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5楼#
发布于:2016-04-19 23:05
74,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何媛申请签到,2016年4月19日《黄帝内经》第74课心得。
1、刺神微:一点点变动时,用手指按摩针刺的位置,针碰到皮表即可,病人悲会忘掉,神会回来。 2(1)肺气有余:喘咳且气向上冲,讲话声音很大,泻经不出血。 (2)肺气不足:,呼吸无力且变浅,讲话没力气,不可泻气。 (3)治疗:肺气有点问题脸色有点苍白,轻按须刺的地方,把针拿出来经病人看一下,一边拿针一边说:“我要扎很深”。病人很紧张反抗,精气立刻就回复正常,邪气就跑掉了,病在轻微时只要一些动作就能把它治好。 3、血有余则怒,放血。血不足则恐,下针留针(曲泉,太冲)让其慢慢恢复,气到则脉很大。血症,有余和不足在经络上造成瘀血,放血挤一两滴,有脓血才会大放。 4(1)形有余:形改变,太胖过瘦,腹胀,肚子大,小便大便不顺畅――泻足阳明胃经。 (2)形不足:四肢不用,手脚没有力量不能控制――补阳明胃经的络脉。 (3)病在初,血气未病,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微风。 5、志有余:腹胀,下痢,然谷旁青筋放血。 志不足:昏厥,手脚冰冷。 补复溜气血不乱,五脏安定不病,邪气在关节部位,会稍有颤动的现象。 6、气血没病:人的循环很好,有些小微样则在络脉上放点血,分肉之间下针,不需要扎主要经脉。 经脉上下针一定是经脉有问题,经脉直接络到脏腑去的。治脏腑病必须在经脉上下针。 气血相行:不会相互打仗 气血不平衡:阴阳会相互倾戈干扰,使卫气运行混乱,血在脉中乱行,气血离开本应居留之所在,变成一处实一处虚的状态。 7(1)气并于阳:脖子是气,头上面是血,气往六阳上冲,人会发生惊狂,可百会放血,涌泉可把盛的气导下来。 (2)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热中 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中烦闷 血并于下,气并于上:精神混乱而健忘 (3)本身血和气喜温恶寒,寒则气血不能流动,温则气血会平衡下来。气所聚之处血为虚,血所聚之处气为虚,气血一定是均衡的状态才正常。 (4)气会回头则有生的希望,气不返则死。 8,(1)阴:脏和血 阳:腑和气 (2)阴和阳都有俞穴会聚的地方,阳经会注到阴经上是因为有俞穴,阳气跑到阴经上会造成阴满 (3)摸到皮肤表面则病在皮,摸到中间则病在血脉,摸到下面则病在脏。 病生于阳:必是来自外感的风寒暑湿燥热。 病生于阴:必是饮食不节,居处不洁,喜怒无常所造成的,自己没有把自己照顾好。 9、风雨伤人先在皮肤表面,没有治好才会进入孙络――络脉――大经脉。 实症:气血与病邪停留在肌肉之间,则脉必坚硬且大,而肌肉呈现坚硬满大,按则生痛。 虚症:按的很舒服,寒湿伤人则皮肤松软无弹性,肌肉坚硬紧绷,血脉不流畅 10、阴可满不可实,阴实:人喜怒不节,脾气不稳定造成阴气上逆 阳虚则外寒 阴虚则内热 |
|
6406楼#
发布于:2016-04-19 23:10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张君娴申请签到,2016年4月19日《黄帝内经》第75课心得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续 10、不流汗之因:阳气盛而使外热盛,是因为上焦的阳气如果无法畅连肌肉皮表时,会使皮肤紧密,肌理闭塞不通,毛孔因而不通畅,汗液无法外泄体外,造成体内之热达于肌中,无法随汗外出,就发生外热的症状。这是肺气被伤到的原因。阳虚外寒,阴虚内热。 11、阴盛内寒:厥气上逆,阴气本居下,人因过劳阴气上逆,阴寒之气停留胸中无法外出,胸中之阳气就会散去,寒气独居阳位,导致血行涩,气脉不通畅,寸口脉盛,内里气血不通畅,故成涩脉。此为里寒之所生。 12、阴与阳并,气与血病:刺此病需在发生异常的经脉取穴,若血偏则取血,气偏则取气。如胸中不适,血的问题取心,气的问题寻肺。血与气病引起的实证,待气盛时入针,随患者吸气入针,吐气出针,起针时可摇大针孔(苍龙摆尾),不按针孔。虚症吐气尽时进针,吸气时出针,起针时用扪针法,则邪气会四散,精气留在病经上。 13、体内五脏皆联络到六腑,经脉和络脉到四肢关节,其都有虚实症状,随症取之。病在脉,调理在血分。病在血,调理在络。病在气分,调理在表卫。病在肉中,调理在分肉之间。病在筋,调在筋部。病在骨,调理在骨。用烧针加敷药。重点:若全身难过又不知痛在何处,则在两跷脉上取穴。若四肢疼痛用缪刺法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缪刺法与巨刺法共同点是:是在经络上取穴,左之右右之左,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不同点:缪刺法是在络脉上左之右,右之左。因左侧气盛表示右有病。右侧气盛表示左有病。巨刺法是在经上左之右,右之左。 1、邪客于足少阴经之络脉,令人心绞痛,胸腔胀满,可在然谷穴附近找其淤血处放血。若不好在然谷穴附近找压痛点左之右,右之左下针。 2、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心烦手臂外廉痛,手不能摸头,刺中冲和关冲放血,左之右,右之左。邪客于足厥阴肝经,令人发疝气,剧痛,刺肝经之井穴放血。 3、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趾正后方的至阴穴左右各一放血,未愈者加刺申脉穴,左之右,右之左。邪客于臂掌骨间,使手肘无法屈伸,可刺足裸后方的压痛点,每日一针,以日递增,到十六日开始递减为14针,以此类推。 4、邪客于阳跷脉,令人目痛(从眼内呲开始痛),可刺外踝之下申脉穴左右各一。如人若从高处坠落,上伤足厥阴,下伤足少阴,刺然谷穴,如不好再刺冲阳穴,还不好刺三毛放血,左之右右之左。善悲者,闷闷不乐者也可用此刺法放血,但冲阳穴不能用。 |
|
6407楼#
发布于:2016-04-19 23:2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胡林波申请签到2016年4月19日《黄帝内经》第74课心得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刺法之有余与不足 神之有余不足,气之有余不足,血之有余不足,形之有余不足,志之有余不足。 此皆生于五脏,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 五脏之道,归于经髓。 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症状 神之微可有恶寒怕冷,有余或不足造成刚开始时的表证。 补泄 有余时手指旁边放一点点血就够,不足时,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泻其气。微病,按摩,拿针稍微点一下就可以了。 气有余,则咳喘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 症状 微病时,脸色有一点点苍白。 补泄 气有余则泻其经遂,不出血,可以出一点点气,不足则补其经遂,不可泄气。 病微按摩勿释,出针视之,说要扎针,令病人紧张。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症状 有血症时,都会在经络上造成淤积的现象。 补泻 血有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视其虚经,下针脉中,久留视之,待脉大出针,不要出血。 刺淤血,视其血络,刺出其血,使恶血不得入经。 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 症状 轻微皮肤跳动,为微风。 补泻 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补其阳络。 微病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 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 补泻 有余在然谷附近看到有青筋放血。不足则补复溜穴。治大病要在经络上下针。 @教官-徐州-杨诚 |
|
6408楼#
发布于:2016-04-19 23:2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胡林波申请签到2016年4月19日《黄帝内经》第74课心得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刺法之有余与不足 神之有余不足,气之有余不足,血之有余不足,形之有余不足,志之有余不足。 此皆生于五脏,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 五脏之道,归于经髓。 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症状 神之微可有恶寒怕冷,有余或不足造成刚开始时的表证。 补泄 有余时手指旁边放一点点血就够,不足时,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泻其气。微病,按摩,拿针稍微点一下就可以了。 气有余,则咳喘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 症状 微病时,脸色有一点点苍白。 补泄 气有余则泻其经遂,不出血,可以出一点点气,不足则补其经遂,不可泄气。 病微按摩勿释,出针视之,说要扎针,令病人紧张。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症状 有血症时,都会在经络上造成淤积的现象。 补泻 血有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视其虚经,下针脉中,久留视之,待脉大出针,不要出血。 刺淤血,视其血络,刺出其血,使恶血不得入经。 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 症状 轻微皮肤跳动,为微风。 补泻 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补其阳络。 微病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 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 补泻 有余在然谷附近看到有青筋放血。不足则补复溜穴。治大病要在经络上下针。 @教官-徐州-杨诚 |
|
6409楼#
发布于:2016-04-19 23:3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九班罗红灵申请签到2016年4月19日《黄帝内经》第75课心得
阴虚生内热的原因:过劳,形衰气少,上焦阳不足无法行热,下焦受阻,胃热气不出,生内热。 阳盛生外热的原因:上焦不利造成皮肤紧密,毛孔阻塞不通,体内热无法随汗出,致使生外热。 汗湿衣,日久生疣。无汗症其中一个原因是小时得过肺炎,或者羊水未排尽,小孩生出时要立刻倒立拍其屁股使其胸腔的羊水排尽。 阴盛生内寒, 来源:过劳使阴气向上逆行,身体阴寒之气泻不出去,胸阳散,寒独居阳位,血气难行,气血不畅,脉不通,寸口脉盛大,现濇脉,生内寒。 阴阳并,血气亦并,病因成,刺其异常经脉的穴位,血偏取血(心),气偏取气(肺)。其造成的阴阳相争,补泻法:泻实,扎子穴,摇大针孔使其气泻。补虚,气吐尽入针,留针察看,出针后按针孔。 五脏与六腑表里关系,各有五实五虚,病在脉调血分,病在血调理络,病在气调理表卫,病在肉治分肉,病在筋调筋,病在骨调骨。 若身形有痛,脉无问题,用左右对称针络脉的缪刺法。若痛于左侧右脉偏差,则采用对称刺经脉法。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病邪入体,始居皮表—再入孙脉—入大络脉—主经—五脏,散布肠胃中,若一旦表里俱病,邪入大络脉时,需采用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的缪刺法。 病在左时,右侧气血盛,治右侧(健侧)。缪刺都在络上<经脉旁边>治。 络病好治,因其不在主经上。所有的络病都是新病,突发,以前未有。 邪在足少阴肾络脉上,会突发心绞痛,胸胁胀满,刺然谷之前青筋处放血,刚发时连刺五天。 邪在手少阳络脉,会有喉痛,舌上卷干燥,刺井穴,中冲及关冲放血 足厥阴络病,突发疝气巨痛,刺大敦穴。 足太阳络痛,头项肩膀痛,刺厉兑 手阳明络病,突发胸满,气喘,胸中大热,刺少商,商阳。 邪留臂掌间,手肘无法弯曲,刺足裸后方,刺是以月升降增减。 邪留阳蹻络脉,生眼目疼痛刺申脉,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肝经络阴器,人由高空落下,或者被马踢伤,造成腹满无法小便,都下然谷前青脉位放血。再下冲阳,如未好加三毛,放血。睡不着灸三毛,善悲,闷闷不乐也可以用。 |
|
6410楼#
发布于:2016-04-20 00:0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钱蔚宏申请签到,2016年4月19日《黄帝内经》第75课心得:
不流汗之因及治法 阳气盛而使外热盛,是因为上焦的阳气如果无法畅连肌肉皮表时,会使皮肤紧密,肌理闭塞不通,毛孔因而不通畅,汗液无法外泄体外,造成体内之热达于肌中,无法随汗外出,就发生外热的症状。阳虚外寒,阴虚内热。久病一般阴虚内热。 阴过盛会产生里寒的现象,是因为阴气本居下,如因过度劳累,致阴气向上逆行,此阴寒之气停积胸中无法外出,如此一来,胸中阳气必然散去,寒气独居阳位,导致血艰涩难行,气脉不通畅,寸口脉因而盛大起来,内里气血不通畅,故呈现濇脉,此里寒之所生也。 阴与阳,气与血,若互相偏差或交征,病因而形成,刺此类病人,须在发生异常之经脉取穴,若是血偏则取血,若是气偏则取气,此时须考虑病人体型高矮肥瘦与四季变化来决定取穴高下。 因血气之偏差,产生了疾病,结果造成阴阳相争,泻过实的须俟气盛时方入针,随着患者的吸气入针,如此则可开其气斗,好像打开大门一样。俟患者吐气时,针同时拔出,如此便不会损伤精气,邪气就泻出来了。如果不按针孔,是为了使邪气尽出,加上以摇大针孔方式出针(苍龙摆尾),可增加出路的流畅,则为大泻之法,出针时用指甲切针孔之边侧,盛邪之气乃尽出。 补虚之法,施术者手持针,专心一致的观察病人,俟病人吐气尽时随之入针,用气出入针之法,使针四周之肌理密实,精气就不会外泄。到了气实起来的时候快速的出针,随着吸气而出针,则聚集来的热气不会回头,会停留在病经上,拔针后立即按住针孔,则邪气会四散,精气就停留在病经上。 如此按气之进出,并等候精气至,可令近处精气不流失,远方之精气来支持,这就是“追法”,乃大补之法。 经络痛之虚实 虚实有十种不同,但都发生在五臓及其经脉上。但十二经脉各有其病,老师独论五脏而已,十二经脉全连系身上三百六十五关节,节生病,必延及经脉,经脉有虚实之分。体内五臓,都与六腑有表里关系,经脉络脉到四肢关节,各有其虚实,视病居何处而随证调理治疗。 如病在脉,调理在血分。 病在血中,调理在络上。 病在气分,调理在表卫。 病在肉中,调治在分肉之间。 病生在筋,调之于筋部。 病生骨中,调之在骨。利用烧炙的针深刺病处。 病在骨中,用烧针后再用药敷。 若全身难过又不知痛在何处,则在两蹻脉上取穴。如果是体外四肢的疼痛,三部九候之脉又正常,则用左右对称针络脉治疗的缪刺法即可,痛在左侧但右手脉有偏差,则采用对称刺经脉之法,因此在下针前,必细察九候之脉,以此作准则,可以尽针之道矣。 巨刺与缪刺之差异 巨刺与缪刺共同点: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巨刺与缪刺之差异:巨刺在经,缪刺在络 第六十三篇:缪刺论 十络痛之起因、三阳络痛、五络剧痛、缪刺法则 病邪进入身体,其初始必居皮表,滞留不去或遇医不明,就会再进入最细小的孙脉;如再无法去除,久之必入较大之络脉;再停留无法治愈,则进入主经脉。主经脉内连五脏,散布肠胃之中,一旦表里俱病,五脏开始偏离正常。以上是邪由皮表渐入五臓的发生顺序,此时须治其主经方能治愈。 现在病邪居于皮表,进入孙络,如果停留不去,毛孔肌肉又闭塞无法出去,又无法进入主经脉,于是就流注到大络脉中,而产生一些特珠的病症。 一旦病邪居于大络脉中,就会从左流注到右,或从右侧流注到左侧,上下左右不断游走而与主经脉产生干扰,其分布在四肢之末稍,此病气无常居之所,又不进入主经之俞穴,此时须采用“缪刺法”。 缪刺是左病治右,右病治左,病邪若居主要经脉上,左侧经脉气血通盛表示右侧有病,右侧经脉气血盛则左侧有病,其间也会有左右移痛者,有时左痛未好,右侧血脉就已生病了。一旦如此则必采用巨刺法,必须在主经脉上取穴,不在络脉上取穴。 络脉上生病,其痛并非在主经脉上,因此针刺之穴亦非在主经脉而在对侧不同之络脉处,所以叫做“缪刺”。 如何取穴 病邪若居于足少阴肾经的络上,会有突发心绞痛,胸腔胀闷,胁肋胀满的症状出现,若不是有其它病积于胸腔内,只须在然谷穴前后找其瘀络之血脉,用放血针放出血,顿饭时间即痊愈,如果不好,左胸痛取右侧,右胸痛取左侧,在然谷穴附近找压痛点下针,即可治好。新发、初病的,在五日内必完全复原。 病邪如果停留在手少阳之络脉中,会有喉痛,舌向上卷口中干燥,心烦且手臂外廉痛,手无法抬到头部等症状。吾人可针刺手中指及手次指指甲侧的中衡及关冲穴放血,身体素强之人立刻就好了,年老者须隔顿饭时间才能好。左病刺右,右病刺左。新发之病数日内即可痊愈。 病邪如果停留在足厥阴的络脉上,会有突发疝气剧痛的现象,可刺足大指指甲后方与肉交接之处大敦,左右各有一,男人立刻就好了,女人须顿饭功夫,左痛取右,右痛针左。 病邪如果停留在足太阳的络脉上,会有头项强痛,肩膀痛。可刺足小指甲正后方与肉交接之处,左右各有一穴,针后立愈。如未愈,则外踝下之申脉穴,左病治右,右病治左,只须顿饭时间即可痊愈。 病邪如果停留在手阳明的络脉上,会有胸中气满,气喘且胸助向上提升,胸中大热的症状。吾人可刺手大指及食指指甲侧的少商与商阳穴,左病取右,右病取左,顿饭功夫即愈。 病邪如果停留在臂掌之间,使手肘无法伸屈,可刺足踝后方,先用手指按出压痛点何在,再以针刺之,刺之数以月日之数为准,如初一则刺一次,初二刺二次,初三则刺三次,依此推下去,到十五日十五次,十六日以后递灭之。 病邪如果停留在足阳蹻之络脉上(症状与少阴脉很接近),会产生眼目疼痛,从眼内眦开始痛,吾人可刺外踝之下申脉穴上,左右各一,左病治右,右病治左,如此一时辰后会好。人若由高处坠落,瘀血留体内,造成腹中胀满,无法大小便。则须先喝桃核承气汤,这是上面伤到足厥阴肝经之络脉,下面伤到足少阴之络脉。吾人可刺内踝下,然谷穴前,从青脉部位放血而出,再刺足背之衔阳穴,如仍未愈,就在足大指三毛位上放血,血出即愈,左病刺右,右病刺左。如有善悲,易惊闷闷不乐之人,也可用此刺法。 |
|
6411楼#
发布于:2016-04-20 00:1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佘勇辉申请签到,2016年4月19日《黄帝内经》第75课心得: 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不及
骨也。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伤筋无伤者,针血脉,刺血脉及脉位深入皮,乃针刺筋者,乃针至筋位即可?不可中骨,过深。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剌脉无伤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肉也。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也。刺骨者,过筋中骨也。此之谓反也。所谓刺骨病无伤筋,就是下针到筋位即起针,不至骨位也。刺筋病不伤肌至肉乃起针,不深到筋位。针刺肌病不伤乃针深及脉时就起针,尚未至肌位也。针病时不伤皮者,乃针至皮位而起针,不深也。所谓刺皮而不伤肉者,因病在皮中,部即可,再深则伤肌也。刺肌而不伤筋者入肌中即可,过深伤及筋位,即太过也。病不伤及骨则伤骨也。 |
|
6412楼#
发布于:2016-04-20 06:3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焦艳春申请签到2016年04月19日《黄帝内经》第75课心得
阳盛外热,上焦不通,皮肤紧密,腠理闭塞,毛孔不畅。体内热无法随汗出,致使生外热。肺气伤不流汗。汗不出,使发汗亦无汗出。洗冷浴可治。毛孔不开,易内热。阴盛生内寒,因寒气积于胸中而不下泄,阳气耗伤,血流不畅,脉大而涩,里寒。阴与阳并,治之以其发生异常之经脉。在营分刺治其血,在卫分刺治其气,血分下心经,气分下肺经。补泻法:泻实,扎子穴,摇大针孔使其气泻。补虚,气吐尽入针,留针察看,出针后按针孔。五脏六腑均为表里关系,病在经脉。取巨刺;病在络脉,取缪刺。用左右对称针络脉的缪刺法。 缪刺论第六十三 病邪入体,首先在皮毛。其入体之路径为皮毛-孙脉-经脉-络脉-脏。先入阳经之络穴,自阳经之络穴进入阴经而入脏。脾之大络大包穴管所有络上之病。病邪在大络,缪刺治之。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缪刺取穴之法:络在经之边。病在足少阴之经,致心痛、胀满,刺然谷附近青筋放血。病入手少阳经之络,致咽喉疼痛,舌卷,口干,心中烦闷,手臂外侧疼痛,抬手不能至头,取关冲。病入足厥阴经之络,致疝气,剧痛,刺大敦穴。病入足太阳经之络,致头项强痛,针至阴穴放血。病入手阳明经之络,致胸中气满,喘息,胸中发热,针刺商阳放血。邪留臂掌间,致臂掌之间疼痛,不能伸屈,针刺手腕后方压痛点。根据月亮的圆缺确定针刺的次数,初一刺一次,初二刺二次,初三刺三次,逐日加针,十五日加到十五针,十六日又减为十四针,逐日减一针。病入阳跷脉,眼目疼痛刺申脉。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从高处坠下,治之以桃核承气汤。高处坠落,上伤肝经,下伤少阴经络,刺然谷放血治之。然谷放血未愈,冲阳放血。再未好,三毛放血。在有青筋处放血。善悲,闷闷不乐之人,也可用此刺法。 |
|
6413楼#
发布于:2016-04-20 08:1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严婷申请签到,2016年4月19日《黄帝内经》第75课心得
调经论第六十二 阴虚内热,治疗时要祛热,还要补虚,否则内热难除。阳盛外热,因上焦不通,皮肤致密,腠理闭塞,汗孔不通。若肺气为伤,也不会流汗。若刻意使自己不流汗,到一定年龄毛孔功能退化,汗不出,使之发汗亦无汗出。洗冷浴可治。毛孔不开,易内热。阴盛生内寒,因寒气积于胸中而不下泄,阳气耗伤,胸阳无温,心率减缓,血流通不畅,脉见盛大而涩,此里寒之源。阴与阳并,治之以其发生异常之经脉。在营分刺治其血,在卫分刺治其气,血分下心经,气分下肺经。阴阳相搏,针刺作泻法刺其子穴,起针摇动针柄,加强气泄;补时吐气下针,吸气进针,出针按针孔。经脉亦有虚实之分,要辩证论治。痛不知在何处,在二跷脉上取治。五脏六腑均为表里关系,病在经脉。取巨刺;病在络脉,取缪刺。巨刺与缪刺相同之点是同为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不同之处是经病取巨刺,络脉取缪刺。 缪刺论第六十 病邪入体,首先在皮毛。其入体之路径为皮毛-孙脉-经脉-络脉-脏。先入阳经之络穴,自阳经之络穴进入阴经而入脏。在孙脉未入主经,进入大络。脾之大络大包穴管所有络上之病。病邪在大络,缪刺治之。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缪刺取穴之法:络在经之边。病在足少阴之经,致心痛、胀满,刺然谷附近青筋放血。病入手少阳经之络,致咽喉疼痛痹塞,舌卷,口干,心中烦闷,手臂外侧疼痛,抬手不能至头,取关冲。弱病一般都在井穴末梢放血治疗。病入足厥阴经之络,致疝气,剧烈疼痛,取大敦穴,左右各一针。络病均较浅。病入足太阳经之络,致头项肩部疼痛,针至阴穴放血。病入手阳明经之络,致胸中气满,喘息而胁肋部撑胀,胸中发热,针刺商阳放血。所有的络病都是新病。病入手厥阴经之络,致臂掌之间疼痛,不能弯曲,针刺手腕后方压痛点。根据月亮的圆缺确定针刺的次数,初一刺一针,初二刺二针,逐日加针,十五日加到十五针,十六日又减为十四针,逐日减一针。病入阳跷脉,刺申脉。留针一时辰都可。从高处坠下,治之以桃核承气汤。高处坠落,上伤肝经,下伤少阴经络,刺然谷放血治之。然谷放血未愈,冲阳放血。再未好,三毛放血。在有青筋处放血。七情郁结致病,也可放血治疗。 |
|
6414楼#
发布于:2016-04-20 08:4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丁伊申请签到,2016年4月19日《黄帝内经》第75课心
得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阳盛则生外热:外伤寒毒,寒外盛则皮肤收,皮肤致密,腠理闭塞,卫气不得发泄散越,郁而发热,因此发生外热。 阴盛则生内寒:寒厥上逆,寒气积于胸中不下泻,则阳气必受耗伤,寒气独留,寒性凝敛,营血滞涩,脉行不畅,其脉搏必见盛大而涩,因此成为内寒。 阴与阳相并,气与血相并,疾病已经形成时,刺治这种疾病,应取其经脉,病在营分刺治其血,病在卫分刺治其气,还要因四时气候的寒热温凉,决定针刺次数的多少,取穴部位的高下。 血气和邪气已并,病已形成,阴阳失去平衡的,刺治泻实证时,应在气盛的时候进针(吸气时)使针与气同时入内,刺其俞穴以开邪出之门户,并在病人呼气时出针,使针与气同时外出,这样可使精气不伤,邪气得以外泄;在针刺时摇大其针孔,而通利邪出之道路,这叫做“大泻”,出针时先以左手轻轻切按针孔周围,然后迅速出针,这样亢盛的邪气就可穷尽。补虚证时先安定其神气,待病人呼气时进针,即气出针入,针刺入后不要摇动,使针孔周围紧密与针体连接,使精气无隙外泄,在吸气时出针,气入针出,使针下所至的热气不能内还,出针后立即按闭针孔使精气得以保存。针刺侯气时,要耐心等待,必俟其气至而充实,始可出针,这样可使以至之气不致散失,远处未至之气可以导来,这叫做补法。 虚证和实证共有十种,都是发生于五脏,五脏有五条经脉,十二经脉,每经都能发生疾病,十二经脉又联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也必然波及到经脉,经脉所发生的疾病,又有虚有实,这些虚证和实证,和五脏的虚证和实证相结合。 五脏和六腑,本有其表里关系,经络和肢节,各有其所发生的虚证和实证,应根据其病变所在,随其病情的虚实变化,给予适当的调治。如病在脉,可以调治其血;病在血,可以调治其络脉;病在气分,可以调治其卫气;病在肌肉,可以调治其分肉间;病在筋,可以调治其筋;病在骨,可以调治其骨。病在筋,亦可用焠针劫刺其病处,与其筋脉挛急之处;病在骨,亦可用焠针和药烫病处;病不知疼痛,可以刺阳蹻阴蹻二脉;身有疼痛,而九侯之脉没有病象,则用缪刺法治之。如果疼痛在左侧,而右脉有病象,则用巨刺法辞之。必须谨慎诊察九侯的脉象,加以调治,针刺的技术才算完备。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缪刺”: 大凡病邪侵袭人体,必须首先侵入皮毛,再进入孙脉→络脉→经脉→五脏,流散到肠胃;这时表里都受到邪气侵袭,五脏就要受伤。这是邪气从皮毛而入,最终影响到五脏的次序。象这样,就要治疗其经穴了。如邪气从皮毛侵入,进入孙、络后,由于络脉闭塞不通,邪气不得入于经脉,于是就流溢于大络中,从而生成一些异常疾病。邪气侵入大络后,在左边的就流窜到右边,在右边的就流窜到左边,或上或下,随大络流布到四肢;邪气流窜无一定地方,也不能进入经脉俞穴,因此病气在右而症见于左,病气在左而症见于右,必须右痛刺左,左痛刺右,才能中邪,这种刺法就叫做“缪刺”。 缪刺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道理及其和巨刺法的区别: 邪气侵袭到经脉,如果左边经气较盛则影响到右边经脉,或右边经气较盛则影响到左边经脉;但也有左右相互转移的,如左边疼痛尚未好,而右边经脉已开始有病,象这样,就必须用巨刺法了。但是运用巨刺必定要邪气中于经脉,邪气留脉决不能运用,因为它不是络脉的病变。因为络病的病痛部位与经脉所在部位不同,因此称为“缪刺”。 缪刺的用法: 邪气侵入足少阴经的络脉,会突发心痛,腹胀大,胸胁部胀满但并无积聚,然谷穴放血,大约过一顿饭的工夫,病情就可以缓解;如尚未好,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新近发生的病,针刺 |
|
6415楼#
发布于:2016-04-20 08:5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瑞芝申请签到,2016年4月19日《黄帝内经》第75课心得
七,阴盛生内寒 阴本居下位,因劳累过度,阴气上逆,寒积胸中无法排出,胸阳必散去,寒独居阳位,导致血行艰难,气脉不畅,寸口脉盛大,内里气血不畅,形成瀒脉,生里寒 八,阴与阳,气与血偏差或相交,形成病的针刺手法? 须治疗病经,血偏取血,气偏取气,需考虑病人肥瘦和四季变化取穴 2,因气血偏差形成病,造成阴阳相争补泻手法? 泻过实需吸气入针,吐气出针,便不伤精气,邪会出,加上苍龙摆尾,摇大针孔出针时按住针孔边侧,邪出尽 3,补虚之法 专心观察病人,吐气尽时入针,精气不外泄,吸气出针,聚热不会回头而停留病经,出针时按针孔,邪气四散精气停留 缪刺法63 一,1,病邪入体顺序,先入皮毛,孙络,络脉,经脉,五脏 2,病邪进入络脉,会所又留住,于主经脉产生干扰,分散在四肢末梢,无常居之所,又不入主经俞穴,用缪刺法 3,缪刺法为左病右治,与巨刺的区别 邪居于经,左盛则右病,其间也会有左右移痛,则用巨刺法,在主经脉取穴。 络脉生病,痛在非主经,针刺对侧非主经络脉处,叫缪刺法 4,如何施缪刺法如何取穴 病在足少阴之经,致心痛、胀满,刺然谷附近青筋放血。 病入手少阳经之络,致咽喉疼痛,舌卷,口干,心中烦闷,手臂外侧疼痛,抬手不能至头,取关冲。 病入足厥阴经之络,致疝气,剧痛,刺大敦穴。病入足太阳经之络,致头项强痛,针至阴穴 病入手阳明经之络,致胸中气满,喘息,胸中发热,针刺商阳 邪留臂掌间,致臂掌之间疼痛,不能伸屈,针刺手腕后方压痛点。 |
|
6416楼#
发布于:2016-04-20 09:2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 深圳 蔡彩婵申请签到
2016年04月18日《黄帝内经》74课心得 6.阴虚实(阴即脏,由内而生) 阴实:喜怒不节,则阴气(脏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外寒入,故下部寒实。 阴虚:喜则气下,悲则肺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胃生寒,外寒入侵,二寒熏满,则血泣气去,阳气四散,故曰虚矣。 7.阳虚则外寒: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阳气不达皮表,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慄。 8.阴虚生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9.阳盛生外热: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10.阴盛生内寒: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濇,故中寒。 11.针刺阴与阳并,血气以并 刺此者,取之经隧,血偏取血,气偏取气,根据病人体形和四时变化来决定取穴高下。 12.气血偏而阴阳相争 补泻:泻实者气盛乃内针(深针),针与气(吸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吐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苍龙摆尾),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指甲切针位)而出,大气乃屈。 补虚: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追法。 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藏,五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 五藏者,故得六府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用烧灸的针深刺患处,再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蹻脉为上;身形有痛,九候正常,则缪刺之左右对称;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对称治疗。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素问·缪刺论 一、何谓缪刺? 邪客于形,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邪客大络,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二、缪刺(左右对侧)与巨刺 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三、各经之络如何施之缪刺 1.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突发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然骨之前找青淤筋放血,一顿饭时间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然谷穴附近厉痛点下针。病新发者,五日已。 2.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中衡与关冲穴),壮者立已,老者食顷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数日已。 3.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左右各一,男子立已,女子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 4.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左右各一,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痏(申脉穴),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5.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热,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少商与商阳),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左取右,右 |
|
6417楼#
发布于:2016-04-20 10:2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7班何丽苹申请签到,2016年4月20日《黄帝内经》第76课心得
病邪如果停留在手阳明的络脉上,会使人耳聋,常不闻声音,吾人可刺手大指食指指甲侧的少商与商阳穴,立闻。如不痊愈,加刺中指指甲与肉相交之处,立闻,须注意耳时可闻时不可闻者不可针刺。耳中如有风声者,亦可如此刺,左病刺右,右病刺左。 遇痛不定处之病,可在肉与肉间刺其疼痛处,也是以月日之数来决定刺几次,用针之人,须谨察气之盛衰,来做刺数的标准,如果刺得太过则伤气,不及其数则病邪无法尽出,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病愈则止,不愈再重复刺,刺数之取法,用前条以日之数为准。 病邪居于足阳明之络脉上,令人流鼻血,上齿生寒,可刺足次指与中指之指甲后方与肉交接之处所,两指各一,左病刺右,右病刺左。 病邪居于足少阳之络脉上,会使人两胁肋痛,无法呼吸,咳嗽且汗出不止,吾人可刺足小指与次指指甲后方与肉交接之处,两指各一刺,如此则无法深呼吸之症状立刻会好,盗汗也会好,咳嗽的人须多穿衣服吃些食物,一日内会好。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病可立愈,不愈则重复再刺。 病邪如居足少阴的络脉上会使人咽痛,无法进食,无缘无故的生气,气会直冲上只喉。可直刺足下涌泉穴,连刺三下,左右共六次。左病刺右,右病刺左。 咽喉肿胀,无法吞口水,又常无法吐口水,可刺然谷穴之前表筋起处,血出立愈。左病刺右,右病刺左。 病邪居于足太阴之络脉上不去,会使人腰痛,且痛引腹腔两侧,无法伸腰,此时可刺腰后的腰俞二穴,即白环俞。以月之盈亏来决定刺之数,针出立已。左病刺右,右病刺左。 病邪居于足太阳经的络脉时,会使人抽筋,背急痛,痛延前胸肋位,刺法可从项背开始顺沿脊椎两侧五分处,一路用手按压,按到有压痛点时,下针刺三次,立可痊愈。 病邪居于足少阳之络脉时,会令人大腿部的关节痛,无法抬举大腿。或针刺环跳,用细长之针,寒生之人须久留针以去尽寒气。针数以月之盈亏为准。可以立愈。 举凡针刺所有主经脉之经过处附近有病,主经脉无病,就是明显的络脉病,即须用缪刺法。 耳聋之人,可刺手阳明之经脉,如果不愈,则须刺耳前出之通脉有压痛点即可 牙齿痛时,刺手阳明或足阳明不愈时,则刺其经脉入齿中之位血出立已。 病邪居于五脏之间,造成的病,会引起经脉疼痛,有时痛有时不痛,此时须检视在何经上,再缪刺法在手足指甲之侧,视瘀脉处放出血,隔日一刺,一刺不好,五刺之内必愈。 如果由络脉传入引发上齿疼痛,齿与唇都有寒痛,则须视察手背血脉有青瘀处,放出血可愈,在足阳明经足中指指甲后肉际下一针,手大指与食指甲肉下针,可以立愈。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病邪居于手足少阴手足太阴与足阳明交会之络脉处时,因为此五经之络脉都会在耳中,向上又络到额之左侧,如果五脏之络都气血不足时,会使人全身肌肉血脉跳动不止,但外形呈昏迷状,其形如尸,但又没死,名之“尸厥”,此时可刺足大指内侧之隐白穴,再刺足心涌泉穴,再刺足中指指甲后肉际,后再刺手大指内侧之少商穴,再刺手少阴心经的少穴,足少阴然谷穴之骨突处各一刺,立刻会苏醒过来。如仍未醒,则用空管吹气入两耳,用剃刀取左额角发,方圆一寸,火烧炙后,用酒灌入口中,无法饮入时,强力灌之,病人会立刻苏醒过来。 凡施刺时,决定用何法,都须先观察病在何经上,手指指甲切穴再进针,视虚实情形来做补泻,适当的调整才是,如仍未调理正常,再施予针刺。 凡病人有病,而不在经脉上的,都采缪刺之法。 只要看到皮表有瘀血络处,须尽放其血,以上都是缪刺的正确方法。 第六十四篇 四时刺逆从论 厥阴有余之时必生阴痹之病,麻木不仁在阴侧,其不足之时必生热痹之病。肝脉呈滑脉表示病疝气,肝脉呈涩脉必生小腹胀气之病。 少阴太过时会病皮肤麻木且生隐疹,少阴不足会病肝气不足的病。少阴脉呈滑脉表示有肺受风则咳的病,少阴脉涩,必有膀胱积小便带血的症状。 太阴太过时会有肉痹即肌肉不仁的病,如为寒所中,太阴必不足,此时必病脾脏运化无力。太阴之脉呈滑脉表示有脾主之肌肉时麻时止,太阴脉如为涩脉,表示有积在腹中,常觉腹部胀满。 阳明太过之时,会有脉现象及身体时发热不止。阳明不足时会病心痛。阳明脉呈滑脉,则有心痛时发时止的病。阳明脉呈涩脉,则表示有积在体中,令人时常易受惊吓。 太阳太过时会有骨病,身沉重之感,太阳不足时则会生肾病。太阳脉呈滑脉表示肾有风邪之病(感冒病毒入肾),太阳脉呈涩脉时,会有积病在脉中,令人发癫痫。 |
|
6418楼#
发布于:2016-04-20 10:3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张莉申请签到, 2016年4月20日《黄帝内经》第77课心得
春季阳气聚在经脉,夏季阳气聚在孙络,长夏时阳气聚在肌肉,秋季阳气聚于皮肤,冬季阳气潜藏入骨髓。病邪随季节不同而进入人体,治疗首取主经,病邪去则五脏之气正。 春刺络脉,血气会外散过多,使人无力且短息。春刺肌肉会使血气回流加速,令人胸满气胀。春刺筋骨之位会使血气停滞淤积,令人腹胀。 夏刺经脉会使血气枯竭,令人四肢倦怠。夏刺肌肉会使血气内行,令人易恐。夏刺筋骨之位会让血气上冲头面,使人易怒。 秋刺经脉会使血气上行,令人健忘。秋刺络脉使气无法外出,人嗜睡不想动。秋刺筋骨之位使人血气向内四散,人怕冷。 冬刺经脉会使气血两虚,令人视物不明。冬刺络脉会使宗气外泄,令人四肢麻木。冬刺肌肉会使阳气耗损,令人健忘失志。故针灸一定要按四季规律施治,春夏刺浅,秋冬刺深。 刺中心脏主一日死,人多噫气。刺中肝脏主五日死,人多语。刺中肺脏主三日死,多打喷嚏。刺中脾脏,主十日死,多吞咽不止。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刺法分阴阳,病有标有本。病在本可治于标,病在标也可治于本,大原则是标急治标,本急治本。医生一定要搞清楚主症与副症,以及阴阳相互增长的关系。治法不对会加重病情,治法正确则百病不生。 凡先有病而后出现其他病变的,必先治其初始之本病。先有很多症状而后出现重病的,必先治重病。先受寒而后生其它病的,先治寒再治他病。先病而后中寒的,先治现病再治寒。 先有热症而后生病的,先去热再治现病。先有热症而后中焦胀满的,须先治中焦病再去热。先有病而后生下痢的,须先治前病则下痢自止。先下痢而后延伸出其他病的,须先治下痢。 先病而后生中满的,先治中满。先中满而后烦心者,先治中满。 人的经脉及五脏有时相互交争而生同病,此际若大小便已不通畅,必先使二便通畅再治其病。若二便仍通畅则直接治其病处。因机能太过而发病的,先治太过。因机能不足而发病的,先治其病再补不足。轻症可标本同治,重症须分开独立治疗。因大小便不通而引起的病变,先治其大小便。 病机的转变: 心脏病先心痛,不治则一段时间后会咳(火克金),再没好会胸胁支痛(金克木),继而大小便闭塞不通(木克土,脾病也会影响二便),身痛体重。若不愈三日会死, 冬死于夜半,夏死于日中。注:一日约为6天,下同。 肺病先令人喘咳不止,一段时间后会胸胁满痛,再进则身体沉重,全身疼痛。不愈进而全身肿胀(土克水)。十日内未治必死,冬死于日落,夏死于日出。 肝病先令人头晕目眩,胸胁满痛,一段时日后会身体沉重,全身疼痛(木克土)。再进会腰椎小腹疼痛,足胫酸痛(土克水),仍未愈则三日内死。冬死于日落,夏死于早餐前后。 脾病先令人身痛体重,四肢无力。一段时日后全身发胀,继而小腹腰椎疼痛,足胫酸麻,再进则背部筋挛疼痛,小便不通。不愈则十日内必死,冬死于临睡时,夏死于晚餐时。 肾病先令人小腹牵引腰背痛,膝盖酸痛。一段时日后背部神经会抽筋,小便不通;继而小腹涨满,再进则两胁疼痛。不愈三日内死,冬死于黎明,夏死于黄昏。 胃病令人腹胀,过一段后会少腹牵引腰脊痛,足膝酸痛;继而背部神经抽筋,小便闭塞;再进全身沉重无力,不治会六日内死。冬死于下半夜,夏死于未时。 膀胱病令人小便不通,继而小腹胀,腰脊痛,足膝酸痛;再进腹胀,全身痛。两日治不好则死,冬死于鸡鸣,夏死于日落。 病是依次相传,由此可推断病人的死期。临床上有一脏生病,先固守其相克之脏,病就会止住;然后再治生其之脏。即使病已传二、三脏止住的,通过针灸还可治愈。 |
|
6419楼#
发布于:2016-04-20 11:09
@教官-伊犁-慕利敏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 文建宁申请签到,2016年4月20日《黄帝内经》第76課心得: 邪气侵入手阳明大肠经的络脉以后,会耳聋,此时可以刺商阳穴、中冲穴旁边的青筋放血 邪气侵入足阳明胃经的脉络以后,会流涕、流鼻血、上牙齿寒冷,可以刺历兑穴旁的青筋放血 邪气侵入足少阳胆经的络脉以后,会脇痛、呼吸不畅、咳嗽、出汗,刺窍阴穴旁边的青筋放血;穿暖和衣服 邪气侵入足少阴肾经的络脉以后,会咽痛、发怒、气上逆至胸膈、刺涌泉穴、然谷穴旁青筋放血 邪气侵入足太阴脾经的络脉以后,会腰痛连及小腹、脇下、不能挺胸呼吸,刺下髎穴旁的青筋放血 邪气侵入到足太阳膀胱经的络脉以后,会背部拘急、牵引脇肋痛,刺脊椎两旁的压痛点放血 邪气侵入到足少阳胆经的络脉以后,会使人环跳痛、大腿不能抬高,深刺刺环跳穴、病留针长时间 耳聋症:刺手阳明经的商阳穴、听宫穴 龋齿病:刺手阳明经的商阳穴、牙齿旁边放血 当病不在主经时,应该在络上,应该隔天刺一次络脉、或络脉的青筋放血,隔天一次 上牙齿痛:刺手背上的手阳明旁边的络脉的青筋放血、内庭穴、商阳穴刺放血 尸厥病:五经对应的络脉脉气全部衰竭,人休克,可以针刺隐白穴、涌泉穴、历兑穴、少商穴、神门穴,放血;用竹管向耳 朵吹气;烧一点左上角的头发泡酒灌服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厥阴太过:阴痹、风疝 厥阴不足:热痹、少腹淤积 少阴太过:皮痹、脾风疝 少阴不足:肺痹、尿血 太阴太过:肉痹、寒中、 太阴不足:脾痹、心胸胀满 阳明太过:脉痹、身体发热、心风疝 阳明不足:心痹、积聚、时常惊恐 太阳太过:骨痹、身体沉重、肾风疝 太阳不足:肾痹、积聚、头部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