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75楼#
发布于:2016-04-19 07:3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丁伊申请签到,2016年4月18日《黄帝内经》第74课心
得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气有余的则喘咳气上逆,气不足则呼吸虽然通利,但气息短少。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皮肤,而发生皮肤微病,使肺气微泄,病情尚轻,因此叫做“白气微泄”。气有余的应当泻其经髓,但不能伤其经脉,不能出血,不要使其气泄。气不足的则应补其经隧,不要使其出气。刺微邪在刺时还是适中病处即止。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有余的则发怒,血不足的则恐惧。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客留于孙络,孙络盛满外溢,经脉就会有血液留滞。血有余的应泄其充盛的经脉,以出其血。血不足的应察其经脉之虚者补之,留针待气至而脉转大时,迅速出针,但不要使其出血。诊察血络有流血的,刺出其血,使恶血不得入于经脉而形成其他疾病。 “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支不用。”形有余的则腹胀满,大小便不利,形不足的则四肢不能运动。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邪气仅客于肌肉,使肌肉有蠕动的感觉,这叫做“微风”。形有余应当泻足阳明的经脉,使邪气从内外泻,形不足的应当补足阳明的络脉,使气血得以内聚。治疗刺其分肉之间,不要刺中经脉,也不要伤其络脉,使卫气得以恢复,则邪气就可以消散。 “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 志有余的则腹胀飧泄,志不足的则手足厥冷。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邪气仅客于骨,使骨节间如有物震动的感觉。志有余的应泻然谷以出其血,志不足的则应补复溜穴。当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邪气仅客于骨时,应当在骨节有鼓动处立即刺治,但不要中其经脉,邪气便会自然去了。 “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由于邪气与气血相并,阴阳间失去协调而有所偏倾,致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各离其所,便形成一虚一实的现象。如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则发生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则发生热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则发生心中烦闷而易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则发生精神散乱而善忘。血和气都是喜温暖而恶寒冷的,因为寒冷则气血滞涩而流行不畅,温暖则可使滞涩的气血消散流行。因此气所并之处则血少而为血虚,血所并之处则气少而气虚。人身的重要物质是血和气。血并为虚,气并也为虚。因此气并之处则血少,为气实血虚,血并之处则气少,血和气各离其所不能相济而为虚。络脉和孙脉的气血均输注于经脉,如果血与气相并,就成为实了。譬如血与气并,循经上逆,就会发生“大厥”病,使人突然昏厥如同暴死,这种病如果气血能得以及时下行,则可以生,如果气血壅于上而不能下行,就要死亡。 “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阴经和阳经都有俞有会,以互相沟通。如阳经的气血灌注于阴经,阴经的气血盛满则充溢于外,阴阳平调,形体得到充足的气血滋养,九候的脉象也表现一直,这就是正常的人。凡邪气伤人,病生于阳经在表的,都是感受了风雨寒暑邪气的侵袭;病生于阴经在里的,都是由于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房事过度、喜怒无常所致。风雨之邪伤人途径:皮肤>孙络>络脉>大经脉。血气与邪气并聚于分肉腠理之间,其脉必坚实而大,因此叫做实证。实证受邪部的表面多坚实充满,不可触按,按之则痛。 寒湿之邪伤人的途径:皮肤失却收缩功能,肌肉坚紧,营血滞涩,卫气离去,因此叫做虚证。虚证多见皮肤松弛而有皱 |
|
6376楼#
发布于:2016-04-19 08:3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瑞芝申请签到,2016年4月18日《黄帝内经》第74课心得
调经论62 二,神有余和不足 1,神有余笑不休,不足则悲,气血协调,五脏必安,固表之力必强,即使邪入体表,则皮肤寒冷而已,是微寒 2,补泻方法,对神有余病人在孙络位置放少量的血,不可在大经主脉放血,神气自然平稳 神不足,在络脉凹陷按之,使气血通,也可针刺不可令其出血,取针时按住针孔 3,刺伸微方法,用手按摩针刺位置,针入皮表即可,不须刺入皮中,可是稍微不足神气充足 三,气有余和不足症状 1,气有余,使人咳嗽,气向上冲声音很大,气不足,呼吸无力且浅,说话无力。若皮肤稍微异常,称 肺魄之气微泻。 肺气若有问题,肺气外泄,皮肤发白 2,补泻方法,气有余时须泻其经脉,不可伤及经脉,不令其出血,不令其气泻,如不足需用补法,补其经脉不可泻气 3,刺肺气微泻,只需按住针刺位置,恐吓使病人惧怕,体内精气会立刻恢复正常,邪气散乱自毛孔出,正气回复 四,血有余和不足 1,学有余则肝气必於,成易怒状,血不足肝必虚,皆因肾气不足造成,故生恐惧状,人体气血舒畅,正常运转,则五脏上必定安合, 2, 补泻方法,学有余时,泻其盛大经脉放血,不足时寻虚弱经脉,针刺主经脉内,久置其针,在脉气大转后,迅速出针,按住针孔不时血流出针孔 3,针刺经脉中淤血,需找出淤血的血络,从该处放血,使留置不用的於血不进入主经,造成大病 |
|
6377楼#
发布于:2016-04-19 08:3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瑞芝申请签到,2016年4月18日《黄帝内经》第74课心得
调经论62 二,神有余和不足 1,神有余笑不休,不足则悲,气血协调,五脏必安,固表之力必强,即使邪入体表,则皮肤寒冷而已,是微寒 2,补泻方法,对神有余病人在孙络位置放少量的血,不可在大经主脉放血,神气自然平稳 神不足,在络脉凹陷按之,使气血通,也可针刺不可令其出血,取针时按住针孔 3,刺伸微方法,用手按摩针刺位置,针入皮表即可,不须刺入皮中,可是稍微不足神气充足 三,气有余和不足症状 1,气有余,使人咳嗽,气向上冲声音很大,气不足,呼吸无力且浅,说话无力。若皮肤稍微异常,称 肺魄之气微泻。 肺气若有问题,肺气外泄,皮肤发白 2,补泻方法,气有余时须泻其经脉,不可伤及经脉,不令其出血,不令其气泻,如不足需用补法,补其经脉不可泻气 3,刺肺气微泻,只需按住针刺位置,恐吓使病人惧怕,体内精气会立刻恢复正常,邪气散乱自毛孔出,正气回复 四,血有余和不足 1,学有余则肝气必於,成易怒状,血不足肝必虚,皆因肾气不足造成,故生恐惧状,人体气血舒畅,正常运转,则五脏上必定安合, 2, 补泻方法,学有余时,泻其盛大经脉放血,不足时寻虚弱经脉,针刺主经脉内,久置其针,在脉气大转后,迅速出针,按住针孔不时血流出针孔 3,针刺经脉中淤血,需找出淤血的血络,从该处放血,使留置不用的於血不进入主经,造成大病 |
|
6378楼#
发布于:2016-04-19 08:56
昨天发成今天的了,补昨天的。2016年4月18《黄帝内经》第74课心得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一、 积水两脏:肾和肺 1、少阴为什么主肾?肾又为什么主水? 答:肾属于至阴之脏,至阴属水,所以肾是主水的脏器。肺属于太阴。肾脉属于少阴,是旺于冬令的经脉。所以水之根本在肾,水之标末在肺,肺肾两脏都能积聚水液而为病。 2、肾为什么能积聚水液而生病? 答:肾是胃的关门,关门不通畅,水液就要停相聚而生病了。其水液在人体上下泛溢于皮肤,所以形成浮肿。浮肿的成因,就是水液积聚而生的病。 二、四时之剌 各种水病都是由于肾而生成的吗? 答:肾脏在下属阴。凡是由下而上蒸腾的地方都属于肾,因气化而生成的水液,所以叫做“至阴”。呈勇力而劳动(或房劳)太过,则汗出于肾;出汗时遇到风邪,风邪从开泄之腠理侵入,汗孔骤闭,汗出不尽,向内不能入于脏腑,向外也不得排泄于皮肤,于是逗留在玄府之中,皮肤之内,最后形成浮肿病。此病之本在于肾,病名叫“风水”。所谓玄府,就是汗孔。 治疗水病的俞穴有五十七个,它们属哪脏所主? 答:肾俞五十七个穴位,是阴气所积聚的地方,也是水液从此出入的地方。尻骨之上有五行,每行五个穴位,这些是肾的俞穴。所以水病表现在下部则为浮肿、腹部胀大,表现在上部为呼吸喘急、不能平卧,这是肺与肾标本同病。所以肺病表现为呼吸喘急,肾病表现为水肿,肺病还表现为气逆,不得平卧;肺病与肾病的表现各不相同,但二者之间相互输应、相互影响着。之所以肺肾都发生了病变,是由于水气停留于两脏的缘故。伏兔上方各有两行,每行五个穴位,这里是肾气循行的重要道路和肝脾经交结在脚上。足内踝上方各有一行,每行六个穴位,这是肾的经脉下行于脚的部分,名叫太冲。以上共五十七个穴位,都隐藏在人体下部或较、深部的脉络之中,也是水液容易停聚的地方。 1、春天针刺,取络脉分肉之间,是什么道理? 答:春属木,肝气躁而受风疾,肝的经脉深,风邪入体,与卫气相搏结而不能深入,病邪在络脉与肌肉之间,取络脉分肉之间浅刺即可。 2、夏天针刺,取盛经分腠之间,是什么道理? 答:夏属火,心气始长,脉瘦小,搏动弱而阳盛,热气熏蒸于分肉腠理之间,向内进入经脉,病邪居于浅表。所以针刺不要过深、透过皮肤而病就可痊愈,是因为邪气居于浅表部位的缘故。所谓盛经,是指丰满充足的阳脉。 3、秋刺,要取经穴和输穴,是什么道理? 答:秋属金,肺气收,阳衰而阴始生,阴气未太盛而不能深入,所以取阴经的“输”穴以泻阴;取阳经的“合”穴以泻阳热的病邪。 4、冬刺,要取“井”穴和“荥”穴,是什么道理? 答:冬剌:冬属水,肾气闭藏,阳衰而阴始盛,足太阳经气伏沉在骨,阳气也随之下行。针刺取阳经的“井”穴以抑降其阴逆太过,取“荥”或“输”穴以充实阳气之不足。因此说:“冬取井荥,春不衄”,就是这个道理。 三、五十九个腧穴的位置 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俞穴的部位及这些俞穴在治疗上的作用? 答:头上有五行,每行五个穴位,能泄越诸阳经上逆的热邪。 1、泻胸中热邪的穴位:大杼、膺俞、缺盆、背俞这八个穴位,。 2、泻胃中热邪的穴位:气街、三里、上巨虚和下巨虚这八个穴位。 3、泻四肢热邪的穴位:云门、肩髃、委中、贿空这八个穴位。 注:以上共五十九个穴位,都在治疗热病的俞穴。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一) 人体的有机组成: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经脉内连外通,以神为主导的有机整体。 心―神;肺-气;肝-血;脾-形;肾-志 五脏:藏精舍神; 经脉:内与六腑、奇恒之腑、骨节筋脉相连;外与四肢、五官、九窍、皮毛腠理相通。 经脉的重要作用: 1、 连通作用:人体以五脏六腑为核心,凭借经络,内连五脏六腑、筋骨骨髓,外络四肢九窍、关节皮毛。 2、 运行气血、营养周身:经脉,具有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功能。 3、 是疾病产生的依据之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分布于经脉上的三百六十五穴也是病邪出入的门户。 4、 是针剌治疗的主要场所:经脉也是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之所,故不可不通。 |
|
6379楼#
发布于:2016-04-19 09:1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二班王玲萍申请减签到,2016年4月19日《黄帝内经》第74课心得
★①气有余的则喘咳气上逆,气不足则呼吸虽然通利,但气息短少。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皮肤,而发生皮肤微病,使肺气微泄,病情尚轻,所以叫做“白气微泄”。②气有余的应当泻其经隧,但不要伤其经脉,不要使之出血,不要使其气泄。气不足的则应补其经隧,不要使其出气。③黄帝说:怎样刺其微邪呢?岐伯说:先用按摩,时间要久一些,然后拿出针来给病人看,并说:“我要深刺”,但在刺时还是适中病处即止,这样可使其精气深注于内,邪气散乱于外,而无所留,邪气从腠理外泄,则真气通达,恢复正常。 ★①血有余的则发怒,血不足的则恐惧。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孙络,孙络盛满外溢,则流于经脉,经脉就会有血液留滞。②血有余的应泄其充盛的经脉,以出其血。血不足的应察其经脉之虚者补之,刺中其经脉后,久留其针而观察之,待气至而脉转大时,即迅速出针,但不要使其出血。③黄帝说:刺有瘀血时应当怎样呢?岐伯说:诊察血络有瘀血的,刺出其血,使恶血不得入于经脉而形成其他疾病。 ★①形有余的则腹胀满,大小便不利,形不足的则四肢不能运动。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肌肉,使肌肉有蠕动的感觉,这叫做“微风”。②形有余应当泻足阳明的经脉,使邪气从内外泻,形不足的应当补足阳明的络脉,使气血得以内聚。③黄帝说:怎样刺微风呢?岐伯说:取穴在肉与肉之间,针刺不在主要经脉上,不在其络上,如此卫气得以回复,邪气就会散尽。 ★①志有余的则腹胀飧泄,志不足的则手足厥冷。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骨,使骨节间如有物震动的感觉。②志有余的应泻然谷以出其血,志不足的则应补复溜穴。③当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邪气仅客于骨时,应当在骨节有鼓动处立即刺治,但不要中其经脉,邪气便会自然去了。 ★①虚实的发生,是由于邪气与气血相并,阴阳间失去协调而有所偏倾,致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各离其所,便形成一虚一实的现象。②如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则发生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则发生热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则发生心中烦闷而易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则发生精神散乱而善忘。③血和气都是喜温暖而恶寒冷的,因为寒冷则气血滞涩而流行不畅,温暖则可使滞涩的气血消散流行。所以气所并之处则血少而为血虚,血所并之处则气少而气虚。④多余的就是实,缺乏的就是虚。所以气并之处则血少,为气实血虚,血并之处则气少,血和气各离其所不能相济而为虚。人身络脉和孙脉的气血均输注于经脉,如果血与气相并,就成为实了。譬如血与气并,循经上逆,就会发生“大厥”病,使人突然昏厥如同暴死,这种病如果气血能得以及时下行,则可以生,如果气血壅于上而不能下行,就要死亡。 ★阴经和阳经都有俞有会,以互相沟通。如阳经的气血灌注于阴经,阴经的气血盛满则充溢于外,能这样运行不已,保持阴阳平调,形体得到充足的气血滋养,九候的脉象也表现一致,这就是正常的人。凡邪气伤人而发生病变,有发生于阴的内脏,或发生于阳的体表。病生于阳经在表的,都是感受了风雨寒暑邪气的侵袭;病生于阴经在里的,都是由于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房事过度、喜怒无常所致。 ★风雨之邪伤人,是先侵入皮肤,有皮肤而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注于大经脉。血气与邪气并聚于分肉腠理之间,其脉必坚实而大,所以叫做实证。实证受邪部的表面多坚实充满,不可触按,按之则痛。 ★寒湿之邪气伤人,使人皮肤失却收缩功 |
|
6380楼#
发布于:2016-04-19 09:2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 深圳 蔡彩婵申请签到
2016年04月18日《黄帝内经》74课心得 素问·调经论 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有余有五,不足有五。 神(心)有余有不足,气(肺)有余有不足,血(肝)有余有不足,形(脾)有余有不足,志(肾)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二、五余五足辩证及治疗 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总结为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 病皆生于五藏。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藏。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1.神有余不足 辩症: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五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补泻治疗: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神微针刺(稍微不足):按摩针刺位置勿释,著针于皮表勿斥于皮中,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2.气有余不足 辨症: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气未并(和谐未乱),五藏安定,皮肤微病,则是肺气微泄。 补泻治疗: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 刺微:按摩勿释,出针令患者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惧,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停留),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3.血有余不足 辨症: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藏安定,邪气令孙络水溢(充血),则经有留血。 补泻治疗: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刺留血: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4.形有余不足 辨症:形有余则腹胀、小便不利,不足则四肢无法自由活动。血气未并,五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补泻治疗: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 刺微: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5.志有余不足 辨症: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意昏厥。血气未并,五藏安定,骨节有动。 补泻治疗:志有余则放血泻然谷部位,不足则补其复溜。 刺未并:气血未乱,稍有症状时。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三、虚实 1.虚实之形何以生 气血以并,阴阳相顷,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处实一处虚。血并于阴脏,气并于阳腑,故为惊狂;血并于阳腑,气并于阴脏,乃为炅中(内热盛);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闷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2.血气虚实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血离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冰冷),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3.虚实之道 阴与阳,皆有俞穴,为阴阳交汇之所,阳由此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邪之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4.风雨伤人 风雨伤人,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5.寒湿伤人 寒湿中人,皮肤不收(松软),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机能不张,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
|
6381楼#
发布于:2016-04-19 09:2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焦艳春申请签到2016年04月18日《黄帝内经》第74课心得
肺主气。气有余则喘咳气逆,气不足则短气少息。肺气外泄,皮肤发白。气不足讲话无力,气有余声音大。在治疗补泻时,有余者泻其经,不出血。不足者补之。 肝藏血。血有余易怒。不足则易恐。血病,必有淤血,治疗时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者虚而补之,下针后留针,气到,再出针。若经脉上有淤血,放血。 脾藏形。形不足,四肢无力。形有余腹胀满,大小便不利。邪气客于肌肉,肌肉有蠕动,为“微风”。形有余泻阳经,不足补之。微风当刺分肉之间,卫气得复,邪气消散。肾藏志。志有余,腹胀,下痢。志不足,昏厥、手足冰冷。治疗有余,在然谷放血;不足补复溜。气血未乱,在有病症的部位浅刺,不必下深针,也不必在经络上下针。气血阴阳相搏,血气分离,气往上冲,入头致惊狂,放血治之;血并于阳,气并于阴,致热证;血并于上,气并于下,致心烦。血并于阳,气并于阴,气血性喜温,遇寒气则不能流,此时温则平衡。因此气之病为血虚,血之病为气虚。气血要均衡为常态。寒伤气,气下行而成血虚;反之则为气虚。有物为实,无为虚。气血相并,为实证。单纯的气病血病,是虚证。治疗实证,要行气活血。针灸时,下针百会、涌泉放血。所有阴阳经均有腧穴,人身脉分三部九候,手上脉也分为三部九候。病出于阳,为外邪;病从内出,七情致病。实者按之则痛。若为虚证,喜按,隐痛。寒证伤人,血脉不畅,虚证较多。寒湿伤人,肌肉坚紧,营血滞涩,为虚证。按摩则卫气充实,营血畅行。喜怒不加节制,则阴气上逆虚于下,阴虚者阳必凑之,为实证。过度喜乐则气下陷,过度悲哀则气消,气消散则血行迟缓,脉道空虚;若再寒凉饮食,寒气充满于内,为虚证。阳虚外寒是因阳生于上焦胸位,以温皮肤分肉,阳气受损,会寒气束表,上焦之阳无法到达皮表驱寒,寒气独居在外,成寒栗。阴虚内热是因过度的劳累,致形体衰弱气不足,无法正常吸收食物的精华,阳气因而不足,造成上焦无法运行阳热,下焦排泄功能受阻,胃热之气滞留不出,热气熏胸,为内热。 |
|
6382楼#
发布于:2016-04-19 09:3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张莉申请签到, 2016年4月19日《黄帝内经》第76课心得
病邪若在大肠经之络脉会使人耳聋,可刺少商和商阳放血,不愈再刺中冲。实症都是持续的,虚症是时好时坏,偶尔发作,不宜放血。耳中如有风声者,也可用此法,对称治疗。 痛无定处者,刺分肉间的压痛点,对称治疗。初一到十五刺数逐日递增,后半月逐日递减,不愈再刺,直至病愈。 病邪居于胃经之络脉会令人流鼻血,上齿生寒,可刺内庭,左病右治。 病邪居于肝经之络脉,会使人两胁痛,无法深呼吸,咳嗽且流汗不止。可刺双足的侠溪穴,咳嗽者须添衣吃温食,左病右治可立愈;不愈再刺。 病邪居于肾经之络脉使人咽痛无法进食,无缘无故生气,气会直冲上喉。可刺足下涌泉(然谷也可)各三次,对称治疗。咽喉肿胀,无法吞咽口水,可剌然谷周围的青筋,左病右治,血出立愈。 病邪居于脾经之络脉会使人腰痛且牵引腹两侧痛,无法俯仰,可刺白环俞,左病右治。 病邪居于膀胱经之络脉会使人抽筋,背急痛且延前胸肋位,可由上至下按压华佗夹脊,在痛点下针,一般三次可愈。 病邪居于胆经之络脉会令人大腿关节痛,无法抬腿。可用细长毫针刺环跳,寒重者须久留针以去尽寒气。 凡主经脉经过处附近有病,主经脉无病就属络脉病,须用缪刺法。初发耳聋可刺耳前压痛点。门牙和下牙疼属胃经,上牙疼属大肠经,若刺主经不愈,再刺牙龈肿痛处放血。 病邪居于五脏间造成的病会引起经脉疼痛,时有发作时,用缪刺法在病经的井穴和淤血处放血,隔日刺,几日可愈。 邪由络脉传入引发上齿痛,唇齿寒痛,可在手背淤血之青筋放血,在内庭和牙疼合谷下针。 病邪居于手足少阴、太阴与足阳明交会之络脉,此五络脉会于耳中,向上络到左额角。 若五经之络都气血不足会使人全身肌肉血脉跳动不止,但人呈昏迷状,名曰“尸厥”,可刺隐白、涌泉、足中趾甲后赤白肉际、少商、少府、然谷各一针。不醒再用空管吹气入两耳,剃掉其左额角的头发(方圆约一寸),用艾草熏烤之或烧针烫之,再灌服一杯白酒,让其醒来。 施针前先观察病在何经,用指甲切穴再进针,虚则补,实则泻。病不在主经的采用缪刺法,只要皮表有淤血的青筋就把血放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厥阴有余时必生阴痹,麻木在内侧,其不足时必生热痹。肝脉滑为疝气,脉涩必小腹胀气。 少阴太过时会皮肤麻木且皮下出疹,不足时肺会有问题。少阴脉滑表示肺受风咳嗽,脉涩表示膀胱有积,小便带血。 太阴有余时会肌肉不仁,如被寒伤太阴必不足,脾脏会运化无力。太阴脉滑表示肌肉时麻时止,脉涩表示腹中有积,常腹胀。 阳明有余时脉速,身体常发热不止;不足时心痛。阳明脉滑则心痛时发时止,脉涩表示体内有积,易惊。阳明症为纯热症,经热时病人燥渴,大热;腑热时便秘。 太阳有余时,病人会有骨病,身重;不足时会生肾病。太阳脉滑表示肾有风邪,即感冒病毒入肾;脉涩则脉中有积,令人发癫痫。 少阳有余时会得筋病,胸胁胀满;不足则生肝病。脉滑为肝风内动;脉涩则有积,常抽筋眼痛。 |
|
6383楼#
发布于:2016-04-19 13:0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7班何丽苹申请签到,2016年4月19日《黄帝内经》第75课心得
黄帝问,那阴虚内热又是为什么呢? 歧伯答道,遇过度操劳之人,形体衰弱气不足,无法正常摄取食物,体内精华无法充盛,阳气因而不足,造成上焦无法运行阳热,下焦的排泄功能亦受阻,于是胃热之气留滞不出,热气熏胸,此内热之所生也。 黄帝问,那阳气盛而使外热盛,又是为什么呢? 歧伯道,上焦的阳气如果无法畅连肌肉皮表时,会使皮肤紧密,肌理闭塞不通,毛孔因而不通畅,汗液无法外泄体外,造成体内之热达于肌中,无法随汗外出,就发生外热的症状。 黄帝问,那阴过盛会产生里寒的现象,又是为什么呢? 歧伯答道,阴气本居下,如因过度劳累,致阴气向上逆行,此阴寒之气停积胸中无法外出,如此一来,胸中阳气必然散去,寒气独居阳位,导致血艰涩难行,气脉不通畅,寸口脉因而盛大起来,内里气血不通畅,故呈现涩脉,此里寒之所生也。 黄帝问,阴与阳,气与血,若互相偏差或交征,病因而形成,如何施予刺法呢? 歧伯答道,刺此类病人,须在发生异常之经脉取穴,若是血偏则取血,若是气偏则取气,此时须考虑病人体型高矮肥瘦与四季变化来决定取穴高下。 黄帝问,因血气之偏差,产生了疾病,结果造成阴阳相争,补泻又如何呢? 歧伯答道,泻过实的虚俟气盛时方入针,随着患者的吸气入针,如此则可开其气斗,好像打开大门一样,俟患者吐气时,针同时拔出。如此便不会损伤精气,邪气就泻出来了,如果不按针孔,是为了使邪气尽出,加上以摇大针孔方式出针(苍龙摆尾),可增回出路的流畅,则为大泻之法,出针时用指甲切针孔之边侧,盛邪之气乃尽出。 黄帝问,补虚之法又如何呢? 歧伯答道,施术者手持针,专心一致的观察病人,俟病人吐气尽时随之入针,用气出入针之法,使针四周之肌理密实,精气就不会外泄。到了气实起来的时候快速的出针,随着吸气而出针,则聚集来的热气不会回头,会停留在病经上,拔针后立即按住针孔,则邪气会四散,精气就停留在病经上。 如此按气之进出,并等候精气至,可令近处精气不流失,远方之精气来支持,这就是“追法”,乃大补之法。 黄帝问,老师说虚实有十种不同,但都发生在五脏及其经脉上。但十二经脉各有其病,老师独论五脏而已,十二脉全连系身上三百六十五关节,节生病,必延及经脉,经脉有虚实之分,又如何去解释呢? 歧伯回答道,体内五脏,都与六腑有表里关系,经脉络脉到四肢关节,各有其虚实,视病居何处而随症调理治疗。如病在脉,调理在血分,病在血中,调理在络上。病在气分,调理在表卫。病在肉中,调治在分肉之间。病生在筋,调之于筋部。病生骨中,调之在骨。利用烧炙的针深刺病处。病在骨中,用烧针后再用药敷。若全身难过又不知痛在何处,则在两蹻脉上取穴。如果是体处四肢的疼痛,三部九候之脉又正常,则用左右对称针络脉治疗的缪刺法即可,痛在左侧但右手脉有偏差,则采用对称刺经脉之法,因此在下针前,必细察九候之脉,以此作准则,可以尽针之道矣。 第六十三篇 缪刺论 黄帝问道,我适才听到缪刺之法,但未能完全了解其意,能否详细说明“缪刺法”? 歧伯答道,病邪进入身体,其初始必居皮表,滞留不云或遇医不明,就会再进入最细小的孙脉,如再无法去除,久之必入较大之络脉;再停留无法治愈,则进入主经脉。主经脉内连五脏,散布肠胃之中,一旦表面俱病,五脏开始偏离正常。以上是邪由皮表渐入五脏的发生顺序,此时须治其主经方能治愈。 现在病邪居于皮表,进入孙络,如果停留不去,毛孔肌肉又闭塞无法出去,又无法进入主经脉,于是就流注到大络脉中,而产生一些特殊的病症。 一旦病邪居于大络脉中,就会从左流注到右,或从右侧流注到左侧,上下左右不断游走而与主经脉产生干扰,其分布在四肢之末稍,此病气无常居之所,又不进入主经之俞穴,此时须采用“缪刺法”。 黄帝问,缪刺是左病治右,右病治左,这是为什么呢?它与巨刺有何不同? 歧伯道,病邪基居主要经脉上,左侧经脉气血通盛表示右侧有病,右侧经脉气血盛则左侧有病,其间也会有左右移痛者,有时左痛未好,右侧血脉就已生病了。一旦如此则必采用巨刺法,必须在主经脉上取穴,不在络脉上取穴。 络脉上生病,其痛并非在主经脉上,因此针刺之穴亦非在主经脉而在对侧不同之络脉处,所以叫做“缪刺”。 黄帝问,希望知道如何施予缪刺,如何取穴。 歧伯答道,病邪若居于足少阴肾经的络上,会有突发心绞痛,胸腔胀闷,胁肋胀满的症状出现,若不是有其它病积于胸腔内,只须在然谷穴前后找其瘀络之血脉,用放血针放出血,顿饭时间即痊愈,如果不好,左胸痛取右侧,右胸痛取左侧,在然谷穴附近找压痛点下针,即可治好。新发、初病的,在五日内必完全复原。 病邪如果停留在手少阳之络脉中,会有喉痛,舌向上卷口中干燥,心烦且手臂外廉痛,手无法抬到头部等症状。吾人可针刺手中指及手次指指甲侧的中衡及关冲穴放血,身份素强之人立刻就好了,年老者须隔顿饭时间才能好。左病刺右,右病刺左。新发之病数日内即可痊愈。 病邪如果停留在足厥阴的络脉上,会有突发疝气剧痛的现象,可刺足大指指甲后方与肉交接之处,左右各有一,男人立刻就好了,女人须顿饭功夫,左痛取右,右痛针左。 病邪如果停留在足太阳的络脉上,会有头项强痛,肩膀痛。可刺足小指甲正后方与肉交接之处,左右各有一穴,针后立愈。如未愈,则外踝下之申脉穴,左病治右,右病治左,只须顿饭时间即可痊愈。 病邪如果停留在手阳明的络脉上,会有胸中气满,气喘且胸肋向上提升,胸中大热的症状。吾人可刺手大指及食指指甲侧的少商与商阳穴,左病取右,右病取左,顿饭功夫即愈。 病邪如果停留在臂掌之间,使手肘无法伸屈,可刺足踝后方,先用手指按出压痛点何在, 再以针刺之,刺之数以月日之数为准,如初一则刺一次,初二刺二次,初三则刺三次,依此推下去,到十五日十五次,十六日以后递灭之。 病邪如果停留在足阳蹻之络脉上,会产生眼目疼痛,从眼内眦开始痛,吾人可刺外踝之下申脉穴上,左右各一,左病治右,右病治左,如此一时辰后会好。人若由高处坠落,瘀血留体内,造成腹中胀满,无法大小便。则须先喝桃核承气汤,这是上面伤到足厥阴肝经之络脉,下面伤到足少阴之络脉。吾人可刺内踝下,然谷穴前,从表脉部位放血而出,再刺足背之衔阳穴,如仍未愈,就在足大指三毛位上放血,血出即愈,左病刺右,左病刺左。如有善悲,易惊闷闷不乐之人,也可用此刺法。 |
|
6384楼#
发布于:2016-04-19 13:2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张亮荧申请签到2016-4-19《皇帝内经》第74课心得
1、神有余的补泻 有余:孙络放血,不可在大经主脉放血。 不足:其络虚弱处(皮肤凹陷处)数按之,使气血连,也可用针灸通其气,禁出血,用补法扪针。 针刺神微方法:用手指按摩针刺处,针至表面摩擦不须刺入皮肤,就可让稍微不足的神气恢复。 2、气有余与不足 气有余:会喘咳且气向上冲。 用泻法:泻其经脉,不可伤及经脉,不令其出血不令其气泻。 气不足:会呼吸无力变浅。 用补法:补其主要经脉,不可使气泻处。 微泄:只是皮肤稍微发生异常,称之“肺魄之气微泄”,肺气微泄之意。 治疗:只需轻按针刺处即可,但边针时边告诉病人要针刺很深,此时病人必怀惧色,则精气回复,邪气散乱无处容,自毛孔外泄,正气自然回复。 3、血有余与不足 有余:会肝气郁,易怒。 用泻法:泻其盛大经脉,放其血。 不足:肝必虚,是肾不足造成,易恐惧。 用补法:在虚弱经脉刺入主经脉,留针,待脉气转为大后,迅速出针,扪针,禁出血。 若邪气令孙络充血,必有淤积血脉现象。 治法:在淤血的血络处放血。 4、形有余与不足 有余:会腹部胀满,小便不顺畅。 用泻法:须离其阳经脉(胃经)。 不足:手足无力,无法自由活动。 用补法:补其阳经络脉。 徼风:是邪停留肌肉,会肌肉蠕动,皮肤跳动,痒。 治法:针刺其肉与肉间,而不在其主经脉与络上,如此卫气回复,邪气散尽。 5、志有余与不足 有余:腹胀满兼有下痢。 治法:在肾经然谷穴放血。 不足:会昏厥。厥有两种:一是昏厥,二是手足冰冷。 治法:在复溜用补刺手法。 气血不乱,五脏安,表示邪在关节,该处会有颤动现象(骨头间有声音产生)。 治法:在病症部位浅针,不可刺入主经脉,邪必去。 6、气血不平衡,阴阳必相倾和干扰,使卫气运行混乱,血在脉中乱行,气血厉离开本应居留之处,变成一处实一处虚。 血集中在阴脏,气集中在阳腑,会易惊且发狂。 血集中在阳腑,气集中在阴脏,会有内热很盛病症。 血集中在上部,气集中在下部,会胸中烦闷,情绪易怒。 血集中在下部,气集中在上部,会有精神混乱而健忘症状。 7、血气喜温恶寒,寒盛会涩滞不行,温则流畅,因此气聚之处血虚,血聚之处气虚。 8、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气相聚必无血,血相聚必无气,气血不平衡则造成血虚。 孙络与络脉皆运输气血入主经,若气血都集中在孙络与络脉间,是实。 血和气并聚于头部,会手足冰冷不醒人事(百会、十宣、涌泉放血),甚而死亡,若偏于上部气血返下部必生,反之死。 气血并是实症,要行气与活血化瘀药。 9、阴经与阳经都有俞穴,是阴阳气交会之所,阳气由此入阴经,阴经满时又由俞穴外出入阳经,此阴阳和谐。阳病来自外感风寒暑湿燥热,阴病来自内在,饮食不节,居处不洁,情绪之过度喜怒忧思悲恐。 10、风雨伤人,初在皮表,渐入孙络,络脉,到主经脉。若气血与病邪在肌肉之间,则脉坚硬大,名“实”,肌肉坚硬满大,手按则生痛。 11、寒湿伤人,会皮肤松软无弹性,肌肉坚硬绷紧,血流艰涩,卫气失散,名“虚”,虚的人,因机能不张而阳气不足,手按患处,阳会聚集该处使它温暖,按时会舒畅不痛。 12、内阴产生的实症 过喜过怒不知节制,造成脏气上逆,胸为阳,阴在下,上焦阳中带阴,下焦阴在带阳,阴上则下面虚,阳在下面无阴则散,寒乘虚而入则成寒实。 13、内因产生的虚症 喜过度则心气缓,气就下降。悲过度则肺气消散,气消则经脉空虚,若此时食寒冷之物,会胃生寒,加肺气虚外寒由表入,二寒相重加于体内,令血行艰涩,阳气四散,则虚。 14、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盛,阴盛则内寒。 |
|
6385楼#
发布于:2016-04-19 13:3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徐淑娟申请签到,2016年4月19日《黄帝内经》第74讲学习心得:
一、(接上讲,调经论)1.如何刺神微呢?一点点变动的时候,用手指按摩针刺的位置,针一碰到皮表即可,病人的悲会忘掉,神就会回来了。中医可以治病的初期。 2.肺气有余:喘咳且气向上冲,讲话声音很大,泻经不出血。肺气不足:呼吸无力且呼吸变浅,讲话没力气,不可泻气。肺气有一点问题时可以看到脸色有点苍白,只须轻按须刺的地方,把针拿出来经病人看一下,一边拿针一边说:“我要扎很深”。病人很紧张反抗,精气立刻就回复正常,邪气就跑掉了,即病在轻微的时候只要一些动作就能把它治好。 3.血有余:则怒,放血。血不足:则恐,下针留针让他慢慢恢复,曲泉,太冲,气一到,脉很大。有血症时,有余和不足都会在经络上造成瘀血,瘀血放掉,放血挤一两滴,不要大放,有脓血才会大放。 4.形有余:形改变,太胖过瘦,腹胀,肚子大,小便大便不会顺畅。泻足阳明胃经。形不足:四肢不用,手脚没有力量不能控制。补阳明胃经的络脉。病在初,血气未病,五脏必安定,肌肉蠕动的现象是微风。 5.志有余:腹胀,下痢,然谷边上有青筋的地方放血。志不足:昏厥,手脚冰冷。补复溜(肾母穴)。气血不乱,五脏安定不病,则表示邪气在关节部位,该处会稍有颤动的现象。 6.气血末并时,人的循环都会很好(脉都是很正常),有些小微样产生时,在络脉上放点血,在分肉之间下针,不需要扎主要经脉,经脉上下针一定是经脉有问题,经脉直接络到脏腑去的。治脏腑病必须在经脉上下针。 7.气血相行不会相互打仗,气血一旦不平衡,阴阳会相互倾戈干扰,使卫气运行混乱,血在脉中乱行,气血离开本应居留之所在,变成一处实一处虚的状态。气并于阳:脖子是气,头上面是血(髓海),气往六阳上冲,人会发生惊狂,可以百会放血,涌泉也可以把盛的气导下来。 8.气血混乱的时候产生一些现象: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热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会造成心中烦闷。血并于下,气并于上:就会有精神混乱而健忘的症状出现。本身血和气喜温恶寒,寒则气不能流进一步血不能流,气也会受影响,温则气血会平衡下来,气所聚之处血为虚,血所聚之处气为虚。气多的地方,血就会少,血多的地方,气就会少,气血一定是均衡的状态才正常。气和血:气行,血才跟着行,气血不回头,一直在循环,一遇到寒停下来它就会累积,如果寒伤到气,气会累积停下来,气一累积血就虚掉了,气会并在一起造成血虚,如果血遇寒,血会并在一起造成气虚。 9.实:看到摸到的就是实。虚:没有的就是虚。气并则血虚,血并则气虚。气血相失造成虚症,络和孙络所有气血都会输到总经里,气和血并在一起才会造成实症,单纯气堵住造成血虚,单纯的血受寒凝滞不前会造成气虚,气血同时受到阻碍是实症。所以攻实的时候,如治癌症要用行气和活血化瘀的药。血和气并走于上,则病人昏厥过去,在百会上放血,血就虚掉了,还可以在涌泉上,十宣放血,都是让其行气。如果气会回头则有生的希望,气不返则死。 10.阴:讲的是脏和血;阳:讲的是腑和气。阴和阳都有俞穴会聚的地方,阳经会注到阴经上是因为有俞穴,阳气跑到阴经上会造成阴满,人会有形,是因为阴阳把人充实起来,气大多了或者血大多了都不好。三部九候之脉若正常,则表示此人正常无病。手上的脉也可以分九候,寸关尺是三部,寸脉按上中下可以分天人地三部,关脉也一样,尺脉也分三部,总共九部。摸到皮肤表面则病在皮,摸到中间则病在血脉,摸到下面则病在脏。病生于阳部:必是来自外感的风寒暑湿燥热。病生于阴(阴部):必是饮食不节,居处不洁,喜怒无常所造成的,自己 |
|
6386楼#
发布于:2016-04-19 14:5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山西吴静
2016年4月18日学习《黄帝内经》第73课心得 肾脏是阴中至阴的脏,水最盛之所。肺脏是阴中之太阴,冬季之脉象,沉且小,能积水的处所。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 肿。 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肾脏是母脏,水集于肾由肾生液而上升入肺来分布五脏供养,肾为至阴。水沉积在脚的下面,所以脚先肿,病生于肾。 水俞穴即肾之俞穴,水病之人,下部可见足跗肿胀,中部可见腹部肿胀,上部可见肺中有水,引起喘气。到了无法躺卧的时候表示,肺疾病,肺病会有喘息肾病会有水肿,肺中水盛造成气上逆不下,使人无法卧躺,水气居留不去而造成的。 肾之街:中柱,四满,气穴,大赫,横骨。胃的街道: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三阴交,照海,复溜,阴陵泉,漏谷,地机等六穴,左右十二穴,是肾经下行之所在,亦名太冲之所。 春天取络脉,风很急,肝急,阳刚起,经脉中血之走向必很深,始生之时气必少,无法深入体内而浅居表面,所以针刺取络脉。 夏天心之气开始增长,脉中血实气弱,阳气溢于皮肤之表,一旦因暑热薰在皮表,热入内伤及筋脉,故选取盛大的经脉与腠理间,只需刺皮肤而能去病,因邪在极浅之表面。 秋天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居于经脉交汇之所,并未入腑中。阴气初胜,一旦身体处于湿的状态,由于阴寒之气仍初始,无法深入体内,需针刺俞穴以泄出阴寒之邪,取用合穴来去掉阳盛之邪。 冬天肾气初收敛之时,阳气潜藏入里,肾阴之气坚固,足太阳之气深藏。阳脉已是其功能,取用井穴,来降阴气之逆行,取荣穴能加强阳气之固。 |
|
6387楼#
发布于:2016-04-19 15:31
@教官-伊犁-慕利敏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 文建宁申请签到,2016年4月19日《黄帝内经》第75課心得: 阴虚内热治疗: 滋阴、补虚、去热 久病会阴虚 不流汗:肺有问题、刚出生时没有拍屁股排肺痰,有积水;还马上给打疫苗、很寒;经常不喜欢运动出汗,毛孔退化(治疗 方法:寒极生热、没生病时洗冷水澡、让毛孔打开); 阴盛生内寒:里寒、寒中 针刺取穴原则:血,在心经上面取血;气,在肺经上面取穴 补泻针法:实证,摇大针孔,快出针、大泻;虚症:吐气时下针,慢出针,闭塞针孔 巨刺法、缪刺法:共同点都是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差异点:巨刺法、刺经; 缪刺法、刺络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病邪侵入人体顺序:皮毛、孙脉、络脉、经脉、五腑、五脏 当病邪进入皮毛后,无法出入经脉,就留到络脉,没有固定的地方,乱窜,可以缪刺法 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的原理:当邪气进入到经络,左侧邪气盛,影响到右边发病;右侧邪气盛,影响到左侧发病 邪气侵入足少阴肾经的络脉以后,会突发心痛、腹胀、胸胁部闷痛等症状,此时可以左病右治,刺然谷穴出血。 邪气侵入手少阳三焦经的络脉,会喉痹、舌卷、口干心烦、手不及头、臂外廉痛,此时可以刺中指无名指的指甲旁青筋井穴 邪气侵入足厥阴肝经的络脉,会疝气剧痛,此时可以在大敦穴旁边青筋放血 邪气侵入足太阳膀胱经之络脉,会头项肩痛,可以刺至阴穴旁边的青筋放血 邪气侵入到手阳明大肠经的络脉,会胸中有气热、喘急,可以刺商阳穴旁的青筋放血 邪气侵入到足阳跷脉,头痛,可以刺外踝下的青筋放血 如果高空坠落,被踢伤下阴,有淤血在里边,可以刺然谷穴、三毛等有青筋的地方放血 |
|
6388楼#
发布于:2016-04-19 15:41
@教官-藁城-贾英然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张洪玮申请签到,2016年4月19日《黄帝内经》第74课心得。
1、刺神微,一点点变动的时候,用手指按摩针刺的位置,针一碰到皮表即可,病人的悲会忘掉,神就会回来了。 2、肺气有余时,喘咳且气向上冲,讲话声音很大,泻经不出血。肺气不足时,呼吸无力且呼吸变浅,讲话没力气,不可泻气。肺气有一点问题时可以看到脸色有点苍白,只须轻按须刺的地方,把针拿出来经病人看一下,一边拿针一边说:“我要扎很深”。病人很紧张反抗,精气立刻就回复正常,邪气就跑掉了,即病在轻微的时候只要一些动作就能把它治好。 3、血有余则怒,放血。血不足则恐,下针留针让他慢慢恢复,曲泉,太冲,气一到,脉很大。有血症时,有余和不足都会在经络上造成瘀血,瘀血放掉,放血挤一两滴,不要大放,有脓血才会大放。 4、形有余:形改变,太胖过瘦,腹胀,肚子大,小便大便不会顺畅。泻足阳明胃经。形不足:四肢不用,手脚没有力量不能控制,补阳明胃经的络脉。病在初,血气未病,五脏必安定,肌肉蠕动的现象是微风。 5、志有余:腹胀,下痢,然谷边上有青筋的地方放血。志不足:昏厥,手脚冰冷。补复溜(。气血不乱,五脏安定不病,则表示邪气在关节部位,该处会稍有颤动的现象。 6、气血末病时,人的循环都会很好,有些小微样产生时,在络脉上放点血,在分肉之间下针,不需要扎主要经脉,经脉上下针一定是经脉有问题,经脉直接络到脏腑去的。治脏腑病必须在经脉上下针。气血相行不会相互打仗,气血一旦不平衡,阴阳会相互倾戈干扰,使卫气运行混乱,血在脉中乱行,气血离开本应居留之所在,变成一处实一处虚的状态。气并于阳:脖子是气,头上面是血,气往六阳上冲,人会发生惊狂,可以百会放血,涌泉也可以把盛的气导下来。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热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会造成心中烦闷。血并于下,气并于上:就会有精神混乱而健忘的症状出现。本身血和气喜温恶寒,寒则气不能流进一步血不能流,气也会受影响,温则气血会平衡下来,气所聚之处血为虚,血所聚之处气为虚。气多的地方,血就会少,血多的地方,气就会少,气血一定是均衡的状态才正常。气和血:气行,血才跟着行,气血不回头,一直在循环,一遇到寒停下来它就会累积,如果寒伤到气,气会累积停下来,气一累积血就虚掉了,气会并在一起造成血虚,如果血遇寒,血会并在一起造成气虚。气并则血虚,血并则气虚。气血相失造成虚症,络和孙络所有气血都会输到总经里,气和血并在一起才会造成实症,单纯气堵住造成血虚,单纯的血受寒凝滞不前会造成气虚,气血同时受到阻碍是实症。所以攻实的时候,如治癌症要用行气和活血化瘀的药。血和气并走于上,则病人昏厥过去,在百会上放血,血就虚掉了,还可以在涌泉上,十宣放血,都是让其行气。如果气会回头则有生的希望,气不返则死。 7、阴是脏和血;阳是腑和气。阴和阳都有俞穴会聚的地方,阳经会注到阴经上是因为有俞穴,阳气跑到阴经上会造成阴满,人会有形,是因为阴阳把人充实起来,气大多了或者血大多了都不好。三部九候之脉若正常,则表示此人正常无病。手上的脉也可以分九候,寸关尺是三部,寸脉按上中下可以分天人地三部,关脉也一样,尺脉也分三部,总共九部。摸到皮肤表面则病在皮,摸到中间则病在血脉,摸到下面则病在脏。病生于阳部:必是来自外感的风寒暑湿燥热。病生于阴(阴部):必是饮食不节,居处不洁,喜怒无常所造成的,自己没有把自己照顾好。 8、风雨伤人先在皮肤表面,没有治好才会进入孙络,孙络没有治好才会传入络脉,络脉满则输入大经脉上,如果人的气血与病邪,尚停留在肌肉之间,则脉必坚硬且大,此时肌肉呈现坚硬满大 |
|
6389楼#
发布于:2016-04-19 15:5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陶原申请签到
2016年4月19日黄帝内经第74课心得: 刺神微:一点点变动的时候,用手指按摩针刺的位置,针至皮表即可,悲会忘掉,神就会回来了。 肺气有余:喘咳且气向上冲,讲话声音很大,泻经不出血。 肺气不足:呼吸无力且呼吸变浅,讲话没力气,不可泻气。 肺气有一点问题时可以看到脸色有点苍白,只须轻按须刺的地方,把针拿出来经病人看一下,一边拿针一边说:“我要扎很深”。病人很紧张反抗,精气立刻就回复正常,邪气就跑掉了,即病在轻微的时候只要一些动作就能把它治好。 血有余:则怒,放血。 血不足:则恐,下针留针让他慢慢恢复,曲泉,太冲,气一到,脉很大。 有血症时,有余和不足都会在经络上造成瘀血,瘀血放掉,放血挤一两滴,不要大放,有脓血才会大放。 形有余:形改变,太胖过瘦,腹胀,肚子大,小便大便不会顺畅。泻足阳明胃经。 形不足:四肢不用,手脚没有力量不能控制。补阳明胃经的络脉。 病在初,血气未病,五脏必安定,肌肉蠕动的现象——徼风。 志有余:腹胀,下痢,然谷边上有青筋的地方放血。 志不足:昏厥,手脚冰冷。补复溜。 气血不乱,五脏安定不病,则表示邪气在关节部位,该处会稍有颤动的现象。气血不病时,人的循环都会很好,有些小微样产生时,在络脉上放点血,在分肉之间下针,不需要扎主要经脉,经脉上下针一定是经脉有问题,经脉直接络到脏腑去的。治脏腑病必须在经脉上下针。 气血相行不会相互打仗,气血一旦不平衡,阴阳会相互倾戈干扰,使卫气运行混乱,血在脉中乱行,气血离开本应居留之所在,变成一处实一处虚的状态。 气并于阳:脖子是气,头上面是血(髓海),气往六阳上冲,人会发生惊狂,可以百会放血,涌泉也可以把盛的气导下来。 气血混乱的时候产生一些现象: 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热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会造成心中烦闷。 血并于下,气并于上:就会有精神混乱而健忘的症状出现。 血气喜温恶寒,寒则血不能流,温则气血会平衡下来,气所聚之处血为虚,血所聚之处气为虚。气血:气行,血才跟着行,气血不回头,一直在循环,一遇到寒停下来它就会累积,如果寒伤到气,气会累积停下来,气一累积血就虚掉了,气会并在一起造成血虚,如果血遇寒,血会并在一起造成气虚。 实:看到摸到的就是实。虚:没有的就是虚。气并则血虚,血并则气虚。气血相失造成虚症,络和孙络所有气血都会输到总经里,气和血并在一起才会造成虚症,气堵住造成血虚,血堵住造成气虚,气血同时受到阻碍是实症。治癌症要用行气和活血化瘀的药。 血和气并走于上,则病人昏厥过去,如果气会回头则有生的希望,气不返则死。 阴:脏,阳:腑。阴和阳都有俞穴,阳经会注到阴经上是因为有俞穴,阳气跑到阴经上会造成阴满,人会有形,是因为阴阳把人充实起来。三部九候之脉若正常,则表示此人正常无病。手上的脉也可以分九候,寸关尺是三部,寸脉按上中下可以分人三部,关脉也一样,尺脉也分三部,总共九部。 摸到皮肤表面则病在皮,摸到中间则病在血脉,摸到下面则病在脏。 病生于阳:必是来自外感的风寒暑湿燥热。 病生于阴:必是饮食不节,居处不洁,喜怒无常。 风雨伤人先在皮肤表面,没有治好才会进入孙络,孙络没有治好才会传入络脉,络脉满则输入大经脉,如果人的气血与病邪,尚停留在肌肉之间,则脉必坚硬且大。 寒湿伤人则皮肤松软无弹性,血脉不流畅,病人会看到虚症,虚的人会因为机能不张而阳气不足,用手按压患处,你的阳气会过去。病人会说很舒服。实症:拒按。 阴可满不可实,实:气血并。 阴实产生:人喜怒不节,脾气不稳定造成阴气上逆,阴冲上来变成阴在上面(本来阴在下面),下面就变成虚了,下面一虚,上焦是阳中带阴,下焦是阴中带阳,下焦的阴上去变成没有阴了,阳就散掉了,阳一散掉,阴停在上面不动,阴阳分开是阴实的原因。所以情志要稳定,心情要很好,过喜过怒都不好。 阴虚:和情志有关系,喜则气,怒往上升,悲伤到肺气,肺气则没,血脉会空虚掉,这时再吃到寒冷的东西,会使胃生寒,加上肺气虚而外寒由表入,二寒相重加于体内,终令血行艰涩,阳气四散,这就是虚了。阳虚则外寒:阳本来在皮肤表面,现在阳气虚掉了,就会感觉到身体外面冷。 阴虚则内热:劳力的工作做得很多,形气衰少,因为里虚,无法正常摄取食物,体内精华无法充盛,阳气因而不足,造成上焦无法运行阳热,下焦的排泄功能亦受阻,于是胃热之气留滞不去,热气熏胸,此内热之所生也。(这里的胃泛指小肠,小肠的火和心脏是相通的,热气往上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