气深,潜藏在内,阴在外,取井荥穴较浅不会动到阳,所以冬季取井穴,春不病流鼻血。

8、泄肠经盛热之穴:头顶有五行,每行有五穴,共二十五穴。
泄胸中之热,如肺炎,大杼、膺窗、缺盆、背俞此八穴能泄。
泄四肢之热:云门、肩髃、委中、环跳共八穴。
泄胃中热气:气街(伏兔)、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左右八穴。
泄五脏之热:五脏膀胱经上各俞穴,左右共十穴。
以上五十九穴,都是左右热之所在。

9、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
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此十种变化,皆因气不同产生。

10、神有余与不足
神有余则笑不止,不足则生悲泣。
神微: 气血协调,五脏必安,固表之力(免疫系统)必强,即使邪入表,只会引汗毛竖起,皮肤有寒冷感,神气微微受病,表症。
何媛
贫民
贫民
  • UID20176951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75
6363楼#
发布于:2016-04-18 21:53
73,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二班何媛申请签到,2016年4月18日《黄帝内经》第73课心得
1,水俞穴:肾之俞穴,五十七穴为阴气所聚之处所,也是水出入之地,臀部上有五行,每行五穴,共25穴,即水俞穴。
(1)水病:下部足跗肿胀,中部腹部肿胀,上部肺中有水,引起喘气。无法躺卧的时则剩余肺疾病,肺病喘息,肾病水肿
(2)无法躺卧的原因:肺中水盛造成气上逆不下,使人无法卧躺,因水气顺延足少阴肾经的经脉上下而行,水气居留不去而造成
2,肾之街:中柱,四满,气穴,大赫,横骨
胃之街: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
脾之街:三阴交,照海,复溜,阴陵泉,漏谷,地机
肾经下行之所:即太冲之所,任何积水都和肾有关系。
3,春夏秋冬取穴
(1)春天针刺络脉
原因:春天是木,风很急,肝急,阳刚起,经脉中血之走向必很深,始生之时气必少,无法深入体内而浅居表面
(2)夏天刺皮肤
原因:夏天是火气大旺的时节,心之气开始增长,脉中血实气弱,阳气溢于皮肤之表,一旦因暑热薰在皮表,热入内伤及筋脉,选取盛大的经脉与腠理间,刺皮肤而能去病,因邪在极浅之表面。
(3)秋天针刺俞穴泻阴寒,取合穴泻阳盛之邪
原因:金气当旺之时节,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居于经脉交汇之所,并未入腑中。阳气初衰,阴气初胜,一旦身体处于湿的状态,阴寒之气仍初始,并未至盛,无法深入体内
(4)冬天针刺井荣降阴,荣穴强阳
原因:水气当旺之时节,肾气初收敛之时,阳气潜藏入里,肾阴之气坚固,足太阳之气深藏。阳脉已是其功能,取井穴来降阴气之逆行,取荣穴能加强阳气之固表,冬季取井荣,春季不病鼻血。
4,治热病俞穴
(1)泻阳经上逆热邪:头上有五行,每行五个穴位
(2)泻胸中热邪:大杼、膺俞、缺盆、背俞这八个穴位。
(3)泻胃热邪:气街、三里、上巨虚和下巨虚
(4)泻四肢热邪:云门、肩髃、委中、髓空
5,寒气盛极,就会郁而发热。
第六十二篇  调经络篇
1,病属有余则泻,不足则补法。
神有有余,有不足;气有有余,有不足;血有有余,有不足;形有有余,有不足;志有有余
2、神有余则喜笑不止,神不足则悲哀。气血没有合并在一起,
常态:气走血跟着后面走,相距六寸,气和血并在一起的时候,得病。
神之微:五脏安定,固表之力即免疫系统必强,邪入体表,还未或笑或悲,邪气位于形体之肤表,病人觉得寒栗起于毫毛,尚未侵入经络,乃属神病微邪
3、补泻方法
(1)神有余,泻其小络――手指头旁边放点血出来,不可刺到大经里面去,神气自然平稳。
(2)神不足,按其虚络,针刺,不可出血。针取出时,不可泻气,需扪针,则经络气通,神气平衡。
黄萍
贫民
贫民
  • UID20182741
  • 粉丝2
  • 关注0
  • 发帖数164
6364楼#
发布于:2016-04-18 22:00
@教官-徐州-杨诚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黄萍申请签到
     2016年4月18日《黄帝内经》第73课心得
       治疗水肿病的穴位
       肾脏主管水,所以这五十七个治水肿病人的穴位都和肾脏关系密切。这些穴位是阴气所积聚的地方,水液之气都从这里出入。所有积水病都与肾有关。
     尾椎骨以上共有五行:每行有五个穴位,中间一列是督脉,两旁的四列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
      中间一列五个穴位是:长强、命门、腰俞、悬枢
     足内踝上有一行,六个穴位:大钟、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左右共十二穴,这是足肾经的经脉下行的部分,亦名“太冲”之所。  
       利水三皇穴:阴陵泉、地机、三阴交。
      都是五脏的阴络经过之处,也是水气停留的地方。治疗水肿病,针刺这些穴位。
      水肿病的症状、原因及治疗
       下部浮肿和腹部胀大等症状;
     上部的呼吸喘促、不能平卧等症状。
       这是肺和肾脏同时发生疾病所导致。水气犯肺,就会出现呼吸喘促、不能平卧等症状;水肿是肾功能失常造成的。两脏同时产生病变,互相影响,所以引起水气停留。
      治水时,用提壶揭盖法,即用发表药,上面的水排掉后,肾水就可以排掉;或者用吐法排上面的水。
     针刺与四时关系
 
     春天受病于风。春天针刺,多取络脉和肌肉。
     夏天受病于暑热。夏天针刺,多取盛经和皮肤腠理。
      夏天是五行之中火气所主管的季节,人体的心脏之气与夏季相对应,这时以及之气刚开始生长,其气较少,所以脉也比较瘦。由于气候炎热,阳气亢盛流溢,向外熏蒸皮肤腠理,向内则进入经脉之中,所以针刺时只要针刺穿透皮肤,病邪就会外泄露。因为阳气充满体表,邪气停留在人体的部位更加表浅。所谓盛经,就是指充盈浮现在体表皮肤和肌肉之间的络脉,指阳经之脉。
      秋天受病于湿。秋天针刺,多取经脉上的腧穴。
     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秋天是五行之中金气所主管的季节,肺脏之气与秋天收敛清肃的气候相对应。秋季阴气初胜而未盛,湿邪侵犯人体不能深入,停在经络上,所以治疗时多取各经的俞穴来泻除阴邪。秋季阳气始衰,阳气在经脉的合穴,故取合穴用来泻除阳邪。因为体表阳气开始衰弱,而向内运行到合穴之处,所以要取合穴针刺。
        经络是气行的通道,经络包在血管的周围,气动血才动。
       新病为实,用泻法;久病为虚,用补法。新病气色无改,久病气色已伤;新病持续痛,久病隐隐作痛,喜欢按。
       冬天受病于寒。冬天针刺,多取各条经脉的井穴和荣穴。
       冬取井荥:冬天是五行之中的水气所主管的季节,人体的肾脏之气与冬季相对应,开始发挥闭藏的功能,人体表层的阳气更加衰少,大部分潜藏于人体内深入,而阴气却充满体表。由于太阳之气潜藏于内,体表的络脉也随之而沉伏少见,所以,取井穴来降阴气之逆行,取荥穴能加强阳气之固表,可以泻掉病邪而不把阳气引出来。如果取其他穴位将阳气引动而无法潜藏,来年春天就会流鼻血。
     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俞穴
      热穴的压痛点针刺放血。 阳经热逆
       在头上有五行,每行各有五个穴位。
    中间一列是督脉,五个穴位是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
旁边四列都是足太阳膀胱经,靠中线两列各有五个穴位,即五处、承光、通天、络郄、玉枕。
偏外的两列也各有五个穴位,即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
        因为各条阳经之气都上行到头部,所以这五行穴位能够发散各
周永燕
侠客
侠客
  • UID20185670
  • 粉丝1
  • 关注4
  • 发帖数168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6365楼#
发布于:2016-04-18 22:0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周永燕申请签到,2016418日《黄帝内经》第73课心得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足少阴肾经:肾主水。肾脏是阴中至阴的脏,所谓至阴者,就是水最盛之所。肺脏是阴中之太阴。少阴的意思是指冬季之脉象,沈且小。阴之本犹树之根在肾脏,其支叶伸展在肺,都是能积水的处所。


肾有病时,为何能聚水而生病呢?肾脏是消化系统的排水门闸,一旦此斗紧闭不通,则须排出之废水就聚在经上,肾如树之根,肺如技叶的顶端,水会顺经而上,肺主司皮毛,水从之而入皮中,故成足跗肿胀,水停聚皮中而生病也。当肾水聚水而生病,当肾水过满会反逆到胃。
各种水病都因肾而起吗?肾脏是母脏也,地之气上升者,属于肾,此生水之源也,亦即水集于肾由肾生液而上升入肺来分布五脏供养。肾为至阴,如地一样,如性交时或劳力过度,则会由肾出汗,ー旦肾汗出时,适遇风吹,风引之邪乘机而入,致使此津液无法回归脏腑,而又无法外岀离开皮肤。此液客居在毛孔汗腺中,行走在皮下,久成跗肿。此病本生于肾,名叫“风水”。所谓“玄府”者,即汗孔之意。当劳动时出汗,表汗出又受风,汗就停在皮肤和肉之间。
水俞五十七穴,是主司什么功能呢?水俞穴即肾之俞穴,此五十七穴为阴气所聚之处所,也是水出入之地。臀部上有五行,尾椎骨与命门之间每个脊椎骨,旁开一寸半,每行五穴,共二十五穴,这是肾之俞穴也。所以水病之人,在下体可见足跗肿胀,中部可见腹部肿胀,上部可见肺中有水,引起喘气,呼吸短促。到了无法卧躺的时候,表示肾与肺俱病。肺病会有喘息,肾病会有水肿。肺中水盛,造成气上逆不下,使人无法卧躺。这都是水气顺延足少阴肾经的经脉上下而行,水气留居不去而造成的。
伏兔上左右各有二行,每行五穴,共二十穴居此,即腹部的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左右共十穴。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左右共十穴,这二十穴是肾气所必经遇的位置。足之三阴交会的三阴交以上左右各有一行,每行六穴,即三阴交、照海、复溜、阴陵泉、漏谷、地机等六穴,左右十二穴。这是肾脉下行之所在,亦名“太冲”之所。此凡五十七穴,都是肾脏的络脉所在,水所客居之地也。
神阙和曲骨之间:肾之街:任脉旁开五分,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胃气街:任脉旁开2寸,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利水都可以用这些穴位。积水都和肾有关。
春天取穴在络脉与分肉之间,是为什么呢?春天是木气主司的季节,肝气初生之时,此时肝气劲急,如风之疾,经脉中血之走向必很深,始生之时气必少,无法深入体内,而浅居表面,所以针剌取铬脉与分肉之间,方能得气,不伤血脉。
夏季在盛大之经脉及皮肤的腠理间取穴,是为什么呢?夏季是火气当旺的时节,心之气开始增长,此本脉中血实气弱,阳气溢于皮表之时。一旦因暑热熏在皮表,热入内伤及经脉,所以选取盛大的经脉与腠理间,这也是病之所在,只须剌皮肤而能去病,因邪在极浅之表面故也。所谓“盛经”,就是指“阳经之脉”。
秋天取用经穴俞穴,是为什么呢?秋天为金气当旺之时节,肺气将收敛之时节,金气将盛过火之气,阳气居于经脉交会之所,并未入腑中。此秋季,乃阴寒气始盛之时,一旦身体处于湿的状态,由于阴寒之气乃初始,并未至盛,所以无法深入体内,所以只须针刺俞穴以泻出阴寒之邪,取用合穴来去掉阳盛之邪,由于秋季为阳气初衰之时节,所以只取用合穴即可。
冬季在井穴荥穴取用,是什么意思呢?冬天是水气当旺之时节,肾气初收敛之时,阳气潜藏入里,肾阴之气坚固,足太阳之气深藏,阳脉已失其功能,这是取用井穴,来降阴气之逆行,取荥穴能加强阳气之固表,所以冬季取井荥,春季不病鼻血,就是这个道理。
治热病的五十九俞穴:头顶上有五行,每行有五穴,此二十五穴是能发泄所有阳经之盛热所在,所有阳盛大热都可以用。大杼、膺俞(胸口的穴位膺窗)、缺盆、背俞(肺俞),此八穴能泄积在胸中之热也(如肺炎,发高烧;心热;按这些热穴都能找到压痛点,在压痛点上下针)。气街(伏兔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左右八穴,此泄胃中的热气所在(消渴就是肠胃里热,不停的喝水还不能解渴)。云斗、肩髃、委中、环跳等共八穴,是用在泄四肢之热(手和腿关节周围)。五脏在膀胱经上各有其独立的俞穴,左右共十穴,此为泄五脏之热的所在。以上五十九穴者,都是能左右“热”之所在也。
人体受到外来寒邪所伤,为何会转变为热症?人体之中寒气过大,终而生热,此犹阴极生阳同理也。(实即人体之免疫系统与病邪相抗而生热的)。热症都是寒带来的。春发温病都是冬伤于寒。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关于针剌法中,凡有余则用泻法,凡不足则用捕法,到底什么是“有余”?什么是“不足”?有余的分五种,不足的亦分五种。人的神有的有余,有的不足。气也有的有余,有的不足。血也有如此,外形也有如此,情志亦同。凡此十种变化,皆因气之不同产生的。
人体中有精华之气,有津液、四肢、九窍、五臓、六腑,及全身十二经络与奇经八脉,金身上下三百六十五关节所在,都是百病生之所也。然百病之生,都有分虚实,现老师说有余的分五种,不足的也有五种,这是由何而生的呢?
这都始生于五脏。心乃藏神之所,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人因此而有外形。故人的意志心情内通骨髓,行之于外,内藏五臓。五脏的精气,都透过这些管道来各司其职,一旦其间之气血不和,百病必因之而生。所以吾人治病,都固守在调理其经脉的畅行。让经络平衡,五脏既能平衡。
神的有余与不足,情形是如何呢?
人的神若太过,会呈现笑不止的现象;若神不足,则会生悲泣的症状。气血协谓之时,其五臓必然安定,固表之力(免疫系统)必强,此时即令邪入体表,只会引起一些汗毛竖起,皮肤有寒冷感而巳,此种表示神气微微受病,故名之为“神微”。当出现笑不止或悲泣的症状时,出现皮肤发冷恶寒的感觉,就是刚开始,血气并,已经伤到内脏;若只是笑不止或悲泣的症状没有皮肤发冷,就不用治。
那补泻的方法义是什么呢?对神有余的病人,采取在孙络位置(手指头旁边)放出少部份的血,不可在大经主脉上放血,神气自然平稳。
神不足的,找出其络位虚弱之处,即皮肤见凹陷的位置数按之,使气血连,也可用针来通利其气,切不可令其出血。针取出时,不可令其气泻,探扪针孔之法,来令其经铬气通,神气自然平衡。
钱蔚宏
侠客
侠客
  • UID20183763
  • 粉丝2
  • 关注0
  • 发帖数201
6366楼#
发布于:2016-04-18 22:1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钱蔚宏申请签到,2016年4月18日《黄帝内经》第74课心得:

刺神微的方法
先用手指按摩针刺的位置,针至皮肤表面即可,不须刺入皮中,如此就可使稍微不足的神气自然充足起来。

气有余与不足的症状
气之有余,会使人喘咳且气向上冲。气不足就会有呼吸无力且呼吸变浅的症状。血气的运行如果不乱,则五臓之间必定呈安和的状态,如果只是皮肤稍微发生异常的时候,称之“肺魄之气微泄”,只是肺气微泄的意思。
气有余时则须泻其经脉,但须注意不可伤及经脉,不令其出血不令其气泄。如气不足,则须用补法补其主要经脉,不可使气泄出。

刺肺气微泄
只须轻按须要针刺的位置,把针拿出来给病人看到,一边拿针一边说:“我要把针刺入很深的地方。”此时病人必怀惧色,则体内精气立刻就会回复正常,邪气因而散乱而无处可容,于是自毛孔中外泄,正气就自然回复。血一旦有余则肝气必郁,呈现易怒之状,血如不足,肝必虚,皆因肾不足造成的,故易生恐惧状。人体内气血舒畅正常运转,则五臓必定安和;如果邪气令孙络充血,则必会有瘀积血脉的现象。血有余时,则须泻其最盛大的经脉,放出其血,血不足时,则先寻出虚弱的经脉,把针刺入主经脉内,久置其针,小心检视,俟脉气转为大后,很迅速的出针,手按针孔,不使血流出针孔。
针前针后脉象变化很大。

微风症
针刺经脉中的瘀血,须找出郁血的血络处,从该处放血,使留滞无用的瘀血不进入主经之内,造成大病。
形有余之人,会有腹部胀满的现象,小便不顺畅。形如不足,会使手足无法自由活动。气血平稳流畅,五脏必安定,如果邪气只停留在肌肉,则会有肌肉蠕动的感觉,此名“微风”。形有余的须离其阳的经脉,形不足的须补其阳经的络脉部份。

刺微病
取穴在肉与肉之间,针刺不在主要经脉上,不在其络上,如此卫气得以回复,邪气就会散尽。志有余之人则腹部胀满兼有下利,志不足则意昏厥(厥:一为昏厥,二为手脚冰冷)。气血不乱,五脏安定不病,则表示邪气在关节部位,该处会稍有颤动的现象。凡志有余之人,可在肾经然谷部位放血。志不足的,则可取用复溜穴施用补刺手法。
在气血未乱时,在有病症的部位浅针,不可刺入主经脉,病邪必能立刻去除。

虚实的形态、气血混乱时的现象
身体内气血一旦不平衡,阴阳必互相倾戈干扰,使卫气运行混乱,血在脉中乱行,气血离开本应居留之所在,变成一处实一处虚的状态。如果血集中在阴臓,气集中在阳腑,会使人呈易惊且发狂状。如果血集中在阳腑,气集中在阴臓,就会有内热很盛的病症出现。如果血集中在上部,气聚集在下部,会造成心中烦闷,情緖易怒之症状。如果血集在下部,气聚在上部,就会有精神混乱而健忘的症状出现。

血偏居在阴,气偏居在阳,如此气与血分开的时候,血气二者,其性喜温暖,厌恶遇到寒冷。寒盛时能使它涩滞不行,温暖则能使它流畅运行,因此气所聚之处血为虚,血所聚之处气为虚。

人体中最重要的就是气与血,有即称为实,无即为虚。所以气相聚必无血,血相聚则无气,现在是气血不平衡,而造成气虚。
实症是气血皆痹,治疗既要行气,又要活血化瘀;虚症不是血虚就是气虚,血虚是气堵塞,气虚时候血堵塞。

孙络与络脉皆会输运气血进入主经,如果气血都一起集中在络脉与孙络之中,这就是实。血和气一旦并聚于头部(可百会放血,或涌泉放血),会造成手足冰寒,不省人事的疾病,严重时会立即死亡。如果偏于上部的气血能复返下部,此人必生,如不返则必死。

手之三部九候
手也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又分天人地(外->内),为九候。
人身中阴经与阳经都有俞穴,此阴阳气交会之所。阳气由此而注入阴经,待险经满时,又由阴经之俞穴外出入阳经,此阴阳和谐时,形体必饱满,三部九候之脉若正常如一,则表示此人正常无病。人病邪的初生,有时发生在阴,有时发生在阳。生于阳的病,必得自外感之风、寒、署、湿、燥、热。生于阴的病,必得自饮食不节,居处不洁,情绪之过度喜、怒、忧、思、悲、恐而来的。阳痹来自外在,阴痹来自内在。

风雨伤害人时,初时必在皮表,再渐进入孙络,当孙络充满病邪,就进入了络脉,俟络脉充满病邪,就进入主要经脉了。如果人的气血与病邪,尚停在肌肉之间,则脉必坚硬且大,此时名“实”,实之意,即肌肉呈现坚硬满大,用手按则生痛。

寒湿伤到人体,会出现皮肤松软无弹性,肌肉坚硬紧绷,血流艰涩,卫气会失散,故名“虚”。虚的人,会因为机能不张而阳气不足,用手按压患处,阳气就会聚集该处使它温暖起来,因此按时会感觉舒畅且不会疼痛。喜按为虚,恶按为实。

阴可满不可实。由内因产生的实症,过喜过怒之人不知节制,造成脏气向上逆行,一旦上逆,必使下部空虚,下部空虚阳气越散,寒气就乗虚而入,下部就成为寒实了。
阴由内因产生虚症,喜过度则心气必缓,而气就下降。悲伤过度会使肺气消散,一旦气消,则经脉就成为空虚状,此际若食寒冷之物,就会使冑生寒,加上肺气虚而外寒由表入,二寒相重加于体内,终令血行艰涩,阳气四散,这就是“虚”了。要保持情志的稳定。

表阳虚则必生外寒,里阴虚则生内热,阳盛则外现热症,阴盛则里现寒症,阳本身始生在上焦胸位,主要在温暖皮肤肌肉之间,一旦阳气虚损不足,寒气束于皮表,上焦之阳无法达于皮表,驱走寒邪,所以寒气独居在外,造成寒栗。
阴虚内热,遇度操劳之人,形体衰弱气不足,无法正常摄取食物,体内精华无法充盛,阳气因而不足,造成上焦无法运行阳热,下焦的排泄功能亦受阻,于是胃热之气留滞不出,热气熏胸,此内热之所生也。虚症基本为里寒。

不流汗之因及治法
阳气盛而使外热盛,是因为上焦的阳气如果无法畅连肌肉皮表时,会使皮肤紧密,肌理闭塞不通,毛孔因而不通畅,汗液无法外泄体外,造成体内之热达于肌中,无法随汗外出,就发生外热的症状。阳虚外寒,阴虚内热。
灸友刘炳环
侠客
侠客
  • UID20187358
  • 粉丝3
  • 关注1
  • 发帖数154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6367楼#
发布于:2016-04-18 22:3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刘炳环申请签到
 2016年04月18号,《黄帝内经》第73课心得
 肾脏是母脏,地之气上升者属于肾,此生水之源,亦即水集于肾由肾生液
而上升入肺来分布五脏供养。肾为至阴,如地一样,如性交时或劳力过度,则会由肾出汗,一旦肾汗出时,适遇风吹,风引之邪乘机而入,致使此津液无法回归脏腑,而又无法外岀离开皮肤。此液客居在毛孔汗腺中,行走在皮下,久成跗肿。此病本生于肾,名叫“风水”,所谓“玄府”,即汗孔之意。
 俞穴即肾之俞穴,此五十七穴为阴气所聚之处所,也是水出入之地。臀部上有五行,每行五穴,共二十五穴,这是肾之俞穴。以水病之人,在下体可见足跗肿胀,中部可见腹部肿胀,上部可见肺中有水,引起喘气。到了无法卧躺的时候,表示肾与肺俱病。肺病会有喘息,肾病会有水肿。肺中水盛,造成气上逆不下,使人无法卧躺。这都是水气顺延足少阴肾经的经脉上下而行,水气留居不去而造成的。
 伏兔上左右各有二行,每行五穴,共二十穴居此,即腹部的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左右共十穴(肾街)。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左右共十穴(胃街),这二十穴是肾气所必经遇的位置。足之三阴交会的三阴交以上左右各有一行,每行六穴,即三阴交、照海、复溜、阴陵泉、漏谷、地机等六穴,左右十二穴。这是肾脉下行之所在,亦名“太冲”之所。此凡五十七穴,都是肾脏的络脉所在,水所客居之地。
 肾街与胃街可提胃气可利水。
 春天取穴在络脉与分肉之间,因为春天是木气主司的季节,肝气初生之时,此时肝气劲急,如风之疾,经脉中血之走向必很深,始生之时气必少,无法深入体内,而浅居表面,所以针剌取铬脉与分肉之间,方能得气,不伤血脉。
 夏季在盛大之经脉及皮肤的腠理间取穴,因为夏季是火气当旺的时节,心之气开始增长,此本脉中血实气弱,阳气溢于皮表之时。一旦因暑热熏在皮表,热入内伤及经脉,所以选取盛大的经脉与腠理间,这也是病之所在,只须剌皮肤而能去病,因邪在极浅之表面故。所谓“盛经”,就是指“阳经之脉”。
 秋天取用经穴俞穴,因为秋天为金气当旺之时节,肺气将收敛之时节,金气将盛过火之气,阳气居于经脉交会之所,并未入腑中。此秋季,乃阴寒气始盛之时,一旦身体处于湿的状态,由于阴寒之气乃初始,并未至盛,所以无法深入体内,所以只须针刺俞穴以泻出阴寒之邪,取用合穴来去掉阳盛之邪,由于秋季为阳气初衰之时节,所以只取用合穴即可。
 冬季在井穴荥穴取用,冬天是水气当旺之时节,肾气初收敛之时,阳气潜藏入里,肾阴之气坚固,足太阳之气深藏,旸脉已失其功能,这是取用井穴,来降阴气之逆行,取荥穴能加强阳气之固表,所以冬季取井荥,春季不病鼻血,就是这个道理。
 头顶上有五行,每行有五穴,此二十五穴是能发泄所有阳经之盛热所在。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穴能泄积在胸中之热。气街、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左右八穴,此泄胃中的热气所在。云斗、肩髃、委中、环跳等共八穴,是用在泄四肢之热。五脏在膀胱经上各有其独立的俞穴,左右共十穴,此为泄五脏之热的所在。以上五十九穴者,都是能左右“热”之所在。
 人体受到外来寒邪所伤,会转为热症,因为人体之中寒气过大,终而生热,此犹阴极生阳同理。(实即人体之免疫系统与病邪相抗而生热的)。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针剌法中,凡有余则用泻法,凡不足则用补法。人的神有的有余,有的不足。气也有的有余,有的不足。血也有如此,外形也有如此,情志亦同。凡此十种变化,皆因气之不同产生的。
 人体中有精华之气,有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六腑,及全身十二经络与奇经八脉,金身上下三百六十五关节所在,都是百病生之所。然百病之生,都有分虚实,五余五不足都始生于五脏。心乃藏神之所,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人因此而有外形。故人的意志心情内通骨髓,行之于外,内藏五脏。五脏的精气,都透过这些管道来各司其职,一旦其间之气血不和,百病必因之而生。所以吾人治病,都固守在调理其经脉的畅行。
 人的神若太过,会呈现笑不止的现象;若神不足,则会生悲泣的症状。气血协调之时,其五脏必然安定,固表之力(免疫系统)必强,此时即令邪入体表,只会引起一些汗毛竖起,皮肤有寒冷感而已,此种表示神气微微受病,故名之为“神微”。
 对神有余的病人,采取在孙络位置放出少部份的血,不可在大经主脉上放血,神气自然平稳。
 神不足的,找出其络位虚弱之处,即皮肤见凹陷的位置数按之,使气血连,也可用针来通利其气,切不可令其出血。针取出时,不可令其气泻,探扪针孔之法,来令其经铬气通,神气自然平衡。
张洪玮
贫民
贫民
  • UID20179351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50
6368楼#
发布于:2016-04-18 22:59
@教官-藁城-贾英然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张洪玮申请签到,2016年4月18日《黄帝内经》第73课心得。
 1、肾脏是母脏,凡是由下而上蒸腾的地方都属于肾,因气化而生成的水液,所以肾叫做“至阴”。强劳动或房劳太过,则汗出于肾;出汗时遇到风邪,风邪从开泄之腠理侵入,汗孔骤闭,汗出不尽,向内不能入于脏腑,向外也不得排泄于皮肤,于是逗留在玄府之中,皮肤之内,最后形成脚部浮肿。此病之本在于肾,病名叫“风水”。玄府就是汗孔。
 2、治疗水病的腧穴有五十七个,肾俞五十七个穴位,是阴气所积聚的地方,也是水液从此出入的地方。尻骨(尾椎骨)之上有五行,从命门以及旁开一寸是肾俞下每隔一椎大约一寸半有一个穴道,每行五个穴位(共二十五个穴道),这些是肾的腧穴,所以水病表现在下部则为浮肿、腹部胀大,表现在上部为呼吸喘急、不能平卧,这是肺与肾标本同病。所以肺病表现为呼吸喘急,肾病表现为水肿,肺病还表现为气逆,不得平卧;肺病与肾病的表现各不相同,但二者之间相互呼应、相互影响着。之所以肺肾都发生了病变,是由于水气停留于两脏的缘故。
 3、伏菟上左右各二行,每行五穴,共二十穴居此,即从肚脐神厥穴和曲骨之间,还有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这些是在腹部足少阴跟任脉旁开五分的地方,左右共十穴,称肾街。肾脉下行实际上是胃的气街,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左右共十穴,这二十穴是肾气所必遇的位置。一般来讲三阴交,照海,复溜,阴陵泉,漏谷,地机,这是脾经的位置,是能泻水的地方。以上共五十七个穴位,都隐藏在人体下部或较、深部的脉络之中,也是水液容易停聚的地方。任何水积在里面都和肾有关系,肾街胃街可以随症取穴把水利掉。
 4、春天木气开始当令,肝气开始发生;肝气的特性是急躁,如变动的风一样很迅疾,但是肝的经脉往往藏于深部,而风刚赶发生,尚不太剧烈,不能深入经脉,所以只要浅刺络脉分肉之间。夏天火气开始当令,心气开始生长壮大;如果脉形瘦小而搏动气势较弱,是阳气充裕流溢于体表,热气熏蒸于分肉腠理,向内影响于经脉,所以针刺应当取盛经分腠。针刺不要过深只要透过皮肤而病就可痊愈,是因为邪气居于浅表部位的缘故。所谓盛经,是指丰满充足的阳脉。秋气开始当令肺气开始收敛肃杀,金气渐旺逐步盛过衰退的火气,阳气在经脉的合穴,阴气初生,遇湿邪寒邪侵犯人体,但由于阴气未至太盛,不能助湿邪深入,所以针刺取经的“输”穴以泻阴湿之邪,取阳经的“合”穴以泻阳热之邪。由于阳气开始衰退而阴气位至太盛,所以不取“经”穴而取“合”穴。经络是气的位置,不是血管的位置,经络包裏在血管的周围,气动了,血脉中的血液才会运行。短期的病证用泻的手法,久病为虚,用补的手法,新得病的人,气色不会改变,久病的人气色一定会伤到。新病的痛是持续的痛,久病的痛是钝痛,隐隐作痛,按时舒服,有非常多的方式辨虚实。冬天水气开始当令,肾气开始闭藏,阳气已经衰少,阴气更加坚盛,太阳之气浮沉于下,阳脉也相随沉伏,所以针刺要取阳经的“井”穴以抑降其阴逆之气,取阴经的“输”穴以充实不足之阳气。因此说:“冬取井荥,春不衄”,就是这个道理。
 5、头上有五行,每行五个穴位(上星,聪会,前庭,百会,后顶像和尚的戒疤的位置),能泄越诸阳经上逆
的热邪。最常用的是百会放血。大杼,膺窗、缺盆、肺俞这八个穴位,可以泻除胸中的热邪。肺炎的病人或者心脏的问题,胸中大热,这时按其治热的穴道都会有压痛点,一般在治证的时候都是按压痛点来治疗,压痛点就是病气堵在那里,直接下针。气街(伏菟穴)、三里、上巨虚和下巨虚这八个穴位,可以泻出胃中的热邪(消渴)。云门、肩髃、委中、环跳这八个穴位,可以泻出四肢的热
胡林波
贫民
贫民
  • UID20177526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92
6369楼#
发布于:2016-04-18 23:0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胡林波申请签到2016年4月18日《黄帝内经》第73心得: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少阴主肾,肾主水,原因:
       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者皆积水也。
(横膈为地,心肺在地上,肾为地下地下为阴)
肾聚水而生病原因: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跗肿,跗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于水液,故曰至阴。
      勇而劳甚,则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春取络脉动分肉:
     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
      夏取盛经分腠,夏埏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
秋取经腧何: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腧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
冬取井荥何: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故曰:冬取井荥,春不衄。此之谓也。
治热五十九腧:
       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杼、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泄四肢之热者。五脏腧旁五,此十者,以泄五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
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夫寒盛则生热也。
@教官-徐州-杨诚
孙钦粉
侠客
侠客
  • UID20184903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6
6370楼#
发布于:2016-04-18 23:1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孙钦粉申请报到
2016年4月18日《黄帝内经》73课心得:
肾脏是阴脏,凡是人身由下部上升的水气,都是由肾气的蒸腾而化生,就像地气上升为云一样,也和肾都属于阴,所以称肾为至阴。如果有人自恃身强力壮,过度劳力或房事过度,就会造成大汗淋漓,这种出汗与肾脏有关,是肾汗。肾汗出时受到风邪侵袭,汗孔猛然关闭,里面的汗还在向外出,但没法出到皮肤外。水气既不能返回到内脏,又不能向外排泄,于是留在汗毛孔中,在皮肤中流动,就形成了跗肿。这种病的根源在肾脏。
最早称风水,正常人水在人体中是气化的,所以水是向上升的,病态时水是冷的,所以向下沉,脚是人体最低的地方,所以水肿先从脚肿。
治疗水肿病的五十七个穴位(运输水的地方):
肾脏主管水,所以这五十七个治水肿病人的穴位都和肾脏关系密切,是阴气所积聚的地方,水液之气都从这里出入。尾骨以上共有五行,每行有五个穴位,中间一行是督脉,两旁的四行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
中间一行五个穴位是:长强、命门、腰俞、悬枢、脊中。次二行五个穴位是:白环俞、中膂俞、膀胱俞、小肠俞、大肠俞。边上两行五个穴位是:秩边、胞肓穴、志室穴、肓门、胃仓。这二十五个都在下焦,和肾脏有密切关系。
在伏兔穴以上的腹部挟脐两侧各有两行,共四行,每行五个穴位:
内侧两行穴位(是肾街):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左右共十穴,可排水。
外侧两行穴位(是胃街):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左右共十穴。可利胃气。
这二十个穴位是肾气通行的道路,和肝脾两条经脉,合成三条阴经,交会于脚趾。
足内踝上有一行,六个穴位:大钟、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左右共十二穴,这是足肾经的经脉下行的部分。利水三皇穴:阴陵泉、地机、复溜
以上共五十七个穴位,都是五脏的阴络经过之处,也是水气停留的地方。治疗水肿病,所有积水病都与肾有关。
水肿病可引起下部浮肿和腹部胀大等症状。腹部的水是整个肾脏在管,也可以引起上部的呼吸喘促,下面积水,天阳的水不能进入肾脏,遇到下面的水再回逆,所以呼吸短促、不能平卧等症状。这是肺(标)和肾脏(本)同时发生疾病所导致。水气犯肺,就会出现呼吸喘促、不能平卧等症状;水肿是肾功能失常造成的。两脏同时产生病变,互相影响,所以引起水气停留。治水时,用提壶揭盖法,即用发表药,上面的水排掉后,肾水就可以排掉;或者用吐法排上面的水。
春天受病于风。春天针刺,多取络脉和肌肉。
春天是五行之中木气所主季节,草木开始生发,与春季相应的肝脏之气也开始萌动。肝脏之气性很急,像春天的风一样变动迅速。经脉处在人体较深的部位,而在春天时人体的阳气向外到体表,经脉中的阳气较少,病邪侵犯人体人,往往在刚进入体表时就与卫气相互结合抗争,而不能深入到经脉中去。由于病邪在人体较表层的络脉和肌肉之间,所以针刺要浅。
夏天受病于暑热。夏天针刺,多取盛经和皮肤腠理。
夏天是五行之中火气所主管的季节,人体的心脏之气与夏季相对应,这时以及之气刚开始生长,其气较少,所以脉也比较瘦。由于气候炎热,阳气亢盛流溢,向外熏蒸皮肤腠理,向内则进入经脉之中,所以针刺时只要针刺穿透皮肤,病邪就会外泄露。因为阳气充满体表,邪气停留在人体的部位更加表浅。所谓盛经,就是指充盈浮现在体表皮肤和肌肉之间的络脉。
秋天受病于湿。秋天针刺,多取经脉上的腧穴。
秋天是五行之中金气所主管的季节,肺脏之气与秋天收敛清肃的气候相对应。此时火气渐衰,金气渐盛,这时人体的阳气在经脉的合穴。秋季阴气开始旺盛,如果湿邪侵犯人体,达到合穴处和阳气结合,仍然不能深入机体内部,所以,治疗时多取各经的俞穴(秋天只管气,俞穴是气穴),用来泻除阴邪。并且多取各经合穴,用来泻除与阳经相合的病邪。因为体表阳气开始衰弱,而向内运行到合穴之处,所以要取合穴针刺
新病为实,用泻法;久病为虚,用补法。新病气色无改,久病气色已伤;新病持续痛,久病隐隐作痛,喜欢按。
冬天受病于寒。冬天针刺,多取各条经脉的井穴和荣穴。
冬天是五行之中的水气所主管的季节,人体的肾脏之气与冬季相对应,开始发挥闭藏的功能,人体表层的阳气更加衰少,大部分潜藏于人体内深入,而阴气却充满体表。由于太阳之气潜藏于内,体表的络脉也随之而沉伏少见,所以,在针刺时多取各条经脉的井穴,用来抑制过于亢盛的阴气;多取各条经脉的荣穴,用来充实人体不足的阳气。因此,冬天取经穴和荣穴治疗,到春天就不会发生流鼻涕和鼻出血的疾病。
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俞穴,热穴的压痛点针刺放血。
中间一行是督脉,五个穴位是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
旁边四行都是足太阳膀胱经,靠中线两行各有五个穴位,即五处、承光、通天、络郄、玉枕。
偏外的两行也各有五个穴位,即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
因为各条阳经之气都上行到头部,所以这五行穴位能够发散各条阳经向上逆行的热邪
大杼、膺俞、缺盆、背俞左右共八个穴位,这些穴位在胸背部,针刺这些穴位,可以泻除胸中的热邪。
伏兔、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左右对称共八个穴位,都属于足阳明胃经,针刺这些穴位可以泻除胃中热邪。
泻除四肢上的热邪:云门、肩髃、委中、髓空,左右共入个穴。泻除五脏热邪: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人受寒邪侵犯,却转变成发热,是因为物极必反,寒气亢盛到极点,就会转变成热。

调经论(六十二篇)
有余则泻之,不足则补之
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五脏分工不同,形成了有机的人体。人体只有精神畅快,气血才能流通正常,并与内部骨髓相联系,才能使五脏和全身的功能正常协调,形成一个身心平衡的健康人体。
五脏是人体的中心,五脏与身体各部分以及五脏之间的联系,都是由经脉这个通道来完成的,经脉中运行气血,使身体各部分之间发生联系,协调全身的功能。如果气血运行发生障碍,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要产生。所以必须保持经脉的畅通无阻,经络平衡,人体就平衡。
神有余和神不足:
神有余则表现为自笑不止,神不足则容易产生悲哀的情绪。
当气血的运行功能正常,没有偏聚在身体某一部位时,五脏就会安定,功能正常,而不会产生笑或悲的现象。刚开始病邪侵犯到人体表层的皮肤和毫毛,造成恶寒的症状,是一种轻微的神病。
神有余治疗:用泻法,针刺小络脉,出一点点血就好。
神不足治疗:针下去就可。用补法,疏通气血。
严婷
会员
会员
  • UID20198987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5
6371楼#
发布于:2016-04-18 23:2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严婷申请签到2016-4-18《黄帝内经》74课心得
1.气的有余和不足    气有余令人咳喘且气上逆,可泄其经,不可令其出血气泄。气不足令人呼吸无力且浅短,可用补法补其经脉,不可使气泄。气微泄,轻轻刮其皮肤即可,或采用吓吓病人吧办法,使病人神惧,精气会即可回复正常,邪气因而散乱而自毛孔外泄。血有余和不足血有余肝气必郁,令人易怒,可泄其经放其血出。血不足肝必虛,是因肾不足造成的,令人生恐惧状,可先找出虚弱的经脉,用补法,待其脉有虛转大后,迅速出针,用扪针法。邪气微,令孙脉郁血,放血即可。形有余和不足   形有余,令人腹胀肚大,大小便不顺畅,可泄其阳经。形不足四肢无法自由活动,可补其阳经的络脉。形微恙,取穴在分肉之间,不可刺主脉,如此卫气恢复邪气散。志有余不足   志有余腹部胀满兼下利,可在然谷放血。志不足则易昏厥,可刺复溜穴,用补法。志微恙,在病症部位浅刺,病邪即除。
2.虚实的原因   当身体阴阳互相干扰,氣血不平衡,卫气運行混乱,血在脉中逆行,氣血不在其位,就会成一實一虛状。血集中阴脏气集中阳腑,令人易惊发狂。可刺百会放血。血集中阳腑,气集中阴脏,令人热中。血集中在上气集中在下,令人心中烦闷情绪易怒。血集中在下部,气集中在上部,令人精神混乱而健忘。氣血二者,喜温恶寒,寒盛使其涩滞不行,温暖使其運行流畅。气所聚之处无血,血必虛。血聚之处无气,气必虛。氣血不平衡为气虛。孙络和络脉输送氣血进入主经。如氣血集中孙和络之中,即为實。血气并在头,令人手足冷,严重者不省人事,立即死亡。可在百会十宣放血。百会放血令气虛,十宣放血令气行。治疗实症时,要行气和活血化瘀一起。虛症不是气虛就是血虛,气虛是血堵,血虛是气不行。虚实因何而生   人的阴经和阳经皆有俞穴,为阴阳交会之所,阳气由俞穴进入阴经,阴经满时,由阴经之俞穴进入阳经。病之始生,有时在阴,有时在阳阳病来自风热暑湿燥寒。阴病来自饮食不节,居处不洁,七情过度。寸关尺,寸为九分尺为一寸,此三部又各分为皮肤,中部,骨边天地人三部。风雨伤人,必先皮肤后孙络再络脉进而主经。病邪停在肌肉之间,肌肉坚硬满大,脉必坚硬且大,此为實。按生痛。寒湿伤人,令人皮肤松软无弹性,肌肉坚硬紧绷,血流坚涩,卫气失散。名为虛,虛为阳气不足,喜按。七情太过,阴气上逆,上實下虛,下虛阳则散,寒气乘虚而入,下为寒症。因上为阳,阳中有阴。下为阴,阴中有阳,今阴气上逆,阳沒有阴固,则阳散,阳散阴累积成阴實。喜过度令人心气缓,气下降。悲则令肺气消,经脉为空虚状,如若再饮食寒冷       令胃生寒,肺气虛外寒再入,两寒入体,令血行涩,阳气散,则阴虛。阳虛外寒  阴虚内热阳盛外热阴盛内寒  阳虛外寒是因阳生于上焦胸位,以温皮肤分肉,阳气受损,会寒气束表,上焦之阳无法到达皮表驱寒,寒气独居在外,成寒栗。阴虛内热是因过度的劳累,致形体衰弱气不足,无法正常吸收食物的精华,阳气因而不足,造成上焦无法運行阳热,下焦排泄功能受阻,胃热之气滞留不出,造成热气熏胸,为内热。
耿雪明
侠客
侠客
  • UID20182521
  • 粉丝1
  • 关注2
  • 发帖数215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6372楼#
发布于:2016-04-18 23:4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耿雪明申请签到,2016年4月18日《黄帝内经》第74集心得:
气有余和气不足的症状:
气有余的则喘咳气上逆,气不足则呼吸虽然通利,但气息短少。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皮肤,而发生皮肤微病,使肺气微泄,病情尚轻,因此叫做“白气微泄”。
补泻:
气有余的应当泻其经髓,但不要伤其经脉,不要使之出血,不要使其气泄。
气不足的则应补其经隧,不要使其出气。
刺其微邪:先用按摩,时间要久一些,然后拿出针来给病人看,并说:“我要深刺”,但在刺时还是适中病处即止,这样可使其精气深注于内,邪气散乱于外,而无所留,邪气从腠理外泄,则真气通达,恢复正常。
血有余和不足的症状:
血有余的则发怒,血不足的则恐惧。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孙络,孙络盛满外溢,则流于经脉,经脉就会有血液留滞。
补泻:血有余的应泄其充盛的经脉,以出其血。血不足的应察其经脉之虚者补之,刺中其经脉后,久留其针而观察之,待气至而脉转大时,即迅速出针,但不要使其出血。
刺流血:诊察血络有流血的,刺出其血,使恶血不得入于经脉而形成其他疾病。
形有余和形不足的症状:
形有余的则腹胀满,大小便不利,形不足的则四肢不能运动。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肌肉,使肌肉有蠕动的感觉,这叫做“微风”。
补泻:形有余应当泻足阳明的经脉,使邪气从内外泻,形不足的应当补足阳明的络脉,使气血得以内聚。
刺微风:应当刺其分肉之间,不要刺中经脉,也不要伤其络脉,使卫气得以恢复,则邪气就可以消散。
志有余和志不足的症状:
志有余的则腹胀飧泄,志不足的则手足厥冷。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骨,使骨节间如有物震动的感觉。
补泻:志有余的应泻然谷以出其血,志不足的则应补复溜穴。当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邪气仅客于骨时,应当在骨节有鼓动处立即刺治,但不要中其经脉,邪气便会自然去了。
虚实的发生:是由于邪气与气血相并,阴阳间失去协调而有所偏倾,致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各离其所,便形成一虚一实的现象。如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则发生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则发生热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则发生心中烦闷而易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则发生精神散乱而善忘。
血并于阴,气并于阳,血气各离其所的病证,如何辨虚实:血和气都是喜温暖而恶寒冷的,因为寒冷则气血滞涩而流行不畅,温暖则可使滞涩的气血消散流行。因此气所并之处则血少而为血虚,血所并之处则气少而气虚。
人身的重要物质是血和气。血并为虚,气并也为虚。
多余的就是实,缺乏的就是虚。因此气并之处则血少,为气实血虚,血并之处则气少,血和气各离其所不能相济而为虚。人身络脉和孙脉的气血均输注于经脉,如果血与气相并,就成为实了。譬如血与气并,循经上逆,就会发生“大厥”病,使人突然昏厥如同暴死,这种病如果气血能得以及时下行,则可以生,如果气血壅于上而不能下行,就要死亡。
   虚和实的 形成:阴经和阳经都有俞有会,以互相沟通。如阳经的气血灌注于阴经,阴经的气血盛满则充溢于外,能这样运行不已,保持阴阳平调,形体得到充足的气血滋养,九候的脉象也表现一直,这就是正常的人。凡邪气伤人而发生病变,有发生于阴的内脏,或发生于阳的体表。病生于阳经在表的,都是感受了风雨寒暑邪气的侵袭;病生于阴经在里的,都是由于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房事过度、喜怒无常所致。
 风雨之邪伤人的途径:
风雨之邪伤人,是先侵入皮肤,有皮肤而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注于大经脉。血气与邪气并聚于分肉腠理之间,其脉必坚实而大,因此叫做实证。实证受邪部的表面多坚实充满,不可触按,按之则痛。
寒湿之邪伤人的途径:
寒湿之邪气伤人,使人皮肤失却收缩功能,肌肉坚紧,营血滞涩,卫气离去,因此叫做虚证。虚证多见皮肤松弛而有皱折,卫气不足,营血滞涩等,按摩可以致气,使气足能温煦营血,故按摩则卫气充实,营血畅行,便觉得爽快而不疼痛了。
阴分所发生的实证:
人若喜怒不加节制,则使阴气上逆,阴气上逆则必虚于下,阴虚者阳必凑之,因此叫做实证。
阴分所发生的虚证:
人若过度喜乐则气易下陷,过度悲哀则气易消散,气消散则血行迟缓,脉道空虚;若再寒凉饮食,寒气充满于内,血气滞涩而气耗,因此叫做虚证。
阳虚则生外寒,阴虚则生内热,阳盛则生外热,阴盛则生内寒。
阳虚则生外寒:诸阳之气,均承受于上焦,以温煦皮肤分肉之间,现寒气侵袭于外,使上焦不能宣通,阳气不能充分外达以温煦皮肤分肉,如此则寒气独留于肌表,因而发生恶寒战栗。
阴虚则生内热:过度劳倦则伤脾,脾虚不能运化,必形气衰少,也不能转输水谷的精微,这样上焦即不能宣发五谷气味,下脘也不能化水谷之精,胃气郁而生热,热气上熏于胸中,因而发生内热。
9班-河南-耿雪明《黄帝内经》第74集作业
张君娴
贫民
贫民
  • UID20186917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283
6373楼#
发布于:2016-04-19 00:07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张君娴申请签到,2016年4月18日《黄帝内经》第74课心得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续
1、神的有余与不足,人的神若太过,会呈现笑不止的现象;若神不足,则会生悲泣的症状。气血协谓之时,其五臓必然安定,固表之力(免疫系统)必强,此时即令邪入体表,只会引起一些汗毛竖起,皮肤有寒冷感而已,此种表示神气微微受病,故名之为“神微”。
1)补泻的方法:(1)对神有余的病人,采取在孙络位置放出少部份的血,不可在大经主脉上放血,神气自然平稳。(2)神不足的,找出其络位虚弱之处,即皮肤见凹陷的位置数按之,使气血连,也可用针来通利其气,切不可令其出血。针取出时,不可令其气泻,采扪针孔之法,来令其经铬气通,神气自然平衡。
2)刺神微的方法
先用手指按摩针刺的位置,针至皮肤表面即可,不须刺入皮中,如此就可使稍微不足的神气自然充足起来。
2、气有余与不足的症状
1)气之有余,会使人喘咳且气向上冲。气有余时则须泻其经脉,但须注意不可伤及经脉,不令其出血不令其气泄。气不足就会有呼吸无力且呼吸变浅的症状。血气的运行如果不乱,则五臓之间必定呈安和的状态,如果只是皮肤稍微发生异常的时候,称之“肺魄之气微泄”,只是肺气微泄的意思。如气不足,则须用补法补其主要经脉,不可使气泄出。
2)刺肺气微泄:只须轻按须要针刺的位置,把针拿出来给病人看到,一边拿针一边说:“我要把针刺入很深的地方。”此时病人必怀惧色,则体内精气立刻就会回复正常,邪气因而散乱而无处可容,于是自毛孔中外泄,正气就自然回复。
3、血一旦有余则肝气必郁,呈现易怒之状,血如不足,肝必虚,皆因肾不足造成的,故易生恐惧状。人体内气血舒畅正常运转,则五臓必定安和;如果邪气令孙络充血,则必会有瘀积血脉的现象。血有余时,则须泻其最盛大的经脉,放出其血,血不足时,则先寻出虚弱的经脉,把针刺入主经脉内,久置其针,小心检视,俟脉气转为大后,很迅速的出针,手按针孔,不使血流出针孔。针前针后脉象变化很大。微风症:针刺经脉中的瘀血,须找出郁血的血络处,从该处放血,使留滞无用的瘀血不进入主经之内,造成大病。
4、形有余之人,会有腹部胀满的现象,小便不顺畅。形如不足,会使手足无法自由活动。气血平稳流畅,五脏必安定,如果邪气只停留在肌肉,则会有肌肉蠕动的感觉,此名“微风”。形有余的须离其阳的经脉,形不足的须补其阳经的络脉部份。
刺微病:取穴在肉与肉之间,针刺不在主要经脉上,不在其络上,如此卫气得以回复,邪气就会散尽。
5、志有余之人则腹部胀满兼有下利,志不足则意昏厥(厥:一为昏厥,二为手脚冰冷)。气血不乱,五脏安定不病,则表示邪气在关节部位,该处会稍有颤动的现象。志有余之人,可在肾经然谷部位放血。志不足的,则可取用复溜穴施用补刺手法。在气血未乱时,在有病症的部位浅针,不可刺入主经脉,病邪必能立刻去除。
6、虚实的形态、气血紊乱产生的症状:
1)身体内气血一旦不平衡,阴阳必互相倾戈干扰,使卫气运行混乱,血在脉中乱行,气血离开本应居留之所在,变成一处实一处虚的状态。如果血集中在阴臓,气集中在阳腑,会使人呈易惊且发狂状。如果血集中在阳腑,气集中在阴臓,就会有内热很盛的病症出现。如果血集中在上部,气聚集在下部,会造成心中烦闷,情绪易怒之症状。如果血集在下部,气聚在上部,就会有精神混乱而健忘的症状出现。
2)血偏居在阴,气偏居在阳,如此气与血分开的时候,血气者,喜温暖厌恶遇到寒冷。寒盛时能使它涩滞不行,温暖则能使它流畅运行,因此气所聚之处血为虚,血所聚之处气为虚。
3)人体中最重要的就是气与血,有即称为实,无
罗红灵
侠客
侠客
  • UID20182271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93
6374楼#
发布于:2016-04-19 01:0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九班罗红灵申请签到2016年4月18日《黄帝内经》第75课心得
 肺气有余:病人会喘咳,气上冲。    气不足:呼吸无力。  气血不相并,五脏才安和。若只是皮表生微病时,脸色必现微微苍白。 让其面怀惧色。神自回复。    有余泻其经,勿伤经脉。不要让其出血。不如则补,气勿泻。
肝血有余:发怒。放血。   不足则恐惧。留针恢复。血症出现,有余和不足都会造成经络有淤积血脉。
形有余:过胖,腹胀。小便不畅。泻其阳经
不足:手脚无力。补其阳经的络脉部分。微病始发,手不过肘,足不过膝取穴。
志有余:腹胀兼下利。在肾经然谷部位放血。
不足:手脚冰冷,会昏厥,在复溜做补法。
刺未病,表明气血未乱,只需在病症位浅刺。
虚实的来源:气血本相平衡,一旦改变,则血脉乱行,卫气混乱。血气分开造成一虚一实。 如气血动乱会产生血集阴脏,气集阳腑,,精神混乱,健忘。整个人发惊狂状,要马上在百会或涌泉放血。
血集阳腑,气集阴脏,血本热,再并于阳,会更热,造成热中,内热很盛。生烦闷,易怒。
气血本性喜温恶寒,寒盛则凝,得温平衡。血聚无气,气聚无血,无即虚症,都为气虚。
孙络与络脉输送气血入主经,气血并在一起同时受到阻碍,造成手脚冰冷,而成实症。气回头生,气逆则死。
阴阳经都有俞穴,阳气由阳经的俞注入阴经,阴满再由阴经的俞穴注入阳经,是故形体饱满,阴阳必定和谐。
手的三部九侯脉如常则无病。
病发于阳,必受外感之风寒暑湿燥热,病于阴脏,饮食不节,情绪过喜怒忧思恐悲所成。
风雨伤人,依次递入。皮表—孙络—络脉—经脉—腑—脏。入脏后,脉硬且大,持续拒按的痛为实症。
寒湿伤人,皮肤松软无弹性,血流坚涩,阳气不足,隐隐作痛,喜按,为虚症。
阴实的来源:阴可满不可实,情绪不稳会造成脏气向上逆行了,下只剩下阳,寒入,变成阴实。阳盛外盛。
阴虚来源:过悲伤肺气,再加上形寒饮冷,造成寒气过重,阴虚内热。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