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80楼#
发布于:2016-04-21 23:2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黄萍申请签到
2016年04月20日 《黄帝内经》第75课心得 六十三篇 缪刺论篇 病邪入手阳明大肠经络脉的症状:耳聋时好时坏;耳鸣像风吹的声音取商阳中冲穴。 耳聋听力全无,则不是外邪入侵造成的耳聋,是身体内部损伤引起,不可以针刺。 病邪入肌肉之间到处流窜的症状:行痹、疼痛游走不定;在疼痛部位进针,刺到肌肉之间。初一到十五分别扎对应初几扎几针,到十六时扎十四针,以后依次递减。 病邪入足阳明胃经络脉的症状:流鼻涕或鼻出血、上齿寒冷。取内庭。 病邪入足少阳胆经络脉的症状:胁胁部疼痛、呼吸不畅、咳嗽、汗出。取侠溪。病人咳嗽需要加衣服,保持身上暖和吃温的。 病邪入足太阳膀胱经络脉的症状:背部痉挛拘急,牵连到胁肋部位发生疼痛。从颈后数脊椎,用手按脊柱两侧向下,按到病人感到疼痛的地方,针刺夹脊。 病邪入足少阳胆经络脉的症状:环跳穴处持久性疼痛,髋关节活动受限、大腿不能抬高。用长毫环跳。 主经没有生病就是络病,就可以缪刺。 初发病的耳聋: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商阳穴。如果没有疗效在耳朵前找压痛点。 龋齿(足阳明是下牙的门牙,旁边的上牙痛是手阳明在管):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商阳穴。如果没有疗效针刺两齿中间牙龈放血。 病邪在五脏之间的病证:经脉和络脉互相牵引而疼痛,有时痛有时不痛。病人能吃能喝能拉能睡、手脚温热、头面生冷,气色也很好,就是身体里面痛,这种痛是五脏之间的痛。细诊察病变所以部位,用缪刺针刺病人手足的井穴,并在手脚针刺青筋出血,隔一天一次,五次可愈。 手阳明大肠经病邪返流入足阳明胃经的经脉中的症状:口唇牙齿寒冷疼痛。针刺手背青筋出血,再针刺商阳,内庭合谷。 尸厥(因邪气入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能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中,由于这五条经脉都聚到耳内、并向上着左额角部位)的症状:病人全身经脉都受到振动,感觉到全身肌肉都在跳动,形体失去知觉,状态象死尸一样。针刺足太阴脾经隐白再针刺足少阴肾经涌泉,再针刺足阳明胃经历兑,再针刺手太阴肺经少商,再针刺手少阴心经神门,如果不好,用竹管向病人两耳中吹并剃下病人左额角(阳气汇在此处)约一寸见方的头发,用艾草烤、烫,用好酒一杯冲后给病人饮服。其病情可立刻好转。 凡针刺治病,一定要先诊察病人的经脉,用手仔细按摸,审察疾病是虚是实证,补虚泻实,然后再给予适当的治疗。 如果病人经脉气血不调,可用巨刺法治疗;如果病人感到疼痛,但病变部位不在经脉上,用缪刺法治疗;如果病人皮下有表青筋,应当全部针刺出血。 六十四 四时刺逆从论篇 厥阴经经气有余时会腿内侧麻;经气不足时出现热痹病。脉滑产生在深狐疝风病;脉涩则少腹积气。 少阴经经气有余时出现皮痹和皮下出疹;经气不足时会出现肺痹病。脉滑会出现风疝病;脉涩会出现小便带血的现象。 太阴经经气有余时会出现肉痹病和寒;经气不足会出现脾痹病;脉滑即脾风疝病;脉涩则积有腹满之症。 阳明经经气有余时会出现脉痹(全是热症:经热,饮百杯不解渴,高烧白虎汤解;腑热,大便不通);经气不足时会出现心痹;脉滑即心风疝病;脉涩则有积并且容易受到惊吓。 太阳经经气有余时会出现骨痹、身体沉重之症;经气不足时会出现肾痹肾;脉滑则风疝病;脉涩则有积并且头顶容易会问题。 少阳经经气有余时会出现筋痹和胁肋胀满之症;经气不足时会出现肝痹;脉滑则肝风疝病;脉涩 |
|
6481楼#
发布于:2016-04-21 23:40
@教官-藁城-贾英然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张洪玮申请签到,2016年4月21日《黄帝内经》第76课心得。
1、邪气侵入手阳明经的络脉,使人耳聋,间断性失去听觉,针刺手大指次指的少商商阳穴各一针,立刻就可以恢复听觉;如不痊愈,再刺中指的中冲穴,马上就可听到声音。如果是有时可以听到声音,有时不能听到声音,就不可用针刺治疗了。假如耳中鸣响,如有风声,也采取上述方法进行针刺治疗。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2、凡是痹证疼痛走窜,无固定地方的,就随疼痛所在而刺其分肉之间,根据月亮盈亏变化确定针刺的次数。凡有用针刺治疗的,都要随着人体在月周期中气血的盛衰情况来确定用针的次数,如果刺得太过则伤气,不及其数则病邪无法进出。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病好了,就不要再刺;若还没有痊愈,按上述方法再刺。月亮新生的初一刺一针,初二刺二针,以后逐日加一针,知道十五日加到十五针,十六日又减为十四针,以后逐日减一针。 3、邪气侵入足阳明经的络脉,使人发生鼻塞,衄血,上齿寒冷,针刺足中趾的历兑穴,各刺一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邪气侵入足少阳经的络脉,使人胁痛而呼吸不畅,咳嗽而汗出,针刺足小趾侧的次趾爪甲上方与皮肉交接处的窍阴穴,各刺一针,呼吸不畅马上就缓解,出汗也就很快停止了;如果有咳嗽的要嘱其注意衣服饮食的温暖,这样一天就可好了。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疾病很快就可痊愈。如果仍未痊愈,按上述方法再刺。邪气侵入足少阴经的络脉,使人咽喉疼痛,不能进饮食,往往无故发怒,气会直冲上喉,针刺足心的涌泉穴,左右各三针,共六针,可立刻缓解。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如果咽喉肿起而疼痛,不能进饮食,不能吞口水也不能吐口水,针刺然骨前面的然骨穴,使之出血,很快就好。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邪气侵入足太阴经的络脉,使人腰痛连及少腹,牵引至胁下,不能挺胸呼吸,针刺腰尻部的骨缝当中及两旁肌肉上的下尻穴,这是腰部的俞穴,根据月亮圆缺确定用针次数,出针后马上就好了。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邪气侵入足太阳经的络脉,使人背部拘急,牵引胁肋部疼痛,针刺应从项部开始沿着脊骨两旁向下按压,在病人感到疼痛处周围针刺三针,病立刻就好。邪气侵入足少阳经的络脉,使人环跳部疼痛,腿骨不能举动,以毫针刺其环跳穴,有寒的可留针久一些,根据月亮盈亏的情况确定针刺的次数,很快就好。 4、治疗各经疾病用针刺的方法,如果经脉所经过的部位未见病变,就应用缪刺法。耳聋针刺手阳明经商阳穴,如果不好,再刺其经脉走向耳前的听宫穴。蛀牙病刺手阳明经的商阳穴,如果不好,再刺其走入齿中的经络,很快就见效。邪气侵入到五脏之间,其病变表现为经脉牵引作痛,时痛时止,根据其病的情况,在其手足爪甲上进行缪刺法,择有血液郁滞的络脉,刺出其血,隔日刺一次,一次不见好,连刺五次就可好了。阳明经脉有病气交错感传而牵引上齿,出现唇齿寒冷疼痛,可视其手背上经脉有郁血的地方针刺出血,再在足阳明中趾爪甲上刺一针,在手大拇指侧的次趾爪甲上的商阳穴各刺一针,很快就好了。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6、邪气侵入到手少阴、手太阴、足少阴、足太阴、和足阳明的络脉,这五经的络脉都聚会于耳中,并上绕左耳上面的额角,假如由于邪气侵袭而至此五络的真气全部衰竭,就会使经脉都振动,而形体失去知觉,就象死尸一样,有人把它叫做“尸厥”。这时应当针刺其足大趾内侧爪甲距离爪甲有韭菜叶宽那麽远处的隐白穴,然后再刺足心的涌泉穴,再刺足中趾爪甲上的历兑穴,各刺一针;然后再刺手大指内侧距离爪甲有韭菜叶宽那麽远处的少商穴,再刺手少阴经在掌后芮骨端的神门穴,各刺一针,当 |
|
6482楼#
发布于:2016-04-22 00:0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严婷申请签到2016-4-21《黄帝内经》77课心得
1.四时气之所聚.春季是天气始生之时,地气初泄,冰寒渐解,水行各经。对应在人身其气必在脉中。夏季人之脉充满氣血,会流入孙络之中,四肢末梢出血,皮肤充實。长夏季节,经和络都呈盛大状,故溢出而慎入肌肉之中。秋季时节,天气开始收敛,人的肌肤腠理开始闭塞。冬季时节,天寒地冻,人的氣血也深藏于体内,入骨髓中,入通五脏之中。 病邪也随四时的不同入于体内各处。 2.针刺逆四时而生乱.春季应刺筋,如刺络血气外散过多,使人感覺无力且短息。刺肌肉令人氣血回流加速,使人胸满气胀。刺筋骨位令邪气内停积淤,使人腹部胀满。夏季应刺络,刺经令血气枯,令人四肢倦怠。针刺肌肉令人血气内行,令人易惊恐。刺筋骨令氣血上冲头面,人动怒。秋季应刺皮,刺经脉血气上行,令人健忘,刺络脉气无法外出,造成嗜睡不想劳动,刺筋骨之位使人氣血向内散,令人寒栗怕冷。冬季应刺骨边,刺经脉令人氣血两虛,目不能视。刺络脉使宗气外泄,四肢麻木不仁。刺肌肉令人阳气耗损,使人健忘失治。针刺应按照四时季节,病之深浅來决定下针的深浅。针刺中心者,令人嗌气一日死。中肝者令人多语五日死。中肺者令人咳不止三日死。中脾者令人吞咽不停十日死。 3.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本病是病的起源,标病是病传经后的症状。针刺之道,先别陰陽,知其顺逆与得失,察病之表症和本症的变化。寒症先治病后治寒。热病先治热再治病。先有病后下痢者,先治病,痢自愈。先下痢后它病者,先治下痢再治它病。初病引起的病变先治初病。先多病而后出现重病的,先治重病。有病而大小便不利者,先治大小便。有胀满者。先治胀满。治病先通后补。不然补之无效。先治令病人最不能忍受的事情。急先治,缓后治。 4.病机之转变心脏病,初有心绞痛,进为咳嗽,再进胸胁疼痛,继而二便不通畅,全身疼痛,体重无力,此时如不能治愈,三日内死,冬季半夜或夏天午时死。肺病令人喘咳,进而胸肋满痛,再进身体沉重,全身疼痛,三进全身肿胀,十日未治愈者死,冬季日落或夏季日升之时死。肝病令人頭暈目眩,胸肋胀满,进而身体沉重,全身疼痛,再进则腰椎小腹痛,足胫酸痛,未愈者三日死,冬季黄昏夏天早晨死。脾病令人身体痛且沉重无力,进而全身发胀,再进小腹腰背痛,足胫酸麻,三进背部筋挛疼痛,小便不通,为愈者十日死,冬天睡前夏天黄昏死。肾病令人小腹牵引腰背痛,膝盖部酸痛,进而背部神经抽筋,小便不通,在进小腹胀满,三进两肋疼痛,未愈者三日死,冬季黎明时夏日黄昏时。胃病令人腹部胀满,进而少腹牵引腰背疼痛,足膝酸痛,再进则背部神经抽筋,小便不利,三进全身沉重无力,未愈者,六日死,冬季半夜夏季午未时死。膀胱病令人小便不通,五日不通则小腹厥满,腰背足膝酸痛,进而腹胀满全身痛,二日未愈者死,冬季鸡鸣时夏季日落时。病只传一脏而止,或传二三脏而止者皆可用针刺來治愈。治疗时要用截病的方法,把病截住。不让他进一步发展。比如肝病须先强土 |
|
6483楼#
发布于:2016-04-22 00:2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耿雪明申请签到,2016年4月21日《黄帝内经》第77集心得:
春天人的气血在经脉,夏天人的气血在孙络,长夏人的气血在肌肉,秋天人的气血在皮肤,冬天人的气血在骨髓中。 春天人的气血在经脉:春季,天之阳气开始启动,地之阴气也开始发泄,冬天的冰冻逐渐融化解释,水道通行,因此人的气血也集中在经脉中流行。 夏天人的气血在孙络:夏季,经脉中气血充满而流溢于孙络,孙络接受了气血,皮肤也变得充实了。 长夏人的气血在肌肉:长夏,经脉和络脉中的气血都很旺盛,因此能充分地灌溉润泽于肌肉之中。 秋天人的气血在皮肤:秋季,天气开始收敛,腠理随之而闭塞,皮肤也收缩紧密起来了。 冬天人的气血在骨髓中:冬季主闭藏,人身的气血收藏在内,聚集于骨髓,并内通于五脏。 因此邪气也往往随着四时气血的变化而侵入人体相应的部位,若待其发生了变化,那就难以预测了;但必须顺应四时经气的变化及早进行调治,驱除侵入的邪气,那麽气血就不致变化逆乱了。 针刺违反四时而导致的气血逆乱: 春天刺络脉,会使血气向外散溢,使人发生少气无力; 春天刺肌肉,会使血气循环逆乱,使人发生上气咳喘; 春天刺筋骨,会使血气留著在内,使人发生腹胀。 夏天刺经脉,会使血气衰竭,使人疲倦懈惰; 夏天刺肌肉,会使血气却弱于内,使人易于恐惧; 夏天刺筋骨,会使血气上逆,使人易于发怒。 秋天刺经脉,会使血气上逆,使人易于忘事; 秋天刺络脉,但人体气血正直内敛而不能外行,因此使人阳气不足而嗜卧懒动; 秋天刺筋骨,会使血气耗散与内,使人发生寒战。 冬天刺经脉,会使血气虚脱,使人发生目视不明; 冬天刺络脉,则收敛在内的真气外泄,体内血行不畅而成“大痹 ”; 冬天刺肌肉,会使阳气竭绝于外,使人易于忘事。 以上这些四时的刺法,都将严重地违背四时变化而导致疾病发生,因此不能不注意顺应四时变化而施刺;否则就会产生逆乱之气,扰乱人体生理功能而生病! 因此针刺不懂得四时经气的盛衰和疾病之因此产生的道理,不是顺应四时而是违背四时变化,从而导致正气逆乱于内,邪气便与精气相结聚了。一定要仔细审察九侯的脉象,这样进行针刺,正气就不会逆乱了,邪气也不会与精气相结聚了。 针刺误中五脏的后果: 刺中心脏一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噫气; 刺中肝脏五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多语; 刺中肺脏三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咳嗽; 刺中肾脏六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喷嚏和哈欠; 刺中脾脏十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吞咽之状等。 刺伤了人的五脏,必致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也随所伤之脏而又各不相同,因此可以根据它来测知死亡的日期。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本篇指出了标本的运用范围,及其在临床上的价值; 举例说明标本学说在临床上的运用,其基本原则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以及标本兼治。 运用五行配五脏(包括腑)的方法,说明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传变与预后。如果以相克次序传变,则预后大多不良;若以相生次序相变,则预后大多良好。 疾病有标和本的分别,刺法有逆和从的不同: 大凡针刺的准则,必须辨别其阴阳属性,联系其前后关系,恰当地运用逆治和从治,灵活地处理治疗中的标本先后关系。 因此说有的病在标就治标,有的病在本就治本,有的病在本却治标,有的病在标却治本。 在治疗上,有治标而缓解的,有治本而见效的,有逆治而痊愈的,有从治而成功的。 因此懂得了逆治和从治的原则,便能进行正确的治疗而不必疑虑;知道了标本之间的轻重缓急,治疗时就能万举万当;如果不知标本,那就是盲目行事了。 关于阴阳、逆从、标本的道理,看起来很小,而应用的价值却很大,因此谈一个阴阳标本逆从的道理,就可以知道许多疾病的利害关系;由少可以推多,执简可以驭繁,因此一句话可以概括许多事物的道理。从浅显入手可以推知深微,观察目前的现象可以了解它的过去和未来。不过,讲标本的道理是容易的,可运用起来就比较难了。迎着病邪而泻的方法就是“逆”治,顺应经气而补的方法就是“从”治。 先患某病而后发生气血逆适的,先治其本; 先气血逆乱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 先有寒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 先有病而后生寒的,先治其本。 先有热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 先有热而后生中满腹胀的,先治其标。 先有某病而后发生泄泻的,先治其本; 先有泄泻而后发生疾病的,先治其本。必须先把泄泻调治好,然后再治其他病。 先患某病而后发生中满腹胀的,先治其标; 先患中满腹胀而后出现烦心的,先治其本。 人体疾病过程中有邪气和正气的相互作用,凡是出现了大小便不利的,先通利大小便以治其标;大小便通利则治其本病。疾病发作表现为有余,就用“本而标之”的治法,即先祛邪以治其本,后调理气血、恢复生理功能以治其标; 疾病发作表现为正气不足,就用“标而本之”的治法,即先祛以治其本,后调理气血、恢复生理功能以治其标; 疾病发作表现为正气不足,就用“标而本之”的治法,即先固护正气防止虚脱以治其标,后祛除邪气以治其本。 总之,必须谨慎地观察疾病的轻重深浅和缓解期与发作期中标本缓急的不同,用心调理; 凡病轻的,缓解期的,可以标本同治; 凡病重的,或发作期,应当采用专一的治本或指治标的方法。另外,如果先有大小便不利而后并发其他疾病的,应当先治其本病。 大凡疾病的传变,各有特定的路径: 心病相传路径: 心病先发心痛,过一日病传于肺而咳嗽;再过三日病传入肝而胁肋胀痛;再过五日病传入脾而大便闭塞不通、身体疼痛沉重;再过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半夜,夏天死于中午。 肺病相传路径: 肺病先发喘咳,三日不好则病传于肝,则胁肋胀满疼痛;再过一日病邪传脾,则身体沉重疼痛;再过五日病邪传胃,则发生腹胀。再过十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日落之时,夏天死于日出之时。 肝病相传路径: 肝病则先头疼目眩,胁肋胀满,三日后病传于脾而身体沉重疼痛;再过五日病传于胃,产生腹胀;再过三日病传于肾,产生腰脊少腹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日落之时,夏天死于吃早饭的时候。 脾病相传路径: 脾病则先身体沉重疼痛,一日后病邪传入于胃,发生腹胀;再过二日病邪传于肾,发生少腹腰椎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三日病邪入膀胱,发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十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申时之后,夏天死于寅时之后。 肾病相传路径: 肾病则先少腹腰脊疼痛,腿胫发酸,三日病邪后病邪传入膀胱,发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三日病邪传入于胃,产生腹胀;再过三日病邪传于肝,发生两胁胀痛;再过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天亮,夏天死于黄昏。 胃病相传路径:P530 胃病则心腹部胀满,五日后病邪传于肾,发生少腹腰脊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三日病邪传入膀胱,发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五日病邪传于脾,则身体沉重;再过六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半夜之后,夏天死于午后。 膀胱发病相传路径: 膀胱发病则先小便不通,五日后病邪传于肾,发生少腹胀满,腰脊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一日病邪传入于胃,发生腹胀;再过一日病邪传于脾,发生身体疼痛;再过二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半夜后,夏天死于下午。 各种疾病按次序这样相传,正如上面所说的,都有一定的死期,不可以用针刺治疗;假如是间脏相传就不易再传下去,即使传过三脏、四脏,还是可以用针刺治疗的。 所以应先使病邪固而不传。 9班-河南-耿雪明《黄帝内经》第77集作业 |
|
6484楼#
发布于:2016-04-22 00:44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张君娴申请签到,2016年4月21日《黄帝内经》第77课心得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续 6、春之气血在经脉,夏之气血在孙络,长夏之气血在肌肉,秋之气血在皮肤,冬之气血在骨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指春天天气始生,地气初泄冰寒渐解,人体各经对应天气,故气在脉中;夏天经脉充满气血,故流入孙络内;秋天天气收敛,人的腠理开始闭塞,皮肤毛孔也闭锁;冬天天寒地冻,人的血气深藏体内入骨髓通五脏之中。人体是按照四时不同的生发收藏,病邪也是以四时之分入体,无论病情如何变化,都要依病所在经脉进行治疗。 7、春刺络脉为不及,血气外溢伤气致少气无力;春刺肌肉为太过,血气环逆,致上气咳喘;春刺筋骨为太过,血气内停积瘀致腹胀。夏刺经脉为太过,血气乃竭致疲倦懈惰;夏刺肌肉,使血气內行使人易于恐惧;夏刺筋骨太过,血气上逆在头面部使人易于发怒。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使人易于健忘;秋刺络脉,气血内敛不能外行致阳气不足,使人嗜睡不想动;秋刺筋骨,血气向内四散不聚使人寒战。冬刺经脉,气血两虚使人目视不明;冬刺络脉,会使宗气外泄致大痹。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使人易于忘事。因此针刺之原则是春夏浅,秋冬为深。 8、针刺时误中五脏症状:刺中心脏一天死,症状为噫气;刺中肝五天死,症状为多语;刺中肺三天死,症状为咳嗽;刺中肾六天死,其症状为喷嚏和哈欠;刺中脾十天死,症状为吞咽。如刺伤五脏,必致死亡。因此督脉至命门处均应下斜针,以防刺中内脏。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1、病有标本,刺法有顺逆。所有的针刺时要区分阴阳,标与本要区分,症候上,要分清急缓,急者治急。病之表症与本的变化应积极区分。有时本病势重而其引发的副症较轻,应先治其本病。也有明知病在何处可先从副症着手治疗。故先患某病而后发生气血逆适的,先治其本;先气血逆乱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寒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病而后生寒的,先治其本。先有热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热而后生中满腹胀的,先治其标。先有某病而后发生泄泻的,先治其本;先有泄泻而后发生疾病的,先治其本。必须先把泄泻调治好,然后再治其他病。先患某病而后发生中满腹胀的,先治其标;先患中满腹胀而后出现烦心的,先治其本。先有病变之后产生下痢,须先治其病所则痢自止。先有下痢后延伸其它病的,须先治下痢。如先生病后发生腹胀满,应先治其胀满,即标病先治。先有中焦胀满后发生心烦,应先治胀满病。 2、人体疾病过程中有邪气和正气的相互作用,凡是出现了大小便不利的,先通利大小便以治其标;大小便通利则治其本病。疾病发作表现为有余,治之本而标之。病机会转变的,如心脏病起初心绞痛没有治好,会有咳嗽仍未好伴胸肋痛继而产生大小便不通,全身疼痛身体沉重无力,此时如无法治疗三日死。即心脏病如过一日传于肺未治愈,再过三日传入肝,仍未治愈再过五日传入脾,依然未治愈再过三日不愈死:冬半夜死,夏中午死。 3、肺病令人喘咳,进而胸肋满痛,再进身体沉重,全身疼痛,三进全身肿胀,十日未治愈者死,冬季日落或夏季日升之时死。肝病令人头晕目眩,胸肋胀满,进而身体沉重,全身疼痛,再进则腰椎小腹痛,足胫酸痛,未愈者三日死,冬季黄昏夏天早晨死。脾病令人身体痛且沉重无力,进而全身发胀,再进小腹腰背痛,足胫酸麻,三进背部筋挛疼痛,小便不通,为愈者十日死,冬天睡前夏天黄昏死。肾病令人小腹牵引腰背痛,膝盖部酸痛,进而背部神经抽筋,小便不通,在进小腹胀满,三进两肋疼痛,未愈者三日死,冬季黎明时夏日黄昏时。胃病令人腹部胀满,进而少腹牵引腰背疼痛,足膝酸痛,再进则背部神经抽筋,小便不利,三进全身沉重无力, |
|
6485楼#
发布于:2016-04-22 04:4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徐淑娟申请签到,2016年4月21日《黄帝内经》第76讲学习心得:
一、(接上讲)1.病邪客于手阳明的络:耳聋(瞬间发的),针少商,商阳放血,还没好,中冲上放血。耳中听到有风声的(拿个海螺放到耳边听到的声音就是风声)也可以这样治疗。耳聋有时听得到有时听不到的不可放血治疗(实证症状是持续的,虚证的有时好,有时候不好即是虚证,不可放血)。 2.痹证痛会移动的,在分肉之间刺,不在主经上刺,在压痛点上刺,按日期刺针数,几号就刺几针,十五号以后递减,扎太多实症泻不出来。 3.病邪客于足阳明的络:令人流鼻血,上齿很冷,刺内庭。 4.病邪客于足少阳的络:两胁胀痛,无法深呼吸,咳嗽且汗出不止,刺侠溪穴,有咳的症状保持身体是温的,多加衣服,多吃温食,因肺喜热,心喜寒,因此肺有任何问题的时候,注意加厚衣服保暖,肺主皮毛,以免外面的寒再进来,病上加病,第二肺本身主阳主胸,阳喜热保温一点比较好,可以针药并施;有外感时心脏病的,洗冷水澡比较好,年龄大了,不能洗,可以用冷水洗脚,泡脚,到第二天的中午,病人的胃口会大开。 4.病邪客于足少阴的络:咽痛,(下列缺,照海-肾经络到喉咙上面,金津,玉液的地方)无法进食,善怒,下涌泉穴,涌泉穴很痛,可以在然谷上放血也可以。咽喉肿胀,无法吞口水,可在然谷附近有青筋的地方放血(缪刺法,病在初始的时候是在络上面,就给他放掉了)。 5.病邪客于足太阴的络:腰痛,少腹痛,没办法仰身子,刺白环俞。以月之盈亏来定刺数,针出立已。 6.病邪客于足太阳的络:令人抽筋,背急痛,两胁痛,从项背开始沿脊椎两侧,一路手按下去,按到压痛点下针。 7.病邪客于足少阳的络:环跳痛(骨痺),无法抬大腿,用细长毫针下环跳,寒重需用呼吸补泻的手法留针。凡针刺所有经脉经过处附近有病,主经脉无病,就明显的络脉病。即须用缪刺法。新病的耳聋,刺手阳明之经脉没有好,则需刺耳前经过的经脉用圆头的筷子找压痛点来放点血就好了。牙齿痛刺手,足阳明不愈时,则刺其经脉入齿中之位血出立已。 8.病邪客于五脏之间:此人气色很好,吃喝拉撒也好,手脚温热,这时身上痛就是脏之间的痛,在手掌脚掌旁边有青筋的地方放血。 8.络脉跑到牙齿疼痛:齿唇寒痛,在手背上有瘀血的地方放血,最常用的是胃经上的内庭,和手阳明大肠经合谷(取靠近溪骨边进针)。牙齿痛就会好。 9.病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的络:此五条络统统汇在耳朵里,上络左边的头角,如果五个络同时生病同,肌肉血脉跳动不止,外形呈昏迷状,其形如尸,但又没死,名叫“尸厥”。脚大趾隐白穴,足少阴肾经涌泉穴,足中趾趾甲的肉际,手大指少商穴一(大阴肺经),手少阴心经的少府穴,足少阴然谷之骨突处,应该会醒过来。如果还没醒过来,则用空管吹气入两耳(耳朵是肾气所在,用竹管吹耳朵的时候。耳朵是闭塞的,压力一增加的时候,就会反弹过来,就容易醒),如果还没有醒把左额(是阳气会聚的地方)的头发剃掉,艾草烧起来熏或者是烫下去,一杯酒灌下去,(尸厥不多见)。 10.主经没有生病那就是络病,则用缪刺法。缪刺的法则:先看他的经脉,用指甲去切,顺从脉气下针,看他的虚实调之,如果还不行则经刺(即再做就好了)。病人有痛但是经没有病,用缪刺法。只要看到表皮四肢末梢有瘀血的统统可以放掉。 二、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1.厥阴有余:腿的内侧麻(阴痺。看病最怕患者说腿麻,如果是腿外侧〈阳经上〉,那好治,内侧〈阴经上〉不好治),不足则产生热痹(阴气不够的时候,阳气就会上来,产生热症,阴有余,阳就不过来,就寒阴痺)。肝脉呈滑脉(风较盛 |
|
6486楼#
发布于:2016-04-22 04:51
中医经典特训2班-徐淑娟申请签到。2016年4月22日《黄帝内经》第77讲学习心得:
一、(接上讲)1.少阳之气有余,会发生筋痹,胁部满闷,不足则会发生肝痹,见滑脉就要患肝风疝,而见涩脉则积聚,使人时常感到筋脉拘急和眼痛,一般来说,病一累积,都是不足,血脉的力量不够。所以,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夏气因为热,邪进来都在脉上)。长夏气在肌內,因为长夏是脾脏的季节。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2. 为什么春,夏,秋,冬病邪在这些地方? 岐伯说: 春天,天气开始,地气开始泄,冻土也解,冰也融化,水流行而河道通,所以与这相应,人身之气也在经脉。夏天,经脉满,气充盛,孙络得到了血的滋养,皮肤也驮充实了。长夏,经脉与络脉都很旺盛,能够充分地润泽着肌肉。秋天天气开始收敛,人身的腠理闭塞,皮肤也随着收宿。冬天主闭藏,人身的血气收藏在内,附着于骨髓,贯通着五脏,所以邪气常常随着四时气血的不同情况而入侵人体,在治疗方面,所有的病都必须顺着四时的经气来排除病邪,这样逆乱之气就不会产生了。 3.在治疗时,如果没有按照方法刺,乱刺,气血乱了,怎么办?岐伯说: 春天的时候,应该刺他的经脉,结果,刺他的络脉,是不及,这时血气会外溢,这样会伤到气,少气。春刺肌肉,春天应刺在经上面,却刺在肌肉上面,结果是太过,血气会循环逆乱,使人发生气喘,如果春天刺到筋骨,也是太过,血气会内着,使人发生腹胀。夏天病在络上,我们应剌络,现剌在筋上,造成气哀,会令人倦惰无力。所以夏天刺肌肉,血气会内闭,阳气不通,使人容易惊恐。针刺原则是春夏针浅,秋冬针深。 4. 在针刺五脏时,绝对不能刺到脏,所以,我们在背上的俞穴上下针时,不能扎的太深,也不能扎得太浅。在扎督脉的时候,要斜刺,不要直剌。刺伤了内脏必死:刺到心脏会有噫气(喉咙会有呃呃的声音)的现象一天会死;刺到肝脏,会有多语的现,五日会死;刺中肺脏会咳嗽不止,三天死;刺中肾脏会打喷嚏伸懒,六日死;刺到脾脏可有呑咽不停的动作,十天死。 二、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1.病有标,有本,刺法有順逆,要怎样区分他的标与本? 本就是病来至原来的地方,就是最早发病的地方。标是他传经,传到表面上来的。 2.在刺的方法里,一定要区分他的阴阳(阴经,阳经还是在奇经八脉上面)。(逆从得施)该补就补,该泻就泻,我们按着经络的虚实,补泻来做,绝对不会弄错。有的时侯,病在标求之于标,病在本求之于本,有的时候病在本求之于标,病在标求之于本。所以治法有取标而得者,治好了,有取本而得者,治好了,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求,是谓妄行。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上面的意思:当个医生是有标有本。简单来讲标急治标,本急治本。实际上案例怎么说?例: 有个病人发高烧,便秘7天,这7天不大便很危险,这时,就不管他高不高烧了,下药通便,大便一通,高烧就退了。所以,便秘是本,高烧是标,因阳明燥热会发高热。如果有高烧,没有便秘,这时,高烧才是本。当急缓发生时,很急的先治急。再如二十四小时没有小便,肯定是先通小便。可以针灸水分,水道,中极穴。还有三皇穴(阴陵泉,地机,三阴交)。 3.有先病而后出现其他病变的,必先治其初始之本病。例如一个人盲肠炎堵到了,局部发热,同大便没有,腹痛,足三里下一寸找到压痛点(兰尾点),这时可以确定是盲肠炎,病人同时又有手指破皮没有收口,医生忙治手指,关注他是否收口,这时这个医生没有基本的原则。这时可以下针把他导出来。用药把他攻出来,针药并施,当你 |
|
6487楼#
发布于:2016-04-22 05:1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钱蔚宏申请签到,2016年4月21日《黄帝内经》第77课心得:
少阳太过时会有筋的病,胸胁胀满,少阳不足时会令肝病。少阳脉呈滑脉表示肝风内动,少阳脉呈濇脉则有积病,常令人抽筋及眼痛。 因此春季时阳气聚在经脉上,夏季时阳气聚在孙络上,长夏时节阳气聚在肌肉上,秋季时阳气会停在皮肤上,冬季时阳气会潜藏入骨髓之中。 春令时节是天气始生之时,地气初泄之际,冰寒渐解,水行各经之处,此时人之气对应天地,故气必在脉中。 夏季时人之经脉充满气血,会流入孙络内,四肢末稍充血,皮肤因而充实起来。 长夏时节,经与络都呈盛大状,故能溢出而渗入肌肉中。 秋季时节天气开始收敛,人的肌腠亦开始闭塞,皮肤毛孔亦渐闭锁。 冬季时节,天寒地冻,人的血气亦深藏体内,内入骨髓,入通五脏之中。 因此病邪也会随着四时的不同而入客于人体之内,病的变化,无法完全测度,但不管如何一定是在主要经脉上来调治,冀望能去除病邪于此,病邪去则五脏之气正矣。 如果违反四季而刺,使气血紊乱治法: 春季针刺络脉,血气外散会过多,使人感觉无力且短息。春季针刺肌肉部,会使血气回流加速,使人胸满气胀。春季针刺筋骨之位,会使业气内停积瘀,使人腹部胀满。 夏季针刺经脉,会令血气枯竭,造成四肢倦怠。夏季针刺肌肉,会使血气内行,使人变成易恐状。夏季针刺筋骨之位,会令血气上冲头面,使人动辄易怒。 秋季针刺经脉,血气会向上行,使人健忘。秋季针刺络脉,气就无法外出,造成嗜眠,不想劳动。秋季针刺筋骨之位,使人血气向内四散不聚,造成人有寒栗怕冷的现象。 冬季针刺经脉,会使气血两虚,结果使人目看不清。冬季针刺络脉,会使宗气外泄,造成四肢麻木不仁。冬季针刺肌肉,会使阳气耗绝,使人健忘失志。 以上四者,因不按四季之气来行针刺,会造成反逆之病,吾人必须侬此规矩,一旦违反会使气乱而互相交征而致病矣。所以针刺法不按四季之规矩来做,此病之所生也,以为可顺治病结果相反,使五脏之正气紊乱,影响正常精华之气产生了。 所以吾人必先谨慎细察九候之脉的变化,使正气不紊乱,精神之气不因针刺治疗而逆转。 针刺五臓时,不慎刺中心脏主一日死,会有噫气的现象。不慎刺中肝臓主五日死,会有多语的现象。不慎刺中肺主三日内死,可见嚏欠不止的症状。不慎刺中脾脏主十日死,可见到有吞咽不停的动作。若不慎刺伤人的五臓,其果必死。所表现被刺中的症状则依五脏生变产生的症状来看,就可知何时会死了。 第六十五篇:标本病论 病有标与本,刺法有顺与逆 本:最早发病的地方 标:病之传经 所有的刺法,必须分别阴阳,前后呼应,知其顺逆与得失,病之表症与之本生所其间的变化。因此有云:“有时病在表症较重则先治其被影响之标位,有时本病势重而其引发的副证较轻,则先求治其本病。也有明知病在何处而先从副症着手治疗,也有时看到副症不治而先治其本病。因此治病法中,有先治副症而主症自愈,也有先治本病而副症自愈。也有从其相克处着手而把本病治好,也有从相生之处着手而把本病治好的。”所以能明确的掌握顺与逆,此类良医无须求问他人,必毫无疑问的。能明确的知晓主病何处,那些是副症,不论如何施治,必无缺失之处。 急缓病,先救急再治缓。 医者不明主症与副症,就是妄行医术,徒增害人也。 所有的阴阳增长相互关系,乃是标病与本病区分之大道也。能知病由小而致大,只说一病而可推演其后百种以上疾病的变化与产生的危害。 可以从少而知多,从浅而知广,如此可以言一处而推至百处不差也。由浅病而知其深入会达何处,审察近处的病而能知远方有何疾病。论言标与本,其实很简单但不易领悟,治法不正会增重其病,治法正确,则百病不生矣。 凡先有病而后出现其它病变的,必先治其初始之本病。先见有很多症状而后出现重病之所的,必先治此重病之所。先得到寒,而后生出其它病的,也须先治病所再治其寒。先生病而后有中寒症出现,亦先治其病所,再治其寒。先有热症而后再生病的,也须先治其病再去其热症。先有热症而后有中焦胀满现象时,则须先治其热再治其中焦病。先有病变之后产生下痢的,须先治其病所,则痢必自止。先有下痢而后延伸出其它病的,则须先治下利。治本病之时必谨慎调之,待愈后方治他病。 又先生病后发生腹部胀满的,则先治其胀满,即标病先治。先有中焦胀满而后发生心烦的,则先治胀满病。人体经脉上及五脏内有时会互相交征,有时则生同一病,此时若大小便已不流畅,则必先治理其气血,保持大小便通畅无阻,再治其病处。若大小便仍很畅顺,则直接治其病处。病机发起乃因机能太过者,必先治其本病,再治其太过引起的其它症状。病机发生乃因机能不足者,先治其病,再补其不足,此其法也。故此良医必谨慎详细问病之先后,待完全明了后,再决定如何下手治疗。 遇到轻症的病,可以标本同时治疗,遇到严重的病,则须独立分开治疗。由于大小便不顺畅而引起之病变者,必先治其大小便。 病机会转变的,如心脏病,其初始先有心纹痛,没有治好,一段时日后会有嗽,再没好会有胸胁肋部疼痛,继而产生大小便不通,全身疼痛,身体沉重无力,此际如无法治疗三日内会死。一般常发生在冬季的半夜或夏季正午之时。 肺病令人气喘嗽不止,一段时日会有胸胁满痛(金克木),再进则身体沉重,全身疼痛,没治好则会再演进成全身肿胀的危证。十日内未治必死。在冬季太阳下山之时,或夏季太阳初升之时为死时。 肝病令人头晕目眩,胸胁满痛,一段时日会感觉身体沉重,全身疼痛。再进而演变成腰椎小腹疼痛,足胫酸痛的现象,仍未治好则三日内必死。冬季在日落黄昏时,夏季在早餐前后死亡。 脾病令人身体痛且沉重无力,一段时日全身发胀,没治好则有小腹腰脊疼痛,足胫酸麻,再进而演变为背部筋挛疼痛,小便不通。十日内没治好则必死,冬季在临睡时死亡,夏季在晚餐时死亡。 肾病令人小腹牵引腰背痛,膝部酸痛,一段时日后背部神经会抽筋,小便不通,再而演变为小腹胀满,再进则成为两胁部疼痛,三日内不治好则死,冬季于黎明时死亡,夏季则于黄昏时死亡。 胃病令人腹部胀满,一段时日会有少腹牵引腰脊疼痛,足膝酸痛,再没治好则进入背部神经抽筋,小便闭塞,再演进一段时日成为全身沉重无力,六日内没治好则死,冬季时常在下半夜死亡,夏季则在下午未时死亡。 膀胱病令人小便不通,五日内不通则小腹厥满,腰背酸痛,足膝酸痛,再而腹胀满,进而全身都痛,如二日内没治好,则死,冬季在晨鸡鸣叫时死,夏季则太阳下山后死亡。 所有的病都是有顺序的相传下去,只要按顺序传的,都可预知死期,到末期不可施刺,必死。其间只传一脏即停止不传的,或传二、三脏就停止不传的,都可以用针刺法来完全治愈的。 |
|
6488楼#
发布于:2016-04-22 06:3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九班罗红灵申请签到2016年4月21日《黄帝内经》第77课心得
病邪随四时不同而入客于人体内,如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秋气在肌肉,冬气在骨髓之中。 因春令时节天气始生,地气始泄,水行各经,人气对应天地,气在脉中。 夏季时人经脉充满气血,流入孙络,使四肢末梢充血,皮肤充实。 长夏经与络都会盛大溢出渗入肌肉。 秋季收敛,毛孔闭缩。 冬季人的气血随天寒而深藏入骨。 要不违反四季,气血会萎乱,饮食不好。春刺络,血气外溢,少气。刺肌肉,胸满气胀,刺筋骨,腹胀。 夏刺经脉,血气枯竭,四肢倦怠。刺肌肉,善恐。刺筋骨,善怒。 秋刺经脉,血气上逆,善忘。刺络,气不外行,喜欢睡觉。刺筋骨,血气四散,人有寒粟怕冷。 冬刺经脉,气血两虚,看不清。刺络,四肢麻木不仁,刺肌肉,阳耗绝,健忘失志。 所以,春夏浅针,秋冬深针。 刺五脏时不可刺到脏,如刺到心脏一日死,噫气。刺到肝脏,五日死,多语。刺中肺,咳嗽,三日内死。刺中脾,吞咽不停,十日死。刺中肾脏,六日死,喷嚏不止。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病有标、本,刺法有顺、逆。病在最早发时,标是它传经。先治副症而主症自愈,或先治主症而副症自愈,也有从其相生或相克处着手治好病。 高明的医生可以由浅病知其深入达其何处,审近处病知远方何病。 凡先由病而后出现其他病变,治其初始之本病,如发烧的同时已经出现七天便秘,则不治其烧,要先通便。大便为本,烧为标。 先有很多症后现病重,治其病重之所,先得寒再生其他病,须先治病再治其寒。如盲肠炎,同时便秘,腹痛,诊知其穴阑尾点压痛,治盲肠炎。 先有症状而后病,治其本。如黄疸引起睡眠胃口不好,小便也不好,治黄疸。 先热而后生病治其本,先治最严重的症状,如发烧加腰酸的很厉害,要先治腰酸。有病大小便不通要先通。治急后缓。 肺病令人咳嗽不止,一段时日会有胸胁满痛(金克木),再进身重,全身痛,(木克土)没治好演进成全身肿的危症(土克水)。十日内未治必死。在冬季太阳下山或夏季太阳初升时死时。 肝病头昏目眩,胸胁满痛,一段时间,感觉身体沉重,全身疼痛(木克土)。再进腰椎小腹疼,足胫酸痛。(土克水)到这时候失治,三日内死,死于冬季黄昏或夏季早晨。 脾病,身沉无力,一段时间全身发胀,再接着小腹腰脊疼痛,足胫酸麻。最后到背部筋挛疼痛,小便不通,十日内死于冬季临睡或者夏季晚餐时。 肾病小腹牵引腰背痛,膝部酸痛,一段时间后背神经抽筋,小便不通,再进小腹胀满,最后两胁疼痛,三日内死于冬季黎明或夏季黄昏。 胃病,腹胀满,一段时日少腹牵引腰脊疼痛,足胫酸痛,再接着背神经抽筋,小便闭塞,到全身沉重无力六日内死于冬季下半夜或夏季未时。 膀胱病小便不通,五日内不通则小腹厥满,腰背酸痛,足胫酸痛,,腹胀满,近而全身痛两日内死于冬晨夏黄昏时刻。 所有病依序传下时,都可预测死期。到末期不可施治,必死,如只传一脏或传二,三脏,都可用针治愈。 |
|
6489楼#
发布于:2016-04-22 06:4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瑞芝申请签到,2016年4月22日《黄帝内经》第77课心得
三,如反四时而刺,使气血紊乱的情况 1,春天刺络脉,气血会散过多,感到无力且短息,春吃鸡肉,气血回流加速,胸满气胀,针刺筋骨使气血内停积於,使人腹胀 2,夏刺络脉,会气血枯竭,四肢倦怠,夏刺肌肉,气血内行使人易恐,夏刺筋骨,气血冲头面,易怒 3,秋刺经络,血气会上行,使人健忘。秋刺络脉,气无法外出嗜睡,不想劳动,秋刺筋骨,血气四散不聚,会寒栗怕冷 4,冬刺经脉会气血两虚,眼看不清,冬刺络脉气外泄,造成四肢麻木,冬刺肌肉,耗绝阳气使人健忘失志 标本病传论篇65 一,并有标有本,此法有顺逆,如何分野 1,下针前,先分别阴阳,明主症与付症,标病与本病,阴阳互增关系,是标病与本病区分的大道,治法不正会增其病,治法正确则百病不生 2,先有病后生其他病变先治出病。 出现症状在见中病先治重病。先得寒后得病先治病后治病。 热病先治热再治病。 先有病后下痢者,先治病,痢自愈。 先下痢,后它病者,先治下痢再治它病。 初病引起的病变先治初病。 先多病而后出现重病的,先治重病。 有病而大小便不利者,先治大小便。 有胀满者。先治胀满。 治病先通后补。不然补之无效 4病机之转变 心脏病,初有心绞痛,进为咳嗽,再进胸胁疼痛,继而二便不通畅,全身疼痛,体重无力,此时如不能治愈,三日内死,冬季半夜或夏天午时死。 肺病令人喘咳,进而胸肋满痛,再进身体沉重,全身疼痛,三进全身肿胀,十日未治愈者死,冬季日落或夏季日升之时死。 肝病令人头晕目眩,胸肋胀满,进而身体沉重,全身疼痛,再进则腰椎小腹痛,足胫酸痛,未愈者三日死,冬季黄昏夏天早晨死。 |
|
6490楼#
发布于:2016-04-22 07:0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胡林波申请签到2016年4月22日《黄帝内经》第77课心得
四时刺逆从论第六十四 小肠为水谷之海,受盛之管,消化掉食物后转给脾,脾主少腹,统血,主四肢,主肌肉,脾可以把营养输送全身是因有阳(即动能)。 大肠经热(口渴高热),用白虎汤,大肠腑热(大便不通),用大承气汤。 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人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之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 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邪气也是按四时来入侵,治疗要按经络走) 逆四时而生乱气: 春刺络脉(不及),血气外溢,令人少气;春刺肌肉(太过),血气环逆,令人上气;春刺筋骨(太过),血气内着,令人腹胀。 夏刺经脉(太过),血气乃竭,令人懈亦;夏刺肌肉(太过),血气内却,令人善恐;夏刺筋骨(太过),血气上逆,令人善怒。 秋刺经脉(太过),血气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络脉(不及),气不外行,令人卧不欲动;秋刺筋骨(太过),血气内散,令人寒栗。 冬刺经脉,血气竭脱,令人目不明;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 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 故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生,以从为逆,真气内乱,与精相薄。 必审九候,真气不乱,精气不转。 刺五脏,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伤人五脏必死,其动依其脏之所变候,知其死也。 标本论篇第六十五 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该补就补,该泻就泻) 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顺取而得者。故知逆与顺,正行无间;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夫阴阳之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 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治反为逆,治得为从。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得到的病,之后发生其他反逆的症状,先治原来得的病) 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 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 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 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心烦者,治其本。人有客气,有同气。 大小不利,治其标;大小利,治其本。 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先大小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火克土),三日胁支满(金克木),五日闭塞不通(木克土),身体重痛 |
|
6491楼#
发布于:2016-04-22 07:5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焦艳春申请签到2016年04月21日《黄帝内经》第77课心得
春之气血在经脉,夏之气血在孙络,长夏之气血在肌肉,秋之气血在皮肤,冬之气血在骨髓。人体是按照四时生发收藏,病邪也会随着四时的不同而入体内,无论病情如何变化,都要依病所在经脉进行治疗。春刺络脉,为不及,伤气致少气无力;春刺肌肉,为太过,致上气咳喘;春刺筋骨,为太过,致腹胀。夏刺经脉,为太过,易疲倦懈惰;夏刺肌肉,太过,易于恐惧;夏刺筋骨,太过,易于发怒。秋刺经脉,血气上逆致健忘;秋刺络脉,气血内敛不能外行致嗜眠;秋刺筋骨,血气耗散致寒栗怕冷。冬刺经脉,血气虚脱致目视不明;冬刺络脉,宗气外泄,四肢麻木不仁;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使人健忘。针刺原则:春夏浅刺,秋冬深刺。误中五脏:中心一日死,噫气;中肝脏五日死,多语;中肺脏三日死,咳嗽;中肾脏六日死,喷嚏和哈欠;中脾脏十日死,吞咽。刺伤五脏,必致死亡。 标本论第六十五 针刺时要区分阴阳,要分清急缓。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寒症先治病后治寒。热病先治热再治病。先有病后下痢者,先治病,痢自愈。先下痢后它病者,先治下痢再治它病。初病引起的病变先治初病。先多病而后出现重病的,先治重病。有病而大小便不利者,先治大小便。有胀满者。先治胀满。治病先通后补。急先治,缓后治。心脏病,初有心绞痛,进为咳嗽,再进胸胁疼痛,继而大小便不通,全身疼痛,体重无力,此时如不能治愈,三日内死,冬季半夜或夏天午时死。肺病令人喘咳不止,进而胸肋满痛,再进身体沉重,全身肿胀者,十日内未治愈者死,冬季日落或夏季日升之时死。肝病令人头晕目眩,胸肋胀满,进而身体沉重,全身疼痛,腰椎小腹痛,足胫酸痛者,未愈者三日死,冬季黄昏夏天早晨死。脾病令人身体痛,沉重无力,进而全身发胀,进而小腹腰背痛,足胫酸麻,背部筋挛疼痛,小便不通者,未愈者十日死,冬天睡前夏天黄昏死。肾病令人小腹牵引腰背痛,膝部酸痛,进而背部神经抽筋,小便不通,小腹胀满,两肋疼痛者,三日内未愈者死,冬季黎明时夏日黄昏时。胃病令人腹部胀满,进而少腹牵引腰背疼痛,足膝酸痛,再进则背部神经抽筋,小便不利,全身沉重无力者,未愈者,六日死,冬季下半夜夏季下午未时死。膀胱病令人小便不通,五日不通则小腹厥满,腰背足膝酸痛,进而腹胀满全身痛,二日内未愈者死,冬季鸡鸣时夏季日落时。所有病依序传下时,都可预测死期。到末期不可施治,必死,如只传一脏或传二,三脏,都可用针刺法治愈。 |
|
6492楼#
发布于:2016-04-22 08:0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丁伊申请签到,2016年4月21日《黄帝内经》第77课心
得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春气血在经脉,夏气血在孙络,长夏气血在肌肉,秋气血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春天人的气血在经脉:春季,天之阳气启动,地之阴气发泄,冬天的冰冻融化,水道通行,因此人的气血也集中在经脉中流行。 夏天人的气血在孙络:夏季,经脉中气血充满流于孙络,皮肤也变得充实了。 长夏人的气血在肌肉:长夏,经脉和络脉中的气血都很旺盛,能润泽于肌肉之中。 秋天人的气血在皮肤:秋季,天气开始收敛,腠理闭塞,皮肤收缩紧密起来。 冬天人的气血在骨髓中:冬季主闭藏,人身的气血收藏在内,聚集于骨髓,并内通于五脏。 因此邪气也往往随着四时气血的变化而侵入人体相应的部位,若待其发生了变化,那就难以预测了;但必须顺应四时经气的变化及早进行调治,驱除侵入的邪气,那麽气血就不致变化逆乱了。 春天刺络脉,会使血气外溢,令人少气无力;刺肌肉,会使血气循环逆乱,使人发生上气咳喘;刺筋骨,会使血气留著在内,使人发生腹胀。 夏天刺经脉,使血气衰竭,使人疲倦懈惰;刺肌肉,使血气却弱于内,使人易于恐惧;刺筋骨,使血气上逆,使人易于发怒。 秋天刺经脉,会使血气上逆,使人易于忘事;刺络脉,气血内敛而不能外行,使人阳气不足而嗜卧懒动;刺筋骨,会使血气耗散与内,使人发生寒战。 冬天刺经脉,会使血气虚脱,使人发生目视不明;刺络脉,则收敛在内的真气外泄,体内血行不畅而成“大痹 ”;刺肌肉,会使阳气竭绝于外,使人易于忘事。 以上这些四时的刺法,都将严重地违背四时变化而导致疾病发生,产生逆乱之气,扰乱人体生理功能而生病!因此一定要仔细审察九侯的脉象,使正气不乱,精气不逆转。 刺中心脏一天死,其变动的为噫气; 刺中肝脏五天死,其变动为多语; 刺中肺脏三天死,其变动为咳嗽; 刺中肾脏六天死,其变动为喷嚏和哈欠; 刺中脾脏十天死,其变动为吞咽之状。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病有标本,刺有逆从”疾病有标和本的分别,刺法有逆和从的不同:大凡针刺的准则,必须辨别阴阳,联系其前后关系,恰当地运用逆治和从治,灵活地处理治疗中的标本先后关系。病在标就治标,有的病在本就治本,有的病在本却治标,有的病在标却治本。不知标本,那就是盲目行事了。关于阴阳、逆从、标本由少可以推多,执简可以驭繁,因此一句话可以概括许多事物的道理。迎着病邪而泻的方法就是“逆”治,顺应经气而补的方法就是“从”治。 先患某病而后发生气血逆适的,先治其本; 先气血逆乱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 先有寒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 先有病而后生寒的,先治其本。 先有热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 先有热而后生中满腹胀的,先治其标。 先有某病而后发生泄泻的,先治其本; 先有泄泻而后发生疾病的,先治其本。必须先把泄泻调治好,然后再治其他病。 先患某病而后发生中满腹胀的,先治其标; 先患中满腹胀而后出现烦心的,先治其本。 人体疾病过程中有邪气和正气的相互作用,凡是出现了大小便不利的,先通利大小便以治其标;大小便通利则治其本病。疾病发作表现为有余,就用“本而标之”的治法,即先祛邪以治其本,后调理气血、恢复生理功能以治其标; 疾病发作表现为正气不足,就用“标而本之”的治法,即先祛以治其本,后调理气血、恢复生理功能以治其标; 疾病发作表现为正气不足,就用“标而本之”的治法,即先固护正气防止虚脱以治其标,后祛除邪气以治其本。 总之,必须谨慎地观察疾病的轻重深浅和缓解期与发作期中标本缓急的不同,用心调理; 凡病轻的,缓解期的,可以 |
|
6493楼#
发布于:2016-04-22 08:2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 深圳 蔡彩婵申请签到
2016年04月21日《黄帝内经》77课心得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 一、六经之有余与不足 1.厥阴有余,病阴痹(麻木不仁);不足病生热痹;肝脉滑则病疝风;濇则病少腹积气。 2.少阴有余,病皮肤麻木且生隐疹;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濇则病积溲血(膀胱积小便带血)。 3.太阴有余,病肉痹为寒所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濇则病积心腹时满。 4.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濇则病积善惊 。 5.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濇则病积善巅疾。 6.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濇则病积筋急目痛。 总: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二、逆四时法针刺而生乱气 1.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春刺肌肉,血气环逆,令人上气(气上行);春刺筋骨,血气内著,令人腹胀。 2.夏刺经脉,血气乃竭,四肢倦怠;夏刺肌肉,血气内行,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气上逆,令人善怒。 3.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络脉,气不外行,令人卧不欲动;秋刺筋骨,血气内散,令人寒慄。 4.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 总:凡此四时刺者,应从四时,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故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生,以从为逆,正气内乱,与精相薄。必审九候,正气不乱,精气不转。 三、刺中五脏之危害 刺五藏,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噫气);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伤人五藏必死,其动则依其藏之所变候知其死。 |
|
6494楼#
发布于:2016-04-22 10:2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张莉申请签到
2016年4月22日《黄帝内经》第79课心得 着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三阳之气在人体上端如天一样,是阳中至阳。一旦三阳并至其气会独行,人会生易惊之症且病势凶猛,发展很快,能令全身九窍闭塞不通。阳气不走在正经上而向外四散,人就咽喉干燥阻塞。一旦阳入阴,会使阴阳升降失常,人就会下痢。三阳盛时会压迫心脏,令人但坐不能卧,病邪会贯通全身。病邪伤及内脏,人的筋骨就会日益消耗。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天是阳,地是阴,地上三寸是天地之气交接之处。人睡觉时,此天地之气从涌泉进入人体再从百会出来,所以人能受天地之气的滋养。人站立时,承受的阳气多阴气少,属阳中带阴。老鼠生活在地面三寸以下,承受的阴气多阳气少,为阴物,地震、海啸前能够预知。由此可见,人鼠天性有别,西医拿小白鼠做实验研究出的西药是不适合给人吃的。 老鼠秉地阴而生,属阴盛阳虚。它们喜欢不停咬东西磨牙,其实是为补充其阳气。若阳虚了就变为阴实,老鼠就会死亡。 人只有阴阳互济时才平衡。阳盛会伤阴,阴盛会伤阳。阳太盛为实,如便秘、感冒发烧,项强汗不出均为阳实,治不好伤阴,阴就会虚。反之,阴盛时阳虚,阳气少了就变成阴实。 五脏异常会引发很多症状,治疗当以一脏为主。肝虚、肾虚、脾虚都会使人身体倦怠烦躁,当用强烈的药、针灸、热熨或汤液等施治。病人脾虚时,身体浮似肺之浮脉;肾脉细小微浮如脾之缓脉;肝脉急数且沉下,按之则散如肾脉。医者若能从容应对必可分别出其间的细微差别。 年老的病人,治疗当从其消化系统着手;年轻的患者则当从其经脉着手;壮年人当从其内脏着手,治疗当考虑其年龄。 脉浮弦为肾不足之症状;脉沉、坚硬,为肾气阻滞不通;易恐,呼吸浅短是三焦水道不利造成的肉体与精气消耗缺乏滋养。咳嗽烦躁是肾气不下行反逆入肺造成。故患者头痛常抽筋,骨节沉重,呼吸浅短多噫气,腹胀易惊,无法入眠;其脉弦,重按如石之坚硬,实属肾脏病。 脉缓而有力为常态。浮大强硬为实脉,脉实为表症,如风寒感冒,需用解表的药。脉浮而虚为虚脉,要用固表的药。 脾脉浮大虚弱表示脾脏精气无法达于体外,但已离开胃流入胃经了。大肠经和胃经两经脉中的热气无法胜过脾之阴气,因而造成脉形紊乱失常。四肢倦怠无力表示脾脏精气无法送达四肢。喘息咳嗽是因胃经水气过盛。下痢带血是因血脉中血流急速,离经叛道造成。故病人四肢怠惰无力,气喘咳嗽,下痢带血,脉浮大紧绷,实属脾脏病。若误诊为肺脏受伤必造成阳明更实,病人会发狂。 肺受伤必使脾之精气外泄,阳明之气浑浊,经脉中血不为人体所受用,出现真脏脉。五脏机能外泄不藏,病人会流鼻血,脸色苍白,或气喘,咳嗽带血;不流鼻血则会呕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