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90楼#
发布于:2016-04-19 16:1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祁峰申请签到,2016年4月19日《黄帝内经》74课学习心得:
气有余则咳喘上气,不足则少气,血气未并,五藏安定,如病轻,曰''白气微泄''。 气有余则泻其经脉,但不可伤其经脉,不令出血气泄,气不足则补其经脉,不令气泄。 病微轻,拿针示病人,病人惧,气即回归,无需针之。 血有余易怒,不足则恐,有余或不足都可造成血的瘀滞,瘀滞放之。有余针刺放之,不足针之,不令出血。 形有余腹胀,二便不畅。不足则四肢不用,肌肉蠕动,曰''微风''。 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 取穴为分肉之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志有余则腹胀下利,不足则昏厥,手足冰冷,病微骨关节动。 志有余泻然谷之血,不足则复溜穴补刺。 气血均为喜热恶寒,血病者无气,气病者夺血,气血并病为实病。实病治之,行气活血并用。 病出自阳大多来自风,寒,暑,湿,燥,火,来自外界。 病出自阴大多来自饮食,情志等,来自内部。 阴可满不可实,大喜大怒可致阴实。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 |
|
6391楼#
发布于:2016-04-19 16:33
@教官-藁城-贾英然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袁小玲申请签到,2016年4月19日《黄帝内经》第74心得。 1、刺神微的方法:用手指按摩针刺的位置,针一碰到皮表即可,不须刺入皮中,病人的悲会忘掉,神就会回来了。 2、肺气有余时,喘咳且气向上冲,讲话声音很大,泻经不出血。肺气不足时,呼吸无力且呼吸变浅,讲话没力气,不可泻气。肺气有一点问题时可以看到脸色有点苍白,只须轻按须刺的地方,把针拿出来经病人看一下,一边拿针一边说:“我要扎很深”。病人很紧张反抗,精气立刻就回复正常,邪气就跑掉了,即病在轻微的时候只要一些动作就能把它治好。血有余则怒,放血。血不足则恐,下针留针让他慢慢恢复,曲泉,太冲,气一到,脉很大。有血症时,有余和不足都会在经络上造成瘀血,瘀血放掉,放血挤一两滴,不要大放,有脓血才会大放。形有余:形改变,太胖过瘦,腹胀,肚子大,小便大便不会顺畅。泻足阳明胃经。形不足:四肢不用,手脚没有力量不能控制,补阳明胃经的络脉。病在初,血气未病,五脏必安定,肌肉蠕动的现象是微风。志有余:腹胀,下痢,然谷边上有青筋的地方放血。志不足:昏厥,手脚冰冷。补复溜。 3、气血末病时,人的循环都会很好,有些小微样产生时,在络脉上放点血,在分肉之间下针,不需要扎主要经脉,经脉上下针一定是经脉有问题,经脉直接络到脏腑去的。治脏腑病必须在经脉上下针。气血相行不会相互打仗,气血一旦不平衡,阴阳会相互倾戈干扰,使卫气运行混乱,血在脉中乱行,气血离开本应居留之所在,变成一处实一处虚的状态。气并于阳:脖子是气,头上面是血,气往六阳上冲,人会发生惊狂,可以百会放血,涌泉也可以把盛的气导下来。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热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会造成心中烦闷。血并于下,气并于上:就会有精神混乱而健忘的症状出现。本身血和气喜温恶寒,寒则气不能流进一步血不能流,气也会受影响,温则气血会平衡下来,气所聚之处血为虚,血所聚之处气为虚。气多的地方,血就会少,血多的地方,气就会少,气血一定是均衡的状态才正常。气和血:气行,血才跟着行,气血不回头,一直在循环,一遇到寒停下来它就会累积,如果寒伤到气,气会累积停下来,气一累积血就虚掉了,气会并在一起造成血虚,如果血遇寒,血会并在一起造成气虚。气并则血虚,血并则气虚。气血相失造成虚症,络和孙络所有气血都会输到总经里,气和血并在一起才会造成实症,单纯气堵住造成血虚,单纯的血受寒凝滞不前会造成气虚,气血同时受到阻碍是实症。所以攻实的时候,如治癌症要用行气和活血化瘀的药。血和气并走于上,则病人昏厥过去,在百会上放血,血就虚掉了,还可以在涌泉上,十宣放血,都是让其行气。如果气会回头则有生的希望,气不返则死。 4、阴是脏和血;阳是腑和气。阴和阳都有俞穴会聚的地方,阳经会注到阴经上是因为有俞穴,阳气跑到阴经上会造成阴满,人会有形,是因为阴阳把人充实起来,气大多了或者血大多了都不好。三部九候之脉若正常,则表示此人正常无病。手上的脉也可以分九候,寸关尺是三部,寸脉按上中下可以分天人地三部,关脉也一样,尺脉也分三部,总共九部。摸到皮肤表面则病在皮,摸到中间则病在血脉,摸到下面则病在脏。病生于阳部:必是来自外感的风寒暑湿燥热 5、风雨伤人先在皮肤表面,没有治好才会进入孙络,孙络没有治好才会传入络脉,络脉满则输入大经脉上,如果人的气血与病邪,尚停留在肌肉之间,则脉必坚硬且大,此时肌肉呈现坚硬满大,用手按则生痛。简单讲就是那个人在那持续性的疼痛,如果是隐作痛按的很舒服,那就是虚。 6、寒湿伤人则皮肤松软无弹性,肌肉坚硬紧绷,血脉不流畅,病人会看到虚症,“虚”的人会因为机 |
|
6392楼#
发布于:2016-04-19 20:0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陈丽娟申请签到
2016年04月19日 《黄帝内经》第74课心得 六十二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3. 气有馀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气有馀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a. 气有余就表现为咳嗽、气喘、讲话声音大,气不足则表现为鼻塞、呼吸不利、气短、讲话声音小。 b. 当气血运行正常畅通,没有偏聚在身体的某一部位时,五脏就功能正常而安定,这时即使病邪侵犯人体,一般也只能侵入皮肤肌肉的表层,对肺脏功能活动造成轻度影响和损伤,这样的病叫肺气微虚。肺气有病初起时,病人脸上的皮肤有一点点白。 c. 气有余治疗:用针刺泻比较浅的经脉,不要损伤机体内部的大经脉,针刺时不要放血,不能使正气外泄。即可以泄一点点气但不出血。 d. 气不足治疗:用补法补充病人的经脉之气,不要使病人的气外泄。 e. 轻微的气病,针刺前先对要针刺的地方多加按摩,同时把针取出来给病人看,并对病人进行暗示:我要深刺,这样使病人精神集中,精神内守,精气收敛于体内,而邪气散乱趋向于体表,没有藏身之处。这样只要浅刺,达到病邪所在部位,邪气就会从皮肤毫毛孔中排泄出来,人体正常就能恢复正常。 f. 病在微时,一个小动作就可以治好病。 4. 血有馀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血有馀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a. 血有余就表现为容易发怒(真正的怒时脸红),血不足表现为容易恐惧。 b. 如果气血运行正常,没有偏聚在身体的某一部位,则五脏安定,功能正常,这时即使邪气侵犯人体,一般也只是在体表的孙络中,但孙络被邪气阻塞不通畅,邪气外溢,也会导致络脉和经脉中的血运不早而停留在局部,即有瘀积的血脉出现。 c. 血有余,针刺泻体表充血显露的络脉,使局部出血。血不足,针刺虚弱不足的经脉,针刺入后,留针,到气到(针孔周围粉红、脉会变大),立即快速拔针,但不要出血。 d. 放血时,放一两滴血、气血调匀即可。 5. 形有馀则腹胀,泾溲不得,不足则四支不用。血气未并,五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开有馀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a. 形有余的人腹胀、小腹胀满、二便不利,形不足表现为四肢软弱无力、不能正常活动。 b. 如果气血运行正常,没有偏聚在身体的某一部位,则五脏安定,功能正常,这时即使邪气侵犯人体,也仅仅出现肌肉微微蠕动的症状,这样的病变叫微风。即皮肤跳动或者皮肤里感觉痒。 c. 形有余,针刺泻足阳明胃经的经脉。形不足,用针刺补足阳明胃经的络脉。 d. 对轻微的形病,如微风,针刺到肌肉之间(即胃经与脾经中间的肌肉中间,手不过肘、足不过膝),以驱散邪气,但不要刺中经脉,也不要刺伤络脉,使卫气得以恢复,卫气恢复后,邪气自然消散。 6. 志有馀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藏安定,骨节有动。志有馀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血溜。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a. 志有余腹胀、泄泻、完谷不化;志不足手脚清冷。 b. 如果气血运行正常,没有偏聚在身体的某一部位,则五脏安定,功能正常,这时即使邪气侵犯人体,也仅仅感觉骨节晨有轻微的震动、骨节中间会有声音。 c. 志有余,针刺泻足少阴肾经荥穴——然谷(周围的青筋),要针刺出血。志不足,针刺补足少阴肾经经穴——复溜。 d. 对轻微的志病,就在骨节有震动(即有邪气)的局部针刺,但不要深刺损伤经脉。这样停留在局部的邪气就能很快被驱除掉。 e. 病之初,针要刺到络脉上,浅刺,不要扎到主要的经脉上。久病或深病,要在经脉上下针,因为经脉上已经有病。经脉是络到脏腑上的,如果要治脏腑的病,必须要在经脉上下针。治内脏的病就要在主要经脉上下针。 7. 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a. 气血是相行的、平衡的,虚实病变是由于病邪入侵造成气血运行紊乱,阴阳之间失去平衡,气的分布发生混乱,血也出现逆行,气血偏离了正常位置,而形成了机体有的部位偏虚,有的部位偏实的状况。 b. 人的气只到脖子,头为髓海、血。 c. 如果血偏聚于属阴的五脏中,就发生癫病;如果气偏聚于属阳的六腑中,就发生狂证,百会放血或涌泉下针把气导下来。 d. 如果血偏聚在属阳的体表,就会体表发凉;如果气偏聚于属阴的体内,则会形成体内发热 e. 如果血逆行偏聚于人体上部,就会心中烦闷;如果气郁积在下焦肝脏中,就会容易发怒。 f. 如果血停留瘀阻在人体下部,就会健忘;如果阳气偏聚人体上部,扰乱心神,则使人心烦意乱。 8. 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果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留,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a. 气行血才行,气在血前六寸,一直在循环,遇到寒就会停下来就会累积。气血都喜欢温暖而厌恶寒冷。寒冷会使气血运行涩滞不通,温暖会使寒冷凝滞的气血消散而运行滑抻。 b. 如果阳气偏于亢盛,则阴血就会虚少;如果阴血过于亢盛,阳气也会不足。 c. 人身最重要的物质就是气血,如果寒伤到血,血会累积不向前,气就停滞在累积前六寸的地方不再向前,血累积的地方气虚。寒伤到气,气累积不向前,则血会停下来等气向前,则气累积的地方血虚。气血都堵在一起是实证,需要同时用行气和活血化瘀的药。 d.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看到摸到是实,没有是虚。 e. 阳气亢盛积聚的地方,血液就显得相对不足;在血液积聚偏多的地方,阳气也就显得相对不足。血和气失去平衡,气或血相对不足的地方就形成虚性病证。 f. 络脉和孙脉中的气血在正常情况下都要回流输入到经脉中去。如果气血都停留积聚在经脉中,就形成了实证;如果气血都逆行停聚在头部,则形成大厥病,病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好像突然死亡。如果气血能下降恢复到正常,则病人还能苏醒过来,否则就会造成真的死亡。在百会上放血,血由实变虚;在十宣上放血行气。 9. 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a. 阴经和阳经都有气血灌注而形成的穴位,如果阳经中气血充满了,就会灌注到阴经中去;阴经中气血充满了,也会灌注到阳经中去。通过这样的调节,以保持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平衡的阴阳之气,充实了人的形体,人体三部九候的脉象表现一致,这样就是健康正常的人。 b. 先在阳经而后才影响阴经的病变,多数是遭受风雨寒暑等外邪的侵袭而引起。先在阴经而后才影响阳经的病变,多数是由于饮食失调、生活起居没有规律,房事过度以及情绪波动剧烈等内因所导致。所以在节气变化时要知道保养自己,并保持情志、心情快乐。 c. 阳病统统来自外面,阴病来自人体内部,人没有把自己照顾好。 d. 三部九候脉:手脉也分九候,寸关尺分三部,每部脉有天人地三部脉,即皮部、中间、骨边三部。在皮部摸到脉是病在表,在中间摸到脉是病在血脉,在骨边摸到脉病在五脏。 10. 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宰,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近之则痛。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这,故快然而不痛。 a. 风雨寒暑侵袭而引起的病邪侵入路径是:皮肤→孙脉→经脉,并且病邪和人体的气血相合并,停留在肌肉和皮肤之间。 b. 脉搏坚硬而大。实性病证的病变局部表面往往坚硬而充满,并且不可以按压,如果按压就感到疼痛。 c. 寒湿之邪侵犯人体的病变是虚性病,喜按。寒湿先造成人体的皮肤收缩、功能失常,但肌肉紧张坚硬,血液受寒后凝涩而运行不畅,卫气受到损伤而不足,表现为病变局部皮肤往往松弛而有皱纹,体表卫气不足,所以病人喜欢按摩病变局部,按摩后气血通行,而感到温暖,所以病人觉得舒服而不疼痛。 11. 阴之生实奈何?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阴之生虚奈何?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a. 阴实病:喜怒不加节制会形成下部的阴气、特别是肝经之气向上逆行。阴气本来在下面,上面是阳。阴气向上逆行后,下部就显得空虚,阳气就会乘虚而入,侵占原来阴气的部位,同时到下面的阳气因为没有阴气而散掉,阴气停在上面不动,就造成阴实。所以为种病称为实性病。 b. 阴虚病:如果狂喜过度,会使心气涣散而下行。如果过度悲哀,会使肺气消散,肺是阳,心肺之所消散就造成血脉空虚,阳气消散,阴气进入。如果再过食寒凉饮食、损伤了阳气,使寒冷之气充斥于体内,影响到内脏,而导致血液运行机制涩滞不畅,阳气也被耗损消散。 c. 虚证大部分是因为里寒。 12. 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阴虚生内热奈何?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a. 阳虚则外寒:卫气虚、感受风寒之邪,导致阳虚不能温煦皮表,寒邪独留于外而出现的恶寒,是外感风寒证。人体体表的阳气是由上焦输送分布过来,阳气温暖和养护皮肤、肌肉。现在寒气从外侵袭人体,使大小经脉收缩,上焦的阳气不能通达体表,体表阳气不足,寒气却停留在皮肤肌肉之中,所以使人发生寒冷颤抖的症状。 b. 阴虚则内热:劳倦伤脾,脾不能运化水谷,饮食水谷郁于胃中化热。这个阴虚是脾虚,李东垣称为“气虚发热”。人体如果疲劳过度,形体和气都会耗损而虚弱,影响到脾胃消化吸收功能,饮食精华不能正常输送到上焦,糟粕也不能顺利地从下部排泄出而停留阻滞在胃中,时间长转化成热邪,热气向上熏蒸到胸内,所以出现内热症状。久病的人都会出现阴虚内热现象。 d. 阳盛则外热:外感风寒、郁闭腠理,卫气不能外散而发热。邪气从外侵袭,使上焦不通畅,皮肤变得紧密,腠理闭塞,汗孔也不通畅,人体阳气不能向外发散,郁积在体表,所以产生外热症状。有的人不流汗,可能是小时候肺里有问题(羊水出不来)。女孩子不愿意流汗运动,时间久了毛孔退化。出汗衣服贴身上受凉,时间久长疣。 e. 阴盛则内寒:寒邪厥逆于上焦胸中,损伤胸中阳气而出现寒冷,即胸痹证。由于寒气向上逆行,停留积聚在胸中而不能向外泄除,使胸中阳气被耗损而虚少,寒气单独停留,使经脉中的血液运行凝涩不畅,血行不畅则经脉不通,所以产生内寒。这种病人脉大而涩。 |
|
6393楼#
发布于:2016-04-19 20:4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薛绍展申请签到
2016年4月19日、《黄帝内经》第74课心得: 1.气的有余和不足 气有余令人咳喘且气上逆,可泄其经,不可令其出血气泄。气不足令人呼吸无力且浅短,可用补法补其经脉,不可使气泄。气微泄,轻轻刮其皮肤即可,或采用吓吓病人吧办法,使病人神惧,精气会即可回复正常,邪气因而散乱而自毛孔外泄。血有余和不足血有余肝气必郁,令人易怒,可泄其经放其血出。血不足肝必虛,是因肾不足造成的,令人生恐惧状,可先找出虚弱的经脉,用补法,待其脉有虛转大后,迅速出针,用扪针法。邪气微,令孙脉郁血,放血即可。形有余和不足 形有余,令人腹胀肚大,大小便不顺畅,可泄其阳经。形不足四肢无法自由活动,可补其阳经的络脉。形微恙,取穴在分肉之间,不可刺主脉,如此卫气恢复邪气散。志有余不足 志有余腹部胀满兼下利,可在然谷放血。志不足则易昏厥,可刺复溜穴,用补法。志微恙,在病症部位浅刺,病邪即除。 2.虚实的原因 当身体阴阳互相干扰,氣血不平衡,卫气運行混乱,血在脉中逆行,氣血不在其位,就会成一實一虛状。血集中阴脏气集中阳腑,令人易惊发狂。可刺百会放血。血集中阳腑,气集中阴脏,令人热中。血集中在上气集中在下,令人心中烦闷情绪易怒。血集中在下部,气集中在上部,令人精神混乱而健忘。氣血二者,喜温恶寒,寒盛使其涩滞不行,温暖使其運行流畅。气所聚之处无血,血必虛。血聚之处无气,气必虛。氣血不平衡为气虛。孙络和络脉输送氣血进入主经。如氣血集中孙和络之中,即为實。血气并在头,令人手足冷,严重者不省人事,立即死亡。可在百会十宣放血。百会放血令气虛,十宣放血令气行。治疗实症时,要行气和活血化瘀一起。虛症不是气虛就是血虛,气虛是血堵,血虛是气不行。虚实因何而生 人的阴经和阳经皆有俞穴,为阴阳交会之所,阳气由俞穴进入阴经,阴经满时,由阴经之俞穴进入阳经。病之始生,有时在阴,有时在阳阳病来自风热暑湿燥寒。阴病来自饮食不节,居处不洁,七情过度。寸关尺,寸为九分尺为一寸,此三部又各分为皮肤,中部,骨边天地人三部。风雨伤人,必先皮肤后孙络再络脉进而主经。病邪停在肌肉之间,肌肉坚硬满大,脉必坚硬且大,此为實。按生痛。寒湿伤人,令人皮肤松软无弹性,肌肉坚硬紧绷,血流坚涩,卫气失散。名为虛,虛为阳气不足,喜按。七情太过,阴气上逆,上實下虛,下虛阳则散,寒气乘虚而入,下为寒症。因上为阳,阳中有阴。下为阴,阴中有阳,今阴气上逆,阳沒有阴固,则阳散,阳散阴累积成阴實。喜过度令人心气缓,气下降。悲则令肺气消,经脉为空虚状,如若再饮食寒冷 令胃生寒,肺气虛外寒再入,两寒入体,令血行涩,阳气散,则阴虛。阳虛外寒 阴虚内热阳盛外热阴盛内寒 阳虛外寒是因阳生于上焦胸位,以温皮肤分肉,阳气受损,会寒气束表,上焦之阳无法到达皮表驱寒,寒气独居在外,成寒栗。阴虛内热是因过度的劳累,致形体衰弱气不足,无法正常吸收食物的精华,阳气因而不足,造成上焦无法運行阳热,下焦排泄功能受阻,胃热之气滞留不出,造成热气熏胸,为内热。 |
|
6394楼#
发布于:2016-04-19 20:4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郝文慧申请签到
2016年4月19日、《黄帝内经》第74课心得: 气有余和气不足的症状: 气有余的则喘咳气上逆,气不足则呼吸虽然通利,但气息短少。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皮肤,而发生皮肤微病,使肺气微泄,病情尚轻,因此叫做“白气微泄”。 补泻: 气有余的应当泻其经髓,但不要伤其经脉,不要使之出血,不要使其气泄。 气不足的则应补其经隧,不要使其出气。 刺其微邪:先用按摩,时间要久一些,然后拿出针来给病人看,并说:“我要深刺”,但在刺时还是适中病处即止,这样可使其精气深注于内,邪气散乱于外,而无所留,邪气从腠理外泄,则真气通达,恢复正常。 血有余和不足的症状: 血有余的则发怒,血不足的则恐惧。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孙络,孙络盛满外溢,则流于经脉,经脉就会有血液留滞。 补泻:血有余的应泄其充盛的经脉,以出其血。血不足的应察其经脉之虚者补之,刺中其经脉后,久留其针而观察之,待气至而脉转大时,即迅速出针,但不要使其出血。 刺流血:诊察血络有流血的,刺出其血,使恶血不得入于经脉而形成其他疾病。 形有余和形不足的症状: 形有余的则腹胀满,大小便不利,形不足的则四肢不能运动。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肌肉,使肌肉有蠕动的感觉,这叫做“微风”。 补泻:形有余应当泻足阳明的经脉,使邪气从内外泻,形不足的应当补足阳明的络脉,使气血得以内聚。 刺微风:应当刺其分肉之间,不要刺中经脉,也不要伤其络脉,使卫气得以恢复,则邪气就可以消散。 志有余和志不足的症状: 志有余的则腹胀飧泄,志不足的则手足厥冷。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骨,使骨节间如有物震动的感觉。 补泻:志有余的应泻然谷以出其血,志不足的则应补复溜穴。当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邪气仅客于骨时,应当在骨节有鼓动处立即刺治,但不要中其经脉,邪气便会自然去了。 虚实的发生:是由于邪气与气血相并,阴阳间失去协调而有所偏倾,致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各离其所,便形成一虚一实的现象。如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则发生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则发生热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则发生心中烦闷而易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则发生精神散乱而善忘。 血并于阴,气并于阳,血气各离其所的病证,如何辨虚实:血和气都是喜温暖而恶寒冷的,因为寒冷则气血滞涩而流行不畅,温暖则可使滞涩的气血消散流行。因此气所并之处则血少而为血虚,血所并之处则气少而气虚。 人身的重要物质是血和气。血并为虚,气并也为虚。 多余的就是实,缺乏的就是虚。因此气并之处则血少,为气实血虚,血并之处则气少,血和气各离其所不能相济而为虚。人身络脉和孙脉的气血均输注于经脉,如果血与气相并,就成为实了。譬如血与气并,循经上逆,就会发生“大厥”病,使人突然昏厥如同暴死,这种病如果气血能得以及时下行,则可以生,如果气血壅于上而不能下行,就要死亡。 虚和实的 形成:阴经和阳经都有俞有会,以互相沟通。如阳经的气血灌注于阴经,阴经的气血盛满则充溢于外,能这样运行不已,保持阴阳平调,形体得到充足的气血滋养,九候的脉象也表现一直,这就是正常的人。凡邪气伤人而发生病变,有发生于阴的内脏,或发生于阳的体表。病生于阳经在表的,都是感受了风雨寒暑邪气的侵袭;病生于阴经在里的,都是由于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房事过度、喜怒无常所致。 风雨之邪伤人的途径: 风雨之邪伤人,是先侵入皮肤,有皮肤而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注于大经脉。血气与邪气并聚于分肉腠理之间,其脉必坚实而大,因此叫做实证。实证受邪部的表面多坚实充满,不可触按,按之则痛。 寒湿之邪伤人的途径: 寒湿之邪气伤人,使人皮肤失却收缩功能,肌肉坚紧,营血滞涩,卫气离去,因此叫做虚证。虚证多见皮肤松弛而有皱折,卫气不足,营血滞涩等,按摩可以致气,使气足能温煦营血,故按摩则卫气充实,营血畅行,便觉得爽快而不疼痛了。 阴分所发生的实证: 人若喜怒不加节制,则使阴气上逆,阴气上逆则必虚于下,阴虚者阳必凑之,因此叫做实证。 阴分所发生的虚证: 人若过度喜乐则气易下陷,过度悲哀则气易消散,气消散则血行迟缓,脉道空虚;若再寒凉饮食,寒气充满于内,血气滞涩而气耗,因此叫做虚证。 阳虚则生外寒,阴虚则生内热,阳盛则生外热,阴盛则生内寒。 阳虚则生外寒:诸阳之气,均承受于上焦,以温煦皮肤分肉之间,现寒气侵袭于外,使上焦不能宣通,阳气不能充分外达以温煦皮肤分肉,如此则寒气独留于肌表,因而发生恶寒战栗。 阴虚则生内热:过度劳倦则伤脾,脾虚不能运化,必形气衰少,也不能转输水谷的精微,这样上焦即不能宣发五谷气味,下脘也不能化水谷之精,胃气郁而生热,热气上熏于胸中,因而发生内热。 |
|
6395楼#
发布于:2016-04-19 21:3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九班郭新申请签到2016-4-19黄帝内经75课心得
1阳盛外热 因上焦之阳气无法连接肌肉皮肤,今皮肤紧致肌理闭塞不通,汗液无法排泄体外,造成体热停留在肌肉中,故生外热也。这是肺气被伤到的原因。 2阴盛内寒 厥气上逆,,阴气本居下,人过劳阴气上逆,阴寒之气停留胸中无法外出,胸中之阳气就会散去,寒气独居阳位,致血行涩,气脉不通,寸口脉盛,内里气血不通畅,故成涩脉。 3阴与阳并,气与血病,词病血偏则取血,气偏则取气。举例,如胸中不适,血的问题取心,气的问题寻肺。 血与气病引起的实证,呆气盛时入针,随患者吸气入针,吐气出针,起针时可摇大针孔,不按针孔。 虚症吐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起针时用扪针法。 4体内五脏皆联络到六腑,经脉和络脉到四肢关节,其都有虚实症状,随症取之。 病在脉,调理在血分。 病在血,调理在络。 病在气分,调理在表卫。 病在肉,调理在分肉之间。 病在筋,调在筋部。 病在骨,调在骨,用烧针加敷药。 若全身难过,又不知痛在何处,则在两跷脉上取穴。 四肢疼痛用缪刺法左之右,右之左。 5缪刺法 巨刺法是在经络上取穴,左之右右之左,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缪刺法是在络脉上左之右,右之左。因左侧气盛表示右有病。右侧气盛表示左有病。 邪客于足少阴经之络脉,令人心绞痛,胸腔胀满,可在然谷穴附近找其淤血处放血。若不好在然谷穴附近找压痛点左之右,右之左下针。 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心烦手臂外廉痛,手不能摸头,刺中冲和关冲放血,左之右,右之左。 邪客于足厥阴肝经,令人发疝气,剧痛,刺肝经之井穴放血。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至阴穴放血,未愈者加刺申脉,左之右,右之左。 邪客于臂掌骨间,使手肘无法屈伸,刺足裸后方的压痛点,每日一针,以日递增,到十六日开始递减。 邪客于阳跷脉,令人目痛(从眼内呲开始痛),刺申脉左之右右之左。 人若从高处坠落,上伤足厥阴,下伤足少阴,刺然谷穴,再刺冲阳穴,还不好刺三毛放血,左之右右之左。 善悲者,郁郁寡欢者也可用此刺法。 |
|
6396楼#
发布于:2016-04-19 21:38
@教官-徐州-杨诚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罗红梅申请签到 2016年4月19日、《黄帝内经》第74课心得: 气有余和气不足的症状: 气有余的则喘咳气上逆,气不足则呼吸虽然通利,但气息短少。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皮肤,而发生皮肤微病,使肺气微泄,病情尚轻,因此叫做“白气微泄”。 补泻: 气有余的应当泻其经髓,但不要伤其经脉,不要使之出血,不要使其气泄。 气不足的则应补其经隧,不要使其出气。 刺其微邪:先用按摩,时间要久一些,然后拿出针来给病人看,并说:“我要深刺”,但在刺时还是适中病处即止,这样可使其精气深注于内,邪气散乱于外,而无所留,邪气从腠理外泄,则真气通达,恢复正常。 血有余和不足的症状: 血有余的则发怒,血不足的则恐惧。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孙络,孙络盛满外溢,则流于经脉,经脉就会有血液留滞。 补泻:血有余的应泄其充盛的经脉,以出其血。血不足的应察其经脉之虚者补之,刺中其经脉后,久留其针而观察之,待气至而脉转大时,即迅速出针,但不要使其出血。 刺流血:诊察血络有流血的,刺出其血,使恶血不得入于经脉而形成其他疾病。 形有余和形不足的症状: 形有余的则腹胀满,大小便不利,形不足的则四肢不能运动。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肌肉,使肌肉有蠕动的感觉,这叫做“微风”。 补泻:形有余应当泻足阳明的经脉,使邪气从内外泻,形不足的应当补足阳明的络脉,使气血得以内聚。 刺微风:应当刺其分肉之间,不要刺中经脉,也不要伤其络脉,使卫气得以恢复,则邪气就可以消散。 志有余和志不足的症状: 志有余的则腹胀飧泄,志不足的则手足厥冷。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骨,使骨节间如有物震动的感觉。 补泻:志有余的应泻然谷以出其血,志不足的则应补复溜穴。当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邪气仅客于骨时,应当在骨节有鼓动处立即刺治,但不要中其经脉,邪气便会自然去了。 虚实的发生:是由于邪气与气血相并,阴阳间失去协调而有所偏倾,致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各离其所,便形成一虚一实的现象。如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则发生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则发生热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则发生心中烦闷而易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则发生精神散乱而善忘。 血并于阴,气并于阳,血气各离其所的病证,如何辨虚实:血和气都是喜温暖而恶寒冷的,因为寒冷则气血滞涩而流行不畅,温暖则可使滞涩的气血消散流行。因此气所并之处则血少而为血虚,血所并之处则气少而气虚。 人身的重要物质是血和气。血并为虚,气并也为虚。 多余的就是实,缺乏的就是虚。因此气并之处则血少,为气实血虚,血并之处则气少,血和气各离其所不能相济而为虚。人身络脉和孙脉的气血均输注于经脉,如果血与气相并,就成为实了。譬如血与气并,循经上逆,就会发生“大厥”病,使人突然昏厥如同暴死,这种病如果气血能得以及时下行,则可以生,如果气血壅于上而不能下行,就要死亡。 虚和实的 形成:阴经和阳经都有俞有会,以互相沟通。如阳经的气血灌注于阴经,阴经的气血盛满则充溢于外,能这样运行不已,保持阴阳平调,形体得到充足的气血滋养,九候的脉象也表现一直,这就是正常的人。凡邪气伤人而发生病变,有发生于阴的内脏,或发生于阳的体表。病生于阳经在表的,都是感受了风雨寒暑邪气的侵袭;病生于阴经在里的,都是由于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房事过度、喜怒无常所致。 风雨之邪伤人的途径: 风雨之邪伤人,是先侵入皮肤,有皮肤而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注于大经脉。血气与邪气并聚于分肉腠理之间,其脉必坚实而大,因此叫做实证。实证受邪部的表面多坚实充满,不可触按,按之则痛。 寒湿之邪伤人的途径: 寒湿之邪气伤人,使人皮肤失却收缩功能,肌肉坚紧,营血滞涩,卫气离去,因此叫做虚证。虚证多见皮肤松弛而有皱折,卫气不足,营血滞涩等,按摩可以致气,使气足能温煦营血,故按摩则卫气充实,营血畅行,便觉得爽快而不疼痛了。 阴分所发生的实证: 人若喜怒不加节制,则使阴气上逆,阴气上逆则必虚于下,阴虚者阳必凑之,因此叫做实证。 阴分所发生的虚证: 人若过度喜乐则气易下陷,过度悲哀则气易消散,气消散则血行迟缓,脉道空虚;若再寒凉饮食,寒气充满于内,血气滞涩而气耗,因此叫做虚证。 阳虚则生外寒,阴虚则生内热,阳盛则生外热,阴盛则生内寒。 阳虚则生外寒:诸阳之气,均承受于上焦,以温煦皮肤分肉之间,现寒气侵袭于外,使上焦不能宣通,阳气不能充分外达以温煦皮肤分肉,如此则寒气独留于肌表,因而发生恶寒战栗。 阴虚则生内热:过度劳倦则伤脾,脾虚不能运化,必形气衰少,也不能转输水谷的精微,这样上焦即不能宣发五谷气味,下脘也不能化水谷之精,胃气郁而生热,热气上熏于胸中,因而发生内热。 |
|
6397楼#
发布于:2016-04-19 21:5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郭玉斐申请签到,2016年4月19日《黄帝内经》第74课心得
刺神微,不须刺入皮肤,针至皮表神即回。 气有余喘息气向上冲,不足呼吸无力且浅。有余泻其经,不令其出血。不足补其经,不可使气出。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有余放血,不足留针。不足补时,下针后脉会改变。血有余泻其盛脉,出其血。 形有余腹胀小便不畅,不足手足活动不利。有余泻其阳经,不足补其阳络。刺微病,取分肉间。 志有余腹胀下泄,不足则昏厥,手足冷。有余在肾经然谷处放血,不足取复溜补之。 气血微病,不需取主要经脉,在络和分肉间。 体内气血不平衡,阳阳必戈,血病于阴,气病于阳。气血喜温恶寒,气之所病为血虚,血之所病为气虚。寒伤气,气停累积血就虚掉。血伤于寒积而停时气不行,气虚。 有则为实,无则为虚,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血与气并为实,气血并走于上则昏,气返则生,不返则死。 阴为脏、血,阳为腑、气。阳病来于外,阴病来于内。 风雨伤人先在皮肤表面,再至络,再到经。 寒湿伤人,皮肤松,喜按。 阴可满不可实,阴实因喜怒不节,阴气上逆下虚,下虚则阳气散,阴停在上面不动为阴实。阴虚因喜则气下,悲则气消,若食寒冷,使胃生寒,加上肺气虚外寒而入,令血不行,阳散而阴虚。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受气于上焦,寒气在外上焦不通,病人会发寒。阴虚内热是因为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热小肠热不出,此为内热。 |
|
6398楼#
发布于:2016-04-19 22:1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周永燕申请签到,2016年4月19日《黄帝内经》第74课心得
刺神微的方法又如何呢? 先用手指按摩针刺的位置,针至皮广表面即可,不须刺入皮中,如此就可使稍微不足的神气自然充足起来。 气有余与不足的症状又是如何呢? 气之有余(气讲的就是肺),会使人喘咳且气向上冲。气不足就会有呼吸无力且呼吸变浅的症状。血气的运行如果不乱,则五臓之间必定呈安和的状态,如果只是皮肤稍微发生异常的时候,称之“肺魄之气微泄”,只是肺气微泄的意思。 如何补泻呢? 气有余时则须泻其经脉,但须注意不可伤及经脉,不令其出血不令其气泄。如气不足,则须用补法补其主要经脉,不可使气泄出。在肺经上做补泻。 如何刺肺气微泄呢? 只须轻按须要针刺的位置,把针拿出来给病人看到,一边拿针一边说:“我要把针刺入很深的地方。”此时病人必怀惧色,则体内精气立刻就会回复正常,邪气因而散乱而无处可容,于是自毛孔中外泄,正气就自然回复。 血有余与不足又会如何呢?血有余不足都指的是肝。 血一旦有余则肝气必郁,呈现易怒之状,血如不足,肝必虚,皆因肾不足造成的,故易生恐惧状。人体内气血舒畅正常运转,则五臓必定安和;如果邪气令孙络充血,则必会有瘀积血脉的现象。 补泻又如何呢? 血有余时,则须泻其最盛大的经脉,放出其血,血不足时,则先寻出虚弱的经脉,把针刺入主经脉内,久置其针,小心检视,脉气转为脉大后,很迅速的出针,手按针孔,不使血流出针孔。母穴曲泉,或者太冲下针都可以。 那针刺经脉中的瘀血又如何呢? 须找出郁血的血络处,从该处放血,使留滞无用的瘀血不进入主经之内,造成大病。 形的有余舆不足,其症状如何呢?形指的是脾脏。 形有余之人,会有腹部胀满的现象,小便不顺畅。形如不足,会使手足无法自由活动。气血平稳流畅,五脏必安定,如果邪气只停留在肌肉,则会有肌肉蠕动的感觉,此名“微风”。皮肤瞤动或者皮肤里痒痒的。 如何施用辅泻呢? 形有余的须离其阳的经脉,形不足的须补其阳经的络脉部份。 刺微病呢? 取穴在肉与肉之间,针剌不在主要经脉上,不在其络上,如此卫气得以回复,邪气就会散尽。 志有余与不足,其症状如何?志指的是肾脏。 志有余之人则腹部胀满兼有下利,志不足则意昏厥,手脚冰冷。气血不乱,五脏安定不病,则表示邪气在关节部位,该处会稍有颤动的现象,骨节之间会有声音产生,骨节间会动。 补泻又如何呢? 凡志有余之人,可在肾经然谷部位放血。志不足的,肾气不足时则可取用复溜(肾经的母穴)穴施用补刺手法。 在气血未乱时,已稍有症状时如何刺呢? 在有病症的部位浅针,不可刺入主经脉,病邪必能立刻去除。内脏病一定要在主经上下针。 身体内气血一旦不平衡,阴阳必互相倾戈干扰,使卫气运行混乱,血在脉中乱行,气血离开本应居留之所在,变成一处实一处虚的状态。如果血集中在阴臓,气集中在阳腑,会使人呈易惊且发狂状。如杲血集中在阳腑,气集中在阴臓,就会有内热很盛的病症出现。如果血集中在上部,气聚集在下部,会造成心中烦闷,情緖易怒之症状。如果血集在下部,气聚在上部,就会有精神混乱而健忘的症状出现。气冲至头可以在百会或涌泉放血。 血偏居在阴,气偏居在阳,如此气与血分开的时候,究以何者为实?何者为虚?血气二者,其性喜温暖,厌恶遇到寒冷。寒盛时能使它涩滞不行,温暖则能使它流畅运行,因此气所聚之处为血虚,血所聚之处为气虚。 血虚与气虚的症状:有即称为实(能看到摸到的就是实),无即为虚(看不见摸不到的就是虚)。所以气相聚必无血,血相聚则无气,现在是气血不平衡,而造成气虚。 孙络与络脉皆会输运气血进入主经,如果气血都一起集中在络脉与孙络之中,这就是实。血和气一旦并聚于头部,会造成手足冰寒,不省人事的疾病,严重时会立即死亡。如果偏于上部的气血能复返下部,此人必生,如不返则必死。 实症是从何而致的,虚症又从何处而产生的?此虚实的要点。 人身中阴经与阳经都有俞穴,此阴阳气交会之所。阳气由此而注入阴经,待阴经满时,又由阴经之俞穴外出入阳经,此阴阳和谐时,形体必饱满,三部九候之脉若正常如一,则表示此人正常无病。人病邪的初生,有时发生在阴,有时发生在阳。生于阳的病,必得自外感之风、寒、署、湿、燥、热。生于阴的病,必得自饮食不节,居处不洁,情绪之过度喜、怒、忧、思、悲、恐而来的。阳病来自外在,阴病来自内,自己没照顾好自己。 风雨之伤人,其症状如何? 风雨伤害人时,初时必在皮表,再渐进入孙络,当孙络充满病邪,就进入了络脉,络脉充满病邪,就进入主要经脉了。如果人的气血与病邪,尚停在肌肉之间,则脉必坚硬且大,此时名“实”,实之意,即肌肉呈现坚硬满大,用手按则生痛。痛,持续的痛就是实。隐隐作痛,喜按就是虚症。 寒湿伤人体的症状又如何呢? 寒湿伤到人体,会出现皮肤松软无弹性,肌肉坚硬紧绷,血流艰涩,卫气会失散,故名“虚”。虚的人,会因为机能不张而阳气不足,用手按压患处,阳气就会聚集该处使它温暖起来,因此按时会感觉舒畅且不会疼痛。 由内因产生的实症又如何呢?阴可满不可实。实就是气与血并。 过喜过怒之人不知节制,造成脏气向上逆行,一旦上逆,必使下部空虚,下部空虚阳气越散,寒气就乗虚而入,下部就成为寒实了。 阴由内因产生虚症,又由何而来呢? 喜过度则心气必缓,而气就下降。悲伤遏度会使肺气消散,一旦气消,则经脉就成为空虚状,此际若食寒冷之物,就会使冑生寒,加上肺气虚而外寒由表入,二寒相重加于体内,终令血行艰涩,阳气四散,这就是“虚”了。虚都和情志有很大的关系,虚大部分都是寒气太重。 表阳虚则必生外寒,里阴虚则生内热,阳盛则外现热症,阴盛则里现寒症。阳本身始生在上焦胸位,主要在温暖皮肤肌肉之间,一旦阳气虚损不足,寒气束于皮表,上焦之阳无法达于皮表,驱走寒邪,所以寒气独居在外,造成寒栗。 阴虚内热又是为什么呢? 遇操劳之人,久劳出力之人,房事过多之人,都是阴虚,形体衰弱气不足,无法正常摄取食物,体内精华无法充盛,阳气因而不足,造成上焦无法运行阳热,下焦的排泄功能亦受阻,于是胃热(这里的胃泛指小肠)之气留滞不出,热气熏胸,此内热之所生也。这就是阴虚内热。久病的人都会阴虚内热。 |
|
6399楼#
发布于:2016-04-19 22:2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惠州-赖惠平2016年4月19日《黄帝内经》第74课心得: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人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帝曰:善。气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摁气未并,寺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遂,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遂,无出其气。 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其血泄。 帝曰:刺留血奈何?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豆则四肢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经阳络。 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帝曰:善。志有余不跳奈何?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跳则厥。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补其复溜。 帝曰:刺未并奈何?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中,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我实乎?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这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腧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从。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动,孙脉动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动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有。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周日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帝曰:阴之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经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
|
6400楼#
发布于:2016-04-19 22:2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刘炳环申请签到
2016年04月19号,《黄帝内经》第74课心得 刺神微的方法: 先用手指按摩针刺的位置,针至皮广表面即可,不须刺入皮中,如此就可使稍微不足的神气自然充足起来。 气之有余,会使人喘咳且气向上冲。气不足就会有呼吸无力且呼吸变浅的症状。血气的运行如杲不乱,则五臓之间必定呈安和的状态,如果只是皮肤稍微发生异常的时候,称之“肺魄之气微泄”,只是肺气微泄的意思。 气有余时则须泻其经脉,但须注意不可伤及经脉,不令其出血不令其气泄。如气不足,则须用补法补其主要经脉,不可使气泄出。 刺肺气微泄的方法: 只须轻按须要钋刺的位置,把针拿出来给病人看到,一边拿针一边说:“我要把针刺入很深的地方。”此时病人必怀惧色,则体内精气立刻就会回复正常,邪气因而散乱而无处可容,于是自毛孔中外泄,正气就自然恢复。 血一旦有余则肝气必郁,呈现易怒之状,血如不足,肝必虚,皆因肾不足造成的,故易生恐惧状。人体内气血舒畅正常运转,则五脏必定安和;如果邪气令孙铬充血,则必会有瘀积血脉的现象。 歧伯答道,血有余时,则须泻其最盛大的经脉,放出其血,血不足时,则先寻出虚弱的经脉,把针刺入主经脉内,久置其针,小心检视,待脉气转为大后,很迅速的出针,手按针孔,不使血流出针孔。 针刺经脉中的瘀血方法: 须找出郁血的血络处,从该处放血,使留滞无用的瘀血不进入主经之内,造成大病。 形有余之人,会有腹部胀满的现象,小便不顺畅。形如不足,会使手足无法自由活动。气血平稳流畅,五脏必安定,如果邪气只停留在肌肉,则会有肌肉蠕动的感觉,此名“徼风”。 形有余的须离其阳的经脉,形不足的须补其阳经的络脉部份。 刺微病的方法: 取穴在肉与肉之间,针剌不在主要经脉上,不在其络上,如此卫气得以回复,邪气就会散尽。 志有余之人则腹部胀满兼有下利,志不足则意昏厥。气血不乱,五脏安定不病,则表示邪气在关节部位,该处会稍有颤动的现象。 凡志有余之人,可在肾经然谷部位放血。志不足的,则可取用复溜穴施用补刺手法。 气血未乱时,已稍有症状时的刺法: 在有病症的部位浅针,不可刺入主经脉,病邪必能立刻去除。 身体内气血一旦不平衡,阴阳必互相倾戈干扰,使卫气运行混乱,血在脉中乱行,气血离开本应居留之所在,变成一处实一处虚的状态。如果血集中在阴脏,气集中在阳腑,会使人呈易惊且发狂状。如果血集中在阳腑,气集中在阴脏,就会有内热很盛的病症出现。如果血集中在上部,气聚集在下部,会造成心中烦闷,情绪易怒之症状。如果血集在下部,气聚在上部,就会有精神混乱而健忘的症状出现。 血偏居在阴,气偏居在阳,如此气与血分开的时候,何为实?何为虚? 血气二者,其性喜温暖,厌恶遇到寒冷。寒盛时能使它涩滞不行,温暖则能使它流畅运行,因此气所聚之处血为虚,血所聚之处气为虚。 有即称为实,无即为虚。所以气相聚必无血,血相聚则无气,现在是气血不平衡,而造成气虚。 孙络与络脉皆会输运气血进入主经,如果气血都一起集中在络脉与孙络之中,这就是实。血和气一旦并聚于头部,会造成手足冰寒,不省人事的疾病,严重时会立即死亡。如果偏于上部的气血能复返下部,此人必生,如不返则必死。 人身中阴经与阳经都有俞穴,此阴阳气交会之所。阳气由此而注入阴经,待险经满时,又由阴经之俞穴外出入阳经,此阴阳和谐时,形体必饱满,三部九候之脉若正常如一,则表示此人正常无病。人病邪的初生,有时发生在阴,有时发生在阳。生于阳的病,必得自外感之风、寒、署、湿、燥、热。生于阴的病,必得自饮食不节,居处不洁,情绪之过度喜、怒、忧、思、悲、恐而来的。 风雨伤害人时,初时必在皮表,再渐进入孙络,当孙络充满病邪,就进入了络脉,待络脉充满病邪,就进入主要经脉了。如果人的气血与病邪,尚停在肌肉之间,则脉必坚硬且大,此时名“实”,实之意,即肌肉呈现坚硬满大,用手按则生痛。 寒湿伤到人体,会出现皮肤松软无弹性,肌肉坚硬紧绷,血流艰涩,卫气会失散,故名“虚”。虚的人,会因为机能不张而阳气不足,用手按压患处,阳气就会聚集该处使它温暖起来,因此按时会感觉舒畅且不会疼痛。 过喜过怒之人不知节制,造成脏气向上逆行,一旦上逆,必使下部空虚,下部空虚阳气越散,寒气就乗虚而入,下部就成为寒实。 喜过度则心气必缓,而气就下降。悲伤过度会使肺气消散,一旦气消,则经脉就成为空虚状,此际若食寒冷之物,就会使胃生寒,加上肺气虚而外寒由表入,二寒相重加于体内,终令血行艰涩,阳气四散,这就是“虚”。 表阳虚则必生外寒,里阴虚则生内热,阳盛则外现热症,阴盛则里现寒症。因为阳本身始生在上焦胸位,主要在温暖皮肤肌肉之间,一旦阳气虚损不足,寒气束于皮表,上焦之阳无法达于皮表,驱走寒邪,所以寒气独居在外,造成寒栗。 阴虚内热,因为过度操劳之人,形体衰弱气不足,无法正常摄取食物,体内精华无法充盛,阳气因而不足,造成上焦无法运行阳热,下焦的排泄功能亦受阻,于是胃热之气留滞不出,热气熏胸,此内热之所生。 |
|
6401楼#
发布于:2016-04-19 22:2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孙钦粉申请报到 2016年4月19日《黄帝内经》74课心得: 肺气: 气有余就表现为咳嗽、气喘、讲话声音大,气不足则表现为鼻塞、呼吸不利、气短、讲话声音小。肺气有病初起时,病人脸上的皮肤有一点点白。 气有余:用针刺泻比较浅的经脉,不要损伤机体内部的大经脉,针刺时不要放血,不能使正气外泄。即可以泄一点点气但不出血。 气不足治疗:用补法补充病邪人的经脉之气,不要使病人的气外泄。 轻微的气病,针刺前先对要针刺的地方多加按摩,同时把针取出来给病人看,并对病人进行暗示:我要深刺,这样使病人精神集中,精神内守,精气收敛于体内,而邪气散乱趋向于体表,没有藏身之处。病在微时,一个小动作就可以治好病。 血: 血有余就表现为容易发怒(真正的怒时脸红),血不足表现为容易恐惧。 邪气侵犯人体,一般也只是在体表的孙络中,但孙络被邪气阻塞不通畅,邪气外溢,也会导致络脉和经脉中的血运不早而停留在局部,即有瘀积的血脉出现。 血有余,针刺泻体表充血显露的络脉,使局部出血。血不足,针刺虚弱不足的经脉,针刺入后,留针,到气到(针孔周围粉红、脉会变大),立即快速拔针,但不要出血。放血时,放一两滴血、气血调匀即可。 形: 形有余的人腹胀、小腹胀满、二便不利,形不足表现为四肢软弱无力、不能正常活动。 如果气血运行正常,没有偏聚在身体的某一部位,则五脏安定,功能正常,这时即使邪气侵犯人体,也仅仅出现肌肉微微蠕动的症状,这样的病变叫微风。即皮肤跳动或者皮肤里感觉痒。形有余,针刺泻足阳明胃经的经脉。形不足,针补足阳明胃经的络脉。 对轻微的形病,如微风,针刺到肌肉之间,胃经与脾经中间的肌肉中间,手不过肘、足不过膝。 志: 志有余腹胀、泄泻、完谷不化;志不足手脚清冷。 邪气侵犯人体,也仅仅感觉骨节晨有轻微的震动、骨节中间会有声音。 志有余,针刺泻足少阴肾经荥穴——然谷(周围的青筋),要针刺出血。志不足,针刺补足少阴肾经经穴——复溜。 轻微的志病,就在骨节有震动的局部针刺,但不要深刺损伤经脉。这样停留在局部的邪气就能很快被驱除掉。病之初,针要刺到络脉上,浅刺,不要扎到主要的经脉上。 久病或深病,要在经脉上下针,因为经脉上已经有病。经脉是络到脏腑上的,如果要治脏腑的病,必须要在经脉上下针。治内脏的病就要在主要经脉上下针。 气血虚实:。 人的气只到脖子,头为髓海、血。 如果血偏聚于属阴的五脏中,就发生癫病;如果气偏聚于属阳的六腑中,就发生狂证,百会放血或涌泉下针把气导下来。; 如果血偏聚在属阳的体表,就会体表发凉;如果气偏聚于属阴的体内,则会形成体内发热;如果血逆行偏聚于人体上部,就会心中烦闷;如果气郁积在下焦肝脏中,就会容易发怒。如果血停留瘀阻在人体下部,就会健忘;如果阳气偏聚人体上部,扰乱心神,则使人心烦意乱。 气血虚实: 气行血才行,气在血前六寸,一直在循环,遇到寒就会停下来就会累积。 气血都喜欢温暖而厌恶寒冷。寒冷会使气血运行涩滞不通,温暖会使寒冷凝滞的气血消散而运行滑抻。如果阳气偏于亢盛,则阴血就会虚少;如果阴血过于亢盛,阳气也会不足。人身最重要的物质就是气血,如果寒伤到血,血会累积不向前,气就停滞在累积前六寸的地方不再向前,血累积的地方气虚。寒伤到气,气累积不向前,则血会停下来等气向前,则气累积的地方血虚。 气血都堵在一起是实证,需要同时用行气和活血化瘀的药。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看到摸到是实,没有是虚。 阳气亢盛积聚的地方,血液就显得相对不足;在血液积聚偏多的地方,阳气也就显得相对不足。血和气失去平衡,气或血相对不足的地方就形成虚性病证。 络脉和孙脉中的气血在正常情况下都要回流输入到经脉中去。如果气血都停留积聚在经脉中,就形成了实证;如果气血都逆行停聚在头部,则形成大厥病,病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好像突然死亡。如果气血能下降恢复到正常,则病人还能苏醒过来,否则就会造成真的死亡。在百会上放血,血由实变虚;在十宣上放血行气。 虚实病变的产生: 先在阳经而后才影响阴经的病变,多数是遭受风雨寒暑等外邪的侵袭而引起。 先在阴经而后才影响阳经的病变,多数是由于饮食失调、生活起居没有规律,房事过度以及情绪波动剧烈等内因所导致。 三部九候脉:手脉也分九候,寸关尺分三部,每部脉有天人地三部脉,即皮部、中间、骨边三部。在皮部摸到脉是病在表,在中间摸到脉是病在血脉,在骨边摸到脉病在五脏。 虚实症状:实性病:拒按为实,多数是遭受了风雨寒暑等外邪的侵袭而引起的。 病邪侵入顺序-皮肤→孙脉→经脉,并且病邪和人体的气血相合并,停留在肌肉和皮肤之间。脉搏坚硬而大。实性病证的病变局部表面往往坚硬而充满,并且不可以按压,如果按压就感到疼痛。 虚性病:喜按为虚,是由寒湿之邪侵犯人体的病变。寒湿先造成人体的皮肤收缩、功能失常,但肌肉紧张坚硬,血液受寒后凝涩而运行不畅,卫气受到损伤而不足, 阴实病: 阴可满(可以参加循环)但不可实,实是因为气与血并,肝脏里可以有很多血,但是不可以有瘀血。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形成下部的阴气、特别是肝经之气向上逆行。阴气本来在下面,上面是阳。阴气向上逆行后,下部就显得空虚,阳气就会乘虚而入,侵占原来阴气的部位,同时到下面的阳气因为没有阴气而散掉,阴气停在上面不动,就造成阴实。所以为种病称为实性病。 阴虚病: 如果狂喜过度,会使心气涣散而下行。如果过度悲哀,会使肺气消散,肺是阳,心肺之所消散就造成血脉空虚,阳气消散,阴气进入。如果再过食寒凉饮食、损伤了阳气,使寒冷之气充斥于体内,影响到内脏,而导致血液运行机制涩滞不畅,阳气也被耗损消散。 虚证大部分是因为里寒。 阴阳寒热:卫气虚、感受风寒之邪,导致阳虚不能温煦皮表,寒邪独留于外而出现的恶寒,是外感风寒证。 人体体表的阳气是由上焦输送分布过来,阳气温暖和养护皮肤、肌肉。现在寒气从外侵袭人体,使大小经脉收缩,上焦的阳气不能通达体表,体表阳气不足,寒气却停留在皮肤肌肉之中,所以使人发生寒冷颤抖的症状。劳倦伤脾,脾不能运化水谷,饮食水谷郁于胃中化热。这个阴虚是脾虚。 |
|
6402楼#
发布于:2016-04-19 22:38
@教官-徐州-杨诚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黄萍申请签到 2016年4月19日、《黄帝内经》第74课心得: 气有余令人咳喘且气上逆,可泄其经,不可令其出血气泄。气不足令人呼吸无力且浅短,可用补法补其经脉,不可使气泄。气微泄,轻轻刮其皮肤即可,或采用吓吓病人吧办法,使病人神惧,精气会即可回复正常,邪气因而散乱而自毛孔外泄。血有余和不足血有余肝气必郁,令人易怒,可泄其经放其血出。血不足肝必虛,是因肾不足造成的,令人生恐惧状,可先找出虚弱的经脉,用补法,待其脉有虛转大后,迅速出针,用扪针法。邪气微,令孙脉郁血,放血即可。 形有余令人腹胀肚大,大小便不顺畅,可泄其阳经。形不足四肢无法自由活动,可补其阳经的络脉。形微恙,取穴在分肉之间,不可刺主脉,如此卫气恢复邪气散。志有余不足 志有余腹部胀满兼下利,可在然谷放血。志不足则易昏厥,可刺复溜穴,用补法。志微恙,在病症部位浅刺,病邪即除。 虚实的原因 当身体阴阳互相干扰,氣血不平衡,卫气運行混乱,血在脉中逆行,氣血不在其位,就会成一實一虛状。血集中阴脏气集中阳腑,令人易惊发狂。可刺百会放血。血集中阳腑,气集中阴脏,令人热中。血集中在上气集中在下,令人心中烦闷情绪易怒。血集中在下部,气集中在上部,令人精神混乱而健忘。氣血二者,喜温恶寒,寒盛使其涩滞不行,温暖使其運行流畅。气所聚之处无血,血必虛。血聚之处无气,气必虛。氣血不平衡为气虛。孙络和络脉输送氣血进入主经。如氣血集中孙和络之中,即为實。血气并在头,令人手足冷,严重者不省人事,立即死亡。可在百会十宣放血。 百会放血令气虛,十宣放血令气行。 治疗实症时,要行气和活血化瘀一起。虛症不是气虛就是血虛,气虛是血堵,血虛是气不行。虚实因何而生 人的阴经和阳经皆有俞穴,为阴阳交会之所,阳气由俞穴进入阴经,阴经满时,由阴经之俞穴进入阳经。病之始生,有时在阴,有时在阳阳病来自风热暑湿燥寒。阴病来自饮食不节,居处不洁,七情过度。寸关尺,寸为九分尺为一寸,此三部又各分为皮肤,中部,骨边天地人三部。风雨伤人,必先皮肤后孙络再络脉进而主经。病邪停在肌肉之间,肌肉坚硬满大,脉必坚硬且大,此为實。按生痛。 寒湿伤人,令人皮肤松软无弹性,肌肉坚硬紧绷,血流坚涩,卫气失散。名为虛,虛为阳气不足,喜按。七情太过,阴气上逆,上實下虛,下虛阳则散,寒气乘虚而入,下为寒症。因上为阳,阳中有阴。下为阴,阴中有阳,今阴气上逆,阳沒有阴固,则阳散,阳散阴累积成阴實。 喜过度令人心气缓,气下降。悲则令肺气消,经脉为空虚状,如若再饮食寒冷 令胃生寒,肺气虛外寒再入,两寒入体,令血行涩,阳 气散,则阴虛。阳虛外寒 , 阴虚内热阳盛外热阴盛内寒 阳虛外寒是因阳生于上焦胸位,以温皮肤分肉,阳气受损,会寒气束表,上焦之阳无法到达皮表驱寒,寒气独居在外,成寒栗。阴虛内热是因过度的劳累,致形体衰弱气不足,无法正常吸收食物的精华,阳气因而不足,造成上焦无法運行阳热,下焦排泄功能受阻,胃热之气滞留不出,造成热气熏胸,为内热。 |
|
6403楼#
发布于:2016-04-19 23:0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宏申请签到,2016年4月19日《黄帝内经》第75课心得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宏申请签到,2016年4月19日《黄帝内经》第75课心得 调经论第六十二 阴虚内热,治疗时要祛热,还要补虚,否则内热难除。 阳盛外热,因上焦不通,皮肤致密,腠理闭塞,汗孔不通。若肺气为伤,也不会流汗。若刻意使自己不流汗,到一定年龄毛孔功能退化,汗不出,使之发汗亦无汗出。洗冷浴可治。毛孔不开,易内热。 阴盛生内寒,因寒气积于胸中而不下泄,阳气耗伤,胸阳无温,心率减缓,血流通不畅,脉见盛大而涩,此里寒之源。 阴与阳并,治之以其发生异常之经脉。在营分刺治其血,在卫分刺治其气,血分下心经,气分下肺经。 阴阳相搏,针刺作泻法刺其子穴,起针摇动针柄,加强气泄;补时吐气下针,吸气进针,出针按针孔。经脉亦有虚实之分,要辩证论治。 痛不知在何处,在二跷脉上取治。 五脏六腑均为表里关系,病在经脉。取巨刺;病在络脉,取缪刺。 巨刺与缪刺相同之点是同为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不同之处是经病取巨刺,络脉取缪刺。 缪刺论第六十三 病邪入体,首先在皮毛。其入体之路径为皮毛-孙脉-经脉-络脉-脏。先入阳经之络穴,自阳经之络穴进入阴经而入脏。 在孙脉未入主经,进入大络。脾之大络大包穴管所有络上之病。病邪在大络,缪刺治之。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缪刺取穴之法:络在经之边。病在足少阴之经,致心痛、胀满,刺然谷附近青筋放血。 病入手少阳经之络,致咽喉疼痛痹塞,舌卷,口干,心中烦闷,手臂外侧疼痛,抬手不能至头,取关冲。弱病一般都在井穴末梢放血治疗。 病入足厥阴经之络,致疝气,剧烈疼痛,取大敦穴,左右各一针。络病均较浅。 病入足太阳经之络,致头项肩部疼痛,针至阴穴放血。 病入手阳明经之络,致胸中气满,喘息而胁肋部撑胀,胸中发热,针刺商阳放血。所有的络病都是新病。 病入手厥阴经之络,致臂掌之间疼痛,不能弯曲,针刺手腕后方压痛点。根据月亮的圆缺确定针刺的次数,初一刺一针,初二刺二针,逐日加针,十五日加到十五针,十六日又减为十四针,逐日减一针。 病入阳跷脉,刺申脉。留针一时辰都可。 从高处坠下,治之以桃核承气汤。高处坠落,上伤肝经,下伤少阴经络,刺然谷放血治之。然谷放血未愈,冲阳放血。再未好,三毛放血。在有青筋处放血。七情郁结致病,也可放血治疗。 |
|
6404楼#
发布于:2016-04-19 23:0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耿雪明申请签到,2016年4月19日《黄帝内经》第75集心得:
阳盛则生外热:若上焦不通利,可使皮肤致密,腠理闭塞,汗孔不通,如此则卫气不得发泄散越,郁而发热,因此发生外热。 阴盛则生内寒:若寒厥之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下泄,寒气不泻,则阳气必受耗伤,阳气耗伤,则寒气独留,寒性凝敛,营血滞涩,脉行不畅,其脉搏必见盛大而涩,因此成为内寒。 阴与阳相并,气与血相并,疾病已经形成时,可刺治治疗:刺治这种疾病,应取其经脉,病在营分的,刺治其血,病在卫分的,刺治其气,同时还要根据病人形体的肥瘦高矮,四时气候的寒热温凉,决定针刺次数的多少,取穴部位的高下。血气和邪气已并,病已形成,阴阳失去平衡的,刺治应辩证应用补法和泻法: 泻实证时,应在气盛的时候进针,即在病人吸气时进针,使针与气同时入内,刺其俞穴以开邪出之门户,并在病人呼气时出针,使针与气同时外出,这样可使精气不伤,邪气得以外泄;在针刺时还要使针孔不要闭塞,以排泄邪气,应摇大其针孔,而通利邪出之道路,这叫做“大泻”,出针时先以左手轻轻切按针孔周围,然后迅速出针,这样亢盛的邪气就可穷尽。 补虚: 以手持针,不要立即刺入,先安定其神气,待病人呼气时进针,即气出针入,针刺入后不要摇动,使针孔周围紧密与针体连接,使精气无隙外泄,当气至而针下时,迅速出针,但要在病人吸气时出针,气入针出,使针下所至的热气不能内还,出针后立即按闭针孔使精气得以保存。针刺侯气时,要耐心等待,必俟其气至而充实,始可出针,这样可使以至之气不致散失,远处未至之气可以导来,这叫做补法。 虚证和实证共有十种,都是发生于五脏,五脏有五条经脉,十二经脉,每经都能发生疾病,十二经脉又联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也必然波及到经脉,经脉所发生的疾病,又有虚有实,这些虚证和实证,和五脏的虚证和实证相结合。 五脏和六腑,本有其表里关系,经络和肢节,各有其所发生的虚证和实证,应根据其病变所在,随其病情的虚实变化,给予适当的调治。如病在脉,可以调治其血;病在血,可以调治其络脉;病在气分,可以调治其卫气;病在肌肉,可以调治其分肉间;病在筋,可以调治其筋;病在骨,可以调治其骨。病在筋,亦可用焠针劫刺其病处,与其筋脉挛急之处;病在骨,亦可用焠针和药烫病处;病不知疼痛,可以刺阳蹻阴蹻二脉;身有疼痛,而九侯之脉没有病象,则用缪刺法治之。如果疼痛在左侧,而右脉有病象,则用巨刺法辞之。总之,必须祥审地诊察酒侯的脉象,根据病情,运用针刺进行调治。只有这样,针刺的技术才算完备。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本篇说明缪刺法应用的原理,及其与巨刺法的异同,指出,同时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交错刺法,而刺其经脉的为巨刺,刺其络脉的为缪刺,病在经脉则用巨刺,病在络脉则用缪刺;叙述各经的络脉受邪后,可能出现的症状,以及针刺的取穴部位、施刺方法、用针次数,提出针刺要考虑人体在月亮周期中的气血盛衰情况的思想; 介绍了病邪侵入手少阴等五经之络而发生的叫尸厥的病变,讨论了其救治的方法。 “缪刺”: 大凡病邪侵袭人体,必须首先侵入皮毛;如果逗留不去,就进入孙脉,再逗留不去,就进入络脉如还是逗留不去,就进入经脉,并向内延及五脏,流散到肠胃;这时表里都受到邪气侵袭,五脏就要受伤。这是邪气从皮毛而入,最终影响到五脏的次序。象这样,就要治疗其经穴了。如邪气从皮毛侵入,进入孙、络后,就逗留而不去,由于络脉闭塞不通,邪气不得入于经脉,于是就流溢于大络中,从而生成一些异常疾病。邪气侵入大络后,在左边的就流窜到右边,在右边的就流窜到左边,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但只影响到络脉而不能进入经脉之中,从而随大络流布到四肢;邪气流窜无一定地方,也不能进入经脉俞穴,因此病气在右而症见于左,病气在左而症见于右,必须右痛茨左,左痛刺右,才能中邪,这种刺法就叫做“缪刺”。 缪刺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道理及其和巨刺法的区别: 邪气侵袭到经脉,如果左边经气较盛则影响到右边经脉,或右边经气较盛则影响到左边经脉;但也有左右相互转移的,如左边疼痛尚未好,而右边经脉已开始有病,象这样,就必须用巨刺法了。但是运用巨刺必定要邪气中于经脉,邪气留脉决不能运用,因为它不是络脉的病变。因为络病的病痛部位与经脉所在部位不同,因此称为“缪刺”。 缪刺的用法: 邪气侵入足少阴经的络脉,使人突然发生心痛,腹胀大,胸胁部胀满但并无积聚,针刺然谷穴出些血,大约过一顿饭的工夫,病情就可以缓解;如尚未好,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新近发生的病,针刺五天就可痊愈。 邪气侵入手少阳经的络脉: 使人发生咽喉疼痛痹塞,舌卷,口干,心中烦闷,手臂外侧疼痛,抬手不能至头,针刺手小指侧的次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菜叶宽那样远处的关冲穴,各刺一针。壮年人马上就见缓解,老年人稍待一会儿也就好了。左病左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如果是新近发生的病,几天就可痊愈。 邪气侵袭足厥阴经的络脉: 使人突然发生疝气,剧烈疼痛,针刺足大趾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大敦穴,左右各刺一针。男子立刻缓解,女子稍待一会儿也就好了。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气侵袭足太阳经的络脉: 使人发生头项肩部疼痛,针刺足小趾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至阴穴,各刺一针,立刻就缓解。如若不缓解,再刺外踝下的金门穴三针,大约一顿饭的工夫也就好了。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气侵袭手阳明经的络脉: 使人发生胸中气满,喘息而胁肋部撑胀,胸中发热,针刺手大指侧的次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菜叶宽那样远处的商阳穴,各刺一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大约一顿饭的工夫也就好了。 邪气侵入手厥阴经的络脉: 使人发生臂掌之间疼痛,不能弯曲,针刺手腕后方,先以手指按压,找到痛处,再针刺。根据月亮的圆缺确定针刺的次数,例如月亮开始生光,初一刺一针,初二刺二针,以后逐日加一针,知道十五日加到十五针,十六日又减为十四针,以后逐日减一针。 邪气侵入足部的阳蹻脉: 使人发生眼睛疼痛,从内眦开始,针刺外踝下面约半寸后的申脉穴,各刺一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大约如人步行十里路的工夫就可以好了。 人由于堕坠跌伤,淤血停留体内,使人发生腹部胀满,大小便不通,要先服通便导淤的药物。这是由于坠跌,上面伤了厥阴经脉,下面伤了少阴经的络脉。针刺取其足内踝之下、然谷之前的血脉,刺出其血,再刺足背上动脉处的冲阳穴;如果病不缓解,再刺足大趾三毛处的大敦穴各一针,出血后病立即就缓解。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假如有好悲伤或惊恐不乐的现象,刺法同上。 9班-河南-耿雪明《黄帝内经》第75集作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