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95楼#
发布于:2016-04-22 14:19
@教官-藁城-贾英然 中医经典特训2班张洪玮申请签到。2016年4月22日《黄帝内经》第77课心得。
1、少阳有余,会发生筋痹,胁部满闷,不足则会发生肝痹,见滑脉就要患肝风疝,而见涩脉则积聚,使人时常感到筋脉拘急和眼痛,一般来说,病一累积,都是不足,血脉的力量不够。所以,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內,因为长夏是脾脏的季节。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春天,地气开始泄,冻土也解,冰也融化,水流行而河道通,所以与这相应,人身之气也在经脉。夏天,经脉满,气充盛,孙络得到了血的滋养,皮肤也驮充实了。长夏,经脉与络脉都很旺盛,能够充分地润泽着肌肉。秋天天气开始收敛,人身的腠理闭塞,皮肤也随着收宿。冬天主闭藏,人身的血气收藏在内,附着于骨髓,贯通着五脏,所以邪气常常随着四时气血的不同情况而入侵人体,在治疗方面,所有的病都必须顺着四时的经气来排除病邪,这样逆乱之气就不会产生了。春天的时候,应该刺他的经脉,结果刺他的络脉,是不及,这时血气会外溢,这样会伤到气,少气。春刺肌肉,春天应刺在经上面,却刺在肌肉上面,结果是太过,血气会循 环逆乱,使人发生气喘,如果春天刺到筋骨,也是太过,血气会内着,使人发生腹胀。夏天病在络上,我们应剌络,现剌在筋上,造成气衰,会令人倦惰无力。所以夏天刺肌肉,血气会内闭,阳气不通,使人容易惊恐。针刺原则是春夏针浅,秋冬针深。 2、在针刺五脏时,绝对不能刺到脏,所以,我们在背上的俞穴上下针时,不能扎的太深,也不能扎得太浅。在扎督脉的时候,要斜刺,不要直剌。刺伤了内脏必死:刺到心脏会有噫气,喉咙会有呃呃的声音,一天会死;刺到肝脏,会有多语的现,五日会死;刺中肺脏会咳嗽不止,三天死;刺中肾脏会打喷嚏伸懒腰,六日死;刺到脾脏可有呑咽不停的动作,十天死。 3、标本病传论篇,病有标有本,刺法有順逆,本就是病来至原来的地方,就是最早发病的地方。标是他传经,传到表面上来的。在刺的方法里,一定要区分他的阴阳。病在标求之于标,病在本求之于本,有的时候病在本求之于标,病在标求之于本。所以治法有取标而得者,治好了,有取本而得者,治好了,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求,是谓妄行。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标急治标,本急治本。 有个病人发高烧,便秘7天,这7天不大便很危险,这时,就不管他高不高烧了,下药通便,大便一通,高烧就退了。所以,便秘是本,高烧是标,因阳明燥热会发高热。如果有高烧,没有便秘,这时,高烧才是本。当急缓发生时,很急的先治急。再如二十四小时没有小便,肯定是先通小便。可以针灸水分,水道,中极穴。还有三皇穴。 4、有先病而后出现其他病变的,必先治其初始之本病。例如一个人盲肠炎堵到了,局部发热,同大便没有,腹痛,足三里下一寸找到压痛点(阑尾点),这时可以确定是盲肠炎,病人同时又有手指破皮没有收口,医生忙治手指,关注他是否收口,这时这个医生没有基本的原则。这时可以下针把他导出来。用药把他攻出来,针药并施,当你会用中药经方,又会使用针灸的时候,那就是超级的中医。从病在初始的络上面到内脏,没有不可以治的。如果病人先出现很多症状,然后再出现重病,我们要先治疗他的,如一黄疸病人发黄一天,之前睡眠差,胃口不好,先治其黄疸,因为胆堵到了,才会有其他的副症出现,目前是完全堵到了,才会发全身的黄疸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标。病如果先传,第一个是传到心脏里去,心会先痛,大约一天会咳嗽,因火克金。三天时,传到肝,金克本,这时,肋部会胀痛,到了五天,木会 |
|
6496楼#
发布于:2016-04-22 15:1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郝文慧申请签到
2016年4月22日《黄帝内经》第77课心得 2.经气随四时气候的变化 2.1春之气在经脉 春天是自然界中万物开始生长的季节,天地之间的阳气开始趋于生长、旺盛,阴气开始趋于衰弱,气候渐趋温暖,冰冻的大地开始融化、江河流通,与之相对应,人身之气在经脉。 2.2夏之气在孙络 夏天是自然界中万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阳气最旺盛,气候由温暖转为炎热,人身经脉中的气血充盈,并充溢到孙络中,孙络得到气血的营养,皮肤就变得润泽而充实。 2.3长夏之气在肌肉 长夏,人身上经脉和络脉的气血都很旺盛,所以能充分的营养滋润肌肉。 2.4秋季之气在皮肤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人体皮肤纹理、毛孔也随之收缩关闭。 2.5冬季之气在骨髓 冬天是万物闭藏的季节,人身的气血也趋向于体内而闭藏,向内附着在骨髓,流通在五脏。 2.6治疗原则 邪气在随着四时人体气血不同情况而侵入人体的不同部位,引起各种不同的病变。病邪侵入人体后产生的各种变化,是不容易预测的。所以要根据人体经脉中气血的四时变化,来确定适宜的治疗措施,以驱除邪气,邪气被除,人的气血就调和而不逆乱。 3. 逆四时而气血紊乱 【总原则】春夏浅针、秋冬深针。针刺必须遵从四时规律,以驱除病邪、治疗疾病;否则使正气紊乱、气血失调,助长邪气,使邪气与正气纠缠在一起,互相抗争。所以治疗前必须仔细审察三部九候脉象的变化,并结合四时经气的部位,给予恰当的治疗,才能使正气不被扰乱、不受邪气的攻击。 (1) 春气在经脉,要刺到经脉上,如果误刺: 误刺络脉,是不及,使人体气血向外散,使人感觉无力、气短的症状; 误刺肌肉,是太过,会使血气回流加速,使人胸满气胀; 误刺筋骨,是太过,会使气血停留在体内而不通畅,使人腹部胀满。 (2) 夏气在络脉,要刺在络脉上,如果误刺: 误刺经脉,是太过,就会损伤人体气血,使气血衰竭,造成疲倦,懈怠无力; 误刺肌肉,是太过,使气血内行,病人容易恐惧; 误刺筋骨,是太过,使人气血运行紊乱而上逆,病人容易发怒。 (3) 秋气在皮肤,要刺在皮肤上,如果误刺: 误刺经脉,是太过,使气血紊乱上逆,使人健忘; 误刺络脉,是太过,使阳气不能运行于体表,会使病人嗜睡,不想劳动; 误刺筋骨,是太过,使人血气向内四散不聚,造成人有寒栗怕冷。 (4) 冬气在骨髓,要刺到骨边,如果误刺: 误刺经脉,是不及,会使气血两虚,不能上行滋养双眼,就会产生视物模糊; 误刺络脉,是不及,会使人气血外泄,内脏空虚,外部邪气乘机侵入,造成四肢麻木不仁; 误刺肌肉,是不及,会使阳气耗绝,使人健忘失志。 【案例】中风进针一定要扎到骨边,因为中风的病人病邪很深。 第六十五篇 标本病传论 标本:指病发的先后次序;本,是病原发的地方,最早发生的地方;标,是病传经到表面的表现。 1.病有标本,刺有逆从 【总原则】治病前要分清病的阴阳、标病和本病。 1.1标急治标,本急治本。 【案例】①一个人发烧,说一周没大便了,本是便秘,标是发烧(假热,阳明燥气导致的发热),先治本、即先通便。 ②一个人发烧三四天了,昨天还大便了,今天没大便,本是发烧,开发表祛热的药。 1.2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 【原则】先患病后发生反逆症状的,本是病,标是反逆,先治本(即原先得的病)。 【案例】盲肠炎,腹痛,找阑尾点(足三里下)压痛,针药并施。 1.3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 【原则】先见有很多症状而后出现重病,必先治此重病。 【案例】黄疸:病人一直睡不好,胃口不好,大便不通畅,小便发黄,一直到前一天才发生黄疸。这时要先治疗黄疸,因为是胆堵到了才出现的其他副症,后来完全堵住才全身发黄疸。 1.4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先寒后产生其他病变的,本是寒,标是其他病变,先治本,即先治寒。 1.5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 先患病后出现寒性病变的,本是先患的病,标是寒,先治本,即先治患的病。 1.6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原则】先患热病后出现其他病变的,本是热病,标是其他病变,先治本,即先治热病。如发热造成便秘。 【引申】经方要先去表邪,再攻里邪,否则一攻里,表邪就会下泄,造成心下痞。 1.7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 【原则】先患热病后出现腹胀的,本是热病,标是腹胀,先治标,即腹胀。 【案例】吃坏东西导致胃堵住了,要先去掉中满。 1.8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 先患病后出现泄泻的,本是先患的病,标是泄泻,先治本,即先治患的病。 1.9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 先泄泻后患其他疾病的,本是泄泻,标是其他病变,先治本,即先治泄泻,治好后才能治其他的病。 1.10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 先患病后出现腹胀的,本是先患的病,标是腹胀,先治标,即先治腹胀。 1.11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 先腹胀后心烦的,本是腹胀,标是心烦,先治本,即先治腹胀。 1.12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 若大小便已不流畅,则必先治理其气血,保持大小便通畅无阻,再治其病处。若大小便仍很畅顺,则直接治其病处。 由于大小便不顺畅而引起之病变者,必先治其大小便。 1.13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 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由于邪气亢盛而导致的实性病,本是邪气亢盛,标是实性病,要治本,即先驱除邪气。 患病后引起正气不足的虚性病,本是病,标是正气不足,要先治标,即先扶正气再驱病邪。 1.14视病情而定 病情浅的,可以标本同治。 病情危重的,须独立分开治疗。无论标本,先治最危急的病变。 2.五脏的病传 2.1五脏传病的规律 按五行生克规律,先传病到病脏所克脏中。 2.2五脏传病的治疗 所有的病都是有顺序的相传下去,只要按顺序传的,都可预知死期,到末期不可施刺,必死。其间只传一脏即停止不传的,或传二、三脏就停止不传的,都可以用针刺法来完全治愈的。病不传变,人就不会死,治疗时要先切断疾病传变的路线。 2.3五脏传病 (1) 本病为心脏病的传变(心为火,同属性病起,相克属性病重) 心脏有病,心痛,(心有病先实肺,病就不会传) 不愈↓(大约过一天时间)(伤寒论中一日为一候) 传到肺脏,咳嗽,(火克金) 不愈↓(大约过三天时间) 传到肝脏,胁肋部胀满、疼痛,(金克木) 不愈↓(大约过五天时间) 传到脾脏,腹胀、大便不通、身体疼痛沉重,(木克土) 不愈↓(大约过三天时间) 五脏都受损而死亡。(冬天多死于半夜、夏天多死于日中,五分法) (2) 本病为肺脏病的传变 肺脏有病,咳嗽气喘(肺有病先强木,病就不会传) 不愈↓(大约过三天时间) 传到肝脏,胁肋部胀满、疼痛(金克木) 不愈↓(大约过一天时间) 传到脾脏,腹胀、大便不通、身体疼痛沉重(木克土) 不愈↓(大约过三天时间) 传到胃,腹胀闷(脏病传腑) 不愈↓(大约过十天时间) 死亡。(冬天多死于日落之时、夏天多死于日出之时) (3) 本病为肝脏病的传变 肝脏在病,头晕目眩,胁肋部胀满、疼痛,(肝有病先强土,病就不会传) 不愈↓(大约过三天时间) 传到脾脏,腹胀、大便不通、身体疼痛沉重(木克土) 不愈↓(大约过三天时间) 传到胃,腹胀闷(脏病传腑) 不愈↓(大约过三天时间) 传到肾,腰、脊背、小腹部疼痛、小腿肌肉发酸(土克水) 不愈↓(大约过三天时间) 死亡。(冬季多死于日落黄昏时,夏季多死于早餐前后) (4) 本病为脾脏病的传变 脾脏有病,腹胀、大便不通、身体疼痛沉重(脾有病先强肾,病就不会传) 不愈↓(大约过一天时间) 传到胃(脏病传腑),腹胀闷 不愈↓(大约过二天时间) 传到肾,腰、脊背、小腹部疼痛、小腿肌肉发酸(土克水) 不愈↓(大约过三天时间) 传到膀胱,脊背疼痛,小便不通(脏病传腑) 不愈↓(大约过三天时间) 传到小肠,腹部胀满(水克火) 不愈↓(大约过三天时间) 传到心包,胸部及两胁部胀痛 不愈↓(大约过三天时间) 死亡。(冬天多死于临睡时、夏天多死于晚餐时) (5) 本病为胃病的传变(胃病是最好治的) 胃有病,腹部胀满(胃有病先强肾,病就不会传) 不愈↓(大约过五天时间) 传到肾,少腹牵引腰脊疼痛、足膝酸痛(土克水) 不愈↓(大约过三天时间) 传到膀胱,背部抽筋疼痛,小便不通(脏病传腑) 不愈↓(大约过五天时间) 传到心脏,身体沉重(水克火) 不愈↓(大约过六天时间) 死亡。(冬天多死于半夜之后、夏天多死于中午之后) (6) 本病为肾病的传变 肾有病,小腹牵引腰背痛、膝部酸痛(胃有病先强心,病就不会传) 不愈↓(大约过三天时间) 传到膀胱,背部抽筋疼痛,小便不通(脏病传腑) 不愈↓(大约过三天时间) 传到脾,腹胀(水反侮土) 不愈↓(大约过三天时间) 传到肝,胁肋部胀满、疼痛(土反侮木) 不愈↓(大约过三天时间) 死亡。(冬天多死于黎明、夏天多死于黄昏) (7) 初病为膀胱病的传变 膀胱有病,脊背疼痛,小便不通 不愈↓(大约过五天时间) 传到肾,腰、脊背、小腹部疼痛、足膝酸痛(腑病传脏) 不愈↓(大约过一天时间) 传到小肠,腹部胀满(水克火) 不愈↓(大约过一天时间) 传到心脏,身体疼痛(腑病传脏) 不愈↓(大约过三天时间) 死亡。(冬天多死于鸡鸣之时、夏天多死于太阳下山后) |
|
6497楼#
发布于:2016-04-22 15:3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山西吴静
2016年4月21日学习《黄帝内经》第76课心得 邪气侵入手阳明经的络脉,使人耳聋,间断性失去听觉,针刺少商,商阳穴;如不痊愈,再刺中冲穴。对称治疗。 邪气侵入足阳明经的络脉,使人发生鼻塞,衄血,上齿寒冷,针刺历兑穴,各刺一针。对称治疗。 邪气侵入足少阳经的络脉,使人胁痛而呼吸不畅,咳嗽而汗出,针刺窍阴穴,各刺一针,呼吸不畅马上就缓解,出汗也就很快停止了;如果有咳嗽的要温暖。对称治疗。 邪气侵入足少阴经的络脉,使人咽喉疼痛,不能进饮食,无故发怒,气会直冲上喉,针刺足心的涌泉穴,左右各三针。如果咽喉肿起而疼痛,不能进饮食,不能吞口水也不能吐口水,针然骨穴。对称治疗。 邪气侵入足太阴经的络脉,使人腰痛连及少腹,牵引至胁下,不能挺胸呼吸,针刺腰尻部的骨缝当中及两旁肌肉上的下尻穴,这是腰部的俞穴,对称治疗。 邪气侵入足太阳经的络脉,使人背部拘急,牵引胁肋部疼痛,针刺应从项部开始沿着脊骨两旁向下按压,在病人感到疼痛处周围针刺三针,病立刻就好。 邪气侵入足少阳经的络脉,使人环跳部疼痛,腿骨不能举动,以毫针刺其环跳穴,有寒的可留针久一些。 邪气侵入到五脏之间,表现为经脉牵引作痛,时痛时止,在其手足爪甲上进行缪刺法,择有血液郁滞的络脉,刺出其血,隔日刺一次,一次不见好,连刺五次就可好了。 邪气侵入到手少阴、手太阴、足少阴、足太阴、和足阳明的络脉,这五经的络脉都聚会于耳中,并上绕左耳上面的额角,针刺隐白穴,然后再刺涌泉穴,历兑穴,各刺一针;再刺少商穴,再刺神门穴,各刺一针,当立刻清醒。 厥阴之气过盛,就会发生阴痹;不足则发生热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狐疝风;气血运行涩滞则形成少腹中有积气。 少阴之气有余,可以发生皮痹和隐疹;不足则发生肺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肺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和尿血。 太阴之气有余,可以发生肉痹和寒中;不足则发生脾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脾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和心腹胀满。 阳明之气有余,可以发生脉痹,身体有时发热;不足则发生心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心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和不时惊恐。 太阳之气有余,可以发生骨痹、身体沉重;不足则发生肾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肾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且不时发生巅顶部疾病。 |
|
6498楼#
发布于:2016-04-22 16:08
中医经典特训17班陶原申请签到。
2016年4月22日《黄帝内经》第77课学习心得: 少阳之气有余,会发生筋痹,胁部满闷,不足则会发生肝痹,见滑脉就要患肝风疝,而见涩脉则积聚,使人时常感到筋脉拘急和眼痛,一般来说,病一累积,都是不足,血脉的力量不够。所以,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夏气因为热,邪进来都在脉上)。长夏气在肌內,因为长夏是脾脏的季节。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春天,天气开始,地气开始泄,冻土也解,冰也融化,水流行而河道通,所以与这相应,人身之气也在经脉。夏天,经脉满,气充盛,孙络得到了血的滋养,皮肤也驮充实了。长夏,经脉与络脉都很旺盛,能够充分地润泽着肌肉。秋天天气开始收敛,人身的腠理闭塞,皮肤也随着收宿。冬天主闭藏,人身的血气收藏在内,附着于骨髓,贯通着五脏,所以邪气常常随着四时气血的不同情况而入侵人体,在治疗方面,所有的病都必须顺着四时的经气来排除病邪,这样逆乱之气就不会产生了。 春天的时候,应该刺他的经脉,结果,刺他的络脉,是不及,这时血气会外溢,这样会伤到气,少气。春刺肌肉,春天应刺在经上面,却刺在肌肉上面,结果是太过,血气会循环逆乱,使人发生气喘,如果春天刺到筋骨,也是太过,血气会内着,使人发生腹胀。夏天病在终上,我们应剌络,现剌在筋上,造成气哀,会令人倦惰无力。所以夏天刺肌肉,血气会内闭,阳气不通,使人容易惊恐。 在针刺五脏时,绝对不能刺到脏,所以,我们在背上的俞穴上下针时,不能扎的太深,也不能扎得太浅。在扎督脉的时候,要斜刺,不要直剌。刺伤了五脏必死。 标本病传论篇 第六十五 病有标,有本,刺法有順逆,本就是病来至原来的地方,就是最早发病的地方。标是他传经,传到表面上来的,在刺的方法里,一定要区分他的阴阳。该补就补,该泻就泻,我们按着经络的虚实,补泻来做。例: 有个病人发高烧,便秘7天,这7天不大便很危险,这时,就不管他高不高烧了,下药通便,大便一通,高烧就退了。所以,便秘是本,高烧是标,因阳明燥热会发高热。如果有高烧,没有便秘,这时,高烧才是本。当急缓发生时,很急的先治急。 病如果先传,第一个是传到心脏里去,心会先痛,大约一天会咳嗽,因火克金。三天时,传到肝,金克本,这时,肋部会撑痛,到了五天,木会克土,造成大便闭塞不通,身体会痛且沉重,如果三天没好,这病发在冬天,半夜就死了。夏天是中午就死了。 肺病,是脏病的相传,如果肺病有喘咳,短气,咳嗽,三天造成肋络苦满,这是金克木,肺有问题会影响到肝脏。如果沒好在传,就是木克土,土就是脾脏,就会生重体痛。如果十天沒好,就会死。冬天死在日落的时候,夏天死在日出的时候。 肝有病时,头目眩晕,胁肋撑胀,三天时,病转到脾,脾主少腹,肚子就会胀起来,三天就传到肾,就产生腰脊少腹疼痛,腿胫发酸,如再不好,三天会死。 脾有病时,肚子胀,所以,体重皆痛,身体关节痛,很沉重,少腹也痛胀,因土克水,如果沒好,就会引起腰脊痛,腿胫发酸,三天时会传到膀胱,发生背脊筋痛,小便不通,如在不好,会死。 胃胀满时,土克水,病传到肾,发生少腹腰脊疼痛,胫部发酸,大约三天时间,病传到膀胱,发生背脊筋痛,小便不通,大约五天时间,病传到陴,就会身体沉重,过六(36天)天不好,就会死。 膀胱先是小便不通,大约5天时间,病转到肾,发生少腹胀满,腰脊疼痛,胫部发酸,大约一天时间,病传到小肠,发生腹部胀,大约一天时间,病转到心,发生身体重痛,如果再过两天不好,就会死。 所有的病都是相传,都有死期,如果传了一个藏就停了,或者是传了3,4个脏,都是可以治,如当脏有问题时,首先要把肺固住,心脏的病就不会传,当肝有问题,先实脾,肾有问题,就先固心脏,这样病就不传。只要把病固在一个脏上,这个病不传的话,这个病人就不会死。 |
|
6499楼#
发布于:2016-04-22 16:1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王玲萍申请签到,2016年4月22日《黄帝内经》第77课心得
★少阳之气有余,可以发生筋痹和胁肋满闷;不足则发身肝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肝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有时发生筋脉拘急和眼目疼痛等。所以春天人的气血在经脉,夏天人的气血在孙络,长夏人的气血在肌肉,秋天人的气血在皮肤,冬天人的气血在骨髓中。 ★春季,天之阳气开始启动,地之阴气也开始发泄,冬寒渐解,水道通行,所以人的气血也集中在经脉中流行。夏季,经脉中气血充满而流溢于孙络,孙络接受了气血,皮肤也变得充实了。长夏,经脉和络脉中的气血都很旺盛,所以能充分地灌溉润泽于肌肉之中。秋季,天气开始收敛,腠理随之而闭塞,皮肤也收缩紧密起来了。冬季主闭藏,人身的气血收藏在内,聚集于骨髓,并内通于五脏。所以邪气也往往随着四时气血的变化而侵入人体相应的部位,若待其发生了变化,那就难以预测了;但必须顺应四时经气的变化及早进行调治,驱除侵入的邪气,那麽气血就不致变化逆乱了。 ★春天刺络脉,会使血气向外散溢,使人发生少气无力;春天刺肌肉,会使血气循环逆乱,使人发生上气咳喘;春天刺筋骨,会使血气留著在内,使人发生腹胀。夏天刺经脉,会使血气衰竭,使人疲倦懈惰;夏天刺肌肉,会使血气却弱于内,使人易于恐惧;夏天刺筋骨,会使血气上逆,使人易于发怒。秋天刺经脉,会使血气上逆,使人易于忘事;秋天刺络脉,但人体气血正直内敛而不能外行,所以使人阳气不足而嗜卧懒动;秋天刺筋骨,会使血气耗散与内,使人发生寒战。冬天刺经脉,会使血气虚脱,使人发生目视不明;冬天刺络脉,则收敛在内的真气外泄,体内血行不畅而成“大痹”;冬天刺肌肉,会使阳气竭绝于外,使人易于忘事。以上这些四时的刺法,都将严重地违背四时变化而导致疾病发生,所以不能不注意顺应四时变化而施刺;否则就会产生逆乱之气,扰乱人体生理功能而生病,所以针刺不懂得四时经气的盛衰和疾病之所以产生的道理,不是顺应四时而是违背四时变化,从而导致正气逆乱于内,邪气便与精气相结聚了。一定要仔细审察九侯的脉象,这样进行针刺,正气就不会逆乱了,邪气也不会与精气相结聚了。 ★如果针刺误中了五脏,刺中心脏一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噫气;刺中肝脏五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多语;刺中肺脏三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咳嗽;刺中肾脏六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喷嚏和哈欠;刺中脾脏十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吞咽之状等。刺伤了人的五脏,必致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也随所伤之脏而又各不相同,因此可以根据它来测知死亡的日期。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疾病有标和本的分别,刺法有逆和从的不同:大凡针刺的准则,必须辨别其阴阳属性,联系其前后关系,恰当地运用逆治和从治,灵活地处理治疗中的标本先后关系。所以说有的病在标就治标,有的病在本就治本,有的病在本却治标,有的病在标却治本。在治疗上,有治标而缓解的,有治本而见效的,有逆治而痊愈的,有从治而成功的。所以懂得了逆治和从治的原则,便能进行真确的治疗而不必疑虑;知道了标本之间的轻重缓急,治疗时就能万举万当;如果不知标本,那就是盲目行事了。 ★关于阴阳、逆从、标本的道理,看起来很小,而应用的价值却很大,所以谈一个阴阳标本逆从的道理,就可以知道许多疾病的利害关系;由少可以推多,执简可以驭繁,所以一句话可以概括许多事物的道理。从浅显入手可以推知深微,观察目前的现象可以了解它的过去和未来。不过,讲标本的道理是容易的,可运用起来就比较难了。迎着病邪而泻的方法就是“逆”治,顺应经气而补的方法就是“从”治。 ★先患某病而后发生气血逆适的,先治其本;先 |
|
6500楼#
发布于:2016-04-22 16:2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祁峰申请签到,2016年4月22日《黄帝内经》77课学习心得:
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 病邪常随四时变化的不同而客于人体之内,不管病邪如何变化,一定要在相应的经脉上调理,邪去而五脏自安。 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春刺肌肉,血气环逆,令人上气,春刺筋骨,血气内着,令人腹胀。 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倦怠,夏刺肌肉,血气内却,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气上逆,令人善怒。 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络,气不外行,令人卧,不欲动,秋刺筋骨,血气内散,令人寒粟。 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 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必审九侯。 总的原则为春夏针宜浅,秋冬针宜深。 刺心一日死,动为噫。刺肝五日死,动为语。刺肺三日死,动为咳。刺肾六日死,动为嚏。刺脾十日死,动为吞。刺人五藏者必死。 急治标,缓治本,临症应灵活运用。 表里同病,宜先解表,后攻里,反之易成心下痞。也可表里同解。 |
|
6501楼#
发布于:2016-04-22 16:2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郭玉斐申请签到,2016年4月22日《黄帝内经》第77课心得
病积一般为不足。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阳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则潜入骨髓。春天气开地气泄,冰消水行故气在脉,夏经满气溢,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天气始收,腠理闭,皮肤引急,冬藏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逆之病会反逆,春夏下针浅,秋冬下针深。刺五脏不得刺中脏,否则数日死。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病有标本,刺有顺逆。本为原发,标为传经传出来的。刺要分阴阳,内侧为阴,外侧为阳,阴阳逆从是标本之道。如高热数天未大便,标为高热,本为便秘,此治便秘即可。如高热没有便秘,就治标发表。有急症时先治急,如一天不小便,先通便。先病后有其他症状的,先治其病。如盲肠堵腹痛,在足三里下的阑尾点下针,针药并施。先寒后病的,先治寒。先热后病的,先治热。 凡病依次相传者皆有死期,不治,如一脏止或二三脏止仍可治。 心有病初心绞病,火克金,之后会咳嗽,金克木,胸肋痛,木克土,大小便不通,身重,不治三日死。本病在心,午时为火,半夜为水,夏死在午,病起,冬死在半夜,水克火。 肺病初起喘咳,后胸肋痛,再身重全身痛,再全身肿胀,十日死。冬太阳下山死,夏太阳初升时死。 肝病初头晕目眩,胸胁满痛,后身重全身痛,再腰椎小腹痛,足胫酸痛,三日死,冬日落死,夏早餐前后死。 脾病初身重无力,再全身胀,再小腹腰脊痛,足胫酸麻,再背部筋挛痛,小便不通,十日死,冬在临睡死,夏在晚餐时死。 肾病初小腹引腰背痛,膝部酸痛,再背部神经抽筋,小便不通,再演变为小腹胀满,再两胁部疼痛,三日死,冬黎明死,夏黄昏死。 胃病初腹胀满,后少腹引腰脊痛,足膝酸痛,再背部抽筋,小便闭塞,再则身重无力,六日死,冬在下半夜死,夏在下午未时死。 膀胱病初小便不通,五日不能则小腹厥满,腰背酸痛,足膝酸痛,再腹胀满,进而全身痛,二日不好死,冬在晨鸡鸣死,夏太阳下山死。 所有的病都是有顺序的相传下去,可预知死期。如果一脏停止不传或传二三脏停即可治。 |
|
6502楼#
发布于:2016-04-22 19:3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贵阳-李广合申请签到,
2016年4月22《黄帝内经》第78课心得 四时剌逆从论篇第六十四(二) 二、四时逆从针剌 1、春天人的气血在经脉,春季,天之阳气开始启动,地之阴气也开始发泄,冬天的并冰冻时逐渐融化解释,水道通行,所以人的气血也集中在经脉中 流行。 2、夏天人的气血在孙络,夏季,经脉中气血充满而流溢于孙络,孙络接受了气血,皮肤也变得充实了。 3、长夏人的气血在肌肉,长夏,经脉和络脉中的气血都很旺盛,所以能充分地灌溉润泽于肌肉之中。 4、秋天人的气血在皮肤,秋 季,天气开始收敛,腠理随之而闭塞,皮肤也收缩紧密起来了。 5、冬天人的气血在骨髓中,冬季主闭藏,人身的气血收藏在内,聚集于骨髓,并内通于五脏。 所以,邪气也往往随着四时气血的变 化而侵入人体相应的部位,若待其发生了变化,那就难以预测了;但必须顺应四时经气的变化及早进行调治,驱除侵入的邪气,那么气血就不致变化逆乱了。 针刺违反了四时而导致气血逆乱 1、春天刺络脉,会使血气向外散溢,使人发生少气无力;春天刺肌肉,会使血气循环逆乱,使人发生上气咳喘;春天刺筋骨,会使血气留著在内,使人发生腹胀。 2、夏天刺经脉,会使血气衰竭,使人疲倦懈惰;夏天刺肌肉,会使血气却弱于内,使人易于恐惧;夏天刺筋骨,会使血气上逆,使人易于发怒。 3、秋天刺经脉,会使血气上逆,使人易于忘事;秋天刺络脉,但人体气血正直内敛而不能外行,所以使人阳气不足而嗜卧懒动;秋天刺筋骨,会使血气耗散与内,使人发生寒战。冬天刺经脉,会使血气虚脱,使人发生目视不明; 4、冬天刺络脉,则收敛在内的真气外泄,体内血行不畅而成“大痹”;冬天刺肌肉,会使阳气竭绝于外,使人易于忘事。 针刺不懂得四时经气的盛衰和疾病之所以产生的道理,不是顺应四时而是违背四时变化,从而导致正气逆乱于内,邪气便与精气相结聚了。一定要仔细审察九侯的脉象,这样进行针刺,正气就不会逆乱了,邪气也不会与精气相结聚了。 三、剌伤五脏的危害 1、刺中心脏一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噫气; 2、刺中肝脏五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多语; 3、刺中肺脏三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咳嗽; 4、刺中肾脏六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喷嚏和哈欠; 5、刺中脾脏十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吞咽之状等。刺伤了人的五脏,必致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也随所伤之脏而又各不相同,因此可以根据它来测知死亡的日期。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一、病有标本,剌有逆从 大凡针刺的准则,必须辨别其阴阳属性,联系其前后关系,恰当地运用逆治和从治,灵活地处理治疗中的标本先后关系。所以说有的病在标就治标,有的病在本就治本,有的病在本却治标,有的病在标却治本。在治疗上,有治标而缓解的,有治本而见效的,有逆治而痊愈的,有从治而成功的。所以懂得了逆治和从治的原则,便能进行真确的治疗而不必疑虑;知道了标本之间的轻重缓急,治疗时就能万举万当;如果不知标本,那就是盲目行事了。 关于阴阳、逆从、标本的道理,看起来很小,而应用的价值却很大,所以谈一个阴阳标本逆从的道理,就可以知道许多疾病的利害关系;由少可以推多,执简可以驭繁,所以一句话可以概括许多事物的道理。从浅显入手可以推知深微,观察目前的现象可以了解它的过去和未来。不过,讲标本的道理是容易的,可运用起来就比较难了。迎着病邪而泻的方法就是“逆”治,顺应经气而补的方法就是“从”治。 二、标本运用的基本原则 标本主要是对疾病的先后主次而言,即本,先病;标,后病。 1、 治病求本:从本而治,是治疗疾病的最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 2、 急则治标:标病较急,危及生命或影响治疗时,则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3、 标本同治:标病、本病急缓相等时,则标本同治。 4、 标本相移:标本并非固定,可随病情发展而变化,因此就灵活机变。 注:保胃气原则: 1、 对中满者,无论标本,都主张先急治之,先使脾胃运化正常。 2、 先泄而生他病者,先治其泄。 三、 疾病传变的一般规律 1、大凡疾病的传变,心病先发心痛,过一日病传于肺而咳嗽;再过三日病传入肝而胁肋胀痛;再过五日病传入脾而大便闭塞不通、身体疼痛沉重;再过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半夜,夏天死于中午。 2、肺病先发喘咳,三日不好则病传于肝,则胁肋胀满疼痛;再过一日病邪传脾,则身体沉重疼痛;再过五日病邪传胃,则发生腹胀。再过十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日落之时,夏天死于日出之时。 3、肝病则先头疼目眩,胁肋胀满,三日后病传于脾而身体沉重疼痛;再过五日病穿于胃,产生腹胀;再过三日病传于肾,产生腰脊少腹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日落之时,夏天死于吃早饭的时候。 4、脾病则先身体沉重疼痛,一日后病邪传入于胃,发生腹胀;再过二日病邪传于肾,发生少腹腰椎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三日病邪入膀胱,发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十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申时之后,夏天死于寅时之后。 5、肾病则先少腹腰脊疼痛,腿胫发酸,三日病邪后病邪传入膀胱,发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三日病邪传入于胃,产生腹胀;再过三日病邪传于肝,发生两胁胀痛;再过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天亮,夏天死于黄昏。 6、胃病则心腹部胀满,五日后病邪传于肾,发生少腹腰脊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三日病邪传入膀胱,发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五日病邪传于脾,则身体沉重;再过六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半夜之后,夏天死于午后。 7、膀胱发病则先小便不通,五日后病邪传于肾,发生少腹胀满,腰脊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一日病邪传入于胃,发生腹胀;再过一日病邪传于脾,发生身体疼痛;再过二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半夜后,夏天死于下午。 注,原则:各种疾病按次序这样相传,正如上面所说的,都有一定的死期,不可以用针刺治疗;假如是间脏相传就不易再传下去,即使传过三脏、四脏,还是可以用针刺治疗的。 |
|
6503楼#
发布于:2016-04-22 20:0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陈丽娟申请签到
2016年04月22日 《黄帝内经》第77课心得 六十四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2. 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a. 春之气在经脉:春天是自然界中万物开始生长的季节,天地之间的阳气开始趋于生长、旺盛,阴气开始趋于衰弱,气候渐趋温暖,冰冻的大地开始融化、江河流通,与之相对应,人身之气在经脉。 b. 夏之气在孙络:夏天是自然界中万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阳气最旺盛,气候由温暖转为炎热,人身经脉中的气血充盈,并充溢到孙络中,孙络得到气血的营养,皮肤就变得润泽而充实。 c. 长夏之气在肌肉:长夏,人身上经脉和络脉的气血都很旺盛,所以能充分的营养滋润肌肉。 d. 秋季人身之气在皮肤: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人体皮肤纹理、毛孔也随之收缩关闭; e. 冬季之气在骨髓中:冬天是万物闭藏的季节,人身的气血也趋向于体内而闭藏,向内附着在骨髓,流通在五脏。 f. 邪气在随着四时人体气血不同情况而侵入人体的不同部位,引起各种不同的病变。病邪侵入人体后产生的各种变化,是不容易预测的。所以要根据人体经脉中气血的四时变化,来确定适宜的治疗措施,以驱除邪气,邪气被除,人的气血就调和而不逆乱。 3. 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春刺肌肉,血气环逆,令人上气;春刺筋骨,血气内著,令人腹胀。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亦;夏刺肌肉,血气内却,令人善恐。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络脉,气不外行,令人卧不欲动;秋刺筋骨,血气内散,令人寒栗。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 a. 下针原则:春夏下针浅,秋冬下针深。冬之病一定是病在骨边,一定要深针。 b. 中风病在深,一定要下深针。 4. 刺五藏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伤人五藏必死。其动则依其藏之所变候,知其死也。 a. 误刺心脏,大约一天就会死亡,心在气为噫,若见噫气,即为死亡征兆。 b. 误刺肝脏,大约五天内就会死亡,肝在气为语,若见有自言自语即为死亡征兆 c. 误刺肺脏,大约三天内就会死亡,肺在气为咳,若见有咳嗽的症状,即为死亡的征兆。(督脉可以直刺,第十四椎以上要斜刺、不要直刺)。 d. 误刺肾脏,大约六天内就会死亡,肾在气为嚏,若见有打喷嚏的症状,即为死亡的征兆。 e. 误刺脾脏,大约十天内就会死亡,脾在气为吞,若见有吞咽困难的症状,即为死亡的征兆。 六十五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1. 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与从,正行无意,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不谓妄行。 a. 标本:指病发的先后次序;本,是病原发的地方,最早发生的地方;标,是病传经到表面的表现。病传:指疾病的传变规律。 b. 治病前要分清病的阴阳、标病和本病,标急治标,本急治本。经方要先去表邪,再攻里邪。例如:一个人发烧,说一周没大便了,本是便秘,标是发烧,先治本、即先通便;一个人发烧三四天了,昨天还大便了,今天没大便,本是发烧,开解表的药。 2.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 a. 先患病后气血紊乱的,本是病,标是气血紊乱,先治本、即先治病。例如:盲肠炎腹痛无便,找到阑尾点压痛,针药并施。先气血紊乱后患病的,本是气血紊乱,标是病,先治本、即先治气血紊乱。 b. 先寒后产生其他病变的,本是寒,标是其他病变,先治本,即先治寒。先患病后出现寒症,本是先病,标是寒,先治本,即先治患的病。 c. 先患热病后出现其他病变的,本是热病,标是其他病变,先治本,即先治热病;先患热病后出现腹胀的,本是热病,标是腹胀,先治标,即先治腹胀。 d. 先患病后出现泄泻的,本是先患的病,标是泄泻,先治本,即先治患的病;先泄泻后患其他疾病的,本是泄泻,标是其他病变,先治本,即先治泄泻,治好后才能治其他的病。 e. 先患病后出现腹胀的,本是先患的病,标是腹胀,先治标,即先治腹胀;先腹胀后心烦的,本是腹胀,标是心烦,先治本,即先治腹胀。 f. 先病而后引起大小便不利的,本是病,标是大小便不利,先治标,即先治大小便不利;先大小便不利后出现其他病变的,本是大小便不利,标是其他病变,先治本,即先治大小便不利。 3. 人有客气,有同气。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病发而有馀,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治疗原则:由于邪气亢盛而导致的实性病,本是邪气亢盛,标是实性病,要治本,即先驱除邪气;患病后引起正气不足的虚性病,本是病,标是正气不足,要先治标,即先扶正气再驱病邪;病情浅的,可以标本同治;病情危重的,无论标本,先治最危急的病变。 4. 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肺病喘咳,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重休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a. 本病为心脏病的传变(心为火,同属性病起,相克属性病重):心脏有病,心痛,(心有病先实肺,病就不会传),不愈(大约过一天时间)→传到肺脏(火克金),咳嗽, 不愈(大约过三天时间)→传到肝脏(金克木),胁肋部胀满、疼痛,不愈(大约过五天时间)→传到脾脏(木克土),腹胀、大便不通、身体疼痛沉重,不愈(大约过三天时间)→五脏都受损而死亡。(冬天多死于半夜、夏天多死于日中)。 b. 本病为肺脏病的传变:肺脏有病,咳嗽气喘(肺有病先强木,病就不会传),不愈(大约过三天时间)→传到肝脏(金克木),胁肋部胀满、疼痛,不愈(大约过一天时间)→传到脾脏(木克土),腹胀、大便不通、身体疼痛沉重,不愈(大约过三天时间)→传到胃(脏病传腑),腹胀闷,不愈(大约过十天时间)→死亡。(冬天多死于日落之时、夏天多死于日出之时)。 c. 本病为肝脏病的传变:肝脏在病,头晕目眩,胁肋部胀满、疼痛,(肝有病先强土,病就不会传),不愈(大约过三天时间)→传到脾脏(木克土),腹胀、大便不通、身体疼痛沉重,不愈(大约过三天时间)→传到胃(脏病传腑),腹胀闷,不愈(大约过三天时间)→传到肾(土克水),腰、脊背、小腹部疼痛、小腿肌肉发酸, 不愈(大约过三天时间)→死亡。 d. 本病为脾脏病的传变:脾脏有病,腹胀、大便不通、身体疼痛沉重(脾有病先强肾,病就不会传),不愈(大约过一天时间)→传到胃(脏病传腑),腹胀闷,不愈(大约过二天时间)→传到肾(土克水),腰、脊背、小腹部疼痛、小腿肌肉发酸, 不愈(大约过三天时间)→传到膀胱(脏病传腑),脊背疼痛,小便不通,不愈(大约过三天时间)→传到小肠(水克火),腹部胀满,不愈(大约过三天时间),传到心包,胸部及两胁部胀痛, 不愈(大约过三天时间)→死亡。(冬天多死于天亮之时、夏天多死于黄昏之时) e. 本病为胃病的传变(胃病是最好治的):胃有病,腹部胀满(胃有病先强肾,病就不会传),不愈(大约过五天时间)→传到肾(土克水),腰、脊背、小腹部疼痛、小腿肌肉发酸,不愈(大约过三天时间)→传到膀胱(脏病传腑),脊背疼痛,小便不通, 不愈(大约过五天时间)→传到心脏(水克火),身体沉重,不愈(大约过六天时间)→死亡。(冬天多死于半夜之后、夏天多死于中午之后)。 f. 初病为膀胱病的传变:膀胱有病,脊背疼痛,小便不通,不愈(大约过五天时间)→传到肾(腑病传脏),腰、脊背、小腹部疼痛、小腿肌肉发酸,不愈(大约过一天时间)→传到小肠(水克火),腹部胀满,不愈(大约过一天时间)→传到心脏(腑病传脏),身体疼痛,不愈(大约过三天时间)→死亡。(冬天多死于鸡鸣之时、夏天多死于下午)。 g. 病不传变,人就不会死,治疗时要先切断疾病传变的路线。 |
|
6504楼#
发布于:2016-04-22 20:4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薛绍展申请签到
2016年4月22日、《黄帝内经》第77课心得: 病邪随四时不同而入客于人体内,如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秋气在肌肉,冬气在骨髓之中。 因春令时节天气始生,地气始泄,水行各经,人气对应天地,气在脉中。 夏季时人经脉充满气血,流入孙络,使四肢末梢充血,皮肤充实。 长夏经与络都会盛大溢出渗入肌肉。 秋季收敛,毛孔闭缩。 冬季人的气血随天寒而深藏入骨。 要不违反四季,气血会萎乱,饮食不好。春刺络,血气外溢,少气。刺肌肉,胸满气胀,刺筋骨,腹胀。 夏刺经脉,血气枯竭,四肢倦怠。刺肌肉,善恐。刺筋骨,善怒。 秋刺经脉,血气上逆,善忘。刺络,气不外行,喜欢睡觉。刺筋骨,血气四散,人有寒粟怕冷。 冬刺经脉,气血两虚,看不清。刺络,四肢麻木不仁,刺肌肉,阳耗绝,健忘失志。 所以,春夏浅针,秋冬深针。 刺五脏时不可刺到脏,如刺到心脏一日死,噫气。刺到肝脏,五日死,多语。刺中肺,咳嗽,三日内死。刺中脾,吞咽不停,十日死。刺中肾脏,六日死,喷嚏不止。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病有标、本,刺法有顺、逆。病在最早发时,标是它传经。先治副症而主症自愈,或先治主症而副症自愈,也有从其相生或相克处着手治好病。 高明的医生可以由浅病知其深入达其何处,审近处病知远方何病。 凡先由病而后出现其他病变,治其初始之本病,如发烧的同时已经出现七天便秘,则不治其烧,要先通便。大便为本,烧为标。 先有很多症后现病重,治其病重之所,先得寒再生其他病,须先治病再治其寒。如盲肠炎,同时便秘,腹痛,诊知其穴阑尾点压痛,治盲肠炎。 先有症状而后病,治其本。如黄疸引起睡眠胃口不好,小便也不好,治黄疸。 先热而后生病治其本,先治最严重的症状,如发烧加腰酸的很厉害,要先治腰酸。有病大小便不通要先通。治急后缓。 肺病令人咳嗽不止,一段时日会有胸胁满痛(金克木),再进身重,全身痛,(木克土)没治好演进成全身肿的危症(土克水)。十日内未治必死。在冬季太阳下山或夏季太阳初升时死时。 肝病头昏目眩,胸胁满痛,一段时间,感觉身体沉重,全身疼痛(木克土)。再进腰椎小腹疼,足胫酸痛。(土克水)到这时候失治,三日内死,死于冬季黄昏或夏季早晨。 脾病,身沉无力,一段时间全身发胀,再接着小腹腰脊疼痛,足胫酸麻。最后到背部筋挛疼痛,小便不通,十日内死于冬季临睡或者夏季晚餐时。 肾病小腹牵引腰背痛,膝部酸痛,一段时间后背神经抽筋,小便不通,再进小腹胀满,最后两胁疼痛,三日内死于冬季黎明或夏季黄昏。 胃病,腹胀满,一段时日少腹牵引腰脊疼痛,足胫酸痛,再接着背神经抽筋,小便闭塞,到全身沉重无力六日内死于冬季下半夜或夏季未时。 膀胱病小便不通,五日内不通则小腹厥满,腰背酸痛,足胫酸痛,,腹胀满,近而全身痛两日内死于冬晨夏黄昏时刻。 所有病依序传下时,都可预测死期。到末期不可施治,必死,如只传一脏或传二,三脏,都可用针治愈。 |
|
6505楼#
发布于:2016-04-22 21:1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周永燕申请签到,2016年4月22日《黄帝内经》第77课心得
春令时节是天气始生之时,地气初泄之际,冰寒渐解,水行各经之处,此时人之气对应天地,故气必在脉中。夏季时人之经脉充满气血,会流入孙络内,四肢末稍充血,皮肤因而充实起来。长夏时节,经与络都呈盛大状,故能溢出而渗入肌肉中。秋季时节夭气开始收敛,人的肌腠亦开始闭塞,皮肤毛孔亦渐闭锁。冬季时节,天寒地冻,人的血气亦深藏体内,内入骨髓,入通五脏之中。 因此病邪也会随着四时的不同而入客于人体之内,病的变化,无法完全测度,但不管如何一定是在主要经脉上来调治,冀望能去除病邪于此,病邪去则五脏之气正矣。 如果违反四季而刺,乱刺,使气血紊乱,会怎么样呢?春夏浅针,秋冬深针。 春季应该刺在经上,若针刺络脉,血气外散会过多,使人感觉无力且短息。春季针剌肌肉部,会使血气回流加速,使人胸满气胀。春季针剌筋骨之位,会使穴气内停积瘀,使人腹部胀满。 夏季应该刺在络上面,若针刺经脉,会令血气枯竭,造成四肢倦怠。夏季针刺肌肉,会使血气内行,使人变成易恐状。夏季针刺筋骨之位,会令血气上冲头面,使人动辄易怒。 秋季针刺经脉,血气会向上行,使人健忘。秋季针刺络脉,气就无法外出,造成嗜眠,不想劳动。秋季针刺筋骨之位,使人血气向内四散不聚,造成人有寒栗怕冷的现象。 冬季针刺经脉,会使气血两虚,结果使人目看不清。冬季针刺络脉,会使宗气外泄,造成四肢麻木不仁。冬季针刺肌肉,会使阳气耗绝,使人健忘失志。 以上四者,因不按四季之气来行针刺,会造成反逆之病,吾人必须侬此规矩,一旦违反会使气乱而互相交征而致病矣。所以针剌法不按四季之规矩来做,此病之所生也,以为可顺治病结果相反,使五脏之正气紊乱,影响正常精华之气产生了。 所以吾人必先谨慎细察九候之脉的变化,使正气不紊乱,精神之气不因针刺治疗而逆转。 针刺五臓时,不慎刺中心脏主一日死,会有噫气的现象。不慎刺中肝臓主五日死,会有多语的现象。不慎刺中肺主三日内死,可见喷嚏不止的症状。不慎刺中脾脏主十日死,可见到有吞咽不停的动作。若不慎剌伤人的五臓,其果必死。所表现被刺中的症状则依五脏生变产生的症状来看,就可知何时会死了。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病有标与本,刺法有顺与逆,如何区分:标:标是传经到表。本:本是病来自原发的地方。 原则:标急治标,本急治本。 所有的刺法,必须分别阴阳,前后呼应,知其顺逆与得失,病之表症与之本生所其间的变化。因此有云:“有时病在表症较重则先治其被影响之标位,有时本病势重而其引发的副证较轻,则先求治其本病。也有明知病在何处而先从副症着手治疗,也有时看到副症不治而先治其本病。因此治病法中,有先治副症而主症自愈,也有先治本病而副症自愈。也有从其相克处着手而把本病治好,也有从相生之处着手而把本病治好的。”所以能明确的掌握顺与逆,此类良医无须求问他人,必毫无疑问的。能明确的知晓主病何处,那些是副症,不论如何施治,必无缺失之处。 医者不明主症与副症,就是妄行医术,徒增害人也。 所有的阴阳增长相互关系,乃是标病与本病区分之大道也。能知病由小而致大,只说一病而可推演其后百种以上疾病的变化与产生的危害。可以从少而知多,从浅而知广,如此可以言一处而推至百处不差也。由浅病而知其深入会达何处,审察近处的病而能知远方有何疾病。论言标与本,其实很简覃但不易领悟,治法不正会增重其病,治法正确,则百病不生矣。 凡先有病而后出现其它病变的,必先治其初始之本病。先见有很多症状而后出现重病之所的,必先治此重病之所。先得到寒,而后生出其它病的,也须先治病所再治其寒。先生病而后有中寒症出现,亦先治其病所,再治其寒。先有热症而后再生病的,也须先治其病再去其热症。 先有热症而后有中焦胀满现象时,则须先治其热再治其中焦病。 先有病变之后产生下痢的,须先治其病所,则痢必自止。 先有下痢而后延伸出其它病的,则须先治下利。治本病之时必谨慎调之,待愈后方治他病。 又先生病后发生腹部胀满的,则先治其胀满,即标病先治。 先有中焦胀满而后发生心烦的,则先治胀满病。人体经脉上及五脏内有时会互相交征,有时则生同一病,此时若大小便已不流畅,则必先治理其气血,保持大小便通畅无阻,再治其病处。若大小便仍很畅顺,则直接治其病处。病机发起乃因机能太过者,必先治其本病,再治其太过引起的其它症状。病机发生乃因机能不足者,先治其病,再补其不足,此其法也。故此良医必谨慎详细问病之先后,待完全明暸后,再决定如何下手治疗。 遇到轻症的病,可以标本同时治疗,遇到严重的病,则须独立分开治疗。由于大小便不顺畅而引起之病变者,必先治其大小便。 病的传经: 病机会转变的,如心脏病,其初始先有心纹痛,没有治好,一段时日后会有嗽,再没好会有胸胁肋部疼痛,继而产生大小便不通,全身疼痛,身体沉重无力,此际如无法治疗三日内会死。一般常发生在冬季的半夜或夏季正午之时。 肺病令人气喘嗽不止,一段时日会有胸胁满痛(金克木),再进则身体沉重(木克土),全身疼痛,没治好则会再演进成全身肿胀的危证。十日内未治必死。在冬季太阳下山之时,或夏季太阳初升之时为死时。 肝病令人头晕目眩,胸胁满痛,三日会感觉身体沉重(木克土),全身疼痛。再进而演变成腰椎小腹疼痛,足胫酸痛的现象(土克水),仍未治好则三日内必死。冬季在日落黄昏时,夏季在早餐前后死亡。 脾病令人身体痛且沉重无力,一段时日全身发胀,没治好则有小腹腰脊疼痛,足胫酸麻,再进而演变为背部筋挛疼痛,小便不通。十日内没治好则必死,冬季在临睡时死亡,夏季在晚餐时死亡。 肾病令人小腹牵引腰背痛,膝部酸痛,一段时日后背部神经会抽筋,小便不通,再而演变为小腹胀满,再进则成为两胁部疼痛,三日内不治好则死,冬季于黎明时死亡,夏季则于黄昏时死亡。 胃病令人腹部胀满,五日会有少腹牵引腰脊疼痛,足膝酸痛,再没治好则进入背部神经抽筋,小便闭塞,再演进一段时日成为全身沉重无力,六日内没治好则死,冬季时常在下半夜死亡,夏季则在下午未时死亡。 膀胱病令人小便不通,五日内不通则小腹厥满,腰背酸痛,足膝酸痛,再而腹胀满,进而全身都痛,如二日内没治好,则死,冬季在晨鸡鸣叫时死,夏季则太阳下山后死亡。 所有的病都是有顺序的相传下去,只要按顺序传的,都可预知死期,到末期不可施刺,必死。其间只传一脏即停止不傅的,或传二、三脏就停止不传的,都可以用针刺法来完全治愈的。当心脏有问题是先固肺脏,病就不会再传。肝有问题先实脾,病就不会再传。肾有问题先固心,病就不会传。 |
|
6506楼#
发布于:2016-04-22 21:1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惠州-赖惠平2016年4月22日《黄帝内经》第77心得:
少陽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涩则病积,时筋急目痛。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帝曰:余愿闻其故? 岐伯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帝曰:逆四时而生乱气,奈何? 岐伯曰: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春刺肌肉,血气环逆,令人上气。春刺筋骨,血气内著,令人腹胀。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亻亦);夏刺肌肉,血气内却,令人善怒;夏刺筋骨,血气上逆,令人善怒。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络脉,气不外行,令人卧不欲动;秋刺筋骨,血气内散,令人寒栗,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冬刺肌肉,陽气竭绝,令人善忘。凡此四时刺者,大逆大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婬病焉。故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生,以从为逆,正气内乱,与精相薄,必审九候,正气不乱,精气不转。 帝曰:善。刺五脏,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伤人五脏必死,其动则依其脏之所变,候知其死也。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黄帝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 岐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陰陽,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夫陰陽、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治反为逆,治得为从。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疾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气,有同气。大小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肺病喘咳,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酸;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昳。 肾病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痛背膂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胃病胀满,五日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日失。 膀胱病小便闭,五日少腹胀,腰脊痛,骨行酸;一日腹胀;一日身体痛;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 诸病以次是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间一脏止,及至三四脏者,乃可刺也。 |
|
6507楼#
发布于:2016-04-22 21:2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刘炳环申请签到
2016年04月22号,《黄帝内经》第77课心得 春令时节是天气始生之时,地气初泄之际,冰寒渐解,水行各经之处,此时人之气对应天地,故气必在脉中。夏季时人之经脉充满气血,会流入孙络内,四肢末稍充血,皮肤因而充实起来。长夏时节,经与络都呈盛大状,故能溢出而渗入肌肉中。秋季时节夭气开始收敛,人的肌腠亦开始闭塞,皮肤毛孔亦渐闭锁。冬季时节,天寒地冻,人的血气亦深藏体内,内入骨髓,入通五脏之中。 因此病邪也会随着四时的不同而入客于人体之内,病的燮化,无法完全测度,但不管如何一定是在主要经脉上来调治,冀望能去除病邪于此,病邪去则五脏之气正。 春季针刺络脉,血气外散会过多,使人感觉无力且短息。春季针剌肌肉部,会使血气回流加速,使人胸满气胀。春季针剌筋骨之位,会使业气内停积瘀,使人腹部胀满。 夏季针刺经脉,会令血气枯竭,造成四肢倦怠。夏季针刺胝肉,会使血气内行,使人变成易恐状。夏季针刺筋骨之位,会令血气上冲头面,使人动辄易怒。 秋季针刺经脉,血气会向上行,使人健忘。秋季针刺络脉,气就无法外出,造成嗜眠,不想劳动。秋季针刺筋骨之位,使人血气向内四散不聚,造成人有寒栗怕冷的现象。 冬季针刺经脉,会使气血两虚,结果使人目看不清。冬季针刺络脉,会使宗气外泄,造成四肢麻木不仁。冬季针刺肌肉,会使阳气耗绝,使人健忘失志。 以上四者,因不按四季之气来行针刺,会造成反逆之病,吾人必须侬此规矩,一旦违反会使气乱而互相交征而致病。所以针剌法不按四季之规矩来做,此病之所生,以为可顺治病结果相反,使五脏之正气紊乱,影响正常精华之气产生了。 所以必先谨慎细察九候之脉的变化,使正气不紊乱,精神之气不因针刺治疗而逆转。 针刺五脏时,不慎刺中心脏主一日死,会有噫气的现象。不慎刺中肝脏主五日死,会有多语的现象。不慎刺中肺主三日内死,可见嚏欠不止的症状。不慎刺中脾脏主十日死,可见到有吞咽不停的动作。若不慎剌伤人的五脏,其果必死。所表现被刺中的症状则依五脏生变产生的症状来看,就可知何时会死了。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如何区分病的标与本,刺法的顺与逆 所有的刺法,必须分别阴阳,前后呼应,知其顺逆与得失,病之表症与之本生所其间的变化。因此有云:“有时病在表症较重则先治其被影响之标位,有时本病势重而其引发的副症较轻,则先求治其本病。也有明知病在何处而先从副症着手治疗,也有时看到副症不治而先治其本病。因此治病法中,有先治副症而主症自愈,也有先治本病而副症自愈。也有从其相克处着手而把本病治好,也有从相生之处着手而把本病治好的。”所以能明确的掌握顺与逆,此类良医无须求问他人,必毫无疑问的。能明确的知晓主病何处,那些是副症,不论如何施治,必无缺失之处。 所有的阴阳增长相互关系,乃是标病与本病区分之大道也。能知病由小而致大,只说一病而可推演其后百种以上疾病的变化与产生的危害。可以从少而知多,从浅而知广,如此可以言一处而推至百处不差也。由浅病而知其深入会达何处,审察近处的病而能知远方有何疾病。论言标与本,其实很简覃但不易领悟,治法不正会增重其病,治法正确,则百病不生。 凡先有病而后出现其它病变的,必先治其初始之本病。先见有很多症状而后出现重病之所的,必先治此重病之所。先得到寒,而后生出其它病的,也须先治病所再治其寒。先生病而后有中寒症出现,亦先治其病所,再治其寒。先有热症而后再生病的,也须先治其病再去其热症。先有热症而后有中焦胀满现象时,则须先治其热再治其中焦病。先有病变之后产生下痢的,须先治其病所,则痢必自止。先有下痢而后延伸出其它病的,则须先治下利。治本病之时必谨慎调之,待愈后方治他病。 又先生病后发生腹部胀满的,则先治其胀满,即标病先治。先有中焦胀满而后发生心烦的,则先治胀满病。人体经脉上及五脏内有时会互相交征,有时则生同一病,此时若大小便已不流畅,则必先治理其气血,保持大小便通畅无阻,再治其病处。若大小便仍很畅顺,则直接治其病处。病机发起乃因机能太过者,必先治其本病,再治其太过引起的其它症状,病机发生乃因机能不足先治其病,再补其不足者,此其法。故此良医必谨慎详细问病之先后,待完全明暸后,再决定如何下手治疗。 遇到轻症的病,可以标本同时治疗,遇到严重的病,则须独立分开治疗。由于大小便不顺畅而引起之病变者,必先治其大小便。 病机会转变的,如心脏病,其初始先有心纹痛,没有治好,一段时日后会有嗽,再没好会有胸胁肋部疼痛,继而产生大小便不通,全身疼痛,身体沉重无力,此际如无法治疗三日内会死。一般常发生在冬季的半夜或夏季正午之时。 肺病令人气喘嗽不止,一段时日会有胸胁满痛,再进则身体沉重,全身疼痛,没治好则会再演进成全身肿胀的危证。十日内未治必死。在冬季太阳下山之时,或夏季太阳初升之时为死时。 肝病令人头晕目眩,胸胁满痛,一段时日会感觉身体沉重,全身疼痛。再进而演变成腰椎小腹疼痛,足胫酸痛的现象,仍未治好则三日内必死。冬季在日落黄昏时,夏季在早餐前后死亡。 脾病令人身体痛且沉重无力,一段时日全身发胀,没治好则有小腹腰脊疼痛,足胫酸麻,再进而演变为背部筋挛疼痛,小便不通。十日内没治好则必死,冬季在临睡时死亡,夏季在晚餐时死亡。 肾病令人小腹牵引腰背痛,膝部酸痛,一段时日后背部神经会抽筋,小便不通,再而演变为小腹胀满,再进则成为两胁部疼痛,三日内不治好则死,冬季于黎明时死亡,夏季则于黄昏时死亡。 胃病令人腹部胀满,一段时日会有少腹牵引腰脊疼痛,足膝酸痛,再没治好则进入背部神经抽筋,小便闭塞,再演进一段时日成为全身沉重无力,六日内没治好则死,冬季时常在下半夜死亡,夏季则在下午未时死亡。 膀胱病令人小便不通,五日内不通则小腹厥满,腰背酸痛,足膝酸痛,再而腹胀满,进而全身都痛,如二日内没治好,则死,冬季在晨鸡鸣叫时死,夏季则太阳下山后死亡。 所有的病都是有顺序的相传下去,只要按顺序传的,都可预知死期,到末期不可施刺,必死。其间只传一脏即停止不傅的,或传二、三脏就停止不传的,都可以用针刺法来完全治愈的。 |
|
6508楼#
发布于:2016-04-22 22:49
中医经典特训17班黄萍申请签到。
2016年4月22日《黄帝内经》第77课学习心得: 少阳之气有余,会发生筋痹,胁部满闷,不足则会发生肝痹,见滑脉就要患肝风疝,而见涩脉则积聚,使人时常感到筋脉拘急和眼痛,一般来说,病一累积,都是不足,血脉的力量不够。所以,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夏气因为热,邪进来都在脉上)。长夏气在肌內,因为长夏是脾脏的季节。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春天,天气开始,地气开始泄,冻土也解,冰也融化,水流行而河道通,所以与这相应,人身之气也在经脉。夏天,经脉满,气充盛,孙络得到了血的滋养,皮肤也驮充实了。长夏,经脉与络脉都很旺盛,能够充分地润泽着肌肉。秋天天气开始收敛,人身的腠理闭塞,皮肤也随着收宿。冬天主闭藏,人身的血气收藏在内,附着于骨髓,贯通着五脏,所以邪气常常随着四时气血的不同情况而入侵人体,在治疗方面,所有的病都必须顺着四时的经气来排除病邪,这样逆乱之气就不会产生了。 春天的时候,应该刺他的经脉,结果,刺他的络脉,是不及,这时血气会外溢,这样会伤到气,少气。春刺肌肉,春天应刺在经上面,却刺在肌肉上面,结果是太过,血气会循环逆乱,使人发生气喘,如果春天刺到筋骨,也是太过,血气会内着,使人发生腹胀。夏天病在终上,我们应剌络,现剌在筋上,造成气哀,会令人倦惰无力。所以夏天刺肌肉,血气会内闭,阳气不通,使人容易惊恐。 在针刺五脏时,绝对不能刺到脏,所以,我们在背上的俞穴上下针时,不能扎的太深,也不能扎得太浅。在扎督脉的时候,要斜刺,不要直剌。刺伤了五脏必死。 标本病传论篇 第六十五 病有标,有本,刺法有順逆,本就是病来至原来的地方,就是最早发病的地方。标是他传经,传到表面上来的,在刺的方法里,一定要区分他的阴阳。该补就补,该泻就泻,我们按着经络的虚实,补泻来做。例: 有个病人发高烧,便秘7天,这7天不大便很危险,这时,就不管他高不高烧了,下药通便,大便一通,高烧就退了。所以,便秘是本,高烧是标,因阳明燥热会发高热。如果有高烧,没有便秘,这时,高烧才是本。当急缓发生时,很急的先治急。 病如果先传,第一个是传到心脏里去,心会先痛,大约一天会咳嗽,因火克金。三天时,传到肝,金克本,这时,肋部会撑痛,到了五天,木会克土,造成大便闭塞不通,身体会痛且沉重,如果三天没好,这病发在冬天,半夜就死了。夏天是中午就死了。 肺病,是脏病的相传,如果肺病有喘咳,短气,咳嗽,三天造成肋络苦满,这是金克木,肺有问题会影响到肝脏。如果沒好在传,就是木克土,土就是脾脏,就会生重体痛。如果十天沒好,就会死。冬天死在日落的时候,夏天死在日出的时候。 肝有病时,头目眩晕,胁肋撑胀,三天时,病转到脾,脾主少腹,肚子就会胀起来,三天就传到肾,就产生腰脊少腹疼痛,腿胫发酸,如再不好,三天会死。 脾有病时,肚子胀,所以,体重皆痛,身体关节痛,很沉重,少腹也痛胀,因土克水,如果沒好,就会引起腰脊痛,腿胫发酸,三天时会传到膀胱,发生背脊筋痛,小便不通,如在不好,会死。 胃胀满时,土克水,病传到肾,发生少腹腰脊疼痛,胫部发酸,大约三天时间,病传到膀胱,发生背脊筋痛,小便不通,大约五天时间,病传到陴,就会身体沉重,过六(36天)天不好,就会死。 膀胱先是小便不通,大约5天时间,病转到肾,发生少腹胀满,腰脊疼痛,胫部发酸,大约一天时间,病传到小肠,发生腹部胀,大约一天时间,病转到心,发生身体重痛,如果再过两天不好,就会死。 所有的病都是相传,都有 |
|
6509楼#
发布于:2016-04-22 23:2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孙钦粉申请报到 2016年4月22日《黄帝内经》77课心得: 脏腑、经脉之气四时变化: 春之气在经脉,夏之气在孙络:夏天是自然界中万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天气炎热,人身经脉中的气血充盈,并充溢到孙络中,孙络得到气血的营养,皮肤就变得润泽而充实。 长夏之气在肌肉,秋季人身之气在皮肤,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人体皮肤纹理、毛孔也随之收缩关闭。冬季之气在骨髓中。 邪气在随着四时人体气血不同情况而侵入人体的不同部位,引起各种不同的病变。 治疗时违反了四时规律: 春气在经脉,要刺到经脉上,误刺络脉不及,使人体气血向外散,就会使病人产生气短的症状。误刺肌肉是太过,会使人体气血循环发生紊乱,使气血停留在体内而不通畅。 误刺筋骨,是太过,会使气血停留在体内而不通畅,病人就可以发生腹部胀满等症状。 夏气在络脉,要刺在络脉上,误刺经脉,是太过,就会损伤人体气血,使气血衰竭,病人出现疲倦,懈怠无力等症状;误刺肌肉是太过,使气血内虚,病人容易恐惧。误刺筋骨是太过,使人气血运行紊乱而上逆,病人容易发怒。秋气在皮肤,要刺在皮肤上, 误刺经是太过,使气血紊乱上逆,病人健忘。误刺络脉,是太过,使阳气不能运行于体表,会使病人嗜睡而不想活动,误刺筋骨,是太过,使内部气血受到损伤而紊乱,病人容易出现寒冷颤抖的症状。冬气在骨髓,要刺到骨边。如中风进针一定要扎到骨边,因为中风的病人病邪很深 误刺症状:误刺心脏,心在气为噫,若见噫气,即为死亡征兆。误刺肝脏,肝在气为语,若见有自言自语即为死亡征兆。误刺肾脏,肾在气为嚏,若见有打喷嚏的症状。 误刺肺脏,肺在气为咳,若见有咳嗽的症状。误刺脾脏,脾在气为吞,若见有吞咽困难的症状。 标本病传论(六十五篇) 标本:指病发的先后次序;本,是病原发的地方,最早发生的地方;标,是病传经到表面的表现。病传:指疾病的传变规律。治病前要分清病的阴阳、标病和本病,标急治标,本急治本。经方要先去表邪,再攻里邪。 一个人发烧,说一周没大便,本是便秘,标是发烧,先治本、即先通便。发烧三四天,昨天还大便了,今天没大便,本是发烧,开解表的药。 先患病后气血紊乱的,本是病,标是气血紊乱,先治本、即先治病; 如:盲肠炎,腹痛,找阑尾点压痛,针药并施。先气血紊乱后患病的,本是气血紊乱,标是病,先治本、即先治气血紊乱。先寒后产生其他病变的,本是寒,标是其他病变,先治本,即先治寒;先患病后出现寒性病变的,本是先患的病,标是寒,先治本,即先治患的病;先患热病后出现其他病变的,本是热病,标是其他病变,先治本,即先治热病;先患热病后出现腹胀的,本是热病,标是腹胀,先治标,即先治腹胀; 先患病后出现泄泻的,本是先患的病,标是泄泻,先治本,即先治患的病; 先泄泻后患其他疾病的,本是泄泻,标是其他病变,先治本,即先治泄泻,治好后才能治其他的病;先患病后出现腹胀的,本是先患的病,标是腹胀,先治标,即先治腹胀; 先腹胀后心烦的,本是腹胀,标是心烦,先治本,即先治腹胀; 先病而后引起大小便不利的,本是病,标是大小便不利,先治标,即先治大小便不利。 先大小便不利后出现其他病变的,本是大小便不利,标是其他病变,先治本,即先治大小便不利。 疾病的传变: 按五行生克规律,先传病到病脏所克脏中,传变的疾病不可以用针刺方法治疗。如果不按下述次序传变,而是间一脏或者间隔三、四脏传变的,可以针刺治疗。 本病为心脏病的传变(心为火,同属性病起,相克属性病重), 心脏有病,心痛,心有病先实肺,病就不会传。肺病令人咳嗽不止,一段时日会有胸胁满痛(金克木),再进身重,全身痛,(木克土)没治好演进成全身肿的危症(土克水)。十日内未治必死。在冬季太阳下山或夏季太阳初升时死时。 肝病头昏目眩,胸胁满痛,一段时间,感觉身体沉重,全身疼痛(木克土)。再进腰椎小腹疼,足胫酸痛。(土克水)到这时候失治,三日内死,死于冬季黄昏或夏季早晨。 脾病,身沉无力,一段时间全身发胀,再接着小腹腰脊疼痛,足胫酸麻。最后到背部筋挛疼痛,小便不通,十日内死于冬季临睡或者夏季晚餐时。 肾病小腹牵引腰背痛,膝部酸痛,一段时间后背神经抽筋,小便不通,再进小腹胀满,最后两胁疼痛,三日内死于冬季黎明或夏季黄昏。 胃病,腹胀满,一段时日少腹牵引腰脊疼痛,足胫酸痛,再接着背神经抽筋,小便闭塞,到全身沉重无力六日内死于冬季下半夜或夏季未时。 膀胱病小便不通,五日内不通则小腹厥满,腰背酸痛,足胫酸痛,,腹胀满,近而全身痛两日内死于冬晨夏黄昏时刻。所有病依序传下时,都可预测死期。到末期不可施治,必死,如只传一脏或传二,三脏,都可用针治愈。如肝有问题先强脾,病就不会传。 |
|